第一篇:读弟子规计划
“读《弟子规》,学做人”活动方案
《弟子规》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是我们处世的法宝,是人们的生活规范,读好《弟子规》就是与经典同行为友,弘扬国学文化,传承国学精髓。因此,制定“读弟子规,学做人”活动方案如下:
一、活动目的:
通过诵读《弟子规》使学生懂得做人的准则和规矩,形成健康的人格,在思想和行为上都得到教育,拥有健康美好的人生,构建和谐的校园。
二、具体措施
1、讲:由弟子规专职教师每周对学生进行讲解、示范。充分利用早自习时间,指导学生诵读《弟子规》,并对其中的内容进行讲解,使学生在理解中诵读、记忆。
2、读:每天早读朗读10分钟,每天睡前朗读5分钟。
3、诵:要真正使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弟子规》必须熟读会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4、写:一是与学生的书法练习结合起来,书写《弟子规》内容,展示出来。二是学生写学习《弟子规》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5、行:学习《弟子规》必须落实在具体的行为行动中。通过教师率先垂范,让学生认真践行《弟子规》,落实日常行为规范和养成教育。向家长宣传诵读《弟子规》的重要性,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让家长协助学校让学生在家诵读《弟子规》,让家长与自己的孩子一起共同诵读弟子规,用弟子规中的要求指导自身的言行,为孩子做出示范,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6、把诵读活动于课堂教学相结合。在课前让学生进行精彩两分钟的课前展示。
7、把诵读活动落实到学生的实际行动中去,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
8、多种形式展示《弟子规》,像诵读表演、小品表演、读后感展示等。
9、教师与学生共同诵读《弟子规》。
三、实施阶段
1、学习记忆阶段
2、学习理解行动阶段
3、行动内化提升阶段
4、内化习惯养成阶段
第二篇:读《弟子规》
重读《弟子规》
梁荣林
某个星期天,闲着无聊,打开网络找书看,偶然看到《弟子规》…… 好多年前,曾经拜读过这卷书,只恨一直穷忙,为生活奔波,忘却了这卷应该时时温习的典籍,现下重新展读,仍然眼目一新。
有好的典籍时时温读,实在是荡涤人生灵魂的妙药,时时用典籍的真理约束自己的言行,规避一些是是非非和恩恩怨怨,少却诸多的烦恼,求得心灵的宁静和清闲,安贫乐道,去追求人生的极致,那是多么快乐的事情!
《弟子规》是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李毓秀先生所著,是启蒙学子的经典教材。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弟子规》虽然说是古代的启蒙读物,但其教育的意义远远超出启蒙的局限,内中诸多的规范更是成年人的我们不可或缺的人生道理。现代的我们,没有多少人接受过《弟子规》的熏陶,因此,对《弟子规》缺乏认知。偶得闲暇,放下心情来品读一番,也不失为心灵的陶冶。
轻点鼠标,逐行逐字重新品读,尤如醍醐灌顶,心湖里仿佛流过一股清泉,冲洗沉积许久的尘垢。对照典籍中的字字句句,过往的种种轻浮和诸多的缺失,在《弟子规》面前一一现形,懊恼和悔恨不时从脑中泛起。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说得多好啊!(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财物,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能够包容忍让,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这些很朴素的道理,不正是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需要的吗?能够做到忍让和包容,就不会产生一些不该有的摩擦,就少却一些怨恨,就多一份拥有清静的心境,就更多地拥有和谐…….“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无心之过称为错,若是明知故犯,有意犯错便是罪恶。知错能改,是勇者的行为,错误自然慢慢的减少消失,如果为了面子,死不认错,还要去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了。)想想在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时不免出现过失,大多是掩饰和诿过,不甘心承认是自己错了的,用心良苦去搜索枯肠找来一些借口蒙混过去……那不是正确的方法。古语有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与《弟子规》的训语两两相符。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只要是人,就是同类,不分族群、人种、宗教信仰,皆须相亲相爱。同是天地所生万物滋长的,应该不分你我,互助合作,才能维持这个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德行高尚者,名望自然高超。大家所敬重的是他的德行,不是外表容貌。有才能的人,处理事情的能力卓越,声望自然不凡,人们之所以欣赏佩服,是他的处事
能力,而不是因为他很会说大话。当你有能力可以服务众人的时候,不要自私自利,只考虑到自己,舍不得付出。对于他人的才华,应当学习欣赏赞叹,而不是批评、嫉妒、毁谤。不要去讨好巴结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穷人面前骄傲自大,或者轻视他们。)这不正是为人处事的根本么?人生能达到如此境界,想来离圣贤已经不远了!
素养作为人生的标杆,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均离不开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违背做人做事基本准则就无法溶入这个社会体系中。
难怪乎,时下不少企业和机构,热衷于用《弟子规》作教材用于素养培训,不能不说是企业管理人独具慧眼了。
《弟子规》不仅仅是蒙童的教科书,更是为人父母者不可多得的好书,做好父母才能教好子女。《弟子规》不失为一本修炼人生品德的指引。
一本好书,可以影响数个时代,影响一个民族,成为恒久的历史教科书。作为一本好的典籍《弟子规》值得我们去重温,借重典籍的思想和规范重塑自己的素养,修炼今后更好的人生境界。
第三篇:读弟子规有感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
------------读《弟子规》后感
利用寒假的闲暇时间,我在电脑上点开了弟子规的TXT文档,一开始我并不对这篇文章怎么感冒,细细品味,感觉这么好的一本名著不应该只在电脑上略读一二,于是我便翻出几年前高中发的印刷本放在枕边留待每天饭后细细品味。
数日之后,饭后看上十几分钟的弟子规已经快成为我的生活中的一部分了。每当我翻开《弟子规》一读,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伦理大道当中。.《弟子规》里的总序是这样说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企业,如果不能诚实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会呢?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暇,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万事以孝为先.《弟子规》里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就是教育我们每一个孩子要尊敬父母,孝顺父母,虚心地接受父母提出的各项意见,并积极改正错误,听从父母的指挥,帮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减轻父母的负担.只有这样做,才是父母心中的好孩子,让他们感到欣慰。想起我自己的所作所为,觉得非常惭愧.调皮的我,个性倔强,不听父母的教导,做了很多错事,令老师和父母伤透脑筋,令他们伤心,我不是一个听话的孩子。读了《弟子规》这本书后,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明白了要做一个懂事的孩子,令父母感到欣慰。今后,我要严格要求自己,用《弟子规》里的各项准则衡量自己,虚心接受父母的意见,听取他们的教导,各方面要求进步。
人与人之间要以礼相待。.《弟子规》里的“将入门,问孰存 ;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 吾与我,不分明。”意思是:进入别人的院门之前,要先问问有没有人在。在进入别人的屋子之前,要提高声音让屋子里的人知道有人来了。如果有人问是谁时,要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假如只回答“是我”,别人还是分不清你是谁。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但还是有人犯错。敲门时,别人问你是谁,你回答:“是我。”别人又问你是谁,你又回答:“我就是我。”结果别人还是不知道你是谁。再如“物虽小,勿私藏”,教导我们要清正廉洁,不要贪占别人和公家的东西,不能有偷窃的行为。对衣着仪表的要求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要求我们要注重服饰仪容的整齐清洁,帽子要戴端正,衣服扣子要扣好,穿着要稳重端庄。在诚信方面则提出:“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就是要求我们开口说话,诚信为先,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没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不要随便答应,欺骗是不可取的,人无信则不立。
《弟子规》这些规矩,看似平常无奇、读来乏尔无味,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去实行,养成自身良好的言行举止,会给我们身边的人一个崭新的自我,也会读自己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第四篇:读弟子规感悟
读《弟子规》让我重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翻开《弟子规》一读,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伦理大道当中。
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注重细小。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在集团公司的大力提倡下我认真读了《弟子规》,我才发现,以前自己习以为常或自己认为对的言行,原来都这样或那样地存在着不足。
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我在细细品读《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
我想起了一个名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若你:
播下思想的种子,便收获文字;
播下文字的种子,便收获行为;
播下行为的种子,便收获习惯;
播下习惯的种子,便收获人格;
播下人格的种子,便收获命运。
学习了《弟子规》,被它所蕴藏的深厚内涵而打动,由于自己的无知,错误地理解了很多圣贤的教诲,我甚至叛逆地将一些传统文化看成封建糟粕。以前,我从来没有真正感到过“我们是骄傲的中华儿女”。觉得那是一句空口号。而此时我才明白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真正原因;中华民族让世界人民喜爱的真正原因:因为我们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一代代贤良的中华儿女!我们是“礼仪之邦”。讲究礼仪、广结朋友、谦虚仁慈......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华儿女那么多优秀的品德。可是为什么有报道:在巴黎圣母院有用汉语写的“请勿大声喧哗”;在泰国皇宫厕所中也要写上“请便后冲厕”;在美国的珍珠港,垃圾筒上赫然写着“请把垃圾丢在此”......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平已经下降到了最低点!这也让我想起了“马加爵事件”,为什么一位头脑聪明,曾经在全国竞赛中获奖的大学生会对曾经讥笑他的室友下此毒手?其中有一位室友因为曾经主动帮助马加爵盛过一回饭而幸免遇难。这引起了社会上对于青少年道德问题的广泛讨论与关注。《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如同我们巨洋集团的榕树精神“根深叶茂,博采众长,自强不息,奋发有为”。就像画画,让没有绘画基础的孩子发挥想象创作是不会创作出一幅优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凭着自己的意愿任意胡为,那他不会被别人接受,他的人生不会快乐。我也没有接受过正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
我们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语文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这句话,我是感受越来越深。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虽然传统文化在近代屡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现在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当今,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我们的公司,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第五篇:读《弟子规》有感
读《弟子规》有感
桃花岭小学602班
陈嘉仪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我家也有那么一些家规,总是让我从中懂得做人的道理。那本《弟子规》就摆放在安静的书桌上,我家的家规都是由此而来。
从“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到“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从“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到“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我家的家规都富有古人的文化精髓。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这句话:“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即使再小,也不能占为己有,如果私自将东西藏起来,不给他人,父母知道后一定会很伤心的。
在我小时候,班上有同学带来了一些大小一致的塑料贴画,大家都非常喜欢。那些贴画很漂亮,有的是小狗样的,小猫样的,还有美丽的花朵,惟妙惟肖,仿佛是真的一样。可她谁也不给,好像就是来炫耀的,我看得心痒痒,心里涌起了邪念。忽然,“机会”来了,她的贴画不知被谁碰到了地上,有的不太牢,还散落在桌子下。我偷偷从桌子下拿走了一个最漂亮的,想着没人知道。那个同学找了找,散落的贴画都找到了,就是没有最漂亮的一个,她急的哭了起来,我不忍心了,本想还给她,可没有这个勇气,怕别人说我是小偷。我忐忑不安地把贴画藏到书包里,回了家。妈妈检查作业时发现了它,问起来,我向她认错,说这是拿的别的同学的,妈妈指责说,我这不叫拿,叫偷,让我明天还给别人。我没有这个勇气,不敢当面和别人道歉,决定偷偷放到她的课桌里。第二天,我早早到校,把贴画放到课桌里后,看着同学失而复得的惊喜,我又内疚又高兴,虽然我失去了心爱的贴画,但我收获了一份心安,和比这高远的道理——诚实守信。
那本有着沉淀暗香的《弟子规》就这样放在我的书桌上,也将那本《弟子规》放入我心灵的书桌里,镀上了永恒的智慧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