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自查报告
根据教育局统一部署,自XX年9月始,我校实施了新课程改革实验,三年多来,我校以新课实验为重点,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校本教研为抓手,引领师生共同成长,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更好地推进下阶段工作,现对实验工作进行全面细致的自查,报告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雷甸小学位于德清县中南部,学校现有61个教学班,2286名学生,118位教职工。设中心学校一所,辖设7所村完小,是一所典型的规模较大的农村小学。目前,1-4四个年级40个班、1386学生参加新课程改革实验,参与数占全校学生的65%,参加实验教师有70人,涉及语文、数学、校本等7门课程。
近三年来,随着工业进程的不断推进,学校的外地借读生源逐年增加,加上学校布局的松散,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但作为学校的领导班子,在这三年里带领全体教职工,以课程改革为契机,迎难而上,克服瓶颈制约,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紧紧围绕学校的发展规划,以“求实、创新”的校风为抓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以“勤奋、创优”的教风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几年来,学校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依法治校;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课程改革课改,努力为师生营造良好发展的环境。在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办学成果:先后被评为全国绿色学校,市科技教育先进学校,县首届先进校本教研学校。
二、我们的做法
1、制定方案,确定目标和思路
基于对新课程内涵的理解和校情分析,XX年8月,制定了雷甸小学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工作方案,确定我校课改的主题是:“融入新课程,树立新理念、师生共成长”。总体思路是:立足课堂、面向学生,注重反思、优化教师素养,形成办学特色,推动学校跨跃式发展。在教育管理、教育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诸方面,提出具体目标:
从学校层面上讲,提出创建县课改示范学校的目标,完善校本教研制度,打建学科基地,制定名师培养工程,营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合作严谨的教研氛围,5年内培养2名县级名师,6名县级教坛新秀。
从教师层面上讲,构建适合不同教师发展的平台,增强教师的个人成就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提高教师理论素养,成为研究性教师。
从学生层现上讲,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各级竞赛中获取好成绩。
2、健全制度,加强组织,完善管理。
以“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起科学管理的观念,充分尊重广大实验教师,发挥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让每位教师都积极参与到学校新课程管理中去。
①成立课改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下设实施系统,由1—6年级所有学科的教研组长组成,做到校长亲自抓,教导处负责抓,教研组具体抓的工作网络。
②健全制度,规范课改活动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我们相继出台了《课改理念学习制度》《课改教师备课制度》《课改教师常规考核办法》《课改教研制度》《课改教师奖励办法》《课改学生评价办法》等,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下,各项改革措施实施有力,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教师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使学校课改活动不断走向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
③健全课改保障制度,无论是在硬件添置与辅导材料的购买,还是在师资培训上,学校均给予优先,3年下来在新课程上共投入经费达20万余元。
3、抓宣传舆论,营造实验氛围
实施新课程,学校是主阵地,但同时需要取得社会和家长支持与配合,早在XX年5月,我们向家长和社会作了调查问卷,95%以上的家长对新课程不了解,许多家长对自已的子女实施新课程不理解、不支持,为此,我们学校定期召开了家长会,向家长宣传课改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之后定期召开课改成果会,让学长、学生深切感受新课改的好处,进一步增强课改的自主意识,同时征询家长、社会的意见和建议,使新课改革在主体上形成合力。
同时定期编印实验信息资料,让广大教师及时了解学校课改动态。
4、加强学习,树立新课理念
没有学习,认识就不会加深,实践也就失去指导。为了提高全校教职工进行课改实验的自觉性,组织全校教职工认真学习有关文件,明确课改的目的、意义、内容和要求,领会课改的实质,以利于在实验中,运用课程标准,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研究落实在教学过程之中。
①以校为单位,每周安排一次集中学习,每次学习有书面内容。
②以教研组为单位,每次活动安排理论学习,做到有时间,有内容。
③每学期期末及暑期培训,安排新课程专题培训,形成为听讲座、看录像。
④积极参与并组织外出培训,三年来共参与新课程外出培训,400余人次,其中市级以上有80人次。
⑤邀请专家、教研员来我校指导作新课程讲座。
5、强化常规,减轻学生负担
①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各类课程,严格做到“五要五不准”。
②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和活动时间,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活动时间在6小时以内,严禁利用学生休息时间组织学生上课。
③严格控制作业量,一、二年级不布置课外作业,其它年级课外作业最不超过30分钟。严格规范考试,学生考试每学期未组织一次,成绩采用等级制,不按成绩给学生排队。不组织学生参加教育部门外组织的各种竞赛活动。
第二篇: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自查报告
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自查报告
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自查报告1
根据教育局统一部署,自xx年9月始,我校实施了新课程改革实验,三年多来,我校以新课实验为重点,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校本教研为抓手,引领师生共同成长,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更好地推进下阶段工作,现对实验工作进行全面细致的自查,报告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雷甸小学位于德清县中南部,学校现有61个教学班,2286名学生,118位教职工。设中心学校一所,辖设7所村完小,是一所典型的规模较大的农村小学。目前,1-4四个年级40个班、1386学生参加新课程改革实验,参与数占全校学生的65%,参加实验教师有70人,涉及语文、数学、校本等7门课程。
近三年来,随着工业进程的不断推进,学校的外地借读生源逐年增加,加上学校布局的松散,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但作为学校的领导班子,在这三年里带领全体教职工,以课程改革为契机,迎难而上,克服瓶颈制约,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紧紧围绕学校的发展规划,以“求实、创新”的校风为抓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以“勤奋、创优”的教风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几年来,学校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依法治校;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课程改革课改,努力为师生营造良好发展的环境。在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办学成果:先后被评为全国绿色学校,市科技教育先进学校,县首届先进校本教研学校。
二、我们的做法
1、制定方案,确定目标和思路
基于对新课程内涵的理解和校情分析,xx年8月,制定了雷甸小学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工作方案,确定我校课改的主题是:“融入新课程,树立新理念、师生共成长”。总体思路是:立足课堂、面向学生,注重反思、优化教师素养,形成办学特色,推动学校跨跃式发展。在教育管理、教育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诸方面,提出具体目标:
从学校层面上讲,提出创建县课改示范学校的目标,完善校本教研制度,打建学科基地,制定名师培养工程,营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合作严谨的教研氛围,5年内培养2名县级名师,6名县级教坛新秀。
从教师层面上讲,构建适合不同教师发展的平台,增强教师的个人成就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提高教师理论素养,成为研究性教师。
从学生层现上讲,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各级竞赛中获取好成绩。
2、健全制度,加强组织,完善管理。
以“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起科学管理的观念,充分尊重广大实验教师,发挥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让每位教师都积极参与到学校新课程管理中去。
①成立课改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下设实施系统,由1—6年级所有学科的教研组长组成,做到校长亲自抓,教导处负责抓,教研组具体抓的工作网络。
②健全制度,规范课改活动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我们相继出台了《课改理念学习制度》《课改教师备课制度》《课改教师常规考核办法》《课改教研制度》《课改教师奖励办法》《课改学生评价办法》等,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下,各项改革措施实施有力,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教师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使学校课改活动不断走向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
③健全课改保障制度,无论是在硬件添置与辅导材料的购买,还是在师资培训上,学校均给予优先,3年下来在新课程上共投入经费达20万余元。
3、抓宣传舆论,营造实验氛围
实施新课程,学校是主阵地,但同时需要取得社会和家长支持与配合,早在xx年5月,我们向家长和社会作了调查问卷,95%以上的家长对新课程不了解,许多家长对自已的子女实施新课程不理解、不支持,为此,我们学校定期召开了家长会,向家长宣传课改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之后定期召开课改成果会,让学长、学生深切感受新课改的好处,进一步增强课改的自主意识,同时征询家长、社会的意见和建议,使新课改革在主体上形成合力。
同时定期编印实验信息资料,让广大教师及时了解学校课改动态。
4、加强学习,树立新课理念
没有学习,认识就不会加深,实践也就失去指导。为了提高全校教职工进行课改实验的自觉性,组织全校教职工认真学习有关文件,明确课改的目的、意义、内容和要求,领会课改的实质,以利于在实验中,运用课程标准,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研究落实在教学过程之中。
①以校为单位,每周安排一次集中学习,每次学习有书面内容。
②以教研组为单位,每次活动安排理论学习,做到有时间,有内容。
③每学期期末及暑期培训,安排新课程专题培训,形成为听讲座、看录像。
④积极参与并组织外出培训,三年来共参与新课程外出培训,400余人次,其中市级以上有80人次。
⑤邀请专家、教研员来我校指导作新课程讲座。
5、强化常规,减轻学生负担
①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各类课程,严格做到“五要五不准”。
②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和活动时间,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活动时间在6小时以内,严禁利用学生休息时间组织学生上课。
③严格控制作业量
一、二年级不布置课外作业,其它年级课外作业最不超过30分钟。严格规范考试,学生考试每学期未组织一次,成绩采用等级制,不按成绩给学生排队。不组织学生参加教育部门外组织的各种竞赛活动。
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自查报告2
根据教育局统一部署,自xx年9月始,我校实施了新课程改革实验,三年多来,我校以新课实验为重点,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校本教研为抓手,引领师生共同成长,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更好地推进下阶段工作,现对实验工作进行全面细致的自查,报告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近三年来,随着工业进程的不断推进,学校的外地借读生源逐年增加,加上学校布局的松散,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但作为学校的领导班子,在这三年里带领全体教职工,以课程改革为契机,迎难而上,克服瓶颈制约,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紧紧围绕学校的发展规划,以“求实、创新”的校风为抓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以“勤奋、创优”的教风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几年来,学校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依法治校;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课程改革课改,努力为师生营造良好发展的环境。在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办学成果:先后被评为全国绿色学校,市科技教育先进学校,县首届先进校本教研学校。
二、我们的做法
1、制定方案,确定目标和思路
基于对新课程内涵的理解和校情分析,xx年8月,制定了雷甸小学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工作方案,确定我校课改的主题是:“融入新课程,树立新理念、师生共成长”。总体思路是:立足课堂、面向学生,注重反思、优化教师素养,形成办学特色,推动学校跨跃式发展。在教育管理、教育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诸方面,提出具体目标:
从学校层面上讲,提出创建县课改示范学校的目标,完善校本教研制度,打建学科基地,制定名师培养工程,营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合作严谨的教研氛围,5年内培养2名县级名师,6名县级教坛新秀。
从教师层面上讲,构建适合不同教师发展的平台,增强教师的个人成就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提高教师理论素养,成为研究性教师。
把握教育教学中的环节变革,校刊的内容具有连续性和层次性。
2、注重案例研究。刊登了教师大量的课改感受,既有操作过程,又有反思后的醒悟。
3、每期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全校教师围绕该期的主题谈论,如怎样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用评价激励学生等等。
4、紧密地结合校情。针对课改中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进行研究。如:课改中课堂教学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我们专门编排在14——16期中,进行着重探讨,收效甚好。
5、整体互动,广泛参与。除规定每名教师在一学年中必须有一篇文章刊载于《课改之窗》之外,我们还充分地抓住机遇,广泛地利用了专家学者、教研人员、家长、学生参与课改研究活动的机会。先后有省教研室副主任史绍典、襄樊市教研室副主任肖兴汉、宜城市教研室副主任罗运生、闵祖成及教研员骆崇泉、马仁森、朱万清等及一部分家长、学生都参与了办刊。
五年来,《课改之窗》已成为我校教师的良师益友,是老师们学习新课程的园地,是教师总结交流实施新课程经验的平台,体验成功的舞台。有力地推动了新课程的发展。20xx年3月,襄樊市课改会上交流了我们的部分校刊,受到襄樊市教育局及兄弟教育局领导、教师的高度赞誉。
三、开发校本课程彰显办学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是本次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校紧紧围绕地域文化特色积极开发了校本课资源。学校在上学期和本学期为全体任课教师编印了《开发校本课程教案》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教师走向社会,走进社区,广泛地挖掘地方课程资源。五年来我们共搜集校本课程教案2500余篇,目前我们还组织人力精选、修改,按《指南》分类编印,供以后参考作进一步的完善。
书画苑里花常开:
我们把艺教课程中的《书画》校本课程设置为书法与美术:1、书法。书法分软笔书法与硬笔书法。2、美术。美术分为儿童画、素描、色彩、中国画、手工等几项。
广泛选取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借鉴已有的课程资源,针对学校、学生实际,有选择的选取一些学生喜欢的教学内容。目前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三个部分,一是订阅三种杂志与报刊:《少儿书画》、《中国钢笔书法》、《青少年书法》;二是省编义务教材《美术》1~12册与《中小学生字帖》;三是从书店购买的或学校图书馆借用各类书画指导书籍中选取合适的内容。然后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抓好组织过程。
1、对于初学书画的学生,先采用临摹作品为练习,看谁摹仿最像,坚持练好基本功。学生每次作业全部放在一起比较,评出优、良、中让学生自己找出作业的长处,并找出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讲评,讲评时鼓励、表扬为主,增进学习书画的兴趣。
2、有一定书画基础的学生,同层次分组进行比赛练习,看谁进步得快,进步快的学生上台表演练习,每一个月评比一次,评比三名进步快的学生,老师奖励《少儿书画》杂志和写字用具,调动学生学习书画的兴趣。
3、书画较好的学生,他们的作品采取竞争上学校书画专栏和学校校刊《课改之窗》上发表,激发学生进取意识,推动学生学习书画的热潮。
4、让学生走向社会,借助社会活动教育和各类书画比赛的检验,培养一批书画新苗。a、参观书画展览,加强学生学习的动力。b、鼓励学生参加各级书法比赛,加速书画新苗的培养。c、结合重大节日,至少每年将举办一次学校书画大型的竞赛,从中发现与选拔人才。
5、举行书画现场表演,举办康乐杯学生书画作品展览。
6、召开校本课程研讨会。邀请各级领导、老师、学生家长到会参加探讨,不断地完善校本课程,形成一套校本课程的评价标准。
7、营造书香校园的良好氛围。
一年一届的“康乐杯”书画赛开展得有声有色;书画培训抓得有滋有味。美育的苤芽在这里萌发,审美的情趣在这里培育。
美术室、书法室、艺术欣赏室、作品琳朗满目,师生的优秀作品获奖成果,名人名作,透露着师生的情趣品味。
一次次的电化展示,将学生带入艺术的殿堂,艺术素养在这里得到启蒙。
学校的每一个橱窗,每一块墙面,为师生提供展示心智的舞台。俏立于枝头的花鸟,雄浑秀丽的山水,端庄潇脱的书法,优美而流畅的体艺线条,无一处不在蕴孕百年南小的校园文化的内涵。
走出去,请进来。在精彩的艺术世界中认识艺术,在名师的指点中提高艺术,在参观展览中理解艺术的灿烂,明确人生需要怎样的艺术文化。
从发表作品参与竞赛中,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发展自我。每学期向各级报刊推荐学生作品,在本校书画比赛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的各类书画大赛。师生先后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书画院举办的“我与电视”、“小星星杯”东方少儿美术书法摄影大奖赛、第一届手拉手“珠穆朗玛杯”少儿书画大赛、“小画家杯”——走进长江三峡中外学生美术作品比赛……获奖师生达1200多人次。有8名师生被吸收为湖北省书法协会会员,有47名学生被吸收为宜城市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学校被评为“宜城市快乐校园工程示范学校”、“襄樊市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先进学校”、“全国艺术教育特色学校”。这些成果不仅是南小的财富,更是南小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道美丽风景。
文艺舞台放异彩:
我校“五百队”独领风骚。学校成立百人的'电子琴队、百人鼓号队、百人民乐队、百人舞蹈队、百人合唱队,拉开了艺术教育的序幕。星移斗转,年复一年,“五百队”代代相传,永葆青春,而今是独领风骚,名闻遐迩。仅20xx年到20xx年,“五百队”在市级重大庆典、会演活动中演出60场次,学校鼓号队在襄樊市第一届鼓号队礼仪展演中一举夺得桂冠。数以万计的观众领略了南小少年儿童的风采。他们为鼓号队整齐华一的表演鼓掌,为民乐队和谐、美妙的演奏而陶醉,为舞蹈队、合唱队精湛的演技而喝彩!
我校教师连续8年参加教育系统文艺调演获团体第一名。市团委妇联举办的卡拉ok小歌手大赛中,我校赵婷宇同学获第一名,广播电视局、文化馆举办的电子琴大赛中,我校3名同学获一等奖,团委、妇联举办的歌咏比赛中,我校合唱队几次获得第一名,市委宣传部每次举办的晚会上几乎都有我校的节目。
收获不仅需要播种,更重要的是辛勤的耕耘和培育。在艺术教育工作中,我们的指导教师充分发扬了红烛精神。他们一心扑在教学上,指导排练的文艺节目屡获大奖,《汉江雏鹰》、《妞妞看戏》、《楚都娃》、《青娃与顽童》、《春风杨柳》等先后在第四、五、六届“魅力校园——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中获奖,在湖北省黄鹤美育节中先后获一、二、三等奖。并被邀请赴韩国演出。有3名小演员被评为优秀演员。在宜城市一年一度的艺术节上,更是大显身手,现已连夺八年桂冠。其它在市级以上获一等奖的节目达20余个,获奖学生不胜枚举,仅在省级以上获奖的学生就达100余人次,舞蹈演员于安琪、王春阳、李瑞同学在她们精心培育下,在“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风采展示大赛”中荣获舞蹈专业组金奖。今年我校在宜城市艺术节上荣获第一名的舞蹈节目《托起盲童心中的太阳》再一次参加了湖北省艺术节演出,并荣获一等奖。
四、沐五年课改春风雨露,尽显百年南小课改风采
五年来,南街小学乘借新课程改革的东风,走上了高速发展之路。五年间,学校在中央教科所、省市教研室、教科所申报立项了14个研究课题,填补了百年南小无国家、省研究课题的空白,国家级研究课题——《小学语文学习质量评价的研究》已圆满结题;省级课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获省教研室颁发的“优秀课题研究”奖;《非智力因素对儿童学习与品格形成的影响及对策》获襄樊市“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奖;五年间,两次接受省教研室组织的课改调研,受到了省教研室副主任史绍典的高度评价;20xx年为襄樊市教育局召开的课改工作会议提供交流材料五份,两名教师为大会作课,其中校长陈圣友的《围绕课改抓教研,抓好教研促课改》先后被《襄樊教育》、《走进实验区》刊载;五年间,学校先后摘取了“全国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湖北省教改名校”、“襄樊市示范学校”、“襄樊市十佳教育科研基地”、“襄樊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的奖牌;五年间,有一名教师获中央教科所颁发的“课改先进个人”奖,2名教师获湖北省“教改先进个人”奖,二十多人次获襄樊市、宜城市教改、教研奖;有226人次的课改论文、案例、教案在国家省、市级发表、交流或获奖;五年间,学生有20xx多人次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
五年风雨五年歌。经过五年的努力,我校的新课程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领导教师树立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教育教学行为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学生、教师、学校得到了充分地发展。省教研室副主任史绍典来校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调研活动时,在听了我校课改工作汇报和教师的作课后讲到:“这里所开启的是学生的心灵,所强调的是学生的体验,所关注的是学生的个性,所追求的是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生动体现。而且老师自身也完善了自己,实现了自我角色的转换,获得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共同成长与发展。”这对我校的课改工作给予了充分地肯定,也为我们今后的课改工作增添了信心。
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自查报告3
根据教育局统一部署,我校以新课实验为重点,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开展课程改革实验,现对实验工作进行全面细致的自查,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介绍
三年多来,随着学校的外地借读生源逐年增加,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但作为学校的领导班子,在这三年里带领全体教职工,以课程改革为契机,迎难而上,克服瓶颈制约,勇于探索,大
胆实践,紧紧围绕学校的发展规划,以“求实、创新”的校风为抓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以“勤奋、创优”的教风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几年来,学校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依法治校;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课程改革课改,努力为师生营造良好发展的环境。在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办学成果:先后被评为全国绿色学校,市科技教育先进学校,县首届先进校本教研学校。
二、具体的实施办法
1、制定方案,确定目标和思路
基于对新课程内涵的理解和校情分析,XX年8月,制定了雷甸小学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工作方案,确定我校课改的主题是:“融入新课程,树立新理念、师生共成长”。总体思路是:立足课堂、面向学生,注重反思、优化教师素养,形成办学特色,推动学校跨跃式发展。在教育管理、教育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诸方面,提出具体目标:从学校层面上讲,提出创建县课改示范学校的目标,完善校本教研制度,打建学科基地,制定名师培养工程,营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合作严谨的教研氛围,5年内培养2名县级名师,6名县级教坛新秀。
从教师层面上讲,构建适合不同教师发展的平台,增强教师的个人成就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提高教师理论素养,成为研究性教师。从学生层现上讲,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各级竞赛中获取好成绩。
2、健全制度,加强组织,完善管理。
以“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起科学管理的观念,充分尊重广大实验教师,发挥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让每位教师都积极参与到学校新课程管理中去。
①成立课改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下设实施系统,由1—6年级所有学科的教研组长组成,做到校长亲自抓,教导处负责抓,教研组具体抓的工作网络。
② 健全制度,规范课改活动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我们相继出台了《课改理念学习制度》《课改教师备课制度》《课改教师常规考核办法》《课改教研制度》《课改教师奖励办法》《课改学生评价办法等,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下,各项改革措施实施有力,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教师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使学校课改活动不断走向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
③健全课改保障制度,无论是在硬件添置与辅导材料的购买,还是在师资培训上,学校均给予优先,3年下来在新课程上共投入经费达20万余元。
3、抓宣传舆论,营造实验氛围实施新课程,学校是主阵地,但同时需要取得社会和家长支持与配合,早在XX年5月,我们向家长和社会作了调查问卷,95%以上的家长对新课程不了解,许多家长对自已的子女实施新课程不理解、不支持,为此,我们学校定期召开了家长会,向家长宣传课改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之后定期召开课改成果会,让学长、学生深切感受新课改的好处,进一步增强课改的自主意识,同时征询家长、社会的意见和建议,使新课改革在主体上形成合力。
同时定期编印实验信息资料,让广大教师及时了解学校课改动态。
4、加强学习,树立新课理念
没有学习,认识就不会加深,实践也就失去指导。为了提高全校教职工进行课改实验的自觉性,组织全校教职工认真学习有关文件,明确课改的目的、意义、内容和要求,领会课改的实质,以利于在实
验中,运用课程标准,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研究落实在教学过程之中。
①以校为单位,每周安排一次集中学习,每次学习有书面内容。
②以教研组为单位,每次活动安排理论学习,做到有时间,有内容。
③每学期期末及暑期培训,安排新课程专题培训,形成为听讲座、看录像。
④积极参与并组织外出培训,三年来共参与新课程外出培训,400余人次,其中市级以上有80人次。
⑤邀请专家、教研员来我校指导作新课程讲座。
5、强化常规,减轻学生负担
①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各类课程,严格做到“五要五不准”。
②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和活动时间,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活动时间在6小时以内,严禁利用学生休息时间组织学生上课。
③严格控制作业量,一、二年级不布置课外作业,其它年级课外作业最不超过30分钟。严格规范考试,学生考试每学期未组织一次,成绩采用等级制,不按成绩给学生排队。不组织学生参加教育部门外组织的各种竞赛活动。
④依据《雷甸小学教学常规》和《雷甸小学教学常规评价标准》,加强对教师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等工作的管理。
⑤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经济负担,严格把好征订关,严格按上级有关部门精神为学生订购相关的教辅材料,除教育局审定的教学同书外,没有向学生推荐使用其它练习、复习用书。
5、依托校本,发掘课程资源新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为学校和老师开发课程留下了一定空间,为了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创建我校特色,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作了探索。
①结合学校特色,开掘《科技》校本课程,分上、下两册,36课时,内容包括科普知识、三小制作、科技创新成果等,结合校本课程和选修课,正式进入课堂。
②依托科技实验基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近年来,每年成立活动小组,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活动成果获专家好评,每年获市以上奖。
③挖掘学校隐性课程,丰富课程资源,如建成科技成果室、劳动活动室等。
6、做实教研,构建教师发展平台。
新课程注重教师的反思实践和专业成长过程,三年来,我校以校本教研为手,为教师营造教研氛围,激励教师投身新课程实验之中,提高教师课改意识,挖掘教师潜在的能力。
①构建教学反思平台学校按新课程学科成立“学习、反思、发展”为主题的反思小组,要求教师课课有反思,周周有案例,月月有交流,每学期对教师的案例反思汇编成册,教师在反思过程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的愉悦。
②构建课题研究平台
③构建集体备课平台
备课是搞好课改教学的前提,在模式上改变备课的内容,注重学情分析,教学分析和课后反思,不追求复杂的教学过程设计,而且成立备课组,每二周集体备课一次,每次备课确定教材分析的中心发言人,其他成员补充修改,确定一套完整的课时计划,每位教师再根据班级实际,实行策略修改,这样做有利于提高教师对教材的钻研水平。
④构建教研活动平台
⑤构建教师教学展示平台。
每学年开展新课教学展示活动,广大实验教师通过平台,通过备课、上课、说课、评课,极大地促进教师课堂技艺的提高,两年来,我校承担了县3次课改学科展示活动,获得同行专家好评,4名教师参加县市课堂教学评比,获得好成绩。
7、突出过程,积极探索评价机制。
随着课改的深入,课堂教学在重视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日渐上升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学校开始探索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用评价的多元化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学校根据新课程改革评价功能和实验的要求,结合县教研室的评价要求,我校积极探索学生素质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在操作中注重:
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
②评价内容的全面化,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还重视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不仅关注结果,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尤其是实践能力的进步和变化。
③评价方法多样化,包括书面作业,行为观察、问题研讨、成长记录等。
同时,积极研究教师教学评价策略,力求以评价提高教师发展的内驱力。
第三篇: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自查报告
根据教育局统一部署,自xx年9月始,我校实施了新课程改革实验,三年多来,我校以新课实验为重点,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校本教研为抓手,引领师生共同成长,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更好地推进下阶段工作,现对实验工作进行全面细致的自查,报告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近三年来,随着工业进程的不断推进,学校的外地借读生源逐年增加,加上学校布局的松散,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但作为学校的领导班子,在这三年里带领全体教职工,以课程改革为契机,迎难而上,克服瓶颈制约,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紧紧围绕学校的发展规划,以“求实、创新”的校风为抓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以“勤奋、创优”的教风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几年来,学校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依法治校;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课程改革课改,努力为师生营造良好发展的环境。在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办学成果:先后被评为全国绿色学校,市科技教育先进学校,县首届先进校本教研学校。
二、我们的做法
1、制定方案,确定目标和思路
基于对新课程内涵的理解和校情分析,xx年8月,制定了雷甸小学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工作方案,确定我校课改的主题是:“融入新课程,树立新理念、师生共成长”。总体思路是:立足课堂、面向学生,注重反思、优化教师素养,形成办学特色,推动学校跨跃式发展。在教育管理、教育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诸方面,提出具体目标:
从学校层面上讲,提出创建县课改示范学校的目标,完善校本教研制度,打建学科基地,制定名师培养工程,营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合作严谨的教研氛围,5年内培养2名县级名师,6名县级教坛新秀。
从教师层面上讲,构建适合不同教师发展的平台,增强教师的个人成就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提高教师理论素养,成为研究性教师。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从学生层现上讲,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各级竞赛中获取好成绩。
2、健全制度,加强组织,完善管理。
以“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起科学管理的观念,充分尊重广大实验教师,发挥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让每位教师都积极参与到学校新课程管理中去。
①成立课改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下设实施系统,由1—6年级所有学科的教研组长组成,做到校长亲自抓,教导处负责抓,教研组具体抓的工作网络。
②健全制度,规范课改活动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我们相继出台了《课改理念学习制度》《课改教师备课制度》《课改教师常规考核办法》《课改教研制度》《课改教师奖励办法》《课改学生评价办法》等,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下,各项改革措施实施有力,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教师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使学校课改活动不断走向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
③健全课改保障制度,无论是在硬件添置与辅导材料的购买,还是在师资培训上,学校均给予优先,3年下来在新课程上共投入经费达20万余元。
3、抓宣传舆论,营造实验氛围
实施新课程,学校是主阵地,但同时需要取得社会和家长支持与配合,早在xx年5月,我们向家长和社会作了调查问卷,95%以上的家长对新课程不了解,许多家长对自已的子女实施新课程不理解、不支持,为此,我们学校定期召开了家长会,向家长宣传课改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之后定期召开课改成果会,让学长、学生深切感受新课改的好处,进一步增强课改的自主意识,同时征询家长、社会的意见和建议,使新课改革在主体上形成合力。
同时定期编印实验信息资料,让广大教师及时了解学校课改动态。
4、加强学习,树立新课理念
没有学习,认识就不会加深,实践也就失去指导。为了提高全校教职工进行课改实验的自觉性,组织全校教职工认真学习有关文件,明确课改的目的、意义、内容和要求,领会课改的实质,以利于在实验中,运用课程标准,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研究落实在教学过程之中。
①以校为单位,每周安排一次集中学习,每次学习有书面内容。
②以教研组为单位,每次活动安排理论学习,做到有时间,有内容。
③每学期期末及暑期培训,安排新课程专题培训,形成为听讲座、看录像。
④积极参与并组织外出培训,三年来共参与新课程外出培训,400余人次,其中市级以上有80人次。
⑤邀请专家、教研员来我校指导作新课程讲座。
5、强化常规,减轻学生负担
①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各类课程,严格做到“五要五不准”。
②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和活动时间,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活动时间在6小时以内,严禁利用学生休息时间组织学生上课。
③严格控制作业量,一、二年级不布置课外作业,其它年级课外作业最不超过30分钟。严格规范考试,学生考试每学期未组织一次,成绩采用等级制,不按成绩给学生排队。不组织学生参加教育部门外组织的各种竞赛活动。
第四篇:中山区桃源小学课程改革工作自查报告
加强管理,务求实效,立足校本,突出特色
---中山区桃源小学课程改革工作自查报告--
中山区桃源小学 2008年10月 加强管理,务求实效,立足校本,突出特色
——中山区桃源小学课程改革工作自查报告
中山区桃源小学现有39个教学班,近2000名学生,教职工90余人。自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启动以来,尤如一股强劲的春风,给桃源小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多年来,作为课改点校,我们怀着极大的热情,在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和教研部门的指导下,按照省、市制定的课改文件精神,坚持不懈地开展各项课程改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几年来的课改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管理,务求实效
1、建立领导小组
课改实验能否顺利推进,学校领导是关键。在新课程启动之际,学校就组建了实施课程改革的领导机构和咨询机构,加强领导,强化管理。成立了由校长担任组长的“桃源小校课改实验工作领导组”,另外成立了教育专家和局领导组成的课程改革的专家组,负责课程改革的咨询与指导工作。以教导处课改专干,各学科组组长组成了课改工作组,负责课改的实施。各部门明确职责,统筹协调,确保了课程改革在我校的顺利进行。
2、建设硬件设施环境
为推动课改工作,在教育局的帮助下,学校购置了大批教育教学设施。投资十几万,建立了三个多媒体电教场所,教师或教研组可随时使用。更新了电脑室的所有电脑,每个教室配备了电脑,学校所有电脑实现了10M光缆上网;建立了教师电子备课室,各办公室配备电脑。铺设了塑胶操场竣工,操场周围安装了10多个篮球架,课改环境得以彻底改观。
3、建立制度保障机制。
科学、规范、完善的管理制度是确保课改质量、水平的重要保证,为此学校组织老师讨论,请教代会审议,出台了课改实验管理工作细则,我校先后建立了《理论学习培训制度》《教学调研制度》《自我反思制度》《同伴互助制度》《日反思、周交流、月汇报、期末展示评比的制度》《专业引领制度》《教师个人专题研究制度》,基于教师发展现状,构建《教师专业成长制度》等。这些制度都具有相应的激励奖励措施,极大地挖掘了教师的潜力,促进了教师在课改中成长。同时,我们还指导教师依据课改的精神和理念制订了三年规划和的专业发展计划,从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个维度进行个人的发展规划,教师的个人规划由领导小组层层把关,反复修正,教师的成长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也逐渐明确清晰。
4、建设教师队伍
创建适应新课程的教师团队,是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首要前提。实践告诉我们,有了课程建设的高起点,才有队伍建设的高品位;有了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才有队伍建设的新内涵;有了校本研训的整体谋划,才有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以校本研训为发展点,努力创建富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教师团队。
(1)以增强内需激活队伍建设。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是队伍建设的首要工作。我们努力使教师体验到:身处学校在事业上是成功的,在情感上是愉快的;在利益上是值得的。与此同时,我们提倡“你好,我向你学习,争取比你更好”,鼓励良性竞争和共同发展。组织教师制定自我发展规划,通过目标激励教师自我完善和发展。为促进这一工作,我们推出了“学分制”。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进行学历进修、公开教学、论文撰写、读书交流等,都根据其难度和水平获得相应“学分”,按学分给教师不同的精神和外出学习奖励。由于坚持量化和动态评估的原则,打破了“印象取人、习惯看人”的旧有评价藩篱,极大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挑战能力边缘”“走出舒适地带”等话语已在教师中广为流行,形成了自主发展的良好态势。
(2)以任务实践推动队伍建设。任务既是教师的工作内容,同时又是教师队伍建设天然的资源,脱离了任务实践的研修,是不现实的,也是事倍功半的。桃源小学承担着教多的会议、交流、研讨等任务,这为队伍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通过这一资源的开发,与国内外的教育专家进行沟通和对话,与兄弟学校进行交流和探讨,在实践中增长了教师的才干。与此同时,我们对教师提出“五个一”的要求,要求教师每周有一次教学反思,每月提炼一个教学案例,每学期上一节研讨课,写一节评课报告,完成一篇课改故事。仅2007年一年,共提炼出课改教学案例193个,教学反思678个,教师撰写国家级论文126篇、省级论文46篇,发表的文章达到97篇,省级以上的优质课12节。学校有12人获得研究生课程班的学历,学历提高率达到68%。2006年我校四名教师获得大连市教师才艺大赛团体总分第一名。
(3)以能者引领提升队伍建设。能者引领就是使一个人的长处成为大家的长处,使部分人的优势成为学校的优势。一是校内的能者引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从教师现状看,由于年限等一些原因,部分市区骨干教师的资格与实际影响力并不相符;部分优秀教师出现高原期的现象,优势尚存,裹足不前;教师之间发展不平衡,差异较大。我们认为,这种差异和不平衡正是一种有待开发的教育资源,它具有“活性”,开发得越及时,越充分,这种资源的价值就越大。为此,我们推出“首席教师”制,以“首席教师”领衔新手教师、骨干教师的发展。对首席教师的评选采取公开展示的形式进行,使评选过程成为人人提高的过程。由于具有就近仿效和心理暗示的作用,这一做法在教师中迅速激起强烈的反响,首席教师的教学开放课,家长、教师挤满教室。二是校外的能者引领。由于历史形成和时代发展的原因,我校在课程开发上外聘教师数量达到44人(其中音乐39人,语言类教师5人)。大量外聘教师的引进,“人为我所用,但不为我所有,提高了人才的使用效率,降低了人才的使用成本”,同时为我们创造了能者引领的机会。通过开展中外教联合教研、开放性音乐组教研等,使外聘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地冲击和影响着学校的教师队伍,真正发挥了能者引领的作用,促进了复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
(4)以国际交往丰富队伍建设。教育的全球化,使我们培养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世界人,而面向世界的教育呼唤具有世界意识的教师。近几年,学校不断地加强同国际友好学校的交往,通过组织师生互访、建立研究课题、教师互派、联合举行活动等形式,进行了教育理念、课程开发、教学方式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使教师呼吸到了世界教育的空气,获得了世界教育的营养。举一例子,我们和大连日本人学校联合召开运动会,使我们学习到了日本教育关注团队教育、挫折教育的理念。
二、立足校本,突出特色
(一)课程改革与管理
可以说,国家新课程计划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蓝图,而要使这个蓝图真正变成现实,学校就必须因校制宜地对其进行校本化的加工和改造,开展有效的课程开发等活动,也只有这样,才能将理想的课程设计变为学校真实的课程实施。
1、尝试国家课程校本化改造,解决课程适应时代特点和学生的发展需求的问题。
国家课程是最难改,也是课程实施者最不想动,最不敢动的部分。但是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地区和学校发展的不平衡,使各校对新课程产生了适应上的差异,教师也会因为新教材的编排、内容设计等问题感到困惑,这都会影响国家课程价值的真正实现。按照新课程规划,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占课程总量10%-12%,国家课程仍然占据了数量上的统治地位。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处理,焕发国家课程的活力,建立成功的学校课程,是课程改革一个不可忽视的工作。为此我们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一是重点对有关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压缩、补充、拓展等处理,以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如在音乐课程中,国家教材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出现了矛盾:一是我市全部选用的是简谱的音乐教材,而学校有近1000名学生学习器乐,强烈需要运用五线谱;二是大部分学生由于接触音乐较早,教材落后于学生的学习需求。由此我们对音乐教材进行了调整,一是引进了五线谱版的教材,二是把教材中乐理和视唱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的,精简30%的学时,利用节省的30%学时补充乐器欣赏的教学内容。在四至六年级,实施走班教学,乐队学生独立上课,使音乐课程满足了学生和学校的发展需求。国家课程的课时虽然缩短了,但课程标准不但没有缩水,反而得到了升值。再以数学课程为例,我们采取删、调、补、替的方式,对分数问题、应用题问题、概念问题、计算问题等进行了76处创造性使用的尝试,充实了国家课程标准,使数学更加体现了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如在学习百分比时,补充股票的知识,学生纷纷上网查询,向家长和专业人员进行请教,有的家长还帮助学生购买了小额的股票,百分率、增长率、股市曲线、牛市、熊市、交易税等时代信息,引起了学生无限的学习兴趣,时逢股市上涨,好多学生都“小有斩获”,成为一个有趣的话题。这些基于学生、学校和时代特点的课程处理,使国家课程焕发了个性的魅力,丰富了国家课程的价值追求。
二是对有关课程的课程结构进行调整,不断拓展课程时空,最优化地实施国家课程。对国家课程进行调整的根本目的在于更有效和最优化地实现国家的课程目标。以体育课程为例,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全校每周的体育课总数是135节,教师数量不足,学校学生较多,操场面积4500平方米。这就产生了课程实施和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为此,我们拿出70%的课时上常规小课,余下的30%上学年大课。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把大课间活动一分为四,上学15分钟、放学15分钟、上下午各40分钟,全校学生分两个组轮换开展活动,人数压缩一半,空间扩大一倍。科学开发空间,增设了12个篮球架和10个可移动排球网,变统一要求大课间操为自选体育超市,鼓励学生自由选择体育项目,大力开展阳光运动会、趣味体育周等活动,不断拓展了课程时空,为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创造了条件。再如,在美术学科,我们与加拿大友好学校进行网上KIDTOKID的联合教学,通过网络进行学生作品和美术信息的交流,使美术课程和信息技术课有机地结合,改变了传统的美术课单一的组织结构,有效实施了国家课程。实践说明,国家课程是可以而且应该进行校本的处理的,但是不能为变而变,其根本的目的在于达成和丰富国家课程标准,实现学校的课程理想。
2、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努力建设开放多元的的学校课程。不断开发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是培养学生的个性,打造学校特色的有效途径。我们从校本课程的基本属性出发,不断开发个性化和动态的校本课程,努力建设开放多元的的学校课程。
以器乐校本课程为例,目前器乐校本课程涉及到交响乐、民乐、管乐、古筝、小提琴、吉他等多个门类,为600多名学生创造了学习的机会。学校在职教师和39位兼职教师,共同开发出了《管弦乐队基本教程》《民族乐队大班基本曲谱》《民族乐队中班曲谱》《民族乐队小班曲谱》《管乐阶段教程》《乐队听音练习》《小提琴阶段教程》等11册艺术教育校本课程。这些校本课程先后进行了20余次修改工作,有力地提高了教师的课程意识和开发能力。历时十四年的课程开发,先后培养出了近2000名艺术特长毕业生,学校乐队先后赴日本、韩国、德国、法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在国际和国内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形成了艺术教育的办学特色。
以外语教学为例,从现代化沿海城市的时代需求出发,学校开设了英语外教活动课,通过长短课相结合、教学活动化等方式,突出语言的实践性功能,由重教转向重学。为开发课程资源,学校连续举办四届英语节。截止目前,参加英语演讲的学生达1000多人次,英语短剧表演的学生达1200多人次,参加国际化亲子演讲的家庭达到716个,先后有近千人次的学生在国家、省、市、区英语活动中获奖。中央电视台、大连电视台、《英语周报》等新闻媒体先后30余次报道了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情况,学校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小学生日常英语实验学校。为满足外籍学生的学习需要,学校开设了韩语和日语选修课程,聘请了3名日籍教师和1名韩籍教师进行教学。两门语言课的开设,吸引了近300名中外学生参加学习,得到了日韩媒体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除此之外,我们还开发了国际象棋、围棋、中国象棋、奥林匹克足球、篮球、拉丁舞等校本课程,这些个性而动态的校本课程,焕发了强大的生命力,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要。课程创新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是某一学科的局部问题,我们应该站在全局的高度,上位地思考课程的建构问题,关注多学科的沟通和融合,注重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整体规划,因校制宜,为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
3、关注地方课程的实施。
学校十分关注地方课程,在二三年级开设“人口与环境”、四年级开设“生命教育”,以年级大课或期末小课相结合,保证课时,并经常开展活动。
(二)教学改革与评价改革
课程创新必将催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以“优化教学过程”研究为核心,深入进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以考试评价改革为核心,不断加强对课程改革的合理导向。
1、以“优化教学过程”为核心,深入进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我们围绕备课、上课、批改三个环节进行改革,总结出“备课重实用,课堂重实效,作业求精要”的教学经验。在备课上,取消传统备课,强调实效性备课。鼓励采取要点式备课、批划式备课、共性教案个性化使用等形式,减不切实际的繁杂琐碎,加主动研究和积极反思,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引导了教师的自主研究,受到了教师的热情欢迎。在上课上,积极倡导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通过教学反思和反思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倡导“提前预习,小组合作,当堂检测”。提前预习的目的是学习前移;小组合作的目的是增加教学密度;当堂检测的目的是提高当堂效益。在课后作业上,提出作业要精、活、分层次,鼓励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允许教师采取抽样讲评、同学互批等形式,对传统的全批全改进行调整和改进,既解放了学生又解放了教师,教学效益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提高了。
2、以考试改革为核心,不断加强对课程改革的合理导向。考试评价是一个杠杆,指挥着学校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与新新课程相适应,我们先后推出了分层次考试、按需多次考试、免试、分项考试、开卷考试、跳级考试。这些考试改革,从深层次上引导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化。如英语的分项考试,期末笔试只占学生学业成绩的40%,另60%是实践考核,包括英语朗读、月份单词王大赛、英语故事表演、英语歌曲、英语演讲。这种多维度的考试形式,不但是学生学业成绩的再现,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科教学进行了合理导向。再如语文考试,除闭卷考试之外,还进行开卷考试。由于开卷考试重在考察学生运用工作书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很快把教师引导到教会学生学习的轨道上来,教师摆脱了死教,学生摆脱了死学。为检测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我们还经常举办读书交流会、成语大赛、苦难夏令营、师生辩论会等,既为学生搭建了展示个性的舞台,又考察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跳级考试创始至今,已使121名学生得到了跳跃发展的机会。
三、取得的成效
新课程改革实验,进一步提升了我校的办学水平,也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学校并先后全国小学生日常英语实验学校、国家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国家健康教育金牌学校、全国示范少年军校、辽宁省模范学校、辽宁省文明单位、辽宁省校园艺术化示范学校、大连市示范学校、大连市外国学生就读点校、中山区示范学校。
在2007年12月,在中山区中小学课改工作会上,作为三位代表之一,校长李绍成介绍了学校的课改经验,学校也被评为“中山区课改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4月,校长李绍成作为教育系统唯一一名小学校长代表,在大连市教育工作会议上介绍了学校的课改及办学经验。
课程改革有可能成功的一天吗?坦率的说,不会有。假若你只有空间的观念,那么课程改革会有成功的一天。但是倘若你在空间的概念中承加了时间的概念,那么课程改革永远不会成功!时代在不停的发展,教育怎能停留在时代的后面!教育在不断的发展,课程改革怎能停在教育的后面!但愿我们的课程改革,能如中国的航天事业一样,靠前靠前再靠前!
第五篇: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调查报告
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调查报告 “小学新课程改革实验调查问卷”,从小学新课程改革实验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方式及评价方式的转变,对云霄县列屿镇小学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关键词]
小学基础教育;课改实验;调查
一、调查时间、对象与方法
2011年5月,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在列屿镇3所小学进行调查,参加调查的对象有小学的校领导10人(男8人、女2人)、参与课改的教师60人(男45人、女15人)。调查问卷主要从参与课改的教师对课改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评价方式在认识和行为上的转变入手进行编制,对小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只是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进行分析。主要采用单项选择题和开放性选择题,为了 广泛而深入地了解课改中的一些经验及问题,还设有部分开放性问答题。调查实施时,共收回有效问卷70份,其中校领导有效问卷10份,教师有效问卷60份,回收率100%。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对课程改革的态度,首要是准确把握课改理念,科学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实质。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新教学观转变为教师的实践,制定科学、合理、人性化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一)课程目标管理
为扭转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局面,实现学校课程类型多样化、课程内容精细化,在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对课程目标作了进一步的调整与完善随着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的发展,课程目标有了一定的变化,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学生与教师的经验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然即课程。我们对新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作了调查,其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材开发困难,乡土教材缺乏层次性、系统性,很难适应各年级学生的真实需要。
(二)建议
针对以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四条建议。
第一,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可以少一些集中讲授,多一些现场观摩,少一些理论性知识的传授,多一些有指导性的讨论与研究。逐渐培养出一批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具体实施操作过程中切忌急于求成。
第二,完善课程目标、教学方式。依据新课标精神,结合学校的特色和各自的教学特点,在反复学习、研究、听课的基础上,学校要制定出“走进新课程课堂教学操作要点”,可以从教学观念、教师角色、师生关系、教学方式、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关注学生差异、培养非智力因素、作业布置、多媒体运用和教学评价方法等方面提出要求。这样可以对课堂教学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使课堂焕发出新的生机。
第三,改革评价方式。改革对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体系,由过去的单一性评价转变为立体式评价,有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价教师和家长评价教师等方式,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的积极性。第四,采取多种途径进行教材及教辅材开发。学校、地方可以组织当地的骨干教师进行开发,可以征得当地高校的支持和帮助进行开发。在开发过程中,学校同样可以征得多方的援助,通过多种途径来完成。关于课改初期存在问题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为了坚定学校的课改决心,更好地推动课改事业,帮助课改学校解决不同时期遇到的思想问题、观念问题、技术问题。《现代课堂周刊》现面向全国学校,征集课改初期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面临的普遍困惑和关键问题。
二、调查对象
课改一线教师和教育管理者
三、调查内容
本次问卷调查设计了10个选项,从“教师理念、技术支撑、学生学情和考试成绩”等几个方面全面调查课改初期存在的问题。调查问题设计如下:
最多可投5项,另请将您认为重要的问题在下跟帖,谢谢!
课改初期,您遇到哪些问题?(按重要性排序)
①受旧观念影响,讲得过多,学生没有自主空间。
②同事行动不一,部分人在观望,相互掣肘。③小组建设不科学,形同虚设。
④黑板不够用,学生没有展示的舞台。
⑤学生依赖教师严重,不会对学和群学。
⑥导学案编制没有章法,效用不大。
⑦脸对脸排座位,学生趁机作乱。
⑧学生不习惯独学。
⑨教师习惯于“我讲你记”。
⑩测验成绩下滑。
问题排序:
其他问题:
三、调查方法
调查通过三种途径进行问卷式调查:博客投票;论坛讨论;重点学校深入调查。
四、调查时间
2012年3月16日到4月8日
五、调查结果
截止到4月6日,共有88人参与博客投票,“香山论坛”跟帖63个,收到4所学校调查报告。
1.找出问题——困难最实际 博客投票情况如下表:
1.受旧观念影响,讲得过多,学生没有自主空间 35(40%)
2.同事行动不一,部分人在观望,相互掣肘 40(45%)
3.小组建设不科学,形同虚设 46(52%)
4.黑板不够用,学生没有展示的舞台 16(18%)
5.学生依赖教师严重,不会对学和群学 56(64%)
6.导学案编制没有章法,效用不大 29(33%)
7.脸对脸排座位,学生趁机作乱 32(36%)
8.学生不习惯独学 11(13%)
9.教师习惯于“我讲你记” 10(11%)
10.测验成绩下滑 34(39%)
从博客投票来看:排在前三位的因素分别是:⑤学生依赖教师严重,不会对学和群学;③小组建设不科学,形同虚设;②同事行动不一,部分人在观望。
统计所有跟帖,在对课改问题的重要性排序上,占据第一位是是⑥导学案编制没有章法,效用不大;占据第二位是⑨教师习惯于“我讲你记”;③小组建设不科学,形同虚设⑤学生依赖教师严重,不会对学和群学⑧学生不习惯独学并列第三。
学校提交的调查报告和论坛、博客的跟帖集中指向两大问题:教学案的编制和小组建设的力度。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在课改初期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来自三方面:导学案编制、小组建设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导学案是课改路线图,小组建设是课改施工队,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改目的地。
另外,①和②得票率高说明,教师的观念陈旧依然是新课改的顽固症结,④黑板不够用,学生没有展示的舞台这一选项除了在投票中得到16%外,其余地方几乎没有涉及,这说明,在一线课改中,配套设施对课改的制约不大。课改初期考试成绩的下滑,也是必须面对的问题。毕竟,社会评价还是以成绩分数论英雄。在课改初期,成效不明显的情况下,如何取得家长和社会的理解,也是一个大课题。课改要取得长足的发展,不能光靠学校和老师改。
2.分析问题——成败在教师
导学案是课堂的路线图,没有这张路线图,课堂就会陷入迷惘的泥潭。网友跟帖,反映出路线图制定受阻的实况:
第一,从制定层面看,导学案的编写受制于教师的时间和能力。如网友卢望军说:“能好好编导学案的人不多,能编好导学案的人更少,前者是时间问题,后者是能力问题”。节节课编写导学案挑战着教师的时间,教师对课改理念的了解不深和解读教材能力的不高又导致编写出的导学案质量不高。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应该像学科知识培训一样,加强对教师导学案编写的培训。
第二,从使用层面看,绕不开经济问题。网友掩帘听雪说:“编制导学案要大量的纸张,我们一个学校有2300名学生,每天每门课的导学案如果学生人手一份,那是一笔大开支。这个费用学校担不起,现在又不能收学生一分钱,所以,我们没法印制导学案。”发展的前提是生存,印刷费用不解决,即使导学案设计得天衣无缝,也只能束之高阁,而不能用于实践。
第三,从管理层面看,一般学校还没有形成导学案审核和评价制度。一份导学案,不管是不是符合学生学情,也不管是不是体现学科特点,更勿论是不是科学是不是能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只要教师编制出来,就经由印刷、发放到达学生手中。这就直接造成了导学案良莠不齐泥沙俱下,也间接掣肘着高效课堂的高效。
小组是高效课堂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发生的基本载体,小组建设不科学,形同虚设,使得高效课堂的构想流于设想。
第一,组员搭配不合理。江西的肖水平老师说:“各小组的整体实力难以分配均衡,所以难以调动各小组的积极性,从而难以形成各小组学习竞赛的氛围,有的小组内的成员合作学习的欲望不强。”而科学的组员搭配,需要老师对所有学生全面了解。
第二,教师评价不到位。连加分这样最基本的评价手段,教师都弃之不用。缺什么评什么,不评什么就缺什么。缺少评价,是小组形同虚设最重要的原因。而小组评价,是一个长期而细致的工作,大部分教师嫌烦畏难。
第三,学习效果不理想。从新浪博客的投票结果看,⑦学生脸对脸坐趁机作乱的也占到35%,这是其一;其二,老师虽然讲得少,把舞台让出来了,但让出来的舞台又不可避免地成为优生的用武之地,教师担心小组学习有“优生更优,差生更差”的倾向;其三,合作学习费力又费时,造成教学进度的迟缓。网友西和玫瑰说:“时间总是不够用,小学生对于预习很难搞清楚,抓不住重点,不会思考,回答问题容易涉及到课堂内容以外的无关话题。” 学生依赖教师严重,不会对学和群学,高居博客得票榜首,几乎是课改初期让所有老师头痛的问题,也是使得教师缺少课改信心和耐心的原因。
导学案的编制,小组建设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改初期遇到的最重要的3个问题。前两个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第三个问题的解决也依赖于教师的积极引导,河北冀州的刘莉老师说:“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全身心的投入到讨论中,还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和习惯及引导者。”教师即条件,显然,环境的创造者和习惯的引导者非教师莫属。所以,课改的成败在教师,学生,从来就不是新课改的阻力,只要教师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赖学生,利用学生,学生就能爆发巨大的潜力。
3.其他重要问题——校长即体制
教师为什么不热衷课改,除了能力、认识、工作积极性等因素外,最重要的原因是体制。博客和论坛跟帖网友对这个问题做了细致的思考和分析。校长即体制,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杜郎口课改的成功,首先是缘于崔其升校长的强力推进铁腕管理和坚守的毅力。网友胡建明说:“领导们的不团结,干的在干,望的在望。”网友刘晓乾说:“领导不重视,评价要成绩,教师不敢进行课改。” 网友周广玲说:“领导理念跟不上,认为课改要以成绩下滑为代价。”网友海波《手持旧船票,难登新航程——课改半年后的现状分析》第一条详细论述了领导对于课改的决定作用:“应试教育当道,应试思想根深蒂固的年月,成绩决定着一个校长的前途,要想改革,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否则,改革要么是虚假,要么是半途而废,甚至是因噎废食!到最后只能是不了了之,甚至偃旗息鼓!”
六、调查感悟
作为一场史无前例的教育教学改革,新课改带着对传统教育传统课堂的质疑甚至颠覆走过了艰难的十年,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新课改依然任重而道远。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教育观念盘踞在教师的脑海,新陈代谢非一朝一夕之功;官本位思想和政绩至上思想,使很多校长不能潜下心来做真教育;参与课改就意味着更多的思考更多的付出更多的辛苦,在教师待遇普遍不高的情况下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挑战着基础教育管理者的能力和智慧。
课改初期,急需解决以下问题:
1.将踏踏实实开展课改工作作为评价校长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促使校长潜下心来扎扎实实课改。务虚不务实地课改,不仅无益于课改,而且打击了真正课改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不遗余力转变教师观念,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广大一线教师头脑。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革命了,技术不是问题。3.导学案的编制和管理,小组的建设和评价,班级文化建设等实际操作问题,急需要有具体制度和具体标准来规范,寄希望于一线教师个体摸索,无异于愚公移山,精神可嘉,但效果欠佳。
4.倡导教师读书和学习,切实建立学习型教师队伍。许多学校面临教师年龄结构老龄化、知识结构老龄化甚至思想认识老龄化问题,不学习不更新的教师群体,将成为课改最大的阻力。
5.规范管理,从源头遏制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