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程改革实验实施计划
课改实施计划
南门外小学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实施计划”
关于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的要求,教育部从2001年秋起,开始了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我校在2001年8月接受了任务,与乌海实验区同步进行课改实验。
2002年9月,赛罕区做为16个自治区级课改实验区之一 也将投入到课改的洪流中。根据我区教育局制定的课程改革实 验实施方案意思以及我校参与课改实验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木 学年课程改革实施计划:
一、继续加强组织建设。
由于本学年我校参加课改的规模有所壮大,共有27个实验 班,—年级五个,二年级有五个,三年级有五个,四年级有五个,五年级有五个,六年级有两个,参加实验的学生有2000左右,涉及实验的教师有67人,实验科目在原有的语文、数学、艺术、综合实践、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心理发展。所以,要强化组织领导,成立教育思想端正、业务水平高、协调能力强的课改实验指挥系统并设有学科研究小组,做到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二、加强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实验队伍的壮大,增加了管理的难度,这就要求领导小组 统筹规划、整体设计,分布实施。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建立 健全教研活动制度,表彰激励制度,评价方案措施等,从而完 善课程改革的档案工作。
三、加大培训力度
1、实验领导与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课
改培训活动。
2、每周二,学校要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切合课改的集休教研、组内教研活动,使广大实验教师领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从而更好地开展课程改革工作。
3、聘请专家进行课改专题讲座,要求非实验教师也参与进来。
4、积极组织开放式研讨,采用参与式培训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培训。
5、组织开展实验教师的课改实验汇报课。
四、继续进行校木课程的开发
这是本学年我校课改工作的一个重点,我们将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开发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创新,形成南小的办学特色。
五、不断改进评价体系
在上一学年评价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力争在本学年有所突破。我们将建立“学牛成长档案袋”及“教师成长记录袋”,从而建立“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提高”的评价休系,六、加大宣传力度
1、将继续利用“家长学校”这块阵地,聘请专家进行“选进新课程”方面专题讲座,从而使家长了解课程改革,共同参与这次实验。
2、让家长走进学校,学校将设有家长开放日,让家长与教师共同参与课程改革。
3、课改领导小组抽调专人,创办“课改校报”,让老师、学生、家长都来关注课改动态。
4、继续进行“窗口宣传”,由课改教研织定期进行课改橱 窗展示。
5、实验教师结合本学科特色,继续进行手’抄报创作。
6、实验教师要积极搜集学生课改成果。
总之,我校上级领导,下级教师,学牛都将全力以赴投入到课改当中,及时总结,及时改进,使我校课改工作展开新局面!
第二篇:河北省义务教育实验课程实施计划
河北省义务教育实验课程实施计划(试行)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1]28
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的总课时数和课时比例均在国家规定的范围之内,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对新型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1一2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3—6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
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3—9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1—9年级设艺术课;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设置综合与分科相结合的课程,根据本地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可以选择分科课程,也可以选择综合课程,同时,为地方和学校课程留有一定课时,给地方、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根据教育部、农业部《关于在农村普通初中试行“绿色证书”教育的指导意见》(教基[2001]18号)的要求,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农村普通初中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形成具有鲜明农村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城市普通初中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三、课程设置
按照教育部义务教育实验课程设置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了义务教育综合类和分科类的实验课程计划实施表,供各地选择。
附件二为按教育部规定的义务教育(1—9年级)课程设置要求的我省课程:附件
三、附件四分别为我省义务教育综合类、分科类课程设置及各年级各门课程周课时数、各年;级周课时总数、学年总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数和各门课程所占课时比例,附件五为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各年级各门课程周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数和各门课程所占课时比例,全部都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课程设置和课时比例范围之内。各地在制定本地课程计划实施方案时,也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在国家所规定的各门课程的总课时数和课时比例范围内作适当调整。
四、课程安排
(一)学年时间安排
全年52周:教学时间39周;假期(包括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农忙假)13周。各学年39周教学时间安排;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复习考试时间2周(9年级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增加2周)。
展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由学校自主安排。
(二)每周教学总量
每周教学天数为5天,每周课时总数1--2年级为26课时,3一6年级为30课时,7—9年级为34课时;每课时时间1—6年级为40分钟,7—9年级为45分钟。
(三)课程安排的有关说明
1、课程的设置既有分科课程,又有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由各地依据当地实际选择开设。1—6年级可以综合课程为主,7—9年级可以分科课程为主。7—9年级若选择科学、历史、地理,可相应减少自然地理的内容;若选择历史与社会、生物、物理、化学,则应参照有关课程标准安排自然地理的内容。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自2003年秋季开学始,3--9年级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信息技术教育3-6年级每周必须保证1课时,7-9年级每周必须保证1.5课时;有条件的学校要积极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劳动与技术教育3—6年级每周1课时,7—9年级每周1.5课时:研究性学习每周1课时、每学期至少一个专题,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每学期1周。除信息技术教育按国家的要求单独开课外,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课时也可统筹安排、合理使用,既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但要保证课时。同时,积极鼓励各市、县(市、区)和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四大学习领域的“融合式“研究实验。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门课程普遍增加了实践活动,学校在做学年教学安排时,应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内容,统筹合理安排。
3、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占l一2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每周3课时,其中,2课时根据教材内容开展教学活动,1课时或用于教师结合本校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或用于围绕小学生良好习惯和品德培养的专题开设学校课程。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也应渗透在相应课程冲进行。
4,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自2003年秋季开学始,各学校每天必须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积极实施每天两个大课间体育活动。1—2年级的体育课暂定为每周5课时,3—6年级的体育课暂定为每周3课时,7—9年级的体育与健康课暂定为每周2课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健康知识,应在7—9年级学生进行相关体育活动时使其了解,但不得组织笔试。同时,各年级每周要安排2课时的课外体育活动(实行每天两个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学校可不再安排每周2课时课外体育活动时间)。
5、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有条件的地区可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英语课,所需课时,从学校课程课时中解决,白2003年秋季开学始,3—6年级的英语课每周2课时,采用长短课结合形式授课。3—4年级全部安排为短课,5—6年级安排为“一长两短“,长课为40分钟,短课为20分钟。短课按0.5课时计算教学工作量。
初中阶段开设外语课程的语种,可在英语、日语、俄语等语种中任选一种。外国语学校或其他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第二外语。
6、地方课程由省教育厅根据我省的社会、经济发展对基础教育的要求,经过充分调查、论证后统一安排。学校课程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自主开发的必修课,既不能作为国家规定的学科必修课的补充与延伸,更不能被国家课程挤占课时,须报经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后方可实施。
省教育厅将根据教育部关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的具体要求。
7、学校应制定学课程实施计划(包括一学年各年级的课程门类、课时分配、课程表、作息时间表、课程实施要求及评价建议等),并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努力做到:(1)保证课程设置的完整性;(2)保证冬学年时间
安排不随意变更;(3)保证各类课程授课总时数:(4)充分考虑各学科本身的科学性,和安排的合理性;(5)下大力解决好师资、场地、设备、经费及其他有关问题,(6)正确处理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整合与均衡;处理好学校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连续和衔接。
五、积极改进义务教育课程教学
1、努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坚决摒弃满堂灌、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提倡启发式,重视激发和保护学串的学习兴趣,积极推进讲究性学习,建立新型的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大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勤于动手,引导学生重视相互讨论,重视彼此交流,重视以合作的方式学习,创造条件改革教学手段,倡导基于网络前提下的多媒体教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充分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2、人文类学科的教学要努力改变概念化、教条化倾向。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时代要求,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形成认识,学会思考,学会辨别;宴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加强横向沟通,使学生在获得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形成综合能力。
3、自然科学类学科的教学要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要使学生历经认识科学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要改变封闭式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性教学,密切与生产、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生活、科学与人的关系。
4、积极探索综合课程的教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艺术、科学、历史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这些是新设置的综合课程。综合课程的教学在内容上要体现“综合”特点,在方式上以活动为主,突出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展现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要积极开发和合理使用综合课程的课程资源,密切联系社会,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力求学生在广泛的学习实践中获得体验,有所收获。
第三篇:课程改革实验总结
课程改革实验总结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无疑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条件和机遇。作为全省首批进入实验的学校,在短短一年多的实验中,我校在区教育局、镇中心学校的领导下,从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学习,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新的评价方式的建立等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初步有一些思考和体会。
一、抓学习促观念的转变,全员进行新课程培训,深刻领会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保证课改实验在正确思想指导新进行,确定我校新课程实验的基本思路。
观念是行为的指南,建立在创新基础上的课程改革,离不开现代教育观念的支撑,离不开教师对新课程相关内容的深刻反思和全新的理解。因此,更新教师的观念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而落实这一前提的基础是认真学习,在教师头脑中初步建立课改的基本理念。我校采用的学习方式是:学校组织集中学,内容是关于《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文件,领会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相关的政策措施等;教研组边学边讨论,内容是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深入了解各学科改革的突破点以及对教学的实施建议等;教师个人边学习边反思,主要内容是各科《课程标准》,准确的把握其内涵,领会其精神实质,明确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反思我们教学中的成败,确定课堂改革的基本思路。另外,我校还定期召开课题组教师的研讨会、座谈会,及时交流心得体会;通过学习讨论,实验组教师的观念得到了较大的转变,对新课程的理念也有了较为全面、深刻的理解。同时,我校还组织教师观摩了体现课程标准理念的各类教学观摩研究活动,参加了济南、烟台、淄川、桓台、平邑等地市组织的语文、数学观摩会,倾听了崔峦,郑国民等新教材编写者的报告,了解了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及教材的使用方法,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师操作新教材的能力。领会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结合小学教学的现状,我校确定了课程实验的基本思路: 一是“全”,全面落实课改要求,开足实验课程,配齐实验教师;二是“实”,深刻领会课改的精神实质,从当前小学教育的实际出发,扎实进行教学的研究,处理好继承和批判的关系,构建实而活的课堂教学过程;三是“新”,体现新的学生观,创设自由、民主、和谐的新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切实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努力探究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过程,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路,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
进行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我校课改实验组根据新教材的特点,主要抓好两项工作:一是认真钻研教材,为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过程做好铺垫;二是切实落实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路。把大力开展教学研究,教师间加强合作,发挥各自长处,共同探究,互相交流作为课改实验的主要内容。在校长的带领下,集体研究教材,设计教学,组内10人轮流执教研究课,及时展开讨论交流。自我评价,展示教学设计意图,反思成败得失;组内教师互评,各抒己见,发表看法,提出建设性意见;最后,由校长作总结归纳,把实践经验及教训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更好地指导课程改革。我校先后上了语文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的实验研究课16节,并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形成了“课前搜集资料--课中充分参与--课后拓展延伸”的自主参与式学习过程。我们将第一课时教学基本流程概括为:“进入学习情境--熟读课文,识字--理解课文--作业建议”;将第二课时教学基本流程总结为:“回读课文,识字--理解、识记生字--指导生字书写”。这样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自主学习品质。数学进行了学生实践性的课程的研究,共上研究课6节,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总结出“问题情境---主动探究---归纳概括---巩固提高---实践运用”的基本教学过程。艺术课主要进行学生对作品的体验和感悟,改革重学科知识传授、轻学生欣赏、品评的能力的做法。
三、把课改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用课题研究促课改的推进,把课改作为课题研究的实践形式,二者互相促进,有利于课改发展。
实施新课程,不懂教育科研的教师常常只是个“教书匠”,不能成为时代需要的研究型教师,更不能成为教育家。根据小学教师的教育水平和研究能力,我们认为,不妨把小学教师高科研特别是进行课题研究的目的定位放的低一些,定位于这样两方面:一是通过学习,促进对有关教育现象和问题的深入思考;二是通过实践,解决自身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可以说,学习和思考对新课程实验对有积极的意义。我校的《探导式教学》〉以成为区教科所的立项课题。新课程实验的教师,大多数是各学科课题组的成员,把课题实验和新课程的实验结合起来,是我校进行课改实验的一个新的尝试。从目前情况看,二者确实互相促进。教学和实验融为一体,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把课题的研究融入课改之中,激发了教师科研的积极性,教师对教学中问题进行思考,实效性非常明显。我校教师聂晓文、王谦、李辉多次在区课改研讨会上出示公开课。另外,我校重视了教师的备课研究,以年级组为单位,先研讨,后写教案,上完课再进行反思,效果十分明显。
四、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积极探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形成性评价直接指向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的过程,对过程进行评价暗示着还有改进的时间和机会。新课程评价要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的改进和自我学习的作用,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在教学中,我校坚持“三个角度入手,多种形式评价,以激励促发展”。新课程以人的发展为本,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自然也要多角度的进行评价。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切入,综合考虑,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注意了三个结合: 1、口头--书面评价相结合。
口头评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针对性强,并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可以达到“以情动情”的效果。形成性评价应以口头评价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记录。书面评价,我们除了记录学生的长历程中的典型事例外,还经常在学生的作业本后写上一些激励性的评语,鼓励学生继续努力。2、文字--图案评价结合。针对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征,我们还设计了生动有趣的图案,图文结合进行评价。作业后的一面小红旗往往会使学生兴奋一周,课本上的一颗红五星也能让孩子激动好几天。研究表明:学生心理处于兴奋状态,潜能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学习效率也会更高。可见,一个个小小的图案,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3、自我--他人评价结合。我们坚持“日常--阶段评价结合”、“定性--定量评价结合”。除了随堂即时评价外,还改革了学期的终结性评价,从知识和能力、学习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学生的评价手册,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反思:评价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因此,学生的评价体系不应该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应该是激发前进的“泵”。教师真诚的、富有激励性的语言便是动力之源。皮格马利翁效应启示我们,教师积极的期望会唤醒学生积极的心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抱以积极的期望,学生成功的机率会大大提高。“好学生是评价出来的。”以激励性语言为基调,加强感情“投入”,唤起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是发挥评价发展功能的前提。
五、扎实实地进行实践探究,及时反思总结,积累经验,推进课程改革的发展。
实践是我们发现真理的源泉,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我们的认识是否正确。学习了新课程的相关资料,有了理论知识的支持;经过研究探讨,对教学过程达成共识后,我校实验组教师积极进行实践,执教了21节研究课。撰写了研究论文和教学设计共17篇,涌现出了一大批以王谦、聂晓文、贾亮、李辉为代表的区级优秀骨干教师。
五、试验中面临的几个问题
1、大班授课对课改实验影响较大,如何解决班大与课程实验的矛盾。
2、课程实验提倡的新理念与目前社会的现实的矛盾,使学校处于一种两难之中,如何摆正这一关系。
3、综合实践活动课缺少必要的资料和理念的支持,开设这一课程难度不小,像研究性学习在小学(而且有不同年级)怎么来上,校本课程怎样开发,值得研究。
4、目前的培训缺乏针对性,如何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从操作层面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总之,在一年多的试验中,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许多问题,但是我相信,有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由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马尚中心小学一定会取得课程改革的新成绩。
第四篇: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总结
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跟上时代改革的步伐,我校从2002年秋季开始,在一年级进行了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因此,我们紧紧抓住这个契机,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采取有效措施,指导并鼓励教师深入细致的进行新教材的课程改革实验,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及时总结,深刻反思,经过研究与实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现将实验工作总结如下
一、实验措施
1、领导身先士卒,参与课改实验。
开学初,我校就成立了以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为核心成员的课改实验领导小组,研究并制定了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实验计划,建立了领导干部听课、研讨制度。在平时的工作中,他们身先士卒,深入课堂,与实验教师面对面的交流与研讨,指导教师领会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教材的编写特色,共同研究教学改革问题,特别在使用新教材问题上,给予教师具体的指导,使实验教师敢于怀疑教材,敢于增减教材,并每月指导教师上一节研究课或观摩课,加强宏观调控。在校领导积极参与、具体指导和耐心帮助下,广大实验教师焕发了极大的改革和创新的热情,使课程教材实验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1)精心选拔,做好岗前培训。
暑假期间,我们精心挑选一些有教学经验、善于研究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担任一年级各个学科课改实验任务,并派他们参加区级课改实验教师教材培训,做到了“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使教师们对新教材、新课标、新理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促进了实验教师运用新理念,使好新教材,研究新策略,为课改的顺利进行起到了抛砖引玉的导向作用。
(2)重视学习机会,及时了解课改的最新研究动态。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实验教师及其他教师进行新课程教改理论、新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进行理论培训,及时掌握课改的最新信息与方法。我们还按时组织实验教师参加市、区级的各种培训、听课研讨活动,学习、借鉴他人的优秀教学经验,应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改革意识和教学水平。
3、定期召开实验教师经验交流会。
课程教材实验是一件十分艰巨和复杂的工作,光靠教师“单枪匹马”难于取得成功,需要有许多人合作,才能打开局面。因此,我们要一方面重视依托课改专家的指导,一方面要求各实验教师加强合作与交流,发挥团队精神,共同攻关。每月我们按时召开一次试教体会或研讨活动,让每一位教师都有述说困惑的机会,都有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都有展示自己成功的机会,在互助中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4、大力倡导反思,不断积累体会、经验和材料。
反思如同前行路上的驿站,休整再出发才能精神百倍,方向正确。积极撰写反思型教学案例,不断地记载和积累实验工作中的体会、经验和资料,有利于实验工作的深入进行,有利于不断提升从事实验教学者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全体实验教师每月撰写一篇教学案例,尤其要认真写好课后小结。看成功之处,记下创新“亮点”;找不足之处,写出改进之法;想应做之法,留下瞬间感悟。
近一年来,我校通过以上这些行之有效的实验措施,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课改实验,在全体实验教师的努力下,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实验成效
1、教学观念上有所转变。
新课程、新教材促进了所有参与实验的干部、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观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教师逐步认识到新世纪的教育,是以学生的需要和利益为依据,以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多样化发展为目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
经过一年的探索,通过与实验教师交流、沟通,与学生座谈,并通过大量的研究课、跟踪调查等反馈的信息,我们感觉到参与实验的教师们的教育观念正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树立了“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树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认识到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发展创造宽松条件;注意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角色地位的转换,教师更多是成为学生学习的观察者、设计者、帮助者,师生更多成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的朋友关系;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能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开展多种实践活动,让每个孩子都成功;注意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开始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随着新课程教材实验的稳步推进,新课程倡导的素质教育观念,不仅被教师们接受,并且开始融入课堂教学改革之中,正在影响并引导着教师行为与教学实践发生深刻的变化。
2、教材的使用上有所创新。
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立足于“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的价值取向,将学科内容与儿童、生活、社会有机地联系、整合,教材内容变得综合化、情趣化、活动化、情境化、生活化。教材的编写为教师对教材的再创造留有很大的空间,教师在使用教材时有很大的自主权,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发展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增、调、换、融,从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如:《寻找秋天》这一内容在语文、美术两个学科都出现了,为了便于教学,二位教师把这同一内容放到一天来完成,首先语文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园内去看一看,找一找,领略一下秋天的美景;然后再由美术教师指导学生把看到的美景画下来,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最后语文教师又指导学生们津津有味地去读秋天、说秋天。这样的教材重组、整合,拓宽了教材的发展空间,挖掘了教材的个性内涵,还原了教材的生动本色,学生也从这种开放的教学氛围中获益最多。
3、学习方式的研究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新世纪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力求使学生在责任感、自主学习与生活能力、创新意识与创
造能力等方面有卓越的表现,努力追求创造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构建开放的基础教育体系,倡导学生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尝试中学会负责,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强调教育教学与生活及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更主动、更自觉、更活泼、更多样地学习,把课堂与社会,把课堂与家庭结合起来,在更大更广的天地中获得发展,全面尝试新的学习方式。许多实验教师在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充分的自主性,以我要学的状态投入学习。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老师们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比如:李秀梅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倡导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动手实践中学习,在模拟情境中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李冬梅老师的英语课让学生在听、说、唱、游活动中学习;沈振老师的美术课让学生在说说、看看、做做、玩玩、画画的活动中感受、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
4、教育资源的利用上树立新的资源观。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课堂也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要树立全新的、大的课程资源观。
(1)积极开发利用学校设施资源。
学校的图书室、专用教室、教学设施、设备、计算机房、校园内的各种花草树木等都是我们进行课程教材开发的重要资源,我们采取有效的管理,让这些资源真正“动起来”、“活起来”、“用起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如: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关于课外阅读和背诵优秀古诗文的“量”,为了达到这个“量”,我们利用图书室,分班按周进行借阅,提倡学生广泛阅读,并采取自愿原则,鼓励学生购买《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把开展优秀古诗文诵读活动作为我们的传统活动。同时,通过讲故事、演讲、征文、读书知识竞赛、口头作文比赛等形式使学生养成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2)善于学会发现、利用学生资源。
新课改强调教师要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而有些课程资源就在我们身边,关键是我们要学会发现和利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一种可贵的课程资源。如:李秀梅老师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就善于把学生已经掌握的和能够发现的信息作为课程资源,首先教师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的“元、角、分”,再让学生在课堂上介绍自己的调查结果。学生在发言时不仅能从人民币上的阿拉伯数字辨认人民币的面值,认识国徽及人民币上的人物,知道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而且还认识了防伪线、防伪标志、盲点,以及有关人民币辨别真伪的知识等等。学生了解到的信息既涉及教材上有关“元、角、分”的知识,也涉及教材之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关知识,丰富了教学内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优生发展与扶持学困生的关系。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实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量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质疑、讨论、交流、评价,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合作交流的互助性,探究未知的开拓性得到有效发展。然而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与个性品质。优生具备这一条件和要求,质疑时,他们是发现者;合作讨论时,他们是组织者;发言交流时,他们是代表者,他们的潜能得到良好发挥。而学困生因为基础的薄弱,参与性、主动性的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生半步,常常是问题刚想到一半,结果已被他人得出,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教学中应充分认识、研究这一现象,格外注意呵护学困生,想方设法为其提供学习的机会,扶持他们的发展。
2、鼓励肯定、保护自信与客观求是、坚持科学的关系。
新的理念要求课堂教学是民主平等的对话过程,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励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加强积极的强化,要形成乐学的氛围;要设法利用学生的注意力,要舍得夸奖学生。老师们为此很尽心,课堂风貌也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也发现有的课堂上“你真棒”、“好聪明”不绝于耳;画笑脸、奖红旗不厌其烦;抚脑袋、牵握手甚是入情。可老师的热情并不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原因何在呢?其实表扬、鼓励作为教育激励学生的一种手段,并非一用即灵,凡用皆灵。表扬要适度,要因人而异,要讲究方式,要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微笑、点头、赞许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奖赏,要做到该表扬的决不吝啬,该高歌的决不低调,该委婉的切忌过露。新课程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提倡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我们既要注重人文性,关注人的情感个性,又要坚持科学性,实事求是,揭示真理,做到科学与人文的整合。
四、今后的想法
1、进一步加强学习,从根本上转变观念。
观念转变是课程改革重中之重的问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但教育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条布满艰辛和汗水的道路,是一项长期的任重道远的艰巨任务。因此,我们将进一步组织教师对课程标准、新的课程理念的再学习,使干部教师尽快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
2、努力加强教师的自身素质的建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师的数量不仅要满足教学的要求,重要的是教师的素质。一是教师要有广博而又精深的专业知识,新课程教材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以往分科教学形成固定单一的知识结构,已不适应教育的需要,要创新,要改革,教师就要博闻强识,具有丰富文化底蕴,才能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举一反三;二是教师要有研究能力,新课程教材的创造性和开放性特征给了教师创新发展的空间,教师必须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有效
地发挥教材的优势特征,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三是教师要形成反思习惯,反思如同前行路上的驿站,休整再出发才能精神百倍。方向正确,只有善于反思,才能不断提高。
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总结(第3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五篇:课程改革实验总结
“做一名好老师”是许多老师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我的目标。自踏入教育这个岗位以来,我始终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以“师德”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当一名好老师”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本学期已尽尾声,现将一学期的课改实验工作总结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是实践的先导,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课程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正确、先进的教育观念,就不会有自觉而有效的实践,一切先进的教育改革都是从先进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而先进的教育观念来自不断的学习,因此,我把加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作为我自己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步,把新课程理念作为一切工作的指导。我对照新课程的要求,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讨论反思。通过学习、讨论和反思,提高了认识,深刻地感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与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必由之路。在今后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资源网的教学中,一定要贯彻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实现五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怎样教,更要精心研究学生怎样学;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不但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培养学生“会学”;
4、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
5、由教材的接受和传递向教材的开发和创造转变,教师不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教材开发者了创造者。
教与学的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传统的教与学,就是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师是知识的主宰者和阐述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和储存者,没有教师对知识的输出,学生就接收不到知识,学生没有自由选择和自主学习的权利和机会,完全处于单一的、被动的接受状态,失去了自主性和独立性。所以,在课改实验中,我狠抓课堂教学,努力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向学生学习引导者转变;由高高在上的权威,向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转移;由单一的知识的传递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转变。学生要从被动的接受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由学习的主体转变。要创设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真正达到师生交往,平等对话,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目的。经过几个月的实践,我的师生关系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居高临下地要学生接受学习,而是放下架子,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情感交流,与学生交朋友,成为完成学习任务的合作伙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不再是学习的被动者和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合作者,把学生参与教学,探究知识贯穿于整个课堂。小组学习时,让小组长当小老师检查、辅导本组学生,并选出学习好的小组到前边讲台教全班学生读写等等。课堂上师生配合紧密协调,关系融洽和谐,一种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正在消然形成。
二、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求教师从旧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究、使用学习,着眼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前已初步建立了问题情境—共同探究—多项交流—实践应用的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式,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例如:为了便于学生多感官接受和传递信息,增加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便于学生之间相互切磋,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我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学习互相交流。
三、掌握教材,灵活使用
以往教学,教师都是一成不变的使用教材,不管教材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心理,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成为教材内容的忠实的阐述者和传递者,而现在我领会了新课改理念后,才用了新的做法,首先要吃透教材,深刻领会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资源网教材编写的意图,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找例子,灵活的处理教材,展开课堂教学。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老师能把学生的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感到生活离不开学生,学习也离不开生活。这种方法更容易达到增强学生兴趣、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密切合作,多项沟通
课改是一个艰巨的工程很多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单兵作战是不行的。我特别注意老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教育教学中遇到问题就与同行交流磋商,还定期总结一些问题与同行进行交流,在交流中使自己的知识的到了丰富,能力也的到了提高。
五、认真总结,不断思考,充分做好今后实验工作
从开展课程改革实验以来,我们的工作思路就是:实验—反思—调整—改进—再实验。对实验的每一步,我们都要作认真总结,反思,思考,详细分析,成功之点,作为经验,继续发扬;失败之处,作为教训,改进调整,继续前进,并把这些总结的经验教训作为一个专题“课改小结”记录在在自己的教案上。这样,不但积累了经验,也使我对今后的实验工作始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明确的思路。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微薄经验,还希望各位同行提出宝贵批评建议促进我们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