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赵元任先生语言问题有感
《语言问题》暑假读书
语言是一种非常普遍但绝不普通的东西。每一个民族或是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或是不同的语种,或是统一语言的分支。而且随着地域的细化,语言的独特之处也可以不断细化。例如中国:南北地域的不同,语言存在很大差距,虽同属一个语言类别,但语言分化明显;越往南,语言越难听懂和学习。而且语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时间的长河中,语言保持着她一贯的特色,不断进行着改变:语法、语音、词汇三者,改动的频率依次递增,且都有逐渐加快的趋势。这也就是语言学的魅力所在。
语言的五个特征:其一,自主且有意识的行为。其二,约定俗成性:能指和+所指之间不具有必然的联系。其三,约定俗成性:得有说这种语言的社会的人参与。其四,及与时俱进,又保守继承。其五,具有层次性、系统性。
这是我根据赵元任先生的《语言问题》中的第一章归纳的,虽未被列为重点,但对整体内容的把握还是有所帮助
赵元任先生的《语言问题》,重点落在第二讲、第四讲、第五讲、第七讲、第九讲和第十一讲上。我收获颇丰:既复习了汉语言文学的内容,又增加了填充新的知识储备。以下,就是我在假期里读赵元任先生的《语言学问题》的有感。
首先分析概括下各讲的主要内容。
第二讲标题为语言学跟语言学的音标,主要讲解了语言学在早期和现在的主要的研究方向,分析语言的三个角度:生理的语言、声学的语言、听觉的语言,以及介绍了语音音标,主要涉及到国际音标和音的变体两方面。
第四讲标题为词汇跟语法,主要介绍语言符号的特性:任意性和约定俗成性;形、意、音的统一体;词汇的组合规则、聚合规则;各国语言的规则的个体性;词素组合规律,构成,形态变化,和词汇的联系区别;六种构成语法关系的方法。
第五讲标题为四声,自然主要内容是声调:定义,特点,作用;普及音位负担;语言在地理分布上的共同性;在汉语中四声的变化普遍性和个体性。
第七讲的标题为方言跟标准语,延续了对于第五讲中方言与标准语音变的差异对比,更多方面、深入地讲解了方言,标准语,以及二者的联系和区别及现状:方言的来源、定义、特性;标准语的定义;两者关系;判定标准;方言与标准语的存在现状;语言的分化等。
第九讲为语史跟比较语言学,主要内容为语言之间的比较及从中得到的历史上语言变化的特性。第十一讲标题为外国语的学习和教学,内容同标题。
赵元任先生不但通晓中国语言,更懂得不少外语。因此在《语言问题》中可经常看到英文、俄文、德文等的例子或是对比。在其中涉及到的问题,虽然看起来复杂多样,但本质上殊途同归。语言系统是由语音系统、语汇系统、语法系统、语义系统组成,自然《语言问题》也可以用语法、语音、词汇来来概括。当然,《语言问题》重点仍在语音上。
语音在第二讲、第四讲、第五讲、第七讲、第九讲、第十一讲均有大篇目的涉及,对其进行了全面分析。词汇只作为第四讲重点展开,第九讲的语史中略有涉及。语法的谈论则更多是渗透在词汇延生的句子中论述到。
语音,即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符号系统的载体。它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承载着一定的语言意义。音素是按照音质的不同划分出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素组成音节,音节可以划分为声母、韵母来分析。
语音具有生理属性、物理属性和社会属性三方面,物理属性主要包括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四个方面。
音高、音强、音长、音色是构成语音的四要素。音高,即声音的高低,其受音波的频率所决定,即受发音体在每秒钟内振动的次数所决定。振动的次数多,频率大,声音就高,反之就低。音高决定汉语的声调和语调,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音强,声音的强弱。它与音波振幅的大小成正比。音强在汉语里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和一定的语法作用,表现为轻声、重音可以区别意义等。音长,即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时持续时间的久暂。振动时间长,声音就长,反之就短。音长在一些语言中可以区别意义。音色,即声音的特色、个性,是声音的本质,即一个音素区别于其他音素的基本特征。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每个人说话的声音都不相同。
生理属性是指人具有发声的器官。根据发音器官,可以将辅音分为双唇音、唇齿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面前音、舌面中音、舌面后音等。根据圆唇不圆唇、舌位的前后、高低这三个幅度可以区别元音。
赵元任先生的语言学问题提到了多种的元音的划分方法,当然也包括了我们现在所学的划分方法。第一种是当时赵元任先生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根据舌位前后分为前元音、央元音、后元音;根据舌位高低分为高元音、中元音、低元音;根据唇部圆展分为圆唇元音、不圆唇元音。第二种则是我们现在所学的:根据舌位前后分为前元音、央元音、低元音;根据舌位的高低分为高元音、半高元音、半低元音、低元音;根据唇部圆展分为圆唇元音、不圆唇元音。这种也就是赵元任先生提到的受法国语言影响的标准元音划分方法。
社会属性是语音最本质的属性。也被称为约定俗成性。
具体表现例如有:其一:语音的所指和能指是约定俗成的,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语音的能指为音,所指为意。在刚开始时,能指和所指间是随意的,在约定好之后,二者的结合具有了社会的约束力,不可随意变更。语音之所以被称为语音,正因其可以区别于其他声音。其二:语言是系统性的。由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两方面构成。组合规则的线条性和聚合规则的非线条性在汉语的表达中起极大的作用。语言的层级性则更好的表现了语言的系统性。这是语音的生理属性和物理属性都无法展示的。
语音的变调在《语言问题》中被尤为明显的讲到,连读变调作为重中之重更是大篇目谈论。这主要是以中国标准语的普通话为目标,谈论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四声在连读时的音变,其中又以上声为变调最多,例如上声和上声连读即变为阳平和上声,即214+214=35+214等。这在第一学期的汉语言文学课程中便有学习到,在第二学期语言问题课程中更进行了深入,因此便不再进行展开。
至于《语言问题》没谈到的音位(即就是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它是特定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同化(即语流里两个不同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影响而变得跟它相同或相似的现象)、异化(语流中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的现象)等,等我们也已有所学习。
我们在课程中所学习的知识和课外阅读中所认识的知识,二者相互补充,互为填补,丰富了知识面,拓宽了视野,开阔了思维。
而且《语言问题》浅显易懂,并没有大篇目讨论专业深奥的问题,而从普遍的问题上挖深,较偏的或枯燥的内容一笔带过。适宜初学者在无专业指导的情况下自学。但也不可说其中没有专业层面的,从字里行间还是可以挖掘出不少深奥的知识。
以上便是我的对赵元任先生的《语言问题》的读后感。
班级:11汉语言文学姓名:蒋婵
学号:114175919
第二篇:读《先生》有感
如果说民国是最近的春秋,先生犹如华夏的背影,渐行渐远。《先生》的遴选标准为:开一代风气的启蒙教育者:性情、经历、作为有传奇性;对当代教育具有参照和启迪。本书十位人物分别是:蔡元培、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先生们为国传承与担当,想庇护小鸡的老母鸡一样,以弱身御强世,对学生教之导之帮之扶之爱之,提供学问坐标系和人格营养,示范风骨与风度,为后辈的成长赢得时间、空间、和方向感。他们将苦难化作光明的文字,用背影证明民族的正面。
百年国史已有镜鉴:教育盛,虽战乱纷争仍人才辈出、民力丰沛、国体向上;教育衰,纵四海平定歌舞升平也社会浮躁、未来迷茫、
振兴乏力。教育,国之命脉,牵一发而动全身,系百年而导国运,而先生又为教育之魂魄。这段摘自《先生》的话虽短小,却深深震撼了我。教育,不仅关系个人的命运,更关乎整个国家。回想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是一个又一个先生用瘦弱的肩膀,挑起了民族重任,挺直了民族的脊梁。
风雨飘摇,国将不国,先生们前赴后继,为学子们,为中华的未来撑起晴空一片。蔡元培先生几乎一生投身于教育,他前后七次辞去北大校长一职,其中的喜乐沉浮,也有自己才知晓。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却几乎耗尽先生一生的.心血。先生为国投身教育,全力保护学生,一改“官僚养成所“之恶劣风气。先生希望学生们能安心学习,在参加政治之前先培养自己的判断力,可是在那个大环境下,先生这一希望落空了。我不知道当学生们为增收讲义费大闹特闹时,蔡元培先生作何感想。仔细想来,应该是一种陈中国却有带有几分自嘲的哀痛吧。几乎倾尽一生培养出的学生,怎能不痛?
除却校园,也有先生把目光投向了乡村。陶行知、梁漱溟等先生等开展轰轰烈烈的平民教育。“办平民学校,以造新民”,是晏阳初先生的目标。为实现一个更好的世界,先生决定要培养素质更好的人民。为此,他放弃了精致的生活,举家搬到乡下。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定线模式取得瞩目成就。先生胸怀大爱,他要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更是一个世界。在那个烽火年代,乡村竟出现稀有的海归博士等人才。似的,为了国家,为了世界,他们放弃了咖啡,拿起了锄头。现在的赤脚医生等制度,亦是从当年的先生们继承来的。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任岁月流逝,教育不倒,中华不倒。莘莘学子,担起国家传承的重担,挺起民族的脊梁吧!
第三篇:大班语言胆小先生教案
大班语言《胆小先生》教案与反思
活动目标:
一、通过故事让幼儿体验作品幽默的情趣,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
二、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大胆地续编故事,并尝试故事表演。
活动准备:
1、课件
2、用积木和其他材料布置好胆小先生家的场景、3、小老鼠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放课件,介绍故事主人公及他的房子。
二、讲述及续编故事。
1、讲述故事第一段,提问:胆小先生的家是怎么样的?胆小先生有没有放了母老鼠?请持不同意见的小朋友分坐成两组,各自讲讲理由。
2、讲述故事的第二段,提问:胆小先生有没有和老鼠换房间?为什么?老鼠换了房间后,他们做了些什么?请持不同意见的小朋友分坐成两组,各自讲讲理由。
3、讲述故事的第三段,提问:“大老鼠要将胆小先生赶出房子,胆小先生答应了吗?请持不同意见的小朋友分坐成两组,各自讲讲理由。
三、完整欣赏课件,听故事。
四、讨论:
1、你有什么害怕的经历?害怕什么?
2、如果你遇到害怕的事情会怎么办?
鼓励幼儿做勇敢、有力量的人。
五、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尝试表演故事。
第四篇:《差不多先生》读有感
八年(3)班梁炎桦
中国有名的人是谁?他就是家喻户晓的差不多先生了,他是全中国人的代表。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有精明呢?”这是他做事,做人的宗旨。小时候,他妈叫他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在学校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是山西答了陕西;他在钱铺做伙计时,“十”字写成“千”字,“千”字写成“十”字;有一天,他赶火车迟了两分钟,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有一天,他得了急病,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王大夫请来了,而牛医错把人当成牛来医,结果差不多先生死了。他死后,大家都称赞他样样事情看得破,又把他叫作“圆通大师”,他的名声越传越远,无数人都以他为榜样,于是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这篇文章通过刻画差不多先生的形象,批评民族性格中做事不够认真的缺点,唤起国人的注意,人人都有这种不良习惯,中国就再也没有成功,亮丽、辉煌的时刻了,而懒惰使中国的路黯然失色。劳动,是人类的美德,有人鄙视农业劳动,觉得那是下等人干的,这种观念是不可取的,它助长了人的懒惰思想。的确,劳动过后,迎接你的是奇迹,让我们热爱劳动吧!摒弃一切懒惰思想,行为,劳动会使你的未来充满骄傲!五千年来,勤劳的中国人民靠不懈的劳动创造了许多奇迹,而到了现在,中国已变成了懒人国了,不再出现什么奇迹了,这样,中国会成为世界的强者吗?醒醒吧……中国人,我们要让懒人国变成勤劳国,我们要在以后的日子里再创奇迹和光辉!评语:中国人做有一种不认真的态度,总是喜欢说“差不多”,一句“差不多”,刻画了中国人做事的马虎,民族要强大,国民素质很重要!第五篇:读《先生之风》有感
读《先生之风》有感
小时候的我,肤浅地认为“先生”只是对男人的称呼。直到今天,读完这《先生》一书我才明白“先生”不仅仅是一个称谓,更是一种修养与正气。读完它,我对先生肃然起敬。
《先生》一书,前前后后一共介绍了10位在不同时代的先生。俗话说:“国家不兴诗人兴。”于是在一个个风雨动荡的时代里,先生们如星辰一样冉冉而升,用他们那神一样的光芒照亮了当时的黑暗,也在不知不觉中为华夏指出未来的方向,影响着一代代的学子。然而,在这十位宛如灯塔的伟大的先生中,我最敬佩的还是他——马相伯。
这是一个伟大令人敬佩的名字。
马相伯,复旦大学、震旦大学的创始人,一个精通八国语言的政治能手,一个忍着百姓的骂名“卖国之贼”“千苦罪人”但依旧面不改色的传播文化,发展教育事业,在精神上的汉子。可他却将自己说为狗,他说:“我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是没有把中国叫醒。”由此,我除了感到马相伯先生的遗憾,除了对先生表示深深的敬意,更多的是对他作为一个爱国老人的感动和作为一个西方文化推崇者没能得到民众理解而惋惜。
没错,在千百年国无宁日,民不聊生前的时代里,中国似一头倔强的肥牛,步入岐途却不知掉头;而今天,中国又似一条蛟龙,上天以神舟,下水以航母。中国醒了!中国在先生的呼唤呐喊中醒了!
中国,正以如飞的健步追赶世界,超越世界!1886年的“欧美之强盛,我国之厚弱”的现象已不存在了,而却以“中国风”影响了世界,让中国同胞为之骄傲,可在这辉煌的背后,又是这些先生用心血所换来的,我们,现代的青少年,还能因为花花草草的小事荒废学业吗?
前些日子,一位朋友还因为如山的作业而唧唧歪歪,还与她的老妈闹别扭至离家出走。对此,我只能表示无奈。读书从最小的角度来讲是为父母而学,而从大的角度来讲是为自己而学,然而最大的角度就是为国而学。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就有这样几句话:“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几句话经常出现在一些爱国电影中,例如《甲午大海战》。我反反复复回读梁启超先生的话,似乎感受到那时甲午大战争到最后的绝望。我更加坚定了:少年是国家的支柱,国家需要我们少年的努力!先生是我们少年的榜样,而我们是先生精神的传递者!
末了,合上封面微微泛黄的《先生》。恍惚记得某位文人的话:中国像个年轻的追梦者,追着千千万万、大大小小的中国梦。他曾经为苦而哭了,但他
不怕,他变得坚持;他曾经跌了,他也不怕,他变得顽强;他遇到了坎坷,他也不怕,他学会跳越;他看到了追梦路途的遥远,他也不怕,他在前进„„中国什么也不怕,正在为梦千千万万遍地追。我茫然了,中国在追梦,与祖国心系一起的少年——我们又该做什么?我抬头望天,蓦地,蔚蓝的天空显现了几位先生的背影,他们个个瘦弱,但都很坚硬,霎那,我笑了,我明白了,少年该做的。
先生们的背影离开了,只留下一卷隽永,耐人寻味。在这茫茫的天空中,在他们的身后,回荡着范仲淹先生的长叹:“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初一:童星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