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想

时间:2019-05-15 10:47: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书感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书感想》。

第一篇:读书感想

读书遐想

古今中外很多学者都曾与书结缘,谈过读书的感想。如我国宋代理学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国家总理周恩来青年时代撰写过一首读书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曾言:“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英国著名哲学家、作家培根曾写过《谈读书》,“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凡此种种,他们都对读书情有独钟,他们的生命和书都有千丝万缕的不解之缘。

书和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识字开始便有了与书的交流,每个人的心灵成长史就是读书史。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人所读的书有别,不同年龄阶段每个人所读的书不同,不同层次的人所读书的种类有差异。

至于我本人,读书有些年头,但到目前为止无所建树,属于“死读书”那类,读书还算有些习惯,但还没到如痴如醉的程度。曾记得读连环画册成了儿时最美好的记忆。班级设了一个图书角,每个人需要带三本书放在那里,父亲为此还专门带我到新华书店挑选了三本连环画册,我高兴地将自己的书与其他同学共享。每有闲暇,我们便拿图书角的连环画看,连环画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有时甚至爱不释手。稍微大点,认字多了,开始看《故事会》、《儿童文学》、《童话大王》等,《故事会》中的“阿P正传”幽默搞笑的故事,《童话大王》中的皮皮鹿古灵精怪的故事伴随我走过了初中生活。

读高中,学习理所当然成了头等大事,看书成了调剂的东西,只有寒暑假的时间涉猎古典文学名著充实自己的寒暑假生活,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看金庸、古龙、梁羽生等所著的武侠小说。不过现在大部分内容都时过境迁,不甚了了。

后来,我上了师范院校,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多了,又因为中文系的缘故,大学的图书馆对我们开放。我们一有时间便可以到图书馆借书看,有时在图书馆

自习的时间边看书边自习,有时到大学的草坪上看书,回想起来,好不惬意温馨。工作后,我成了一名人民教师,这时读书就有选择性,不能漫无边际、信马由缰,关注更多的是与教育教学有关的书籍,在教育的书籍报纸里面徜徉。理论类的书

籍枯燥乏味,有时只能硬着头皮看,想到古诗人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提到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无限感慨,理论类的书籍何求锱珠必较呢?况且大哲学家培根也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因此,现如今只要是好书,我都囊括其中,有时做做简单的读书笔记。不同的书灵活处理,有的书囫囵吞枣,有的书细嚼慢咽,有的书泛读,有的书精读,不一而足,与书为友,与古今中外一切伟大心灵沟通、交流、凝聚、融合。

生活因阅读而充实,生命因阅读而精彩。书成为了我的良师益友,每当我单调孤寂时,我会造访它,与书中的人物或者作者进行对话,悄无声息中心灵得到滋养;书是我进步的阶梯,每当我思虑阻塞时,我会求助于书,从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良方,恍然间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书是我人生的坐标,每当我思想偏移时,我会想到书,在书山书海中搜罗先贤智者人生真谛,天南海北中参悟人生。读书,开阔了我的眼界,增长了我的知识,陶冶了我的情操,从中得到了快乐。有人曾说:我们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左右人生的宽度。在有限的生命里,读书何尝不是左右人生宽度的美好事情呢。读书可以跨越时空,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

让阅读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吧,让书香盈满大家人生路!

郭俊峰

4/26/2010

第二篇:读书感想

阅读《艺术史的视野》中高居翰的《中国绘画史方法论》心得

由于这是高居翰为美国大专艺术学会会议的两个学术讨论会所写的演讲稿,所以语言较为通俗易懂。但即便是这样,由于知识缺乏,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许多问题。下面我将针对我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我所做的思考展开论述。

一.文中提到:“我所谓的‘革新的’的方法,不同于我们在许多文章、正式论文中所常见的统一而定的方法;而是要去追溯艺术风格形成的来源和他的影响;去探讨风格发展的前因后果;将风格表现以外的价值写出。”其中“风格”这个词让我很费解,如果说将它用在别的领域,音乐或时装设计等方面,我也许不会这么关注它,因为我可以轻而易举地理解它的含义并且可以坚定地说出自己喜欢哪一种风格。然而在绘画方面,“风格”远不是那些意思了。它并不能使我具体可感,只是让我这个无知的人觉得有些神秘罢了。我跑去问毕斐老师,毕老师的一个观点似乎让我悟到了些什么。老师说,“风格”这个词可以不严谨地对应到中美史研究中的“品”,对艺术品风格的研究则对应中国古典美术史中的品评。起初它是西方一种研究艺术作品的方式,现在逐渐被应用到中美史的研究的革新中。

二.文中还说:“认为社会环境影响中国艺术作品的创作之研究文章,一直并不缺乏。不过,每一个人都只专注在研究画家的生平传略、时代的背景、道家和佛家思想与宗教艺术的关系等方面,这使研究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然而我们却很少仔细思考,这些客观的因素与作品之间究竟可能存在何种关系。”我在想,既然高居翰先生以上列举的这些因素是客观因素,那么什么才是主观因素呢?是不是对应画家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画家在创作初期受到的一些社会影响?在下文中,我仿佛找到了答案,“如果我们都能朝着这种方向去研究,而不再只是去推测艺术作品是在表达画家的何种思想、何种感觉的话(如此只会让我们把作品的真正意义局限于画家自己,而不是把它与社会环境作一联系),那将使我们得到不同的研究结果,而我想我们将会更完整地了解我们所研究的艺术品。”其实我又在想,为什么当我在文章中看到“客观因素”的时候就一定会想到“主观因素”呢?这是不是我的一种并不科学的思维定式呢?就像毕老师说的那样,在人文科学的学习中,学术研究有时像云彩那样变幻无常,有时又像钟表那样精确入微,如果思考问题形成了思维定势,那必然会影响思考的结果。

三.文中还提到:“中国艺术研究的现阶段,就是一方面要重视著录、画史,一方面须以批判的精神去对待它们。”其实这样说也不无道理,在中国有那么多的书史画史被奉为圭臬,但他们的正确性却很少有人去质疑。在日常的学习中,我们精读顾恺之的《画论》,虞禾的《论书表》…..即使语言晦涩,但还是会生硬的背下来。虽然,我们可以再老师的指导下去理解那些古拙质朴的语言,去理解古人那种思维方式,但我们也很明白,若想用古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去看画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若让我说一下背这些究竟有什么用,我自己也说不出来。当然。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他必然有被奉为臬的理由,但我们这些初学者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卑微而忘记擦亮眼睛。这也就是为何要用批判的精神去看待他们的原因。

第三篇:读书感想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

在《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中,李镇西老师以一个语文老师的优美文笔与才华折服了我;以一个班主任的细腻与认真感动着我!做一名人民教师,多一些书生气,多一些书卷气;多一些书香气;多一些天之浩气;多一些地之灵气。读懂社会,读懂教育,读懂学生,读懂自己。远离浮躁与平庸。做一个阅读者,生命将更加精彩。

李镇西先生说:在学生从幼年、童年、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应该给他们的心田依次播下三粒人生的种子:“善良”、“正直”和“机智”。教师要善待学生,才能使学生善良之心逐渐占据主要位置。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积极影响学生,让学生成为正直的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学习文化知识,才能使学生成长为有智慧的人。在课堂上,如果想与学生交流对话,没有真爱是实现不了的。

李老师对班主任的那份执著,对爱那份坚持让人感动。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他对学生付出的是满腔的爱心。他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为他知学生们的心,他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在读到李老师对待“优生”和“差生”的做法上,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凌飞是一个从不太优秀走向在在非常优秀的典型。他一开始学习就不错,如果在普通班上,老师也许不会太多地给他约束和管教。可是李老师看到的却不只是成绩,而是他做人的心态和思想,对集体的感受和奉献。读过之后感慨良多:

1、成绩优秀的学生不一定各方面都是优秀的,做为班主任一定要更看重学生的品德和人格,要引导学生做品学兼优的优秀生。

2、要正视优秀生的错误,不要认为犯错是差生的专利,优秀生一犯错老师就觉得不可饶恕,要记着他们也是普通的孩子,不是学生中的圣人。

3、对优秀生要高标准、严要求,不能因为成绩优秀而一味纵容。但又不能打击积极性,要让学生知道老师对他的期待和尊重。

李老师对“后进学生”所付出的爱是真诚的.他既注重对后进生感情上的倾斜,想方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又讲究有效的方法,引导集体的舆论。在教化“后进学生”的过程中,李老师所采取的方法更是独到,如:写“每日九问”,安排当班干部,对手竞争„„“用心灵赢得心灵”是他教育的精髓,浮躁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以后的生活中我会多试着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 看待,用“学生的情感” 体验,像李老师那样,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换来孩子们纯真的笑容,赢得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

《我与文明同行》读后感

文明是见到师长的主动问好,文明是“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的庄严承诺,文明是上车先投币,见到老人要让坐的礼貌谦让„„

点点滴滴仿佛都是文明。我思考着它,那蠢蠢欲动的心跳动得更加剧烈。我对着太阳许下了心中美好的愿望:我要做一个文明的人,让文明伴随我成长。

课堂上,老师的谆谆教导,教我们做一个文明的文通学子。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过去对于我来说只是春风灌我耳,左耳进右耳出吧!在我的心中,只要做一个读书人,是否需要文明并不重要。直到那次,改变了我的想法。

闹钟“滴滴”的声音在耳边响个不停,我操起闹钟,扔在了地上。房间里又恢复了平静,静得让人害怕。大概过一个小时,我拖着有点昏沉的大脑,拿起地上被摔得支离破碎的闹钟,指针仍在顽强地完成着它的使命。我睁开朦胧的双眼,迷迷糊糊地看到时针指向了“8”,我立即睁大了眼——天哪!八点五十分!天啊,今天早晨还有一个学科比赛要在九点举行呢!

我以“神七上天”的速度洗漱好,飞奔上楼,车在车库中被另一辆车卡死了,气愤至极的我“咣”一声将那辆车踹在了一边。我的心中略带些自豪,我骑着自行车,使劲地踩踏着。夏天太阳热得灼人,豆大的汗珠一粒又一粒地从脑门渗出,汗水好像已经湿透了衣服,“五、四、三”看着前面的绿灯即将变为红灯,我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前面的人却悠哉悠哉地骑着车,任我怎样使劲按下那像鸭子聒噪般的铃声,仍然冲不出前面的车行。

看着绿色逐渐变成刺眼的红色,我带走了我最后一点希望,前面的人仍在谈笑风生,这使我更为气愤,我喋喋不休直叽咕,凭着自己是优秀学生的资本,心中的不快好像都宣泄出来了,心情舒坦了许多,没想到,周围的人并没有破口大骂,而是语重心长地说:“孩子,赶时间固然要紧,可是这人生就像红绿灯一样,什么意外都只在一瞬间,况且,你们也都是学生,在街上这样,恐怕不应该吧„„!”听着那位穿着格正的中年男子的话,我不禁低下了头。

是啊!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做一个文明人的精神境界或许会更高,不知这是否应了成材先成人这句话„„

如今,我已站在了人生的又一个十字路口,文明仿佛有一种巨大的力量,牵引着我走过它,寻找下一次的路口。而我要带好行囊让文明伴随着我,走向通往成功的道路。

《经典课堂的营造者》读后感

《经典课堂的营造者》这本书的右上角写着“拿什么吸引学生”?这一行字立刻引起了我的阅读兴趣。作为教师,谁不希望自己能像磁石一样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呢?

这本书中四十二个名师授课经典细节,一个细节一个主题,对课堂教学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具体、深层的透析。每个主题里各有一个“经典案例”、“案例分析”。全书每个细节都相对独立,读一章有一章的思考,读一章可以有一章的停顿。阅读了这本书后,我感受颇深。我就以其中的两个细节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一)幽默、活色生香的课堂。其中的一个细节《幽默,课堂活色生香的最佳魔法》引发了我对小学课堂教育的更深认识,尤其是看到钱梦龙特级教师的课堂案例,他引导学生提问的语言以及跟学生之间的互动,让一节课保持着欢乐和轻松,为师生之间的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点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在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着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二)做个美的发现者。这个细节我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老师的粗暴批评、讽刺挖苦会挫伤学生的信心,而真诚的肯定则可以让学生享受快乐,同时也获得足够的自信。“数子之过,不如赞子一功。”我们与其批评学生的缺点,不如赏识学生的优点。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教师要做一个美的发现者,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诚恳地给予表扬,学生不仅不会骄傲,反而会良性心理循环。这我也有深刻的体会,我班有个孩子叫王宇轩,上学期刚开始听课习惯特别不好,课堂上刚被我批评过,几分钟后又管不住自己了,后来当他有一点点进步的时候,我就表扬他,渐渐地,课堂上身体坐得端正了,积极发言了,听课习惯也变好了。

所谓的“经典”细节说不完、道不尽,它是无穷尽的。我们的教学问题本身就不止那四十二方面。因此,我们若是能够通过读这本“经典”之作悟出些更为隐含的理念,那或许是我们读这本书的深层次收获。

阅读是美丽的,阅读也是快乐的。虽然我是一名普通老师,但是我在阅读中不断地得到启发,我的课堂也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今后,我将更加认真、用心地走进阅读,不断地充实、丰富自己。

《生命沉思录》读后感

最近,读到曲黎敏的《生命沉思录》,关于感悟生命的一书,感触颇深。可以说该书是一本充满大智慧和富有哲理之作。作者从“养生”到“养心”,实现华丽转身。面对当下文化焦虑、社会变革,精神颓废,价值失衡的现实。作者走笔春秋,扬汤止沸,对衣食、男女、婚姻、性爱、人性、生死、灵魂、宗教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全书诗情洋溢、哲思通透、禅意悠远,行文流畅。

中国当代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周国平先生对此评价很高。他说:“灵魂进入肉体,于是有了人的生命。生命,灵魂是道,肉体是器。养生,不是调养肉体,而是调养灵魂,使之阳光明媚,照亮肉体。真正善养生者,必善采人类智慧之精华以养心,且听曲黎敏说。”

是啊!曲黎敏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养生不如养心。她说:“医药只能部分地解决人肉体层面的问题,而更大的问题在于养心和养神。要想'离苦得乐',还要内心的觉悟。”

由此可见,时下流行的养生诗话:“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真的还是有些道理的。我们认为,“补”是针对虚症而言的。药补的理由就是“有病治病,无病也可强身”。食补也是历来医家都极为推崇的。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那么,神补就是我国中医的一大贡献。中医注重“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注意清静养神,适度用神。动静结合,节欲守神,怡情畅神。

因此,扫除种种烦恼,自我摆脱悲愁的情绪,都应属于“神补”的范围,严格地讲还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内容,都是有益身心健康的。

归结起来一句话;生命诚可贵,养生在养心。

《把班级还给学生》读后感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来带。“一个好的班集体,班干部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视。一个成功的优秀班集体,除了要有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外,还必须有一支能干的班干部队伍。我们的班主任之所以感到”累“和”烦“,主要是因为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做事事关心,事事过问,一切事务独揽一身,没有一去强有力的”特种部队。“由此可见,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特种部队“是管理好班级的前提和关键。

一、培养建立一支有责任心的班干部,工作实行精细化责任制。

1班主任工作非常辛苦,事务繁忙。怎样才能把班主任工作做好,又能抽出更多的时间,研究备课,研究课堂,有更多的时间辅导学困生呢?我认为,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充分相信学生,许多工作放手让学生去做,这样既培养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使自己从繁杂的班级事务中解放出来。这需要班主任培养小干部,对班级管理做好指导。比如在我们班,班长统领和协调检查班级里的所有事情,有什么事直接和我沟通;卫生委员负责值日安排,卫生检查;学习委员负责每天的早读,课外作业的收交;体育委员负责广播操,眼保健操检查;文艺委员负责各种文艺活动的安排检查;把班级的诸项事务,与学生协商,实行自愿承包,责任到人。现在我们班是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每当我有事出去的时候,班级工作也是进行的有条不紊。

做好小干部的指导。为了更好的指导小班干部们的工作,我每周至少开一次班委会,对每周的情况进行简单总结,多鼓励,多指导。指导他们应如何负责好各自的工作,以及出现问题如何处理等等。现在我慢慢地也感受到了做班主任也可以从琐碎的班级工作中解脱出来,过舒心的日子,而班级的各项工作仍能照常开展

二、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郑老师认为要正确地定位班主任的角色,班主任是一个教育者而不是一个管理者,教育的目教育学生完善的人格,即塑造受教育者的健全人格,使之趋于完美。管理者却不是这样,它重规则的执行而轻习惯的养成,重外在行为的表现而轻个体人格的养成。我认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顺利开展班主任工作、形成良好班集体的基础。而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学生思想认识的加强上来落实。因此,在开学之始根据我们班的情况,我主要从学生的思想教育入手,重点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良好习惯。并把“态度决定一切,习惯成就未来”作为我们班的班规。重点培养我们孩子的良好习惯。

第一、行为规范教育,也包括法制、社会公德教育。由于学生的年龄小,自我约束力差,所以对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常抓不懈。开学初组织学生学习有关规范内容,督促学生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平时,发现某些同学或者某个小组做得好的及时表扬,在班中树立榜样,发现不良现象及时纠正。在班里实行班干部分工负责,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对有些学生多讲、多提醒、多督促,对随地乱扔、说脏话、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不注意听讲等不好行为及时指出,要求改正。一学期来,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自觉遵守行为规范,维护集体荣誉。

第二,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精神要求个人的行为融入集体之中,个人要服从集体。由于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学生自我意识较强,缺乏顾全大局的意识和行为的自觉性。所以,开学来,通过学校的三操、趣味运动会比赛和各种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及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树立集体意识,教育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学,增进友谊,大家共同进步,并通过参与,培养学生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集体意识,大大增进了集体的凝聚力。在各种活动中,我们班的孩子们都表现出了强烈集体荣誉感。

第三,学习重要性教育。开学初我发现我们班的孩子学习基础差、学习意识差,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的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明确,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好好学习,多学知识和技能。一是加强和任课老师联系,了解学生上课情况,对学习自觉性差的学生,共同教育、帮助;二是安排好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结对子,负责督促、检查学习任务完成情况;三是注意对他们的教育方法。采取鼓励与表扬相结合的方式。“激励胜于颂扬,表扬胜于批评”。在日常工作中,我总是告诉学生:“你是最棒的!你很聪明!老师相信你能做好。加油!老师为你们喝彩。让学生在鼓励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爱的熏陶,情的感染,懂得理的澄清。一旦发现他们有一点点进步,就给予表扬,甚至进行物质奖励。尽量克制自己,以免态度粗暴。同时,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关心和学习上的帮助,经常与他们谈心,讲解学习的重要性,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学习进步很大。

第四篇:读书感想

乡土本色

——读《乡土中国》有感

早在滕尼斯的《公社与社会》一书中就用“公社”和“社会”来表明人类共同生活的两种基本形式。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中,社会团结的两种类型”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更是为研究时代变迁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提供了理论视角。

品读《乡土中国》,体味费孝通先生对“乡土中国”的解读,“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基层社会里发生作用。”同时,费孝通先生指出《乡土中国》与他的《江村经济》、《禄村农田》等调查报告性质不同:《乡土中国》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从序言里了解了先生对“乡土中国”的诠释后,我开始进入正文认真阅读这本书。

我借的这本是三联书店84年出版的(这本书很火,借的时候只剩这一本了),泛黄的纸页彰显着时代的久远,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对书本身的认知。在我看来,书的整体脉络主要从乡土社会的维持要素(如道德、家族、礼治秩序、性别、血缘地缘等)和乡土社会的特质(如“土”、“私”、“愚”、差序格局、无讼和无为而治等)两方面勾勒的。我也想从这两方面着手,依据书本身,同时结合滕尼斯和涂尔干的理论谈谈自己阅读后的想法。

在《乡土中国》中,先生首先从“土”、“愚”和“私”三方面讲述了他眼中的乡土社会。

“土”。第一篇《乡土本色》中,费孝通先生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围绕这一“乡土性”,先生从多个方面对乡土社会进行了阐释。首先从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泥土”、美国朋友的疑惑:中原人不论到什么样的气候、地形环境中依旧锄地播种,试着直接向土地讨生活的传统,表明“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其次,由到异乡水土不服用家乡土煮汤喝的风俗,阐述“土”在中国文化所占和应当占的地位。一捧用红纸裹着的泥土不再是单纯的泥土,更是一种对家乡对祖国深切的情怀。接下来作者主要从“土”性上具体讲述了乡土社会——礼俗社会的特征:第一,流动性较差。直接靠农业谋生的人是粘着土地上的,因而在乡土社会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第二,村与村间关系独立、隔膜、少聚居。主要因耕种活动中分工程度很浅、专业化程度不高形成的。第三,聚村而居较为明显,村落是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不同于美国的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的乡村形态,中国的乡土社会的生活富于地方性。这种地方性使乡土社会成为一个“熟悉”的社会,熟悉主要体现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感觉。在这个熟悉的社会中人是在熟人中长大的,规矩不是法,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距,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在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里,涂尔干认为乡村社区即是机械团结的一种典型表现。对照机械团结的特征,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乡土社会即是机械团结的一种。由一种根深蒂固的集体意识维系,通过特殊的规范约束,一种约束性的法律实际上就是“习”出来的礼俗。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家乡,一个江苏的小农村,小时候从村头一路玩到村尾不时碰到村里的人,记着家里头的教育,“不管碰到谁都要打招呼”。几天下来,村里的男女老少就这样在招呼声中熟识了。现在放假回家时一到村头,看到我时村里的老大爷都会感叹,“这孩子是我们看着长大的啊„„”。似乎每一位年长者都见证了年幼的成长历程,这一点都不夸张。一个村子里的人们相识相知,每逢别家有什么事(如红、白喜事等)无需叫喊,大家都会自觉的帮忙,帮了忙也不会讨什么报酬吃一顿家常饭就算了事了,可以说一个村子每家的大事小事几乎就是阳光化的,“没有不透风的墙” 形容一个村的生活状态再好不过了。但是不管自己村里出了什么大事,一般不会求救于别村的,村与村之间相对疏远。

“愚”。费孝通先生的二、三篇《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着重表达了在乡土社会中,“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这一中心思想。这一点我深有感触。随着现代教育的普及,农村越来越多的孩子受到教育,但这丝毫改变不了乡土社会中一些本质的东西。上面讲了乡土社会的一大特点就是这种社会里的人是在熟人中长大的,在这样一个面对面的社群里,语言本身便成为了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了。一方面,乡土社会一种熟识的人际关系,就比如在我们家乡那个小村里没有不熟识的。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人们通过“眉目传情”抑或“指石相证”来求更直接的会意,无形中便抛开了语言这一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有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韵味。另一方面,年幼者是在年长者的目睹下长大的,那么年幼者犯的错误抑或不懂的,年长者那儿肯定有答案,年长者的经验足够年幼者拿来使用,这些经验必然在以后就是年幼者所会得到的。就如先生说的,“时间的悠远是从谱系上说的,从每个人可能得到的经验说,却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这在农作方面也能够体现,譬如小时候奶奶看到家门口一大群蚂蚁忙忙碌碌,便会收拾晒的干草抱到灶间以便下雨天用或是赶紧到田地里抢收。类似的例子举不胜数。这些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于是,便如社会团结理论中提到的,以机械团结为纽带的社会中,人们的活动、经历和生活方式大体相同,成员间的同质性程度较高。

“私”。在讲到“私”时,费孝通先生的一个很形象的比喻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说,“我们的社会结构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时间某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的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即是这种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即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在这种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我想,结合滕尼斯的公社概念就不难理解了。在滕尼斯看来,乡村即是“公社”生活的现实形式之一,以血缘、感情、伦理团结为纽带。“公社”导源于本质意志,本质意志主要基于感情动机,指的是人们在传统和自然的感情纽带基础上的一致性和相互融洽。既是一种血缘、感情和伦理团结为纽带,那么“私”所衍生的私人情感、私人道德、私人关系等成为乡土社会的一种特质存在即有它的合理性了。

乡土社会有其独有的特质,那么自然而然就有维持这些特质的因素存在着。《乡土中国》一书主要从道德、家族、礼治秩序、性别和血缘地缘这几方面讲述了其对乡土社会的维持作用。其中,从“男女有别”这方面讲它对乡土社会稳定的维持让人耳目一新,至少我以前不是这么认为的。费孝通先生在讲“男女有别”之前提到了两种文化模式:亚普罗式和浮士德式。这两种文化观可以用来了解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在感情定向上的差别。乡土社会是亚普罗式而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浮士德式社会中男女感情是把感情的激动、不断的变作为生命的主脉,而这恰恰会使得社会关系不能稳定。在乡土社会中这种浮士德式精神是不存在的,乡土社会不需要创造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生下来就决定的,它更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因为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是亚普罗式的。男女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男女有别的原则。在我的家乡据我的观察,事实上很多夫妇是“用不着多说话的”,“实在没有什么话可说的”。一大早起来就各忙各的事,没有功夫说闲话,即使不是农忙季节也总能找出很多事,除了吃饭睡觉一般两个人不是经常性呆在一起的。在我们那儿有一种不成形的说法,“男人留在家里守着老婆是没出息的”。男人一般和男人在一起,女人一般和女人在一起拉家常,大家有说有笑,热热闹闹的,回到家,夫妇间合作顺利,各人做好各人的事情,做得好,没事,也没话;合作的不对劲,闹一场,动手动脚,说不上亲热。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朝同性方面去发展。总之,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当然与此同时男女有别的界限在乡土社会里头看起来是那么的顺其自然,大家并没有觉得哪儿不对劲。

阅读《乡土中国》,尽管做了思考也按照老师要求去写感想,但内心里的感想并不是三言两语所能完全表达的。将书本中的想法、知识回归到现实中,特别是在我的家乡一带,发现理论和现实是有机结合的。在读大家的著作时也在不知不觉中领略着大家的人格魅力,一种对学术求真求实的精神。在书的《后记》中了解到先生与前妻一同到广西瑶山去研究当地瑶民的生活时在山中遭遇不幸,前妻生亡。在扼腕叹息时也在内心深处对自己定下一个要求:用心去读,在秉承敬畏之心的同时用一种辩证的眼光去读著作。每一本著作都是作者心血之劳!

丁庆

社工081

2008442046

第五篇:读书感想

1、强化记忆,使自己学习的成果牢固地贮存在大脑里,以便随时取用。

2、查漏补缺,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影响学习的因素很多,在一个工作的过程中,很难保证各种因素都处于最佳状态。因此,完整的知识学下来,难免出现漏洞和缺欠,通过在学习复习,自己检查出来后就可以及时补上。

3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有人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这里所说的“一种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就是指系统化的知识。可以说。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理论结合实践。通过复习时的全面回顾,查漏补缺,又保证了知识的完整性。把长期学习的各部分知识有机地“组装”起来,或者说,将学过的各部分知识融会贯通,透彻理解。这个学习加工整理过程,直到掌握了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完成了知识系统化的任务为止。得到谓融会贯通,编织知识之网。古人所说“温故知新”,就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这个新的理解和体会,主要指形成系统化的知识。

理论结合实践是读书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当你在读书的时候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最好找机会找时间去接触下实际东西,有些书面很难理解的东西,一接触实际就迎刃而解,只要弄明白了,也从而会从中得到兴趣。找一两个现实的问题,必须是与专业书有关的,先自己想一下答案,然后从专业书中找答案,看专业书怎么解释的。

1.。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作者:华罗庚

2.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作者:《论语》

o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 作者:狄德罗

o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作者:陶行之

o 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作者:(清)刘鹗

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作者:B.V

o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作者:韩愈

下载读书感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书感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书感想

    读书感想 学校送给我们一本《送给老师的心灵鸡汤》,于是,它成为我枕边常翻的书籍。 这是一本献给教师的心灵之书,它用温情、智慧和爱诠释教育的真谛,用一首首激情澎湃的教育诗篇......

    读书感想

    有很大一部分“80后”青年,把“读书学习”这种方式看成了多余,他们认为现如今诸多创新的科技、媒体以及普及便利的网络就会使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了解了一些粗浅而片面的时......

    读书感想

    读书感言 小学五年级时,同桌带来一本和教科书完全不同的书,把当时的我迷得神魂颠倒,茶饭不思,里面有魔法、公主、王子、大盗、老巫婆„„好人总会得到神的眷顾,坏蛋最后都会遭到......

    读书感想

    读《案例法材料》心得 我通过阅读这几篇有关《案例研究法》的材料,初步了解案例研究法的一些基本内容,发展现状和意义作用。细分这几篇文章,可以看出它们分别站在了不同视角对......

    读书感想

    读书心得体会书是人类进的阶梯,这是某位名人所讲,身为大学生的我其实并没有理解的特别透彻,只是潜意识感觉这句话挺正确。每个人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感觉自己是不平凡......

    读书感想

    读书感想 07级地理科学与规划经济地理专业 章逸洲07306797首先要指出的是,意大利作家乔万尼奥利的这部拙作是一本小说而非传记。里面有多出作者为了文学表现力而添加的想象、......

    读书感想

    最是书香能致远 妈妈经常在我耳边唠叨:多读书,你不仅会拥有更多的知识,还会浑身散发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从妈妈的唠叨中,我才知道原来 “书”也可以提升人的气质,于是“腹有......

    读书的感想

    看书时间越来越少、买书不多、阅读越来越娱乐化……在“威东航运杯书香威海·2010全民读书月”活动中,记者在哈工大(威海)和山东大学威海分校随机寻找了50名大学生,对他们的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