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技巧
读书技巧:“读厚,读透,读薄”三阶段。
1,先看目录,掌握书的结构布局,心中有数。
2,细读。研读每句话,做读书笔记,重点记录或做记号,将书读厚。
3,重读,把握布局,按条理记忆重点,不断消化吸收,将书读透。
4,粗读,强化布局,强化重点,形成逻辑记忆,形成知识体系,将书读薄。
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1.摘录式。这是使用最多的一种方式。主要摘录书籍、报刊、杂记、调查报告、文书档案中,与自己学习钻研内容有关的原始材料。
2.提要式。即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对文中的某一观点、事件、情节或某一章节、定理等,进行分析、归纳,用自己的话把其内容、要点写出来。这不仅可备忘、备查,而且可训练你的综合、概括能力。列宁的哲学笔记,有很多就是采用的这种形式。
3.心得式。记下的是对某一问题思考的心得。如李贺的《史纲评要》,脂砚斋的《重评石头记》,皆是这样的著作。心得也可以是礼记、体会。札记多为旁征博引,辩证考订;体会多为引申阐发、借题发挥。
4.索引式。即写下有关的论文题目或书名等。在阵习中可能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看到某些东西感到十分有用,但内容却太多,上述三种笔记法又都不易采用.或者是这个内容,你本身就有这本书,所以也不必采用上述方法。但是往往到要用这个内容时,你却忘记了或找不到了。
做读书笔记的另外几点经验:1,边读书边做出记号,哪些是难点需要反复读的,哪些是精彩需要记忆的,哪些是今后要运用的;2,将读书感悟、联想随时地、简要地记录在书籍内容旁边;3,将精彩的、要用的、个人感想按书的结构顺序梳理清楚,并另形成文档保存起来,利于温习与使用。(纸质、电子都适用)
分享几条学习策略网网友的读书笔记摘录:
【读书笔记】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张爱玲《半生缘》
年轻时我们总是在开始时毫无所谓,在结束时痛彻心肺。而长大后成熟的我们避免了幼稚的伤害,却也错过了开始的勇气。——九夜茴《匆匆那年》
【读书笔记】如果有天我们湮没在人潮之中,庸碌一生,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努力要活得丰盛。——黄碧云《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
如果有不幸你要自己承担,安慰有时候捉襟见肘,自己不坚强也 要打得坚强。还没有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举目无亲,我们没有资格难过,我们还能把快乐写得源远流长。——七堇年《被窝是青春的坟墓》
第二篇:读书技巧(精品)
大概两年前的时候,进入职场一段时间的我,逐渐有了很多困惑,于是想方设法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找的过程中渐渐喜欢上了读书。以前也读书,但是当时是在学校里,为了考试而读,是被动的。而现在读书,则目的性更强,是主动的。这两年读了有7、80本书,于是对读书有了一点自己的体会。今天写出来和大家分享,没有对错,仅作交流。
市面上的书种类非常多,内容也良莠不齐。我把书大体上分为两种:休闲类和学习类。
休闲类,顾名思义主要是为了消遣看的,比如《不生病凭什么》《求人不如求己》等,当时主要想买了送爸妈看,没想到我闲着没事也看了一遍。一些小说也可划在这类里面,如《明朝那些事儿》《鬼吹灯》等。这类书看起来不用讲什么技巧和方法,随意地看就好。
学习类,是指带着很强目的性去看的书,一般是对某方面比较感兴趣,有针对性地找一些相关的书籍去看。比如商业管理、市场营销、心理学、组织行为学、财务、税法等等。读这类书往浅了说是希望自己能了解一些新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而更深一层的目的是希望提升能力,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完善自己的性格,养成良好的习惯。
伟大是管理自己,不是领导别人。(冯仑语《野蛮生长》)
一、读书的效果问题
既然是学习类的书,读完就有个学习效果问题。人们都希望读完一本书能有很大的收获和效果。但是非常不幸,读书是各类学习方法中效率最低的一种。美国教育学家艾德格 · 戴尔(Edgar Dale)1969年在他的报告中提到了不同学习方式的效益,也叫“学习金字塔”(The cone of learning)。见下图。
这幅名为《学习金字塔》的图片很直观的告诉我们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会得到不同的平均学习保持率(两周后还能记住多少):
我们说过和做过的事情记得90%;如:实际做事;模拟实际经验;做一场引人注目的演讲;
我们说过的事情记得70%;如做正式的演讲;参与讨论;当场看到事情完成; 我们听过和看过的事情记得50%;如观看示范说明;看展览示范;看电影; 我们看过的事情记得30%;看图片; 我们听过的事情记得20%;听讲; 我们读过的事情记得10%;阅读;
“学习金字塔”表明,阅读和听讲是效率最低的两种学习方式。(题外话:美国人1969年就明白的道理,反观我们的教育今天还在以这两种教学方法为主,真是可悲啊)
所以,除了金庸武侠小说中黄蓉她妈等个别能过目不忘的特异人士外,大部分人通过读书来学习的效果其实是非常低的。2周后只剩下10%,时间再长点估计书的内容都忘了,只记得书名了。我就有过这个亲身体验,一本2年前看过的书一点内容都不记得了。不信,想想大学里学的内容,有多少还记得?大部分连书名都忘了!
二、读书的优点
但效率低并不是不可取,并不是说就不读书了。因为读书相比其他的学习方法(从实战中学习(Say and do, See)、贵人指点(Hear、See))还是有它的优点的:
1、老师好找;市面上的书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几乎涵盖所有方面。现在只要是个角色都想出书,甭管自己有几斤几两。三人行必有我师嘛,书再烂,总能学到点的。况且有些书出自大师之手,确实能提供给我们想要的东西。但是人生中的贵人可不容易碰到。而且有些时候,老师还不想教你:“教会学生饿死师傅啊!”;
2、时间自由;你想学的时候,就拿起来看,不想学的时候或者没时间学的时候,就把书合上,找个犄角旮旯一扔。最好放床头或者书架上,千万别想看的时候找不到了。
3、门槛低;从实战中学习是效率最高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那样的好机遇,老板也不会发慈悲让我们去尝试,从失败中学习。而读书就简单了,花上十几二十几块钱就可以了解别人的经验教训了。虽然体会没有人家深,但总是有点收获的。而且如果自己有了意识,就会有主动地找机会实践,时候多了一样有收获。
三、读书的技巧
从前面的学习金子塔我们知道,读书的效果很低,如何提高呢?我自己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常复习,多看几遍便记得牢。如同背英语单词一样,反复的复习。第二种就是用更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前面不是说了吗:do/say/see效果更好,那就用这样的方法,例如,看完书后和大家交流(say)按照书中的做(do)等等。下面我就讲一下这些方法。这些方法最好能都用起来,因为他们之间也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1)关注书的逻辑结构
我们读一本书,不但要关注他的内容,同时还要了解它的逻辑结构。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加深对书所讨论问题的理解,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想法。另外,也可以通过读书锻炼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中国的教育缺少这方面的锻炼,只好自己学习了)例如:冯仑的《野蛮生长》开篇第一章的名字是<原罪>,当时看目录的时候非常不解,等看了几张后,渐渐就明白了作者把它放第一章的原因,因为类似冯仑这些80、90年代利用社会变革和灰色手段挖到第一桶金的人,如果不把这个说清楚,他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就会被定义为用不法手段取得的,他的话就不能算正确的了,出书就更不可能了。原来这一章是本书的基础。
如果有时间,可以学习一下思维导图,看完一本书,用MindMapper或者其他类似的软件把书的思维导图划出来,那这本书你就可以说完全读透了。这种方法既学习了内容,又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真是一举两得,一般这么做后,书的内容很长时间都不会忘记。这相当于我们read后,去say and do,效果自然要比单纯的read好很多。另外,对于后面的两个技巧,“讨论”和“写读后感”也会有帮助。
2)做标记
大部分人看书,喜欢保持书的干净,基本不在上面做标记。我想说的是,看休闲消遣类的书这样没问题,但是看学习类的就不能用这样的方法了。原因同样在于前面说过的效益问题。我看书时身边会准备两根笔,一根粗荧光笔,一根蓝色圆珠笔。荧光笔用来划书中经典的句子,段落,标记重点。蓝色圆珠笔用来记录自己的心得、感悟、灵感等。例如,看到一段论述人们生活习惯变化的段落,我会用荧光笔标注重点,然后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想法,或者在其他书中看到的相同或相反的观点,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和这本书的做一下对比,或者灵光闪现的创业的点子都会记下来。这么做可以让你渐渐梳理出本书的主线,方便抓住逻辑结构,另外对后来的复习有很大帮助。
读一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发挥它的最大价值,而不能因为保持书的干净漂亮就忽略了读书的目的,本末倒置。(如果书是借的,最好别这样做,尤其是图书馆的书,这样做其他人看时会很不方便,也不道德。)
所以我一般不爱在电脑上看书,一方面是累眼睛(上大学都不带眼镜的我,这两年用高分屏的笔记本,结果却看东西越来越不清楚,只好配眼镜了。),另一方面是无法做标记,不方便。
3)常复习
做标记另外一个好处就是方便复习。从学习金字塔中我们知道Read的学习效率是非常低的,要想克服它,一种方法就是不断地重复阅读,加深记忆。做好标记后,复习时就非常快了,就像上大学时考前老师给划的重点。复习时不用全书都读,只快速浏览标记的内容,一般半个小时就能重看一本书。次数多了后期可能更快,甚至10-15分钟就够了,书越读越薄就是这个道理。
4)多讨论
和别人讨论或者把书的内容讲个别人(Say)也是非常好的技巧。要想讲给别人,需要我们自己先能吃透记住内容,并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讲出来,否则内容不熟、逻辑结构不合理,别人听的效率就会很低,甚至会听不懂。这种对原内容进行再加工的能力,可以显著提高我们的逻辑思考和表达能力。《逆向法学英语》中就用到这个技巧。相信如果能很好的讲给别人,自己也会记得很牢。再进一步,如果朋友有人读过同一本书,互相交流一下,效果也会很好,我有时会主动推荐自己觉得不错的书给朋友,看完后大家一起交流。既可以加深内容的分析理解,又能了解到别人对问题的看法,一举两得。
5)写读后感
相比较前面几个这是最难的一个。我不太建议看完一本书后马上写读后感,除非你思如泉涌,不写出来不足以发泄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读后感一般建议在上面几个技巧都完成后再写。因为通过反复的阅读、讨论交流和对逻辑结构的把握,对问题的理解会更深。另外,对于像我这样语文从小就没学好的人来说,写一篇读后感难度要超过跑一个马拉松,需要仔细的酝酿和反复的修改。读后感关键是要能理解后结合自己来写,这样才能让学到的,真正变成自己的。
当然读书的技巧还有很多,以上是我自己觉得比较好的方法。而且除了第5点,其他的都很简单,不用投入太多的精力。但方法归方法,关键的是实要能实际做起来(do),纸上得来终觉浅,知易行难,说的都是这个道理。另外,别忘了推荐几本你读过的比较好的书给我,要是附上读后感交流一下就更好了。
最后,用大前研一在《思考的技术》一书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不管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在新世界懒于求知的人将没有生存空间。”
第三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的读书报告
政治下的传播
——读《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学习传播学,不得不知道传播史上大名鼎鼎的拉斯韦尔与他那本著名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两者分别被奉为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之一和其中最早的传播学专著。拉斯韦尔选择世界大战中的宣传内容分析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题目与他的导师梅里亚姆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梅里亚姆提倡一种研究政治学的行为主义科学方法,主张政治学家应该研究政治行为,而不是政治思想。世界大战中的军事运动是政治的外在表现,而在战争中的宣传正是信息传播的体现。这本《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以行为主义的研究特征,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英国、法国和美国所采用的各种宣传技巧进行了分析,表现出严谨的学术态度:主义概念的定义,宣传策略的分类,限制或促进诸如此类的宣传策略效果的阐述。
《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在分析宣传技巧之前,首先考察了宣传的组织问题,即各交战国如何解决外交部、军方和政治领导者之间关于宣传策略的组织上的争斗。拉斯韦尔认为,有效的宣传必须在各个层面进行整合,他并没有将宣传视为“一些外交事务,或者对政治实体的入侵,而是当作政治体系的一个专属的方面。”他的学生加诺维茨宣称,这项研究的历史重要性在于这是第一次将对“工具的管理”纳入主流政治学。总而言之,拉斯韦尔把宣传视为现代政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显示现代战争必须在三个战线展开:军事战线、经济战线和宣传战线。经济封锁扼制敌人,宣传迷惑敌人,军事力量给予敌人最后一击。”
《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的第一章中,拉斯韦尔提到,在战争条件下,宣传是反对一个交战敌人的行动中的工具之一,是一种非暴力武器,能发挥战斗力。而在平时,宣传可以起到维持文化、统一情感的作用,是控制公众舆论的重要方式。在1928年10月由国民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训政纲领》中规定,在必要时,国民党可对民众的言论、出版等自由权,“在法律范围内加以限制”,公然将一党主义的思想禁锢强加于亿万民众。1937年,国民政府制定的《民众读物改进方案》中明确指出,思想必须一元化,所有民众读物,“应把握三民主义为唯一出发点,不许有其他思想存在其间。” 这种“思想统治”的意识,•构成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思想箝制的根本精神。
在《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中,拉斯韦尔这样写道:“宣传是对这个时代任性自为思想的解毒剂。如果大众挣脱了铁链,就必须接受银链。如果他们不懂得热爱、尊敬和服从,就别指望逃脱魔鬼的诱惑。”也就是说,宣传是对现代世界的理性认可,宣传是对这个时代随意性的认可,宣传是对现代社会的广阔性、理性和随意性的本能反应。因此,接受宣传是现代社会的人们注定了的命运。
拉斯韦尔对宣传的定义与传统的民主信仰明显是有矛盾的。他所推崇的控制公众舆论的宣传活动,对于民主信条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无情的嘲讽和戏弄,而拉斯韦尔却视宣传为民主政治的矫正器。他的理由是现代社会人口众多而且大多知书识字,意见分歧、纷然杂陈又不能使用武力来统一思想,必须通过宣传方能实现有效的社会整合,否则势必四分五裂、一盘散沙。拉斯韦尔主张大众是愚昧无知的,他们主要受情绪的指引,容易为煽动家摆布。于是拉斯韦尔不断反复强调宣传与其他社会管理方式的有效结合,从而实现既定社会目标。比如他声称:“宣传是一种极其显著的社会动员方式,比暴力、收买以及其他可能的社会控制手段更为经济”。他又说“成功的社会政治管理有赖于宣传与高压手段、暴力与非暴力的措施、经济刺激(包括收买)、外交谈判以及其他手段的协调运用”5。这些论述的共同之处在于强调:第一,宣传是一种社会控制方式;第二,宣传必须和其他社会控制方式配合使用。所以,如果不把宣传和经济手段、暴力手段等社会管理方式相联系,就无法理解拉斯韦尔的宣传理论。
在今天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认为人们需要重新理解对宣传传播的反应,客观的看待大众传播宣传的效果,理性的重视宣传传播的作用,纵观全局不断与科学结合的学习宣传技巧。
10广告 张正亮 1008100087
第四篇:自考生读书和考试的几点技巧
自考生读书和考试的几点技巧
很多自考生在拿到一本超厚的自考教材后不知该如何下手,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其实在对付厚的自考教材时可以尝试应用一些小技巧:
1.不要急于背诵,最好先把书读上几遍,对全书有一整体的概念,把各章节的关系理顺。
2.因为内容多,记忆的时候有些内容很易混淆,所以,最好把易混的内容总结到一块,比较着来记忆,可以加深理解。
3.如果你报了两科以上,最好交替着看,以免产生心理疲劳,出现厌学情绪。学习大部头,最易出现上述心理问题,所以学习过程中一定要随时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保证充足的睡眠,学习过程中也要适当的休息。
4.掌握一些提高记忆力的方法,毕竟大部头需要背的东西还是很多的。而且耐心和毅力也很重要。
5.要充分的利用考纲,突出重点。划重点的时候,最好把大段的内容精简一下,或只把大的条条框框划下来,其中内容要熟悉,答论述题时凭理解简单展开论述一下。
6.设定学习目标,可以让你看到明确的学习方向。面对厚厚的教材,考生们很容易被吓倒,感觉无从下手。有了学习目标,可以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掌握学习进度。做到心中有数。
7.最后强调一点,千万不要死读书,一定要融会贯通,理解的记忆。你头脑中的东西一定要是立体的,而不要是一页一页的,也就是说各章的知识点要相互联系,不要孤立。这样考试时,你才能游刃有余,过关斩将。
同时,在应考时,考生掌握一定的考试临场得分策略,对考生考出最佳水平很重要。
1.提前进入“角色”,“净化”考试情境
考试时间是有限的,考试过程中要争分夺秒,因此考生在进入考场前应提前进入“角色”,让大脑开始简单的思维活动,进入单一的考试情境。清点考试用具;
对一些重要知识,如定义概念、原理规律、公式法则等“过过电影”;对一些难记、易忘的知识,再粗略地浏览一遍。这三个环节是不能缺少的。
2.迅速摸清题型,制订解题策略
考生在刚拿到试卷时,不必匆匆作答。可以先从头到尾通览全卷,做到心中有数。第一要回答那些一眼看得出结论的简单选择题或填空题。这样,就能产生“旗开得胜、势在必得”的心理效应,从而促使思维活动及时进入最佳竞技状态。第二要防止小题大做。对于客观性试题(选择、填空题)可压缩答题时间,从而节约出更多的时间解答后面的大题。实施先熟后生策略。先做内容比较简单、题型又比较熟悉的试题,然后再做那些难一点的试题。因为从心理学角度看,中等难度的试题容易刺激人的精神亢奋,会使人情不自禁地进入答题境界。
3.妥善分步解答,确保争“分”夺秒
评卷采用的是“分段评分”的办法,在答题过程中,考生应坚持以下两点:
(1)克服“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通病。有的考生的试卷中的试题本来会做,但最后答案却是错误的——会而不对;有的考生答案虽然是对的,但中间有逻辑缺陷或概念不清,结果造成对而不全。因此,提醒考生,会做的题目一定要认真仔细。从以往考生的答卷中可以看出,特别难的题得1、2分容易,而简单的题得满分却很难。
(2)坚持高分原则。首先,两道题都会做的,应先选高分题做,然后再做低分题,以减少由于时间不足而产生失分的情况。其次,到了考试的最后阶段,对久攻不下的题目应先做高分题,当然,这里亦应防止“高分题久攻不下,低分题无暇顾及”的现象发生。
第五篇:让孩子喜欢读书的三种技巧
外教一对一
http://www.xiexiebang.com
让孩子喜欢读书的三种技巧
靠耳朵
怎样使儿童喜欢读书——是靠文字?还是画画?我们认为,在儿童读书方面,用耳朵听语言的体验是最重要的。关于这一点,只要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将语言变成自身的东西,是怎样掌握语言的,就可以明白了。在考虑儿童读书问题时,我们要认识到儿童在婴幼儿期有没有丰富的用耳朵听语言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会读文字之前,没有丰富的用耳朵听本国语言的体验是不行的。如果这方面的体验贫乏,将对孩子日后的学习能力、读书能力、思考力和集中力有很大的影响。专家认为,语言不是知识,语言是一种与人的身心有更深切关系的东西,而且,语言这东西是眼睛所看不见的,用看不见的语言,创造出眼睛看得见的世界,所以,这种体验就是读书。
讲故事
亲自给孩子讲故事,这种体验对今天的孩子来说特别重要。在这影视时代,最重要的是孩子身边的人跟他们说话,或是给他们读书。不是让孩子自己读书,而是大人读书给孩子听。有了这种用耳听语言的体验,而后孩子又学会读文字,并通过文字进入语言的世界,体会其中的乐趣。孩子们现在在日常生活中从电视上听到的语言能叫做语言吗?是声音,从电视上听声音,看图像。日本有个非常有名的年轻女诗人,她24岁时出了诗集,非常畅销,当时卖了40万册,读了她的诗集,确实能感到她语言能力的非凡,她的语言能力是怎样形成的呢?主要原因是她每天都让妈妈给她读图画书,讲故事,几乎是同一本民间故事书,大约反复听了几百遍。
读书给孩子听
在家里,父亲给孩子读书,母亲给孩子读书,这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度过的快乐的时刻,哪怕只是5分钟、10分钟,对孩子来说,和父母在一起是最幸福的。父母给自己读自己最喜欢的书,就会给自己带来无限喜悦,哪怕时间很短也好。19世纪意大利教育家说了一句非常精彩的话:他说:“光爱孩子是不够的,还必须使他们感受到爱”。我们认为,读书给孩子听,是能够使孩子感受到爱的一种方式,因为语言是有感情和温度的,语言这东西是会留在心中的。当孩子感受到这种爱,孩子自然就会爱上阅读了!
文章来源:www.xiexiebang.com 外教一对一
http://www.xiexiebang.com
文章来源: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