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可编程控制器》课程改革计划
《可编程控制器》课程改革计划
可编程控制器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在学生从事自动化相关工作过程中,这门课的内容将影响到学生的工作能力,依据学院的要求和我系的课程改革计划,我们制定可编程控制器课程的改革计划。
一、课程小组组成课程小组负责人:杜俊贤
成员:刘道刚、姜虎强、范长青、王宁
二、企业调研
1、主要内容:可编程控制器小组成员,走访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LG-浪潮电子有限公司、烟台国冶自动化有限公司、烟台德尔福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烟台首钢有限公司、依诺特电子有限公司、烟台龙腾自动化公司共七家企业技术人员、优秀毕业生,了解企业对学生的需求,了解课程在实际岗位的应用情况,并撰写调研报告。
2、时间安排:2013年8月—10月
3、验收内容:企业调研报告。
三、课程改革试验
1、主要内容:课程改革小组根据企业调研意见确定课程改革的内容,切实开展相关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课改试验。
2、时间安排:2013年10月—2014年1月
(1)2013年11月:第一阶段
初步完成“6〃2〃1”教学模式整体设计、“6〃2〃1”教学模式单元设计。
(2)2014年1月:第二阶段
完善“6〃2〃1”教学模式整体设计、“6〃2〃1”教学模式单元设计,在授课实践过程中,完善教学资源、编写自编教材。
四、总结评价
1、主要内容:对课改工作进行总体评价,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并实施整改措施;完善课改评价体系。
2、时间安排:2014年3月
五、全面推广阶段
1、主要内容:对课改试验项目进行全面推广,总结经验教训,形成理论体系。
2、时间安排:2014年3月—2014年7月
2014年5月:第三阶段全面推广阶段
根据改革后的课程,进行全面推广,并依据推广过程中的效果整理课改推广效果材料,学生评价材料和整改意见。
2014年7月:第四阶进一步整改。
依据第三阶段的整改意见,进一步整改课程,完善课程体系。
六、全面评价阶段
1、主要内容:对课改工作展开全面评价,将课改过程中所产生的教学模式改革、校本教材开发、校企合作等经验总结提炼,形成院级科研成果,为下一阶段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2、时间安排:2014年8月
信息与控制工程系
二〇一三年七月
第二篇:课程改革实验实施计划
课改实施计划
南门外小学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实施计划”
关于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的要求,教育部从2001年秋起,开始了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我校在2001年8月接受了任务,与乌海实验区同步进行课改实验。
2002年9月,赛罕区做为16个自治区级课改实验区之一 也将投入到课改的洪流中。根据我区教育局制定的课程改革实 验实施方案意思以及我校参与课改实验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木 学年课程改革实施计划:
一、继续加强组织建设。
由于本学年我校参加课改的规模有所壮大,共有27个实验 班,—年级五个,二年级有五个,三年级有五个,四年级有五个,五年级有五个,六年级有两个,参加实验的学生有2000左右,涉及实验的教师有67人,实验科目在原有的语文、数学、艺术、综合实践、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心理发展。所以,要强化组织领导,成立教育思想端正、业务水平高、协调能力强的课改实验指挥系统并设有学科研究小组,做到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二、加强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实验队伍的壮大,增加了管理的难度,这就要求领导小组 统筹规划、整体设计,分布实施。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建立 健全教研活动制度,表彰激励制度,评价方案措施等,从而完 善课程改革的档案工作。
三、加大培训力度
1、实验领导与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课
改培训活动。
2、每周二,学校要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切合课改的集休教研、组内教研活动,使广大实验教师领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从而更好地开展课程改革工作。
3、聘请专家进行课改专题讲座,要求非实验教师也参与进来。
4、积极组织开放式研讨,采用参与式培训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培训。
5、组织开展实验教师的课改实验汇报课。
四、继续进行校木课程的开发
这是本学年我校课改工作的一个重点,我们将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开发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创新,形成南小的办学特色。
五、不断改进评价体系
在上一学年评价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力争在本学年有所突破。我们将建立“学牛成长档案袋”及“教师成长记录袋”,从而建立“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提高”的评价休系,六、加大宣传力度
1、将继续利用“家长学校”这块阵地,聘请专家进行“选进新课程”方面专题讲座,从而使家长了解课程改革,共同参与这次实验。
2、让家长走进学校,学校将设有家长开放日,让家长与教师共同参与课程改革。
3、课改领导小组抽调专人,创办“课改校报”,让老师、学生、家长都来关注课改动态。
4、继续进行“窗口宣传”,由课改教研织定期进行课改橱 窗展示。
5、实验教师结合本学科特色,继续进行手’抄报创作。
6、实验教师要积极搜集学生课改成果。
总之,我校上级领导,下级教师,学牛都将全力以赴投入到课改当中,及时总结,及时改进,使我校课改工作展开新局面!
第三篇:学校课程改革培训计划
学校课程改革培训工作计划
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抓好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是新课程实验的一个重要保证,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根据上级指示精神,特制定本计划。
一、培训目的使广大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课程观念,明确课程改革的内外背景、理论基础、目标、任务,增进参与课程改革的主动性、自觉性。
1.培养一支具备执行新课程能力,具有一定的课程研究的教师队伍。
2.建设一支明确课程改革重大意义,确立新课程理念,了解新课程体系,掌握新教材特点的教师队伍。
二、培训对象
全体教师及相关人员
三、培训内容
1.通识培训: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施行)
(2)新课程与学校、学生发展
(3)新课程与教师桔色转变
2.各科课程标准解读
3.各科教材培训
四、培训形式
坚持集中培训和分散自学相结合,注重发挥校本作用,组织播放专家谈课改的讲座光盘。
五、培训措施
1.教师培训管理制度
参加课程改革培训的教师按时完成培训任务,方可从事课程改革试验工作,经评价未达到基本要求者,不得晋升高一级教师职称,不得被评为县级以上先进个人。
2.建立教师培训评价制度
教师根据培训内容和课时要求进行培训,每次培训要做好教师出勤登记,组织讨论,并做好记录,期末评选校级优秀教师。
第四篇:《可编程控制器》教学大纲
《可编程控制器》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本书将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突出应用性,加强设计技能的培养,适应了目前教学改革的需要。《机械设计基础》除绪论外共分18章,包括机械设计概述,摩擦、磨损及润滑概述,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螺纹连接与螺旋传动,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齿轮系,机械传动设计,轴和轴毂连接,轴承,其他常用零部件,机械的平衡与调速,机械设计CAD简介等内容。各章内容基本上按照工作原理、结构、强度计算、使用及维护的顺序编写,并配有一定数量的思考题和复习题供学习时选用。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开发要强调适当综合化和适当实施化。本书按照课程内容本身的内在联系和模块教学要求,建立“机械设计概论和机构结构”、“常用机构”、“机械传动”、“轴系零部件”和“机械连接”等5个模块。在教材内容上力求降低重心、拓宽面向、精选知识点,更新内容、突出应用,采用新颁布的国家标准规范。叙述简明扼要,减少对公式的推演,讲求实用,方便教学课程基本要求如下:
1、掌握杆件静力分析。
2、掌握键连接及销连接和螺纹连接的应用场合以及联轴器、离合器的区别。
3、熟练掌握平面联杆机构和吐露机构的区别及判定方法
4、熟练掌握机械传动的分类
5、熟悉轴承和轴的配合
6、熟悉液压与气压传动的种类及用途
三、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72学时
五、课程教学内容
绪论
0.1 机器的组成及特征
O.2 本课程的内容、性质和任务 0.3 学习方法 第1章 机械设计概述 1.1 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 1.2 机械设计的内容与步骤
1.3 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及设计计算准则 1.4 机械零件设计的标准化、系列化及通用化 复习题
第2章 摩擦、磨损及润滑概述 2.1 摩擦与磨损 2.2 润滑
2.3 密封方法及装置 复习题
第3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3.1 机构的组成 3.2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 3.3平面机构的自由度 复习题
第4章平面连杆机构 4.1 概述
4.2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4.3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4.4 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演化 4.5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 4.6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
复习题
第5章 凸轮机构 5.1 概述
5.2 常用的从动件运动规律
5.3 盘形凸轮轮廓的设计与加工方法 5.4 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 5.5 凸轮机构的结构和精度 复习题
第6章 间歇运动机构 6.1 棘轮机构 6.2 槽轮机构
6.3 不完全齿轮机构和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 复习题
第7章 螺纹连接与螺旋传动 7.1 螺纹连接的基本知识 7.2 螺纹连接的预紧与防松 7.3 单个螺栓连接的强度计算
7.4 螺栓组连接的结构设计和受力分析 7.5 螺纹连接件的材料和许用应力 7.6 提高螺栓连接强度的措施 7.7 滑动螺旋传动简介 7.8 滚动螺旋传动简介 复习题 课堂讨论题 附表
第8章 带传动 8.1 概述
8.2 V带和带轮的结构 8.3 带传动的工作能力分析
8.4 V带传动的设计
8.5 带传动的张紧、安装与维护 8.6 同步带传动 复习题 第9章 链传动 9.1 概述
9.2 滚子链和链轮 9.3 链传动的运动特性 9.4 滚子链传动的设计计算 9.5 链传动的布置、张紧及润滑 复习题
第10章 齿轮传动
10.1 齿轮传动的特点和基本类型 10.2 渐开线齿轮的齿廓及传动比
10.3 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 10.4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 10.5 渐开线齿轮的加工方法
10.6 渐开线齿廓的根切现象与标准外啮合直齿轮的最少齿数 10.7 变位齿轮传动
10.8 齿轮常见的失效形式与设计准则 10.9 齿轮的常用材料及许用应力
10.10 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10.11平行轴斜齿圆柱齿轮传动 10.12 直齿锥齿轮传动
10.13 齿轮的结构设计及齿轮传动的润滑和效率 10.14 标准齿轮传动的设计计算 复习题 课堂讨论题 第11章 蜗杆传动
11.1 蜗杆传动的类型和特点
11.2 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 11.3 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 11.4 蜗杆传动的材料和结构 11.5 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
11.6 蜗杆传动的效率、润滑及热平衡计算
11.7 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精度等级选择及安装和维护 11.8 常用各类齿轮传动的选择 复习题
第12章 齿轮系
12.1 定轴齿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12.2 行星齿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12.3 齿轮系的应用
12.4 其他新型齿轮传动装置简介 12.5 减速器 复习题
第13章 机械传动设计 13.1 概述
13.2 常用机械传动机构的选择 13.3 机械传动的特性和参数 13.4 机械传动的方案设计 13.5 机械传动的设计顺序 复习题
第14章 轴和轴毂连接 14.1 概述 14.2 轴的结构设计 14.3 轴的强度计算 14.4 轴的材料及选择 14.5 轴的设计
14.6 轴毂连接 复习题 第15章 轴承
15.1 轴承的功用和类型
15.2 滚动轴承的组成、类型及特点 15.3 滚动轴承的代号 15.4 滚动轴承类型的选择
15.5 滚动轴承的工作情况分析及计算 15.6 滚动轴承的选择 15.7 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 15.8 滑动轴承概述
15.9 滚动轴承与滑动轴承的性能比较 复习题 课堂讨论题 附表
第16章 其他常用零部件 16.1 联轴器 16.2 离合器 16.3 弹簧 复习题
第17章 机械的平衡与调速 17.1 概述
17.2 回转件的静平衡 17.3 回转件的动平衡 17.4 机器速度波动的调节 复习题
第18章 机械设计CAD简介 18.1 概述
18.2 典型CAD/CAM软件简介
18.3 系统间的数据转换接口技术 复习题
第五篇:课程改革
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
1、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A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B重建新的课程结构;C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D倡导建构的学习;E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F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A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B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1)、课程结构要适应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异,必须具有一定的变通性;(2)、课程结构要适应不同学校的特点,体现选择性;(3)、课程结构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完善选修制;C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标:A三个面向——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方针;B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素质教育的总目标;C加速教育信息化,实现中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4、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1)信息素养——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2)统整的建构主义——研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a、建构主义的知识观b、建构主义的学习观c、建构主义的课程观d、建构主义的教学观e、建构主义的评价观。
5国外课程改革的背景与理念:(1)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2)信息素养的养成;(3)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4)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
6、课程改革的内容(1)、课程目标a 基础知识的掌握b基础能力的培养c价值观、态度与道德修养d体能和健康教育、公民教育;(2)、课程的实施与教学内容的改革:a信息教育渗透各级各类教育b强调有合理结构的基础知识的传授c加强外语教学的力度d学校与企业联手推进教育改革
第二部分
1、课程结构是指在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将所有课程类型或具体科目组织在一起所形成的课程体系的结构体系。
2、课程结构的确定:(1)厘定各类课程或具体科目所具有的价值(2)需要审视既定的课程目标(3)要谋求课程价值与课程目标的对应与吻合。
3、课程结构的表现方式:(1)描述性方式(2)数量化方式(3)应用性方式
4、课程结构调整的三大原则:(1)综合性原则(2)均衡性原则(3)选择性原则
5、学习课程计划分别以综合性与分科性两种方式呈现出来。课程计划中将10%—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从而形成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6、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7、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与特点: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8、综合实践活动理念:(1)坚持学习的自主选择和主动研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2)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3)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乃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9、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原则(1)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2)体现每个学校的特色(3)反映每一所学校在社区的特色(4)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择探究课题或问题。
10、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需要遵循下列原则:(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3)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4)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三大指定领域(6)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的整合起来
11、课程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最重要的学习活动方式。
第三部分 教学理念与策略
1、文本与对话:教学规范的转型。A、教学:“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教学,就是在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中,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奠定人格成长与学力发展的基础。B、文本与对话:“教材”与“教学”概念的重建;文本有助于推动对教学的功能机制与教学设计原理的研究,并对教学的语言产生较大的影响。C、教学规范的转型。课程设计要摆脱传统的3R(读写算),超越现代的“泰勒模式”,代之以失衡、关联、情境化的课程结构;教学计划应是多元的、变通的、具生产性的,以此拓展学生的视野。失衡、再平衡是教学设计中的必要成分。新型的教学规范应该具备多尔所指出的“4R”,即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谨性。
2、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按照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笔者把有效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的评价,并据此来划分教师在处理每一阶段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3、有效教学的理念:
1、关注学生的发展
2、关注教学效率
3、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4、教师具备反思的能力
5、一套策略。
4、规范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是学生
2、行为动词是可理解的可测量的3、行为条件是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
4、表现程度是学生学习之后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5、教学评价策略:A首先必须明确本校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设计评价指标。B评价指标控制在10-15个,而且必须是具体、明确,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就能做出判断。C尽可能收集定量与定性两方面的信息。D指标的产生尽可能广泛听取本校教师和学生的意见。E开学初就应把评价表发给每位教师,并告诉教师,在期末将由学生从这些方面来评价教师的教学,便于教师学会自我管理。F尽可能每次让一个学生同时评价5门或更多门学科的教师。这样每班随机取样15名即可,以避免个别班主任集体作假。G由于所有量表都有一定的风险,因此统计结果的处理需要谨慎。如不能给教师排名次,也不能当作发奖金的唯一依据。可以告诉每一位教师两个分数,一个是他本人的总分,另一个是全体专职教师的平均分。得分较差的教师可以用个别谈话的方式处理,或者对他们下个学期的教案进行规范管理。
6、国外学习方式的研究:
1、研究性学习
2、hang-on3、在计算机下的学习
4、小课题与长作业。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原因:
1、基于什么是教育的思考
2、基于对学生的尊重
3、对课堂上的收获的理解。
7、如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明确教师的职责
2、开发教育资源
3、确立新的教学观。
8、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本次教学改革在下面几方面的突破)A、整合教学与课程B、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C、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D、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E、转变学习方式。
第四部分 课程与教材评价
1、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
1、目标取向的评价
2、过程取向的评价
3、主体取向的评价
2、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
1、质性评定—量化评定
2、侧重甑别—侧重发展
3、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反应方式
4、强调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
5、重视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得出结论的过程。
3、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1、评价主体互动化
2、评价内容多元化
3、评价过程动态化。
4、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功能:
1、反馈调节
2、展示激励
3、记录成长
4、反思总结
5、积极导向。
5、素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A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B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C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6、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特点:
1、科学性
2、可行性
3、灵活性
4、有创意。
第五部分 课程管理与课程资源
1、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分三部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2、学校课程管理的目的:
1、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提升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提高
3、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3、学校课程管理的原则: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2、坚持责权统一
3、开发校内外课程
4、正确处理三类课程的关系。
4、校本课程的开发:
1、开发的目标(学生发展、家长参与、教师发展、学校特色)
2、开发的主体(教师)
3、开发的方式(选用、改编、新编)
4、范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定的学校开发的课程)
5、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需要评估、确定目标、组织与实施、评价
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评价体系。
第六部分、课程改革与教师
1、新课程与教师成长:A教师的关注与教师成长
(一)教师关注的不同
(二)从教师关注的变化看教师成长的阶段:
1、“非关注”阶段
2、“虚拟关注”阶段
3、“生存关注”阶段
4、“任务关注”阶段
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三)教师关注的升华B新课程留给教师创新的空间与余地。
(一)新课程对常规教学的整体影响。
1、课程对课堂中知识的影响;
2、新课程对课堂控制方式的影响;
(二)对课堂常规经验和活动方式的重新审视;
(三)新的教学情境的挑战。
1、新的课程因素的出现;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是四因素持续交互的动态情境。
2、新的课程环境;
3、教师创新的潜力;C教师的工作方式与评价
(一)教师的合作
1、与教师的合作(1)教师需要摆脱职业的孤独处境(2)教师的合作是新课程提出的重大要求(3)教师间交流的益处
2、与家长的合作;
3、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
4、交往与合作的技术:倾听、谈话、沟通;
(二)教师的评价。
2、教师间交流的益处:A心理支持——能有人与我们共同分享成功、分担问题总是一件好事。B新想法——我们的同事是教学信息和灵感的巨大源泉。C示范合作——我们需要展示给学生:在我们说合作很有益时,我们也在力行我们所倡导的信念。D力量——作为一个集体我们可以获得比个人努罚更多的成绩。E减少工作负担——通过分享材料、计划和资料及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减轻自己的负担。F动机——与同事合作可以鼓励我们试验多种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G支持变革——人们试图单独实施革新时,往往不会发生革新的变化。调查表明,当教师集体参与时,教育改革会更成功。
1、什么叫课程?
答: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
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1.邓小平的“三个面向”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方针。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原则。3.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推行素质教育
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答: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2.开放型地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4.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5.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6.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 甄别和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进发展的发展观。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4、新课程对评价改革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1)学生评价(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2)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3)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同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
2)教师评价(1)打破“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2)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3)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3)课程实施评价(1)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2)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和发展。
4)考试改革(1)在考试内容方面,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打破唯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3)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具体地分析指导,不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不按考试成绩排名。(4)关于升学考试和招生制度,倡导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作法,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5.核心课程的本质:
1):是社会取向的核心课程观;2):是经验取向的核心课程观;3);是学科取向的核心课程观;4):是混合取向的核心课程观
6、什么是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指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修修读的公共课程,是为了保证学生的基本学历而开发的课程。选修课程指依据不同学生特点与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 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的 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
7、什么是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的特点: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散性和普遍性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联系:一方面,显性课程的 实施总是伴随着隐性课程
8、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那些主要特点?
特点:1整体性2实践性3开放性4自主性5生成性
9.在实施农村“绿色证书“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应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前提下,坚持为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2)、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加强通用技能,职业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避免过早职业化。
3)、要依据当地的地理条件以及农村经济,科技,主导产业等情况,并考虑当地农民的意愿,因地制宜的选择“绿色证书“教育的具体内容 4)、严禁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和经济负担
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针对性和时代性。作为一门针对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课程,它可以作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来开发,也可以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领域中去,以避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10.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11.新课程倡导怎样的学习方式?
一.自主学习二.合作学习三.探究学习12.新的课程环境下,教师的角色有那些转变? 一.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构者
新课程体系要求教师成为课程的建构者,教师应当依据课程标准,建构适合实际教学情境的课程.为此,教师一般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1.开发教育资源 2.调整课程进程和课程结构 3.具有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
教学活动设计的要求 : 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 2.教学资源的建构性.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 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13.进行教学活动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 : 一)
1、注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2、注意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3、注意师生的交流
4、注意教学活动的开放性.二).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
教师应做到 : 1.开启学生的参与,学习.探究,创造的强烈动机 2.指导学生找准学习,探究的方向 3.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做到这点,教师要 :1.积极地旁观 2.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 3.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4.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或者自我评价
三.)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成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教师在评价中的角色应当是 : 1.在学习评价中主要运用质性,激励性评价方法,少用量性评价方法.2.针对不同学生和学生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14.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
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的研究者
三、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许、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四、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教育的合作者,共建者.15.怎样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答:
一、教学的要义是使学生“会学习”
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1)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题的学习品质
(2)培养学生乐学、勤学、好学的学习品质。(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学习品质 16.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答:为保证教学质量,教师除了要牢固、熟练、深入的掌握所教课程的有关知识和技能以外,还应千方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一、用心琢磨和恰当运用教学语言。语言应正确、精湛、生动、形象,避免摸棱两可、可有可无的语言。普通话发音准确。师生的眼神也是一种交流语言。
二、努力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1)教师要调整自己的面部表情2)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衣着举止3)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态度
三、用心促成教学高潮
四、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注意课堂批评艺术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还很多,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等。17.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 答:
一、发挥教学民主,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启发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 2)捕捉闪光点,激励差生主动参与学习
二、引导学生提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1)创设情境,激励发问,让学生会提问题 2)让学生善于提问题
三、培养学习热情,锻炼坚强的意志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18、创新型课堂教学应具备哪些特征?
(1)教学目标多样化(2)教学活动主体化(3)教学方法灵活化(4)教学氛围民主化(5)教学过程动态化
19怎么才能在创新型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1)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灵气(2)注重人人参与的过程,张扬学生的个性(3)给予人人参与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20.在实施新课程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含义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对教材的灵活应用 2)对课程资源的合理利用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产生的误区
1、形式化,为了更换而更换,缺乏明确的目的性。
2、联系生活实际,却忽略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