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实践活动教学

时间:2019-05-15 10:23: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语文实践活动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语文实践活动教学》。

第一篇:初中语文实践活动教学

初中语文实践活动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 要: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初中语文实践活动教学资源可以从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去开发,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实践活动资源,培养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实践活动

有一种现象大家都比较熟悉:语文水平比较高的学生,往往其生活面、阅读面都比较广;相反,孤陋寡闻、死捧教科书的学生,其语文能力也相对较低。稍作反思,就会发现:对语文资源自觉地加以开发和利用是多么的重要。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0一言以蔽之,也就是要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重视对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对语文实践活动教学资源的认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6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内容及其开发、利用作了规定。语文课程资源不仅是语文教材,还包括学生生活、学校、社会、自然中所有有利于语文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语文课程和实现教育目的、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和谐发展的教育资源。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程资源,不仅是广大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学生自主探索、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条件,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保证。但面对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资源,有些语文教师和学生还缺乏识别、开发和利用这些语文实践活动资源的意识与能力,从而造成了许多资源的闲置与浪费。那么,如何鉴别这些语文实践活动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呢?一是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体现社会发展需要。就语文学科而言,就是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等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二是要与学生学习的内容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三是要与教师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因此在实际开发前,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开展社会调查,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变化动向,以便确定或提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给与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及相应的素质;第二,审查学生的情

况,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哪些知识、技能及素质,以确定语文实践教学活动资源开发的重点和主导方向;

第三,了解当地社区资源的条件与分布状况,如自然环境、名胜古迹、经济文化状况、文化名人物)、民俗风情、节日文化等,以备有选择地开发利用。

当然,语文实践活动资源的分布,肯定存在着地区性的差异和不平衡。一般情况是中西部地区资源状况比经济发达的东南部地区落后,农村比城市落后。但无论怎样,还是有很大的开发余地的。

二、初中语文实践活动教学资源的开发

1.自然性资源开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宇宙万象是语文实践活动取之不尽的源泉。自然性资源主要指:(1)自然世界中的自然形态,如日月星辰,风霜雨雪、名山大川,等等;(2)人工形态,如农田水利,园林花卉,城市景观,等等。各地的自然景观多种多样,适合开发的自然资源也多种多样,这就需要教师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开发具有自己地域特点的自然性资源。

2.社会性资源开发。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社会性资源指的是生活中的生产劳动和人际关系,如果学生仅仅被关在家里、校内,两耳难闻窗外事,一心只为分数求,什么/荣辱兴亡、科技兴国、国际风云等等一概与他无关,那么他们又从何而来/爱憎观0、/是非观0、/荣辱观0,又从何而来民主、合作、竞争、进取等现代意识?语文学科如果能以认识社会为主线,沿着/家庭)))社会)))祖国)))世界的思路,让学生去工厂、农村,进部队、政府机关,下企事业单位,在不同的地方,接触不同的人,体验不同的生活。语文实践活动以此作为资源,通过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3.人文资源开发。所谓人文,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性资源,指文化世界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都可以成为语文实践活动中的人文性资源。

三、初中语文实践活动教学资源的利用

语文教育实践性的特点,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重大突破。教师是语文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充分考虑初中学生形象思维活动活跃、表现欲旺盛、好胜心强等特点,遵循学生亲历亲为、自主发展、探索发现、交流合作等原则,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实践活动资源,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有目的地、循序渐进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学校资源的利用。学校语文实践活动资源包括语文教师、课代表、文学社、图书馆(藏书、画册、音像资料、报刊杂志)等。在课堂内外,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在动口、动手、动脑实践中全面发展听说读写能力。教师应在讲故事、演讲、论辩、答辩、口头评讲作文、课文式讲、写字比赛、查字典词语接力赛、警句收集、报刊剪摘注评、手抄报、演课本剧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学校资源。

2.自然、社会资源的利用。自然、社会语文实践活动资源包括: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社会文化等等。自然、社会资源的利用方式有:

(1)联系生活学语文。教师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自然、社会资源增加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一切未知的、可望不可及的领域都是他们兴趣的触觉所在。他们渴望自己独立,渴望体会预想中的人生,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有他们无限的遐想。教师应鼓励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一分为二地评价人物和事件;指导学生进行调查访问,如指导学生对绍兴地区水资源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分组分工查找有关文献资料,采访有关人士,通过电脑咨询、下载有关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了解本地水源的特点和问题,明确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自己肩上的责任。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学会团结合作、勇于挑战,学会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及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

实践能力。

2)服务社会用语文。学的目的是为了用,学而不用等于没学,教师要帮助学生运用语文为社会服务。比如/调查用字的混乱现象,一改以往局限于教室/黑板上纠正错别字的单调、沉寂,把学生推入/社会用字的实践活动中,去翻阅书报杂志,考辩大街小巷及种种媒体上的用字,区分正误,各自根据已学知识编订5勘误表6,并汇总分类,交有关部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长了知识与能力。除上述外,还有许多形式。如当读报员为小朋友和老人读报;当小记者报道新人新事;当采风员收集介绍家乡民俗;当发言人宣传科普知识,3.家庭资源的利用。家庭语文实践活动资源包括:家长和亲友、家庭藏书、报刊杂志、音像资料、电脑材料及家庭文化环境等等。

家庭是爱的摇篮,对家庭资源的利用首先在于/关爱,家庭教育是亲情教育,即被人关爱、关爱别人的教育,在被关爱中,学生学会去关爱别人,有了这种/情感的操练(朱自清),自然也就提高了

学生审美、鉴赏作品的能力,从而成为审美的人。笔者所带的学生,有的从读初一开始就住校,到初三时全部住校。学生离开父母生活,也就有了很多以前不曾有过的体会。我就充分挖掘他们这一方面的家庭资源,让他们回忆父母关爱自己的点点滴滴,然后诉诸于文,学生由于有真切的体验,所写的文章也就格外真挚动人;阅读其他同类文章时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还尝试着为父母分忧解难。家庭环境较之学校环境更为轻松,初中学生好游戏、好模仿,而又喜欢野外生活、喜欢合群。在节假日,与家人一起去郊游,或者到亲朋好友家去做客,他们看着、学着、模仿着。活的语言总是存在于认识和交往之中:学会听,听准别人的讲话中心;学会说,说清自己想表达的观点。在交往中他们了解了风俗民情,学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助,更有了平时在学校里所没有的经历,不知不觉中他们学着语文,用着语文。各个家庭不同,学生的经历不同,家庭资源也不同。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异或其中一方去世,生活极其艰苦,靠社会及好心人的资助才得以读书。但正是他靠着这份特殊的家庭及社会资源努力学习,他的作文比别的同学多了一份踏实,多了一份特殊的亲情。

四、初中语文实践活动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技术策略

开发语文实践活动教学资源的具体策略的运用主要受四个因素的制约;社会发展水平与需要;学生发展水平与需要;学校、社区的资源条件;教师的观念、素质与风格。语文实践活动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从具体细微的问题、课题、情境等为起点或基点而开展的。

1.从问题角度看:可以由课堂教学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而引发开去,探寻课外学习资源,在课外学习资源中得到解决或再认;可以由书本知识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延伸,让书本知识在生活中获得新的生长点和生命;也可以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拓展开来,上升到更高层面进行探讨等。

2.从课题角度看:可以以社区发生的重要事件为背景和对象,把它们纳入课程学习的视野,进行语文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以国际国内发生的包括现代传媒技术所呈现的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为课题,充分利用报刊、图书、影视、网络进行探讨;还可以以教科书中涉及的有关重要议题特别是/综合性学习设计的课题为研究主题,调动、发掘校内外可以利用的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等。

3.从学习情境看:可以到大自然中探求语文学习资源;可以到家庭中发掘语文学习资源;可以到校园、社区等富有文化内涵的场所和活动中获取学习资源;还可以以专家、学者、教师为语文学习的课程资源,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都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有关专家指出: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因此,善于从生活实践中开发和利用语文教学资源,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其语文能力,而且也能使他们成为懂得生活、会享受生活的人,进而成为创造生活的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初中语文实践活动如能开生活之源,扬/活动之波,再加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授学生以渔,导学生以法,开其源,活其流,那么,初中语文实践活动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前景一定无量。

第二篇: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活动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活动教学案

《引导学生去开采民间文学富矿》

国寺营学校

苏英邦

活动目标:1.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

2.掌握搜集整理民间故事的方法。

3.调查采访、记录整理。

4.佳作展示。

活动过程:

一、关于“民间故事”。

1.在人民群众中口耳相传的事件。

2.情节完整,有神异色彩,有教育意义,有趣味性,以古代居多。

3.有的是生活故事,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神话鬼怪故事,有的是智慧故事,有的是笑话故事。有的是关于某人的,有的是关于某事的,有的是关于某地的。

二、搜集整理。

1.平时听人讲述。

2.专门采访调查。

3.形成书面材料,进行加工整理。

比如:拟一个有吸引力的题目,理清情节发展过程,突出重点,讲究文采,适当添加删改,剔除低级趣味的或宣扬坏思想的东西。

三、例子。

例1:

拴太阳

民国初年,巴东、长阳、秭归三县交界处,出了一位高明的骟马师傅,人称“马骟匠”。

一天下午,他与徒弟出远门骟马回来,从地主刘永福家门前路过。刘家这天雇了二十几个短工插秧,不巧午饭已过,又加上没人认识这两个叫花子模样的人,结果,师徒俩水就没讨到一杯。一气之下,马骟匠决定戏弄他们一番。他薅了把柳叶,放入牛角中一吹,叶片飞出,落进秧田,霎时变成了条条尺把长的鲫鱼,活蹦乱跳的。那群短工不知是计,放下手中的活儿,纷纷去抢鱼,可好半天也没捞着一条!就在大家忙得汗流浃背时,马骟匠又吹了声牛角,鱼眨眼间不见了,柳叶还是柳叶!短工们惊诧不已,猛一抬头,才发现太阳已偏西!

地主这时派狗腿子前来看插秧的进程,不看则已,一看大惊且大怒:“怎么还只插了几行行儿?你们分明在磨洋工!”短工们就把捡鱼的怪事说了一遍,狗腿子哪里肯信,他飞跑回去向主子告状,说短工们明明消极怠工,却编出一通鬼话骗人。刘永福倒有些见识,立即叫狗腿子去打听下午从这附近过了什么人没有。狗腿子满处一问,不少人都说看见过了两个叫花子,还吹了几声牛角!地主知情后,一面派人骑快马去追赶叫花子,一面安排大摆宴席——他认定,绝对是因为招待不周,那两人才有意作怪!

追回来后,地主忙请师徒二人入席。马骟匠毫不客气,跟徒弟爬上桌子就大吃大喝起来。待三杯酒下肚,刘永福说:“二位师傅,今儿我插秧的事„„”马骟匠胸脯一拍:“好说,好说!太阳还在山边,我会把它拴住的!”

这样,短工们插呀插,一直把秧插完,太阳仍挂在山边。吃晚饭时,短工们都说:“今儿天真奇怪呀,太阳好像被定在山边了!”

“没什么奇怪的,这是我点的夜明灯!”就在马骟匠说这话时,人们惊愕地发现,天,陡然黑了,公鸡已叫起了头遍。(陈沛国)

例2:

后悔莫及

唐代名医孙思邈,人称“药王”。据传,他曾效仿古圣神农氏,四方云游,遍尝百草,疗救苍生。

一日,“药王”来到香溪河畔,一路望闻切问,治病救人。当地的一位端公听说后,心中惶然,他想:“归州一带,上至大夫王妃,下至黎民百姓,千百年来,不都是信奉端公道士扛神请仙那一套的吗?来了这么个用草药的,岂不是要砸我的饭碗?”想到这里,他心生一计,并吩咐仆人依计而行。

次日天刚亮,端公就安排仆人:“速请那药叫花儿来给我看‘病’!若他看不出病来,我要砸他的牌子!注意,回来的时候,你快点儿跑几步,及早给我传个信,我好准备!”仆人唯唯诺诺而去。

早饭熟了,仆人还没回来,端公也不等了,就开始用餐,吃到半途,仆人忽然飞跑回来禀告:“‘药王’已在后面来了!”端公忙放下碗筷,奔上楼,猛倒在床上,高一声低一声地呻吟起来。

不一会儿,“药王”气喘吁吁地赶到,听见“病人”凄厉的哼声,他心如火燎,急忙叫端公的家属陪同上楼看病。楼上,端公在床上不住地扭曲翻滚,脸色铁青,额上冷汗淋漓。家人们都暗暗佩服他装得像,可以以假乱真了!“药王”拎起端公的左手腕一切脉便连连摇头叹息:“此人肠子已断,恐怕华佗在世也回天无力了!”

“胡说八道!我家主人刚才还是好好的呢,你不会看病也罢,凭什么瞎咒人?”端公的仆人抓住“药王”,要找他不依。

“在下从不妄言!你家主人的恶疾,定是饭后剧烈运动所致!”“药王”正色道。

大伙儿再看端公,已奄奄一息。他假戏真做,没想到弄假成真,枉送了性命,真是后悔莫及呀。(陈沛国)

例3:

苍天有眼

农夫老张是个独眼龙,薅草的时候,由于看不真切,一锄将一条五步蛇的后小半部分挖断了,待他看清时,蛇已痛苦万分地向石洞钻去。一向行善积德的老张就说:“蛇呀,只怪我眼睛摩挲,才不小心伤了你,你千万莫记仇哇!”

第二年五月初五,老张的女儿回娘家过头端阳,在帮老人收拾房间的时候,她闻到了一股尸臭味,就满屋三间地找,以为有死老鼠什么的,结果,在老人床铺的蚊帐里找到了一条状如棒槌的蛇——它大概顺某处爬到了帐子顶上,在上面咬了个洞,企图钻下去咬独眼龙,以报伤身之仇,哪知后面被截断的部位所长成的那个大砣砣,从破洞里钻不过,最后吊在那儿饿死了!

人们听到这情况后,都说老张命不该绝,而蛇则死有余辜。老张更是暗自庆幸:“我没眼,可苍天有眼啦!”(陈沛国)

说明:以上4例,《拴太阳》属于神异故事,此类故事往往是与地方上某神奇人物相关的,成一定系列,比如“马骟匠的故事”、“陈家旺娃子的故事”等;《后悔莫及》属于有关历史人物的传说;《苍天有眼》属于生活故事。磨坪,有着民间故事的一脉富矿,譬如“邓嗣堂的故事”、“邓协臣的故事”、“杨六郎的故事”,还有大量的有关地名来历的故事,如“灵官殿的来历”、“天子屋场的来历”、“飞龙观的来历”„„诸如此类,不可胜数。学生若能深入民间,去调查采访,应该有所收获。

四、课外搜集整理一则民间故事。提议大家放大周假回家后询问家长,采访附近擅长“讲古”的老人。把搜集到的故事整理出来,写到作文本上。

五、佳作展示。

1.小组内展示:把自己整理的故事念出来,每小组推选写得好的民间故事1-3则,修改,用方格稿纸誊写。

2.班上展示:从各组推选上送的稿件中挑6-10篇,在班上念出来,并请大家评点。

佳作辑录:

老虎报恩

我们这里有一个名气很旺的接生婆,虽然年过花甲,但手法却相当高明。

1971年冬天,寒风呼啸,飘着鹅毛大雪,地上的积雪有三尺多深。

天还没亮,只听见大门咚咚的作响,他起了床,一开门,不觉哑然一惊。一只强健的老虎站在门口,但这只老虎不是青面獠牙,反而露出恭恭敬敬的样子。

她就问:“畜生,你到我这干什么,还是快走吧!”那老虎却一动不动。“你是不是找我有事?”她心惊胆颤的问,老虎连连点头。

接生婆终于松了口气说:“既然有事,那你在外面侯着,我去收拾下东西”。

她收拾好了东西来到门口看着外面那厚厚的积雪又犯难了:这么大的雪怎么走呢?那老虎见状伏在地上,她就坐在老虎背上,抓住它的花灵皮。那老虎顿时背着她跑起来。

老虎来到一座岩下,停了一会儿,接生婆婆马上抓紧虎背,然后老虎纵身一跳,来到岩壁中间的一个山洞里。

她一看眼前的明白了,原来一只母老虎生不出小老虎是请她来接生的。她三推四按,小老虎顺利生下来。于是公老虎又把她送回家里。

年30要到了,可今年的年猪肉都没,接生婆婆心中总是高兴不起来。到了年30,早上天还没亮,突然她又听到了那咚咚声。开门一看,一头两百多斤的野猪被咬死了放在门口,周围还有一些虎脚印。(谭雄辉)

若干头牲畜供它享用,还烧香磕头,顶礼膜拜。应龙好生感激,它饱了肚子,长了精神,点头向乡民们回礼后,幻化成一段白练状的雾气,飘然升腾而去。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总结

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总结

这学年我担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在新课改以蓬勃之势日渐推进的形势下,我不断尝试以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式指导我的教学工作。这一学年已经结束,经过我的努力,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也获取了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有以下几点: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因为:一方面,农村的学生听、说的能力相对较弱,授课采用较深的普通话教学,同学们还不能适应。而用本地话教学,又削弱语文语感教学的功能。另一方面,这两个班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教学效果就不理想。由此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材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1

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文化生活故事,让他们更了解语文,更喜欢学习语文。因为只有语文水平提高,他们才能提高同学们的语文写作能力,对成绩优秀的同学很有好处。

因为语文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绝对不能忽视。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我把这批同学分为三个组来进行学习。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立下心来学习。只要坚持辅导,这些同学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

语文是语言。困此,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在早读时,我坚持下班了解早读情况,发现问题及 2

时纠正。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即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硬背诵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

以上是我在本学年简单的教学工作总结。由于经验缺乏,许多地方存在不足,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在各位老师,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好成绩。

第四篇:初中语文情境教学实践谈

初中语文情境教学实践谈

摘要: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能否主动参与其中,是教学成败关键。但如能精心营造教学情境,让学生有机地投入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文分别从新课导入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分析总结了情境创设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情境教学教学效果情境创设实践

语文教学绵延几千年,有着丰富而宝贵的实验。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对这些宝贵的经验继承和发展。在众多的经验中,情境教学手段的运用很值得我们借鉴。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能否主动地参与其中,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而情境教育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学内容,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行真、情切、意远、理蕴、生动的氛围,让学生有机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之中。

我们大家都听说“伯牙学琴”的故事,它就是情境教学的典范:

伯牙拜成连学琴,三年后成连谱了《高山流水》的乐曲。伯牙演奏此曲,虽然音调很准,但表现不出高山流水的气魄。于是成连将伯牙带到东海的一个岛上,眼前只见“海水汹涌”、“山林杳冥”;耳边只有大自然深邃美妙的音响。伯牙面对大海,彭琴而歌。十天后,成连来了,再听伯牙弹奏的《高山流水》,那真是“耸高而激荡,如江水奔腾无羁”。

伯牙当初实在算不上“千里马”,学琴三年不成。但是成连用移情造性之术,激发了伯牙的艺术灵感,使之鼓琴放歌,对音乐产生了认识上的飞跃,最终成为天下妙手。

情境教学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活动中,特别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笔者总是不断地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设计了情境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下面就分别从课题引入、新知的学习、智力的开发、创造力的培养等方面来分析总结其中的经验。

一、新课导入的情境创设

《课标》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其中的“自主”就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过程。语文学习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语文的意

1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由此看来,教师必须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妙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在导入新课成功运用情境,这是引领学生学习新新知的重要一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或创设问题情境,造成悬念,让学生因好奇而欲学;或出示实物,在观察中引发思考,使学生因探究而求学;或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因贴近生活引起关注而要学;或描绘画面显现形象,产生美感,使学生因爱美而恋学„„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识欲。

(一)创设问题情境,呈现认知主体

笔者在教学《曹刿论战》一文中,为了使学生对曹刿有更深刻的认识,对《曹刿论战》一文产生更强列的感情,在教学此文的课始时,是这样安排:首先,教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鄙”字。然后让学生再说说这个字的意思。当学生说出“鄙”的意思后,教师在黑板上重重写下“远谋”二字,让学生再说说什么是“远谋”?师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谁”字,然后分别用箭头指向“鄙”和“远谋”,并在箭头上打上问号。以此激起学生的悬念,产生好奇。当学生打开课本在老师创设的多个情境中,仔细研读,同位讨论,全班交流„„感悟谁堪称“远谋”。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在教学中,我们可用生活中饱含深情的歌词来创设情境。好歌词犹如浓缩的现代诗歌,不仅有丰富的内涵,也接近学生内心,更接近学生的生活,深受学生欢迎。例如笔者在教学《背影》时说道:“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是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同学们听着这朴实无华的语言,你在想些什么?当你想起父亲的那一刻是否也曾定格在某一件事上呢?散文家朱自清对父亲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好,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背影》。”教师在此课中,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巧妙设计,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的情境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呈现视觉情境,激发求学热情

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学生因爱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热情。笔者在讲授初三语文下册《宜兴紫砂》的课始,是这样设计的:先是查看教材插图、彩页,初识紫砂茶具,接着大屏幕出现很多千姿万态,造型各异的紫砂壶。学

生边看边发出啧啧的赞叹声。教师又介绍说:“你看了这些茶壶有哪些想象呢?历代文人和画家以紫壶为题材写诗作画,谁能说出这些文人墨客的名字呢?„„生动的画面,具体的形象,早已把学生带入了不尽的想像天地中。这一系列教学情境的创设,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此时以茶具为重点,从宜兴紫砂的价值说起,再从造型到精神内涵两方面说明其美学价值。实践充分显现,视觉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展现写作背景,激发学生强列烈感情

选入我们教材的很多文章,教师在教学时总要介绍时代背景,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笔者在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是这样设计的:先播放背景音乐,在炮火轰鸣的背景音乐中教师深沉说道:“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由于领土争端,爆发了朝鲜战争。9月中旬美帝国主义纠集联合国部队,于仁川登陆,直扑我鸭绿江边。10月19日我志愿军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仔细研读,交流讨论,同学的爱国热情被激发了,进而,感受到志愿军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过程的情境创设

《课标》“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的”。这就要求我们对教师的角色要重新认识和定位:教师再也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学生一起建构新知识的合作者。教学既然是互动的过程,既然是引导学生发展的过程,教师就不能一味将学生置于被动地位,教学中不妨仔细地思考,学生在有关知识方面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这些知识的掌握。据此,我们在不断连续地创设情境,使情境能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吸收,从而实现我们的教学目的。

(一)创设活动情境,拓展课堂知识

毋庸置疑,人类活动源于生活,教学中引入的生活场景,最容易使学生进入情境。教师可让富有生活意识的活动走进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加深记忆、巩固知识,它是巩固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语文活动最好以竞赛、表演等富于乐趣的形式出现,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知识。

课文的精妙之处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加以直观理解,以加深认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编演课本剧。笔者在教学《宋定伯捉鬼》时,让学生把教室的灯全熄了,制造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在这种情境下,由一个胖学生扮演的“宋定伯”和一个瘦学生扮演的“鬼”出场了。当轮到“鬼”背“宋定伯”时,他吃力而哆嗦地说道:“卿太重,将非鬼也。”引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学生在《皇帝的新装》、《变色龙》等课本 剧中的表演,惟妙惟肖,给师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片断表演。语文课文中许多精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片断,也可让学生积极表演,激发兴趣。如《傻二哥》中的傻二哥吆喝前的准备动作及吆喝的内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朗读时的动作、神情、语调,《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大钱”等片断都可让学生仔细揣摩、表演,加深体会。

此外,还可以开展竞赛或游戏。通过竞赛或游戏,激发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亢奋感,使其注意力更集中,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创设诗意情境,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

美妙的音乐,优美的歌声,动听的朗诵,悦耳的语言,能让学生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体味语言、声韵之美,把学生引入语言描绘的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审美意境。笔者在教学谢大光《鼎湖山听泉》一文中,其中有一段话着实让人难懂。文中写道:“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间流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当时,为了让学生明白,领会。教者就试着播放中外一些名曲,让学生闭目聆听,反复吟咏课文。学生终于在美妙的乐曲中,诗意的牵引下,展开想像和联想的翅膀,慢慢品味到作者那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情境。

(三)模拟电视节目,领悟人物内心世界

笔者在教学《愚公移山》一文的最后,当同学们在合作、交流中理解了“智叟”目光短浅,反对移山,“愚公”为了不让子孙后代受大山阻碍,明知会有艰难险阻,还要矢志不渝坚持移山时,教师精心设计这样一个情境:下面我们举

行一期“面对面”节目,请来的嘉宾是“愚公”和“智叟”,我们来听听两位嘉宾说说,他们是怎样看待移山的做法,也欢迎“观众朋友”加入这场活动之中„„从实践的结果看,不管是“愚公”,还是“智叟”、“观众”,他们的谈话内容都非常精彩。

“面对面”节目给了学生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再一次使学生走进文本角色,更加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从而使学生有了人物场景的生活体验,更深刻感知、领悟人物内心世界,达到了教学与教育同频共振的目的,在教学中深受教育,在教育中,感知教学内涵。

以上就是笔者对初中语文情境教学所作的一些微探。实践证明,这些经验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行之有效的。

一堂课就是一段生活,一段教师和学生交流互动的生命历程。理想的课堂是“开心果”,学生乐在其中,兴味盎然;理想的课堂生活是“创造坊”,给学生提供各种尝试的机会,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中去体验去探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营造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去思考、去学习、去感悟,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2] 谢大光《鼎湖山听泉》,初三语文上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

[3] 周成平主编,《名师教学100条建议》,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出版

[4] 洪宗礼主编,《教师备课手册》(第三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5] 成尚荣主编,《江苏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

[6] 肖建新《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教学》,载于《语文学习报》,2006年,第12期

[7] 董旭午《教学要走生活化之路》,载于《语文教学研究》,2006年第2期

[8] 任范洪编,《语文教学参考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

[9] /newsjt.asp

[10] zy.guye.cn]

The Chinese feelings boundary teaching practice of junior high is talked about

In Chinese speech literature 0000level nan jing classAAAAA

0000000

Abstract: Student is the main part of teaching campaign, whether participate in initiatively are in which the teaching key of success or failure.But if be able to construct teaching feelings boundary meticulously let student receive matter organicly, in the study of input subject knowledg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half merit time.This paper difference from new lesson Dao into with the two aspect analysises in teaching course have summarized feelings boundary the practice experience of founding.Key words: Feelings boundary teachingTeaching effectFeelings boundary is foundedPractise

第五篇:初中语文比较式教学实践

初中语文比较式教学实践

运城市教研室 孙精珍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方方面面的基本能力,培养优秀公民的重任,自然而然地落到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肩上,于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作为中学语文重头戏的阅读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提高教师多角度研读课文的能力,设计大量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规律。新时代、新课程,对语文教育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北师大语文教材应运而生,对7—9年级语文教育各个层次的具体理念和操作程序进行新的设计和探索,突出了教材的实验性、探索性、创造性,尤其注重人文精神的丰富性,经典文本的多样互补性、问题探究的可操作性。在教学实际中,特别注重“同类比较”。比较探究就成为我们当前语文教学的主旋律。我市使用本套教材已经两轮了,第一轮使用,教师可以说是怨声载道,有老师给我来信说:“北师大教材,想说爱你不容易。”所以,对这套教材,我们丝毫不敢有懈怠之心,第二轮开始,组织全市语文教育精英,研究工作思路:立足课堂,研究教材的内蕴。明确研究任务:初中语文比较式教学研究与实践。下面我结合九年级教材,谈谈比较式教学实践。主要议题: 一是比较式教学的内涵与意义;二是比较式教学实践。

一、比较式教学的内涵与意义

传统的语文教学,常常是抓住一篇文章条分缕析,精剖细解,教师讲,学生记,根本没有学生和教师的个人见解,教师是专家的传话筒,学生是教师知识传授的接收器,整个语文教学出现被动格局,针对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新课程极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比较,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只有思维发生碰撞,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探究活动中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比较法自古以来,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并被一代又一代的语文大师发扬广大。现在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若能适当地采用比较阅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归纳和积累,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张志公在《说“比”》一文中就说道:“比较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若采用比较教学法,可以让学生积累得更多些,更快些,归纳得更准确些,更深入些。”叶老也说过:“就读的方面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泳,体味,哪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能读?”其实传统教学中也经常使用比较教学,如形似字的识记;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外貌、言行的比较、故乡景物描写的比较。现在孙绍振教授将传统的比较法教学与新课程改革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主题来结构单元,在同一单元中精心选编不同作家、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文章,对同一主题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深入地探究文本内涵,既开拓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又发展了学生的批判思维,在比较中,寻求真善美,涵养情操。

1.比较式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

比较法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将比较法运用于阅读教学就

是比较式阅读教学。有两种形式:一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借助比较法进行的一种积极主动的阅读形式;二是把两篇或两篇以上在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本进行比较、分析的阅读形式。五种方法:增删法、替换法、图表法、假想法、勾连法。

比较探究的方法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人们在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要借助一定的方法,只有方法得当,做事才能顺利成功,甚至事半功倍。如果缘木求鱼,就会南辕北辙。吕叔湘先生认为“一切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示出来,语文也是这样。”语文比较阅读教学可谓由来已久。二十世纪20年代开始,一代又一代的语文教师都在尝试着比较阅读教学,课改以来,尤为关注,各种语文杂志都曾开辟过比较阅读专栏,主要刊载教师的比较阅读成果,但比较阅读教学理论提升方面的文章还很稀少。尤其缺乏比较阅读教学策略的实践和理论研究。现将一些语文老师及笔者在比较阅读教学实践中所采用的方法总结、提炼如下。

①增删法,即在阅读文本中增加或者删去某些词语、句子、语段等,以便与原文进行比较探究的方法。如《项链》中的第一句话:“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取掉也字,读一读,感觉有什么变化?

采用增删法进行比较探究,学生不仅提高了的炼字炼句的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刻领会了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同时也习得了遣词造句的方法和技巧。

②替换法,即将阅读文本的某个词语、句子,换成另一个意义相近的词语、句子,或者改变语段的顺序,与原文进行比较探究的方法。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的结尾三段依次是: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我把三段任意交换一下顺序,请学生与原文比较一下,是否可以呢?学生经过比较探究,就会明白,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春天分别比作娃娃、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依次体现了春天的新、美、壮的特点,这三个比喻句诗按照春天的成长顺序排列的。如果交换顺序,就不符合逻辑了。

采用替换法进行比较探究,可以有效地制造矛盾,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同时引领学生品味了精美语句,较好训练了学生的炼字炼句能力,提高了写作中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③图标法,即将阅读文本中的相关内容和关键性词语摘抄下来,通过画图或列表进行比较探究的方法。

④假想法,即引领学生凭借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写作经验,假想出与阅读文本相关的某些内容,进而与原文进行比较探究的方法。

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结局是:主人公马蒂尔德用了十年的青春还清了债务,才得知那挂项链是假的。小说到此戛然而止,给人意犹未尽之感。为了引领学生认识世界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如此结尾的匠心独具之妙,我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续写小说。学生们又得写马蒂尔德要回了真项链,欢天喜地换回几万法郎,生活有所改善;有的写马蒂尔德精神受到严重刺激,从此神经失常。有的写佛莱思恩节夫人要把真项链还给马蒂尔德,而她慷慨地一笑置之,不愿收回。„„然后让学生将

自己续写的结尾与原文结局进行比较探究,学生就体悟出原文的结尾更高妙。因为原文荒诞可笑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极具幽默讽刺效果,耐人寻味。

笔者认为,采用假想法进行比较探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又使学生获得写作方面的启示,即文学创作若能适当采用留白艺术,就会产生“言有尽意无穷”的奇妙艺术效果。

⑤勾连法,即在阅读文本时,就文本中某个知识点勾连出与之相关的已经学过的知识或者课外知识,并进行比较探究的方法。

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尾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我借机引导走出文本,收集古诗词中写“愁”的名句。学生就会尽其所能,集思广义,搜集出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处长”;李清照的“只缘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等经典诗句。再把这些写愁名句进行比较,进而探究这些语句的异同之处。作者都尽力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愁”化作具体可感的形象,而又同中存异:李煜用“一江春水”比喻愁之多;李白用“白发三千丈”比喻愁绪之长;李清照用“船载不动”形容愁绪之重;马致远用“断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涯沦落人的羁旅愁死。这种动手搜集材料,继而比较探究的训练,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动手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使学生深刻领会到诗歌意象的生动形象性。

笔者认为,勾连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知识的认识,而且促使学生温故而知新、拓展阅读视野,并使学生的阅读不断的纵深发展,当然

比较阅读式阅读的方法不止以上五种,还需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

2.比较式阅读教学的意义

众所周知,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在发现两种和两种以上事物的区别与联系方面,比较法常生奇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带有聚合和发散的性质,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比较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可以给学生提供训练的渠道,拓展的空间;比较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学生在应用过程中就会逐渐提高自己的辨析能力和整体阅读能力,从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它广泛应用于人们认知事物、区别事物的过程中。比较法作为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广泛应用于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将比较法运用汉语阅读就是比较阅读。目前关于比较阅读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借助比较法进行的一种积极主动的阅读形式;二是把两篇或两篇以上在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本进行对比、分析的阅读形式。第一种定义既包括文本之间的比较阅读,也包括文本内部的比较阅读;第二种定义仅指文本之间的比较阅读。我们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应用及其广泛,小到字音、字形、字义的比较,大到篇章、单元、作家风格的比较等等。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阅读的过程应该伴随着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态度”,“应提倡多角度阅读,比较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多元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发展联想与想象,拓展思维空间”。无庸置疑,培养学生的质疑

能力、谈就能力、创新能力,比较阅读能够承担这一重任。于是,我们在语文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力求通过比较阅读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即我们所提倡的比较探究式阅读教学。所谓比较探究式阅读教学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研究文本,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教学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采用比较探究式阅读教学有着重要意义。①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有人说:“数学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是模模糊糊的一大片。”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概括了语文学习的特点,点明了语文学习的广度和难度。由于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语文学习涉及到读音、字词、标点、阅读、写作、书写等多方面知识和能力。常给一些学习不得法的学生以“老虎吃天,无法下口”的无奈之感。尤其是几乎涵盖所有语文知识和能力的阅读理解,更让许多同学没有了学习自信,进而丧失了阅读兴趣。《论语》有言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采用比较法来打破学生的思维平衡,令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地去阅读文本,体验文本,探究文本,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的体验和认识,收获阅读的愉悦感和成就感。这也瘵大大激发学生阅读热情,不断向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进发。天长日久,日积月累,学生自然而然养成了“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良好阅读写作能力习惯,并终身受益。②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比较可以有效地打破学生的思维平衡,激发学生在阅读中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探索研究,在探索中逐渐提升阅读理解的能力。比较探究式阅读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并在合作学习中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综合能力及探究能力,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向纵深发展,使学生的思维更灵动、更深刻。具体表现在:

由于比较内容的多样性,可以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比较的内容可以是字音、字形、字义的比较,可以是遣词造句的比较,可以是写作手法的比较;也可以是课内与课外的比较;中国文学作品与外国文学作品的比较等等。这样就大大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广度。

由于比较式的多样性,可以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比较的形式可以是单项比较,也可以是多项比较;可以是文本内部的比较,也可以是文本之间的比较;可以求同,也可以辨异。这种比较形式的多种多样,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学生在见仁见智的心灵碰撞中加深了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当前,许多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常常是蜻蜓点水,以为扫除了字词的障碍,就读懂了文本。他们不能静下心来认真琢磨,没有真正深入文本内部,只在“文本的表面滑行”,这种“浅阅读”状态当然无法使学生体悟文本的深刻内涵,不能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孙绍振先生在《名作细读》的“自序”中写道:“自然科学或者外语教师的权威建立在是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未知到有知。而语文教师却没有这样的便宜。他们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作为一线中学语文教师,我们深有同感。因而,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能够“指出他们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将已知化为未知,在雄辩地揭示深刻的奥秘,让他们恍然大悟”。这首先要求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生命和情感去品味和探究文本,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和认识。其次语文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引领学生用生命和心灵去体验文本,探究发现文本的奥妙之所在,进而生成自己对文本独特精彩的见解。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创设积极和谐的阅读氛围,给予学生科学有效地学法知道哦啊,引领学生在文本体验中体会探究的乐趣,享受语文学习的幸福。比较探究式阅读是一种研究性的阅读方法。师生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探究式阅读,可以明辨优劣,对文本做出相对科学的分析判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形成个性化的、创造性的新见解。在比较探究式阅读教学中,当作为比较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不完全一致,甚或相悖时,如果教师能够因势利导,指导学生积极探究,明辨是非,善恶、美丑,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这种语文课(研究性的学习课)上,我们看到学生在从事真正的脑力劳动:他们深入思考地分析活的语言现象,进行比较和对比,自觉地努力去克服困难(这时的困难已经形成明确的待解决的问题)” ④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一直戴着“少、慢、差、费”的帽子,为了打造中学语文教学的高效课堂,无数的专家、学者昨一线教师在进行着不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笔者认为,造成中学语文教学令人堪忧的“高耗低效”现状的主要是原因是,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不力,导致学生兴趣低下。众所周知,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采用恰当的方法,高效无从谈起。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常常是抓住一篇文章条分缕析,精剖细解。对学生而言,课堂常常出现一种“你讲我记,你问我答”的被动格局。同时,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又常常受到所谓教参标准答案的禁锢。若采用比较探究式阅读教学,教师又珍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并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引领下,兴趣盎然地走进文本,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的合作讨论,激情四射地表达自己个性化的见解和感悟。这样的阅读教学课堂,又何愁学习氛围不浓厚呢?又何愁学习质量和效率不高呢?

总而言之,我们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采用比较探究式阅读教学,不仅符合语文新课程理念的精神,而且继承并发扬传统的语文教学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不仅开拓了学生阅读的广度,而且挖掘了学生阅读的深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而且大大提高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比较式教学实践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育论》的扉页写道:“我们的目的在于寻找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使学生可以多学„„”比

较既是一种思维方法,又是一种思维过程。如果能够建立起科学的比较式阅读教学策略,并能在实践中运用恰当,就会收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实现传统教学法与新课程理念的完美统一。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和新课改的推进,语文比较阅读教学也再次受到重视。然而,实际教学中,中学语文比较阅读教学尚缺乏具体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学的随意性很大,难以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如何构建体现新课标精神的比较式阅读教学策略,充分发挥比较式阅读教学的优势,解决长期以来比较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努力研究和探讨的方向。下面结合九年级教材谈谈我们的教学实践。

1. 分析教材,明确方向

九年级上下两册除了各单元主题外,上册以“文学”“艺术”为话题;下册以“经济与文化、精神与物质、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为话题。能力培养注重“探究性阅读”能力;在阅读方法上,九上以去粗取精,知入知出等批判性阅读;九下以拓展、活读、致用等创造性阅读。选文以文学艺术作品为主。在这两册中,合计安排了五个单元的文学知识趣话,介绍了小说、散文、诗歌的基本知识以及文学鉴赏等方面知识。所以,我认为九年级教学以文学艺术作品的比较、赏析、评论为主。

2.重组教材,科学选点

重组教材:根据文章的题材和主题重新安排教学顺序,便于学生进行比较探究。文学作品的教学,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最灵动、最丰富、最美好的内容,是老师们公开课的常选。这样的文章,我们传统的教学设计思路,首先是整体阅读,把握文意,然后是选取课文中一两个、两三个着重用力的部位,进行精段品读。也就是说,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前

提下,选取课文的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等有嚼头的地方进行细腻深入的品读教学,最后是提炼主题,概括特色,一篇文章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但是,北师大教材编写的最大特色就是突出“同类比较”,每单元同类主题或题材的课文组合,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现成的可比性,通过比较、显示同类中的共性、个性和差异,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进入探究学习的深层次,这也是我们多年教学的难点,是我们研究的重点。这项使命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习惯,即一篇一篇地教课文,而是要实行单元教学,对教材选文进行重新组合,选准比较的切入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我们的教学更能突出比较的探究。

科学选点,就是科学地选择比较点。比较一般是由比较的对象,参照物和比较点组成,所谓比较点就在比较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某个问题。构成一篇文章的要素是多方面的,有结构安排、写作手法、细节设置、表现主题、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等。那么在比较式阅读教学中我们该如何设定比较点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采用比较式阅读教学,由于学生的阅读积累还不丰厚,阅读视野相对狭窄,一般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综合考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适当选择比较对象及参照物,并预设比较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充分感受文本,自主思考后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互相启发,进而随着学生阅读面的不断扩大,文本解读能力的不断提高,当学生能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比较法来探究文本的异同时,教师可以逐渐放手,让学生跟着阅读感觉走。当学生在阅读体验中出现了“愤悱”状态时,比较点就会来自学生的阅读体验,来自学生的心灵深处,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就会给学生“豁然开朗”之感。无论是教师预设的比较点,还是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的比较点,都应遵循以下原则:

比较点的设计要力求具有启发性。在文本的比较探究式阅读中,如果比较点设计巧妙,运用恰当,可以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恰到好处的比较点,如同学生思维的引爆装置,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地深入文本,积极地分析文本,在字里行间乐此不疲地寻微探秘,并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与文本进行生命的交流。如七上的亲情歌吟单元中的比较点是这样设计师的:母爱是天底下最为美好的情感,难道也会有所不同吗?学生就打破思维平衡,走进文本探求母爱的不同内涵和表现形式。

比较点的设计要力求具有深刻性。在文本的比较探究式阅读教学中,如果比较点设计深刻、准确,可以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艺术效果。张志公先生认为:“只要比得恰当,越比理解的越清楚,印象越深刻,掌握得越牢固。”

比较点的设计要力求具有适合性。采用比较式阅读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悟文本的思想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学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写作技巧。因而,比较点的设计要与文本的特点相适合,要与教学的重点、难点相适合,唯有如此,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高效率。若比较点与文本的特点不适合,与教学的重点、难点不适合,比较探究式阅读教学就会流于形式,甚至使阅读教学事倍功半。

如九上:第一单元:生活况味。教学顺序为:项链——珠宝——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在这个设计里,莫泊桑的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教读,第一条项链改变了一个女人的一生,第二条项链使一个男人蒙受羞辱,普希金的诗是读给玛蒂尔德,宫玺的诗是读给朗丹的女人,最后一首诗是经引起学生对生活况味的思索。在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作文练习:设想推论:假如项链没有丢掉,或者丢了之后立即知道项链是假的,玛蒂尔德的结局会怎样?请根据题意自拟题目,写两三百字的短文。

第二单元:感悟艺术。教学顺序为;留学巴黎——心血凝成的作品——琵琶行(节选)——李凭箜篌引——《老残游记》的文学技巧——口技。前两篇目文章是写冼星海的艺术人生。两首诗是唐代描写音乐的名篇,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调动各种感官,用文字恣意描写音乐。《口技》是一篇传统美文,虽然放置在不显眼的地方,教师还是要引导学生认真研读,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紧扣一个“善”字,品析课文。有时间的话,扩读《核舟记》,因为这两篇文章,都是写技艺的,都用了描摹的方法。

作文练习:搜集一些名家运用通感修辞手法的句子,揣摩通感的表达作用。

第三单元:人生境界。教学顺序为: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最苦与最乐——登岳阳楼——诗两首——谈生命。

前三篇文章注重忧与乐,三首诗都与洞庭湖有关,最后以冰心的生命作结。

3.文内设比,发现内涵。

“文内设比”,指教学一篇文章时,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巧设比较式教学内容。从思维的深度来讲,它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带动学生反复研读,挖掘文章的内蕴,增加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如:九下中的《孔乙己》。课文《孔乙己》有个学习重点为“体会含蓄精巧的布局”。这“布局”二字,包含的内容太多。我觉得,作为同学们来学习这一课,需要体会此文展开故事、塑造人物的两个重要特点。教学《孔乙己》时,说说孔乙己的手

在鲁迅的笔下除了替别人抄东西赚点钱之外,孔乙己的双手还有四种特殊的用途:第一,蘸酒写字;第二,偷窃东西;第三,书写服辩;第四,代脚“走路”。作者通过对手的描绘揭示了丰富的思想内涵,深刻的表现了封建社会里旧知识分子中大多数人的悲惨命运„„ 第二步,实践一种基本的方法,课内比读。

请同学品读课文的第四段和第十一段,进行比较阅读。

活动的内容,在第四段和第十一段中寻找对比点,感受这两个段落在这篇小说中的重要作用,感受鲜明的对比中表现出来孔乙己命运的变化。

第4段: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 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 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 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⑵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 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 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 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 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 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⑶,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 快活的空气。

第11段: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 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

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 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 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 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 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 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 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同学们比较的细节有:站着与坐着、长衫与黑瘦、文言和白话、眼睛与眼色、排出与摸出、两碗与一碗、出现与消失,以及时令、站着、语言、语气、动作、形貌、姿态、钱数、手的用途„„这些对比、把精神和肉体受到巨大摧残的孔乙己的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激起人们深深的思索。

一个特点是,全文始终贯串着对比。

《孔乙己》通篇使用了对比手法。例如,孔乙己的出现与消逝、爬上去的丁举人和跌下来的孔乙己、酒客的“快活”和孔乙己的孤寂、孔乙己的生命价值与粉板上的十九个钱、阴冷的天气与热闹的笑声等,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总的来讲,文中的对比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描写社会环境时的对比。如小说开头一“长”一“短”、一“站”一“坐”、一“里”一“外”的鲜明对比,形象地揭示了清末封建社会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状况,为孔乙己的出场点明了背景。又如通过掌柜对三种人不同态度的对比,把当时社会欺贫媚富、冷漠虚伪的人际关系作了生动的表现。二是人物描写中的对比。如孔乙己和丁举人的对比,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拓宽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喜剧气氛和悲剧命运的对比,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刻揭露了社会的病态。又如最突出的一组对比,即孔乙己第一次亮相和最后一次出场,在外貌、语言、声音、神态、动作方面的对比,把精神和肉体上受到巨大摧残的孔乙己的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激起人们深深的思索。

一个特点是,文中多角度铺展了人物描写的线条。

“孔乙己的‘偷’”是人物描写的线条之一。“偷”是孔乙己喝酒的经济来源之一。为喝而偷,深刻表现了孔乙己好喝懒做的性格。“偷”也是旁人取笑的中心内容。小说中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众人、酒客、掌柜的无情嘲笑和无聊哄笑,都与“偷”字有关。由“偷”引出的笑,表现了社会环境的冷漠。“偷”更是孔乙己挨打的直接原因。具有悲剧意义的是,成了举人的读书人丁某没有打折孔乙己那双偷东西的手,却残酷地打折了他的双腿,最终断了孔乙己的生活之路。

“孔乙己的‘手’”也是人物描写的一个线条。除了抄东西赚点钱之外,孔乙己的双手有四种特殊用途:蘸酒写字,偷窃东西,书写服辩,代脚“走路”。课文对孔乙己双手特殊用途的描写,贯串着故事由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孔乙己这个写得一笔好字的人,其功夫的最后显现,竟是在一个中了举人的“读书人”面前写认罪书;他那双本应具有谋生本领的手,最终成为他爬向死亡的工具。可见,作者对孔乙己双手的“反常”描叙,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

“孔乙己的‘脸’”又是人物描写的一个线条。课文用“青白”“红”“灰”“黑”等寥寥数字,对孔乙己的脸色变化进行了五次描写。这些极为简省的笔墨,也是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命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涨红”显示了他不敢正视现实、害怕别人揭短的心理,“灰色”则表现了他内心的遗憾被人深深击中之后的痛苦。又如孔乙己出场时是“青白”脸色,而最后一次出现时,已是拖着断腿,面目全非。“青白”,表现了他只是在半饥半饱中延续生命,“黑”

则表现了他已受到巨大摧残,完全没有了活力。从“青白”到“黑”的变化,包含着冷漠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的许多悲哀。

还有“孔乙己与‘酒’”、“孔乙己与‘笑’”都是人物描写的突出线条,建议同学们学着老师的讲析自己揣摩品味一下。

如对《醉翁亭记》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至于负者歌于途„„”两个选段的比较式赏析: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xié),往来而不绝者,滁(chú)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yì)者胜,觥(gōng)筹(chóu)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tuí)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从表达作用看,前段承上,后段启下。

从内容组合看,前段主要写景,景中有人;后段重在写人,人中有景。从描写笔法看,前段概括描写山间景色,后段详细描写游宴场面。

段写滁人、宾客、太守的野游,现层层递进之状。

从氛围表达看,前段给人以空寂的静美,后段表现出欢愉的动美。从质感描绘看,前段显“色”,后段传“声”。

从表现手法看,前段描写景色,对比鲜明;后段描写活动,烘托有力。从句式特点看,前段基本上是一句一景,后段则是一句一事。从情感表达看,前段寓情于景,后段在叙事中抒情。

用影视知识来赏析,这两段分别是一组快速闪过的空镜头和一个内容充沛的长镜头。

用美术知识来赏析,这两段分别是美丽的风景和生动的风习画。用绘画技法来赏析,这两段分别运用了简练的写意之法和细致的工笔之法。

用美学知识来赏析,这两段分别表现了“美中之乐”与“乐中之美”。用句法知识来赏析,这两段骄散相间,文笔多姿,音调优美。用音韵知识来赏析,两段文字中“者„„也”选用,往复赞咏,自然流畅,一唱三叹。

人们往往用“力透纸背”这个成语来形容书法遒劲有力,也往往用“力透纸背”这个成语来形容诗文立意深刻,造语精练。其实,语文

教师的品读功夫也应达到“力透纸背”的境界。如果能将诗文的技巧意蕴美点妙要尽收眼底,那对课堂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还用说吗?

4.多文联比,丰厚内涵

多文联比,是指从某一篇课文生发开去,找到相同主题、相同题材、相同写法或有其它相同之处的文章进行横向比较阅读,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增加了阅读教学的容量,让学生在多篇文章中反复理解文章的内涵,去粗取精,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包括:

同一题材不同文本的比较探究;如项链、珠宝、诗三首 同一主题不同文本的比较探究;如孔乙己和范进中举 教读文与自读文的比较探究; 文言文与现代文的比较探究。

如,《项链》、《珠宝》《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读这首诗,要很好的理解“欺骗”的含义。“欺骗”可以广义地理解为“生活给人们的打击”,如被人欺骗、被人欺侮、命运不公、生活艰难、病痛严重;如失学、失恋、下岗、离婚、失事、破产;如饱经挫折、理想破灭、灾难突降、命运陡转、遭人陷害,等等。生活欺骗了你,就是生活打击了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

宫玺

假如你欺骗了生活,以为神鬼不知,心安理得

且慢,生活并没有到此为止,有一天,它会教你向它认错 大地的心是诚实的,孩子的眼睛是诚实的,人生只有一步一个脚印 才会有无悔的付出无愧的收获

读这首诗,重点要理解诗中“欺骗”、“诚实”两个词的含义。我们欺骗

了生活,小而言之,是对生活的不诚实,对青春的不诚实,自暴自弃,说谎逃学,抽烟喝酒,小偷小摸,屡做坏事,无节制的上网„„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应该学会脸红,应该“吾日三省吾身”,应该用诚实来收获自己的幸福„„

这首诗对我们的启迪是——要诚实执着。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邵燕祥,这首诗给我们的启迪是——要自信自强!

如《白杨礼赞》和《松树的风格》这两篇散文,内容上完全不同:一篇作于抗日战争时期,一篇作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篇写的是白杨,一篇写的是松树;一篇歌颂抗日军民不屈不挠、反抗侵略的民族精神,一篇歌颂社会主义建设者们大公无私、自我牺牲的精神。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两篇作品组合在一起,异中求同,就会发现新的东西:两篇散文都是从对具体事物的描写中引出象征意义,歌颂人的精神品质;都是先咏物,后抒情。

再如《孔乙己》和《范进中举》这两篇小说,都是写封建科举制度下文人的遭遇,他们都是旧社会的知识分子,都是受封建文化毒害的读书人,都是不会营生的牺牲品,为了通过科举制度而获取功名利禄的生活,都蒙受封建教育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残害,思想受毒害,身体受折磨,性格偏迂腐,精神偏异常。两篇小说都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教育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上的毒害和身体上的摧残,从而使人们认识封建制度的罪恶。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两篇作品组合在一起,同中求异,就会发现新的东西。孔乙己在潦倒一生中悲哀地死去,而范进在几十次科场失利之后,突然中举一跃而进入上层社会。

其一,孔乙己自视清高,范进自卑自贱。孔乙己对自己认识几个字

沾沾自喜,甚至以自己是个读书人而自命不凡,始终不肯脱下又破又脏的长衫。别人取笑他时,他还要强辩几句:“你怎么这么凭空污人清白„„”别人问他:“当真认识字么?”他却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可见,孔乙己颇有几分清高,喜欢孤芳自赏。孔乙己的自视清高使他不能正确地认清自己,把自己的缺点当宝贝,并固守不变,最终造成了自己的悲剧人生。范进惧怕胡屠夫,无端遭受辱骂,却连连说道:“岳父见教的是。”在向胡屠夫借盘缠时,被胡屠夫一口淬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范进却只能忍气吞声,卑怯畏缩。可见,范进怯懦猥琐,甘受屈辱,自卑自贱。范进在自卑自贱中苟延残喘,成为人们批判的对象。其二,孔乙己迂腐,范进圆滑。孔乙己的语言是很有特色的,动辄“之乎者也”。在给小孩子分茴香豆时,他有一句经典的话:“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可见,孔乙己是迂腐的。孔乙己已成为一个典型的抱残守缺的形象。范进中举之后,张乡绅前来攀附,说了这么一番话:“适才看见题名录,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范进的回答是:“晚生侥幸,实是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范进明知张乡绅的攀附之词是无稽之谈,却以一句“幸得出老先生门下”给予了认同。可见,范进是圆滑的。范进已成为官场的腐蚀品。范进世故圆滑,足见城府颇深,谙熟官场陋习。其三,孔乙己善良,范进虚伪。孔乙己虽然有诸多缺点,但是有善良的一面。孔乙己穷困潦倒,但从自己的碗中分出不多的一部分茴香豆给孩子们,还教小伙计写字。这是一个善良的人地善良之举。孔乙己的善良为自己赢得了同情。范进在他母亲死后,与张乡绅到高要县打秋风,在宴席上不肯用银镶杯箸,以证明他对母亲的“孝顺”,却在燕窝碗里

拣出了一个大虾仁丸子送到嘴里。这说明范进虚伪、狡诈。范进的虚伪招来了指责。

其四,孔乙己自我安慰,范进神经脆弱。孔乙己穷困潦倒,没有精神寄托,只能在心里自我安慰,在盲目的自命不凡和别人的取笑中自我解嘲。范进在科举考试中屡考屡败,心灵已经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考试失败一次,压力就膨胀一倍,一旦侥幸成功,就出现癫狂的状态。

语文课本常常把同一题材或同一文体的文章组合在同一单元,方便比较阅读。师生在比较中把握每篇课文的侧重点和同一单元的课文间的联系。比较过程,实际上就是读、讲、议、练的过程,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是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教师引导点拨的过程。把相关或相似的读物组合在一起,通过分析、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探究造成这种异同的原因,就可以加深对读物的认识,获得新见解。在课文教学的品析阶段,运用这种相互比较的方式教学,可深化对课文的认识、理解、品析、欣赏和探究。

5.加强评价,推进教改

比较阅读可以较好地融知识与能力、课内与课外为一体,所以多年来,我市统一组织的调研测试,试题制定特别注重比较阅读,有古诗词与文言文、文言文与文言文、课内现代文与课外现代文的比较等等。以试题的命制,强力推进课程改革。

结束语:比较式阅读教学的关键,还是在于教师对文本的研读,只有读透文本,读出新意,才能选好比较点,设计好富有创意的进行比较的问题。这样,学生的课堂活动才能精彩纷呈,我们的教育生活才能充满诗意,让我们认真学习北师大教材,积极开展比较式阅读教学实践,倾注全部热情,共创语文教学的辉煌。

下载初中语文实践活动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语文实践活动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保护野生动物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保护野生动物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对野生动物有更直接、更具体的了解,培养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2.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

    初中语文古诗词创新教学及实践

    初中语文古诗词创新教学及实践 一、古诗词教学设计要贯穿新课程改革新的理念 我们都知道,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提倡......

    浅谈初中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实践

    浅谈初中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实践 金雪峰 21世纪,随着信息量的极大增加,传播媒体的日趋多样化,人们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必须同步提高,这必然对读、写、听、说都提出更高的要求。相应......

    《古诗苑漫步》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系列日记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系列日记 一、古诗苑漫步 上课内容:古诗苑漫步 上课时间:2011年10月21日 上课地点:初二(2)班 执教者:王红丽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此次活动,引导学生进一......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案(精选5篇)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成语与生活 一、活动目的: 1、提高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应用的能力,丰富词语积累。 2、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初中语文比较式教学实践(推荐五篇)

    初中语文比较式教学实践 运城市教研室 孙精珍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方方面......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及体会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及体会 摘 要: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是“读”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它能促进初中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笔者在朗读教学方面进......

    《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与反思》10月作业

    教学实践:简单的说就是教学,教学需要关注两个方面,一个就是老师的教,另外一个是学生的学。老师的教,包括教案准备、老师的教态等。教学反思就是你在教学之后,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