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学习日记
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学习日记
主题:《探求语文文本的有效解读》
主讲人:xxx 闽派语文的代表人物,扎根于教学一线50多年的特级教师,我国《教师法》的领衔提案人,第六、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报告内容根据讲话整理如下:
前言:
此次培训规格很高:全国+国家重点+骨干+教育部主导
有人认为中职文化课是后娘生的,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不是要把她变成亲娘生的,二是要把它变成亲娘。
一、要面对的问题
对语文的定位:语文是塔的底座,专业课是塔顶。塔有多高,要看底座有多厚。要十分重视语文智能。
读书的三个层次:1改变命运,2摆脱平庸,余秋雨说,被动、功利的生活态度就是平庸。3享受自我。
有人说语文要服务专业教学,我认为语文是服务,但不单是为职业服务,不是低人一等的服务。北大孔庆东说:“语文覆盖一切,穿透一切。”古人就是只有读书,但是可以修水利、可以判案、也没学法律。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在于它是长远的,终身的。叶圣陶说:“学语文一是需之切,二是乐其业。”
围观聚焦点,需要供探讨的难点:
名师的问题。普教在搞名师工程,学科带头人,名师培养工程。当名师首先要做“明”师,平时我们说的都是感性问题,感性问题要有理性思考。
我自身走过来的一个很重要的经验:是从解惑开始的。困惑——追求——体验——认识——体现,语文是最难教,也是最好教的一门课。不能在教参中成长。[莲~山课件 ]
“语文确实很难教,因为教师不知道学生该学什么。语文似乎也很容易教,因为学生也不知道老师要教什么。”——陈日亮
究竟为什么?关键要自己体验这门课程。
在普教里面,微微学科,茫茫功课。入学时,我给学生更出两个选题:谈谈“我和语文”、“语文啊,语文”。学生很多选择后者。有学生说:“语文啊,语文,我不是不爱你,我是不知道怎么爱你。”
世纪性难题。为何语文课程如此低效,学生厌学,教师难教。
传统语文教育,从什么时候传下来叫传统,古代传统,要两看,从内容看有些腐朽,但从方法看,古时怎么教?有文本解读吗?有面对50人讲吗?古代是小班教学。“对话互动”能实现吗?传统语文注重自学,注重习得。
福州一中190年校庆,学校搞陈日亮思想研讨会。主题:守正与创新。是守正,要守住旧东西里的正确的东西。我认为遗传与变异都要有,光有遗传没变异就没有物种的发展,光有变异没遗传,就都是怪物了。
课改面临的三个问题:课程内容-虚无;训练项目-空置;评价体系-缺失。
课程内容-虚无;教材,你选你的,我选我的,没选的怎么学,课程专家也没解决。
训练项目-空置;叶圣陶:语文到底要训练什么?晚年遗愿。
评价体系缺失,普高一张卷子。语文最大的遭遇就是考试。与语文素养毫无关系。高考语文试卷模式不代表语文素养。
中职,一个很喜欢说的学生,和一个很内向的学生,在语文方面怎么评价他们。要做程度评价。课外喜不喜欢读书?读了什么书?留下什么积累?评价体系我们老师自己做好不好?项目也出来了,课程也具体化了。这是宏观的。
微观的,文本解读缺少功力;作文训练丧失动力;升学应试用尽死力。
(1)文本解读缺少功力: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博士生导师孙绍振,闽派语文领军人物,到中学搞语文教学教研,他在做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闽派语文主旨:求实(真实、扎实、朴实)、去蔽(很多以前的看法遮蔽了我们的视野)、创新、兼容
(2)作文训练丧失动力:学生不愿意写。日本有人提出:要像读情书那样来读文章。把整编文章当一句话来读,把一句话当整篇文章来读。(整体感知,局部揣摩)叶圣陶也说:“写作成为日常家用。”“写得像,不走样就是作文。”先真实,清通,然后才有谋篇。
我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就是要求:初一写真实、初二写具体、初三写新颖。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许
(3)升学应试用尽死力:国民教育对语文不给力。
二、对新大纲,未能正确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课程特点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不是两件事吗。它们不能叫结合,只能是统一。为什么?结合是两个东西,统一是一个东西。不存在没有人文的语言。这句话告诉我们不是必须统一,而是原本就统一的,是不能割裂。
什么是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呢?吕先生认为,一是认清教的是什么,一是认清人们学会一种语文的过程。
语文不是讲思想,而是讲表达思想的语言。
叶圣陶先生为福州一中的题词:何以为教,贵穷本然。化为践履左右逢源。
不是传达要表达的内容,而是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
叶圣陶对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概念:第一,国文是语文学科,在教学的的时候,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方面尤其应当注重。第二,国文的涵义与文学不同,它比文学宽广得多,所以教学国文并不等于教学文学。
教内容好教,但教方法不好教。
(二)总在“怎么教”上下功夫,教什么却一直含糊不清,甚至分歧很大。
语文课的本质特点是工具,没工具人文物以依托。
王荣生博士发现语文教学不知道在教什么。我们很惊讶!我们很疑惑:难道文章内容不就是教的内容吗?这值得大家思考。
(三)存在“专致于课本,毕其功于课堂”的因袭观念
语文成绩的提高在课外,要习得。学生说回去之后不知道怎么学,我发现我课堂上教得再好也不行。课堂是后方,课外是前方。语文第一目标是激发兴趣。前方是学得,后方是习得。语文是一门无师自通的的课程。
三、如何定位中职语文教学
(一)形式与内容(教什么)
语文是教“怎么样”的学科,而不是教“是什么”的学科。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训练思想,就学校课程方面说,<莲山 课件 >是各科共同的任务;可是把思想语言文字三项一贯训练,却是国文的专责。”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不是历史课,也不是文学课,不要抽出讲之。
张志公先生就语文这个工具和思想的关系作过的形象而精辟的论述:“锄头是锄草的,而锄头和草是两码事,锄头和草并不长在一起。语文是交流思想的,语文和思想虽然也是两码事,可是由于语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而思想是抽象的,它要领先语文这个物质外壳而存在,所以语文和思想老是长在一起,分不开。”,语文教师的普遍困难存在于
1.面对与处理学生阅读文本已知与未知的情况十分复杂。
2.怎样从文本的语言形式抵达内容十分困难。
3.组织课外语文综合实践,指导课外语文多读爱写十分缺少方法。<莲~山 课件>
年轻老师课外不读书。语文是传染学生的学科。大师呀,是需教无疑处有疑,最后使无疑。
(二)多元与一元(怎么读?)(多人与多元有没有意思,呵呵)我一直想,有那么多“元”吗?多元乃是为了一元层层深入,而不是对一元的解构与颠覆。一千个哈姆雷特,最终还是哈姆雷塔……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不是学生的解读都对,都好!
我的教法就是我的读法——陈日亮
三、文本解读原则和方法
(一)从形式入手,发现“新意,精妙”生难字,关键词,紧要句,特殊段,新体式。我们抓句子很少。讲逻辑很重要,体现在篇章结构里面。没条理、没逻辑就是头脑不清楚。逻辑要在篇章教学里体现。
《我的空中楼阁》……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
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还需要一些点缀,山也是。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以文解文。
(二)进行还原比较,揭示“矛盾、差异”,产生疑问。
《再别康桥》应如是提问:
1.告别一个地方,为什么要轻悄悄地离去?
2.为什么不和校园里的景物而是和西天的云彩作别?
3.“寻梦”二字为什么后面是问号?
……
我们往往忽略学生的原生态,这才是学生要提出的问题。
主要问题:知性归纳,稀薄的理性。
云彩代表来去的踪迹,云彩也是梦,不愿意把梦带走。
俄罗斯有句谚语:“谁记得一切,谁就感到沉重。”
徐志摩说:喜欢甜蜜的单独。
(三)重诵读复述寻绎“联络、照应”。读此识彼瞻前顾后关联配合模仿多了,就会了。语文就是:模仿——生成——变化——创新。如鲁迅提出的:听取——记住——分析——比较(小孩说话)
夏丐尊:传染语感于学生。
结语:语文老师装两件事——一专业,一人生。有的不想教,因为不快乐,爱不爱自己?是否爱自己的语文?
何为语文?我即语文。宏观上:“我即语文”,微观上:“如是我读”(文本解读)。(陈日亮)从困惑到追求,到体认,到体现语文。教英语的人为什么英语教不好,因为不说英语;教语文的人为什么语文教不好,因为不能真正体验语文。
第二篇: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学习日志
今天下午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于述胜老师给我们做讲座,他报告的题目是《素质教育 文化复兴 经典研读》。听了于教授的讲座才知道看问题可以有这样的高度有这样的深度。于教授讲到我们现在所谓的素质教育其实还是一种功利目的的教育,而功利目的的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对立面,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应该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教育,也就是说不以让孩子达到某种状态为前提的教育,但是有了这种教育孩子又能自然而然地达到某种状态。我们现在进行的所谓“素质教育”其实是一种知识的教育,而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应该是一种文化的教育。文化包括了三个层次:知识、思维方式、价值信仰。也就是说我们仅仅教会了学生知识却没有把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传承给他们。而这恰恰是文化教育中最重要。最后于教授告诉我们,要实现文化的复兴最好的办法就是读经——读国学经典,《庄子》《道德经》《诗经》等让孩子大量读、背,因为这些是中国文化的顶峰。代表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代表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虽然孩子现在不懂,不过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将不断的践行经典中的观点,从而实现自己文化素养的提升。读经的方法是什么呢?于老师给我们推荐了朱子(朱熹)的读书法:熟读精思、虚心涵泳。虽然讲座进行了3个半小时,但整个会场鸦雀无声,大家听得都非常认真。
今天给我们上课的两位教授都是对比教育领域的,一位是齐鲁师范学院的金传宝教授,一位是山东师范大学的于洪波教授、博导。金传宝教授主要研究的是美国教育和中国教育的差异。他曾经到美国进行过半年的留学访问,对美国目前的教育现状还是比较了解的。他讲到了目前美国的教育现状。在幼儿期,美国选择上幼儿园的家庭不足50%,因为他们觉得幼儿期的孩子更应该多和父母接触,这样更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发展,到了入学年龄,国家强制规定班额不准超过22人/班,因为现在全世界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显示,小班化是孩子成长的最好配备。在小学阶段学习年限多样,有4年的、有5年的、有6年的、也有8年的,一般学生升级打乱重新分班,教师固定教一个年级,不跟学生升级。这样就避免了因教育成见而对学生的成长不利。美国小学班级管理其实主要是教室管理,因为学生的行为在细则中都进行了细化说明,在学生入学前他们的习惯在家都已经培养的比较好。包班教室要承担整个班级的工作,要教授各门学科,还要管理学生。这是我们之前就知道的。班级管理的任务是促进学生的成长。班干部施行轮换,不存在等级之序。这个在中国估计施行起来有一定难度,不过我今后将尽量做到。让所有的班干部都成为班级的服务者而不是管理者。下午于洪波教授又给我解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家:儒、释、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以及他们对中国教育的影响,这些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和其他西方国家传统文化影响的异同。中西教育的最大差异在“教育的自由”。最后在处理”后进生“问题上于教授又用案例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中西教育的不同方法。虽然中西教育有很大不同,能不能学习西方的教学方式,也不是我们这些一线教师能够决定的。但是感悟到了中西的诧异,从别人的教育中也汲取了不少的智慧。自己的课堂自己把握。相信总有一天我们能超越这些西方国家。最后于教授又一次重申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以及传承的最佳方式:背诵。
初见w老师,她推门走进教室的一刹那,我的感觉是,这是培训方从哪里找来了个大妈应付我们。微胖的身材,其貌不扬。也不像其他几位专家、教授一脸的锐气。她带给我的更多是平和。今天魏老师的讲座是《教师专业化和教师职业道德》。一开口发现这个老师和其他老师更加不同。她不仅是一个理论型专家,更和现在的小学教育、小学语文教育走得很近。
魏老师首先给我讲到教师为什么要发展?首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我们培养出更好的人才,这样就需要教师的专业成长。其次是家长再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子女教育的责任和意识的增强。他们会择校会择师会监督教育进程。因此社会和家长越来越多地评价和干预着学校。这样我们迫于外界的压力不得不提高自己。除此之外,我们作为一个人,在内心深处也有着渴望得到赏识的愿望。这种愿望就成为我们让自己不断提高和学习的动力。为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体验成功和幸福,我们就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提高教师专业成长需要注意的主要因素有:
1、教师的知识。包括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2、教师的专业发展境界。教师职业道德 基本层次有三层:养家糊口、良知良心、享受幸福。最后魏老师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提高自己的方法,如:进行短期和中长期教育规划;生存方式的设计;专业发展目标设计等等。形成反思性实践,开展校本研究。同时要大量读书。一上午下来,魏老师赢得了大家无数次的掌声,成为几天来最受欢迎的一位老师,我最大的感触是,不管这个老师讲的东西多么重要。讲话的方式非常重要。魏老师的幽默、睿智是她走进学员内心的利器。这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我一定要尽力靠拢。
第三篇:中西部农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日记
中西部农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日记
12月5日 星期天 天气 晴
今天的两个讲座风格迥然不同。
上午为我们讲座的是华中师范大学夏家发教授、博士生导师,他讲的题目是《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热点问题》。我们期待着他的精彩发言,所以早早就来到了会场。他的ppT里一共罗列了7个热点问题,夏教授的互动环节很不错。可惜的是整整一个上午,他一个都没有讲完。也许是自己的水平太差,所以没有感觉到他所要表达的意思究竟是什么?问题抛出来了,但是没有听到解决的方法,也许是需要我们学员自己去探索。我有趣地发现:专家们有一个共性,就是预备的讲稿在规定时间内永远都讲不完,最后都是抱歉地告诉大家,由于时间有限,后面内容择起重点讲,或者是不讲。我自私地认为这是专家对我们学员的不负责任,呵呵!我个人认为:这和我们教师上课一样,难道一节课的内容你要拖成三节课上吗?专家讲课的时候,为什么就不分详略呢?为什么就不考虑时间呢?
下午是成都教科院的美术教研员匡敏老师给我们讲座。题目是《儿童审美与语文教育》。整个下午,我们没有做笔记,因为那是无法用笔描绘的。大家都沉浸在美的享受中,我们的眼睛、我们的心灵都在感受美,体验美,我们静静地欣赏着美妙的音乐,观赏着美奂美轮的图片,倾听着美丽的老师婉转动听的讲解。我们发现,原来世界真的是这样的美丽!匡敏老师是何等的睿智啊!她没有空白的说教,但是她却让我们都深深地知道了:语文课堂就应该要有美!而且可以做到尽善尽美。试问:一个没有美感的语文老师,怎么能欣赏儿童眼中的美?又怎能带给孩子们美的课堂和美的世界呢?
下面附一首另一位学员的感悟。我很有同感:
根魂相系,共谱传奇
沧桑历史,风蚀浪淘。而巍巍中华,风姿不减。时光荏苒,岁月变迁,而浩浩教海,新秀倍增。业界泰斗,声名远播,杏坛新人,风姿绰约。何也?独特的灵山秀水,人杰辈出。厚重的文化积淀,精魂不散,广植民间,遍布山水的各色文化无处不在,代代相传。狼烟铁蹄,可摧山断流,何管断我祖脉相承!凝重的鸿篇巨制,万古流芳,广播四海。岁月横流,沧海桑田,可改天换地,却难改师道永承。山水是根,文化是魂,根在魂在,生机永在;文化是根,语文是魂,根魂相依,灵性永存;语文是根,师者为魂,根魂相系,奇迹常生!
国培小语,凝心聚力,天南海北,共承根魂。一百多颗心灵,一百多种思绪,一百多个梦想。怀揣一份激情,我们在摸底河畔相聚;手捧一份真诚,我们在蜀国故里相依。品专家讲座,洋洋兮若江河,飘飘兮若流风,启迪智慧,润物无声;听同学高论,潺潺兮若溪水,涓涓兮若细流,荡涤心灵,感动于心。看学员志气,峨峨兮若泰山,壮志在心,可昭日月。国培小语,定当承天府之精神,开教坛之新颜。巴蜀教坛,定因国培小语学员的参与而更精彩。
相聚短暂,可高山流水已将我们的友谊流传,尽管明日分离,清风明月会将我们的思绪相牵。愿参加国培小语的我们,化身天空最璀璨的星星,照亮孩子求知的双眸;愿相处十天的我们,根魂相系,勾画友谊的蓝图,谱写教育的传奇!
第四篇: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学习总结
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学习总结 平邑中心校 付本娟
“一个月的学习终于结束了”,很多参加这次培训的老师们都这么说。我跟他们一样,学完之后也是长舒一口气。因为这一个月,我们每个人都过得很忙碌,平时搞好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在周六周日时间里加班学习,别说双休,单休也是奢望。但是,回顾这一月来的收获,才发现已经做了好几本笔记。真的是满载而归!因此,除了辛苦,更多的是充实。其实培训期间,虽说是牵挂着家中的孩子,但因为机会难得,始终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积极学习,认真聆听专家讲座;用心去领悟他们的观点,汲取精华,真心探讨。带着累累的硕果,踏上新的教育征程之际,回首培训历程的足迹,发现自己不仅在语文教学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教育观念也得到了洗礼,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得到了升华。总之,这次的培训经历使我受益匪浅,只字片语难以尽述,以下是我此次培训的大致内容及心得体会。
11月20日,我聆听了郯城县教育局教研室的李玉华老师的讲座《为学生一生的学习奠定基础》,谈论了当前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11月21日,临沂兰山区教研室的郭玉金老师给我们作了题为《驻足语言层林,捕捉心灵风景》的报告,讲解了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策略探究。
11月27日,青岛的张伟老师,不仅给我们作了《有关有效教学》的报告,还亲自给我们上了两节示范课。他执教了《成吉思汗和鹰》,课始,他用了大量的时间给学生介绍成吉思汗这一历史人物,补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成吉思汗这个人物在孩子们心中一下子立体了,同时也激发了孩子们继续探究的学习欲望;课中,张老师引领学生解读文本又是那样透彻,有问题的解答,有声情并茂的朗读,也有对人物心理的揣摩,层层递进,步步为营,学生的情绪高涨,他们真正的走进了文本,与人物进行心灵对话;课后,张老师不是让学生停留在总结经验教训上,而是加强了课后的拓展,让学生续编故事,补充了文章《拔钉子》,让学生知道覆水难收的道理,接着进行了小练笔:钉子眼的诉说。至此,课堂充实了,变厚了变宽了,相信这节课会让学生终生难忘!总之,张老师的课堂让人回味无穷。
11月28号,临沂二小的孙艳霞老师先上了一节朴实而不失活泼的家常课,并做了专题为《行走在成长路上》的报告。让我明白了教师的成长最重要的是勤奋,勤于读书,勤于反思。
12月5号,有幸聆听了山东省教研室李家栋老师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转型》,让我明白了教学是包罗万象的。之后,我们又观摩了几位老师的课,聆听了他们的经验报告。
这次学习,虽然时间短暂,但是我从中还是收获颇多,感悟颇多。第一、原先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不到位,总觉得一头雾水,不知如何去改。通过培训后认识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把学生如何获得知识转变为如何获得技能,就如古人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这个观念的形成是很重要的。有了这个观念的引导,在今后课程改革中尽管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挫折,但我会去探索、解决,而不是躲避,因为我们正迎着教学改革的春风!
第二、制定大量阅读的计划,读什么书、怎样读书、怎样激励学生读好书,怎样与学生家长携手搞好低年级的亲子阅读,怎样评价等这些都是我们教师要思考的。
第三、和谐高效的课堂上教师不能高高在上,要与学生平等对话。
语文课要上得有滋有味,天南海北,古今中外,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书香气,这样的课堂才富有生命力,才更具魅力。
第四、我认识到要想上出一堂优质高效的语文课教师必须要认真解读文本,在此基础上课堂上老师才能把握教材编者的意图、才能游刃有余的驾驭课堂,才能使得师生的情感产生碰撞进而撞出智慧的火花。
第五、要学会“牵一线而动全身”的教法。是的,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载体,但不是唯一的载体,它就是一个凭借,所以课堂上教师抓住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或者一段话对学生进行或者是语言的训练、情感的激发、或者是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就足够了,不要面面俱到。教师凭借一篇教材能使学生达到一种能力就很不错了。
第六、小学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的过程。语文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怎样培养?每位教师都有自己不同的做法,但是共同的都离不开教师创设的丰富多彩的、生动有趣的、诗意盎然的令学生喜爱的语文课堂。首先,要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教材是砖,要用来引玉,而不是作为单纯的任务来完成。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不要让学生感到阅读就是为了回答问题和做“条块”式的分析,而要他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我们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他们需要的新知识并加以运用,以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终极目标。此外,阅读兴趣要及早激发,能从一年级开始就不要拖到二年级。
在培训期间,我尽量严格遵守培训时间,但始终认真听课,做了大量学习笔记。我们与专家对话,与同伴交流。这些都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教给学生的那点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我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而自己知道的东西又太少。教师的“那桶水”,已成为杯水车薪,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因此,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就要持之以恒地学习,不断的给自己的知识海洋注入新的生命,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培训中,我聆听了许多专家关于教育理论、科研、师德方面的讲座。他们睿智的观点、精辟的论述、缜密的思维、幽默诙谐的语言,无不透露出大家风范。他们结合自身的心得体会,以丰富的知识内涵对现代教育科学理论进行精辟的阐述,拨开了我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重重迷雾,使我的眼前豁然开朗。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总之,对我而言,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提升。
第五篇:中西部农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日记2
中西部农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日记
22010年12月4日 星期六 天气: 晴
今天上午,四川省“国培计划(2010)——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小学语文开班典礼在成都鼎新宾馆四楼会议室隆重举行。省厅级领导胡陈华处长,四川师范大学的李志全院长,成都市教科院谭文丽副院长以及成都市教科院小学室语文教研员罗良建出席典礼。来自四川省中西部农村的160多名骨干教师学员参加了典礼。
典礼由教研员罗良建主持。首先,省厅级领导胡陈华胡处长指出了培训的重要性和时代性,提出了本次培训的目标和各项任务,并对广大学员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大家要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积极参与,认真学习;二是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和示范作用;三是遵守规章制度,注意安全。
紧接着,四川师范大学的李志全院长给大家介绍了国培计划启动的背景和前期工作,希望大家肩负起国家所给予的使命。再次强调大家在学习期间要特别注意安全。
典礼上,成都市教科院副院长谭文丽老师希望大家合理安排工作、学习、生活,学得快乐,学有所获。
最后,来自攀枝花的农村骨干教师学员代表马勇代表所有学员表示:大家一定遵守学习规章制度,认真学习,不辜负领导的希望。
典礼结束后,成都市教科院副院长谭文丽院长为大家送来了第一道大餐:《做一名自主发展的教师》。谭老师认为教学要做到“自主、对话、发展”。谭老师为我们详细阐述了自主发展的目标、内容和方式,还重点为我们讲述了对话的艺术。最后谭老师为大家献上一首诗歌《生命列车》。谭老师的精彩讲座,获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下午,是罗良建老师的讲座,他的讲座题目是《浅谈儿童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他主要围绕 “小学教育是什么?小学语文是什么?小学语文要怎么样来设计?”三个话题来进行了讲座。他风趣幽默的话语、生动的案例、广博的知识,让我们受益匪浅,会议室里爆发出阵阵的掌声和欢笑声。特别是他提出教学中应该做到四个有“有趣、有效、有用、有为”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听了罗老师的讲座,犹如一阵春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犹如一把智慧的钥匙,开启了我们教学的愚钝之门。最后,他送给大家一句话:在每一块石头或者大理石里面,都有一尊美丽的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