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化学课堂之我见

时间:2019-05-15 10:57: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创新型化学课堂之我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创新型化学课堂之我见》。

第一篇:创新型化学课堂之我见

浅谈创新性化学课堂教学

一、构建创新性化学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

为了使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得到科学的评价,我们在构建创新性化学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时应遵循下列原则: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评价体系的生命。(1)对评价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即教学目标进行反复审视,对目标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评价和判断。(2)对每个评价指标要有相对独立的、准确的科学定义,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要经过反复讨论,以求切合实际。(3)对计量方法的规定上,需要吸收和运用数学方法,以确保课堂教学评价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与准确性。2.可行性原则可行性主要表现在评价目标的制定上。教学目标必须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处于十分突出的位置,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教学目标越来越显示出多层次倾向。教学目标评价体系中必须重视知识与智能的协调,智力与非智力的协调,身体与心理的协调,个别学生与整体教学的协调等等。3.有效性原则教学目标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尤为重要。确定教学目标评价指标时,首先尽可能多地列出影响教学质量的各项相关因素,逐一考察它们对教学水平影响的高低,产生一个相对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运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实际教学进行评价,再分析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剔除或修正无效因素,增加某些原先没有考虑到但对教学效果影响较大的因素,使之更趋合理。如此反复实践,反复修改,则评价指标体系就能逐步科学,最终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二、创新性化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内容

1.教学评价内容创新性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创新性化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内容应包含3 个方面:(1)创新性课堂教学更要重视认知,不仅重视学科知识的掌握,更要重视学科知识的运用。(2)创新性课堂教学要素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实践为特征,因此,更要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控制、准确的自我感知、主动的自我激励、正确的人际交往与合作。(3)创新性课堂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探索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新知的应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等。2.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符合社会的客观需要,符合学校的客观条件,符合教学的客观规律,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3.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过程分为教与学,教的方面应处理好两个因素:(1)师生因素:建立民主、平等、协作的师生关系;(2)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诱导、激励、发展性评价、启发等等,有机结合,相互补充;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学的方面也应处理好两个因素:(1)学生个体:我们不能保证每堂课每个学生都获得同样的成功,但是我们可以应该使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地参与;(2)学生集体:课堂教学要使学生个体与个体间通过智慧撞击而形成集体智慧,集体智慧反哺个体智慧,进而形成个体与集体智慧互补。

三、创新性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形成1.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确定目标是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教学规律上看,有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评价、优化教学结构;从教育心理上看,有优化教学语言、优化教学环境、优化教态、优化表达方式;从教学方法论上看,有优化教学方法、优化学法指导、优化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手段、优化学生认知结构等。2.课堂教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评价指标的确定,改变了以往重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而忽视对教学评价的研究,尤其是忽视目标达成度的研究。“创新性化学教学研究”认为,过程是重要的,必须优化,但检验过程的效益也非常重要,创新性教学研究的目标,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的有效参与,使学生学会学习,尤其是创新性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权重上,必须加大认知目标的清晰度的权重;在教学过程中,加大教师诱导能力、学生参与度、学生精神状态的权重;在教学评价中加大学生提问、学生对新知应用能力的权重;在目标达成度中,加大认知目标和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权重。3.创新性化学课堂教学评价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1)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现代教学必须实现从“备教”到“备学”、从“一言堂”到“群言堂”、从“禁锢式”到“开放式”、从单纯学科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2)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创新性化学课堂教学评价,促进了课堂改革的进行,学生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教学效率明显提高。”(3)提高了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创新性教学要求教师不仅在知识上是一个通才,而且在能力上也更具有创造性;不仅要熟悉化学知识和教学方法,而且还应掌握其他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学习成为教师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

以前我们认为,创新就是发明创造,非化学课堂内的事情。创新性课堂评价向我们展示了化学课堂中的创新教学的基本要求,使我们清除了对创新教学的神秘感,初步找到了创新教学的思路与方法。

第二篇:创新型大学生培养之我见

创新型大学生培养之我见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现人才强国的重要途径,而大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大学生是否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敏锐的创新思维和高超的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民族前途命运。因此,建设创新型大学,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已成为时代要求和高等教育的主题。

“高等教育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创新力。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经过几年的大学培养后不少人的创新能力没有被发掘出来,有的反而被磨光了。而有的学生基础并不好,只是在国外学习几年后创新力大大增强。”全国人大代表于修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疾呼,高等院校要注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它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

“人才是自主创新中最活跃的因素,但是现在谈自主创新时,人们谈得最多的是企业应该怎么样,政府应该怎么样,但他们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高等院校要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于修平代表说,高等学校应当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现在不少学校的试验重复的较多,应当增加试验设计的内容,思路上要有一个转变。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也不应只是分数的高低,还应该看他的创造力。”

蔡自兴委员说,目前大学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要的人才确有较大的距离。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样化的,我们的人才观也需要创新。不能仅以分数高低论学生的优劣,要对整个培养过程进行反思。要推进教育创新,学习一切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做法和经验,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韦钰委员说,一个创新型的国家必然是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国民组成的,是一个具有创新文化的社会。为了实现这一点,必须大力提高国民的文化和科学素质,培育创新文化。

“有的人认为我们的数学和科学教育水平已经很高了,从掌握知识和技巧上看,也许是这样,但是从培养适应21世纪的创新人才来看,远不是这样。”韦钰委员认为,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状况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创新能力和创新热情在儿童时期已经被消磨殆尽,到大学阶段,许多学生已经失去了学习和研究的热情。

“我们目前的教育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是国内外教育界比较清醒的一致评价,也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现实。”韦钰委员说。

一些代表委员认为,目前我国对科技教育仍不够重视,资源投入十分有限,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相对较低,科技知识十分贫乏,对新事物、新技术、高科技的认识和接受能力非常有限,这种情况势必拖慢我国自主创新的进程。

大学生们自己动手做机器人,其意义并不在于设计出来一个机器人、一个实物,而在于培养一种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具备创新才能。传统教育有一个通病,就是太偏重基础理论,而忽视创新教育,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这是我国目前创新能力不足的一个基础原因。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仅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也关系到每一个大学生的个人前程。有了创新精神,就可以用创业来实现就业。只要具备了基本的创新能力,有一个好的基础素质,将来社会需要干什么都能干好。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就业最重要的是做好心理准备。第一份工作并不是人生的最终目标,但无论做什么都要做到最好。要明确“视点”、认清形势,找准“站点”、确立位置,准备“支点”、增强本领。现在学生挑职业,社会也挑人才,专业行情有好有坏,自主挑选工作的时候,还要接受社会的挑选。但是,无论处境多艰难,心中的理想从来不要泯灭。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做出的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人才是国家综合国力中最关键的因素,新知识靠他们创造,新技术靠他们发明,新学科靠他们创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水平对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早已突显出来,创新型人才也早已成为国家发展最宝贵的战略资源。

何为创新型人才?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作为创新型人才,要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科学知识,严谨的治学方法,同时,要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他们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者,是最新科学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未来科学家的培育者。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创新型人才呢?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科学的发展是建立在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上的发展,是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并在这样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因此,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渗透到我们今天的学习中,无疑可以使我们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方法更加科学,更加适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只有打好坚实的基础,才能谈创新。可以肯定,良好的基础知识是创新成果诞生的基点,优秀的创新成果都是饱含科技含量的,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底蕴,是不可能孕育出优良发明的。古语说的好:温故而知新,创新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神秘而高不可攀,它是人们在对原有知识和理论的深刻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在对原有知识和理论的实践运用当中,发现原有理论无法解决或解释不清楚的问题时,依据实践经验对原有理论进行改进,甚至创造更加适用性的新理论的过程。因此,在大学期间,一定要重视学好基础知识,其中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切不可一味埋头苦钻基础而放弃了对基础知识的延伸和新知识的发现,抱着置疑的态度学习,敢于挑战权威,在学习中求创新,是创新性学习的关键。

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要重视个人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创新型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没有坚定的信仰,没有良好的品德修养,没有高雅的审美情操,不仅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创新型人才,就是作为一个健全的人也是有困难的。作为当代社会的创新型人才,还要以个性的自由和独立发展为前提,作为工具的人、模式化的人和被套以种种条条框框的人都不可能成为创新型人才。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要重视自己的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的全面和谐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其次,重视自我个性的培养与完善,增强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在情感、智力方面全面发展的人。

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针对大学的不同阶段,创新性学习要有所侧重。在大学学习的初级阶段,也就是打基础的阶段,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较多的以肯定的视角来学习前人的经验,理论和方法,在接纳学习的基础上求创新;而在大学学习的高级阶段,或者研究生阶段,由于有了初级阶段所打下的扎实理论知识基础,在这个阶段,就要侧重于自己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创新思维,扩展思维视角,较多的以否定视角来重新审视以前所学的知识,破除“知识——经验定势”,重视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大胆的对前人的理论和经验做出置疑,提出改进观点,并实事求是的对新提出的观点和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实现真正的创新。

作为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希望力量。我们应该紧紧把握时代脉搏,肩负好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使自己成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大学生,是指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素质的大学生。具体而言,他们具备良好的创新心理品质(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人格等)、合理的创新知识结构和出色的创新能力等创新素养。其中,创新心理品质,特别是其中的创新精神意志和求异个性品质是创新型大学生的本质特征,创新知识结构是创新型大学生的内在基础,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大学生的外在表现。

造就创新型大学生已成为当前高校十分紧迫的任务。采取何种方法、通过什么途径才能卓有成效地培养出富有创新素养的大学生,已经成为高校育人工作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培养和造就创新型大学生无疑应该遵循现代教育、教学规律,要讲究现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艺术。正是基于这些科学规律和方法,笔者从实践操作的视角,就其培养路径提出以下几点管见。

一、以现代教学活动为主渠道,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理念

创新理念是创新型大学生的重要素养,是其创新行为的指针。而现代教学活动是当今大学育人的主渠道,在创新素养的培养中同样处于核心地位,是培养创新型大学生的主渠道。高校应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开展培养大学生创新理念的现代教学活动,努力建构起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教学体系,才能孕育出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活动与此要求相距甚远,其教学理念、教学体制和教学方式都还停留在知识传授、传道解惑的基础上,比较忽视创新理念的培养。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理念,造就创新型大学生就必须从改进现存教育教学方式和体制入手:

1.优化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拓展大学生自主选择和发展的空间

必须处理好知识传授与培养能力、培养素质的关系,不仅要有利于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选择,努力实现知识的自我更新和不断发展。要把社会近期需要和长远需要结合起来,使课程对学生现在有用,将来有用。要拓展知识范围,扩大学生视野和知识面;适当扩大选修课的比重,使大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进行选择。实现由专业素质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由侧重获取知识教育向增强创新理念与创新能力教育转变。

2.重视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增强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为培养大学生创新理念,大学课堂教学应当以培养大学生自主性为核心目标。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他们自己对知识的建构过程,学习从本质上讲,就是学生自主的行为。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创造思维活跃、畅所欲言的环境氛围,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能够打破时空限制,将课堂延伸到传媒网络、社会层面,实现课堂时空的开放性。课堂教学要注重给大学生传授正确的认知策略和学习策略,使他们能够通过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去获得知识,从而知道如何指导自己学习。

二、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切入点,着力塑造大学生的创新品质

创新心理品质是创新型大学生素养的本质特征。进取精神和创新人格是创新心理品质的主要内容。毫无疑问,创新心理品质的提升,创新型大学生的培养应该从塑造大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创新人格入手,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切入。进取精神和创新人格是创新型大学生的核心品质,是创新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首要前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塑造大学生进取精神和创新人格的有效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伟大的灵魂塑造工程,其目的是要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培养进取精神、提升创新人格自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大学生进取精神和创新人格的形成主要就是靠思想政治教育去引导、规范和促进。当前,理应着力开发和拓展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

一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取精神和创新人格培养的导向作用。是否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直接决定着创新的成败。必须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创新价值取向,坚决反对将创新庸俗化为“市场投机”,反对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的行为。

二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取精神和创新人格培养的精神动力作用。创新的一分成果往往是用九分失败换取的,创新时刻面临着来自旧体制、旧观念、旧事物和现有条件的限制,没有坚强的信念、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坚定的意志,就不会有持久的创新热情。

三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取精神和创新人格培养内在内容和方法上的支持。必须引导大学生树立为人类事业奋斗的远大理想,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养成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磨练进取心、奋斗精神和坚强的自信心,不为艰难困苦与琐事所桎梏,增强善于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建设性的批判精神,养成情绪稳定、意志坚强、对事业的恒心和毅力等品质。

三、以人文素质教育为生长点,着力拓展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型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素质教育活动是拓展大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创新型大学生是多种素质的集成者,其培养是建立在主体较高的综合素质水平基础上的。因此,创新型大学生的培养就必须仰仗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是一种创新潜能培养的思想,它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各个环节、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拓展大学生创新思维,从而促进大学生创新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离开了人文素质教育,大学生综合素质就无法得到提升,最终将影响创新型大学生的培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型大学生的培养应该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为生长点。

创新型大学生的培养,核心是要着力拓展其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的方式和方法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人类的思维形式为抽象思维、发散思维和灵感思维三种,创新思维就是用这三种思维形式的良好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独创性、创造性和深刻性。这种思维的综合活动方式是通过多种素质、能力的提升、融会、综合才能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换句话说,只有当大学生的人文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都综合平衡发展到一定良好程度上时,创新思维才能得以形成,也才具备运行的基础。

四、以科技创新活动为基本载体,着力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

培养和造就创新型大学生要靠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既是创新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又是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载体。创新理念、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都必须经过创新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通过各种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可以使大学生不断开阔学术视野,增加创新体验,拓展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有效地激发大学生强烈的创新欲望;强烈的创新欲望是创新型大学生的重要特征,是大学生创新行为的直接动力。因此,高校应把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作为造就创新型大学生的基本载体,将其贯穿于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各个时期,融合于各门功课的学习之中。

要把握和运用好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这个基本载体,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大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力度,有效吸引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

主要措施是积极对高校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实验制度、考试考察制度进行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创新实践的改革。诸如:架设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机构,完善科技创新管理体制;设立大学生科技活动学分,对于有突出研究成果的学生,其科技活动学分应当能够替代一定课程学分;将学生的学术论文、科技成果纳入学习档案,激励学生将业余时间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开放实验室,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结合专业特长和研究兴趣参加教研室、实验室的教学研究和基础研究工作,等等。

2.加强对大学生科技社团的建设、指导和管理,不断探索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形式

要进一步改善科技社团的管理,多提供必要的软、硬件设施,围绕国际国内知名的科技竞赛项目,着力开展以“挑战杯”大学生科技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科技竞赛、创业设计竞赛、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为主,以学术讲座、学术成果交流为补充,以科技活动月、科技活动节为主要形式的科技创新实践系列活动。

3.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积极培养大学生科技创业精神

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是高校与社会相关单位结成的一种集教学、科研和应用转化为一体的实验场所,它既具备高校的知识、人才优势,也具备社会实践优势,具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能够发挥高校和社会相关单位各自的优势,强化科技成果的转化,促使大学生从科技创新走向科技创业。

4.合理利用科研资源,拓展大学生科技创新领域

综合利用学校现有的科研课题和实验场地,指导大学生提前进入科研活动,提前体验科技创新行为,把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学校科研工作,将学术课题组的科研方式引入大学生科研,不断拓展大学生科技创新领域。

五、以专家辅导活动为关键环节,着力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大学生素养的外在表现,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创新型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环节。如果缺乏系统、规范的引导,人的创新思维很难转化为创新能力;同时,创新能力的提升还需要具体的创新思维训练和实践,遵循一定的创新过程规律,这是大学生的知识功底和科技阅历所不可及的。因此,卓有成效地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创新型大学生关键是要运用专家学者的科学辅导。

高校的教师和学者应该且必须承担起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专家辅导任务。这里的专家辅导活动,是特指非正常教学时间之外的专门针对大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辅导活动,主要包括自由研讨、创新实验、社会实践等方式。教师要大胆尝试和探索新的教育、讲授方式,把大学生创新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引导上正确的轨道;要尽量把学术大门向大学生敞开,使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能够获得专业性的、专门的指导。

具体的科技创新辅导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一可实行“业余参与科研”。如吸纳大学生业余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承担其中的部分任务。二可推行“科技创新导师制”。如将学生编成10~15人的小组辅导班,由专门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辅导。三可推行“师生学术讨论制”。形成以教师牵头的“学会制度”,教师和学生定期就某一特定问题进行学术探讨和创新研究。

六、以校园创新环境为必备支撑,着力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素养

创新型大学生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创新环境。因为人的创新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情感因素,这种情感因素起源于人与环境的情感互动。现代心理学也认为:当情感以“预先设定”或习得的方式与各种认知表征和结构联系在一起时,愿望、动机便可能从主体与环境事件的交互作用中产生。应该说,大学生的创新理念和创新行为都处于初步形成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环境氛围对它的影响就更为突出。校园创新氛围属于高校的“隐性课程”对于大学生创新素养的感染、熏陶和提升,相对于教学等“显性课程”更具有方法优势。

故此,高校应努力营造有利于培养造就创新型大学生的校园创新环境:

一要致力营造宽松、争鸣的学术环境。鼓励各种学术思想自由讨论,鼓励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学生之间进行不同观点的对话,鼓励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学生相互交流,鼓励文理科交叉渗透,丰富学习过程,积极开展各种创意竞赛,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要营造宽容、允许失败的研究环境。创新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试错前进的过程。尤其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而言,由于他们思维水平和实践经验的限制,在进行创新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错误、失败和挫折。应当鼓励大学生去尝试他们的新想法,对于他们的错误、失败要予以正确的引导,关键是引导他们正确对待错误和失败,掌握分析错误和失败原因的方式方法。

三要营造鼓励竞争、发展个性的人际环境。创新需要竞争的环境,竞争是创新行为的外部动力,营造良性竞争氛围,对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强化他们的创新行为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创新需要求异的个性。从人的发展来看,没有个性,就没有发展,就没有创造。营造鼓励竞争、发展个性的人际环境,要能够在大学生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地把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体现出来,发展具有创新性和良性竞争的大学人际环境,促进大学生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形成,这将会使我们的大学生进一步脱离僵化、凝固、依赖的生活,走向更加灵活、多变和自主的创新生活。

第三篇:创新型语文新课堂

创新型语文新课堂

巢湖四中 袁珉青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学校教育应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摆在突出地位,而我们语文教育者更应努力构建创新型的语文新课堂,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一、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

创新型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使之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如对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有一定的文言基础,所以我们可先让学生自学,允许提问、质疑、讨论,最后请同学翻译课文。这个过程是个不断思考、积累的过程,而且老师规定学生自学多长时间就要翻译,学生有一种紧迫感,不认真对待就会落在别人后边,从而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创造性也更高,营造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突出了出来。

二.注重质疑交流,给学生以主动学习的空间。

1.给学生以质疑的空间,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知,质疑是学生主动探索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第一步。鼓励学生质疑,在积极探索的气氛中进入课文的学习,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主动性得到了提高。2.给学生讨论的空间,课堂讨论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独立创新。值得提醒的是,在讨论过程中,应该学生大胆充分地发表意见。

3.给学生求异的空间。求异思维是主动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解决问题,以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型。

三、开展教育信息化活动,实现创新型语文课堂教学

面对信息化时代到来,语文教学也应当有新的改革和突破。合理地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1.激发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质,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愿望。2.启迪思维

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展现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利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图、文、音、像、影并茂的特点,能把教学中抽象、深奥,靠教师讲解、挂图、板书讲不清、道不明的难点、重点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带动学生积极思维。3.拓展知识

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通过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延伸、拓展知识,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正像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上只有经常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未来的社会是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时代,创新是其灵魂。因此,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以学生为根本,构建多向互动创新型语文新课堂,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得到延伸,从学生的心灵深处挖掘出创新潜能,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未来社会和未来社会对他们的需要!

第四篇:创新型人才缺失之我见

1创新型人才缺失之我见

――完善高等教育机制 构建创新型人才教育平台

摘要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是要培养具有科学发展理念和科学发展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和前沿阵地,必须大力实施创新教育。创新是高等教育的灵魂,高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关键词

创新型国家;创新教育;高等教育

创新理念与价值观一样是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体现,价值观显现出民族的灵魂,创新则犹显民族及其国家的活力,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纵观世界当今之强国,无不证明这一点。只有拥有大量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才会具备持续创新的能力,才会有知识经济的持续发展。相反,缺少科学技术储备和创新人才,就会失去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机遇。反思我国30年来改革历程,就能充分说明创新人材对国家经济发展影响。在国家改革开放发展的政策激励下,我国商品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外资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技术地提高,但以引进技术并通过消化、提高来创自己民族品牌的国策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为此,十七大报告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国家作为今后的发展目标。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和前沿阵地,是科教兴国的主力军,是我国科教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我国创新型的人才缺失,高校应现对有的教育模式和机制认真反思,要建立起和我国经济技术相适应现代教育机制,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践行科学发展观。

1.现行高等教育模式与状况

1.1.重知识传授,轻能力的培养。我国大学在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上,更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这是因为知识是单一性的,而能力的培养是综合性的,特别是创新能力,它要求具备有独立的人格,崇尚自由的精神,敏锐的观察力和强烈的好奇心等素质。这种素质的形成除了相关理论之外,更需要大师级学者严谨治学态度的影响。当今许多大学并不着力于寻求并培养具有良好风范的大师级学者,而是把资源投向扩大规模,广盖大楼,合并院校。殊不知,大学是以大师闻名,不以大楼建筑著称。过去的北大是因为有许多风格各异的大师级学者,才形成北大之精神,彰显北大之活力。

1.2知识传授的方法死板僵化。不少大学在知识传授上依旧摆脱不了应试教育影响,仍是采用的是填鸭式灌输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方法陈旧,难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进入大学前是应试环境下学习,老师学生围着升学考试大棒转,整天做题,对答案,不容许有自由想象空间;进入大学后,学生又跟老师教鞭转。尽管两者环境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填鸭式的传授知识方式。由于缺乏启发式教育,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不够,导致学生习惯了围着老师打转,其效果只能教会学生模仿和死记硬背,形成了被动思考的习气。这些都抑制个人天性的发展,禁锢了人的思想,极不利于创造性的思维形成。它不但使高校毕业生在全球化的人才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也会使我们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成为一句空话。中国的素质教育搞了这么多年,各级各类学校都已明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上仍然摆脱不了应试教育、注入式教学方模式的制约。这一现象在高等教育中表现得相当明显。1.3考试评价制度单一。传统教育对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评价采取规范化考试方式,通过试卷来评价学生,学生大多关心的是如何把教师传授的确定性的知识尽可能完整准确地记在脑子里,以便应付考试,而不去分析和反思这些知识,更谈不上以这些知识为资源去创造新的知识,抹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导致学生只是一味盲从,过于循规蹈矩,缺乏创新精神。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德行。

1.4只重形式,不重内涵。很多高校把注意力放在扩大院校规模,而不是提升其教学品质,改进教学机制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适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如此这般,如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的创新人才呢?

1.5社会实践活动不够。在高校,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很少。对于第二课堂,学生学术活动,社会实践和实验实践等环节也重视不够。其结果是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发达国家里,中小学生都能在社会活动中,自己寻找项目,并自己搜集相关资料来完成项目的论证。而我们大都是在毕业时作为毕业论文来完成。知识在于应用,不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其知识就得不到提高,其能力就无法形成,就无法有创新型思维。

2.目前大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分析

多年不变的教育模式,直接导致现有大学生的素质普遍存在以下不足:

2.1过于循规蹈矩,缺乏创新精神。何谓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创新人才应该具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不受约束的思维,和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坚定的信念。我们国家多年的应试教育,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抑制想象空间,遇事就习惯性的寻求标准答案,故缺少创新思维。没有创新思维,就不可能有创新精 2

神,也不可能成为创新型人才。

2.2缺乏挑战意识。在盲目崇拜“学术权威”的思想影响下,大部学生在创新认知、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的各个环节中,普遍缺乏应有的批判精神和批判实践,不善于对权威或老师提出“挑战性”质疑,生怕遭受指责或失败。所心只能按步就班,因循守旧,缺少开拓精神。2.3实践活动能力缺乏。一些大学生习惯对老师讲授的实习、实验方法按部就班地模仿,对公理、公式的运用照搬照套,对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往往缺乏预见性,更谈不上应变与处理出现的问题。

2.4 创新思维能力欠缺。许多大学生因缺乏经常性的创新性思维训练,平时没有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只善于进行单向单一性,纵向性思维和分析问题。不利于在创新实践中多出成果,出好成果,造成创新思维能力欠缺。

总之,我国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将知识转化成学识,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转化成实际运用的能力比较薄弱;把知识转化成财富,即创业能力,更是大学生亟需加强的环节。

3.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向与对策

教育应面对社会,面对未来。高校应保障国家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把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的任务。,重点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迅速获取最新知识的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个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二是对知识进行提炼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这方面的能力培养在传统教育中显得不够重视;三是把知识转化成财富的能力,即创业能力,这更是我国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要培养学生养成独立的不拘一格的思维,富有挑战型的精神,及强烈的好奇心和敏锐的观察力。这些皆是创新人才必须的素质。

为了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探索:

3.1 转变教育理念,摒弃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教学体系和模式。必须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全局,改革不适合创新人才形成的教学体系,创建新教学机制,建立创新人才教育发展的平台,以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以人为本的良好氛围,这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要借鉴发达国家教学模式。当今各国的学者和大学都在对传统的大学教学思想谨慎反思,他们重新审视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注入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接受式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共性与个性等教学思想中的诸多矛盾,并且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出台了一些改革对策。1991年,锡拉丘兹大学校长肯尼斯.肖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 3

型大学”,此后一批大学紧随其后也提出了类似的办学思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不断进行教育创新,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即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结合。反对注入式教学,倡导启发式教学,已成为教育家的共识,已成为国内外大学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转变教育理念,就是要认同个性教育和个性化的教学,就是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个性的发展与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由个性,与不拘一格的思维方式是创新人才显著的特征。个性教育就是要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个性化教学,就是在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前提,以知识结构为基础,以思维训练为中心,以多项信息传递和多种器官协调活动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3.2 改革专业及课程设置,开设专门的创新课程。高校应删除陈旧过时的知识,增加前沿新知识;减少记忆性知识的分量。在现有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中,增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培育学生独立思考和反向思维等创新精神的新学科。同时还要加强学科的交叉渗透,将一些关系密切的学科内容合并,加以融会贯通,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英国的高等教育则重视基础课程教学,充分体现“拓宽基础,追踪前沿”的教学要求,通过课程学习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的科研精神的智力训练。这种模式的指导思想就是“进行科学探索,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让学生有更多自由的来选修课程。尽量给学生更多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3.3 教学方法上,重视能力培养。通过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探究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和参与意识;要通过开设带有研究性的实验课、实习课等,培养学生的科技态度、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哈佛大学本科教育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辅导、实验、角色扮演、案例研究、模拟法庭、独立学习等。牛津、剑桥等大学重视多学科交叉训练,对于开阔思路、培养现代科学人才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英国教育中提倡的批判式思辨也是创造性人才所需要的重要品质。英国互联网教育发展非常迅速,信息实验室基本是24小时开放,其网络课程在高校之间都是可以共享的,这非常有助于创新人才智慧交流与启发。所以,在创新人才培养上,我们应重点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开放性思维能力;强调教育的实践目的,并加强训练学生批判性思辨和多学科知识交叉的能力。

3.4 加强实践环节。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各种专业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实践环节的教育,认真抓好实验、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

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其次抓好活动课的教学活动。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加强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气氛,扩展学术视野;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通过各项活动的锻炼,充分发展个性,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广泛开展学术科技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召开学生学术交流会、研究会,加强学生之间、校际之间的学术交流,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

3.5 建立一套高效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每门课程可根据教学内容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既要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又要重视测试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学校可以给教师适当的权利,教师根据课程特点、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如书面答卷、科研论文、产品设计、社会调查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测试,做到知识、能力相统一的综合素质考评,以此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3.6 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今天的年轻人不是与书本,而是与计算机和其他的数字媒体一起长大的,因此,他们对于学习的期望也是互动式的,我们要考虑现代教育技术和学习者需求两方面的因素,要基于互动的、合作的学习理论来设计教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新教学模式的需求已经促使大学更多地采用灵活的、创新性的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在其中大有作为。3.7 引进和培养创新型教师。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型教师,所以学校要注重创新型教师的培养。首先,要培养教师具有崭新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教师对教育的职能及如何进行教育的问题包括: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注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重视过程学习;重视实践活动,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大胆质疑与创新。

其次,要培养教师掌握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型教师之所以能胜任对学生创造活动的引导和启发。在于其具备多元、合理的知识结构。如:掌握现代教育理论,熟悉创新理论方法,并能有意识地引进移植到教学过程中去,具备“博”与“专”相统一的合理知识结构,因而能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及科研活动。

其三,激发教师具有独特的个性品质。如自信、喜欢挑战性工作,热爱创造性学生,富有幽默感,兴趣广泛,具有开放性。

其四,鼓励教师运用灵活的教学艺术。创新型教师的教学是充满艺术性的教学,他们往往把教学安排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不断赋予教材以新意和活力。

3.8 创造宽松的育人环境。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而压抑的环境则扼杀创新型人才,因此高等院校要创造宽松的育人环境。首先,高等院校必须有自主办学的权力,通过市场机制来优化高校资源配置。其次,要为教师创造宽松的治学环境,在教学大纲的编制上,应允

许教师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创新;在授课方式上,应鼓励教师进行创新;在学术氛围上,应鼓励教师树立良好的风气,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最后,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留出时间让学生参与、探究、讨论,以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9 营造高校校园创新环境与创新氛围。学校创新环境的建设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要把学校创新环境的建设放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因此,可以定期举行各种学术讲座和大学生科技报告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对于不同领域的知识有一个大体的涉猎,进行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还可以让他们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也可以由学生自拟题目,经费由专门建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基金提供,并选派教师指导,并对学生的科研课题要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效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建立激励竞争机制,举行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对在创新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与奖励,并作为选拔优异生、免试推荐研究生和颁发奖学金的重要依据,对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创新成果的学生,以及在校内外创新实践活动做出成绩的学生,可申请免修与之相关的课程学分、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论文)学分等。

当今世界,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在形成。它带动着一场新的产业革命,决定未来的经济走向,知识经济时代日益向人们逼进。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即是知识创新。虽然知识是唯一在使用中不被消耗的资源,但要形成竞争力,就必须不断创新,而不是不断复制。知识创新呼唤时代的创新人才,如果创新知识是知识经济的根本特征,那么创新人才就是支撑一个民族的脊梁。所以,创新,是高等教育的灵魂,创新,也是高校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My View on the Drain of the Creative Talents Abstract: To construct a nation of creativity ,the key is to cultivate the creative brains, which have the notion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can realize the notion in a proper way.University ,as the cradle and the front line for cultivating brains, must enforce the education of creativity, which is the soul of high education, and the point of this is cultivating student the creative spirit and the practical skill.Key words: creation nation;creative talents education of creativity;high education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1:56.[2]2006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中国教育统计网

http://www.xiexiebang.com/tjgb.aspx.[3]周 济.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

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的演讲[R].2006-07-25.[4]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46.[5]王娜.大学生创新教育初探[J].教育探索.2007(2).[2]马雪.试论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7(2).[3]王雪弟,焦明连,蔡群.构建创新教学体系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探索.2005(7).(责任编辑:刘向宏)·57·

[6]李强.关于推进大学创新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7]袁望冬.论创新文化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J].湖湘论坛,2006,(6).[8]方本新.新价值观与创新文化范式[J].中国软科学,2006,(11).7

第五篇:化学实验创新型做法

初中化学实验创新教学

摘要: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最大限度的发挥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使化学实验教学更切合教学改革的潮流、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对化学实验进行不断改进和创新,化学实验才会充满生命和活力、保持其在化学教学中的独特魅力。本文从实验教学落实到位和化学实验课堂教学如何创新两方面谈谈化学实验创新教学的看法。

从事教学工作多年,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教师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难道教给学生知识,让学生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就是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吗?关于教育的目的,著名的物理学家劳厄曾有一段精辟的论述:“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将一切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时所剩下的东西。”显然,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才是教育的根本。化学实验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帮助他们学会观察、善于思考,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新的化学课程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是学生获得化学知识的必要途径。因此,作为新世纪的化学教师不仅应该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做好学生实验,鼓励并指导学生做一些课外小实验,合理布置研究性课题。还要勇于创新,根据教学需要和学校具体情况,大胆尝试化学实验改革,为化学教学服务。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本文拟对新课改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谈谈自己肤浅的体会和做法,与同行们研讨。

一、如何将实验教学落实到位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前化学实验教学效果不大理想的的主要原因:一是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质量意识淡薄;二是有的教师实验能力差;三是课前准备与精心设计不够;四是忽视操作技巧或教师本身的操作技能差。为进一步把化学实验教学落实到位,我认为:

1、要有明确的实验教学目标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都有体会:许多学生表现出对实验的兴趣,往往是处于“好玩”、“有趣”。因此让学生知道实验目的和要求,是实验教学中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思维才会有方向,操作才会认真。如选择仪器、检验物质和配制溶液等实验,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练习”达到“初步学会”,但学生往往只对仪器和实验中新奇的现象的观察产生好奇而忘记实验的目的,使教学目标不能完成。因此对这些实验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学生操作的独立性和准确性上,指导学生严格操作,在学生的操作中要提出一个个“为什么”,从而加深学生对实验步骤的掌握,使学生初步、逐步“学会”这些实验。

2、充分做好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1)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计划

在每学期初或每学年初,教师和实验员要根据教材要求、学校条件和当地实际,研究制定好切实可行的《化学实验教学计划》,并将每个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负责老师等项目一一列入表内,然后复制几分交给教务处和总务处等有关部门,促使其他部门的领导能协助化学老师,适时地准备好有关化学实验器材和药品,保证化学实验能按计划保质保量开设。(2)精心设计好实验教学程序

教师在设计实验程序时,应认真构思观察操作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对实验出现的问题、现象、失败的原因要尽可能考虑得细致,尽可能设置“为什么”,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如观察质量守恒的实验,学生往往只对“白烟”、“蓝色沉淀”的“好玩”感兴趣而忽视必要的思考,教师在试验中要提醒学生“有白烟、蓝色沉淀生成,天平仍保持平衡,这有什么化学意义?”“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等问题。另外,不能单为做实验而做实验,应全面系统地分析实验目的、操作要求、实验步骤等,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时间,避免出现学生无事可做的时间空档,以提高教学效率。(3)积极探索实验中的成败关键 教师实验操作的基本过程如何,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因此每个实验教学前,教师应按课本中的实验要求,认真做几遍,使自己的实验操作规范、熟练。在演练中还要研究和摸索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实验成败的关键,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试验中能及时提醒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如“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教师在实验前应对学生强调“先通气体,后加热”、“先停止加热,后停止通气体”是关键,如果操作顺序有错,从而导致实验失败,甚至出现实验事故。

有些实验还要设法做好示范样品供学生对照,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把老师的示范操作拍下来,上课时给学生看,辅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要领,从而提高实验课的质量。

3、加强实验教学的课堂组织管理

多数初中学生把观察简单地理解为“看”,对看到的现象缺乏分析和思考,实验完毕往往答不出产生现象的原因和实验结论,如果他们没经过必要的训练,那么一堂课下来,教师会被弄得疲惫不堪,学生也在嬉戏中一无所获。由于初中九年级的前几节实验课是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关键,要下大力气抓好实验课堂纪律,规范实验习惯;每个实验完毕后要总结实验中的问题和原因;要培养好实验助手和实验小组长,让他们在试验中协助教师指导本组的其他同学,使老师能集中精力辅助差生。实践证明,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教学比教师唱“独角戏”要好得多。

4、正确指导是实验教学成败的关键

在实验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指导,指导得法与否是实验成败的关键。

⑴对一些技巧性较强的实验操作,不但要对学生精心指导,还要让学生反复练习。如连接仪器、气密性检查、使用酒精灯加热等操作,学生都要反复操练才能掌握其操作技巧。

⑵善于指导学生认真思考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如在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实验时可让学生思考:“如何选择发生装置?”“如何收集二氧化碳?”“制取氧气的装置能否用于制取二氧化碳?”这些问题能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发现共性问题,应及时向全体学生做补充指导,发现学生的操作技能有错误或观察判断不正确时,要及时指导学生纠正。实验结束后要仔细评阅学生的实验报告。

二、化学实验课堂教学如何创新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是最有效的途径

1、在观察现象中,教会学生学会寻找问题,发现问题

作为自然学科的化学,其研究的范畴是化学反应的现象和规律。物质千姿百态的化学性质和反应规律,给了化学教师指导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最好的素材。如在讲燃烧的条件时,我并不是直截了当地把“燃烧需要可燃物,需要氧气,需要一定的温度”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从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意识到寻常现象中的非常之处。教学中我把这部分的内容作了这样的设计: ⑴白磷和红磷是不是可燃物?⑵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了,而红磷没有?⑶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了,而水中的白磷?……学生回答第1个问题时,几乎是不加思索,异口同声,因为这实在是一种太寻常不过的现象。正是这种寻常,导致学生忽视了寻常现象背后隐藏的问题,在被教师接二连三的问题问倒后,学生对一个普通现象后面居然隐藏了这么多让人深思的问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此时,教师演示三个对比实验:⑴蘸酒精的棉花用火一点就燃,而蘸水的棉花用火很难点燃⑵用火柴能将纸点燃,而用火柴不能将煤点燃⑶一支燃烧的蜡烛用烧杯罩住后很快熄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据此说出自己寻找到的问题,比比谁找到的问题多,比比谁发现的问题最有思考价值。学生的问题意识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不少学生提出了值得深思的问题:蘸水的棉花等水蒸发完后能燃烧吗?将煤浇上酒精后能用火柴点燃吗?将燃烧的蜡烛放在装有二氧化锰的烧杯中,再沿烧杯壁倒入过氧化氢溶液,蜡烛会燃烧得很剧烈吗?将燃烧的蜡烛放在装有碳酸钠的烧杯中,再沿烧杯壁倒入稀盐酸,蜡烛会熄灭吗?液化气灶、煤炉为什么留有通风孔?……学生处在这样的问题情景中,思维空前活跃,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如何提问上,久而久之,问题意识就极易得到激活和强化,主动寻找和发现问题就会成为大多数学生的良好习惯。

2、在研究问题中,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设计实验只是教材提出实验课题,而实验原理的运用、实验方法的采用、实验材料的选择准备、实验步骤的安排则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一种模式。为了使实验课上得更生动精彩,我认为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来设计实验,整个实验过程由学生来操作控制,不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新空间。正如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动手动脑、心灵手巧”。例如:在了解燃烧的条件后,可设计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受哪些因素影响及燃烧的剧烈程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在学习了“铁生锈的条件后”后,可设计防止金属锈蚀的实验方案。利用书本知识结合实际,可设计实验检测附近的河水污染及空气污染情况等,在实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都可让他们去试一试。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和按书用做的感觉和效果是不太一样的,通过这些过程,既能培养他们独立且科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他们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3、在动手实践中,教会学生学会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当我们的学生已经有了对问题思考和分析的习惯后,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触发新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进一步得到发展,问题意识才会变得更有创新意义,更趋向于创造,更接近于发明。

4、更新实验教学思路,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

人们的许多化学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加以思索和总结得到的。教师在课堂上用白磷做自燃实验,使学生感到新奇;又感到化学就在身边,再引导让学生去讨论解开“鬼火”形成的这个谜团。同时教育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一切封建迷信作斗争。实验就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化学现象重复出现供人们观察的工作。在这里学习的就不仅是燃烧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了这种探索事实的根本方法——实验。化学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不仅局限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矿泉水瓶、贝壳、鸡蛋壳、碱面、食醋、汽水、各种果皮花瓣的色素、石灰等,这些用品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化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日用品来代替实验仪器,或者,这种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解决其他什么问题,等等。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总之,我们不是为做实验而做实验,我们做实验是学习这种研究事物内在联系,研究问题的方法。

5、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在中等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的实验能力是构成其科学素养的重要因素。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和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他常规实验无法取代的。如学习酸碱指示剂时,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果实的色素和花卉自制酸碱指示剂,引导学生把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变成实际应用。又如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我要求学生根据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反应条件及特点,自己设计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但不能与教材相同。这样就迫使学生去发现问题,去设计实验,去创新。布置任务后,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先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采用多种方法,如选择优秀的设计方案,由学生在课堂上演示。对于比较好的方案给予表扬,实验成绩适当加分,在实验室检验自己设计的方案等,以鼓励学生创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化学知识中能够实施创新教育的知识点很多,只要我们时时留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己任,在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长期坚持下去,必定会使学生的创造力不断提高,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人才。

6、加强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教材上用碳酸钠和盐酸的实验和镁带的燃烧实验,结果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等这样一个实验事实来。为此,可向学生提出问题:质量为什么不守恒?难道有的反应就是不守恒吗?是不是实验过程有错呢?学生没想到我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补充了把二氧化碳收集起来然后再称量质量实验,又引导他们进行讨论。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弄清了质量守恒定律的真正含义,理解了教材结论的完整性。有了这样的经历,学生就敢于提出更多的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良好开端。创造性思维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对化学现象的本质认识更深刻,更准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时有学生对“排在前面的金属一般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这里的“一般”是什么意思,难道还有特殊的金属不符合这个规律吗?这时教师提示:金属钠行吗?把金属钠放到硫酸铜溶液中又有什么现象?钠的表面有一层红色的物质生成吗?事实胜于雄辩,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实验。这时带着这个猜想,演示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实验结果让学生茅塞顿开,同时也知道了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规律。通过实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准确,对实验现象的认识更加深刻,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锻炼和提高。在实验中,要经常引导学生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可以提示看到的不同的现象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但是具体到是哪些原因,应该由学生通过多次的实验得出一定的结论,而不是老师在黑板上把各种条件罗列出,让学生按部就班。那样做实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是不利于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的。

7、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心理品质

实践出真知,唯有实践,才有创造。在化学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掌握现成知识的同时,也会努力去发现新的知识;在了解现成结论的同时,又会设法突破现成结论。在实验教学中,笔者所采取的一些做法是: 尽量解放学生的手让他们自己做,教师只给予必要的指导,而不过多地指手画脚。如果教师把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等都讲得非常详细或管得过死,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空间,阻碍学生的创造力的发挥。久而久之,就会造成抑制甚至扼杀学生的创造力的严重后果。

对于“好奇、喜欢标新立异”的学生,只要实验条件允许,也不过多约束或指责他们,而是让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在实践中求真知,求发展。因为实践是创造的基础和源泉,学生在实验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要比教师的讲授深刻的多。适当增加实验内容,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不迷信书本、不迷信已有结论、勇于寻根问底的探索精神。

8、开发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创造实践能力

新教材配合教学内容,设置了一定量的家庭小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本校实际,尽可能地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例如:在讲“走进化学世界”时,我先避开书本,通过放录像,让学生了解化学世界的奇妙无穷,变趣味性演示实验为“魔术”,可以增强神秘感,造成悬念,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清水变牛奶”、“烧不坏的手帕”、“喷雾显字”、“清水变葡萄酒”、“魔棒点灯”、“晴雨花”等,将学生带入无比美妙、神奇的化学迷宫,使他们从这些妙不可言的现象中产生学习化学的渴望之情。然后我才引出新课内容。这样紧紧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弦,效果当然要比平铺直叙好得多。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实验,如讲到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的一系列变化后,提问:人们日常生活中为什么用石灰水浸泡鸡蛋从而保鲜?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的内壁为何有一层白色固体?用幻灯、电视图片等展示桂林芦笛岩、肇庆七星岩、云浮龙宫、阳春龙洞等巧夺天工、千奇百怪、令人叹为观止的钟乳、石笋、石柱,通过分析知道它们实际上是下面两个反应的结果:caco3+co2+h2o=ca(hco3)2、ca(hco3)2=caco3↓+co2↑+h2o;又如讲了石墨可作润滑剂的性质时,可用铅笔芯的粉末加入锁孔,去打开因长期未用而难以打开的铁锁;在讲到木炭的吸附作用后,可动员同学们回到家中自制一个简易的“冰箱去味剂”引导同学们把学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再如讲了酸性、碱性之后,指导学生去测定本地土壤、水样的酸碱性;讲到合金概念时结合家中常见的金属制品,讲了有机物的知识后,指导学生去学会鉴别羊毛衫的真与假等等。如何鉴定棉织品和化纤制品等,家庭小实验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而且由于它们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步,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总之,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后,本人进行一系列的探索和理性的思考,深深地体会到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前和今后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时代的需要,是化学教学的新课题,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迎接好新的挑战,让创新教育结出累累硕果。

下载创新型化学课堂之我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创新型化学课堂之我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工会之我见(合集5篇)

    如何把各级工会建设成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成为当前工会工作的新要求。笔者认为工会工作应当紧扣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工作主线,着力在强化三基建......

    教学资源整合与化学新课改高效课堂之我见

    如何整合教学资源 利于化学新课改高效课堂之我见 摘要:九年级化学新课改从2004年秋季推广以来,将近十年,知识衔接点由原来的生疏,逐渐走向成熟,许多化学老师日趋完善,凸显成绩;如......

    创新型社会

    我们现在生产的产品大多数是用外国的技术,每生产一件产品,要支付外国专利费。销售量越大,我们支付给外国的钱越多。我们干活,外国人赚钱。现在要求用自己的技术和专利,就必须自己......

    创新型人才

    时代召唤创新型人才 ——20xx年工作阶段性总结 世间最宝贵的是人才。历史前进,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无不折射着各个时代、各种人才创造智慧的光芒。邓小平曾高瞻远瞩地指出:“人才......

    创新型国家

    一、什么是创新型国家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努力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一些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如中东产油国......

    创新型国家建设

    创新型国家建设作者:自动化84班 第三组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

    创新型国家

    一、什么是创新型国家?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努力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一些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如中东产油国......

    创新型国家

    为什么要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对于处于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人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20多年来,我们的一切发展成就,无不与创新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