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大-专科-会计学-毕业论文2
诚信
一、何为诚信
诚信是什么?从道德范畴来讲,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可见,诚信的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隐瞒欺诈、反对伪劣假冒、反对弄虚作假。
二、诚信:从传统走向现代
诚,是先秦儒家提出的一个重要的伦理学和哲学概念,以后成为中国伦理思想史的重要范畴。直到孔子时期,“诚”还未形成为理论概念。孟子时不但已经形成为理论概念,而且位置十分重要。他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在这里,诚不但是天道本体的最高范畴,也是做人的规律和诀窍。荀子发挥了“诚”的思想,指出它为“政事之本”。他说;“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在《礼记·中庸》里,“诚”成为礼的核心范畴和人生的最高境界:“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至诚如神,有了诚笃的品德和态度,就可以贯通多种仁义道德,成己成人,甚至能够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赞天地只化育而与天地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大学》把“诚意”作为八条目之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诚”成为圣贤们体察天意,修身养性和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环节。宋代周敦颐进一步认为“诚”为“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把包括诚实在内的“诚”看作仁、义、礼、智、信这“五常”的基础和各种善行的开端。程颐更为直截了当地说:“吾未见不诚而能为善也”其见解入木三分。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批判地继承了“诚”这个范畴,肯定诚实是社会公德中的一个重要规范。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诚实之主要的道德要求逐渐明晰为:忠诚、正直、老实。忠诚的主旨是对祖国、对人民、对正义事业的忠诚。当然,这种忠诚不是盲目和狭隘的“愚忠”,而是认同于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和努力奋斗,从而表现出乐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正直,是指为人正派,处事公正坦率。老实,则特指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信,也是中国伦理思想史的范畴。“信”的含义与“诚”、“实”相近。从字形上分析,信字从人从言,原指祭祀时对上天和先祖所说的诚实无欺之语。隋国大夫季梁说:“忠于民而信于神”,“祝史正辞,信也。”后来,由于私有经济和私有观念的发展,原有的纯朴的社会被逐渐破坏。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得不订立誓约。但誓约和诺言的遵守,仍然要靠天地鬼神的威慑力量维持。春秋时期,经儒家的提倡,“信”始摆脱宗教色彩,成为纯粹的道德规范。孔子认为,“信”是“仁”的体现,他要求人们“敬事而信”。他说:“信则人任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和孟子都将“信”作为朋友相交的重要原则,强调“朋友信之”,“朋友有信”。而历代当权者大都将“信”作为维护秩序的重要工具。《左传·文公4年》中说:“弃信而坏其主,在国必乱,在家必亡。”《吕氏春秋·贵信》对社会生活中的信与不信之后果,作了淋漓尽致的剖析:“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会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忧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不贞。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可与卑穷者,其唯信乎!”汉代董仲舒将“信”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视为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并对“信”作了较详尽的论述:“竭遇写情,不饰其过,所以为信也”。他认为“信”要求诚实,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朱熹提出“仁包五常”,把“信”看作是“仁”的作用和表现,主要是交友之道。他说:“以实之谓信”,其说与孔子、孟子基本相同。在儒家那里,诚与信往往是作为一个概念来使用的。“信,诚也”,“诚”与“信”的意思十分接近。
由此看来,传统伦理将诚信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品质,认为诚实是取信于人的良策,是处己立身,成就事业的基石。总之,是一种个人生活的准则。
三、诚信的作用
从哲学的意义上说,“诚信”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无论对于社会抑或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国家的主体是人民,国家的主权也归于人民。中国自古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明训,这些话至今仍然是至理名言。但国家的领导者依靠什么去团结人民呢?靠的是明智的政策和精神信念,“诚信”就是取信于民、团结人民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信念。
对于一个社会单位(如一个企业)、一项社会事业(如一个行业、一项职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诚信”作为一项普遍适用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建立行业之间、单位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互信、互利的良性互动关系的道德杠杆。很难设想,一个不讲诚信、不守信用的单位或企业,在现代法治社会会有长期立足之地。一项社会事业也只有依靠诚信立业,才能顺利发展。
对于每个社会成员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宝。人生立于世间数十年,必须不断学习,以获得知识、增进知识,知识既是个人谋生的工具,也是个人为社会服务的工具。但是,要真正做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光靠“知识”工具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去指导,否则,知识也可能成为滋生罪恶的工具。“诚信”精神就是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指引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个人以诚立身,就会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讲究信用,就能守法、受约、取信于人,就能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我们可以说,“诚信”的原则和精神,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道德基石;它不仅对促进社会稳定繁荣、导正社会风俗、医治社会精神疾病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加强社会成员的个人道德涵养,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培养有知识、有作为、讲道德、守法纪的一代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立国、立业之本,也是个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法宝。
四、诚信的作用
从哲学的意义上说,“诚信”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无论对于社会抑或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国家的主体是人民,国家的主权也归于人民。中国自古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明训,这些话至今仍然是至理名言。但国家的领导者依靠什么去团结人民呢?靠的是明智的政策和精神信念,“诚信”就是取信于民、团结人民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信念。
对于一个社会单位(如一个企业)、一项社会事业(如一个行业、一项职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诚信”作为一项普遍适用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建立行业之间、单位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互信、互利的良性互动关系的道德杠杆。很难设想,一个不讲诚信、不守信用的单位或企业,在现代法治社会会有长期立足之地。一项社会事业也只有依靠诚信立业,才能顺利发展。
对于每个社会成员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宝。人生立于世间数十年,必须不断学习,以获得知识、增进知识,知识既是个人谋生的工具,也是个人为社会服务的工具。但是,要真正做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光靠“知识”工具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去指导,否则,知识也可能成为滋生罪恶的工具。“诚信”精神就是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指引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个人以诚立身,就会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讲究信用,就能守法、受约、取信于人,就能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我们可以说,“诚信”的原则和精神,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道德基石;它不仅对促进社会稳定繁荣、导正社会风俗、医治社会精神疾病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加强社会成员的个人道德涵养,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培养有知识、有作为、讲道德、守法纪的一代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立国、立业之本,也是个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法宝。
五、如何恪守诚信
我们青少年要做到恪守诚信,就要对自己讲的话承担责任和义务,言必有信,一诺千金。答应他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同他人约定见面,一定要准时赴约。上学或参加各种活动,一定要准时赶到。要知道,许诺是非常慎重的行为,对不应办或办不到的事情,不能轻易许诺,一旦许诺,就要努力兑现。如果我们失信于人,就等于贬低了自己。如果我们在履行诺言过程中情况有变,以至无法兑现自己的诺言,就要向对方如实说明情况并表示歉意。这与言而无信是完全不同两件事,所以说树立诚信要从点点滴滴做起。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恪守诚信的传统美德,还要把“江湖义气”与恪守诚信区别开来,认清“江湖义气”的实质和危害,不被这种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坏习俗所污染,做到恪守诚信。
诚信,是做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又是治理国家必须遵守的规范,调节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系着社会秩序。
做人需要诚信,诚信赢得尊严;经商同样需要诚信,诚信赢得市场。
(一)诚信是支撑社会的道德的支点
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就是说讲诚信,是天下行为准则的关键。在我国传统儒家伦理中,诚信是被视为治国平天下的条件和必须遵守的重要道德规范。古代圣贤哲人对诚信有诸多阐述。比如:孔子的“信则人任焉”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民以诚而立”;孟子论诚信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荀子认为“养心莫善于诚”;墨子曰“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老子把诚信作为人生行为的重要准则:“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庄子也极重诚信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把“本真”看做是精诚之极至,不精不诚,就不能感动人,这就把诚信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韩非子则认为“巧诈不如拙诚”。总之,古代的圣贤哲人把诚信作为一项崇高的美德加以颂扬,生动显示了诚信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价值和地位。从古到今,人们这么重视诚信原则,其原因就是诚实和信用都是人与人发生关系所要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没有诚信,也就不可能有道德。所以诚信是支撑社会的道德的支点。
(二)诚信是法律规范的道德
诚信原则逐步上升为一种法律原则始自罗马法,后来被法制史中重要的民法所继承和发展,比如法国民法、德国民法、瑞士民法等,如《瑞士民法典》总则中的第二条规定:“任何人都必须诚实地行使其权利并履行其义务。”
诚实信用也是我国现行法律一个重要的基本原则,在《民法通则》、《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有明确的规定。由于其适用范围广,对其他法律原则具有指导和统领的作用,因此又被称为“帝王规则”,可见“诚实信用”是并非一般的道德准则。在诚实信用成为法律规
范的时候,违反它所承受的将是一种法律上的责任或者不利于自己的法律后果,这种法律后果可以是财产性的,也可以是人身性的;可以是民事的、行政的,甚至可以是刑罚。因此,诚实信用又是支撑社会的法律的支点,是法律规范的道德。
(三)诚信是治国之计
诚信为政,可以取信于民,从而政通人和。倘若言而无信、掩人耳目、弄虚作假,社会就无从安定。古有“欺君之罪”,“欺君”不仅是冒犯尊严,而且会误导决策,祸国殃民。“欺民”亦不可,所以有“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之说。中国古代有商鞅立木树信的佳话,也有不讲诚信而自食恶果的烽火戏诸侯。中国古代思想家更是把“诚信”作为统治天下的主要手段之一。唐代魏征把诚信说成是“国之大纲”,可见“诚信”之重要。
当前党和国家提出的“以德治国”,是诚信为政的体现,也是对我国优秀政治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落实“以德治国”,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社会倡导诚实守信的精神品质,是对优良传统的继承,也是时代的要求。
(四)诚信是行业立身之本
诚信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事之本,是人与人相互信任的基础。讲信誉、守信用是我们对自身的一种约束和要求,也是外人对我们的一种希望和要求。如果一个从业人员不能诚实守信,那么他所代表的社会团体或是经济实体就得不到人们的信任,无法与社会进行经济交往,或是对社会缺乏号召力和响应力。因此,诚实守信不仅是社会公德,而且也是任何一个从业人员应遵守的职业道德。
诚实守信作为职业道德,对于一个行业来说,其基本作用是树立良好的信誉,树立起值得他人信赖的行业形象。它体现了社会承认一个行业在以往职业活动中的价值,从而影响到该行业在未来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无信不立”,对一个行业来说,同样只有守信用、讲品德,才能从根本上做好行业品牌、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
第二篇:电大-专科-会计学-毕业论文
诚信与成功
一、说文解字
自伟大的仓颉造字以来,生活在亚细亚大陆东边,太平洋西岸的中华民族开始使用汉字。这一文字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和传统延续的命脉,不仅使得中国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更使得后代有机会探究先人对于一些文化含义的真正理解。从这一角度讲,我们从汉字研究“诚信”“成功”,必然与盎格鲁—萨克森语言中“honest”“success”有着完全不同的起源。
诚,一“言”一“成”。强调口头与行为的一致。既然口头进行了承诺,便有义务促成事务的最终完成。这种义务,便是诚字的基本含义。诚,是一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应尽的义务。
信,一“人”一“言”。对于他人所说的话,从心中去相信对方。这是一种豁达,一种生命的开阔,也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不断总结出来的适宜的生活态度。
成,有多种理解。可以理解为事务的完成,也可以理解为活动的成功。究其生活化的本质来讲,“成”反映了一种完整以及这种完整所带给人们的积极的心理感受。
功,一“工”一“力”。付出汗水,发挥力量,才能称得上作了功。做了功,是否就是成功了呢。未必。只有你做了正确的功,你的功才能得到认可。如果是做了错误的事,那再怎么正确的做事也不能得到理想的记过。
综上所述,“诚信”是指一种诚实、信用的义务和生活态度,而“成功”是一种带有主观感受的评价标准,两者似乎毫不相干。真是这样的吗?
二、诚信的历史
人类历史上,为什么要提出“诚信”这一理念?这是我们许多人思考的问题。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黄种人还是白种人,各类各样的民族中,无一不有着诚信的理念或其类似的理念。当人类处于原始社会的时候,处于险恶的自然环境中,时刻要与饥饿、寒冷、猛兽、疾病作斗争,这个时候,人根本无法脱离原有的群体而单独生存。这一点,现在的吉普赛人身上仍有着明显的反应。吉普赛人作为“流浪的民族”,强调一个群体的生活,任何违反了群体守则的人将会被宣布不被群体接受,无法继续同行,这如果是在严酷的荒原、沙漠中,几乎就等同于宣布一个人的死刑。原始人类也一样,由于个人离不开群体,就必循遵守群体为了适应生存所制定的规则。规则的实现是建立在对违反规则的惩罚基础上的,但只要不存在违背规则的行为,那么惩罚也就是不存在的。人们遵守规则,就是建立在对惩罚的畏惧基础上的,久而久之,规则就会内化成自身的行为尊则,或者是道德,或者是宗教,从而也就被人从内心接受,并随着教育不断传承下来,成为人类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诚信,作为一种最初的规则——可能是粗鄙到打猎的男人不占用属于女人的那一部分猎物,采集的妇孺不侵吞男性的果脯——,最终内化为人们的道德,并被自觉遵守。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开始出现,私有制逐渐形成,人类进入了阶级社会。最初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由于商品经济的不够发达,原始的诚信机制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虽然被每个时代注入了新的含义,但其本质作为一种内化的义务,仍受到普遍地遵守。历史的车轮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的发
展,使得资本开始发挥主导型的作用,统治者不得不开始正视商业的地位。商业的重要驱动力便是牟利,其实质是通过产品、服务的流通满足不同地区市场的需要,赚取利润。在利润的刺激下,违反契约、买卖欺诈事件不断出现,人们开始对人与人之间所应具有的诚信普遍抱有怀疑,在这样一个充满怀疑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必然受到种种阻力。合同签订的成本更高了,因为监督成本越来越高;货币流动的速度降低了,因为没有可靠的制度保障债权人的利益;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了,因为不诚信引发的矛盾最终只能由社会来承担„„陷入“诚信危机”的资本主义社会,如何自救,如何发展。当宗教的束缚已被冲破后,人们只有借助于法律。公正的法律能够调整社会关系,对不诚信予以制裁,对诚信予以保障。所以,步入资本主义的国家和地区,普遍开始了对法治的追求和建立,如1512年英国的《大宪章》,规定了国王也不得肆意妄为,在征税等方面必须遵守议会的法律;1790年法国《人权宣言》,宣告任何人都是自由、平等的,任何人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当每个人都要受到法律的调整后,当法律越来越科学、完整和有效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诚信经济”终于得到了确立,并最终极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然,随着价值观的多样化,诚信是否内化为人的自我要求,每个人的答案可能不一致,但坚持诚信的行为,关注对方的诚信品质,是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要求和期望。
现代经济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革命而不断加速发展的。从18世纪末的蒸汽机发明,到19世纪后期电气时代的来临,再到20世纪50年代人类逐步进入信息时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以几何级数加速的状态。在进入21世纪的新时代中,在东方和西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度对于成功会有不同的理解。但那些能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在改造自身的同时影响了周围、改变了社会与自然的人,无疑被各种文化所界定为是成功的。今天的中国,人们以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思想地位来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处在这样的地位的人,是否都具备诚信的品质呢?也就是说,他们都是诚实信用的人吗?有的政府官员大会小会、各种场合,唾沫横飞的宣称反腐倡廉,不久就因腐败东窗事发而锒铛入狱,你说,他诚信吗?有的企业家最初的资金来源,不是通过侵吞国有资产,就是通过撕毁合同、进行欺诈获得的,你说,他诚信吗?有的知识分子执一学科研究地位之牛耳,却不断抄袭剽窃前辈、同行甚至学生的智力成果,你说,他诚信吗?以上种种人,在他们的阴暗面被曝光之前,他们都是社会眼中的“成功人士”。中国经济首都上海市的市长,算不算政界的成功人士?年产值数十亿元企业的董事长,算不算商界的成功人士?中国名牌大学名牌学院的院长,算不算知识界的成功人士?在东窗事发之前,他们都是成功人士,那我们就不仅要怀疑,那些现在仍然翘据“成功人士”头衔的成功人士,是不是也不那么诚信呢?
三、思考与成功
事实刚好相反。落马的“成功人士”,恰恰是违背了诚信的原则,受到了“自己不诚信”的惩罚,而更多人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依靠的一个重要力量依旧是——诚信。有位老师曾说过的一句话,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管好人坏人,都喜欢好人。”事实正是如此,当你以真诚之心待人,当你用友善之心对人时,做到了极致,你必然能得到回报。人选择接受“诚信”还是“不诚信”的生活信条,有多种途径。一种是家庭言传身教,一种是学校白纸黑字,一种是社会观察。第一种途径由于父母经历的不同,每个人可能得到极为相反的结论。第二种途径由于要担负国家政治的重任,似乎远未得到完全的认同。第三种途径
是一个自立、成长中的人所应按循的途径。因为,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关于“诚信”与“成功”联系的判断,我们才能使自己切身实意的相信这种理念,才会在未来的生活中不自觉地运用这种判断。既然如此,我们就要检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是否是科学的?是否是合理的?是否是正确的?对于诚信与成功之间的关系,首先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的观察。我们观察的那些人和那些事,是我们思考的原料。朋友、电视、网络、同事、同学,种种媒介传入的种种信息,都是我们考虑的渠道。不要仅仅在网络上看到一则“高官腐败落马”的报道,便推断所有高官都不诚信,也不要仅仅听说某人在升迁途中出卖了朋友,便得出结论升官就是要出卖朋友。笔者知道,很多人此时都不以为然。“这样的事难道不是事实吗?”笔者认为,即使所有的都是事实,但仅从一两个片面的事实推出一个全局的结论,本身就不能认为是科学正确的。有人又会问,那难道你能统计所有的人和事,用统计的方法说明吗?这一点,笔者也做不到。但是,当有人举出某个“不诚信导致成功”的例子时,另一个“诚信导致的成功”或者“不诚信导致的失败”也在出现着,以上案例就是证明。又有人说,“人生短短几十年,即使通过不诚信手段也能达到成功境界,那最后几年招致的惩罚又有什么呢?”这样的惩罚也许会是以生命、健康、幸福为代价,以人的根本为代价,每个人都能承受吗?对于任何一个积极进取的人来说,诚信能带来的幸福要比不诚信带来的“幸福”更长久,更无价。当然,很多时候,我们对问题的看法根植于我们对于人性的理解,而这样的理解假设又与人的生活经历、生存环境、知识范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不诚信也许能带来“成功”,但这样的成功既不幸福、也不永恒,只有诚信才能带来真正的成功。当然,由于成功这一理念的主观性,而诚信又与客观的义务联系,在这一过程中必然有着不同的理解,这也是为什么对于诚信与成功关系的认识无法统一。
四、结论
诚信与成功之间的关系,犹如山与水之间的关系。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仁者看来,山的厚重与坚韧象征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依靠,诚信就是山一般的品质。在智者看来,水的流动与冲力象征了人对自己的生活采取一种灵活与坚持的生活态度,成功就是对水一般品质的报偿。一个人,要想成为仁者还是智者,都需要处理好诚信与成功的关系。记住一句话,“造物所忌者巧,万类相感以诚”。信用中国
第三篇:电大会计学毕业论文
电大会计学毕业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会计准则从无到有,从简单的几项准则到比较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在环境变化、事件处理和利益集团的博弈的推动下,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于2006年出台了新企业会计准则,逐步实现与国际趋同,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 发展历程 发展动力 博弈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顺应中国经济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需要,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核心,强化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理念,首次构建了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准则趋同、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历史性的突破。
一、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会计准则从无到有,从简单的几项准则到比较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我国会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凝聚着我国会计专家、学者和会计从业人员的心血,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完善是相关各方利益冲突条件下的一种公共选择过程并最终上升为一种政治化的程序,体现为各种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因此,会计准则的实施会产生影响信息使用者决策、影响利益相关者之间经济利益分配“的经济后果”。所以,只要存在利益相关者利益上的差别,会计准则制定的政治化倾向和会计准则所具有的经济后果就必然存在。
1会计准则改革起步阶段(1978-199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合资企业与独资企业的出现以及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变,使得原有的会计核算管理体制和会计核算模式的缺点日益暴露,不同所有制和部门的企业之间由于各种会计制度规定的方法、程序和报表格式不同,造成会计信息不可比、给国家进行。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和调控、外国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债权人进行贷款分析、经营管理人员进行企业内部管理和企业之间进行公平竞争等均带来很大困难,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也及时认识到:会计改革已成必然,只有使会计管理体制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才能适应经济体制改革,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我国从1979年开始借鉴西方国家的会计基本原理,并于1981年开始关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会计学会还组织翻译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供国内会计专家学者研究使用。1986年财政部提出了制定我国会计准则的设想。1988年10月31日我国财政部正式设立了专门研究会计准则制订工作的“会计准则组,并召开会计工作座谈会拟定我国会计改革纲要,在正式发布的会计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制定会计准则,改革会计核算制度”。1991年,财政部发布了会计准则草案,广泛征求各地各部门的意见,1992年11月,以财政部部长令的形式正式发布了第一项会计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
2会计准则具体化阶段(1992-2001年)
1992年11月制定了第一个企业会计准则之后,1993年我国财政部开始了具体会计准则的制订研究工作,1997年6月4日,财政部正式颁布了我国的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之后的几年陆续颁布了债务重组、会计差错更正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准则,无形资产、租赁准则等16个具体会计准则,而且在这16 项具体会计准则的制订中大量借鉴了国际会计惯例。由于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发布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了防止出现制度空当,我国在发布和实施会计准则的同时,还不断地制定、修改会计制度,2000年还制定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协调的企业会计制度,进而形成了国际上少有的“准则” 和“制度”并行的会计规则结构。
3会计准则国际化发展阶(2002-2005年)
这一阶段是我国以国际化策略为主导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2001年11月正式加入WTO,我国经济、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国际化进程加快,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加大,中国的会计走向国际化已成为共识,《 企业会计准则》许多内容已经不适合经济和会计的发展,与后来颁布的《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以及相关的具体会计准则和制度不一致。因此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的要求更加迫切。但由于我国的会计环境的特殊性,我国不能完全照搬IAS,同时又要为经济的国际化服务,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国确立了以国际化为主导同时兼顾我国自身特色的渐进式的会计准则国际化的会计准则制订策略。
4会计准则体系构建阶段(2006年以来)
2005年6月2日财政部向外发布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意见。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完善后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构成,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试行。基本准则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主要规范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定、会计基本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等。具体会计准则又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和报告准则三类。而具体会计准则的应用指南则类似于《企业会计制度》,主要对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分录的编制和报表的填报等操作层面的内容做出示范性指导。至此,我国终于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该体系在总原则、结构与范围上充分借鉴国际惯例,与国际准则实现了最大限度的趋同,同时也充分考虑了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及法律环境,对部分经济事项或交易选择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会计处理方法。
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发展思考
1环境变化是会计准则发展的基础http:///wenzi/
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由其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主要是由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来推动的,而不是经实务规范和技术标准逐步发展起来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发布的会计准则是一种应急措施,基本准则的建立是为了与宏观上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这样可以使我国的会计准则在一段时期内与客观的经济条件相适应,但同时也增加了会计准则的波动性,加大了微观经济个体的执行难度和转换成本。2事件处理是会计准则发展的动力
与西方会计准则的发展过程相比,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是一种“事件处理模式”,但是当今风靡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的概念框架”却采用“通用原则引导模式”来为各种经济交易和事项提供会计处理依据。我国第一个具体准则的颁布是为了应付“琼民源事件”引发的会计问题,后来发布的十几项准则是为了应对国有企业上市。“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有助于提高准则制定过程本身的质量、一致性,以及能够缓解实务界要求准则制定者及时做出反应的压力,这种模式逐渐被一些国家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所采纳(杜莉,2006)”因此,我们在制定了已经趋同的会计准则之后,应该考虑制定概念框架,同时可以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中的“技术标准”部分以及整个会计理论体系。
3各相关利益集团的博弈是会计准则发展的关键
当旧会计准则对某利益集团不利时,该利益集团就惠推动会计准则向有利于本集团的方向发展,新的会计准则取代旧会计准则就指日可待,当会计准则的制定问题已变得箭在弦上、不得不为时,无论是政府组织还是专业性的民间团体都在考量由自己来制定会计准则的成本与效益。社会最终选择谁来制定会计准则,是各相关利益团体(包括政府)博弈的结果。具体到我国在会计准则制定主体的选择上,数十年中央集权型计划经济以及目前较强的政府职能作用和相对较弱的会计职业界,形成了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政府主体模式。
三、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的意义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出台,引起了国际、国内理论界与实务界的高度关注。新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和实施以来,无论在会计准则本身的自我完善方面,还是在会计准则产生的作用
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产生了重大的意义。
1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法规体系
自从1985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后,《会计法》一直是我国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以及对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进行管理的母法,而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为中国会计模式从制度型向准则型转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在过渡性阶段,以基本会计准则为导向,以行业会计制度为核算的“准则+制度”的实施模式,体现了我国会计法模式的特色。中国的会计法规体系呈现出以《会计法》为依据,以会计准则为导向,以行业会计制度为核心,以内部会计规程和其他会计法规为补充的运行结构有利于会计准则未来发展与完善等特点,是现阶段可行的会计法规体系。
2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我国新准则体系的出台加快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步伐。首先,新会计准则体系在内容上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其次,新基本准则中的会计基本原则,继续保留了谨慎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也强调了对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则,但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再次,在要素计量方面新会计准则体系的亮点在于公允价值的应用,其规定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同时引入公允价值。总之,新会计准则既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趋同,也兼顾了中国的国情。
3加快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打破了行业和所有制界限;二是尽可能与国际会计惯例协调。前者为会计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有用、可比创造了条件,后者则为中国经济大步融入国际经济的行列扫清了道路。会计准则采用国际上通行的会计目标和原则,会计政策和方法以及会计报告体系和结构,消除了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国外资本融入国内市场的空间障碍和阻力。使国内企业到香港地区和美国上市发行股票变得更加容易。4推动了会计理论发展和会计实务的革新
在实施会计准则以前,我国会计界对西方会计理论和实务的研究相对较弱,伴随着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会计实务逐渐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轨,会计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普遍感到过去比较精通的会计知识已经陈旧,与经济发展的趋势不相适应,从而掀起了一场学习西方会计的高潮,并通过中西方会计比较,使之与我国几十年来行之有效的会计管理方法相融合,形成一种“中外合璧”的独特景观。
参考文献:
[1]葛家澍.葛家澍文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杜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及其经济分析[J].会计研究,2006
[3]蔡明利.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透视[J].现代商业,2007(20)
[4]李作畅.浅谈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08(22)
[5]李应芳.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J].时代经贸,2008(6)
[6]李平.新会计准则的评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6)
[7]纪金莲.新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2008,(12)
[8]李强.中国会计准则发展历程和意义[J].现代商业,2008(27)
[9]孙松.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与启示[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4
第四篇:专科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
专科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最新大学本、专科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最新大学本、专科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一)实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思路 2008 年 5 月,我国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 基本规范》,规定了“执行本规范的上市公司,应当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 价,披露自我评价报告,并可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 的有效性进行审计。” 开展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已经成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重要业务内容,然而《企业内部 控制基本规范》配套文件迟迟未正式发布,其中就包括《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指引》,造成内 控审计有点无所适从,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指引》(征求意见稿)基 本借鉴了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2007 年 7 月发布的《与财务报表审计相 结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AS5),结合征求意见稿与 AS 5,尝试对我国注册会计师 实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思路作出初步探索。
一、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界定 《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指引》(征求意见稿)中指出,“本指引所称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是 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企业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鉴证,并发表鉴 证意见。”对企业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并没有很明确的定义与界定。此处,不妨可以借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定义,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指由公 司的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或者公司行使类似职权的人员设计或监管的,受到公司的董事 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的,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满足外部使用的财务报表编制符合公 认会计原则提供合理保证的控制程序,具体包括以下控制政策和程序: 1.保持详细程度合理的会计记录,准确公允地反映资产的交易和处置情况; 2.为下列事项提供合理的保证:公司对发生的交易进行必要的纪录,从而使财务报表的 编制满足公认会计原则的要求,公司所有的收支活动经过公司管理层和董事的合理授权; 3.为防止或及时发现公司资产未经授权的取得、使用和处置提供合理保证,这种未经授 权的取得、使用和处置资产的行为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要影响。
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告审计风险评估程序的联系与区别 当前,财务报告审计方法是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之前,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其中包括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与实施控制测试。财务报告内部控 制审计的基本范围、审计方法大体一致,但是由于相关法规还要求注册会计师对管理层就公 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单独发表意见,因此在审计程序上应比控制测试力度有所 强化。一般来说,上市公司都是聘请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内控审计与财务报告审计,所 以注册会计师应充分利用职业判断,可以考虑将内控审计与财务报告审计加以整合,以达到 节约审计资源、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三、实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思路
(一)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注册会计师应关注: 1.影响企业所在行业的事项,包括财务报告实务、经济状况、法律法规和技术革新; 2.企业组织结构、经营特征和资本结构; 3.企业的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 4.企业经营活动或内部控制最近发生变化的程度。注册会计师的着眼点应重视被审计单位管理高层对内部控制的态度,比如公司的道德规 范、管理层的经营风格、角色和职责划分的清晰程度,以及是否拥有一个强有力的审计委员 会等。
(二)制定审计计划 根据所掌握的控制环境及其对行为和财务报告完整性的影响,制定审计计划,确定项目 负责人和项目团队成员,界定角色、责任和资源;制定项目计划、方法和报告要求。对风险 的考虑应贯穿整个计划过程。以往控制测试往往流于形式,空有其表,其原因之一就是审计人员并不具备判断企业内 控是否有效的能力。企业的内控制度,往往是管理层经过长期摸索逐步建立起来的,作为审 计师,仅仅花几天或几周的时间,就要搞清楚企业内控在设计和运转上可能的漏洞,谈何容 易,没有足够的经验以及对企业管理的理解,是无法形成正确的对内控的理解的。因此,在 制定审计计划,必须分配好合适的项目人员,对项目助理人员做好具有针对性的审前培训与 督导,并且根据需要,制定利
用专家的计划。
(三)识别公司层面的内部控制。并完成公司层面的评估公司层面的内部控制,主要是 指公司治理层面的内部控制,属于控制环境。AS 5 允许减少业务流程层次的测试,尤其是 在公司整体层面的控制较强,并且和业务流程层次的控制紧密相连时; 或者公司整体层面的 控制足以防止或发现相关认定的重大错报。这就需要注册会计师识别公司层面的重大风险并 作出恰当的评估。公司层面的内部控制,包括对公司部门、人员的权责利划分、重大政策决策流程与重大 风险管理政策、管理层的风险测评流程、反舞弊控制、公司内控自我评测流程等,注册会计 师应评估公司层面控制对流程层面的控制评估有何影响。注册会计师还应识别各流程的责任人,并与其沟通,掌握其是否明确责任。其中,需重 点对审计委员会的人员构成、工作方式、在公司监管中的实际地位、行使职能是否受到制约 等进行全面的评估。评估的焦点应放在风险上,如果某一事项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风险的角度来看是重要的,就必须重点关注。风险评估理念应贯穿审计的全过程。
(四)测试各相关财务报告目标的关键控制 选择那些针对最关键财务报告目标的流程控制,并对这些控制的设计有效性进行评估。应重点识别那些用来管理会对财务报告产生影响的重要流程的流程层面监督性控制,实务中 的审计办法是从公司的财务报表着手,识别对财务报表有重大影响的相关业务活动和流程目 标,选择关键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事项。在对公司层面评估的基础上,应考虑重要性水平,以及财务报表和其他支持性会计科目 余额、交易或其他支持性信息出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分析财务报告中的关键风险防范事项,并从数量和性质两方面考虑会计科目和披露事项的重要性。与重大错报风险相关的风险因素包括但不限于: 相关会计科目余额或交易的大小和种类; 因错误或舞弊而产生错报的可能性 t 该会计科目反映的交易的数量、会计科目的复杂程度; 披露事项或相关会计科目的性质;会计科目反映的交易类型导致公司承担或有负债的风险; 是否包含关联交易等。注册会计师应确定重要交易事项和业务流程的关键控制点,明确识别每一重要会计科目 或披露事项是否都有管理层签字、声明等法律手续方面的认定。测试方法可采取穿行测试,通常综合运用询问、观察、检查相关凭证以及重新执行控制 等程序。在针对重要处理程序执行穿行测试时,注册会计师可以询问企业员工对企业规定程 序及控制所要求内容的了解程威对于特定的相关认定,可能有多项控制应对评估的错报风险 注册会计师没有必要测试与某个相关认定有关的所有控制。
(五)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和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 在作出评价之前,应首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风险作出评估。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风险包 括两个要素:错报风险与控制失效风险。影响某项控制相关风险的因素包括:1.该项控制拟 防止或发现的错报的性质和重要性;2.相关账户和认定的固有风险;3.交易的数量和性质是 否发生变动,进而可能对该项控制设计或运行的有效性产生不利影响;4.账户是否曾经出现 错报;5.企业层面的控制对其他控制的监督的有效性;6.该项控制的性质及其运行频率;7.该项控制对其他控制有效性的依赖程度;8.执行或监督该项控制的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以 及是否发生变动;9.该项控制是人工操作还是自动完成;10.该项控制的复杂性,以及运行 过程中需作出的判断的重要性。内部控制设计是否有效的判断标准,是内部控制能否防止和发现导致财务报告不当披露 的重要事项。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的依据: 被审计单位是否针对每一个控制目标都制 定了适当的控制措施;是否能够防止或检查出可能造成财务报告重大错漏的错误或舞弊。评价内部控制执行有效性,指设计有效的控制措施是否得到了正确执行。控制未按照设 计运行、执行人员未拥有执行控制所需的授权和不具备必要的专业胜任能力,发生上述情况 之一,即说明内部控制存在执行上的缺陷。
(六)评价控制缺陷 对发现的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注册会计师应按其严重程度,评价其是否属于缺陷、应 关注缺陷还是重大缺陷。如果控制的设计或运行不能及时防止或发现错报,表明内部控制存 在缺陷。应关注缺陷是指内部控制存在的、其严重性不如重大缺陷但却足以值得负责监督企 业财务报告的人员关注的某项缺陷或几项缺陷的组合。重大缺陷是内部控
制中存在的、具有 合理可能性导致企业或中期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不能被及时防止或发现的某项缺陷 或几项缺陷的组合。控制缺陷的严重性取决于:1.企业控制是否存在无法防止或发现账户余额或列报错报的 合理可能性,2.因一项或多项缺陷导致的潜在错报的重要程度。在评价一项或多项控制缺陷 可能导致的错报的重要程度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受控制缺陷影响的财务报表金额或交易 总额,以及受本期已发生或预计未来期间可能发生的控制缺陷影响的账户余额或某类交易所 涉及的活动数量。审计过程中,发现以下迹象,就应判断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1.发现高级 管理人员舞弊;2.重述财务报表,以反映重大错报的更正情况;3.注册会计师识别出当期财 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该错报不可能由企业内部控制发现;4.审计委员会对企业财务报告 和内部控制的监督无效。
(七)形成审计报告 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根据鉴证证据得出的结论,以作为对内部控制形成鉴证意见的基 础。如果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存在应关注缺陷与重大缺陷,审计师就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的财 务报告内部控制发表保留意见或者反对意见。最新大学本、专科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及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从新准则下利润表的理念变化、计量变化、列报变化以及营业利润、利 润总额、净利润内涵变化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在分析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利润表时,要在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计入损益的利得 和损失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三个方面加以关注。[关键词]新准则;资产负债表;利润表 我国财政部 2006 年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和惯例,严格界 定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的定义,明确规定了有关会计 要素的确认条件、计量原则,引入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凸显了资产负债表的核心地位,改变了收入费用观下利润表在企业财务报告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情况。因此,在新企业会计 准则下,企业的利润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一)理念的变化:收入费用观——资产负债表观 多年来。我国的会计准则遵循的是收入费用观。在收入费用观下,收益是一定时期的收 入减去各类相关成本费用后的差额。即收益=收入-费用。1993 年 7 月 1 日开始施行的《企 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五十四条明确“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 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也就是说,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数据都是考 虑到收入确认和费用配比之后的结果。在收入费用观下资产负债表是利润表的副产品。2006 年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引入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即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在 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准则时。应首先定义并规范由此类交易产生的资产或负债的 计量;然后,再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 则》第三十七条规定“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 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就是指应 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 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简单的说,利润表中利润的度量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利润表可以被看作反映企业一定期间净资产的变动表。
(二)计量的变化:历史成本——公允价值 1993 年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的第十九条明确“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 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也就是说历史成本 是会计计量的基本属性。2006 年发布的新准则不再单纯强调历史成本为基本计量属性,而是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 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债务重组、金融工具、套期保值、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方面都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且将符合一定条 件的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了损益,进入利润表。按照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能够更加 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向投资者提供更加相关的信息,有利于提升会 计信息的有用性,符合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三)报表列报的变化 新旧准则下的利润表的列报也发
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不再区分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而是统一在“营业收入”、“营业 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中进行列报。这一方面是基于市场经济中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内容呈多元化发展,不同经营业务收入相当,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的界限已经很模糊; 另一方面也是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准则的趋同。其次,由于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项目;新准则下的利润表还单独列报 “资产减值损失”项目,明细列报“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 业的投资收益”、“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项目等,并将“营业费用”改为“销售费用”、将“投资 收益” 纳入营业利润的范围,使会计信息更加简洁透明。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充分了解企业 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四)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的变化 由于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凸现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所得 税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及列报变化等因素,使得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的营业利 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准则下的利润表将“投资收益”项目列入营业利润的范围,改变了旧准则下的营业利润仅 反映企业正常营业活动所产生的经常性收益的状况,即企业利用资产对外投资所获得的报酬 也属于营业利润,符合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将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和损失纳入了 利润表,使得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中包含了部分资本性收益,符合综合收益观点,同样符合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所得税的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即企业在取 得资产和负债时,应当首先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 额为(应纳税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然后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实质上就是资产负债表观的体现。同时,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会计的 实施使得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列示的所得税费用与当期会计利润相配比。减少了由于税法规 定与会计准则不一致产生的税后利润的波动。
二、对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分析 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与旧准则相比,理念更先进,体系更完整,内容更丰富。新准则按 照国际会计惯例对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作了更加严格和科学的规定,强调了财务报表列报 项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主要方面和关键环节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笔者在实务 中分析新准则下的利润表时,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值得关注。(一)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 旧准则下的利润表中营业利润不包括“投资收益”项目。因此在分析企业的利润情况时。一般认为营业利润即为企业的经常性收益,很多企业在进行考核时也会用到经常性收益的指 标,主要用来反映通过经营者努力所获取的经营性收益。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将“投资收益” 项目包括在营业利润中,并且还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因此在分析企业的利润表 或对企业进行考核时,都要注意营业利润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经常性收益要重新分析计 算,以真实反映企业的经常性收益。(二)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 对于收益的确定,旧准则遵循的是收入费用观,因而利润表上所反映的收益并不是企业 的全部收益。即未包括持有资产价值增值(或减值)的收益,利润表中的收益只是已确认已实 现的收益;新准则则遵循的是资产负债表观,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并将符合一定条 件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损益、进入利润表,利润表中的收益不仅包括已确认已实现的收 益,还包括已确认未实现的持有资产价值增值(或减值)的收益。因此,在执行新准则的企业 制定利润分配方案时,要注意区分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这是因为一方面 已确认未实现收益并没有给企业带来现金流量,过度的利润分配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和经营; 另一方面。当持有资产的市场价值扭曲或波动剧烈时,过度的利润分配中可能隐含了资本的 返还,从而损害企业的盈利能力。(三)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损益,即 将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和损失纳入了利润表。使得利润表的收益中包含了部分资本性收益,符 合综合收益观。但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并非完全的综合收益观。综合收益观认为“收
益是除股 利分配和资本交易外特定时期内所有的交易或企业重估所确认的权益的总变化”(《会计理 论》汤云为、钱逢胜),但是我国新准则将“利得和损失”分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 失”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 3 号——投资性房地产》 第十六条规定“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投资性 房地产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价,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 当期损益;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因此,报表 使用者要全面了解企业的收益情况。不仅要分析利润表,还要关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第五篇:电大成人专科08级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实施细则
电大成人专科08级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实施细则
毕业作业是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对学生所学知识和理论进行综合运用的培训,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研究素养,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专业素质得到提升,使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发挥。
一、对象:08级会计专科14人班主任:鲍雪艳
指导老师:鲍雪艳65752421、***
二、选题原则
1.学生应在实事求是、深入实际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写出具有一定质量的毕业论文。
2.毕业论文选题一般限本专业范围之内,不得撰写与所学专业无关的文章。选题应适当、新颖,具有实用性、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和专业性。可以参考所提供的选题,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选题。毕业论文应独立完成,杜绝一切抄袭、剽窃行为。
3.毕业论文写作要求:观点明确、材料翔实、论证清楚、结构合理、语言通顺,字数不少于4000字。体裁以论说文为限,不能采用文艺作品、工作总结、调查报告、案例分析等文体。
4.学生完成毕业作业后需参加毕业作业写作考试(上半年考试时间一般是4月初的第一星期周末),考试上交的毕业作业应卷面整洁、字迹工整、使用正规稿纸。(或格式统一的打印稿)
三、打印稿格式
1.一律采用A4纸打印件,论文包括摘要(内容提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1)主标题3#字黑体,居中。
2)副标题4#字黑体,居中。
3)摘要(内容提要)楷体,小4。
4)关键词楷体,小4。
5)正文内容宋体,小
4、;设置装订线。
6)参考文献楷体,小4。
2.页面设置:
1)页边距:上:3.0cm,下:2.0 cm, 左:3.8cm 右:2.2cm.2)行间距:22磅(操作:格式→段落→行距→固定值→设置值22磅)
3)字间距: 加宽1磅(操作:格式→字体→间距→加宽→磅值1磅)
4)页眉“宁波广播电视大学××专业(专科)毕业论文”,楷体、五号。
3、页码居页面底端靠右排列。
四、誊写格式要求
1.标题:先空两行,标题写在第三行,左右两边留出相等的空格,标题字数较多时要换行,注意不要使标题的意义发生混乱,排列上左右也要基本对称。如有副标题,应在正标题的下方加破折号。
2.论文摘要(内容提要)及关键词:题目下空一行输内容提要,内容提要下输入关键词。一般用一些简洁、概括的句子来写。
3.正文内容:关键词下空一行输入正文内容。各大段之间空一行,可以起个小标题,也可以简单的在中间写上序号。
4.每段开头空两格,一般段之间不要空行。
5.各级标题层次要清楚,编号方法要前后一致,一般:
一、(一)、1、可越级使用,但不要颠倒。
6.每一空格占一个中文字符,外文字符及阿拉伯数字原则上两个字符占一格,适当紧凑。
7.标点符号书写要规范;(注意标点符号要点字符、要写得清楚、格式上要注意行尾行首)
8.论文中的表格图示:要有标题、名称,绘制要清楚,四周适当留空,注意单位,表格一般上下要划线封顶,左右不封。
五、论文写作流程
1.2010.1月集中辅导
2.2010.2月前与指导老师交流论文选题,3.2010.3.20前上交初稿
4.2010.3.27前上交定稿。
5.2010.4月初第一周参加毕业作业考试(具体时间另行通知),考试时需带学生证、身份证、论文正稿一份(不能有涂改,考试后随同试卷一起上交)。
会计专业毕业作业参考选题
1、试论会计的监督职能
2、企业会计信息与经营决策
3、论会计与经济效益
4、对会计方法有关问题的探讨
5、关于成本核算若干问题的探讨
6、试论成本的计算原则
7、对成本开支范围的再认识
8、对建立会计报表体系的探讨
9、对固定资产折旧问题的探讨
10、如何确定固定资产价值的研究
11、论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
12、间接费用分配计入产品成本的方法研究
13、对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认识和研究
14、企业财务结构比较分析
15、原始凭证失真及解决办法
16、论资金利用效果的分析与考核
17、对降低产品成本途径问题的研究
18、经济订货批量分析在工业企业中的运用
19、加速流动资金周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0、关于标准成本与定额成本的探讨
21、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问题的研究
22、成本—销售量—利润相关分析
23、责任会计与经济责任制
24、对责任成本的认识
25、对商品购进和销售入账时间的研究
26、商品流通核算的探讨
27、关于企业的现有负债
28、关于商业企业流动资金周转率计算
29、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0、关于超级市场会计核算的探讨
31、饮食行业的会计核算
32、旅馆行业的会计核算
33、试论旅游饭店的经济核算问题
34、批发企业如何加强费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35、零售商品核算如何适应商业改革的需要
36、零售商业成本结转问题探讨
37、粮油食品经营企业会计核算探讨
38、财会人员的素质
39、普及和推广会计电算化策略
40、基层供销社如何加强会计核算
41、公开财务信息与保护商业秘密
42、如何加强非商品流动资金的管理
43、对商品销售成本结转方法的探讨
44、西方财务会计体制浅见
45、关于股份制企业的账务处理
一、企业财务会计
46、论制造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和联系
47、谈谈加速折旧的原理及其方法
48、论降低产品成本的途径
49、试论企业亏损的内因分析与治理对策
50、浅谈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51、对无形资产管理的探讨
52、论或有负债的确认
53、财务的本质、职能研究
54、经济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55、我国会计模式的现实选择
56、对我国现行财务报告的评价
57、论我国的制造成本法
58、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成因及治理对策
二、成本会计
59、试论成本决策在产品开发中的作用
60、浅谈目标成本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61、加强成本控制,提高经济效益
62、加强成本项目变动分析,降低产品成本
63、浅谈降低产品成本的途径
64、试述成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管理会计
65、论本、量、利分析法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66、试论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意义
67、试论责任会计制度的内容及其建立的必要性
68、实行成本控制,努力降低成本
69、浅谈差量分析法在生产决策中的应用
70、论述变动成本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71、论述生产决策活动中的如何进行局部性的自制与外购的决策活动
72、试论安全边际率分析法的应用
73、机会成本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作用
74、试论现代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四、财务管理
75、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76、加速企业资金周转的途径与措施
77、遵循资金运动规律,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78、试论利润预测与计划
79、论筹资风险与对策
80、论无形资产投资预测与计划
81、论无形资产的管理
82、财务管理的目标取向
83、财务管理的模式选择
84、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研究
85、谈企业的风险投资管理
86、论企业资金紧缺问题
五、审计学
87、强化内部控制系统审计,提高审计质量
88、论审计风险与审计责任
89、试论应收账款审计的要点与方法
90、对固定资产折旧问题的探讨
91、论企业资金紧缺问题及其解决的对策
92、机会成本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作用
93、我国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主体界定及其方法探讨
94、股票股利及其会计处理
95、降低注册会计师法律风险诌议
96、浅谈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
97、关于国有企业扒行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问题的探讨
98、关于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