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颂读古诗情韵弘扬传统文化
颂读古诗情韵弘扬传统文化
——黄圩镇中心学校创建特色学校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让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拓展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人文素养,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陶冶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达到特色学校创建的目的,按照“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分级推进。
二、创建目标
1、通过颂读古诗文,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祖国优秀文化的兴趣,促使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多读多背,加强语感,积累语言,陶冶情操,丰富想象。
2、通过颂读古诗文活动,寻找更适合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途径,并带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3、通过小学阶段对大量古诗词的吟诵和记忆,锻炼并提特色的选定
三、现状分析
(一)学校现状
黄圩镇中心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现有学生近800人,学生大多为农村留守儿童,手中可阅读的图书数量有限,对古代文化了解甚少,读书习惯没有完全养成。针对这种现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确定以“颂读古诗情韵弘扬传统文化”为特色学校创建发展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创建特色学校。
(二)课标要求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诵读、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基于上述原因,我校将学校的特色发展思路定位为颂读古诗文,弘扬传统文化上。
(三)学生发展要求
科学的研究证明,人的智力水平主要取决于记忆力水平。儿童时期是开发记忆力的最佳时期,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明,让孩子们在儿童时期大量诵读千古美文,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能够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激活并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最终达到特色学校创建目标。
四、特色创建分期目标
1、近期目标:(2013.9——2013.10)理清思路、构建体系
通过理论研讨,明确实施思路,初步建立创建工作的目标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以特色工作推动学校整体发展。
2、中期目标:(2013.11——2014.12)掌握规律、校本教研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读书方法、养成勤读、勤背、勤记的习惯,大部分学生能基本完成读书任务。
3、远期目标:(2015.1——2015.7)读书育人、形成特色
构建读书与育人教育整体化工程,初步构建出能够彰显学校特色的新的校园文化,积淀文化底蕴,形成特色。
五、特色创建主要对策与措施
(一)环境浸润策略
让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打上经典文化的烙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主要措施:
1、利用课间播放古典诗文。
2、利用校园广播加强经典文化宣传
3、教室宣传栏设读书特色专栏,便于对学生的读书过程、成果进行及时评价;黑板报设立《古诗角》栏目,让学生随时诵读;各班设立图书角(其中古诗文读物占40%以上);各班教室建起诗词小报期刊。
4、选择经典古诗词、成语、历史等故事,交流传诵。
(二)活动促动策略
1、课前一吟:各班充分利用每天语文课前一两分钟时间,每天中午,各班利用20分钟专门用于古诗文诵读;每天放学整好队后,背一遍黑板上的“古诗角”内容。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
2、每周一课:每周五的语文课,由教师根据读书计划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和阅读质量评价,并布置下一周的阅读内容和主题。
3、背诵擂台赛:每学期举行“背诗大王”擂台赛。以诗文诵读校本教材为内容在学生中开展古诗背诵比赛。
4、知识竞赛:班级自行组织初赛,选拔代表参加学校比赛,评出个人奖和团体奖。内容涉及诗词发展演变中的常识、诗人介绍、代表作品等。
5、手抄报比赛:每学期以班级为单位,办一期诗文手抄报。让学生多读书,多搜集资料,自己设计,将自己了解的诗文方面的知识、故事、名篇佳句等办成漂亮的手抄报,学校评选出最佳手抄报。
7、吟咏诗会:学校每学期结合时令季节、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纪念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吟诵活动。“春天送你一首诗”诗歌诵读会、“清明诗会”、“献给祖国的诗”国庆诗会,“中秋诗会”四个主题诗会。
(三)课程整合策略
1、经典诵读与音乐美术相整合。音乐课上,让学生们给经典诗文配上节奏,即兴来上一段说唱,或者在优美的音乐中深情吟唱;美术课上,让学生们以诗为内容,描绘诗的意境。
2、经典诵读与中队活动相整合。少先队以经典诗文为载体,开展各种形式的中队活动。通过背、唱、演、说、画等形式,从诗词中感悟中华文化的精粹,感悟到做人的道理。
3、经典诵读与家庭教育相整合。学校充分利用家长课程,宣讲走进经典古诗文的重要性,取得家长支持。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诵读古诗文等,营造家庭小课堂,社会大课堂。
4、经典诵读与评优争先相整合。学校每学期进行评比活动,综合考量班级在经典诗词诵读比赛、手抄报、擂台赛等各项比赛情况,对成绩突出的班集体进行奖励,授予“书香班级”称号。
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学校要求三年级以上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指定阅读篇目,每周完成一到两篇阅读作业;学生每人准备一本专用积累本,由教师指导他们对不同的古诗文知识进行分类、摘抄、剪贴,设计插图;根据每月的阅读主题,学生单独或自由组合,完成一份以古诗文为主要内容的手抄报。
(四)、组织保障策略
组长:石科
副组长:董学丰
组员:全体教师
六、创建步骤
1、明确目标、营造氛围、构建体系2012.3——2012.42、掌握规律、养成习惯、成为特色2012.5——2014.123、读书育人、熏陶感染、彰显特色2015.1——2015.7
七、特色创建成果展示
1、举办“古诗文”文化活动节
2、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诗文颂读比赛
3、通过照片、视频等技术手段,编辑本校诵读诗文资料汇编,形成特色系列资料
4、通过颂读活动,使学生素质得到提升,形成校园文化特色。
第二篇:弘扬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
十八大以来,大力提倡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地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并与国内国际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运用于治国理政和大国外交的实践中。当今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坚定全国人民的理想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人的共同理想,我们要坚定这个理想,并为之奋斗,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定理想首先要理解理想,要知道这种理想从何处来,其根基在哪里。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坚定了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又承继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只有很好地认识和把握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很好地认识和选择当代中国的发展特色和发展道路,所以他说,“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由此可以看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意义。
二、强化公民道德建没,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需要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崇尚道德的传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正是这种追求,滋养出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因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中华传统美德体现在个人理想追求上,主张“修齐治平”。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认为,上至天子,下至普通百姓,都应以修身为本。所以古人把正心诚意的修养,道德修养的至善,看成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这种积极向上的个人理想追求,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几千年绵延不绝。中华传统美德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品格和道德风范,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影响,而且为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所以中华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尽管遭受过各种曲折,但其间只有跌穴起伏,却从没有彻底断裂。这是世界文明史上绝无仅有的。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但每个时代的价值观都有其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基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上。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仁者爱人、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三、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世界话语权的需要
现代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文化治理,文化软实力建设则是文化治理的关键内容。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道路,激发凝聚起伟大的中国精神,对当今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和世界文明做出了新的贡献。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然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无论思想共识形成、精神力量汇聚,还是社会风尚引领、文化繁荣发展,都需要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我们要有这种自信心。
正因如此,站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总书记特别强调:“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道路奋勇前进。”
在确立民族自信心的基础上,我们要把中华民族的各种积极元素融入话语表达过程中,并形成自己的话语系统,而且这种话语系统要能为世界各民族所接受。这种话语系统的形成,当然不能脱离世界文明大道,但最根本的,是要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说好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故事。
第三篇:弘扬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老师们,同学们:
你们好,我讲话的主题是“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纵观上下五千年,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完美体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作为小学生的我们,肩负着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的重任。我们要学习先贤们的思想和优秀传统文化,提高素质,努力学习。要提倡忠、孝、节、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同时我们应该学习我们民族特有的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伟大精神;将儒家传统文化与文明礼仪精神完美结合,激发孝心,净化心灵,不断提高我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
让我们一起为中华传统文化这颗长寿树浇水、施肥吧!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第四篇:弘扬传统文化
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富资源。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传统文化更加重视,如国家将中秋、端午等节日列为法定节日,可尽管有上述措施和手段,在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中国的传统节日备受青年冷落,却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中国人开始在圣诞节、情人节互赠礼物,在麦当劳、肯德基庆祝生日,很多人没划过龙舟,没听过唢呐,不适艾草、菖蒲为何物。
为何传统文化遭冷落,而洋节受宠?这需要我们的反思。有人产品能够生活方式的角度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青年生活方式趋同;有人从文化角度认为,西方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而我国传统文化缺少青年人的文化内涵,还有人则把它归为商家和媒体炒作的错误方式,认为现在过节只注重形而下,形而上的精神全被抽空了,缺少传统文化船业去丰富、发展传统节日的内涵、外延,这样变味的节日裹起来只能是空虚无聊。
依我来看,几千年文明古国,之所以源远流长,必有她博大精深的地方。最近观看了一系列关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公益讲座,感触颇多。我们的祖先发现了如此多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奥秘,却被我们遗忘在历史的尘埃中,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何尝没有向我们传递出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奥秘,这比西方所谓的成功学,更触动我们的内心、更接近我们的根。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何尝没有向我们娓娓道来自然界隐藏的无穷规律。
公益讲座现场,无数观众为之动容,震撼。比起那些虚妄的励志警句,这种平时反倒更触及我们内心,我们并不是抵触我们灿烂的文化,正如我们不会妄自菲薄我们的祖先一样,我们所缺少的,只是这样一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授者,教我们重拾历史的珍奇,重新审视自身,重新反思人生的本质,生命的意义,让我们学会如何为人,而非禽兽。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需要这样一批有见地、有学识布道者,能真正把它落到实处,让普通百姓也能畅饮传统文化的甘露,它来源于社会,必将增益于社会,而非仅仅在口号上,在大学的讲堂里。
胡 萍心 理 学 院2012-10-11
第五篇:弘扬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机械1204班观看京剧表演
10月28号,在学院和辅导员的组织下,由班长江来同学带领机械1204班全体同学到广电中心观看“六安市京剧票友节”京剧表演。
看着台上演员的精彩表演,听着那传承千年历史悠久的曲调,台下的同学们从视觉和听觉上享受着这场京剧盛宴。
看到台上那些老艺术家们的专注演绎,同学们也被这种热情所感染,整场演出,同学们掌声不断,每到精彩之处,还会不禁的齐声叫好,全场气氛热烈。
当看到表现老一辈革命先烈艰苦斗争的京剧曲目时,同学们一阵沉默,被革命先烈的精神所感动,被革命先烈的不畏牺牲所震撼。
在这样的热烈气氛下,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知道演出结束,同学们依然是意犹未尽,但也只有带着恋恋不舍的表情离开演播厅,但同学们并没有打算就这样“放过”艺术家们,大家争着艺术家们合影,而各位艺术家们也很是平易近人,热情的和大家合影。
通过这次活动,让同学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我们的国粹——京剧,同时也使一些以前没有机会接触京剧的同学近距离的接触京剧,并让同学们对京剧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加深了京剧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