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下册诗歌赏析[推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1.首联作者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表达出自己被贬后的愤懑不平和无限辛酸。
2.颈联作者以“沉舟”“病树”自比,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现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典闻笛赋:抒发对故交旧友的怀念。烂柯人:表达世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感慨。
4思想情感: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的辛酸和愤懑不平。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赤壁》唐 杜牧
1.咏史诗,历史事件是:赤壁之战
2.思想情感: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3.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用典,以小见大,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方便,取胜的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就要被重写了。
《过零丁洋》南宋 文天祥
思想情感: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以死明志的决心和民族气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比喻,山河破碎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为国以死明志的决心和民族气节。《水调歌头》北宋 苏轼词
思想情感:表达了词人由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借助美好的月色表达对弟弟的祝愿和乐观的精神,只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抒发作者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表现出作者的博大胸襟。《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曲
思想情感:表现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百姓的同情。忧国忧民之情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主旨句,表现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百姓的同情。忧国忧民之情。是对以往历史的概括和批判。
《饮酒》晋陶渊明古体诗
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问话朴实,回答深刻,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境界。
2.末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富有哲理,含蓄得表达了诗人陶醉自然、物我两忘的境界。真意指自然情趣和人生的真谛。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字妙在美景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充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和生活
4思想情感:写自己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自然和淳朴农村生活的热爱。《行路难》李白乐府诗 1思想感情:抒发自己政治上从怀才不遇的苦闷到积极乐观的期盼和坚定地信念。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比喻 用“冰塞川”、“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和仕途的阻塞。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典故(用典),写了作者对从政的仍有所期待。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自己冲破一切阻碍,实现远大抱负的乐观精神和坚定信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古体诗叙事诗
1思想情感: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舍己利人的思想情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集中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舍己利人的思想情感。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古体诗送别诗边塞诗
1思想情感:对边塞奇异风光的热爱和赞美,表达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以春花喻冬雪,描述了边塞雪来得快,下得大,表现边塞奇异的风光及气候特点。
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过渡句,夸张的手法描述了沙漠冰封,万里云凝的塞外天地。情景交融,写出了离愁别绪。
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的无限惆怅和依依惜别之情。诗人目送友人远去的深情与“雪上空留马行处”之景情景交融,言有尽而意无穷,余味绵绵不尽。《己亥杂诗》清 龚自珍
1.前两句用白日和天涯烘托无限离愁。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脍炙人口大名句,试选一个角度作赏析。
①移情于景,是新生命的赞歌;②以落花、春泥为喻,寄托了诗人虽离开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的爱国热情。现常用来赞颂无私奉献精神。写作者的辞官别离之愁,也抒发作者虽离开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的爱国热情。
第二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诗歌赏析
八年级下册诗歌赏析
一《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一、诗歌基本知识梳理
1、【思想内容】这首诗是诗人在宣州谢朓楼上的饯别之作,诗人既满怀豪情逸致,又掩抑不住郁闷与不平。
2、①、“蓬莱文章”以曹操父子为首的建安派作家,文章刚健清新,后代称“建安风骨”;
②、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为“大谢”,谢眺为“小谢”。③、“弄扁舟”运用了春秋时期,范蠡辞别越王勾践,归隐江湖”的典故。
二、名句赏析
1、“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示例:两句借景抒情,目见风送秋雁之景,精神为之一振,烦忧一扫而空,感到十分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充分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示例:前句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后句道出作者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苦闷心情,两句真实的再现了作者怀才不遇却又无可奈何的境况。
二、《渔家傲》•范仲淹
(一)、诗歌基本知识梳理
1、【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反映北宋西北边境军旅生活的词,上阙描写边塞荒凉之景,显示边地生活的艰苦和军事态势的严峻(渲染战时的肃杀气氛);下阙是作者抒情言志,表现作者功业未立,壮志未酬的悲愤和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
2、“燕然未勒”意思是还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涉及的典故:汉代大将窦宪大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返
二、名句赏析
1、“寨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示例:托物寄兴,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示例:一方面表现戍边将士归心似箭,另一方面表现将士们边患未平、功业未成的慨叹。
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示例:诗句呈现一幅悲凉的场面:在崇山峻岭之中,只见烽烟直上,夕阳残照,衬出一座早早闭门的孤城,萧瑟、悲凉、奇异的秋景隐隐透出军事态势的严重。
三、中考真题
1、上阕中塞下风景“异”在哪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异”在(1)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飞向衡阳,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实际上写塞下极寒,与家乡吴地大不相同。(2)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构成塞下特异的“边声”也是中原所没有的。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闭城门,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渴望建立军功的思想感情,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答: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3、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雁去”(限2个字)。
4、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答: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5、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
答: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6、“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形象描绘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7、(1)一个“异”字,概括了塞外景色的总体特征;“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概括描写了边地荒凉冷落的景色。
三、《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一)、诗歌基本知识梳理
1、【思想内容】诗歌描绘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出一种悲凉、萧瑟的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思乡、孤寂、凄苦的心情。
二、名句赏析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呈现的色彩是灰暗的,创造的气氛是悲凉的,对游子的悲苦心情起到烘托作用。而“小桥流水人家”,印画出宁静幽美、安逸舒适的村落人家风光,反衬出游子思乡的愁绪。一幅秋郊夕照图渲染了悲凉气氛,烘托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三、中考真题
1、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断肠人在天涯 抒发了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2.诗歌在充满萧瑟秋景的气氛中,联系全诗,谈谈为什么要写“小桥流水人家”这样温馨恬静的景象?
答:写出了家庭的温暖,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
答:深秋晚景图
4、简要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答: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5、这首小令在写作上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能显示全篇主旨的词语是断肠。
6、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 , 被《中原音韵》誉为“秋思之祖”,为历代所传诵。小令仅 28 字 , 写了十种景物 , 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 的思乡之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在这首小令中,作者借助于古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具有明显深秋色彩的事物,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表达了天涯沦落人凄苦的心情。
四、《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一)、诗歌基本知识梳理
1、【思想内容】这是刘禹锡写给______________回赠之作,诗歌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________________之情,也表示了对生活、对未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
2、用典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①“闻笛赋”:指向秀作的《思旧赋》。向秀经过亡友嵇康、吕安的故居,听见邻人吹笛,想起来昔日与旧友的交往,作《思旧赋》。
②“烂柯人”:指传说中的人物王质。相传晋人王质进山砍柴,见两儿童在下棋、唱歌,停住听了一会儿,发现斧头的柄已经烂了,回到村子里,发现认识的人已经死尽,才知道时间已经过去百年。
(二)、【名句赏析】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示例:这两句诗描绘出富于生机的景象:一艘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病树的前头万木争春。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现在人们赋予它新的意义,常用它来说明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三)、中考真题
1、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找出这个诗句,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试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说一说你的理解。(3分)
答:(1)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的颔联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1)闻笛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烂柯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诗开始的感情基调是_______,后转化为_______。
五、《无题》•李商隐
(一)、诗歌基本知识梳理
1、【思想内容】诗歌描写就是恋人间的分离和相思。
2、解词:蓬山:原指蓬莱山,传说中海上的仙山。这里指:_______________。青鸟:原指神话中的鸟,是女神西王母的信使。这里指:__________。
(二)、【名句赏析】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示例:诗人以“春蚕”“蜡炬”为喻,并运用了谐音的方法,以“丝”谐“思”。巧用比喻和谐音淋漓尽致地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精彩感人。今人常用来赞美为国为民服务,尽心尽力死而后已的人,以及这种奉献精神。
(三)、中考真题 1【诗句默写】
①、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从内容、情感、语言或写法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春蚕到死
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品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起笔不落俗套,从相见之难落笔来衬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诗人借窗外百花凋零的景象抒发 之
情。
5、诗中有一句诗用的是比喻手法,而且其中一字用了谐音,以表达情感的执著深切。这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字是__________,以________谐__________,使这句诗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6、本诗尾联运用了典故,请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李商隐写了不少“无题”诗,以“无题”为题等于没有题目,你能够根据诗的内容或情感为本诗拟写一个题目吗?请写下你拟的诗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如何理解“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两个“难”字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夜雨寄北》•李商隐
(一)、诗歌基本知识梳理
1、【思想内容】通过在巴山夜雨时思念朋友(一说妻子)并想象重逢时的情景,抒发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2、“_______________”已作为思念朋友,渴望欢聚的成语。
3、“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前一句是写实,后句是想象会面时对当时情景的描述,两次出现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4、解词:寄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句赏析】
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示例: 这句诗从眼前遥想异日重逢,西窗剪烛,重话巴山夜雨情景,以未来的欢聚反衬今夜的愁苦,造成缠绵曲折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三)、中考真题
1、“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诗意,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四两句明明是写今日的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
情。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分别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愿望,诗人想象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情景,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七、《论诗》•赵翼
(一)、诗歌基本知识梳理
1、【思想内容】诗歌创作要有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反对刻意模仿。惟有____________,才能领时代之风骚。
(二)、【名句赏析】
1、“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示例:两句诗指出国家代代都有有才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只有几百年而已。作者旨在说明文学创作的时代性,也在告诫人们诗歌创作惟有创
新,才能领时代之风骚。八下“鸟”专题中的诗歌:
一、《闻雁》•韦应物
1、【思想内容】诗人通过“归思”“闻雁”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的__________之情,也蕴涵着诗人对**年代的苦闷感受。
二、《池鹤》•【唐】白居易
1、【思想内容】诗人用群鸡、鹦鹉等禽鸟______________丹顶鹤孤高的品格和超凡的风姿,本诗_____________,以囚鹤自喻,“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
田云水遥。”字,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迎燕》•【宋】葛天民
1、【思想内容】燕子的自由自在,正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反映;燕子之乐,足见诗人之乐。诗歌生动的描绘了燕子的生活习性,表达了燕子与老百姓的深厚情
谊。
2、“寻常百姓家”即借鉴刘禹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燕子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品格,主人 “不下旧时帘”,热情的迎接燕
子的归来。
6、7、(2分)
三
十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1、白居易 愤懑(悲愤)积极乐观
(三)、中考真题
1、诗人远离京城,被贬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3、(1)此联表现了诗人身经危难,仍保持坚定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精神。(或“虽身经危难却不消极气馁,而是保持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和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意思对即可)(2)告诉人们: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如回答“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规律”亦可)
4、①怀念故友;②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5、凄凉伤感
积极乐观(或:慷慨激昂)
三
十九、《无题》·李商隐
2、对方的住处 传递消息的人
(三)、中考真题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2、内容、情感:本句表达了诗人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诗人借写爱情抒发了政治失意的苦闷之情)。
语言、写法:从比喻、对偶、(谐音)双关等修辞的角度或语言风格的悲剧 色彩等角度谈都可;如扣住“到”或“成”、“方”或“始”中某一字的强调作用谈也可。
3、别离时的痛苦。
4、凄凉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丝、思
6、希望能够再与意中人(亲人)相见的情感。
7、相思(思念、愁思、离情、别思、伤等)
8、第一个“难”指困难,第二个“难”指难受
四
十、《夜雨寄北》·李商隐
1、对友人的思念
2、剪烛西窗
3、寄给住在北方的妻子或友人。
(三)、中考真题
1、“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2、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3、用想象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似之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秉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表达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4、前一句是写实,后句是想象会面时对当时情景的描述,两次出现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5、与友人团聚;渴望与友人离别重逢。
四
十一、《论诗》·赵翼
1、时代精神和个人创新
创新
八下“鸟”专题中的诗歌:
一、《闻雁》·韦应物
1、思乡
二、《池鹤》·【唐】白居易
1、衬托
接物抒怀
对官场生活的厌倦无奈,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三、《迎燕》·【宋】葛天民
1、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第三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
八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中心:作者在诗中不仅表达了长年被贬偏远之地、政治失意的愤懑,而且表示了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精神。
▲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诗中叙述自己被贬时间之长、被贬之地边远的句子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慨叹世事的变化而产生的生疏、怅惆之情的诗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饱含诗人无限的辛酸,也流露出他内心的愤懑不平。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颔联承上联写归来后的感触。上句用向秀作《思旧赋》的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下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暗示贬谪时间的长久,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翻似”二字显然有抑郁不平的意思。这两句用典,涵义十分丰富。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形象生动地提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诗人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怀旧”句借向秀怀念嵇康的典故,表达了对故人已逝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之情;“到乡”句借王质的故事,暗示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的心情。
二、《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主旨:本诗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曲折地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和豪爽胸襟。
●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二句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后两句议论感慨,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不以成败论英雄(或是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的政治见解和独到的史识。
▲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大)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诗中评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赤壁之战。周郎指周瑜,二乔分别是(孙策、周瑜的妻子大乔、小乔)。▲本诗构思别出心裁,请结合诗句内容作具体分析。(最后两句诗的妙处)答:A、此诗借一件古物“折戟”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巧妙自然。B、3、4句,诗人未从正面去评论这次战争胜败的原因,而是提出了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从而抒发了对历史的感慨,角度新颖,思路奇特。
▲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第四句可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你怎么看? 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没错,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杜牧运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以小见大,正是此诗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三、《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首联写了作者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因科举而走入仕途和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风飘絮”、“雨打萍”分别比做国家形势危急和个人命运漂浮无根,其作用是形象地写出了国事到自身艰辛危苦
3、画线句写的很是巧妙,试作分析
答: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
4、对尾联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答: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答: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6、主旨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主旨:作者通过回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达了忧国之痛和愿意舍生取义,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主旨:本文通过以月抒情,表达了词人对其弟子由以及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了词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再现了他心胸旷远,毫不悲观的性格。
▲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词前小序有什么作用?叙述作词的原因,领起下文。
▲ “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用得好在哪里? 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三句为安慰的语气,蕴涵人生哲理,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既然月有圆缺,人有离合,自古皆然,那是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了。惟有兄弟俩彼此珍重,在远别时光里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体现了词人的豁达胸襟。
▲找出《水调歌头》中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只希望两人平平安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亲人和对自己的美好祝愿。
五、《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首散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感情基调:悲壮沉郁、气势雄浑豪放。
▲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聚”“怒”用得好。运用化动为静的表现手法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潼关的壮阔景象和险要地势。其中,“聚”使静态物具有动态美,使人仿佛看到群山竞向潼关奔来的情景。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的汹涌澎湃,“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名句赏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主旨句)
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表现了作者对人民无限深切的同情,对统治者无比强烈的愤慨。
六、《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卸甲归田的惆怅,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
▲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请用第一人称描述“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所呈现的内容。
夕阳西下,我怀着无边无际的离愁,挥动马鞭,离京东去,打算回到那远在天涯的家乡。▲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请你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略作赏析。诗人以拟人化手法将落花写成有感情的,说是即使化作了春泥还要护花,用以比喻诗人虽辞官离京,仍要像落花变春泥再护花一样,对社会,对国家还要竭尽全力。比喻新颖,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炽热的爱国热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落红”指什么?这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落红”指落花,暗指自己辞官。作者以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艺术特色】抒情叙事相结合。离别愁绪和回归喜悦相融,既有“浩荡离愁”、白日西斜,又有“吟鞭东指”、广阔天涯,两种情景互为映衬,自然引出后两句以花为喻,表明心志。
七、《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展示诗的基调: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历史典故)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追求自由)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比喻)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豁达乐观)(主题: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牢骚和愤懑。)练习①这首诗通过在谢脁楼与李云饯别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抑郁难平的苦闷,也流露出了消极避世的思想。诗歌开头采用的是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将自己心中的“弃我”“乱我”的郁结畅快地表现出来,这恰恰体现了李白诗歌豪迈奔放的浪漫主义特色。
②“长风万里送秋雁”这样一幅大自然的壮丽景象为什么会激起作者“对此可以酣高楼”的兴致?联系整首诗歌以及李白的生平遭遇,谈谈你的理解。
大自然的壮丽景观就成了他寄托思想感情的对象。而今,面对长风万里,秋雁南飞,自己的精神便有了一种难得的爽快。由于诗人又是酒中仙,有如此美景的触发,岂能不畅饮一番?因此,“酣高楼”就成了必然的宣泄方式,可以借此解脱一下自己心中的郁闷,希望达到“借酒浇愁”的目的。
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联中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寓了惜别的情意。“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远走天涯,举目无亲,更觉惆怅,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这两句诗好在哪里?请作赏析
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感情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则全无悲伤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
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十、《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第四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古诗赏析
【八年级下册】
一、《闻雁》 韦应物 唐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1.读诗需要联想和想象,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听着外面淅淅沥沥的秋雨,也听到了自远而近的归雁的悲鸣之声,暗夜沉沉四望一片模糊,更不知道故乡远在何处,归思之情无穷无尽。2.诗歌第一二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
设问,表达诗人无限低徊惆怅之情,为第三、四句高斋闻雁蓄势,引起下文作者情思。3.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语或句子简要分析。
表达了作者悠长的思乡之情。第一二句中“故园渺何处”“归思”“悠”表达出诗人的思乡之情,归家之愿无穷无尽;第二三句中“秋雨夜”“归雁”,描绘出漫漫长夜、绵绵秋雨、由远而近的雁叫声,诗人思乡愁绪更浓了。
4.这首诗的中心意思:诗人通过“归思”“闻雁”的描写,抒发了远宦思乡之情,也蕴涵着诗人对**时代的苦闷感受。
二、《池鹤》 白居易 唐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1.诗歌里出现的乱鸡、鸬鹚、鹦鹉等形象,对塑造池鹤形象有什么作用,请作具体说明。
这些形象起对比和衬托的作用。乱鸡形象突出了鹤的生活环境与众不同,它的品格、风度也不是群鸡能比的;丹顶鹤和鸬鹚对比,突出丹顶鹤的风姿的不是权贵的品格;鹦鹉学舌无主见,突显了诗人痛恨邀宠献媚的行为。
2.尾联“思何事”三字耐人寻味,你认为池鹤所思应为何事?本诗托物言志,据此理解,这一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丹顶鹤所思是自己何时(是否)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在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尾联借丹顶鹤的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从而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3.读诗贵在品,试品味“怅”字运用的精妙。
一个“怅”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厌倦和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4.诗人以鹤自喻,抒发自己什么感情?
抒发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向往而不可得的无奈感情。
三、《迎燕》 葛天民 宋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1.诗中表现人们欢迎燕子到来的诗句是: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2.诗中“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二句,更是把燕子看成是生活的一部分了。3.赏析颈联“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1)着力刻画新燕的“微雨飞燕图”:暮春三月,繁花似锦,细雨霏霏,燕衔春泥,在雨中穿梭来往。(2)“泥香”是“微雨”“落花”所致。“翅湿”是雨中飞行的结果。(3)燕子筑巢生育,为追求幸福生活而辛苦劳碌。
4.这是一首平易浅显的咏物诗,全诗借“燕”表达作者怎样的情趣?
全诗写人与燕的关系,借对“燕”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无拘无束的隐居生活的喜爱(燕之乐,亦足见诗人之乐)。
5.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这首诗不仅生动描绘燕子的生活习性,而且表达了燕子与老百姓的深厚情谊,暗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
四、《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唐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诗人李白才高志远,但他的一生却很不得意。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使他长期陷于苦闷之中。这首诗抒写的就是作者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
2.从题目看,这是首饯别诗。但诗中并无惜别之语。开头就以两个散文式的句子直抒心中的郁结。表现他的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
3.“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两句借景抒情。目接风送秋雁之景,精神为之一振,烦忧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秋”字点明饯别的季节,“酣高楼”点明饯别的地点和方式。
4.“蓬莱文章”以下四句自成一段,写登楼引发的感慨,也是李白与族叔李去酒酣耳热之后谈话的中心。诗中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中间”一句李白自比小谢谢谢朓,也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主客双方谈古论今,雄心勃发,连天上的明月也想摘下来。诗人神驰宇宙的豪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在“欲上青天揽明月”句中形象地表现出来。然而,这不过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当他从幻想回到现实里,就会更强烈地感到理想与现实难以统一的苦闷。
5.“抽刀断水”以下四句写壮志难酬的悲慨。诗人从高楼上远远望去,溪水如带绕城而过,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抽刀断水水更流”是生活中的现象,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由于这一比喻源于眼前景,合乎心中情,因此读来感到自然天成。李白一生借酒消愁,自想解脱,但就此“举杯销愁愁更愁”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一句诗中三个“愁”字,足见愁思之多,与开头“多烦忧”相照应。李白长期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避现实虽不是其本愿,便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的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最后这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
五、《渔家傲》 范仲淹 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这首词情景交融,由“异”字统领上阕的景物描写,“塞下秋来风景异”“异”在何处? 基本要点:荒芜、凄凉、大雁南飞,各种声音充满边寨特色,两军对垒战事紧迫。(意思对就可以,完全机械抄原文得1分)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荒凉而又壮阔的景象。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抒发了将士们功业未立、壮志难酬、思念亲人的情怀。
4.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5.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
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军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六、《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 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2.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七、《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富含哲理而被后世广为传诵,你从这句诗中领悟到了什么?
①人在逆境面前,要积极进取,振作精神,面向未来(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②痛苦、困难、挫折、失意都是暂时的,理想、光明、胜利就在前头;③新事物必将带起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2.诗的颔联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闻笛赋:怀念故友;②烂柯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这两句诗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4.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八、《无题》 李商隐 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
“相见时难”的“难”指困难,“别亦难”的“难”指难受,两个“难”意思不同。见面本来已很困难,所以分别时也更令人难受。2.“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妙处?
“无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渲染离别的气氛。情景交融,使人有凄楚的感觉。3.请赏析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以双关、对偶和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
这句话的本义是:我的思念如春蚕吐丝到死才能停,我的泪水像烛泪烧成灰烬方流尽。今人常用来形容为国为民服务,尽心尽力死而后已的人,以及这种献身精神。
4.“丝方尽”中的“丝”在文中谐音“思”,属双关语,暗指对情人的思念。5.理解“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妙处。
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但愁云鬓改”是对青春年华的逝去表示忧虑。“改”字,见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应觉月光寒”忖度对方的感受,一往情深。
6.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有何深意? 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含有可望不可即之意。其间必有难以逾越的障碍。
九、《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元好问 金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赞美海棠花品位之高,寄语儿女学习海棠品质,坚守自己的节操。2.描写红绿映衬,娇艳动人,表现海棠花美丽的诗句: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3.
一、二两句写出了“海棠树”怎样的特点? 枝叶繁茂,新叶翠微;含苞未放。
4.“借花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做赏析。
将春风中不轻易开放的海棠与争相绽放的桃李作对比,说明了做人不要轻浮,不要炫耀,而要注重蕴积,保持成稳。
十、《题红叶》 宣宗宫人 唐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表达了宫女不甘寂寞,借红叶传情,传达自己向往人间生活的愿望,后人常用“红叶题诗”喻男女奇缘。
2.这首诗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进行抒情?请简要分析。
运用了托物言情或寄情于物手法写宫女心事,显得委婉、含蓄。3.“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一句在祝福红叶中寄托了宫女怎样的心愿? 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冲破樊笼的强烈心愿。
十一、《山中》 王勃 唐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采用了融情于景的方法,通过深秋时节特有的“高风晚、黄叶飞”,来烘托表现自己浓郁的羁旅乡愁。
2.诗人直接抒发孑然一身,客游他乡,思归不得,内心无比痛苦的诗句是: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3.“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理? 秋夜落叶图。思归而不得的无可奈何的惆怅之情。
十二、《城东早春》 杨巨源 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表达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2.“诗家”与“看花人”的欣赏趣味有什么不同?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诗家”喜欢的是早春“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明丽清新,“看花人”喜欢的是仲春“花似锦”的繁华喧闹。对比突出了“诗家”对早春的喜爱之情。3.诗的前两句中哪些词表现早春:新春、才、半 4.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春天的早?
早春时,柳叶新萌,其色嫩黄,称为“柳眼”。“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5.赏析“清”字的妙处。
一个“清”字很值得玩味。这里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可喜,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也很清幽。
十三、《夜雨寄北》 李商隐 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诗中的“秋”字除点明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
渲染凄凉孤寂的悲凉气氛;烘托出诗人归期未知的无法抑制的愁苦之情。2.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漂泊在外的孤寂,苦于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十四、《论诗》 赵翼 清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有人说,诗人狂妄地认为:李白、杜甫的诗篇流传的时间很长,已经“不新鲜”了。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不同意,①“万口传”表明诗人并没有真的否定李杜的成就和地位。②虽然成就大,地位高,但历史在发展,文学也在发展,否则它就会老化僵死。每个时代的文学都应该有自己的成就,有自己的“李杜”,才能保持它的青春和生命。
第五篇:七年级下册课外诗歌赏析教案
七年级下册课外诗歌赏析教案
1.山中杂诗(南朝)吴均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编辑本段]注释 山中杂诗(南朝)吴均 山际①见来烟, 竹中窥②落日。鸟向檐③上飞,云从窗里出。①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②窥(kuī):从缝隙中看。③檐(yán):屋檐,房檐。[编辑本段]译文 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编辑本段]赏析 这首小诗经单纯白描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居的晚暮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它是《山中杂诗》的三首之一。描写诗人住在山中有趣的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密,鸟在人家屋顶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竟从窗里飘了出来。全诗体现了诗人闲适宁静的心情。沈德潜说它“四句写景,自成一格”。赏析一: 这四句写景的小诗,自成一种格调。每句之前,如果用“你看那”三字一气连读,在我们眼前,就会展现出一幅绝妙的图画,就会响起一曲优美的乐章。杜甫《绝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放眼四望,触处生情,将不同的景物组合起来,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用的就是这种格调。2.竹里馆 王维(唐)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竹里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曾被选进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基本信息
《竹里馆》诗意画
【作品名称】《竹里馆》[1]
【创作年代】盛唐
【作者姓名】王维
【文学体裁】五言绝句
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竹里馆
唐 王维①
独坐幽篁①里,弹琴复长啸②。
深林③人不知,明月来相照。[2]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①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卷十三。这是《辋川集》20ng)首中的第17首。竹里馆,是 辋川别墅的胜景之一。
⑴幽篁(huá:幽是深的意思,o)篁是竹林。
⑵啸(xià:长声呼啸。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⑶深林:指“幽篁”。
⑷相照:与“独坐”对应。
【译文】
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3]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3.峨眉山月歌 李白(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译文】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注释】
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
2.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
3.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qián)为峨眉山附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黎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4.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州:今重庆一带。
5.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以前,是李白即将出蜀时所作。他把峨眉山月作为歌咏对象,通过咏月来表示对蜀地的依恋。虽连用五个地名入诗,但并不呆板,仍给人一种流畅之感。可见李白诗思之随机触发,天才流溢。《唐诗笺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诗自神韵清绝。”
【鉴赏】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简、洁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
4.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唐)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暗”字有多重意蕴,已故沈祖棻先生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从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王尧衢《唐诗合解》中说:"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以上注解,自有其道理。我个人认为《折扬柳》曲本是送别之曲,是婉转幽咽的,而“暗”字,绘出了笛声应是隐隐约约的,断断续续的,不欢快的。这就暗合了这首诗的情致。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诗人是个敏感的人,他听到了遥远的地方传来的笛音,就认定这笛韵一定能传遍洛城的每一个角落。他巧妙地加入了“散入春风”这一想象,说是笛声借助了风力,使人无处不闻。这显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李白的诗主观色彩非常强烈,这一句艺术的夸张是符合他一贯的写作特色的。这一句中 “满”字用得真好,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5.逢入京使 岑参(唐)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注释】
故园:长安,指作者在京城长安的家。
漫漫:漫长,遥远。
双袖龙钟泪不干:以袖拭泪,双袖沾湿而泪不止。龙钟,淋漓貌,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凭:托,拜托。
君:指入京使者。【古诗今译】
东望故乡路途遥远,两支袖子都已经擦湿了,泪水依然止不住。今日途中有幸与您相遇,本想修封家书却无纸笔,只好托你捎个口信,代我回家报个平安。【赏析】
岑参(715-770),唐代诗人。本篇即作于此次赴边疆的中途。写的是旅途中遇见回长安的使者所引起的思乡之情。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 2
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如同随口而出,特别是后两句写马上相逢的情景,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镜头集中清晰,如影视特写一般,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道,清新明快,余味深长。
6.滁州西涧 韦应物(唐)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赏析】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各有偏颇。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7.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唐)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无疑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渊薮,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当年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现在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流露了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好像是要拉长回味的时间似的。2落花时节:春末。落花的寓意甚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诗人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这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真是显得蕴藉之极。8.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唐)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赏析】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
9.约客 宋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春早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前二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
飘,蛙声就在身边叫。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后二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没事可干,“闲敲”棋子,静静地看着闪闪的灯花。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
10论诗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赏析二: 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不新鲜了。可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代代都有有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作者介绍: 赵翼(1727~1814)清代诗人、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镇安、广州知府,官至贵西兵备道。乾隆三十八年辞官家居,曾一度主讲扬州安定书院。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