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八年级读后感 指导
习作范围:读后感
习作题目: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或自拟)
习作目标:
1.了解读后感的体裁特点,掌握读后感的写法。
2.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学习方法。
3.培养正确的评价能力。
课时安排:2
教学步骤:
1.体裁常识介绍:
读后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有时也被称作感想性议论文。日常生活中我们阅读一本书、学习一篇文章或读了一首诗之后,把所产生的感想、体会和收获写出来这就是读后感。无疑“感”是核心,“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真切道理或精湛的思想;也可以是受书中内容的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出来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现象的感触和评论。
2.读后感的特点:
读后感的突出特点即“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结果,“感”因“读”而来,所以首先得在“读”上下功夫。第一步:就要认真阅读原文,力求融会贯通地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乃至语言文字表达上的特点。一般说来,我们可以从读懂词句了解内容入手,进而理解文章的难点、疑点,掌握文章的中心,理清文章的思路。同时,还可以把文中的内容同历史的经验、社会生活以及个人的实际联系起来,认真思索广泛联想。这样,读书的感受才会丰富,才会深入具体,从而为写好读后感打下坚实的基础。切记:认真、仔细地读是写好读后感的前提!
3.读后感的一般结构:引——议——联——结
(1)引:就是要从原文中引述材料,引出自己的感受来源。“读是感”的基础,写“感”不能离开原文的内容,更不能从头至尾没有对原文的简要介绍。如果不这样做,“读”和“感”就脱节了,“感”便成了无源之水。是不正确的。把原文中你觉得很好、很受感动的地方,你感受最深的那件事,引述到文中来。可以直接摘抄原文的重点语句,然后写感想;也可以间接叙述原文内容,点出感想是从何处产生的。总之,一定要交代清楚“感”的由来。但要记住:“感”是文章主体,因此行文过程中内容安排上要注意“读”和“感”的比例。课文内容引用不要太长、太细,否则会喧宾夺主。很多同学只有“读”而无“感”,照抄原文,以引述代替感想的写法成了对书的内容介绍,从而使文章本末倒置。
(2)议:所谓“议”,就是要针对原文提出自己的感受。写读后感重点应落在“感”字上。一定要把自己真实的感受写出来,还要写得具体,这样才能让人信服。要抓住体会最深的一两点,任何一篇文章,读完后受到的触动是多方面的,如果不加选择,面面俱到,泛泛的谈,那就根本什么也说不清楚,所以要选择自己体会最深刻、有独到见解的感受来写。千万不能“感”到哪里就写到哪里。那么如何选择感受○
1、选择你能发掘出深度的角度来写,不可勉为其难。
○
2、感受点要有新意,切忌千人一面,所以写作时要全面透彻地理解文章实的角度呢?注意以下的点: 要紧扣原文中心同时从不同角度去想,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启发。例如:《孙权劝学》一课,我们可以从吕蒙接受别人的意见角度来写,也可以从孙权善于劝说引导来谈,也可从学习的内因外因、鲁肃重学识等角度来写。读后感应力求入情入理、新鲜、活泼。有些同学写读后感或是板着面孔议论一番,或是痛心疾首自责一番,前者往往流于枯燥,后者则不大自然。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是“言必由衷”,“情动于中而发于辞”,只有深受启发,确有所得,才能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3)联:所谓“联”就是联系,它有两层意思:一是对原文进行材料分析、评论;二是要针对自己的感受联系实际生活,这是很重要的一步。
对原文进行材料分析评论要略写但却不要不写,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联系实际才能使文章有可读性、有价值。由原文推而广之,使原文的内容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自己对原文的体会也会更深刻。可以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社会实际、现实生活及其他方面的实际,这一点是读后感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主要界限。当然,联系实际并不是漫无边际地去联系,而也必须如写议论文那样有很强的针对性,也就是说要有的放矢,决不能泛泛而谈,牵强附会,生拉硬扯,要自然,要和情和理。
联系实际要注意以下几点:(1)联系自己个人生活,不要写成自己某项成绩的汇报,也不要写成检讨书。(2)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一定要实事求是,注意分寸,不说假话、大话、空话、。这样才能不空洞,才能言中有物,深中肯綮。
(3)联系实际时还要力争情理真切。情真才能感人;理切才有力量。切不可言不由衷,胡编乱造。(4)联系实际时,联想要丰富。多关心国家大事、社会热点、各个领域的突出表现的人和事,多选择新近发生的新人新事,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
(4)结:所谓“结”就是结尾,总结全文,重申自己的观点,要求简洁有力。总之,写好一篇读后感无论怎样都不能只有引述没有感想,也不能人云亦云的重复别人的观点,应从文中提炼出新观点,结合现实生活,从新的角度写出内容较为深刻、又颇具新意的读后感。
第二篇:初中八年级全命题作文写作指导
全命题作文写作指导
(二)命题作文“挤”写作指导及例文
【作文题目】:
“挤”是一种状态,无数人挤在纷扰的城市,挤在狭窄的路上,挤在人口日渐膨胀的世界;“挤”是一种行为,摩肩接踵是一种“挤”,竞争进取也是一种“挤”。有人说,中国的90后无法回避一个“挤”。“挤”既让人感到窘迫、窒息,又激励人争先恐后,不断奋斗。请以“挤”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写作指导】:
作为一种状态的“挤”,要解决的是因为什么而“挤”;作为一种行为的“挤”,要解决的是怎样去“挤”。
对题意的理解,要求相对集中,不可泛泛而谈,内容不应该分散。可补充“挤”的内容,如“挤时间”等,这样理解,内容就比较明确、集中了。如果只抓住一个“挤”字展开联想,文章的内容就有可能太多、太散,因而立意就显得分散而不够集中、明确。
本次作文偏题的现象可能不会太多。问题的关键在于立意的高与下,深与浅,聚与散。本文的立意不在于只写“挤”,关键是要写出从“挤”中悟出了什么,要有真切的体验,要有所感触。采用由“实”到“虚”的写法,更能突出文章的立意。
本文的立意应该是多元的,文章可以正向立意,指出“挤”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种不甘示弱、奋勇争先的精神;而这种“挤”的态度和精神则是时代的需要,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需要,而唯有“挤”人生才能焕发光彩。亦可反向立意,批评我们(一个民族)特别喜欢“挤”的心态,指出这种“挤”其实反映出的是我们(民族)素养上的一种缺陷,等等,给人们(民族)下一剂猛药,唤醒一味盲目去“挤”的人们(民族)。也可辩证立意,既肯定“挤”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可指出“挤”的不足。特别要注意的是,如果一些学生谈自己对“挤”的一种富有个性色彩的感悟,如面对“挤”或在“挤”的过程中的一种迷惘,也是符合题意的。
【文体写作提示】:
(1)议论性文章:
①能紧扣“挤”展开议论,有明确而集中的观点和现实针对性,事例能围绕观点,有精到的分析。观点新颖,见解独到,论据分析透彻,论证有层次感,语言表达富有逻辑性:或能够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语言智慧、犀利,可视为一类卷赋分,特别优秀的可至满分。②能扣住“挤”进行分析,议题比较集中,说理较充分,层次清晰,语言准确,富有概括力,可视为二类卷赋分。
③能扣住“挤”的基本含义下笔,有自己的观点但不够集中,能围绕观点说理但比较肤浅,或局部说理、举例游离中心,层次基本清楚,可视为三类卷赋分。
④形式上是一篇关于“挤”的议论文,但没有自己的观点、见解,或者观点闪烁不明,思维混乱;或者现象列举明显偏离“挤”;或者语言表达明显缺少论证等,在及格线下赋分。
(2)记叙性文章:
①自始至终能紧扣题意展开情节,体现出鲜明的人物性格,有具体传神的描写和画龙点睛的抒情议论,主题明确深刻,且构思新颖精巧,语言有特色,可按一类卷赋分,特别优秀的可至满分。
②能扣“挤”记叙经历和过程,且情节合理,叙议得当,主题明确,有比较具体的描写,可按二类卷赋分。
③文章主体叙述的是一个与“挤”相关的故事,情节较为平淡,引发的感悟较为肤浅,语言等表达上没有明显特色,可按三类卷赋分。
④文章主体部分与“挤”关联不明显,所写故事情节明显“贴标签”,而引发的体验或感悟又是“挤”之外的话题,且语言稚嫩,在及格线下赋分。
【优秀范文】:
挤
放宽心,也就不挤了。
经常看到这样一则公益广告,当车停站时,拥上许多人,许多人便会觉得挤,难以呼吸,然而一位老爷爷却说,放宽心就不挤了。
是呀!只要放宽心,就能感觉到风轻拂过脸庞。
人在世上,在这纷扰的社会中,不停地挤在狭窄的独木桥上,挤在考公务员的行列中,挤在出国留学的路上,这样的挤不会让你觉得累吗?
为什么总要做那趋之如骛中的一只,你自有你的天地呀!时代在发展,不变的是我们的本性,本着一颗赤子之心就够了,何必去趟那浑水,清者自清,为什么一定要为适应社会而丧失了自我呢?这样的挤不仅会让人窒息,更会让人越来越来脱离本性。有人挤了一辈子,到头来获得了什么呢?当夕阳西下之时,才来感叹自己不应花那么多的时间来挤,应当做些有意义的事时,恐怕为时已晚。如果早些放宽心,你自有你的阳光大道,你走得不是更惬意?
把心放开,不要老想着去挤。或许有些“挤”会让你奋斗,会激发你的斗志。但这样的挤也需要你把心放开,一味着沉溺于竞争,沉溺于不失败的神话,这样的挤到头来也不会给你带来彩虹。适时地放宽心,懂得在竞争之外还有广阔的世界。你的人生也不至于单调乏味,这样的竞争也会显得更有意义。
放宽心,让阳光充满内心,这样的我们走在独木桥上不会觉得挤。我们需要别人挤出向前的自己,这样的挤才是良性的,它应当不会是颗毒瘤,冷不防地在什么冒出来让你自动下去。
打开窗户,让微风过来抚平你躁动的心,条条大路通罗马,何必只挤在那一条小路上,或许这小路上的风景独好,但不可否认其他的路上也会有精彩的瞬间。我们应当带着良性的挤,去追求,但更多地我们需要放宽心去感受外面的世界,风景再好,不放宽心又怎能看得到。
挤让我们失去了本性,失去原先的追求只知道去适应,但挤也让我们多了奋斗的动力。但请记得二者都是需要放宽心的,把心敞开也就不挤了,你走得也舒坦了。
请放宽心,再挤的时候,也能嗅到风中的花香!
【点评】:文章开宗明义,由广告语切入题旨,颇有新意。说理深刻,层次清晰,结尾耐人寻味,确能胜人一筹。如果能结合具体事例说理,更有说服力。
挤
商店门口的大红灯笼一盏接着一盏地挂了起来,街上的年味儿越来越浓,仿佛只有我,一袭黑衣,与这大红色的喜气氛围格格不入。
购置年货的人摩肩接踵,个个都挤着向前,漫长的人带缓缓挪动着,我轻挪脚步,淹没在拥挤的人群中,手中攥着刚取到的成绩单,欲哭无泪。“这年头,学校竞争激烈,人挤人也就算了吧,连上街都这么挤!”我小声地嘀咕着,不满写在脸上,无助深深地烙在心底。
不知过了多久,才挤出了拥挤的人群,独行于乡间的小路上。我捏着被捏出汗来的成绩单大哭了一场,不管路人异样的目光。
父母的期望,激烈的竞争。我在拥挤的人群中将要窒息,找不到希望。
清晨,天才刚刚朦上一层亮影,残夜还未退去。爸爸便敲开我的门,“走,看日出去。” 父亲载着我,我靠着父亲的背。我们迎着清晨第一缕清风来到海边。这儿不同于街道的拥挤,拥有的只是大海那份独有的博大与深邃,令人的心也随之扩张,扩张,仿佛能容下万物,仿佛能容纳天地。
我斜倚着父亲,沉默不语,“看,太阳!”父亲有点兴奋。
果然,远处天空那片阴沉沉的云被镶上了金边,像炫目的金色蕾丝带。但太阳似乎被什么牵绊住了似的,久久不肯露脸。那朵阴云一直笼罩着,笼罩着,但太阳似乎并未打算放弃,一点一点地探出身子,一点一点地挤出云层。最后,它一跃而出,照亮了海面,也照亮了我心中那朵积雨的云。沐浴在第一缕霞光中,我豁然开朗:挤出黑暗,才能拥抱光明。
就如那破茧的蝶,如果不挤出那束缚的茧,怎能拥有强健的翅膀?怎能在天地间自由的飞翔?
承受疼痛是为了作别疼痛,承认失败是为了永诀失败。如果我们没有勇气去挤破失败的枷锁,怎能拥抱成功?
霞光中,我自信地对着爸爸微笑。我深知,自己的笑容并不倾国倾城。但我明白,它会在这失意徘徊的日子温暖我的心。
人可以被打败,但不可以被打倒。只有从失败的枷锁中挤出,我们才能不被黑暗淹没。不被黑暗淹没,才能拥有摧不毁,打不到的人生。
【点评】:文章从社会拥挤的状貌,转而写自己在考试中被挤垮的痛苦,继而写到海边看日出,当看到太阳挤出阴云而终放光彩时,心中获得了启发:人只有挤出黑暗,才能拥抱光明。不足是最后几小节的议论过于冗长且有重复之嫌。且有个别错别字。
挤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00后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不在挤中成功,就在挤中灭亡。所以,我们要有挤的精神,要学会挤。
挤能够磨砺人的意志,它就是筛选机一样,留下好的,淘汰掉差的。挤既让我们感到窘迫,窒息,又激励我们争先恐后,不断奋斗。作为00后的我们,我们要有挤的精神,要勇敢地挤向前,我们不挤掉别人,就会被别人挤掉,所以,我们别无选择,必须努力去挤,去竞争。正如达尔文所说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21世纪,我们必须去挤,去竞争。
德国是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美国也不例外。但中国的汽车工业并不十分好,但最近,中国国产品牌比亚迪蛇吞象,收购沃尔沃。这足以说明我国汽车工业正在崛起,正在不断挤向世界前列。
所以,我们要有挤的精神,不去挤只可能被淘汰,要敢于同强者竞争,勇敢去挤。虽然这样会让我们倍感压力,但是这样更能磨练我们的意志,让我们在竞争中不断成长,壮大,最终取得竞争的胜利。
房子难买了,工作难找了,生意难做了……一切似乎都变难了,压力更大了,竞争更加
激烈了。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更加要有挤的精神,同时我们还应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我们才能在竞争中略占优势。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我们每个人都在尽力向前挤,争先恐后,生怕被淘汰。但挤也得有原则,不能乱挤甚至违背法律。
前不久,闹得沸沸扬扬的毒奶粉事件,让人们感到恐慌。三鹿集团为提高蛋白质含量,竟加入三聚氰胺,致使婴儿中毒。这是违反了法律的,这便是没有原则的乱挤,为了与其它奶业竞争竟不顾消费者安危,这也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和世人的唾骂。
所以,我们面对激烈的竞争要有原则地去挤,绝不能弄虚作假,违反法律,否则必将被淘汰。因此,竞争也得讲究公平竞争,挤也得是去合理地挤。
时代不断地发展与进步,所带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世界的大潮中,我们要有挤的精神,去精神,但挤也得有分寸,还不能违背法律乱挤。
【点评】:本文属典型的议论文。开头直接亮出观点。论证过程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分别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达到一定的论证效果,有说服力。
挤
小草挤出石缝,向世界展示春天的第一抹新绿;花儿挤出花苞,向春天展示第一抹鲜艳,生活在如此“拥挤”的世界的我们,也应学会“挤”。
唯有学会“挤”,我们才能更好地生存。
“挤”让我们拥有比别人更加充足的时间。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需要我们一点一点地将其挤出来,这样,我们就会拥有比别人更多的时间。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当别人问他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时间写作时,他说道,他只是利用别人喝咖啡的时间在写作而已,一点一滴的时间他都不曾放过。
是啊,很多人都会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无法完成什么事情,其实,这些都是借口,要知道时间从来不会停下脚步。它不会因为外面的风雨交加而停下脚步,也不会因为我们的喜怒哀乐而放慢脚步。既然如此,那么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在这仅有时间里去挤,将别人喝茶的时间用来完成自己的事,而不是一味地埋怨。也只有学会挤时间,我们才会拥有比别人更多的时间,才会更加充实。
“挤”让我们在竞争中不断进取,不断前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很多人都被社会淘汰,稍有不慎,便无法立足,这时,我们便会学会“挤”。著名演员小沈阳在07年春晚,在赵本山的推荐下,本已入选春晚,可又由于某些原因,最终与07春晚错过。他知道,当今世界人才辈出,他想出名,就必须往上“挤”,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于是,他一直不懈地努力着,最终成为08春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此以后,一举成名。
由此可见,“挤”是多么重要啊,它鼓励我们永不放弃,不断前行,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让自己不至于被社会淘汰。当我们停下脚步,不再向前“挤”时,我们便会后来者挤下去,失去自己的立足点。因此,我们应学会“挤”,唯有学会在竞争中“挤”,我们才能不断进取,收获美好的人生。
“挤”让我们充实人生,让我们奋斗,让我们在拥挤的世界中更好地生存。
【点评】:本文是较为典型的议论文,从“挤”的意义上设置中心论点、分论点,条理分明,颇有说服力。只是第一个分论点举鲁迅事例似乎不妥,影响了本文的表现力。
挤
时间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还是有的,时间如此,我们的潜力亦如此,我们有必要学好“挤”这门艺术。
坚持不懈是“挤”出成果的前提,我们的潜能好比牙膏,挤一下松一下是永远挤不出来的,我们需要坚持不懈。坚持中,司马光用十五年编《资治通鉴》,坚持中,李时珍用二十多年著《本草纲目》,坚持中,曹雪芹用一生写《红楼梦》……试想,若他们没有那种坚持不懈,“挤”时间,“挤”精力,“挤”心血的精神,中华文明的长河中会留下他们不朽的著作吗?他们的才能发挥得这样极致吗?可见,要学好“挤”,必须先练就坚持不懈的精神。
方法是“挤”的最重要的成分,试想,若我们紧捏着牙膏尾坚持不懈,牙膏能出来吗?所以,“挤”也要有正确的方法,“挤”出潜力需要我们客观地认识自己,向自己的兴趣爱好方面发展,鲁迅弃医从文,歌德弃律师从文,洪秀全投笔从戎,正因为鲁迅,歌德对文学的热爱,向正确的方向“挤”,用正确的手段“挤”,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才更如火如荼,欧洲的狂飙突进运动才更疯狂。
积聚是“挤”出的重要保证,如果一支牙膏用光了,再凭你怎么坚持不懈地挤,正确地挤,也不会挤出什么的,所以,要想“挤”出货,就必须马不停蹄地积蓄,司马迁游历名山大川,访民间,查资料,十多年如一日的积聚着史学知识,终于,在最后得以喷薄而出,一“挤”就是一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李白将中华经典烂熟于心,他的脑中积聚着整个中华文化的精华,结果“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一“挤”就“挤”出“太白诗仙”的称号……倘若没有平日的积聚,谁能凭空成就盛名盛事?所以,要“挤”就要先积聚。
有了坚持不懈的精神,有了正确的方法,再加上积聚着的精神物质财富,“挤”才会是一个完整而完美的过程。
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厚积与坚持不懈,终有一日,我们也会胸有成竹,“挤”出自己的世界,“挤”出自己的成就,“挤”出自己的价值。
让我们坚持不懈吧,在积聚中完成自己“挤”的使命。
第三篇:《徐悲鸿一生》初中八年级读后感
这次的暑假,我的美术老师借给我一本沉甸甸的书——《徐悲鸿一生》珍藏版,我如获至宝,感激之余便是忘我的高兴。
如饥似渴地读完了这本很有分量的书,我感觉犹如走进了徐悲鸿的世界,感受到了大师坎坷而又短暂的一生。
徐悲鸿的一生走过多少坎坷,遭遇多少风雨。他年幼时与父亲为了生存到处流浪。成年后便走南闯北,为了自己的远大志向,艰难前行。他痴狂地爱着绘画,无论遇到什么挫折,甚至是自己的画作大量地遭到破坏;即使是数十年的结晶毁于一旦,他都没有放弃过。他的执着和坚忍不拔,终于战胜了无数困难,他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大型国画《巴人汲水》、《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九方皋》……画面上的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都强烈地吸引着我。尤其是那造型各异的奔马,总感觉给人一种力量,给人以鼓舞。
我对绘画也很喜爱。徐悲鸿每天作画十个小时,而我只会在高兴的时候画上几笔,老师留的作业更是草草完成。我的字迹一直令看者头疼,我也曾经练习过,在由于没有毅力,半途而废,至今字也不太理想。
徐悲鸿的一生印证了:不畏挫折,不怕困难,就会披荆斩棘,所向披靡,一切困难都会被你甩在身后。他执著坚强的一生,使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使我知道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怎样去面对现实,让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第四篇:初中八年级上册课堂作文指导(第六单元)
初中课堂作文指导(人教八年级上)
zmczlhqing(辑录)
第六单元怎样收集资料
☆指导方案
八上第六单元作文辅导:悉心收集,有序整理
[文题导示]:“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收集资料是语文学习中常常用到的一项基本技能。我们常常是围绕一个主题,拍摄靓丽的风景,采撷鲜艳的奇葩,掬起闪光的浪花,收录优美的弦响,抄印珍贵的资料,然后将这些整理成册。我们有了写作的丰富资料,然后你抓住其中的一点,突出一个主题,撰写一篇专题小论文吧!
[写作指津]:这类专题小论文是专门针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的文章。要写好它,务必注意下列事项:
一、细心收集,有序整理
我们在活动中收集了大量资料,如果不将这些乱杂的资料进行有序的整理,它不便于我们查找和写作。因此我们要按照一定的规律分门别类地进行辑录。如以“中秋节”为话题收集的资料,我们可以这样归类:
1、中秋节探源;
2、古诗文中有关中秋节的内容;
3、有关中秋节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4、各地过中秋节的习俗;
5、外国人眼中的中秋节等。这样我们既按了一定的时间顺序,又分了类别,对于我们写起文章来查找资料就方便多了。
二、披沙拣金,化大为小
由于我们收集整理的资料繁多,有些同学写起文章来贪大求多,面面俱到,东抄一节,西抄一段,内容分散,主题不鲜明,这样写出的文章空洞杂散,不会吸引读者眼球。怎么办?我们应该披沙拣金,抓住一个重点话题,从小处下笔,才能把它写的深刻精彩一些。如以“中秋节”为话题,我们可以根据收集的资料的第一个板块“中秋节探源”来写一篇文章《中秋节史话》,把中秋节出处南京,起源于东晋以及“中秋”名字的由来都把它写清楚,还要注明资源来自哪部文献,这样才有根有据,有说服力。
三、依据资料,忌抄资料
我们收集的资料是写作的依据,要为我所用,但不要照抄照搬。比如写《中秋节史话》,你在《楚辞·少司命》抄“吃月饼“的来历,在《正德江宁县志》上抄“赏月”的来历等等,这样你写出的文章就成了一件“百家衣”。
四、明确文体,忌写“汇编”
这次的写作训练的文体是一篇小论文(也可以是以说明为主的),它需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然后对这个主题进行论证、阐明和说明,去告诉大家某个问题或道理。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写作训练不是资料汇编,有些同学可能在写作中将他收集的资料分板块的一一进行介绍,没有写出自己独特的思想,文章没有独创性,让人看后枯燥乏味,这种写法也是不可取的。
[参考题目]:
1、节起源传说(写传统节日)
2、三峡水库建成的利与弊
3、互联网未来十年将啥样
4、简介(对家乡人文景观、名胜古迹进行介绍)
第五篇:初中八年级上册课堂作文指导(第五单元)
初中课堂作文指导(人教八年级上)
zmczlhqing(辑录)
第五单元莲文化的魅力 ☆指导方案
感受莲文化的魅力
——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写作训练指导
来源语文报初中版2009年第38期李 斌
【写作导引】
“莲文化”是个很宽泛的话题,我们在写作之前,一定要先了解有关莲的知识,在自己心目中对莲有一个整体的感悟,然后再确定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取一个新颖的题目,这样才可以从容为文。下面向大家推荐写“莲文化”这个话题的几个构思:
1.远观静望,潜心构思。夏日的荷花,荷叶连连,清风徐来。你站在荷塘边上,看着莲那袅娜可爱的茎叶、娇嫩雅致的花朵,嗅着那沁人心脾的清香,陶醉其中,浮想联翩。这时你就可以由眼前的荷塘写起,联系历史,结合人物,写出你心中莲的形象和你特有的感悟。
2.寻根探源,得出结论。可以根据搜集来的知识和课本中现有的资料,整合筛选,写一篇说明性的文字,介绍有关莲的知识;也可对莲的特性及人文赋予其形象的原因作一个深层次的探究。
3.借莲形象,托物言志。可以学习古人咏莲的名篇,在用心观察的基础上,写一篇咏莲言志散文;可以结合古人的观点,发表自己对莲的看法;也可以讲述莲的故事,以自己和莲的某种关联,抒发独特的感受。写作时,古人的思想和感情可以借鉴,但主要是写出自己独有的感悟和见解。
4.借人之口,展莲魅力。要表现莲文化独有的魅力,除了从正面介绍之外,也可以借他人之口来侧面介绍。如以游客的身份,从导游的介绍中了解莲文化的魅力等。这样转换视角,就会使文章新颖别致。
5.反弹琵琶,见解独到。莲被赋予高洁的象征,自古以来就一直受到人们的赞美,但也有人认为,如果对此过分强调,将会影响我们看问题的眼光和对待问题的态度。所以你可以标新立异,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佳作示例】
爱莲说
李 然
喜欢莲,喜欢它的淡淡清香,喜欢它的淡淡粉红,喜欢它的亭亭玉立,喜欢它的濯清莲而不妖,喜欢它的柔情似水„„
眼里,除了怜爱还是怜爱,就像雨巷里的那位带着丁香般幽怨的少女,在梦里,挥也不去散也不去。除了它的身影还是它的身影,除了它的俏丽还是它的俏丽。牡丹?玫瑰?百合?菊花?面对这些后宫佳丽,我却像一位挑剔的美食家,一位追求完美的艺术家,总觉得它们少了点什么,不能给我完全喜悦的感觉。
情人眼里出西施。莲,让我觉得它就是花中之王,无人可比。朋友说我过于喜爱它,忽略了其他花的美丽,也许是吧!暮春三月,白花怒放,牡丹芍药,妍丽妩媚,使人为之倾倒;夏季炎炎,紫罗兰、玉兰散发淡淡幽香,祛除夏意,让
人心旷神怡;秋高气爽,菊独傲枝头,正直高洁油然而生;隆隆寒冬,梅独自争妍,不畏严寒,吐放清香,赞美之词不可胜数。但我仍固执地认为莲才是完美。
对莲的喜爱,使我成为百花不公正的裁判。而在生活中,对事物的是非曲直,我们仍是不公正的裁判吗?
夜深了,我静静地躺在床上,被这个问题烦扰着。回忆的匣子被偷偷地打开,往事如水流过,重现眼前。
因对偶像的崇拜,我成为他们的守护者,旁人稍有异议,便拳脚相加;因和亲密伙伴要好,便不理事情对错,不分青红皂白,硬着脸皮要站在朋友一边;因对个人稍有偏见,一出现可疑之处,聚焦点便投向他;因为自己的喜好盲目顺从,人云亦云,都不知道在干些什么。
猛然发现,曾经,自己是如此没有主见。成了失根的兰花,追逐的浮萍,飞舞的秋莲,因风四散的蒲公英,我又当了生活不公正的裁判。
世界甚大,要认清每一事物,更应抛开个人感情,透过现象看本质,让我们的生活更有主见,更能感觉自己的存在。就像一棵巨松,扎根在山崖之间,不随山水、飓风而改变自己的位置;就像一株独自开在山谷里的野百合,不管有没有人路过,仍开得那么鲜艳那么快乐。
爱莲,却不溺爱莲;爱生活,就应做生活公正的裁判。
【教师评点】
本文标新立异,反弹琵琶,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佳作。文章开头写了自己对莲的喜爱,并反复强调了喜爱之情如此热烈,以致到了偏执的地步,并以“我”对四季百花之美视而不见,自然引出因爱莲而对百花不公正的态度。然后,作者用“夜深了,我静静地躺在床上,被这个问题烦扰着。回忆的匣子被偷偷地打开,往事如水流过,重现眼前。”这个过渡段,从对“莲”的态度引入对生活的态度,自然而然地引出“爱莲,却不溺爱莲;爱生活,就应做生活公正的裁判”这一中心,立意新颖,给人别样的美感。
“莲文化的魅力”活动课设计
【活动目的】
1.阅读、背诵有关莲的诗文,培养学生对有关莲的文学作品的初步理解、欣赏能力。2.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介绍、推荐有关莲文化的书籍、网站,激发学生兴趣。
2.准备纸和画笔。
3.根据自愿原则,把学生分成莲与文学艺术、莲与现实生活、莲与科学知识三组,每组由组长组织制订、搜集、整理和探究计划。
【活动过程】
一、我心中的荷花
用电子声像技术展现各种各样的荷花,并介绍其特性、种类、生长环境,进而强调荷花是高洁的象征,它出生于污泥而清洁无瑕,故而中国人民喜欢以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铭。荷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在中国莲文化中,荷花是最有情趣的咏诗作画的题材,是最优美的舞蹈素材,也是各种建筑装饰、雕塑工艺及生活器皿上最常用的图案纹饰和造型。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画笔来表现你们心中的荷花。画完后写一段文字或赋小诗一首作为画面解说。
把小组中最好的用幻灯展现出来,并请该同学介绍说明。
二、莲文化比赛会
1.《莲花知识知多少》———莲花知识赛。(出示幻灯片:《莲花知识知多少》之一)(1)小组必答题。
①莲是一种古老的植物。它在地球上已存在了多长时间?属于什么科?学名是什么?②出于对莲的喜爱,人们给莲花起了许多富有诗意的名字,你知道的有哪些?
③人们利用莲制作了许多美味佳肴。你能说出其中的一种吗?(请从名称、用料、特色方面进行说明。)
(出示幻灯片:《你答对了吗?》)
(师生对照答案,为各组评分,按50-30-20分评为一、二或三类)
(出示幻灯片:《莲花知识知多少》之二)
(2)小组抢答题。
①我国著名的赏荷胜地有哪些地方?请列出三处来。
(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湖南洞庭湖、河北白洋淀、山东微山湖、湖北洪湖、扬州瘦西湖、承德避暑山庄、广东肇庆七星岩、台湾台南白河镇等)
②莲花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佛经里常把寺庙称作什么?把和尚穿的袈裟又称作什么?(寺庙—莲舍 袈裟—莲服)
③我国的许多名山大川里都有“莲花峰”,你能举出两个例子来吗?(安徽黄山、江西庐山、陕西华山、湖南衡山、福建武夷山)
④除了制作美味佳肴外,莲还有许多药用功能。你能举出一例来说明吗?(李时珍《本草纲目》莲子: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疾。莲藕:主治热渴,散留血,生肌。)
⑤成语“藕断丝连”大家并不陌生。你能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一现象吗?(这是由于藕中的带状螺旋式导管及管胞的次生壁抽长而形成的。)
⑥关于莲的故事传说在我国古代也非常多。你能用简要的语言来介绍其中的一个吗?(略)(统计学生得分情况,表扬、鼓励。)
2.《千姿百态的莲花》———莲花图案欣赏。
①展示各组学生收集的图案。(软盘,评10-30等级分)
②展示教师收集的图案。(出示幻灯片:《千姿百态的莲花》)
3.《赞莲诗文欣赏》———莲花诗文会。
自古以来,莲就是人们歌咏的对象,先请学生展示:
①展示学生收集的诗文。(出示幻灯片,评10-30等级分)
②展示教师收集的诗文。(出示幻灯片:《赞莲诗文欣赏》)
③师生一起背诵学过的散文《爱莲说》。
④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配乐朗诵比赛。(每小组至少2人参加。由评委评分,总分20分)⑤诗词赏析对对碰。由小组集体合作,出一两道诗词赏析题,并指定小组回答。(评委老师根据出题的质量和回答的情况分别给出评分,总分10分)
⑥总结,评出优胜组。
三、写作训练。以“莲”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参考例文】
爱莲说
喜欢莲,喜欢她的淡淡清香,喜欢它的淡淡粉红,喜欢她的亭亭玉立,喜欢它的濯清涟而不妖,喜欢它的柔情似水„„
眼里,除了怜爱还是怜爱。就像雨巷里的那位带着丁香般幽怨的少女,在梦里,挥也不去散也不去。除了她的身影还是它的身影,除了她的俏丽还是她的俏丽。牡丹?玫瑰?百合?菊花?面对这些后宫佳丽,我却像一位挑剔的美食家,一位追求完美的艺术家,总觉得它们少了点什么,不能给我完全喜悦的感觉。也许这正是我偏爱莲的原因吧!
情人眼里出西施。莲,让我觉得它就是花中之王,无人可比。朋友说我过于喜爱它,忽略了其他花的美丽,也许是吧!暮春三月,百花争艳,牡丹芍药,妍丽妩媚,使人为之震惊;夏季炎炎,紫罗兰、玉兰散发淡淡幽香,祛除夏意,让人心旷神怡;秋高气爽,菊独傲枝头;隆隆寒冬,梅独自争妍。但是,我仍固执地认为莲才是完美。
对莲的喜爱,使我成为百花不公正的裁判。在生活中,对事物的是非曲直,我们不也不自觉地因个人的好恶作了不公正的裁判吗?
夜深了,我静静地躺在床上,被这个问题烦扰着。回忆的匣子被偷偷地打开,往事如水流过,重现眼前。
因对个性的崇拜,我成为他的守护者,旁人稍有异议,便拳脚相加,小伙伴们对之敬畏,便缄口不语,使我内心稍稍喜悦;因和亲密伙伴要好,便不管事情对错,不分青红皂白,硬着脸皮要站在朋友一边;因对个人稍有偏见,一出现可疑之处,聚焦点便投向他;因为自己的喜好盲目顺从,人云亦云,都不知道在干些什么。
猛然发现,曾经,自己是如此没有主见。成了失根的兰花,追逐的浮萍,飞舞的秋莲,因风四散的蒲公英,我又当了生活不公正的裁判。
世界甚大,要认清每一事物,更应抛开个人感情,透过现象看本质,让我们在生活中更有主见,更能感觉自己的存在。就像一棵巨松,扎根在山崖之间,不随山水、飓风而改变自己的位置;就像一棵独自开在山谷里的野百合,不管有没有人路过,仍开得那么鲜艳那么快乐。
【参考资料】
1.歇后语。
荷花灯点蜡——心里明
荷花池里养鱼——一举两得
荷包里装针——锋芒毕露
荷叶包鳝鱼——溜之大吉
莲梗打人——思(丝)尽情断
莲蓬结籽——心连心
莲生水中——不扶自直
2.谚语俗语。
莲花开在污泥中,人才出在贫寒家。
3.名言佳句。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芙蓉自天来,不向水中去。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莲池旧是无波水,莫逐狂风起浪心。
4.佛教与莲花。
莲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莲”就是“佛”的象征。
当我们走进佛教寺庙时,便可到处看到莲花的形象。大雄宝殿中的佛祖释迦牟尼,端坐
在莲花宝座之上,慈眉善目,莲眼低垂;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也都是坐在莲花之上。其余的菩萨,有的手执莲花,有的脚踏莲花,或作莲花手势,或向人间抛洒莲花(如天女)。寺庙墙壁、藻井、栏杆、神帐、桌围、香袋、拜垫之上,也到处雕刻、绘制或缝绣着各种各色的莲花图案。可见莲花与佛教的关系何等的密切。
莲花与佛教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佛教将许多美好圣洁的事物,以莲花作比喻,以莲花为代表。在佛教故事中,佛祖释迦牟尼的母亲,长着一双莲花般的美丽清亮的大眼睛。佛祖降生时,皇宫御苑中出现了八种瑞相,其中最主要的一种瑞相,便是池中突然长出大如车轮的白莲花。佛祖降生时,在他的舌根上放射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化作一朵千叶白莲,每朵莲花之中坐着一位盘足交叉,足心向上的小菩萨。
佛教以莲为喻的词语,更是数不胜数。佛座称为“莲花座”或“莲台”;结跏跌坐的姿势,即两腿交叉、双脚放在相对的大腿上,足心向上的姿势,称为莲花坐势;佛教宣传的西方极乐世界,被比作清净不染的莲花境界,故称“莲邦”;《阿弥陀经》描写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情景是:“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池中莲花大如车轮。”故称佛国为“莲花国”;佛教庙宇称为“莲刹”。“刹”为梵语,即西方净土,以莲花为往生之所托,故称“莲刹”;念佛之人称“莲胎”,比喻住在莲花之内,如在母胎之中;佛眼称为“莲眼”,以青莲花比喻佛眼之美妙;胸中之八叶心莲花称为“莲宫”,即心中的莲花般的境界;释迦牟尼的手称为“莲花手”;僧尼受戒称“莲花戒”;僧尼之袈裟称“莲花衣,谓清净无杂之义;五智中的妙观察智称为“莲花智”;称善于说法者为“舌上生莲”;谓苦行而得乐为“归宅生莲”;佛经《妙法莲花经》简称《法华经》,都是以莲花为喻,象征教义的纯洁高雅;东晋东林寺慧远大师创立的我国最早的佛教结社称为“莲社”;佛教净土宗主张以修行来达到西方的莲花净土,故又称“莲宗”。总之,莲与佛教结了不解之缘,佛教在很多地方都是以莲为代表,可以说莲即是佛,佛即是莲。
(原载《语文教学通讯》初中/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