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题自我鉴定
《 》
自
我鉴
定2010、12、2
5《语法课的实效性研究 》自我鉴定
经过一年对该课题的研究,我们更加意识到提高英语语法课的实效性的重要性,也更加 1
坚定了对《语法课的实效性研究》的决心。在结题之际,特作自我鉴定如下:
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提高由英语教学的效率。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最直接、最方便的方法是提高语法课的实效性,提高语法课的实效性是我校重点研究的项目。通过校方同意,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付诸于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现将这一课题研究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实施过程
2009年11月,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以及课堂教学的需要,确定了“语法课的实效性”这
一课题,并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制定课题计划,确定试验班级,落实人员分工,邀请
专家对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进行论证,组织人员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经教管办推荐,本课题在青州市小课题中立项。
一.小结本课题结题的前期准备
我校《语法课的实效性》课题作为青州市级研究课题于2009年11月立项。课题组
共有6位主要成员,2009年11月在校内举行了开题仪式,制定了本课题的实施方案,确定
了课题的预期目标、研究方法、具体工作进度等详细内容。目前本实验顺利结束,课题已进
入实质性的结题阶段,并已取得了实验成果。
所谓“语法课的实效性”是指教师在英语语法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自觉地运用心理
学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以现行外研版的初中英语教材中语法为主线,融语音、词汇和语
法结构以及语言功能、意念和话题为一体的编排语言材料,进而达到诸要素间的有机结合。
该教材的语法项目并非一个个孤单的独立体,而是溶入人物的对话交际中。新教材的这一特
点决定了语法教学必须在交际加语法的过程中实现。因此,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在交际中进
行语法教学,提高英语语法的实效性就显得十分实在了。
新课程标准在建议中指出教材不仅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还要尽可能通过提供趣味性较强的内容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为此,教
材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提供具有时代气息的语言材料,设置尽量真实的语言运用情
景,组织具有交际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应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愿望等学习需求和心理需求。新《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
常的教学过程中。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英语课堂,深挖教材中的交际素材,通过各种方式来优化教学内容,使我们的语法教学更显实效性。
《英语语法教学有效性》课题研究的设想如下:
1、抽选我校英语组富有教学经验、年轻有为要求上进的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研究小组,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2、通过开设讲座,教师自学,组织集体学习讨论等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真正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参加的老师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语法学习状况,有意识地去了解
学生的学业基础、性格特点、爱好特长、家庭情况等信息,在备课时,不仅围绕教材与大纲
(或课程标准)来备,更要围绕所了解到的学生情况来备,以此体现“因材施教,以学生发
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3、构建现代课堂互动交往观。拟构建两类语法教学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种:前置演绎语法课教学模式(Deductive Grammar
Teaching)指:首先由老师呈现并解释语言规律,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所设定的语境中
运用规则。
第二种:后置归纳法语法课教学模式(Inductive Grammar
Teaching)指:教师在上下文呈现新的句子结构(真实或尽可能真实材料的语境),老
师运用上下文中例证,给予必要的指导,要求学生在运用总结与归纳句子结构和使用规律。
4、实践证明,要培养社会语言能力、话语、篇章能力和交流策略能力,都需要在有语
言环境的情况下,真枪实弹地使用,才能逐步形成。在目前大多数中小学都缺乏目的语语言
环境的条件下,我们英语语法教学只能立足学校的现实教情和学情,扎扎实实地教语言知识,在语篇、语境中夯实、激活、深化语言知识,打好“双基”,获得可持续性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能力,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和使用英语做好准备。
5、实现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的目标,以语法知识为内容,以交际活动为过程,从功能与意念出发教授语法,学生发现、总结、归纳语法规则,避免忽
视或无视语言交流的需求和过程,进行脱离实际语言环境的各种语法结构的机械操练,就会
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能力,最终实现自主运用英语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理论学习方面
英语学科老师通过认真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反思自己在读书、教书过程中的种种经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反思自己的以往语法教学的得与失。
结合最新英语教育教学科研的成就,重新构建我们的英语语法课堂教学的新模式。这应该是
我们科研组对自身教育过程中“教”与“学”关系的全新理解,是新课标精神下的新的“语
法教学有效性”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2、实施步骤方面
我们根据初中学习的特点,不同阶段工作侧重点有所不同:
七年级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有效的语法教学,增强
其读英语的兴趣,增强其对英语这门课程的喜爱,使学生达到好学和乐学的目的。那么,我们首先要找到影响语法教与学兴趣的因素,为将来的发展铺平道路。研究发现,影响中学生
学习英语的因素主要有学生自身因素,教师因素和环境因素。我们的教学主要通过有效的教
学手段,使我们的学生在感到好奇心理的同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假如,还有部分学生对
该学科无兴趣,产生厌倦或畏难情绪,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我们就必须注意及时帮助学生
排忧解难。
八年级是初中学生分化最为明显的阶段,在在注意心理疏导与教育的同时,在教学中,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1、初一暑假开始时采用家长报告书的形式提醒学生及家长为初
二英语学习的心里准备。在布置假期预习任务时,将语法内容作为重要的预习内容。
2、新
学期开始时,进行以简单的摸底考试,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便于教师调整具体的教学方法,教育学生调整学习方法。
3、随着课程难度的加大,有些学生会失去信心,影响学习。此时
教师要挖掘教材内涵,查找有效的并充分运用有益的课程资源,整合教学内容,使我们的教
学资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充满交际性,这样保证我们的学生爱学、好学即将教学的内容,尤其是语法内容。同时,教师要研究教法,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材主线的“三主教
学法”;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让学生的眼、耳、手、脑、口都得到锻炼,提高学习语法学习效率;还要对学生理解、尊重、信任、爱护,避免对差生的心理伤害,为他们排忧解难,对他们进行感情投资,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
九年级是初中学生学习的最后阶段。教师要利用英语学科对升学、未来生活、事业都将
有重要意义的大道理,不断引导学生,将其远景和近景效益可观的分析给学生,以激发他们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另外,初三学生由于身心发展加快,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各种思维的训练。思维从纵向来看,个体思维的发展历程是: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形式思维、辩证思
维:思维从横向来看,立体思维、多路思维、反向思维、相关思维、相似思维,求同思维,求异思维,替代思维等,它们是创造性思维的必备条件之一。在英语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
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训练。
二、课题研究的成果
探索英语语法教学有效性是时代对英语教学的呼唤。我们一方面在英语教育教学活动中
坚持目标性原则、渗透性原则、协同性原则,增强了其在交际中学会掌握语法的意识;另一
方面,尽可能避免了在英语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在有意无意中制造学生的语法学习的心
理障碍或者引发学生的心理疾患的言行发生。一年多来,取得了语法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学生英语得以提高的双丰收。
三、存在的问题
1、由于学生个人、家庭以及学校、教师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了部分学生的通过我们英语有效性探索其英语学习呈良性循环状态,成绩优秀,充满自信,认识到了英语语法有
效教学在学生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而部分学生则处于学习的困境中,单词量、学习动力等的缺少、学习方法即习惯的缺陷以及缺少必要的或良好英语学习的环境,不仅学生而且部分
参加实验的老师由于不达标的成绩使他们产生了更大的心理压力和自卑感,导致了我们的实
验老师及学生在英语“语法教学”及“英语学习”中两极分化的现象。学习呈恶性循环状态。
因此,对学习策略的指导放到课堂中来,可以使同学们明确学习的目标,掌握学习的方法。
减少盲目性。而且,同学们在良好的情境中可以对策略和学习内容都有良好的把握。
2、某些教师对于英语教学的特点、方法和要求不甚了解,不能提供正确的指导和
帮助。有的单纯用考试成绩衡量评价学生的英语成绩,因而忽视了实验的初衷,在实验课堂
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语法教学模式之间找不到相应的平衡点。因此,我们将会端正自己的地位,坚持课堂中的双主体原则,使这堂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让学生自由地说,发现问题时再与老师和同学们合作解决。教授语法的过程中我们
将很多时间是还给学生总结,练习或讨论。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将会争取良好地利用每一分
一秒,让学生去训练,去感受。同学们也的确在自由的课堂中完善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增长
了学习技能。
3、部分教师仍坚持着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惟恐不满堂灌学生就学不会。
他们认为掰开了、揉碎了讲是对学生负责任,任何细微的地方都不能疏漏,否则就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会因此受到极大的损失。我们的老师嘴上说着“新课标”,实际上却摆不脱
了已经习惯了的“满堂灌”、或“讲得越多越细对学生越有利,也是对学生的最大负责”的传统教学方式。
四,改进措施:加强理论学习,吸取先进的科研成果,充分利用有利的教育资源,真正以教师是“释疑”’、“解惑”,因此,面对课堂容量大,我们必须在课堂控制上必须花费工夫,让每一个学生都
动起来。我们争取班级里没有死角,在活动和游戏过程中,我这一因素我们应多加考虑,争
取做到,全员参与,和谐共进的教学目的,真正使课堂那短暂的时间展示他无穷的魅力。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认真总结反思,迅速转变观念,改变教学的方法、策略,思想达到
与时俱进,开创英语教育教学的新局面,从而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课题研究小组2010、12、25
第二篇:课题自我鉴定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21世纪,开拓创新和科学发展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主旋律。当前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和网络信息经济的社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发展和前进的动力就是创新。传统的教育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多方面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以时俱进”的课题,同时也是当前高教改革的重点领域。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人才。向大学生传授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引导他们树立科教意识,学会科学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高等院校的责任和义务。本研究力图在学生原有素质水平的基础上,通过优化教学体系,注重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培养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或深造提供衔接的窗口,为学生的二次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矗
本研究从XX年起,通过承担的“以问题为基础学习”的教学改革课题和“我国预防医学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发展模式研究”教学课题,探索公共卫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课题研究的基本设想是:以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全面素质培养为中心,重新调整公共卫生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定位。
一、本课题的内涵:
1.确定了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高、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有创新意识,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预防和控制疾并促进健康中的实际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专门医学人才。
2.构建课程建设体系、典型示范体系和规范管理体系三大体系,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培养全过程。
3.将培养目标的实施纳入教学计划,做到课程体系化。带领学生深入研究,做到科研前瞻化。强化社区实习,强化实习基地实习,强化毕业生产实习,做到活动规范化。
4.整合教学内容,创造多种选择机会,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本课题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建立了“课程体系化,科研前瞻化、活动规范化”的公共卫生专业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进行了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以问卷调查形式,对东北地区预防医学专业毕业5年以内及相关高校的教师、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调查研究,研讨预防医学的发展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问题。调查内容包括:当前预防医学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各学科课时比例,授课教师的授课方式方法,基本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课程安排比例,生产实习时间及内容,用人单位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要求等。收集调查表,结合相关的书籍和文献,对我国当前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本研究成果认真分析社会发展和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科技发展趋势和医学模式变化以及高等教育学原理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殊要求,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我国社会发展及医学现状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准确定位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调整和充实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重新设计和安排课程组合形式和教学方式。结合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需要及国外院校的教学培养模式,重新优化公共卫生相关学科的课程设置,使课程体系化;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提前了解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培养创新能力;通过定期的学术报告、社区实习、开放实验室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开展“以问题为基础学习”的教学模式,注重创新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相关学科的教学中,首次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疾病控制相关知识的学习与讨论。同时,根据教学改革反馈,不断调整和完善公共卫生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发展模式。教学中以流行病学经典案例和热点案例为问题线索,通过实际描述、分析,学习掌握疾病分布原理、应用描述、病例对照、队列分析等方法,探讨病因,验证预防措施与效果评价。摸索出具有流行病学特点的“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模式,重点覆盖针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验教学,实践环节,教育及知识背景,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模式及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内在结构和特点等方面。成果完成人配合学校推行双语教学工作,主动深入课堂了解教学需要,为双语课程准备了丰富的外文教学素材并研制了配套的多媒体课件。
3.重视实践能力培养,构建课外活动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们深入社区。让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之前就走入社区,了解社区的疾病负担,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本课题研究过程中主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环节:①、科学设置实验实习课。实验课对检验和巩固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具有重大意义,科学合理地设置学生实验实习课,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设计性、综合性试验和实践操作方面的考核,重视最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毕业设计。②、积极开展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加大对学生课外科技协会等社团组织的指导力度,通过科协骨干来带动全体公共卫生专业学生对科技活动的参与。③、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和技能特长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过程中,自己的实践能力也得到提升。
4.构建了教学、科研、实践三元并重的教学培养模式。通过承担课题了解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及时传授给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和鼓励学生参加教师所承担的课题研究或进行学校资助的课题研究,使他们掌握科研的基本流程,受到初步的科研能力的训练。通过教学基地实习,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公共卫生的现状。
5.建立创新性教师队伍。首先要进行理念的灌输,让每一位教师脑海里有了创新的概念,使其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优化、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融入“创新”概念,形成创新的浓厚氛围;其次是教师自身创新素质的提高,通过学历教育和开展科学研究来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素质,使教师具有引导学生研究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创新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树立不断学习的观念,在教书育人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改进思维方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储备合格优秀的师资。
第三篇:课题自我鉴定
课题自我鉴定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21世纪,开拓创新和科学发展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主旋律,课题自我鉴定。当前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和网络信息经济的社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发展和前进的动力就是创新。传统的教育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多方面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以时俱进”的课题,同时也是当前高教改革的重点领域。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人才。向大学生传授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引导他们树立科教意识,学会科学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高等院校的责任和义务。本研究力图在学生原有素质水平的基础上,通过优化教学体系,注重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培养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或深造提供衔接的窗口,为学生的二次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矗
本研究从2003年起,通过承担的“以问题为基础学习”的教学改革课题和“我国预防医学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发展模式研究”教学课题,探索公共卫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课题研究的基本设想是:以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全面素质培养为中心,重新调整公共卫生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定位。
一、本课题的内涵:
1.确定了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高、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有创新意识,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预防和控制疾并促进健康中的实际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专门医学人才。
2.构建课程建设体系、典型示范体系和规范管理体系三大体系,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培养全过程。
3.将培养目标的实施纳入教学计划,做到课程体系化。带领学生深入研究,做到科研前瞻化。强化社区实习,强化实习基地实习,强化毕业生产实习,做到活动规范化。
4.整合教学内容,创造多种选择机会,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本课题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建立了“课程体系化,科研前瞻化、活动规范化”的公共卫生专业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进行了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以问卷调查形式,对东北地区预防医学专业毕业5年以内及相关高校的教师、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调查研究,研讨预防医学的发展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问题,自我鉴定《课题自我鉴定》。调查内容包括:当前预防医学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各学科课时比例,授课教师的授课方式方法,基本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课程安排比例,生产实习时间及内容,用人单位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要求等。收集调查表,结合相关的书籍和文献,对我国当前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本研究成果认真分析社会发展和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科技发展趋势和医学模式变化以及高等教育学原理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殊要求,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我国社会发展及医学现状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准确定位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调整和充实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重新设计和安排课程组合形式和教学方式。结合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需要及国外院校的教学培养模式,重新优化公共卫生相关学科的课程设置,使课程体系化;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提前了解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培养创新能力;通过定期的学术报告、社区实习、开放实验室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开展“以问题为基础学习”的教学模式,注重创新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相关学科的教学中,首次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疾病控制相关知识的学习与讨论。同时,根据教学改革反馈,不断调整和完善公共卫生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发展模式。教学中以流行病学经典案例和热点案例为问题线索,通过实际描述、分析,学习掌握疾病分布原理、应用描述、病例对照、队列分析等方法,探讨病因,验证预防措施与效果评价。摸索出具有流行病学特点的“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模式,重点覆盖针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验教学,实践环节,教育及知识背景,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模式及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内在结构和特点等方面。成果完成人配合学校推行双语教学工作,主动深入课堂了解教学需要,为双语课程准备了丰富的外文教学素材并研制了配套的多媒体课件。
3.重视实践能力培养,构建课外活动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们深入社区。让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之前就走入社区,了解社区的疾病负担,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本课题研究过程中主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环节:①、科学设置实验实习课。实验课对检验和巩固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具有重大意义,科学合理地设置学生实验实习课,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设计性、综合性试验和实践操作方面的考核,重视最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毕业设计。②、积极开展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加大对学生课外科技协会等社团组织的指导力度,通过科协骨干来带动全体公共卫生专业学生对科技活动的参与。③、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和技能特长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过程中,自己的实践能力也得到提升。
4.构建了教学、科研、实践三元并重的教学培养模式。通过承担课题了解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及时传授给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和鼓励学生参加教师所承担的课题研究或进行学校资助的课题研究,使他们掌握科研的基本流程,受到初步的科研能力的训练。通过教学基地实习,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公共卫生的现状。
5.建立创新性教师队伍。首先要进行理念的灌输,让每一位教师脑海里有了创新的概念,使其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优化、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融入“创新”概念,形成创新的浓厚氛围;其次是教师自身创新素质的提高,通过学历教育和开展科学研究来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素质,使教师具有引导学生研究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创新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树立不断学习的观念,在教书育人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改进思维方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储备合格优秀的师资。
第四篇:课题自我鉴定
注意自我鉴定内容要丰富,要言之有物(参考下面的实例)。
课题自我鉴定的主要内容
课题研究立项的时间,研究的年限,选题立项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等。(意义)课题研究思路是否清晰,设计是否科学,研究方法是否科学规范,是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否具有可靠性和先进性等。(科学性和规范性)
研究工作和贡献。课题研究的主要创新成果(做法、操作模式、形成的教材等)、达成的目标以及取得的社会效益(教育效果、区域推广、发表论著等)综述。(创新性)结论性评价。课题研究是否完成了预期的研究任务,到达了研究目标,达到的水平(范围:国内、省内、市内;比较:同期同类研究;水平:领先、先进),是否值得推广,以及下一步要继续深化研究的方向或问题。(研究水平和应用价值)
自我鉴定意见行文样式
(范例)
莱阳市××中学××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是2012年11月由莱阳市教科室审批立项的莱阳市教育科学2012小课题,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已圆满完成预定的研究任务,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成效,现自我鉴定如下:
本课题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读写分离、效益低下等现实问题,依据现代教学理论和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在认真整合和积极借鉴国内外有关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旨在探索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并最终形成切实可行有效的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模式。立题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教学实践意义。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实践总结等研究方法,主要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现状、改进策略和教学模式等问题进行了具体研究,最终探索出了以“以写带读、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为主要内容的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并形成了以“猜读导学、自读质疑、互动设疑、拓展创读”为基本特征的“四环节”课堂阅读教学模式,有效地改变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现状,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本课题研究指导思想正确,理论观点鲜明,研究方法(比较)科学,研究过程认真扎实,研究步骤完整、严密,研究成果(比较、相对)可靠,在一定范围内应用(或推广)后,取得了理想(较好)的研究成效,在同类学校、同类研究中处于领先(先进、较高)水平。
《新形势下乡镇中小学德育活动研究与实验》自我鉴定意见
《新形势下乡镇中小学德育活动研究与实验》是2002年3月立项的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经过课题组近五年的研究,基本完成了研究任务。该课题针对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变革的实际和在这种变革中少年儿童思想道德状况的实际开展德育活动,旨在提高农村中小学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为农村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和“以德治国”方略的实施作出更大的贡献。立项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课题研究对当代农村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当代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少年儿童在思想道德方面的优点和缺点,总结了农村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发展的规律,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对推动农村中小学德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课题研究针对传统德育在德育观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农村中小学德育活动的改革实践。一是针对传统德育不尊重儿童人格,把儿童作为一张“白纸”,任意涂抹,把德育作为社会控制个人的工具的弊端,改革德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德育发展观。在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注重少年儿童生存发展的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德育主体性。二是针对传统的德育不切实际地把连教育者本身都达不到的目标作为对全体学生的现实要求的弊端,改革德育活动目标,把培养“具有社会主义道德的合格公民”作为主要德育活动目标。三是针对传统德育内容要求过多、过高,不能落实的弊端,改革德育活动内容,加强基础道德教育,开展了一系列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创新活动。四是针对传统德育注重灌输,注重道德认知而忽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造成学生知行脱节的弊端,改革德育活动方法,注重实践体验教育,并正确处理了体验活动中的几个关系,有利于解决少年儿童道德发展中的“双重人格”问题,促进了实验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这些改革,对于优化乡镇中小学德育活动,提高农村学校德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对于改进目前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我们认为,该项研究填补了国内乡镇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专题调查研究的空白,针对乡镇社会经济状况和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开展的德育活动行动研究也在国内处领先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十一五”将立题“乡镇中小学德育活动的人文关怀研究”开展深入研究与实践。
第五篇:课题自我鉴定
《新形势下关于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研究》
课题研究自我鉴定
北宿矿校《新形势下关于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研究》课题组
2011年4月
《新形势下关于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研究》
课题研究自我鉴定
自2008年11月起,我校初中数学教研组承担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形势下关于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研究》的课题研究。三年来,在各级领导的指导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课题组教师共同努力下,通过不断地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理论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发现,教师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理论的学习、课题研讨和活动探究,对新课程的理念及信息技术与学科紧密整合的思想方法有了飞跃,而且也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技术。在实验过程中,课题组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参加市评优课;撰写的相关教学论文、在市以上评比中获奖。
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率均得到了提高。
推动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特别是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调查,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自学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个性也有了广阔发展的空间。课堂民主、平等的氛围日益浓厚,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同时也为他们更好地学会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课题研究中存在的困惑:
1、矿区中学硬件软件建设较落后,加上教师业务能力差别较大,广泛推广尚有难度。
2、部分教师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3、各年级之间发展不均衡,需加大进一步研究力度。
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继续进行总结经验,将研究成果在教学中推广应用,在完善课题基础上,围绕新课题改革的实际,紧密联系实际汲取成功经验,克服研究中的不足,继续推进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
北宿矿校《新形势下关于学生
数学学习效率的研究》课题组
201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