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读书
浅谈读书
文/ 陆生国
小引
从入学堂时算起到现在,我整整读了十七年的书,可我从来都没有认真去思考过该如何读书。上了大学之后,春光伯父常常对我说:“阿乐,有空时多和你堂弟阿贵聊聊,教他如何读书,传授给他一些经验。”起初,我以为春光伯父只是在和我客套,不以为意。后来,春光伯父又多次和我提及此事,这才引起我的注意。我感到压力,毕竟我对这个问题没有进行过深入思考。我到网上搜搜,又去了图书馆翻阅一些资料,可找到的关于读书的资料所提供的方法大多是泛泛而谈,不甚具体。纸上得来的东西终究不是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此拿去交与春光伯父,不免有敷衍之嫌。犹豫之余,此事一直搁置着。今年春节回老家时,春光伯父遇到了我,又问起了此事。于情于理,我着实应该给他一个答复了。回校之后,我认真回忆十几年来的读书经历,再结合上了大学后的一些学习经验,将它们一齐总结归纳,整理成文,得到个人的读书三步法:一读通其意,二读悟其精,三读补其漏。
英国哲学家、教育学家培根说过:“一切知识,不过是记忆。”知识的实质就是记忆的积累。
读书最直接目的在于掌握知识。因此,一个良好的记忆,是读好书的物质基础。回顾十几年读书生涯里所遇到的一些成绩优秀的同学,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记忆良好。记忆的优劣,存在先天因素,但是大多还是依赖后天的培养。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就是一个的提高记忆、巩固知识的好办法。对于读书,我提倡多读。要想读到一本书的精髓内涵,我们需要再三重读,即上述所说的读书三步法。
●一读通其意
所谓“通其意”,就是理解书中的主旨大意。读书学习,本是对未知事物的认知,其本质就是认识。初次读一本陌生的书,特别是一些比较深奥的专业书(比如大学里的一些专业课本),我们不要妄想着一劳永逸,一次性能够精通全书。首次读,我们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不追求某一方面、某一单元地过分深入研究。在知识不是很全面的情况下,过分的深入研究不好展开,也容易陷入死角,这犹如《论语》中所说的:“思而不学则殆”。“一读通其意”基本要求是:在初读时注重抓住书中主旨大意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把整本书通读一遍,理清书中各章节内容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对全书有一个战略性的全局把握,做到胸中有全书。总之,“一读”时重认知、识记和理解;轻逻辑推理。“一读通其意”完成的标志就是能将书中各章节内容说清,将它们串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能看得懂习题的参考答案。“一读”的顺利完成,是我们读书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知识的“无”到“有”,从陌生到认知。
●二读悟其精
精者,书之精髓也。“二读悟其精”不能单纯地理解成“第二次读”,而应理解成“第二层次的读书”。领悟书中精髓,基于人的悟性。人与人之间的悟性有个体差异,要想领悟,需要重读的次数自然不一。毛主席曾说:“《红楼梦》读过一遍没有资格参加议论,要看上五遍才有发言权。”古人亦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见得反复读书可以帮助我们对书中精髓的领悟,至于需要重复几次,则是因人而异。
“二读”是读书的核心组成部分。“二读”注重 “思”、“悟”和逻辑推理。“思”、“悟”和逻辑推理必需建立在“一读”时掌握的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这好比建造一座大厦需要需要一个坚实的地基。“二读”是“一读”的提升和拔高,若是读书只停留在“一读”的层面上,学到的也只是皮毛。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们认识世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读书本身就是一种对未知事物的认知,属于认识的范畴。“一读”能做到知识的从“无”到“有”,但都是比较肤浅的认知,“二读”则是要将知识理解透彻,掌握精髓,形成一种工具,以便更好地运用于实际。因此,“二读”的目的在于通过逻辑推理来对知识的灵活运用,通过“思”与“悟”领会书中精髓,加以利用。具体而言,“二读”完成的最基本体现是能够运用已学知识解答一些中等难度的练习题,或是能比较顺利地进行简单实验;最高体现是能够将知识用于实践生活之中,这也是我们读书的根本目的。“二读”的完成是读书过程一次质的变化,它使得读书的根本目的得以实现,是读书的第二次飞跃,即知识的掌握到实践运用。
●三读补其漏
经过了“一读”、“二读”,对书中的知识大抵上能够掌握,剩下的工作就是查缺补漏,即“三读补其漏”。“三读”的目的在于补齐前“两读”遗漏的知识点,使我们对全书更全面理地解和认识,是对我们已掌握知识的完善。还是拿建房子的例子来说,“一读”是打下坚实的地基,“二读”是建起大厦,“三读”则是对大厦进行装修,使之更加完美。
“三读”除了查缺补漏之外,还蕴含着另一层更深刻的含义,那就是理论的推广与创新。理论的推广与创新是“三读”中最重要的任务,具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有了“一读”的基础,“二读”对精髓的领悟,加上“三读”前一阶段知识的完善,为理论的推广与创新创造了一些前提条件。但知识的积累不等于创新,创新需要灵感。发明家爱迪
生曾说:“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但有时百分之一的灵感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还要重要。”这足见灵感的重要性。不过灵感产生不是凭空而起,更不是掷色子,人人几率均等,它更偏爱那些热爱读书、善于总结积累、刻苦钻研、顽强拼搏、不懈努力的人们。所以,充足的知识储备是创新的必要条件。
“三读”之中的创新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也是最难得达到的,它完成了理论从狭义到广义的推出,实现了旧理论到新理论的衍生,甚至改革,是读书的第三次飞跃。正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第三次飞跃,使得人类的社会先进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读书三步法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密切联系、相互渗透。我们不能将它们完全隔离,分割视之。“一读”是基础,“二读”是提高,“三读”是完善和升华。这三者之间存在递进的关系,是一种通过纵向来对读书进行诠释。我们遵循“读书三步法”读书时,决不能刻板地按部就班,生搬硬套,应该注重三步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一读”中可以有部分“二读”内容,甚至是“三读”的内容。我们分“一读”“二读”“三读”意在认清每个读书阶段的主要矛盾,分清每个读书阶段的主要任务和次要任务,确立每一个阶段的目标,以便做到有的放矢,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所谓的“一读”、“”二读、“三读”不是单纯的“第一次读”、“第二次读”和“第三次读”,而是应该理解为读书的“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和“ 第三层次”。因此,我认为即使是悟性很高的人,读一本有难度的专业书,要想从完全陌生达到精通的境地,至少要读上三次。
读本书是如此,将此理论推广至做学问,或是学一门专业,也是如此。
做学问,或是学一门专业,最先应是博览群书,掌握各种基础知识,做到“博学”或者说是全局的把握;之后在全局把握之中选出一两自己擅长的项专业,把它们“磨尖”,做到“精”;最后再使“精”了的专业不断完善、拓展,在此专业之中又做到“博学”,这就是“博——精——博”的治学思想。
世间万物存在着普遍得联系,由读书可以悟出治学思想,这犹如人们常说的“一叶知秋”。只要我们能弄清期间的规律,按规律办事,必然能使之很好地为我们服务。
第二篇:读书
读《透视名师课堂管理——名师课堂管理 的66个经典细节》有感
亚沙城小学 包丽娜
今年暑假,我有幸读了《透视名师课堂管理——名师课堂管理的66个经典细节》。手捧着于永正、李烈、华应龙、徐斌……一串串熟悉的名字,品味着一个个经典的细节,体会着一段段鲜活的案例,咀嚼着一句句深长的名言,仿佛走进了一位位名师的课堂,坐在教室里,怀着学生一样的心情,静静地听着他们如行云流水般的讲课。然而,作为一名教师,他们的同行,我知道仅仅只去享受一番名师带给我的愉悦和感动是不够的,我必须读懂名师们成功的秘诀,对照着找找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思考今后工作中努力的方向,才可谓受益匪浅。
一、什么是细节
什么是细节?课堂细节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富有教育教学价值的环节和情节,是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个细小的教学环节、一次课堂思维训练等。课堂细节虽小,却能折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课堂细节却能闪耀出教师生命的光环;课堂细节虽小,却是他们灵动的创造……教学细节稍纵即逝,要靠教师去捕捉。它犹如课堂的精灵,倏忽而至,让人始料不及,这就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小心把握。教师若能谨慎地、智慧地处理好每一个教学细节,让课堂生成精彩,给课堂注入生命的活力,那么课堂将会成为充满诗意和快乐的地方。
二、名师课堂管理的秘诀在哪里
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关注教学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关注教学细节,需要我们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反思“过去”的教学细节,改造“惯常”的教学细节,创造崭新的教学细节。名师的课堂管理细节,就是关注学生的生活、知识、情感、体验和生命发展的过程,就是舒展智慧、落实理念、改变行为、提升教育品质的过程。雕琢课堂细节,必定是成功的教学;善于雕琢课堂细节的教师,必定是成功的教师。
纵观这本书中列举的66个细节,如“用心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提前三分钟进教室”、“让学生在幽默和笑中学习”、“让你的眼睛会说话”、“老师,请注意您的语调”、“让学生在课堂上有问题”、“将游戏引入课堂”、“善待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赢得信心”等等,无不体现出名师高超的课堂教学技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课堂魅力。名师们永远对课堂中的“人”充满真切关注和终极关怀,让教学细节回归“生命关怀”的教育本质,有效地触动学生的心灵。他们善于用特有的教学机智,去捕捉课堂中的每个教学细节,从细处入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他们总是在认真揣摩课堂教学的一言一行、一招一式,尽量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使教学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与精彩。
三、给我印象最深的几个细节及反思。
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非常值得我学习、借鉴,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无疑对数学名师的案例更加感兴趣。印象最深的有两个华应龙老师的案例:
1、小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尊严,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也说:“学生的自尊心是很容易受伤的,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尤其如此。有时候,教师不恰当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只是一个眼神,都可能造成对学生的伤害,而学生一旦受到伤害,再要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就不大可能了,这时,教师往往要用十倍的努力才能弥补自己一时的疏忽造成的损失。在这一点上,教师真该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小心翼翼才是。”一次,华应龙老师发现一位成绩不好的学生用小手捂住卷面上的分数,生怕被别人看见。这个细节让他想了很多很多。从此他给自己提出一个要求,为了维护学生自尊心,在考试评分时,“不打不及格的分数”,只对题目作正误的判断,不给分数,让学生自己算分,算的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对那些一直不及格的学生,好不容易考了58分,那教师就送几分给他。比如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两个部分的积都算对了,就是和加错了,本应扣3分,但华老师照顾一下,打上两个小勾,只扣1分,帮助他得到60分。有的学生题做错了,只要改好了照样打100分。结果,学生都努力改错题,追着华老师后面要100分,学习的积极性可高了。华老师给学生批改作业,从不打“×”,不打“优”以下的等级,只要对了就给“优”,还经常打颗五角星,有时一连打五颗星,作业改正之后仍可得“优”,书写认真、解法特别的,可加一至五颗星。
名师们他们胸怀坦荡,善于宽容,让学生来算分,不正培养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吗? 当我们让学生说出心目中最喜欢的老师的标准时,这几个条件肯定是学生首选的:“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可见教师无意中的细心和付出对学生是多么重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今后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值得思考和探索的工作要做。
2、课堂的每一天都应该是新的。著名特级教师薄俊生说:教师不能“老”,经验固然可贵,但课堂上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是“新”的,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教育教学的每天都应该是新的,教学需要创新,创新能给课堂注入活力,创造奇迹。华应龙老师在教《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就想:“怎样能较以往有新的突破呢?以前讲分数都是分苹果、分梨、分月饼呀,能不能改变一下呢?”于是,他经过一个晚上的苦苦思索,创设了“大头儿子量沙发”的全新情境。通过引导学生看连环画听故事,想办法用领带量床和沙发,启发学生思考“你有办法表示出这样4份中的3份吗?”揭示出分数,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再进一步提出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任选一张喜欢的纸片表示出四分之三。从而把一堂乏味的数学课变成了有趣的“手工课”,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同时也锻炼也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教学的生命不是“复制”而是“创新”,在新课程背景下,迂腐陈旧的教学方法方法已不能吸引思维敏捷、能动性强的学生了,也会使教师固步自封、落后于时代。每位教师都要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刷新”自己的教学艺术,才能打造出一个活力的课堂。我不由回忆起十年前上《分数的意义》时,也是让学生看我“分苹果”“分月饼”,学生对分数的概念并没有真正理解,仅仅停留在死记硬背和机械摹仿的应用层面上。再上《分数的意义》时进了一步,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将一个物体和一些物体按部就班地进行平均分,然后归纳出分数的意义。如今,课题仍是《分数的意义》,可是教法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再由教师为学生指定学习材料,而是让学生自己寻找、利用身边的现实材料,将单个物体和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混合呈现,并且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分数,通过小组合作和独立探究得出结论。记得在首席教师竞赛课上我再次执教《分数的意义》这节课时,一开课我就问学生:“同学们在三年级已经初步认识过分数,关于分数,你都知道了什么?”这个问题不仅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使学生产生学习主人翁的责任感,而且可以让教师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师生就共同围绕分数的意义这一核心问题进行探究,而对于分数的产生、读写法等内容,学生已经会了的就不花过多时间,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每一次更新,每一次反思,其实都是一个痛苦而复杂的过程,但每经历一次这样的过程,都实实在在的感觉到自己实践能力的提高,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更准确、更深刻了。
老子曰:“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细节决定成败,已是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愿名师课堂管理的这些细节能带给我们以启迪,愿每一个课堂都能像他们那样迸发智慧、传递真情、彰显人性、演绎精彩!
第三篇:读书
《读书之乐》演讲稿
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有空闲时间,你会选择做什么呢?是上网聊天?是打打扑克牌,还是静静的看一本书?很难选择对不对?可对于我来说,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看书!说起书,我就禁不住涌起快乐的感觉,因为在我的心目中,读书之乐就像蜂蝶飞过花丛,就像泉水流经山谷,就像一幅流光溢彩的图画,也如同一曲欢快的乐章!你不仅可以在书中体会帝王生涯、布衣甘苦;饱览山川景物、风土人情;还可以欣赏苏轼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感悟鲁迅的深邃、冰心的情深意长。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对我来说,它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醉心的阅读使我的作文水平常常居全班之首。记得今年三月份老师让我们去郊外看桃花,然后写一篇作文。当时我是这样开头的:春风荡漾的时候,桃花自然就笑吟吟地来了。而描写桃花时我又是这样写的:一棵棵桃树就像一个个张开的大花伞,有的枝头刚刚吐出花蕾叶芽,娇嫩可爱,也有的枝条落满了桃花,仿佛一夜之间,天上的花仙子们都赶来似的,她们在树枝上拥挤着、欢闹着、歌唱着、舞蹈着,清风一吹,花枝摇曳,落英缤纷,令人叹为观止,此时的我仿佛不在花中,而在诗中,这真是“东风吹开花千树,占断春光惟此花”呀!作文发下后老师给我写了这样的评语:你的开头巧妙的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让我大为倾倒,更不用说你那盛开的大花伞、摇曳的花枝、如诗的描写了,加油孩子!老师的赞赏使我悟到一点道理,那就是作文不仅要用眼睛认真观察,还要用心去细细体味!正所谓朱熹所说的眼到和心到。这些感悟自然是读书给我的馈赠!
热爱阅读的高尔基说:“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我又何尝不是呢?“一杯香茗一盏灯,独坐南窗品古今,”只要有空闲时间,我都会拿起一本书静静的阅读,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常常令我牵肠挂肚,感慨万千。记得有一次当我读到辛弃疾的破阵子时,禁不住豪情澎湃: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读完后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意气昂扬、抱负伟大的诗人形象,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然而,在词的最后“可怜白发生”,又包含着作者多少的辛酸和悲愤呢!记得一位文学家说,我们读书,书里面并没有直接讲修养、讲哲学,但是,一种美妙的修养和哲学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慢慢的渗入你生命的深处,让你与众不同!
亲爱的朋友们,现在再回到一开始的问题:如果有空闲时间,你会选择做什么呢?从你脸上淡淡的微笑中,我相信你已经有了答案!
第四篇:读书
读书范文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我很喜欢读书,家里有很多的书。我和书发生过很多故事,其中有一件事,让我至今难忘。
那是两年前的事了,我那时候,考了几次好成绩,就开始骄傲起来了。作业不认真做,上课也不认真听。在段考时,我双科得了80分。我心想:这个成绩怎么向父母、老师交待?回到家后,爸爸妈妈让我把试卷给他们看。我只好从书包拿出试卷,然后给他们。爸爸妈妈看到我考这么差,严厉批评了我。到学校后,同学也嘲笑我。我的心情落到了最低谷。有一天,我在家闷,就出去玩。我看到新华书店,就进去看书。在一本书,我看到一个故事。故事讲的是:有一个男孩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但他刻苦学习,终于考上了大学。看完这个故事,我很惭愧。男孩那么的家庭那么困难,都刻苦学习,我要学习他刻苦学习的精神。后来,我努力学习,期末考试我得了四年级第一名。
书让我明白了一些人生的道理;书给了我许许多多的知识;书让我开阔了视野。http://www.060s大家好!我是电脑。我穿着银灰色的衣服,长着一张长方形的脸,这张脸被称作 显示屏;两只长方体的耳朵里可以传出优美动听的音乐,主人告诉我它叫音响;那椭圆形的鼠标就是我的手了;长方体的身子是我的神经中枢,主人管它叫主机;那又长又扁的键盘就是我的脚。
我的功能可多啦!工作时,主人可以用我来学习英语、搜索资料、打印作文、网上投稿……休息时,主人可以用我来玩游戏、欣赏音乐、画画、上QQ和同学聊天……我丰富的功能给主人带来了许多快乐。
主人十分爱惜我。每次使用时,总是小心地移动着我的手在我脸上点击,轻轻地用手在我的脚上按来按去,还经常用湿毛巾给我擦身子,帮我抹掉灰尘,可舒服啦!
而我的天敌就是病毒。为此,主人给我安了一道防火墙,并且定时为我杀毒,这使得那些想破坏我的病毒只好望而却步了。
主人很喜欢使用我在word里打她的作文。用她那灵巧的手在我的脚上按来按去,打出优美的文章。我则在一旁配合主人,看着主人的文章,读着那抒情的一字一句,心里真高兴。
可是,主人却总是抵挡不住我的诱惑,一有空就用我来上QQ和她的同学聊天。主人每次都说只上10分钟,可是到了10分钟后,她又在嘴里默默念到:“再上10分钟就下。”但到了时间以后,主人还是克制不住自己,所以往往一上就是四五十分钟。因为这个,主人的视力可下降了不少,我真替主人担心啊。
我就是这样,有利有弊,只要你正确地使用我,一定能使你生活更加方便。现在你了解我了吗?我的自传
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我来到了这个美丽的世界。如今我活在这个世上已经有11多个年头了,莫非是一双眼,一个鼻子,一对耳朵和一张嘴,给我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听外婆说,小时候的我很聪明,什么东西一学就会,在10多个月就学会了讲话,只不过讲的是那别人根本听不懂的“外国语”,一转眼的功夫,时间老人把我的婴幼儿时期带走了。
幼儿时期缓缓走来。幼儿时代的我,在妈妈的教育下,开始了我的日记生涯。最初还觉得挺新鲜的,每天都写上十几个字,也许幼小的我只有三分的热度吧!但我始终坚持着,只为了对妈妈的承诺,尽管酷暑严寒。生活的点点滴滴又走过了幼儿时期。
是不是时间老爷爷把钟调快了?六年的小学时光让我忘怀。六年,就是在我们喋喋不休中,在我们嬉戏打闹中,在我们憧憬未来中,一晃而逝。小学六年是我们人生中最难忘的童年时光,也是我们从小孩子变成大孩子最明显的时段。六年并不是一个短暂的时间,仿佛两千多天的喜怒哀乐,都还历历在目,他们是那么值得铭记。
六年前,谁都不懂谁。六年后,谁都了解谁。六年,从陌生到熟悉。六年,每个人都在这成长了;六年,每个人都在这蜕变了;六年,把酸甜苦辣都尝遍了;六年,把喜怒哀乐都经历了。几年年后偶尔想起,会觉得有点可笑、有点留恋、有点温馨。六年间的一点一滴还未曾忘记。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让我们把回忆记下来,铺成一条回忆的闪光
第五篇:读书
连续追看了数日港剧,白天上班空闲时偷偷看,晚上回家顾不上和老公说话趴在电脑前痴痴的看,读书。今天中午又看完一部,本计划趁所有领导都外出的机会再看几集的,但是突然感觉内心一阵空虚无聊,再也看不下去了。
曾经也是自诩为从小爱读书的文艺青年,读书、音乐、品茶一度是自己试图追求的境界,现在却不是沉迷于肥皂剧,就是痴心于娱乐八卦,多久多久没看过书了呢,甚至连一篇完整的新闻报道都没有耐心看完。
曾经我是个多爱读书的孩子啊。上小学的时候便喜欢翻看出家里所有能读的读物,姐姐的小人书,《少年文艺》,报纸,哪怕字还认不全,哪怕随便被撕只剩下一片的报纸,我也会把上面文字一个不落的看完。一次过生日,已经挣钱的大姐特地在新华书店为我买了一本《安徒生童话全集》,我如获臻宝,顾不上邻居小朋友的召唤,每天窝在家里认真的读,沉醉在梦幻的童话故事里。那是我第一次拥有一本只属于我自己的,全新的书。
初中后,已经上大学的二姐每次放假回来都会背回来一摞古今中外的名著,可能是怕我这个调皮捣蛋又马大哈的妹妹弄坏了她的藏书,她总是把书很仔细的放在一个箱子里然后塞进床底下。但是我对读书的渴望已经比小学时更甚。于是二姐假期结束返回大学后我便在家里没人的时候偷偷翻出她的书如饥似渴的阅读。那种不能光明正大读书的感觉既紧张又刺激,紧张的是怕家里人回来看我不务正业,刺激的是那种偷着读书的感觉满足了我汲取课外养分的渴望。就这样,偷偷摸摸的,初中三年读完了四大名著,读了《简爱》、《飘》等等。
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的阅读潜移默化中为我写作文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使得我在写作文时不仅有想法,时不时信手拈来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为我的作文增色不少。那时我最喜欢上的就是作文课,老师布置的每一篇作文我都在其他同学愁眉苦脸、叫苦不迭中认真的完成,每次作文课都是我最有成就感的时候,因为我的作文总是被当作范文被我最尊敬的语文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
上高中后更加没有读课外书的时间,每天复习功课复习的天昏地暗、疲惫不堪。每天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舒舒服服睡一个懒觉,痛痛快快读一本书。但偏偏是在这非常的三年,是我阅读量最大的三年。读的书不限种类,只要是书,什么都看,古典诗词、中外名著、散文随笔、传记纪实、现代长篇,当然也看言情、武侠。网罗一切获取书籍的来源:学校图书馆、同学家里、姐姐拿回来的书。从书山题海中挤出一切可能的时间来阅读。常常是关在房间里把课外书压在一堆摊开的习题下面,眼睛一目十行的扫着书,耳朵听着外面的声音,听到家人走近的脚步立刻拉过习题册在草稿纸上奋笔涂画做埋头苦学状,读后感《读书》。不是不热爱学习,是真的喜欢读书。几乎读遍了课本上提到的文学大家的所有著作:《双城记》、《傲慢与偏见》、《呼啸山庄》、《红与黑》、《牛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还有梁羽生、古龙、金庸,还有现代作家的书:路遥、王蒙、丁凝、张抗抗、池莉........看到 数理化中哪怕一个公式都头痛的我读起大部头的书来却是不知疲惫。高中时班里成绩好的同学有一个特权,就是可以在上自习的时候去自习室学习。自习室里有很多书,原则上是不允许随便看的,只允许写读后感和摘抄好句时可以看。虽然我对数理化一点不感兴趣,但不服输的我硬着头皮学在班里学习成绩仍然名列前茅,当然特别突出的语文、英语成绩帮了很大的忙,使我得以光明正大的在自习室阅读课外书,即使老师看见了也不会对成绩好的学生予以制止。
上大学期间我终于可以放心安心的扩充阅读量了。可以悠闲的坐在洒满阳光的阅览室里读,可以舒服的躺在宿舍的床上读,可以惬意的倚在校园桃花林的长凳上读。我最最喜欢的还是一个人骑车子到植物园,坐在人工湖岸边的石头上,在一片垂柳中沉醉在书中的世界里。我喜欢边读边摘录书中或具有警示意味、或唯美、或精彩的句子,几年下来,抄录了几大本。可惜都在一次假期图书馆占座中遗失,心痛了好久。大学时期读的最多的是反贪、侦破、律政、公安之类题材的书。因此对法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持起法律这把正义的利剑荡涤世间的罪恶和不平。大三时立志考上法律研究生,将来从事法律这一神圣的职业,为弱势群体、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人伸张正义,后来事实证明,这个想法多么天真幼稚。
阅读的好习惯从考上研究生那天起悄悄渐退了。曾经没有时间读书时偏要拼命挤出时间读书,现在有了时间却没有继续保持下去。或许是第一次离开家人独自来到这个千年古都,对这个城市的好奇战胜了对书的热衷。而且爱情的降临使我被幸福冲昏了头脑,整日因爱或喜或悲、时恼时乐、一有时间便踏上火车奔到千里之外的恋人身边。再加上准备司法考试是三年研究生期间的第一要务,另外,对未来的迷茫使得内心浮躁不已,很难静下心来去翻阅大部头的书。但也是偶尔读一些的,那时的畅销书比如《狼图腾》、《小王子》、《谁动了我的奶酪》,毕淑敏、张爱玲、三毛等人的书不时翻翻,还有军旅作家刘猛的每一部书如《冰是睡着水》、《狼牙》、《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等全都读遍,读的热血沸腾。
直到走上工作岗位后,越来愈多的时间放在了网络上,闲暇的时间不是淘宝、就是淘宝、还是淘宝,要么就是浏览花边新闻,正经新闻却很少去看。书柜里的书正剩下装饰的功能。
经常也会感觉空虚,感觉大脑已经干涸、枯瘪,再也没有了当初的才情,没有了书卷气。但是浮躁的心很难静下来去读书,拿起书来看着看着就会胡思乱想,生活的琐碎占据了大脑大部分存储空间。一会想前途、一会忧事业、一会计算家里的开支,一会想着晚饭吃什么,甚至为还未曾被列入计划的孩子想名字。
虽然我从不认为看偶像、肥皂剧,看娱乐八卦就是肤浅的表现,生活的餐桌上需要主菜也需要配菜。但那些只能作为调剂不可以占据生活的大部。作为女人,作为一个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女人,还是应该保持阅读的好习惯,从书中汲取智慧的源泉,使自己具有知性的气质。
从明天开始,恢复读书的习惯,让自己充实起来,丰富起来,读完一部书的感觉与看完一部电视剧的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