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采集故事的兄弟》读后感作文
大家对格林童话可能已经再熟悉不过了,但大家可能不知道他们的故事是从哪儿来的,《采集故事的兄弟》读后感作文。我从儿童百科全书里却找到了答案,他们采集故事时是很辛苦的。现在我来给你们讲这个故事吧:
一百五十多年前,在德国的一个村庄里,小埃尔莎拉开窗帘向窗外张望。 “妈妈。你看谁来我们家了?” 埃尔莎的母亲也向外看去,只见一个穿着很体面的陌生人正向门口走来。 “一定是卖东西的人。” 埃尔莎回答。 她猜错了。 这个人彬彬有理、面带微笑的人敲了敲他们家的门问道:“您愿意给我们讲故事吗?” “给你讲故事?” 埃尔莎的母亲吃了一惊,目不转睛的看着他们,读后感《《采集故事的兄弟》读后感作文》。 这个人解释说:“您的邻居说您记得很多民间古老的传说。” “哦,” 埃尔莎说,“你指的是我的祖母。她会讲各种动听的故事。” 这个年轻人把她讲的所有故事都记下来了。印成了册,这就是格林童话集。这个人就是威廉.格林。他有个兄弟叫雅各比。兄弟俩很多年来在各地周游,采集传诵的童话故事。 现在想想他们是多么不容易呀!走了那么多的地方,可以想象他们是怎样的风尘仆仆,历经艰险;记笔记的时候可能用秃了很多的铅笔…….如果没有他们,恐怕我们永远不能读到这些激动人心的故事了。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睡美人……他们都会在偷偷的哭泣呢!《采集故事的兄弟》读后感作文450字第二篇:读后感—兄弟
兄弟读后感
近日连续读了余华的三部作品,《兄弟》《在细雨中呼喊》《活着》,看完都很难受。
其中《兄弟》让我备感痛惜。
《兄弟》上半部我认为写的更好,即温馨又真实。宋凡平无疑是塑造的很好的一个人物,一个让人流泪的好人,好父亲,好丈夫。他英俊高大,正直幽默,对家庭充满责任感,还打得一手好篮球。对两个孩子疼爱有加,乐观坦荡。被抄家后若无其事地笑着用“古人的筷子”(树枝)给他们开饭,快乐地教他们“扫堂腿”,人来却屈辱地被“革命小将”扫堂腿,被看守期间手臂被打断了啷当着,但却对孩子说这是个“啷当着手”的游戏,以保护他他们童稚的心灵,让人不由想起电影《美丽心灵》里那个父亲。
他对妻子李兰温柔体贴呵护,处处尊重她,重建她饱尝多年屈辱后对生活的信心,又恪守诺言,说好了到上海去接她,哪怕冒生命危险冲出被看守的监牢'也要到码头去乘船接她,四次被看守毒打阻挠,四次踉踉跄跄冲向轮船,最后被“革命群众”活活乱棍打死在码头……他真的应该反抗啊,可是他没有,那个时代的人都不知道反抗。他的遭遇让人痛彻心肺。
宋凡平活着时是英俊潇洒顶天立地的伟丈夫,只因为他是地主成分他就要被批斗,只因为他教孩子认字时又说了“地主宋凡平”地是天地的“地”,主是毛主席的“主”,就瞬间招来了杀身之祸。他这样的死让人掬一把惋惜之泪,他不该就这么死了。
今天看来,那时的“革命群众”的政治信仰是多么的单纯,又是多么的盲目狂热多么残暴!以“革命”的名义就可以六亲不认,滥杀无辜,指鹿为马,丧尽天良,呜呼,这真的就发生在“文革时期”的中华大地上……余华写这些,也许就是让我们从这些闹剧、悲剧中反思“文革”就是一出天大的闹剧、悲剧的实质吧。
李光头宋刚两个孩子在父亲死后孤苦无依,建立起了深厚的兄弟情谊,没几年妈妈也在忧愤中死去,他们更加相依为命。这部分都写的温馨可信,无论是李光头的调皮贪吃,还是宋刚的善良懂事。
下半部分篇幅很长,却有点故作喧嚣。而我唯一愿意关心的是宋刚。这个像他爸爸一样英俊高大的宋刚,这个心灵手巧会织毛衣的宋刚,这个为了兄弟情义隐忍自己爱情几近木讷的宋刚,这个与林红恩恩爱爱二十年骑着永久牌自行车接送妻子的宋刚,让人看不懂了。如果说他下岗后宁肯扛大包、装水泥,弄得腰扭伤得肺病也不肯找已发达的兄弟李光头帮助,这是骨气,是讲做人的原则的话,那么当他看清周游的骗子嘴脸后为什么不马上离开他回到刘镇,还跟着他继续南下推销“保健品”,他的做人原则到哪去了?当周游为了推销丰乳霜劝说他做丰乳手术以招徕女顾客,他竟然接受了手术时,他作为一个有骨气的男子汉的原则又到哪去了?说不通的,就算是为了给林红一个好的生活拼命挣钱也说不通的。不由觉得了宋刚这个人物的几分昏庸,作者设计的几分荒谬。当看到他卧轨自杀的情节时,已无泪可流。
兄弟俩,一个发迹了,一个消陨了,但他们的命运最终都化作了畸形。
大庆油田昆仑集团电缆有限公司
服务保障中心
作者:高奇峰
联系方式:***
第三篇:《兄弟》读后感
一家、两代、三人情
——《兄弟》读后感
以前一直认为我是个不喜欢读书的主儿,没有看书的习惯,是偶尔翻翻网页,浏览下电子书打发时间。现在才知道,原来是自己没花时间去读,而且是没有选择的去读。最近莫名的在学校鼓起的读书热潮中也慢慢的喜欢上了在安静的午后:一杯茶、一本书、一米倾泻在窗棂的阳光。
一本646页,50万字,乍一看足有5厘米厚的小说,看的我废寝忘食,看的我头昏眼花,看的我浮想翩翩,看的我咬牙切齿。看的我让我一会笑,一会哭,一会激动,一会郁闷,一会仇恨,一会温馨。两天的时间看完它,并用好几天的时间在回想小说里的情节,回味里面的滋味。这也是我第一次最短对快的时间读完这么长的一个小说。看完后,我无法接受这么一个让人揪心的结果,这种结果在我看来是一个三败俱伤的结局,虽说之前在余华笔下的《活着》也是让人看的痛侧心扉,但那是一个年代的痛,而这涉及到的不只是友情亲情还有爱情。虽然这本书不是讲人的爱情和事业。但是幸福的爱情和宏伟的事业,其实书中三个人到最后没有一个人得到。两个相爱的人得到“无论我做过什么,我的一生爱过的人只有你一个”;两个手足兄弟得到“就是生离死别,我们永远是兄弟”。用背叛换来的爱情,和用生命换来的兄弟情,我不懂这是不是伟大的爱情也不懂是不是伟大兄弟情!
文中记忆犹新的还有宋凡平在狱中时,教孩子扫堂腿,以及在手筋断了的情况下用乐观的态度面对孩子的画面。无论生活给予他多少的苦难,他始终昂着他骄傲的自信的头颅,即便受到非人的殴打,非人的虐待,他也一样傲视一切,他永远是儿子们心中的英雄,永远的父亲。这又是让人无法理解的父爱!
真是一部污垢斑斑的时代杰作。这个评价真的是贴切到位,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诙谐的一面,也让我体会到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我羡慕小关剪刀和他女人那样不离不弃的爱情,也羡慕宋刚对林红忠贞不渝的爱情,可现实就是现实。我更羡慕李兰对宋凡平那样让我无言表述的爱,可现实还是现实。现实是可以让你对着你喜欢的人说“你就死了这条心吧,我是不会喜欢你的”;现实
是可以叫你为了你喜欢的人去干违背自己原则的事以至于是伤害自己的事。现实是当你看到自己最亲的人被伤害时自己却无能为力,且没有人帮助你。想想其实现实终究是现实,可我们还得往前走不是。希望现实中的人们,不管你是被现实所拦住还是把现实超越了。
又一次陷入他们一家的情意里,一家的心酸里,我无语凝噎。
第四篇:兄弟读后感
读余华作品《兄弟》有感
-----是人改变的社会还是社会改变了人
陈庚元
《兄弟》有两部,其实就是两个时代,前一个是文革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相当于欧洲的中世纪。后一个时代就是现在的故事,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更甚于今天的欧洲。欧洲要用四百年才能经历的这两个天攮之别的时代,但是中国用四十年就可以了。两个兄弟就是连接这两个时代的纽带,他们的生活在裂变中裂变,他们的悲喜在爆发中爆发,他们的命运和这两个时代一样天翻地覆,最终他们恩怨交集,自食其果。
一个作家写久了,他会有一些固定的“人物”或者一些固定的“特征”出现,而且似乎他写的每一部书中都可以看到一些影子,就像安妮宝贝她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就是穿着棉麻布长裙和白色布鞋的女子,她的好多作品里的人物描写外貌时,就是这样一个打扮。余华他也是这样,他真的是对“粪坑”情有独钟,《在细雨中呼喊》中孙光明的爸爸喝醉酒掉进粪坑里死了,《活着》中福贵的爸爸,和《一个地主的死》中的地主都是倚着粪缸死了,《兄弟》中余华又让李光头的亲爸李山峰因偷看女人上厕所而掉入粪坑死了。他还是喜欢用代号来表示一个人,干什么的就叫什么名字,和他前期弱化人物形象,突出细节的写法,比如用“短头发的男人”这样的代称相比,他似乎有进步了,起码他们有姓氏了“余拔牙”“王冰棍”“童铁匠”“小关剪刀”。
这部小说好像把从文革开始的现当代文学史里的重要流派代表作都写了一遍。看到文化大革命中,两兄弟的父亲宋凡平被红卫兵打死,妈妈李兰最后病死,爷爷也老死了,经常欺负他,给他扫堂腿的长发孙伟,因为反抗剪头发,被活活用剃刀杀死。这不就是另一部《活着》吗?最后就剩下两兄弟相依为命了。李光头凭借自己天生的经商头脑,当上了福利厂的厂长,创业失败后又在破烂里创出了一番天地,卖了垃圾西装,赚了钱又开始投资房地产,商场,洗浴中心,成为了百万富翁,这不是另一部《创业史》吗?后来的李光头已经不会恋爱了,他纵情声色,举办处美人大赛,演绎一场一场滑稽的闹剧,间接害死了他的兄弟宋钢。人们更看重名,看重利,为了钱什么都可以做,行骗讹炸,不顾伦理,这不是另一部《浮躁》吗?
余华的书很多都十分粗俗,他从来不避讳写“性”,写“粪坑”,他也更喜欢写暴力写血腥,他对死很冷漠,却足够把一个读者看哭,我读《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哭了,为他们悲惨的命运而哭,余华他从来不给读者以希望,他要是准备把他写死了,他一定会死,死得很悲惨,《兄弟》里的宋钢又把我看哭了,我很难过,宋钢是一个多么正直,多么憨厚,多么隐忍,多么爱自己的兄弟和妻子的人啊,他说了一刀两断,他就不回头了,男人的自尊,想给林红好的生活,让他跟着江湖骗子周游到各地推销增强丸,丰胸霜。甚至为了推销出去,答应周游做丰胸手术,忍受多么大的耻辱和身体的病痛,用这一切换来的不过是自己妻子和自己的兄弟偷情的事实,最后他选择了卧轨自杀,他不埋怨他的妻子,也不埋怨他的兄弟,他觉得他在这世上有这两个人陪他,他足够了。余华的笔还有另一个魔力,有一些情节的荒谬怪诞,就是让你笑,他的诙谐和黑色幽默是不经意的,往往可以让你忍俊不禁,哈哈大笑。与前期余华的《现实一种》《战栗》短篇小说集冷漠的叙述相比,《许三观卖血记》《兄弟》,都多了一些温情,文化大革命是许三观给妻子送饭那一段,为了躲避检查的,他总是把菜放在米饭下面,给妻子放哨,卫兵一走,他就让她快点吃菜。《兄弟》里李光头和宋钢一个十三岁一个十五岁,尽管历经磨难,父母亲不能好好照顾他们两,父亲被红卫兵打死,他俩哭的瘫倒了,向了与人求救,他的父亲送回家去。母亲身体虚弱,想给乡下的父亲扫墓,李光头给母亲做了专车,推着她去,还去医院捡了剩下的葡萄糖液,兑了水,让母亲喝。后期余华那里没有被毁坏的温情,让读者也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余华。
余华把中国40年社会转型纪事史,写进了《兄弟》,让读者在这本书中感受中国从文化大革命到经济蓬勃发展对中国百姓的大影响,沉湎醉心于文化大革命和市场经济的百姓的精神状态。这是一部国内和国际都享有盛誉的小说,值得一看。
第五篇:关于哥哥的作文:兄弟故事
关于哥哥的作文:兄弟故事
摘要: 哥哥的眼神里总有忧郁,妈妈说哥哥在想他的亲爸亲妈,我想也是,于是走在大街上时我总在想着如何能遇上哥哥的亲爸亲妈。然而,失望终于这样地伴随着我们长大了„„
哥哥是妈妈捡来的孩子,在屋后的山上,那时哥哥已有七八岁的样子,脏兮兮的衣服,恐惧着的眼睛,不安地看着我和刚出世的妹妹.我们的家并不富裕,相反,贫困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哥哥的到来对于爸爸的生计无疑是个重大挑战。哥哥正在长身体,一顿饭可以吃下两碗,许是过多了挨饿的日子,生怕吃了这一顿再没有下顿,所以疯吃的样子至今想起来依然让我心悸,难忘怀。爸爸想要儿子,却不喜欢哥哥;爸爸喜欢我,却又不喜欢妹妹,因为他想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就够了。可是,老天偏偏这样子安排,所以爸爸只喜欢我。而哥哥,到底是我和妈妈哀求着爸爸留下来的。
哥哥的眼神里总有忧郁,妈妈说哥哥在想他的亲爸亲妈,我想也是,于是走在大街上时我总在想着如何能遇上哥哥的亲爸亲妈。然而,失望终于这样地伴随着我们长大了。
我到底没有遇到哥哥的亲爸亲妈。
有哥哥的感觉真好!因为有了哥哥,我的童年充满欢乐,哥哥很疼我,带我出去玩时对我很照顾,因为有了哥哥,我不怕那些大小孩们欺负,尽管哥哥因此常挨同伴们的拳头,和爸妈的责备,可是,哥哥依然像山一样护着我,哥哥用他瘦弱的身躯为我支起了一片天,我爱哥哥。我幻想有一天能做他的媳妇。哥哥长大了,妈妈让他读书了,可是哥哥竟不争气,勉强读完初中就不要再上了。妈妈无奈,让他学手艺,哥哥手很巧,做什么都来得快,十五岁便可以自己缝得出一条裤子,可是,哥哥却受不了爸爸冷冷的眼神,自作主张,下了村里的小煤窑。哥哥是勤苦的,一双手打拼着找来了媳妇,长相不错,嫂子说他喜欢哥哥的勤快,还有哥哥的眼睛。看着哥哥的新娘,我很不开心,嫉妒得要死,哥哥是我的,怎么可以被别人抢走?
读书的日子里,哥哥时不时会给我一点点小钱花,在我的眼里,哥哥是我一生最可以信赖的人,可是,如今我所信赖的哥哥竟要弃我随她了,我悄悄地在嫂子新婚的被褥上打着叉叉,又悄悄地撕了他们几张新剪好的喜字,妈妈不知是谁干的,还生气得骂了几句,千刀杀的!也许,正是我的那几剪,冲了哥哥的喜,嫂子过门没多久,便疯了,尽管后来证实了那是他们家族的原因,我还是无法排遣内心的愧疚。
哥哥婚后不久踏上了求医问药的途路。在大家的眼里,那时的哥哥已然长大,好多事情可以自己承担,自己处理了,哥哥的肩膀有力地挑起了嫂嫂和那个家。其实,嫂嫂是贤惠善良的,病好的时候,她像姐姐一样地待我们,说话甜甜的,这也许就是哥哥不忍丢开她的原因吧。哥哥努力地劳作着,舍不得误班,闲暇时便到处打听治嫂子病的偏方,也只有在买药的日子里,哥哥才会
“休息”两天,去或近或远的地方,用自己顶着星星赚来的几个血汗钱换取价格高昂的药材。
因为我的读书,家里的钱很紧张,爸妈帮不了哥哥,哥哥也帮不了爸妈,因此家的空气窒息而郁闷,幸亏有嫂子,让家中偶尔会有一些笑声,当然,随着年纪的增长,爸爸对哥哥已不再如前一样地讨厌与翻白眼了,可是经济的困顿,终究是家庭悲哀的根源。
我终于毕业了,嫂子的病却越发加重了,因为生了两个孩子,固执的哥哥拗不过可怜的嫂嫂,他们坚信孩子不会有事的。可是,孩子究竟是烦人的,一烦,嫂子的病就容易犯,看着他们一家人的惨状,上了年纪的爸妈也曾为此难过得掉泪。
村里的小煤窑是不安全的。大家都在担心,却又依然一天天地下去,出来,带着侥幸的镣铐点着到手的几张大钞。哥哥的生活一天天困顿,因为太辛苦带来的病痛开始袭击他的身体,三十出头们的人像个小老头一样,脸上布满的沧桑让我每每见到他时,总是悲哀迭起。哥哥,我用心爱着的的哥哥,他太辛苦了!
我可以资助哥哥了。公司效益不错,尽管我赚得不是太多,但是可以为哥哥出点力,我很开心。看我也带着孩子回来了,哥哥会马上跑出去给小外甥买许多好吃的东西,而那些东西在他的孩子眼里,是多么的陌生。
哥哥也爱我,只是他没有说出口。
天开始冷了,大家都在忙着加衣服,我也穿上了新买的羽绒服。
窗外开始飘雪花了,孩子嚷着要出去堆雪人,那双清澈的眼睛让我想起了童年时的哥哥。
哥哥已经中年了,不再拉着我的手在雪地里跑了,哥哥已经忘了当时是如何在我手上轻轻地呵气了。
哥哥只知道如何卖力地砍炭,在摇摇欲坠的深井里卖力地寻找好的煤层,并在狭窄的巷道里在最舒服的位置以最轻巧的方式掘下大片的煤来,换取孩子长大的费用,和嫂子疗疾的药钱。
哥哥的生活一片混沌。
2002年,是魔鬼猖獗的一年。在这一年,小煤窑、大煤矿夺取了无数颤抖的生命。哥哥,在这一年,也随魔鬼去了,去时有无数的生命陪伴,噩耗在祖国的大地上流传,哥哥的尸骨在事故了生后几天才找到,瓦斯爆炸时,哥哥无法逃离,看着血肉模糊,的尸体,我找不到哥哥的眼睛,哥哥的脸已经不成样子,想象着出逃时哥哥的仓皇无助,我无法感觉,哥哥,我爱的哥哥,就这样地随风散了,没有和爸妈说一句话,没有来得及和嫂嫂交待一声药还可以吃多
久,就这样走了。哥哥的孩子正在成长中,妈妈的眼里充满叹息,爸爸伸出他老年了的手臂拉过两个孩子,嘴里不停地念叨着苦命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