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农村社会现状调研
当前农村社会现状调研
一、调研时间:2012.7-8
二、调研地点:河南省驻马店市香山乡杨楼村
三、调研对象:杨楼村村委会领导班子及该村村民
四、调研目的:通过调研该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找出农村在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杨楼村简介:杨楼村位于驻马店市驿城区西南侧,乐山脚下,多为浅山丘陵地带,总面积6.8平方公里,驻香公路西段,刘朱公路贯穿全境,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全村共有19个自然村,21个村民组,1076户,4103口人,耕地面积5969亩,荒山荒坡面积近万亩,林地面积1610亩,坝基两处,水面面积80亩,党支部下设7个党小组,共有80名党员,村干部7人,全村工业产值9206万,总收入6980万元,农业总收入6120万元,人均纯收入3817元,目前,杨楼村形成了以石料建材业为龙头,运输业、种植业为两翼,餐饮业、服务业、修理业等齐头并进的产业格局,一个开放、富裕、活力、和谐的杨楼正在振兴!!
就中国国情而言村委会这个基层组织是和人名群众联系最为紧密的,它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和政府,它是党和政府为民政策的直接贯彻和执行者,群众能不能从中受益,能不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能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谋献策这与村委会的作为有着直接的联系。为此暑假一行人带着疑问和收集的资料来到了杨楼村村委会,在村委会我们见到了带领广大群众发家致富的当家人,该村主任
首先介绍了杨楼村概况,该村书记接着说道:我们村现有党员80人,积极开展党员座谈活动,加强与周边村党支部的联系,不断提高党员们的战斗力、凝聚力,正是这些党员在杨楼村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硕果累累。有困难找党员,再朴实不过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想着一些公务员在岗位上不作为,远离群众,疏远了干群关系,出现矛盾冲突,归根到底监督不到位,无所忌惮,为人民服务成为空谈,然而在基层它确得到很好的贯彻,紧接着村委会主任补充道:村委会所有干部全部实行包片制既实行责任划分,每名村干部负责几个村民组,紧密了干群关系,第一时间了解群众之所需所求,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该村还积极推行“4+2”工作法,在全乡率先推动政务公开,村委会支出公开,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村委会换届选举实行差额、民主选举,使选出来的当家人顺应民意,能够把握未来发展潮流,带领杨楼的父老乡亲致富。通过这些年的发展,杨楼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已经居全乡前列,乃至在全区都是数一数二的,该村主任说道。办公室里的一个个荣誉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对农业投入力度不断加深,广大人民群众从中受益,先是政府废除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激发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土地流转等政策的实施使许多原先外出打工的群众纷纷回乡创业,原先种地交钱,现在是种地国家补贴,政策好了,我准备承包搞种植业,一位正好在村委会办事的群众说道。该村主任说,10年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告别有病不敢看,因病致贫的时代,该村又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该项费
用,引得广大群众啧啧称赞,在全乡作出了表率,11年广大干部深入自己的责任区加大宣传力度,广大群众又积极参加了养老保险,这一惠民工程又很好的完成。要想富先修路,判断一个地方的领导班子怎么样,首先要看这个地方道路怎么样,该村这些年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积极筹措各方力量实现村主干道全面水泥化,其他道路也得到硬化,村村通基本实现,解决了群众的出行难,告别过去雨天出行难的尴尬时代。发展归根到底要靠先进的生产力,要靠教育,该村领导班子高瞻远瞩,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积极筹措资金20万元用于杨楼村小学新校舍的建设,一年时间一所现代化,实用,美观的两层教学楼投入使用,教育环境和质量得到了质的飞跃。该村又积极响应号召推进“农村书屋”建设,使广大群众在闲暇之余能够吸收更多的精神养料,丰富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使自己向现代化农民靠拢,为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杨楼村的石料业为该村的支柱产业,随着近年来资源的枯竭,杨楼村村委领导班子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战略,通过组织村干部外出考察,寻求合作,引进项目,在该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一些矿产资源变废为宝,村集体收入明显增加。对村民反映强烈的垃圾场污染问题,村委班子经研究后一致同意关停,该村书记说道。虽然关停垃圾场意味着每年村里少了一部分收入,但为了群众的安全、幸福,为了子孙的长远发展,这是我们每个共产党人义不容迟的责任。由于常年的生活垃圾的倾倒,有些村民组的地下水已经遭到污染,该村又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四处筹措,新建一自来水厂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难题,使老百姓
真正感受到了政府的温暖,对该村两大班子的满意度也不断提高,通过对村民的调查发现该村的幸福感指数较之前几年有了非常大的提高。现在家家都有钱了,不满足于物质享受了,为此村委会积极联系一些豫剧团等下乡,群众不用出门就能欣赏名家大腕的精彩演出,或是组织外出旅游,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壮阔。
通过两个月的调研,让我们对杨楼村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虽然过去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现在面对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首先该村产业链比较薄弱,农业基础设施比较差直接导致抗旱抗涝能力脆弱,这与政府的财政投入有着直接联系,其次虽然现在的小学各个方面较之原来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和城区的教育质量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我们的政府能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居多,家里多是年迈的老人,留守儿童的看管和社会治安又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期待我们的政府能很好的解决,农村社会医疗保险报销比例还不是很高,农民大病还是要花很大一部分钱,有些群众甚至抱怨为啥城市的比例这么高,不公平,现在国家有钱了,百姓也应该得到更多的实惠,应该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虽然现在还有很多个虽然,但我们已经看到我们的政府在行动,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指向三农,国家对农村的财政投入不断增长,省派驻村工作组,大学生村官等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建设一个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代代杨楼人正为此奋斗!!
2012年8月
第二篇:关于农村的调研报告社会现状
关于农村的调研报告社会现状
农业是中国的根本问题,农民更是中国最广大的群体,但却还在承受着最大的辛苦和劳累,为了解农民的疾苦,切实地了解、反映“三农问题”,为问题的解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现形成如下报告: 此次调研,对于村部和被调查人完全采取了随机取样调查,保证了数据采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调研活动虽然结束了,但为了保证调研的可比性和普遍性,我们调研组的成员又决定加印“问卷”,展开追加调研,为此次调研能真实地反映问题增加素材和数据。
近年来,我国的“三农”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党的“十六大报告”用了很大的篇幅讨论了“三农”问题。“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是将“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到了很高的位置,认为:“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65岁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有近2000万,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子女闯天下,老人守“空巢”。生活孤独,缺乏照顾,却时刻挂念儿女,这就是农村留守老人的缩影啊。然而,在外务工的子女普遍地只把赡养义务理解为源源不断的物质供给,忽略了对父母精神上的嘘寒问暖。留下的是踽踽独行的老人每日不断地守望家门,盼星星盼月亮,盼着自己孩子早日回来。这让我想起之前我们走访的那些老人,每一个都是蹒跚而行,有的由于年老身体不适还要照看自
己的孙子。儿女离开,孙子尚小,为了整个家,不得不自给自足。一辈子就这么辛劳度过,没有享受过一天的福,这真是做儿女的悲哀!
如今,留守老人问题还未引起广泛的重视。但无论如何,他们是为我们的成长付出辛劳的功臣。现在他们已是日薄西山,他们缺乏社会的关爱,承受骨肉两地分离的痛苦。在物质文明逐步走向发达的今天,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现是社会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我们应该理智看到留守老人是社会群体中的弱势者:他们年老力衰,他们动作迟缓,他们招人嫌弃,他们是经济上的低收入者,他们是生活上的低层次者。正是由于这些的特殊性,就决定了他们很难依靠自己安度晚年。因此,这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更需要家庭子女的理解与关心。总而言之,在外务工的农民工子女们,挣钱只是一个生存目的,老人则是自己的至上亲人。当有一天老人已不在人世,那时候想着尽孝早己为时已晚!所以,留守老人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关心与社会的关注,另一方面也需要子女常回家看看。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快乐地安度晚年。
在中央政策的扶持下,很多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以保护,农民基本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但农民普遍抱怨种子、农药、化肥、管理等导致种植成本居高不下,中央惠农政策不到位等问题,同时靠天吃饭、种粮不赚钱等状况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走访中,我们还注意到,一个村的领导水平可以直接决定整个村的发展状况,“三农”问题亟需解决。
首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增加农民的收入。无论是理论研究还
是中外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就是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只有实现农村劳动力不断的、大量的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才能有效的提高农民收入。要实现农村人口的转移,一方面城市要有足够的劳动密集型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必须有足够的劳动力素质,来适应城市里面的工作,农村劳动力素质则关键取决于农村教育水平。农民的素质决定了他们在城市只能从事最底层的工作,本来背井离乡与亲人分离就是很悲哀的事,再加上在城市身份地位的低下,给农民工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农民工在城市的工资也是最低的,除去生活开支以及农忙和过年回家的路费,使微薄的收入所剩无几。由于文化水平低,农民工没有法律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外出务工时不会意识到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即使签合同也不了解合同中的内容,以至于很多农民工劳累了一年,到年底却拿不到工资。从心理和经济方面考虑,农民都不愿意外出务工,用当地普通农民的话说就是“农民在有饭吃的情况下都不会外出打工”,这主要是由农村低下的教育水平引起的。农村居民受教育年限低,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很难提高。
其次,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低,农业技术很难在农村推广,推广速度慢。农村田地产量低、种植的作物品种单一,大多数农民只是把农业种植作为一年口粮的来源。在调研中,一位四十多岁的农民说他们多年来种植方法也从没改变过,当被问到是否需要农业技术时,他立即作了肯定的回答,但又说“书上关于种植、养殖的都看不懂,要政
府派人‘手把手’的教是不可能的,农民太多了”。第一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来源之一,所起的作用太小,他们不能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到生产中。
再次,以农民现在的文化水平很难了解和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决定了他们的娱乐活动主要是打牌、看电视和聊天,但看电视又很少看新闻,所以他们几乎没有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途径。在调研过程中,像“社会治安”、“最低生活保障”、“环境保护”等最常用的词语,都要给他们解释很多,他们才能理解,更谈不上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条款了。因此也不知道国家经济政策的引导方向,抓不住致富的机会。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农民参与管理及创新的积极性较低,大多数人都是随大流,不愿意积极的寻求致富之路。
农村教育的现状是由很多原因引起的。一是国家的教育管理体制,建国至1986年以前,在中央集中统一的财政管理体制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都是直接或间接的由中央财政负责,但这段时间,农民和各级政府没有注意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农村的办学水平较低,教育经费数额也不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教育越来越重要,1987年之后,中央把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了地方,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这给乡镇财政以及农民增加了负担,以至于学校教育负债严重、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普遍,即使后来教育体制由“分级负责,以乡为主”改成“以县为主”,这些后果仍没有太大改善。教学水平高的老师留不住,农村学校中的老师或者是知识老化、教学方法陈旧的老教师,或者是本身知识水平就不高的年轻教师。很多学校的美术、音乐、体育、电脑等提高素质的课程无法开课,这样的教学水平也很难要求农村学生能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和文化素质水平。二是农民比较看重眼前利益,在多数农民的观念中,如果没有考上大学,上了高中与只上初中或小学没什么区别,还是要回家务农。因此,很多农村父母在孩子上初中时看到孩子成绩不好,想到将来不一定能考上大学,不如现在就外出打工挣钱,解决家庭贫困问题。即使考上了也不一定有钱去上大学,每年高考后都有媒体报道许多考上大学而又没钱上学的学生,这也影响了农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农村学校较高的辍学率。
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也开始明白让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性,很多父母将孩子送进城市的学校学习,虽然这样会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流失,也会给农村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但是在现阶段农村教育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能让农村孩子享受与城市孩子同样的教育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的教育状况还不尽如人意,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农村教育已经在改善,中国政府已经在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解决这个问题,相信中国农村教育状况在不远的将来会有较大的改善。
第三篇:农村社会现状调研报告
这是一篇关于农村社会现状胡调研报告的范文,可以提供大家借鉴!
通过调研,同学们加深了对农民和农村的认识,他们在思考,农业是中国的根本问题,农民是中国最广大的群体,却还在承受着最大的辛苦和劳累,同学们也希望能再有机会与农民的充分交流,了解了农民的疾苦,切实地了解、反映“三农问题”,为问题的解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此次调研,对于村落和被调查人完全采取了随机取样调查,保证了数据采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调研团虽然结束了在xx的调研活动,但为了保证调研的可比性和普遍性,调研团的成员又决定加印问卷返回各自的家乡,展开追加调研,为此次调研能真实地反映问题增加素材和数据。近年来,我国的“三农”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党的“十六大报告”用了很大的篇幅讨论了“三农”问题。“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是将“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到了很高的位置,认为:“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65岁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有近2000万,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子女闯天下,老人守 “空巢”。生活孤独,缺乏照顾,却时刻挂念儿女,这就是农村留守老人的缩影啊。然而,在外务工的子女普遍地只把赡养义务理解为源源不断的物质供给,忽略了对父母精神上的嘘寒问暖。留下的是踽踽独行的老人每日不断地守望家门,盼星星盼月亮,盼着自己孩子早日回来。这让我想起之前我们走访的那些老人,每一个都是蹒跚而行,有的由于年老身体不适还要照看自己的孙子。儿女离开,孙子尚小,为了整个家,不得不自给自足。一辈子就这么辛劳度过,没有享受过一天的福,这真是做儿女的悲哀!
如今,留守老人问题还未引起广泛的重视。但无论如何,他们是为我们的成长付出辛劳的功臣。先在他们已是日薄西山,他们缺乏社会的关爱,承受骨肉两地分离的痛苦。在物质文明逐步走向发达的今天,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现是社会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我们应该理智看到留守老人是社会群体中的弱势者:他们年老力衰,他们动作迟缓,他们招人嫌弃,他们是经济上的低收入者,他们是生活上的低层次者。正是由于这些的特殊性,就决定了他们很难依靠自己安度晚年。因此,这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更需要家庭子女的理解与关心。总而言之,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子女们,挣钱只是一个生存目的,老人则是自己的至上亲人。当有一天老人已不在人世,那时候想着尽孝早己为时已晚!所以,留守老人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关心与社会的关注,另一方面也需要子女常回家看看。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快乐地安度晚年。在中央政策的扶持下,很多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以保护,农民基本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但农民普遍抱怨种子、农药、化肥、管理等导致种植成本居高不下,中央惠农政策不到位等问题,同时靠天吃饭、种粮不赚钱等状况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走访中,他们还注意到,一个村子的领导的水平就直接决定了整个村子的发展状况,“三农”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一批眼界开阔,踏实为民的村干部。见到了农村医疗资源的缺乏、农民生活的困苦、农民居住环境的差乱,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农民文化水平的低下.
首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增加农民的收入,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中外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就是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只有实现农村劳动力不断的、大量的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才能有效的提高农民收入。要实现农村人口的转移,一方面城市要有足够的劳动密集型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必须有足够的劳动力素质,来适应城市里面的工作,农村劳动力素质则关键取决于农村教育水平。农民的素质决定了他们在城市只能从事最底层的工作,本来背井离乡与亲人分离就是很悲哀的事,再加上在城市身份地位的低下,给农民工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农民工在城市的工资也是最低的,除去生活开支以及两次农忙和过年三次回家的路费,使微薄的收入所剩无几。由于文化水平低,农民工没有法律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外出务工时不会意识到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即使签合同也不了解合同中的内容,以至于很多农民工劳累了一年,到年底却拿不到工资。从心理和经济方面考虑,农民都不愿意外出务工,用濉溪县一位领导的话说就是“农民在有饭吃的情况下都不会外出打工”,这主要是由农村低下的教育水平引起的。农村居民受教育年限低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很难提高。
其次,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低,农业技术很难在农村推广,推广速度慢。农村田地产量低、种植的作物品种单一,再加上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耕地较少,大多数农民只是把农业种植作为一年口粮的来源。在调研中,濉溪的一位四十多岁的农民说他们多年来都是冬季种小麦,夏季种大豆,种植方法也从没改变过。他给我们算了一笔帐:小麦一亩地最多产900斤,价格是7角/斤,大豆一亩地最好能收入400元,一亩地一年的毛收入一千元左右,扣除化肥、农药等,一亩地一年的净收入为500—600元,除去家人的口粮剩的就更少了。当问到是否需要农业技术时,他立即作了肯定的回答,但又说“书上关于种植、养殖的都看不懂,要政府派人‘手把手’的教是不可能的,农民太多了”。第一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来源之一,所起的作用太小,他们不能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到生产中。
再次,以农民现在的文化水平很难了解和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决定了他们的娱乐活动主要是打牌、看电视和聊天,但看电视又很少看新闻,所以他们几乎没有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途径。在调研过程中,像“社会治安”、“最低生活保障”、“环境保护”等最常用的词语,都要给他们解释很多,他们才能理解,更谈不上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条款了。因此也不知道国家经济政策的引导方向,抓不住致富的机会。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农民参与管理及创新的积极性较低,大多数人都是随大流,不愿意积极的寻求致富之路。
农村教育的现状是由很多原因引起的。一是国家的教育管理体制,建国至1986年以前,在中央集中统一的财政管理体制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都是直接或间接的由中央财政负责,但这段时间,农民和各级政府没有注意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农村的办学水平较低,教育经费数额也不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教育越来越重要,1987年之后,中央把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了地方,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这给乡镇财政以及农民增加了负担,以至于学校教育负债严重、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普遍,即使后来教育体制由“分级负责,以乡为主”改成“以县为主”,这些后果仍没有太大改善。教学水平高的老师留不住,农村学校中的老师或者是知识老化、教学方法陈旧的老教师,或者是本身知识水平就不高的年轻教师。很多学校的美术、音乐、体育、电脑等提高素质的课程无法开课,这样的教学水平也很难要求农村学生能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和文化素质水平。
二是农民比较看重眼前利益,在多数农民的观念中,如果没有考上大学,上了高中与只上初中或小学没什么区别,还是要回家务农。因此,很多农村父母在孩子上初中时看到孩子成绩不好,想到将来不一定能考上大学,不如现在就外出打工挣钱,解决家庭贫困问题。即使考上了也不一定有钱去上大学,每年高考后都有媒体报道许多考上大学而又没钱上学的学生,这也影响了农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农村学校较高的辍学率。
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也开始明白让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性,很多父母将孩子送进城市的学校学习,虽然这样会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流失,也会给农村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但是在现阶段农村教育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能让农村孩子享受与城市孩子同样的教育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的教育状况还不尽如人意,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农村教育已经在改善,年龄在30岁以下的人群受教育程度相比年龄在40岁以上的较高,在两个县189份问卷中,40岁之上的有119份其中初中以上水平的有9人,占7.5%,30岁以下的有21份其中初中以上水平的有8份占38%。从2007年春季学期开始,安徽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将不用再交杂费,从而可以享受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中国政府已经在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解决这个问题,相信中国农村教育状况在不远的将来会有较大的改善。
以下有跟农村调研报告相关资源,浏览如下:
农村公路建设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农村级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第四篇:试论农村社会现状
试论农村社会现状
论文关健词:农村,现状,浅析
论文摘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式下,当前农村社会治安现状存在的问题、根源及稳定农村治安的建议。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呈现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农村总体形势是和谐稳定的。但是,一些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深层次的问题随着改革的深人已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下面,就农村社会稳定工作存在的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一下粗浅的分析。
一、当前影响农冲翎啥稳定的主要问题
(一)各类矛盾纠纷大量存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民个体或家庭之间的矛盾纠纷。主要是由于邻里关系和田边地角、地界、沟渠和宅基J也等琐事引发的。由于这类矛盾纠纷是常见性、多发性的,如果不及时调处很容易造成积怨加深,矛盾激化,甚至引发恶性刑事案件。二是农民个体与村集体之间的矛盾纠纷。主要是由于土地承包、税费征收等原因引起的。特别是国家取消农业税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地的积极隆,农民争地现象比较突出,由此引发的问题已成为农村矛盾的中心。三是农村集体与其他经济组织之间的矛盾纠纷。主要表现为」她征用、环境污染等方面。特别是随着城镇建设和工业的发展,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因征地而引发的矛盾和纠纷。
(二)干群矛盾问题比较突出。当前,因干群矛盾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已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三个方面:一是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的的矛盾。二是村干部与村干部之间的矛盾。在村民委员会选举中,有少数村因为家族势力、宗派势力斗争而产生选举矛盾,甚至大动干戈。特别是有的村干部为选举拉帮结派,滋生敌对晴绪。三是村民与其他政府机关干部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因税费征收等问题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发生矛盾和冲突,这些现象近年来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
(三)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目前,影响农村社会治安大局稳定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各类侵财案件高发。二是各类严重暴力犯罪时有发生。三是治安案件发案较多。特别是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等案件的发案居多,严重影响了群众的安全感。而且,偷鸡摸狗等案件时有发生。四是涉农经济犯罪危害巨大。
二、当前农村不稳定问题产生的根源
(一)部分村级组织软弱涣散。当前,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步深人,大多青壮年男性涌人城市打工,农村年龄结构失衡,导致村干部年龄偏大,工作没有积极睦。正是由于村委会和党支部作为最基层的政权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才造成不少村风气不正,治安混乱,经济发展缓慢。
(二)农村群众思想意识复杂多变。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农村群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意识形态也越来越多样化、现实化。随着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很多农民产生了不平衡心理,于是就出现了不少“钉子户”和“刺头”。
(三)基层基础工作不到位。当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在不少地右还停留在文件上、口号上、形势上,各利!人防、技防、物防措施根本没有落到实处。公安机关在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工作中唱“独角戏”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性地改观。相当一部分农民的法律知识还比较匾乏,法律意识还比较淡薄。
三、做好当前农村稳定工作的建议
(一)极积极开展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做好农村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点多、线长、接触面广的工作优势,以派出所和农村警务区依托,各警种分工合作,在驻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与教育、土地、工商、司法、法庭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重点做好土地纠纷、宅基地纠纷、干群矛盾等热点、难点问题的排查化解工作。要把调处化解矛盾纠纷工作与帮助农民发展生产、脱贫致富有机结合起来,用发展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用发展来化解多年的积怨,用发展来密切警民关系,不使小矛盾演变为大矛盾。
(二)积极构建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一要做大做强农祠}J}出所和农利警务责任区。把派出所作为加强“三基工程,建设的重点,进一步充实警力,加大投人,完善机制,真正把派出所建成维护农村稳定的第座平台。要为责任区民警配备}L要的交通工具、办公设施和警用装备,明确责任区民警的职责,真正把农村警务责任区打造成维护农村稳定的第一层基石。二要加强群防群治力量建设。要积极争取各乡镇党委的支持,加强丰打台保会建设,将抬保主任的工资纳人镇级财政保障,解决治保主任的后顾之忧;要广泛宣传发动群众,通过建立户户联防的形式,共同防范违法犯罪。三要加强技防建设。大力推广安装镇区动态监控系统、厂企内部动态监控系统、重点场所区域动V监控系统,并实现与派出所监控中心的联网;要大力推广安装报警器、远红外线报警器等技防设施,全面提高农小月台安防控工作的现代水平。
(三)深人开展严打整治行动。一要严厉打击各类侵财犯罪。要严厉打击窃农业机械、生产资料和农业生产设施等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护好农民种地的积极陛。二要严厉打击农村的霸痞违法犯罪。要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重点打击农村的村匪路霸,决不能让其逍遥法外,为害一方;要严厉打击各类流痞犯罪,重点抓好城镇镇区和城乡结合部等治安复杂区域的管理,用足用活劳教等手段,打击和震慑流痞违法犯罪。三要切实加强农村治安管理。要针对农村因琐事引发的治安案件多的特点,教育与处理并重的方针,注意方式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案件的处理过程变成教育群众学法、用法、守法的过程,变成化解矛盾纠纷、消除隔阂的过程。要加大对治安混乱场所、区域的整治力度,防止出现黑点和盲区。
(四)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一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公安机关要积极支持和配台地方党委、政府和组织部门,选好配强农村“两委”班子。对阻挠、干挠、破坏选举涉嫌违法犯罪的行为要及时进行查处。二要全力月及务农村经济发展。要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重点,不断加强和改进公安行政执法服务工作,不断优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村干部干事创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下大力气开展好“党群连心”、“帮贫扶困”工作,帮助困难村和困难群众提供致富信息,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三是加大对农民的宣传教育。要把送法下乡进户活动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致富知识等有机结合起来,用农民喜闻乐的方式方法,进一步增强农民的政策意识、守法意识和道德观念,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开展。
第五篇:农村社会现状调研报告
农村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通过调研,我们加深了对农民和农村的认识,农业是中国的根本问题,农民是中国最广大的群体,却还在承受着最大的辛苦和劳累,我们也希望能再有机会与农民的充分交流,了解了农民的疾苦,切实地了解、反映“三农问题”,为问题的解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此次调研,对于村落和被调查人完全采取了随机取样调查,保证了数据采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近年来,我国的“三农”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65岁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有近2000万,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子女闯天下,老人守 “空巢”。生活孤独,缺乏照顾,却时刻挂念儿女,这就是农村留守老人的缩影啊。然而,在外务工的子女普遍地只把赡养义务理解为源源不断的物质供给,忽略了对父母精神上的嘘寒问暖。留下的是踽踽独行的老人每日不断地守望家门,盼星星盼月亮,盼着自己孩子早日回来。这让我想起之前我们走访的那些老人,每一个都是蹒跚而行,有的由于年老身体不适还要照看自己的孙子。儿女离开,孙子尚小,为了整个家,不得不自给自足。一辈子就这么辛劳度过,没有享受过一天的福,这真是做儿女的悲哀!
如今,留守老人问题还未引起广泛的重视。但无论如何,他们是为我们的成长付出辛劳的功臣。先在他们已是日薄西山,他们缺乏社会的关爱,承受骨肉两地分离的痛苦。在物质文明逐步走向发达的今天,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现是社会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我们应该理智看到留守老人是社会群体中的弱势者:他们年老力衰,他们动作迟缓,他们招人嫌弃,他们是经济上的低收入者,他们是生活上的低层次者。正是由于这些的特殊性,就决定了他们很难依靠自己安度晚年。因此,这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更需要家庭子女的理解与关心。总而言之,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子女们,挣钱只是一个生存目的,老人则是自己的至上亲人。当有一天老人已不在人世,那时候想着
尽孝早己为时已晚!所以,留守老人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关心与社会的关注,另一方面也需要子女常回家看看。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快乐地安度晚年。在中央政策的扶持下,很多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以保护,农民基本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但农民普遍抱怨种子、农药、化肥、管理等导致种植成本居高不下,中央惠农政策不到位等问题,同时靠天吃饭、种粮不赚钱等状况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走访中,我们还注意到,一个村子的领导的水平就直接决定了整个村子的发展状况,“三农”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一批眼界开阔,踏实为民的村干部。见到了农村医疗资源的缺乏、农民生活的困苦、农民居住环境的差乱,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农民文化水平的低下.首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增加农民的收入,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中外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就是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只有实现农村劳动力不断的、大量的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才能有效的提高农民收入。要实现农村人口的转移,一方面城市要有足够的劳动密集型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必须有足够的劳动力素质,来适应城市里面的工作,农村劳动力素质则关键取决于农村教育水平。农民的素质决定了他们在城市只能从事最底层的工作,本来背井离乡与亲人分离就是很悲哀的事,再加上在城市身份地位的低下,给农民工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农民工在城市的工资也是最低的,除去生活开支以及两次农忙和过年三次回家的路费,使微薄的收入所剩无几。由于文化水平低,农民工没有法律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外出务工时不会意识到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即使签合同也不了解合同中的内容,以至于很多农民工劳累了一年,到年底却拿不到工资。从心理和经济方面考虑,农民都不愿意外出务工,用一位领导的话说就是“农民在有饭吃的情况下都不会外出打工”,这主要是由农村低下的教育水平引起的。农村居民受教育年限低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很难提高。
其次,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低,农业技术很难在农村推广,推广速度慢。农村田地产量低、种植的作物品种单一,再加上农村居民人均耕地较少,大多数农民只是把农业种植作为一年口粮的来源。当问到他们是否需要农业技术时,他们立即作了肯定的回答,但又说“书上关于种植、养殖的都看不懂,要政府派人‘手把手’的教是不可能的,农民太多了”。第一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来源之一,所起的作用太小,他们不能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到生产中。
再次,以农民现在的文化水平很难了解和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决定了他们的娱乐活动主要是打牌、看电视和聊天,但看电视又很少看新闻,所以他们几乎没有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途径。在调研过程中,像“社会治安”、“最低生活保障”、“环境保护”等最常用的词语,都要给他们解释很多,他们才能理解,更谈不上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条款了。因此也不知道国家经济政策的引导方向,抓不住致富的机会。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农民参与管理及创新的积极性较低,大多数人都是随大流,不愿意积极的寻求致富之路。农民比较看重眼前利益,在多数农民的观念中,如果没有考上大学,上了高中与只上初中或小学没什么区别,还是要回家务农。因此,很多农村父母在孩子上初中时看到孩子成绩不好,想到将来不一定能考上大学,不如现在就外出打工挣钱,解决家庭贫困问题。即使考上了也不一定有钱去上大学,每年高考后都有媒体报道许多考上大学而又没钱上学的学生,这也影响了农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农村学校较高的辍学率。
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也开始明白让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性,很多父母将孩子送进城市的学校学习,虽然这样会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流失,也会给农村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但是在现阶段农村教育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能让农村孩子享受与城市孩子同样的教育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将不用再交杂费,从而可以享受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中国政府已经在采取强有
力的措施解决这个问题,相信中国农村教育状况在不远的将来会有较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