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农村“村委会”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当前“村委会”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在已经结束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经过充分讨论、认真审议,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下一个五年的国家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会明确提出未来5年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人民意志的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和总体部署,是继续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
经过仔细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依然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全会一再强调: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在过去的五年里,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较快发展,为国民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贡献,顺利实现了“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奠,这也为制定“十二五”规划中的农业方针积累了经验。
在我国,“村委会”是处于最基层的组织形式,也是村民依法管理本村的权力性群众性自治组织,同时也是村民自治组织。在每个“五年计划”农村政策中,它都是最直接的宣传者、推广者、执行者和反馈者。经过研究调查,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了如今”村委会”和以往那种艰苦落后的形象有了巨大改变,尤其是
在“创先争优”活动的关键时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一、场所的规范化
以往我们印象中的“村委会”办公室,是极其艰苦且简陋的,甚至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而如今,伴随着农村经济形势越来越好,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村委会”办公场所的建设,大力支持基层建设新的办公室。
二、工具的现代化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学用,全面参与和服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平台和载体作用,重点实施远程教育入户工程和“三网入室”工程,加强课件资源建设,扎实有效地完成了远程教育各项工作任务,扩大了远程教育覆盖面和影响力,得到了领导、基层、群众“三满意”。
如今的“村委会”,最大的与众不同就是原本被当做高科技的电脑已经普及到每一个”村委会”,并成为处理日常工作、了解致富信息、学习先进知识的重要渠道。在上级领导部门的关心下,几乎所有村庄的远程教育活动开展的热火朝天,干部们学习党的文件精神,村民们查阅农业知识,寻找致富途径。
由此看来,与以前那种落后的形式相比,在工具方便,我们的“村委会”已经取得了“鸟枪换大炮”的进步,相信今后,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制度的规范化
一般来说,传统的“村委会”是比较自由和松散的,村干部们不会像其他工作单位的同志一样有严格的限制。这是由于“村委会”是农村基层自治性组织,不是一级政权,也不属于国家机
关的特殊身份决定的。这样一来,造成了“村委会”的各项制度不被重视,降低了其在农村群众中的信任度。针对这一难点,当前莘亭办事处结合上级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村民委员会的各项工作制度,实现村民委员会各项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
为了全面加强了管理力度和监督力度,每个“村委会”的办公室,必须在明显的地方悬挂张贴村民委员会工作制度、村规民约、村务公开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等上级规定,根据自身实际,莘亭办事处还提出了四项规定:
一、公开办公时间;
二、设立来访登记表;
三、设立意见箱;
四、设立热线电话。在全面落实村干部周二、周五集中办公制度的同时,对村干部值班制度进行严格要求,确保每天都有一名村干部值班。这不仅是对“村委会”管理制度的一种补充,更规范了村干部的工作行为,方便了老百姓反映问题,解决问题。
四、功能的多样化
“十二五”计划中强调,必须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村委会”的核心职能应该是为村民利益服务,包括维权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和公共服务。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利益矛盾和冲突、制度和体制的不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的贫弱以及“村委会”成员和村民素质相对较低,“村委会”在履行其服务职能上海有所欠缺。近年来,由于国家越来越重视“村委会”的服务功能,从微观层面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组织的功能、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积极作用更是关键所在。这一点,从我所接触的“村委会”挂的功能指示牌上就能直接看出,我所走访的一些村庄,以岳庄为代表,该大院不仅仅是农村 “党支部”
和“村委会”,也是农村文化大院、村民调解委员会、计生办、民兵连工作地、治安办公室等等。平常,除了开会办公等日常工作项目,还承担了农民教育、娱乐、生活等多项内容。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思想,看待问题不能只看到光明美好的一面,还要及时发现它存在问题的一面。我们的“村委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各级相关部门必须在平常的观察中注意积累,深入剖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思索解决方法。
一、完善制度强管理
在农村基层实行社会主义民主,使广大村民享有自治的权利,这就需要各项制度来加以保障。首先要继续健全村民会议制度,明确岗位责任制,实行严格日常的工作制度,坚持村务公开,在此基础上,落实好良好的贯彻档案资料管理制度和村委会成员的补贴,才能提高村委会干部的工作管理水平和办事效率,调动积极性,增强责任感,充分发挥“村委会”的作用。
二、紧跟时代提能力
在下一个五年,新农村建设对村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继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城乡一体会、普及惠农政策上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不可否认,当前的村干部都是政治素质较高、工作能力较强、致富门路畅通、思想灵活的农民代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村委会”已经完全符合当前的形势了,这类人群需要提高和进步的还有很多,包括科学文化素质、党性和政治素质、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继续完善基层干部的培养机制显得极为重要,把“村委会”成员真正的锻炼成一支“思想政治素质硬、工作能力强、学习速度快、精神面貌高”的队伍。
三、培养后备保长效
我们知道,在我国每三年都要进行一次“村委会”成员换届选举,伴随着时代的更新变化,建立后备干部培养的长效机制就显得极为重要。如何更好的吸收高素质、年轻化、有能力的村民进入“村委会”班子为百姓服务,不管从上级领导还是该村成员都是极为关心的。
四、明确关系促和谐
我们经常提到一个概念,就是“两委”。在农村来说,村“两委”即村党的支部委员会(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村委会),这两个组织,一个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一个是村民自治组织。两者的关系是 “党支部”发挥领导核心力量,“村委会”在 “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村民自治在党的领导下顺利进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融合,互相依存的的服务体系。作为农村基层服务的两大载体,两者是缺一不可的。农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都集中在村一级,面对群众的信任危机、威信降低等问题,需要两者共同思考,积极面对。
在新的五年计划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村委会”作为农村工作的直接承担者,压力是巨大的,只有继续加强“两委”的建设,才能把我县的“创先争优”活动推向新的高潮,为“十二五”建设的顺利实现,推波助澜。
第二篇:当前我国“村委会”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当前我国“村委会”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在已经结束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经过充分讨论、认真审议,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下一个五年的国家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会明确提出未来5年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人民意志的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和总体部署,是继续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
经过仔细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依然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全会一再强调: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在过去的五年里,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较快发展,为国民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贡献,顺利实现了“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奠,这也为制定“十二五”规划中的农业方针积累了经验。
在我国,“村委会”是处于最基层的组织形式,也是村民依法管理本村的权力性群众性自治组织,同时也是村民自治组织。在每个“五年计划”农村政策中,它都是最直接的宣传者、推广者、执行者和反馈者。经过研究调查,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了如今”村委会”和以往那种艰苦落后的形象有了巨大改变,尤其是在“创先争优”活动的关键时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一 场所的规范化
以往我们印象中的“村委会”办公室,是极其艰苦且简陋的,甚至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而如今,伴随着农村经济形势越来越好,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村委会”办公场所的建设,大力支持基层建设新的办公室。如今的莘亭下属村庄“村委会”,办公室大都位于村庄的中心位置,开阔干净的院子种植着各种各样的花卉树木,整洁明亮的三件大办公室:中间一件用作会议室和农家书屋,右边一件作为干部会议室,左边一间作为计生服务试。有了良好的办公条件,不得不说是农村建设的一大进步。
据悉,莘亭街道办事处辖区内一些经济效益较好的村庄,结合上级拨款和村效益,使“村委会”办公室的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以杜家为例,两层的办公楼房正在紧张的建设中,预计年前就能完工入驻,这样一来,农村的服务管理部门将更加集中和规范,为农民群众解决问题提供了方便。
二 工具的现代化
2010年以来,为了改善农村基层的办公条件,我县按照市委远程教育中心和县委组织部的安排部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学用,全面参与和服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平台和载体作用,重点实施远程教育入户工程和“三网入室”工程,加强课件资源建设,扎实有效地完成了远程教育各项工作任务,扩大了远程教育覆盖面和影响力,得到了领导、基层、群众“三满意”。经过不懈努力,80%以上的村级站点实现了远程教育卫星网、有线电视网、宽带网“三网入室”。
如今的“村委会”,最大的与众不同就是原本被当做高科技的电脑已经普及到每一个”村委会”,并成为处理日常工作、了解致富信息、学习先进知识的重要渠道。在上级领导部门的关心下,几乎所有村庄的远程教育活动开展的热火朝天,干部们学习党的文件精神,村民们查阅农业知识,寻找致富途径。
由此看来,与以前那种落后的形式相比,在工具方便,我们的“村委会”已经取得了“鸟枪换大炮”的进步,相信今后,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 制度的规范化
一般来说,传统的“村委会”是比较自由和松散的,村干部们不会像其他工作单位的同志一样有严格的限制。这是由于我国“村委会”是农村基层自治性组织,不是一级政权,也不属于国家机关的特殊身份决定的。这样一来,造成了“村委会”的各项制度不被重视,降低了其在农村群众中的信任度。针对这一难点,当前莘亭办事处结合上级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村民委员会的各项工作制度,实现村民委员会各项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
举一个身边最典型的例子,针对农村干部长久工作懒散我所在莘亭街道有着严格的规定。为了全面加强了管理力度和监督力度,每个“村委会”的办公室,必须在明显的地方悬挂张贴村民委员会工作制度、村规民约、村务公开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等上级规定,根据自身实际,莘亭办事处还提出了四项规定:
一、公开办公时间;
二、设立来访登记表;
三、设立意见箱;
四、设立热线电话。在全面落实村干部周二、周五集中办公制度的同时,对村干部值班制度进行严格要求,确保每天都有一名村干部值班。这不仅是对“村委会”管理制度的一种补充,更规范了村干部的工作行为,方便了老百姓反映问题,解决问题。
四 功能的多样化
“十二五”计划中强调,必须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村委会”的核心职能应该是为村民利益服务,包括维权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和公共服务。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利益矛盾和冲突、制度和体制的不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的贫弱以及“村委会”成员和村民素质相对较低,“村委会”在履行其服务职能上海有所欠缺。近年来,由于国家越来越重视“村委会”的服务功能,从微观层面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组织的功能、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积极作用更是关键所在。这一点,从我所接触的“村委会”挂的功能指示牌上就能直接看出,我所走访的一些村庄,以岳庄为代表,该大院不仅仅是农村 “党支部”和“村委会”,也是农村文化大院、村民调解委员会、计生办、民兵连工作地、治安办公室等等。平常,除了开会办公等日常工作项目,还承担了农民教育、娱乐、生活等多项内容。
明显的一点,走进“村委会”,我们可以轻松的看到几个崭新的书橱,这是县里为了帮助农民致富拿出专门资金购置的。一本本崭新色书籍包罗万象,不仅有种植养殖技术,也有专著名著,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群众,这也是我县“村委会”办公室的一大亮点。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思想,看待问题不能只看到光明美好的一面,还要及时发现它存在问题的一面。我们的“村委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各级相关部门必须在平常的观察中注意积累,深入剖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思索解决方法。
一 完善制度强管理
在农村基层实行社会主义民主,使广大村民享有自治的权利,这就需要各项制度来加以保障。首先要继续健全村民会议制度,明确岗位责任制,实行严格日常的工作制度,坚持村务公开,在此基础上,落实好良好的贯彻档案资料管理制度和村委会成员的补贴,才能提高村委会干部的工作管理水平和办事效率,调动积极性,增强责任感,充分发挥“村委会”的作用。
二 紧跟时代提能力
在下一个五年,新农村建设对村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继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城乡一体会、普及惠农政策上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不可否认,当前的村干部都是政治素质较高、工作能力较强、致富门路畅通、思想灵活的农民代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村委会”已经完全符合当前的形势了,这类人群需要提高和进步的还有很多,包括科学文化素质、党性和政治素质、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继续完善基层干部的培养机制显得极为重要,把“村委会”成员真正的锻炼成一支“思想政治素质硬、工作能力强、学习速度快、精神面貌高”的队伍。
三 培养后备保长效
我们知道,在我国每三年都要进行一次“村委会”成员换届选举,伴随着时代的更新变化,建立后备干部培养的长效机制就显得极为重要。如何更好的吸收高素质、年轻化、有能力的村民进入“村委会”班子为百姓服务,不管从上级领导还是该村成员都是极为关心的。
针对真个问题,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为目标,委托职业中专举办了全县新型农村后备干部农村科技暨致富带头人学历教育班。该教育班坚持“面向农村,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配合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工程的实施,结合新农村社区建设和当前农民对农村先进实用技术的需求,培养造就一批思想观念新、技术业务精、经营能力强,具有自立意识、合作精神、法制观念和创业本领的新型农村后备干部和科技致富带头人队伍,为推动我县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奠定坚实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四 明确关系促和谐
我们经常提到一个概念,就是“两委”。在农村来说,村“两委”即村党的支部委员会(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村委会),这两个组织,一个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一个是村民自治组织。两者的关系是 “党支部”发挥领导核心力量,“村委会”在 “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村民自治在党的领导下顺利进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融合,互相依存的的服务体系。作为农村基层服务的两大载体,两者是缺一不可的。农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都集中在村一级,面对群众的信任危机、威信降低等问题,需要两者共同思考,积极面对。
在新的五年计划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村委会”作为农村工作的直接承担者,压力是巨大的,只有继续加强“两委”的建设,才能把我县的“创先争优”活动推向新的高潮,为“十二五”建设的顺利实现,推波助澜。
第三篇:村委会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大姚县三岔河乡荞苴村委会是州统计局的是 “四群”教育工作联系点,近年来,在州、县、乡三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扶持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全村社会和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也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为了深入了解实情,摸清底数,掌握荞苴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困难,进一步做好扶贫帮困工作,近期,我通过入户走访、村领导班子座谈、自己驻村亲身体验等方式,重点围绕调整产业结构、理清发展思路、增加农民收入等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对荞苴村贫困的原因和如何脱贫致富有了一些初浅的认识和思考。
一、基本情况
荞苴村隶属大姚县三岔河乡。地处三岔河乡南边,距三岔河乡政府驻地6公里,到乡道路为土路,交通方便,距大姚县城58公里。东邻白泥田村委会,西邻背阴地村交界,北邻三岔河村委会。辖里村、河边、外
一、外二、三龙树等5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64户,有乡村人口治理发愣功人,村党总支一个,村支部5个,其中党员有35人,女性党员5人。
全村国土面积19.02平方公里,海拔1580米,年平均气温17.80℃,年降水量650-750毫米,适合种植粮食、烤烟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974亩,人均耕地1.59亩,林地23483.2亩,共有经济林果地810亩。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49.9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37元。村内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民风淳朴,适宜烤烟、核桃、花椒、水稻等粮食经济作物生长。
二、经济状况
荞苴村主导产业农业,经济结构单一,由于自然条件和传统习惯所限,农户以烤烟,核桃、花椒、水稻种植为生,也是经济收入重要来源,不能形成多种品种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种植。生产经营方式粗放、产业化程度低,主要还是梨耕的原始耕作方式,不能形成专业化、机械化的作业;产业化生产水平低,未能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供、销一条龙生产经营体系;农民收入来源单一,主要靠出售农业初级产品创收,缺少加工增值环节,农民增收困难。通过国家近年来对“三农”的大力扶持,村民基本上都已经达到温饱水平,但是村民普遍缺乏发展意识和市场观念。基础设施逐步加强。随着国家对三农加大投入,自然村道路硬化得到改善,饮水工程成效明显,保证了村民喝上安全的自来水,沼气和太阳能补助加大,农户用上清洁环保生活能源,针对荞苴村实际情况,我局积极出主意想办法,给予他们帮助。逐步改善了交通,卫生,教育和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影响农民增收的几个因素
(一)村民的思想观念落后。
由于受恶劣的自然环境制约,全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导致思想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温饱无忧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在文化素质方面:目前,全村治理发愣功人中,文盲有64人,占总人数的10.62%,小学文化程度397人,占总人数的65%,初中文化程度110人,占总人数的18%,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27人,占总人数的4.45%,大专文化程度仅有12人。由于知识匮乏,村民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二)精神文化建设匮乏,村民的物质水平在逐渐提高,但是村民们的业余活动较少,没有的村文化活动场所,主要还是观看电视为主,农闲后相互的串门聊天,村民自觉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不能体现“乐在其中”的创建思想,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有待加强和提高。
(三)基层党组织建设仍须加强。荞苴村设党总支部1个,下辖村民小组党支部5个,共有党员35人。从调研情况看,基层党组织健全,村组党员干部吃苦精神强,在带领村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了较好作用。但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党员、干部在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上还存在一些不容乐观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多数党员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当前,全村集体经济收入相当微薄,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级组织作用的正常发挥,村组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
(三)产业单一且培植新产业难度大。一是荞苴村的经济收入烤烟种植。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9.5%来源于烤烟,烤烟已成为全村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其它的经济林果核桃,板栗,花椒,种植过程中科技含量低、科学的核桃嫁接技术掌握不够好、中耕管理不到位、集约化经营刚起步、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等问题还较为突出,壮大核桃产业任重道远;二是受地理环境的制约,除核桃种植外,还可种植花椒、板粟、华山松等,但受地势和水资源的制约,想形成规模难度非常大;三是缺乏养殖技术。近年来,县、乡党委政府均鼓励大力发展黑山羊养殖,荞苴村也有不少农户作过尝试,但由于养殖技术和品种改良等问题,养殖大户少。四是剩余劳动力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受自身素质和传统观念的束缚,许多村民文化水平低,科技素质差,缺乏竞争力,在非农领域就业面临着诸多困难,加之一些人安于现状,外出务工怕吃亏,减少了增收的机会。
四、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近年来,三岔乡党委政府就全乡的发展提出了“一园四区”的工作思路,荞苴村委会烤烟、畜牧业、优质粮食种植的实际,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荞苴村的实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着力夯实基础,筑牢发展根基。
1、加强基础教育,提高村民素质。让“学习改变命运,教育决定未来、成就未来”的思想扎根群众。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特别是在县、乡政府关心支持下,对学习好考上大学的农村家庭给予一定的助学补助,真正让学生安心读书。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积极争取资金,发动群众投工投劳,村庄道路硬化,房屋亮化成效明显
3、发展文体卫生事业,提高健康水平。建设村组文体活动中心,为群众提供文体活动场所。
4、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构建和谐新村。以为民解困为核心,以村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大病医疗救助。五保对象救助、教育救助、养老救助、自然灾害救助等为辅助,以捐赠扶贫为补充,建立健全覆盖全村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保障机制和养老保险制度。
(二)壮大林果产业,实现“三棵树”富村。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荞苴村地处山区,“三棵树”种植已初具规模,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有三:
1、要提高科技种植含量,聘请专业人员为群众开办经济林果植培训班,力争每个村民小组有3-5名种植辅导员,广泛开展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组织专家进村入户,为群众解答各种疑难问题;大力推广科学种植,育苗、移栽、嫁接、防病、施肥等环节上下功夫,不断改善经济林果的生长环境,努力使经济林果种植产量增收、品质提高。
2、要发动群众自建蓄水池(窖),解决经济林果灌溉难的问题,改变靠天吃饭的历史。
3、要通过双向互动,促进产品流通。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民成立荞组村经济林果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生产、统一产品质量、统一组织销售、统一策划宣传,扩大销售渠道、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引导扶持经营能手带头组建联合销售实体,实行企业化运作,通过企业带动实现产业富村,同时,鼓励和倡导群众因地制宜发展魔芋、反季节蔬菜、中草药的种植,在每个村民小组扶持培训1-2户黑山羊养殖专业示范户,特别是要大力推广种植花椒,把花椒作为具核桃之后的重要收入来源,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三)加强教育培训,实现人才强村。
1、开展校村合作,主动与大姚县职业学校联系,选送具有初中毕业以上的优秀青年参加果树、畜牧、兽医等专业的学习,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村民致富带头人。
2、加强技能培训,培养新型农民。利用远程教育和现场教育相结合,开展科技培训入户、技术服务入户、农业信息入户等活动。每年有计划地邀请专家为村民开展培训50人次,使每个青壮年劳动力平均掌握1~2项农业实用新技术。
(四)完善组织机制,强化支部带村。
1、完善“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制度,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完善和落实《村民公约》,形成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机制。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引导农民树立法制观念,增强依法维护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责任。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农村安定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2、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为契机,加强党组织建设,发挥核心作用。建立完善“一制三化”(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党支部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的工作机制。落实党员干部“两带三为”(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为民造福、为民解困、为民排忧)责任,全面开展“三项培养”(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优秀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的农村基层干部)活动,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增强村组党组织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战斗争力。
(五)整合各项资源,发挥群众集体智慧兴村。
1、充分相信群众的凝聚力,创造力,把资源转化为资产,把资产转化为资本,荞苴村林地多,随着林权制度改革后,各家各户都有一定的林木资源,可以采取用林权抵抵押贷款,化解发展产业资金不足的现实。
2、运用金融杠杆作用,突破产业调整结构资金不足的瓶颈,上级对农村金融服务渠道少,加之群众对金融认识起点低,观念弱,不会运用现代融资工具,不会用别人的钱,用下代人的钱,用上代人的钱去发展自己的产业,随着国家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农民群众努力劳作,手里面也有大量的存款,只会存入到银行,获取利息,而急需发展调整产业的农户苦于不有钱,可以不出村在农户直接融资,适当高于银行利息,形成良性循环,解决农户发展产业资金不足的现实。
3、搞好土地流转,发挥土地使用效率,由于老龄化加快,“农转非”政策习贯彻执行,进城务工的增多,而造成土地闲闲置,而一些种植大户苦于没有土地,搞好土地流转,形成规模效应,就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产出效应就会增大,出租土地的人可以收获一定土地出让费,同时也可以到出租土地上打工增加收入。
第四篇:村委会调研报告
后进不愧,关键在于找准后进赶先进突破口
——关于后进行政村(杨家),在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好群众工作调查分析报告
茨营乡党委、政府: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央、省、市、区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三村四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着力破解“三农”难题,促进农民快速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乡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各职能部门通力协助与支持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紧紧把握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体,以转变发展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找准我村的实际与经济发展增长点,以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土地流转为主要工作重心,在村领导班子,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经济上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全村各项事业运行较为发展,全村人民和谐是安稳的主旋律。全村的社会发展、经济状况、报表,全村实有农户1378户,总人口5120人,农村经济总收入3134万元,人均纯收入3428元,人均有粮497公斤(含杂粮),本村委会属茨营乡贫困山区村委会之一,夹居着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北与珠街乡的白施岩村接壤,东与哈马、大麦村委会接壤,南与蔡家村委会接壤,西与整寨村委会接壤。户数及人口总数在全乡行政村委会排第二位。由于所处地理条件限制,整个土地面积分布在村委会所座落的东西部。东边为后山面积,西边为前山面积。前山面积的土壤为红、白粘性胶泥土壤,可以形容为“下雨一团糟,天晴一把刀”。一坡一凹,几乎没有平整的地块,广种薄收。低洼处,有一点收成,脊梁处,稍遇天干,作物枯死,有种无收。后山土壤多为油红土(含园林及林地面积),肥瘦分布不一,只能种植包谷、洋芋、荞、大小麦等作物,水利条件差,也严重缺水。收入适中,难于高产,更无法进行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而导致严重影响和制约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致使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不能更好的开展,传统的小农耕种模式占据主导地位,无法发展和解放劳动力,也无法进行大规
衡,透彻分析不利因素的存在,紧扣时期政策和机遇,迎难而上,经过历届村两委班子及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的努力,逐年改善,凝聚现存优势,有以下五大支撑点,对今后全村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是抢抓机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1998年至1999年间投资580万元完成陡山水库东西干渠工程。2003年、2006年投资43万余元完成白龙坡烟田干渠工程。2006年至2007年投资340万元完成对胡家坟水库东干渠相关工程。2006年、2009年先后投资130万元分别对罗家坟、卒兵沟倒洪渠改建改造。2008年投资630万元对陡山水库迎水坡、背水坡、泄洪道建设。通过这些大型工程,全村的水田,旱地的灌溉率有了大幅提高,对农业生产用水的保障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是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突出搞好村容村貌,以村内道路建设作为一项富民工程重点来抓,重点推进财政“一事一议”工程,整村推进工程,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对四个村小组(钵上、格浪、瓦窑、杨家)的村内主道路进行
行了重新建设,改造了大会议室,建设了小广场。改善了办公环境,方便了群众。有了活动阵地,丰富了群众生活。
有了以上的支撑点,已将全村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还有很多的问题仍未解决,还有较多的薄弱环节有待下步突破解决。通过调查发现,我们还发现我村有以下四大优势。
一是土地面积较大,具备退耕还林、还草的优势,这是杨家的一大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可以种植核桃、梨等林果,这是一个完全可行的经济增长点,把全村辖区内的荒山、旱地进行产业改造,按区域、水源丰富情况选择好各类林木及草。这样既美化了生态环境,也美化了村庄,避免了水土流失,更重要的是增加了群众的收入。自2005年的“农民万元增收计划”实施以来,全村栽种的桉树有56万多株。云南杉、藏柏树20余万株,核桃树2.5万株(近150亩),争取和实现退耕还林面积56.3亩。同时结合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对练三坡、瓦窑二个村小组的商品林共计2300余亩分配到户管辖,林权到户。从这些情况看,已迈出绿色银行增
也给较少的人留下较多的土地,这样更有利于产业调整和土地流转。
四是进一步探索农业订单产业及蔬菜的发展种植,杨家在前几年前有过两户种植蔬菜,在人无我有的季节上市销售,可以增加收入,亩产可达1300至1500元。除此之外可以在干旱地区发展中药材、姜、土豆等规模大户种植,来带动订单收购,有可能成立专业合作社。按其产值看,可以远远超过烤烟所带来的收入,所投入的工、物资成本及生产周期都大大缩减。这也是值得考虑的一条思路。
三、站在起点,找出薄弱环节,进行突破,找准思路致富于全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全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关键在党,核心在人,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党的政治路线确定了,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因此,党员干部要有政治敏锐性,高度的政治责任性,树立牢固服务群众的意识,为官一任,致富一方,紧紧围绕中央的决策和部署,根据我村的实际情况,做出积极的成绩。干部敢过河,群众敢过河。
辖区内的荒山、旱地进行产业改造,按区域、水源丰富情况选择好各类林木及草。这样既美化了生态环境,也美化了村庄,避免了水土流失,更重要的是增加了群众的收入。计划在未来三到五年内把村东后山面积,陡山水库东西干渠上下的旱地、中等肥力的土地进行林木改造。栽种经济林(核桃、板栗、梨树等),生态林(云南杉、藏柏、冬瓜等),并在格浪、杨家、瓦窑推广试点1至3户栽种风景绿化树(花木树、山茶花树等),这些树苗的销路不用犯愁。同时重点进一步深化改造练三坡、瓦窑两个村小组的林权改革,加快流转。将荒草、疏林地进行改造,引入老板进行产业投资等手段,发展林木、林果、特色养殖等产业。盘和我村靠山吃山的经济增长模式。
4、抓劳务输出。劳务输出是我们近年来的一大经济增长点,也是大多数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劳务所获得的收入占全村总收入25%以上。自古以来,杨家能工巧匠辈出,尤其是建筑业的从业人员。输出的劳动力可以活跃我村的经济,将成为我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112-
第五篇:当前农村现状调研报告
当前农村现状调研报告
当前“三农”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也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对农村的实际现状进行分析,明显的感到,农民在教育、公共设施、医疗卫生等诸多方面享受着不公平的待遇。由此认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提高他们取得较高收入的能力,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水平是关键。本文主要介绍了农村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分析了形成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农村的基本状况
全面深入的了解农村的基本状况,包括农业生产情况、农民工进城务工问题、农村医疗、农村贫富差距等诸多方面的情况了解,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提高农民教育水平的重要性,农村各种问题的存在及恶化,这些都与农民的受教育程度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影响着农民下一代子女的受教育水平。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关于农业问题
现在不少农村专门从事农业的农民依旧占了较大的一部分。不少农民离不开土地的原因一般为:1,家庭劳动力较少,而承包土地较多;2,家中有病人或自己有疾病,不方便外出;3,年龄较大,村中又没有外出的习惯;4,文化程度较低,缺乏技能,不敢外出;5,自己在家做小生意或者为村干部、教师、乡村医生、或是在附近村庄搞建筑等,能取得非农收入,不愿外出等。致使农业上仍是一家一户几亩地的小生产方式的小农经济。不同村庄,不同小组亦有很大的不同,很难形成农业规模生产,无法产生现代农业的规模效益,而且使一批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只能维持最基本的温饱。他们从选种、育苗、耕作、施肥、灌溉、植保、收割、运输、储存、出售完全是自主的全能操作,没有分工协作,技艺不可能精益求精,也不可能产生系统效益,没有联合,力量分散,使得农民在农产品的销售上处于劣势,不能左右农产品的价格,无法扭转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局面。而且小农经济承受现代科学技术的容量较小,无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这一生产力,农业的生产力很难有效得到提高,再加上农业效益较低,很多农 1
民已不愿意对土地进行较大的投资,而是维持自己家庭的基本生活即可。现在随着农业机械的大量应用,农民的压力有所减轻,但是由于土地面积较小等原因农业机械并不能普遍应用。由于农作物的季节性,在农闲时一部分农民就无事可做,而在农忙时则从早忙到晚,有时吃饭都在地里。在气候不顺的时候,干旱是要灌溉,涝淹时又要排水,增大了农业的投入成本。
其次,农业的效益较低,仅靠农业是农民是很难富裕的。由于土地边际收益递减,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并不能明显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而提高农作物产量又会是农产品的价格降低,因此靠农业增产也很难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
(二)农民工进城务工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逐渐放宽了对农民进城的限制,农民大量涌进城市,务工收入成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进城务工的农民呈现以下特征,一是所从事的工作较为低级,大部分为又苦有累的低层次工作。进城务工的农民所从事的工作一般集中在建筑,力工,服务业等行业,其次为文教卫生,零售业,机械制造,餐饮业等行业,比例极少。而在公司销售部门、人事行政管理、文秘、通信工程、财会等工作的农民更是极少,特别是在计算机、金融保险、人事行政管理等行业部门工作的农民基本为0。由此可以看出农民工所从事的行业大多数是城市人所不愿从事的又脏又累又苦的最底层次工作;从农民工工作的单位类型来看,以自由职业者为最多,其次是私营企业和国营企业,再者是个体户,事业单位,集体企业,比例较少。从工作层次来看,从事操作层(一般职员或工人等)占74.6%,为绝大多数,从事技术工作的只占到18.3%,而从事中层以下管理工作的仅占7%,从事高层管理的则为0。二是农民寻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较难,又很不稳定。三是农民的工作环境较差,而且工作时间较长,但收入却很低。总体的评价在城市的工作环境不是令人满意的。不少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时间较长,而他们的收入却很低,除去花销开支已所剩无几。
进城务工的农民因受教育不同而待遇有了较为明显的差别,总体来讲,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农民工作环境相对较好,工资待遇相对较高,心理压力也较小,同时面对城市比较自信,有一定的目标和追求。而
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农民公所从事的工作也相对较苦,选择余地也较小,心理压力也较大,很难适应城市。
(三)农村医疗状况
根据我们的实地调查了解,我们发现农村的医疗问题主要有:一是乡村医疗卫生条件落后,绝大多数乡只有一个卫生所,只能满足农民看头疼发热感冒等小病,对于较大的疾病没有力量解决;二是医生短缺,并且医生整体素质不高,有相当量的医生并未接受正规的医学教育;三是医疗费用较高,药价居高不下。有病或家庭中有病人的农民因医疗问题而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农民面对重大疾病束手无策,农民渴望治病又害怕治病,主要医疗费用太高,农民住不起大医院,而小医院对大一点的病又无能为力;二是农民因病致穷现象严重,医疗支出费用曾逐年增加趋势,并成为农民的主要支出之一。巨额的医疗费用已对子女的教育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三是农民的“小病拖,大病忍”现象严重,因病死亡人数不断增加,并且大病的增加对家庭的幸福和谐有极大的影响。不但加重了病人的身心的痛苦,也使得与病人关联的亲朋好友心理压力加大。特别是跟病人利益密切相关的人员与病人(如生病老人与其子女)的关系面临考验。
虽然受教育水平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不明显,但身体健康程度却对自身或子女受教育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解决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对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也有很大帮助。
(四)农村的贫富差距问题
现如今,农村的贫富差距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不但在不同地区有很大的差别,就是在同一地区同一村庄差别也是非常的明显,并且这种差别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农村的贫富差距在住房上可以窥见一斑,贫穷的农户的住房十分的简陋,而富裕的农户的住房较为豪华。根据富裕原因的不同可以将富裕农民分为二类,一类是技能性富裕,主要是指通过自身的技术、知识等取得较高收入,他们一般是医生,教师,商人,养殖户,外出务工人员等,对于这类人拥有较高素质,通过辛勤劳动富裕起来,则要大力倡导,积极引导,予以扶持;另一类是短暂性富裕,此类主要是指由于各种原因,现在虽能取得比其他农民较高的收入,但是随时
间的增长而不具有可持续性。如有的家庭子女较多,在未完成九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下,都外出务工,从而能取得比其他农户较高的收入,但是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他们的发展潜力有限,收入增长缓慢,一旦他们成婚成家,积累起来的财富就会迅速消耗,原有的富裕景况难再。对于此类则要予以引导,下力气提高农民的素质,提高他们持续挣取较高收入的能力。
根据贫困原因的不同可以将贫困农民也分为三类,一类是投资性贫困,这主要是指为了提高自身的或子女的素质能力而进行投资导致的贫穷。一般受教育子女较多的家庭,属于投资性贫困,但是由于他们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了劳动力的素质,因而在可期望的未来取得较高收入的能力提高,在经历贫困后会很快的富裕起来。对于这样的贫困家庭,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对自身几子女的投资;一类是技能性贫困,主要是指由于受教育水平低,知识贫乏,技能缺失等造成的贫困。对于这样的贫困,需要政府制定积极政策,广开途径,努力提高他们的素质;三类是衰竭性贫困,主要是指由于年龄、健康等原因而使得收入水平很难保持或持续下降,以致不能取得能维持基本生活的收入,如老年人家庭,有重病人的家庭,大多属于这一类。对于此类贫困,需要政府建立社会保障体制,以保障每一个公民生存的基本权利。
农村的贫富差距持续拉大可能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农民的心理感受上会觉得不公平,从而有可能造成矛盾的不断积累,对社会和谐产生严重冲击,特别是农村的一些怀旧之人,目睹当前的贫富悬殊状况,不断的发出了今不如昔的感慨,这种现象值得给予关注,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农民对改革开放以来,财富分配不公的不满。防止农村贫富差距两极分化,其治本之策是以城乡统筹的方法破解“三农问题”,进一步壮大农村经济,在发展中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对自身致富的能力有直接的影响。
二、主要结论及几点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的论述,认为农村从总体上来说还很贫穷,问题依然很多,并有继续严重的趋势。农村的发展仍很缓慢,农民的生活仍很困难,农业的前景人令人担忧。农村的落后与农民的受教育水平有着密
切的关系,正是由于农民的低教育水平,才使得农村的各项事业进展缓慢,这又反过来使农村的教育大大落后于城市的教育,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使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越拉越大了。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大力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公平,保证农民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农民的困难不单是地少人多,而更重要的是知识不足,没有任何资产能比知识资产来得稳定可靠,而不像土地,只要愿意付出代价,知识资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的素质,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同时建立激励民间资金投入机制,扩大教育经费来源,鼓励支持民间兴办职业技术教育等以提高农民的致富能力。制定政策,保证农民与城市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反对歧视农民的行为。对于因家庭困难等原因而不能上学的学生给予适当补助,保障他们的受教育权,不能因为贫困而让他们丧失了学习的机会,让他们还未成年就饱尝人间的不公平不平等,让他们失去于别人公平竞争的机会。
2、给予从事工商业服务业的农民以优惠政策待遇,政府部门应积极拓展渠道,提供便利,共享信息,成立专门的创业指导机构帮助农民选择项目,帮助农民创业提高农民独立创业的积极性。对农民创业贷款提供便利和优惠,给农民提供优质的服务,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保障农村有一个稳定的安全的生活工作环境。同时要给予农业以积极有效的扶持,除取消农业税及粮食直补外,还要对农业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机械等积极调控,控制价格不断的攀升,必要时应给与农民农业生产资料补贴。
3、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适应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放活政策,简化手续,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取消现行以农业和非农业性质划分户口的户籍管理制度,推行以实际居住地登记为“居民户口”的城乡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让农民享有自由进城和自由迁徙的权力。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村人口在城镇落户,落户后在一定时期内计划生育政策不变。为使这项改革稳步推进,建议先将城市和像烟竹村一样的“城中村”居民,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逐步向农村推进。建议由公安局研究制定具体
实施办法,力争用五年时间,完成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的工作。
4、深化农村管理体制改革。积极适应建立新型城市管理体制的要求,以强化街道管理、发展社区服务为主题,进一步创新机制,完善设施,拓宽服务领域,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要,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对纳入城镇规划区内的村组,逐步“撤村建居”,促其向社区管理模式转变。继续深化农村管理体制改革,着眼于集中资源、组团开发、形成发展“拳头”,积极稳妥地推进撤乡并镇、合村并组,逐步实现由行政区划向经济区划的转变。
5、统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调整教育布局,优化资源结构,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全面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大力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整合城乡卫生资源,健全以乡镇卫生院为主的乡村卫生服务网络。深化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医疗卫生保障措施,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兼顾基本医疗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先进文化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配套完善设施,巩固文化阵地,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扩散。通过统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6、统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是突破体制界限,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劳动力市场。积极探索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逐步把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城市向农村延伸,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促进农民由土地实物保障向社会统筹保障转变,力争到2015年建起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弱势群体,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形成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同步提高的新机制。
7、统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水利、能源、交通、通讯设施和康居工程建设。逐年实施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完善供水、防洪和水生态环境保障体系,搞好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和保护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大投入力度,健全完善农村道路、广播电视和通讯网络,增强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着力推进农村康居工程建设,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面完成农村客货运“村村通”工程,实现区乡道路等级化,农户住宅全面达到小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