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传统读书教育

时间:2019-05-15 10:49: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议传统读书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议传统读书教育》。

第一篇:小议传统读书教育

小议传统读书教育

周远斌

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童年之时饱学于身者,数不胜数。从近、现代之交的学者身上,还能看到这一点。

陈寅恪先生,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童年饱学者。陈家重视对子孙的教育,不但开设家塾,而且还办学堂。倡导新文化运动的鲁迅和胡适,亦受惠于传统的读书教育,孩童之年在学识上也已有了很好的积累。鲁迅七岁入私塾读书,《百家姓》、《神童诗》等书即此时期读的。胡适四岁入私塾,期间读完了四书五经、《孝经》和《资治通鉴》。

一个人读书怎么样,关键在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和读书情趣的培养。孩童时期是一个人开发心智、引导情趣、培养习惯和技能的最佳年龄段,若能在这一年龄阶段培养出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嗜好,锻炼出一定的读书技能,这将会影响其终生。传统读书教育的成功,就在于此。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一生“暇则读书,虽寝食不辍,怠以枕,餐以饴”,钱基博先生读书之勤奋,与其童年之时所受的传统读书教育有直接关系。

古代读书,重记诵。孩童时期读书,以记诵为主,待成人后,读书也特别强调记诵。只有记诵精熟,才能融会贯通,章学诚深知记诵之重要,把记诵比作“学问之舟车”。

古代读书,还重朗读。朱光潜先生曾说,朗读“是学文言文的长久传统,过去是行之有效的”。“五四”以后,朗读渐不为读书者所重。

古代读书,更重学养。诵诗读书以养心缮性,为古代读书人之共识。钱基博先生继承了古代的读书精神。陈寅恪先生也特别重视学养,曾言:“学德不如人,此实吾之大耻。”

记诵乃积累之功,朗读乃反复之功,学养乃学识修为之功。取传统阅读之长,我们的读书会有更大的进步。

(选自《作家报》有删改)

练习

1、文章围绕什么中心展开论述的?

答案: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2分)

2、文中第三段中划线部分的“此”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孩童时期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嗜好,并锻炼出一定的读书技能。(2分)

3、文中的记诵、朗读和学养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答案:记诵和朗读是传统的读书方法,学养是读书的目的。通过记诵和朗读的方式最终来养心缮性。(4分)

4.文中论证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

答案: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5.请你简要分析第3段的论证过程。

答案:先提出“一个人读书怎么样,关键在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和读书情趣的培养”的观点,然后指出孩童时期是一个人开发心智、引导情趣、培养习惯和技能的最佳年龄段,最后举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因童年受到良好的传统读书教育而一生勤奋读书的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第二篇:《改造传统农业》读书汇报

《改造传统农业》读书汇报(居琦)

一、作者简介

作者舒尔茨,全名叫西奥多·威廉·舒尔茨,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于1979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舒尔茨于1902年生于美国,他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从事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舒尔茨反对将农业经济并入农学范围的做法,认为农业经济学应该是一般理论经济学的组成部分。他始终坚持这一看法研究农业经济问题,为现代农业经济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0世纪50年代末期后,他又致力于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并被认为是这一领域的开拓者之一。60年代后,舒尔茨将农业经济问题与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相结合,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问题,从而对发展经济学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也正因为如此,舒尔茨于1979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二、体系结构

《改造传统农业》一书共有十二章,遵循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写作框架,从以下三方面展开研究体系:

1、何谓传统农业社会;

2、为什么要改造传统农业社会;

3、如何改造传统农业社会。本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那些与来自农业增长相关的未解决的经济问题。而在研究过程中具体想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是:1.低收入社会能否通过有效地配置其现有的农业生产要素来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2.各国在农业部门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成功性方面的巨大差别主要是由哪种农业生产要素所引起的?3.在什么条件下对农业投资是最有益的?

三、内容概述

(一)何谓传统农业社会

作者撇开了以往学者关于传统社会的文化界定、制度界定或是技术界定,而纯粹的从经济角度来分析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特征。他说:“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可以称之为传统农业。”从要数的角度来定义传统农业,要求其具备的条件是生产要素的世代使用即不改变或没有发生改变,这里面暗含了三个特征即:1.长期内技术不发生改变;2.农民对获得和持有收入来源的生产要素的动机也是长期不发生变化的;3.这种收入来源的要素供给也是一种长期不变的,与前者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了一种均衡状态。这种均衡状态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农业社会。

对于这种传统农业社会,很多学者给予过分析,强调点就是验证传统农业社会为什么不能对经济的增长作出贡献。作者在提出自己的观点之前首先对流行于当时的两种关于传统农业社会的学说“要素配置效率低下说”以及“零价值农业劳动学说”进行反驳。作者依赖的是由社会学家所作出的实证数据。危地马拉和印度的两个地方可以证实这种传统农业社会是一种贫穷而又效率的状态,而印度在1918-1919的流行感冒所造成的影响则很好的给“零价值农业劳动学说”一个反例。

(二)为什么要改造传统农业社会

作者对“为什么传统农业社会不能对经济的增长作出贡献”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作者使用一个新概念(收入源价格)和一个老的模型(供求模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传统农业社会不能对经济增长作出的贡献的原因是它在新生产要素上的投资率过低;而这种过低投资率的原因是来自收入源价格过高的缘故;传统农业社会里关于对新生产要素的动机和偏好的长期不变以及供给的长期不变是收入源价格过高的原因;其间的最根本因数在于技术变化的长期不变。也正是因此才有了改造的必要。同时50年代以来的众多国家忽视农业重视工业的后果性现实也更加强了改造传统农业的迫切性。

(三)如何改造传统农业

文章认为关于改造传统农业,最大的点就在于技术层面。如何变动技术使得传统农业可以脱离传统最为关键。脱离传统就是要依赖于技术,使用新要素作出突破。而如何来实现这样的要素变化,是一个具体而实际的问题。作者从三个方面来讲述: 1.建立一套适合传统农业改造的政策

本书认为要运用以经济刺激为基础的市场方式,通过农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动来刺激农民,不要建立大规模的农场,要通过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的、能适应市场变化的家庭农场来改造传统农业,改变低效率的不在所有制形式,实行居住所有制形式 2.新生产要素的增加

本书认为新生产要素的增加依赖于我们供给和需求双方。供给可以是盈利和非盈利二者来提供,当然里面政府是重要的推动力。而从需求来看,则要体现在有利性,并让农民学会使用。

3.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经过以上一系列分析,舒尔茨得出了本书所要论述的最主要主旨:把人力资本作为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提高农民使用新要素的效率,缩短农民学习新要素的时间,提升农民使用新要素的能力以及增强自己的经验。四.总结

“ 一个受传统农业束缚的国家,无论土地多么肥沃,也不能产出更多食物。节约和勤劳工作并不足以克服这种类型农业的落后性。为了生产丰富的农产品,要求农民获得并具有使用有关土壤、植物、动物和机械的科学知识的技能和知识,即使农民得到了知识,如果是命令农民去增加生产也必然要失败。需要向农民提供刺激和奖励的方法。使得这种改造成为可能的知识是一种资本的形式,这种资本需要投资——不仅体现在对部分知识的物质投入品投资,而且重要的是向农民投资。”

第三篇:教育 读书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读书心得

本人利用这学期共了四本书,但是令我感悟最深的是教育理论书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下面本人就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让我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这一块有了更宽广的了解,更系统的认识。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指出:“情境教学是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为手段,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致课堂气氛,构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儿童的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的投入整个学习活动,达到儿童主动发展的目的。情境教学成为儿童主观需求,成为他们情感驱使的主动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一定的“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以“境”激情,引导学生由“情”知行。李吉林老师还详细地介绍了几种创设情境的途径: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绘情境。

1、图画再现情境。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图画是展现形象的主要手段,通过图画把课文中用语言描写的情境再现出来,一下子就让课文中的情境变得生动,实际上是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符合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让学生在直观形象中欣赏美、感受美。教师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的描述要声情并茂,这样,才能以“形”对学生的感官发生作用,“形”又激起“情”,学生也才有可能由此进入教材描写的情境中,感悟情感。

2、表演体会情境。学生有善于表演模仿的特长,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长,让学生进入角色,扮演角色。扮演角色可以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促使学生在表演中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转换到课文的角色之中,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加深了内心情感体验。在表演角色时,课文所描述的形象直接作用于聋生的感官,同时学生在表演时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加深对课文角色的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老师倾注纯真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和情感传递给学生。在教学时,教师首先要走进教材,为教材中的人物所感动,为祖国的旖旎风光所陶醉……这样在把学生带入教材描写的情景时,就能做到以教师之“情”,激起学生之“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体察学生的心声,敞开心扉,亮出真实的自我,用爱心去诱发学生的情感。多给予肯定和表扬,一句赞美的话语,一个赞许的动作,一个欣赏的眼神,都会使他们增强自信,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地学习情绪,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进行,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读书汇报会材料

-------史静丹

用青春谱写奉献的诗篇

—— xx小学王xx

王xx老师是xx小学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自2001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就投身教学改革,勇于探索实践。一身朴素得体的衣着, 一副和蔼可亲的笑脸,这是学生们眼中的王老师——温和娴静。踏实勤奋的工作作风,少言寡语却一丝不苟,这是同事们眼中的王老师——严谨谦恭。一个刚入门的新手,能力有限却热情甚高,这是王老师对自己的中肯评价——虚心求经方能进取。

一、极投身教学改革,勇于探索实践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王老师能够虚心地向富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同时自己也认真钻研,精益求精,因而在业务上迅速成长起来。她始终认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只凭一些简单的技能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要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就要不断的提高自身能力,适应形势发展对小学教师的要求。

在教育教学工作方面,她认真学习新课标,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制定了课时计划,按要求认真备课,并根据儿童年龄特征的不同,遵循科学创新的教育原则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力求使教学方法做到新颖。她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恰到好处的激发学生讨论的欲望,及时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适应课改理念,极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练习中她加强习题训练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她始终坚持“一遍清教学法”。即适当放慢教学速度,讲授新知识时力求深而透,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习题训练保证质量,力求少而精,突出能力培养。这一教学方法使学生终于从茫茫题在小学教学工作的六年中,她所带学科成绩始终名列前茅。特别是在08年她海中解脱出来。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方法是成功的,所带的毕业班数学和英语成绩名列乡五个中心第一名,三率和分别超出第二名10至20个百分点。

王老师不仅在教学工作中出类拔萃,在班主任这块教育地里她依然辛勤地耕耘,默默地奉献着,受到了学生的爱戴,家长的好评,领导的肯定和同事们的赞许。在班级管理中,她注重用爱心和耐心感染学生,因材施教,主动热情地帮助学生,促使学生形成团结、勤奋、道德的优秀品质。教书与育人并举,严格要求学生,帮助学生养成精益求精,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良好学习习惯、健全的品格和健康的人格。

2004年9月,她接任的是一个由刚从各个村庄走出来的学生所组成的班级。学生无集体意识、无班级观念、无良好行为习惯,学生只在自己的小群体中交流,三个一伙五个一群。面对这样的起点,王老师用爱心感染学生,例如每天早晨巡视教室,先看看学生有没有到齐,遇到天冷或天热的时候,照料同学们衣服穿得是否合适,早上是否都吃过了早餐,各种学习用具都是否带齐了。集体活动前要安排好同学们应必备的用品等。看起来很平常,因为这是作为一个班主任最基本的工作,其实这正是一个班主任爱心的具体体现。作为班主任她还善于组织和管理学生,下午很晚离校,督促学生清扫好卫生,早上提前到校,检查家庭作业,组织早读等。上课间操,开会排队,班主任都得到位。每学期开学计划,期末总结,每周一次周会、平时不定期的班干会,学生会,布置教室,出黑板报,主题班会等各项工作都要到位。加上每天发生的偶发事件,家庭访问等琐事,耗费的时间无法计算。这些工作原先都是她亲力亲为,在一段时间的引导中她逐渐培养出一队班级的骨干力量,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这样不仅班主任轻松,而且可以培养班干部的组织能力。在班里一般事情都由班长负责,但各项具体工作分工到各个班委成员。早读、早操等日常工作都由班长负责;教室内的黑板报由宣传委员负责,老师作适当指导:学习上由学习委员和各科代表负责。当然班主任要随时随地作检查指导。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她们的班干部都能安排的井井有条。

短短的一年时间她所带的班级在学习、体育、文艺、卫生和纪律处处领先,多次被评为县市先进班集体。

二、爱心、细心加上耐心,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担任一线教师的六年间,她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从培养和建立新型师生平等关系入手,寻找学生心灵世界的窗口,在知人的基础上教书育人,她的学生既不怕她,又格外亲近她,有什么心理话都愿意给她说。因此,她的话总能说到学生的心坎上。

“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不能让一个差生掉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只要对差生有爱心、耐心、恒心,就能„„”她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她的班上有这么一位学生叫王军伟,父母都已年老,自己又是残疾。家里生活艰苦,自己又经常被同学欺负。生活在这种境况的他,没有童年的欢乐,总是沉默寡言,和别人说话也总是战战兢兢,使人看了痛在心里疼在心上。对他这样的学生王老师总是给以更多的关心,及时了解他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同时多次找欺负他的学生谈话,积极表扬帮助他的学生。学生的心灵毕竟是天真纯洁,渐渐欺负他的少了,帮助他的多了,他感到了家一般的温暖。在给老师的评价表中王军伟同学总是写这样平常而发自内心的一句话:“老师,你就像我的妈妈,我会用努力学习报答您的!”

王老师对学生有高度的爱心和责任心。她认为:作为一名教师,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应该是最基本的原则。

王雅红也是她班里的一个学生,父母双亡,她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因为缺少双亲的关爱和教育,王雅红性格孤僻,经常迟到、旷课,常因一点小事就和同学吵架,不做家庭作业,成为一个让带课老师头疼的学生。看到这一切,王老师没有无休止的因为违犯纪律的训斥、挖苦她,而是以亲人般的爱心关心她、爱护她。指导她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指出她违纪的言行,对她不写作业王老师每天下午陪她做完作业再送她回家,真诚的爱可以像火山,暖化冰冷的心。一次她向老师提出自己的决心保证能独立完成作业了,而且她用行动履行了诺言。毕业离校时,这个孩子控制不住内心的情感,泪水夺眶而出紧紧抱住了自己的老师。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六年来,她用自己的汗水浇出了一园桃李芬芳。在教育园地里她用满腔热情收获了学生的敬爱,家长的认可,领导和同事的称赞。

三、严格要求自己,注重师德修养

王老师在思想上树立高度的责任感与奋斗目标,她把热爱教育事业放在首位,注重为人师表,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立足本职,勤奋钻研业务,努力提高文化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的技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做到不迟到,不早退,端正教育思想,热爱教育事业,坚持教养并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少先队工作方面,她积极组织队员参加各项活动,丰富了大家的业余生活,使少先队员的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日常生活方面,她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循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乐于奉献,任劳任怨,尽心竭力地做好领导交给自己的每一项任务。注重自身的师德修养,时刻牢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同事及学生面前做出表率,力争成为一名大家公认的合格乃至优秀的青年教师。

马克思说,人活着是要有点精神追求的。她坚信这句名言。因此,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她还渴望有更多的锻炼自己的机会,不断地完善自己,超越自己。所以从进入xx小学起,她就积极参加各种讲课、评课活动,多次担任观摩课、公开课任务,让自己在教育的舞台上能有所成就。

王xx老师就是这样,凭着对事业的痴心、对学生的爱心、对工作的热心、对未来的信心,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短短的六年工作中不断取得一个个成绩。2004年她撰写的论文《课堂改革与数学中的创新教育》获市论文评比叁等奖;2005年5月,王xx老师被评为县模范班主任;2006年连续评为联校模范教师和优秀辅导员;2007年9月评为县普通教育先进个人,12月评为县教学能手,论文《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在该年获奖。

王xx老师坚信:成绩永远属于过去,今后只有不断地完美自我,才能继续保持良好的师德师风,在平凡的三讲台,以春蚕的精神、蜡烛的品格,为祖国的未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与责任,她深信这才是一个优秀人民教师永无止境的奉献与追求。

第四篇:发扬传统主题教育心得体会

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教育实践活动心得

——记井冈山学习体会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我院开展了“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并在“三八”节期间,组织我院全体女同志到著名的革命圣地“井冈山”瞻仰了革命旧址、重温革命誓词、重读红色经典,进行生动深刻的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通过这次学习和考察,我学到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下面,我就从三方面谈谈我此次学习的一些心得和感受。

一、发扬革命传统,学习井冈山精神

“巍巍井冈山,绵亘数百里”,井岗山—中国革命的摇篮,不仅有着绮丽的风光,宜人的气候,更因它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启人缅怀的革命事迹成为令世人敬仰的红色革命圣地。这次井冈山红色教育活动我更深切的体会到共和国的诞生来之不易,同时更深刻的体会到“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前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这句话的分量。作为一个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中共党员,一名法官,我应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革命胜利成果,努力将井冈山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时代品质相结合,熔铸成新的时代精神,形成民族凝聚力,激励我们在新时期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努力拼搏、勇于进取!

三月八日,我们冒着濛濛细雨来到黄洋界,它是井冈山北面的天然屏障,海拔1300多米,山势险要,山峰峻拔。站在黄洋界上,俯瞰美丽的大峡谷,山坡上郁郁葱葱的阔叶林;白茫茫的云海淹没了群山之腰,留下峰尖;站在黄洋界耸立的纪念碑下,我们参加这次活动的同志在妇委会主任张晓静的引领下,再一次举行了入党宣誓,面对纪念碑,重温入党誓词,我们感受到无数革命英烈亡魂期待的目光。那一刻,自己心中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更加坚定,对那面鲜红的党旗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坚定信念学习井冈山艰苦奋斗的革命灵魂

通过对井冈山历史的深入了解,我被带入那段令人难忘的岁月,仿佛亲眼目睹了那惨烈的斗争场面,感受到了我们党内存在的激烈思想交锋和斗争;看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先驱,坚定理想信念,孜孜不倦地探寻中国人民解放之路的奋斗历程;领略了毛泽东等红军将帅高超的军事才能,他们指挥中国工农红军,依靠根据地人民的无私支持,硬是在人数少、武器差、缺乏训练的劣势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军事斗争的胜利;见识了红军和根据地人民克服敌人封锁所带来的缺衣少粮、缺医少药、物资极端匮乏等困难,以惊人的毅力战胜饥饿、寒冷、疾病、寂寞等常人难以想象、难以忍受的折磨和考验,炼就了一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本领。

革命的先烈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作为一名新时期的人民法官,我们手中握着人民赋予我们的权利,更应该体会到什么叫“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更应该慎重并合法予以运用,不辜负先烈们的付出与期待。

三、执法为民恪守法官职业道德

三月九日,我们带着一身的疲惫但仍于高昂兴奋的心情瞻仰了南昌革命纪念馆。在那里,我们再一次经受了一次革命的洗礼,一次精神的洗礼,在那一个个为解放南昌进而为解放全中国而牺牲的英烈的塑像前,我们身着法官制服,面带敬畏对他们表达了无比崇高的敬意。走进庄严肃穆的纪念馆里,通过讲解员的一次次生动且深入浅出的讲解,我几乎窒息,为革命英烈弃生命而置之度外的付出而感动,为我们对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未珍惜而痛心,更为自己作为一名人民的法官心中所承托的天平而感到责任重大。愧对于胸前的国徽,愧对于人民的信任,愧对于先烈,愧对于法官这个高尚的称呼。在回家的路上,我一次次地陷入深思: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团队、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信念,没有精神支柱,势必走向沉沦。

新时期新阶段,作为一名人民的法官,一定要弘扬井冈山精神,依靠群众,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才能得到群众衷心拥护和支持。今天,中国共产党已成为执政党,手中握有管理国家的大权,肩负着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重任,我们每个共产党人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坚持艰苦奋斗优良作风不动摇,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不动摇,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动摇,尽己所能,服务社会,让井冈山精神在我们共产党人心中永存。同时,作为一名人民的法官,要严格依法办案,恪守法官职业道德,公正权利,不为权、利、情所干扰,法律之上,自觉维护法官形象,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无愧于法官这个光荣的称呼。

第五篇:英国人的教育旅行传统

英国人的教育旅行传统

付有强

2013-3-19 14:07:23来源:《 光明日报 》(2013年03月19日 07 版)英国人对教育旅行的热衷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甚至罗马不列颠时代。近代初期,牛津学者首开赴欧陆寻求新知识的先河。此后,派遣贵族青年前往欧陆学习、游历,逐渐成为训练宫廷精英熟悉国际事务和世界文化的方式。

16、17世纪,前往欧陆游历并到各文化、教育中心体验、学习,日益成为上流社会的一种时尚,成为他们掌握近代语言和历史、学习体育技能、熟悉社交礼仪的重要方式,被看作是上层青年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7世纪中后期,理查德·拉塞尔斯提出的“大旅行”观念,逐渐为英国人接受和践履,成为英国教育旅行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期的教育旅行

早在罗马不列颠时代,英国人便因精神、文化或教育方面的需求而前往欧陆,特别是罗马。在中世纪,除因外交、军事和商业等进行的旅行外,英国人还以朝圣者、骑士及学者的身份前往欧陆。英国人喜爱旅行的传统如此深厚,以致当时的一名编年史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那片土地上的人们散布于世界各地,旅行成为他们的一种文化。”朝圣是为精神需求而进行的旅行,英国人很早就对朝圣充满热情。在基督教教义感召下,无数信徒相继踏上“朝圣之路”,开始了他们的天路历程。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一书中,乔叟就曾对他们进行过栩栩如生的描绘。诚如某位学者所说,将朝圣看作教育旅行或许有点牵强,但它的确发挥了教育的功效:既满足了朝圣者谋求精神升华的需要,又让他们增长了见识,增进了对外界的了解。骑士为获取实战经验而进行的旅行,是中世纪教育旅行的又一种形式。在中世纪,教育的目标之一便是培养骑士。骑士用以报效封建领主和国王的是军事技能,比武大会则是军事技能理想的训练和测试场所。当时,英国权力当局经常禁止境内举行比武大会,为获得实战经验,骑士就必须前往法国。后来,比武大会失去了严肃打斗的色彩,变成一种消遣,但它们却让贵族有机会以此为借口到国外旅行,去体验多姿多彩的生活。

学者和学生为学术造诣而进行的欧陆之旅,是中世纪教育旅行的主要形式。在中世纪中、后期,学者和学生也加入朝圣者、骑士的行列。12至14世纪,企

图在教会或政府谋职的人主要前往巴黎和博诺尼亚大学学习。当时,巴黎大学以传授文科诸艺和神学而闻名,博诺尼亚大学则是教会法和民法研究的中心。希望获取医学学位的年轻人通常前往萨勒诺,那里有首屈一指的医学校。除了法国和意大利,他们还前往西班牙,去寻求阿拉伯学问。前往欧陆学习的英国人成为了中世纪知识网络的组成部分,他们的迁徙、流动也成为英伦诸岛与欧陆文化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

近代新型教育旅行

近代之初,欧洲人的认知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知识结构逐渐遭到淘汰,源于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渐受青睐。在英国,人文主义的主要进展是通过牛津学子的意大利之旅实现的。15世纪中后期至16世纪前期,威廉·格雷、林纳克、汤斯托等人先后前往意大利,去寻求人文主义新学问。他们游历、学习不仅是为了在学问方面有所成就,更是为了“研究周围的世界,更好地服务于君主和国家”。这些具有强烈现实关怀的知识精英成为近代教育旅行的先行者,他们所树立的榜样,则推动着教育旅行观念的发展。

在人文主义传入英国之际,以君主为中心的宫廷,更多地成为政治生活的中心,而贵族也日渐沦为附庸。担任顾问、使节、行政官员、地方法官或省区官员等职位,逐渐成为贵族或绅士的公共职责。为了能胜任各种职位,就需要接受文化教育。于是,贵族的教育日益发生变化,从着眼于服军役,转变为以履行公职为宗旨。语言、历史、修辞、算术、地理、哲学及古典学术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此外,胸怀抱负的绅士还需要在谈吐艺术、音乐、击剑、跳舞、马术等方面展示出相当的能力。然而,这些是英国教育尚无法完全提供的。于是,欧陆成为获取宫廷社交技能的主要场所,而赴欧旅行则成为贵族、士绅的一种选择。

16、17世纪,早婚(13、14岁)在贵族中仍有一定的市场。不过,贵族们已经认识到,过早圆房不仅对男女双方的健康有害无益,也不利于家族血脉的延续。为了降低危害,一般的做法是让年轻的夫妻先举行婚礼并象征性地圆房,然后便长期分居。打发新婚男子外出旅行是实现分居的有效办法。于是,不少贵族青年尚在新婚燕尔之际,就被家人打发到欧洲大陆,去进行为期一年或更长时间的旅行。在这个过程中,旅行的教育功效稳固地确立起来,成为学习语言、促进个人发展和完善、体验外部世界进而成为“完全意义的绅士”的一种途径。

1670年,英国天主教神甫拉塞尔斯的《意大利之旅》在巴黎出版。在书中,拉塞尔斯杜撰“大旅行”一词,以指称为教育而进行的旅行,并系统阐述了其功能和价值。在拉氏及其他学者的宣传下,“大旅行”作为一种教育形式,为更多的社会阶层所接受,成为时人称作“幼熊”的青年人教育的顶点和“成年礼”。18世纪,富有的士绅子弟通常会到欧陆旅行三到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通常,他们会在一名私人教师和数名仆从的陪同下,学习语言,研究艺术,探幽访胜,享受自身地位所提供的闲暇。

作为一种传统和习俗,教育旅行对英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个人来讲,尽管确实有不少纨绔子弟借“教育”之名,在欧陆酗酒赌博、寻花问柳,但对更多的青年人,特别是像哈维、波义耳、吉本等人来说,教育旅行则提供了绝佳的学习机会,让他们得以接触古代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接触欧陆贵族和上流社会,欣赏到特定的艺术品,聆听到高雅的音乐,并从中获得养料和灵感。就整个社会而言,英国人在文学、艺术、科学、建筑等众多领域所取得的进步,或多或少都受益于他们在欧陆的体验。总之,旅行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既让践行者增加了见闻,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同时也推动了欧洲思想、制度和文化的传播扩散。在这个进程中,英国逐渐丢掉了岛国特性,变得更加开放。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下载小议传统读书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议传统读书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15篇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1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天空中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的话告诉我们,成长要与好书为伴。今天,我捧起《......

    读书教育叙事

    “读书”之我见 川口中心小学 李冰 还记得孩童时代的故事——小学在农村读了3年,课外读物少的可怜,能见到的,也是已被无数人翻阅,少皮没毛的连环画,(我们那时叫小人书)。等上了初......

    教育读书心得

    教育读书心得 教育读书心得1 朱xx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他指出:教育就是为了人,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为了一切的人,我们不仅要关......

    教育读书心得

    有关教育读书心得 有关教育读书心得1 我认真读了赵国忠的《让教师爱上教学》这本书。我们是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生活主旋律。可是,日复一日,你感觉到单调了吗?物价......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心得体会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书名是《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只有感到幸福的人其人生才是快乐和阳光的,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毕......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一) 《幼儿教师最需要什么》读书心得 众所周知,教育是一种无私而又博爱的职业,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生教育的基础。作为幼儿......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1 学习了李镇西的教育智慧后,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者,务必善于发现,善于捕捉对学生的最佳的教育时机,增强教师教育的智慧。那么,教师的教育力量从何而来呢?一、......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1 读完了《爱的教育》,我深深的陷入了沉思。如何做才是爱的教育?在我们的教育中,“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是何等的困难!通过阅读本书,使我更加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