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孔子谈诚信原文
孔子谈诚信 原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
子贡问如何处理政事。孔子说:“使粮食充足,使军队强大,使百姓有信用(有译为:对国家有信心)?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去掉一项,三者之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队。”子贡又说:“如果不得已要再去掉一项,二者之中先去掉谁?”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谁也免不了一死,但人不讲信用就不能立足。(有译为:百姓对国家没有信心,国家难以立足。)”据媒体报道,今后上海大学的学生求职手中多了一份“砝码”,这就是由上海人才服务中心印制的“职前诚信报告”。该报告把学生的职前诚信情况完全记录在案,而且“报告”采用了印制人民币专用的防伪技术。汕头,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但现在,因为汕头人在近几年的商务活动中一些人干尽了坑蒙拐骗的勾当,严重地损坏了汕头人和产品的形象。外人看来,汕头人是没有诚信的,我的一个亲
戚从上海出差回来,说 上海有些商店门口挂着“此店无汕货”的牌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什么讲诚信?“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这是李白《侠客行》的诗句,形容承诺的分量比大山还重,极言诚信的重要。诚信不仅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础或为人处事的底线,同样也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名片,如果你失去了诚信,别人就会把你的“名片”扔掉,不与你交往,这样你就失去了发展的机遇。读一读:全聚德做事的几个数字可供参考:烤鸭出炉后5分钟之内必须给客人端上桌:一只鸭子必须片90片以上;荷叶饼宽15厘米、长17厘米的规格丝毫不能差,靠着这些,全聚德走过了130多年历史,成为中国饮食业第一品牌。同仁堂有一副著名对联: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在这副对联下,同仁堂从一个家族企业成长到拥有两个上市公司的现代企业集团,从一家普通药店成长为“国药第一品牌”。2001年9月,一项北京市民购药去向的调查显示,同仁堂以绝对优势高居北京各药店榜首,成为北京商业信誉最好的药店。举例说一说我们班上诚实守信的人和事。诚信很重要,但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视“诚信”的现象仍较为普遍,诸如以次充好,以假乱真,虚假广告,说话不算数,承诺不兑现读一读:一个在日本打工的中国留学生不讲“诚信”,在日本餐馆打工―――洗盘子时,不按规定“每个洗七遍”,而是“计上心头”,每个少洗两遍,结果被老板用专用的试纸测出盘子清洗程度不够,以至该留学生被逐出餐馆,再也找不到打工的单位,甚至房东要求他退房,学校要求他退学,他只得换个城市,一切重新开始,他告诫人们说:“在日本洗盘子一定要洗七遍呀!”
如何做到诚信? 诚信有两个标准: 一是一个人在独处和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然不会弄虚作假; 二是一个人在具备了造假、失信的各种条件而无人制约时,仍然能坚持原则,内不伪于心,外不欺于人。做到了这两点,才是真正的诚信。
从具体事情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从生活点滴做到真正的诚信。对家长、老师、同学的诚信,对人以诚相待,讲信用,培养实事求是的良好习惯,学会做人,做一个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类的人。强化遵纪守法意识和个人的社会信誉意识,自觉而严格遵守社会、学校纪律和法规。学习中追求务实的学风,勤学好问,考试绝不作假等等。请你欣赏人以诚为先,信以诚为 本,诚以德为源。谁拥有 了诚信,就等于和微笑、掌声与胜利联姻;谁违背了诚信,就注定和苦涩、孤独与失败同行。诚信,人类不可缺少的品质;诚信,是事业成功的基础.不讲诚信的人,将会是社会的败类像过街老鼠那样.人见人厌,人人喊打。这对你又有什么启示?失信的代价 诚信的真谛 就是为了未来的长远利益而放弃眼前的短期利益。* * * * * * * * * * * * * * * * 何谓诚信?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能够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信任。上述对你有何启示? 守 信 的 回 报 *
第二篇:谈诚信
谈诚信.txt时尚,就是让年薪八千的人看上去像年薪十万。我们总是要求男人有孩子一样的眼神,父亲一样的能力。一分钟就可以遇见一个人,一小时喜欢上一个人,一天爱上一个人,但需要花尽一生的时间去忘记一个人。规范职业行为 提升履职能力
《保险监管人员行为准则》解读
发布时间: 2010年07月06日作者: 胡利民
中国保监会此前颁布施行的《保险监管人员行为准则》(以下简称“准则”),从监管人员的岗位特点入手,着眼监管干部队伍的长远建设和当前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从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高监管水平和执法能力等方面,对监管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目的是进一步提高监管干部队伍素质,推动保险业健康快速发展。
准则的颁布实施顺应了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发端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金融危机的发生有多方面原因,但人的因素是其中重要原因。防范这种危机,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规范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提高职业道德水平。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发展很快,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保险监管人员担负着引领行业健康发展、防范行业风险、规范市场秩序、维护保险消费者权益的重要责任。监管人员的行为,不仅对履行监管职责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的行为,有着示范和引导的作用。为适应保险业发展新起点、新阶段、新形势的迫切需要,根据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制定金融系统工作人员行为准则的要求,经过充分调研,并在广泛听取保监会机关各部门、各保监局、保险机构建议和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的基础上,经反复修改,保监会制定该准则并付诸实施。
据介绍,这次颁布的监管人员行为准则是建立在公务员法、党的纪律和人事管理等已有法律法规基础上的行为规范,是上述法律法规、党政纪律规范在保险监管干部身上的具体化和细化补充。准则规定的行为规范,既有倡导性的,是监管人员应当努力达到的标准,也有禁止性的,是监管人员不能逾越的底线。准则全文共十二条,从制定依据、思想政治、业务监管、行政执法、日常行为、廉政勤政六个方面对保险监管人员行为规范作出了规定。开篇是制定准则的依据。第一、二条是作为国家公务人员最基本的行为要求,重点强调保险监管人员作为国家公务人员,应政治立场坚定,坚决维护国家利益,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第三、四、五、六条,主要是围绕监管业务工作提出的行为要求,比如第四条要求“钻研监管业务,把握市场动态,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开拓创新,努力提高工作能力”,这主要是针对监管干部队伍比较年轻,业务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保险业发展需要提出的,旨在进一步提高保险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又比如第六条要求“统一执法尺度,严格依法办事,公平对待保险市场主体”,这主要是针对市场主体的反映,在监管工作中存在对大公司与小公司、新公司与老公司区别对待的情况。对监管人员日常行为,准则也作了三条规定,主要是第七、八、九条。第七条,是作为监管人员特别重要的职业要求。第八条,清正廉洁方面,保监会已针对执法检查、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监管权力行使过程,制定了一系列规定,包括监管人员廉政守则、现场检查“七不准”等,涵盖了执法各个环节,针对性、可操作性都很强,并且随着实践,还会有新的规定和要求。因此,准则没有展开一一列明,而是用“遵守廉洁自律制度规定”来要求,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覆盖面广。第十、十一、十二条,是禁止性规定。禁止性规定是监管人员不能突破的行为底线,违反了要受到追究和处理。
准则是倡导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相结合的一种职业要求,倡导性规范是高标准,禁止性规范是严要求。保险监管人员属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而国家对公务人员的奖励和惩处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规定,不能另立政策。因此,准则只是对保险监管人员在执行准则中需要给予表彰和处理的情况作了概括性表述,具体实施中则应根据具体情节按相关规定执行,这样更体现了准则与国家相关规定的一致性。
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规范保险监管人员行为,是加强监管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准则颁布一年多来,保险监管机构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落实的热潮。保监会下发深入学习贯彻准则的通知,并对准则进行了宣讲解读。保监会机关各部门、各保监局都积极行动起来,结合监管工作的实际,认真落实准则各项要求,并结合各自工作的特点,修订、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创新工作思路,促进各项工作落实。有的保监局将准则编成朗朗上口、活泼生动的《行为准则歌》,有的保监局结合准则要求开展行风建设年、制度落实年等实践活动,不少保监局还在各类评先创优活动中对违反准则规定的实行“一票否决”。准则的颁布实施,对规范保险监管人员的职业行为、提高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产生了积极影响。今年3月以来,根据中央纪委的要求,保监会在全系统部署了进一步学习贯彻准则的活动,在各单位、各部门认真开展自查自纠的基础上,组织了重点检查。这位负责人称,保监会将认真总结前期工作,积极探索进一步贯彻落实准则的新途径、新办法,不断把贯彻落实准则工作引向深入,为推动保险业健康发展、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附件:
大家知道,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个人讲诚信可以赢得别人的信赖和尊重,企业讲诚信可以提升企业形象,提高知名度,国家讲诚信可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人们讲诚信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未知世界存在着很多的不可预测性,人们为了保护自己,预防一些不利现象的出现,彼此之间需要一种承诺,于是诚信就成了人们处置未知世界的一种方式。但现代社会中不讲诚信的现象却越来越多了,人们互相之间不信任,企业之间的纠纷越来越多,国家之间的冲突也愈演愈烈。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诚信的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应该弄清诚信的含义。人们理解诚信传统的是从道德范畴去理解的,即待人处事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讲究的是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这种理解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面。因为“诚信”原则已成为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法律所接受的基本原则,成为民法及其它法律的一个通用原则,违反该原则的法律行为也当然被认定为无效行为,所以诚信同时也是一个法律范畴。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四条: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因此不讲诚信的行为不但会受到道
德的谴责,还可能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我们通常所说的“三纲”“五常”中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信就是诚信的意思。在古代,诚信被认为是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和各种善行的开端。如果不讲诚信,就会导致君臣互不信任,年轻人不敬畏长者,赏罚不分明,朋友不重情义。
今年总公司系统乃至全国的安全形势都很严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执行力不强,制度制定的都很完善了,就是落实不下去,形同虚设,一些人阳奉阴违,我行我素。执行力不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除了体制等其他原因外,笔者认为不讲诚信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不遵守规章制度就是不讲诚信的行为。试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严于律己,按章办事,规范操作,还会有那么多事故发生吗?
既然诚信如此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去讲诚信呢?下面结合我们企业的实际谈几点看法:
一、要把诚信融入自己和企业的品质
诚信是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和各种善行的开端。人无诚信不立,家无诚信不和,业无诚信不兴,国无诚信不宁。作为个体,要时刻以诚信去要求自己,处处以诚信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因为诚信是各种善行的开端,所以我们应相信,诚信升华的结果就是道德的完善。做企业和做人一样,要想做好企业也要讲诚信,尤其我们施工企业,更要守合同重信用,把诚信放到企业经营理念和价值观的高度来对待。按合同规定,优质按时地把工程交付给业主,以诚信为最大智慧赢得天下客户。“民以食为天”,我们施工企业就是以工程为天。企业对自己的职工也要讲诚信,对职工做的承诺一定要兑现,不能出尔反尔,朝令夕改,愚弄职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力资源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源,企业要善待和珍惜这一资源。我们的企业价值观“诚信、创新永恒,精品、人品同在”就很好地诠释了诚信对个人和企业的重要性。
二、要以不违背原则为前提讲诚信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任何事物都应一分为二地去看,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东西,物极必反。诚信也一样。不能为了义气去讲诚信,不能为了私欲去讲诚信,不能只为讲诚信而讲诚信。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条道德底线,这条道德底线就是做人、做事的原则,在诚信问题上最好不要去触动这条底线。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不做,不该承诺的不要承诺。因为有些事,你承诺了,去做了,可能就会触动法律;承诺了没有做到,可能就会落得个背信弃义的骂名。
三、要把讲诚信落到实处
讲诚信不应成为一句口号,要一言九鼎,一诺千金。要从身边事、身边人做起。同事之间要讲诚信,多补台少拆台,彼此为镜,互相关爱;部门之间要讲诚信,通力协作,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会顺畅;领导对员工更要讲诚信,这不但关乎到人心的向背,还关乎到企业的盛衰。
四、要讲诚信,先要做到透明
诚信不需要隐私。别人只有了解你了,才会信任你。所以,我们要学会与别人去沟通,坦诚相待,让别人充分地了解自己。同理,企业也一样,企业要做到诚信,首先管理要透明,要建立一套供员工和外界充分了解企业的信息通道,要给员工提供一个充分展示才能的平台,要给各级负责人一定的自主权,在这样的企业工作的员工才会讲诚信,这样的企业给外界的形象才是阳光、清新和诚信的。
五、要把讲诚信与维护企业利益统一起来
职工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职工的行为会影响到企业的形象,企业的形象也会波及到职工的利益,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关系。企业讲诚信与否决定着企业形象的好坏,形象的好坏决定着市场占有率的大小,市场占有率的大小决定着我们揽到的活的多少,揽到的活的多少决定着我们有没有饭吃。在现代社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讲诚信处在这个链条的最高端。可以说诚信是企业的立身之本、生存之道、谋事之基、发展之源,所谓“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可见,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第一财富。因此,要把讲诚信与维护企业利益统一起来。
诚信不仅仅是一种道德约束,诚信也不仅仅是法律上的规定,诚信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行为方式,诚信还应该是建立在信息充分披露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运行体系。只有当我们自觉地将道德和法律制度上的约束化为日常的自觉行动,铸入我们的品格,才能不断完善我们的道德和铸就企业的高贵品质。
第三篇:谈诚信
谈诚信
谈及诚信乃为人之根本,立国安民之基垫。
做人要讲究诚信,北宋词人晏殊就是典型。他十四岁时就被人举荐给皇上,皇帝召他与千余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试题是自己十几天前练过的,于是如实向真宗禀告,并要求改题。真宗赞赏他,赐他同进士出身。晏殊时,正直天下太平,所以,京城官吏便常到郊外游玩或在酒肆宴饮。晏殊家贫,没钱出去玩乐,只好在家里同兄弟读书作文。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做太子读书的东宫官,众臣不明为何,真宗说:进来群臣多游乐饮宴,唯晏殊闭门读书,自重谨慎。晏殊谢恩后如实告诉了皇帝实情,真宗更为赞扬。当然晏殊诚信为人,也使晏殊在群臣中树立起信誉。
诚信为人即如三月阳春,众人亦会如百花新绿一般共同簇拥了来。
为人者信可正其身,立国者信则可安其民,睦其邻。春秋战国时期,秦、齐、楚各以其兵强、财丰、域广称霸一方,于历史上各具强势一吞天下。为防秦兵,齐楚结为联盟共同抗秦。而后秦以城池诱之,使楚背信弃义,当秦攻于齐时,楚未援。后秦亦诈楚,楚伐秦,会之强越,求齐,齐亦定。卒楚大败,无利获更失其六郡,再无以力争。
第四篇:谈孔子的论文
谈孔子的思想孔子,原名孔丘,字仲尼。家中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孔子的伦理思想主要是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式,包括众多在内的规范体系。他十分重视道德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统治阶级的统治,他创立了统一的以”仁”为纲的完整的伦理思想。孔子的伦理思想影响了他身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对于民族心理、民族风俗的形成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仁礼思想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核心观点,也是儒家世代传承的理论基础。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各自的地位和价值及其相互关系,一直是众所注目的重要问题。或仁重于礼,或礼重于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事实上,仁固然是孔子的发现,但仁的发现原本是对礼的意蕴深入开掘的结果,而礼的价值也正由仁的发现而重新确立。仁是礼的内在根据,仁心外化而成礼,依礼而行而成仁,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恰成一辩证的统一关系,而其前提则是,仁作为一个德性范畴乃是一个动态的存在,即仁由根之于心的潜在的德性,到经过礼的规范而实现为完美的人格,其间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仁之作为潜在的德性和礼之作为外在的规范,各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价值。仁不发于心,则礼便成为毫无意义的虚文;而失去礼的规范,则仁流为自然性情,虽不失为直,但却难免于野,甚至难免为乱。由仁之作为动态的范畴这一特点,我们又不妨推断:人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或即是孔子未曾明言的独特的人性观。
在孔子的思想中,仁存在于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也应成为统治者进行统治的核心观念。仁在政治中是实行仁政,以爱民的思想来对待百姓。但是在春秋诸侯互相争霸的年代,仁的思想是很难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的,尤其是不适合当时各诸侯王的需要。他们需要不断通过战争的方式来兼并其他诸侯国,以达到扩充国土,在各诸侯中称霸的目的。所以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孔子的仁思想很难被各个统治者所接受并采纳。
仁在社会关系中的体现是要求仁者爱人,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在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
亦甚深远。他认为,优良的道德品质是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资格,每个人要把仁作为最高的信念。要求每个人要将仁具体贯彻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孔子认为仁应该起着各种规则或原则的存在。子之于父,弟之于兄都应该有仁的不同体现和要求。如果将对于人民的仁的思想扩大,从家庭关系外延到君臣,君民关系来说要以对待父兄的仁,来对待自己的君主,则扩称为忠。但是在孔子的思想中,他提倡要将仁的思想置于很高的地位甚至是高于自己生命的,我想恐怕在春秋那个视人命如草芥的年代,老百姓仍然会把保全自己的性命当作自己最高的信念,而不是孔子所宣扬的仁思想。所以想要将仁的思想被整个社会所接纳,应该考虑社会的实际情况,以及人民的接受水平和他们所能到达的道德思想标准。我个人认为仁的思想在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高度,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富足的年代才能被人民所广为接受。
关于孔子礼的思想,礼是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礼的提出早于孔子,但自孔子所发扬。中国人崇尚礼的思想,中国人也重视礼的教育。而孔子所提出的礼是广义的礼,在社会关系中他将礼与道德相等同起来。把礼当作约束人在社会上各种行为的准则以及道德标准。他要求人们的各种行为都要按照礼来进行,事事要符合礼的标准和要求。其实对于我们现在来说,道德的约束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道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所不断完善的,而人们的行为也越来越按照道德进行规范。在这一点上是与孔子的礼的思想是相吻合的。我个人始终认为,应该把道德中的精华提纳出来,其重要性要与法律所等同,对老百姓不断的进行道德教育,毕竟道德对人的约束在前,法律对人的惩罚在后。不过在孔子关于社会关系的礼思想中似乎有点刻板,所有的事情都应该在条条框框中来做,基本上毫无变通的可能,这一点是很难被接受的,而且也是容易束缚人民的思想与创造性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以我认为对于孔子的礼应该用更加辩证的观点来对待。孔子还提出在政治上实行礼治的观点。统治者对于人民的统治也要遵循礼的规范,以获得人民的尊重与服从。此观点的提出与民本思想在某些方面是具有相似之处的。对于人民而言,强暴的统治很难使他们从心理上服从,只有用更温和的态度和方式才能让他们从心理上服从国家的统治以及国家分配给他们的各项义务。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比如他要求人们注意自我修养、尊老爱幼、尊师重贤、富有爱心、言必行、遵守社会公德、学习上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积极进取的处世精神等都体现他对治国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智慧和优秀价值,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文明提供了汲取的营养。
我认为孔子仁礼思想的提出对于中国的政治、道德发展还是推动作用为多。其思想中的精华正在一代代传承着,不断的融入我们整个民族灵魂中。
总之,孔子提出的一系列伦理道德规范,都是“仁”的具体展开和体现。同时
又都可以归结于“仁”。从“仁”出发,孔子根据当时社会的需要,在总结和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义”、“礼”、“孝悌”、“忠”、“信”、“宽”、“敏”、“恭”、“勇”等道德规范:
(1)“义”:关于“义”,孔子的论述很多。“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孔子把义当作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范畴,要求人们要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义利关系。
(2)“礼”: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体系中,礼既是一种规章制度,同时也是一种道德范畴。其核心是“正名”,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认为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自觉遵守一定的“礼”,才能达到改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求得社会安定和谐的目的。
(3)“孝悌”: 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意思就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其具体要求就是要继承父道,赡养父母、尊老爱幼。孔子认为这是治国的根本,治国的大略。他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孔子还提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承仁。”要求学生首先要做到孝悌,把孝悌修养放在道德品行的第一位。
(4)“忠恕”:忠恕作为一项道德规范,它的基本要求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孔子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些内容都是“仁”的道德原则的进一步发挥和展现。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忠恕的道德要求对于中华民族诚实不欺,宽以待人,与人为善等传统美德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5)‘信”:孔子伦理思想体系中的信,主要是要求人们在与人相处、对待工作等方面,要做到讲究信用,诚实不欺,言行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并指出信的重要性。“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6)“宽”:即宽厚、宽容的意思,在伦理道德意义上,就是指待人要宽宏大量。“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孔子的“宽”,与他的“爱人”、“忠恕”等道德规范的要求是相一致的。
(7)“敏”:孔子多次讲到敏,如“敏于事而慎于言”、“镦而好学,不耻下问”。要求他的学生对待学习和工作要勤奋努力,不能懒散懈怠。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将是一事无成。
(8)“恭”: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体系中,“恭”主要指的是言行举止,端庄严肃,为人要温厚和善。“其行己也恭”、“居处恭”、“与人恭而有礼”等,都是要求人们的行为要适度、和善稳重,而不巧言令色。
(9)“勇”:就是勇敢,不怯。孔子要求人们心胸宽广、意志坚强,不怕任重道远,敢于见义勇为。在困难的时候,要像耐寒的松柏,在关键的时候,要敢于“杀生成仁”。“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勇而无礼则乱”。
第五篇:孔子拜师原文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留
地
传
授
给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