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孔子谈做人
孔子谈学习
少儿朋友,“学习”一词来自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这句话。孔子本人就是个非常爱学习、非常善于学习的人,所以他成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孔子不但自己善于学习,还善于指导别人学习。他直接教过的学生有3000多名,其中贤者72名。他间接教过的学生更是数以亿计,他们就是中国一代又一代学子。其中有许多人成了明君良相、能臣名将、清官廉吏、志士仁人或鸿儒俊才。若把这个名单列出来,恐怕篇幅比本书还要长,我们只看两个典型的例子:宋朝第一位宰相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最后一位宰相文天祥有首名为《过零丁洋》的诗,末两句是我们熟悉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而头一句则是“辛苦遭逢起一经”,这个“一经”指的就是《论语》。
现在,我们请孔子也指导一下你们的学习,这将有助于你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7.三人行,必有我师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10.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1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1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3.小子何莫学夫诗
14.朽木不可雕也
15.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16.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17.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18.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孔子谈做人
从上篇我们了解到,孔子所说的学习,既指学习文化知识,也指学习做人的道理。相比之下,孔子关于学习做人的道理谈得颇多,而关于学习文化知识则谈得较少。这倒不是因为他认为学习文化知识不重要,而是因为他认为学习做人的道理更重要。
而且,他还认为:学习做人的道理很重要,按照所学到的道理去做更重要。
学了很多却不照着做又有何益?倒不如学一点就照着做一点更见成效。
19.我欲仁,斯仁至矣
20.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21.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2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2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4.执德不弘,信道不笃
2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6.德不孤,必有邻
27.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28.觚不觚,觚哉!觚哉
29.吾日三省吾身
30.不迁怒,不贰过
3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3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3.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34.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35.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孔子谈知人
我们不但自己要好好做人,还要好好了解别人是怎样做人的,即要“知人”。
如果不“知人”,就会产生许多危害:
(1)容易使自己误解、委屈乃至伤害别人;
(2)容易使自己错过该学习、该结交的人,从而失去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3)容易使自己交上趣味低俗、道德败坏的人,从而受到他们的污染;
(4)容易使自己受到坏人的欺骗、迷惑和坑害。
可见,“知人”是何等重要。本篇介绍一些关于如何知人的知识和方法。
3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7.巧言令色,鲜矣仁
38.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39.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40.听其言而观其行
41.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42.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43.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44.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谈君子与小人
少儿朋友,所谓“君子”、“小人”,虽然不完全等同于你们常说的“好人”、“坏人”,但在很大程度上类似,所以你们姑且以此视之。
孔子曾多次对比过君子、小人在同样情况下的不同表现,本篇将这些话辑录出来,以帮助你们更好地学习知人:看看什么样的人是好人、什么样的人是坏人。
同时也帮助你们更好地学习做人:要向好人的做法看齐,以坏人的做法为戒。
45.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46.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47.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49.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5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2.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5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54.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55.小人之过也必文
56.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孔子谈待人
学习做人、学习知人是学习待人的基础:做人正了,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别人;知人明了,才能以正确的方式对待别人。
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是“仁”。我们看,“仁”是由“人”、“二”两字组成的,因而“仁”指的是两人之间,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待。
孔子说“仁者爱人”,即人与人之间应该以爱心、以善意相待。
但爱心、善意的给予并不是盲目的,应该在知人明的基础上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
但基础的基础还是做人:只有做人正的人才不会以坏心、以恶意待人。
我们要在做人正、知人明的基础上学会待人,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5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59.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60.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61.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62.放于利而行,多怨
63.周急不继富
64.无求备于一人
65.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谈交友
孔子将朋友分为两种:益友和损友。交上益友,会在做人、学习及生活等方面对你有很大帮助;而交上损友,则会在以上各方面给你带来很大损害,甚至会使你走上邪路,因而选择跟什么样的人交友非常重要。
人不可无友,但更不可有损友,而必须交益友。
对于容易受他人影响的少年儿童来说,更不能交损友,更需要交益友。
66.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67.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68.道不同,不相为谋
69.里仁为美
70.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71.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72.朋友数,斯疏矣
73.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74.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75.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76.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谈说与做
有人说“人生在世,吃穿二字”,这未免太低俗。我们吃也好、穿也好,以及喝也好、睡也好,都是为了维持我们生命的存在。维持我们生命存在的目的,则是为了进行我们生命的活动,而我们生命活动中的最主要两项就是“说”与“做”,因而应该说“人生在世,说做二字”。
许多少儿朋友都有这样的苦恼:我怎么老是说不好呢?我怎么老是做不好呢?其实,不光是你们,连我们许多成人都有这样的苦恼。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孔子是如何谈说与做的。
77.辞达而已矣
78.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
79.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80.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81.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82.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83.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84.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85.以约失之者鲜矣
86.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87.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88.三思而后行
89.过犹不及
9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
91.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92.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9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谈孝与礼
“孝”与“礼”是孔子特别重视的、并与少儿朋友密切相关的两个问题。
孝敬父母,就是爱父母。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他还能爱谁呢?他还值得谁爱呢?
“礼”在孔子思想中的含义非常丰富,也非常复杂,少儿朋友可以暂且先理解为礼貌。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也”,不懂得礼貌,就无法立身处世。
所以,“孝”与“礼”是关乎一个人能不能被人们所接受的两个问题。
94.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95.父母唯其疾之忧
96.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97.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98.不知礼,无以立也
99.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00.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第二篇:读《孔子教我做人》
读《孔子教做人》有感
三堡寄宿制小学 刘礼
提到孔子,想必大家都对他有一番了解吧,他生与公元前551年,在479年因病去世。虽然孔子去世了,但他的精神学著永垂不朽!
孔子可谓桃李满天下,为人师表了,他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的精神理念是独一无二的,他是教育家,思想家,他教育弟子真情,循循善诱,所以在育人方面有卓越的表现。
孔子的精神是现代人学习的榜样,应该把他的道德品质看作航标,向前发展。为了深悟做人的道理,我有幸拜读了《孔子教做人》。这本书作者叫孙汉洲,笔名水陆。江苏东海人,1955年生,1982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为南京市二十九中校长,全国劳模,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高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江苏省‚三三三‛工程培养对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硕士生导师。在全国三十余家刊物上发表语言学、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四百余篇,个人出版语言学、社会学专著以及散文集、诗歌集十六部,主编著作二十九部。对孔学索有研究,曾出版研究专著一部,发表文章十余篇。科研成果受到好评,先后获国家、省、市级哲学社会科学、‚五个一工程‛等研究成果奖十八项。他所所著的《孔子教做人》,不仅讲孔子做人处世的观点和方法,还把《论语》中相关原文译成白话文,并采用随笔的写法娓娓而谈,读来趣味横生。读过以来不仅可以从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和方法,而且还会受到语言文化的熏陶。诚可谓‚文道并重,一举两得‛。
孔子的学说,就是一门做人的学说。读过这本书后会使你深刻体会到:‘孝’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孔子‚孝顺‛的学说,就是一门做人的学说,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做事。孔子是世界名人,孔子的思想智慧是全人类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孔子的哲学,可谓是地地道道的人的哲学,而一个‚人‛字,则贯穿了孔子哲学的始终。正如孔子说:‚道不远人。‛一切离开了人之为人的理论都是虚妄而无意义的。他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性的弘扬只能靠人自身的努力和创造,是人自己去创造自己。
孔子追求做人的道理,体现在做人上,是‚中庸‛,具体到生活上,便是行‚礼乐‛。
生活是什么?是人与人之间的爱与敬。是人与人之间共同的快乐、幸福。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真诚相待和睦相处,讲求信用,这就是‚礼‛。人们由爱与敬而得到幸福、充实,并体现在歌舞及音乐上,这就是‚乐‛。‚礼‛与‚乐‛,正是人的生活方式。喜、怒、哀、乐,是人的常情。父慈子孝,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这是生活起码的道义。人与人之间讲信修睦,崇尚辞让,去除争夺仇杀,没有礼怎么实现呢?饮食男女,是人之大欲;死亡贫苦,是人之大恶,要想人们都把心里的愿望与厌恶表达出来,没有礼怎么办到呢?人是天地的精灵,五行的起始,人就是为着吃美好的食物,听优美的声音,穿漂亮的衣裳而活的,失去了礼,人凭什么生活呢?失去了爱,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人呢?
今天很多具体的礼节,正是由于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而形成的。做任何事情一定存在它的礼,而社会的一切活动,离开了礼,是办不成的。‚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论,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因为有了礼,生活才井然有序。
敬重别人如果不符合礼节,就是粗野。对别人恭敬而不符合礼节,就可以被认为是巴结。勇敢而失去礼节就叫暴戾。礼是什么?礼就是一个人做事的方法。做人而无礼,则‚手足无所措,自目无所知,进退捐让无所制。‛治国而无礼,就象盲人失去了拐杖,不知道方向,就象整夜在暗室里摸索,没有光明怎么看得见呢?没有礼,家庭失和,朝廷失序,军事失制,政治失度,一切都会失体。
生活不就是追求幸福吗?生命,怎么能缺少快乐呢?人有了快乐,必然想表达出来,并表现在行为上,这是自然的情理。人,是不能没有快乐的,而快乐又不能没有表达的方式,没有适当的表达方式不能不生乱。所以,才有了音乐。音乐,本质上也就是人们的快乐。
君子乐在追求生活,小人乐在发泄私欲。这样,君子推行音乐的教育来调节人们的心志,使人们心向道义。由音乐正可以看出人们的品德。因为,人们发自内心的情感不会是虚伪的。
孔子说:‚三种快乐有益,三种快乐有害。能用礼节制自己为快乐,以夸奖他人好处为快乐,以朋友众多并且贤良为快乐,这是有益的。以骄傲放肆为快乐,以舒坦游玩为快乐,以吃喝寻欢为快乐,这是有害的。‛
孔子的‚快乐观‛其实就是教人修身养性的处世观。我们都需要快乐,我们时刻都在追求着快乐,因为快乐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并且能提高工作效率。所以,我们需要快乐的生活,快乐的工作。那么,怎么做才能使自己真正感觉快乐呢?
孔子他育人有方,他的弟子在《论语》中写道: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诸位!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行为时常谨慎、守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都做到了之后,若还有余下的精力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吧。
他是个充满正气的人,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任。‛意思是说满口花言巧语,满脸讨人喜欢的伪善神色,这样的人实际是很少有仁德的。‛他把恭维当耳边风,把满脸伪善笑容的人看做空屏障。这是多么不容易做到的呀!
他为圣人,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吃的是青菜和很粗糙的饭,喝的是白开水,睡觉的时候,连枕头都没有,就是曲着手臂当枕头,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如果是以不合理的方法取得富贵,他根本看不上眼,当它是天空中的浮云一样,那是很快就会消散的,绝对不要它。在这点上可真是个圣人,真君子!孔子的思想博大经深富有深刻的道理,所以北宋大臣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如果将论语的内在,深刻蕴涵的道理领悟透彻,落实在行动中我想就能算上真君子了,孔子教会我许多,他教了我学习的道理,做人的道理,现在我所知道所理解的孔子精神可谓是冰山一角,要想领悟的更多还必须要‚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面对孔子,常令人产生敬畏感,因为他是站在千万人之上的思想巨人,他的智慧就像阳光一样照射到人们的心头,这是孔子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幸运。
第三篇:文明礼仪谈做人
文明礼仪谈做人
五(4)班邝润红
在4月里,整个月都是文明礼仪月,在这个月中,我可学到了许多关于 文明礼仪的知识。
在这个月里,我知道,当我们遇到长辈时,要主动打招呼,不要做视而不见的行为,这是很失礼的,这也叫做对长辈不尊敬。我们在说话时要使用礼貌语言,这才是文明学生,成年人也如此。
不仅这些,我还知道学生在课间时要注意安全,文明高雅,相互谦让,这也是文明主要之一。在公共场所里要讲礼仪,遇到老幼,妇残和军人,行走要让路,乘车要让座,做某事也要坚持“让座。”
除了这些以外,以前我们每次上课都是非常的吵,又喜欢说一些粗口,而且又喜欢追跑打闹,而现在我们班的同学慢慢改了坏习惯,一切都会变得美好起来。
从这个月中,我在学校也经常听到同学们开始使用礼貌用语,脏话更家少听到了。礼仪之花开得更加旺了,看来呀!我们已经把坏习惯改掉了,新人生开始了。
同学们,学礼仪,不就是正在学做人吗?行动起来吧,让礼仪之花处处开,让我们的明天一切变得更加美好,让祖国繁荣昌盛起来。
第四篇:读孔子教做人有感
读《孔子教做人》有感
三堡寄宿制小学 项秀兰
提到孔子,想必大家都对他有一番了解吧,他生与公元前551年,在479年因病去世。虽然孔子去世了,但他的精神学著永垂不朽!
孔子可谓桃李满天下,为人师表了,他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的精神理念是独一无二的,他是教育家,思想家,他教育弟子真情,循循善诱,所以在育人方面有卓越的表现。
孔子的精神是现代人学习的榜样,应该把他的道德品质看作航标,向前发展。
为了深悟做人的道理,我有幸拜读了《孔子教做人》。这本书作者叫孙汉洲,笔名水陆。江苏东海人,1955年生,1982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他所所著的《孔子教做人》,不仅讲孔子做人处世的观点和方法,还把《论语》中相关原文译成白话文,并采用随笔的写法娓娓而谈,读来趣味横生。读过以来不仅可以从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和方法,而且还会受到语言文化的熏陶。诚可谓‚文道并重,一举两得‛。
孔子的学说,就是一门做人的学说。读过这本书后会使你深刻体会到:‘孝’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孔子‚孝顺‛的学说,就是一门做人的学说,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做事。
孔子是世界名人,孔子的思想智慧是全人类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孔子的哲学,可谓是地地道道的人的哲学,而一个‚人‛字,则贯穿了孔子哲学的始终。正如孔子说:‚道不远人。‛一切离开了人之为人的理论都是虚妄而无意义的。他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性的弘扬只能靠人自身的努力和创造,是人自己去创造自己。
孔子追求做人的道理,体现在做人上,是‚中庸‛,具体到生活上,便是行‚礼乐‛。生活是什么?是人与人之间的爱与敬。是人与人之间共同的快乐、幸福。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真诚相待和睦相处,讲求信用,这就是‚礼‛。人们由爱与敬而得到幸福、充实,并体现在歌舞及音乐上,这就是‚乐‛。‚礼‛与‚乐‛,正是人的生活方式。
喜、怒、哀、乐,是人的常情。父慈子孝,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这是生活起码的道义。人与人之间讲信修睦,崇尚辞让,去除争夺仇杀,没有礼怎么实现呢?饮食男女,是人之大欲;死亡贫苦,是人之大恶,要想人们都把心里的愿望与厌恶表达出来,没有礼怎么办到呢?人是天地的精灵,五行的起始,人就是为着吃美好的食物,听优美的声音,穿漂亮的衣裳而活的,失去了礼,人凭什么生活呢?失去了爱,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人呢?
今天很多具体的礼节,正是由于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而形成的。做任何事情一定存在它的礼,而社会的一切活动,离开了礼,是办不成的。‚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论,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因为有了礼,生活才井然有序。
敬重别人如果不符合礼节,就是粗野。对别人恭敬而不符合礼节,就可以被认为是巴结。勇敢而失去礼节就叫暴戾。礼是什么?礼就是一个人做事的方法。做人而无礼,则‚手足无所措,自目无所知,进退捐让无所制。‛治国而无礼,就象盲人失去了拐杖,不知道方向,就象整夜在暗室里摸索,没有光明怎么看得见呢?没有礼,家庭失和,朝廷失序,军事失制,政治失度,一切都会失体。
生活不就是追求幸福吗?生命,怎么能缺少快乐呢?人有了快乐,必然想表达出来,并表现在行为上,这是自然的情理。人,是不能没有快乐的,而快乐又不能没有表达的方式,没有适当的表达方式不能不生乱。所以,才有了音乐。音乐,本质上也就是人们的快乐。
君子乐在追求生活,小人乐在发泄私欲。这样,君子推行音乐的教育来调节人们的心志,使人们心向道义。由音乐正可以看出人们的品德。因为,人们发自内心的情感不会是虚伪的。
孔子说:‚三种快乐有益,三种快乐有害。能用礼节制自己为快乐,以夸奖他人好处为快乐,以朋友众多并且贤良为快乐,这是有益的。以骄傲放肆为快乐,以舒坦游玩为快乐,以吃喝寻欢为快乐,这是有害的。‛
孔子的‚快乐观‛其实就是教人修身养性的处世观。我们都需要快乐,我们时刻都在追求着快乐,因为快乐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并且能提高工作效率。所以,我们需要快乐的生活,快乐的工作。那么,怎么做才能使自己真正感觉快乐呢?
孔子的快乐观给了我很大的启示,那就是:我们的快乐必须是以不伤害他人为前提,并且能给他人带来愉悦,也就是学会夸奖别人,让别人开心的同时,自己也会收获更大的开心,这种开心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快乐,是集体氛围的和谐产生的快乐,它与一个人的自得其乐有着本质的不同。这种快乐能产生积极的巨大的力量,催人奋进,并且快速奔向成功的目标。
孔子讲‚君子坦荡,小人常戚戚‛。君子为人坦荡,真心真意,没有‚弯弯绕‛,人品如岁寒之松柏,而小人则不一样,他们私欲缠身,为自己的得失精打细算,结果像背负着大山一样活着,更令人讨厌的是:小人的强项是嘀咕人,无论春夏秋冬,白天黑夜,他们都是如此,而且是三五一伙,四六一堆,把是变为非,把正变为反,一句话,把纯正透明的人际关系搅成了一潭泥水。孔子讲的‚君子‛与‚小人‛之别应该是做什么样的人的大问题。的确在我们的周围,总有一些不是以君子而是以小人之道接人待物,弄的左右不快,而自己却偷偷发笑。事实证明:一个人要成大事,信守君子之道,把做人摆在第一位,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做好人才能做好事,成大事,否则即使你偶尔有收获,也是不成什么大气候的。
孔子他育人有方,他的弟子在《论语》中写道: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诸位!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行为时常谨慎、守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都做到了之后,若还有余下的精力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吧。
他是个充满正气的人,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任。‛意思是说满口花
言巧语,满脸讨人喜欢的伪善神色,这样的人实际是很少有仁德的。‛他把恭维当耳边风,把满脸伪善笑容的人看做空屏障。这是多么不容易做到的呀!
他把水比做君子,他其实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君子,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他的意思是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什么呢?君子无论和什么人交往都能一视同仁,从不拉帮结派;小人却总是喜欢和自己相近的人结成小圈子,一起排斥异己者。他同时也是个谦逊的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已是满服经纶还坚信学无止境,他一生都是在学习,从没有荒废过学习的机会,他说择其善者而为之,择其恶者而改之。因此,每个人都要避免刚愎自用,发扬不耻下问的精神,借助别人的眼睛来延长自己的‚视线‛!
他为圣人,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吃的是青菜和很粗糙的饭,喝的是白开水,睡觉的时候,连枕头都没有,就是曲着手臂当枕头,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如果是以不合理的方法取得富贵,他根本看不上眼,当它是天空中的浮云一样,那是很快就会消散的,绝对不要它。在这点上可真是个圣人,真君子!
孔子的思想博大经深富有深刻的道理,所以北宋大臣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如果将论语的内在,深刻蕴涵的道理领悟透彻,落实在行动中我想就能算上真君子了,孔子教会我许多,他教了我学习的道理,做人的道理,现在我所知道所理解的孔子精神可谓是冰山一角,要想领悟的更多还必须要‚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面对孔子,常令人产生敬畏感,因为他是站在千万人之上的思想巨人,他的智慧就像阳光一样照射到人们的心头,这是孔子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幸运。
第五篇:谈孔子的论文
谈孔子的思想孔子,原名孔丘,字仲尼。家中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孔子的伦理思想主要是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式,包括众多在内的规范体系。他十分重视道德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统治阶级的统治,他创立了统一的以”仁”为纲的完整的伦理思想。孔子的伦理思想影响了他身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对于民族心理、民族风俗的形成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仁礼思想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核心观点,也是儒家世代传承的理论基础。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各自的地位和价值及其相互关系,一直是众所注目的重要问题。或仁重于礼,或礼重于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事实上,仁固然是孔子的发现,但仁的发现原本是对礼的意蕴深入开掘的结果,而礼的价值也正由仁的发现而重新确立。仁是礼的内在根据,仁心外化而成礼,依礼而行而成仁,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恰成一辩证的统一关系,而其前提则是,仁作为一个德性范畴乃是一个动态的存在,即仁由根之于心的潜在的德性,到经过礼的规范而实现为完美的人格,其间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仁之作为潜在的德性和礼之作为外在的规范,各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价值。仁不发于心,则礼便成为毫无意义的虚文;而失去礼的规范,则仁流为自然性情,虽不失为直,但却难免于野,甚至难免为乱。由仁之作为动态的范畴这一特点,我们又不妨推断:人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或即是孔子未曾明言的独特的人性观。
在孔子的思想中,仁存在于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也应成为统治者进行统治的核心观念。仁在政治中是实行仁政,以爱民的思想来对待百姓。但是在春秋诸侯互相争霸的年代,仁的思想是很难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的,尤其是不适合当时各诸侯王的需要。他们需要不断通过战争的方式来兼并其他诸侯国,以达到扩充国土,在各诸侯中称霸的目的。所以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孔子的仁思想很难被各个统治者所接受并采纳。
仁在社会关系中的体现是要求仁者爱人,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在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
亦甚深远。他认为,优良的道德品质是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资格,每个人要把仁作为最高的信念。要求每个人要将仁具体贯彻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孔子认为仁应该起着各种规则或原则的存在。子之于父,弟之于兄都应该有仁的不同体现和要求。如果将对于人民的仁的思想扩大,从家庭关系外延到君臣,君民关系来说要以对待父兄的仁,来对待自己的君主,则扩称为忠。但是在孔子的思想中,他提倡要将仁的思想置于很高的地位甚至是高于自己生命的,我想恐怕在春秋那个视人命如草芥的年代,老百姓仍然会把保全自己的性命当作自己最高的信念,而不是孔子所宣扬的仁思想。所以想要将仁的思想被整个社会所接纳,应该考虑社会的实际情况,以及人民的接受水平和他们所能到达的道德思想标准。我个人认为仁的思想在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高度,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富足的年代才能被人民所广为接受。
关于孔子礼的思想,礼是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礼的提出早于孔子,但自孔子所发扬。中国人崇尚礼的思想,中国人也重视礼的教育。而孔子所提出的礼是广义的礼,在社会关系中他将礼与道德相等同起来。把礼当作约束人在社会上各种行为的准则以及道德标准。他要求人们的各种行为都要按照礼来进行,事事要符合礼的标准和要求。其实对于我们现在来说,道德的约束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道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所不断完善的,而人们的行为也越来越按照道德进行规范。在这一点上是与孔子的礼的思想是相吻合的。我个人始终认为,应该把道德中的精华提纳出来,其重要性要与法律所等同,对老百姓不断的进行道德教育,毕竟道德对人的约束在前,法律对人的惩罚在后。不过在孔子关于社会关系的礼思想中似乎有点刻板,所有的事情都应该在条条框框中来做,基本上毫无变通的可能,这一点是很难被接受的,而且也是容易束缚人民的思想与创造性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以我认为对于孔子的礼应该用更加辩证的观点来对待。孔子还提出在政治上实行礼治的观点。统治者对于人民的统治也要遵循礼的规范,以获得人民的尊重与服从。此观点的提出与民本思想在某些方面是具有相似之处的。对于人民而言,强暴的统治很难使他们从心理上服从,只有用更温和的态度和方式才能让他们从心理上服从国家的统治以及国家分配给他们的各项义务。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比如他要求人们注意自我修养、尊老爱幼、尊师重贤、富有爱心、言必行、遵守社会公德、学习上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积极进取的处世精神等都体现他对治国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智慧和优秀价值,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文明提供了汲取的营养。
我认为孔子仁礼思想的提出对于中国的政治、道德发展还是推动作用为多。其思想中的精华正在一代代传承着,不断的融入我们整个民族灵魂中。
总之,孔子提出的一系列伦理道德规范,都是“仁”的具体展开和体现。同时
又都可以归结于“仁”。从“仁”出发,孔子根据当时社会的需要,在总结和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义”、“礼”、“孝悌”、“忠”、“信”、“宽”、“敏”、“恭”、“勇”等道德规范:
(1)“义”:关于“义”,孔子的论述很多。“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孔子把义当作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范畴,要求人们要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义利关系。
(2)“礼”: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体系中,礼既是一种规章制度,同时也是一种道德范畴。其核心是“正名”,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认为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自觉遵守一定的“礼”,才能达到改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求得社会安定和谐的目的。
(3)“孝悌”: 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意思就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其具体要求就是要继承父道,赡养父母、尊老爱幼。孔子认为这是治国的根本,治国的大略。他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孔子还提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承仁。”要求学生首先要做到孝悌,把孝悌修养放在道德品行的第一位。
(4)“忠恕”:忠恕作为一项道德规范,它的基本要求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孔子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些内容都是“仁”的道德原则的进一步发挥和展现。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忠恕的道德要求对于中华民族诚实不欺,宽以待人,与人为善等传统美德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5)‘信”:孔子伦理思想体系中的信,主要是要求人们在与人相处、对待工作等方面,要做到讲究信用,诚实不欺,言行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并指出信的重要性。“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6)“宽”:即宽厚、宽容的意思,在伦理道德意义上,就是指待人要宽宏大量。“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孔子的“宽”,与他的“爱人”、“忠恕”等道德规范的要求是相一致的。
(7)“敏”:孔子多次讲到敏,如“敏于事而慎于言”、“镦而好学,不耻下问”。要求他的学生对待学习和工作要勤奋努力,不能懒散懈怠。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将是一事无成。
(8)“恭”: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体系中,“恭”主要指的是言行举止,端庄严肃,为人要温厚和善。“其行己也恭”、“居处恭”、“与人恭而有礼”等,都是要求人们的行为要适度、和善稳重,而不巧言令色。
(9)“勇”:就是勇敢,不怯。孔子要求人们心胸宽广、意志坚强,不怕任重道远,敢于见义勇为。在困难的时候,要像耐寒的松柏,在关键的时候,要敢于“杀生成仁”。“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勇而无礼则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