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随想:读书能带来什么?
过去,无数优秀人物用自己的成长经历作了验证。今天,100多个国家以“让世界每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的现实选择作了回答。
从“开卷有益”的古训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劝勉,从“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的激情召唤到“书是人类发出最美妙声音”的深情吟唱,人们相信,一切时代的精华尽在书中,书籍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丰富人生。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人生在世,除了物质生活之外,还应有自己的精神生活,而这往往是从读书开始的。一本好书,就象一艘航船带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广阔海洋,延展生命的有限疆域。“生命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书籍是哺育心灵的母乳、铸造灵魂的工具、启迪智慧的钥匙。读书,使我们的精神不再贫乏,生命不再贫弱,人生不再孤独,让我们成为有信念、达情理、知荣辱的人。
读书改变人生。阅读对人的成长影响至巨,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精神成长,与他的阅读息息相关;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影响着这个国家的未来走向。“人若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观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一个不爱读书的社会是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一个不愿读书的民族,是创造力贫乏的民族。崇尚读书,才能让民族的发展保持生命的活力。
读书铸就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国家的富强和腾飞必然要以知识凝聚力量,而读书是知识的重要来源。在知识经济社会,读书是创造力和活力的起点,是文化底蕴的基石。一个国家是否有广泛的大众阅读,是否有乐于读书的社会风尚,决定了国民能否主动吸收各种文化的营养,在潜移默化的滋养中,提升国民素质,营造文明氛围,发展先进文化。
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礼仪之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是一个热爱学习、勤奋读书的民族。今天,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社会的时代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营造一个书香浓郁的社会。时代变化了,信息传播方式多样了,生活节奏加快了,但读书作为人类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阅读作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力量是不可取代的。面对我国有读书习惯的人只有
5、阅读率持续下降的现状,我们需要重新唤起读书激情,亲近图书,全民阅读,让我们的社会少一点烟酒味,多一点书卷气,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书香,让读书成为我们的时代风尚。
读书吧!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
第二篇:读书随想
读书随想
你,是否也因找不到一种巧妙的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而困顿?你,是否也因对某个问题学生使出浑身解数而收效甚微而烦恼?你,是否也因任务繁多而又无从下手而迷惘?
困惑的我,把目光投向了书籍。我订阅《小学语文教师》,《班主任之友》,我看李镇西,于漪,魏书生,我读叶圣陶,朱永新,苏霍姆林斯基„„我看大家们的教学快乐,我品大师们的教育幸福。看到别人是那么快乐地教书,那么幸福地去教育学生,我很是羡慕!从他们的幸福中,我明白了“教育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不是什么已经完成的和完善的东西”(第斯多惠),哪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哪有适用于任何教学内容和任何班级的教育教学套路?所有的教育、教学,所有的课程,其本身就是一个过程,一种动态,一种求索、努力和挣扎。在这个过程,有得有失、有甜蜜与忧伤、有幸福与苦难、有憧憬与代价。而要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就要学会给自己减压,学会舍弃,舍弃疲惫,舍弃烦恼,减去沉重。“一叶落,荒芜不了整个春天”,拥有一种阳光的心态,才能在繁杂的工作中体验到工作的快乐;拥有一种阳光的心态,才能在喧闹的生活中体验到生活的宁静;拥有一种阳光的心态,才能享受到一个教师的幸福。
读书是一种幸福体验。这种体验就是需要多读书,多积累,增加文化底蕴。困惑中,我和书籍亲近了。我看文学、科学,我读教育学、心理学,课后,我也尝试写起了教后札记,教学随笔。我不断地读,不断地思考,从书籍中寻找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慢慢的,我发觉自己工作起来顺多了,教育学生的方法也多了,生活变得快乐了。
“生活中没有书,就好像天地间没有阳光;智慧中没有书,就仿佛鸟儿没有翅膀”。读书是提高个人修养的必然途径,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要使我们的业务水平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就要忍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寂寞。给自己一些“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勇气,给自己一些“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的梦想,给自己一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的坚韧。
也曾经听说这么一句话:我们社会的前进不在于忙忙碌碌,而是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我想,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在漫长的教育教学生涯中,体验教师的幸福,不仅要埋头苦教,更要抬头看路。读书,能矫正我们因忙碌工作而迷失的方向;读书,能唤醒我们因忙碌工作而懒散的性情;读书,能够滋润因忙碌工作而麻木的心灵。也许,我们无法延伸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通过读书来拓展生命的宽度,可以通过读书来叠加生命的厚度!以书为指示牌,我们可以走的更稳,以书为垫脚石,我们可以攀的更高。“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用心读懂事业这本书,我们的生命将更加流光溢彩!
第三篇:读书随想
读 书 随 想
说实话,如果不是收到黄老师的短信, 我不会发现原来我和女儿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少。在女儿学龄前,我生活的重心都在女儿身上,常陪女儿识字、读幼儿读物、念一些琅琅上口的儿歌,看着女儿从牙牙学语到能自己背诵诗歌,我心中只有骄傲和自豪。但是自从女儿上小学后,我把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工作上,整天为着生活而忙忙碌碌,所以懂事的女儿自己看书、写字、玩耍。而我自以为只要提供良好的物质生活就是对女儿最好的安排。当我看着黄老师的短信,它时时都在提醒着我是一位多么失职的母亲。
回忆起与女儿幼时共同最喜爱的读物,印象最深的要数《三字经》了。那时女儿还在幼儿园中班,当时号召要尊师敬老,宏扬传统美德,而中国古代自周秦以来,《三字经》是流传最广,最受欢迎的蒙学读本。由于《三字经》中的句子构思精巧,富有韵致,琅琅上口,即使是大字不识的人也往往会脱口而出“人之初,性本善”,而且书中所宏扬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对现代的儿童和成人都仍有教益和启迪作用。因此,公园路幼儿园决定把《三字经》当作是全校师生必读的读物,由此来引导儿童健康向上的精神。
那段时间,女儿整天把《三字经》挂在嘴上,每天背着新学的三字经回家,一路上还告诉我那是什么意思,回到家中的第一件事就是让我上网搜索与三字经有关的故事,还跟我比,看谁记的三字经最多最好„„想想,那也许是我生命中一起与女儿最快乐的读书时光。
我决定今天回家,要跟女儿一起重读《三字经》,把亏欠女儿的时间补回来,重温那记忆中让我感动的温馨和快乐,而且我还要对女儿说,宝贝,你永远都是妈妈的骄傲。
第四篇:读书随想
读书随想
有人说万国马桶是愤青的阵地,读书生活是小资的舞台(大意如此)。由于有过被人称为愤青的经历,于是决定去马桶坐坐。马桶里最眼熟的名字是蔡春猪,点击他的专集,读他的手淫时期的爱情,还有其他一些文章。这样的文字我平时没怎么看,开始还忍不住笑,然而总是那点噱头,总是那样缺少变化的语气,结尾也总是那么草率,读起来就有点麻木了。然后就不免后悔,如果每次只看一两篇,也许能一直保持好感,何必一次看这么多,伤了胃也失去了又一种阅读的乐趣。
其实非但网络文字,大多数流行文字也都是这样,当小吃开开胃还可以,当主食充饥就力所不及了。琼瑶阿姨便是一例。看她的第一部小说是《在水一方》,那是在16年前,很年轻很单纯的时候,感觉挺不错的。可惜学校有一个大图书馆,那时多的又是时间,于是一本本翻过去,不到一个星期就彻底倒了胃。还有汪国真,如果不把他的诗放在一起集中看,或者他是个中学生,要不是个在沙上写诗的女人也行,那他的诗也还算不错。不过这也不能怪他发表得太多太集中,张爱玲不是说成名要趁早吗?汪国真那时也老大不小了,突然窜红,肉体凡胎的,怎么忍得住。有个同学曾与汪同一间办公室,别的同学给他打电话,常常听到电话那头有人这样说:“我是汪国真,你是找我的吗?”简直让人晕倒。
也有的书我能一看再看,如鲁迅的文章,金庸的武侠。能够反复看是因为觉得里面有东西,越嚼越有味。当然这是很个人的体验,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所爱。有人对大话西游的流行非常不理解,其实这只不过因为别人从中看到了你没有看到的东西,所以感动,所以痴迷。至于这些究竟多少是本身所具有,又有多少是读者(观众)自己加上的,则无需深究。不必指望一把钥匙打开所有的门,只要有一扇门是为自己打开,就够了。
深圳眼下正搞什么读书月,推荐书目列了三百本书,而我真正自己看过的似乎只有半本,说起来也够不学无术的了。10多年不看书,着实错过了许多,好在有这么一句格言(不知道是谁说的):没有什么不能错过的,于是心情便坦然了。人一辈子说长也长,说短也短,有心情就看吧,或者什么都不做,仰望天空发呆,也是不错的体验。
最近在看《长恨歌》,每天二三十页的样子。王安忆的文字优雅从容,令人沉迷,阅读也是随兴而为,行所当行,止所当止,益发有味。不过近期不准备再看她别的作品了,也不准备恶补张爱玲的文章,留点风景,异日再慢慢欣赏。
第五篇:2009年读书节心得体会:读书能带来什么
从“开卷有益”的古训,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劝勉,从“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的激情召唤,到“书是人类发出的最美妙声音”的深情吟唱,人们相信,一切时代的精华尽在书中,书籍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中宣部等11个部门联合发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让我们重温读书的意义,感受
时代读书的呼唤。读书丰富一个人的有限人生。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人生在世,除了物质生活之外,还应有自己的精神生活,而这往往是从读书开始的。一本好书,就像一艘航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广阔海洋,延展生命的有限疆域。读书,使我们的精神不再贫乏,生命不再贫弱,人生不再孤独,让我们成为有信念、达情理、知荣辱的人。读书涵养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阅读对人的成长影响至巨,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精神成长,与他的阅读息息相关;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影响着这个国家的未来走向。读书铸就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国家的富强和腾飞必然要以知识凝聚力量,而读书是知识的重要来源。在知识经济社会,读书是创造力和活力的起点,是文化底蕴的基石。一个国家是否有广泛的大众阅读,是否有乐于读书的社会风尚,决定了人们能否主动吸收各种文化的营养,在潜移默化的滋养中,提升国民素质,营造文明氛围,发展先进文化。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是一个热爱学习、勤奋读书的民族。今天,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社会的时代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营造一个书香浓郁的社会。
时代变化了,信息传播方式多样了,生活节奏加快了,但读书作为人类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阅读作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力量是不可取代的。翻开书页,在浓浓墨香中,体验读书的喜悦,丰富心灵的世界。读书吧!不仅在“世界读书日”,而且在生活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