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语言文字工作十二五规划

时间:2019-05-15 10:28: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黄冈市语言文字工作十二五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黄冈市语言文字工作十二五规划》。

第一篇:黄冈市语言文字工作十二五规划

黄冈市语言文字工作“十二五”规划

语言文字工作关系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与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息息相关。在全社会高度关注文化软实力建设、关注中华民族文化振兴的今天,语言文字工作的意义尤其重大。为进一步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下简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实现我市语言文字工作在“十二五”期间又好又快发展,特制订如下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全市语言文字工作情况

“十一五”期间,全市语言文字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宣传贯彻语言文字法律法规为中心,依法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管理,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程度和应用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为促进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为“十二五”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语言文字工作环境进一步优化

“十一五”期间,各地各部门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连续举办5届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开展各类普通话比赛、培训等活动10余次,印发宣传资料2万余册,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和推普宣传周、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等活动的开展,加大了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实施办法》的宣传力度,提高了社会知晓度,“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社会风气正日渐形成,全社会用语用字的规范意识明显增强。

(二)语言文字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黄州区、蕲春县、黄梅县、罗田县等地相继成立了语言文字工作机构,落实了具体工作人员。麻城市教育局设立了语委办,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市语委先后进行了2次调整,语委工作领域进一步拓展,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进一步明确,工作制度进一步健全。全市普通话测试员队伍不断壮大,现有国家级测试员6名,省级测试员152名。

(三)语言文字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

积极推动党政机关、学校、新闻媒体和公共服务行业等重点领域贯彻落实语言文字法律法规,与有关执法部门建立工作联系和协调制度,强化对重点领域语言文字应用的监督检查。积极落实“目标管理,量化评估”、普通话水平测试、推普周等工作措施,全市已基本形成”行政推动、部门协同、专家支持、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显著提高

全市语言文字工作坚持以城市为中心,以党政机关、学校、新闻媒体、公共服务行业四个领域为重点,大力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各重点领域语言文字工作成效显著,社会用语用字规范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十一五”期间,顺利完成了二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启动了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黄州城区和麻城市分别通过评估认定,率先实现了“普通话初步普及、汉字社会应用基本规范”的目标。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参加培训测试人数达到4.7万人次,测试领域和对象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水平不断提升,全市现有国家级示范校1所,省级示范校11所,市级示范校40所,涉及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为推动社会语言文字工作深入开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十二五”期间语言文字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市推进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语言文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给语言文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全面推进,我市将进一步融入区域一体化进程,各地之间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将更加频繁,合作交流的领域、内容和范围将不断扩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进一步营造有利于沟通交流、维护社会高效协调运转的语言文字环境,这为语言文字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和良好的发展契机。

——建设和谐黄冈,打造黄冈旅游名市、教育强市,需要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加强语言文字工作,提高全民语言文字的应用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消除城乡和区域之间的语言隔阂,为农村人民群众全方位参与经济和社会建设提供语言交际方面的帮助,尤其是在发展程序相对较低的农村地区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显得尢为必要。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要求树立科学的语言发展观和规范观,坚持主体化方向,积极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同时需要正确认识语言生活的多样性,妥善处理方言及繁体字使用问题,处理好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问题,使社会语言生活和谐统一。

三、“十二五”期间我市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依法加强语言文字应用管理,不断强化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基础,不断完善依法监督管理的体制和机制,不断提高全市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整体水平,更好地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基本原则

——树立科学的语言观。全面准确地把握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坚持语文生活主体化与多样性的和谐统一,正确处理好方言、繁体字和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问题,既要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与发展,又要保护、弘扬中华传统语言文化。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情况,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积极、逐步、稳妥地推进工作。

——牢固树立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意识,统筹规划城乡语言文字工作,促进城市带动农村,实现城乡均衡协调发展。

——注重机构、队伍、制度等长效机制建设,加强结合渗透,完善体制机制,注重工作创新。——加强宣传引导,提供咨询服务,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学术手段,形成良好舆论氛围和有效协商机制,促进社会语言生活健康和谐发展。

四、“十二五”期间我市语言文字工作主要目标和任务

全市范围内普通话初步普及、汉字的社会应用基本规范。力争在两个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即语言文字工作长效机制的建设和语言文字依法管理取得较大进展;党政机关、学校、新闻媒体和主要公共服务行业四个重点领域以及农村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和普及取得较大进展。加强语言文字工作长效机制建设。全市11个县市区、各级各类学校和市语委大多数成员单位制定或完善与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相配套的规章制度;机构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完善执法监督机制。

提高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受过中等或中等以上教育的公民普遍具备普通话的应用能力,并在必要的场合自觉使用普通话;普通话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的教学语言,成为城镇学校和幼儿园的校园语言;教师和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基本实现持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全市城镇公务员通过培训逐步使普通话水平达到规定等级。社会用字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联合有关执法部门加大执法检查力度,逐步规范社会用字不规范现象。

做好城市语言文字工作,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和辐射带动作用。全面统筹规划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顺利完成全市三类城市的评估工作。

加强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进一步扩大普通话培训测试覆盖面,重点做好全市公务员和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普通话测试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长效工作机制。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人数每年达到1万人次。

(五)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黄冈市语言文字网站,基本完成省、市、县(市)三级语言文字网络建设并实现全面链接,实现信息化社会网络媒介下的政务信息化、测试

手段现代化、工作节奏高效化。

五、“十二五”期间我市语言文字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进一步健全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和各行业主管部门的语言文字工作机构,不断强化工作职能。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协调有序的管理机制,积极创设和营造良好的语言文字工作环境。努力形成“领导关心重视、上下左右协调、经费渠道畅通、工作规范有序”的语言文字工作格局。

2、大力宣传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湖北省实施办法》

不断探索和改进每年“推普宣传周”活动的方式方法,并确立长效宣传的工作指导思想,努力加强推普宣传力度,不断增强全社会各类人员做好语言文字标准化、规范化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建立和完善语言文字依法管理监督工作机制,开展规范用语用字执法检查活动,提高做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意识性和自觉性。

3、积极开展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

按照“重在建设、重在过程、重在实效”的原则,继续开展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使全市9个县市达到“普通话初步普及、汉字社会应用基本规范”的目标要求。认真探索评估的有效方法,及时总结和改进工作,不断提高评估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4、加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质量管理

积极探索和运用新的测试管理手段,强化测试过程管理,严格测试程序,不断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质量。加强测试员队伍建设,扩大对公务员、公共服务行业相关从业人员以及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普通话培训测试,建立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和公务员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的长效机制。

5、不断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

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各级教育督导内容,开展国家、省、市级语言文字示范校创建活动,使各县市区城镇学校逐步达到市级示范校标准,每个县市区创建省级示范校2—3所,国家级示范校1所,带动各级各类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深入开展。继续坚持将普通话水平达标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和聘用条件,将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情况纳入常规管理。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进校园活动,逐步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推行规范汉字书写和经典诵读进课堂活动。

6、抓好重点行业系统的语言文字工作

主动与党政机关、新闻媒体和公共服务行业加强沟通和联系,积极争取各相关部门、行业的支持,不断巩固、完善和发展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深入挖掘各行各业语言文字工作的增长点和亮点,努力将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与各行业系统的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形成一个完善的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

7、加大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教育力度

一是要加强与各类媒体的合作,共同营造语言文字宣传氛围和良好语言文字规范环境;二是要精心组织好每年一度的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活动并不断扩大宣传范围,要从城市走向农村,使推广普通话在农村逐步实现普及;三是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竞赛活动,并努力将影响广、效果好的竞赛形式固化下来长期坚持,形成一种长效宣传教育机制。

8、积极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理论研究

建立健全语言文字工作研究机制,紧密结合语言文字在当前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实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开展探讨。组织开展两年一届的语言文字学术研讨会,征集出版《黄冈市语言文字工作论文集》,组织语言文字行政人员外出交流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全面推进我市语言文字工作水平再上新台阶。

第二篇:黄冈市浠水县策湖养殖场十二五规划

黄冈市浠水县策湖养殖场“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工作总结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惠民、惠农政策的扶持下,在全场干群共同努力下,我场按照“十一五”规划,圆满完成规划工作任务,主要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1、社会进步,平安和谐发展

(1)策湖辖区内6村、2场通村公路全部完成。

(2)策湖辖区内通信,有线电视全覆盖,教育、卫生配套设施完善。

(3)已完成四壕村、山洲坪村两个村新农试点村任务,完成策湖村为新渔村建设任务。

(4)企业干部、职工全员进入 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疗,农村参合率达到95%以上,义务教育普及率100%。

(5)策湖养殖场2007年被评为全国健康养殖示范场,2009年,中央财政现代生态农业示范核心区项目区落户策湖。

(6)配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县政府、县旅游局完成策湖生态湿地风景区规划设计方案。

2、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近五年来,场城镇居民可支配年收入达到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80元。全场年产鲜鱼达到800万公斤,年出栏牲猪0.8万头,出笼家禽20万只,菱、藕、瓜、果、菜各500万公斤,螃蟹10万斤,2009年,生产总值达到1.12亿元,人均GDP15750元,与十五”比增长76%。

3、事业结构调优,发展后劲增强。

近几年策湖已建成两大基地和沿湖四大种、养殖板块经济带。

两大基地:一是优质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策湖是国家农业部认定的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是省农业厅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地,是创水产大县龙头养殖基地,养殖的农产品品质和规模在全县位居前列。

二是城镇居民休闲渡假,旅游观光基地,是武汉城市圈的后花园,是长江经济带和黄石市对江联合开发的主要生态湿地保护区。策湖可以游万亩大湖,赏千亩荷花,看白鹭群飞,钓名特鱼,吃茅山贡蟹,是武汉城市圈居民,黄石江北工业园、散花工业园区居民休闲、旅游渡假的最佳选择。现已年接待客人达到4万人次。

四大板块经济带:场南部沿“黄黄”调整公路两边是鱼、猪、禽立体生态高效养殖经济带;湖区东北部沿湖村是菱、藕、瓜果菜种植经济带;湖区北部丘陵岗地是地膜花生、双低油菜、板栗、柑桔特种植经济带;湖区中心是鱼、蟹、虾配套养殖垂钓休闲经济带。

4、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业经济缺乏,除了作坊式加工业没有上规模工业企业。

(2)财税收入缺乏,集体收入只有水面上交,没有税费源。

(3)湖区洪水威胁的局面还没有改变,主要原因是进入湖区水量大,污泥淤积湖床抬高,蓄水量变小,加上湖堤年久失修,以致严重威胁湖区人民的生产生活。

(4)交通落后的面貌没有改变,虽然通村公路修通,但由于我场是武汉、黄石的后花园、特色垂钓园,进出车辆较多,进场主要交通要道只有4米宽,部分路段只能单行,堵塞严重。

二、十二五规划

(1)、发展思路

依托策湖资源特点和区位优势来定位,我们的发展思路是建设两大基地,着力提升农业,重点落实旅游业,加快发展加工业。

一是把策湖建成散花项目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生产基地、散花中百物流名特水产品原料供应基地。

二是把策湖建成国家级生态湿地风景区。策湖是个天然大湖,自然资源、人文历史资源丰富,湖阔水好鱼多,在策湖泛舟游湖,观其荷、闻其香、听其歌、钓其鱼、吃其蟹享受大自然,品尝农家乐。

三把策湖的无公害农产品送到散花工业园区加工增值,送到中百物流贸易市场销往全国;把武汉城市圈的市民引到策湖生态湿地风景区休闲渡假,把黄石市和散花江北园区员工引到策湖建别墅落户。

(2)、发展、建设重点

策湖湖区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模式的重点是:提升农业——突出发展水产种养业为主的绿色经济;改造农村——突出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湖区不受涝灾;致富农民——加快发展策湖生态湿地风景区旅游业和水产品加工为主的第三产业:

<1>、着力提升农业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主要是做好三件事:

一是把茅山大闸蟹这个品牌做大做强。策湖水草资源丰富,水质清新,益于螃蟹生长。今后我们将要扩大投放力度,力增年产突破10公斤。

二是把策湖菱藕产业做大做强,策湖湖叉、湖滩较多,销售已形成市场,现在主要是产量不够,规模不大,有很大的增产潜力。

三是大力推进订单渔业,积极做好与神鹭公司的服务工作,大力发展小龙虾、罗非鱼、鲜菱角和种养规模为神鹭公司提供优质生产原料。

四是大力发展蓝色工业,策湖是个渔米之乡,但出售的都是原产品,卖的是鲜鱼、鲜藕、鲜菱、鲜莲蓬、鲜荷叶,没有一个蓝色加工企业,要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2>、改造农村,主要是做好几件事:一是排除水患,湖区得益于水,忧患也是水。因此,我们要继续大力整治险段,加固硬化湖堤,使湖区变水患为水利,造福于民。

二是实施村庄绿化改变村容村貌,在抓好村垸整体规划的前提下,落实“四化”任务(1)、通组公路化;(2)道路林荫化;(3)、农院林果化;(4)、安全饮水化。

三是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的要求,把沿湖各村的集体精养水面进行改造,提高抵御涝灾能力,确保村级百万集体收入逐渐增加。

<3>、致富农民,主要突出抓非农产业,致富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减少农民的关健在于不断抓非农产业空间。在这方面散花工业园、江北工业园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非农就业空间,在不离家的情况下当工人。我们应做好两件事:

第一围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目标,培训培养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就地打工,做到农业、渔业、务工三结合。

第二通过招商引资,加快引进策湖水上休闲渡假开发商,把这个好的自然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利用好,让渔民在养鱼垂钓休闲中得到更大的实惠。

(3)、重要发展途径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统筹策湖湖区区域经济发展之路,实现资源一体化开发、产业一体化布局、产品一体化经营、生态一体化保护。

<1>、资源一体化开发。策湖有两大资源:一是水资源丰富,但蓄水量不多、不深,必须加高加固沿湖湖堤;二是人文历史资源丰富,湖区四周人文景点多,没有得到开发,建设湖区旅游产业必须按照游万亩大湖,赏千亩荷花,看白鹭群飞,钓名特色鱼,吃茅山贡蟹思路一体化开发大湖。

<2>、产业一体化布局。策湖应布局好三大产业:

一是无公害水产品养殖产业,主要抓好渔蟹混养、渔虾混养、渔猪立体循环养殖,养殖、垂钓、休闲一体化。

二是突破性的发展水产品的加工转化,加快产品增值,这里一要依靠神鹭公司;二要引进荷花、莲蓬、莲藕、菱角加工企业;三要做好做大螃蟹产业。

三是水上休闲渡假旅游产业,主要是筑巢引凤,其一要做好旅游规划,其二要逐步通过立项等途径加宽进场公路,沿湖湖堤加固硬化,改变湖区环境。

<3>、产品一体化经营。主要是做好支部+协会+农户,神鹭公司+支部+农户,神鹭公司+协会+农户等一体化经营之路,通过神鹭把无公害水产品销往全国乃至全世界。

<4>、生态一体化保护。策湖场村集体经济较好,湖区农民收入较高,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850元,通过测算实际已经超过了6000元,这主要得益于宽阔的水资源以及湖区现有的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但因策湖地势低是个水袋子,江北工业园区和散花工业园区的工业废水也是对策湖湖区的一大威胁,我们在密切关注,保护策湖原生态环境。

(四)、主要目标任务:

1、依托武汉“1+8”旅游圈的旅游产业发展优势,顺应“自然、文化、生态”的国际旅游发展趋势,重点突出策湖以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和优美的湖面风光为核心的自然资源以及“三国文化”为核心的人文资源,加强政府领导,加强宣传促销,优化旅游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勾勒出“两年打基础,三年迈大步,五年成气候”的战略构想。将策湖打造成为湖北乃至全国知名的城市与乡村两相宜的富有文化内涵的湿地公园。

根据策湖湿地公园旅游资源类型、旅游活动类型以及用地性质,将策湖湿地公园的空间布局定位“1234”模式,即:一心二环三带四区。“一心”,将策湖养殖场建成旅游中心,主要提供咨询和管理服务,也是湿地公园的集散中心。可以进行停车场、旅游码头、美食城等项目的建设与开发。“二环”,一是通过环湖公路的建设,将湿地公园的各个功能分区连串起来,环湖路呈反“8”字型,将上湖和下湖串联起来。可以进行环湖自行车道、垂钓、拓展等项目的开发与建设;二是环场公路的建设,将整个湿地公园规划区同浠散公路、大广高速、沿江大道等外部公路连接起来。“三带”,以上下湖之间以及与长江汇合处的闸门为界,将其分成三带,一为长江沿岸一带,可以进行景观地产;二为茅山新老闸一带,可以进行观光旅游如观荷花、采菱角、捉鱼蟹等活动;三为连接上下两湖的湖港一带,可以进行景观带的建设和农田迷宫的建设。“四区”,根据湿地公园的性质及要求,将我场其它地方划分为四区:生态控制区、生态游览区、生态养生区和湿地展示区。这四个区是湿地公园的旅游主区,可以开展各种以生态为主线的游乐活动。

策湖湿地公园的开发,坚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并重的方针,以保护湿地生态为中心;加强综合协调、分类指导和统一监督管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建设完善环境安全保障体系;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保护与开发相和谐的目标。我们会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旅游局的鼎力支持下,在全场干群的共同努力下,在第“十二五”规划内,将策湖湿地公园打造为集生态观光、感受自然、科普教育为一体综合性的绿色原生态旅游观光胜地。

2、进出策湖的通道和主要干线公路,全部为硬化路面,达到二级标准;策湖养殖场所辖6个村的通村公路建设已全部完成,路面硬化程度高,且每个村都设有混凝土或不锈钢结构的候车亭,方便村民出行坐车。在“十二五”头期各行政村要完成通组公路。

3、供水

在“十一五”内只有山洲坪村、场区通自来水,其余各村均为自挖井水。十二五期间每个村都用上安全自来饮水。

4、电力

策湖基本实施“5+1”电网建设工程,完成了三期乡网改造,“户户通电”、三标建设、配网改造及大修技改等工程任务。在 “十二五”期间全面满足生产生活用电。

5、电信

为加强农村市场的服务、营销工作,推进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在十二五期间按照“县级分公司+农村分局+代办”的三级营销服务模式,不断完善和拓宽农村渠道建设,基本做到每个行政村一个代理点或一种代理渠道,覆盖面达到98%以上。

6、实现工农业产值1.8亿元,城镇居民收入达到2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全面达到小康生活水平。

7、突破农产品加工项目,争取建设鲜鱼加工厂一个,鲜 藕加工厂一个。扩大特种水产养殖面积至1000亩,引进新品种10个。

8、义务教育、职工保险、农村合作医疗达到100%。

第三篇:青山区语言文字工作“十二五”规划

青山区语言文字工作“十二五”规划

(讨论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时期,是青山区全面建设新型生态工业城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区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跨越发展的决定性时期。为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服务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武汉市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武汉市语言文字工作“十二五”规划》,结合我区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青山语言文字工作回顾

“十一五”是我区语言文字工作打基础、求发展的重要期间。五年来,语言文字工作遵循“立足市民素质提高,着眼语文规范应用,服务社会发展需求,促进城区文明建设”的宗旨,在按章管理、宣传造势、培训测试、示范创建、自主创新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语言文字管理和社会应用水平逐步提高,为普及文化教育、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整体水平进入全市语言文字工作先进行列。

(一)工作机构逐步健全、工作队伍逐步壮大、工作机制逐步完善 1.工作机构逐步健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方面对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认识不断提高,在区政府领导下,语言文字工作归口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和管理。区政府成立了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并常设办事机构(语委办),配备了专职干部,语委成员单位均配备了语委联络员。拥有省级普通话水 1平测试员26名。

2.工作成效明显提高。语言文字工作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教育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合力明显增强。语言文字规范要求逐步纳入行业管理内容,有效保证了语言文字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

3.工作机制日趋规范。建立了语言文字工作议事制度、经费预算制度、活动制度、检查整改制度、目标考评制度、总结表彰制度。区人民政府(语委)每年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语言文字工作,根据市语委文件先后制发了青山区系列工作规范,全区语言文字工作的执行力和工作效率有所提升。

(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有新提高

坚持以党政机关为龙头,以区教育系统为基础,以新闻媒体为榜样,以公共服务行业为窗口,大力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提高了社会用语用字规范水平。

1.社会用语用字规范率逐年提高。市民的语言观念发生可喜转变,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成为主要的公共交际工具,语言交际障碍得到有效克服。普通话初步成为广播影视宣传用语、校园用语、党政机关公务用语和主要公共服务行业的服务用语,多数市民能用普通话与外地人交流;规范汉字成为教育教学、各类公文的法定用字,单位名称牌、招牌、广告牌、指示牌、路名牌等公共设施中的不规范用字逐年减少,5年累计整改城区公共设施不规范用字50多处。

2.相关人员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不断增强。积极推进公务员、教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窗口服务人员的语言文字培训,参训人数近8000人 2 次,其中普通话水平测试5000人次。学生的普通话、汉语拼音和汉字书写教育培训有所加强,教师和窗口服务人员逐步接受职业语言及礼仪培训,语言文字工作为普及文化教育和人际交流做出了应有贡献。

(三)创优工程促发展 多彩活动促提高

1.争先创优促发展。5年共创建市级以上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11所(其中省级3所,市级8所),市级“文明用字示范街”2条,“文明用语示范岗”14个。区教育局被评为全市语言文字工作优秀单位,2.社区活动促普及。2010年,区语委通过开展“普通话连接你我他,社区盛开文明花”——送经典诗词到社区活动,各示范校将唐宋诗词,毛泽东经典诗篇送入了附近十几个社区,让普通话在青山社区绽放文明之花,让青山区的推普工作掀起了新的高潮;区语委还依托教师干部教育培训、社区教育培训等,对骨干教师、校级领导、门面商户进行推普知识培训,加大了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实施办法》的宣传、学习力度,提高社会知晓度,“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社会风气正日渐形成,全区用语用字的规范意识明显增强。

3.推普周活动促提高。精心组织第9-13届全国推普周活动,成功举办两届全区“示范岗文明用语”演讲比赛、“啄木鸟入社区”、“中华经典诵读比赛”、“经典诵读入社区”、“说好普通话 求职走天下”演讲比赛、“规范汉字大赛”等具有重大影响的活动。积极参与两届“江大杯〃武汉市推普创新大赛”,获得国家级一等奖一个,省市级奖项若干。

二、“十二五”青山区语言文字工作面临的形势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思维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战略资源。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高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构建和谐语言生活,事关历史文化认同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是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战略举措。今后五年,是推进我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建设“新型生态工业城区”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语言文字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建设全市新型生态工业城区,增强城市服务功能,需要进一步提高语言文字规范化、信息化水平,建立有利于沟通交流、维护社会高效协调运转的语言环境;

——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实现教育现代化、国际化、终身化,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需要加强语言文字教育培训,大力提升市民语文素质,并为市民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建设民生幸福城区,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幸福指数,需要保障市民的语言权利,构建文明、规范、和谐的用语用字环境,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语言生活需求;

——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构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开发利用好语言文字资源,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载体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活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当前,我区语言文字工作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社会大众自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有待增强,市民文明规范的语言习惯还有待养成;学生口语交际和汉字书写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滞 4 后;区域、行业之间语言文字工作发展还不够平衡,农村地区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任务还很繁重;社会语言生活监管乏力,外语滥用、汉语中夹杂外语现象普遍,方言、繁体字、异体字等存在不规范使用情况;语言文字工作的地位有待提高,经费投入明显不足,缺乏持久有效的政策保障。今后5年,语言文字工作要抓住机遇,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适应需求,改革创新,加快发展。

三、“十二五”青山区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遵循语言文字发展规律,坚持主体性与多样性辩证统一,积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提高市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不断增强语言文字工作服务功能,改革创新、创先争优,推进语言文字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语言生活。

(二)工作思路

——主动融入,积极服务。适应青山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拓宽视野,主动作为,将语言文字工作融入全区改革发展各项事业,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服务,为创建新型生态工业城区服务,为市民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在推动服务对象的发展中实现自身发展。

——加快普及,推动提高。适应建设工业强区需要,把加快普及国家 5 通用语言文字、提升市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作为语言文字工作的核心任务,大力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全区范围内的普及,推进面向人人的语言文字教育培训。

——弘扬文化,促进和谐。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文化载体作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妥善处理语言文字使用中的各种关系,满足市民多样化的语言文字需求,促进社会语言生活和谐健康发展。

——大胆创新,增强活力。适应语言文字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加大本区各行业间的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力度,探索完善符合青山民情、行之有效的语言文字工作模式,建设“推普文化”,增强语言文字工作的创新能力、发展活力和社会影响力。

四、“十二五”武汉语言文字工作的目标、任务和重点行动

(一)目标

到2015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全区范围内基本普及,市民的语言文字素质和应用能力明显提高;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基本满足社会需求;语言文字在教育、文化建设方面的特殊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社会语言生活和谐健康发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方言、繁体字、异体字、外国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规范有序;语言文字工作基础更加坚实、机制更加完善、特色更加鲜明。

(二)任务

1.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水平。依法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6 和汉语拼音,普通话成为机关、学校、新闻媒体和公共服务行业工作用语、教学用语、宣传用语和服务用语,汉字的社会应用更加规范,汉语拼音的使用范围和规范程度显著提升。

2.提高市民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推行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和职业准入制度,广泛开展语言文字能力培训、测查、实践活动,强化学校教育中对师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要求,相关行业岗位人员的普通话和汉字应用水平逐步达到规定要求,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语言表达与交际能力,进一步消除社会生活中的语言文字交际障碍和不文明现象。

3.提高语言文字工作的文化贡献力。充分利用语言文字资源进行爱国主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积极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和汉字书写(书法)教育活动,增强市民的母语文化认同感和责任感;创新语言文字宣传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和市民语言生活,为建设新型生态工业城区作贡献。

4.提高社会语言生活的健康和谐度。准确把握、全面贯彻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维护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主体地位,妥善处理好普通话与方言、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汉语言文字和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使其按照法律的要求各得其所、各展所长,满足社会多样化的语言文字需求,构建和谐语言生活。

5.提高武汉语言文字工作的影响力。夯实语言文字工作基础,构建高效运转、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建设一支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语言文字工作队伍,着力提高工作效能;打造语言文字工作行业特色和创新特 7 色,大力宣传推广语言文字工作成果经验,扩大语言文字工作对外交流与合作。

(三)重点行动

围绕“十二五”全市语言文字工作的目标任务,重点组织“五大行动”:

(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示范行动

新增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10所,争创省级示范校5所,国家级示范校1所,创建市级以上“文明用语示范岗”20个,争创省级示范岗4个,累计创建市级“文明用字示范街”6条,其中省级示范街2条。试开展普通话规范化社区活动。

(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测试行动

对全区尚未达标的公务员、教师、主要公共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中职中专学生进行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五年争取培训测试四千人;启动教师、学生、公务员汉字书写水平等级测试工作;结合新一轮校长培训和教师培训,对全区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进行一轮语言文字法规常识培训;举办教师职业语言与教师礼仪专项培训;全面推进幼儿教师普通话水平升级达标工作,力争80%的幼儿教师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甲等以上;举办城区商户规范用字培训;全面提升青山市民用语用字水平。

(三)“推普文化”建设推广行动

打造具有青山特色的“推普”文化品牌。举办“古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经典诵读下社区”“说普通话求职走天下”系列活动;建设一批“中华诵〃经典诵读”试点(基地)学校。通过评选各委办局、学校普通话推 8 普明星提升青山语言文字工作队伍水平,扩大青山语言文字工作的社会影响。

4.重点公共场所“正字”行动。会同有关部门,适时对本区重点路段、长途汽车站、公园、广场等主要公共场所的社会用字进行检查整治,重点规范单位名称牌、招牌、广告牌等载体上汉字、汉语拼音和外文的使用。做好重大节庆活动主会场及周边环境的社会用字规范化工作。全面加强社会用字的源头管理和事后监管,促进社会用字的规范化、美化、亮化,打造青山文明规范用字的“立体名片”。

通过以上行动,力争到2012年,成为武汉市“语言文字规范化先进区”,2015年争创“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区”。

五、“十二五”武汉语言文字工作的保障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思想保障

充分利用广播、板报、标语、网络等宣传媒体和推普周、推普创新大赛、语言文字培训、语言文字示范创建、岗位推普等活动载体,大力宣传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和法规常识,宣传语言文字工作的意义,增强市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和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倡导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语言文字工作的良好风尚。

(二)完善管理体制,强化组织保障

健全区、街两级语言文字工作领导机构,强化政府行为,争取人大、政协和有关社会组织的指导支持,落实语言文字工作的行业管理责任;强化教育行政部门的主管职责,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和绩效目 9 标统筹管理,将语委办列为区教育局内设部门。

(三)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制度保障

完善“政府主导,语委协调、部门协作、专家支持、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健全语言文字工作议事制度、绩效管理制度、语言文字培训测试及持证上岗制度、社会用语用字检查整改制度及语言文字工作评比表彰制度;推动语言文字工作与教育文化事业、精神文明建设、城市综合管理、教育督导评估等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加强语委与有关部门在推进社会用语用字文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方面的协作,明确城管、工商、民政、公安等职能部门对社会用字整改的执法责任;配合人大和政府教育督导部门开展语言文字执法检查和专项督导。

(四)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人才保障

全面加强语言文字专家队伍、管理队伍、培训者队伍和志愿者(协查员、推普员)队伍建设,壮大语言文字工作骨干力量。实施“语言文字干部提高培训计划”,造就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良、作风扎实、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语言文字工作管理队伍。健全语言文字人才队伍的培养、选拔、考核制度,保持队伍相对稳定。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智力优势,加强语文(语音)教师、写字(书法)教师队伍建设,发挥广大师生在语言文字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

(五)加大投入力度,强化经费保障

语言文字工作经费纳入区政府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争取设立专项经费,满足推普周、示范创建评比表彰、语言文字公益培训和语言文字课 10 题研究等活动需要;落实语委办事机构的办公经费,加快语言文字系统政务信息化、办公自动化建设步伐;加强区语言文字培训测试基地建设,改善培训测试条件。

(六)开展理论研究,强化智力保障

建立健全语言文字工作研究机制,紧密结合语言文字在当前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实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开展探讨。组织开展两年一届的语言文字学术研讨会,征集出版《青山区语言文字工作论文集》,组织语言文字工作人员外出交流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全面推进我区语言文字工作水平再上新台阶。

第四篇:黄冈市蕲春县十二五商务发展规划

黄冈市蕲春县“十二五”商务发展规划

前 言

本规划在回顾我县商贸流通业“十一五”发展状况,分析今后一段时期内商贸流通业发展环境,并结合全省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的基础上,提出“十二五”时期商贸流通业的总体战略、目标任务、发展重点,以及实现本规划的保障措施。

本规划期限2010年至2015年,部分延至2020年。

一、发展目标按照“三年迈大步、五年大变化、十年大跨越”的总要求,到十二五期末,我县商贸流通业发展达到下列预期目标:

1.定性目标(1)合理布局商业网点形成三个层次、功能明确、科学合理的商品流通网络及若干条商业特色街。第一层次:城区建成县内商业中心;第二层次:城区居住区、旅游景区商业网点和若干条专业特色街;第三层次:延伸到农村乡镇的流通服务网点。(2)丰富商贸业态各种商业业态协调发展。基本形成购物中心,大型百货店、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专业店、商品市场等不同功能、不同形式、灵活多样、互为补充的商业业态。(3)商贸龙头企业特色鲜明,社会商业和农村商业网点星罗棋布。(4)利用外资快速增长,外贸出口企业不断增多,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中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产业集群进一步集聚,医药出口基地、陶瓷出口基地、服装出口基地、电子出口基地不断发展,并在全省占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誉度。

2.定量目标通过5年努力,使我县主要商务经济指标快速增长,流通与消费环境明显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现代流通方式得到广泛应用。“十二五”规划期内,主要商务经济指标增幅力争超过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其中2011—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20%;每年全县新增商业网点200个以上;

2、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3%。其中2011年外贸出口增长12%,2012年增长13%,2013年增长14%;

3、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8%,直接利用外资2011年完成500万美元,2012年完成600万美元,2013年完成700万美元;

4、引进省外资金年均增长15%;

5、在城东兴建集配送、仓储、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为一体的物流中心;

6、在城南兴建高标准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

7、在檀林、刘河、张榜三镇兴建3个农产品原产地批发市场;

8、在全县新发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246家;实现村村有农家超市。

9、在城区兴建万吨冻库一座;

10、兴建半机械化屠宰场12座。

11、在公路沿线增加加油站点15座以上;

12、在红色旅游公路旁发展特色餐饮山庄5家;

13、培育年销售额超千万元的商贸流通企业10家以上。

14、连锁经营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达到 35%。

15、从事商贸流通工作的人员占社会就业人员的比例达到19 %。

16、引进或新建大卖场、大型连锁超市、大型精品百货各一家,高档宾馆2-3家。

二、商贸设施空间布局与定位

(一)城区商业 1.城西商业区随着城西工业区的兴起,东至横车松树岗,西起西驿的区块将成为蕲春又一商贸中心,这一区块也是提升整个城区品味的区域。作为县级中心商业区,既要有较全的商业功能、较高的档次,又要使得建成后能取得良好社会经济效益,为今后的招商引资树立良好的形象。根据周围将会拥有大批住宅区、人口密度大、离老城区相对较远的实际,这一新兴区块应定位为以满足市民时尚休闲消费为主,以开设风味美食、茶楼、休闲吧、酒吧、特色精品店为主,适度配置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形成集休闲、购物、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商业区。为此,我们首先根据蕲春县近5年来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及人均收入的增长情况及相关的社会统计数据,参照和借鉴国内外城市的相关标准及优秀经验,制定以下系列的基本控制指标和标准。

商业街规划控制指标 商业区中的核心商业街一般要求街长500米左右,作为商业用途的店面达到30家以上;商业面积不少于5万平方米。原则上设置购物中心或大型综合超市或大型专业店2-3处,并辅以各具特色的小规模商店;配套餐饮、文化娱乐、金融、旅游服务、图书报刊和邮电等网点。大型零售网点的控制指标 大型百货商店营业面积5到6千平方米,营业楼层数原则上不超过5层;大型超市营业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营业楼层数原则上不超过2层;大型专业店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各大型零售店建设以地下停车为主的配套设施,停车场0.6-1.0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设置。大型超市和专业店原则上2-3公里设一处,辐射范围内不再设置同类中型网点。2.旧城商业中心蕲春老的中心商业区是由蕲阳路、漕河大道、蕲春大道和四路、三路所构筑的井字型区块。由于历史的原因,老城区商业设施普遍规模小,迄今,只有中美购物广场一家营业面积近万平方米;老城区商业设施布局凌乱,没有有效地集聚或发散,导致了众商业企业由于没有鲜明的领导地位而缺少凝聚力,或出现过度竞争现象;此外,所经营的商品档次不高,缺乏特色,进而难以有效引导消费,使蕲春居民消费外溢到黄石、武汉等地。当蕲春新兴的中心商业区建成后,这种消费外溢现象将会明显改善,但是并不会回流到老的中心商业区,所以必须对这一区块进行整理,梳理其商业脉络,重新定位。借助密集的人口和已有的商业基础,可以通过打造专业特色街来建立相对优势。3.城东和新客运站商业区新客运店投入运营后,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多种选择余地。但是其总体区位(不是交通枢纽)并不有利,辐射面不广。因此,在初期,并不需要投资大规模的商圈。商店 规范化管理的超市或连锁店是较好的商业形态;专业店(如箱包、书籍、水果等等),旅游商品专卖店必不可少,就蕲春来讲,由于特色农产品较多如茶叶、紫苏油、蕲春油姜、各类药材等,可开设规模相对较大的本土商品专卖店。餐饮 中小规模的中式、西式快餐店,中档规模的饭店共2000平方米。住宿 随着客运站片区的开发和蕲春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客运站与城区的交通会很便捷。这样,在初期不需大规模高档次的住宿设施,以投资兴建经济实惠型3-5家中等规模的宾馆为宜。

(二)农村和社区商业网络建立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是方便群众生活,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期间,我县在“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思想指导下,积极培育和发展各乡镇商业中心。继续“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及家电以旧换新等工作,运用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农村商贸设施的建立和完善,重点抓好刘河、张榜、横车等镇的商贸设施空间布局,科学规划中心镇发展蓝图。注重发挥株林、青石两镇的区位交通和山水环境优势,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大力发展山水生态度假旅游业,拓展城镇框架,加快编制生态镇总体规划。建议当地规划期内,在商贸发展空间上必须具有一定的“强度”,并形成对外围的较强辐射。要有一个营业面积在3000平米以上的大型综合性超市,满足人们“一站式购物”的要求,同时要强化为农服务意识,大力推介山区的特色绿色食品,积极将购销对路的农产品推向市场。规划到“十二五”末,实现农家店全覆盖。每个镇拥有2-3个本级商业中心,商业建筑面积1000-2000平方米进行规划。街道(镇)级商业中心一般考虑布局在各街道、镇的主要交通干道的繁华路段,最好是在已经形成的一定商业购物氛围的商业繁华区域的基础上进行提升和扩张。在每个乡镇建设1-2个具有一定规模的超级市场、中型规模的综合商场组成的社区级商业中心。各村设2-5家便民商店,村级商业中心应按照便民利民原则进行布局。

(三)大型超市在发展商贸业时不可盲目追求数量,按照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如若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20%增长,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以14%增长,到20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90亿以上,兴建两到三家大型超市是切实可行的。大型超市选址一般应具备占地面积大、地价较低、交通便利和一定的人口集聚度三个条件。目前蕲春旧城区已无法提供用地,由于大型超市辐射半径在5000米以上,可分别在城东和城西各选一址建造。城东可选在李时珍药港附近,城西视人口增长,选在西驿与松树岗之间。

(四)特色专业街特色专业街经营某一类商品为主,商品结构体现专业性、深度性,品种丰富,选择余地大;目标顾客以有目的选择某类商品的流动顾客为主。鉴于我县现有商业深度不够,布局欠合理的状况,以对老城区的梳理和整合为主,开设服饰、数码电子产品、家居用品、五金、建材装潢等特色街。表三:特色专业街及其布局名称 定位 区位 规模时尚服饰 中档休闲时尚服饰 漕河大道 400米家居用品 各种档次家居用品 工贸市场 500米塑料机械设备 各种档次塑料机械 城东蕲漕线 1000米汽车4S店 高中低档轿车 城东蕲漕线旁 1000米 农家休闲山庄(蕲菜馆)依托红色旅游线上优美的生态环境及产自山区自然绿色农副产品,以原料材质正宗,本地口味纯正的乡野特色,中档的价位吸引各地消费者。红色旅游公路沿线 5家特色美食街 中高档全国各地正宗特色美食 夜市城 400米

(五)物流配送 1.综合性物流中心根据行业特点和需要(特别是医药、化工、农副产品、电子、陶瓷等行业),发展行业分拨型物流,并集运输、中转、仓储、配送、加工、商检、停车、物流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机构,把境内的航空、水上、公路、铁路等交通上的商品货物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快速通道。蕲春物流基地的建设可分为两个阶段:(1)单纯的货物流基地建设,即作为单纯的商品集散中心。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是完成对该基地的初步建设,输入物流管理模式、物流管理人才、物流品牌,逐步合并或者兼并周边较小的物流企业。大约需要5年左右时间。(2)现代物流基地建设,建立起能够满足各类公司商品集散需求的仓储设备,综合发展运输、存储、加工、贸易、配送、货源信息服务等功能,并使各项功能都能达到国家一级标准,通过各项国际认证(下个5年)。2.农副产品物流基地农副产品物流基地定位在为连锁商业、零售业、消费者组织配货供应,以执行日常生活实物配送为主要职能的物流节点,具有集货、储存、分货、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综合物流功能。农副产品物流基地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进行市场改造,改善硬件设施,提升档次;强化商品质量检验和管理,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产品储存保鲜和加工技术,积极发展蔬菜深加工,推广净菜、盆菜销售,提高连锁超市的“菜篮子”商品供应比重,并以蕲春为依托,把配送功能进一步辐射到周边更广的区域。十二五期间,在城南兴建一个占地300亩,投资3500万元的农贸市场,在檀林、张榜、刘河三镇各建设一个农产品原产地批发市场,每个市场占地4000平方米;在漕河、蕲州、八里、赤东、横车等10个乡镇中心村建设一个农贸市场。

3、冷鲜肉配送蕲春县现已有一个位于长林岗的畜产品(生猪)加工配送中心(蕲春成隆食品有限公司),作为行业的龙头企业,共投资3000万元,于2008年5月建成,硬件环境好,面积达25000平方米,拥有齐全的检验检疫设施,生猪加工流水线4条,每小时加工能力达200头生猪;拥有专业配送车辆6辆,其加工配送能力已足以满足漕河城区居民的需要,但冷藏及冷链运输需提高。表四:物流配送企业布局项目名称 位置 定位李时珍医药港 城东 中药物流中心陶瓷物流中心 赤东镇 产业基地型物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配送中心 城东 商品储备、配送中心节能灯具物流中心(兼配送存储)节能灯具园 产业基地型兼具配送储存功能冷鲜肉配送中心 漕河镇长林岗村 冷鲜肉配送

(六)宾馆建设:蕲春现有星级宾馆数量及规模:酒店名称—— 位置—— 规模;蕲春宾馆 ——漕河一路 ——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蕲春红楼 ——市府大道—— 建筑面积10000余平方米;八一酒店 ——市府大道 ——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万豪酒店 ——漕河七里桥—— 拥有中高档客房150余间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目前蕲春的星级酒店偏少,比例不合理。从蕲春的客源情况和目前的接待能力来看,蕲春住宿酒店业具有较好的发展空间,其中服务优良的中高档星级饭店需求较大。1.调整思路(1)制定酒店业发展的短期和中长期规划,加强对酒店布局的宏观调控,进行供求预测、预警,发布存量调查和经营状况分析,提供酒店业投资的信息引导和规划引导,引导酒店业有序发展和理性投资。(2)对蕲春星级酒店规模调整,应加强

对既有住宿设施的更新、改造和规范,使其具备针对不同层次的细分市场的接待能力。(3)区域分布上要注意相对集中和均匀分布的有机结合,既要在老城区形成相对集中的酒店群,也要兼顾到各种档次的酒店在区域内外的相对均匀分布。具体而言,我县应根据饱和程度采取相应的控制或鼓励政策。第一,考虑饭店的休闲功能,适度布局休闲疗养型的度假型饭店和带中小型会议功能的度假饭店。第二,在城区,强化会展和商务功能,在现有基础上适当增加会议型饭店。第三,在商圈内可发展酒店式公寓,发挥商住两用功能。第四,在一些成片开发的物业小区周边(如罗州城),做好社区旅馆的布局工作。2.新增酒店总体布局根据上述思路,城区新增酒店可以这样布局:城北:罗州城村,人口集中,建集客房、餐饮、商务、会议于一体的中高档酒店1家。城南:西驿与松树岗之间,作为新兴商业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建集客房、餐饮、娱乐为一体的高档酒店1家。城东:在新客运站和开发区附近,建中高档酒店1家和若干家经济型酒店。

(七)定点屠宰场按商务部有关规定,十二五末,全国乡镇屠宰场退出手工屠宰,并达到半机械化的要求。兴建乡镇半机械化屠宰场已是必然。我县已建成的机械化屠宰场有城区机械化屠宰厂、横车半机械化屠宰场。考虑到食品企业困难,且大部分改制仍未完成的实际,三年内陆续完成蕲州、张榜、刘河等三个镇半机械化屠宰场,其它乡镇必须在后二年内完成。所有乡镇屠宰场建设必须纳入所在乡镇发展规划,落实用地指标,半机械化屠宰场国土使用面积在10-20亩左右,建有猪栏、待宰间、屠宰间、化验室、更衣室、污水处理系统、病害猪焚烧炉等。

(八)专业市场

1、中药材交易市场。即李时珍国际医药港,位于城东区的李时珍大道医药工业园区,设湖北蕲州中药材市场以及医药和健康产品贸易区、医药和健康产品仓储物流园区、医药和健康产品批发交易与产品展示区、医药电子商务区、会展交流和培训基地、技术开发与推广服务区、医药园和中医药文化展示区以及生活配套与中医药健康文化休闲区等八大功能区。

2、钢材市场。目前,我县有钢材经营户56家,且分布较散,大部分集中在蕲春大道西端,蕲阳北路也有十多家,每当下雨,锈水横流,因而,建设一个面积较大(约200亩)的新钢材市场很有必要,既能改善市容,又可充分运用机械操作,节能交易成本。考虑到老城区用地紧张,新钢材市场西移至西驿为宜。

3、汽车4S店。近年,我县机动车尤其是私家小车增长迅猛,每年保持20%以上的速度增长。汽车经营商、代理商有15家。在不久的未来,汽车4S店落户蕲春城区已成必然。在城东新客运站附近靠近城区建设一个占地200亩的汽车4S店。

4、汽车交易市场。我县已登记注册的旧汽车交易市场目前仅有一家,设在走马岭。为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需求,必须新建设一个占地200亩的汽车交易市场。地址可靠近城东4S店。

(九)农贸市场(1)近期在城南兴建一个高标准、规范化的农贸市场,规划占地300亩,投资额3500万元。(2)对一农贸市场、二农贸市场、三农贸市场进行改造。重点是第二农贸市场。(3)2013年后,在罗州城、河西工业区各建一个3000平方米的中型农贸市场。(4)在漕河镇夏漕村、蕲州扎营港村、八里高垸村、赤东三渡村、横车镇张冲村、张榜镇张榜村、株林镇株林村、刘河镇刘河村、狮子镇狮子村、青石镇青石岭村各建设一个中型农贸市场。对其它乡镇的农贸市场进行扩建改造,其设施和卫生达到相应标准,基本能满足当地居民消费需求。(5)2020年实现农贸市场乡镇级全覆盖。

(十)出口基地大力培植并积极申报以美春公司为主的服装出口基地,以李时珍医药集团的医药出口基地,以美凯化工、沙隆达等为主的化工出口基地,以虎牌链条、全方位电子等为主的机电产品出口基地。以节能灯具为核心的节能灯具出口基地。对获得省级以上出口基地的企业,优先下放外贸经营者备案登记和出口许可证审批权限;优先赋予重要商品进出口配额和经营资质;优先使用国家和省级各项贸易促进资金;优先安排广交会等重点展会展位;优先支持开展网

上国际贸易。支持相关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中博会、高交会、华交会、东博会、食博会等知名展会,在摊位上积极争取,优先安排;组织企业参加日本国际食品和饮料展、沙迦中国商品交易会等重点展会,在参展资金方面给予减免。将有条件的企业纳入湖北企业(美国)营销中心,帮助开拓美加和拉美市场。加大促进外贸进出口政策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县内机电产品进口贴息工作的指导,争取更多国家鼓励政策。优先安排有关外贸企业参与人民币跨境贸易试点工作。优先安排进出口企业进入全省电子商务平台,帮助企业提升电子商务应用水平,降低贸易成本。

第五篇:黄冈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黄冈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1—2015年)

为加强医疗机构设置的宏观控制和有效管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使全市医疗机构设置达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配置、有序运行的目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省卫生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2011~2015年)》和《湖北省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意见》以及《黄冈市卫生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分析

(一)全市概况

黄冈地处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京九铁路中段。现辖一区(黄州)、二市(武穴、麻城)、七县(红安、罗田、英山、浠水、蕲春、黄梅、团风)和一个县级龙感湖农场,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区位交通得天独厚,是武汉城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版图面积1.7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42.41万,人口自然增长率5.7‰。

2010年,全口径财政收入99.68亿元,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862.3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34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7.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3.4%。其中农业人口551.85万人,占总人口的74.33%。总人口数在全省仅次于武汉市,是名符其实的农业大市。

(二)居民健康水平和医疗服务需求

1、居民健康水平。2010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75.18岁;婴儿死亡率降至4.9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至5.96‰;孕产妇死亡率降至9.79/10万;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居民死因谱:导致我市居民死亡的前五位的疾病是: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或消化系统疾病。

2、医疗服务利用。2010年全市总诊疗人次为2188.69万人次,其中门诊人次1922.66万人次,急诊人次44.23万人次,家庭医疗服务人次13.39万人次,健康体检186.64万人次,出院人数52.82万人次。病床使用率81.11%,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7.9天,病床周转34.59次,入院与出院诊断符合率为97.25%。

3、医疗服务需求。根据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为18.9%,其中:城市22.2%、农村17.7%;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20.0%,其中:城市28.3%、农村17.1%;居民两周就诊率为14.5%,其中:城市12.7%、农村15.2%;居民年住院率为6.8%,其中:城市7.1%、农村6.8%。

(三)医疗资源分析

1、医疗机构。2010年,全市共有医疗机构4614个(其中村卫室3749个)。其中,综合医院44个;妇幼保健院11个;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10个;精神病医院10个;卫生院159个;专科疾病防治院4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22个;卫生监督机构12个;采供血机构4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489个;其他卫生机构6个;村卫生室3749个。

2、人力资源。2010年底全市共有卫生人员3239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2790人(执业(助理)医师9043人,执业护士7077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5240人,其他人员4369人。黄冈市平均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1.22人、注册护士0.95人。

3、医院床位。2010年全市医疗机构核定床位数15686张,实际开放床位16956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2.28张。

4、固定资产和设备。2010年全市医疗机构固定资产为35.64 亿元,其中固定资产22.10亿元,流动资产13.46亿元。负债12.11亿元,净资产23.53亿元。其中万元以上仪器设备5950台(件),10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60台(件);50~100万元的设备有113台(件);1~50万元设备5777台(件)。

全市共有救护车81台,全市现有乙类大型医用设备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CT)25台,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MRI)7台,800mA以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DSA)5台,单光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SPECT)0 台,医用直线加速器(LA)4台。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

1、医疗资源布局不合理。大部分医疗资源集中在市区和县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资源和乡村卫生资源基础薄弱,高素质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医疗水平不高。

2、医疗资源利用不平衡。县级医院承担了大量基层医院可以诊治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工作,造成医疗服务利用相对集中在高层次、高成本的医疗机构,而基层医疗资源利用率不高。由于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乡镇卫生院和县级综合医院受到人员、设施、技术等条件限制,不能很好发挥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枢纽和龙头作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滞后,低水平建设,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整体功能正常发挥。

3、有影响的医学专科少,竞争力不强。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少,博士、硕士研究生比例低,低学历人员比例偏高;临床一线护理人员没有达到规定比例要求。

4、医疗机构结构不合理,全市医疗机构以综合医院为主,专科医院数量少、规模小、医疗服务能力和医疗服务辐射能力不强。医院学科建设不平衡,一些急需的专业如儿科、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科、麻醉、重症医学、烧伤科等专业发展缓慢,影响了医院的整体水平。

5、多元化办医格局尚未形成。近年来,我市积极扶持发展社会力量办医,社会办医疗机构数量逐年增加,全市现有7所民营医院,民营医疗机构层次低。现有的民营医疗机构大部分为门诊部和个体诊所,人员素质较低、流动性大,诊疗水平不高。

6、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化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健康知识普及率不断提高,人们开始树立“健康消费”的观念,健康和亚健康人群将成为新的医疗保健服务群体;居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将呈现多样化,医疗服务既要保障基本医疗,又要满足特殊医疗需求;重大传染病仍在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如近些年来所发生的非典、人感染禽流感、EV71型病毒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老的传染病医疗防治水平亟待提高,如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受环境和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防治任务十分艰巨;人口老龄化的形成,要求尽快建立老年疾病的预防、保健和康复体系;口腔保健和口腔疾病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儿童和妇女保健是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重要保障,应受到高度重视。

三、医疗机构设置原则

(一)指导思想

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以《黄冈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指导,加强卫生行业管理,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按照“适度规模、优化结构、合理布局、提高质量、持续发展”为要求,通过加强医疗机构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我市的医疗服务保障体系,统筹配置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医疗资源,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方便、价廉、快捷、优质、高效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为我市建设“两型社会”的目标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设置原则

1、公平性原则。医疗机构设置必须从当地的医疗供需实际出发,面向城乡,以基层为重点,保证全体居民尤其是广大农民都能公平、公正地享有基本医疗服务。

2、整体效益原则。医疗机构设置应当符合当地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建立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相互协调和有序竞争的医疗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和效益,避免发生以趋利为目的、争夺病人的无序甚至恶性竞争。

3、可及性原则。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服务半径的规划、确定要适宜,交通便利,布局合理,方便群众就医。

4、分级医疗原则。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功能和职责,建立和完善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体系,做到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医疗机构诊疗,危重急症和疑难病在城市医院诊疗。

5、公有制主导原则。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促进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

6、中西医并重原则。支持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的建设与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

7、存量调整与增量优化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医疗服务需求,对区域内医疗机构、人员、床位、大型医用设备等存量资源进行重新规划、合理调整。同时,要优化新增医疗资源的结构和布局,重点向农村和社区倾斜。

8、属地化与全行业管理原则。所有医疗机构,不论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均由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

四、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一)总体目标

以居民的实际医疗服务需求为依据,以保障居民健康为中心,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落脚点,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通过实行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将各种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的医疗机构均纳入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规划、设置和布局,实行统一准入、统一监管。在农村建立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服务网络;在城市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和专科医院为基础,门诊部、诊所等为补充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使我市医疗服务体系实现层次清楚、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齐全,效益显著的目标。

(二)机构设置

1、综合医院

(1)三级医院:全市共设置三级综合医院3~4所,其中公立三级综合医院2~3所,民营三级综合医院1所。可将县级人民医院建设为三级医院,以此作为新增的三级综合医院。将黄冈市中心医院打造成鄂东区域医疗中心,或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医疗中心。

(2)二级医院:黄冈市区设置2~3所二级综合医院,其中市级设置1~2所二级综合医院。原则上每个县(市、区)设置1所公立二级综合医院。服务人口达到80万人以上的县(市),可增设1所二级综合医院。对服务人口较多,医疗服务功能比较齐全的甲类卫生院,经评审可升级为二级医院,到2015年新增二级综合医院3~5所。

(3)一级医院:严格控制一级医院数量,黄州区保持现有一级医院数量不变,其他县(市)不新设置50张床位以下的一级医院。

2、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

(1)三级医院:全市共设置公立三级中医医院1~2所。黄冈市区设置1所;有条件的县(市)可引进民营资本新办1~2所三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

(2)二级医院:除公立三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所在县(市、区)外,其他县(市、区)各设置1所公立二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

(3)一级医院:原则上不新增设一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

3、妇幼保健院

妇幼保健机构由政府设置,原则上每个县(市、区)设置1所妇幼保健机构。市级设置1所三级妇幼保健院,其他县(市、区)设1所二级妇幼保健院。

4、专科医院

(1)精神病医院:全市精神机构严格按照《湖北省精神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的通知(鄂卫办发〔2010〕72 号)进行规范设置,各县(市、区)设置精神病院(精神卫生中心)1所,黄冈市区设置市级和区级精神病院(精神卫生中心)各1所。

(2)传染病医院:市级设置三级或二级传染病医院1所。县级不设置传染病医院,县级综合医院应设置感染科(或传染病区)。

(3)眼科医院:全市设置3~5所三级眼科医院。其中,市级设置三级眼科医院1所,其他在县级设置。

(4)肿瘤医院:市级设置二级肿瘤医院1所,原则上县级不设置肿瘤医院。三级综合医院应设置肿瘤科,二级医院可设置肿瘤科。

(5)妇科医院:市级设置二级妇科医院1所,县级可设置3~5所二级妇科医院。

(6)儿童(儿科)医院:全市设置公立儿童医院12所,其中市本级设置三级儿童医院1所,各县(市、区)可设置二级儿童医院1所。根据发展需要,全市可设置民营儿童医院2~3所。

(7)口腔医院:市级设置二级口腔医院1所,县级可设置1~2所口腔医院。

(8)皮肤病医院:全市可设置4~5所二级皮肤病医院,其中市级设置1所,县级设置3~4所。

(9)美容医院:市级设置1所美容医院,原则上县级不设置美容医院。

(10)骨科医院:全市设置5~6所骨科医院,市级设置1所100张床位以上的二级骨科医院;黄梅县设置二级公立骨科医院1所;在其他县(市、区)共设置3~4所二级骨科医院。

(11)中医专科医院:全市可设置3~5所二级民营中医专科医院,市本级设置1所二级中医医院,其他在县级设置。

(12)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设置:市级设置1所政府举办的专科疾病(结核)防治院,在团风县设置1所麻风病防治中心,结核病、血吸虫病等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保持现有数量,原则上不新增设专科疾病防治机构。

(13)其它专科医院:市级设置1所不同类别的三级或二级专科医院;县级可设置1所不同类别的二级专科医院。

到2015年,全市专科医院配置标准如下(见表一):

5、康复医院

市级设置1~2所康复医院(或康复中心),县级可设置3~4所康复医院。

6、疗养院

市级设置1~2所疗养院,县级根据需要可设置1~2所疗养院。

7、急救中心(站)

黄冈市区独立设置1个医疗急救中心,设3个三级急救站、4个二级急救站,全市以黄冈市医疗急救中心为龙头,每个县(市)设置1个急救中心,县级医疗急救中心可以独立设置或在县级医院内挂靠,二级以上医院应设置急诊科,与急救中心构成本区域急救网络。各乡镇(场)在卫生院设置1个一级急救站。

8、临床检验中心

市级设置临床检验中心1个,县级不设置临床检验中心。

9、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政府设置,按照街道办事处范围或3~10万居民规划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覆盖的区域,人口相对集中达0.5~1万人左右,根据居民医疗需求可以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新建社区,可由所在街道办事处范围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近增设社区卫生服务站。

10、乡镇卫生院

乡镇卫生院由政府设置,以乡镇为单位,每个乡镇应设置1所乡镇卫生院,因乡镇撤并造成当地居民就医不方便的地方,可设立卫生院分院。乡镇卫生院根据其功能分为中心卫生院和一般卫生院,中心卫生院与一般卫生院的设置比原则上控制在1:3~4。县城所在地一般不设卫生院,可根据实际情况设1~3个卫生服务中心。

11、医务室、卫生室

厂矿企事业单位、学校及其他机构等,可根据需要设置内部服务的医务室、卫生室。

12、门诊部、诊所

门诊部、诊所作为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补充,应适当控制其数量,做到合理布局,在一定的区域内不重复设置同一类别的门诊部、诊所,对现有机构实行总量控制,严格控制诊所增长数量。黄冈市区非政府办门诊部、诊所其总量增长5年内控制在20个以内(即5%)。

13、村卫生室

各行政村原则设置1所村卫生室,也可由两个村联合设置。乡镇卫生院所在地的行政村原则上不设置村卫生室,但人口较多的行政村可设置2所村卫生室。

14、护理院(站)

根据社会需求合理设置护理院(站),各县(市、区)可设置1~2家护理院(站)。

15、其他诊疗机构

按照法律、法规和规定,可根据社会需求合理设置其他诊疗机构。新设医疗机构应合理选址,原则上与现有医疗机构保持直线距离1公里以上。

(三)床位配置

到2015年底前,全市所有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22000~26000张,使全市平均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达到3.0~3.5张。其中:市直(含龙感湖管理区)床位数2200~3100张(其中:市中心医院1500张、市妇幼保健院500张、市二医院500张、龙感湖医院300张、其他医疗机构300张。),黄州区床位数1500~1900张,团风县床位数1500~1800张,红安县床位数2000~2300张,麻城市床位数2800~3100张,罗田县床位数1700~2000张,英山县床位数1500~1900张,浠水县床位数2500~3000张,蕲春县床位数2300~2800张,武穴市床位数1900~2300 张,黄梅县床位数2100~2400张。

(四)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配置

根据《黄冈市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至2015年底,全市执业(助理)医师总人数12000~13500人,全市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1.6~1.8人,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护士2.0人。医师与医技人员比为1:1;医师与护士比按1:2配置;病床与护士比按1:0.4配置,其中三级医院的病床与护士比按1:0.6配置,重症监护室病床与护士比按1:2.5~3配置。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应占卫生人员总人数的80%以上。

(五)医疗设备的配置

各级各类医院的医疗设备应达到国家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和装备标准要求。配置大型医用设备必须符合卫生部《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和湖北省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标准,充分兼顾技术的先进性、适宜性和可及性,鼓励共建,实现区域卫生资源共享,提高设备使用率和利用效率。“十二五”期间我市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如下(见表二):

根据医学科技进步和临床诊疗工作需要,我市对各县(市、区)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实行总量控制、动态调整。

(六)临床重点专科设置

到2015年,全市争创1~2 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3~5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全市三级医院都有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二级医院都有市级临床重点专科,有一批院级临床重点专科,建立以市级临床重点专科为主体,院级临床重点专科为基础的临床重点专科体系,进一步发挥特色医疗,不断提升我市临床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综合实力。

五、规划对策

(一)加强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和管理

卫生事业是一项公益事业,基本医疗卫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质。各级政府要不断增加对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按照国家财政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卫生部《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要求落实补助政策,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同步增加对卫生的投入。确保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卫生建设项目专项资金落实到位。

(二)推行医疗机构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

卫生行政部门对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不分行政隶属关系,不分所有制形式,都要按照本规划的总体要求,对区域内全部医疗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审批、调整、监督、评价,依法进行全行业管理。

(三)合理配置、调整医疗资源

卫生行政部门要通过实施本规划,合理配置、调整医疗资源,引导医疗机构以人民健康需求为导向,注重质量和效益、以内涵建设为主的发展道路,促进医疗服务供需平衡,实现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要加快中小型医疗机构功能的调整,鼓励、引导二级以下综合医院发展专科或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根据医疗服务需求,鼓励发展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专科医疗机构;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及时调整乡镇卫生院布局,充实和发展村卫生室,不断完善农村医疗服务网络。

(四)强化医疗机构监督管理

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要求,以本规划为指导,以机构和人员准入管理为核心,建立和完善审批制度,强化监督管理。

1、加强医疗机构的准入管理

(1)黄冈市区范围内非政府办医疗机构的设置原则上由市卫生局审批和登记注册,市卫生局制定具体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其他县(市)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权限进行审批。

(2)各县(市、区)卫生局在对设置的医疗机构核发《医疗机构设置批准书》的同时,应报市卫生局备案。

2、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准入管理

依据《执业医师法》、《护士条例》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从事临床工作的医生、护士和乡村医生,必须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护士和乡村医生执业资格,并按规定注册。严禁非卫生专业人员从事卫生技术工作。

3、加强对医疗机构的日常监督管理

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分工做好所辖医疗机构的日常监督管理,对违规执业的医疗机构和执业人员要坚决依法处理。要加大医疗市场整顿力度,健全医疗监督执法机构和队伍,坚决打击无证行医,规范医疗服务市场。严格民营医疗机构监管,对机构设置、法人资格、基本条件、诊疗科目、执业人员、执业行为逐一进行规范,提高全市民营医疗机构的质量和整体水平。

(五)促进多元化办医

在本规划的框架范围内,医疗机构的具体设置,要遵循市场调节机制,引导社会资金依法创办医疗卫生机构,积极推进现有卫生资源整合,进一步探索新的办医模式和多渠道筹融资建设医院,鼓励社会资本兴办500张床位以上的大型综合性民营医院和100张床位以上的高精专科医院,实现医疗机构投资主体多元化。要进一步深化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鼓励多渠道投资,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发展医疗服务事业。民营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发挥民营医疗机构在资金、设备、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营造区域内不同所有制医疗机构协调合作,良性竞争的格局。促进民营机构健康发展,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

(六)强化人才培养

要在加强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同时,调整人才结构,优化卫生人力资源配置,重点培养和引进学科带头人以及职业化的卫生管理人才。实施人才强卫工程,建设卫生人才支撑平台,实施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培训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开展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建立全科医师、专科医师、医技人员、护理人员、乡村医生的分类管理、考核和评价制度。要强化质量意识,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的控制体系,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诊疗行为,不断加强医疗质量监督和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六、规划的评价和修订

本规划经湖北省卫生厅审核、黄冈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由黄冈市卫生局组织实施。黄冈市卫生局定期召开规划评价会议,对组织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分析、论证、修订和完善,每5年对全市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进行一次全面修订。

各县(市、区)要按照本规划,制订本地的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报市卫生局审核后由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下载黄冈市语言文字工作十二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黄冈市语言文字工作十二五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黄冈市产业招商规划

    黄冈市产业招商规划 为贯彻落实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突出抓好我市产业招,实现引进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的大突破,特制定以下规划。 一、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全市围绕“三个......

    十二五规划

    凤凰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2011-2015年) 为实现我市“两年进前五,三年进百强”宏伟目标,依据我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原则,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凤凰城区经济......

    十二五规划

    黑龙江省长水河农场 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2011-2015年) 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国家和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

    十二五规划

    (三)加强残疾人事业基础建设。 主要任务:立足基层,面向残疾人群众,进一步加强残疾人组织建设,发挥残疾人和残疾人组织在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完善综合服务设施建设......

    十二五规划

    峰峰矿区中医院十二五规划 (2011-2015) 峰峰矿区中医院作为全区唯一一所集中医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发展至今,中医特色成效显著,人才培养......

    十二五规划

    第五十一章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外贸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从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十二五规划:优化对外贸易......

    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 2010年10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十二五规划

    08本会7班曾文燕408070749 “十二五”规划调查报告 五中全会对我国未来几年的发展具有决策性的意义, "十二五"更是关键的一程。只有把握过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然而,经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