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我们的语文教学怎么了

时间:2019-05-15 10:23: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我们的语文教学怎么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我们的语文教学怎么了》。

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我们的语文教学怎么了

我们的语文教学怎么了

前几天有几位语文老师问我,前一段各种报刊发表那么多文章批评语文教学,我们的语文教学到底怎么了?——这个问题勾起我这个已过退休之年的老语文教研工作者的许多感慨,使我禁不住想对当前语文教学大讨论和中学语文教学的若干问题谈谈个人的想法,现择其一二与大家共同讨论,就教于各位。

一、对当前语文教学大讨论的三点看法

本人近期看了各种报刊发表的近百篇关于语文教学问题的讨论文章。首先,本人认为其中大多数意见是好的,有些是很好的,这对于我们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无疑是一个极大的促进。这些问题例如:应试教育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的诸多弊端;语文教材编排体系和某些课文的陈旧;语文教学普遍存在教得死、学得死和学生读得太少、写得太少的问题;语文教法体系违背中学语文课的特点;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析为主”带来的弊端;语文教学脱离生活;语文教学整体效率不高;中学毕业生达不到语文能力的基本要求等等。这些问题,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确实是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亟待改革。

第二点看法是,有些观点由于作者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不甚了解,或者由于对一些时代因素缺乏辩证的分析而产生了一些误解。例如《北京文学》1997年第11期“编者按”中给中小学语文课定位为“文学教育的初级阶段”;某杂志指责教材把郭沫若的诗《天上的市街》写为《天上的街市》,说“如此明显的错误,沿袭了几十年,竟未被发现和纠正,岂非咄咄怪事”(其实,这篇诗歌在编入教材时是征得郭老同意后才将题目中的“市街”改为“街市”的)等等。

第三点看法是,有的文章用语确实是滥用夸张,危言耸听。最典型的如《北京文学》1998年第3期用“误尽苍生”四个字作为大标题,全盘否定改革开放以来的语文教学,用“误尽苍生”这样极端性词语一笔抹煞了近廿年语文教学的成绩和语文教师的辛勤劳动,极大地伤害了全国几百万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感情。类似提法还有一些,对此本人作为一个老语文教研员实在不能接受。

二、关于中学语文课的定位问题

如何正确地给中学语文课定位,是关系怎样认识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基本问题的关键。

本人认为,首先必须明确,中学的语文课是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普通中学教育中的一门课程,而这门课程又是中学阶段若干课程中的一门基础课,这种“基础性”决定了中学语文课既不是高校的汉语、文学或其他的专业课,又不同于中等专业学校(如师范学校)的语文课,而是普通中学的一门“基础课”。

其次必须明确,中学语文课在中学各门课程中是一门“工具课”。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开宗明义第一、二句话就是“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我国语文界一至公认的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老”都曾多次阐述过“语文是个工具”“语文课是基础工具课”的观点,张志公先生在1963年10月针对当时语文教学问题的大讨论,在《说工具》一文中对此曾有

用心爱心专心 1

十分精辟的论述:“语文是个工具,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因而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凡属工具,最重要的是准确地操纵它,熟练地运用它,只有这样,它才好好地为我们服务。„„语文这个工具跟其他工具有相同的一面,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切切实实地在训练中学会操纵和使用语文工具,也就是着眼于掌握字、词、句和篇章的运用能力,不容许离开这种训练去空讲大道理,空讲理论知识;它跟其他工具又有相异的一面,这又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把训练学生运用字、词、句、篇章的能力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的能力结合起来,不容许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这样看来,语文教学强调基本功,强调多读多练,强调''文道统一'',这正是由语文这个工具的性质决定的。”志公先生这段话说得何等好啊!他通俗易懂地精辟地说明了“语文是工具”这个基本观点。可能有人会说“数学”“外语”也是工具啊,语文课与数学课、外语课有什么区别呢?本人认为,如果要把语文课与数学课、外语课从特性上区别开来的话,可以把语文课解释为“学习运用母语进行交际的基础工具课”,用“学习运用母语”与外语课区别开来,用“进行交际”与数学课区别开来。

基于上述基本认识,本人认为对中学语文课的“定位”应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工具课”。

近期有些人士提出,语文课不能忽视人文性的教育,语文课中应该同时教学生如何做人,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本人认为,这些意见是对的,是好的,应该引起重视。但是,有些人士由此拔高,把中学语文课定性为“人文性质课”“文学教育课”“文学教育初级阶段的课”“学做人的课”“人格修养课”等等,对此本人就不敢苟同了。本人认为,语文课的“基础工具性”是根据中学语文课的学科特点和学生在校学习阶段的位置而确定的“本质属性”,因此,研讨语文教学的若干问题都应以此为首要前提,对于进行人文教育、文学教育、教学生如何做人、提高人格修养,乃至进行审美教育、情感教育等等,都应在“打好语文基础掌握语文工具”这个基本前提下,以“文道统一”的原则精神作指导统一起来,不应喧宾夺主。把“人文性”“文学教育性”“学做人性”“人格修养性”等等过于拔高,以至与“基础工具性”对立起来,甚至以此否定中学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基础工具性”,这就是否定了国家教委颁布的教学大纲对语文课的定性,引起了全国对中学语文课性质问题的认识混乱。

由此,自然地引发出以下语文教学讨论的另一个大问题。

三、语文课究竟应该教什么,学什么,或者究竟应该重点教什么,学什么

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第一部分“教学目的”是这样表述的:“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供两省一市试验用的高中语文大纲的表述从略)本人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是,前三句话“语言文字”问题、“语文能力”问题、“语文学习习惯”问题应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首要的目的任务”,或称“基本的目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之后的那几句话是在完成上述“首要目的任务”或“基本目的任务”的用心爱心专心

2同时应注意的若干方面。这个“大纲”在第二部分“教学要求”中分别从“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话能力、说话能力、基础知识、思想教育”六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在第三部分“教学内容”中分别从“课文、能力训练、基础知识、课外活动”四个方面作了具体表述,特别突出了“能力训练”(列出了四大项48小项训练点)和“基础知识”(列出了三大项21小项知识点)。本人认为“大纲”在“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等几方面尽管有的提法还需进一步修订完善,但总的说,比较好地客观地体现了初中语文课的“定位”和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工具性”的基本属性。

第一,中学语文课首要的任务在于学习语言运用,在于打好语文运用的基础。叶圣陶先生曾经对“什么叫语文”作过解释,他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138页)本人认为,叶老这段话通俗而精辟地说明了“语文课应该主要的教什么、学什么”这个根本性问题(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否定语文课还要学其他内容。)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可以有若干条,但其中最主要的应该是学习语言运用,即叶老说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现行中学语文课本是以文章选编为主的,教学一篇课文,要学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本人认为,作为“中学语文课”,如果这也讲了,那也学了,而唯独把学习课文的语言运用忽略了,就等于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就是犯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忌。学习一篇课文是这样,学习整个语文也是这样。语言运用是语文的基础,是写作的基础,是口头表达的基础,也是文学和文化表达的基础,一切“人文”知识乃至科学知识主要是靠语言来表达,一切“人文”精神乃至一切思想意识也主要是靠语言来表达(当然也可用影像等其他方式表达),我们平常说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也是主要看他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低,不能设想语言表达基本功甚差而“人文精神”或“文学创作”却表达很好,那是不可思议的。本人认为,中学语文课应该姓“语”,这个“语”字的基本意思,首先是指“学习语言运用”,当然也是指“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切实打好语文基础”。

第二,中学语文课在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放在重要位置。对此,“大纲”中已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不必作过多的阐释。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培养语文能力和语文习惯中,应该体现普通中学的“基础性”,不能任意“拔高”。例如“写作能力”的培养,应该按“大纲”要求打好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的基础,不应要求会写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当然,个别学生有文学爱好,能写诗歌、小说,这也是好事,可以作个别的指导和培养,不过那只是个别情况,对绝大多数中学生来说,基本要求还是应该“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

第三,中学语文课应该使学生学习和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包括汉语知识、文学知识、文化知识、文体知识、读写知识,乃至课文涉及的一些其他相关知识。本人认为,学生在校学习,学习和积累一定的知识,这是学生学习的天职,不能因为新的教育思想重在能力培养,就可以忽视知识的学习与积累。但是,话又说回来,中学生学的知识,不能超越学习阶段的要求,不能任意扩展和随意拔高,只能按“大纲”的规定学习“基础知识”,有些甚至只能是“常识”。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范围及要求,有些难以表述得十分具体,有些也不可能“量化”,有些确实难以掌握,这就更需要尽可能正确地

用心爱心专心

3把握“基础性”的精神,尽管有些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展和延伸,但是要适当,高中和初中也应有所不同,中学的语文课所应学习的知识不能超越阶段作过高的要求,所学知识的内容更不能拔高到高校的范围。

第四,中学语文课应在“文道统一”的原则精神指导下,学习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意义和人文精神。其中包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人格修养教育、健康的审美教育、情感教育,以及有关的意志、态度、心理等非智力教育。这些思想、精神方面的教育,应该与上述语言运用的学习、语文能力和语文习惯的培养、语文知识的学习有机地统一在一起,自然和谐地进行,而不应割裂开来架空说教,尤其不能忘记“语文”这门学科的基本特性,不能忘记语文课首要的任务在于学“语文”。五六十年代乃至70年代有些中学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或文学课的教训应该记取。

第五,中学语文课不应忘记各门学科共性的任务,例如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联想想象能力,要开发学生的智力,要开拓学生的视野,要教会学习方法等等。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尤为重要。本人认为,这些任务同思想教育的任务一样,应该在培养语文能力和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统一实施,而不应脱离“语文”孤立架空地进行。

以上五个方面只是为了阐述方便才分开来,实际上这五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

近期,在语文教学问题的讨论中,不少文章强调文学教育(或称人文教育)、做人教育(或称人格教育),且呼声较高,本人认为这种呼吁有对的一面,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不是本质方面,也不是最主要的方面。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更应引起思考的是,多数中学毕业生在语言运用、语文能力、语文学习习惯、语文基础知识诸方面,达不到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达不到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和打好语文基础的基本要求,在语文运用方面不能适应到高校学习和到社会上工作的需要,这才是中学语文教学普遍性的根本性的问题。上述语文教学五个方面的内容固然都应落实和加强,”人文“方面或称”文学“方面的知识学习和精神修养当然也应落实和加强,但是尤其应该引起重视,进一步落实和加强的,是切切实实打好语言运用的基础,切切实实培养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以便更好地体现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学科本身基本的性质特点。

四、中学语文教学到底应该怎么教,中学语文课到底应该怎么上

本人认为,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这里我想只谈一点,即彻底改革“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全面实施“以指导学生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中学语文教学在教法体系上存在着重大的失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存在着重大的偏差,在这世纪之交,到了应该认真研究、彻底改变的时候了。

几十年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一直沿袭着高校教学式的、成人教学式的“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近几年,虽然有些改革之士在教学中试图增加一些学生训练的活动,但遗憾的是那只是少数的实验尝试,有些课的“学生训练”活动只不过是对“教师讲析”的一种点缀。当前,就大多数中学语文课来说,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以教师讲析为主”模式。

用心爱心专心

4这种“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来说,至少有两个重大的弊端:第一,它只是体现了教师的灌输,抹煞了学生的存在,抹煞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抹煞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参与性,使学生完全处在被灌输的被动地位,这就违背了“以学生为本”的“一切为了学生”的新的教育思想;第二,它违背了中学语文学科“基础工具性”的基本性质和特点,违背了中学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使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基础工具”为主的基本目的任务。既然我们中学语文课的主要目的任务在于使学生“学习语言运用”和“培养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那么,现在这种“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绝对无法达到和完成这样的目的任务。当前语文界人士普遍认为,我们中学语文教学总的看还是效率比较低,语文教师费了那么多的时间那么大的力气,而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什么还是达不到基本要求呢?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本人认为,从我们教学本身找原因,其中一个很大的弊端就在于这种只是教师无休止的讲而学生完全被动的听的“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这里有一个简单的道理,学生的语文能力绝对不可能只是在教师“讲”中培养出来。

中学语文课到底应该怎么上?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诸位语文教育专家一贯主张语文教学必须进行“语文训练”。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717页)“如能令学生于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习,不徒坐听教师之讲说,即为改进教学之道。”(同上,733页)“要改进教学方法,必须废止现在通行的逐句讲解的方法。这是私塾时代的遗传„„这办法的最大毛病在乎学生太少运用心力的机会。”(同上,83页)“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提问不解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同上,720页)吕叔湘先生也曾指出:“如果要追问两者(指讲解和练习)之间的关系,恐怕只能说是讲为练服务,不能说是练为讲服务。”(按:着重号系作者加,1963年4月《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张志公先生也曾指出:“语言是个工具。掌握工具要靠练。练才能熟,熟能生巧。”(1962年《说“练”》)著名教育家上海育才中学校长段力佩先生也主张语文教学必须强调“训练”,他提出了语文教学“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八字教学法。本人认为,这些语文教育大家说到了点子上,他们的这些语文教育思想完全符合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因而是符合实际的,是科学的。

要彻底改革“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实施“以训练为主”的基本模式,首先必须把教师无休止的讲析压下来,至少压缩在1/2以下,而学生的训练活动必须提高到1/2以上。对一篇课文的学习,一定要让学生去读,去讨论。学生在读和讨论的过程中,学习和体味课文的语言运用、章法结构、写作技巧,乃至思想意义、人文精神、审美情趣等等。课堂上要充分组织学生读、写、听、说、议、思等各种训练(当然,这种训练绝不是指做迎考练习题)。那么教师做什么呢?我想,教师重要的任务在于组织好课堂的训练和教学。例如:通过认真备课确定好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组织好这一课的教学环节,设计好这一课的训练内容和训练方式,课堂上要恰当地启发诱导,准确地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同时传授一些必要的相关的语文知识,在学生理解不了的地方予以精确的深化的讲析等等。一

用心爱心专心

5堂课并不是完全不要教师的讲析,而是教师的讲析要少而精,要为学生的训练服务,一堂课的主要活动在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语文训练,教师在指导学生“训练”中完成教学任务。至于训练什么、怎么训练、怎么操作,那就要教师根据课文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具体地去设计和组织。当然,课堂上的训练既要生动活泼,又要扎扎实实,要讲求实效,防止形式主义。

许多发达国家的教学是完全开放式的以讨论为主的模式,而我们国家多年来是封闭式的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模式。我想,是不是我们可以把继承我国优秀传统与借鉴国外的好经验结合起来,通过改革,创造出适合我国新时代国情的语文教学模式呢?

我国新时代的中学语文课究竟应该怎么教?本人提出彻底改变“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全面实施“以指导学生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只是权作抛砖引玉,切盼在改革大潮中的有识之士发表高见。

当然,中学语文教学还要课内外结合,还要指导学生多读、多写,即使课内教学也还有其他一些问题需要研究,这些问题另作别论。

用心爱心专心 6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巧妙“教”文言文

巧妙“教”文言文

随着课改的推行,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一个难点问题,从我的教学经历中,深感其任务之艰巨。为此,我在此谈谈我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做法,以抛砖引玉。

一、培养学生多读、多背、多诵的习惯。文言文与现代文之间从在着很大的距离,其中的意思对于中学生而言。,并非全懂,也并非全不懂,这时应该通过多读,多背来 弥补其不足。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增强文章语感,汲取其中的精华。所以培养学生多读,多背的习惯是文言文教学的第一步。

二、教师点拨其文路和文义。新的教育理念以为,教师是开启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金钥匙。为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引导与启发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教师应承担起这一 角色,引导学生接近文言文,走进文言文,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文言文的兴趣。就一篇文言文而言,其中必有一些文字成为学生阅读的障碍,更影响到学生对文章内 容的理解。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应该运用简洁而易懂的语言,引导学生理清文路,加深对文章内容理解。从而让学生很自然的迈开这一难关,向文章更深层次 的内涵靠近。

三、师生互动,共同直译其文。在理解文路的基础上,倡导师生共译的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师说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以更有效的思维走 进文言文课堂。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在此我倡导直译法,更忠实于原文,争取做到字字落实,只有在难以直译时,才辅以意译。这样既便于“教”,又便于 “学”。

四、善于归纳总结,增加学生的知识库。学过一篇文言文作品,不能一过了之,而应该增加归纳总结的环节,有助于以后的文言文阅读。因此,在学习完此文后,学生必 须按照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典故等一系列的分类,归纳总结已学过的文言知识,使学生的知识才能够规律化、系统化,进一步增加其知识积累,往往在以后的 学习中会有很大的帮助。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体会浅谈

语文教学体会浅谈

语文教学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作为语文教师,既要从理论上掌握语文的教学方法,又要灵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独特作用,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以教会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为教学重点。语文教学方法种类繁多,现分类阐述如下:

一、课堂教学----教育即生活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如何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机活力,已成为当前备受人们关注的话题,也是语文教师最头疼、最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一些课堂教学实践,我有了些许心得:要想使语文课堂效率提高,语文的教学就必须和生活挂钩。因为生活是 语文的源泉,离开了生活的语文便无疑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那么,怎样才能“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呢?靠教师渊博的知识,靠教师丰富的情感,靠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这些固然都是有效的方法,但我以为最重要最核心的是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了解生活,让生活教育学生。有人说过“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便有多大”。在这个意义上语文 是等同于生活的。而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思维交际的工具,语文学科具有极其复杂的综合性和非常广泛的社会性。语文学科是众多学科横向交叉的“汇集点”,是 各科知识的“橱窗”。可以说,语文就是社会生活的全部。语文学习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了解社会,体察生活,感悟人生。语文的教学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便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学生自然就逐渐地失去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语文的课堂也便逐渐地变成了语文老师一个人的课堂,提高课堂效率也便无从谈起。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开放而透明的社会,谁如果想要对学生封锁外界的消息,把学生局限在课堂狭小的空间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高考书”,谁便注定要失败。聪明的办法是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感觉到他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是生活在现实的社会中。生活中的热点应该就在他们的身边而不是仅仅存在于课堂之外。在教学中可利用从电视和网络上获得的信息和同学们就价值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积极引 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尽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把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不再感到语文的学习好似空中楼阁,虚无缥缈,而是和生活紧密相连,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语文的学习积极性。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才能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要想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最好的办法不是老师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说教,而是让他感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这一切又来自于语文和生活的紧密联 系,只有把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进而才能提高语文的课堂效率。

二:阅读教学----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阅读是语文学习中一个举足轻重的环节,学生非常愿意读,但大部分学生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知识和写作的技巧,积累写作的素材,而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娱乐,说白了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许多的同学读书之后根本不去思考,读完就算完,一撂了事。因 此应让他们

用心爱心专心

1写读书笔记,每周两篇,多多益善。但不一定要求他们把读书笔记一定要写成读后感的形式,因为那样学生便会把阅读当成一种负担,把阅读的目的单纯的理解成就是为了写读书笔记,这样就导致了读书只读一章半节,便断章取义地去写感想的事情的发生。阅读的效果便大打折扣,形式主义也便无法回避了。可要求 学生把读书笔记当成日记的形式写,内容不限,可以写感想,可以写心得,可以向老师提问题,可以和老师交流。长此以往读书笔记便成了师生交流的平台,成了老 师了解学生心理的一扇窗户,成了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一条捷径。通过读书笔记知道了学生的心声,了解到了学生的渴望与憧憬,也感受到了他们承受的压力和思想的矛盾。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自己学习好,成为老师和家长的宠儿、都渴望自己受到老师的器重,成为同学和朋友的骄傲、都渴望自己考上理想的大学成为国家和人民的自豪。只是,因了我们太看重成绩,太看重结果,太过于现实,太急功近利,所以我们会把过多的时间用在能立竿见影的学生身上,把过多的时间用在了一 轮又一轮的复习当中,把过多的时间用在研究考题上,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的接受能力和承受能力的研究。把自己的意志横加在学生身上,而不顾及他们的感受。岂知我们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学生在一种力量的强迫下被动地接受我们自以为是的谆谆教导,而完全失却了自我,他们甚至把学习看成是在给老师和家长完 成任务这样的心理状态又怎样能使他们把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

针对这种情况可利用教学之余,找一切机会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和学生谈风土人情,拉家常琐事,了解学生生活、学习、心理,尽最大可能理解学生,尤其是理解他们的苦衷,尽量满足他们看书的愿望,在每次阅读课前要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到学校图书馆去给他们挑书,尽可能向学生敞开心扉,谈社会,谈人生。由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学生甚至把读书笔记当成一件非常神圣的任务来完成,阅读的效果也随之提高。

俗话说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我认为,要成为“良师”,必须首先成为“益友”。而“益友”的核心不是“才”,不是“艺”,而是“德”,是完美人格的无穷魅力。只有当教师以其完善的人格触动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才可能真正被学生接纳,从而“亲其师,信其道”。

三:作文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作文教学历来是令语文老师非常头疼的一个话题,原因是学生不愿写,不会写。每到作文 课,为了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又不得不写,作文的质量可想而知。可以说学生是皱着眉写完的,老师是咬着牙看完的,有些学生的作文简直是让人目不忍睹,空话、废话、大话连篇,错字,别字也是屡见不鲜,所举事例用老掉牙形容一点也不算夸张。针对这种情况学生可让学生自己改作文,然后把他们认为好的作文在班里公开 读,然后同学们再评论最后由老师定论,这样可以欣赏到许多同学的文章,使同学们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发和调动写作的积极性。写作的积极性基本解决了,下一步就是如何写好的问题了,同学们提出老师总是居高临下地讲一些理论,而不能有机的和实践结合,比如老师总是强调真实,强调创新,那么怎样才能算是真实呢,怎样才能做到创新呢?老师可利用同学们的范文来和理论结合,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真实。让学生知道作文要以情感人,但这情应该真实,让学生知道平凡中同样可以孕育着伟大,应该注意身边的一点一滴。

用心爱心专心 2

朱熹曾经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要想使学生的语文学好,我们同样需 要活水,这活水说白了其实就是生活。教育尤其是语文的教育离开了生活无疑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但仅有生活是不够的,它只是我们从事语文教育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做师长的应该放下我们的架子,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们的生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他们影响他们。我们不应该仅仅授之于“鱼”,而 更应该授之于“渔”。古语云:“工欲善其事,比先利其器”,要想使自己的教学效率事半功倍,我们必须要先利我们的“器”,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教学艺 术。

用心爱心专心 3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如何做笔记

语文如何做笔记

语文笔记分为:

1、课本笔记

2、练习笔记

3、笔记本笔记课本笔记指的是老师在课堂上讲的跟课文联系比较紧的知识,比如相关的文学常识(作家作品)、课文中的字的读音等只需要记在课本上即可,便于高三复习之用。

练习笔记指的是老师在讲解练习的过程中所记的关于习题的思路以及改正习题答案的相关笔记。虽然有些题目自己是做对了,但是自己在写习题笔记的过程中又强化了一次,无疑是很有益于知识的掌握的。

笔记本笔记是指做在笔记本上的笔记。建议分为如下几大部分:1.字音、字形板块,可以包括通假字的积累;2.词语板块,近义词的辨析,成语积累,熟语的积累等,这部分主要是词语的,也可以包括一些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虚词的用法;

3、诗词名句;4.经典例题,包括缩句,仿局,标点,病句修改,关联词的运用,近义词辨析等;5.归纳总结,包括字词用法,答题技巧等,这一类可以直接附在经典例题之后。6.作文技巧,包括平时作文讲解的笔记和自己从刊物上看到的适合自己的内容。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设置相应板块。

怎么做笔记本笔记,大概分为三个环节。一是预习的时候把容易错的字音字形以及不太理解的成语积累下来。二是在做完练习之后把相关的需要记在笔记本上的记下来。三是自己平时的阅读或者练习及学习当中有价值的东西积累下来,这包括“读书笔记”上的“字词积累”以及大家自己记下的诗词名句或者相关内容。

只要大家坚持做笔记,从高一就开始积累,语文成绩一定可以提高!

用心爱心专心 1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关于阅读教学

1、要继续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本体地位和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①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②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③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同时,要在“三个维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

2、转变教法,立足文本,鼓励学生与教材平等“对话”

语文课是要读书的。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读书。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真正学“语文”。在语文阅读课中,应注意以下对话:○1与文本对话: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 我是这样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这些”等等;○2与作者对话: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体现得很清楚?” 等等;○3与编者对话:如“为什么将这一篇课文组织在这一单元?为什么要涉及这道题?‘研讨与练习’与‘读一读,写一写’有什么区别?编者的意图是什么”等等。

课堂教学的顺序上,应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课堂教学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学生,把结果讲给学生听。

3、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应注意的是:在研讨、创新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4、注重诵读指导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使学生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内容宜参照课标及教材推荐的篇目做出量的规定和质的选择。

5、指导学生学会制订阅读计划

广泛开展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7—9年级),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可能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室)、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内容提要:文本多元解读已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有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却矫枉过正,进行无效地解读,甚至是有害的解读。笔者认为,“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于是,本文提出了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的方法与对策,切实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其对策有:(1)发扬民主教学,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2)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多元解读;(3)做到“多元有界”,切实提高多元解读效果。

那么,如何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呢?

一、发扬民主教学,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

要想让学生在多元解读文本过程中彰显个性的风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

我国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往往是教师居高临下,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单向传递造成了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性和情感、心理上的距离感。这种师生角色地位的恒定化,桎梏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如某位语文老师在教完《木兰诗》一课时,一位男生举手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不懂。古代女子都是缠足的,三寸金莲,走路都很困难。木兰怎么还能够参军打仗?”老师闻说便敷衍了事地说:“噢,那可是书上写的,可能是木兰没有缠足吧。”但这位男生却追根问底:“木兰可是个很听话,很孝顺的孩子啊!怎么会不听父母的话,而不缠足呢?”老师这时可不耐烦了,说:“我们只要学懂这篇课文,至于木兰有没有缠足我们就不必去讨论了。”这位男生说:“可是,老师,这样不就违背事实,不真实了吗?„„”这位老师听了,沉不住气了,他以训斥的口吻对学生说:“学习这篇课文,你只要理解木兰的性格特点就可以了,别的问题不是这篇课文要写的。你用不着去多想。坐下!”就这样,一句“用不着去多想”重挫了学生的个性,一声“坐下”伤害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一顿训斥犹如一盆冷水浇灭了学生探索的火花。由此看来,一名教师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是多么重要,他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进行探索,也可以压抑孩子们探索的童心。

现代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强调教师要以民主的作风对待学生。“教学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健全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正如语文新课标所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实施民主教学,做学生“主体的守护者”,呵护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为,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如一位教师教学《变色龙》一课,刚讨论完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学生A举手发言:“我觉得警官奥楚蔑洛夫并没有断错案,赫留金才是罪有应得。”老师在对学生A的提问作了肯定和鼓励后问:“你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学生A说:“开始时,小狗一副的可怜相;而赫留金却得意洋洋,完全没有受了害的感觉。我认为他想嫁祸小狗以获得一笔赔偿费。”这个发言轰动了教室,极大地激发了全班同学探索的好奇心。教师因势发问:“对于这位同学的说法,大家有什么补充或不同的意见吗?”学生们纷纷搜寻文中相关内容,不久便有多名学生举手。学生B:“我同意同学A的看法。就如警官奥楚蔑洛夫说的,狗那么小,够不着赫留金。”

学生C:“我也同意。当有人说出是赫留金用烟卷戳狗时,赫留金很凶,还用自己兄弟当宪兵吓唬人。可见他做贼心虚。”

学生D:“我认为,虽然事情的真相是赫留金不对,但奥楚蔑洛夫根本不曾以真相为依据来断案。所以,谈不上有没有断错案。”„„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奥楚蔑洛夫断案的依据始终是狗的主人,而非事实,足见其性格特征。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变支配者为引路人,应当改变过去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放下身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在平等互助的气氛中与学生研究探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只有真正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了,才有课堂上的师生间情与情的相融、心与心的相通、教与学的相长、师与生的互促,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个性特长才会有形成的“土壤”和“养分”。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受到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文本多元解读才得以真正开展。

二、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多元解读。

每篇文章都有很多“看点”,似乎也都可以作为教学的着力点,但我们在处理教材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一个教师教学水平如何,还可在处理教材上见功夫。我们应该在处理教材时,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进行文本解读。文本多元解读可从以下“五点”进行切入:

1、抓住文本内容。一篇文章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是摇曳多姿的。如一部《红楼梦》,有人喻它为一部百科全书,里面有天文地理知识的,有琴棋书画的,有诗词曲赋的,还包含着医药学的、建筑学的、美学、哲学的,可谓包罗万象。所以,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时,让学生先交流对文本内容把握情况。如莫怀戚《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讲的是一家人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故事。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学生在散读这一流程后,获得美好的阅读印象,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有的学生在交流中,谈到了一家人互相包容、互相体谅的精神,谈到了可贵的亲情、温馨的气氛,谈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谈到了春天美丽的景色、生命的气息„„又如教学《我的第一本书》,在学生自读文本尽情触摸文本后,教师问:你了解到哪些内容?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说:我了解到了社会黑暗;有的说:我了解到了友情的珍贵;有的说:我了解到了父爱;有的说:我知道了父亲心灵手巧,等等。

2、抓住文本语言。汉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丰富,最细腻,最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可说是色香味俱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过:有的文本语言“如清流,描物写态,细腻动人,脉脉含情;有的如惊雷,议论风生,振聋发聩,令人警醒;有的如平沙,质朴无华,平淡实在,耐人寻味;有的如红叶,娇艳华美,色彩斑斓,灿烂迷人„„”但是汉语言又是最具朦胧、模糊,且多义性的特点。著名学者金岳霖先生说:“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是朦胧、模糊,它的涵盖面几乎无边无际,暗示性几乎无际无涯。” 如一个算命先生给某局长算命,他说:“你的这个位子会坐牢。”这句话,就具有多义性:一理解为你这个位子会坐得很牢固;另一理解为你在这个位子上会进牢监的。所以,在对有些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语言进行品味揣磨时,就可引导学生进行多元理解。《我的第一本书》末句“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可引导学生概括出:父亲的教育,父亲的希望,友情的重要,亲情的温馨,生活的艰辛等。还有《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末句“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作如何理解?它的答案也是多样的:我们都是幸福的孩子,我们都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我们都是美丽的、品质高尚的孩子等等。

3、抓住文本主旨。文学作品主旨的诠释,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使学生对课文达到本质性的理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思维的健全;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其认识水平,提高其道德境界。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具有多元性,不同的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想方法认识到种种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主题。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主题可有多种解读:(1)对于像盲孩子一样孤单弱小的人,我们应该关爱他们,这样他们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2)在盲孩子获得光明的同时,“影子”也获得了生命,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这说明,给别人带来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幸福;(3)只要执著追求理想,理想便会实现;(4)热爱生活的人,生活便会恩赐于他。又如《白兔和月亮》寓意可多达五六种:(1)拥有财富是好事,却可能失去人生的许多乐趣;(2)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强求;(3)拥有财富,不能产生患得患失之感;(4)做任何事要量力而行。

4、抓住人物形象。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具有立体化的特质,加之阅读活动个体化的特征,学生理解中的艺术人物理应不同,这给我们鉴赏人物提供了求异和创新的可能。我们不应也不能用一种统一的模式界定学生的理解。我们在分析文学形象时,应以一种辩证的理性面对学生有创性的思考争鸣。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变色”之速,难道不可能出于难言的隐衷?难道他迅速介入“狗咬人”事件,并有一番义愤填膺的言语就没有一点出于公正的动机?又如鲁迅散文《风筝》,文中的鲁迅是个爱护弟弟的严兄,又是一个严于自省的、做事一丝不苟、知错必改的人,同时小时候在管教弟弟时行为又是十分粗暴的人。

5、补充文本“空白”。“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发掘出来的,作品未经阅读前,只是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间匿藏着许许多多的“空白”,有待于读者去发现、填补和阐析。而这些“空白”的填补正是读者阅读活动中不可缺的动力机制之一,它能够驱遣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与作品和作者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在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对作品“空白”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更是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语文课也变得空灵和鲜活。

一、做到“多元有界”,切实提高多元解读效果。

任何事情,物极必反。个性化不等于自由化,也不是绝对地学生化,更不是普遍化、随意化。无论怎么“多元”总有一个界限。作为阅读客体的文本虽然存在着“空白”和“不确定性”,但必然会有许多显性的、鲜明的“规定性”,总会有个“作品视界”范围。“多元解读”也只能在这个范围内进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总还是莎士比亚所描写的哈姆雷特的反映,彼此在某些细节上难免会有些差别,而在基本性格上还是那个哈姆雷特,而不可能成为堂吉诃德。正如童庆炳在《文学理论教程》中指出的,阅读接受,一方面是多元的,无限的,存在着审美差异性;另一方面是有限的,有范围的,存在着社会的共通性。因此,“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

首先,多元解读要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文本是教学的起点,是学习的载体,只有立足文本,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才能有效解读文本。钱梦龙老师说:“找到文本对解读的限制和解读自由度之间的契合点,恰恰是阅读教学最能显示其魅力之处。因为,阅读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要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品味语言,怎样捕捉文字背后的隐含信息,怎样揣摩文本中那些‘重要的暗示或提示’,怎样获得审美的愉悦,怎样对文本作出既富有创造性又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如某位教师教鲁迅《社戏》时,要求学生品读“归航偷豆”情节部分,有个学生说:“‘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这句话写得很形象,它把小伙伴们的野性和饥饿感写出来了。”这位教师听了,并没有人云亦云,盲目表扬肯定学生,而是引领学生进一步品味揣摩语言,领会词语真正内涵。教师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说:“从‘任凭’‘围’‘撮’等词可看出。”教师问:“‘撮’是什么意思呢?”学生看文下注解,齐答:“撮,是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教师追问:“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用手指捏取东西的?在饥饿的情况下会这样吗?”学生恍然大悟:“哦,一定是豆太烫手了。”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学生领略了鲁迅先生遣词造句的准确美。

其次,多元解读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熏陶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如某位教师上寓言《白兔和月亮》,在探讨寓意时,有位学生认为白兔得月后,有了无穷的得失之患,是因为它独自拥有了月亮,因此,我们有什么东西也不能独自专有,应与朋友共享,还举了例子,如金钱、爱情等。引起了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时该教师马上因势利导,他说:“世上有很多东西可以与他人共享的,如友情、欢乐、书籍、自己劳动成果等等,但也有个例是不能与他人分享的,特别是爱情等,爱情不同于友情,它是自私的,等同学们长大后便会体验到的。”教师廖廖数语,让学生懂得了爱情与友情的不同,避免了学生陷入误区。

“多元解读”是真实的阅读,是孕育创造性品质的阅读,理应受到格外的重视和尊重。我们应把文本多元解读真正落到实处,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我们期待着,在学生阅读的枝头上缀满富有个性的花朵,鲜艳夺目。

下载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我们的语文教学怎么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我们的语文教学怎么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北峰山区初中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 福州北峰中学 吴知光 [摘要] 目前山区初中学生语文学习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缺乏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回首自己的教学历程......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 语文教学中注重情感教学,用自己浓烈的情感感染学生,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激发起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来获取教学的最佳效果是十分重要的,语文教学本......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精心巧设计灵活用方法 ――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几点尝试从素质教育到新课程改革到大力推进高效课堂教学,教改用不同的理念和方式影响着我们,每每接触到新的理念,都会给教师提供......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07—08学年的初中语文教学,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积极稳妥推进和深化语文课程改革,切实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为中心, 以“尊重规律,实事求......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与多媒体应用之我见瑞昌市乐园学校梁霞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小学多媒体教学技术设备日益普及,即使是笔者所......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语言文字的规范在教学中的作用上蔡县邵店二中尼奎内容摘要:语言文字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思维工具和信息载体。标准规范的语言文字是人们准确的传递和理解......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使课堂具有生成性 提要: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必须是具有生成性资源的课堂,要想让课堂具有生成性,就要从三个方面来做好。首先是认真备好课,在备课中应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