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经饮食——读书札记
《诗经》时代的饮食
顾明一
很好的札记体文章,趣味考据。津津有味。
在文章开头有必要说说你依据的诗经版本,建议分节,并设立若干小标题,这样更易读。修改后可以定稿。当然,还可看一本《中国食物》,收在《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中,美国学
者安德森写的?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客观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俗话说
【可删】“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相当具有民族特色的一部分,而《诗经》中关于当时饮食文化的记载是值得一探的。
总的来说,《诗经》对于当时饮食文化的记载可谓面面俱到,【删,直接接上一段】本文将从“饮”“食”“器”“庖”四大基本方面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来进行探讨。
谈及“饮”,《礼记·效特牲第十一》记载了黔熬在施舍时“左奉食,右执饮”。原因是“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 “饮”文化与“食”文化是结合的。中华传统主流饮料虽种类繁多,但泛性地总结一下不过“水”、“茶”、“汤”、“酒”。“水”无需多说。而“茶”据考证最早起于汉而兴于唐,《诗经》中更是难见相关记载。“汤”者与在古代更多的是以浓稠的“羹”、“汁”的形式存在,严格意义上不能算做饮品。但“酒”则不同,《诗经》之【删】中关于“酒”的记载则比较多,305篇中共出现63次,(风7次,雅50次,颂6次)人们对于“酒”的认知已然十分丰富。从中可以看出作为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古代农业文明的一个分支,“酒文化”在当时已然形成,并且已不仅仅是“雏形”。故“饮”中我将着重探究“酒”【调整,似不顺】。
《诗经》中提到“酒”【引号不一致,统一调整】的诗多在二雅中,如:
《小雅·鹿鸣》:“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小雅·常棣》:“傧尔笾豆,饮酒之饫。”
《小雅·伐木》:“伐木于阪,酾酒有衍。”
《小雅·鱼丽》:“君子有酒,旨且多。” 《小雅·南有嘉鱼》:“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
…………【可删】
关于《诗经》中酒文化的总结如下:
首先,酒的种类仍只有粮食酿造类,如《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笔者认为,酒的被发明不同于被发现,在掌握酿酒技术前,很可能果酒、乳酒已经出现,但这两类酒的原料并未被普及。酿酒原料中的粮食普及,自然而然奠定了粮食酒成为主流的物质基础。
其次,酒的档次已有了明显的高下之分,这与当时的等级制度是有着暗中联系的【有内在联系】。从酒的使用主体——人来说,饮酒者多是贵族(或者已死的祖先)如《国风·【可删】豳风·七月》:“十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可删】故可以看出酒这个东西是在当时相当名贵,劳动人民的诗歌中极少出现“酒”。
《周礼·天官冢宰第一》把酒分为用于祭祀的“事酒”,成年窖藏的“昔酒”和清澈的“清酒”,这是以酒的作用和品质为依据的。具体的分类还有“清酒”、“酾酒”、“旨酒”等。酒坛上部高档的“清酒”要先用于祭祀祖先。如《小雅·北山》:
“祭以清酒,从以骍牡。”
酒坛下部澄清过的叫“酾酒”,用于犒赏重体力劳动后的家人。如《小雅·鹿鸣》: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
“旨酒”是醇美的酒(《周颂·丝衣》、《小雅·桑扈》:“旨酒思柔”,当为入口不辣之意。),用于款待尊贵的客人。如《小雅·鹿鸣》:
“我有旨酒,以燕嘉宾之心。”
还有作为一般饮料的酒,佐食而用。
当时的酒不仅在制作和使用方面有了一定发展。在喝酒的文明问题上也有了一定的规范。
比如提醒人们饮酒要适度。《小雅·小旻》:“人之齐圣,饮酒温克。”意即喝酒时要向圣人看齐,酒风温和,酒量有度。
那么在盛情难却,的确喝醉了怎么办?《小雅·桑扈》:“既醉而出,并受其福。”意即喝醉了主动离开,在筵席吵嚷对大家都不是好事。
当时人们还注重好酒配佳肴。《小雅·桑扈》:“尔酒既旨,尔肴既佳。”
既然已经提到“佳肴”,那么也该说说“食”文化了。说到“食”,自然当细分为“荤食”、“素食”(蔬菜和水果)和“主食”。《诗经》中提及130科植物,200科动物。可谓菜色十分丰富。这与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及其影响下的种植、畜牧、渔猎也有很大关系。
先说“荤食”。从《诗经》上已经能看出人们对动物的认知已然十分丰富。兽类有虎、豹、熊、鹿、罴、兔、豚等;禽类有雉、鸠、鹊、鸨雁、鹤、鸳鸯、黄鸟等;鱼类则有鲤、鳊、鲢等。工具上狩猎以网、箭,渔则以网、钓,必要时人们也与野兽肉搏。如《国风·大叔于田》:“襢裼暴虎,献于公所。”【以下字体统一换成宋体】 《诗经》中明确提及的饲养动物有牛、羊、鸡、猪和狗等。相比之下畜牧业尚未形成较大规模。人们获取肉食多以荒野狩猎和岸沚垂钓、撒网为主。
就饲养对象来说,羊的比重较大。人们吃羊肉,也用羊肉祭神灵和祖先(如《大雅·生民》:“取羝以軷,载燔载烈。”)“羔裘”更是人们御寒的必备用品。《大雅·公刘》:“执豕于牢,酌之用匏。”证明当时已有圈养的猪。但由于猪的食量大、不温驯,用今天的话讲就是性价比低。【删,与整体文风不合】所以猪比羊普及度要低很多,所以“猪”在《诗经》中只提到一次(《国风·驺虞》:“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指的是小野猪),且出现在王公君主的筵席上,所以猪肉在当时的珍贵程度是高于牛羊的,这也与猪肉产量较低相应。关于鸡,《国风·君子于役》:“鸡栖于埘”说明当时的鸡已和人类形成的依附关系。或许粮食相对更为珍贵,从《诗经》上看人们并没有大量的养鸡、吃鸡肉,只是把鸡当闹钟【换一词?】来用的。如《国风·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 《国风·齐风·鸡鸣》:“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关于狗肉,在《周礼》中有相关与狗肉的记载说明狗的使用价值已然被开发出来了。但《诗经》中并关于食用狗肉的记载。《齐风·卢令》提到的狗是猎狗,不是“肉狗”。故笔者认为食用狗肉并不是当时荤食中的主流。
《诗经》中提到当时粮食的品种有稻、麦、黍、粟、菽(《小雅·甫田》:“黍稷稻粱,农夫之庆”、《国风·豳风·七月》:“黍稷重穋,禾麻菽麦。”)等。很明显粮食产业在当时是十分受重视的,从种植(《小雅·大田》:“大田多稼,既种既戒,既备乃事。以我覃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既庭且硕,曾孙是若。”)除草(《大雅·生民》:“茀厥丰草,種之黃茂。”)等细致的描写都能看出主食之所以为“主”食的文化渊源。
《诗经》中提到的蔬菜品种十分丰富,有《卷耳》中的“卷耳”,有《采蘩》中的“蘩”(白蒿),《草虫》中的“蕨”和“薇”,《桑中》的“葑”(蔓青),《泽陂》的“蒲与荷”,《七月》的“葵及菽”(葵菜和豆苗)“瓜”“壶”(葫芦)“韭”,《泮水》中的“芹”等等。《尔雅·释天》:“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作为百姓的主要副食,蔬菜在饮食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而《诗经》中并没有大量种植蔬菜的内容,笔者认为,这与当时人口较少而野生蔬菜众多、出产丰富,故而蔬菜种植业并不像粮食种植业那样发达。(《唐风·采苓》:“采苓采苓,首阳之巅。”)
“食”还能反映出很多,比如《诗经》时代的百姓多以蔬菜为副食,故称之为“蔬食者”,相比之下贵族则享受着丰富的肉食,故称为“肉食者”(《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而饮食好坏也是衡量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依据。如《孟子》中就以能够衣帛食肉作为理想社会的生活标准,这根当今的“恩格尔系数”作用相似。当时的“食”文化讲究“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体现当时讲究阴阳五行之平衡的饮食文化。《诗经·衡门》:“泌之洋洋,可以疗饥。”可见提倡食品种类多样化,食补养生的观念也已形成。
至于“器”,即《诗经》中的饮食用具,可谓是最复杂的一块,【口语】因为它兼有造型艺术的历史意义。不过单就饮食文化来分析的话就简单多了:一方面,它具有“美器伴食”的审美价值,起到烘托食物,刺激食欲的作用;另一方面则很明显了——盛装食物的实用价值。《诗经》中提及的器皿种类主要为“食器”“酒器”“炊具”。
食器如《豳风·伐柯》:“我觏之子,笾豆有践。”,《小雅·鹿鸣之什·伐木》:“於粲洒扫,陈馈八簋”,《大雅·生民》:“卬盛于豆,于豆于登。”等篇目都有记载。
酒器相比更丰富,有《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我姑酌彼兕觥……”《大雅·江汉》:“釐尔圭瓒,秬鬯一卣” 《大雅·行苇》:“或献或酢,洗爵奠斝。” 《鲁颂·閟宫》:“白牡骍刚,牺尊将将。” 《大雅·旱麓》:“瑟彼玉瓒,黄流在中。” 《大雅·公刘》:“执豕于牢,酌之用匏。”包括了盛酒器、饮酒器、温酒器等品种齐全,样式考究。
《诗经》中的炊具以“鼎”为尊。《周颂·丝衣》:“鼐鼎及鼒,兕觥其觩。”鼎者三足圆腹,用以盛肉煮肉。古人列鼎而食,以鼎伴食。后来鼎上升为祭祀礼器。夏铸九鼎,周灭商而迁九鼎,定鼎成政,鼎已然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从鼎由炊具上升为礼器、国器足以看出中国人对日用饮食的重视。
说完“炊具”,该说说饮食文化中最富有趣味的“庖”了。【也是口语,可换】
从《诗经》可以看出当时烹饪的手段还比较简单,炒、爆、炸等需要用油作为媒介的方法还没有出现,而主要在火和水上绕圈子。故当时的烹饪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诗经》中记载的烹饪方法主要有“炮”、“燔”、“炙”、“烹”、“蒸”等。“炮”是裹烧。“燔”是烤。(《诗义会通》:“炮者,裹烧之。燔者,加之于火也。”)“炙”:《毛传》:“炕火为炙。” 《正义》:“以物贯之而举于火上以炙之。”《小雅·瓠叶》:“有兔斯首,炮之燔之……燔之炙之。……燔之炮之。”三者意义相近,与火的直接联系较大。而“烹”、“蒸”则以热水为媒介。在《诗经》中“烹”写为“亨”,即是煮。煮是古代饮食主要的加工办法之一。煮素菜如《小雅·瓠叶》:“幡幡瓠叶,采之亨之。”煮荤菜如《桧风·匪风》:“谁能亨鱼?溉之釜鬵。”“蒸”在我国历史悠久,也是我国特有的烹饪方法,所谓黄帝“蒸谷为饭”。《诗经》中“蒸”写为“烝”。《大雅·生民》:“释之叟叟、烝之浮浮。”从《诗经》上看炒、爆、炸等需要用油作为媒介的方法还没有出现,而主要在火和水上绕圈子。【另外两媒介你能说出?看样子你会做菜?手艺如何?】
诗经也反映了当时以庖厨做熟食的应用范围。《小雅·六月》中的“炰鳖脍鲤”反映出当时的饮宴是生熟杂成的。也就是说,尽管当时的人们早已学会了用火,但他们仍然发现部分食品生吃更为鲜美。《礼记·内则十二》中也曾提到了“牛脍”和“鱼脍”,说:“肉腥细者为脍,大者为轩”。为去除生肉的腥臊,吃脍时要“春用葱,秋用芥”。
很明显食材的本味欠佳、熟食的鲜味退化推动了调味品的出现与发展。当时的人们在烹饪时已开始注意调料和香料的运用。如诗中提到的“花椒”:《国风·椒聊》:“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周颂·载芟》:“有椒其馨,胡考之宁?”显然当时花椒已成为馨香材料。还有枸杞、甘草等都有可能是当时采摘后用于烹饪的香料。诗经也记载了吃饭时所用的调料,《大
雅·行苇》:“醓醢以荐,或燔或炙。” 就是在说古人“荐”以肉酱解决烤肉乏味的问题。《诗经》中没有直接出现“盐”、“酱”等现金常见的调味料。这与当时的野生食材十分丰富,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都有不同的荤素食物,由于其本味各异,古人在意突出食材的本味即所谓“贵天产也”及“大羹不和,贵其质也。”是有一定联系的。
第二篇:读书札记
我 的 读 书 札 记
学校:小榄镇中心小学班级:姓名:推荐书名《》
作者:译者:出版社:
分享理由(20字内):
启示或感悟(300字左右):
精彩话语:出自页码:
第三篇:读书札记
“走进书香世界,尽享阅读乐趣”征文
作者:陈凤娟护理学院09级5班电话:***
读书札记
书是一个好东西,我无法描述它本身的魅力,但我可以通过描述我读书的感受,来抒发我对它的热爱。
读书是一种福气。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位知心朋友,让你有种解脱的轻松。有时候,你有一种心情难以名状、莫名其妙,你找不到一个发泄或倾诉的出口,这时,恰巧你看了一本表达了你心情的书。于是,你变得豁然开朗起来,原来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也曾有过你现在奇怪的心情,你们心有灵犀。于是,你欣喜若狂,你似乎遇到了知音。读书真的是一种身心放松的方式。有时候,寂寞孤独就像虫子那样吞噬着你的灵魂,你不知所措,那就读书吧,与书籍做朋友。你不用在乎情绪污染,也不用难为情,更不用害怕它会把你的内心世界泄露出去。它是最好的朋友,在缓解你郁闷的同时还不求回报,你们可以自由自在地交流倾诉。
读书是一种成长的方式。在别人的故事里长大,不也是一种幸福吗?有时候,有些事真的不必要亲身经历,因为有些事经历了会令你痛不欲生或抱悔终身,甚至连回头的机会也没有了。而在书籍的浩瀚海洋中,有着我们从来不曾经历的故事或神奇的梦幻世界,我们可以毫无顾忌地遨游其中,体验着无奇不有的经历,感受着错综复杂的情节,享受着丰富细腻的情感„„我们在眼泪抑或狂喜中慢慢学着长
大,这种自然的过程比长辈们的苦口婆心来得更易让人接受。
读书是一种考验。开卷未必有益,在这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世界里,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纯洁的,富有内涵的。我们需要一种筛选和扬弃。选择好书,然后去阅读,体味其内在的价值,这才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都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文化也不例外,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东西,容易影响我们于无形中,要想避免其中隐形的不利因素,我们需要提高辨别意识。而另一方面我们应学会扬弃,即是对书籍中某些思想或者语言的扬弃。如果只会将自己裹在言辞之网中,那么只能看见别人思想反应出来的事物的朦胧影像。于是,读悲情的东西会让我们变得为赋新词强说愁,而过于血气方刚的文字又会让我们容易冲动桀骜。我们应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阅读,带着我们自己的思想去品味,去汲取我们需要的养分,也许这本身就是一种考验,但当我们做到了的时候,我们将会收获很多好东西,而这将使我们灵魂与智慧得到充实。
虽说读书是一种福气、一种成长的方式、一种考验,但它又并非仅仅如此。书籍是浩瀚的海洋,思想是无垠的星空,当把思想的星空辉映到书籍的海洋时,我们将会看到多种多样的景致,我们收获的也将会更多!而这,也许只有亲近书籍的人才能亲切体会吧!
第四篇:读书札记
古代希腊形成数以百计的城邦,是当时希腊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结果,也是希腊地理环境影响与制约的结果。
公元前8——公元前6世纪,希腊生产力进步,铁制工具广泛应用,手工业中铁器、铜器、陶器、纺织业和造船业都有了长足发展。在对外贸易中,金属货币出现。希腊字母创制。生产力的发展,导致阶级分化加剧,人口流动增加,血缘关系的纽带渐趋松弛,氏族社会组织日趋解体,在希腊本土和海外殖民地,以地域为基础的国家应运而生。
由于希腊的地理环境山地多,岛屿多等特点,希腊形成了200余个以某一建立于高阜附近的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部分乡村地区的“城邦”。
补充:希腊城邦的形成:
1)希腊的地理环境特点:
a.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古代希腊除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爱奥尼亚群岛之外,还包括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境内多山,多岛屿,土壤贫瘠,淡水缺乏,海岸线长而曲折,﹡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
b.人文地理环境特点:古代希腊与埃及、巴比伦、波斯等亚非文明古国相毗邻
2)城邦的含义:一般是以一座城市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
3)原因: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4)时间: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
5)发展: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进入全盛期,也称“古典时代”。
6)特征: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
7)典型:雅典城邦
8)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繁荣。
第五篇:读书札记
读 书 札 记
贺中伟
【书名】《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以下简称《影响》)
【最大的感悟】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
【最杂的感悟】1——8。
【1】
《影响》由五个篇目构成,分别是:教育习惯篇,教学习惯篇,学习习惯篇,生活习惯篇,行为习惯篇。看起来,这五个方面全面而系统的论述了教师的习惯。但我认为,全面应该是在一个大的思想下的全面,即“道而术之”。贯穿《影响》始终的应该是“教师习惯的重要”。一个教师真正的感悟到了习惯的重要性的话,真正的由《影响》而致力于习惯的养成的话,此书功莫大焉!
【2】
窃以为,教师当先做人,再做事。
所以,我读《影响》,先读“学习习惯篇”、“生活习惯篇”、“行为习惯篇”,学习“做一个完善的人”,在生活中“做一个充满情趣的人”,在行为上“做一个有品位的人”。慢慢的做好了人,再教育教学,“做智慧的教育者”,“成为有魅力的教师”。并且,我以为,非德者无以为教。大德益于宇宙,小德利于家庭,无德祸害人类。
【3】
学习习惯中的“成为名师的理想”、“让自己现代起来”、“笔耕”、“博客”、“品书品课”等,我很认同。但“嫉妒”的习惯,不得苟同。第61个习惯篇目下,所选“经典案例”中胡社生的进步与成就,不能证明是“嫉妒”的功德。进取心不等同于“嫉妒”。
【4】
练好三字一话——
二十年前在常德听魏书生的《反对自由主义》的课,看他的板书,课题是美观的隶书,提要是漂亮的行书,语言是标准的普通话,师生间交流,其乐融融,那情景让人如沐春风。我想,做老师就要把字写好,把话说好。1
【5】
要有良好的心态——说得容易,做到很难。
中国人的民族性太排斥“积极的心态”。美国人说“第一次面对陌生人要尽力展现自己优秀的一面”“要推销自我”,而中国人说“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中国文学有太多的伤感的婉约,“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西方文学中即使海边孤独的老人也有积极的精神。油画明丽,国画淡雅。
所以,我们要有良好的心态,就要脱离旧的藩篱,从骨子里现代起来,积极起来。否则,已经多元了的世界,会让我们格格不入。我们岂不成了“遗老”?!
【6】
学会真诚地赞美——
真诚地赞美别人,是送给别人一个好心情。别人有机会也会送给你一个好心情。好的心情,利于健康,利于工作,利于生活。
【7】
教育需要严格。
严格指向做人,则使人厚德载物,坚毅坚强。严格指向学问,则使人严谨精细,全面深刻。所以,古人云,严师出高徒。
【8】
养成“问课”的习惯。
“问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式。
有心者时时处处问,课前问教材中字词句段篇意义,课时问全体学生眼神表情,课后问师生知识情感技能。问之所到,思之所至,长此以往,思如泉涌。
【最远的感想】读书走路当老师。
老师应该是饱学之士。
饱学不可不读书。所以,做老师之前和做老师时,要读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还要拿英语证电脑证普通话证继续教育证,可谓读得多矣。
但读是读得多了,却无以成饱学之士,何哉?
陆游答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毛主席说: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
——那就是要走路,在自然中走而生成“念天地之悠悠”之感,在社会中走而听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声。可是,我们的老师,见到过山之巍巍海之汤汤么?体验过农民工人科学家解放军的生活么?没有。所以,我们的老师是纸上速成的老师。
老师也当然就有了纸上思维——没有实感没有质地没有自我没有创新。因此,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才能当好老师!2012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