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说课材料

时间:2019-05-15 11:01: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再见了,亲人》说课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再见了,亲人》说课材料》。

第一篇:《再见了,亲人》说课材料

《再见了,亲人》教学说明

一、说教材

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本文是一篇浸透了中朝两国人民深厚感情的抒情文章,以情为线索贯穿全文。作者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描写出了一个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课文分别选取了送别路上在火车站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场面。在送别路上,记叙的是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大娘、小金花、大嫂,引入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的回忆,把现实的告别场面与往事结合起来,可以说是人物典型、场面典型。因而文章很有感染力。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学生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思想教育。

1.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运用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读书方法,练习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体会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3)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了解同一内容说法的句子表达效果的不同。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才初步接触,所以选用“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为本文重难点。

二、说教法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纲》指出: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应以读为本。以读为本是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在精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和情景,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具体教法是:

(1)以读代讲法: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中朝人民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不是用一两句话就能够说明的,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多读课文,加深理解,受到感染和教育。这也是适应大纲中讲的:加强读的训练是当前语文科教学最重要的一种训练。

(2)创设情景法:再现当时的场面、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印象。

三、说学法

为了扭转“讲”和“问”的状况,在本节课中则采用“读”和“思”的方法,把读的训练落实到实处。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为主,采取学生“读——思——练”,教师适时点拨的教学方法。具体学法是:

(1))读悟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难理解的问题。只有让他们多读课文,从读中理解内容,从读中体会出思想感情。这样才能正确地理解中心思想,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

(2)读——思——练的方法: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做到读、写、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解决具体问题。

(3)想象表演法:为学生创造口头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给予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

四、说教学程序

(一)揭题、解题,简介背景:

“亲人”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等。那么课文中的“亲人”是指谁?明确课文中的“亲人”指大娘、小金花、大嫂后,质问那他们为什么能成为亲人呢?是如何成为亲人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来开始这一节课的学习,并简介课文的背景材料。

(二)、研读课文,体会训练点。

这个环节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对前三个自然段引导学生一读为主,并且做到多读精导。

在引导学第一自然段的时候,重点让学生结合句子理解“唯一”的意思。重点指导这一段的最后两句话的朗读,体会为什么大娘是亲人。

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时候,让学生注意课文中所说的代价是怎样的代价,进一步体会为什么

大嫂是亲人。

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时候让学生注意救老王付出的是什么样的代价。重点指导读“第二天传来„„同归于尽了。”进一步感受为什么他们是亲人。最后总结这三段,体会感情,并板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最后将学生分成两大组表演分别时的情景。再交换角色表演。

(三)、总结,表演,练笔: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想象离别时的情景并进行表演和练笔。

这个作业既可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而且可升华文章的主题,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体现了创新教育。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晶,不仅体现了课堂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我设计的板书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是整篇文章的精髓,具有代表性,一目了然,方便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课文。

第二篇:再见了,亲人说课

一、说教材

课文《再见了,亲人》是鲁教版教材五年制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本组的编排主题是“他们让我感动”。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让我们在阅读中了解那可歌可泣的事,体会那令人震撼的情。

《再见了,亲人》是本组第一篇课文,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本文是一篇浸透了中朝两国人民深厚感情的抒情文章,以情为线索贯穿全文。本文的编写意图:一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二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本班学生实际,我从三个方面确定了教学目标:

(1)认知方面:学会十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生学组成的词语。

(2)技能方面: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3)情感方面:体会课文重点此举对表达情感的作用,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这一教学目标,把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有机融合,既体现词句训练,且理论依据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补充。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对内容中体会思想才初步接触,所以选用“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为本文重点。但体会作者在课文中是选取哪些材料,是怎样来表达中心思想的,学生是陌生和困难的,故此,“体会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则被定为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应以读为本。以读为本是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在精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和情景,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相互促进。问导法、暗示法、创设情景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内涵。

三、说学法:

根据上述教法,我采用相应的学法是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主导思想,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观点,因而在课堂中,我采用学生“读——思——议——练”,教师适时点拨的教学方法进行学习。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再见了,亲人》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三篇:再见了亲人说课定稿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背景分析。

《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四单元中的课文。该单元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我们的任务是在阅读中了解哪可歌可泣的事,体会那令人震撼的情。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本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全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情景,通篇都是志愿军说的话,透出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之情,表达了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

(二)、课文内容分析

课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追述了许多难忘的往事,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比山高比海还深的情谊。从内容上看,课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前三个自然段)各段结构基本相同:开头讲述送别的情景,而后回忆几个人或几件事,最后抒发感情,用反问作结。这部分是教学重点。每个自然段分别具体介绍了一位人物的感人事迹。这三个自然段用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的感人事件,充分说明了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在送别时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第二部分(后三个自然段)描写了列车开动时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动人场面,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依依不舍的深情。

(三)、教学目标分析

课文在表达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借助典型事例来体现两国人民的真挚深厚的情意;二是采用多种句式将这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课文的语言感情真挚强烈,抒情性强,通俗易懂。本课编写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受到中朝人民伟大友谊的熏陶感染;二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2)怀着中朝人民深情厚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感染。

(四)、重点难点分析

因为课文涉及的时代背景距今较远,小学生对抗美援朝时所发生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存在着较大的认知障碍,而本册教材要求,必须培养学生从具体内容中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和怎样表达思想的能力,并且掌握其方法。因此,基于以上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课的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体会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二、学生分析

学生进入五年级以后,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首先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以上这些能力的具备,为学习本课

打好了基础。但是,本课所描写的内容是发生在半个多世纪之前的特殊环境下的事件,由于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上的局限,对于体会文中所表达的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用常态的教学手段很难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时注意对背景的介绍,以及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理念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我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都有一个支撑点,那就是不是自我显示,而是彰显学生的个性。所有的手段都指向这学生对“亲人”的深刻认识,使语文教育应该成为师生终生的精神向往,应该让师生一起在语文的课堂里幸福成长,创造生命的课堂。

四、教学方法

1、教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收到好的学习效果。根据本课特征,我采用以下几种教法: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朗读激情法、讲述法、引起联想法。

(1)、情境教学法

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再见了,亲人”这一抒发情感的主线进行情境的创设,再现两国人民话别的场景、离别的场面,升华学生的情感。

(2)、朗读激情法

在指导朗读时我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想象当时的场景,同时在朗读中体会反问句、感叹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以颂激情,读中升华

让学生多层次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中朝人民难分难舍的伟大友谊,达到了情感的升华。

2、学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比零学生运其才智,刻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我根据这篇课文情感饱满、段落相似的特点,先引导学生初感文本,把握情感基调;再让学生说说触动自己情感之弦的语句和事例;然后以读为本,自悟自得。俗话说:“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

(1).自学法(2).读悟法(3)迁移法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揭题释题

本文的题目“再见了,亲人”,是整篇文章的题眼。全文都围绕告别的主题展开描写。所以,对课题的理解非常重要。在上课开始,请学生先谈一谈对“亲人”这个词语的理解,初步理解普通意义上“亲人”的含义,为深入领悟本课中“亲人”的意义做好铺垫。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初步体会亲人分别时的感受,最后,带着这种初步的体验朗读课文题目。借助学生的情感经验,初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题,体会突出重点字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为后面情感升华后真情的诵读打基础。

(二)、整体感悟,介绍背景

学习一篇课文,要想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文章写作背景的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们简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后,结合理解“志愿军”这一特殊名称,插入了对文章的背景的介绍。

对于半个多世纪前的那段悲壮的历史,我们这一代人更多的也只是在电影中才有所了解,而对于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更是一片空白。文章作者用深情的笔调描述的事件无疑是感人的,但是对于没有经历过那段血与火的历史的孩子们来说,毕竟是遥远而又陌生的。在上课开始,他们甚至分不清解放军和志愿军的区别。如果要使学生们从情感深处体会和接受这份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真情,就必须使学生对那段历史的背景和经过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因此在这里我们运用一段录像资料,给学生们展示了这场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及整个过程,同时也点明了“志愿军”这支特殊的军队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特殊意义,为学生能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作铺垫。

(三)、体会感情,交流感受

这一环节是突破教学重点的关键环节。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手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先请大家观看一小段当时的教学录像(播放录像:与大娘话别的一段朗读录像)在这一个小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画面的出示,补充了文章描写的空白:战士与大娘相拥而泣,那份依依不舍通过画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立即感染了学生,学生们发自内心的恳求饱含深情。他们此时的感动溢于言表,接下来画面的感染和音乐的烘托,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依依不舍的离别情境,这种激情的涌动和真情的迸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情感,才使课堂上学生的朗诵激情荡漾,极好的突破了教学重点。

(四)、情感升华,激情诵读

在这一环节中,再现离别时的真实场景,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我请大家一起回到半个世纪前,一同感受一下中朝两国人们那依依不舍的深情。

朝鲜人民为我们付出了血的代价,生命的代价,这种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所以我们不停地呼唤———

当离别的抽泣声与汽笛的长鸣声交织在一起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此时此刻,战士心里是多么着急啊。让我们再做这最后的道别吧———

有了前面的感情积淀,他们的诵读是情感交融后的合鸣,既真挚又感人。教学的重点又一次得到了突破。

(五)、补充资料,突破难点

中朝人民为什么能建立起这样深厚的情谊?课文中更多地讲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情厚意,其实,在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无私奉献的时候,志愿军战士也为朝鲜人民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这一点作者并没有过多的着笔,那么学生在理解这深情厚意产生的原因时就难免会困惑及片面。

提前准备一份战后的统计资料,说说抗美援朝战争中有哪些感人事迹。我相信这一串英雄的名字,这一串感人的事迹,也一定触动了大家,那么我们的孩子们的表现是什么样的呢?孩子们的朗读会证明一切.这样补充,不但使教师突破了难点问题,而且使学生再一次突破了教学重点,使我们的课堂达到高潮。

(六)总结课堂,拓展延伸

总结全文,从本文中学到了什么东西,受到了什么启发。

布置任务,读《谁是最可爱的人》,看看中朝友谊是怎样的感人心扉,从而进一步受

到国际主义精神的感染。

第四篇:再见了亲人课后记

《再见了亲人》课后记

教这篇课文我将目标定为两个,一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志愿军和朝鲜人民那种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第二个目标便是学以致用,依托课文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了。我把重点放在第一段的教学上。

1、让学生反复朗读第一段,达到熟读能诵的境界,为指导写作打下良好基础。

2、重点分析构段方式。

文章采用第二人称的写作方法,开头就点出人物、事情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然后采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作者不会忘怀的思想感情,接着说明不会忘怀的原因,从总到分的结构来写的,特别是作者回忆的几件事感人至深,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后用反问的手法表达真挚的情感,进一步说明不会忘怀的原因。

3、激情写作。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浓浓的情谊无处不在。比如离开校园,舍不得呕心沥血的老师和朝夕相处的同学,离开旅游景点,舍不得服务周到的导游;在星期日下午返校时,舍不得对你关怀备至的体贴入微的父母;在假日,舍不得照顾你的一些亲戚朋友。那种难舍难分的场面经常发生,现在就请大家学习《再见了,亲人》的第一段的写作方法,写一写一个感人的场景吧。

第五篇: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学习课文1——3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

“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2、能有感情的朗读1、2、3自然段。

3、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4、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朝鲜人民与志愿军在战斗中建立的深情厚谊。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课文两幅插图):

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幅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图片,请大家认真观察,注意人物的衣着神态、动作,用一两句话描述图意。2.指名学生描述。3.师小结:(放《志愿军军歌》)

同学们,你们听,这是《志愿军军歌》,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两幅图描绘的就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原军离开朝鲜回国,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景。人们挥着手,含着泪,深情地呼唤着──再见了,亲人!(师板书课题)

4、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

5、“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看这个题目,你都想知道什么?(6、小结:课文中的亲人,她们和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彼此称为亲人?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身体会亲人的含义。)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请大家快速地把课文再读一遍。边读边重温一下你预习的内容,注意把子音读准,句子读顺, 遇到生词多读两遍。读完后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写哪些亲人?开始。生:自学课文。(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到朝鲜人民与志愿军战士情谊深厚。)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3.反馈、交流。出示生字。(1)教师抽读生词,强调“妮”(nī)、“耗”(hào)等生字读音。(2)辨析字形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汇报,想想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教师板书。下面我们学习第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看出志愿军与大娘的深 情厚谊?用“——”划出来。(板书:深情厚谊)

2、出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忘记? 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说明了什么? ⑵这是什么句?把它改成陈述句。(出示)

⑶两句话比较,那一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⑷指导有感情朗读。(指名读、齐读)

3、为什么这么说,课文回忆了大娘的哪几件事?板书:送打糕昏倒救伤员失孙

4、课文中把大娘的“送打糕”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结合理解“雪中送炭”。

5、(出示投影)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 阵地上给我们吃。真是雪中送炭呀!

⑴齐读这句话,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中读懂的?

(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她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从“冒、穿”等 词看出。)

⑵指导有感情朗读。

6、自由读“救伤员失孙”这一部分,读懂了什么?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出 来的?(丢——丢掉的是自己唯一的小孙孙的生命)(结合理解:唯一)(背——背回的是志愿军伤员,一背一丢反映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7、这两件事都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紧紧抓住这句话中的哪个关键词写 的?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称大娘为亲人了吧。是啊,大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8、看课文插图我们的战士握着大娘的手会说些什么?(想象说话)带着尊敬、感激、劝慰的感情朗读书上的有关句子

9小结学法。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一自然段的?(投影出示)⑴读课文,找出最能反映志愿军深情厚谊的句子„„改陈述句 ⑵寻找事例,抓住重点词„„体会思想感情 ⑶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四)评读课文,加深理解

1、按要求自学。

2、分四人小组讨论。

3、全班反馈讨论。㈠检查第二自然段

⑴(出示投影)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A、改陈述句

B、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从哪件事可看出这件事是围绕这句话写的?板书:救老王失母

⑶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小金花的刚强?(结合理解“噩耗、同归于尽”的意思)这是当妈妈牺牲的消息传来时,小金花爱与恨、悲痛与复仇的怒火交织在一起时的心情,她把失去亲人的痛苦转化成对敌人的满腔仇恨。这样一个刚强的孩子,妈妈牺牲时没有哭,与志愿军分别时却哭了。这种对敌人的“恨”与对志愿军的“爱”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表现了朝鲜的孩子们与志愿军叔叔的亲密感情。

⑷感情朗读,体会小金花落泪的原因是她对志愿军的那份依依惜别的深情。㈡检查第三自然段 ⑴(投影出示)

⑵ 您为我们付出这么高的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A、改陈述句。

B、体会反问句的作用。被敌人的炮弹炸断了腿。这段话用反问的语气强调 肯定了以大嫂为代表的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⑵大嫂付出的代价是什么?板书:挖野菜致残 ⑶感情朗读。

讨论:前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都用第二人称;都先用一个称呼语;这样写好像面向对方说话,更便于表达感情,都是通过具体事例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

(四)引领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看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1.在火车站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真有道不完的离别话,诉不完的离别情。然而就在志愿军和大娘她们挥泪惜别之际,火车“呜”地启动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都并作一声呼唤──(学生接读课文第4自然段)。

2.火车徐徐开出,那隆隆的车行声牵动着志愿军的心。可是我们那些志愿军战士离开祖国离开家乡长达八年,一定也想祖国,可他们却希望──(学生接读课文读第5自然段)。3.战士们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

车风驰电掣向前驶去,此时此刻,泪水模糊了双眼,要想再说上几句惜别的话,相距已远,只能在心头一遍又一遍地呼喊着──(学生接读课文)。

师:这三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热爱之情,而前三个自然段呢,有什么不一样?(指着板书引导: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五)、小结延伸,体验情境

再见了,亲人!这不仅仅是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还是朝鲜人民的心声。在朝鲜这片土地上,中朝两国人民并肩战斗,同生死,共患难,用鲜血凝成的友谊。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使中朝人民心心相连,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让我们深情地道出他们的心声“再见了,亲人!”.填空、交流,然后全班齐读。

在朝鲜战场上,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浴血奋战,__________(谁)为了 __________(谁)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两国人民用__________凝成了__________的情谊,因此两国人民不是胜似__________。

(六)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可以结合学过的课文,展开想像,说一说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可以采用第二人称来讲。

2、搜集抗美援朝时期的感人事迹。附:板书

14、再见了,亲人

送打糕昏倒

大娘

救伤员失孙

小金花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救老王失母

大嫂挖野莱致残

下载《再见了,亲人》说课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再见了,亲人》说课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执教者 官继华 一、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战役、硝烟、噩耗、跺脚、大嫂、挎篮子、捣米谣、雪中送炭、深情厚谊。......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课......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一、触摸历史, 走近文本 (教师动情讲述) 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朝鲜战争,并炮轰中国丹东地区,把战火烧至中国边境。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30多......

    再见了亲人

    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为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犯,保卫中国安全,派出志愿军于1950年6月至1953年7月赴......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比山高比海深”的战斗友谊是牢不可破的。 2.学会生字新词。 3.学习运用反问句表达强烈感情的写法;......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固而成的,从中受到国际......

    再见了,亲人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教学建议教材分析: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战士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