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2.12《社区历史小调查》同步测试(一)[范文]

时间:2019-05-15 11:23: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2.12《社区历史小调查》同步测试(一)[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2.12《社区历史小调查》同步测试(一)[范文]》。

第一篇:历史: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2.12《社区历史小调查》同步测试(一)[范文]

第12课社区历史小调查——学习与探究之二同步测试

基础闯关

1.知识准备

(1)什么是调查报告?

(2)你认为在撰写调查报告前应做哪些准备工作?

2.实践热身

采访老师或利用其它途径了解你所就读的学校或母校的创办历史及发展状况。

能力提高

活动准备

1.全班分成几个小组,以“母校的沧桑变化”或其他的有关社区发展历史为课题,拟定调查提纲。

2.调查采访、收集资料,分工进行资料整理并经小组讨论,形成初步的调查成果,主要包括:历史照片、数据图表等。

探究应用

实践操作

各小组选定课题,撰写一份调查报告。(参考课题:我看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母校的沧桑变化、家乡建筑风格的变化、学校课程设置的变迁、家乡风俗寻源。)

第12课社会历史小调查答案

基础闯关

1.知识准备

(1)调查报告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有目的进行深入细致的实地调查,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掌握大量的情况和材料,然后作认真的分析研究,努力找出事物的本质,弄清它的发展规律,有根有据地写成的报告。

(2)选定调查课题,收集资料,分析、整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2.实践热身 提示:采访老教师、参观校史馆、上学校的网站或采访学校毕业的校友,了解学校的创办历史和发展概况。

能力提高

1.提示:调查提纲可以包括下列内容:课题,调查范围,调查手段,组员分工情况等。

2.提示:关于学校的发展概况可以从学校规模的变化、师生人数的变化、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深造的人以及有多少是本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及各行业的人才和骨干,从而这所学校对社区发展所起的作用也就很清楚了。

探究应用 提示:调查报告的写法灵活性较大,没有固定格式,但大体分成标题、开头、正文、结尾四个部分。

第二篇:八年级历史测试

八年级历史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1分,计20分。)

1、毒品是人类的公害,联合国确定每年6月26日为国际“禁毒日”。被誉为“中国禁毒第一人”、“世界禁毒先驱”的近代伟人是()

A.左宗棠B.魏源C.林则徐D.邓世昌

2、英国学者马士说:由于中国人民进行了激烈的禁烟运动,战争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说明马士()A、认识到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B、肯定了中国禁烟运动的正义性 C、为英国侵略作辩护D、正确说明了英国发动的战争的目的

3、鸦片战争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发展水平最高的是()A、美国B、法国C、英国D、西班牙

4、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

A.扭转对华贸易逆差B.打开中国市场C.割占中国领土D.挽回鸦片被销毁的损失

5、下列情况可能出现在1848年的是()

A、英国商人在北京、天津等地做生意B、清朝官员负责治理香港岛 C、英商迫使清朝海关官员降低进出口货物税率D、日本商人在苏州、杭州开设工厂

6、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主要是因为()

A中国首次遭到西方国家的侵略B它开创了以条约形式掠夺中国的先例 C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D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7、有人说,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B.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C.列强获取大量赔款D.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洗劫并焚毁圆明园

8、近几个月来,圆明园遗址的保护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当年,将这一号称“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变为废墟的是()

A.俄国军队B.英法联军C.八国联军D.日本军队

9、晚清诗人称赞的“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的大将是指率军收复新疆的()A.左宗棠B.曾国藩C.魏源D.林则徐 10、2009年是新疆建立行省()

A、110周年B、120周年C、122周年D、115周年

11、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在下列历史人物身上能体现这种民族精神的是()

①邓世昌②曹汝霖③张学良④林则徐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2、爱国诗人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中内容能让人联想起中国近代哪个屈辱条约()

A.《南京条约》B.《瑷珲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3、资本输出是列强对中国进行侵略的重要手段。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明确规定允许列强进行资本投资、开设工厂的是()

A、《黄埔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4、下列不平等条约中,使列强势力入侵长江流域最远的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5、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原因是()

A.帝国主义国家企图进一步瓜分中国B.义和团运动的兴起C.中国清政府的腐朽D.日本侵华刺激了列强

16、北京东郊民巷是重要的外国使馆界,这一地区单独被辟为“使馆界”始于()A、《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7、20世纪初,有人说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这种看法()

A.是正确的,因为它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B.是正确的,因为中国已经成为殖民地C.是错误的,因为它还是中国人的政府D.是错误的,因为它根本不可能去统治洋人

18、从内容来看,《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A.中国割去领土面积更大B.开放通商口岸增多 C.索取赔款数额不断增大D.允许日本开办工厂

19、我们学习鸦片战争的历史,知道清政府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时,我们应牢记的历史教训是()A.鸦片危害严重 B.团结就是力量C.落后就会挨打D.外交需要谋略 20、《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的共同之处是()A.割地B.赔款C.开设通商口岸D.协定关税

二、材料解析题(共10分)

21、阅读下列二个材料

材料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材料二:“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请回答:

[1]、这两段话是谁的名言?(2分)

[2]、“本大臣”指的是谁?“此事”指的是什么事件?(4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原来胜利就是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之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法国)维克多•雨果 请回答:

[1]、上述材料记述的是哪一场战争?(2分)

[2]、“夏宫”指的是什么地方?(2分)

三、综合题(共20分)

23、以下是某同学向他朋友介绍他所学到的历史知识,其中有三处错误,请你把它纠正过来。你们知道吗?在中国近代史上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其中签订于19世纪40年代的是《马关条约》;签订于19世纪60年代的是《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签订于19世纪90年代的是《北京条约》;赔款最多的是《辛丑条约》,它签订于20世纪初。(6分)

第三篇: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北师大版

第1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本课的重点是虎门销烟的有关史实、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难点是认识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本课地位:就世界史的范围来说,鸦片战争是当时已经完成产业革命的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对一个正处于封建主义迟暮中步履蹒跚的古老国家----中所发动的侵略战争;就中国史范围来说,它引起了中国社会一系列的变化,在历史上形成了一个从来不曾出现过的局面。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和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起点,也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大都看过电影《鸦片战争》、《林则徐》或有关通俗读物,对鸦片战争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

初二学生在智力方面,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虽已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要求】

讲述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

了解林则徐广州禁烟的史实,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知道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了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作用。【过程与方法】

收集有关虎门销烟的信息,编写虎门销烟的故事讲稿,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 设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简表”,学习采用多种方式(包括表格方式)陈述历史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虎门销烟的史实的了解,认识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学习其在禁烟中表现出来的刚正不阿、坦荡无私的品质; 通过学习,认识英国发动战争是无耻的、非正义的;受到战败求和的刺激,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提出向西方学习主张,这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挑战;

通过学习,认识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通过学习,培养适应社会变化,与时俱进,面向世界的人生态度。

第2课 劫难中的抗争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在中国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上承古代史,下启近代史。经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铺垫,学生对近代西方列强的崛起和中国近代前夜的危机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但经过暑假后,学生对前面的知识难免有些遗忘。为了便于本单元内容的学习,有必要用一课时的时间对相关内容进行简要复习,分析第一单元的前言,布置收集材料的任务和课前预习的问题。

二、学生情况分析

郫县二中八年级学生有的来自城镇,有的来自城乡结合部,有的来自农村,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但通过一学年的学习,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较浓,对历史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要求】

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知识与能力】

了解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危害,知道林则徐广州禁烟的史实,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知道《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和迁移。了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其作用。【过程与方法】

收集有关毒品及其危害的文字、图片资料。

收集有关虎门销烟的信息,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初步了解香港问题的由来,对比香港被割让与香港回归。

设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简表”,学习用表格方式陈述历史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毒品的危害,树立“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信念。

通过对虎门销烟的了解,认识到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学习他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刚正不阿、坦荡无私的品质。

通过对比150多年前香港被割让与1997年香港回归,认识到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感受到祖国今天的强大,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教材分析

本课共有“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和《辛丑条约》两个子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尊严再一次遭到破坏;《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人民陷入苦难的深渊。

重点:八国联军侵华史实和《辛丑条约》内容。

难点:《辛丑条约》的影响及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有一些了解和认识,但不够全面,学生渴望对那段历史的了解,但对于分析《辛丑条约》带来的影响尚存在一定困难。

三、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要求】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说出《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此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教学过程与方法】

采取以讲述法为主,辅以探究讨论、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形式。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八国联军的暴行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向清政府进行的又一次穷凶极恶的敲诈勒索。我们应不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第6课近代工业的兴起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历史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所在单元的主题是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根据本单元的主题和本课的教学内容标准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张謇、詹天佑的主要成就及他们的救国热情;教学难点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本课在本单元中处于起始的位置。本单元主要讲述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本课则是中国近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步,讲述了中国近代化兴起的历程,为以后维新派实行的变法革新,革命派实施武装斗争,推翻帝制,先进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等救国尝试提供了经济基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习,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技能,但是本单元的历史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初二学生的思维虽然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但是他们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因而本课历史名词的含义、洋务派的历史地位对于初二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因此,在本课学习前,学生必须具备使用表格归纳历史史实的能力和初步的对历史事件进行正确分析的能力。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要求】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列举洋务派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及对近代交通和通讯事业发展史的了解,帮助学生体验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中国近代化起步的艰难。

通过对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民族实业家张謇和民族科技精英詹天佑等历史人物的了解,逐步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开展讨论,动手设计等等,开展研究性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近代工业兴起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

第8课 辛亥革命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本课共有三目,分别是“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上都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归纳本课的主线:准备――爆发――结果。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思想渐趋成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学生一方面有了一定知识水平,一方面又感觉历史是副科,从心理上不是很重视,所以教者既要让他们有兴趣,学习历史知识,又要突出重点,理清知识线索。

对于本课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欲望都会很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求知、创新、合作精神。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

制作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运用史料支持观点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9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一、教材分析

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都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的背景下开始的,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挽救中国。在陈独秀、胡适等人的带动下,新文化运动起到了“开民智”的作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以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课涉及的历史人物离现代学生的生活比较久远,而且思想文化类型的学习又是学生感到枯燥的。因此,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前布置学生课外查找有关资料,以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课堂上采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形式进行。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2.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民主与科学的意识。

2.能以陈独秀等人为榜样,具有勇于创新、不畏艰难、坚定改革信念、不惜为思想解放运动而献身的精神。

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一、教材分析

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与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属于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第二单元的最后两课,第二单元的单元标题是“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这两课所讲述的内容也是近代化所反映出的特征。这两课重点不多,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

二、课程标准

以科举制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以《申报》、商务印书馆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科举制的废除,简洁地说出中国近代教育发端的基本情况;

2、知道《申报》和商务印书馆,了解其特色和意义;

3、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联系现实,让学生了解清末民初新式学堂和现代学校的基本情况;通过观看录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废除科举制的必要性;联系现代社会的大众传媒,了解《申报》等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清末民初教育与文化事业情况的学习,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建立大众传媒的重要性以及积极影响,从中感受创办者的开拓敬业和献身精神。

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对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这一课内容丰富生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剪发辫、改称呼这部分内容在学习时会有难度,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讲解。

二、学情分析

初二年级中,有不少学生是实践活动组的成员,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让他们去探究与本课内容中与实践活动的相关知识,将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初二的学生基本上已经能使用网络查询和下载资料,90%的学生已经能使用Word、WPS、以及PowerPoint等编辑和制作学习课件,但不是很熟练,但学生善于表现的个性和急于探究的心理,使他们对网络教学有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2、学习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分析其原因

3、学习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和中山装、旗袍的基本知识,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了解社会的变化

4、思考“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逐步形成以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前预习,查阅、搜集有关资料、图片、影视录像、旧服饰,并将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加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多途径探究问题的学习习惯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点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编辑本组的研究成果,并分组陈述、讲解,培养合作探究精神,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及网络的应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中国社会接受西方传入的照相和电影,以及受西方影响发生的剪发辫、改称呼和服饰等变化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2、我国的旗袍在今天世界服饰界占有重要地位,说明了人类对美好的事物能够形成共识。

第13课 伟大的开端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历史》(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第13课,主要内容包括了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整个单元的内容设置上来看,主要讲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背景及标志。通过学习本课应帮助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及其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显著区别有初步的认识,从而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实施主体是八年级学生,从知识能力水平上来,须先经过初中七年级的学习,已经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历史学科的诸如:阅读简单材料,从图片、表格中获取历史信息,归纳整理等基本技能;经过八年级前两单元的学习,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前的时代背景有了相当的感性认识,并能得出中国的命运历经洋务派、改良派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努力仍未彻底改变的结论,这些都是学好本课的重要条件;从心理特点上看,初中学生活跃开朗热情,容易被激发出爱国的激情,尤其是升入八年级以后,学生比“小升初”时更添了一份理智,这足以使本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良平台。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并能简述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包括:五四运动的导火线、过程、口号、结果及意义等,掌握中共“一大”召开的史实及历史意义。并通过上述教学使学生提高归纳课文和通过搜集史料中提供的信息进一步理解课文相关内容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采用讲述与影像资料结合的方式对本课背景作简要陈述;通过设计矛盾冲突和制造困难的方式,帮助学生主动探索与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且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通过设计情境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从课本中获取知识,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鼓励其大胆发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五四运动基本史实的学习和讨论等活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五四精神,激发其学习五四青年彻底不妥协的精神,学习他们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等史实,初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和光明,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与敬仰。

第14课 国民革命的洪流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黄埔军校创立的时间、地点,理解她与旧式军校比较所具有的最大特点。

2、弄清国民革命时期北伐的对象,运用《北伐战争进军形势图》观察进军所经过的省份以及识记一些著名战役。

3、认清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理解大革命失败的原因。【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黄埔军校的有关知识,了解她对中国近代革命的贡献。

2、通过观察《北伐战争进军形势图》,学会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运用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对史实的学习,概括总结为什么国民革命失败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大革命时代英雄们摧毁旧社会的壮烈之举,使学生认识到先烈们的壮举是顺应时代发展、敢为人先的英雄行为,培养学生立报效祖国之志,做现代文明人。

二、教学重点

黄埔军校、北伐战争

三、教学难点:

学会识读“北伐战争进军形势图”及理解两个问题:①“南京国民政府”是怎样一个政府?②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为什么说国民革命失败了?

四、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探究课,有效利用教科书中的文字,史料、形势图和人物肖像,以及音频、视频、动画等教学资源,充分展现课文中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活动,使历史知识贴近学生生活、鲜活生动起来,以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通过创设逼真的历史情景,让学生感悟惊心动魄的大革命时代。其间穿插教师的情景引导、分析讲解、多媒体辅助、图表教学、史料研讨等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竞赛,自主活动、合作探究、共同讨论等学习活动。

第17课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一、教材分析

1931年,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激化。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对峙的单一格局被打破,中国近代历史进入了新的阶段——局部抗战时期。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助长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日军不断发动新的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事,导致中日民族矛盾最终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课文“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讲述了三个子目: “九一八事变”是中华民族出现危险的开端;“不朽的民族战歌”充分表现了中国各界民众的强烈责任感;“西安事变”国共两党由对抗到合作,揭开了抗日救亡的新篇章。

二、学情分析

“九一八”刚刚过去,利用这节课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对72年前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日本侵华事件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让学生记住历史,借鉴历史。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认识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的重要步骤,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知道(义勇军进行曲)是抗日救亡运动中最杰出的音乐代表作品,结合其产生的历史背景,说出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主题。

了解西安事变发生和解决的过程,简要评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过程与方法】 播放《松花江上》,以东北人的特殊身份切入课堂,创设历史情境。

收集有关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历史资料,通过声、像等材料直观、全面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原貌。

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创设历史情境,将学生重新融入那民族危亡的时刻,加深学生对“不朽的民族战歌”的认识。

课本剧《西安事变》,学生分组讨论,分别站在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内亲美派、亲日派的不同立场分析西安事变的发生,发展及解决,形成历史与学生的近距离接触,以形成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

通过“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讨论,培养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历史环境下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了解日军对东北的蓄意侵略和肆意践踏行径,认识侵略战争的罪恶。

结合历史背景,演唱(义勇军进行曲),感受这首歌曲的巨大震撼力,激发学生真挚的爱国情感。

通过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等事实,感受张学良、杨虎城的正义感和责任感,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博大胸襟。

第19课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一、课程标准

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借助讲述血战台儿庄的史实,体会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通过百团大战的史实,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讲述中国社会各阶层在抗日战争中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投身于民族解放战争的史实,体会各阶层在抗日战争中威武不屈、不怕牺牲的精神。知道冼星海、徐悲鸿、侯德榜的主要成就。【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抗日战争和冼星海、徐悲鸿、侯德榜等人的资料,如阅读有关故事书籍、观看有关影片或电视剧,以备上课时使用,锻炼独自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请学生讲一讲他们所了解到的有关资料并交流看法,以提高学生用口头语言表达知识和感情的能力,并尝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从而能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通过本节课后的自我测评题目,形成学生自制表格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我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爱国激情和民族精神。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和个人素质,以及对祖国未来的关切。

通过交流平台、自我测评题目,提高敢于发言、善于和他人进行交流的素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难点 让学生通过具体史实,体会中国各阶层人民是怎样“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反击日本侵略者的。

第20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教材分析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课是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洗雪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耻辱,从此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开始了一个伟大的转折。本课既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本册书的重点。

教学重点: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理解分析中共“七大”的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的学习对象是初二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自我意识均有迅速的发展,探究学习的欲望强烈,有很强表现欲。关于本课的内容,学生从不同的渠道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利于对本课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共“七大”的时间、地点,掌握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知道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时间,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收集、阅读、讲解有关抗战的故事。【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学生自行分析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因素,结合前面所学的近代史知识分析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共七大的召开是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大会,是一次团结胜利的大会,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应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给中华民族的解放带来了光明。

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应认识到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国际援助,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精神。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共转战陕北的史实

2、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山东重点进攻的史实,知道1947年6月,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线,千里跃进大别山,由此揭开了我军转入战略进攻得的序幕。【过程与方法】

本课的教学可采用问题解决法和多媒体教学的形式。

联系旧知识分析解放战争初期敌我双方的实力、战略态势,采用问题解决法,结合教学地图,探讨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原因,采取的正确战略、战术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在分析全国战局变化得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了解陕北战场的和山东战场的情况。根据解放战争第二年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和形势变化,分析指出我军的转入战略反攻的原因和有利条件。

培养学生认识历史地并结合地图叙述历史事件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解放战争初期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重大的军事行动及其所取得的伟大的胜利,让学生深切感受当年宏阔的历史场景、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用兵如神”的智慧。

重点:本课的重点是培养识图能力,结合地图叙述史实的表达能力。难点:理解正确的战术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二、教学方法

通过课内外收集资料,在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相互交流,体会当时宏阔的历史场面,感受毛泽东的战略战术之高明。

第24课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列举三大战役的名称、双方作战简况和战果。说出渡江战役简况和南京国民政府灭亡的时间。

分析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分析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图示的方法,描述人民解放军战争转折阶段的战略态势、建立时间和空间概念。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初步学会从多角度归纳综合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计算南京国民党政权存在的时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广大人民的感情。

重点: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国民党政权覆灭。

难点:三大战役的战略战术。

第四篇: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一、二单元)

历史复习提纲(一、二单元)

第一单元第1课 鸦片战争的爆发

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

1.根本原因:英国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 广州虎门海滩)

2.结果: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内容: ①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②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3.影响: 国近代史的开端。(详见课本第5页)。

新思想出现:魏源著《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第2课 劫难中的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

1.劫难:①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并火烧圆明园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2.抗争:①太平军痛打洋枪队(②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1895年)

1.:

2.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4月 李鸿章vs伊藤博文)

内容: 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影响:《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

危机,也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1901年)

1.2.攻陷北京: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3.结果:《辛丑条约》(1901年,李鸿章与英、俄等国签订)

内容: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等(具体内容见课本22页)

影响:《辛丑条约》的签定,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第6课近代工业的兴起

一、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2.代表人物,3.内容(1)前期以 如: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张之洞:福州船政局

(2)后期以

如:李鸿章:开平矿务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张之洞:湖北织布官局和汉阳铁厂。

(3)为实现“自强”的目的,积极筹建陆海军 如: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4.评价: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二、轮船、铁路与电报业的出现(洋务运动中出现)

1880,次年竣工,全长11己的铁路。以后唐胥铁路延长至276千米,成为当时中国最长的一条铁路。

三、状元实业家张謇:他抱着实业救国的志向,创办工厂。

四、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主持设计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

1、兴起:公车上书——为维新变法运动拉开了序幕。

(公车上书的背景:《马关条约》的签定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2(康

有为称严复为“中国西学第一”)

3、高潮:

(1)开始:

(2)内容:政治: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经济:发展工商业;

军事:训练新式陆海军;文化教育:开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废除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创办报刊。

(3)失败:1898年9月 慈禧发动政变,前后103天,最终失败.(谭嗣同等壮烈牺牲)

4、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第8课 辛亥革命

1.革命准备:

(1)孙中山创立兴中会。1894年 檀香山 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

(2)孙中山创立中国同盟会。1905年东京 它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成为领导革命的旗帜(指

导思想)

2.爆发标志:

3.结果:()

4.意义:清朝的统治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崩溃,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结束,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第9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新文化运动)

1.开始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

2.两面大旗(口号):

3.4.代表人物:);,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5.主要内容:

6.意义:(详见课本46页)

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和教育

1、文化 1872年,1897年,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

2、教育1898府,也是百日维新留下的唯一成果。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制,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1、19世纪40.2、1905。

3、1912年,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剪辫令 ;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规定民国政府官员之间一律改称职务,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这些规定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4、清末民初色的服装.在女士服饰方面,高领服装逐渐流行,它是现代中式旗袍的雏形。

第五篇:2018年秋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测试:第9课 辛亥革命

第9课 辛亥革命

0

1知识管理

知识点1 革命志士的奋斗

萍浏醴起义: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

一、蔡绍南在萍乡、浏阳、醴陵发动武装起义,一个多月后失败。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但是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安庆起义:1907年夏,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与清军激战四小时后失败,徐锡麟死难。革命党人秋瑾被捕遇难。

广西起义:1907年,孙中山、黄兴筹划领导,起义军奋战七昼夜,最终失败。

广州黄花岗起义:1911年,黄兴提前发动广州起义,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将收敛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知识点2 武昌起义

经过: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成果: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1.辛亥革命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不能说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君主专制(封建帝制)是封建制度的一部分,属于政治制度,始于秦始皇,辛亥革命后终结。

2.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0

2基础过关

知识点1 革命志士的奋斗

1.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同盟会影响下的江西萍乡和湖南浏阳、醴陵地区的会党和矿工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关于这次起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A.这次起义未能成功

B.领导者是刘道一和蔡绍南 C.这次起义扩大了同盟会的声望

D.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二次武装起义

2.“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是某革命家的豪迈诗篇。因歹徒告密,其在浙江绍兴被捕遇难,此人是(B)A.刘道一

B.秋瑾

C.黄兴

D.蒋翊武

3.下图是1911年4月27日晨,黄兴向党人写的绝命书,表示他效命疆场,视死如归的革命决心。这发生于哪一事件前(C)

A.中国同盟会成立

B.萍浏醴起义 C.广州黄花岗起义

D.安庆起义 知识点2 武昌起义

4.“壮哉!武昌首义,一枪打翻封建帝制;伟哉!天下响应,万众擎起民主共和。”这副对联中的“武昌首义”发生在(B)A.1898年

B.1911年 C.1919年

D.1927年

5.武昌起义是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武昌起义的主要力量是(B)A.爱国学生

B.湖北新军 C.知识分子

D.地主阶级

6.辛亥革命爆发后,独立浪潮迅速席卷全国,下图中首先脱离清政府独立的是(A)

A.a—湖北省

B.b—湖南省 C.c—安徽省

D.d—江西省

7.林伯渠说:“对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这段话旨在强调(A)A.辛亥革命意义重大

B.广大民众尚未觉悟 C.革命时机不够成熟

D.革命缺乏社会基础

0

3能力提升

8.历史学家陈旭麓曾说过:“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其中的“它”指的是(C)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9.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推论,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A)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利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

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

材料二:湖北军政府成立时的情景(下图)。

材料三: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下了一个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是孙中山对哪一事件的评价?该事件有何意义?

答案:黄花岗起义。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2)材料二中的湖北军政府成立于哪一年?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答案:1911年。辛亥革命(或武昌起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方面来分析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理由。答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04

直击中考

11.(庆阳中考)徐中约曾说:“它结束了长达两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这里的“它”是指(C)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下载历史: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2.12《社区历史小调查》同步测试(一)[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2.12《社区历史小调查》同步测试(一)[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2 八年级上册说课教案 李碧秋 教学目标 1.能归纳得出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 2.通过红军长征过程的学习,说出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 3.在地图上说......

    高一历史抗日战争同步测试

    第16课 抗日战争同步测试 1、1937年的“七七事变”标志着(D ) A、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正式开始 D......

    2017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 第1课 鸦片战争 1.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后,成为头号工业强国,为了进一步对外扩张、侵占国外市场、倾销工业产品、掠夺工业原料(而清朝的闭关锁......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 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目的是牟取暴利 2.中国近代与外国贸易中,一直处于出超的贸易顺差地位......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

    第15课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导课 师: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国民革命的洪流,国民党制造了两次反革命政变,分别是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面对国民党斩尽杀绝的屠杀政策,中国共......

    八年级历史教学计划一

    八年级历史教学计划一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

    八年级历史复习资料(一)

    八年级下期期末复习资料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 开国大典的时间是新中国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是第一任军委主席是解放军总司令是。意义:成为我国的国庆日。2、 中国成立之意......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八年级历史(上)复习提纲一、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止,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1840年-20世纪初,列强发动了四次侵华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