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风筝》说课稿
《风筝》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风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册课文。
这篇精读课文乃贾平凹先生的作品。写了童年时,我和小伙伴们做时的情景。文章语言质朴,笔调清新,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也写了丢失风筝时的伤心。文章自始至终都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境。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顺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中表现童趣,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色,孩子们心理变化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而开放式的文章结尾,意味深长,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该篇课文位于第三单元,此单元的主题为心中的秋天。故通过教学《风筝》,可引导学生逐步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所带来的乐趣,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为此后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训练秋天里的快乐作一定的铺垫。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会认个生字,会写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部分新词的意思。
技能目标:读懂课文内容,能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句子,体会秋天放风筝给孩子带来的乐趣。
情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三、教学重难点:抓住描写心理的语句,体验童年生活的欢乐。该篇课文可分二课时进行教学,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会认五个生字,会写十二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部分新词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能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句子,体会秋天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带来的乐趣。
第二课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下面我将就教学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法、学法
教法:
(一)、直观教学法: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占很大的优势,因此本课教学时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体验课文内容,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了学生观察体验、抽象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
(二)、情境教学法: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并通过适当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个情境中,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在教学本课时,我就通过生动优美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图片、新奇有趣的动画演示及多次的角色转换,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新知。
二、赏析教学法: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在朗读中发展思维,在朗读中陶冶情感。本课教学就采用了以读代讲法、品词析句法,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逐渐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处,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学法:
合作学习法:在教学本课时,我给予学生较多的讨论交流的机会,让他们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在知识、情感各方面互相借鉴。
三、说教学过程
(一)、开始导入。
师:每个人的童年都是多彩多姿的,有欢笑、有泪水,那么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学生交流)
(课始便提出贴近学生生活、且其感兴趣的问题,有利于在一开始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自然过渡到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为下面的学习开设了一个不错的开端。)
师:有一群人,他们说(课件显示第自然段)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教师引读该句,学生跟读。
师: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走进他们的风筝世界,感受他们的快乐,分享他们的快乐。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课《风筝》(课件显示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了解文章大意
同桌互学生字新词:用你认为难读、难写的字考考你的同桌。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重点点拨易错点。自由读课文,先读得正确、流利,再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聪明的同学读书的时候会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根据学生的自由述说,随机反馈,并总结概括出下列内容:童年时候放风筝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课文分写了几个小伙伴在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情
(三)、朗读感悟,体会心情的变化
整体感悟。
自己默读思考: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
四人小组交流:将自己认为最有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并说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理由。
(以上的教学环节为个人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学习相结合,既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尝试以自己特有的目光认知、感受课文,又在学生认真思考之后,让其参与到合作探究的学习之中,互相倾诉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独特感受,将课文内容的学习巧妙地融于情感的交流之中,互相取长补短,初步实现由对文字的感知过渡到情感的体验)
全班交流
(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做、放都很有趣。如果有学生认为找也很有趣,应予以特别肯定和鼓励。)
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认为做风筝最有趣的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听的同学思考:如果做风筝的是你,你的心情会怎样?
(让学生朗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能使其更加投入自己的情感,大大增加了语言的情感性,也使听的同学在富有情感的朗读中,如同身临其境,想象自己做
风筝时的心情。)
学生交流
课文中的小伙伴和大家是不是一样的心情,你能找出来吗?并随机理解憧憬。
感情朗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向往等)读好课文。
第二篇:风筝说课稿
《风筝》说课稿10243246金敏丽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风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叙事性散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因为有了它的存在,生活才具有了诗性的光辉,生命才具有了永恒的动力。而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可是,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这篇散文中,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作者以”风筝”为描述对象,借”风筝”抒怀、述志,风筝是情绪消长的线索,也是复杂思想感情的凝聚载体。全篇以凝练的语言,炽烈的感情,表现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浓郁的才情,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二)说学情:
《风筝》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刚进初中的十二三岁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在他们看来,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所以要考虑让学生多读,要保证学生思考的时间,要多让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要重视引导、多给学生鼓励。引导帮助学生认真品味文中思想、情感,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唤起他们对生活的关注和感受,拓展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引导他们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从而领悟到写出真情实感是写好文章的关键。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决定花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重在字音字词和对鲁迅先生的背景知识了解,在听说读等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这篇课文。第二课时重在理解和拓展,体会文中浓浓的亲情,这次我说的是
(三)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文章中心,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先生严于自省、知错就改的情操与美德。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感悟文中浓浓亲情。
教学难点:1.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并体会浓浓亲情。
2.揣摩文中艰深难懂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内涵。
二、说教法
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文章,由于他们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一定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我决定采用诵读法、圈画法、探究法,来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
诵读法:多读课文,通过朗读来感知文本;
圈画法:以圈画重要词句并赏析品读来落实重点,理解主题;
探究法: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知识常常是从已有知识出发,进入并获得新知;学生总是喜欢自己成为问题的第一个发现者,一个深刻的认识者。根据这些特点,我们要培养并要求学生按照明确的目标进行课前预习,自学生字词,查阅资料,梳理文学常识,初读了解文章大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启发、讨论、探究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梳理层次;在阅读思考中,理解文章的情感、写作技巧,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四、说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探讨问题:
在上一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让同学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去朗读,回顾并加深印象。
1.这篇文章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于弟弟深深地迁就和自责。
2.创设情境,理解精神虐杀的含义及弊端。
圈画朗读相关语句,体会小兄弟对风筝的喜爱之情,以及通过我的言行,进一步感受我的“残忍”行为对小兄弟造成的精神虐杀,从而揭示封建思想对人的影响。
①从哪些语句中能看到弟弟真心喜欢风筝,圈画相关语句。
②我的态度和行动又是怎样的?(读)
③后来的我为什么认为这是一种精神虐杀?你们赞成关于“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的观点吗?为什么?再深入品读上一问中的句中关键词。(再读)④当时的我为什么会这样做?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发挥主动性找出并圈画文中表现弟弟喜爱风筝的句子,哥哥知道弟弟偷做风筝后对弟弟精神“虐杀”行为的句子,最后哥哥又是如何反省,找到这些句子能让学生对整件事情有一个顺序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理解,有利于为下面理解艰涩的句子做一个准备,从而正确理解文中哥哥对于弟弟的亲情。
3.深入文本,把握主旨
通过小兄弟出人意料的回答剖析深层的原因,在上一环节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思考作者心情沉重的真正原因。
①当我明白了自己的错误,首先想到要去补过,表明了我的什么品质?②为什么弟弟不记得往事的伤害我却还是无法轻松?
(小兄弟为什么不记得这件往事了?)再读第四段中有关小兄弟的句子。
【原理与理念】扣住文本,纵向深入,发挥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动性,通过读去悟,通过交流去悟。
(二)细读课文,圈点批注
1.用虚线“--------”划出写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状的句子,体会“我”在“风筝事件”
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2.找出文中能体现“我”和“弟弟”对风筝不同的“态度”、“行动”、和“感受”的词语。(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小结要点:“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他惊呼;……高兴得跳起来……”
3.在文中用波浪线“﹏”找出在事件中体现“我”内心活动的句子,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
(三)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并归纳。)
小结要点:“惊异”的原因是: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二月,而北京的却是肃杀的严冬。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而北京的是“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悲哀”的原因是:我见到风筝就想起儿时对于精神虐杀的一幕,而这一幕是永远无法补救的一幕。从结构上讲是引出下文。
2.用自己的话描述“风筝事件”,在对“我”的描写中,流露了什么感情?(请2-3个同学回答并归纳总结)
小兄弟喜欢风筝,“在我看来却是笑柄,可鄙的”;小兄弟偷做风筝,隐隐写出了儿童的动手能力。上文写蟹风筝、蜈蚣风筝、瓦片风筝,小兄弟做的却是蝴蝶风筝,可见他聪明伶俐,动手能力强。而“我”却犹如凶神恶煞,以破获秘密为满足,以摧毁小兄弟的心血为胜利,那“傲然走出”的步态神气活现,鲁迅是在自责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中流露了同情、后悔与自我谴责之意。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大人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他们也会为曾经所犯下的错误而感到后悔,孰能无过,我们该做的是能够去正视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3.综观全文,作者是如何在误解冲突中表现浓浓的亲情的?
全文围绕风筝事件写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课文开头写天空放着各种各样的风筝,可弟弟却作出与众不同的蝴蝶风筝,这说明弟弟很聪明,可聪明的弟弟却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我”只能即将成功的蝴蝶风筝撕破、踏碎、那是恨铁不成钢,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一个兄长对晚辈的关心;几十年过去了,“我”一心想弥补,讨弟弟的宽恕,可弟弟却全然忘却,这些都是浓浓亲情的具体表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亲情中有误解难以避免,但血浓于水,亲人永远都是爱我们的,趁热打铁,进一步理解文中所体现的浓浓亲情。
4.学完全文,你了解了哥哥和弟弟的内心情感,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设计此题,亦在帮助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多向性的理解,让学生从对话进入课文,完成角色转换,直白内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5.理解课文的主题
提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课文(哥哥的角度、弟弟的角度、社会的角度……)学生只要有一点感悟就是我们学习这篇文章的收获。
(五)全文小结
本文有两个中心的要点,一个是忏悔、一个是悲哀,忏悔是指我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作者自我谴责;悲哀是指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却。作者在写本文时立足于生活,语言平实、选材精巧、结构别致,不仅具有深沉的思想力量,而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五、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
一、①②。
练笔:在你的周围,一定发生过不少的事,你与父母、兄长之间的误解,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也渐渐明白长辈们的一片苦心。请你以“成长中的故事”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有真情实感,篇幅不限。
第三篇:《风筝》说课稿
《风筝》说课稿(15篇)
《风筝》说课稿1
【教材解读】
《风筝》是鲁迅先生写于1925年1月24日的一篇散文,选自散文诗集《野草》。关于本文的主旨,历来有多种理解,且多强调作品的政治性──对封建教育、封建家长制的批判。这是有道理的。但是,由于时代久远,加上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认知实际的局限,要初一的学生理解鲁迅作品的反封建性是有较大困难的。因此,我认为在教学本文时,应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认知实际出发,侧重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关于童年游戏心理的描写以及“我”因童年时曾对小兄弟进行精神虐杀而产生的懊悔和悲哀的情感的描写。也就是说,在教学本文时宜淡化政治色彩,注重人文情怀,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品读、欣赏。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本文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体会小兄弟痴迷风筝的童心,了解“我”对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杀的残暴以及“我”由此而产生的痛悔和无法把握的悲哀,从而使学生受到一次人文情怀的教育。
至于本文教学的难点,我认为应是对作品中一些语意含蓄而深刻的语句的理解。按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要理解这些语句是极不容易的。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对这一问题不应过多涉及,我的处理办法是:在学生质疑的环节中,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简单点拨,让学生对此有一个大略的认识即可,更多的内容则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再去领悟和体会。
【理论运用】
1、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理论。
语文是学习、生活、工作的工具,传授语文知识,教会学生阅读和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语文又是一种文化。语文教育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它作用于人的精神领域,承担着改造国民素质,重铸人文精神的重任。
2、主体教育思想。
主体教育观要求语文教育要弘扬人文精神,在具体的教学中,要真正地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知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经验。
3、建构主义理论。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这是建构主义的理论精髓,它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激活、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经历。
4、个性化和创造性阅读的原则。
艺术接受心理学认为,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是双向交流过程,艺术创作主体是生命体验的阐释者,而接受主体则是体验的二度阐释者,二度阐释的价值,决不在创作行为之下。如果没有接受主体的参与和响应,任何艺术活动都是潜在的甚至是不完整的。这一理论建立了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新关系,强调了读者的在阅读中的地位,也强调了阅读的个性化和创造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教法选择】
激趣。以一首短诗引入,同时让学生回忆童年时游戏的往事,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使用专为本课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效果更佳。)
引导。在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教师对阅读的步骤、重点等问题给予必要的引导,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点拨。在学生学习遇到疑难处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在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之后,教师给予必要的点评。
【学法引导】
1、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去解读文本。
2、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去阅读、去感悟。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首先用一节饱含深情的、回忆童年的小诗导入新课,接着让学生回忆童年时游戏的往事。
2、介绍作者(老师简单介绍之后,由学生补充)
3、初读课文。此时教师不作任何提示,完全由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让学生获得最自然的、最富有个性的、整体的阅读感受。
4、交流感受。这个环节为学生搭设一个互相交流、表达阅读感受的平台。
5、重点品读。这个环节是在学生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读重点段、重点句以及重点词,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个环节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整体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悲哀。
第二步:重点品读第三段,体会“小兄弟”对风筝的痴迷。
第三步:重点品读第四段,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二的表格,了解主要事件的各记叙要素,并且用心去体会“小兄弟”被“我”粗暴地折断、踏坏风筝时心境。
在这一步中还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让学生充分地了解“我”对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杀的残忍和淫威,认识到它的非人道和可憎,为下面理解本文的主旨作必要的准备。
6、探究主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由各组代表发表观点。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如果学生的回答没有涉及对封建教育、封建家长制的批判,教师要可给予引导和补充。
7、学生质疑: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就文本自由质疑,问题不设定。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或者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直接参与学生的讨论。
8、结束授课。
【板书设计】
少时:折断风筝────精神虐杀
中年:未能补过────永恒悲哀
《风筝》说课稿2
一、分析教纲教材,制定教学目标
《纸船和风筝》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三册新入选的一篇阅读课文,它讲述的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这两样孩子们都喜欢的东西,让松鼠和小熊这两种可爱的小动物成为了好朋友,并且成了维系、发展他们俩之间友谊的纽带。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着上述理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采用不同的形式。
2、在读中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内心变化过程正是其友谊加深的过程。
3、展示学生的表演才能,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二、根据学生情况确定教学方法
根据低年级学生生性活泼的个性特点,我采用了“读中感悟、探究明理、表演体会”的形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读为主,多读少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三、以学生为主体,安排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因此,在教学《纸船和风筝》这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通过老师的导入语,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可以让学生在读书的时候能带着问题去读,这样读书就能够读得更仔细、认真。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己读课文,对全文有个初步印象,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而且在读书之前,我就出示了自读要求,让学生明白自己应该怎样去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做些什么或弄清楚什么,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读书时做到有的放矢。
3、细读课文,探究明理
在细读课文的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课文的三幅插图,让学生能够更形象生动地理解课文 。而且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思考解决提出的问题,这样,不让学生的思维限制于一个固定的方框里,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特的想象力。
4、整体梳理,加深印象
阅读教学要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因此,让学生在细读课文以后再共同回忆梳理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既可以锻炼学生整理归纳的能力,又可以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5、表演体会,巩固提高
设计表演课文内容这个环节,是因为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表现自己。而且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融入了自己独特的体会,能够进一步加深理解课文的内涵,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边动边说边演的过程中受到教育。
四、板书设计,突出重点
《风筝》说课稿3
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孩子们:
你们好!今天,我向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20课《纸船和风筝》,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是围绕“与人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这一专题来写的,它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谅解,带着浓浓的真情,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长桥。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
针对本课教材的特点和二年级孩子认知、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正确、美观地书写“幸、福”两个字;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建立友谊时的快乐,失去友谊时的痛苦,以及寻回友谊后的激动,愿意与同学建立友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生字,积累词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感受友谊的珍贵,懂得与人友好相处。而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得到友谊的快乐和失去友谊的痛苦,体会松鼠和小熊的情感变化,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以读为主的主体教学法。”本课教学分为两课时,我今天说的是第二课时。本节课共分为五大环节:
一、复习字词,导入新课:
二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仍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上课前要复习巩固生字,教师运用多种形式:齐读、开火车读、用字组词、用词说句达到了积累运用的目的,又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亲切地说:“大家都和生字宝宝交上了朋友,这节课我们再读读这个童话故事,分享松鼠和小熊那浓浓的真情。”教师富有童趣的语言把孩子带到了童话王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细读课文,感悟内容
自读自悟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设计教学时,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在自主读书中融入情境,体会课文内容。在教学中安排了有层次的朗读感悟:
第一个层面: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为了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先指名分段读课文,边读边想,你都读懂了什么?当学生回答出是纸船和风筝传递了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时,进行
第二层面的教学:通读课文第一部分,体会得到友谊的幸福。
课文的第一部分1——6自然段主要表现了松鼠和小熊互赠礼物,彼此拥有友谊时的快乐。首先,教师边说边板画出“高高的山,清清的水,绿绿的小草,美丽的花,这就是松鼠和小熊住的地方。”这样运用简笔画的形式进行板书,使学生融入到故事情境中,然后自读第一部分课文内容,边读边体会是什么让他俩成了好朋友?纸船和风筝是怎样让他俩成为好朋友的?学生在汇报读文感悟时,教师抓住两个不同的“飘呀飘(漂呀漂)”体会风筝、纸船飘(漂)的很远很美,“乐坏了”体会到松鼠与小熊的欣喜,当学生的情感与两个小动物的欣喜和快乐产生碰撞时,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学生的读书会有感而发。真正体验到友谊的幸福。
第三个层面: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体会失去友谊的痛苦。
课文第二部分7——11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也是故事最动人的地方。教学中侧重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首先,伴着音乐,教师用变化的语气说:“是啊,有了好朋友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啊,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件小事吵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他们俩多难过啊。”由此学生的情感与动物的难过之情融为一体,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体会松鼠和小熊难过的心情。在学生汇报自读感悟时,老师随即点评:“你读得很难过,谁能比他读得更难过?”这样在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下,使学生与文本中小动物的情感产生共鸣,即由失去朋友的难过到重获友谊的幸福与激动,从而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拓展延伸
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指着黑板上的纸船问:“这真是一只吉祥船,来给他们起个名字吧。”在故事的结尾,教师接着问:“纸船动起来了,风筝飘起来了,你想对松鼠和小熊说些什么?”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指导写字
纸船和风筝送出的是祝福,松鼠和小熊得到的是幸福,让我们把这份幸福写下来吧,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幸、福”两个字,指导把字写正确、写美观。
五、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当学生练写“幸福”两个字时,教师巧妙地结合板书中“幸福”两个字写出“拥有朋友,一生幸福”再结合黑板上美丽的简笔画,这样图文并茂地设计板书,使学生的情感再一次得到升华,也总结了全文。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始终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创设情境,注重培养学生读中感悟,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风筝》说课稿4
一、教材解读
《纸船和风筝》是第五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是一个有关友谊的感人至深的故事。细读课文会发现,里面蕴涵着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长桥,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第二个故事是:松鼠和小熊因为一件小事的争吵,象征着友谊的纸船和风筝不见了,两个小伙伴也陷入失去友谊的痛苦中。最后,他们终于鼓起勇气,再次向对方伸出了友谊之手,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重新找回了这一段真挚的友情。整篇课文以“情”为主线。我上的是第一课时,根据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阶段目标以及这篇文本的特点,本节课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坏”等8个字,会写“幸、福”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6自然段,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友谊所带来的快乐。
3.相机结合一些语言文字的练习,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学会交友。
二、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读悟体会。
2.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尊重和相信是实现平等对话的前提。在课堂学习中,要实现与学生平等的对话交流,首先要尊重学生,而尊重学生首先要相信他们的学习能力,尊重孩子的情感体验。
3.创设情境,教师以自身的情感及有效的课堂活动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评价的环境。
三、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课前聊幸福快乐的事,使学生处于一种兴奋快乐的状态下,顺势带他们走进课文的插图,并描述在美丽的地方发生了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并板书。同时,着重指导“筝”的发音。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首先提出要求,自由读课文。读了课文后,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形象A啦多梦进行三关的字词大闯关。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我又将两个“飘”“漂”字作了重点强调,这两个是同音字,但字义却不同,学生往往会混用,我就利用比较的方式,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引出
纸船呀(),()到了小熊家门口。
风筝()呀(),()到了松鼠家门口。
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记、理解。并指导朗读
(三)深入阅读,体会情感
通过三关的鼓励说掌声就是学生自己送给自己的礼物,问收到礼物时的心情,引出小熊和松鼠收到礼物的心情那从课文哪里可以看出他们乐坏了(高兴),请学生自由读读课文1-6小节找一找。
首先,
1、体会小熊的快乐
(1)通过看图说话小熊高兴得怎样?引出课文“乐坏了”并指导朗读再接着引出句子
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纸船里放着一个小松果,松果上挂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祝你快乐!”
层层递进,再提出情感要求让孩子们试试带着高兴的心情去使学生体会到了这种快乐的感受,争取朗读到位。
2、了解住的地方
教师利用过语:假如你是这只快乐的小熊,你收到小松鼠的礼物?你会怎么做呢?送什么呢?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引出怎么送礼物?教师故意说用纸船,学生反对,说原因水是往山下流的,纸船到不了小松鼠那里。自然引出第一段的教学,通过师生的合作朗读。老师边板画边描述松鼠和小熊住的地方,再请小朋友上来把他们的家贴在合适的位置,强调山顶、山脚。这个环节通过精美的板画创设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所以,纸船行不通。小熊就扎了一个风筝,
3、体会松鼠的快乐
通过第一段的学习了解纸船行不通。小熊就扎了一个风筝,马上出示句子
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风筝的翅膀上写着:“祝你幸福!”
指导学生朗读
最后总结纸船和风筝让小熊和松鼠成了好朋友。
四、提升快乐,指导说话训练
1、老师把这个童话故事编成了一首小诗歌。这既是对课文的总结,更是快乐的提升。
2、教师顺势说:看,小熊和松鼠这么快乐、幸福,你还想把祝福送给谁呢?
出示句式:我想把()送给(),祝()!
把祝福的话送给亲朋好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情感教育,懂得用适当的语言去祝福他人。
3、引出幸福两个生字的教学
《风筝》说课稿5
一、课引:唤醒学生对风筝的直接体验
1、师: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看到天上五颜六色的风筝有什么感受呢?
生杂:很高兴,很快乐,想和风筝一起飞。
师:总之,同学们看到风筝的感受是愉快的,可是有一个人看到风筝,涌起的感觉却和我们完全不一样,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翻开课文风筝,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原因。
二、感知课文、学习词语
1、请同学们自由的把课文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做两件事:画出鲁迅先生和我们不一样感受的词语;画出你认为重要的或者是你不会读的或者是你不懂的词语。
2、划出你觉得重要的词语,或你觉得不会读不会写的生字是哪些?读完后自由写到黑板上去。在生字词下加点。不懂的词语打问号。
(生自由读书,5分钟后六七个学生自由到黑板上写生字词。有以下这些生字词,老师重点给加点字正音。)
瑟缩发见苦心孤诣嫌恶憔悴肃杀?丫杈
师:“肃杀”是什么意思?
生1:很冷
师:联系课文句子理解。
生2:形容秋冬天气寒冷。
师:这位同学能很快的解决生字词很好啊。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三、把握情感基调
3、师:刚才大家通过主动的努力,把自己不会地学会了,很好。接下来我们来思考一下中年的鲁迅看到放风筝时的感受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
生1:嫌恶
师:那是他小时候的感受。那中年以后呢?(在北京的空中看到风筝的感受)
生2:惊异和悲哀
4、师:他看到风筝为什么“惊异”?谁能告诉我?
生1:因为做了对不起弟弟的事。
师:那是因为弟弟的原因。
生2:因为弟弟很喜欢风筝,而我又不许他放,看到风筝感到惊异
生3:在北京的冬季看到风筝
师:故乡的风筝是在春二月时放的,而北京在冬季就放风筝了,感到惊异。(好的,这个问题我们先谈到这里)
5、师:那么“悲哀”从何而来呢?
生1:小兄弟向往风筝,而我却不许他放,将风筝折断了,扔在地上,后来知道了玩是儿童最正当游戏。
师:事情缘于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具体的事件是什么?
生2:小时候踩坏了弟弟的风筝。
6、师:我们具体来看一下小时候这件事。课文应该在③④两段。弟弟喜欢风筝吗?哪些词语写出了弟弟是很喜欢风筝的,抓住词语说。
生1:几乎、跳跃
生2:呆看
生3:小半日
(可以将这几句话朗读一下)
7、师:弟弟对风筝不只是喜欢,而且是入迷了。那么我喜欢风筝吗?
生齐:不喜欢。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1:我不但不爱,而且嫌恶。
师:“嫌恶”是什么意思?
生2:讨厌,厌恶
师:他为什么嫌恶风筝?
生3:他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玩的。
师:在我看来,有出息的孩子应该做什么?
生4:爱学习,有知识
生5:将读书和玩乐相结合才好。
生6: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
师:做风筝不是体力和脑力劳动结合的吗?
生6:读书和玩乐要两不误
生7:半天读书,半天玩。
师:这是小时候鲁迅的想法吗?
生:不是,
师:这对中年以后的鲁迅来说就合适了。小时候的鲁迅则认为玩风筝是不是有出息孩子该做的事呢?
生齐:不是。
8、师:在他看来,这是一件很无聊的事。应该去做有意义的事。所以他发现弟弟做风筝时,他是怎么做的?
生1:毫不犹豫的踩破了。
师:他抓断了风筝的翅骨,踏扁了风筝。做这件事时他的神态是怎样的?
生齐:愤努的。
师:你对“愤怒”是怎么理解的?
生2:哥哥你这样弄坏了我的风筝,……????
师:哦,你用了情景式来回答,很好,那现在我们换一种说法:想像下哥哥在踩风筝的时候边踩会边怎么说?
生3:你背着我做这样的事,气死我了。
生4:你这个没出息的孩子,不好好读书,竟在这里做这玩意。
师:是啊,哥哥对弟弟是满怀希望的,希望弟弟有出息,可弟弟竟背着他做风筝。他很愤怒。应该说他当时是为弟弟好。这种愤怒你能理解吗?有时我们爸爸妈妈也会因我们的什么事生气,甚至打我们,其实也是为我们好,你们能理解吗?
9、师:哥哥推门而入,粗暴地将风筝踩扁,弟弟的神态是怎么样的?
生杂:惊惶、失了色瑟缩着、绝望
师:此时站在弟弟的角度,弟弟会怎么说?用合适的表情,语气说说看。
师:哥哥你真坏,为什么踩坏我的风筝?(口气很愤怒)是不是这样?
生杂:不是
生1:你为什么弄坏我的风筝?
生2:下次不敢放了。、
生:哥哥,对不起,我再也不敢了。
师:我知道错了。
生3:我已入迷了,让我做一次吧。
师:祈求哥哥。
生4:今后我一定好好读书,再也不敢做了。
师:弟弟的反抗有没有。
生杂:没有
师:祈求有没有?(学生思考)
生5:他以后想也不敢想了。
师:没有乞求,更加没有反抗,弟弟知错了。哥哥认为自己做对了,得到了完全的胜利,而留给弟弟的是绝望。做风筝这种想法被哥哥给……我们用文中的一个词语说。
生6:肃杀
师:应该是……
生杂:是“虐杀“
10、师:弟弟知错了,哥哥自以为正确的得到了完全的胜利,那么这件事到底谁对谁错呢?二十年后再来看一下风筝之事,他还愤怒吗?
生1:是悲哀,他知错了。
生2:是懊悔
师:谁告诉他的?他怎么知道错了?书上哪个句子?
生齐:“游戏是儿童……”
师:看到一本外国的书,知道自己错了。他便想起了自己做的那件事是对弟弟的精神虐杀。
所以他想补过,设想了哪两种补过的方法,可能实现吗、
生3:送他风筝和他一起放风筝。
师:可能吗?
生齐:不可能。
师:是啊,不可能了,因为我们都已经人到中年了,那第二种办法呢?
生4:请求他宽恕。
师:行吗?
生4:不行,弟弟说忘了。
师:哥哥知道自己做错了,总是想着补过,弟弟却已经不记得了。
11、师:哥哥其实是希望弟弟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这件事的?
生1:希望他毫不怪他。
师:是希望他记得这件事还是希望他忘了这件事呢?
生:希望他记得这件事。
师:为什么希望弟弟记得呢?
生2:非常惭愧,对不起弟弟,弟弟骂他打他,他也会舒服些。
生3:弟弟说不记得了,他心里的石头就一直放不下。
生4:如果他记得的话,他就能教育他的孩子。
师:(在玩这件事上)弟弟会用什么态度对待他的孩子呢?
生5:他不会让孩子玩了。(可追问为什么?因为他也从哥哥的行为里知道了,风筝是最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是笑柄,是可鄙的)
师:如果他还记得又会怎样?
生6:他就会让孩子玩
师:是啊,他是多么希望弟弟能记得这件事,即便是记恨他,责怪他也没有关系。可是现在弟弟是全然忘却了,假如他以后又发现他的孩子做这样的事,他会怎样呢?
生杂:不许他放。
师:哥哥为了爱不让弟弟放风筝,二十年后知道自己错了,哥哥醒悟了,对哥哥来说弟弟醒悟了吗?
生杂:没有
师:哥哥的感受怎样?
生:我的心一直沉着,沉着
师:沉着可以换一个什么词呢?
生7:难受,感到悲哀
12、师:我悲哀的是什么呢?
生1:因为我对不起弟弟,他却忘了,感到悲哀。
师:为谁而悲哀?
生2:为弟弟而悲哀,为弟弟的不醒悟而悲哀。
生3:为弟弟的小时候感到悲哀。
师:为弟弟小时候的没有反抗感到悲哀。
生4:为小时候自己弄坏了风筝感到悲哀
师:为自己的年幼无知感到悲哀。
生5:没有正确理解“游戏是儿童……”而悲哀。
生6:为小时候我把错误的观念传给了弟弟而悲哀。
13、师:认为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这种认识是与生俱来的吗?是不是一生下来他就这么认为的呢?
生1:是大人教给他的
生2:是父母教给他的。
生3:也许有光玩而荒废了沉重的人身上启发的。
师:有这么些人光玩而没有处理好玩和学习的关系
生4:是他看书知道的。
师:(什么书?是中国的书还是外国的书?)书上的知识是怎么来的?
生:是前人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师:恩,书上的知识是前人经验的总结,一直传到我这里都认为玩风筝是没出息的。如果我不觉醒,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有多少孩子的天性会被扼杀啊!这种错误的想法当时几乎所有人都在这样接受的,整个社会推而广之。不醒悟的是不是只有我弟弟呢?(整个社会都这么沉浸在错误的认识中,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啊)。
生:不是,是全社会很多的人
师:本文小故事却提示了一个大道理。为坚持错误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的人感到悲哀,还有很多人还没有觉悟,很多人还没有觉醒,只有鲁迅觉醒了。(写下了这篇文章,以唤醒他人)
师:下面我们看课文。“……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吧。”读一读这个句子,感受一下,想一想,假如弟弟宽恕了他,他的心宽松得了吗?
生杂:宽松不了
师:所以在文章结尾他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把“四面”两个字划起来。这里的“四面”指的是什么?
生杂:是整个社会
师:“寒威和冷气”呢?
生:指的也就是无尽的悲哀。
师:我除了为弟弟悲哀,为自己悲哀外,他还为什么悲哀呢?
生:为整个社会中不觉悟的人悲哀。
师:我们每个家庭都有亲情,可有时我们会因为“爱”而做了一些伤害别人的事,(甚至是自己的亲人)。有时候我们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理解他们,虽然有时候他们也会想错,做错,但我们不能把错误的认识一代一代传下去,我们要反思他们行为。我们的父母也很爱我们,(有时也会和我们产生矛盾),一方面我们要理解父母(因为爱是不需要理由的),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反思父母的行为。找机会和父母沟通。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得到的启示。
进教室之前我没想到课会上的如此顺利,但走出教室后我很欣慰,在短短的45分钟的时间里,我带着学生感受到了鲁迅那如父亲般的兄长之爱,也体会到了他作为一个清醒者对国民麻木性的批判和感伤,可以说,无论是爱的主题还是对国民麻木性的揭露,在本课中都达到了,回过头去再来审视这堂课,我觉的课堂目标的达成得益于对小时候踩坏风筝事件的精细分析,正是有了对那件事深入细致的分析,所以后面的一切都完成的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另外,即时敏锐的抓住课堂生成也是本课得以完成的关键,我感觉本文处理的较好的生成资源有如下几处:当要求学生回答对“愤怒”的理解时,有个学生采用了情景式来回答,我马上就调整了我的问题,让学生进入情景来回答;第二处是在回答“鲁迅是希望弟弟忘记这件事还是希望他记得这件事”时,有学生说“如果他记得的话,他就能教育他的孩子。”我一想,对啊!何不拿他的孩子说事呢?他记得与不记得这件事,反映在他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就是两种不同的思想吗?而且这还和教育思想的代代相传有关系呢,所以就抓住这个细节做了一点文章,最终学生也明白了错误思想代代相传的可怕性。③还有探究错误的教育观念是怎么来的问题,也是课堂生成的,就感觉课上到了那里,顺理成章的就出来了这个问题,必须要去追究一下根源,而学生的反应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障碍,很自然地就想到了这是从大人们那里学来的,然后再联系前面的孩子,代代相传的可怕再次得到了重复印证。学生对于作者的“悲哀”也就能够得到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了。
一直以来,我包括还有很多的老师可能都责怪过编写文章的那些专家,把〈风筝〉编进初一的课文不是难为我们这些做老师的吗?可是现在当我顺利的上完这篇文章后才发现,其实这样的内容学生能接受,只不过是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带着学生去理解和接受,过去的课堂失败是因为我并没有象现在这样深思熟虑的来思考过课堂设计,也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什么样的问题是学生容易理解的。真的就是那句话,因为害怕,连脑子都笨了。
明知山有虎偏想虎山行,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能象这次对待〈风筝〉一样,对有难度和有争议的文章多一些讨论和争议,多一些想法和尝试,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象春天一样,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风筝》说课稿6
一、介绍说课的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20课《纸船和风筝》,是第五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
二、说教材:
《纸船和风筝》是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有关友谊的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长桥,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可是,就因为一件小事的争吵,象征着友谊的纸船和风筝不见了,两个小伙伴也陷入失去友谊的痛苦中。最后,他们终于鼓起勇气,再次向对方伸出了友谊之手,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重新找回了这一段真挚的友情。
整篇课文以“情”为主线,表现了松鼠和小熊相好时的快乐,闹别扭时的难过、失落,以及云开雾散时的兴奋、激动。把真挚的友情在字里行间表现得真实感人,是学生体验情感、训练语感的一篇优秀文本材料。根据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阶段目标以及本篇文本的特点,本节课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感悟中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2、在读中体验情感,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受到情感的熏陶,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应重视情感体验,在朗读感悟文学作品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形成良好的语感。”而本篇课文的动人之处恰恰就在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情。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对二年级的孩子,要让他们感悟小伙伴失去友谊时内心的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方式和感人场面,还是有难度的。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以及本篇课文的特点,我尝试采用体验教学的方式,通过情感朗读,让学生自主感悟体验,达到体验情感,形成语感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中,教师始终是学生体验活动的一个组织者,一个促进者和一个平等对话者。
四、教学程序:
分为三部分:
(一)复习生字,看图引入新课。上课伊始,通过出示重点句子边读句子边复习生字。再出示精美图画,让学生说说图中画了什么?猜猜两座可爱的小房子分别是谁的?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自然地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入情入境,朗读感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课文,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情,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的具体教学策略是这样的:
1、保证充分的阅读。初步朗读,深入阅读,充分思考,逐步领悟。有了这个过程,学生独特的感悟,丰富的体验才会源源不断地生成。因此,这一部分的学习中,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去品味、去感悟。例如,在学习1-6自然段时,让学生通过自读感悟、小组交流朗读、配乐齐读等多种读书方式,在反复的读书中生成自己的体验,体会小熊和松鼠成为好朋友时的快乐。
2、营造体验的情境。情感是最具有情境性的心理活动,要让学生体验松鼠和小熊快乐,失落,痛苦的情感,引发学生相应的体验,就要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进入角色。在这部分的学习中,我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情境:如,简笔画板书、展播课件,配乐朗读渲染气氛,教师语言的描述等。
(三)联系实际,迁移运用。对整篇课文的朗读感悟之后,老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运用本课对友谊的感悟和体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更加深对友谊的理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风筝》说课稿7
一、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憧憬”“垂头丧气”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通过自由读、默读、个人朗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书,以读促理解,感悟课文情境。
3、体会小伙伴做、放、找风筝时的“幸福”;学习小伙伴们在伤心失望时仍然充满希望,不断找“幸福”的信心和勇气。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难点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三、学习方式
1、我国语文教学有“熟读、精思、博览”的优良传统,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他认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使之能和谐发展。”我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由读、默读、个人朗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书,以读促理解,感悟课文情境。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互相质疑、解疑,进行朗读评价。
四、教学思路:
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用多种方法读书,以读促理解,感悟课文情境。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根据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我将本课设计为如下环节:
1、联系生活经验,导入“风筝”。
“谁愿意把自己放风筝的心情跟大家说说?” “放风筝给童年的“我们”带来了哪些乐趣?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呢?”我们一起继续学习课文。
2、感受“憧憬”,体会读书。
引导学生找出“我最喜欢的部分”。
(1)做风筝
(2)放风筝。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3)找风筝。
课件出示以下句子:
“我们急切地盼望能找到它,让我们一起去找找风筝吧。”
学生默读句子,提出疑问。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在什么情况下,你才会垂头丧气?” ③学生连起来自由读这几句话,整体体会“我们” 当时心情的变化过程;小组内读一读。
课件出示:
“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齐读)
3、引导想象,拓展学生的思维
“故事的结尾没有说我们能不能找到那失去的风筝,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同学们,找到‘我们’的‘幸福鸟’ 了吗?我们仅仅是为了寻找一只风筝吗?还在寻找什么呢?”
学生展开想象,小组交流。
4、总结全文
(结合板书),我们在寻找幸福鸟带给我们的快乐、幸福和憧憬,我们是在寻找我们幸福的寄托!总有一天,我们会找到我们的“幸福鸟”。
师生齐读最后一段,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风筝》说课稿8
一、教材说明:
感悟用智慧与心灵写就的篇章
“春天又到了。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起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逢到这时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飞天空的风筝……”
三十多年过去了,此情此景依然留在作者心中。读完这篇文章,我也被文中的刘老师所深深的感动。《理想的风筝》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以学生的语气,用朴实的语言描写了一位残疾老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祖国、爱学生,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学习文中运用各方面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表达方法。
为很好地落实上述编者意图,针对阅读课文的特点,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为:①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5个生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②过程和方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自主发现课文的叙述顺序及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③情感和态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了解课文通过哪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是本课教学之重点,而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则是教学之难点。
二、教法学法:
实践自主互动平等对话的生命课堂
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理想的风筝》一课,感情丰富细腻,文字简洁明快,易于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适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方法上以自读自悟,读文悟情为主,辅以小组合作探究。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引导者”,教学时,应遵循略读课文特点,努力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用激励性的语言诱发学生思维,用阶梯式的环节推动课堂深入。在平等对话中充分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学程预设:
分享精彩人生,叩响学生灵魂深处的感动
(一)故事导入,激情铺垫.
课前老师介绍聋哑舞蹈演员邰丽华的事迹,并展示《雀之灵》、《千手观音》等舞台剧照,适时配以音乐渲染情境。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调导入:邰丽华用走出常人的毅力,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有一位年过半百的特殊的教师,用自己的行动缔造出生命的尊严,演绎出一首完美的生命之歌,让我们一起去分享这份坚定执着的生命历程。教师相机揭题板书:理想的风筝
情景的渲染,感情的铺垫,更容易让学生从生活世界走向文本世界,滋生出对学习内容的期待,揭题板书水到渠成。
(二)检查预习,顺情引导。
课前,已经要求学生读熟课文,此时老师通过言语诱发:看到一张张充满自信的笑脸,可以肯定,你们一定进行了认真预习。现在谁能为大家介绍主人公的特殊之处呢?
了解了主人公的身份,教师又顺势抛出这一问题:这篇文章又是通过哪些事情来表现这位特殊的刘老师的呢?这一环节,是对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反馈,也是对下一环节学习的自然导入,在学生汇报交流时相机引导学生读出文中有关句子,考察学生生字词掌握情况,让学生明确本文写的是一位左腿残疾的老师,作者是从课上上课和课下放风筝两个方面来写的。帮助他们把握课文的主体内容,从感情上对刘老师有个初步印象。
(三)自主探究,感悟人格魅力
1、自读自悟,点滴倾吐。
作者饱含深情地回忆自己的老师,他的记忆中深烙上了老师的印象,;我们眼中看到的是一位身残志坚的老师,心中激荡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到作者的文章中,去捕捉刘老师的生活镜头,去感悟刘老师的人格魅力。
在学生自主、自由、充分的读书之后,将个人的体悟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体现“导”的价值,跟随学生的发现去牵引指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引领学生倾吐胸臆,穿插合作朗读体会朗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并适时板书:课上慷慨陈词,跳跃旋转,和蔼可亲;课下放风筝:稚气纯朴,生气勃勃、顽强乐观。不知不觉中走进刘老师的精神世界。
语文是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用人格砥砺人格的语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只有用心感悟,用情体验,才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
2、厉练语言,真情告白
教师创设情境:在同学们的点滴倾吐中,平易近人的刘老师正拄着他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奔走、跳跃、旋转,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对刘老师说些什么呢?
这一情境的设置,将让学生一吐为快。可以肯定,学生有了课文文字的依托,有了心灵的震撼,倾吐的将是刘老师的人格魅力,心中放飞的将是理想的风筝。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含义在此不讲自明,本课教学难点也将迎刃而解。
3、有情赏读,砥砺人格
导语:同学们,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走进了刘老师,感悟到他的人格魅力,和作者产生了共鸣,就让我们把心中的感受读出来吧!你想读什么地方就读什么地方,想怎样读就怎样读!
“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以情带读”的“情”,是融合了思想、智慧、体验、想象、灵性的情,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情。“有情赏读”旨在引领学生回读原文,把读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学生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地读课文,带着自己的情感去体验作品,与书本上的文字“激情交流”,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将通过有“情”朗读在学生的脑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四)梳理全文,情感升华
1、质疑激思,自主发现。
此处,教师安排一个质疑环节:“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到这,同学们,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在学生的质疑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导疏理,把问题指向学习写作方法的切入点:课文开头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情景?为什么看到这种情景,作者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和他的风筝?作者为什么要选取对工作和对生活两方面的事件来表现刘老师的精神貌?它们之间有何联系?在小组合作探究之后,学生便会发现:表面上看,刘老师是个爱放风筝、性格开朗的人,深入的想一想,又不仅仅如此,他不因自己的残疾灰心丧志,或者怨天尤人,他甚至比一个健康者更有活力。将工作与生活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完美地凸现人物的人格魅力;也能理解到“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
2、诗文荐赏,升华情感。
课巳近尾声,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散文诗《理想的风筝》,和着曼妙的音乐,与学生一起低呤浅唱:“天,瓦蓝,瓦蓝,理想的风筝随风飘荡,每一个风筝都寄托着一个梦想,飞向理想的天堂……”。有了这样的氛围,有了这样的基调,孩子们就能充实地,自主地,舒展地,幸福地生活在课堂上,此时的课堂一定是一个智慧飞扬,情韵生辉的和谐境界。
结束语:
“一个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所示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作为刘老师的学生,作者是幸福的,同样,我也愿意把这种幸福传递给我的学生。教学的进程其实就是师生共同分享精神财富的过程,在分享中,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彼此享受到尊重的快乐,交流的愉悦,成长的幸福。
朋友,让我们在心灵里点亮幸福的灯盏,用崭新的理念,饱满的激情,无穷的智慧,去实践幸福的课堂,去谱写理想的乐章。
《风筝》说课稿9
《花儿也会放风筝》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对本单元进行说课: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的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
二、说教材
《花儿也会放风筝》是一首情趣盎然的儿童诗,作者用儿童的语气,描写了一幅有趣的场面:孩子们快乐的放风筝,花丛中同样的放飞着许多小小的风筝——那就是同样快乐的一只只:“彩翅膀的蝴蝶和长尾巴的蜻蜓”。全诗以生动、活泼的`语言,通过孩子们、风筝、花、蝴蝶、蜻蜓,描绘出一派生机盎然的“闹春图”,呈现出一幅表现大自然和谐统一,人和其他小生灵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的美丽画面。根据新课改理念和班级学生实际我给这可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会用9个生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经验体验人与自然界中小生灵的密切和睦关系,进一步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小生灵的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经验体验人与自然界中小生灵的密切和睦关系,进一步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小生灵的意识。
三、说教法、学法
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在课堂教学上采用多媒体图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谐统一,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然学生感受诗歌中的语言美。
四、教学流程
(一) 抓住课题,启发质疑
1、出示春天美景和小朋友放风筝的画面。
2、让学生说说看了课题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这样先创设情景,激发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课题入手,鼓励学生质疑,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整体探寻课文内容。
(二)以读为主,人文合一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步感知课文,利用各种形式的朗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为深入学习、理解课文内容铺路架桥。
2、细读课文,主动探究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读课文,交流讨论提出的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只有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才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研读课文,共享成果
(1) 细读第一小节,感受快乐。
在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品读诗句,用心体会感悟,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把握课文中心的极好方法。
(2) 精读2~4小节,展开想象。
阅读想象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思维、想像的空间,让孩子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想像,有助于提炼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想象水平和阅读质量。
(四)培养语感,积淀情感
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诵读,使学生真正进入到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中;而老师带头背诵,则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感悟语言,积累语言,有助于学生语言和情感的积淀。
(五)拓展延伸
放手让学生写心中所思,可以深化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阅读质量,同时为学生创造与文本再次“亲近”和倾诉心里话的机会。
《风筝》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纸船和风筝》是本册入选的新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有关友谊的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长桥,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可是,就因为一件小事的争吵,象征着友谊的纸船和风筝不见了,两个小伙伴也陷入失去友谊的痛苦中。最后,他们终于鼓起勇气,再次向对方伸出了友谊之手,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重新找回了这一段真挚的友情。
整篇课文以情为主线,表现了松鼠和小熊相好时的快乐,闹别扭时的难过,失落,以及云开雾散时的兴奋,激动。把真挚的友情在字里行间表现得真实感人,是学生体验情感,训练语感的一篇优秀文本材料。根据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阶段目标以及本篇文本的特点,本节课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感悟中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2,读中体验情感,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受到情感的熏陶,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应重视情感体验,在朗读感悟文学作品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形成良好的语感。而本篇课文的动人之处恰恰就在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情。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对二年级的孩子,要让他们感悟小伙伴失去友谊时内心的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方式和感人场面,还是有难度的。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以及本篇课文的特点,我尝试采用体验教学的方式,通过批文入情,朗读感悟,让学生自主感悟体验,达到体验情感,形成语感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中,教师始终是学生体验活动的一个组织者,一个促进者和一个平等对话者。
三,教学程序:
分为三部分:
(一)复习生字,谈话引入新课。上课伊始,通过小松鼠送来纸船和祝福创设情境,既复习了生字,同时,又使学生体验受到礼物和祝福的快乐,为后面的学习做好情感的铺垫,自然地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入情入境,朗读感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课文,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情,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的具体教学策略是这样的:
保证充分的阅读。批文入情的过程,就是深入阅读,充分思考,逐步领悟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学生独特的感悟,丰富的体验才会源源不断地生成。因此,这一部分的学习中,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去品味,去感悟。例如,在学习1—6小段时,让学生通过自读感悟,小组交流朗读,配乐齐读等多种读书方式,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书中生成自己的体验,体会小熊和松鼠相好时的快乐。
营造体验的情境。情感是最具有情境性的心理活动,要让学生体验松鼠和小熊快乐,失落,痛苦的情感,引发学生相应的体验,就要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进入角色。在这部分的学习中,我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情境:如,绘制图片,画简笔画,展播课件,配乐朗读渲染气氛,教师语言的描述等。
(三)联系实际,迁移运用。对整篇课文的朗读感悟之后,老师读一封来信,引导学生给信中的小伙伴回信的同时,运用本课对友谊的感悟和体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更加深对友谊的理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风筝》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本次活动来源于生活,我们都知道,风筝是幼儿比较喜欢玩的运动器械之一。它的形式非常多,有蜈蚣风筝、燕子风筝、阐风筝、雨伞风筝、篮球、太阳风筝、龙风筝等,其中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幼儿虽然知道各种风筝,但是对风筝还不了解,因此有必要引导幼儿正确认识有关风筝的知识,通过放风筝活动,培养幼儿积极心态,体验合作乐趣,激发幼儿集体荣誉感,增进家长与幼儿间的情感,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爱慕之心,人皆有之”的确,每个人都喜欢美的事物,幼儿也不例外。本周的主题是风筝,正符合幼儿的审美要求,他们熟悉风筝,又不缺乏对风筝的喜爱之情。他们认为风筝正是美的象征。“美丽的风筝”是以风筝为主线贯穿整个活动,是幼儿能接受和理解的,这是前提与基础。另外,在主题活动开展之前。我让幼儿自带一风筝到幼儿园,并建议家长在双休日与孩子一起放风筝,让孩子尝试自己牵引飞上天的风筝。
二、说目标
主题目标:通过参加系列活动,感受春天带来的喜悦,萌发热爱春天和保护美好环境的情感,在运用多种感官关注生活的过程中,发现春天的各种变化,学会欣赏春天里美好的事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春天的各种特征,把目标定为:
1、了解风筝,在此基础上产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2、感受各种各样的风筝色彩与形态的美,产生喜爱风筝、喜爱大自然的情感。
3、运用多种材料和方法表现风筝色彩与形态的美。其中,目标1是知识方面的,目标2是情感方面的,而目标3则是在情感目标的基础上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表现。
三、说教法: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主要以直观法、谈话法进行,小班幼儿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因此在活动中贯彻直观性原则非常重要。
直观法包括:操作演示法和示范法。
操作法是幼儿喜欢的形式,他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通过材料充分表现出来,既可以活动,又可以与同伴进行交流、合作。老师先讲解怎么牵动手中的线,示范怎么放风筝,让幼儿仔细观察。
四、说学法
(一)语言表达法
语言表达是最为直接的一种学习方法,针对本班幼儿的情况,语言表达是幼儿比较喜欢的形式,他们也会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偶尔还会向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所以,语言表达是幼儿进行活动最乐于接受的。
(二)尝试活动法
要让幼儿能够充分地活动起来,尝试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幼儿极为感兴趣的形式。幼儿在尝试活动中,利用所提供的材料,引导幼儿俩人结伴选一个喜欢的短线风筝,让幼儿尝试自己放飞的快乐。
五、说活动过程
(一)引题
以蝴蝶找朋友引出课题,首先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也让幼儿了解蝴蝶喜欢花是因为花很美丽,让幼儿也从中初步体会花的美丽,并让幼儿观看、欣赏各式各样的风筝图片、课件,从而引出所授课的内容《风筝真美》
(二)谈话活动
这个部分是教师与幼儿进行平等对话的环节,请幼儿说说自己从什么地方看出春天来了。通过提问、欣赏、交流,让幼儿体会、感受风筝的美丽,简单了解各种各样的风筝,以及了解风筝的组成部分。
(三)幼儿活动
这是幼儿的尝试活动,利用幼儿所提供的多种风筝,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方式,可与同伴合作完成。可与老师一起放飞,有小朋友牵引,老师托送风筝飞上天。通过幼儿自己的尝试活动。
六、活动延伸
休息日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放风筝,回来后讲给同伴听。
《风筝》说课稿12
教材解读
《风筝》是鲁迅先生写于1925年1月24日的一篇散文,选自散文诗集《野草》。关于本文的主旨,历来有多种理解,且多强调作品的政治性——对封建教育、封建家长制的批判。这是有道理的。但是,由于时代久远,加上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认知实际的局限,要初一的学生理解鲁迅作品的反封建性是有较大困难的。因此,我认为在教学本文时,应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认知实际出发,侧重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关于童年游戏心理的描写以及“我”因童年时曾对小兄弟进行精神虐杀而产生的懊悔和悲哀的情感的描写。也就是说,在教学本文时宜淡化政治色彩,注重人文情怀,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品读、欣赏。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本文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体会小兄弟痴迷风筝的童心,了解“我”对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杀的残暴以及“我”由此而产生的痛悔和无法把握的悲哀,从而使学生受到一次人文情怀的教育。
至于本文教学的难点,我认为应是对作品中一些语意含蓄而深刻的语句的理解。按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要理解这些语句是极不容易的。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对这一问题不应过多涉及,我的处理办法是:在学生质疑的环节中,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简单点拨,让学生对此有一个大略的认识即可,更多的内容则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再去领悟和体会。
理论运用
1、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理论。
语文是学习、生活、工作的工具,传授语文知识,教会学生阅读和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语文又是一种文化。语文教育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它作用于人的精神领域,承担着改造国民素质,重铸人文精神的重任。
2、主体教育思想。
主体教育观要求语文教育要弘扬人文精神,在具体的教学中,要真正地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知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经验。
3、建构主义理论。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这是建构主义的理论精髓,它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激活、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经历。
4、个性化和创造性阅读的原则。
艺术接受心理学认为,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是双向交流过程,艺术创作主体是生命体验的阐释者,而接受主体则是体验的二度阐释者,二度阐释的价值,决不在创作行为之下。如果没有接受主体的参与和响应,任何艺术活动都是潜在的甚至是不完整的。这一理论建立了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新关系,强调了读者的在阅读中的地位,也强调了阅读的个性化和创造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教法选择
激趣。以一首短诗引入,同时让学生回忆童年时游戏的往事,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使用专为本课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效果更佳。)
引导。在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教师对阅读的步骤、重点等问题给予必要的引导,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点拨。在学生学习遇到疑难处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在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之后,教师给予必要的点评。
学法引导
1.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去解读文本。
2.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去阅读、去感悟。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首先用一节饱含深情的、回忆童年的小诗导入新课,接着让学生回忆童年时游戏的往事。
2.介绍作者(老师简单介绍之后,由学生补充)
3.初读课文。此时教师不作任何提示,完全由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让学生获得最自然的、最富有个性的、整体的阅读感受。
4.交流感受。这个环节为学生搭设一个互相交流、表达阅读感受的平台。
5.重点品读。这个环节是在学生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读重点段、重点句以及重点词,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个环节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整体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悲哀。
第二步:重点品读第三段,体会“小兄弟”对风筝的痴迷。
第三步:重点品读第四段,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二的表格,了解主要事件的各记叙要素,并且用心去体会“小兄弟”被“我”粗暴地折断、踏坏风筝时心境。
在这一步中还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让学生充分地了解“我”对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杀的残忍和淫威,认识到它的非人道和可憎,为下面理解本文的主旨作必要的准备。
6.探究主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由各组代表发表观点。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如果学生的回答没有涉及对封建教育、封建家长制的批判,教师要可给予引导和补充。
7.学生质疑: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就文本自由质疑,问题不设定。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或者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直接参与学生的讨论。
8.结束授课。
板书设计
少时:折断风筝————精神虐杀
中年:未能补过————永恒悲哀
《风筝》说课稿1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鲁迅先生写于1925年1月24日的《风筝》。
一、说教材 ——突现亲情,把握重点难点
在对《风筝》进行文本解读时,本套教科书副主编顾之川的一番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出示)
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浓浓亲情,动人心弦;天伦之乐,其乐融融。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风筝》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风筝》是一篇思想内涵很深邃的,由于人生经历、文学修养和时代的不同,不同的读者对它的主题有着不同的解读。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他自己的理解,学生也有自己的解读,教师应该肯定、尊重学生的理解。我觉得对本文主题的理解应注重现在的学生本身的认识能力和情感体验,父母之爱、同学之情等等易于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我们首先要抓住亲情这一角度,找准文本与学生的契合点,引导学生去阅读、去理解、去领悟。本文中“我”和弟弟之间少年时代的冲突和误解,中年时代的自省和忘却,可以突现出一种亲情,“我”和弟弟有两颗美丽的心灵:一个严于自责,恳求宽恕自己的过失;一个幼稚纯真,全然忘却别人的错处。弟弟忘却“我”的不好,这种宽以待人的作法,对现在的学生有较好的教育作用;“我”对自己的毫不留情的解剖,这种严以待己的作法对学生而言也未尝不是一种教育。而兄弟间的亲情是很值得我们探究与回味的。
在对亲情理解之后,学生能较为容易地体会出作者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由少年时冲突的出现我们也能够认识到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天性的扼杀;由中年时“我”不幸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可以启发人们用科学来改变人们的思想。
这样我们对这篇的理解就不是只从一个角度去解读,而是用多角度、多层面地解读。有利于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由此,我对本文的知识能力目标、情感价值目标,教学重难点作出以下设计:
知识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不读不为语文)
2、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的主题。
情感价值目标:
1、在冲突与误解中感悟亲情。
2、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阅读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3、学习“我”的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训练阅读能力,概括内容;初步学习用勾画点圈的方法进行阅读。
教学难点:体会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借鉴本文在矛盾冲突中铺设亲情的写法。
二、说教法——结合学生,优选教学方法
我一直觉得文本是我们从事教学时的根本,一切应以文本为基础,多媒体等的运用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因此应该指导学生在反复阅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同时,应该认识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可以利用阅读期待、反思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效率。
我们应该还原鲁迅作为一位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的一面,他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也有充满柔情的一面;有批判他人的一面,更有解剖、批判自身的一面。所以我觉得应该以《风筝》这一文本为依据,挖掘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这篇的写作年代离现在的学生较为久远,但亲人之间的冲突、矛盾及宽恕、谅解等等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的,对此学生是能够有所体悟的,因此可以让学生依据自身的认识能力对文本进行理解与感悟。
我们的语文教育应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甚至于教师应该“降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能将教师对文本的体验、感悟移植给学生,应该以人为本,以文本为基础,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创意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老师加以提升与深化。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在学生对文本进行充分预习的情况下(早朝读、课外),我准备用一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是白话文;故事较为简单清晰;反复阅读,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说学法——信任学生,注重学法传授
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觉得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认识能力、质疑能力。教师应适时点拔,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
《风筝》一文属早期白话文,某些字、词、句子的表达方式可能较为生涩难懂,本身立意丰富而深邃,这些可能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但我们应该“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在预习阶段给学生相应的指导,有利于学生的探究阅读。我提出了以下预习要求:
1、反复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句子。
3、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抓住关键语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结合自身体验,理解人物形象。
四、说程序——重视能力,优化教学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我是这样设计本课的教学程序的。
(一)导入课文:家庭生活中你有没有被误解、受委曲的事,说出来听一听。(“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二)探究阅读: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自由朗读,提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并自行解决。
预期问题:
1.“那里”、“他”、“发见”等不规范用字。
2.开头部分“惊异和悲哀”的是什么?
3.开头与结尾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4.“我”的心是否得到解脱?
(三)品读感悟:朗读课文的重点章节,体会作者如何在冲突中显现亲情,展示“我”和弟弟两个人物形象。(“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探究“精神虐杀”的根本原因。(不觉醒、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的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四)情感体验:了解了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后,你想对“我”或弟弟说些什么呢?(“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老师范例:对兄长,我想说,你是那么严厉地自责,反省自己,我分明看到了你的美德。
学生的发言从兄长的善良、严于反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容,兄弟间的手足情深。)
(五)生活链接:以后的生活中,亲人和朋友之间难免会发生误解和冲突,该如何处理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的理解要有正确的引导。)
(六)作业:
课外延伸,“弟弟”是否真的忘了儿童时的那件事?(还有回味的余地。)
〔教学小结〕
《风筝》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蕴含极为丰富,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以其中的一点(亲情)为主,探究一个局部性问题,进而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激发学生个性化阅读时的独特感受。很可能学完以后学生仍有很多不太懂的地方,还有很多不能体悟之处,但这应该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激情,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附:板书设计
风 筝
“我”——————————弟弟
少年
中年
《风筝》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风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贾平凹。课文主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刻,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做风筝和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束无拘的快活,也写了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中表现童趣,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色,孩子们心理变化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而开放式的文章结尾,意味深长,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风筝》这篇课文位于第三单元,此单元的主题为“心中的秋天”。编排意图有以下几点:
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并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为语文园地里的口语交际训练“秋天里的快乐”作一些铺垫;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我们”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
3积累课文中的生动词语。
二、说学情
三年级第一学期是低年级向中年级过渡的阶段,是阅读能力形成的一个转型期,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与认知能力,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局限性,对于阅读理解的深刻程度还有所欠缺,对于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体会内心活动有一定的难度。文中描写的事物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喜欢阅读的文本。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品读描写人物的心情的词句,唤起孩子的生活经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风筝》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憧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等词语的意思,并尝试运用。
2.通过学生自能学习课文内容,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初步体会“我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的不同心情,读出“我们”情感的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较好地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结合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我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的不同心情,读出“我们”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
五、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本着树立以“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思想,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教学中我通过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法、品词析句法等方法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同时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力求达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二)学法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受人物心情;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的方法感悟文本,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逐渐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处,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六、说教学流程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完成,本课我预设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学习生字,初读课文,感知文章结构,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感悟课文,体会“我们” “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我本次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一)课前谈话,复习引入
1.出示图片,让学生进入情境,问喜欢放风筝吗?放过风筝吗?怎么放的?(设计理念:既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勾起他们美好的回忆,再次感受
放风筝给他们带来的乐趣。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基础上构建知识,培养学生在面对新知时,能主动寻找其现实背景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复习,加深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谁来说说课文围绕“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这句话主要讲了哪几件事?(板书:做、放、找)(设计理念: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既是检测他们对上节课学习的知识掌握情况,又是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细读探究,体悟情感
课文主要讲了“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叙述层次清晰,结构一目了然。通过这三部分内容,让学生体会文中孩子的心情起伏变化。在教学时,力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再有感情朗读体会他们的心情。同时,力求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出示自读提示,学生自己读,自己找,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习惯。
2.同桌交流,试图让学生互相补充,加深认识。
3.交流探讨。
伴随着学生的发言,课件以次出示了文中的6个表达心情的重点句子(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环节运用试读、指名读、齐读的朗读方式,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在读中体会孩子们不断变化的心情,体会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在读中有所得。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中间重点设计了三次想象,两个重点疑问,试图打开学生思维,联系生活实际,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孩子们的心情,深入地体会孩子们思想情感,并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
(三)总结回顾,朗读全文
1.总结。
2.朗读全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再次走进文中,感受他们童年的美好时光。(设计理念: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字、词、句、段围绕一个共同的主旨——中心思想而构成的有机整体。根据从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心理特点,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也应引导学生先对文章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再对各部分作具体分析,最后再回到整体上进行综合归纳,从而达到对整篇文章内容的准确感知和深入理解。)
3.作业设计:
让学生回顾自己生活中的快乐瞬间写下来。积累描写心情的词语。(设计理念:为了体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理念,我设计了如下作业:这一环节既培养了孩子主动积累语言的好习惯,又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准备,实现了“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
教学反思:
《风筝》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20课《纸船和风筝》,是第五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
1、文本解读:
《纸船和风筝》讲的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故事讲了小松鼠和小熊因为纸船和风筝成为了好朋友,后来又因为一点点小事而吵架,最后两人互相体谅,互相宽容,又和好如初。
故事的动人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之后,他们表现出的内心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的方式和感人场面。当我们的感情和友谊产生“裂缝”的时候,赌气只能使“裂缝”扩大,容忍和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只要我们带着一颗童心,带着对真挚友情的向往,去学习课文,就一定会受到深深的感染。
对于这样一篇文章,敢于率先伸出友谊之手的人,是令人敬佩的。通过文章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自悟、从而克服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品格。
另外本篇文章有两大特色:首先这是一篇童话色彩浓郁的文章,生动有趣的场景和通俗浅显的语言易于让学生走入文本,理解文本。其次本文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如: “祝你快乐”!“祝你幸福”!“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通过对此类语言的学习,使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能更好地沟通。
2、文章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及作用
第五单元是围绕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这一专题编写的。从识字五到语文园地,从团结起来力量大,到相互称赞、学会欣赏别人,到相互帮助、和睦相处,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本篇课文是本组教材中的第四篇课文,通过学生对本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在相互称赞、学会欣赏别人的基础上能更好地与人沟通。
二、设计理念:
1、为学生创设多种语文实践的机会,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激扬美性服务。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有所悟,在悟中有所思。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深厚的友谊之情。
2、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心情变化,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深厚的友谊。
(三)课前准备:cai课件,小熊、松鼠图片,文章语句,抒情音乐。
四、教法和学法:
1、教法:在全文中我采用扶放结合法和朗读式教法,并辅助图文和多媒体演示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新知识,掌握内容,成功地达到教学目标。
2、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实际操作中我采用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积极探索新知识,举一反三,形成能力。“授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说明学习方法指导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吧!你们觉得是就鼓鼓掌,你们觉得不是就摇摇头。
(1)、我们是敌人。
(2)、我们是好朋友。
(3)、你和朋友之间的关系非常好。
(4)、你们是最有自信,最棒的孩子!
2、复习生字词。
(1)、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2)、课后词语。
(3)、选其中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二)、学习课文,感悟内容。
1、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20课《纸船和风筝》,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和——的故事?(生答)(板贴小熊和松鼠的图片)也知道了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出示: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跟我读。(生读课题)
2、师:可纸船和风筝到底是怎样让他们俩成为了好朋友的呢?(板贴好朋友)
请小朋友带着这个问题自由地读读课文第2——6小节,找找答案吧!(生自由地读课文)
3、学习课文第2——6小节。
(1)、(出示小熊乐坏的图片)师:小朋友,从这幅图,你看出了什么?为什么小熊乐坏了呢?(指名回答)
师:是啊,松鼠把自己最爱吃的送果送给小熊,并祝小熊快乐,怪不得小熊乐坏了。(随即板贴祝你快乐)
2、指导朗读
师:(出示: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因此,我们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3、师:小朋友,平时,你们都有哪些开心快乐的事呢?请你说一说,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快乐吧!(指名说,这里让学生具体说说)
4、师:真开心,让我们都变成快乐的小熊,拿起书再来快乐地读读第3自然段吧!(齐读)
5、(1)、师:友谊之船使小熊乐坏了,那幸福的风筝又带给松鼠怎样的心情呢?(出示图片、指名说)这幅图你又看出了什么呢?为什么?(随即板贴祝你幸福)
(2)、指导朗读
师:是啊,松鼠看见小熊祝他幸福,是多么快乐幸福啊,谁来快乐地读读第5自然段。(多叫几个举手的小朋友读)
(3)、师指着“一把抓住”问:小朋友,“一把抓住”说明什么?松鼠一把抓住风筝会怎么说呢?谁来演?(指名说,指名和老师一起演)
(4)、师:演得真像,掌声鼓励。让我们大家跟着这位小朋友学演一下吧!首先请1、3、5、7排的小朋友站起来当松鼠,2、4、6、8的小朋友坐着伸出右手像风筝一样来飞起来。(轮回演)
6、(1)师:小熊和松鼠都乐坏了,因为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再(出示: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感受他们的快乐,感受他们的幸福。(齐读)
(2)(播放课件演示)师:是啊,纸船就是友谊的使者,随着小溪流到小熊的家,风筝就是友谊的翅膀,随着风飘到松鼠的家。请小朋友闭上眼睛,纸船和风筝就是他们友谊的见证。
(3)(出示:第7自然段)师继续说: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带漂流的纸船了。
师:请你们睁开眼睛。小朋友,请你想一想,他们俩可能为了什么小事吵了一架?吵架后两只小动物的心情怎样呢?(指名说)
(4)(播放抒情音乐)指导朗读
师:是啊,没有了朋友的祝福,是多么的难过啊,带着你的难过,请第一、二组的小朋友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吧!(生读第7自然段)
师:小伙伴离开了,友谊消失了,是多么的伤心失落啊,带着你的伤心和失落,第三、四组的小朋友,请你们再来读读这段话吧!(生再读第7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8、9自然段
1、师:从此这对好朋友就真的分开了吗?请小朋友拿起书,认真地读好第8、9自然段。(自由读)
2、(老师贴上记者证,拿起话筒)大家好,我现在是二(4)班的记者,你们就是可爱的小熊和松鼠,我来采访采访你们。(请上两个小朋友)
(1)师:你好,小熊。听说你和松鼠吵架了,你的心情怎样?我还听说你扎了很多的风筝挂在高高的树枝上,可为什么不放呢?
师:是啊,小熊很难过,他把风筝挂在高高的树枝上,他是多么希望松鼠能看见,他心里在思念松鼠。
(2)、小松鼠,你和好朋友吵架后,又是怎样做的呢?
3、指导朗读
师:多伤心的松鼠啊。谢谢你们把我当作好朋友,向我诉说心里话。让我们带着思念,带着伤心好好地读读这两段话吧!
4、(播放萨克斯)(让学生看窗外)
(1)师:在没有纸船和风筝的日子里,小熊每天来到清清的小溪边,他多么希望能收到纸船啊,可他只看见从山上流下来的溪水;松鼠每天都走出家门,他多么希望能收到风筝啊,可他只看见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
(2)师:一天、两天、三天......过了好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啦!(出示过了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啦。他在一只折好的纸船上写了一句话:“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他把这只纸船放进了小溪。)我请男同学来读。(男生读这段话)
(3)师:小松鼠多么渴望能和小熊和好啊,多么盼望小熊能放一只风筝啊,让我们女同学再用期盼的语气来读读这段话吧!(女生读这段话)
(4)用“如果......就......”说一句话。
(5)师:傍晚,松鼠看见一只美丽的风筝朝它飞来,高兴————。他连忙————————。
(6)师:松鼠为什么高兴得哭了,他在高兴什么,他在哭什么呢?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感受松鼠的高兴而哭的心情吧!(齐读)
(7)师:这时,松鼠边放纸船边会说些什么呢?
(四)读诗回味。
师:纸船和风筝又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下面请小朋友和同桌轻声地读读这首诗,让友谊传遍你我他。(自由读)
师:我请男同学来读上行,女同学来读下行,再来感受友谊的珍贵。
友谊就是风筝飘呀飘,
友谊就是纸船漂呀漂,
友谊就是祝福一串串;
友谊就是得到了就会快乐,
友谊就是失去了就会难受;
友谊就是祝你幸福!
友谊就是祝你快乐!
(五)课后延伸
1、师:是啊,友谊就是得到了就会快乐,友谊就是失去了就会难受。小熊和松鼠也让我们给你们带来了一封信。(出示信件)
亲爱的小朋友:
你们好!经过这件事后,我们更加懂得友谊的珍贵,也懂得得到友谊的快乐和失去友谊的难受。你们一定要学会容忍和谅解,可千万别为了一点小事而吵架啊!
2、小熊和松鼠说得多好啊,我们一定要珍惜朋友间的友谊,一定学会容忍和谅解。(板贴容忍和谅解)让我们也来学学小松鼠和小熊,折折纸船和风筝,写上祝福的话,送给我们的好朋友或自己的爷爷奶奶等亲人,让纸船和风筝带着深深的祝福,带着浓浓的真情,为我们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吧!
(亲爱的爷爷:
您好!祝您————!)
六、板书:
纸船和风筝
容忍 谅解
小熊图片 松鼠图片
好朋友
祝 祝
你 你
快 幸
乐 福
第四篇:《风筝》说课稿
《风筝》说课稿
《风筝》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放风筝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叫科书语文第六册五单元的第一篇看图学文,讲的是孩子们兴高采烈放风筝的事。画面有许多孩子,许多风筝。有的孩子已经把风筝放上了天空,有的正在放,有的把风筝拿在手里准备放。正在放风筝的两个孩子是我和哥哥。
课文按放风筝的顺序叙述了画面的内容。其中我和哥哥放大蜻蜓是叙述的重点。全文共7个自然段。第一段说在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去放风筝。第二段说放风筝的人很多,风筝的式样也很多。第三段说兄弟俩把大蜻蜓放上天的。第四到六段说的是大蜻蜓飞上天后的情况。最后一段说各种各样的风筝在空中随风飘荡的美丽景色。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大岗》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图画的方法,激发兴趣。
3、知道怎样才能把活动写具体。
4、学会展开合理的想象。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落实素质教育,改变以往的教师问学生答的灌输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作相应的指导,辅助学生学习课文。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图画,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题性,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研究,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找一找,议一议等方法来学习疑难处。
三、说教学过程。
1、通过猜谜语揭示课题。
2、组织有顺序地观察图画,整体感知。
3、自学第一段,说一说从中知道了什么?
4、通过齐读第二段,了解到体育场不仅人多,而且风筝多。
5、一生读第三段,其余同学边听边勾出放风筝的动作,知道作者是通过这些动词来把我和哥哥放风筝的过程写具体的。
6、自由学习第四到六段。
7、展开想象,如果你看到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你会想到什么呢?
8、总结。
《风筝》说课稿2
一、说教材:
《风筝》一文是鲁迅写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
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对于文章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去审视: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从亲情角度去理解,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
教学目的:
1、(知识和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阅读能力,能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阅读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3、(过程和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文章的主题。
4、(写作指导)学习本文在叙述中饱含深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训练阅读能力,提练文章主干。
教学难点:结合个人人生经验及阅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意蕴丰富,选编此文,无非是因为此文为我们提出了如何进行儿童教育的问题,以及人要勇于自我解剖,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等等,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些恰恰都具有广泛地指导性,学习此文,可以让我们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习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由于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与气氛很重要。
二、说教法: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语文课程中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由于读者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文章,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
现代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那么教师也要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
阅读《风筝》一文,我不由被鲁迅先生的“真情”所感染,而文章有丰富的意蕴,更能引发人进一步地探究兴趣。因此在教学此文时,拟在反复阅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可利用阅读期待、反思、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效率。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阅读的对话者之一。
1、在教学前,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2、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3、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以利于体悟人物的心境,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第二课时反复阅读,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说学法:
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管《风筝》一文属早期白话文,某些字词、句子的表达方式会生涩难懂,而文章本身思想深邃,但这一切都可以在反复地阅读中,在用心地体悟中,在教师适时点拔中,迎刃而解,而激发学生阅读、探究兴趣是扣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我们的课堂无非是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1、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3、课前可以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
4、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路,激发独特的感受,抓住关键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5、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四、说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以下程序操作:
(一)创设情境,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多角度理解课文:
1、为什么作者看见风筝会“惊异和悲哀”?
2、文中回忆了一件什么事,这一幕后来作者称之为什么?
3、多年之后“我”对当年的行为有了新的认识,有了什么论文,这种改变说明了什么?
4、“我”对于自己的过错,想到补过办法了吗?是什么?弟弟是何态度?我心情释然了吗?
(三)学生质疑。
(四)思维拓展训练:
1、当年的鲁迅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别人,这是一种什么做法,是什么思想在做祟?你的身边、生活中有没有类似例子,试举例说明。
2、虐杀者的行为为什么能得逞,是什么助长了这些人的坏习性,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正确的做法该如何?试举例说明。
(五)总结:《风筝》不仅是展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六)作业:课后探讨
1、请谈谈你对儿童教育的一点看法。
2、在人际关系中,你会怎样处理亲人、朋友之间的误解和冲突?
[教学小结]
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洁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两节课下来,学生还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风筝》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画风筝》,选自黑龙江省信息技术教材第二册第六课的内容,本课是教材第二课时关于画图的喷枪工具的讲解,并且贯穿以后整个画图教学,是学生能够熟练、快捷地使用画图的基础之一。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这样设定了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l)学会喷枪工具的使用;
(2)掌握对图形进行彩色处理的方法;
(3)使学生了解雪的形成过程。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感受对利用喷枪工具绘图的操作过程,掌握使用喷枪绘画的基本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结合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为:
教学重点:掌握用喷枪工具进行涂色的方法。
课堂上恰当的教学和学法的运用,能够使教学重点分步递进,教学难点逐步化解,从而更好地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为此,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使用了创设情境法、任务驱动区、快乐教学法,并且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玩中学、学中悟、操作中探究”几个环节走进课堂,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学生而言,玩是孩子们的爱好,通过创设情景,布置丰富的任务,让孩子感到学习信息技术并不枯燥,让他们沉浸在快乐的愉快的玩中,更有益于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在玩中启发学生思考,启发他们进行问题的解决,让他们充分地进行实践领悟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并在学习的探究中进行创新。
下面我重点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作为新课的导入,这样很容易唤起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让他们以最佳的心理获得知识,求得快乐。为此,在新课开始创设了这样一个趣味情境: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找颜色,学会了使用取色工具,这节课我们学习喷枪工具,看看它什么本领?
2、师: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两幅画,请你选一选,你喜欢哪一幅?为什么呢?(出示)
3、学生回答。
4、师:嗯,第二幅画里的白云和绿草是用喷枪画的,有了喷枪工具,画面就变得更美了。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第六课《画风筝》里的喷枪工具。
二、任务驱动,学习新课:
(一) 任务驱动,学习喷枪工具的使用:
1、出示一幅图。师:春天来了,同学们又可以放风筝了。风筝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风筝作为一种民间娱乐游戏活动一直延续到今天。人们一直喜欢这项游戏。现在正是放风筝的好季节,让我们一起来放风筝吧!大家看这幅春天的图片,现在我们来画一画天上的白云和地上的绿草好不好?
2、师:我们来添画上去,好吗?
3、师示范,用喷枪添上白云和绿草。
4、师:你们想不想也来画一画呢?好,现在谁能来为大家画一画。
5、学生操作。
6、师点评。我发现,大家都学会用喷枪工具,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是使用喷枪工具的小窍门呢?
7、学生操作讲解
8、师点评。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是在激发出他们的“认知冲突”后, 才进行新知识的讲授,这要比单纯的讲解深刻,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学生主动地进行动手实践并在操作中探究学习,实现了新旧知识的重组,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同时,在此环节中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快乐因素,构建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神奇与快乐的引导下走进信息技术课堂,使每位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动参与者。
(二)赏练结合,综合创作。
1、师:有了这么多作画的武器呀,老师相信,我们小画家们的画图本领一定更高了。现在,老师要来考考大家了。
2、师:冬天气温很低,地面温度低于零度,高空云层温度就更低了。云的水汽直接凝成小冰晶、小雪花。这些雪花增大到一定程度,气流就托不住了,就从云层里掉在地面上来。这就是下雪了,充分发挥你的想象,画幅雪景图吧。
3、师:现在,要把你心中的雪景画出来吧,怎么来打扮?用哪些颜色来打扮是最适合、最美的?请大相互交流。
4、师:谁先来说说?
5、学生练习。
在学生的练习中,经常会发现一些问题作品,对于其中的一些共性或是突出的问题,一般我让学生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这样既有利于培养他们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学生间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效果更高些。而且在此环节的设计中,我结合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实践的欲望,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操作中突破难点。
三、评价作品,总结延伸。
1、师:好,我看大家都设计得差不多了,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暂时停一下,好吗?
2、自评。展示2-3幅学生作品,请你介绍一下你的作品,说说你设计的想法。
3、互评,师:谁来说说你的看法呢?
通过这样的作品评价,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本课知识点,并通过多维度的作品评价方式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高。在作品评价过程中,要关注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针对同一作品的不同设计风格和不同的设计思路要给以恰当的认可和鼓励。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喷枪工具的使用,通过学习同学们学到了很多的本领,老师很高兴,老师最高兴的是同学们会自己学习了,还当了一回小画家,画出心中的美景,希望同学们继续好好学习,用学到的本领美化周围环境、美化生活。
《风筝》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风筝》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叙事性散文,这篇鲁迅文章。既表现手足亲情又意蕴丰富,有助于提高学生情感体验,培养探究性阅读能力。文章讲述了“我”因为看到风筝,引起对儿时虐杀自己小兄弟的风筝梦的回忆和深深的自责,展现了兄弟间浓浓的手足亲情。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整体感知和理解能力;但获取知识的方式多以图片、声音等具体形象为主,较少接触意蕴深厚的文章,对抽象的文字有陌生和排斥心理;字面理解文意,泛泛感知思想情感;难以抓住要点来准确体会、理解文章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全文,理解文中“精神虐杀” 指什么;
难点:体会、理解作者悲哀之情和全文浓浓的手足亲情。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读叙事中的描写语句,积累词汇。
能力目标——学习迅速抓住文章要点的方法,通过讨论赏析,理解“精伸虐杀”实质。
情感目标——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亲情,学习作者严于自省的高尚品德。
二、说教法
1、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习要“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能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情感”,“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沟通课堂内外”“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以问题带动阅读学习”。
2、教学方法:
实践法:亲身体验体会到文章意图。
提问法:本课教学主要方法,通过连环问题促使学生阅读文本,理解主题。
诵读法:通过各种朗读方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勾画法:通过重要句词来落实重点,理解文意
讨论法:培养合作精神及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示范朗读,风筝图片。
三、说学法
依据以上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学安排,指导学生上网收集资料,通过实践参与培养学生自学和动手整理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启发、讨论、探究来赏析、理解叙事散文。问题法,提示法穿插使用。让学生学过本文,不仅理解了作者的情感,还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逐渐形成主动阅读文字、理解文意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配乐展图,引出课文)
介绍作者
(二)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疏通生字积累词汇
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全文围绕风筝回忆了什么事?你有何感受?)
(三)品读赏析
“我”对小兄弟的“精神虐杀”指哪件事?具体说说。(诵读,表演)
(四)讨论探究
“我”当时为什么要那么做?现在的心情是怎样?划出关键词。(引导,讨论)
(五)拓展实践 播放学生放风筝录像,写一段放风筝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我的板书是一只展翅飞翔状的风筝,上面印着大大的精神虐杀,一方面是我不许小弟放风筝,一方面是小兄弟对风筝的痴迷,而这其中又承载着浓浓的手足亲情。板书简洁明了,形象地体现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
六、教学反思
在上课时,我把语文从单一枯燥的文字解说种释放出来,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机会,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愿意主动去阅读文本,动笔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因而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文段有很多写得非常优美。存在的问题是对教案不够烂熟于心,提问有时不够有针对性,被外界干扰后显得不够流畅。因此,充分备好每一课,做到备教材,备学生,熟悉教案时我今后在教学中要更努力的方向和重点。
《风筝》说课稿5
《花儿也会放风筝》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对本单元进行说课: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的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
二、说教材
《花儿也会放风筝》是一首情趣盎然的儿童诗,作者用儿童的语气,描写了一幅有趣的场面:孩子们快乐的放风筝,花丛中同样的放飞着许多小小的风筝——那就是同样快乐的一只只:“彩翅膀的蝴蝶和长尾巴的蜻蜓”。全诗以生动、活泼的语言,通过孩子们、风筝、花、蝴蝶、蜻蜓,描绘出一派生机盎然的“闹春图”,呈现出一幅表现大自然和谐统一,人和其他小生灵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的美丽画面。根据新课改理念和班级学生实际我给这可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会用9个生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经验体验人与自然界中小生灵的密切和睦关系,进一步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小生灵的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经验体验人与自然界中小生灵的密切和睦关系,进一步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小生灵的意识。
三、说教法、学法
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在课堂教学上采用多媒体图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谐统一,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然学生感受诗歌中的语言美。
四、教学流程
(一) 抓住课题,启发质疑
1、出示春天美景和小朋友放风筝的画面。
2、让学生说说看了课题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这样先创设情景,激发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课题入手,鼓励学生质疑,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整体探寻课文内容。
(二)以读为主,人文合一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步感知课文,利用各种形式的朗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为深入学习、理解课文内容铺路架桥。
2、细读课文,主动探究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读课文,交流讨论提出的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只有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才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研读课文,共享成果
(1) 细读第一小节,感受快乐。
在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品读诗句,用心体会感悟,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把握课文中心的极好方法。
(2) 精读2~4小节,展开想象。
阅读想象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思维、想像的空间,让孩子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想像,有助于提炼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想象水平和阅读质量。
(四)培养语感,积淀情感
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诵读,使学生真正进入到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中;而老师带头背诵,则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感悟语言,积累语言,有助于学生语言和情感的积淀。
(五)拓展延伸
放手让学生写心中所思,可以深化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阅读质量,同时为学生创造与文本再次“亲近”和倾诉心里话的机会。
《风筝》说课稿6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风筝》的第二课时。下面就从教材、学情、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理念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风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刻,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做风筝和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束无拘的快活,也写了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中表现童趣,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色,孩子们心理变化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而开放式的文章结尾,意味深长,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风筝》这篇课文位于第三单元,此单元的主题为“心中的秋天”。编排意图有以下几点: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并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为语文园地里的口语交际训练“秋天里的快乐”作一些铺垫;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我们”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3积累课文中的生动词语。
二、说学情
三年级第一学期是低年级向中年级过渡的阶段,是阅读能力形成的一个转型期,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与认知能力,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局限性,对于阅读理解的深刻程度还有所欠缺,对于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体会内心活动有一定的难度。文中描写的事物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喜欢阅读的文本。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以角色体验的形式品读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的词句,唤起孩子的生活经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风筝》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憧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等词语的意思,并尝试运用。
2.通过学生自能学习课文内容,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初步体会“我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的不同心情,读出“我们”情感的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较好地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结合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我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的不同心情,读出“我们”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
五、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本着树立以“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思想,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教学中我通过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法、品词析句法,角色转化等方法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同时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个性化表达能力,力求达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二)学法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学习“做风筝”部分,再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放风筝、找风筝”两部分的内容;通过有感情朗读的方法感悟文本,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逐渐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处,达到情感上的共鸣;通过学习课文,学会积累词句,为写作积累词汇,实现“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
六、说教学流程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完成的,本课我预设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学习生字,初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我们”心情的变化。
第二课时:感悟课文,体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我本次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一)课前谈话,复习引入
1.同学们放过风筝吗?谁愿意把放风筝的情景给大家说一说?(学生自由畅谈)
(设计理念:由回忆放风筝的情景,引入课题,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勾起了勾起他们美好的回忆,再次感受放风筝给他们带来的乐趣。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基础上构建知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培养学生在面对新知时,能主动寻找其现实背景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复习,加深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谁能告诉大家课文围绕“风筝”主要讲了哪几件事?(板书:做、放、找)
(设计理念: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既是检测他们对上节课学习的知识掌握情况,又是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整体朗读感悟,找出“我觉得有趣的部分”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你认为“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哪一部分最有趣?
2.全班交流:你认为哪一部分最有趣,谁来说说?说出你的理由。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能阅读课文,尝试以自己特有的目光认知、感知课文,将课文内容的学习巧妙地融于情感的交流之中,初步实现由对文字的感知过渡到情感的体验。)
(三)细读探究 体悟情感
课文主要讲了“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叙述层次清晰,结构一目了然。通过这三部分内容,让学生体会文中孩子的心情起伏变化。在教学时,我重点指导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再有感情朗读体会他们在做风筝时的快乐心情。然后由扶到放,力求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引导学生尝试自主合作的学习。
A.扶学第2自然段,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让我们先来感受他们做风筝时的快乐吧。请同学们读读有关的自然段,看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小伙伴快乐的心情?用笔做好标记。
2.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1)看来大家的心情是相通的。“憧憬”是什么意思?(向往)你是怎么知道的?对,通过查字典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我们在做风筝时最憧憬什么?
(2)是啊,我们心中充满了美好的向往,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这时候大家的心情——(依然快活)
(3)理解“依然”。
“依然”你理解吗?(依旧、仍旧、还是)你用换词的方法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很好。
(设计理念:新课标对三年级的学习要求:“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语的意思。”这一环节主要渗透理解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这些方法,指导今后的学习。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指导朗读
(1)我们开始做风筝时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虽然做出来的风筝什么也不像,但是我们依然快活。请你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向往等)试着读一读。
(2)指名读,读后生评议。
(3)让我们一起把这种兴奋、向往的心情读出来吧。(齐读)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环节运用试读、指名读、齐读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做风筝时的快乐心情,初步体会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为下文的自能阅读文本奠定基础。)
B.扶放第3、4自然段,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1.做风筝的确给我们带来了快活,放风筝时,我们的心情会——更快活。我们在学习第二自然段中,先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再有感情朗读体会了小伙伴的心情。现在请你们运用这种方法,默读学习三、四自然段。(自学)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
(1)说说你的体会。(预设:托、牵、一紧一松、跑起来)
(2)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把这句话再读一读,边读边做动作,一会儿,找同学上台表演。
(3)指名表演(一人读课文,两人表演)。学生评价。
(4)全班齐表演。
(设计理念:儿童在兴奋的时候,他们会通过各种情态把课文内容表现出来。我抓住这个特点,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角色去感受,去想象,去体验,去表演,使他们得到心理的满足。这样,学生读得兴致勃勃,演得津津有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如见其景,如可触摸,从而进一步激发情感,感受放风筝的乐趣。)
除了这里,你还从文中哪些词句体会到小伙伴们的快乐?
课件出示: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喊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1)说说你的体会。(快活地叫喊着、拼命地奔跑)
(2)如果你就是那些孩子,你们会叫喊什么?
(2)让我们一起把这种快活喊出来吧。(齐读)
你还从文中哪些词句体会到小伙伴们的心情变化?
课件出示: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1)小伙伴们的心情有了什么样的变化?(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2)谁能说说“大惊失色”的意思?(非常吃惊,脸色都变了)
(3)怎么叫千呼万唤?(呼唤的次数多,人数多就是千呼万唤。)他们在呼唤什么呢?
(4)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后评议。齐读。
(设计理念: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这一环节是在总结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通过自学,找出重点词句,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小伙伴们的心情变化。这一部分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在读中有所得。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C.放学第5-8自然段,体会找风筝的心情
过渡:风筝飞走了,我们千呼万唤。最后,我们找到风筝了吗?请自学5-8自然段,体会小伙伴们找风筝的心情。
1.全班交流
(1)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是啊,你体会的很好,他们伤心的哭了,你还从哪里看出他们的伤心?
(2)理解“垂头丧气”
a.谁能做一下垂头丧气的样子?
b.齐读体会他们失望的心情。
课件出示:“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3.想象写话
(1)我们找到了吗?作者没有给我们答案,请你展开想象说一说。
(2)全班交流
(3)学生写,教师巡视指导。请同学们把你刚刚说的内容写在纸上。(提醒写字姿势)
(4)全班交流。
(设计理念: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文章开放式的结尾,意味深长,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是很难得的练笔内容,同样是语言训练的延伸,给了孩子们更大的空间去想象,在这里让学生以小练笔的形式让学生续写文章,把所想的变成文字抒发出来,从想到说到写,练笔变得有梯度,为以后的成篇成文作铺垫,同时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总结回顾,朗读全文
1.朗读全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再次走进文中,感受他们童年的美好时光,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全文。
(设计理念: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字、词、句、段围绕一个共同的主旨——中心思想而构成的有机整体。根据从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心理特点,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也应引导学生先对文章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再对各部分作具体分析,最后再回到整体上进行综合归纳,从而达到对整篇文章内容的准确感知和深入理解。)
2.总结。今天,我们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再有感情地朗读的方法学习了《风筝》一课,我们知道了作者做风筝时是充满憧憬的,放风筝时是快活的,找风筝时虽然垂头丧气,但也是为了寻找快乐。通过再一次读文,我们又有了更深的感受。老师相信,在你们的童年生活中,也有许多快乐的事情,课后,请同学们运用文中和课外积累的词句来说说或写写自己快乐的心情。
(设计理念:为了体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理念,我设计了如下作业:让学生运用文中和课外积累的词句来说说或写写自己快乐的心情。这一环节既培养了孩子主动积累语言的好习惯,又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准备,实现了“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
七、说教学理念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方面的表述中,突出了还学生以“阅读主体的地位”。
据此,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坚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力求为学生创设快乐、自主、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融洽的课堂氛围中读中学,学中悟,悟中思,使学生拥有更多地自主学习、自主创造的空间。在学习过程中,还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一课改新理念。
《风筝》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主题是“师恩难忘”。
单元目标是:在阅读本组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时,思想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感受到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懂得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同时继续培养速读能力。
单元学习目标:学会潜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
为能很好地落实上述编者意图,针对课文的特点,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认知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三、说重点与难点:
了解课文通过哪些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是本课教学之重点,而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则是教学之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二>学法:合作交流,读写结合。
五、说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让学生熟读课文。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揭题之后,设置悬念.
2、简介作者
二、自渎课文整体感知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齐读。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抽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
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1)品读第一自然段(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读文,了解刘老师,课文主要讲了两件事:一是刘老师上课,讲他上课生动而富有激情,体现他对祖国深深的爱。二是;讲他课下放风筝,讲他讲他放风筝时表现出像孩子一样的欢快和稚气,体现他对生活质朴,强烈的爱与追求。
(3)课上讲课,课下放风筝都体现了刘老师虽然是个残疾人,但对生活充满了爱,对理想有不懈的追求。
四.拓展练习
1.按要求完成填空练习:课件出示
刘老师个子(? ?? ?? ???),(? ?? ???)的脸上有一双(? ?? ???)的眼睛,一头(? ?? ?? ? )的头发,跟衬出他的(? ?? ???)。
你怎么理解“理想的风筝” 含义
五.作业:人物外貌片段描写。
? ?板书设计
? ?? ?? ?? ?? ?? ?? ?? ?? ?? ?? ? 谈腿疾? ???乐观
22.理想的风筝? ?? ? 写板书? ???坚强
? ?? ?? ?? ?? ?? ?? ?? ?? ?? ?? ? 放风筝? ???对生活的热爱
《风筝》说课稿8
一、说教材。
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做风筝时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找风筝时的伤心与难过。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本文叙述层次清晰,按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针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以及新课标对本年级识字写字、阅读教学的具体要求,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4、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本课准备分两课时完成。我讲的是第二课时本课时,主要完成第3、第4个目标。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教学难点: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
三、说教法及学法。
《风筝》写的是小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经历,从中体会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在教学时,我结合课文特点,主要运用“情景教学法”,借用音乐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到做风筝时的憧憬、放风筝时的快活、找风筝时的伤心难过的氛围当中。通过“以情促读”方式,紧扣描写孩子们在做、放、找风筝时心情的词句,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体会感情,在体会的基础上再来读出自己的感受。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主要有看字猜词、换词理解、拆字串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等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学习新词。学习课文时,引导他们抓住重点词句体验读,在读中悟情;想象画面读,设身处地体会课文中小伙伴们的心情。使学生沉浸到课文所描绘的故事氛围当中,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深深的情感共鸣。结合课文的独特结尾方式,引导学生想象故事,进行补白练笔。这样“读写结合”的方法,既训练了学生的习作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教学流程。
(一)唤起情感,复习导入。
(播放音乐《三月三》)
1、伴随着欢快的歌曲,我们又一次走进了多彩的童年,回到了那些与风筝相伴的岁月。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第10课《风筝》,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把语文书打开,快速浏览一遍课文,回顾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说得很清楚,那么再回想一下,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分别在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呢?
3、引入课文:那么,课文的第1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呢?(全班齐读第1自然段。)他们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现在就让我们和这群孩子一起去做风筝吧!
(二)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感悟做风筝的快乐。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体会孩子们做风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词语和句子。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书:快活,相机处理句子: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1)你很会读课文。那么,在做风筝的时候,大家的心里都会想些什么呢?(学生自由畅谈。)是啊,心中都有着美好的愿望,这就是——“憧憬”。(出示词语并贴到黑板上。)你知道“憧憬”是什么意思吗?
①分析字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语。你能猜测一下“憧憬”是什么意思吗?
②到底我们猜测的对不对呢?怎么办?对了,我们可以查词典,查词典是理解词语意思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我们同学应该熟练掌握。下面,就请拿出词典,查查看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查词典,汇报,用“憧憬”说一句话。)
③就让我们带着心中美好的向往,齐读“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2)虽然我们都在憧憬着,可是做好后的风筝却什么也不像了。但“我们”——依然快乐。(出示词语“依然”),“依然”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所以,“依然”的意思就是——“仍然”、“依旧”、“仍旧”。看,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我们也可以理解词语的意思。
(3)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也不像,而我们却依然快活呢?
(4)是啊,即使什么也不像了,风筝却依然美丽,我们也依然快活,因为那是我们的——幸福鸟。就带着这样的心情,自己再去读一读第2自然段吧!指名读。齐读。
★感悟放风筝的快乐和丢风筝的着急。
1、风筝做好了,此时大家最想干什么?那就让我们一起去草地上放风筝吧!(课件出示放风筝图片。)看,你都看到了什么?谁愿意给我们读一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我们”放风筝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2、听了这位同学朗读,再看一看文中放风筝的这幅插图,谁来告诉大家,放风筝时,孩子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快活。)谁愿意站起来给我们大家读一读这一段中,你认为最快乐的地方?
3、学生汇报,相机处理句子:
(1)“一个人用手托着,……,渐渐高过树梢了。”和小伙伴在一起玩,的确是一件非常快活的事情。
(2)“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这句话里,你觉得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的快乐心情?(出示:“拼命”、“翩翩飞舞”两个词语。)
①(出示词语“翩翩飞舞”),我们经常用它来形容什么?可是,一只什么都不像的风筝,在作者的眼中就如我们眼中色彩斑斓的蝴蝶一般地翩翩飞舞,越飞越高。你觉得此刻飞起来的仅仅是风筝吗?随着风筝一起飞起来的还有什么?
②完成填空: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 也飞起来了!(快乐、希望、自豪、幸福……)是啊,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快乐也就——越飞越高;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幸福也就——越飞越高。越飞越高的风筝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大的快乐啊!再读。
③孩子们,你们玩得这么开心,能告诉我,你们在快乐地喊叫着什么吗?(指名回答。)那么,我们就一起快活地喊一喊吧!师读:“风筝越飞越高,……,我们快活地喊叫着:—— (3)拓展:同学们,看着此情此景,听着此声此音,我不禁想起了一首诗,跟放风筝有关的。你想起来了吗?谁愿意站起来背一下?
(4)借着这首诗,让我们沐浴在凉爽的秋风中,再来体会一下放风筝的快乐吧!师引生读第3自然段。(配音乐。)
4、师范读:我们放风筝的快乐还不仅如此呢,还有更快乐的呢!“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教师转换音乐),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1)风筝突然飞走了,此时,你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着急。)从哪些词语中我们能体会到孩子们此刻的心情?你能用笔在书中圈出这些词语吗?(学生汇报。)
(2)什么是“大惊失色”?(拆字组词理解词语)
(3)什么是“千呼万唤”?在汉语中,还有许多“千呼万唤”这样组合方式的词,你能再说几个吗?今天又学了一个“千呼万唤”。
(4)此时,孩子们在千呼万唤着什么?千万次地呼唤,唤回来了吗?多么着急,伤心啊!你能把这样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忽然……”)
(5)本来我们的心还随着风筝飞在高高的云端呢,可是突然之间断了线,我们的心也掉落了下来,这是多么大的情感变化啊!让我们男女生来对比读,读出心情的变化。(配乐)
★体会找风筝的心情。
1、过渡:我们的幸福鸟就这样没了踪影,我们都哭了,(指一句学生接着往下读第5自然段,教师适时出示词语“垂头丧气”)。我们都哭了,一个个都垂头丧气的,为了一只怎样的风筝呢?
2、这只寄托了我们这么多情感的风筝到底有没有找到呢?(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段),学生齐读。幸福鸟找到了吗?课文至此用一个省略号结束了。你觉得作者省略了什么?
3、那么你们能把作者省略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写出来吗?就像作者这样,写一写找风筝的过程吧!比一比,看谁不仅写出了找的心情,而且还运用上了许多可以具体表达出心情的词语和句子。开始吧!
4、全班汇报交流,其他同学仔细听:他是否写出了找风筝的心情,都运用了哪些词语?(指名学生读,师生共同评议。)
5、不管最后风筝有没有找到,但是孩子们一定可以找到的是什么?(快乐、幸福)
是的,他们对于快乐、幸福的追寻是永远不会停止的。
(三)回读全文,升华情感。
1、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满怀深情地齐读课文吧!(配乐)
2、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风筝》说课稿9
一、说教材分析
《纸船和风筝》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了一个通俗易懂、情趣盎然的童话故事。
课文紧扣“纸船和风筝”,层层推进故事的发展,先是松鼠和小熊因纸船和风筝成了好朋友,后来因一点小事而吵架,最后又是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和好如初。
由于本课是一篇精读课文,因此根据单元主题和本课特点,我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通过阅读故事,了解主要内容:通过师生互动,掌握课文中生字新词的正确读音,及“飘”、“漂”的区分。
能力目标:通过品读故事,师生共同进入情景,与故事中的角色同喜同悲,感受友谊的珍贵、失而复得的喜悦。
情感目标:通过感受故事中角色的感情,延伸到学生的自身情感,引导学生珍惜朋友间的友情。
鉴于以上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设定,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在于如何抓住关键词句段,让学生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幸福——悲伤——喜悦,并且让学生随人物的喜而喜,随人物的悲而悲。
二、说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中,课文是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和课本)之一,是师生赖以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当教师和学生围绕着一篇课文展开教学活动时,教师——课文——学生之间不仅进行着认知信息的传递,也发生着情感的交流。
本着这个理念,教学本课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注重从情感的线索确定教学内容,二是在表达情感的有关词句段上着力。这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有效落实三维目标。以上的思考决定了我这次说课的主题——注重情感,着力语言。
三、说教学流程
下面分四个板块来具体说说教学流程及思考。
(一)感知“幸福”
在教学开始,我想首先拿出课前和孩子们一起折好的纸船,引导学生练习说话:纸船漂呀漂,它会漂到哪里去呢?纸船会带些什么去哪儿呀!学生自由说,老师由学生的发言顺势引入新课:它漂到了我们班的课堂,给咱们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接着给足时间让学生自读,老师巡视指导。然后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式来检查生字新词,侧重教学“漂”和“飘”的区别。先让学生发现,找出字形的异同。出示句子,a、纸船( )呀( ),( )到小熊的家门口。b、风筝( )呀( ),( )到松鼠家门口。选择两个“piao ”来填空,判断对错,并解释原因,指导读好这两句话。最后回归整体,指名分段连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最后一环节中,我用了这样的方法来处理,出示一个句式:纸船和风筝让和成了好朋友,后来他们俩,又是和让他们俩和好了。这看似简单的句式,但给于二年级孩子莫大的帮助,让学生由老师的扶到放,用比较规范的语言,试着进行了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面的板块我以鼓励和精心设计导语来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孩子在体验成功感的同时,通过自读以及自读情况的检查,读准生字、读通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此同时借开题的对话和两个“piao”发展了语言,初步感知了松鼠和小熊之间相处的幸福。
(二)感悟“幸福”
以下通过朗读进一步感悟友谊给松鼠和小熊带来幸福。重点引导朗读体悟第三、五段。
研读第三段。(出示第三段)首先我深情地描述第一、二段的文本内容自然而有情境地引入第三段。先是学生齐读完第三段后,接着老师发问,小熊拿到纸船,乐坏了,他乐得。让学生看图自己说说。二年级的孩子词汇量比较缺乏,我会为给他们搭好台阶,送给他们一些词语,比如手舞足蹈、眉开眼笑、兴高采烈、喜笑颜开……来丰富他们说话的内容。然后再问:“小熊为什么这么快乐?”相机追问,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紧接着各自有感情地练读,最后朗读交流。
研读第五段。(出示第五段)老师借第四段的语言文字作情景导语,带入第五段的学习。操作方法按上述步骤,先读明白“乐”,再导想象“乐”,接着思考为什么“乐”及快乐的心理活动,最后以读来表达“乐”。
本板块,我让学生直接围绕“乐坏了”学习课文,一进入文本就带着情感学习,明白“乐”,想象“乐”,思考“乐”,表达“乐”。让学生从体会到感悟再到最后通过朗读得以表达,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从而使抓住表达感情的关键词句,聚焦情感的设计意图得以体现。
(三)书写“幸福”
接下来是指导学生写好“幸福”两个字。识字和写字是低段教学的重点,那么这里的指导书写环节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四)表达“幸福”
我们知道,学语文,不仅仅只是学,更加关键地是要学以致用。因此在本课教学的最后,我留了一个幸福为主题的拓展性作业:纸船给松鼠和小熊带来了幸福,那么,让我们也用手中的纸船去创造快乐和幸福吧!(课前活动时,老师已经交每个小朋友折好一只纸船了)你想把它送给谁?你要对他说什么?写在纸船上送给他。这个作业课外完成。
总之,我认为阅读教学只有从情感切入,聚焦蕴含情感的词句段的教学,并适当地延伸到学生生活,才能更好地落实三维教学目标,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风筝》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风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贾平凹。课文主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刻,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做风筝和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束无拘的快活,也写了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中表现童趣,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色,孩子们心理变化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而开放式的文章结尾,意味深长,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风筝》这篇课文位于第三单元,此单元的主题为“心中的秋天”。编排意图有以下几点:
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并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为语文园地里的口语交际训练“秋天里的快乐”作一些铺垫;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我们”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
3积累课文中的生动词语。
二、说学情
三年级第一学期是低年级向中年级过渡的阶段,是阅读能力形成的一个转型期,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与认知能力,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局限性,对于阅读理解的深刻程度还有所欠缺,对于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体会内心活动有一定的难度。文中描写的事物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喜欢阅读的文本。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品读描写人物的心情的词句,唤起孩子的生活经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风筝》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憧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等词语的意思,并尝试运用。
2.通过学生自能学习课文内容,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初步体会“我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的不同心情,读出“我们”情感的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较好地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结合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我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的不同心情,读出“我们”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
五、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本着树立以“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思想,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教学中我通过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法、品词析句法等方法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同时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力求达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二)学法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受人物心情;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的方法感悟文本,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逐渐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处,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六、说教学流程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完成,本课我预设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学习生字,初读课文,感知文章结构,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感悟课文,体会“我们” “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我本次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一)课前谈话,复习引入
1.出示图片,让学生进入情境,问喜欢放风筝吗?放过风筝吗?怎么放的?(设计理念:既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勾起他们美好的回忆,再次感受
放风筝给他们带来的乐趣。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基础上构建知识,培养学生在面对新知时,能主动寻找其现实背景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复习,加深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谁来说说课文围绕“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这句话主要讲了哪几件事?(板书:做、放、找)(设计理念: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既是检测他们对上节课学习的知识掌握情况,又是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细读探究,体悟情感
课文主要讲了“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叙述层次清晰,结构一目了然。通过这三部分内容,让学生体会文中孩子的心情起伏变化。在教学时,力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再有感情朗读体会他们的心情。同时,力求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出示自读提示,学生自己读,自己找,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习惯。
2.同桌交流,试图让学生互相补充,加深认识。
3.交流探讨。
伴随着学生的发言,课件以次出示了文中的6个表达心情的重点句子(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环节运用试读、指名读、齐读的朗读方式,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在读中体会孩子们不断变化的心情,体会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在读中有所得。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中间重点设计了三次想象,两个重点疑问,试图打开学生思维,联系生活实际,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孩子们的心情,深入地体会孩子们思想情感,并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
(三)总结回顾,朗读全文
1.总结。
2.朗读全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再次走进文中,感受他们童年的美好时光。(设计理念: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字、词、句、段围绕一个共同的主旨——中心思想而构成的有机整体。根据从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心理特点,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也应引导学生先对文章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再对各部分作具体分析,最后再回到整体上进行综合归纳,从而达到对整篇文章内容的准确感知和深入理解。)
3.作业设计:
让学生回顾自己生活中的快乐瞬间写下来。积累描写心情的词语。(设计理念:为了体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理念,我设计了如下作业:这一环节既培养了孩子主动积累语言的好习惯,又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准备,实现了“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
教学反思:
《风筝》说课稿11
一、分析教纲教材,制定教学目标
《纸船和风筝》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20课第五专题单元的一篇课文. 第五专题主要是要让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言行,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品质,学会欣赏别人,尊重别人,谅解别人,成为受大家欢迎的人。而本课又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童话故事,它向我们揭示出小熊和松鼠因为纸船和风筝成为了好朋友,在发生矛盾后,又是纸船和风筝成为他们之间的友谊的纽带,告诉小朋友们在与好朋友吵架后该怎么去“缝合”友谊,主动伸出友谊之手的人,是令人敬佩的。
整篇课文以“情”为主线,表现了松鼠和小熊相好时的快乐,闹别扭时的难过、失落,以及云开雾散时的兴奋、激动。把真挚的友情在字里行间表现得真实感人,是学生体验情感、训练语感的一篇优秀文本材料。根据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阶段目标以及本篇文本的特点,本节课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2、过程方法目标: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运用情境创设的方法使学生感知课文,通过表演读,范读,比赛读感悟课文的含义。3、、情感态度目标: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松鼠和小熊对友谊的感受。
二、根据学生情况确定教法学法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应重视情感体验,在朗读感悟文学作品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形成良好的语感。”而本篇课文的动人之处恰恰就在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情。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对二年级的孩子,要让他们感悟小伙伴失去友谊时内心的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方式和感人场面,还是有难度的。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以及根据低年级学生生性活泼的个性特点,我尝试采用体验教学的方式,通过“读中感悟、探究明理、表演体会”,让学生自主感悟体验,达到体验情感,形成语感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中,教师始终是学生体验活动的一个组织者,一个促进者和一个平等对话者。
三、以学生为主体,安排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因此,在教学《纸船和风筝》这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复习字词
上课一开始,我创设了一个到童话乐园去逛一逛的情境,如果读准字词即可顺利得到通行证进入童话乐园。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
二板画贴图,进入角色
语文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说课稿:我首先用简笔画的形式勾画出童话乐园的概貌,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把松鼠和小熊的家贴到合适的位置,随后请学生带上头饰走进童话角色,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为后面的学习创设了活泼和谐的气氛。而这时我设计了一个小鸟的角色进入,拉近了与学生角色的距离。
三入情入境,朗读感悟。
(1)感悟松鼠和小熊的快乐
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的2-6自然段,找出是什么使小熊和松鼠成为了好朋友,然后抓住3、5自然段进行朗读感悟训练,进一步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快乐。同时用换词的方法理解“乐坏了”的含义,用角色读,赛读,分工读、配乐读等方式来体会松鼠和小熊的感受,用发现的方法来学习“漂”“飘”的特点,初步感受汉字的魅力。
(2)体验松鼠和小熊的失落
首先在忧伤音乐的渲染下,我用深情地朗诵来感染学生的情绪,自学课文的八、九自然段,使学生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感情。然后我以小记者的身份走进小熊和松鼠的家进行采访,把小熊和松鼠的内心世界展示出来,达到了学习的最终目的,同时也突破了难点。
(3)感受松鼠和小熊的兴奋
在本部分的教学中,同样注重的读的训练,以学生帮帮读,教师范读、齐读等形式来感受友谊给小熊和松鼠带来的兴奋和激动。
四文情延伸,生命涌动。
在本环节中我设计了说和写的两个拓展练习,第一个练习是说一说松鼠将所有的纸船都放进了小溪后,小熊看到这么些纸船向他漂来,会怎样呢?第二个练
习是把你想对朋友说的话写一写。这样的设计,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拓展,又训练了学生组织语言,正确表达自己意思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更加深对友谊的理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五板书设计,突出重点
以板画的形式设计板书,既直观形象,又突出了重点,起到了总结概括的作用。
《纸船和风筝》反思
由于学生对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很感兴趣,整堂课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的。反思讲课过程,我觉得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加入“小鸟”这一角色,架起了师生之间交流的桥梁,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比如在指导学生了解小熊和松鼠成为好朋友的经过时,“小鸟”以“我是他们的邻居,怎么不知道他们怎样成为朋友的”这一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再如:当松鼠与小熊吵架后,心里很难过,“小鸟”以记者的身份站出来主动要求倾听他们的心事,在向“小鸟”诉说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和理解了小熊和松鼠的心情,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二、紧紧抓住“情”字,设置感人的情境,给学生以情感上的熏陶
新课程改革提出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由于本课是一个童话故事,在教学一开始我就通过精美的板画创设出了美丽的童话世界,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戴上自己做的头饰,来扮演这童话王国里的一个人物,使学生真正深入到课文中来,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同时我还精心的运用了音乐,课文一至六自然段写了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经过,是情绪欢快的部分,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进行感情朗读,使学生充分理解友谊给人们带来的快乐。八、九自然段写了两个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是情绪忧郁的部分,欢快音乐戛然而止,代之以悠伤的乐曲,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在这种氛围中指导朗读理解课文,一切都水到渠成。
三、注重朗读指导,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训练,做到了课堂上充满琅琅书声
低年级段朗诵训练是重点,我尽量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指导,使课堂上充满琅琅书声。四、注重语文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教学中,我尽量体现新的理念,而且也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例如:课文中出现了“漂、飘”,我能抓住这两个音同意不同的字进行语文训练引起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好奇和热爱,进行语文的熏陶。
学习完课文,我出示了“小熊看到了许多纸船向他漂来,他……”这句不完整的话,让学生补充完整,这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同时根据二年级学生写句的训练要求,要求学生写一写对朋友最想说的话,达到了教育的最终目的。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1、评价语过于单一,不能及时的给予学生肯定
2、由于担心教学内容不能按时完成,所以读的还不够到位。
3、自己的语言表达还不够精练
设想:
如果这节课我重新设计的话,根据这节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会把演贯穿入于课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个故事再现,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再创新。
《风筝》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风筝》,本课是初一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重点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是继人生思考、理想信念、自然风光、科技知识之后的又一学生切身体验的生活领域,所以感悟文章内容、谈自己体会仍是重点之一,而朗读和圈点勾画则是本单元的又一重点。
《风筝》一文作者是鲁迅,写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
文章说的是自己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并把小兄弟做的风筝踏扁,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之后,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作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对于文章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去审视: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从亲情角度去理解,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2、能力目标: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说出感受。
3、情意目标:体会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表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
[教学重点]:训练阅读能力,提炼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结合个人人生经验及阅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由于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与气氛很重要。
二、说教法: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语文课程中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由于读者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文章,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加之,现代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我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引导学生自己看书、自己练习;自己讨论解决疑难问题;自己内化为真实的情感。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
在教学此文时,拟在反复阅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我采用阅读期待、反思、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效率。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阅读的对话者之一。我主要从以下方面激发学生兴趣:
1、在教学前,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2、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以利于体悟人物的心境,理解文章主题。
3、把有关风筝的知识、名句等融于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积累。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第二课时反复阅读,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说学法:
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管《风筝》一文属早期白话文,某些字词、句子的表达方式会生涩难懂,而文章本身思想深邃,但这一切都可以在反复地阅读中,在用心地体悟中,在教师适时点拨中,迎刃而解,而激发学生阅读、探究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我们的课堂无非是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鼓励学生从以下方面去学习探讨:
1、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整体感知课文。
3、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路,激发独特的感受,抓住关键词语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互帮互学,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5、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补充完善。
四、说过程:﹙仅以第二课时为例﹚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以下程序操作:
﹙一﹚引入课文,创设情境。你有没有做过让自己非常后悔的事情﹖说说看。
﹙二﹚速读课文,深刻理解“无可把握的悲哀”一句的深刻含义?
(三)品读重点段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提示:1、从词语、修辞、内容、情感等方面提出,圈点勾画。
2、学生自己讨论解决。﹙兵教兵﹚
﹙四﹚默读课文,多角度提炼文章主旨:
1、文中回忆了一件什么事?这一幕后来作者称之为什么?
2、后来我的想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造成我思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我对自己的过错,想怎样补救?弟弟接受了吗?为什么?
4、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作者在文中表现了怎样的思想内容?
(五)思维拓展训练:
1、当年的鲁迅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别人,孔子怎样评价这种做法?你的身边、生活中有没有类似例子,试举例说明。
2、文中在写我对小弟弟精神虐杀的一幕时,写到“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请结合小弟弟的性格特点,想象小弟弟那时的表情和心理,进行片断描写。如:“看着哥哥傲然离去的背影,我的眼泪……”(150字左右)
(六)总结:
《风筝》不仅是展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
(七)作业:
1、积累古诗词中关于风筝的句子,抄到资料本中。
2、巩固性试题。
3、思考:① 鲁迅的自我反省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
《风筝》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20课《纸船和风筝》,是第五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
1、文本解读:
《纸船和风筝》讲的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故事讲了小松鼠和小熊因为纸船和风筝成为了好朋友,后来又因为一点点小事而吵架,最后两人互相体谅,互相宽容,又和好如初。
故事的动人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之后,他们表现出的内心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的方式和感人场面。当我们的感情和友谊产生“裂缝”的时候,赌气只能使“裂缝”扩大,容忍和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只要我们带着一颗童心,带着对真挚友情的向往,去学习课文,就一定会受到深深的感染。
对于这样一篇文章,敢于率先伸出友谊之手的人,是令人敬佩的。通过文章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自悟、从而克服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品格。
另外本篇文章有两大特色:首先这是一篇童话色彩浓郁的文章,生动有趣的场景和通俗浅显的语言易于让学生走入文本,理解文本。其次本文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如: “祝你快乐”!“祝你幸福”!“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通过对此类语言的学习,使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能更好地沟通。
2、文章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及作用
第五单元是围绕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这一专题编写的。从识字五到语文园地,从团结起来力量大,到相互称赞、学会欣赏别人,到相互帮助、和睦相处,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本篇课文是本组教材中的第四篇课文,通过学生对本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在相互称赞、学会欣赏别人的基础上能更好地与人沟通。
二、设计理念:
1、为学生创设多种语文实践的机会,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激扬美性服务。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有所悟,在悟中有所思。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深厚的友谊之情。
2、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心情变化,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深厚的友谊。
(三)课前准备:cai课件,小熊、松鼠图片,文章语句,抒情音乐。
四、教法和学法:
1、教法:在全文中我采用扶放结合法和朗读式教法,并辅助图文和多媒体演示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新知识,掌握内容,成功地达到教学目标。
2、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实际操作中我采用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积极探索新知识,举一反三,形成能力。“授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说明学习方法指导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吧!你们觉得是就鼓鼓掌,你们觉得不是就摇摇头。
(1)、我们是敌人。
(2)、我们是好朋友。
(3)、你和朋友之间的关系非常好。
(4)、你们是最有自信,最棒的孩子!
2、复习生字词。
(1)、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2)、课后词语。
(3)、选其中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二)、学习课文,感悟内容。
1、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20课《纸船和风筝》,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和——的故事?(生答)(板贴小熊和松鼠的图片)也知道了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出示: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跟我读。(生读课题)
2、师:可纸船和风筝到底是怎样让他们俩成为了好朋友的呢?(板贴好朋友)
请小朋友带着这个问题自由地读读课文第2——6小节,找找答案吧!(生自由地读课文)
3、学习课文第2——6小节。
(1)、(出示小熊乐坏的图片)师:小朋友,从这幅图,你看出了什么?为什么小熊乐坏了呢?(指名回答)
师:是啊,松鼠把自己最爱吃的送果送给小熊,并祝小熊快乐,怪不得小熊乐坏了。(随即板贴祝你快乐)
2、指导朗读
师:(出示: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因此,我们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3、师:小朋友,平时,你们都有哪些开心快乐的事呢?请你说一说,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快乐吧!(指名说,这里让学生具体说说)
4、师:真开心,让我们都变成快乐的小熊,拿起书再来快乐地读读第3自然段吧!(齐读)
5、(1)、师:友谊之船使小熊乐坏了,那幸福的风筝又带给松鼠怎样的心情呢?(出示图片、指名说)这幅图你又看出了什么呢?为什么?(随即板贴祝你幸福)
(2)、指导朗读
师:是啊,松鼠看见小熊祝他幸福,是多么快乐幸福啊,谁来快乐地读读第5自然段。(多叫几个举手的小朋友读)
(3)、师指着“一把抓住”问:小朋友,“一把抓住”说明什么?松鼠一把抓住风筝会怎么说呢?谁来演?(指名说,指名和老师一起演)
(4)、师:演得真像,掌声鼓励。让我们大家跟着这位小朋友学演一下吧!首先请1、3、5、7排的小朋友站起来当松鼠,2、4、6、8的小朋友坐着伸出右手像风筝一样来飞起来。(轮回演)
6、(1)师:小熊和松鼠都乐坏了,因为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再(出示: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感受他们的快乐,感受他们的幸福。(齐读)
(2)(播放课件演示)师:是啊,纸船就是友谊的使者,随着小溪流到小熊的家,风筝就是友谊的翅膀,随着风飘到松鼠的家。请小朋友闭上眼睛,纸船和风筝就是他们友谊的见证。
(3)(出示:第7自然段)师继续说: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带漂流的纸船了。
师:请你们睁开眼睛。小朋友,请你想一想,他们俩可能为了什么小事吵了一架?吵架后两只小动物的心情怎样呢?(指名说)
(4)(播放抒情音乐)指导朗读
师:是啊,没有了朋友的祝福,是多么的难过啊,带着你的难过,请第一、二组的小朋友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吧!(生读第7自然段)
师:小伙伴离开了,友谊消失了,是多么的伤心失落啊,带着你的伤心和失落,第三、四组的小朋友,请你们再来读读这段话吧!(生再读第7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8、9自然段
1、师:从此这对好朋友就真的分开了吗?请小朋友拿起书,认真地读好第8、9自然段。(自由读)
2、(老师贴上记者证,拿起话筒)大家好,我现在是二(4)班的记者,你们就是可爱的小熊和松鼠,我来采访采访你们。(请上两个小朋友)
(1)师:你好,小熊。听说你和松鼠吵架了,你的心情怎样?我还听说你扎了很多的风筝挂在高高的树枝上,可为什么不放呢?
师:是啊,小熊很难过,他把风筝挂在高高的树枝上,他是多么希望松鼠能看见,他心里在思念松鼠。
(2)、小松鼠,你和好朋友吵架后,又是怎样做的呢?
3、指导朗读
师:多伤心的松鼠啊。谢谢你们把我当作好朋友,向我诉说心里话。让我们带着思念,带着伤心好好地读读这两段话吧!
4、(播放萨克斯)(让学生看窗外)
(1)师:在没有纸船和风筝的日子里,小熊每天来到清清的小溪边,他多么希望能收到纸船啊,可他只看见从山上流下来的溪水;松鼠每天都走出家门,他多么希望能收到风筝啊,可他只看见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
(2)师:一天、两天、三天......过了好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啦!(出示过了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啦。他在一只折好的纸船上写了一句话:“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他把这只纸船放进了小溪。)我请男同学来读。(男生读这段话)
(3)师:小松鼠多么渴望能和小熊和好啊,多么盼望小熊能放一只风筝啊,让我们女同学再用期盼的语气来读读这段话吧!(女生读这段话)
(4)用“如果......就......”说一句话。
(5)师:傍晚,松鼠看见一只美丽的风筝朝它飞来,高兴————。他连忙————————。
(6)师:松鼠为什么高兴得哭了,他在高兴什么,他在哭什么呢?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感受松鼠的高兴而哭的心情吧!(齐读)
(7)师:这时,松鼠边放纸船边会说些什么呢?
(四)读诗回味。
师:纸船和风筝又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下面请小朋友和同桌轻声地读读这首诗,让友谊传遍你我他。(自由读)
师:我请男同学来读上行,女同学来读下行,再来感受友谊的珍贵。
友谊就是风筝飘呀飘,
友谊就是纸船漂呀漂,
友谊就是祝福一串串;
友谊就是得到了就会快乐,
友谊就是失去了就会难受;
友谊就是祝你幸福!
友谊就是祝你快乐!
(五)课后延伸
1、师:是啊,友谊就是得到了就会快乐,友谊就是失去了就会难受。小熊和松鼠也让我们给你们带来了一封信。(出示信件)
亲爱的小朋友:
你们好!经过这件事后,我们更加懂得友谊的珍贵,也懂得得到友谊的快乐和失去友谊的难受。你们一定要学会容忍和谅解,可千万别为了一点小事而吵架啊!
2、小熊和松鼠说得多好啊,我们一定要珍惜朋友间的友谊,一定学会容忍和谅解。(板贴容忍和谅解)让我们也来学学小松鼠和小熊,折折纸船和风筝,写上祝福的话,送给我们的好朋友或自己的爷爷奶奶等亲人,让纸船和风筝带着深深的祝福,带着浓浓的真情,为我们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吧!
(亲爱的爷爷:
您好!祝您————!)
六、板书:
纸船和风筝
容忍 谅解
小熊图片 松鼠图片
好朋友
祝 祝
你 你
快 幸
乐 福
《风筝》说课稿14
一、说课内容简介: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20课《纸船和风筝》,是第五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
二、教材解读:
(一)文本解读:
《纸船和风筝》讲的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故事讲了小松鼠和小熊因为纸船和风筝成为了好朋友,后来又因为一点点小事而吵架,最后两人互相体谅,互相宽容,又和好如初。
故事的动人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之后,他们表现出的内心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的方式和感人场面。当我们的感情和友谊产生“裂缝”的时候,赌气只能使“裂缝”扩大,容忍和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只要我们带着一颗童心,带着对真挚友情的向往,去学习课文,就一定会受到深深的感染。
对于这样一篇文章,敢于率先伸出友谊之手的人,是令人敬佩的。通过文章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自悟、从而克服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品格。
另外本篇文章有两大特色:首先这是一篇童话色彩浓郁的文章,生动有趣的场景和通俗浅显的语言易于让学生走入文本,理解文本。其次本文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如:“祝你快乐”!“祝你幸福”!“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通过对此类语言的学习,使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能更好地沟通。
(二)、文章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及作用
第五单元是围绕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这一专题编写的。从识字五到语文园地,从团结起来力量大,到相互称赞、学会欣赏别人,到相互帮助、和睦相处,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本篇课文是本组教材中的第四篇课文,通过学生对本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在相互称赞、学会欣赏别人的基础上能更好地与人沟通。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这8个要认识的生字是:坏、松、扎、抓、祝、福、句、幸。会写8个字,这8个要会写的生字是:坏、松、扎、抓、祝、福、句、幸。理解词语“快乐、幸福、飘荡、漂流、难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深厚的友谊之情。
3、抓住“松鼠高兴得哭了”这句话,引导学生体会松鼠为什么高兴得哭了?从而使学生明白当我们的感情和友谊产生“裂缝”的时候,容忍和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二)教学重点:
1、认识8个生字,这8个要认识的生字是:坏、松、扎、抓、祝、福、句、幸。会写8个字,这8个要会写的生字是:坏、松、扎、抓、祝、福、句、幸。理解词语“快乐、幸福、飘荡、漂流、难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深厚的友谊。
教学难点:抓住“松鼠高兴得哭了”这句话,引导学生体会松鼠为什么高兴得哭了?从而使学生明白当我们的感情和友谊产生“裂缝”的时候,容忍和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四、设计理念:
1、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进行识字教学,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2、为学生创设多种语文实践的机会,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3、“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激扬美性服务。
五、教学设计:
(一)、实物导入,引发学生兴趣
1、教师一手拿折好的纸船,一手拿着风筝:“请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师板贴实物纸船和风筝。
2、板书课题:20.纸船和风筝
3、指导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纸船和风筝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情境,构建一个个引力强劲的磁场,抓住学生的心,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探知欲望)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1)、读生字卡
(2)、找朋友游戏——连字成词【在游戏中巩固生字,在轻松愉快地气氛中学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请学生说说读了课文后你读懂了些什么?
(三)、读文识词,通读理解。
1、学习1—6自然段
(1)自读1—6自然段,小松鼠和小熊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说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为了好朋友?
(2)指名交流。师随机板书:快乐、幸福
(3)指导朗读“祝你快乐”!“祝你幸福”!当小松鼠和小熊在纸船和风筝上写上这两句话的时候,心情会怎样呢?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这种心情表现出来吗?
(4)指名读,小老师读,齐读。
(5)齐读1—6自然段。
2、学习7—11自然段
(1)自由读7—11自然段,小松鼠和小熊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
(2)指名交流,随机板书:飘荡、漂流,分别写在纸船和风筝的实物下方。
(3)联系实物,比较识字“飘、漂”,你是怎么记这两个字的?
(4)用“飘荡、漂流”造句。
(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充分利用已有的实物,联系儿童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区分同音字“飘、漂”的形和义,并且力求做到识用结合,用“飘荡、漂流”造句。)
(5)指导朗读,读出小松鼠和小熊难过得心情。
师:小松鼠和小熊为了一点小事吵架,心情一定很——
生:难过、伤心。板书:难过
谁能读出小松鼠和小熊现在的心情?
(6)指名读,齐读。
(7)最后他们和好了吗?他们是怎么做的?出示:“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指名读,小组读。
(8)齐读7—11自然段。
(四)、解决难点,深入理解。
1、指名读11节,既然小熊愿意和小松鼠和好,小松鼠应该很高兴,为什么还要哭呢?而且是高兴得哭了,他又在高兴什么,哭什么呢?
(这部分是本课的难点,这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可能会多样化,也许小松鼠是在为小熊又愿意和它做好朋友了而高兴,也许它是在为自己首先和小松鼠和好而高兴,也许它是因为害怕小熊还愿不愿意和它做好朋友而哭泣,也许它在是担心小船会不会顺利被小熊收到而哭泣……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
2、让我们带着这种复杂的心情,齐读11节。
3、如果你是小松鼠,现在你会在纸船里写点什么呢?生试写1到2句话。
(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学生内心的童心童趣被激活了,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感受,适时地设计小练笔让学生写一写,既是对文本的补白,又是为学生提供了运用语言的平台。)
4、汇报交流。
5、齐读课文
(五)、巩固生字词
1、指导学生把词卡贴在黑板的大树上,摘下来领读、齐读。 2、开火车读。 3、指名读。
【把词卡贴在黑板的大树上,摘下来领读、齐读,在读中加深对词句的理解,体会词语的含义。】
(六)、指导书写生字
1、教师范写。2、小组合作,互相评价。在生字中找你认为写得好的字,冲它笑一笑,或再高兴地读一遍。
【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愉悦,从而培养学生认真写字的习惯。】
(七)、作业:
1、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好朋友听,并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你的心意。(把学到的故事讲给身边的好友听,这也是对语言运用的绝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会得到同步的发展,给学生创设了语文实践的机会。)
2、每篇积累
让学生从本课中找到喜欢的词句,并记住它。【语文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每一课都让学生去发现好词、好句,并记住,既可以在日积月累中学到丰富的语文知识,又能让学生养成时时积累、事事积累的好习惯。】
(八)、板书设计
20、纸船和风筝
快乐 幸福 纸船和风筝实物
飘荡 漂流
难过
高兴得哭了
设计理念:板书上的这几个词,是贯穿全文的关键词,把小熊和小松鼠心情变化过程清楚地呈现出来,使学生很快能理清文章脉络,放在黑板上学生反复识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风筝》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叙事性散文,是第一单元,第一篇鲁迅文章。既表现手足亲情又意蕴丰富,有助于提高学生情感体验,培养探究性阅读能力。文章讲述了“我”因为看到风筝,引起对儿时虐杀自己小兄弟的风筝梦的回忆和深深的自责,展现了兄弟间浓浓的手足亲情。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整体感知和理解能力;但获取知识的方式多以图片、声音等具体形象为主,较少接触意蕴深厚的文章,对抽象的文字有陌生和排斥心理;字面理解文意,泛泛感知思想情感;难以抓住要点来准确体会、理解文章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全文,理解文中“精神虐杀” 指什么;
难点:体会、理解作者悲哀之情和全文浓浓的手足亲情。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读叙事中的描写语句,积累词汇。
能力目标——学习迅速抓住文章要点的方法,通过讨论赏析,理解“精伸虐杀”实质。
情感目标——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亲情,学习作者严于自省的高尚品德。
二、说教法
1、理论依据:
《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习要“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能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情感”,“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沟通课堂内外”“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以问题带动阅读学习”。
2、教学方法:
实践法:亲身体验体会到文章意图。
提问法:本课教学主要方法,通过连环问题促使学生阅读文本,理解主题。
诵读法:通过各种朗读方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勾画法:通过重要句词来落实重点,理解文意
讨论法:培养合作精神及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3、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示范朗读,风筝图片,学生放风筝录像,计算机技术支持
三、说学法
依据以上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学安排,指导学生上网收集资料,通过实践参与培养学生自学和动手整理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启发、讨论、探究来赏析、理解叙事散文。问题法,提示法穿插使用。让学生学过本文,不仅理解了作者的情感,还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逐渐形成主动阅读文字、理解文意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配乐展图,引出课文)
上网收集作者资料
(二)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疏通生字积累词汇
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全文围绕风筝回忆了什么事?你有何感受?)
(三)品读赏析 “我”对小兄弟的“精神虐杀”指哪件事?具体说说。(诵读,表演)
(四)讨论探究 “我”当时为什么要那么做?现在的心情是怎样?划出关键词。(引导,讨论)
(五)拓展实践 展示古诗《村居》,进一步体会放风筝的乐趣。
播放学生放风筝录像,写一段放风筝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我的板书是一只展翅飞翔状的风筝,上面印着大大的精神虐杀,一方面是我不许小弟放风筝,一方面是小兄弟对风筝的痴迷,而这其中又承载着浓浓的手足亲情。板书简洁明了,形象地体现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
六、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我上学期参加市“多媒体与信息技术整合”比赛时的参赛课文。在上课时,我把语文从单一枯燥的文字解说种释放出来,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机会,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愿意主动去阅读文本,动笔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因而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文段有很多写得非常优美。这是能获得二等奖的原因。
而之所以没拿到一等奖,最主要还是对使用新教法比如“网上搜索”“论坛上发表文段”没能作充分的课堂预计,导致课堂有些暂时性的混乱。而且对教案不够烂熟于心,提问有时不够有针对性,被外界干扰后显得不够流畅。因此,充分备好每一课,做到备教材,备学生,熟悉教案时我今后在教学中要更努力的方向和重点。
第五篇:风筝说课稿
风筝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重点,编者的主要意图,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部分新词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读懂课文内容,能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句子,体会秋天放风筝给孩子带来的乐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验童年生活的快乐。
难点:在引导理解孩子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二、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本课设计中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读代讲、读思结合,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个性化表达的能力。
三、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并通过适当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个情境,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在教学本课时,我就通过生动优美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图片、及多次的角色转化,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新知。
2、赏析教学法:即品读课文,感受语言美。我主要是通过对文中的句、段进行品析,采用了以读代讲 法、品词析句法,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逐渐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处,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0要、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之一。我还在朗读中让学生训练语言文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在朗读中发展思维,在朗读中陶冶情感。最终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四、说学法:
教学本课时,我指导学生采用了自主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在学习生字环节和学习“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时,用上了这两个学习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学习相结合,教学中既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尝试以自己特有的目光认知、感受课文,又在学生认真思考之后,让其参与到合作探究的学习之中,互相倾诉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独特感受,将课文内容的学习巧妙地融于情感的交流之中,互相取长补短,初步实现由对文字的感知过渡到情感的体验)
五、说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学习中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辛勤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1、唤起情感,激趣导入
首先让同学说说自己在童年最快乐的事与大家一起分享,提出贴近生活、情感兴趣的问题有利于在一开始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为课文的学习开设了一个不错的开端。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在朗读中检查学生生字读音,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变枯燥为生动,学生才有想读课文的欲 望,为课文的学习进行铺垫。
3、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感悟做风筝的乐趣。让学生找出描写做风筝时表现心情的句子,并通过想和同桌交流风筝什么都不像,却还把它叫做“幸福鸟”的原因,让学生体会做风筝的快乐,学生独立思考之后,让其参与到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互相说说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将课文内容的学习巧妙的融入情感的交流之中,互相取长补短,初步实现由对文字的感知过度到对情感的体验。
(2)感悟放风筝的快乐。通过朗读第3自然段,找出这一自然段描写风筝飞起来的词语,从内容上感受放风筝的心情,再联系生活想象自己放风筝时的情景,自己在放飞风筝时的.动作、语言、心情等。让生活在课堂中回放,并观看放风筝时图片,让放风筝的快乐感染着每一个孩子,这样的设计能使其更加投入自己的情感,学生在富有情感的朗读中如同身临其境,多次通过角色转换的方式,让学生尝试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体会做风筝、放风筝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实现情感的转移。
(3)体验找风筝的心情。教师配悲伤音乐范读风筝飞走时的心情,学生谈谈自己听后的感受,并通过找描写心情难过的词语,进一步理解此时的心情,用自己的动作、语言,理解两个关键词“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来深入体会由快乐到难过的心情变化,朗读的指导也就水到渠成,并通过寻找风筝来找回那份快乐,此时进一步拓展,请学生想象找到风筝和没找到风筝的心情变化。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创新离不开想像,想象离不开假设。一个事件可以有多种办法,一个故事可以有多种结局。教师要善于用假设延伸课文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风筝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
为能很好地落实上述编者意图,针对课文的特点,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认知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三、说重点与难点:
了解课文通过哪些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是本课教学之重点,而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则是教学之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二>学法:合作交流,读写结合。
五、说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让学生熟读课文。
六、说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
1、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跟随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2、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现在来回顾一下:
出示: 问题解决单
二、我会读。
截去 撑地 手持 撒脱
支撑 急速 风筝 拄着
甩掉 转向 拉动 蹦跳
泛起 跳跃 仰望 追赶
酸涩 旋转 漾出 抓住
(1)指组读词语。
三、我会说。
说说词语中哪一组让你想到刘老师的哪一件事情?
文中讲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师生交流:
第一组写了刘老师“笑谈腿疾”的事 第二组写了刘老师“旋转板书”的事 第三组写了刘老师“放风筝”的事 第四组写了刘老师“追赶风筝”的事 教师板书:笑谈腿疾 旋转板书 放追风筝
2、热爱生活、渴望激情的苏叔阳。在回忆刘老师这些动人心弦的事情时有这样一段心灵独白:
出示:(指生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3、师引入: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让作者魂牵梦绕了30年呢?这理想的风筝指的
是什么呢?(这也是我们上节课留下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带着这个问题随着作者的追忆,一起走近这位特殊的老师。
四、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出示:学习小提示:
1、小组内自选感动你的故事。然后自由默读相关的段落,刘老师的哪些细节拨动了你的心弦?将相关语句圈画出来,用心读一读,想一想,你从中读出一位怎样的老师?适当地作一些批注。
2、小组内交流读书感受。
过渡语:师:同学们刚才在书上已留下了自己思考的痕迹。现在,谁来说说文中哪个故事打动了你?哪些词句触动了你的心灵?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一)
1、笑谈腿疾 师生交流:
①以外貌描写介绍了刘老师的慈祥、忠厚、身有残疾的特点。
②这是一个非常开朗的刘老师。这是一个笑对人生、乐观向上的刘老师。
从“笑”这个词我体会到刘老师的幽默风趣 坦然面对自己的残疾 。
师:刘老师的幽默源自对生活的乐观。
2、感情朗读:
师:你们能透过文字的表面更深层次的去思考人物,很好。我觉得无论怎样,一个正常人失去一条腿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而刘老师却是笑着说自己的腿残,是何等的乐观啊!谁能学着刘老师的样子笑着来说一说?试读——指读——评价——再读。 ③刘老师笑得那么自然,说得那么轻松,可同学们听了心里却是酸酸的。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生交流:
同学们对老师丢腿感到非常惋惜?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是因为 ( ) 。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是因为( )。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又是因为( )。 (学生是笑刘老师的风趣,酸涩充满着理解与同情,尊敬反衬出刘老师的坚强乐观,与孩子亲密无间,令孩子们敬佩。)
▲同学们由笑声→酸涩→尊敬,多么微妙的情感变化呀,这就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作者表现人物的灵魂,以后我们写作时要多有这方面的细节刻画。能读好吗?(指名读,并及时评价)
3、身体残疾,却那样的乐观幽默,刘老师以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位学生,所以作者说——出示:
生齐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过渡语:又是哪个故事,哪些细节深深地感动着你呢?继续
(二)旋转板书
1、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动的细节。
①(“撑地”“离地”“急速”“转”等词语感受老师的板书的不容易,尤其是“急速”中不是轻松,而是竭尽全力的感觉。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
②“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多少次”(体会敬业执着)(刘老师的坚强;他对工作的热爱)
③一个残疾人,可是他却和正常人一样给学生上课,他的意志非常坚强。
师:④一个残疾人能这样笑对人生,的确很坚强,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那就是“身残志坚”。
2、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刘老师靠着一根圆木棍撑地,你说支撑起他的仅仅是这根圆木棍吗?(不是)那是
什么?(是刘老师的坚强;是他对工作的热爱 乐观与自信等)
3、师:看来这圆木棍已和刘老师融为一体了。它撑起的是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工作的热爱也就是后文所说的:他是一个功德无量的圆木棍。。所以——(引读:他每转一次??激动的心跳。)这心跳源于(对刘老师的担心;这心跳出于对刘老师的敬佩、感动。
4、感情朗读:
②这心跳里包含了这么多的情感,让我们带着这些感情一起读一读这一小节.出示:第五小节
②师:你的朗读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刘老师旋转板书的情景。
4、是呀,刘老师的每一次旋转都撞击着同学们的心,引起同学们一阵阵激动的心跳,更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脑海里。难怪作者说(齐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2)放追飞风筝
过渡语:刘老师的一言一行都震撼着同学们的心,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谁来说说又有哪些细节打动了你?
1、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动的细节。 8自然段
(1)刘老师在春暖花开的之时放起亲手制作的风筝,可见刘老师很有生活情趣,有自己的爱好。
(2)“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最精妙的是黑燕子风筝。”体会到刘老师的心灵手巧 热爱生活 乐观。(他能扎出这么精妙的风筝,一定是个热爱生活的人。)
(3)“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引导从“决不肯”来体会。指导读出刘老师的坚强不屈。)
(这是一个喜欢挑战自我的刘老师)
(4) “他总是手持线拐??在风中翱翔盘旋。”
风筝说课稿3
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孩子们:
你们好!今天,我向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20课《纸船和风筝》,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是围绕“与人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这一专题来写的,它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谅解,带着浓浓的真情,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长桥。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
针对本课教材的特点和二年级孩子认知、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正确、美观地书写“幸、福”两个字;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建立友谊时的快乐,失去友谊时的痛苦,以及寻回友谊后的激动,愿意与同学建立友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生字,积累词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感受友谊的珍贵,懂得与人友好相处。而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得到友谊的快乐和失去友谊的痛苦,体会松鼠和小熊的情感变化,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以读为主的主体教学法。”本课教学分为两课时,我今天说的是第二课时。本节课共分为五大环节:
一、复习字词,导入新课:
二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仍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上课前要复习巩固生字,教师运用多种形式:齐读、开火车读、用字组词、用词说句达到了积累运用的目的`,又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亲切地说:“大家都和生字宝宝交上了朋友,这节课我们再读读这个童话故事,分享松鼠和小熊那浓浓的真情。”教师富有童趣的语言把孩子带到了童话王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细读课文,感悟内容
自读自悟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设计教学时,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在自主读书中融入情境,体会课文内容。在教学中安排了有层次的朗读感悟:
第一个层面: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为了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先指名分段读课文,边读边想,你都读懂了什么?当学生回答出是纸船和风筝传递了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时,进行
第二层面的教学:通读课文第一部分,体会得到友谊的幸福。
课文的第一部分1——6自然段主要表现了松鼠和小熊互赠礼物,彼此拥有友谊时的快乐。首先,教师边说边板画出“高高的山,清清的水,绿绿的小草,美丽的花,这就是松鼠和小熊住的地方。”这样运用简笔画的形式进行板书,使学生融入到故事情境中,然后自读第一部分课文内容,边读边体会是什么让他俩成了好朋友?纸船和风筝是怎样让他俩成为好朋友的?学生在汇报读文感悟时,教师抓住两个不同的“飘呀飘(漂呀漂)”体会风筝、纸船飘(漂)的很远很美,“乐坏了”体会到松鼠与小熊的欣喜,当学生的情感与两个小动物的欣喜和快乐产生碰撞时,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学生的读书会有感而发。真正体验到友谊的幸福。
第三个层面: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体会失去友谊的痛苦。
课文第二部分7——11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也是故事最动人的地方。教学中侧重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首先,伴着音乐,教师用变化的语气说:“是啊,有了好朋友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啊,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件小事吵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他们俩多难过啊。”由此学生的情感与动物的难过之情融为一体,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体会松鼠和小熊难过的心情。在学生汇报自读感悟时,老师随即点评:“你读得很难过,谁能比他读得更难过?”这样在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下,使学生与文本中小动物的情感产生共鸣,即由失去朋友的难过到重获友谊的幸福与激动,从而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拓展延伸
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指着黑板上的纸船问:“这真是一只吉祥船,来给他们起个名字吧。”在故事的结尾,教师接着问:“纸船动起来了,风筝飘起来了,你想对松鼠和小熊说些什么?”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指导写字
纸船和风筝送出的是祝福,松鼠和小熊得到的是幸福,让我们把这份幸福写下来吧,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幸、福”两个字,指导把字写正确、写美观。
五、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当学生练写“幸福”两个字时,教师巧妙地结合板书中“幸福”两个字写出“拥有朋友,一生幸福”再结合黑板上美丽的简笔画,这样图文并茂地设计板书,使学生的情感再一次得到升华,也总结了全文。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始终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创设情境,注重培养学生读中感悟,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风筝说课稿4
一、说教材和学情
(一)教材
《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因为有了他的存在,生活才具有了诗性的光辉,生命才具有了永恒的动力。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可是,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这篇散文中,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作者以风筝为描述对象,借风筝抒怀、述志,风筝是情绪消长的线索,也是复杂思想感情的凝聚载体。诗篇以凝练的语言,炽烈的感情,表现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浓郁的诗情、诗境,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二)学情
《风筝》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刚进初中的十一二岁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而且我班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学习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
过程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探讨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二)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浓浓亲情的体验上;将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三)课时安排及目标内容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加上农村学生基础差的特点,我在教学上安排三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课时将本文与<满天的风筝>进行对比阅读。这里我重点说明第二课时。
三、说教学方法
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文章,由于他们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一定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通过朗读来感知文本;以圈画重要词句并赏析品读来落实重点,理解主题;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同时借助于录音机、图片以及其它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
四、说教学程序及策略
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入,初步感知
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在阳春三月放飞风筝的情景,并配以教师一段声情并茂的导入词:岁月的书签一页页翻过,我们的年龄虽早已离开了童年的范围,但那些关于童年的零零碎碎,总会在空闲时候,或睡梦中,一幕幕重现脑海,即便霎那的遐思,也每每咀嚼出甜蜜,快乐。风筝给单纯的童年带来了别样的快乐,这快乐化成一段长久记忆铭刻于我们的脑海中,同时也铭刻于鲁迅的心中……
好的导入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二)与文本对话落实重难点
轻松的心情利于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而朗读全文,既积累了词语,又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所以我让四名学生美美的来读课文,利用古筝曲《高山流水》做背景音乐、渲染气氛,让学生边听边思考:1全文回忆了一件什么事?你读了有哪些感受?这一环节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思考题:
1、哪些地方体现了小兄弟对做风筝的痴迷?学生通过朗读、勾画找出相应词句,从而将课文的学习落实到语言层面。
2、“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指哪件事?具体是怎样的?
这一段“精神的虐杀”的文字,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两个呼之欲出的人物。“我”的盛怒和蛮横。小兄弟的惊惶与瑟缩,两种心境的描写,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力,因而抓住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的特点,让他们在课堂上即兴表演这一情节,把自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搭建一个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解放其思想和个性,改变以接受为主的单一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学中乐”,在“乐中学”。同时通过表演让学生体会到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希望小兄弟有出息,是恨铁不成钢的手足亲情。从而突破文章的教学重点。
3、我当时为何要这样?现在想来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与悲哀”?
对这一教学难点在学生阅读全文,划找相应词句后,组织学生首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进行赏析和朗读,然后再全班交流。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悲哀”之情。
4、“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全然忘记了,这说明了什么?
(三)与作者对话感悟主旨
读了本文之后让学生谈谈:“此时如果鲁迅先生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学生可能会说:你有错就改,严于自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也可能会说其实你对小弟非常关心爱护,非常希望他能专心读书;也可能会说不要再责怪自已了,那不是你的错,而是社会造成的等等。通过想象与文中人物对话,加深他们对主题的理解。
最后教师加以总结:《风筝》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叙写了一段人间真情,它似一曲温馨的歌谣,让我们沉浸于自然、和谐、水乳的交融的诗情画意中。最后,在学生欣赏山东潍坊风筝节的喜悦氛围中结束全文。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我的板书是一只展翅飞翔状的风筝,风筝上压着鲜红的“精神虐杀”,一边是“我”不许弟弟放风筝,一边是弟弟的痴迷风筝,这承载着童年梦幻的风筝展现了浓浓的亲情,而且板书简洁明了,形象地体现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
风筝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本次活动来源于生活,我们都知道,风筝是幼儿比较喜欢玩的运动器械之一。它的形式非常多,有蜈蚣风筝、燕子风筝、阐风筝、雨伞风筝、篮球、太阳风筝、龙风筝等,其中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幼儿虽然知道各种风筝,但是对风筝还不了解,因此有必要引导幼儿正确认识有关风筝的知识,通过放风筝活动,培养幼儿积极心态,体验合作乐趣,激发幼儿集体荣誉感,增进家长与幼儿间的情感,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爱慕之心,人皆有之”的确,每个人都喜欢美的事物,幼儿也不例外。本周的主题是风筝,正符合幼儿的审美要求,他们熟悉风筝,又不缺乏对风筝的喜爱之情。他们认为风筝正是美的象征。“美丽的风筝”是以风筝为主线贯穿整个活动,是幼儿能接受和理解的,这是前提与基础。另外,在主题活动开展之前。我让幼儿自带一风筝到幼儿园,并建议家长在双休日与孩子一起放风筝,让孩子尝试自己牵引飞上天的风筝。
二、说目标
主题目标:通过参加系列活动,感受春天带来的喜悦,萌发热爱春天和保护美好环境的情感,在运用多种感官关注生活的过程中,发现春天的'各种变化,学会欣赏春天里美好的事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春天的各种特征,把目标定为:
1、了解风筝,在此基础上产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2、感受各种各样的风筝色彩与形态的美,产生喜爱风筝、喜爱大自然的情感。
3、运用多种材料和方法表现风筝色彩与形态的美。其中,目标1是知识方面的,目标2是情感方面的,而目标3则是在情感目标的基础上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表现。
三、说教法: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主要以直观法、谈话法进行,小班幼儿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因此在活动中贯彻直观性原则非常重要。
直观法包括:操作演示法和示范法。
操作法是幼儿喜欢的形式,他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通过材料充分表现出来,既可以活动,又可以与同伴进行交流、合作。老师先讲解怎么牵动手中的线,示范怎么放风筝,让幼儿仔细观察。
四、说学法
(一)语言表达法
语言表达是最为直接的一种学习方法,针对本班幼儿的情况,语言表达是幼儿比较喜欢的形式,他们也会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偶尔还会向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所以,语言表达是幼儿进行活动最乐于接受的。
(二)尝试活动法
要让幼儿能够充分地活动起来,尝试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幼儿极为感兴趣的形式。幼儿在尝试活动中,利用所提供的材料,引导幼儿俩人结伴选一个喜欢的短线风筝,让幼儿尝试自己放飞的快乐。
五、说活动过程
(一)引题
以蝴蝶找朋友引出课题,首先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也让幼儿了解蝴蝶喜欢花是因为花很美丽,让幼儿也从中初步体会花的美丽,并让幼儿观看、欣赏各式各样的风筝图片、课件,从而引出所授课的内容《风筝真美》
(二)谈话活动
这个部分是教师与幼儿进行平等对话的环节,请幼儿说说自己从什么地方看出春天来了。通过提问、欣赏、交流,让幼儿体会、感受风筝的美丽,简单了解各种各样的风筝,以及了解风筝的组成部分。
(三)幼儿活动
这是幼儿的尝试活动,利用幼儿所提供的多种风筝,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方式,可与同伴合作完成。可与老师一起放飞,有小朋友牵引,老师托送风筝飞上天。通过幼儿自己的尝试活动。
六、活动延伸
休息日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放风筝,回来后讲给同伴听。
风筝说课稿6
一、教材说明:
感悟用智慧与心灵写就的篇章
“春天又到了。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起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逢到这时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飞天空的风筝……”
三十多年过去了,此情此景依然留在作者心中。读完这篇文章,我也被文中的刘老师所深深的感动。《理想的风筝》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以学生的语气,用朴实的语言描写了一位残疾老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祖国、爱学生,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学习文中运用各方面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表达方法。
为很好地落实上述编者意图,针对阅读课文的特点,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为:①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5个生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②过程和方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自主发现课文的叙述顺序及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③情感和态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了解课文通过哪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是本课教学之重点,而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则是教学之难点。
二、教法学法:
实践自主互动平等对话的生命课堂
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理想的风筝》一课,感情丰富细腻,文字简洁明快,易于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适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方法上以自读自悟,读文悟情为主,辅以小组合作探究。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引导者”,教学时,应遵循略读课文特点,努力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用激励性的语言诱发学生思维,用阶梯式的环节推动课堂深入。在平等对话中充分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学程预设:
分享精彩人生,叩响学生灵魂深处的感动
(一)故事导入,激情铺垫.
课前老师介绍聋哑舞蹈演员邰丽华的事迹,并展示《雀之灵》、《千手观音》等舞台剧照,适时配以音乐渲染情境。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调导入:邰丽华用走出常人的毅力,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有一位年过半百的特殊的教师,用自己的行动缔造出生命的尊严,演绎出一首完美的生命之歌,让我们一起去分享这份坚定执着的生命历程。教师相机揭题板书:理想的风筝
情景的渲染,感情的铺垫,更容易让学生从生活世界走向文本世界,滋生出对学习内容的期待,揭题板书水到渠成。
(二)检查预习,顺情引导。
课前,已经要求学生读熟课文,此时老师通过言语诱发:看到一张张充满自信的笑脸,可以肯定,你们一定进行了认真预习。现在谁能为大家介绍主人公的特殊之处呢?
了解了主人公的身份,教师又顺势抛出这一问题:这篇文章又是通过哪些事情来表现这位特殊的刘老师的呢?这一环节,是对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反馈,也是对下一环节学习的自然导入,在学生汇报交流时相机引导学生读出文中有关句子,考察学生生字词掌握情况,让学生明确本文写的是一位左腿残疾的老师,作者是从课上上课和课下放风筝两个方面来写的。帮助他们把握课文的主体内容,从感情上对刘老师有个初步印象。
(三)自主探究,感悟人格魅力
1、自读自悟,点滴倾吐。
作者饱含深情地回忆自己的老师,他的记忆中深烙上了老师的印象,;我们眼中看到的是一位身残志坚的老师,心中激荡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到作者的文章中,去捕捉刘老师的生活镜头,去感悟刘老师的人格魅力。
在学生自主、自由、充分的读书之后,将个人的体悟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体现“导”的价值,跟随学生的发现去牵引指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引领学生倾吐胸臆,穿插合作朗读体会朗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并适时板书:课上慷慨陈词,跳跃旋转,和蔼可亲;课下放风筝:稚气纯朴,生气勃勃、顽强乐观。不知不觉中走进刘老师的精神世界。
语文是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用人格砥砺人格的语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只有用心感悟,用情体验,才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
2、厉练语言,真情告白
教师创设情境:在同学们的点滴倾吐中,平易近人的刘老师正拄着他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奔走、跳跃、旋转,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对刘老师说些什么呢?
这一情境的设置,将让学生一吐为快。可以肯定,学生有了课文文字的依托,有了心灵的震撼,倾吐的将是刘老师的人格魅力,心中放飞的将是理想的风筝。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含义在此不讲自明,本课教学难点也将迎刃而解。
3、有情赏读,砥砺人格
导语:同学们,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走进了刘老师,感悟到他的人格魅力,和作者产生了共鸣,就让我们把心中的感受读出来吧!你想读什么地方就读什么地方,想怎样读就怎样读!
“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以情带读”的“情”,是融合了思想、智慧、体验、想象、灵性的情,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情。“有情赏读”旨在引领学生回读原文,把读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学生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地读课文,带着自己的情感去体验作品,与书本上的文字“激情交流”,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将通过有“情”朗读在学生的脑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四)梳理全文,情感升华
1、质疑激思,自主发现。
此处,教师安排一个质疑环节:“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到这,同学们,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在学生的质疑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导疏理,把问题指向学习写作方法的切入点:课文开头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情景?为什么看到这种情景,作者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和他的风筝?作者为什么要选取对工作和对生活两方面的事件来表现刘老师的精神貌?它们之间有何联系?在小组合作探究之后,学生便会发现:表面上看,刘老师是个爱放风筝、性格开朗的人,深入的想一想,又不仅仅如此,他不因自己的残疾灰心丧志,或者怨天尤人,他甚至比一个健康者更有活力。将工作与生活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完美地凸现人物的人格魅力;也能理解到“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
2、诗文荐赏,升华情感。
课巳近尾声,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散文诗《理想的风筝》,和着曼妙的音乐,与学生一起低呤浅唱:“天,瓦蓝,瓦蓝,理想的风筝随风飘荡,每一个风筝都寄托着一个梦想,飞向理想的天堂……”。有了这样的氛围,有了这样的基调,孩子们就能充实地,自主地,舒展地,幸福地生活在课堂上,此时的课堂一定是一个智慧飞扬,情韵生辉的和谐境界。
结束语:
“一个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所示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作为刘老师的学生,作者是幸福的,同样,我也愿意把这种幸福传递给我的学生。教学的进程其实就是师生共同分享精神财富的过程,在分享中,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彼此享受到尊重的快乐,交流的愉悦,成长的幸福。
朋友,让我们在心灵里点亮幸福的灯盏,用崭新的理念,饱满的激情,无穷的智慧,去实践幸福的课堂,去谱写理想的乐章。
风筝说课稿7
一、课引:唤醒学生对风筝的直接体验
1、师: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看到天上五颜六色的风筝有什么感受呢?
生杂:很高兴,很快乐,想和风筝一起飞。
师:总之,同学们看到风筝的感受是愉快的,可是有一个人看到风筝,涌起的感觉却和我们完全不一样,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翻开课文风筝,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原因。
二、感知课文、学习词语
1、请同学们自由的把课文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做两件事:画出鲁迅先生和我们不一样感受的词语;画出你认为重要的或者是你不会读的或者是你不懂的词语。
2、划出你觉得重要的词语,或你觉得不会读不会写的生字是哪些?读完后自由写到黑板上去。在生字词下加点。不懂的词语打问号。
(生自由读书,5分钟后六七个学生自由到黑板上写生字词。有以下这些生字词,老师重点给加点字正音。)
瑟缩发见苦心孤诣嫌恶憔悴肃杀?丫杈
师:“肃杀”是什么意思?
生1:很冷
师:联系课文句子理解。
生2:形容秋冬天气寒冷。
师:这位同学能很快的解决生字词很好啊。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三、把握情感基调
3、师:刚才大家通过主动的努力,把自己不会地学会了,很好。接下来我们来思考一下中年的鲁迅看到放风筝时的感受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
生1:嫌恶
师:那是他小时候的感受。那中年以后呢?(在北京的空中看到风筝的感受)
生2:惊异和悲哀
4、师:他看到风筝为什么“惊异”?谁能告诉我?
生1:因为做了对不起弟弟的事。
师:那是因为弟弟的原因。
生2:因为弟弟很喜欢风筝,而我又不许他放,看到风筝感到惊异
生3:在北京的冬季看到风筝
师:故乡的风筝是在春二月时放的,而北京在冬季就放风筝了,感到惊异。(好的,这个问题我们先谈到这里)
5、师:那么“悲哀”从何而来呢?
生1:小兄弟向往风筝,而我却不许他放,将风筝折断了,扔在地上,后来知道了玩是儿童最正当游戏。
师:事情缘于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具体的事件是什么?
生2:小时候踩坏了弟弟的风筝。
6、师:我们具体来看一下小时候这件事。课文应该在③④两段。弟弟喜欢风筝吗?哪些词语写出了弟弟是很喜欢风筝的,抓住词语说。
生1:几乎、跳跃
生2:呆看
生3:小半日
(可以将这几句话朗读一下)
7、师:弟弟对风筝不只是喜欢,而且是入迷了。那么我喜欢风筝吗?
生齐:不喜欢。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1:我不但不爱,而且嫌恶。
师:“嫌恶”是什么意思?
生2:讨厌,厌恶
师:他为什么嫌恶风筝?
生3:他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玩的。
师:在我看来,有出息的孩子应该做什么?
生4:爱学习,有知识
生5:将读书和玩乐相结合才好。
生6: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
师:做风筝不是体力和脑力劳动结合的吗?
生6:读书和玩乐要两不误
生7:半天读书,半天玩。
师:这是小时候鲁迅的想法吗?
生:不是,
师:这对中年以后的鲁迅来说就合适了。小时候的鲁迅则认为玩风筝是不是有出息孩子该做的事呢?
生齐:不是。
8、师:在他看来,这是一件很无聊的事。应该去做有意义的事。所以他发现弟弟做风筝时,他是怎么做的?
生1:毫不犹豫的踩破了。
师:他抓断了风筝的翅骨,踏扁了风筝。做这件事时他的神态是怎样的?
生齐:愤努的。
师:你对“愤怒”是怎么理解的?
生2:哥哥你这样弄坏了我的.风筝,……????
师:哦,你用了情景式来回答,很好,那现在我们换一种说法:想像下哥哥在踩风筝的时候边踩会边怎么说?
生3:你背着我做这样的事,气死我了。
生4:你这个没出息的孩子,不好好读书,竟在这里做这玩意。
师:是啊,哥哥对弟弟是满怀希望的,希望弟弟有出息,可弟弟竟背着他做风筝。他很愤怒。应该说他当时是为弟弟好。这种愤怒你能理解吗?有时我们爸爸妈妈也会因我们的什么事生气,甚至打我们,其实也是为我们好,你们能理解吗?
9、师:哥哥推门而入,粗暴地将风筝踩扁,弟弟的神态是怎么样的?
生杂:惊惶、失了色瑟缩着、绝望
师:此时站在弟弟的角度,弟弟会怎么说?用合适的表情,语气说说看。
师:哥哥你真坏,为什么踩坏我的风筝?(口气很愤怒)是不是这样?
生杂:不是
生1:你为什么弄坏我的风筝?
生2:下次不敢放了。、
生:哥哥,对不起,我再也不敢了。
师:我知道错了。
生3:我已入迷了,让我做一次吧。
师:祈求哥哥。
生4:今后我一定好好读书,再也不敢做了。
师:弟弟的反抗有没有。
生杂:没有
师:祈求有没有?(学生思考)
生5:他以后想也不敢想了。
师:没有乞求,更加没有反抗,弟弟知错了。哥哥认为自己做对了,得到了完全的胜利,而留给弟弟的是绝望。做风筝这种想法被哥哥给……我们用文中的一个词语说。
生6:肃杀
师:应该是……
生杂:是“虐杀“
10、师:弟弟知错了,哥哥自以为正确的得到了完全的胜利,那么这件事到底谁对谁错呢?二十年后再来看一下风筝之事,他还愤怒吗?
生1:是悲哀,他知错了。
生2:是懊悔
师:谁告诉他的?他怎么知道错了?书上哪个句子?
生齐:“游戏是儿童……”
师:看到一本外国的书,知道自己错了。他便想起了自己做的那件事是对弟弟的精神虐杀。
所以他想补过,设想了哪两种补过的方法,可能实现吗、
生3:送他风筝和他一起放风筝。
师:可能吗?
生齐:不可能。
师:是啊,不可能了,因为我们都已经人到中年了,那第二种办法呢?
生4:请求他宽恕。
师:行吗?
生4:不行,弟弟说忘了。
师:哥哥知道自己做错了,总是想着补过,弟弟却已经不记得了。
11、师:哥哥其实是希望弟弟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这件事的?
生1:希望他毫不怪他。
师:是希望他记得这件事还是希望他忘了这件事呢?
生:希望他记得这件事。
师:为什么希望弟弟记得呢?
生2:非常惭愧,对不起弟弟,弟弟骂他打他,他也会舒服些。
生3:弟弟说不记得了,他心里的石头就一直放不下。
生4:如果他记得的话,他就能教育他的孩子。
师:(在玩这件事上)弟弟会用什么态度对待他的孩子呢?
生5:他不会让孩子玩了。(可追问为什么?因为他也从哥哥的行为里知道了,风筝是最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是笑柄,是可鄙的)
师:如果他还记得又会怎样?
生6:他就会让孩子玩
师:是啊,他是多么希望弟弟能记得这件事,即便是记恨他,责怪他也没有关系。可是现在弟弟是全然忘却了,假如他以后又发现他的孩子做这样的事,他会怎样呢?
生杂:不许他放。
师:哥哥为了爱不让弟弟放风筝,二十年后知道自己错了,哥哥醒悟了,对哥哥来说弟弟醒悟了吗?
生杂:没有
师:哥哥的感受怎样?
生:我的心一直沉着,沉着
师:沉着可以换一个什么词呢?
生7:难受,感到悲哀
12、师:我悲哀的是什么呢?
生1:因为我对不起弟弟,他却忘了,感到悲哀。
师:为谁而悲哀?
生2:为弟弟而悲哀,为弟弟的不醒悟而悲哀。
生3:为弟弟的小时候感到悲哀。
师:为弟弟小时候的没有反抗感到悲哀。
生4:为小时候自己弄坏了风筝感到悲哀
师:为自己的年幼无知感到悲哀。
生5:没有正确理解“游戏是儿童……”而悲哀。
生6:为小时候我把错误的观念传给了弟弟而悲哀。
13、师:认为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这种认识是与生俱来的吗?是不是一生下来他就这么认为的呢?
生1:是大人教给他的
生2:是父母教给他的。
生3:也许有光玩而荒废了沉重的人身上启发的。
师:有这么些人光玩而没有处理好玩和学习的关系
生4:是他看书知道的。
师:(什么书?是中国的书还是外国的书?)书上的知识是怎么来的?
生:是前人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师:恩,书上的知识是前人经验的总结,一直传到我这里都认为玩风筝是没出息的。如果我不觉醒,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有多少孩子的天性会被扼杀啊!这种错误的想法当时几乎所有人都在这样接受的,整个社会推而广之。不醒悟的是不是只有我弟弟呢?(整个社会都这么沉浸在错误的认识中,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啊)。
生:不是,是全社会很多的人
师:本文小故事却提示了一个大道理。为坚持错误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的人感到悲哀,还有很多人还没有觉悟,很多人还没有觉醒,只有鲁迅觉醒了。(写下了这篇文章,以唤醒他人)
师:下面我们看课文。“……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吧。”读一读这个句子,感受一下,想一想,假如弟弟宽恕了他,他的心宽松得了吗?
生杂:宽松不了
师:所以在文章结尾他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把“四面”两个字划起来。这里的“四面”指的是什么?
生杂:是整个社会
师:“寒威和冷气”呢?
生:指的也就是无尽的悲哀。
师:我除了为弟弟悲哀,为自己悲哀外,他还为什么悲哀呢?
生:为整个社会中不觉悟的人悲哀。
师:我们每个家庭都有亲情,可有时我们会因为“爱”而做了一些伤害别人的事,(甚至是自己的亲人)。有时候我们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理解他们,虽然有时候他们也会想错,做错,但我们不能把错误的认识一代一代传下去,我们要反思他们行为。我们的父母也很爱我们,(有时也会和我们产生矛盾),一方面我们要理解父母(因为爱是不需要理由的),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反思父母的行为。找机会和父母沟通。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得到的启示。
进教室之前我没想到课会上的如此顺利,但走出教室后我很欣慰,在短短的45分钟的时间里,我带着学生感受到了鲁迅那如父亲般的兄长之爱,也体会到了他作为一个清醒者对国民麻木性的批判和感伤,可以说,无论是爱的主题还是对国民麻木性的揭露,在本课中都达到了,回过头去再来审视这堂课,我觉的课堂目标的达成得益于对小时候踩坏风筝事件的精细分析,正是有了对那件事深入细致的分析,所以后面的一切都完成的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另外,即时敏锐的抓住课堂生成也是本课得以完成的关键,我感觉本文处理的较好的生成资源有如下几处:当要求学生回答对“愤怒”的理解时,有个学生采用了情景式来回答,我马上就调整了我的问题,让学生进入情景来回答;第二处是在回答“鲁迅是希望弟弟忘记这件事还是希望他记得这件事”时,有学生说“如果他记得的话,他就能教育他的孩子。”我一想,对啊!何不拿他的孩子说事呢?他记得与不记得这件事,反映在他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就是两种不同的思想吗?而且这还和教育思想的代代相传有关系呢,所以就抓住这个细节做了一点文章,最终学生也明白了错误思想代代相传的可怕性。③还有探究错误的教育观念是怎么来的问题,也是课堂生成的,就感觉课上到了那里,顺理成章的就出来了这个问题,必须要去追究一下根源,而学生的反应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障碍,很自然地就想到了这是从大人们那里学来的,然后再联系前面的孩子,代代相传的可怕再次得到了重复印证。学生对于作者的“悲哀”也就能够得到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了。
一直以来,我包括还有很多的老师可能都责怪过编写文章的那些专家,把〈风筝〉编进初一的课文不是难为我们这些做老师的吗?可是现在当我顺利的上完这篇文章后才发现,其实这样的内容学生能接受,只不过是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带着学生去理解和接受,过去的课堂失败是因为我并没有象现在这样深思熟虑的来思考过课堂设计,也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什么样的问题是学生容易理解的。真的就是那句话,因为害怕,连脑子都笨了。
明知山有虎偏想虎山行,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能象这次对待〈风筝〉一样,对有难度和有争议的文章多一些讨论和争议,多一些想法和尝试,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象春天一样,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风筝说课稿8
一、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憧憬”“垂头丧气”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通过自由读、默读、个人朗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书,以读促理解,感悟课文情境。
3、体会小伙伴做、放、找风筝时的“幸福”;学习小伙伴们在伤心失望时仍然充满希望,不断找“幸福”的信心和勇气。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难点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三、学习方式
1、我国语文教学有“熟读、精思、博览”的优良传统,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他认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使之能和谐发展。”我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由读、默读、个人朗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书,以读促理解,感悟课文情境。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互相质疑、解疑,进行朗读评价。
四、教学思路:
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用多种方法读书,以读促理解,感悟课文情境。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根据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我将本课设计为如下环节:
1、联系生活经验,导入“风筝”。
“谁愿意把自己放风筝的心情跟大家说说?” “放风筝给童年的“我们”带来了哪些乐趣?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呢?”我们一起继续学习课文。
2、感受“憧憬”,体会读书。
引导学生找出“我最喜欢的部分”。
(1)做风筝
(2)放风筝。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3)找风筝。
课件出示以下句子:
“我们急切地盼望能找到它,让我们一起去找找风筝吧。”
学生默读句子,提出疑问。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在什么情况下,你才会垂头丧气?” ③学生连起来自由读这几句话,整体体会“我们” 当时心情的变化过程;小组内读一读。
课件出示:
“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齐读)
3、引导想象,拓展学生的思维
“故事的结尾没有说我们能不能找到那失去的风筝,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同学们,找到‘我们’的‘幸福鸟’ 了吗?我们仅仅是为了寻找一只风筝吗?还在寻找什么呢?”
学生展开想象,小组交流。
4、总结全文
(结合板书),我们在寻找幸福鸟带给我们的快乐、幸福和憧憬,我们是在寻找我们幸福的寄托!总有一天,我们会找到我们的“幸福鸟”。
师生齐读最后一段,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风筝说课稿9
《风筝》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风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册第10篇课文。这篇精读课文乃贾平凹先生的作品,写了童年时,“我”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情景,文章语言质朴,笔调清新,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也写了丢失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美好憧憬。文章自始至终,都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身临其境,如见其景。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中表现童趣,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色,孩子们心理变化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而开放式的文章结尾,意味深长,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该篇课文位于第三单元,此单元的主题为“心中的秋天”。故通过教学《风筝》,可引导学生逐步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所带来的乐趣,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为此后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训练————秋天里的快乐作一定的铺垫。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部分新词的意思。
技能目标:读懂课文内容,能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句子,体会秋天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情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教学重、难点:抓住描写心理的语句,体验童年生活的欢乐。该篇课文可分2课时进行教学,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部分新词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能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句子,体会秋天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第二课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下面我将就第一课时的教学进行具体的阐述。
二、说教、学法
教法:
1、直观教学法: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占很大的优势,因此本课教学时充分运用了多媒体的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体验课文内容,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了学生观察体验、抽象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
2、情境教学法: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并通过适当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个情境,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在教学本课时,我就通过生动优美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图片、新奇有趣的动画演示及多次的角色转化,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新知。
3、赏析教学法: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在朗读中发展思维,在朗读中陶冶情感。本课教学就采用了以读代讲法,品词析句法,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逐渐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处,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学法:
合作学习法:在教学本课时,我给予学生较多的讨论交流的机会,让他们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在知识、情感各方面互相借鉴。
(一)激情导入
1、师:每个人的童年都是多彩多姿的,有欢笑、有泪水,那么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学生交流)
(课始便提出贴近学生生活、且其感兴趣的问题,有利于在一开始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自然过渡到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为下面的学习开设了一个不错的开端。)
2、师:有一群人,他们说(课件显示第1自然段)———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是做风筝,放风筝。
教师引读该句,学生跟读。
3、师;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走进他们的风筝世界,感受他们的快乐,分享他们的快乐。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风筝》(课件显示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了解文章大意
1、同桌互学生字新词:把你认为难读、难写的字考考你的同桌
2、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重点点拨易错字。
3、自由读课文,先读得正确、流利,再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
4、根据学生的自由述说,随机反馈,并总结概括出下列内容:
(1)童年时候放风筝是件高兴的事?
(2)课文分写了几个小伙伴在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情。
(三)朗读感悟,体会心情的变化
1、整体感悟
(1)自己默读思考:“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
(2)小组交流:将自己认为最有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并说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理由。
(以上的教学环节,为个人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学习相结合,即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尝试以自己特有的目光认知、感受课文。又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让其参与到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互相倾诉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独特感受,将课文内容的学习巧妙地融于情感的交流之中,互相取长补短,初步实现由对文字的感知过渡到情感的体验。)
(3)全班交流(最有趣)
(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引导生认识到,“做、放”都很有趣。如果有学生认为“找”也有趣。应予以特别肯定和鼓励。)
2、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认为“做风筝”最有趣的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听的同学思考:如果做风筝的是你,你的心情会怎样?
(让学生朗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能使其更加投入自己的情感,大大增加了语言的情感性,也使听的同学在富有情感的朗读中,如同身临其境,想象自己做风筝时的心情。)
(2)学生交流
(3)课文中的小伙伴和大家是不是一样的心情,你能找出来吗?并随机理解憧憬。
(4)感情朗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向往等)读好课文。
3、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1)、师: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做什么?
(2)、师: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放风筝画面。
(3)、师: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4)、师: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5)、师:用心多遍朗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6)、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再读全段课文(在以上感悟“做风筝、放风筝”快乐的教学片段中,多次通过角色转换的方式,让学生尝试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体会“做风筝、放风筝”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实现情感的转移,情感的内化。
风筝说课稿10
【教材分析】
《风筝》是七年级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丽的感情。在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亲情的丰富和多样,易引起读者的共鸣。《风筝》写作者童年时,在自己的偏见和无知支配下,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自责,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弟弟的伶爱,洋溢着人情美。风筝是意蕴最丰富的文章,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多样的主题:儿童教育,批评封建教育思想,亲情,自我解剖等。应该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解读,新课标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我们不要以一个中心思想去框死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多角度去解读文章。《风筝》一文难点很多,需要学生字斟句酌的基础上,反复探究方能理解文章,这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教材。课标把语文定性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风筝》笔触细腻,情感凄婉,可用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借以体现人文教育观。
【学情分析】
亲情血浓于水。我们也把兄弟称为手足。而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无兄弟情同手足的情感体验。加之,他们年纪小,涉世未深,不懂情为何物,读了文章难起波澜,难以产生共鸣,有的学生只能体验温馨和美的亲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维度很难兼顾。新课标则刚刚试行,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还不能应用自如,特别是农村学生传统思想定势根深蒂固,反映在学习上自主性不强,探究能力差,不善质疑。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遵循三个难度的要求、我将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传神的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积累字词。
2、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朗读──质疑──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了解儿童的教学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兄弟手足的亲情,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教法和学法】
1、我准备采用总体教学法,问题导引法,分层教学法进行教学。
传统语文教学把一篇美文活生生地肢解得支离破碎,甚至曲解,误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新课标7~9年级教学要求: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整体感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有益的启示。因此,我采用整体教学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的不同需求,分层教学法是因材施教的一个体现,新课程理念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的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和发展水平出发设计一系列问题,导引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生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最终完成对文章的理解。通过以上分析。我的总体教学思路是从质疑开始,要学生预习时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要鼓励质疑问题,再进行合作探究,过程可分为三步走:从整体──局部──整体,听读──朗读──精读,从预习──合作探究。
2、学法:
教学是师与生的双边互动,是平等的对话,我遵循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质疑为主线,合作探究是关键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
⑴ 主阅读,教学中强调以自我为中心的阅读,要求学生在反复的读中去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内涵,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情感体验。
⑵ 互动合作探究(讨论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应该平等、融洽地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探究议题,并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⑶ 联系生活法,语文教学应根植于现实生活,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在家庭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悟来阅读本文。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六个阶段)
一、课前预习
1、查资料,了解鲁迅其人其作。
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利用工具书落实生字词的音义。
此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够利用和检索各种工具书。
二、揭题
大屏幕展示风筝图片,说说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配乐朗读,整体感知: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事,你听了有那些感受?(此过程是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通过朗读、合作探究
过度质疑:风筝是春天的信使,看见风筝人知常情是愉悦,而我为什么感到惊异和悲哀?请同学自读课文从中寻求答案。大屏幕出示思考题:
1、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2、弟弟喜欢风筝吗?找出依据,他为什么没有反抗?
3、事隔多年,鲁寻讯怎样看待此事?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这三个问题得到解决,学生就完成了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整体感知。
教学小结:
作为兄长的我,小时候放风筝是没有出息的孩子所做的游戏,不许弟弟放风筝是对他的严格要求。现在反思起来,当年为落后观念所支配,对弟弟进行精神虐杀。鲁迅对自己的行为是深深的自责。不因当年自己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时间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样的沉重。可见他严于律己,敢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过渡:这篇课文难点教多,需要同学们多角度理解,只有多角度理解才能感悟文章的深刻的内涵,获得思想的启迪。
请同学把课前准备的疑难问题和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并针对这些问题反复朗读课文。四人一小组合作研讨。
课件展示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当我看到关于讨论儿童行为的书,为什么是一种不幸?
3、当我看到兄弟惊异的笑着说,为什么我不是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4、为什么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5、怎样理解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教师引导:第一题:比较北京与故乡放风筝的令。
第二题:联系惩罚一词。
第四题:无法补过
第五题:不仅说天气还说内心深处的悲哀。
此环节是文章的重难点的突破口,老师要认真引导,学生要反复探究。
四、密切联系生活: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每一小组可选一题目讨论交流
课件展示:
1、如果你的弟弟,你会采取这种方法吗?
2、如果说你是弟弟你会采取怎样的行动?
3、你认为哥哥爱弟弟吗?
4、你对孩子玩玩具有何看法?
此环节的设计是体现新课程的人文教育观,通过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五、加深感悟
学生自选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反复朗读,进一步深刻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并用一小段文字对文章进行总结。
教师鼓励并总结:《风筝》不仅表现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会有很大的收获。通过学习本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这些感悟和收获都能指导你们的学习和生活,让你们感情更真挚、纯真,思想更丰富、深刻。
六、延伸,比较阅读
阅读《满天的风筝》,试与课文比较,说说它们蕴含的感情有何不同。
风筝说课稿11
一、分析教纲教材,制定教学目标
《纸船和风筝》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20课第五专题单元的一篇课文. 第五专题主要是要让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言行,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品质,学会欣赏别人,尊重别人,谅解别人,成为受大家欢迎的人。而本课又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童话故事,它向我们揭示出小熊和松鼠因为纸船和风筝成为了好朋友,在发生矛盾后,又是纸船和风筝成为他们之间的友谊的纽带,告诉小朋友们在与好朋友吵架后该怎么去“缝合”友谊,主动伸出友谊之手的人,是令人敬佩的。
整篇课文以“情”为主线,表现了松鼠和小熊相好时的快乐,闹别扭时的难过、失落,以及云开雾散时的兴奋、激动。把真挚的友情在字里行间表现得真实感人,是学生体验情感、训练语感的一篇优秀文本材料。根据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阶段目标以及本篇文本的特点,本节课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2、过程方法目标: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运用情境创设的方法使学生感知课文,通过表演读,范读,比赛读感悟课文的含义。3、、情感态度目标: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松鼠和小熊对友谊的感受。
二、根据学生情况确定教法学法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应重视情感体验,在朗读感悟文学作品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形成良好的语感。”而本篇课文的动人之处恰恰就在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情。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对二年级的孩子,要让他们感悟小伙伴失去友谊时内心的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方式和感人场面,还是有难度的。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以及根据低年级学生生性活泼的个性特点,我尝试采用体验教学的方式,通过“读中感悟、探究明理、表演体会”,让学生自主感悟体验,达到体验情感,形成语感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中,教师始终是学生体验活动的一个组织者,一个促进者和一个平等对话者。
三、以学生为主体,安排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因此,在教学《纸船和风筝》这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复习字词
上课一开始,我创设了一个到童话乐园去逛一逛的情境,如果读准字词即可顺利得到通行证进入童话乐园。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
二板画贴图,进入角色
语文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说课稿:我首先用简笔画的形式勾画出童话乐园的概貌,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把松鼠和小熊的家贴到合适的位置,随后请学生带上头饰走进童话角色,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为后面的学习创设了活泼和谐的气氛。而这时我设计了一个小鸟的角色进入,拉近了与学生角色的距离。
三入情入境,朗读感悟。
(1)感悟松鼠和小熊的快乐
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的2-6自然段,找出是什么使小熊和松鼠成为了好朋友,然后抓住3、5自然段进行朗读感悟训练,进一步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快乐。同时用换词的方法理解“乐坏了”的含义,用角色读,赛读,分工读、配乐读等方式来体会松鼠和小熊的感受,用发现的方法来学习“漂”“飘”的特点,初步感受汉字的魅力。
(2)体验松鼠和小熊的失落
首先在忧伤音乐的渲染下,我用深情地朗诵来感染学生的情绪,自学课文的八、九自然段,使学生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感情。然后我以小记者的身份走进小熊和松鼠的家进行采访,把小熊和松鼠的内心世界展示出来,达到了学习的最终目的,同时也突破了难点。
(3)感受松鼠和小熊的兴奋
在本部分的教学中,同样注重的读的训练,以学生帮帮读,教师范读、齐读等形式来感受友谊给小熊和松鼠带来的兴奋和激动。
四文情延伸,生命涌动。
在本环节中我设计了说和写的两个拓展练习,第一个练习是说一说松鼠将所有的纸船都放进了小溪后,小熊看到这么些纸船向他漂来,会怎样呢?第二个练
习是把你想对朋友说的话写一写。这样的设计,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拓展,又训练了学生组织语言,正确表达自己意思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更加深对友谊的理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五板书设计,突出重点
以板画的形式设计板书,既直观形象,又突出了重点,起到了总结概括的作用。
《纸船和风筝》反思
由于学生对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很感兴趣,整堂课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的。反思讲课过程,我觉得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加入“小鸟”这一角色,架起了师生之间交流的桥梁,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比如在指导学生了解小熊和松鼠成为好朋友的经过时,“小鸟”以“我是他们的邻居,怎么不知道他们怎样成为朋友的”这一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再如:当松鼠与小熊吵架后,心里很难过,“小鸟”以记者的身份站出来主动要求倾听他们的心事,在向“小鸟”诉说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和理解了小熊和松鼠的心情,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二、紧紧抓住“情”字,设置感人的情境,给学生以情感上的熏陶
新课程改革提出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由于本课是一个童话故事,在教学一开始我就通过精美的板画创设出了美丽的童话世界,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戴上自己做的头饰,来扮演这童话王国里的一个人物,使学生真正深入到课文中来,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同时我还精心的运用了音乐,课文一至六自然段写了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经过,是情绪欢快的部分,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进行感情朗读,使学生充分理解友谊给人们带来的快乐。八、九自然段写了两个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是情绪忧郁的部分,欢快音乐戛然而止,代之以悠伤的乐曲,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在这种氛围中指导朗读理解课文,一切都水到渠成。
三、注重朗读指导,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训练,做到了课堂上充满琅琅书声
低年级段朗诵训练是重点,我尽量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指导,使课堂上充满琅琅书声。四、注重语文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教学中,我尽量体现新的理念,而且也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例如:课文中出现了“漂、飘”,我能抓住这两个音同意不同的字进行语文训练引起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好奇和热爱,进行语文的熏陶。
学习完课文,我出示了“小熊看到了许多纸船向他漂来,他……”这句不完整的话,让学生补充完整,这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同时根据二年级学生写句的训练要求,要求学生写一写对朋友最想说的话,达到了教育的最终目的。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1、评价语过于单一,不能及时的给予学生肯定
2、由于担心教学内容不能按时完成,所以读的还不够到位。
3、自己的语言表达还不够精练
设想:
如果这节课我重新设计的话,根据这节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会把演贯穿入于课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个故事再现,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再创新。
风筝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教学目标:1普通学生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了解制作风筝的方法和有关知识;了解制作风筝的工具和材料;知道制作风筝的主要步骤;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设计制作一个风筝。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分工合作效率高、团结力量大;培养学生对风筝设计的兴趣,体会亲手设计制作风筝的乐趣。2随班就读生目标:了解风筝制作方法,在老师我同学的帮助下能和同学们一起参加风筝的设计制作。以愉快、自信的积极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普通同学一样的学习快乐,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重难点: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设计制作一个既美观又实用的风筝。随班就读生能愉快的和同学们一起设计制作风筝,体验参加活动的乐趣。
二、说学情:
四年级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四年级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这时候的四年级开始转变思想方法,从过去笼统的印象转变为具体的分析,偏重对自
己喜欢的事物进行分析。四年级孩子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心理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虽然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极其有限,社交经验缺乏,经常会遇到很多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不安的开始。如果经过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安然度过这个不安的时期,综合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在学习的旅途中将会实现一次具有人生意义的深刻转折,从此踏上成功的人生之路。而对于随班就读生来说他的心里年龄要低于生理年龄,在与其他同学日常交往中往往处于盲从地位,同时他自己性格内向,也有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导致学习成绩低下,交际能力不强。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本节课首先通过谈话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演示风筝的具体制作流程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进行思维活动,发展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最后通过实验法让学生亲身经历风筝制作,观察风筝特点,学会发现并提出问题
学法:《自己动手做风筝》一课是我们云山小学自主设计的综合实践课程,是老师根据季节和学生爱好兴趣,又搜集了大量的材料而设计的一堂劳动技术课,用制作风筝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希望能通过这节课激发随班就读生的求知欲望,积极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成为班级内不可缺少的一份子。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探索观察、归纳总结、小组合作基础上制作出自己的风筝,增强学生合作精神,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指导学生掌握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培养他们自学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说流程:
在正式新授课之前,有一节准备课,其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师引导(通过语言和课件播放),学生想到春天是放风筝的好季节,进而引发学生对自己动手做一个风筝的兴趣。然后通过学生小组互动模式,大讨论应该进行哪些准备活动,最后教师总结材料:学生准备:1收集有关风筝制作的资料。2准备好制作风筝用的剪刀、钳子等工具。而对随班就读生的
要求可以适当放低,只让他收集有关风筝制作的资料,大体了解就可以。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四个流程,流程一:交流讨论。学生汇报搜集风筝的有关知识(5分钟);流程二:明确活动任务,设计风筝,学习了解如何制作风筝(10分钟),;流程三:制作风筝提出活动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制作自己的风筝感(20分钟);流程四:试验调整,学生试飞调整风筝,学生谈活动收获(5分钟)。这四个流程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着重围绕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克服各种困难尝试做风筝这一教学重难点而展开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关注随班就读生,让他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的帮助下以愉快、自信的积极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普通同学一样的'学习快乐,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在交流讨论这一流程,主要让学生一小组为单位交流组内的资料,对风筝制作的流程做到心中有一个大体轮廓。然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班级内交流。适当提问随班就读生简单的风筝资料问题,引导作答,提高他对本节课的自信心。
接下来,在设计风筝这一流程,教师从台前走到台后,让学生自己设计风筝的设计图,小组中讨论记录,组长汇报,全班展示,教师总结指导筝基本是左右对称的,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设计图上标明各部分的尺寸规格。对于随班就读生也降低难度,只要求他画出自己想要的风筝图即可。
制作风筝这一流程,最为重要,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学生自己动手做风筝。制作活动开始前,教师应介绍安全使用工具的注意事项。教师演示做风筝面,学生观察,然后小组讨论需注意的地方,老师小结:1、首先将竹条浸水,令竹竹条软身,再用刀将竹条破开,约三分之一粗度,然后修半形。将修好的竹条裁成两条长短适当的长度,约为16cm至23cm。下一步,就将纸裁成一个四方,长约24cm。2、将竹条贴在纸上,将长长的竹条,用纸扎在短边的三分之一处,然后慢慢屈曲,直至长竹条两端触到纸的对角之上将它贴好。3、最后一步将风筝的尾巴贴在风筝的下方,较好线与风筝的角度。4、风筝的尾巴是平衡风筝的主
要工具,尾巴最好比较长,因为越长就会有一个重量今风筝头部升起,使全身受风,容易上升。小组分工合作扎风筝,随班就读生也加入小组分工。教师来回巡视,并着重指导随班就读生所在小组。
第四个流程是实验调整,随班就读生和普通学生一起放飞风筝,有的风筝飞的高有的风筝飞不起来,大家一起找原因,应该怎样改进,教师展示飞的最好的风筝,学生观察其特性和结构进行小组内讨论。
最后一个流程是总结,回顾本堂课的知识点,尤其提问一下随班就读生对本节课的收获体会,布置课后作业就你自己的风筝进行修改,使其飞的更高飞的更好。
风筝说课稿13
《花儿也会放风筝》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对本单元进行说课: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的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
二、说教材
《花儿也会放风筝》是一首情趣盎然的儿童诗,作者用儿童的语气,描写了一幅有趣的场面:孩子们快乐的放风筝,花丛中同样的放飞着许多小小的风筝——那就是同样快乐的一只只:“彩翅膀的蝴蝶和长尾巴的蜻蜓”。全诗以生动、活泼的语言,通过孩子们、风筝、花、蝴蝶、蜻蜓,描绘出一派生机盎然的“闹春图”,呈现出一幅表现大自然和谐统一,人和其他小生灵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的美丽画面。根据新课改理念和班级学生实际我给这可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会用9个生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经验体验人与自然界中小生灵的密切和睦关系,进一步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小生灵的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经验体验人与自然界中小生灵的.密切和睦关系,进一步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小生灵的意识。
三、说教法、学法
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在课堂教学上采用多媒体图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谐统一,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然学生感受诗歌中的语言美。
四、教学流程
(一) 抓住课题,启发质疑
1、出示春天美景和小朋友放风筝的画面。
2、让学生说说看了课题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这样先创设情景,激发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课题入手,鼓励学生质疑,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整体探寻课文内容。
(二)以读为主,人文合一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步感知课文,利用各种形式的朗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为深入学习、理解课文内容铺路架桥。
2、细读课文,主动探究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读课文,交流讨论提出的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只有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才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研读课文,共享成果
(1) 细读第一小节,感受快乐。
在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品读诗句,用心体会感悟,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把握课文中心的极好方法。
(2) 精读2~4小节,展开想象。
阅读想象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思维、想像的空间,让孩子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想像,有助于提炼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想象水平和阅读质量。
(四)培养语感,积淀情感
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诵读,使学生真正进入到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中;而老师带头背诵,则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感悟语言,积累语言,有助于学生语言和情感的积淀。
(五)拓展延伸
放手让学生写心中所思,可以深化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阅读质量,同时为学生创造与文本再次“亲近”和倾诉心里话的机会。
风筝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纸船和风筝》是本册入选的新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有关友谊的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长桥,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可是,就因为一件小事的争吵,象征着友谊的纸船和风筝不见了,两个小伙伴也陷入失去友谊的痛苦中。最后,他们终于鼓起勇气,再次向对方伸出了友谊之手,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重新找回了这一段真挚的友情。
整篇课文以情为主线,表现了松鼠和小熊相好时的快乐,闹别扭时的难过,失落,以及云开雾散时的兴奋,激动。把真挚的友情在字里行间表现得真实感人,是学生体验情感,训练语感的一篇优秀文本材料。根据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阶段目标以及本篇文本的'特点,本节课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感悟中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2,读中体验情感,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受到情感的熏陶,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应重视情感体验,在朗读感悟文学作品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形成良好的语感。而本篇课文的动人之处恰恰就在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情。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对二年级的孩子,要让他们感悟小伙伴失去友谊时内心的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方式和感人场面,还是有难度的。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以及本篇课文的特点,我尝试采用体验教学的方式,通过批文入情,朗读感悟,让学生自主感悟体验,达到体验情感,形成语感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中,教师始终是学生体验活动的一个组织者,一个促进者和一个平等对话者。
三,教学程序:
分为三部分:
(一)复习生字,谈话引入新课。上课伊始,通过小松鼠送来纸船和祝福创设情境,既复习了生字,同时,又使学生体验受到礼物和祝福的快乐,为后面的学习做好情感的铺垫,自然地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入情入境,朗读感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课文,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情,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的具体教学策略是这样的:
保证充分的阅读。批文入情的过程,就是深入阅读,充分思考,逐步领悟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学生独特的感悟,丰富的体验才会源源不断地生成。因此,这一部分的学习中,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去品味,去感悟。例如,在学习1—6小段时,让学生通过自读感悟,小组交流朗读,配乐齐读等多种读书方式,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书中生成自己的体验,体会小熊和松鼠相好时的快乐。
营造体验的情境。情感是最具有情境性的心理活动,要让学生体验松鼠和小熊快乐,失落,痛苦的情感,引发学生相应的体验,就要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进入角色。在这部分的学习中,我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情境:如,绘制图片,画简笔画,展播课件,配乐朗读渲染气氛,教师语言的描述等。
(三)联系实际,迁移运用。对整篇课文的朗读感悟之后,老师读一封来信,引导学生给信中的小伙伴回信的同时,运用本课对友谊的感悟和体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更加深对友谊的理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风筝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做风筝时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找风筝时的伤心与难过。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本文叙述层次清晰,按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针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以及新课标对本年级识字写字、阅读教学的具体要求,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4、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本课准备分两课时完成。我讲的是第二课时本课时,主要完成第3、第4个目标。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教学难点: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
三、说教法及学法。
《风筝》写的是小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经历,从中体会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在教学时,我结合课文特点,主要运用“情景教学法”,借用音乐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到做风筝时的憧憬、放风筝时的快活、找风筝时的伤心难过的氛围当中。通过“以情促读”方式,紧扣描写孩子们在做、放、找风筝时心情的词句,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体会感情,在体会的基础上再来读出自己的感受。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主要有看字猜词、换词理解、拆字串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等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学习新词。学习课文时,引导他们抓住重点词句体验读,在读中悟情;想象画面读,设身处地体会课文中小伙伴们的心情。使学生沉浸到课文所描绘的故事氛围当中,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深深的情感共鸣。结合课文的独特结尾方式,引导学生想象故事,进行补白练笔。这样“读写结合”的方法,既训练了学生的习作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教学流程。
(一)唤起情感,复习导入。
(播放音乐《三月三》)
1、伴随着欢快的歌曲,我们又一次走进了多彩的童年,回到了那些与风筝相伴的岁月。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第10课《风筝》,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把语文书打开,快速浏览一遍课文,回顾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说得很清楚,那么再回想一下,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分别在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呢?
3、引入课文:那么,课文的'第1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呢?(全班齐读第1自然段。)他们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现在就让我们和这群孩子一起去做风筝吧!
(二)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感悟做风筝的快乐。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体会孩子们做风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词语和句子。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书:快活,相机处理句子: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1)你很会读课文。那么,在做风筝的时候,大家的心里都会想些什么呢?(学生自由畅谈。)是啊,心中都有着美好的愿望,这就是——“憧憬”。(出示词语并贴到黑板上。)你知道“憧憬”是什么意思吗?
①分析字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语。你能猜测一下“憧憬”是什么意思吗?
②到底我们猜测的对不对呢?怎么办?对了,我们可以查词典,查词典是理解词语意思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我们同学应该熟练掌握。下面,就请拿出词典,查查看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查词典,汇报,用“憧憬”说一句话。)
③就让我们带着心中美好的向往,齐读“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2)虽然我们都在憧憬着,可是做好后的风筝却什么也不像了。但“我们”——依然快乐。(出示词语“依然”),“依然”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所以,“依然”的意思就是——“仍然”、“依旧”、“仍旧”。看,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我们也可以理解词语的意思。
(3)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也不像,而我们却依然快活呢?
(4)是啊,即使什么也不像了,风筝却依然美丽,我们也依然快活,因为那是我们的——幸福鸟。就带着这样的心情,自己再去读一读第2自然段吧!指名读。齐读。
★感悟放风筝的快乐和丢风筝的着急。
1、风筝做好了,此时大家最想干什么?那就让我们一起去草地上放风筝吧!(课件出示放风筝图片。)看,你都看到了什么?谁愿意给我们读一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我们”放风筝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2、听了这位同学朗读,再看一看文中放风筝的这幅插图,谁来告诉大家,放风筝时,孩子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快活。)谁愿意站起来给我们大家读一读这一段中,你认为最快乐的地方?
3、学生汇报,相机处理句子:
(1)“一个人用手托着,……,渐渐高过树梢了。”和小伙伴在一起玩,的确是一件非常快活的事情。
(2)“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这句话里,你觉得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的快乐心情?(出示:“拼命”、“翩翩飞舞”两个词语。)
①(出示词语“翩翩飞舞”),我们经常用它来形容什么?可是,一只什么都不像的风筝,在作者的眼中就如我们眼中色彩斑斓的蝴蝶一般地翩翩飞舞,越飞越高。你觉得此刻飞起来的仅仅是风筝吗?随着风筝一起飞起来的还有什么?
②完成填空: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 也飞起来了!(快乐、希望、自豪、幸福……)是啊,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快乐也就——越飞越高;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幸福也就——越飞越高。越飞越高的风筝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大的快乐啊!再读。
③孩子们,你们玩得这么开心,能告诉我,你们在快乐地喊叫着什么吗?(指名回答。)那么,我们就一起快活地喊一喊吧!师读:“风筝越飞越高,……,我们快活地喊叫着:—— (3)拓展:同学们,看着此情此景,听着此声此音,我不禁想起了一首诗,跟放风筝有关的。你想起来了吗?谁愿意站起来背一下?
(4)借着这首诗,让我们沐浴在凉爽的秋风中,再来体会一下放风筝的快乐吧!师引生读第3自然段。(配音乐。)
4、师范读:我们放风筝的快乐还不仅如此呢,还有更快乐的呢!“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教师转换音乐),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1)风筝突然飞走了,此时,你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着急。)从哪些词语中我们能体会到孩子们此刻的心情?你能用笔在书中圈出这些词语吗?(学生汇报。)
(2)什么是“大惊失色”?(拆字组词理解词语)
(3)什么是“千呼万唤”?在汉语中,还有许多“千呼万唤”这样组合方式的词,你能再说几个吗?今天又学了一个“千呼万唤”。
(4)此时,孩子们在千呼万唤着什么?千万次地呼唤,唤回来了吗?多么着急,伤心啊!你能把这样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忽然……”)
(5)本来我们的心还随着风筝飞在高高的云端呢,可是突然之间断了线,我们的心也掉落了下来,这是多么大的情感变化啊!让我们男女生来对比读,读出心情的变化。(配乐)
★体会找风筝的心情。
1、过渡:我们的幸福鸟就这样没了踪影,我们都哭了,(指一句学生接着往下读第5自然段,教师适时出示词语“垂头丧气”)。我们都哭了,一个个都垂头丧气的,为了一只怎样的风筝呢?
2、这只寄托了我们这么多情感的风筝到底有没有找到呢?(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段),学生齐读。幸福鸟找到了吗?课文至此用一个省略号结束了。你觉得作者省略了什么?
3、那么你们能把作者省略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写出来吗?就像作者这样,写一写找风筝的过程吧!比一比,看谁不仅写出了找的心情,而且还运用上了许多可以具体表达出心情的词语和句子。开始吧!
4、全班汇报交流,其他同学仔细听:他是否写出了找风筝的心情,都运用了哪些词语?(指名学生读,师生共同评议。)
5、不管最后风筝有没有找到,但是孩子们一定可以找到的是什么?(快乐、幸福)
是的,他们对于快乐、幸福的追寻是永远不会停止的。
(三)回读全文,升华情感。
1、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满怀深情地齐读课文吧!(配乐)
2、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