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预习过关课教反思
第四单元“预习过关课”教学反思
上个星期去山东学习了一周,观摩了他们那里的“主题阅读”式教学,觉得形式新颖,课堂气氛活跃,所以这周回来也想尝试一下这种教学模式,于是在第三单元结束后,便将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整合了下,上了一节“预习过关课”。
说是“预习过关课”,但是,一来是第一次用这种方式上课,二来我们这里的学生学习自觉性差,缺乏家长监管的比较多,所以我把它上成了“预习把关课”。第一课时在带领学生阅读了单元提示后,浏览了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了解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接着便让学生自由朗读四篇课文,圈画出文中的生词。等大多数学生把四篇课文都读完之后,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再一起读读课文,互相检查文中生字的读音。在学生分组读课文的过程中,我则巡视指导,要求每位学生都必须开口读书。这第一课时的内容,其实应该是学生在家里就提前做好的。第二课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预习过关课”。我将本单元的生词全部抄写在黑板上,分成一组组的,指名学生认读,其中如果有词读错则由其他同学纠正并接替原来那名同学闯关。接着是竞赛读,既同桌两人分别认读这些生词,全读对的则为获胜者。下一关为课文朗读关,由生词认读过关的同学来闯,每人读一段或几段课文,读完一篇课文则由其他的同学来评价一下。
两课时预习一个单元的课文和生字词显得比较仓促,但是课堂气氛还是不错的,学生认字和读课文的积极性明显比以前高了许多,更为重要的是许多学生学会了倾听,能够比较中肯地评价别的同学的朗读,我给大家分认为朗读水平比较好的几位同学都发了奖品,相信也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
但是,诚如传统教学模式也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掌握全部所学内容一样,两课时的教学,对于有些学生来说,不要说认会全部的生字词,就连把课文读通顺也不能保证,所以,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还要再给他们时间读、认,并及时检查。而对于其他的大多数学生来说,我觉得重要的是激励,比如说山东有些学校的识字考级制度,课文背诵比赛,都能激励学生多读书。
总的来说,这第一次的尝试应该还是比较成功的,也让我对后面要上的课文品读课多了一份信心。但是,由于地域和环境的差异,一味地“邯郸学步”肯定是不可取的,只有选取其中的闪光点,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一步步地摸索,我想也还是能取得一些小小的成绩的。
2013.3.29
第二篇: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以“用心思考,勇于创新”为主题,通过四个小故事的教学,目的不是要学生都立志做发明家,或者整天想着发明创造,而是培养学生爱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动手做做看》时,紧紧抓住“其他小朋友”和“伊琳娜”对待“朗志万”提出的问题的不同态度,来引导学生感悟“伊琳娜”身上所发光的品质──那就是敢于向权威质疑,不轻信不盲从。让学生感悟这道理就是要让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这也是动手做做看的前提,发明创造的关键!也是现在小孩所缺少的品质啊!在教学《邮票齿孔的故事》时,做到了两个根本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拥有较大的自主权,而教师则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注重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地进行点拨与指导。同时,以轻松的话语、亲切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创造了师生合作、平等对话的良好的教学氛围。《画风》以对话的形式,讲了三个小朋友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课文生字量少,对话多。本课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说话、写话等活动,既发展语言能力,又发展学生思维,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让学生像课文中的孩子一样,画画风,再用语言叙述风。这样,学生借助形象的画面,就能将课文的语言较顺利地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外显表达出来。《充气雨衣》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让学生自己默读,再交流一下,看看他们是否已粗知大意。然后引导他们想一想或讨论讨论:日常生活用品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鼓励学生像小林那样,多动脑筋,动手做做看。
第三篇: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13、《动手做做看》的教学反思
《动手做做看》这篇阅读课文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次,科学家朗志万故意把一个错误结论告诉小朋友,再问为什么。目的是让孩子们明白: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伊琳娜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她不迷信权威,在妈妈的启发下动手实践,获得了正确的答案,并明白了科学家真正的目的。用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引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引出了教育专题—— “用心思考,勇于创造”,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的生动教材。
在学习《动手做做看》时,如果我们教师只停留在“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这个科学素养的培养定位上,显然过于肤浅。所以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设计了“朗志万和伊琳娜有什么区别”,旨在让学生明白“朗志万是科学家,他可以说是知识的权威。”然后紧紧抓住“其他小朋友”和“伊琳娜”对待“朗志万”提出的问题的不同态度,来引导学生感悟“伊琳娜”身上所发光的品质──那就是敢于向权威质疑,不轻信不盲从。让学生感悟这道理就是要让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这也是动手做做看的前提,发明创造的关键!也是现在小孩所缺少的品质啊!
小孩子的思维最容易被牵引,人云亦云的。比如我们老师上课提一些导向性的问题:“这张图美吗?”学生肯定会迎合你回答:“美──!”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以及提倡学生质疑问难。选入这样的文章无疑是教育孩子做任何事要有主见,敢于质疑的好素材。
我们天天喊着“尊重学生”,我们可以潇洒地把课堂对学生拱手相让,可以允许学生自选作业„„然而,你可曾想到,往往是我们老师对教材没有深层的处理,使我们的学生失去了一次提升素养的机会啊!
14、《邮票齿孔的故事》的教学反思
《邮票齿孔的故事》讲的是一个由发明家阿切尔身边的偶然小事引发的发明故事。本节课中要求通过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带齿孔邮票的发明过程中受到启发。懂得生活中要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
语文即生活,生活实际才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而空洞的讲解,乏味的说教,早已经被现在的小学生所厌倦,又何谈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本文的教学我就联系生活中的一些实际情况,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实践。以此完成导学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学习于轻松、不知不觉中。我们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是生活的再现和提高,应该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生活的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所以,通过上节课也让我感受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学习语文,实际上是为学生选择了一条学习语文有效、有趣的捷径。另外课堂中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发挥自主性。比如提出的“可是当邮票撕下来以后,身旁没有胶水,没法把邮票贴到信封上,这又该怎么办呢?谁能像敢想敢做的阿切尔一样来解决这个难题?”和语文实践中提出的“搜集有关邮票的资料”,都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潜在动机。不仅学生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形式多样,效果好。
回顾上完的这节课总感觉应该更精彩。不是老师,而是我的学生们,他们应该更出色些。是什么影响了学生?仔细琢磨,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知、感受、感悟到发明来源于生活,懂得细心的爱思考的人才能成为发明家。在学习了这类课文后,我相信有无数的小发明家正在成长。
15、《画风》的教学反思
《画风》这篇课文塑造了三个敢想敢问、善于思考的儿童形象。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同时考虑课文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我设定“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为教学重点;“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为教学难点。
如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同,不能再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应在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求知,掌握学法,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做到快乐学知识,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为此,我设立了 “四步两问”的学法导向,层层推进教学。
(一)复习旧知
识字是读写的基础,新课标教材对此十分重视。为进一步巩固对生字的识记,我通过出示三个小朋友名字,让学生与他们打招呼。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打招呼,交朋友”过程中巩固了生字。再用“摘苹果、找朋友、填一填”三个环节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活跃的气氛中让学生巩固旧知。
(二)深入理解,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后,让学生分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找出自己“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这是“四步两问”中的两问,这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虽然二年级的学生只能说出一些表面的东西,但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动脑筋了,而且思维十分活跃。在“还有什么不明白的?”一问中,学生提出了一个十分有价值的问题“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他们到底是怎样画风的?我把这个问题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来讲,让学生一起讨论,语,请大家用笔把他们画风的句子勾画出来”以此来引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首先得通读全文,了解每个小朋友的态度、观点;再动笔勾画三个小朋友画风的不同做法,并引起思索:为什么他们画风的方法不同却都画出了风呢?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感受。然后我再采用学生边汇报我边出示图片、句子的方式和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和交流。并以此为契机,让学生以“风来了,风把_____吹____了,风藏在_____里。”这样的句式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朗朗上口的句式让学生觉得非常有趣,而对“小诗人”的夸奖,让学生在表达上越来越来棒。最后让学生悟出三个小朋友为什么能画出风来?学生感悟到遇到困难国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这个道理。
(三)动手画风
在这一个环节里我把绘画引入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激情、领悟、延伸、拓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对直观事物感兴趣,喜欢艳丽的色彩,喜欢每天拿着笔描描画画。因此,我让学生找到生活中的风后再动手画风。也许,孩子们的笔法不那么高明,色彩也不一定很和谐,但在这愉悦的气氛中,他们求新求异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四)总结延伸,拓展认识。
拓展延伸中,我引导学生想办法画出声音、气味,对学生的思维将是更好的训练。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我觉得自己还要多学习一些教学理论,并在自己的教学中去实践、体验,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机智,让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及时的抓住课堂生成的精彩的教学瞬间,增强驾驭课堂的能力,来更好的胜任语文教学工作。
16、《充气雨衣》的教学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让学生每天10到12小时坐在那里读书、听课、思考、记忆、回想、再现,以便能回答教师的问题——这真是一种无法胜任的、使人精疲力竭的劳动,它归根结底会摧残学生的体力和智力,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冷漠和漠不关心的态度„„”因此,新课程积极倡导和实践学习方式的个性化,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充气雨衣》是一篇科普略读课文,篇幅较长,情节清晰。我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学习默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明白小林发明充气雨衣的重要性,指导朗读小林想的句子,初步感受小林的爱思考。”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自主质疑,并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自读自悟的方式既能为学生提供自由空间,同时也能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独特体验。
1、默读课文,质疑解难。
我让学生带着“小林为什么会想到要发明充气雨衣呢?”来默读1——3自然段,让学生找找相关的语句。接着让学生进行朗读感受。之后又让大家快速默读第四自然段,小林看到了什么情景?让学生按照“小林看到---------”这个句式来回答。通过问题的提出、解决,能给后面的感情朗读做好铺垫。
2、联系实际,深入感受。
我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到小林遇到了与自己一样的难题,就有了认同感,这样就能将自己做体验到的感觉带如文本中,让学生朗读出味来。如让学生回答小林想到发明充气雨衣的原因时,我结合实际提问: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当时有什么样的感觉?让学生将自己的雨天穿雨衣的感受表达出来,学生在朗读时就能读出雨衣上的雨水落到身上的冷来。
3、通过引读,感受体验。
我通过引读,让学生明白小林是一直在想这个难题,从早想到晚,所以“早上,小林在想:-------;中午,小林也在想:-------;晚上,小林还在想---------。”将朗读逐步升级,推向一个高度。
这一课的教学带给我很多思考,最重要的一点是应该在把握文本重点的前提下,大胆处理教材,大气地进行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成效。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5.《泉水》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大意,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你觉得泉水怎样?喜欢他吗?并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积累,在读中体会到奉献的幸福感。感悟泉水的纯洁无私,美丽可爱的心灵。整堂课学生学习兴趣较浓,课堂中书声朗朗。但学生对一些词语理解还不够透彻,主动积累词语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6.《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反思
备课时,我想雷锋的名字虽然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但是由于时代的相隔,孩子无法很快真正进入课文情境。如何让孩子动情?是这节课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在教学开始,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课前所了解到的有关雷锋的信息,综合多种信息,让学生对人物肃然起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领悟。在教学中,因为本文是诗歌,注重了对文本的诵读感悟。对雷锋的精神学生能够理解一点,但是还不够深入。
应该说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基本上达到了目的,但还存在问题,比如:教学难点突破不够。对于重点句子“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这句话中的的“雷锋叔叔”指那些像雷锋一样,具有雷锋精神的人。学生虽有所体会,但当老师问到:“我们身边有这样的活雷锋吗?”学生只能简单的说出班级某某同学就是我们身边的活雷锋,但却说不出他们做的什么事,深入不进去,另外这个问题的回答思路也非常窄,由于时间的约束,在这里我也没有深入引导,草草收场。
7.《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
本文叙述了萨沙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把爸爸、妈妈让给他的雨衣盖在了“比自己弱小的”蔷薇花上的故事,赞扬了萨沙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通过对妈妈两句话的研读和对小萨沙保护蔷薇花的举动的体会,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自强、自信的可贵品质。
本节课开始的时候,先让学生说说课文中谁是最弱小的,引出蔷薇花以后,再对比着读读蔷薇花在不同情况下的状态,使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到蔷薇花的弱小,然后以此引入妈妈和小萨沙的对话。这样的设计,看似顺水推舟,但实际上从蔷薇花的弱小到妈妈和小萨沙的对话,在教学环节上有些脱节。课后经过思考,觉得可以作如下的修改:读题后,先让学生谈谈“我不是最弱小的”这句话是谁说的?(萨沙)追问:谁认为萨沙是最弱小的呢?(妈妈)由此引出妈妈和小萨沙对话,教学环节上更加紧凑。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比如说:当教学在滂沱大雨中弱小的蔷薇花的时候,我设计了“在滂沱大雨中,娇嫩纤弱的蔷薇花会说些什么?”来引导学生进行想像说话,使学生进入文章的角色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能较好的站在蔷薇花的立场,说出蔷薇花无奈,沮丧,希望得到帮助的心情。使蔷薇花弱小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烙下深深的印迹。当蔷薇花得到的萨沙的保护的时候,我设计了“当蔷薇花受到了萨沙的保护,它有什么心里话想说”这样一个问题,使学生站在蔷薇花的立场来体验接受保护以后的心情。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强的品质,自觉承担起保护弱小的责任,并能以此为快乐。
在本节课中,我注重了学生的朗读训练。特别是萨沙和妈妈的一段对话,我先让学生体会说话人的语气,心理活动,逐句训练。在整体感知整段对话后,让学生自由练读,分角色表演。随后,我又让学生反复朗读课题,在读中再次体验小萨沙的心声,从而使小萨沙的心声成为我的心声,他的心声,所有人的心声。
8.《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教学反思
由于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没有要求会写的字,加之课文篇幅较长,内容通俗易懂,可读性强,出人意料的情节产生的吸引力,能抓住孩子的心,使其一口气读下去。所以教学时,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激趣导入
你喜欢小猫吗?你了解小猫吗?说一说小猫的可爱之处,小猫喜欢什么活动?孩子们听了后,兴致特别高,有的说,小猫能抓老鼠,小猫胡子有什么作用;有的说,小猫爪子特别可爱,有的说小猫最喜欢玩线团。一下子,小猫可爱的样子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学生眼前。课堂气氛特别活跃。
二、朗读感悟
在教学时,我先有声有色地读了一遍课文,孩子们都听呆了,于是,我说,你们想自己读一读吗?听清老师的要求,集中注意力,不出声,边读边画出写得有趣的句子或段落。孩子们按要求读了,他们确实没有出声读,但他们在读的过程中,都发出咯咯地笑声,课文内容真是太有趣了,我没有对孩子们给以约束,我想:这就是内心情感的流露。孩子们真是太可爱了。在孩子们默读后,我说: “说一说你画的有趣的句子吧。”
孩子们汇报着:他一蹲下,小猫就扑扑地一个个跳出来,朝屋里跑;晚上,家里可不得了了,小猫在钢琴上跳来跳去,叮叮咚咚响成一片。小猫钻进抽屉里,橱柜里。有人从门外进来,门后会突然扑出一只小猫,吓人一大跳 „„孩子们边汇报边笑着,我第一次看见孩子们上课这么开心。
这样,学生学习默读课文,在默读中体会小猫的得与失在卡罗尔内心引起的情感变化,感悟卡罗尔对小猫的喜爱,感受小动物带给人们的生活情趣。
三、激发情感。
学习最后三段时,让学生感受如果我们关爱地球上的植物,植物就会给我们创造绿色的生命;如果我们关爱地球上的动物,动物就会与我们和谐相处;如果我们真诚地关爱他人,他人就会真情地关爱我们!
四、遗憾之处
孩子们大多没有养过小动物,如果他们有养过小动物的体会,学习此篇课文,他们的感受会更深刻。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25:《玲玲的画》
(二)首先,在学习“玲”字的时候,考虑到“玲”字组词对孩子来说有点难度,就出示“小巧玲珑”一词让学生认识,但我只举了一个例句,孩子可能还没完全明白什么是“小巧玲珑”;“端详”一词对二年级的孩子确实有难度,所以我找了另外两个对比较鲜明的词“张望”和“注视”让学生作比较,讲到端详一词时,我并没有做到引导孩子理解这个词,而是通过做动作、举例句让孩子理解,这个过程并没有实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其次,在引导孩子体会人物心情变化,有感情朗读课文时收效不大,我没有更好地让孩子体会到爸爸和玲玲的心情。
最后,孩子在回答什么是“好事”和“坏事”时,我没有一步步地引导孩子说出答案,而是急于让孩子说出正确答案,导致大部分孩子都不能很好地理解。
26.<<蜜蜂引路>>教学反思
<<蜜蜂引路>>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简单画出线路图。能区分“往常”与“常常”表示不同的意思。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养蜂人见到列宁时惊讶的语气,并体会人物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的特点。在这节课里,我能按照预设的目标进行教学,贯彻新课标的理念思想,让学生反复读书,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含义,并用多种形式开展教学,如:小组合作、同伴交流、师生对读。并把握课文的重点难点,利用简笔画画出列宁怎样通过蜜蜂找到养蜂的线路图。从整节课来看还存在着许多缺点,老师在时间的把握还有待加强,学生的自主性不足;教学流程不够流畅,语言不够精炼;在今后在教学工作中,我要认真解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断贯彻和落实好新课标的理念,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并落实好。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总之,教与学都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27.转变“拔苗助长”教避免“守株待兔”学
目前,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正在全面实施阶段,新的课程理念是这样要求的:教师只能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自主学习,而不能让学生被动学习。如何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呢?我们应该首先想到学生是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内驱力,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效率。
一、创设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索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最终服务于生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学活生生的数学。让他们感到数学知识与自己形影不离、无处不在,使之产生浓厚的兴趣。
1、注重体现学生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知道什么是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避免把现成的理论知识搬上讲台,首先设计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多样化的探究活动来完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思维,培养情感。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定一户人家,先画出一张简易的平面图,然后一起测量出所需的数据,最后利用所学的面积计算方法计算出实际居住面积有多大。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引导学生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通过观察具体实例加深对轴对称的认识,同时我还在班级中开展剪窗花等活动,使学生在观察、欣赏窗花的过程中,理解知识的实质,陶冶爱美的情操,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思维意识得到培养。
2、重视自主确定解题策略,鼓励算法多样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急于教给学生算法,而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独立去探索,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使他们有机会展示个性,探索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错误是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学生犯错的过程应看作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对待学生的学习错误,我们更多地把“错误”当成教育的敌人,“以至于不错成了我们不懈的”追求。在实践中则把重点放在分析错因,制定对策上。这一点固然重要,但重要的是把错误看成闪光的“火花”,若能善待宽容“错误”,则能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创新思维,提高反思能力,为学生开辟出一片“新田地”。
在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中,算法多样化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比如说课堂积极思考,交流讨论氛围很浓,但到了练习阶段,部分学困生却摸不着头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或者说表面上课堂学习气氛很好的算法多样化的教学过程,却会客观导致知识与技能领域的课堂教学目标无法更好地完成。这是因为我们教学时过分强调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分重视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反而淡化了知识与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最好能根据学生的回答让他们达成共识,哪一种方法最简便,要让学生掌握一种最简便的方法。同时也鼓励他们积极探索其他方法,要保底但不要封顶,达到一种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有机结合。
二、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机会
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大量合作与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自由发展见解,学会倾听意见,合理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达到较为完善的认知状态,获取自主学习的成功。
1、自主探索得到多样化的结果,成为丰厚的交流基础 如在教学27-8时,首先让学生分组操作,说想法,结果说出几种不同的分法:第一种:从2捆中拿一捆拆开与7根合起来,先用17-8得9,9再加10得19;第二种:从2捆中拿一捆拆开,先算10-8得2,再把2根和17根加起来是19根;第三种:先拿一捆拆开1根给7根合起来,即8-8得0,剩下19根是结果。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个个精神抖擞。教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这是学生认知的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2、在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
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的课,未必是一堂好课。这种表面上的“课堂流畅”可能把教师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藏了,把所经历的曲折或最有意义的感性东西抽掉了,学生认为“我真笨”,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形成。所以教师不仅要有范例,还应展示失败和挫折,让学生了解探索的艰辛。在交流中暴露思维过程,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训练了思维,更重要的是能从中体验到成功。如:教学“乘数是10”的口算,当学生列出5×10这个式子后,教师并不急于讲解课本中的算法,而是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结果学生合作商量后,有的说将原题变成10×5,有的说5×1=5,直接在5的后面添上一个0,还有的说:先算5×9=45,再算45+5=50等多种不同的算法,这里不但找到了口算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解决问题的愉悦,创造的潜能得以开发,同时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良好的情感体验
按照新的教学理念,学生学习数学要能积极地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密切联系生活的素材,让学生经历操作实践过程,通过合作交流,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用数学眼光观察事物的意识和兴趣,感受数学的价值与作用。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由于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学生在家庭中接触、使用人民币的机会是很多的,对“元”、“角”、“分”的基本票面的人民币及其使用并不陌生。教学时,教师考虑到这些因素,教师大胆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购物活动游戏中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去规范和加深对元、角、分的认识,及爱护人民币的价值,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目的是生活的需要。
四、培养学生自主性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应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索,给学生一定条件和问题,让他们各抒己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他们去合作、去创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具备了自主性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和实践性。总之,在现实教育中,有一些教师急功近利,对待学生“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导致学生只能“守株待兔”,墨守陈规,没有创新意识。没有创新的一代就是没有希望的一代,没有创新的民族就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作为教育工作者,仅仅教会学生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塑造一个有创新意识的人
28.《丑小鸭》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是童话之父安徒生的作品。我从小就喜欢读他的作品。在没上这篇童话故事之前,我去给一(4)的学生上悦读课《丑小鸭》。我边讲边和学生互动,也许是偏爱童话故事的缘故吧,讲起来绘声绘色,入情入境。当讲完丑小鸭被兄弟姐妹欺负,被养鸭的小姑娘讨厌,被公鸡啄,被猎狗咬,被小鸟讥笑,因而被迫离家出走,差点丢掉了性命这一小结后,竟然有个小女孩哭了。我问她为什么哭?她说他们怎么这么坏?为什么欺负丑小鸭?丑小鸭太可怜了!小女孩被故事感动了,我被小女孩深深地感动了!我感到了优秀的童话故事的魅力所在,竟是这样浸润孩子的心灵。我想把这份感动继续延续,并以此为切入点引起我班孩子的共鸣。于是我很用心地设计这篇童话故事,并分三课时把此课授完。授完此课,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反思此课有以下几个板块值得称道。
一、运用原生态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由于我校没有多媒体设备,要想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童话故事里,我利用现有的资源——黑板,用鲜艳的画笔画出了美丽的图画,创设出了丑小鸭出生的地方以及他的兄弟姐妹的图片。之后又出示丑小鸭的图片,我的设计意图是:这么美的地方、这么美的小鸭,更衬托出丑小鸭的“丑”。丑小鸭的丑一下子映就在了孩子们的头脑中,也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二、丑小鸭变天鹅
当我把丑小鸭的图片和天鹅的图片放在一起的,问学生:“丑小鸭后来就变成了这样的天鹅,难以置信吧?” 学生们也说是的。我又说;“是呀,就连他自己也不相信这会是真的,那么书中的哪句话写出了丑小鸭的疑惑?”学生们一下子就找到了那句话:这难道是我自己的影子吗?反复让学生品读,品味这句话,品味出丑小鸭的心理活动。
三、感悟故事的精彩片段
“当我们和丑小鸭正沉醉在他变成天鹅后的喜悦中,当我们发出“这真是一只美丽的天鹅呀!”这样啧啧的赞叹声时,有谁会想到他曾经受过的苦难,他曾经受到的屈辱,是那样的令人心碎。让我们再回到故事中,看看他都受到了哪些苦难和屈辱。”当我引出这样的话语之后,孩子们一下子就进入到情境之中。然后投入地阅读起来。丑小鸭受欺辱的部分,也是本课最精彩的部分。我放在了第二课时学习,这一部分的学习,我们基本上是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读与悟有机地结合。孩子们被故事情节感动着,被丑小鸭的命运牵着心,我被孩子们感动着,这节课处处有情,处处生情。我想这就是童话故事的魅力,这就是安徒生的魅力。
四、由丑小鸭——安徒生
故事讲到这儿,课上到这儿,也许可以结束了。我话锋一转,说:“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写出如此感人故事的作者——童话之父安徒生吧,其实丑小鸭的命运就是他的命运,就是他真实的写照.”于是我向学生介绍了安徒生的生平,并把他真实的故事和丑小鸭相对照,让学生感悟的更深。也由衷地从心底里赞叹这位童话之父,以此激起学生们阅读的兴趣。最后我又说;“ 安徒生的童话故事还有很多,课后我们再去阅读他的其他作品,看看还有哪些故事更精彩更感人。”
写到这儿,也该结束了,我之所以很用心地设计此课,很用心地反思此课,是因为我觉得我们的孩子太需要被感动,我们的孩子太需要阅读,太需要悦读了。
让我们和孩子一起爱上阅读,让悦读成为一种习惯吧!
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
《找春天》是一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的散文。作者把春天比作一个小姑娘。她害羞,所以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美丽,有着嫩绿的秀眉和色彩斑斓的眼睛;她活泼,娴熟地弹奏动人的音符,快乐地荡着秋千,兴奋地叫着、笑着……文章结合时节,把孩子们引领到大自然中去感受春天的美好,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培养留心观察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的情感。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认真读这篇课文,领会其中的情与趣,我们会感到回味无穷。
《找春天》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找春天、画春天的活动,使学生了解春天的典型景物,掌握组织画面的简单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本着创设宽松、互动的课堂氛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们的能动作用,引导他们主动学习,鼓励他们参与美术实践活动,努力使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学到知识。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反思(交流课)
鉴于去年的经验,我打算在本学期一开头便紧紧咬着教学的节奏,毫不松懈。所以,开学第三天,我已经完完整整地上好了两篇课文的内容。
今天,我上的是《古诗两首》,本课由《草》和《宿新市徐公店》两首古诗组成。白居易的《草》咏物抒怀,通过描写小草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抒发它那种顽强的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意境优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总的来说,这两首都是描写春天的绝句,语言清新明丽。
在这两首古诗的学习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是让孩子进行自主学习。自由地读一读古诗,与同桌讨论已经读懂与还不懂的地方,结果发现,大部分孩子都能够通过一些辅助书自主地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孩子们自己明白了“岁、枯、荣、离离、篱落”等字词的意思。
其中,《宿新市徐公店》较之前一首相对较难。一些词语也叫难理解。于是,通过书本插图入手,让孩子们观察在图片上发现的景物。基本上孩子们的回答就是大诗人杨万里诗中所描写的景物。接着再把这些景物“篱笆、菜花、儿童”等放入到古诗中整体认读,这样一来,孩子们理解诗意,就比较轻松了。这首古诗的学习过程虽然很简单,但孩子们去体会其中的乐趣和诗的意境着实费了些时间,因为这跟孩子们的生活不太接近,但那种童趣的意境还是能够捕捉到。
课堂的最后环节,让孩子们来跟大诗人杨万里比一比,根据文中的插画编一个小故事。由于时间比较短,也有些孩子写得不是很满意。
《笋芽儿》教学反思
我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阅读是学生个性话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整堂课上,我特别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比如,带有“自己”一词的表述。如刚开始时我强调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课堂气氛很快活跃起来,学生较快地进入了情境。在对话训练中,我让学生读读自己喜欢的角色,读出自己的感受。正因为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才能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美,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如在朗读中很好地理解了“撒娇”、“唠叨”、“沉不住气”等词的意思,朗读训练较扎实。
整堂课很好地落实了“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结合单元训练重点,初步掌握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方法。在与学生的对话中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并能通过重点句子的朗读表现出来。过程和方法:通过四人小组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读一读,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跃跃欲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感态度和价观:在朗读中体会了笋芽儿从害怕到坚强的态度变化,懂得了只有经风雨,见世面,勇于锻炼,才能健康成长。
《小鹿的玫瑰花》是人教版第四册第4课,讲的是在美好的春天里,小鹿种了玫瑰,他非常珍爱自己种的玫瑰,天天盼望着玫瑰花开。当玫瑰快要开花时,小鹿却跌伤了脚,他为自己没能看到玫瑰花开而感到惋惜。但当听到黄莺和微风对玫瑰花的赞美后,非常高兴,知道自己的玫瑰没有白栽。这是一个能够引起学生思考而有所感悟的童话故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应该很容易读懂,但理解“为什么说小鹿的玫瑰没有白栽”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课文就从“白栽”到“没有白栽”这两句话中引发学生对课文较深层面含义的思考。让学生体会到在为他人创造幸福生活的过程中自己也体验到幸福和快乐的思想,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引导学生寻找小鹿的玫瑰没有白栽的原因是本课的难点。教学时,我在学生自由读通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围绕“泡泡”中“为什么说小鹿的玫瑰没有白栽呢?”这个问题进行初读感知。然后指导学生再读课文,用横线画出鹿弟弟的话,读读这两句话,想想你会提什么问题?有的学生说:“鹿弟弟为什么开始说玫瑰白栽了,可后来又说玫瑰没有白栽呢?”然后我引导学生学习第一至三自然段,重点体会小鹿对玫瑰的精心栽种和喜爱。让学生画出相关词语,从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从“常常、松土、浇水”体会到了小鹿种花的辛苦,从“数了数、高兴”体会小鹿对玫瑰的喜爱和憧憬。接着让学生再读第三自然段,说说小鹿把脚跌伤后在家养病时,会想些什么呢?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小鹿看不到玫瑰的失望和惋惜的心情。接着,请学生小组分角色朗读后面课文,重点讨论“为什么说小鹿的玫瑰花没有白栽呢?”抓住黄莺和微风的话朗读体会,说说:为什么黄莺看到这些玫瑰就想唱歌?为什么别人都夸微风是玫瑰香风?并进行说话训练,微风来到了什么地方,别人是如何夸他的?充分感受到玫瑰花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并引导学生模仿课文说一说:还有哪些动物欣赏到了小鹿的玫瑰花?答案丰富多彩:小狗跑过来了,他说:小鹿,我见过你家的玫瑰花,真是太香了!我每天都过来闻一闻呢!;蜜蜂飞过来说:小鹿,你家的玫瑰可香了,我和伙伴到这儿采蜜回家后身上都带着香味呢!;小白兔说:“小鹿,你家的玫瑰可漂亮啦,我还在这儿拍了张照片呢!”然后引导学生说说小鹿听了伙伴的话后,知道了些什么?为什么高兴了?学生知道了是因为他栽的玫瑰给森林里的动物带来了快乐,虽然他自己没有看到自己的玫瑰花,但别人都欣赏到了,都很高兴,很快乐,小鹿也感到自己的劳动没有白费,他也感到快乐,因此他的玫瑰没有白栽。接着在朗读中领悟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也能从中得到快乐。
QQ空间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 分享到:
第四篇: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德阳市一小陈绍琴 《动手做做看》这篇阅读课文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次,科学家朗志万故意把一个错误结论告诉小朋友,再问为什么。目的是让孩子们明白: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伊琳娜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她不迷信权威,在妈妈的启发下动手实践,获得了正确的答案,并明白了科学家真正的目的。用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引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引出了教育专题—— “用心思考,勇于创造”,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的生动教材。
在学习《动手做做看》时,如果我们教师只停留在“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这个科学素养的培养定位上,显然过于肤浅。所以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设计了“朗志万和伊琳娜有什么区别”,旨在让学生明白“朗志万是科学家,他可以说是知识的权威。”然后紧紧抓住“其他小朋友”和“伊琳娜”对待“朗志万”提出的问题的不同态度,来引导学生感悟“伊琳娜”身上所发光的品质──那就是敢于向权威质疑,不轻信不盲从。让学生感悟这道理就是要让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这也是动手做做看的前提,发明创造的关键!也是现在小孩所缺少的品质啊!
《邮票齿孔的故事》讲的是一个由发明家阿切尔身边的偶然小事引发的发明故事。本节课中要求通过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
文,从带齿孔邮票的发明过程中受到启发。懂得生活中要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
语文即生活,生活实际才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而空洞的讲解,乏味的说教,早已经被现在的小学生所厌倦,又何谈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本文的教学我就联系生活中的一些实际情况,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实践。以此完成导学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学习于轻松、不知不觉中。我们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是生活的再现和提高,应该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生活的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另外课堂中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发挥自主性。比如提出的“可是当邮票撕下来以后,身旁没有胶水,没法把邮票贴到信封上,这又该怎么办呢?谁能像敢想敢做的阿切尔一样来解决这个难题?”和语文实践中提出的“搜集有关邮票的资料”,都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潜在动机。不仅学生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形式多样,效果好。
《画风》这篇课文塑造了三个敢想敢问、善于思考的儿童形象。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同时考虑课文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我设定“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为教学重点;“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为教学难点。
教学中,让学生分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找出自己“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这是“四步两问”中的两问,这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虽然二年级的学生只能说出一些表面的东西,但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动脑筋了,而且思维十分活跃。在“还有什么不明白的?”一问中,学生提出了一个十分有价值的问题“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他们到底是怎样画风的?我把这个问题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来讲,让学生一起讨论,请大家用笔把他们画风的句子勾画出来”以此来引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首先得通读全文,了解每个小朋友的态度、观点;再动笔勾画三个小朋友画风的不同做法,并引起思索:为什么他们画风的方法不同却都画出了风呢?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感受。然后我再采用学生边汇报我边出示图片、句子的方式和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和交流。并以此为契机,让学生以“风来了,风把_____吹____了,风藏在_____里。”这样的句式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最后让学生悟出三个小朋友为什么能画出风来?学生感悟到遇到困难国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这个道理。
教学最后让孩子自己想象画风,把绘画引入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激情、领悟、延伸、拓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对直观事物感兴趣,喜欢艳丽的色彩,喜欢每天拿着笔描描画画。因此,我让学生找到生活中的风后再动手画风。在愉悦的气氛中,他们求新求异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充气雨衣》是一篇科普略读课文,篇幅较长,情节清晰。我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学习默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明白小林发明充气雨衣的重要性,指导朗读小林想的句子,初步感受小林的爱思考。”
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自主质疑,并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自读自悟的方式既能为学生提供自由空间,同时也能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独特体验。
首先,让学生带着“小林为什么会想到要发明充气雨衣呢?”来默读1——3自然段,让学生找找相关的语句。接着让学生进行朗读感受。之后又让大家快速默读第四自然段,小林看到了什么情景?让学生按照“小林看到---------”这个句式来回答。通过问题的提出、解决,能给后面的感情朗读做好铺垫。
其次,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到小林遇到了与自己一样的难题,就有了认同感,这样就能将自己做体验到的感觉带如文本中,让学生朗读出味来。如让学生回答小林想到发明充气雨衣的原因时,我结合实际提问: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当时有什么样的感觉?让学生将自己的雨天穿雨衣的感受表达出来,学生在朗读时就能读出雨衣上的雨水落到身上的冷来。
最后,通过引读,让学生明白小林是一直在想这个难题,从早想到晚,所以“早上,小林在想:-------;中午,小林也在想:-------;晚上,小林还在想---------。”将朗读逐步升级,推向一个高度。这一课的教学带给我很多思考,最重要的一点是应该在把握文本重点的前提下,大胆处理教材,大气地进行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成效。
第五篇: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一、读拼音写汉字。(16 分)
qí gān ěr qiě qíng lǎng hū rán
()()()()
zhěng qí fāng biàn míng xiǎn hóng piàn
()()()()
二、用“√”给下面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8 分)
撕开(sī xī)皮肤(hū fū)研究(jiū jiù)暑 假(jiǎ jià)
齿孔(chǔ chǐ)邮政(zhèng zhòng)缝衣(féng fèng)差不多(chá chà)
三、按要求填空。(8 分)
1.“陈”字是 结构,部首是,除去部首有 画,读音是。
2.“赵”字是 结构,部首是,除去部首有 画,读音是。
四、给下面的字换个偏旁部首组成新字,再分别组词。(10 分)
喝()仍()该()漫()
()()()()
五、照样子,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8 分)
例:一(棵)大树
一()书包 一()桌子 一()小刀 一()先生
一()机器 一()金鱼 一()别针 一()春雷
六、照样子,写词语。(10 分)
例:牙 刷 → 刷 牙 → →
→ → →
七、选词填空。(4 分)
发现 发明
1.鲁班是我国古代的能工巧匠,他有许多()创造。
2.我()在河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小鱼。
优美 美丽
3.春天的公园真()。
4.同学们随着()的乐曲,跳起舞来。
八、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并加上标点符号。(6 分)
1.放暑假了,我和同学
2.多么快乐啊
九、选择正确的答案,用“√”在括号里标出来。(2 分)
《动手做做看》这一课,从伊琳娜做这验这件事中,你觉得下面的说法哪种对?
(1)科学家的话一定对。()
(2)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十、按小学语文课文内容填空。(10 分)
宋涛、陈丹、赵小艺都会画风,宋涛画的是,;
陈丹画的是,赵小艺画的是 和。
十一、把下面的句子连成一段通顺的话,把序号写在括号里。(8 分)
()他又看到列车员很忙,就动手帮助扫地板。
()一天,雷锋坐火车到沈阳出差。
()火车上的人都称赞他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战士。
()他看到乘客很多,连忙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一位老人。
十二、你做过什么小制作?是怎么做的?请你用几句话写出来。(1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