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省管县,专家为何建议云南推迟?

时间:2019-05-15 11:54: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财政省管县,专家为何建议云南推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财政省管县,专家为何建议云南推迟?》。

第一篇:财政省管县,专家为何建议云南推迟?

财政省管县,专家为何建议云南推迟?

作者:本报记者郑义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44 更新时间:2011-8-8 143855“省直管县”财政改革一直是近年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热点话题,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大家更为关注。近日有媒体刊发《省人大调研组建议推迟云南“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后,引起了多方关注。记者到云南省人大了解情况时,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此报告只是工作性质的调研,就是一个情况反映,并不是有这个打算。云南财经大学财税研究所所长张丽华认为,推迟是下下策,云南的态度应该是加强研究去应对。

我国最早探索县制改革的省份之一的浙江,从1992年就开始尝试对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市)进行“扩权强县”改革。之后,省直管县的财政改革在我国多个省份铺开。财政部公开资料显示,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在27个省份970个县推行了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这些改革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此基础上,中央逐渐加快了在全国推行省直管县改革的步伐。2005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2006年这句话就写进了“十一五”规划纲要里边。2008年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有条件的地方可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200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并明确表示要“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率先减少行政层次,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2009年6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了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的总体目标,即2012年底前,力争全国除民族自治地区外全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

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直管县财政改革。2009年12月,云南省政府召开全省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试点工作会议,要求各级、各部门要深化认识、把握政策、落实措施,扎实推进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试点工作。并及时下发了《关于开展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试点的通知》,决定从2010年1月在镇雄、宣威、腾冲3个县正式启动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试点工作。虽然云南在推行省直管县财政改革面临着多重困难,但云南各方通过各方努力,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省财政厅副厅长王卫昆在记者电话约访时表示,从目前三个试点县(市)实施的情况来看还算顺利。

记者也从宣威市了解到,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宣威取得四点成效,一是合理界定了财政收支责任,调动了试点县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二是上级财政对省直管县的支持力度加大,增强了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三是减少了中间层级,提高了县级办事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四是省级财政加强了对直管县的业务指导,提高了县级财政管理水平。

虽然记者通过多方努力也没能获取云南省人大调研组的这份调研报告,但从媒体报道中基本能了解大致内容。

据媒体报道,2011年5月,云南省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就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试点县运行情况进行调研,并向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提交了调研报告。省人大调研组向省人大常委会提交调研报告称:“建议省政府书面报告国务院,推迟云南全面推行省直管县财政改革的时间。”

张丽华教授是县域经济研究方面的专家,目前正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相应课题。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省直管县财政改革是中央为未来行政体制扁平化改革作前期铺垫的,虽然在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推行较为成功,但在西部特别是在云南省推行所遇的难题超乎想象,既然确定要改,推行是必然的。张丽华认为,虽然云南应积极应对,但在制度设计上不能一刀切,应该充分考虑到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

该调研报告认为,“全面推开省直管县,将导致管理效率下降”。云南全面实行省直管县财政改革,时间不成熟,条件不具备。目前,离中央规定的“全面推行省直管县财政”改革的时间(2012年)越来越近,建议省政府书面报告国务院,请求允许云南推迟全面推行省直管县财政改革的时间。云南省的省情特殊,全面推开“省直管县”面临困难。

云南省的16个州市中,有8个民族自治州,按照中央“只在民族自治州之外的地方推行财政省直管县改革”的精神,会导致云南省两套财政体制和财政政策并行,难免出现因财政体制和政策不同,带来地区间不公平竞争问题,从而制约我省地区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其次,云南省共辖100多个县,所辖县市个数列全国第三、西部第一。省直管县后,省级财政的管理半径将大为延长,管理幅度大规模拓宽,管理难度剧增,管理效率可能下降,将影响省级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和经济规划效果。

张丽华教授分析,应该讲,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的改革对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扁平化和行政管理体制扁平化的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有利于充实县级财政,理顺省、市、县三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有利于减少管理层级,提高管理效率。然而,应该看到,省直管县财政改革是在我国复杂的经济社会及制度构架、巨大的地区差异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诸多条件下推出,面对中国大而复杂的国体,在今天已经没有任何单一的不分差别的“一刀切”改革模式能够顺利推进并能解决一切问题。其中,地区差异是决定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能否较顺利地推进的关键。尽管在此之前,全国已经有许多省份进行了改革试点,但试点更多地是东部地区的省份,东部地区大部分省、市、县三级政府财力都充裕,尤其县域经济发达,同时,东部地区地理条件较优越,管理成本较低。而西部恰好相反,省、市、县三级政府财力都不足,尤其县域经济极为落后,西部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落后的交通状况都带来管理上的难度,国家级贫困县及少数民族自治区和县数量较多等,因此,省直管县财政改革的全面推进将使西部地区各省面临诸多风险,这主要源自于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呈现出“重度”政府主导型和“过度依赖财政型”发展模式,这不仅直接影响下一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而且易将财政改革风险扩散至其管辖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省直管县”改革后,省级财政管理对象呈十几倍增长,其管理成本将随管理的空间和距离的扩大成倍数扩大,且由于西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交通不发达等因素的作用,还将产生由于信息严重不对称形成的财政分配严重扭曲现象,管理效率将大打折扣。除此之外,贫困县和贫困人口由原分散于州市向省级的集中,加大了省级对扶贫的难度,扶贫的平均化倾向将使逐渐脱贫的贫困县发展延缓的社会风险。比如云南,三级财力都非常弱,对中央转移支付依赖度都极高,而目前最困难的又是县级财政。她认为,县级财政不管是州市管还是省里管,这个困难不会因为省管之后就有所减弱,强行收到省里,实际就把县级财政的困难,县级面临的许多困境或者是风险由原来的州市集中到了省级。西部地区大多都是民族比较多的地区,云南省更为突出一些,这些问题比东部、中部复杂得多。

张丽华教授最后认为,西部地区各省尤其云南省面对的不是要求延缓,因为改革中出现的上述问题不会因为延缓而消失。她说,西部地区政府和财政,应该组织和联合一些学者加强对本省省情的研究,一方面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翔实的依据向中央进言,针对西部各省在改革的过程中易出现的特色情况,应该给我们什么样的特殊政策;另一方面提出一些应对措施,从而解决改革中遇到的这些问题。

报道称,目前该调研报告正在审议中。记者致电该省部分县市领导,大多表示对此也非常关注,但目前不便发表什么看法,等上面的决定下来后遵照文件执行。

第二篇:浅谈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

浅谈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

摘要: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是近年来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热门话题。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是大势所趋,利大于弊。此项改革必将会对市县经济产生深远影响。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但近期产生的负面影响我们要积极地化解。此项改革要因地制宜,稳步慎重推进,不能搞“一刀切”。此项改革要积极试点,积极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关键词: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

2009年6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在2012年底前力争全国除民族自治地区外全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这次改革不仅是财政管理层次的调整,更是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前奏,是一次大规模的权利和利益的再分配。因此,我们应认真分析其利弊得失,趋利避害,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一、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原因

1.县乡财政困难。在现行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下,县(市)一级的财权与事权不对称,财政供养人员过多,县乡政府债务沉重,资金调度困难,很多县(市)要依靠省财政的转移支付才能维持政府的正常运转。县乡财政困难为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注入了动力,通过减少财政和行政层级来降低行政成本、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已经成为一种广泛共识。

2.市管县财政体制的弊端。我国目前实行的市管县体制是1982年以来逐渐形成的。市管县体制对于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市管县的财政体制产生的矛盾越来越多,已经不适应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首先是经济利益的矛盾。产生这个矛盾的主要根源是地级市的经济实力不够雄厚,属于“弱市强县” 型财政,加上有些地级市管辖的县数量多、人口多、面积大,市带县带不动,市对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很难有大的倾斜、扶持和帮助,相反甚至要依靠县的贡献来投入市区建设,县域财富向地级市日趋集中,很多比较穷的地级市事实上成为县域经济的“抽水机”,出现了“市刮县”、“市挤县”的现象。其次是城乡关系的矛盾。市管县体制本质上是“重城市、轻县乡”的行政管理体制,在加快城市发展的同时,却抑制了县乡的发展。在这种体制下,地级市的工作重心一般都放在城区而不是县乡,市级财政侧重于市区的发展,县乡地区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地级市为了中心城市的发展,往往截留所辖县的资金,导致城乡差距越拉越大,三农问题积重难返。

3.通过财政体制改革带动行政体制改革。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为五级,即中央、省、地市、县和乡,而国外发达国家一般都采用三级行政管理体制。我国行政管理体制过多造成我国行政成本过高、财政养人过多和行政效率低下,不利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我国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减少财政管理的层级,实行中央、省、市县三级财政管理体制,实现财政体制的扁平化。通过财政体制的扁平化来带动行政体制改革的扁平化,实行中央、省、市县三级行政管理体制,实现政府机构的精简,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二、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影响

1.对县域经济的影响

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城乡和谐,加快城镇化进程。因此,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县域经济的影响总体是有利的。从长远发展来看,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后,加大了中央、省对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强了县域经济的财力。随着各种经济和社会管理权下放到县,增强了县级政府的调控能力,激发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有利于发挥县级政府的积极性,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改革后由于减少了财政的管理层级,将会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减少行政层级,提高行政效率,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从近期看,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县域经济的不利影响有四点值得关注。一是这次改革只是对县级财政管理权限的扩大,而不是全部经济管理权限的下放,更不是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权限的全部下放,即地市仍然是县的上级。这就形成了县级政府有两个“婆婆”的局面,既要往省里“跑”,又要往市里“跑”,导致政府体制内部运转的不协调,甚至会产生矛盾和冲突,使县级政府无所适从,影响行政效率。二是对于一些“强市弱县” 型财政的地方,财政体制改革后,中央、省对县级财政支持不会有大的增加。相反,地市级政府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不增加对县级政府的财政投入,使这些财政弱县面临财政困难,县级政府会有“今不如昔”的感觉。三是随着县级政府管理权的扩大,可能会带来县级政府投资冲动,造成县域开发“遍地开花”和“无序建设”,使生产过剩,资源浪费,不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四是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后,我国大部分省级政府管理县(市)较多,管理幅度过宽,管理难度加大,可能导致管不过来,使县级政府的监督和约束出现一定程度的失控。

2.对市域经济的影响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市域经济的影响总体是不利的。第一,对于一些“弱市强县” 型财政的地方,由于改革后市所辖的县财政绕过了市,县财政归省里直接管理,市财政失去了集中县财力的权力,使这些比较穷的地市雪上加霜,出现财政困难。第二,改革后原先由市级审批审核的经济管理事项将被上收到省或下放到县,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将大大削弱,整合资源的能力将大大减小,宏观调控的能力水平将大大下降。第三,改革后中央、省安排的资金和投资项目会优先考虑到县域,重点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市域经济的发展。第四,改革后省直接对县的财政管理,必然带来省直接对县的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的逐步变革,权限的变动、职能的交叉、利益的重新分配,会给市级政府带来各种摩擦,从而降低行政效率;第五,随着省管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地市与县的地理界线将会越来越明显,改革后地市只管它的几个区,使市域经济发展空间变小,必然会限制市级税源、财源的增加,不利于市域经济做大做强,不利于市域经济对各县的辐射带动,不利于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培育。

三、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1.要坚持因地制宜,稳步慎重推进,不搞“一刀切”。因为我国区域面积比较大,是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多民族的国家,因此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不能搞一刀切。各地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状况等有关条件,确定改革模式、步骤和进度。已经全面实行改革的地区,要密切跟踪改革进展,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正在进行试点的地区,要总结经验,加快推进。尚未开展试点的地区,除民族自治地区外,要尽快制定试点方案,积极推进改革。

2.要坚持科学规范、合理有序,进一步理顺省以下政府间事权划分及财政分配关系。要按照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要求,依法明确省、市(地)、县的职责权限,同时明确省、市(地)、县的收入支出范围。首先,省级财政要强化区域财力调节作用,实行省对县(市)的“五个直达”,即:资金直达、分配直达、指标直达、结算直达、报表直达;省级财政要在保证市县既得利益的基础上,加大对市县财政的指导和支持力度,调整和规范省、市、县之间的财权和事权关系,扩大县级管理权限,加大对财力薄弱县的支持力度,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其次,市级财政在省县之间要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继续承担对县级财政的指导、支持和监督职责;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对所辖县(市)财政困难继续给予帮助。最后,县级财政要充分利用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自主权,努力争取中央、省、市各级政府的支持,用足用好上级扶持的资金,用足用好改革赋予的各项政策,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行政效率,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壮大县域经济;县级财政要积极、主动配合省、市级财政做好有关改革工作,增强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意识,认真落实财政改革各项措施,提高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县级财政要建立起民主的决算预算机制,架构起县级公共财政体

系,靠自身努力来积极缓解县乡财政困难。

3.要建立与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相配套的监督管理机制,避免省级财政管理半径激增造成的“管理真空”问题。一是要实行省对县财政预算审查制度,从源头上加强对县级财政的指导、管理和监督,全面掌握县级财政基本情况,指导县财政管理与改革工作,促进县级财政科学、合理安排预算。二是要建立科学的省对县考核指标体系,客观评价县级财政运行情况和努力程度。三是要建立科学的省对县激励性财政机制,采取超收返还、以奖促增、以奖代补等多种激励方式,激发各地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内在动力。四是要加强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快“金财工程”建设步伐,构建省级与市、县的财政信息化网络,强化财政管理的技术手段,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4.要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妥善处理收支划分、基数划转、地方债务等问题。要清理地方政府的债务,一些应当由中央财政和省财政负担的公共事务,比如说,义务教育欠债,粮食大县欠债,应当由中央财政和省财政负责清理和偿还。要尽快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取消配套做法,建立激励和制约机制,做好转移支付法律、法规的细化和完善工作,堵塞现有漏洞,使今后的转移支付工作的各个环节有法可依、顺畅执行。

总之,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是为进一步理顺财政分配关系、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而进行的重大改革,也是一项涉及利益格局调整的重大举措,各级政府要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统筹谋划、周密部署、稳健操作,密切关注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完善,确保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

参考文献:

[1] 贾康,阎坤.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的中长期思考[J].管理世界,2005,(8).[2] 财政部.关于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的意见(财预[2009]78号文件).[3] 周天勇谈“省直管县”财政改革[EB/OL].人民网,2009-07-13

第三篇:“省管县”财政改革时间表:2012年底前全面推进

“省管县”财政改革时间表:2012年底前全面推进 2009年07月10日04:23来源:

我有话说 查看评论(0)好文我顶(0)

中国“省直管县”的政府间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正酝酿全面推进。

7月9日,财政部公开发布《关于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的意见》(财预【2009】78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改革的总体目标是,“2012年底前,力争全国除民族自治地区外全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

“中央政府关于‘省直管县’改革提出如此明确的时间表,在我印象中这是第一次。”当天,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推荐阅读

和讯议市厅:寻找中国好莱坞 掘金影视传媒

本周股市三大猜想

 八菱董事长涉嫌犯罪被立案 短线震荡难免 积极调仓应对 80后入市8年的炒股经 资金突击板块四大密码 淘金“错杀股” 发掘未来之星 [微博]李理:券商这样叫苦没道理 [股吧]大盘新的下跌行情又将开始

在贾康看来,从“省管县”到“市管县”再到“省管县”,20年间,中国政府间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正在做方向性的新调整,中国未来财政体制改革的远景,将是按照中央、省、市县三级,扁平化架构来安排财政分税分级的体制,并以此进一步带动中国行政架构的改变。同时,也有财税专家强调,中国各地区的差异如此之大,各省的决策者们只能选择因时、因地制宜渐次推进,而不能“一刀切”。

省直管县:五方面转型

改革内容涵盖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诸多方面。

“意见”指出,所谓实行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就是在政府间收支划分、转移支付、资金往来、预决算、年终结算等五方面,省财政与市、县财政直接联系,开展相关业务工作。具体而言,收支划分方面,“意见”提出,要在进一步理顺省与市、县支出责任的基础上,确定市、县财政各自的支出范围,市、县不得要求对方分担应属自身事权范围内的支出责任。按照规范的办法,合理划分省与市、县的收入范围。

转移支付、税收返还、所得税返还等,则由省直接核定并补助到市、县;专项拨款补助,由各市、县直接向省级财政等有关部门申请,由省级财政部门直接下达市、县。市级财政可通过省级财政继续对县给予转移支付。

市、县将统一按照省级财政部门有关要求,各自编制本级财政收支预算和年终决算。市级财政部门要按规定汇总市本级、所属各区及有关县预算,并报市人大常委会备案。

资金往来方面,则明确建立省与市、县之间的财政资金直接往来关系,取消市与县之间日常的资金往来关系。省级财政直接确定各市、县的资金留解比例。各市、县金库按规定直接向省级金库报解财政库款。

年终各类结算事项一律由省级财政与各市、县财政直接办理,市、县之间如有结算事项,必须通过省级财政办理。各市、县举借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政府贷款、国债转贷资金等,直接向省级财政部门申请转贷及承诺偿还,未能按规定偿还的由省财政直接对市、县进行扣款。

“意见”指出,近期,将首先将粮食、油料、棉花(资讯,行情)、生猪生产大县全部纳入改革范围。民族自治地区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基层财政的扶持和指导,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粮食、油料等生产大县基本上都是农业较发达、工业服务业仍相对落后的县,较适合首先落实改革。”贾康分析。

地方试点:燎原之势

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未来的五年,要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而今,2012年时间表的提出,显示改革在提速。

事实上,财政“省直管县”在地方正在成燎原之势,有越来越多的省份已经或者跃跃欲试地加入到这个行列之中。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实行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财政“省管县”的省份已经有浙江、湖北、安徽、吉林、海南、宁夏等省自治区,而如果算上“强县扩权”试点,则更有河北、河南、广东、江苏、辽宁、山东、福建、湖南等省的参与。

“地方试点的快速推进,为改革全面展开提供了可能。”东北财经大学副校长吕炜分析道。

而据中部某省财政厅有关人士向记者透露,“意见”出台前曾多次征求过安徽、湖北、浙江等先行推进“省直管县”省份的意见,其中最大的参照模板是湖北。

这主要源于三省改革的彻底程度和普遍适用性。安徽省改革相对不够彻底,包括县级项目审核等一些职能依然保留在市州层面;浙江省份相对较小,同时,其“省管县”相当彻底,财政体制、行政体制皆如此,对当下的全国各省来说,尚不具备普及的条件。

另一方面,财政部2003年前后开始试行对县乡财政困难以奖代补等政策。近年来,这些政策正逐渐从一次性变成经常性、制度性的政策,这也需要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相应作出调整。

2009年年初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部部长谢旭人便提出,2009年将全面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

吕炜进一步认为,加快推进省管县改革,将有利于进一步理顺省以下政府间事权划分及财政分配关系,促进一省之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在这过程中,省与中央政府之间也势必会发生新的调整改善,酝酿配套改革。

政府层级扁平化方向:并非坦途

中国曾长期实行“省管县”。上世纪80年代,出于打破城乡二元社会体系考虑,更好地集中市场要素,以农促工,“市管县”体制被推向前台。从“省管县”到“市管县”再到“省管县”,20年间,似乎经历了一个轮回。

作为“省管县”的积极倡导者,贾康认为,“省管县”的逐步推进,意味着政府层级的减少,效率的提高,政策传导机制的迅速到位,行政成本的降低,当然也包含了省级政府对基层政府的责任的强化。

按照贾康的说法,未来财政体制改革的远景是,“按照中央、省、市县三级,扁平化架构来安排财政分税分级的体制,并以此进一步带动中国行政架构的改变”。

然而,“省管县”的全面推进并非没有阻力。

“这要考虑到具体的省的调控能力,县一级的数量和规模的大小,以及县与市之间关系的协调。”有财税部门官员向记者分析说。

中国现有32个省级行政单位(不含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最多的如四川省下辖180个县,河北省下辖172个县,平均每个省级行政单位辖89个县。

撤销“市管县”体制所面对的矛盾可能主要是,对于一些人口众多、辖区广大的省和自治区而言,可能出现省一级政府管理幅度过宽、管理难度加大的问题。

“在中西部部分省份里,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加之我国政府职能的转换很长的路要走,县直接联系省,或由省面向县承担起经济与社会管理的诸多职责确有现实困难。”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院长冯俏彬说。

另外一个棘手的问题是,由于推行“省管县”涉及到整个国家的体制问题,而目前国家行政管理并没有改变“市管县”的体制,《宪法》中仍然明确规定我国是包括中央政府在内的五级政府结构模式。

所以,目前只能从财政的角度来突破,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还是处在探讨过程之中,没有具体的做法,这样,从财政角度突破就涉及到地级市的利益问题。

从“省管县”变为“市管县”,很容易一哄而上,因为这意味着增加了很多“位子”;但从“市管县”再回归到“省管县”,却很可能要削减掉一些部门的权力和位置,强大的阻力将是每个决策者可以想见又不得不面对的事实。

【作者:孙雷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责任编辑:肖柳)

第四篇:供给侧改革时代的财政转型(管清友博士在全国人大专家座谈会的发言纪要)

供给侧改革时代的财政转型(管清友博士在全国人大专家座

谈会的发言纪要)

本文为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博士在人大预算工委专家座谈会观点纪要。

这次汇报的观点从一个基本面、两大矛盾点、五场攻坚战及两个政策建议展开。一个基本面:人口红利消失、经济增速下行;两大矛盾点:无效供给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供给侧改革的五场攻坚战: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其中去产能和国企改革又是重中之重:产能出清要用狠劲,做好不破不立的准备,但要以加强失业保障和妥善安排再就业为前提;国企改革要用巧劲,理论框架上要有突破,不能仅停留于技术层面。在此背景下,财政政策要做好转型:支出端需要重点由基建转向公共服务,打造真正的服务型政府。收入端需要加码债务置换、扩大财政赤字。财政政策需要在收支两端与改革形成合力。

1、一个基本面:人口红利消失、经济增速下行是未来几年不可逆转的趋势。长期来看,人口老龄化刚刚开始,2013年之后,中国开始出现人口拐点。2014年中国劳动力人口首次净减少104万人,15-24岁人口数近三年几乎每年减少1000万。从2017年开始,15-64岁的劳动力适龄人口的降幅开始显著加大,90年代后新生人口下降的效果开始显现。伴随着人口红利消失的是经济增速的下滑,从国际经验来看,中国未来的增长中枢可能会长期维持在6%左右。

2、两大矛盾点:传统产业有效需求不足,无效供给过剩,而新兴产业有效供给不足,有效需求无法满足。一方面中国粗钢产量超过2-20名国家粗钢产量的总和,煤炭价格跌破成本价,另一方面是国内消费者海外疯狂扫货,日本部分零售行业企业利润增速超过50%,中国面临的产能过剩是结构性过剩。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4年中国人均GDP达到7600美元,进入消费转型期,从生产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转型,相关产品供给表现出明显不足。

3、供给侧改革要打好五场攻坚战: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去产能是核心,不去产能,库存、杠杆、成本都降不下来。

去产能要用“狠劲”,坚决消化无效产能。去产能的必要性可以从高库存说起,2013年后的人口老龄化导致房地产需求大幅下降,目前房地产待售面积达到创纪录的6.6亿平米,在建面积超过50亿平米,完全消化需要10年时间。中上游行业去产能的路更加漫长,去库存还没有开始。以煤炭为代表的上游行业去库存进行非常缓慢,2010-2014年五年间年供需差持续扩大,2014年全年供给净增加4亿吨。中游来看,钢厂库存还在持续增加,去库存还没有开始。产能不去,盈利不兴,风险不降。2015年上半年,企业营业收入增长几乎停滞,上市公司累计同比增长0.47%,大量传统行业出现负增长,钢铁、石油石化和煤炭收入下滑速度超过20%,建材、家电收入下滑近10%。2015年上半年上市公司平均投入资本回报率不及1%,远不能覆盖企业的债务成本,体现为企业资产负债率的被动上升,信用风险加速爆破。

“硬着陆”是中性词,着陆是为下一次腾飞做准备。在去产能的方式上,既要有兼并重组的行动,也要有砸锅卖铁的决心。以韩国的经验来看,政府信用但保下以来财阀加杠杆稳定经济形成的路径依赖,是导致1997年韩国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只有破除政府信用担保,短期容忍经济失速和失业率上升,并且加快企业并购重组、及时处理银行不良和结构化改革,助力新经济成长,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改革。

4、作为产能过剩的重灾区,国企改革是去产能绕不过去的一个坎。过去的十年是国有企业带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十年,但是高速增长的副产物是产能过剩。为什么国有企业居多的产业产能退出困难?首先是就业,其次是效率。以国有企业占比最高的煤炭行业为例,当前煤炭行业几乎全面亏损,大多数地区出现成本和价格倒挂的现象,一些煤炭企业甚至出现现金流亏损,但是去产能的效率依然不乐观,一方面,煤炭企业承载了大量的就业,1000万吨产能的矿区动辄承载2-3万员工,伴随着去产能的可能是大量的失业,进而带来社会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背后的政府信用导致了低效,政府信用为国有企业融资提供了保证,强大的再融资能力助力国有企业盲目的扩大产能,以维持市场竞争地位,企业陷入“融资顺畅-扩大产能-利润亏损-资产负债率被动提升-再融资依然通畅-扩大产能……”的循环中。

国企改革要用“巧劲”,理论框架上要有突破,不能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三中全会提出国有资本应该服务于国家的战略目标,支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支持科技进步、保护生态环境、保证国家安全,在产能过剩行业,国有资本应该适当退出,兼并重组可能会伴随破产清算,硬着陆将成为中性词。在国有企业为主的行业中引入民营企业,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失业问题如何解决?国有企业的人员朝着两方面疏导,第一,再就业,转向发展型消费领域,养老、医疗、教育板块供给质量提升空间巨大,对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疏导至相关领域,实现供给结构转型;第二,充实社保资金,将节省的人力成本充实社保资金,以解决无法实现再就业的部分人群的问题。

5、在这样的背景下,财政政策需要双管齐下:在财政支出端,重点由基建转向公共服务。在财政收入端,需要加码债务置换、扩大财政赤字。

(1)在财政支出端,重点由基建转向公共服务。

过去,地方政府资本性支出集中于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和市政项目建设,是典型的建设型政府,这与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的基本国情也是一致的,2014年底地方政府15.4万亿存量债务中,43%的债务资金用于上述项目的投资建设,而用于医疗、教育、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仅占20%左右。

重新审视政府部门的供给结构,需要注意到两个问题:一个是城镇化速度已经在放缓,2012-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分别提高1.3%、1.2%、1.1%,如果还是参照历史数据计划增加基建投资,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另一个是我国城镇居民超过7.5万亿,城镇化率达到54.7%,存量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供给已经不能满足现有居民的需求。

供给侧改革不仅仅是市场部门的改革,政府部门作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同样需要找出供给短板,那么,我国的短板就在公共服务领域。如何改革,我们认为需要从供给结构、供给模式、供给主体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供给结构:改变过去地方政府以投资做大经济规模的惯有思维,将改善民生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提高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支出力度和服务质量;

供给模式:大力发展PPP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范围。与过去的“铁公鸡”等公益项目不同的是,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业务具有收入来源,更加适合PPP的投资模式,通过引入具备专业优势的市场化主体,结合财政支持,有效发挥地方政府全局统筹和社会资本专业服务的合力,提高服务供给效率。

供给主体:发挥城投公司和市场化主体的合力,平稳度过经济下行压力最大时段。在当前经济下行、私人资本信用资质整体下沉的阶段,实体类城投公司以社会资本身份率先进入PPP领域更具备可操作性。一方面城投公司作为地方国企,在市场风险偏好降低的情况下,相比于私人资本更具备融资优势;另一方面,长期作为政府项目投资主体的城投公司,其收益预期要低于一般市场化主体,有助于降低政府的预算支出。

(2)在财政收入端,需要加码债务置换、扩大财政赤字。交通运输、市政建设等基础设施属于典型的大规模、长周期投资项目,分税制体制下,地方政府财权上移,又缺乏举债融资功能,政府的资本性支出资金相当有限。由此推动各个地方政府通过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为当地公益性或准公益性项目和业务筹集资金,虽然保障了基建项目的有效供给,但也造成地方政府债务缺乏规模控制、融资成本高企等问题。截至2014年底,以非政府债券形式存在的地方政府存量债务达到14万亿,平均负债成本10%,在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甚至是负增长的背景下,政府资金支出压力可见一斑。

为缓解地方政府偿债压力、保障稳增长政策的有效实施,2015年国务院批准3.2万亿地方政府到期债务置换,通过发行置换债券,将地方政府债务成本降至3.5%的水平,节约利息成本约2000亿,同时延长债务本金偿还期限,实质上为地方政府腾挪出更多可用资金投入到重大建设项目。未来剩余的11万亿非政府债券形式的债务继续通过发行置换债券以低息换高息、以长久期代替短久期。但需要考虑的是大规模的地方债券发行主要由银行承接,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银行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负债、资产端期限错配、收益错配压力,形成利率下行阻力,因此,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化解需要多个部门加强协作,通过引入多元投资主体、适当提供流动性支持、增加地方政府债券流动性为债务置换工作保驾护航。

但债务置换并不能解决地方政府财力不足的根本问题,在稳增长的压力之上,实体经济“去产能”过程加快可能造成的企业关闭、失业问题会继续增加政府的支出压力,对财力要求也更高,如何弥补收支缺口?一个是扩大财政赤字,给予地方政府更多举债空间;另一方面通过转移支付的调整实现收入再分配,对于产能过剩严重、潜在失业压力大的省份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避免改革进程中社会问题的增加。

第五篇:2014年XX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攻关类项目专家评审及现场答辩之应对建议

2014年XX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攻关类项目”

专家评审及现场答辩之应对建议

一、答辩用ppt.的编制要求及建议

1.ppt.汇报内容主要包括: 1)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2)核心技术及创新点

3)目前项目所处的阶段(方案制订与论证阶段、实验室阶段、小试阶段、中试阶段、小批量阶段、大批量阶段)4)成果转化的来源和取得成果的时间(对于成果转化项目)5)现有基础条件与优势 6)产学研合作情况 7)预期效益及考核指标 8)首席专家基本介绍 2.建议

1)项目申报单位汇报时间按惯例一般为10~15分钟,专家质疑5~10分钟。因此,ppt.的页数控制在30P~40P为宜(含链接的附件页面),并且在汇报时应快速“掠过”非重点部分; 2)ppt.编写请注意“内容是否严格按照相关提纲的要求、关键点是否突出明了、版面是否清爽和清晰”;版面设计应以图表、图片为主(注意排版及动画效果);

二、参加答辩人员要求及建议 1.相关要求

项目申报单位参与答辩的人员为3~4人,包括项目负责人或首席专家、合作单位人员、财务人员及项目组相关人员; 2.建议

1)项目首席专家应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首先考虑聘请项目所属行业的学术带头人、最好其本身就是“专家库”的成员(但是此次项目评审的委员);

2)项目负责人最好是项目申请单位法人代表(体现“重视”程度,增加项目资金“可控性”);

3)建议答辩汇报的主讲人最好是首席专家或项目具体实施的负责人;主讲人务必事先对项目申报材料进行认真了解,特别是要参与答辩时所用ppt.的编制,并进行演练; 4)参与答辩的成员应有明确分工,例如:

 首席专家负责演示汇报,并负责回答研发核心技术及创新性等方面的问题;

 项目负责人主要应答项目实施宏观方面的问题(企业实力与项目实施基础、项目产品先进性、市场预测、经济和社会效益等);

 项目组成员负责回答项目实施中的某些具体问题(项目实施进度、难点及特点等);

 财务负责人负责解答项目的资金预算和筹措,项目投资的财务分析及测算等。

三、参加答辩时注意事项

1.所有人员带齐规定提供的个人有效证件,提前1小时到达会场,办理签到手续和进行答辩前的准备工作;

2.准备好项目申报材料(申请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相关资料胶装成册,无需另外盖章)一式10份(答辩后留1份存档,其余可自行带回)、10~15分钟的 ppt.汇报材料(U盘)。另,为便于评审专家快速查阅汇报内容,建议准备好ppt.的打印文本一式10份(注意每页只能打印1~2P的ppt.页面);

3.相关纸质材料在通知答辩时间半小时前到会准备送交工作人员,否则将被视为自动放弃。

下载财政省管县,专家为何建议云南推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财政省管县,专家为何建议云南推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