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章润:七月的寓言——清华大学法学院毕业典礼致辞

时间:2019-05-15 11:33: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许章润:七月的寓言——清华大学法学院毕业典礼致辞》,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许章润:七月的寓言——清华大学法学院毕业典礼致辞》。

第一篇:许章润:七月的寓言——清华大学法学院毕业典礼致辞

**:七月的寓言——清华大学法学院毕业典礼致辞

2009年7月13日

夏天盛极一时,让枝头果实饱满,“把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时代是浓酒,你们便是那甘甜,让时代多一丝甘甜,是甘甜的命运。

我不想复述“任重道远”之类的豪迈,也不愿絮叨什么“前程远大”,更不会套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来蛊惑。毕竟,你们已不再清涩,也不该继续清涩。四年前或者七年前的拘谨小伙与纯情“MM”,历经“面试”、“求职”之类的磕碰,怕是早已提前告别了自己。虽然这些辞藻更为动听,似乎也更加令人陶醉,或者,更为“识时务”,但说多了其实反而遮蔽了生活的真实,而生活,包括你我在内的芸芸众生的生存故事,从来就不是,也不可能只是甘甜的浓酒。毕业在即,前路迢迢,如同女儿要出嫁,或者儿子将远行,身为老师,一如父母,此时此刻,别再遮遮掩掩,哪怕遭讽为婆婆妈妈,告诉儿女的,都应当是真心话。

恰恰相反,生活本是一杯苦酒。苦难与幸福,偏颇与公义,人性的幽暗与倔犟的启明,总是如影随形,结伴而来。我们向往幸福,是因为幸福不是阳光与空气,天然本有,相反,常常不过是苦难的间隙,甚至向往本身就有可能制造苦难;我们追求公义,是因为不公不义充斥人间,让我们共同受难,而追求本身就说明公义不会自动降临人世,所以才会“为正义而斗争”,甚至于流血牺牲;我们渴望人性的启明,是因为深感于种种业障的羁绊,似乎大家一起遭受了人性的诅咒,因

而要用爱心将刺刀折弯,而爱,爱,不是别的,“就是颤抖着的幸福”。是啊,这个世界远不美好,一如人性天然存在缺陷;这个人世并不太平,就像自然本身即意味着阴晴圆缺。这不,仅仅几天前,北国边陲,兄弟阋墙,刹那间,184条鲜活性命遽归黄泉。为什么他们要遭此横逆?什么障眼法竟能让邻居反目成仇?日子真的非如此就过不下去了吗?我不知道,但我想知道,也一定要知道,因为“不知道”就会重蹈覆辙,让原本就并非只是甘甜的生活更多一丝苦涩。是的,苦涩,它们积少成多,就会叠加为苦难,而苦难,也正是苦难,我的祖国的苦难,逼着我们讨说法、要活法;逼着我们追索人间秩序的规则之治与人世生活的惬意图景,渴望人间多一丝甘甜,哪怕只是一丝一毫。可能,也正是因此,在我们这些疲惫的中年人眼中,你们总是甘甜,或者,寄托着我们对于甘甜的梦,就如同我们的父兄曾经将梦寄托于我们,你们将来又会将梦托付给儿女,一代又一代的梦,延绵着我们对于人性的坚韧证明。

因此,我要祝福你们,明理之子。用美丽的法语,不,用更为美丽的中文;用古老的拉丁文,不,用更为久远绵恒的汉语文言。祝福你们,明理之子,每一个崭新的黎明,人世间的丝丝甘甜,你是人间七月天。

七月,是谦卑的季节。

夏日的枝头果实饱满,恰源于初春的萧瑟,而有赖于秋日的最后圆满。风吹来,千里清光依旧,捎带的是两千年的风沙;光拂面,活

在珍贵的人间,头顶上分明依然是汉唐的太阳。

这七月的风与光啊,让我和你谦卑,也只能谦卑,而感念时代。这个时代,八面来风,各是其是,激动不安,久受压抑的精神于是又有了滋长的缝隙,我们和你们,才一起经历了并正在经历着所谓思想的煎熬。亿万个体思想的煎熬,就是对于压制思想的思想的反抗,表明思想的自由与精神的独立,依然是永恒的命题,作为公民的我们无法逃避的难题。虽然你我都不再,也不愿,热血沸腾,但需要热血沸腾却缺乏沸腾的热血的时代,好像也就是顶没意思的时代。因而,正是在此,可能,你我都感受到了某种贫乏与虚弱,教我如何不谦卑。这个时代,终于承认对于物质富足的追求不再为罪,曾经的壮怀激烈消歇于柴米油盐,吃饭穿衣的市民政治经济学远远胜过启蒙主义的宏大话语。但是,倘若“寡” 与“均”的辨证在今天依然有效,而贫富悬殊终究也会使得财富失去安全,那么,面对今日中国社会的分裂与对立,学业所在,职业所系,就不能不想到那个叫做“ 分配正义”的词汇,而为公义的严重阙如,多少有点夜不能寐。于是,面对数千万挣扎于温饱线上的同胞,教我如何不谦卑。

这个时代,对于“幸福”的演绎多元化。可幸福究竟是什么呢?如果幸福的内涵仅仅只是功利实效,却将人类心灵的精微感受、美妙梦想、怀旧情愫与田园渴盼通通放逐,那么,这样的幸福真的存在吗?我们又要这样的幸福做什么?“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那诗人的梦,为什么常常会在夜半入梦,而让我们辗转反侧,灵魂不得安息呢?

放逐对于公共生活的批判性反思,消隐对于“良善生活”的政治追问,斩断有关政策、法律和国家的德性之维的自然法考察,而仅仅只是满足口腹之欲,的确是一种较不坏的人世生活,而终究不是理想与惬意的人间,可追寻这样的人间,本是我们的心愿啊!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不在,灯火阑珊处,教我如何不谦卑。

这个时代,各色人等登台表演,在使我们为一切善良而潸然泪下的同时,也明白了制度与人性的种种丑恶。无论是“同命不同价”的荒唐所讲述的扭曲正义,还是耄耋老汉手捧宪法只身面对野蛮拆迁的隆隆机器,在给予我们作为人性的观察者机会的同时,进而要求我们是批判的制度建设者,而正是在此,我们都刚刚起步。一个起步者,面对祖国如山的难题,甚至丑恶,教我如何不谦卑。

这个时代,强权经过繁复的合理化,摇身一变而为不证自明的道德优越。“要么站在我们一边,要么成为我们的敌人”,此种昨日的虚骄、嚣张与狂妄,今日的世界图景,在在彰显了历经半个世纪而幸运培育的国际政治的彻底失败,实际上将人类推到了危险的边缘,说明中国其实不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强大,或者,崛起。此时此刻,教我如何不谦卑。

哦,原来,这个时代,我们的时代,降生于万马齐喑的阵痛,而此前的妊娠,居然是170年。曾几何时,那荷枪携弹的强盗,杀进堂奥,将曲水流觞变做屠场,将万园之园付之一炬。170年的等待,数代人的苦斗,才有了我们在此奢谈的安全,而安全仅仅是生存的前提,幸福的前奏,于是,教我如何不谦卑。

因此,向历史脱帽吧!我们是时间之流中的过客,又是当下历史本身,因而,注定逃脱不了这历史的幽微深宅,只能背负起历史前行;向历史脱帽吧!什么民主法治,原来都不过是特定时间段落中的世道人心,过日子的法子,恰恰需要吾侪心手相连,将它们化转为亿万人的生活方式,遮庇我们子子孙孙的庭院与花园。

有了这样的庭院与花园,我们当然依旧谦卑,但不再自卑;我们还有憧憬,但不会因梦醒神伤。

因为,上天,我已尽力,请降福大地!

七月,是憧憬的季节。

对于深秋绚烂的憧憬,常常联翩带出的却是严冬的战栗;对于春的渴望,于是不可遏止。可能,这是我们都曾有过的心路历程。未来的中国,必将是文明昌盛之邦,人间惬意安居之所。我的祖国,不再是一道伤痕,而是五谷丰登的牧场。那里,如同诗人所咏,“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草原的天空,不可阻挡。劳动,正是亿万人两百年的辛劳,造就了天空与幸福,使理想之邦终于呈现在东方。我想象,那千千万万的劳动者行列中,必有无数熟悉的身影。明理之子,正是其中最为辛劳的一群。而秉持实践理性,追求事功精神,践履博雅情操,引领清逸风度,更重要的是,永远站在道义一边,是这群劳动者永远的丰采。

哦,明理之子,我将赞美你!

未来的中国,伴随着文明的复兴,生活世界、规范世界与意义世界不再支离破碎,而终将联结一体,和谐不悖。中国文明积劳集慧,以对于自然和人性的原创性探索,拓展人类的视域,更以地方性生存经验,提供普世之思。今日的你,可能正是明日之思的发现者,也是生活意义的实践者,而始终不渝是人性的呵护者。中国的人生,必将因为精神而充实;中国的思想,必将因为实践而有力量;中国这片土地哟,必将因为知悉生命的幽微而珍爱生命,用一万次太阳的升落,催开石头的花。它们讲述的是一个共同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的序言,早已在水木清华的如歌岁月,用青春写就。

哦,明理之子,我将为你欢欣!

未来的中国,不仅是富足的人间,还会是诗歌的国度,理性地审视一切,绝不等同于将浪漫与梦想驱逐。一切政制与法制,人间的规范,均会以,也必须以自由个体追寻理想生活为取舍。而在一切涉关人间秩序的公共事务上公开地运用自己的理性,归根结底,是对于仁爱、理智、信义与和平的含咏与追寻。从而,表现为和平场景下的生存斗争与尊严政治,彰显的将是“我们人民”的道德境界,中国文明的永久和平。安定门下,和平的长安大道,漫漫征程,是用人间的道理和情理铺就,靠法理与真理来捍卫,而通达天理的至高境界,而她们原来都发育滋长于明理的殿堂。

哦,明理之子,我要赞美我们自己,我要为我们自己而欢欣,在这人间七月的雨天!

第二篇:光华法学院毕业典礼致辞

光华法学院毕业典礼致辞

2012届浙江大学 光华法学院毕业典礼致辞

演讲人:高艳东

祝贺你们依法毕业了!

朕私下想,诸位书生必是极好的。众爱卿均是高帅富,众爱妃均是白富美。但是,请你们记住:事业有成的、当领导的,往往都是矮挫穷——我们的领导除外。因为,法律只评价客观行为,而不关心主体形象。在这最后一刻,我们来一起回忆一下浙大精神和之江印象,好不好?

竺校长曾经问过两个问题:“到浙大来干什么?将来毕业要做什么样的人?”你们说,到浙大来混,将来要做一个混混。但是,浙大毕业生不能做个小混混,要做个敢爱、敢恨、敢裸奔的文艺混混。潘靓超同学有这样的气质——身材那么差还敢光着出来混。他的行为,充分的阐释了浙大的草根精神。

记着,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混,中国最需要普法的地方是中南海。我希望,你们去中南海里面去做个大混混。假如有那一天,请记着,要把浙大求是无畏的精神刻在中南海的每个角落里。要不然,竺校长会去找你商量的,老校长可伤不起啊。

紫金港、西溪,玉泉、之江、华家池,浙江大学每一个校区都带着水字,浙江二字一半是水。所以,浙江大学是中国最水的大学。但是,我们的毕业生绝对不能做水货,我们今天不能做富二代,我们也不要去当屌丝。

事实上,浙大绝对不是水校。在各大排行榜中,我们常年排第三。在江湖,人称小三。这种小三精神,也是浙大人特有的人生哲学:只做不说,明知没地位,坚信有机会。而且,在武书连的流行排行榜中,浙大已经排第一。至于你们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

其实,第三还是第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浙大从来没有二过。但是,即使有一天浙大二了,我们也会死心塌地地爱她,这就是母校。

之江校区是最美丽的(白天);也是最恐怖的(晚上)。

紫金港校区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大一的女生数量多,质量好。玉泉校区是一个来了还想再来的地方——工科猥琐男,钱多人傻好管理。光华法学院毕业典礼致辞

之江呢,山高、林密、路远,是一个来了,想走都走不了的地方。虽然有Y5公交车,却像你们的校园爱情一样,总也等不来,即使来了,也到不了终点,总得中途换车,而且不止换一次。

之江校区是猫的世界,光华法学院的院徽吉祥物应该是光华猫。我们的领导也可以称为猫王。但是,浙大校徽的标志是求是鹰,校长看到我们的院徽设计,会很生气的问:我的鸟呢?

所以,我们心中,法学院的院徽应当是——猫头鹰。法学院的毕业生因此应当有猫头鹰的气质:黑夜给了你们黑色的眼睛,我们却要用它寻找光明。当然,猫头鹰精神还有另外一种——能走猫步,能干鸟事。

大学有相同之处,进来的时候,要学习做人,出去的时候,要好好做人。你们经历了三年,两年的有期徒刑,有的人是打着游戏度过的,有的人是打着kiss度过的,有的人是打着酱油度过的,不管你们曾经打过什么,你们统统刑满释放。出去后,要记得,得人品者得天下,要以德服人。

最后,请让我以老师的名义说声:真的爱你。常回来看看......学妹。

第三篇:法学院 本期专题:毕业典礼致辞

法学院 本期专题:毕业典礼致辞

发布时间:2013-07-03 10:22:01

【我要纠错】

【字号 大 默认 小】【打印】【关闭】

走向社会后拼什么

上世纪50年代大家在拼搏,更多的是拼“血”„„再后来大家在拼“碗”。有人说这个社会可能已经进入到了拼“爹”的时代。走向社会以后到底要拼什么?今天我最后要讲的话是,我不希望你去拼“爹”,我希望你去拼“德”

徐显明

我相信对出席典礼的所有毕业同学来说,这一定是一生难忘的时刻。我和本届要毕业的同学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原因在于四年前我作为校长把你们迎接到了山大,你们一定不会忘记四年前9月份在星空之下的夜晚我们一起讲故事。

明天起你们要离开了。四年前我给你们讲过山东大学校内的故事,一共6个。我今天想再和大家讲几个故事。87届法学院有一位校友,名字叫马俊欣。他在离校之前一次体育活动中从双杠上摔下来,导致了终生的残废,直到今天他的左手、左腿都是麻木的。但他也是幸运的,因为山东大学给了他最大的关爱,更主要的是社会接纳了他,他被分配在河南郏县成为一名检察官。就是这样一个行走全部都是有障碍的残疾人,他去年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表彰为全国检察系统的一等功臣,中央政法委发文号召全国的政法机关干警都要向马俊欣学习。他刚到郏县检察院的时候,院里只有他一个人具有高等学历,但经过他几年的辛勤努力,郏县检察院的干部都获得了大学的文凭。所以我把马俊欣的故事当作“卡耐基第一定律”的最好例证。卡耐基早年是最困苦的一个人,一个电报员,最后成为了一个钢铁大王,成为上一个世纪初整个美国最富有的人,在当时他就拥有35亿美元的资产。他来了一趟中国以后,把中国儒家的思想带回到了美国,决定把35亿美元全部贡献给社会,现在美国六百多个城市都建有卡耐基图书馆。所以卡耐基在总结自己人生的时候,他讲的第一条定律就是“苦难是意志坚强者最宝贵的财富”。

我要讲的第二个故事,主人公是1980级的一位校友,他现在可以说是全世界科学界最瞩目的人,现在是清华大学的副校长,之前他是最年轻中科院的院士之一,在2005年他41岁的时候就成为院士,这个人的名字叫薛其坤。他为什么成为最受瞩目的科学家呢?因为杨振宁有一句评价,他实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最终验证,获得了诺贝尔奖级的科研成果。这是中国科学家在基础物理和实验物理走向世界到目前为止的最高成果。作为山大的校长,我更感兴趣的是薛其坤的这个研究群体,他的合作伙伴叫王玉鹏,和薛其坤同届的山东大学光学系毕业生,现在是中科院物理所的所长。而最早发现这个效应并且向薛其坤报告的人叫何珂,是山大物理系毕业的。讲到薛其坤的时候,有人把他叫作“711”。什么叫“711”?早晨7点钟进实验室,晚上11点钟离开,二十几年如一日,从未间断。所以有记者采访薛其坤,问他:你成功的最大奥秘是什么?他只有一个回答,他说:在我的品格当中勤奋是放在第一位的。所以,二十几年的勤奋最终成就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当然,他也有过许多坎坷,山大毕业的时候两次考研究生都失利了,但他的意志信念始终没有动摇,最后如愿以偿,再后来在美国有连续7年的海外研究经历。

再往前说,我找了一个我们1979级校友的故事。这个人的名气现在比薛其坤要大,他就是宁高宁。宁高宁是我们1979级经济系的学生。他1979年报考山东大学的时候第一志愿是中文系,但是中文系把他拒绝了。入校以后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他不断地找到校方要求能读中文。但是我们中文的老师告诉他,如果你读中文的话你成不了小说家,你要学中文学完了你只能写书评。这句话对他打击很大,他说我不愿意只评价别人,我希望别人来评价我。所以一年之后他对经济学有了兴趣,现在他被评价为上世纪影响整个中国的主要的经济人物。他离开山东大学到美国的匹兹堡去求学,MBA这三个字母对他来说很陌生。在匹兹堡大学读书两年了最后弄明白,这原来就是为了做生意而准备的,所以他还是不感兴趣。于是他开始听经济学的课程,但是美国的经济学和中国的经济学是不同的,必须以数学为基础,所以这个时间他开始恶补自己需要的课程,最终他学成了。回国后进入华润公司,后来成为华润的老板。在他带领下,华润从600亿的资产发展为9000亿,正当华润蒸蒸日上的时候他突然被调到中粮,现在的中粮已经是世界级的粮食企业。当蒙牛出现危机的时候,宁高宁义无反顾地担任了蒙牛的董事长。王石评价宁高宁,说他是中国可以和摩根相比的一个人物。在一次宴会上柳传志激动地说:“我今天终于知道了宁高宁成功的原因,原来是山东大学给了他灵魂。”当初中央考察他,问及这个团队高层为何全是山大毕业的,他作出了一个最有我们山大特色的回答,他说:每当出现困苦、出现危机的时候,只有山大人留下来了。

再往前的一个故事,是我们的老校友。他毕业于齐鲁大学,他是科学的巨匠。当时有人说你是浙江人,你不要到山东去。因为他的名字有人给他看了,说你去必有后灾。他的名字叫束星北,告诉他的人说:你看这个“束”字,如果你到山东去,“束”字在“口”字那个地方横一把刀,将来你必有厄运。另外你是浙江省人,南方人,你更适合于在南方生活,你为什么不到之江大学来呢?你名字当中已经有了“北”了,不要再北,应该回南。他认为这是迷信,科学家的第一素质就是要破除迷信。1972年李政道从美国回到中国,当时周恩来总理向李政道提出一个建议,希望李政道和杨振宁等具有爱国情怀的这些诺奖获得者能够为中国培养一批科学家。李政道当时的回答说:“总理,中国有最好的科学家,我的老师束星北,他的水平比我们要高得多。”总理就问这个束星北在哪儿?当时束星北已经消失了好几年了。1957年那场反右斗争开始不久,山东省委选择了被称为“中国雷达之父”的物理学家束星北到济南讲课,他到了济南以后作了题为《用生命捍卫宪法的尊严》讲座。为此,他回到山东大学以后,被组织定为山东省最大的右派。从此就离开了他心爱的教学岗位。1972年李政道的话提醒了总理,因为当时我们正要进行一次导弹的试射,要进行计算,找到了束星北。在那个背景之下,束星北没有借助任何计算工具居然把400公里左右导弹的射程给计算出来了。

上世纪50年代大家在拼搏,更多的是拼“血”。血缘非常重要,你的出身决定了你是否成功。再后来大家在拼“碗”,一定要获得一个“铁饭碗”。在我们读书那个时代,我把它叫做拼“学”。不知不觉到了今天,有人说这个社会可能已经进入到了拼“爹”的时代。

走向社会以后到底要拼什么?今天我最后要讲的话是,我不希望你去拼“爹”,我希望你去拼“德”。

(作者为山东大学校长)

做勇于担当的西政人

未来的天空,有彩虹,更有风雨;未来的道路,有坦途,更有泥泞。但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无论何时何地,在你们的身后,永远有母校殷切的目光。母校将永远关注每一位校友,永远在乎每一位校友。你的每一分成就,都将增添西政的荣耀

付子堂

几年前,各位同学怀揣着青春的梦想,承载着父辈的期望,从天南海北相聚于美丽的山城重庆。从此,我们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西政人”。

今天的毕业典礼,是你们生命中的又一个成人礼。从今天开始,同学们就正式由学子转型为校友,融入社会;典礼过后,你们就要整装远行,开始一场更为漫长的人生跋涉。校园里的那些甜蜜的欢笑、苦涩的泪水,都将打包进你们的行囊,储存在一个名为“西政记忆”的永久文件夹里。

而我,作为校长,作为西南政法大学校友总会会长——更重要的,也作为你们的师长、师兄,很想把两个关键词送给大家:“青春”和“责任”,希望各位同学能够一并下载并收藏。

两个月前,2013年4月26日,另外一所高校的一位毕业研究生,向社会奉献出了她的毕业作品。这位研究生就是当年的“小燕子”——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赵薇同学;这部毕业作品就是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其中,有这样两段台词:“正如故乡是用来怀念的,青春就是用来追忆的。当你怀揣着它时,它一文不值;只有将它耗尽后,再回过头看,一切才有了意义。”“青春是场远行,回不去了;青春是场相逢,忘不了了;青春是场伤痛,来不及了。”

是的,青春终将逝去,正如同学们终将毕业。但请相信,青春是人生最绚烂、最唯美的风景;而“西政人”,就是风景中的风景。

那么,青春究竟应该有怎样的内涵?

青春是短暂宝贵的,所以,应该用来挥洒,而不是随意挥霍。

青春是富有力量的,所以,应该自强不息,而不是犹豫观望。

青春是充满期待的,所以,应该学会担当,而不是任情恣肆。

虽然毕业是重要的成人标志,但各位同学的青春还面临许多挑战。甚至可以说,奋斗历程才刚刚开始。作为毕业前的最后一课,我想与各位同学重点分享融入社会、取得成功的第二个关键词:责任。

苏格拉底说: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纵观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必勇于担当。荣誉属于过去,梦想属于未来;唯有责任,属于当下。

在这个伟大时代,我希望各位同学,一定要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即将遭遇的各种挑战和痛苦;一定要有充分的魄力,勇于承担对民族、对家庭以及对自己的责任。

作为西政人,必须勇于担当:为民族担当,彰显公民责任;为家庭担当,呵护老幼安康;为自己担当,实现人生理想。

今天,经过学位委员会各位导师的拨穗,你们毕业了。热闹过后,可以静静地想一想:“西政人”究竟应该是怎样的人?或者说,“西政人”究竟应该承担哪些责任?

我以为,西政人首先应该承担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奉献青春的公民责任。青年人要有出彩的机会,更要有出彩的梦想。在今年的“五四”青年节,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寄语全国青年:“现在,大家都在谈论中国梦,都在思考中国梦与自己的关系、自己为实现中国梦应尽的责任。”“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习主席对“中国梦”的阐释,触动并点燃了每一个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中国梦”。

而西政精神的第一句,就是“心系天下”。被誉为当代民法史“活化石”的我校德高望重的金平教授有句名言:“许国不畏身家累,除弊应如金石坚”。这是老人家当年作为研究生导师,为自己的一位学生所作临别诗中的一句,这位学生就是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席大法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金老师曾经叮嘱周强同学:“中国是一个大国,需要很多优秀的政治家,但是不要做政客。要对国家、对民族充满希望,对社会负有强烈的责任感。”

历史走到了今天,今天又将成为历史。西南政法大学2013届的毕业学子们,请一定要记住所肩负的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你们有责任将你们的命运、你们的梦想,与国家民族的兴衰荣辱紧密相连。

其次,西政人还应该承担为自己亲人们的幸福而奋斗打拼的家庭责任。今天,有不少家长、亲人来参加毕业典礼。各位同学一定要记住:他们是此生最疼爱你的人;你有责任为他们的幸福生活而自强不息,你有责任让他们为你而骄傲。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或许,你暂时还没有找到十分满意的工作;或许,曾经的爱情、理想可能会被社会现实击得粉碎;或许,在前行的路上,有着更加浓重的黑色,还有着更多的失望甚至绝望„„但是,千万不可妄自菲薄,更不必羡慕嫉妒恨他人“高富帅”的际遇;而一定要有自信:我能,我行。我有责任去奋斗、去打拼、去追梦;有责任让父母永远以我为骄傲。任何时候,自强不息的信念都不能放弃。只要追梦,就能圆梦;也只有追梦,才能圆梦。

最后,西政人应该承担为母校的不断发展壮大而尽力奉献的校友责任。一位83级校友曾说:“当我们进入西政的那一天起,我们身上就注入了西政的永远DNA。”西政精神由一代代西政人所铸就。历史赋予我们力量,无论何时,都要记住自己是“西政人”。

因此,请大家一定要永远记住:从学生转型为校友后,你们要像师兄师姐帮助你们那样,去帮助你们的师弟师妹;你们以及你们之前和之后的校友,也是一个大的团队,必须和衷共济;你们有共同的经历和背景,你们也负有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共同为西政争光的责任。

未来的天空,有彩虹,更有风雨;未来的道路,有坦途,更有泥泞。但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无论何时何地,在你们的身后,永远有母校殷切的目光。母校将永远关注每一位校友,永远在乎每一位校友。你的每一分成就,都将增添西政的荣耀。

(作者为西南政法大学校长)

法治永远是我们的理想

衷心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在工作中成长成才,以自己的工作业绩来回报母校。在未来的岁月,无论我们富贵与贫贱、也无论我们职务的高低,只要我们积极地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母校都将为你感到骄傲和自豪

王利明

同学们,在人民大学学习和生活的几年里,你们亲自见证和参与了学校,特别是法学院事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法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重点,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平台,以人大法律人共同体的凝聚力为强大动力,全面提升法学学科的国际化、现代化水平。在新一轮的教育部学科评估中,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学科位居全国高校法学一级学科第一名。这是法学院继2004年和2009年两次学科评估排名第一之后,连续第三次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排名榜首,继续在全国法学教育界和对外法学交流中发挥着引领作用。

同学们,在过去的几年中,大家有机会在我国最好的法学院学习和生活,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也留下了难忘的人生记忆。课堂上,老师们的娓娓讲授、同学们的积极讨论,碰撞出了理性和智慧的火花;在校园的草坪上,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谈笑风生,收获了友情和知己;辩论场上,同学们唇枪舌战,展现了青年法律人的活力与风采;游学路上,同学们充满自信,增进了国际交流和来往;在社会实践的岗位上,同学们挥洒青春的汗水,展现着人大学子的风采。宁静的法学院图书馆留下了同学们伏案学习的身影;巍巍的明德法学楼印证了同学们成长的足迹。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在明德楼的各大讲堂,同学们挤满讲坛、甚至席地而坐,成为我们法学院一道亮丽的风景。在这里,同学们不仅获得了知识,更收获了青春和梦想、成长和友谊。

同学们,这将是你们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最真挚的情分、最美好的回忆。我本人作为法学院的一名教员,亲眼目睹了同学们的成长经历,体验了大家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和青春年华,分享了大家成长的快乐。希望我们共同将这段美好的经历永远留存在心里。

从人大学子到人大校友,你们将满载收获的喜悦迈向人生新的阶段。在此,我提几点感受,愿与大家共勉:

第一,作为一名人大人,希望同学们发扬人民大学实事求是的校训,发扬“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人大精神,怀揣中国梦和个人的理想,并为之不懈奋斗。我们应该始终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结合起来。青春永远伴随梦想。但梦想成真离不开艰苦奋斗,理想总离不开现实。我们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向着理想的高峰攀登。

第二,作为一名人大法律人,希望同学们永远秉持公平、公正的价值观念。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遇到什么样的困难,甚至身处逆境,我们都不要忘记我们是一名人大法律人。我们需要坚守对法治的崇高信仰。崇尚正义、崇尚宪法和法律,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正如同学们所感受的那样,法治建设是一条艰苦而漫长的道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法律人为之不懈努力。但法治永远是我们的理想,是我们矢志不渝的追求。

第三,作为一名人大的校友,希望你们永远心系母校。一个人一生最值得怀念的,一是故乡,二是母校;一个人最需要感恩的,一是母亲,二是母校。老师们永远是你们的良师益友,母校永远是你们的精神家园。感恩不仅仅是爱心的传递、情感的共鸣,更是一种责任的承担,一种道义的坚守。我们要把心中的感恩化作修生之志、齐家之举、治国之行、平天下之责。作为人大的一名教师,我衷心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在工作中成长成才,以自己的工作业绩来回报母校。在未来的岁月,无论我们富贵与贫贱、也无论我们职务的高低,只要我们积极地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母校都将为你感到骄傲和自豪。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

铭记人大法律人的生活信条

韩大元

记得你们入学时,我作为院长在开学典礼上曾承诺:当你们毕业时不会为选择人大法学院而后悔。然而当你们即将踏上人生的新征程时,我的内心却是不安的:我的承诺是否兑现?我注意到,个别同学的工作还没有落实,部分同学虽找到了工作,但自己未必满意„„我理解此刻同学们的心情,除了法律服务市场的变化外,我们自己也需要反思,人大法学院这张名片含金量到底如何?

过几天你们就要离开校园,走向既熟悉又陌生的社会,心中未免恋恋不舍。你们为人大法学院留下了太多美好记忆,感谢你们参与了法学院的发展,感谢你们对法学院真挚的情感。你们选择人大法学院是一种缘分,从此结下了永恒的感情纽带。这种纽带将连接你和母校,你和老师,你和同学之情,也会成为应对挑战的精神动力。人生并不一定与成功相伴,失败与苦恼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希望大家铭记人大法律人的生活信条,实现“人文情怀、追求真理、崇尚法治,奉献社会”的价值观,并通过你们杰出的表现,赋予其更丰富的内涵与生命力。

走入社会,你们会感受到,生活就是“好事多磨”,难免会有周折,保持淡然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人大法律人是坚强的法律共同体,它所坚持和传播的法治精神具有无穷的力量。价值的选择是优先的,我们要以“人文”为生活哲学与道德力量,要坚守法治底线,捍卫法治精神,追求法治理想,致力于塑造人性之尊严,把爱传播到所有弱势群体之中,让正义之光普照祖国大地,使我国的每个公民都拥有尊严与自由。

希望你们勇敢地拥抱未来,保持自信与乐观。而自信建立在健康之上,所以特别嘱咐大家要珍爱自己的健康。健康乃是人生的最高哲学,要想成功,必须有强壮的身体。人生是场马拉松,不是百米赛,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希望你们在工作中感到疲倦、苦恼时,能够回想起你们在人大的生活。人大法学院会牵挂你们,会成为你们坚强的后盾。人生常有得失,岁月几多悲喜,人大法学院永远是大家可寄托的精神家园,岁月虽流逝,精神家园永存。

最后,送毕业生同学们八个字:健康、自信、宽容、责任。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

第四篇:方流芳教授2012年中欧法学院毕业典礼致辞

方流芳教授2012年中欧法学院毕业典礼致辞 来源: 中欧法学院的日志

尊敬的张思之先生、欧方联席院长布哈教授、老师们、同学们、来宾们,你们好!

每次学生毕业,都给一个教育机构带来喜庆,毕业蕴含着深邃的意义,师生、校友、家长在此分享喜悦,展望未来,相互勉励,交流心得。

2012届中欧法学院双硕士毕业生,你们是第一届在中欧法学院接受了三年完整的研究生教育的毕业生。三年之前,你们将信任寄予中欧法学院,你们陪伴中欧法学院经历了不同寻常的三年,你们是中欧法学院早期历史的见证人。一个月之后,你们之中的多数同学都将从事法律职业,我希望5年、10年、20年之后,在校友聚会的时候,你们能够像张思之校友一样为自己当初的选择而感到自豪,你们可以发自内心地说:“这份职业为我赢得了在这个世界上最为难得的财富——尊重、信任和友谊,同时,我自己的个人尊严也经历了职业生涯的严峻考验而屹立不倒。我没有任何理由后悔。”

2012届中欧法学院MEIL项目国际学生,去年9月,你们来到北京,当然不仅仅是为了在北京学习欧洲法律,你们还带着一份对中国和中国法律制度的好奇心。你们给中欧法学院注入了活力,带来了多元文化,推动了中欧法学院的开放性!你们在历次田径比赛、篮球、足球比赛的出色表现,使人对中欧法学院刮目相看。希望你们在中国学到了知识,结识了朋友,为你们未来的事业找到了机会。

同学们,老师们:衡量一个法学院的成就,可持续性是一个重要的检测指标,而可持续性的要素之一是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和社会的信任。令我感到欣慰的是,中欧法学院的信任指数正在不断上升:2012年,中欧法学院硕士项目申请和录取之比是6:1; 教职岗位和申请人之比是1:20;行政岗位和申请人之比是1:20。2011年,中欧法学院第一届交换学生项目—英文讲授中国法项目——就吸引了来自8个国家的21名国际学生,CLTE学分得到学生所在法学院的承认,CLTE将在2013年转换成专门针对国际学生的硕士项目。即将离开中欧法学院的2012届49名学生,96%都在离校之前找到了工作,其中百分之六十左右将从事法律职业。

学院的可持续性与课程的稳定性密切相关。中欧法学院已经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具有稳定的师资队伍支撑的课程体系。中欧法学院紧密结合法学教育实际,在全国首先推动了研究生英语和政治课程的改革;中欧法学院秉承法学教育国际化,构造了一套英文和中文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在2012-13学年第一学期,大约将有80位来自8国家、15个机构的法学教授前来中欧法学院授课,他们或者作为常任教授(resident professor),或者作为飞行教授(flying faculty);与2011-12学年同期相比,本院下学期将为2012级新生增加6门选修课(英文5门、中文1门)。在全国600多所法学院中,本分、透明、务实的形象正在使中欧法学院脱颖而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中欧法学院珍惜每一份信任,中欧法学院用信任塑造使命,把信任视为奋发向上的力量源泉。中欧法学院深知:保有信任需要我们每时每刻勤勉谨慎,毋忘履行职责和本分。

同学们、老师们,中欧法学院是中国和欧盟之间的法学教育合作项目。欧盟对项目提供了慷慨的财务支持;欧洲合伙人院校对本项目投入宝贵的师资——本院欧洲法课程全部是欧洲教

授承担的,他们不辞辛苦,远道而来,无偿为本院承担教学工作;汉堡大学委派的欧方联席院长, 最初是高美莲教授,现在是布哈教授,与我一起共同管理这一学院。这是一个以合作为基础的国际化的学院,我在此对所有的权益方、合作者和参与者表示真诚致谢,我真诚地希望我们能够通过合作而取得让整个世界感到信服的成就。最后,我想引用前任欧盟驻中国大使安博先生的话作为结语:“中欧法学院没有理由不成为最好的法学院,因为这是中国政府和欧盟之间、中国人民和欧洲人民之间、中国和欧洲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

第五篇:贺卫方在2008届北大法学院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贺卫方在2008届北大法学院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让胡适校长的精神活在我们心中

各位亲爱的毕业生同学,各位尊敬的学生家长和家人,各位尊敬的嘉宾和同事:

刚才苏力院长说他的演说不是那种标准的毕业典礼致辞,也许他是想把标准的留给我,因为我提前起草了今天的讲辞。在中国的法学界,也许我是演讲最多的几位学者之一了。但是以往却很少写出讲稿,但这一次却非同寻常。第一个原因,这是我十多年来在我们学校典礼场合讲话的第一次,按照常规,典礼致辞还是要体现一种庄严的特点的。第二个原因,刚才主持人已经告诉大家,我是刚刚从机场赶来。这几天在瑞士离日内瓦不远的一个叫做纳沙泰尔(Neuchatel)的城市开了一个会,会议纪念当地出生的著名国际法学家瓦泰尔(Emerich de Vattel)的著作《万国法》(Le droit des gens)出版250周年。1839年林则徐到广州查禁鸦片贸易,曾经托人把这本书的几个片段翻译为中文,这是国际法在中国的第一次翻译,也是瓦泰尔著作第一次传播到东方。这也是为什么我被邀请参加会议的原因。按照航班行程,飞机应该在今天上午八点半降落首都机场,我们的典礼也是上午举办。我很担心航班延误,赶不上参加,就提前写好,以备“替身”代读。不过,幸运的是,我赶到了这里。

同学们,在经过了三、四年或者更长时间在这所校园中的学习生活之后,今天,你们到了要毕业的时刻。毕业典礼上师长们的讲话不免要叮咛嘱托,离情别意,溢于言表。在纳沙泰尔湖畔的这座瑞士小城,遥想各位,我不知对你们说些什么好。在北大的岁月一定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你们走不出的背景——不只是未名湖畔美丽的风景,不只是书本课堂里的熏陶和训诫,也不只是老师们各具特色的风范,更重要的是,我们这所大学的精神,这种精神已经成为诸位生命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说到北大精神,我们每个人都不免产生一种不确定感。是的,这所大学百多年的历史内容是如此丰富,以致于对于什么是北大精神人们见仁见智,各说各话,一些解读差异之大简直让你误认为是在说风马牛不相及的两所学校!依我十三年作为本校教师的感受,我们学校最重要的传统便是蔡元培、胡适以及马寅初诸位校长所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大学独立、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独立即不畏权势,不媚流俗。自由便是在研究与学习中以学术与知识的本原为指向,不受任何非学术因素的干扰。至于兼容并包,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独立与自由的结果,它们内在地要求我们容纳异见,心怀谦逊,因为在博大精深的知识海洋面前,没有霸权,人人平等。

去年年初,借到东吴大学讲学之际,我专程到台北南港拜谒了胡适校长之墓。看着墓前胡先生塑像那泰然自若的面庞,我不禁想起这位终其一生都在为学术自由和大学独立而奋斗的先贤的种种事迹。他虽然早年就名满天下,但却总是把学术视为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事业。他多次强调,凡成就大事业的人,都是绝顶聪明同时又肯下笨功夫的人。他的治学视野极其广阔,很少有人能够像他那样涉足文学、史学、哲学、语言学、宗教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并且在每一个领域里都取得卓越的成就。知识视野的开阔不仅让他在治学上触类旁通,而且对于国家、社会的发展走势有了更为健全的判断。我们今天回过头来读他的政治评论,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对现代中国政治、宪政乃至法治应选取路径的论述是何等睿智、明辨,富于洞察力和想象力。可以说,胡适先生亲身参与了中国的宪政建设,从早年的人权论集,到晚年为新闻自由和司法独立所作出的坚毅而理性的抗争,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也为今人包括我们所有的法律人提供了有益的启发,树立了最值得效法的榜样。

同学们,在这个场合我谈这么多关于胡适先生的话,是因为他正是我们的先校长。古人所谓“道非身外更何求”,我们要学习自由、宪政、法治的精髓,探索实现它们的途径,一些外来学说与经验固然重要,但是身边的范例更是值得珍惜的本土资源,我们更应该就近取材、努力仿效。胡适校长那种对知识的不懈追求,对于家国以及整个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和为人处事中体现的伟大人格都是我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标尺与境界。在中国法治正处在攻坚时刻的今天,能够将上述三者结合起来至关重要。李敖先生曾建议在我们这所校园中立一尊胡适塑像,我很赞成;不过,比塑像更要紧的是,我们要让他的精神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在这座校园里生生不息、发扬光大!

各位同学,各位同事,我在开始的时候说这次演说对我很特殊,也许应该加上一条理由:我也将和在座的各位毕业生一样,在本学期结束的时候离开这所学校。我犹豫再三,是否在这个场合提及这个话题。当然,说起来离开也没有什么复杂的原因,只是人生旅途中的一次“驿站”的变换。“驿站”的说法或许有些消极,不过,“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从一个更高的视角看,人短暂的一生的确像是一个匆匆过客。认识到这种短暂,也许会让我们及时行乐,不过,我总怀疑,那种在紧张心态的压迫感之下的行乐是否会带来真正的快乐,抑或不过是困兽之斗。其实,我们更应该反思,作为人,快乐的本源何在?我们如何将世俗的快乐与精神的欢愉相结合,并且产生出一种行动者的力量?这种哈姆雷特式的问题经常在我的耳边响起,最终促使我作出了离开这一艰难的决定。

就像在座的毕业生一样,我这个在北大学习了十三年的老“毕业生”也要在这里表达自己由衷的感念之情。感谢北京大学,她让我在这里宾至如归,找到了自己精神上的家园。感谢法学院,感谢各位同事,这里的宽容气息让我这个多少有些异端色彩的教师如鱼得水。我要请求沈宗灵老师、由嵘老师、魏振瀛老师、张文老师、李贵连老师原谅,自己所成太少,有负你们的殷切期望。吴志攀兄、张守文兄,你们的厚爱应该得到特别的铭记。苏力兄,你作为人生的鼓励者、观点的商榷者以及我引为自豪的老朋友,请接受我的敬意和祝福——既祝福你,更祝福我们的法学院!

曾经有人调侃地说,假如没有学生,大学教师这个职业就是完美的。这样的玩笑也多少透露出大学教师职业压力的一个来源。不过,压力之源又何尝不是荣誉和幸福之源?请允许我说,北大法学院的学生们给了我最高的奖赏、最大的鼓励。多亏有了你们,自己才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教师生涯,才会有桃李满天下的自豪感。我愿意再说一次,“北京大学十佳教师”和“北大法学院十佳教师”的荣誉将是我人生中永久的美好回忆!

说到这里,同学们可以看出,今年法学院安排我作为教师代表发言,产生了一种特别的效果:我送别你们,你们也送别我。送人者亦复被人送,劳燕纷飞,天涯何处再相逢?好在世界已经变小,资讯传递迅捷,相见不难别才难。我期待着再相聚,愿心中的快乐与幸福以及事业的丰收与你们永远相伴!

谢谢大家!

下载许章润:七月的寓言——清华大学法学院毕业典礼致辞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许章润:七月的寓言——清华大学法学院毕业典礼致辞.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