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考现代语言学学习方法
两个礼拜~从早上看到晚上~~
我主要是没时间所以是先看中文的~看完一个单元把觉得重要的和定义的句子划出来然后在英文版的里头找原句~背掉。
最后自己做个知识简要再记点不太记得的东西~没事随身带着看看~
最后做做卷子就差不多了~
恩~对了~书每个单元后面的习题还是很管用的~
我也在自考中,把书后面的考纲撕下来,然后对应着看书,自己划重点,然后把课后的习题做一遍,效果还是满好的老实讲,我也是很愁语言学的,我比较偏爱词汇学。但是语言学却稀里糊涂考的还不错。总之我的意见就是多做练习题,只是一味看课本功效不大。但是也不能完全不顾课本,不会做的题还是要翻课本,去课本里找。题做多了,做懂了,考试要过自然不在话下。
你报考四门的话,记得要分清主次,重点放在比较难的科目。比较简单的科目可以考前一周多做练习也就差不多了。
祝你好运!
第二篇:全国2011年1月高等教育现代语言学自考试题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体会
广元市元坝区红岩小学:郑义红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讲求、崇尚接人待物温文尔雅,落落大方,谦恭礼让的文明礼仪之邦。荀子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它体现在我们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中。文明礼仪是路上相遇时的一个微笑,是他人有难时的热心帮助,是与人相处时的亲切与真诚„„,文明礼仪体现在我们学习和生活的一切细节中,它是一种品质,一种修养。
我曾今读过很多有关对老师的评价书籍和文章,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点亮人们心灵的蜡烛,是默默无闻的渡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都是对老师的高度评价,我父亲也是一位在教坛上奋斗了40年的老教师,他把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使我深深爱上了教书育人这个神圣的职业。可是当我真正步入三尺见方的讲坛时,十几年的辛勤耕耘,才深深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学生成才是因为房前房后有什么弯弯树,学生不成材是老师的错,诚心不被学生理解,好心被家长曲解,什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可是每当看到自己的学生一个个健康的成长,一个个走到好的工作岗位,心里却无比的欣慰。
作为一线的老师,我发现近几年来有很多学生不知学习为何物。学习与他无缘,每天照常上学,每节课照常上课,但是学习的质量不敢恭维。不听课假寐的、不听课找一切机会捣乱的,表面听课思维却一泄千里。他们听不进道理,对学习不感兴趣,在家长和学校的制约下,无奈的坐在教室里,自身不发挥任何主动作用,直接影响教育效果。我教了一天下来,疲惫不堪,身心交瘁,面对素质教育的今天,这部分学生究竟怎么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挽救这些迷失心智的孩子!(我查阅了许多资料,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现总结如下, 供同行们家长们参考。)一:内部原因
1、心理失去平衡:目前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他们在家比较娇贵,不能吃苦,农村中父母大多在外打工,孩子几乎都由爷爷婆婆,外爷外婆带,更是宠爱有加,上学后生活在新的大家庭中,不适应环境的变化和角色的变化,所以心理失衡,学习上不去,又缺乏人关心和辅导,时间长了自然就没有什么兴趣了,有的只是烦恼和忧愁。因而产生以下表现:(1)不容易控制情绪;(2)与同学不能有爱相处;(3)与老师关系僵化;(4)不喜欢上学(5)对学习厌倦;(6)学习能力差;(7)自卑心好胜心过强;(9)个性脆弱,意志力差;(10)没有进取心。
2、青春期综合症:爱慕虚荣,注重外表,情感懵懂,乱梦纷纭,幻想空想„„
二、外部因素
1、父母离异:现在的年轻人极端不负责任,子女只生不养,甚至离婚的现象太多,给孩子留下严重的心理障碍。
2、家庭经济困难:很多年轻人在外漂泊,钱没有挣到几个,而老年人在家也没有多少能力承受现在的经济消费。
3、不良外部环境影响:他们喜欢交朋友,渴望交友,可是处世不深,结交不良朋友,出入不该出入的场面、环境,游戏厅、网吧、歌舞厅„„等娱乐场合。
4、社会原因:现在学生读书历程太漫长,幼儿小中大班,学前班,小学六年,初中三年读了还算文盲,读了高中没有着落,读了大学还得到处打工,很多家长和学生觉得前途渺茫,他们承受的压力也很大。
5、孩子失去应有的快乐,虽然我们都认为孩子能够独立是一件好事,可是孩子们什么都不懂的时候就进入了幼儿园,还有农村合并中小学,使几岁的孩子远离父母,寄宿在学校,吃穿住行都很不方便,过早失去亲人的关怀和照顾。
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去教育这些孩子们呢?
首先,我认为学校领导和老师是他们的朋友、慈母和严师。对他们应该爱中有严,严中见爱。负责培养教育他们,不要把他们抛弃。
其次,心病还需心药医。我们要和学生做好心理沟通,以心博心,以爱博爱,调整打开他们的心结,做好引导,努力创造学习环境。
再次,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孩子的自制力、毅力和帮助他们树立高尚而远大的理想抱负。
第四,老师的教学方法应该努力切合学生的实际,多层次和多元化,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除此以外,学校应该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计划,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和见效性等特点。长期坚持,一如既往的抓好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把它作为一项艰巨的工程来抓。
(1)
制定规范,常抓不懈,体现落实。【制定《学生仪容仪表规范》《日常行为规范》班主任要每天抓学生规范,学校要定期不定期检查,做到层层落实】
(2)
制定方案,开展系列活动
A:每年的3月文明礼貌活动月要确定一个主题 B:办好宣传栏 C:开展礼仪规范训练课
D:举行文明礼仪小故事或演讲比赛。
E:举行知识和手抄报比赛。文明礼仪之歌、顺口溜、宣传语„„(3)
组织开展文明评比活动,激励文明行为的养成。总之,教育长河中的各种问题,需要社会、家庭、学校、老师和学生自己共同努力才能解决,需要你我他不断探索和追求,才能达到胜利的彼岸,才能创造美好的明天!为了迷途的孩子,我们都行动起来吧
第三篇:自考笔记-语言学概论
语言学概论
第一章 语言和语言学
1.为什么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联系?
答:语言能力和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有关,但语言不是一种生理现象,也不是一种心理现象,不是遗传的,而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完全是在一种语言环境中后天获得的,所以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联系。
2.简答语言符号的特点。
答:(1)符号和语言,“能指”和“所指”。能指是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成分,所指是给符号所指的意义内容创制了一个专门术语。(2)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符号的物质实体和表示的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和表示的意义之间也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完全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3)语言符号的强制性和可变性。在同一社会、同一时代,对使用同一种语言的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是强制性的,而语言又是发展变化着的。(4)语言符号的离散特性和线性特性。话只能一个字一个字,一句话一句话地说,因此语言符号是离散的,而且在时间这根轴上是成线性排列的。
3.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关系。
答:组合关系体现在一个语言单位和前一个语言单位或后一个语言单位,或和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横向关系。聚合关系是在组合的某一个位置上能够相互替换,有共同的特点,故能聚合归类。组合是横向的结构关系,聚合是归类规则,有了组合、聚合关系,便展现出了整个语言平面,聚合关系是组合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或者说是从组合关系中分析出来的,而组合关系又表现为聚合类的线性序列。所以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有机地统一,不可分割。
4.解释“符号”
答:符号指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
5.解释“语言”
答:语言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而又成系统的那一部分,语言是均质的,是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分。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鲜明的地区性、民族性和历史性。
6.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
答: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是口语,第二种客观存在形式,是书面语。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口语和书面语中基本的语言成分也就是基本的语汇和语法结构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基本一致的。
7.语言与言语的区别。
答:语言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而又成系统的那一部分;而含有个人要素或个人杂质的说话行为和说出来的话只能属于言语。
8.解释“普通语言学”。
答:语言学界把研究人类社会的语言这种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称为普通语言学。它以一般语言学为研究对象,探索各种语言所共有的特性、共同的规律、结构上的共同特点和一般原理。
9.解释“应用语言学”。
答:把语言学的理论和具体成果用来为社会实际生活中的某个领域服务,这是广义的应用语言学;狭义的应用语言学指专门研究语言教学中的理论和方法。
10.解释“传统语言学”。
答:一般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前的语言学。
11.解释“内部语言”。
答:第一,内部语言是语言的一种形式;第二,内部语言的交际对象是说话者本人,且没有出声。因此,内部语言是没有说出口的内心的话。第二章 语音
1.解释“语音”。
答: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
2.解释“音高”。
答:音高就是声音的高低,它主要决定于发音体振动频率的高低。
3.解释“音强”。
答:音强就是声音的强弱,它主要决定于振幅的大小。
4.解释“音长”。
答:音长就是声音的长短,它是由发音体振动的持续时间决定的。
5.解释“音质”。
答:音质是一个声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个性特征,它决定于声波的形式。
6.简答语音中最基本的要素。
答:从物理学角度看,语音具有音高、音强、音长、音质四要素。音质是最基本的要素,因为它是一个声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基本特征。影响音质的三个因素有:(1)发音体不同;(2)发音方法不同;(3)共鸣器的形状不同。语音中的音质也取决于上述三方面的因素,即(1)声带振动不振动,这是发音体方面的因素。(2)肺里呼出的气流所碰到的阻碍用什么方法克服,这是发音方法方面的因素。(3)肺里呼出的气流在什么部位受到阻碍,如果没有受到阻碍,口腔的形状又是什么样的,这些都会造成共鸣腔的不同形状。
7.简答语音的本质属性体现在那些方面?
答:语音的社会属性首先体现为:语音与语义的结合由社会约定俗成,离开了社会的约定俗成,就没有语言的产生,也就没有语音的存在。语音的社会属性还体现为语音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8.简答国际音标与音素之间的关系。
答:国际音标是由国际语音学会制定、用来标写世界上各种语言或方言的语音的标号。它的制定原则是:“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可见,它与音素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
9.简述元音分类的依据。
答:(1)可将元音按舌头起作用的部位分为舌面元音与舌尖元音两大类。(2)舌面元音内部又依舌位的高低或口腔的开闭分为高元音、半低元音、低元音等;依舌位前后分出前元音、央元音、后元音;依唇形的圆展分为圆唇元音和不圆唇元音。(3)舌尖元音内部又按舌尖的不同状态分为舌尖前元音、舌尖后元音和卷舌元音。(4)元音内部又可根据软腭升降的情况把它们分为口元音和鼻化元音两类。
10.解释“音位”
答:音位是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它是特定的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
11.论述音位的性质(特征)。
答:(1)音位是从社会功能角度划分出来的,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语音单位,音位的这种区别意义的作用叫做“辨义功能”。(2)音位不仅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而且是具有这种辨义功能的最小的语音单位。(3)音位是由一组彼此差别没有辨义作用而音感上又相似的音素概括而成的音类。(4)音位总是属于特定的语言或方言,总是特定语音系统的成员,不存在超语言或超方言的音位。
12.音位的划分。
答:音位从构成材料上看,可分为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以音素为材料,通过音质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叫“音质音位”。通过音高、音强、音长来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叫“非音质音位”。非音质音位包括利用音高差别来区别意义的“调位”、利用音强等方面差别来区别意义的“重位”和利用发音长短来区别意义的“时位”。
13.解释“音位变体”。
答:同属于一个音位的不同音素就叫做“音位变体”。音位变体又可分为“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条件变体是指出现的语音环境各不相同而又同属一个音位的两个或几个音素。自由变体是指可以在同一语音环境里出现而又不能区别意义的两个或几个音素。
14.简答“对立关系”与“互补”关系。
答:音素之间存在着两种重要的关系,一是“对立关系”,一是“互补关系”。对立关系指不同的音素可以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它们的差别会引起语素或词的语音形式改变,进而区别语素或词的意义。互补关系是指几个不同的音素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而从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
15.简答音位和音位变体的关系。
答:音位是从具体音素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功能音类,音位变体则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音位是用来概括反映一组音素的辨义作用的功能单位,音位变体则是音位在各种语音环境里的实际发音。
16.解释“音位的区别特征”。
答: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语音特征就叫做音位的区别特征,也叫区别性特征。音位的区别特征不仅可以使不同的音位相互区别,形成对立,而且还可以使不同的音位通过相同的区别特征联系在一起,聚合成群。
17.音位与音素的区别。
答:音位与音素的区别表现在:(1)划分角度不同。音素是从人类语音的音质上着眼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两个音若音质不同,就是两个不同的音素。(2)划分范围不同。音素是从人类的语言所能用到的全部语音里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而音位则是在某种特定的语言或方言的语音系统里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
18.解释“音节”。
答:音节是听觉上最自然,也是最容易分辨的最小语音单位,也是音位和音位组合而成的最小语音结构单位。
19.简答复元音与几个相连的单元音的区别。
答:复元音的几个成分同属于一个音节,发音时发音器官只有一次肌肉紧张;相连的单元音则各自分属于不同的音节,发音时有几个元音就有几次肌肉紧张;复元音是一个整体,发音时发音器官的运动是连续滑动的,元音的音质是不间断地逐渐变化的,中间会产生一连串的过渡音。几个相连的单元音是彼此独立的整体,发音时发音器官的运动是跳跃式的,元音的音质是突变的,中间没有过渡音。
20.解释“复辅音”。
答:一个音节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辅音的组合叫做“复辅音”。
21.解释“语流音变”。
答:在连续的语流中,一个音可能由于邻近音的影响,或自身所处地位的不同,或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而在发音上产生一些变化,这种现象叫“语流音变”。常见的语流音变现象有:(1)同化,语流中两个不同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和它相同或相近。(2)异化,语流中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3)弱化,语流中有些音在发音上变弱。(4)脱落,语流中某些原有的音消失。(5)增音,语流中有时加进了原来没有的音。
22.解释“韵律特征”。
答:韵律特征又叫超音质特征或超音段特征,指语音中除音质特征以外的音高、音长、音强方面的变化。长短音、声调、轻重音、语调都是韵律特征的构成要素。韵律特征的构成要素有两个特点,(1)他们永远都只能和音质成分同时出现。(2)他们都是一种对比性特征。
23.解释“音渡”
答:人们在说话时,音位与音位、音节与音节连成一串,形成前后相连的连续语流,这些语音单元在前后过渡、相互连接时,会因为自身性质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过渡和连接方式,这些方式叫“音渡”或“音联”。
24.解释“二合元音”
答:由两个元音组合而成的复元音叫“二合元音”,在二合元音中,前一个元音听起来比较响的叫“前响二合元音”,后一个元音听起来比较响的叫“后响二合元音”。
25.解释“三合元音”。
答:由三个元音组合而成的复元音叫“三合元音”。三合元音一般都是中间响两头弱,因而又叫“中响复元音”。
26.简答汉语普通话的音节结构特点。
答:(1)汉语普通话具备V、C-V、V-C、C-V-C这四种音节结构的基本类型,但是汉语普通话的音节中不允许出现两个或几个辅音相连的辅音群。(2)普通话的闭音节中的收尾辅音-G只能是鼻音。(3)普通话音节中的元辅音最多不超过四个。
27.解释“时位”。
答:长短音也可以像元辅音那样起区别意义作用,所以可以把它们看作一种音位,这种非音质音位叫“时位”。第三章 语汇
1.解释“语汇”。
答:语汇是语言结构系统的一个要素,语汇也可以叫词汇。语汇或词汇作为语言学的术语是一个特定的集合概念,是词和语的汇集。它只能指一种语言中全部词和语的整体,而不能指具体的一个一个的词或词语。
2.简答语汇的性质和特点。
答:(1)语言在产生时既有任意性又有理据性。任意性和理据性是统一的:任意性是语汇得以产生的途径,理据性是语汇不断丰富的手段。(2)语汇在表达上既有普遍性又有民族性。语汇的普遍性和民族性是统一的:语汇的普遍性使得各种语言的语汇能表达大量共同的概念,而民族性则使得某种语言的语汇又能体现一些独特的认识。(3)语汇在变化中既有活跃性,又有稳定性。语汇的活跃性和稳定性是统一的:活跃性使得语汇的个体元素不断增加和更替,这是为了满足社会生活的变化的需要;但稳定性又使得语汇的基本成分和整体系统保持固定和平衡。
3.简答语汇的作用。
答:就语汇在每一种语言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看,它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我们平时说话、写文章,都是先由一个个的词组成句子,再由句子组成段落、篇章的。所以,语汇在语言构成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没有语汇就没有语言。
4.解释“词”。
答:词是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
5.解释“语”。
答:语是由两个以上的词构成但意义比较凝固,又经常作为一个整体单位使用的固定词组或熟语性语言片断。
6.解释“基本语汇”
答:基本语汇是语汇系统的基础和核心,它具有产生的历史长、使用的范围广和构词的能力强三大特点。
7.解释“一般语汇”。
答:语汇中除去基本语汇以外的那一部分即一般语汇,它包括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新造词等。
8.解释“惯用语”。
答:惯用语指表达习惯性比喻含义的固定词组,惯用语多为三个字。
9.解释“成语”。
答:成语是汉语独有的而且最大量使用的熟语形式,一般为四个字。
10.解释“歇后语”。
答: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熟语形式,指一种短小风趣、生动形象的语句,由两部分组成,一般只说上半句,下半句略去,利用谐音或比喻双关来表达某种意义。
11.论述一般语汇与基本语汇的关系。
答:语汇中基本语汇以外的词构成语言的一般语汇。一般语汇的特点是不为全民常用、使用范围窄、产生历史较短、构词能力较弱。一般语汇所包含的词的数量大大超过基本语汇的数量,内容也非常复杂。一般语汇对社会的变化很敏感,社会的发展变化首先反映在一般语汇中。一般说来,新词、古语词、外来词及行业用语、科技术语、方言俚语等都属于一般语汇。基本语汇和一般语汇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一般语汇中大量的词都是在基本词的基础上构成的,反过来,一般语汇又不断地充实基本语汇。
12.简答汉语同音词产生的原因。
答:汉语同音词产生的原因是:(1)语音偶合,汉语汉字数量多,但汉语普通话音节数量少,会造成语音相同。(2)历史音变。在历史上本不同音的词,随着语音的发展演变成为同音。(3)词义分化造成。
13.简答同音词与同形词的关系。
答:同音词指语音相同的词,同形词指字形相同的词,它们的关系主要有三种情况(1)同音不同形;(2)同形不同音;(3)同音又同形。
14.简答单纯词与单音节词的关系。
答:单纯词与单音节词,不是相同的概念,它们的划分角度不同,单纯词是从语素角度划分出来的,是指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单音节词是从音节角度划分出来的,是指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词。
15.简答汉语语素的类别系统。
答:(1)把语素分为“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成词语素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直接形成为词,即可以单用的语素。(2)把语素分为“自由语素”和“不自由(黏着)语素”。自由语素指某种语素既可以单独形成词,有时又可以单独说出来。因为是虚词,所以永远不能单独说出来,这就是黏着语素。(3)把语素分为“定位语素”和“不定位语素”。定位语素指的是在最小的合成结构中的位置是固定的,或者总前置,或者总后置。不定位语素是在最小的合成结构中位置不固定的语素,它们既可以前置,又可以后置。(4)把语素分为“实义语素”和“虚义语素”。实义语素就是有实在的词汇意义,或说本身直接负载了词汇意义的语素。虚义语素就是一般不具有实在词汇意义的语素。
16.简答语素、音节与字符之间的关系。
答:语素、音节与字符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汉语中语素大多数是单音节形式,书面上用一个汉字记录,三者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一般而言,一个语
素就是一个音节,一个汉字。但是语素、音节、汉字又属于不同的范畴,语素是语汇单位,音节是语音单位,字是文字单位,因此将三者合起来看,就不成简单的对应了。
17.解释“变性成词”。
答:指语素转变词性而形成另一类词。即某些成词语素在语法功能上本来只是动词性的,或名词性的、或形容词性的,但在形成词的时候,却同时形成了两种词性的词。
18.解释“变形成词”。
答:变形成词是把原本合成词中的不成词语素变为成词语素再形成词,包括逆序成词和简缩成词两种。
19.解释“复合构词”。
答:复合构词就是词根语素+词根语素构成一个新词,构成复合词的词根语素都是实义的成词语素或实义的不成词语素。主要有陈述式、偏正式、支配式、并列式四种。
20.解释“附加构词”
答:附加构词就是词根语素+词缀语素构成一个新词,这样得到的合成词叫附加式合成词,即“派生词”。构成派生词的词根语素都是实义的成词语素或实义的不成词语素,词缀语素是不成词、粘着、定位和虚义的语素。按照词缀在词中的位置,派生词可分为三种:前缀式、后缀式和中缀式。
21.解释“重叠构词”。
答:重叠构词就是词根语素通过重叠形式而构成一个新词。这样得到的合成词叫重叠式合成词,即重叠词。汉语的重叠词包括:(1)名词性重叠词。(2)副词性重叠词。(3)多重重叠词。重叠词重叠以后既增加某些语法意义,也不改变重叠词本身的词类。
22.简答后缀语素与词尾语素的区别。
答:后缀语素与词尾语素有共同点,他们都不能单独成词。但二者又有所区别:从表意功能的角度看,后缀一般可以表示附加性的词汇意义,这是一种词汇意义。而词尾只表语法意义,而不表示什么词汇意义。
23.简答词根语素和词缀语素的形式和作用。
答:词根语素简称词根,是词的核心部分,词的主要词汇意义由它体现出来。词根语素都有一定的实在意义,与别的语素一起构成合成词时,也负载最主要的词汇意义。词缀语素又叫构词语素,构词语素位置固定,不作为词的主干部分,但又参与构造不同意义的新词。词缀语素也有某种意义,但一般不如词根语素的意义实在,而往往是一种抽象的类义,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参与构造新词。
24.简答离合词和词组词。
答:离合词和词组词是形式上或人们感觉上像词,但在结构性和意义的搭配性上又接近词组的特殊的语汇单位。由于可以插入或扩展,所以它们有相当于一般词组的特征;但在未插入和扩展的情况下又跟一般双音节词的长度差不多,所以至少在插入和扩展的情况下还是可以看作词,这就是所谓的“离合词”(可以插入某些成分的词)和“词组词”(可以进行较大扩展的词)。第四章 语法
1.解释“语法”。
答:语法即词的构成、变化和词构成词组和句子的规则。
2.解释“递归”。
答:递归指相同的规则可以在一个结构里重复使用。
3.解释“语境”。
答:语境是说话时的环境条件,包括特定的场所、对话人和上下文等。
4.简答语法规则的抽象性表现。
答:语法规则作为人们说话时人人都必须遵守的规则具有高度抽象的性质。词语和句子的数量是无限多的,因此不可能对每一个词语和句子都建立一条规则,于是就需要把各种现象加以归类。语法规则实际上就是对人们说的爸械牡ノ弧⒔峁购凸叵档哪持掷嗟母爬ǎ?┤嗣窃谒祷笆庇纱思氨耍?岳嘞啻樱?谟筛髦掷啾鸸菇ǖ牡ノ弧⒔峁购屠嘞档目蚣苣谘〕鲆痪湟痪浜细竦幕袄础?
5.简答语法规则的递归性。
答:“递归”指的是相同的规则可以在一个结构里重复使用。语言中句子的格式和长度各不相同,而且抽象也不能使新的规则不断地衍生,这样就需要让一种规则多次起作用。语法规则实际上就是一种有限手段可以重复使用的规则。语法规则的这种递归性质,使它成为一种简明的规则,帮助人们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时举一反三,以繁驭简。
6.解释“历时语法”。
答:历时语法指的是从语法发展变化角度纵向地、动态地研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些语法现象在特定的时间过程中产生和消失的原因及其规律。
7.解释“共时语法”。
答:共时语法指的是从某一时期存在的语法现象角度横向地、静态地研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一语法在特定空间范围内的语法表现形式和语法规则系统。
8.解释“个别语法”。
答:个别语法指的是对个别语言语法的研究,它既包括研究一种语言的语法系统,也包括研究一种语言中与其他语言不同的语法特点,意义在于发现各种语言独特的语法现象。
9.解释“句子”。
答:句子是由若干个词或词组按照一定规则组合成的,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前后有较大停顿并带有一定的语气和句调的语言单位。
10.解释“语法规律”。
答:语法规律指语法规则本身,也就是客观存在的语法,即人们说话时直觉和习惯上所遵守的某种语感。
11.解释“普遍语法”。
答:普遍语法指的是对人类语言的语法共性的研究,其意义在于发现人类语言中共有的语法机制。
12.解释“核心语法”。
答:核心语法又叫小语法,仅指句法结构规则。
13.解释“外围语法”。
答:外围语法又叫大语法,它研究与语法有关的词语知识、语义知识和语音知识。
14.语法单位可分为哪几级?它们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答:语法单位可分为三级六种:第一级中语素组由语素组成,它们的功能是用来构词;第二级中词组由词组成,它们的功能是用来造句;第三级中句组是由句子组成,它们的功能是用来表达。各种语法单位相互之间具备不同的关系。一种是量变关系,即语法单位之间只是所含成分数量的增减,但性质和作用不变。另一种是质变关系,即语法单位之间表现为性质作用的差异,但成分数量未必变化。
15.解释“语法形式”。
答:语法形式是能体现一类意义或有共同作用的形式就是语法形式,能体现语法意义的形式。
16.解释“语法手段”。
答:根据语法形式的共同特点把它们归并为几个基本类别,这种语法形式的类叫做“语法手段”。
17.解释“词法范畴”。
答:由词的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词法范畴。
18.解释“句法范畴”。
答:句法范畴是由结构的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
19.简答词法手段的类别。
答:语法手段首先可以分为“词法手段”和“句法手段”两大类。其中词法手段主要包括“词形变化”、“词的轻重音”、“词的重叠”三类。词形变化又分为:(1)附加;(2)屈折;(3)异根;(4)零形式。词的轻重音是指通过词的某个部分重读或轻读而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词的重叠是指通过词或词中某个语素重复使用而产生的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
20.简答句法手段的类别。
答:句法手段主要包括虚词、语类选择、语序、语调四个小类。虚词就是通过使用虚词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语类选择是通过选择句法结构中可以组合的词类或词组的类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语序是通过句法结构中词语的位置顺序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语调是通过整个句子的音高、重音、停顿等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
21.解释“语法范畴”,常见的词法范畴有哪些?
答:根据某些语法意义的共同内容,把语法意义概括为几个基本类别,这种语法意义的类就叫做“语法范畴”。语法范畴可以分为“词法范畴”和“句法范畴”两大类。主要由词的变化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就属于词法范畴。词法范畴又分为“体词属性范畴”和“谓词属性范畴”两类。常见的体词属性范畴有:(1)性;(2)数;(3)格;(4)有定和无定。常见的谓词属性范畴有:(1)时;(2)体;(3)态;(4)人称。
22.解释“词类”
答:词类就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它指可以替换出现在语法结构某些共同组合位置上的词的类,即具有聚合关系的词的类。
23.解释“词组”。
答:特定的词类与词类的组合就构成了词组。
24.解释“向心词组”。
答:向心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词组的中心语功能的词组。
25.解释“离心词组”。
答:离心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不等于词组中任何成分的功能的词组。
26.解释“不完全主谓句”。
答:能够补足缺少的成分而构成主谓句,或者说需以来一定的语境和上下文的补充才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就是不完全主谓句,或叫省略句。
27.为什么词和句子是最重要的语法单位?
答:词和句子是最重要的语法单位。因为词和句子都既是基本单位,又是最终单位,它们可以把各种语法单位联系起来。词是造句的基本单位,句子则是表达的基本单位。从构词和造句看,词既是造句的最终单位又是造句的基本单位;从造句和表达看,句子既是造句的最终单位,同时又是表达的基本单位。词和句子是既能联系低一级单位又能联系同级单位的语法单位。
28.简答划分词类的标准有哪些?
答:划分词类的标准有:(1)根据词形变化来确定词类,即形态标准。(2)根据词的意义来确定词类,即意义标准。(3)根据词的聚合位置来确定词类,即分布标准。功能分布的标准最具普遍性,而且是反映词类聚合关系本质的特征,是词类的本质属性。
29.解释“直接成分分析法”。
答:把复杂词组逐层切分,一直切分到词为止,或从词开始逐层组合,一直到复杂词组为止的方法,就叫做“直接成分分析法”或“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必须依据两条原则:一是“成结构”,二是“有意义”。
30.解释“复句”及其判定标准。
答:复句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互不从属的主谓结构组成,表达多个相互关联的较完整的意义,并且中间有较小停顿,或有特定的连接词连接,句子前后有较大停顿的句子。复句是复合句的意思。衡量复句的标准不是看有多少主谓结构或表达多少个意义,而是看句中有无停顿和关联词。第五章 语义
1.简答语言的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
答:语言是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语义也就必然包含这两方面的内容,即一是思想,就是所谓的“理性意义”,二是情感,就是所谓的“非理性意义”。理性意义也叫逻辑意义或指称意义,是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词语平面上,它是与概念相联系的那一部分语义,在句子平面上它是与判断和推理相联系的那一部分语义。理性意义是语义的基本要素。非理性意义是说话人的主观情绪、态度以及语体风格等方面的内容,它一般总是附着在特定的理性意义之上。
2.解释“语义”。
答:语义是同语言形式结合在一起的意义,同语言形式的结合是语义的基本特征。
3.解释“语言意义”
答:语言意义是一般的、稳定的意义,是语言形式本身表达的意义。
4.解释“语境意义”。
答:语境意义是个别的、临时的意义,是语言形式在特定的交际场合、知识背景等语境音素作用下所表达的意义。
5.解释“词义”。
答:词义是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一定对象的概括反映和主观态度。
6.解释“词的理性意义”。
答: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时,对一定对象的区别性特征的认识就是词的理性意义。
7.解释“义素”。
答:义素是从义项中分析得到的词义的语义特征。
8.解释“义项”。
答:义项是词典释义的最小单位,是从词语的各种用例中概括出来的共同的、一般的、稳定的意义。
9.简答义素和语素之间的区别。
答:义素和语素不是同一个概念,它们是两种性质上根本不同的单位。义素是对一个词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后所得到的最小语义单位;语素则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义素是一种从理论上分析出来的语义单位,就不是一种自然语言的单位,义素不直接与语音相结合。语素不仅有一定的意义而且有一定的读音,是人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自然语言的单位。
10.简答义素和义项之间的关系。
答:一个词可以同时有几个理性意义,其中一个意义在语言学上叫一个义项。现代语义学把分析音位的区别特征原理用于词义分析,把义项进一步分析为若干语义特征,这些语义特征就是义素。
11.简答词的通俗意义和科学意义的区别。
答:词的理性意义由于概括深度上的差别而分为两类:一种是人们对事物所具有的一组非本质特征的反映,这种词的理性意义可以称之为“通俗意义”;另一种是人们对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反映,这种词的理性意义可以称之为“科学意义”。
12.简答义素分析的作用。
答:义素研究在语义研究和语法研究中被广泛使用,在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义素分析可以清楚间接地说明词义的结构,便于比较词义之间的异同,揭示近义词、反义词等词义关系,有利于词义的研究、学习和掌握。(2)义素分析有助于说明词语组合的语义条件。
13.解释“单义词”。
答:单义词即一个词的意义可以概括反映一类现象,单义词只有一个义项。
14.解释“多义词”。
答:多义词即一个词的意义可以概括反映相互关联的几类对象,也就是包含几个互相联系的义项。
15.解释“本义”。
答:多义词的多个义项中,最初的那个意义叫本义。
16.解释“引申义”。
答:由本义直接或间接衍生出来的意义。
17.解释“同义词”。
答:同义词指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
18.解释“反义词”。
答:反义词指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词。
19.解释“上位词、下位词”。
答:语言中有些词所代表的范围大,有些词所代表的范围小,如果后者所代表的事物可以完全包容在前者所代表的事物范围内,那么它们之间就具有上下位关系。其中所代表的范围大的词叫上位词,所代表的事物范围小的词叫下位词。
20.简答多义词和同音词的关系。
答:多义词和同音词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以一个语音形式来表示多个意义。区别在于:多义词的各个意义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同音词的意义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多义词是一个词兼有几个互相联系的意义,是词义的一种聚合方式,而同音词则是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词,与词义的聚合没有直接的关系。
21.为什么多义词在交际中一般不会造成歧义?
答:一个词虽然可以有几个意义,但在使用中一般不会产生歧义。(1)词语总是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使用的,特定的上下文会使多义词只体现一个意义;(2)人们的言语交际总是在一定环境中发生的,特定的交际环境也可以使多义词只体现一个意义。
22.简答近义词之间的差别。
答:(1)词的理性意义。有的近义词词义所概括反映的对象只是基本相同,但它们所指的范围不完全重合。有的近义词的词义所概括的对象虽然相同,但在强调的重点、方面或达到的程度都有所不同。(2)词的非理性意义,即附加色彩。有些是感情色彩不同;有些是语体色彩不同。
23.简答语义场的层次性和系统性。
答:层次性是语义场的一个显著特点,事物本身的分类是有层次的,因而反映事物类别的语义场也就形成了有层次的结构,若干较小的语义场可以集合成较大的语义场,若干较大的语义场可以集合成更大的语义场。系统性也是语义场的一个重要特点。一个语义场就是一个局部的语义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类属义划定的意义领域,被划分为若干块并分配给不同的词语,这些词语以一种互补的方式来对同一意义领域进行反映。系统中某个词语的意义会受到系统中其他词语的制约,系统中某个词义的变化或词语数量的增减,会导致意义领域的重新划分和分配,从而引起系统中其他词义的变化。语义场的系统性的特点反映出语言的词汇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24.解释“关系意义”
答:词语在组合时都要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由这些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就叫做关系意义,包括语法关系意义和语义关系意义。
25.解释“语气意义”。
答:反映说话人使用句子的目的和说话人情绪的意义,包括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不同的意义。
26.解释“述谓结构”
答:从语义结构上看,一个句子包括“情态”和“命题”两部分,情态包括时态、语态、语气等方面的意义,情态以外的部分即命题。一个命题在语义结构上可进一步分析为一个“述谓结构”。一个述谓结构由一个“谓词”和若干个“变元”组成,谓词一般就是句子中的谓语动词或形容词,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成分。
27.解释“语义指向”。
答:句子某个成分在语义上指向哪儿,或者说同哪个成分或哪些成分发生语义联系,就是这个成分的语义指向。
28.解释“歧义”。
答:歧义是指同一形式的语言符号序列可能表达不同意义的现象。
29.解释“变元”。
答:变元又称“题元”、“项”等,是与谓词有直接关系并受谓词支配的语义成分。变元一般都是名词性的词语,在句子中经常充当主语或宾语。
30.解释“语义角色”。
答:根据谓词和变元之间不同的关系,可以把变元分为若干个类型,这种变元的类型一般称之为“语义角色”。常见的语义角色有施事、受事、与事、工具、结果、处所等。
31.解释“蕴含”。
答:蕴含是句义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就话语本身所表达的意义而言,如果有句义甲就必然有句义乙,就说甲蕴含乙。在一般情况下,蕴含的规律是含有下位概念或局部概念的句义蕴含有上位概念或整体概念的句义,而不是相反。这种蕴含关系通常可以从句子本身的意义推知,而不必以来特殊的背景关系。用公式表示为甲乙。
32.解释“预设”。
答:预设是句义之间的一种关系,预设是就话语本身表达的意义而言的,有句义甲就必然有句义乙。蕴含包含在句子的断言范围内,是句子的基本信息;预设不在句子的断言范围内,是句子的背景信息,用公式表示为甲乙。
33.为什么谓词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地位?
答:一个述谓结构可以有多少变元以及可以有何种性质的变元,都是由谓词的语义决定的。因为谓词语义规定了述谓结构的内容,从而也就规定了句子的语义框架,有了这个语义框架,在用符合谓词语义要求的变元把这个框架填满,就产生了句子的命题。因此,在述谓结构中,谓词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成分。第六章 文字
1.解释“字符”
答:字符即文字符号,是文字的最基本的单位,是直接跟某种语言单位相联系的符号。
2.解释“他源文字”。
答:他源文字是在已有的别的文字的基础上创制的文字。
3.解释“复合字符”。
答:复合字符是由单纯字符组合而成或由单纯字符和复合字符再组合而成的字符。
4.解释“表意文字”。
答:表意文字即全部字符都是意符的文字。
5.解释“意音文字”。
答:意音文字即一部分是意符,一部分是音符的文字。
6.所有的书写符号都是文字吗?
答:文字是用来书写某一种语言单位的符号,如果不是用来书写某一种语言单位的符号,即使表示一定意义,也不是文字。如红绿灯不直接与哪个语言单位对应,所以是一种符号,但不是语言符号,因而也不是文字。旗语、莫尔斯电报代码则不同,它们直接代表文字符号,可以说是文字的符号,所以是语言的符号。
7.什么是文字的作用?
答:文字的作用可以从三方面来认识:(1)从交际层次看,文字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克服了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扩大和完善了语言的交际功能。(2)从文化遗产和科学知识层次来看,文字是人们积累文化遗产和传播科学知识的媒介。(3)从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看,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8.现代汉语中的“文字”含有那些义项?
答:(1)书写或记录评议的符号,也说“字”或“字母”。如汉字,英文字母。(2)语言的书面形式或书面语,如中文、英文等。(3)文章(多指形式方面)。
9.解释“楔形文字”。
答:楔形文字是公元前4000多年前,苏美尔民族用芦管在泥版上“压印”出来的文字。它们的笔道像一个个楔子,所以后人就叫这种文字为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是一种词语文字,同时也是意音文字。
10.简答“文字的创制”含义。
答:文字的创制指现代社会里为没有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特别是政府或语言学家为没有文字的民族创制文字,不涉及历史上各种民族语言的文字的创制过程。
11.简答文字改革的类型有哪些情况。
答:文字改革的类型有三种情况:(1)整个文字类型和字符类型不变,只是对正字法的个别规则和个别字符进行调整。(2)整个文字类型不变,但是字符类型变了,如1928年土耳其进行的文字改革,几个月内,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新土耳其文全面替代了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旧土耳其文。(3)整个文字类型和字符类型都变了。如越南原来使用汉字作为他们的表意文字,现在改用拉丁字母的表音文字。第七章 语言和社会
1.为什么劳动创造了语言?
答:劳动在语言起源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劳动使得语言的产生成为一种社会需要;(2)劳动发展了原始人的思维,为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心理条件,同时劳动改善了原始人的发音器官,为有声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生理基础。
2.语言为什么会发展变化?
答:语言的发展取决于两方面原因:(1)社会的发展,这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外部原因。社会的进步推动了语言的发展,社会的分化将引起语言的分化;社会的统一将带来语言的统一;社会的接触却可能造成语言的接触。(2)语言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是语言发展的内部原因,它决定着语言发展的特殊方向。
3.简答语言发展演变的特点。
答: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性质决定语言的演变发展只能是渐变的,而且由于系统内各个组成部分的特点不同,语言的发展演变是不平衡的。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演变发展的两大特点。“渐变性”是指语言是逐步发展演变的,不允许采用突变的方式一下子发生巨大的变化。“不平衡性”主要指在语言内部的不同组成部分之间以及在不同的地域之间,语
言发展演变的速度和方向是不一致的。语汇的新陈代谢最快,语汇中的基本词汇却是不易变化,非常稳固的,一般词汇对社会发展变化的灵敏反应和基本词汇的相对稳定是语言既要稳固又要发展这两方面要求的必然结果。语音和语法的发展演变是缓慢的。
4.解释“方言”。
答:方言通常指地域方言,它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变体,是统一的全民语言的分支。
5.解释“亲属语言”。
答:亲属语言是语言分化的产物,凡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若干语言都是亲属语言。
6.解释“社会方言”。
答:一种语言或地域方言内部同一定的社会特征和社会群体相关联的变体和特点就被称为“社会方言”。
7.解释“谱系分类”。
答:根据语言的历史来源或语言的亲属关系对世界上的语言进行分类,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归在一起,把没有历史同源关系的语言相互分开,这种分类叫语言的“谱系分类”。
8.解释“隐语”。
答:当社会上出现了由于各种原因而形成的隐秘团体之后,就有可能产生隐秘语言,也叫“隐语”。隐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有明显的排他性。
9.解释“共同语”。
答:共同语是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共同使用的语言形式。
10.解释“基础方言”
答: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的方言叫做基础方言。
11.解释“?锵窒蟆薄?
答:某一语言社团使用两种方言或分别使用共同语和方言的社会现象即双语现象。
12.简答语言分化的产物。
答:语言随着社会分化而分化,社会分化程度的深浅也直接决定着语言分化的程度。语言的分化首先表现为地域方言,即同一种语言的各种地方变体的产生上。地域方言是与社会的半分化状态相适应的。其次,语言的分化表现在有共同历史来源的亲属语言上。第三,同一种语言还可因社会的社群分化而呈现出种种特色,这就是社会方言。
13.简答社会方言与地域方言的关系。
答:社会方言是适应社会分工的需要而产生的全民语言的分支,是全民语言的社会变体。它和地域方言都属于全民语言的分支,但二者也有区别:(1)地域方言是以地域上的分布划定范围的,而社会方言是依据社会上的阶级、阶层、集团、职业、文化教养等因素进行划分的。(2)地域方言的特点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社会方言的特点基本上表现在一般词汇方面。(3)地域方言由于其语音系统、基本词汇和语法构造与共同语不同,所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发展为独立的语言;社会方言只在一般词汇上有某些特点,没有自己的语法构造和基本词汇,因此,它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能发展成独立的语言。
14.解释“借词”。
答:借词也叫外来词,它主要指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都来自外语的词。
15.解释“仿义词”。
答:仿义词是意译词的一种,它指那些用本民族语言的语素注意翻译原词语的各个成分,不但把原词语的意义,而且把原词语的内部结构形式也移植过来的那些词。
16.简答“意译词”。
答:意译词的语音形式和构词方式是本民族语言的,词义来自外语。
17.解释“双语现象”。
答:双语现象指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社会现象。
18.解释“语言转用”。
答:语言转用指一种语言取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
19.解释“洋泾浜语”。
答:洋泾浜语是汉语对混杂语言的称呼。指母语不同的人在交往时所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杂而成的交际工具。
20.解释“克里奥耳语”。
答:克里奥耳语是作为某个社会群体的母语来使用的、由两种或更多种语言混合而成的语言。
21.解释“语言规划”。
答:社会对语言文字问题所作出的有组织的、有意识的管理、调节和改进,被称之为“语言规划”。
22.简答语言规划的主要特点。
答:(1)语言规划是对语言的一种人为干预,这种干预主要由政府或政府授权的机构来实施。(2)语言规划同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关系密切。
23.什么是语言规范化?
答: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民族共同语在使用和推广的过程中,本身也会不断发展变化,会经常产生一些新的成分和新的用法。语言规范化就是要把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新成分、新用法肯定下来并加以推广,对那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且又难以被社会公众接受的成分和用法,则根据规范化的要求加以剔除,从而为共同语确定语音、语汇、语法方面的标准,并用这些标准去引导人们的语言使用。第八章 语言和心理
1.简答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答: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中,思维起主导作用,思维决定语言。语言虽然对思维活动有一定影响,但不能无限度地夸大这种影响,语言也不能最终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活动。人类生活所在的客观世界是基本一致的,人类的大脑机制可以说是完全一致的,而思维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主动的认识过程和认识的成果,所以思维的过程和思维的结果也是基本一致的,思维决定语言。
2.简答语言和抽象思维的关系。
答:语言和思维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他们具有不同的功能和范畴。(1)功能上说,思维和语言有各自的内容和形式,各自功能的外延也不完全等同。思维的内容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等。而语言的内容是意义,形式是语言的声音和词、词组、句子等。(2)范畴上说,思维要用语言形式来进行,概念和词语、判断与句子、推理和复句等也不完全一一对应。语言是抽象思维最重要的工具,但不是唯一的工具。
3.什么是临界期?
答:临界期指,不管是大脑的单侧化,大脑左半球的分区,还是语言的遗传机制,都只是提供人具有语言能力的潜在可能性,但这些潜在必须在一定期限内被一定的语言环境激活才可能起作用,否则大脑的语言功能就会失效。
4.简答语言与民族文化意识的关系。
答:语言与民族文化意识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认识:(1)语言是重要的民族标志,可以体现民族的精神;二是语言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可以反映民族的文化。
第九章 语言学的应用
1.解释“应用语言学”
答:应用语言学指研究语言学应用问题的语言学类似的意义内容和表达方式。从母语对外语的干扰看,分支学科。
也表现在两方面:(1)外语学习中含有对母语的依赖
2.解释“第一语言教学”。
性和语境的破坏性。(2)母语思维和母语文化对外语
答:第一语言教学即母语语言教学,通常指在中的干扰。小学阶段进行的语文教学。
3.解释“第二语言教学”。
答:第二语言教学主要指外语教学,另外还包括双语地区的语言教学和民族语言地区的标准语教学。
4.解释“中介语现象”。
答:中介语现象指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建立的一种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外语而只属于个人的语言系统。
5.解释“语言迁移现象”。
答: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作为来源语的母语会对作为目标语的外语产生影响,这就是语言迁移现象,其中积极的影响叫正迁移,消极的影响叫负迁移。
6.解释“词典”。
答:词典是解释词的意思和用法的工具书。词典分为:(1)主要结实某个词语所代表的事物的概念知识,即所谓百科知识,这种类型的词典叫做知识词典或百科词典。(2)主要解释某个词语本身的意义和用法,也就是词语的语言知识,这种类型的词典叫做语言词典或语文词典。
7.为什么母语教学既有利于外语教学又干扰外语教学?
答:从母语知识可能有利于外语学习这一点看,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就语言的内部知识来说,母语和外语都会有一些相同的现象和规则,外语学习者可以利用原来的基础很快接受外语中类似的语言现象和规则;另一方面就语言的外部知识来说,母语和外语都会反映一些相同的客观事物和思想认识。外语学习者可以利用原来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很快理解外语中
第四篇:自考《语言学概论》练习题
自考《语言学概论》练习题
第一章 语言和语言学
一、单项选择题
1.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表现为口语。语言学是指研究语言的科学。
2.在个别情况下,当口语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而书面语长期保持古代语言的面貌不变时,就可能产生言文脱节的现象。
3.在我国,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时间是五四运动以后。
4.世界各国都把书面语的产生作为文明史的开端。
5.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认同感是确定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标准。
6.语言是最直观最容易识别的民族标志。
7.口语是语言的有声客观存在形式。
8.书面语虽然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但也影响口语的发展。
9.口语和书面语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或图形,这是一种物理现象;另一方面则是由声音或图形表示的意义,那是一种心理现象。
10.人与人的口头交际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从通信理论的角度可以将之理解为编码和解码的过程。
11.主张把语言和言语分开的代表人和集大成的学者是现代语言之父索绪尔,他的代表作是《普通语言学教程》。
12.语言符号的特点有:任意性、强制性、可变性、离散性、线性。
13.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使语言学成为现代意义的科学。
14.言语活动可以分为语言和言语两个分支,即索绪尔提出人类言语活动可分为语言和言语两个部分。
15.语言和言语:“语言”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而又成为系统的那一部分。言语是个人“说话”的具体行为和结果,在每个人的发音、用词和使用的句子结构等方面体现出个人特色。
16.书面语和口语的关系是:前者是第二性的,后者是第-性的。
17.口语和书面语的所谓一致,是指基本的语言成分。
18.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语音)和所表示的意义(语义)之间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这说明,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
19.语言符号是离散的,在时间这根轴上成线性排列。语言符号的线性特征使离散的语言符号有可能组合成大小不等的语言单位,组合成连续的语流。
20.在语言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中,语音系统的系统性最强。
21.语言系统中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语素;最小的交际单位是句子;最大的交际单位语篇。
22.在同一个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处在互相可以联想起采的关系中,这种关系称为聚合关系。
23.最早广泛应用语言学的理论和成果的社会领域是语言教学领域。
24.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名”是由“实”决定的。
25.我国哲学家荀子认为“名”和“实”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26.中国古代传统语言学被称之为“小学”。
27.历史比较语言学建立的时间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
28.“普通语言学”中的“普通”是“一般的”意思,指研究人类的社会的语言这种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
29.传统语言学一般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语言”,说法正确的是:语言只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语言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表现为口头语和书面语。
2.“说话”的过程涉及到的相关问题有:社会问题、哲学问题、心理问题、生理问题、物理问题等。
3.口语和书面语在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指的是基本语汇和基本语法结构。
4.索绪尔给语言符号的两方面创制的专门术语是能指和所指。
5.下列各组语言单位之间存在聚合关系的有:很,非常;辆,部。
6.存在语言符号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有;词、语法、语音、词组。
7.语言系统内部包含的语言单位有:语素、词和词组、句子和语篇。
8.“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鲜明的地区性、民族性和历史性。
9.公元前后,印度人、希腊人已经对语法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10.中国古代对语言的研究的主要内容有:音韵,文字、训诂、虚词等。
11.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语言学新学派有:社会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
12.出于应用目的,西方传统语言学的研究重点在语法学、语音学、语汇学、诗律学、修辞学等方面。
13.乔姆斯基创立的生成语法中和语言学结合的学科有:数学、数理逻辑、计算机科学。
三、名词解释〖可转化为选择题〗
1.口语:是指有声的口头语言。
2.书面语:是文字记录的语言的书面形式。
3.聚合关系:在同一个位置上可以相互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处在可以联想起来的关系之中,因而聚合成为一个类,这种关系称为聚合关系。
4.组合关系:一个语言单位和前一个语言单位或后一个语言单位,或前后两个语言单位,或语言单位与互相关联的语言单位组合而成的整体之间所具有的关系称为组合关系。
5.内部言语:解释“内部言语”这一术语需要把握两点:第一。它是言语的一种形式;第二,它的交际对象是说话者本人,且没有出声。因而对它的解释是;没有说出口的内心的话。
6.能指:能指是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即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成分。
7、所指:所指是语言符号所指的意义内容。
8、符号:符号是指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这种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
9、普通语言学:语言学界把研究人类社会的语言这种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称为普通语言学。它以一般语言为研究对象,探索各种语言所共有的特征、共同的规律、结构上的共同特点和一般原理。
10.应用语言学:把语言学的理论和具体成果用采为社会实际生活中的某个领域服务,这是广义的应用语言学;狭义的应用语言学指专门研究语言教学中的理论和方法。
11.传统语言学:一般泛指20世纪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前的语言学。
12.结构主义语言学,由索绪尔创立的研究语言系统本身的内在规律的语言学称为结构主义语言学。
四、分析题
1.下列下划线上的词,哪些属于语言学术中的“语言”,哪些属于“言语”?
(1)这部作品的语言很美。
(2)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3)社科院语言研究所。
(4)亚洲语言研究所。
(5)须向人民学习语言。
(6)言语必须接近民众。
(1)言语(2)言语(3)语言(4)语言(5)言语(6)言语
2.下列句中下划线上的词,哪些是“语言”,哪些是“言语”,哪些是其他说法的代名词?
(1)杨朔散文的语言真美。
(2)你真不会说话。
(3)他会说好几国的话。
(4)熟了,也就没有共同语言了。
(5)用得着我的时候,你就言语一声。
(6)写工人,就要用工人的语言。
(1)是语言学中的言语。确切地说,是写出来的话和运用语言的结果。
(2)属于言语。因为它是运用语言的动作或行为。
(3)指的是语言。每一个国家几乎都有一种公认的、约定俗成的交际工具——语言。
(4)既非语言也非言语,而是观点、话题的代名词。
(5)言语,意思是“告诉”。
(6)言语,即符合工人身份及文化水平的话语。
「提示」第一章应着重弄懂:(1)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2)“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及作用。(3)语言的符号性。(4)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5)索绪尔的贡献。
第二章 语音
第一节 语音的性质
一、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1.语音在语言中的作用:
(1)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负载着一定的意义,并作为语言符号系统载体的物质外壳。
(2)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交际工具,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借助声音这种可以被感知的物质形态,才能使语言成分物质化,无形的意义才能够被传递,接受、辨别和理解。
(3)语言借助声音把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大脑联结起来。
(4)离开语音这个物质外壳,语言就无法发挥其社会交际工具的作用。
2.语音与-般声音的区别:
(1)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2)并且这种声音能负载-定的意义,(3)并且是作为语言符号系统载体的,而-般的声音不具备这些特点。
3.语音学的性质和任务:语音学是研究语音的学科,它研究语音在“发音→传递→感知”过程中的生理、物理和心理特征,分析语音的各种要素和社会功能,彼此之间的结合关系,以及语音系统的构成和发展演变规律等。
二、语音的物理属性
1.语音物理属性的含义:指物体受外力的作用而发生振动,并推动周围的空气形成声波,声波传到人的耳朵里,引起鼓膜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而使人产生声音的感觉。
2.语音四要素:是指音高、音强、音长、音质,任何一种声音都具有这四个方面的物理属性。音高决定于频率,音强决定于振幅,音长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时间,音质决定于音波的形式。
3.音高:就是声音的高低,是由频率的大小决定的,频率同音高成正比。
4.音高同发音体的形状和质地的关系:相对而言,大的、长的、粗的、厚的发音体振动慢、频率低、发出的声音也低;而小的、短的,细的、薄的、紧的发音体振动快、频率高,音也高。
5.音高在语言中的作用:
(1)音高在一些语言中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2)音高在任何语言中都是语调的主要构成要素,而语调则可以表达各种语气以及说话人的态度和情绪等。
6.音强与使发音体振动的外力的关系:
(1)音强指声音的强弱,它决定于音波振幅的大小。
(2)振幅的大小决定于使发音体振动的外力的大小。
(3)语音的强弱决定于发音时用力的程度和气流量的大小。
7.音强和响度的关系:二者关系密切,但并不是一回事。实验证明,一个强度较大的音听起来并一定比一个强度较小的音更响亮,这是因为除了音强之外,音高等到因素也会对声音的响度产生影响。比如说话时如果把嗓门压得很低,即使用很大的声音来发音,听上去仍不怎么响亮;相反,如果提高嗓门,即使不用那么大的力气,发出的声音也会响亮得多。
8.音强在许多语言中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9.音长:(1)就是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时间的长短。(2)音长变化在许多语言和一些汉语方言中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10.对语言来说,重要的、能起区别意义作用的是相对的音高,音强和音长;事实上,相对的音高,音强和音长就可以起到区别意义的作用,从而满足我们的需要。如在发汉语普通话中阴平调时,男子和妇女,老人和小孩的绝对音高是不一样的,但只要相对是一个高而平的调子,就不会使人听成其他的调子。语音中的音强、音长也是如此。因此,对语言来说,重要的、能起区别意义作用的是相对的音高、音强和音长,是声音高低、强弱、长短变化之间的对比,而不是绝对的音高、音强和音长。
11.音质:
(1)音质及其决定因素、基音、陪音的含义:音质就是一个声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个性、特征,它决定于声波的形式。我们平常听到的大多数是由若干个单纯音组成的复合音,频率最小,振幅最大的单纯音叫基音,其余的叫陪音。
(2)乐音,噪音及其区别:乐音即基音与陪音的频率之间保持整倍数的比例关系的具有周期性重复的复合波形的声音;噪音即基音与陪音之间不具有整倍数的比例关系,只有杂乱凑合起来的不规则波形的声音。
(3)音质是声音四要素中最重要的,它对区别不同的语音形式和不同的意义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12、语音中的不同音质是如何形成的,即决定音质的不同条件:从声音的产生方面分析,以下三个发音条件中只要有一个不同,就会产生不同音质的声音:(1)发音体不同,音质就不同。(2)发音方法不同,音质就不同。(3)共鸣器的形状不同,音质就不同。
三、语音的生理属性
1.语音的生理属性的含义: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协同动作而产生的,人的发音器官及其运动是“语音的生理基础”,决定着语音的生理特性。
2.人类发音器官的构造以及各部分的功能:人的发音器官由三部分组成:发音的动力源、发音体、共鸣腔、肺是发音的动力源;声带是语音中乐音的发音体,嗓音的发音体则是参与发音的有关部位;声带以上的咽腔、口腔和鼻腔是发音的共鸣腔。
四、语音的心理属性
1.人的听觉器官和大脑听觉中枢对语音的发音和声波的感知是语音的心理属性的重要方面,而听觉感知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和概括性。
2、语音的心理素质:
(1)语音与人类心理活动之间的密切联系就是语音的心理属性。
(2)人类的发音是-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发音固然需要生理基础,但各种发音器官在瞬间能协同合作,发出所需的音来,需要大脑神经中枢指挥协同,这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3)人的听觉器官和大脑听觉中枢对语音的发音和声波的感知是语音心理属性的重要方面。实验证明,人的主观听觉和语音的客观声学效果之间并不总是一对一的关系,语音声学要素的变化并非都能在听觉上得到对等的感知;而且,听觉感知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和概括性。
五、语音的社会属性
1.语音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社会属性是使语音从根本上与一般声音区别开采的本质属性。
2.语音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语音的社会属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语音是和语言的意义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联系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
(2)语音的民族性。任何民族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语音系统,这种系统都是在特定的社会中形成的,都是特定社会独特选择的结果。
(3)语音的地域性。同一语言在不同的地方也可能有不同的语音系统,使用不同的语音,赋予语音不同的功能和价值。
第二节 音素
一、音素和音标
1、音素是从音质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标是标写语音的书写符号。
2.国际音标的制订及其优点:
(1)它是根据“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的原则制订的,音素和标写音素的符号一一对应,没有标音含混的缺陷。
(2)它的符号以世界上很多民族通用的拉丁字母为基础,或直接采用了拉丁字母。
(3)它的符号比较完备,不仅可以标写各种音素,而且还有一套附加符号,可用来标写语音在音高、音强、音长以及各种特殊色彩方面的特征。
3.使用国际音标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1)要将国际音标与字母区分开来。一个字母可以有大写和小写的区别,还可以有手写体和印刷体的不同,国际音标则没有这些区别。
(2)要将形体相似的音标区别开来。国际音标中有些音标符号是对同一个字母进行不同的变形而产生的,应注意加以区分。
(3)要了解国际音标记录语音有宽式与严式的区别。
二、元音和辅音的区别
1.元音和辅音的区别:要点:气流有无受到阻碍,发音器官是否均衡紧张、气流的强弱、声带是否振动。
(1)发元音的时候,声道完全放开,呼出的气流在整个声道内顺利通行而不受任何阻碍;发辅音时,声道的某一部位封闭起来而形成阻碍,气流必须克服这种阻碍才能通过。
(2)发元音的时候,发音器官各个部分的紧张程度是均衡的;发辅音时,要形成阻碍不让气流外出,因而形成阻碍的部位就会特别紧张。
(3)发元音的时候,呼出的气流畅通无阻,因而气流较弱;发辅音时,呼出的气流必须冲破阻碍才能通过,因而气流较强。
(4)发元音的时候,声带振动;发辅音时,有的振动声带有的不振动声带。
三、元音的分类
1.决定元音音质的差别因素:
(1)决定元音音质的差别因素有三个:发音体、发音方法、共鸣器的形成。
(2)所有元音的发音体和发音方法都是相同的。
(3)因此,元音音质的差别主要是由共鸣腔的不同形状决定的。
2.改变口腔形状的三种方式:(1)舌位的高低。(2)舌位的前后。(3)嘴唇的圆展。
3.元音舌位图、对常见舌面元音特征的描写。见教材P49
4、舌尖元音:由舌尖起主要作用于发出的元音,它有前与后、圆唇与不圆唇的区别。
5.卷舌元音:由舌面和舌尖同时起作用发出的元音。有两种标写方式。
6.口元音、鼻化元音:单纯利用口腔作为共鸣腔发出的元音叫“口元音”;利用口腔和鼻腔两个共鸣腔发出的元音叫“鼻化元音”。
四、辅音的分类
1.辅音:气流在声道中受到阻碍并且克服这种阻碍而发出的音。
2.发音部位:发音时发音器官形成阻碍的部位。
3.发音方法:发辅音时形成阻碍和克服阻碍的方式以及其他方面的变化。
4.辅音的发音部位:形成阻碍的十一个部位。
5、辅音的发音方法:
(1)两种定义。
(2)辅音发音过程的三个阶段:成阻、持阻、除阻。
(3)按阻碍方式将辅音分为八大类。
(4)发辅音时声带的两种状态:清辅音、浊辅音。
(5)发辅音时的送气与不送气。
(6)辅音表: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去分析和把握辅音的特征。
第三节 音位
一、什么是音位
1.音位:从社会功能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是特定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2.音位的性质:可从以下四点来说明:
(1)音位的辨义功能。
(2)音位是具有辨义功能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3)音位是由一组彼此的差别没有辨义作用而音感上又相似的音素概括而成的音类。
(4)音位是属于特定的语言或方言的。
3.音位的辨义功能:音位是从社会功能角度划分出来的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语音单位。音位的这种区别意义的作用叫做“辨义功能”。
4.音位是具有辨义功能的最小的语音单位:所谓“最小的”是指从中不能再切分出更小的语音单位。
5.音位是由一组彼此的差别没有辨义作用而音感上又相似的音素而概括成的音类;音位是从辨义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这种划分只关注那些与意义的区别有关的语音差别,而对那些与意义的区别无关的音质上的细微差别则可以忽略不计。
6、音位属于特定的语言或方言:
(1)音位总是属于特定的语言或方言的,总是特定的语音系统的成员,不存在超语言或超方言的音位。
(2)每种语言或方言的音位都形成-个具有自己特点而不同于其他语言或方言的系统。
(3)处于不同系统中的音位是各不相同的。①不同的系统里有不同的音素,因而具有不同的音位。②相同的音素在不同的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不一定相同,因而不同语言或方言表面上相同的音位实际上并不能对等。
7.音位理论的基本原理:根据是否具有辨义功能,可将具体语言或方言里数目繁多的语素归纳为一套为数有限的音位,从而使语音系统的结构特征得以呈现。
8、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的区别:音质音位以音素为材料,通过音质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又叫做“音段音位”。而非音质音位是通过音高、音强、音长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又叫做“超音段音位”。
二、音位变体
1.音位变体:同属于一个音位的不同音素。
2.条件变体:
(1)条件变体的含义。
(2)划分和归并音位的对立原则、互补原则和相似原则。
(3)音位条件音体在语音规范上有着重要意义。
3.自由变体:(1)自由变体的含义。(2)音位和音位变体的关系。
三、区别特征
1.音位的区别特征的含义: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语音特征。
2.音位区别特征的表现:二项对立。
3.判断一个音位具有什么样的区别特征,需要把它放到特定语言或方言的音位系统中去考察,即由特定的音位系统,由其周围所有的其他音位决定的。
4、如何设计音位的区别特征的音位图?我们可将一种语言或方言的部分或全部音位横向排列,把分析归纳出来的区别特征纵向排列,用“+”表示具有二元偶分组的前一项特征,用“-”表示具有后一项特征,即不具有前一项特征。
5、音位的区别特征不仅可以使不同的音位互相区别,形成对立,而且还可以使不同的音位通过相同的区别特征联系在一起,聚合成群。
第四节 音位的组合
一、音节
1.音节:听觉上最自然最容易分辨的最小语音单位,也是音位和音位组合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
2.“肌肉紧张说”:人在发音时,发音器官的肌肉总是松弛和紧张相替的,肌肉每紧张一次就形成一个音节。
3.音蜂、音谷:肌肉紧张过程分为渐强、最强、渐弱三个阶段,最强阶段叫“音峰”,渐弱阶段和下一次紧张的渐强阶段的交界处,紧张程度最低,叫“音谷”。
4.音渡:即语音单元在前后过渡、相互联接时,因自身性质不同所采取的不同过渡和联接方式。音渡可帮助我们分辨音节的界线。
5.划分音节时应考虑的因素:音节在发音机制上的特性、语音社会性的影响。
6.音节(以元音为核心的)基本结构类型:V,C—V、V—C、C—V—C.7.汉语普通话和英语在音节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差别。
8.元辅音分析法和声韵调分析法各自的含义及两者的区别、联系:(1)元辅音分析法以元辅音为基本分析单位,声韵调分析法以“声母、韵母、声调”为基本分析单位。(2)两者不是对立的,它们实际上可看作是音节结构分析的两个层面。(3)汉语音节的声韵调分析。汉语中声母和韵母的配合关系主要决定于声母的发音部位和韵母开头元音的性质。
二、复元音
1.复元音:一个音节内两个或两个以上元音的组合。
2.复元音和几个相连的单元音是不同的:(1)复元音发音时,发音器官只有一次肌肉紧张;几个相连的单元音发音时有几次肌肉紧张。(2)复元音发音时,发音器官的运动是连续滑动的,中间会产生一连贯的过渡音;几个相连的单元音发音时,中间没有过渡音。
3.二合元音:由两个元音组合而成的复元音。
4.三合元音:由三个元音组合而成的复元音。
5.前响二合元音:在二合元音中,前一个元音听起来比较响的叫“前响二合元音”。
6.后响二合元音:在二合元音中,后一个元音听起来比较响的叫“后响二合元音”。
三、复辅音
1、复辅音:即一个音节内两个或两个以上辅音的组合。
2.复辅音和两个相连的单辅音是不同的。
3.复元音和复辅音的不同:复元音里的几个元音是一个统一的发音过程,而复辅音里的几个辅音则各有自己的发音过程。
四、语流音变
1.语流音变:在连续的语流中,一个音可能由于邻近音的影响,或自身所处地位的不同,或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而在发音上产生一些变化,这种现象叫“语流音变”。
2.同化、顺同化,逆同化、异化:(1)语流里两个不同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影响而变得跟它相同或相似的现象叫同化。(2)由前面的音影响后面的音而产生的同化叫顺同化。(3)由后面的音影响前面的音而产生的同化叫逆同化。(4)语流中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影响而变得跟它不相同或不相近的现象叫异化。
3.弱化:语流中有些音在发音上变弱的现象叫弱化。辅音的弱化表现为发音的阻力变小,元音的弱化表现为发音的用力程度减弱。
4.脱落、增音:语流中有些原有的音消失的现象叫脱落;有时加进了原来没有的音的现象叫增音。
第五节 韵律特征
一、韵律特征
1.韵律特征:语音中除音质特征外的音高、音长和音强方面的变化。
2.韵律特征在音位层次、音节层次、音节组合层次以及语句层次上都有表现。
3.韵律特征的构成要素的两个特点:(1)只和音质成分同时出现,自身不能独占一个时间段落。(2)是一种对比特征。
二、长短音
主要表现为发音所经历的时间的长短。
三、声调
1.音节的音高变化在声调语言和非声调语言中的作用各不相同。
2.调值:即声调的实际读法。决定调值的或调值所反映的是相对音高而不是绝对音高。
3.五度的标调法。
4.调类:一种语言或方言中声调的类别。调类根据调值来划分,但是调类的名称不一定由调值决定。
5.连续变调:即声调语言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组合在—起时,音节的调值有时会发生变化而与单念时不同的现象。连续变调有的涉及整个调类,有的只涉及个别的词。
6.调位:利用音节音高差别来区别意义的非音质音位。
四、轻重音
1.轻重音:人们说话时,相连的音节的轻重并不完全相等,听上去有的重有的轻。轻重音现象只能出现在音节的组合之中。
2、重音:(1)重音是音节组合中某个或某些音节听上去较突出的现象。标写方法:在重音音节左上角加一个小竖“'”。(2)重音通常是由音强、音高、音长、音质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在一起来表现的,而不仅同音强的增加有关。(3)重音分为“词重音”和“句重音”。
3.重位:从音位分析角度看,能区别不同意义的重音也可看作是一种音位,这种非音质音位叫做“重位”。
4.轻音:(1)轻音即音节组合中某个音节听上去较微弱的现象。标写方法:在轻音音节前加一个小圆点 “.”。(2)轻音是由音强、音高、音长、音质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在一起表现的,而不仅同音强的减弱有关。
五、语调
1.语调:是与全句的意思及说话人的情感、态度相关的全句的高低、长短、强弱等方面的变化。主要有句重音、长短、高低。
2、句重音:即出现在句子中的重音。分为“节律重音”或“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或“逻辑重音”。在一个句子里,关系密切的音节要一口气说出,中间一般不能有停顿;关系不太密切的音节之间则可以有停顿,即把—句话分成若干段落。句中以这种停顿来划分的语音段落叫“节拍群”。一般情况下,作为节拍群中心的那个词语要读得略重些,这种重音就是节律重音。比如汉语北京话:我们学校来了一位语文教师。这句话有三个节拍群:我们'学校/'来了一位/'语文教师。每个节拍群里有一个节律重音,分别落在“学校”“来”和“语文”三个词上。
有时说话人为了突出句子某个需要强调的地方,有意识地特别加重某个词语的读音,这种重音就是强调重音。比如汉语北京话:
'他说他想学汉语。(不是我说他想学汉语)
他说'他想学汉语。(不是别人想学汉语)
他说他想学'汉语。(不是想学别的语言)
3.节拍群、节律重音、强调重音:以停顿来划分的语音段落叫“节拍群”;一个节拍群中作为节拍群中心的词语要读的重些,这种重读的词语的重音是节律重音;为突出句中某个需要强调的地方,有意识地特别加重某词语的重音,这种重音就是强调重音。
4、长短:发音时,句中音节的缩短和拉长。
5.高低:全句音高的高低升降变化。
6、声调语言和非声调语言在语调高低的具体表现形式上并不完全相同。
第三章 语汇
一、单项选择题
1.语汇包括词、语、某个专业范围的词语汇集。
2.各种语言的语汇能表示大量共同的概念是因为语汇具有普遍性。
3.旧词的消失与新词的产生反映了语汇的活跃性。
4、有些词的音和义之间的结合是可以论证的,这反映了语汇的理据性。
5.汉语语汇中不包括语素。
6.“尚且”属于汉语古语词:“目击”不属于汉语古语词:“瘪三”属于汉语方言词。
7.“花、草、虫、鱼”这组词属于汉语的基本语汇:“千古、间苗、雷达”属于一般语汇。
8.汉语中特有的而且是最大量使用的熟语形式是成语,如来自历史事件的成语“指鹿为马”。
9、外来词“俱乐部”属于音译兼意译。
10.在“邯郸学步、名牌大学、敲竹杠、春运”这几个语言单位中,不属于“语”的是“名牌大学”。
11.“天下乌鸦一般黑”属于谚语中的俗语(俗话)。
12.“雨伞”属于语素:“光”是不定位语素:“天(天地)”属于实义语素。
13.复合词的类型有:陈述式如“口吃”;偏正式如“狂热”;支配式如“丢脸”;补充式如“改善”;并列式“动静”等。
14、“犹豫”属于单纯词:“芒果”是复合词;reader(读者)属于派生词:“者”不是词。
15.在“前景、大衣、带走、香槟”这几个语言单位中,“带走”是词组。
16.复合词“纲要”中,语素与语素的组合关系的模式为并列式。
17.合成词“收割机”中包括的所有词根语素的是收、割、机。
18.汉语中特有的复合同是补充式复合词。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语言系统结构要素的组成,现代语言学提出的一种有别于传统语言学的观点认为组成语言系统的要素是语音、语义、语法。
2.对语言结构系统的“四分”包括语音、语汇、语义、语法。
3.按照传统的语言学的观点,组成语言结构系统的要素有语音、语汇、语法。
4.下列语言单位属于“英语语汇”的有:(1)book(书)(2)WTO(“世界贸易组织”简称)(3)hang by a hair(危在旦夕)(4)no pains,no gains(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5.“大、守株待兔、敲竹杠、情人眼里出西施”等语言单位都属于“现代汉语浯汇”。
6.“梵阿铃、扑克、逻辑”属于外来词:“香槟酒、卡车”属于音译兼意译词。
7.“说、笑、行、走、赤、橙、黄”属于基本语汇:“沙丁、尼龙、真空、清音”属于一般语汇。
8.关于谚语,说法正确的是:民间流传的通俗语句;有的反映生产和生活经验,有深刻的寓意;有的反映某种客观现象,但不一定有深刻的道理。
9.专用语汇包括:科技术语、行业语、隐语、阶级习惯语,禁忌语等。
10.成语、歇后语属于汉语特有的固定词组形式:“枕边风、捅马蜂窝、跑龙套”属于惯用语。
11.“词”和“语”的共同特点是:都是语汇单位、形式固定、意义凝固、能独立使用。
12.“元音”一词属于合成词、一般语汇、专用语汇。
13.“了、一、儿、第、初、者、子、化、员”都是定位语素。
14.“电话、走、书、灯、大、民、迹”都是实义语素。
15.“沙发、巧克力、坦克、扑克、玻璃、萝卜、妯娌、杜鹃”都是由一个语素直接构词的。
16.下列单位全是词的是:菜、采、蔡、猜、坐、睡、豆、电。
17.“老虎、老鹰、老鼠”属前缀式派生词:“bandage(绷带)、satisfy(使满意)”属后缀式派生词。
18.重叠词“星星、刚刚”属于“名词性重叠词”。
19.下列词中全是重叠构词的是:爸爸、姐姐、渐渐、常常、干干净净、看看听听。
20.“看戏、唱戏、金笔、跑掉、小碗儿、大声、不去、很大”都是词组。
21.下列全都是由复合构词方式构成的词是:黑板、铁路、人参、下岗、部件、丢脸、梦游、汉语。
22.下列全是由附加构词方式构成的词是:锤子、花儿、黑乎乎、绿化、党性、作者、老鹰、老虎。
23.下列属于英语中的词尾的是:-s(表复数)、-er(表比较)、-ing(进行时)、-ed(过去式)。
三、指出下列复合词的构词方式
解放、地震、司令、火热、捐躯、新闻、多少、老人、自爱、好歹、明显、证明、人口、性急、布鞋、道路。
偏正式:火热、新闻、老人、明星、布鞋。陈述式:地震、自爱、性急。
并列式:解放、多少、好歹、道路。支配式:司令、捐躯。补充式:证明、人口。
四、名词解释题〖可作选择题〗
1.词: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
2.基本语汇:语汇系统的基础和核心,具有三大特点:产生历史长、使用范围广、构词能力强。
3.一般语汇:语汇中除去基本语汇以外的那一部分,包括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新造词等。
4.惯用语;指表达习惯性比喻含义的固定词组,多为三个字。
5.成语:汉语特有的而且最大量使用的熟语形式,一般四个字。
6.谚语;民间流传的通俗语句。
7.歇后语:汉语的一种特殊熟语形式,指一种短小风趣,生动形象的语句,由两部分组成,一般只说上半句,下半句略去,利用谐音或比喻双关来表达某种意义。
8.单纯词: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
9.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
10、通用语汇:全社会都普遍使用的词语。
11、专用语汇:只在某些领域或一部分人中使用的词语。
12、变性成词:指语素转变词性而成为另一类词。即某些成词语素在语法功能上本来只是动词性的或形容词性的,但在形成词的时候,却同时形成了两种词性的词。
13.变形成词:是把原本合成词中的不成词语素变为成词语素再形成词,包括逆序成词和简缩成词两种。
14、复合构词:词根语素加上词根语素构成一个新词,构成复合词的词根语素都是实义的成词语素或实义的不成词语素。主要有四种:陈述式、偏正式、支配式、并列式。
15、附加构词:词根语素加上词缀语素构成一个新词,这样得到的合成词叫附加式合成词,即“派生词”。构成派生词的词根语素都是实义的成词语素或实义的不成词语素,词缀语素是不成词、粘着、定位和虚义的语素。按照词缀在词中的位置,派生词可分为三种:前缀式,后缀式、中缀式。
16、重叠构词:词根语素通过重叠形式而构成一个新词,这样得到的合成词叫重叠式合成词,即重叠词。汉语的重叠词包括几种情况:一是名词性重叠词,如“奶奶、哥哥、妞妞”等;二是副词性重叠词,如“刚刚、往往、偏偏”等;三是多重重叠词,如“老老实实、大大方方、亮亮堂堂”等。汉语中的“猩猩、蛐蛐”等不是重叠词,只是单纯词中的叠音词,因为它们的意义不能再分解,本身只是一个语素。重叠词重叠以后既不增加语法意义,也不改变重叠词本身的词类。
17.语素: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
18.离合词:中间可以插入某些成分的词。
19、词组词:可以进行较大扩展的词。
五、分析题
1.用图解方式分析合成词“图书馆”“超现实主义”的结构。图书馆 超现实主义
2.分析下列词语中各有几个语素,并把它们指出来:
(1)旗袍(2)光秃秃(3)哗啦(4)徘徊(5)体育馆(6)狮子(7)巧克力
(1)两个(旗+袍)(2)两个(光+秃秃)(3)一个(哗啦)(4)一个(徘徊)(5)三个(体+育+馆)
(6)两个(狮+子)(7)一个(巧克力)
3.指出下列名词中的词根、词缀、词尾:
(1)爱因斯坦(2)智能(3)垫子(4)孟子(5)老鼠(6)老人(7)石头(8)脏里叭卿
(1)词根(爱因斯坦)(2)词根(智)+词根(能)(3)词根(垫)十词缀(子)
(4)词根(孟)+词根(子)(5)词缀(老)+词根(鼠)(6)词根(老)+词根(人)
(7)词根(石)+词缀(头)(8)词根(脏)+词缀(里叭唧)
4、分析下列合成同的组合关系:
(1)口吃(2)陌生化(3)狂热(4)丢脸(5)动静(6)改善
(1)陈述式(2)并列式(陌生)+派生式(化)(3)偏正式(4)支配式(5)并列式(6)补充式
「提示」着重分析认识语汇的构造方式;识别词语的构造方式;识别合成词的语素;词语和词组的区别。
第四章 语法
一、单项选择题
1.“想出来了”可包含“思考出(一个结果)”和“想要(从某处)出来”两个意思,在语音表达上这两个意思的方法分别是:“出来”分别轻读和重读。
2.在“差点挨打/差点没挨打、差点感冒/差点没感冒、差点考上/差点没考上”的说法中所表达的意义不一样的是:差点考上/差点没考上。
3.在“说话的场所、运用的辞格、对话人、上下文”中,“运用的辞格”不属于语境的内容。
4.语法是一种简明的规则,重复使用有限的几条规则就能管住大量的现象,因为语法规则具有递归性。
5.语法是一种有效的规则,规则一旦形成就不大可能随意增加或废止,这是因为语法规则具有稳定性。
6.语法是一种概括的规则,只需处理一类一类现象而不必去管一个一个具体的词语和句子,因为语法规则具有抽象性。
7.语法是一种有解释力的规则,即语法规则环环相扣,规则与规则之间具有或制约或补充的关系,这是因为语法规则具有系统性。
8.关于词的特点,“词不一定非得有实在的意义”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9.词组和句子的本质区别是词组不能用于交际,句子可以用于交际。
10.根据语法单位的功能,可把各种语法单位分为三级。
11、把语法分为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的是结构语法学。
12.所谓“小语法”指的是核心语法;所谓“大语法”指的是外围语法。
13.面向信息处理的语法又可称为计算机语法。
14.英语中定语和状语出现的位置,都是既可以出现在中心语之前,也可以出现在中心语之后。
15.英语的“good”(好,原级)——“better”(好,比较级)运用的语法手段是异根。
16.以语法单位之间相对位置的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手段是语序。
17.词根语素保持不变,用增减替换词尾或词缀来造成词形变化的方法叫附加。
18.由词的语法形式所反映的事物在数量上的特征,用语法学术语来表示,叫数。
19.英语的“tooth[tu:θ]”(牙齿,单数)——“teeth[ti:θ]”(牙齿,复数)运用的语法手段是内部屈折。
20.英语的:“book”(书、单数)——“books”(书,复数)运用的语法手段是附加。
21.相对于词形变化的词的原形形式叫做零形式。
22.关于汉语中的“研究”和“研究研究”,说法正确的是:这是一个词的两种形式,后者增加了一定的语法意义。
23.在“把钢笔丢了”“钢笔坏了”“买一只钢笔”“这钢笔好用”这四个词组中,“钢笔”属于“无定” 的是:“买一只钢笔”。
24.用词形变化表示名词与其他词的语法结构关系的范畴是格。
25.用词形变化表现出来的,行为发生的时间与说话时间的关系的范畴是时。
26.用词形变化表现的行为动作进行的状况的范畴是体。
27.由词形变化表现出来的,动词所表示动作与主语间的施受关系的范畴是态。
28.“主语”和“宾格”是某些语言中名词和代词所具有的语法童义。
29.语序是一种语法手段。
30.“单数”“复数”是某些语言中名词所具有的语法意义。
31.从所包含成分的性质和数量看,最大的一种语法单位是句组。
32.“我认为他的观点不对”这个句子属于复杂结构单句。
33.主从关系复句指前是转折复句:“如果投有你,我就输了”的复句类型是假设复句。
34.“学校派我来听课”的句子类型是兼语句:“那支笔我送给小丁了”的句子类型是话题句。
35.“妈妈和***同事”属于联合词组:“接待过上海的同志”属于述宾词组。
36.复句中表达一定意义的,前后有较小停顿的、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语言单位叫做分句。
37.“只要刻苦学习,就能取得好成绩”,两个分句之间的意义关系为条件关系。
38.句子“我们厂一个戴安全钡亩济挥小笨汕蟹治?个层次。
39.根据句子的用途和语气分出的句子类别称为句子的功能类。
40.“饭我吃完了”变换为“我把饭吃完了”所用的变换形式是添加和移位。
41.非主谓句中由一个单词直接构成的句子叫做独词句。
42.“舒舒服服睡它一觉”的正确切分是: 舒舒服服 睡它一觉
43.汉语的词类划分比较适用于分布标准。
44.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各种语言内部最复杂的词类是动词。
45.“你听过吗?”属于完全主谓句:“非常生气”属于状中偏正词组。
46.动宾词组“踢足球”的语义关系为“动词+受事”:“的”字词组属于“体词性词组”。
47.英语句子“He is reading the book”(他正在读书)所属的句型为SVO.48.从所包含成分的性质和数量看,最大的一种语法单位是句组。
二、多项选择题
1.句组可以包括:句群、语段、篇章。
2.下列各组语法单位中,存在组成关系的是:语素和语素组、词和词组、句子和句组。
3.下列各组语法单位中,存在质变关系的是:语素和词、词和句子、词组和句子。
4.关于词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词组能够独立使用、词组肯定要比词大、词组和词的功能相同、一个词组中还可以包含若干个词组。
5.面向信息处理的语法的定义和说明应该具备的特点有:推导性、可验证性。
6、比起印欧语,在汉语语法中占据更大分量的语法问题包括:语序、虚词、结构。
7.有些语言,动宾结构的语序是宾语在动词的前面。属于这种情况的语言有:日语、朝鲜语、维吾尔语。
8.古英语的数范畴包括单数、双数、复数。
9.汉语中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状况的方法是:“动词+了”表示完成、“动词+着”表示持续、“动词+过”表示经历、“动词+起来”表示开始、“动词+下去”表示动作继续。
10.英语的虚词中,属于“辅助词”的是:冠词、助动词。
11.在德、英、俄、汉、藏语中,属于综合性语言的是:德语,俄语。
12.与句法范畴相对应的语法手段有:语类选择、虚词、语序。
13.下列英语中的词形变化属于“异根”的是:go/went(走)、is/was(是),I/me(我)。
14.重叠可以产生的语法意义的类型有:逐个、尝试、短时、程度增加。
15.汉语用来表达语法意义的语法手段是:虚词、语序、语调。
16.英语中“plays”(玩)中的“-s”在词中所表达的语法意义是:单数、第三人称、现在时。
17.综合手段指:词的轻重音、内部屈折、附加、异根等。
18.分析手段指:语类选择、虚词、语调、语序等。
19.主从关系的复句包含的复句意义关系类型有:条件关系、因果关系、让步关系。
20.联合关系的复句包含的复句的意义关系类型有:递进关系、选择关系、连贯关系。
21.复句最重要的标志是:句中有停顿、句中有关联词。
22、“后天清明、我很高兴”属于主谓词组。
23.“喜欢鲜花、看电视、割麦子、驾驶飞机”属于动宾词组。
24.“先进工作者、非常困难、默默地离去、很好”属于偏正词组。
25.“蒸汽机车、卖衣服的、房间里”属于体词性词组。
26.“她性格内向、爸爸带来的、经济繁荣、李刚出来了”属于离心词组。
27.“用肥皂(洗脸)、对你(说)”属于介词词组。
28.“能源交通、说和做、调查研究、陡峭而险峻”属于联合词组。
29.词组的层次分析可使用的图形有:括号分析图、正树形分析图、倒树形分析图。
30.“当然、多漂亮的花、刮风了”属于非主谓句。
三、名词解释题〖可转化为选择题〗
1.语法:词的构成,变化和词构成词组和句子的规则。
2.语法意义:语法形式所体现的意义。
3.语法范畴:语法意义的类。
4.历时语法:从语法发展变化角度纵向地、动态地研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些语法现象在特定时间过程中产生和消失的原因及其规律。
5.共时语法:从某一时期存在的语法现象的角度横向地、静态地研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一语言在特定空间范围内的语法表现形式和语法规则系统。
6.个别看法:指对个别看言,语法的研究,既包括研究一种语言的语法系统,也包括研究一种语言中与其他语言不同的语法特点,这类研究的意义在于发现各种语言独特的语法现象。
7.语法规则:语法规则本身也就是客观存在的语法,即人们说话时直觉和习惯上所遵守的某种语感。
8.普遍语法:指对人类语言的语法共性的研究,其意义在于发现人类语言中共有的语法机制。
9.核心语法:又叫小语法,仅指句法结构规则。
10.外围语法:又叫大语法,它研究与语法有关的词语知识、语义知识和语音知识。
11.语法形式:能体现一类意义或有共同性作用的形式都是语法形式,能体现语法意义的形式。
12.语法手段:根据语法形式的共同特点把它们归并为几个基本类别,这种语法形式的类就叫做“语法手段”。
13.递归:相同的规则可以在一个结构里重复使用。
14.语境:说话时的环境条件,包括特定的场所、对话人和上下文等。
15.句子:由若干个词或词组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成的,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前后有较大的停顿并带有一定的语气和句调的语言单位。
16.句法范畴:由结构的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司法范畴。
17.句法手段:通过结构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叫做句法手段。
18.句法:语法中主要说明句子成分和句子类型的部分称为句法,也称造句法。
19.词法:语法中主要描写词的形态特征和变化规则的部分称为词法,也称形态学。
20.词法范畴:由词的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词法范畴。
21.词法手段:通过词的变化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叫做词法手段。
22.语调:是通过整个句子的音高、音重、停顿等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
23.语序:是通过句法结构中词语的位置顺序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
24.体词性范畴:指名词的词形变化形式表示的意义。
25.谓词性范畴:指动词的词形变化形式表示的意义。
26.词类;可以替换出现在词法结构某些共同组合位置上的词的类,即具有聚合关系的词的类。
27.词组:特定的词类与词类的组合就构成了词组。
28.向心词组:整个词组功能相当于词组中心语功能的词组,如偏正词组的功能与中心语相同。例:十分愉快:愉快,就是向心词组。
29.离心词组:整个词组的功能不等于词组中任何成分的功能。
30.谓词性词组: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谓词的词组。
31.体词性词组: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体词的词组。
32.完全主谓句;主谓词组形成的句子叫完全主谓句。
33.不完全主谓句;能够补足缺少的成分而构成主谓句的句子就是不完全主谓句。
34.非主谓句;不具有主谓的结构形式但一般不需要或不能补出成分的句子就是非主谓句。
35.句组:由几个相对独立意义的句子(包括单句和复句)构成,句中没有特定的连接词,而且中间还有多个较大停顿(书面上分别用几个句末标点符号)的语言片断叫做句组。
36.复句:由两个成两个以上互不从属的主谓结构组成。表达多个相互关联的较完整的意义,并且中间有较小停顿,或有特定的连接词连接。前后有较大停顿的句子。
37.多重复句,由几个句子构成,说的是关系密切的一件事,句子之间有相互关联的连接词,末尾只有一个较大的停顿(书面上用一个句末标点符号)的语言片断。
38.复杂结构单句:包含着从属或降级主谓结构的内部结构复杂的单句叫做复杂结构单句。
39.直接成分分析法:把复杂词组逐层切分,一直切分到词为止;或者从词开始逐层组合,一直到复杂词组为止的方法叫做直接组成成分分析法。
四、分析题(分析下列句子是否有不合语法的情况,如果有,请指明错误的地方并改正)
1.我打算毕业大学以后结婚一个中国姑娘。
(1)“大学”“中国姑娘”不能放在动词“毕业”“结婚”后面作宾语,而应把“毕业大学以后”改为“在大学毕业以后”作状语;在“中国姑娘”前加介词“跟(和、与、同)”放在动词前状语的位置上。
(2)我打算在大学毕业以后跟一个中国姑娘结婚。
2.今年,这个品牌的空调销售,由于质量可靠,价格合理,一直保持着良好销售势头。
(1)句子主谓搭配不当。“保持着良好销售势头”的主语应为“空调”而不是“空调销售”。
(2)今年,这个品牌的空谓,由于质量可靠,价格合理,一直保持着良好销售势头。
3.会上,代表们针对一些热点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1)“广泛”应该修饰“交换”而充当状语,不应该充当定语。
(2)会上,代表们针对一些热点问题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4.我把酒喝醉了。
(1)“把”字句中动补词组中的补语必须用来陈述“把”字后面的名词,而句中的“醉”在语义上是指向主语“我”的。
(2)我喝醉了酒。
5.There is three book in the bag.(书包里有三本书)。
“is”应改为表复数的“are”,“book”也应该变成复数形式“books”。
6.The rain prevented me from to go there.(这场雨使我不能去那里)。
(1)应把“go”不定式形式“to go”改为现在分词形式“from going”。
(2)The rain prevented me from going there.7.用直接成分分析法从大到小分析词组:需要多吃一点;只写了两行字;泼了他一身脏水
需要多吃一点 只写了两行字 泼了他一身脏水
8.分析多重复句,并说明每个层次的复句关系。
(1)虽然官兵死伤的人数要多得多,但是因为农民军的数量有限,又不可能得到补充,这次战斗对他们的实力是一个严重打击。(2)车摇慢了,线抽快了,线就会断头;车摇快了,线抽慢了,毛卷,棉条就会拧成绳,线就会打成结。
(1)虽然官兵死伤的人数要多得多,但是因为农民军的数量有限,又不可能得到补充,这次战斗对他们的实力是一个严重打击。
(2)车摇慢了,线抽快了,线就会断头; 车摇快了,线抽慢了,毛卷,棉条就会拧成绳,线就会打成结。
9.指出下列词组的类型:
(1)对中国人的屠杀(2)生活了二十多年(3)经济收入(4)谈得很愉快(5)朴素而别致(6)在墙上(7)买了票的(8)吃面条(9)门开了(10)个人电脑(11)悄悄地进来(12)抬出去(13)洗干净了(14)策划并组织(15)用毛笔(16)一些(17)他买来的(18)微型汽车
(1)偏正词组(2)动补词组(3)偏正词组(4)动补词组(5)联合词组(6)介词词组(7)“的”字词组(8)动宾词组(9)主谓词组(10)偏正词组(11)偏正词组(12)动补词组(13)动补词组(14)联合词组(15)介词词组(16)数量词组(17)“的”字词组(18)偏正词组
10.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下列词组:
(1)请来一位女学生(2)学写作可真不容易
「提示」重在分析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弄懂语法单位的聚合和组合。
第五章 语义
一、单项选择题
1.“桌子我都擦干净了”中的“擦”,受事为桌子。
2.“四季名称、器物名称、数字、度量单位”中,词义具有模糊性的词语是“四季名称”。
3.汉语“伯母、婶娘、姑母、姨母、舅母”在英语中统称为“aunt”,这种现象反映了语义的民族性。
4.模糊现象往往出现在语义所指范围的边缘区域。
5.词义反映的对象没有明确的界限,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这反映了语义的模糊性。
6.语义的基本要素是理性意义。
7.在“钱包、壁垒、裤子、高峰”这几个词中,义项不含非理性意义的是“钱包”。
8.在“伯父、弟弟、哥哥、姐姐”中,具有[+同胞][+女性][+年长]义素的词是“姐姐”。
9.义素分析最关键的一步是提取共同义素和不同义素。
10.义素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对比法。
11.义素分析中用来对比的一组词语应该是指称对象的类属相同。
12.在“壁灯、吊灯、路灯、油灯”中,具有[+用于照明][-用电]义素的词是油灯。
13.“成立、结果、联合”是没有感情色彩的中性词。
14.理性意义是词义的基本和核心部分。
15.在词、语素、义素和词组中,不属于音义结合的单位是义素。
16.说明或掌握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时所用的基本单位是义项。
17.语言系统中的子系统中,系统性较低的是词汇系统。
18.汉语同义词“枯萎”和“干巴”具有不同的形象色彩。
19.语义场最重要的特点是系统性。
20.“杜鲁门——杜绝”中的“杜”属于同音关系:“热气——热饭”中的“热”属于多义关系。
21.“快乐——悲伤”属于相对反义词:“战争——和平”属于绝对反义词。
22.近义词“恐吓”和“吓唬”,意义上的差别主要在于语体色彩。
23.“堡垒”属于多义词:“天气凉了”和“汤太热,把它凉一凉”中的“凉”属于多义关系。
24.“他不再偷钱了”的预设是:他以前偷过钱。
25.“拍电报”所包含的语法关系意义是涉及:“开汽车”所包含的语义关系意义是“动作”与“工具”。
26.语句“连他也不认识”,因语义结构不同而造成歧义。
27.“同学们热烈地欢迎新老师”,“热烈”在语义指向上指向同学们。
28.“出租婚纱”带有的歧义属于语法结构歧义。
29.“我去肉铺买肉”是一个复合述谓结构。
30.作为一个述谓结构变元的修饰或限定性成分的述谓结构叫做降级述谓结构。
31.充当其他谓词变元的述谓结构叫做从属述谓结构。
32.述谓结构中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成分是谓词。
二、多项选择题
1、使得反映同一类对象的词义在不同的语言中经历不同的多义化过程的民族特点包括:生活环境、劳动条件、风俗习惯、历史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
2、语汇形式包括:实词、固定短语等。
3、非理性意义反映的是:说话人的主观情感、说话人的态度、语休风格等。
4.理性意义也可以叫做:逻辑意义、指称意义。
5.词语“教唆、启发、启示、教导、处心积虑”中,带有贬义色彩的是:教唆、处心积虑。
6.(走)大路、(走)亲戚;穿(制服)、(制服)敌人;(地道)的中国菜。挖(地道);国民(经济)、(经济)作物;(生)火,(生)西瓜等词,其中在具体词组中用了一个词的不同义项的是(走)大路、(走)亲戚;国民(经济),(经济)作物。
7.在“唱歌、令尊、阁下、令爱、地道”中,带有书面语色彩的词是:令尊、阁下、令爱。
8、词的非理性意义包括: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
9.在“启发、说、教室、引诱、慢”等词中,属于中性词的是:说、教室、慢。
10.干扰——骚扰、辞世——一命呜呼,这两组词的区别谟诟星樯省?/p>
11.骆驼、牛是“牲畜”的下位词。
12.周游列国——周围、周旋——周期、周到——周全,属于多义现象。
13.好——坏、爱——恨、深——浅,属于相对反义词。
14.一刻钟与刻木头、刻日完成与—刻钟、刻图章与刻日完成、刻苦与刻舟求剑,属于纯粹同音关系。
15.近义词的差别可以表现在:理性意义、搭配习惯、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等方面。
16.女声与女生、周记与周济、刚才与钢材,属于同音词。
17、“孙悟空偷吃了蟠桃”蕴含的句义有:他偷吃了水果;他偷吃了东西。
18.歧义以语言符号序列的同形为前提条件,关于“同形”说法正确的是:(1)口头上要求音位及其组合形式相同,韵律特征也相同。(2)书面上要求书写符号及其排列形式相同。(3)口头同形和书面同形并不总是一致的。(4)口头同形的,书面不一定同形。(5)书面同形的,口头不—定同形。
19.“小王和他父亲将要去美国”所包含的语法关系意义有:陈述、涉及、修饰或限定、平等。
20.小王的裤边破了——小王的裤子破了;他背了一首《静夜思》——他背了一首诗;我是他的老师——他是我的学生;小李住在我家楼上——我家住在小李家楼下,这几个句子都具有蕴含关系。
21.具有预设关系的句子有:孔令辉又获得了冠军——孔令辉以前获得过冠军;我的手机是诺基亚牌的——我有手机。
22.“活不干了;我不说了;老师说过了;他不知道;妈妈去买菜”,句子中线性序列存在两种语义关系的是:我不说了;老师说过了。
三、名词解释题〖可转化为选择题〗
1.语义:语言形式表达的内容,是语言的意义。
2.理性意义:也叫做逻辑意义或指称意义,是对主观世界的认识。
3.非理性意义:是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态度以及语体风格等方面的内容,它一般总是附着在特定的理性意义之上的。
4、词汇意义:由语汇形式表达的意义。
5.语法意义:由语法形式表达的意义。
6.语境意义:语言形式在特定的交际场合和知识背景等语境因素的作用下所表达的意义。
7.词义;指同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一定对象的概括反映和主观态度以及其他附加色彩。
8.词的理性意义: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对一定对象的区别性特征的认识。
9.词的非理性意义:附着在词的理性意义之上的反映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等方面的意义,又叫做词义的附加色彩。
10.词的通俗意义:由于概括深度的差异分出助词的理性意义的一种类型,是人们对事物所具有的一组非本质性特征的反映。
11.词的科学意义:由于概括深度的差异分出的词的理性意义的一种类型,是人们对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反映。
12.义项:词典释义的最小单位,是从词语的各种用例中概括出来的共同的,一般的、稳定的意义。
13.义素:从义项分析中得到的词义的语义特征。
14.义素分析:把词语的义项进一步分析为若干义素的组合,以便说明词义的结构、词义之间的异同以及词义之间的各种关系。
15.单义词:一类词的意义可以概括反映一类对象,即只有一个义项的词。
16.多义词:一个词的意义可以概括反映相互联系的几类对象,即包含几个互相联系的义项的词。
17.本义: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最初的那个意义叫本义。
18.基本义: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的某个时期最常用、最主要的意义。
19.派生义: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直接或间接地从本义衍生出来的意义,也叫引申义。
20.同义词:一种语言或方言中若干以不同的语音形式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义的词。
21.等义词:指包括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附加色彩)在内的词完全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
22.近义词:指理性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又有细微差别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
23.反义词: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意义相反的两个词。
24.语义场:若干具有共同的类属义素的词语(义项)构成的聚合物。
25、上位词、下位词:语言中有些词所代表事物的范围包括在另一些词所代表事物的范围之内,那么这两部分词之间就具有上下位的关系,其中所代表的事物范围大的词叫做上位词,范围小的词叫做下位词。
26.关系意义:词语在组合成句子的时候总要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由这些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就是关系意义。
27.语法关系意义:词语在一定的语法结构中形成的关系是语法结构关系,由语法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就是语法关系意义。
28.语义关系意义:词语在组合过程中产生的语义上的关系是语义结构关系,由语义结构关系赋予的意义就是语义关系意义。
29.语气意义:反映说话人使用句子的目的和说话人情绪的意义就是语气意义。
30.述谓结构:把一个命题进一步分析为由谓词和变元组成的语义结构叫做述谓结构。
31.变元:述谓结构的组成部分,与谓词有直接语义关系并受谓词支配的语义成分,又称“题元”“项”等。
32.语义角色:根据谓词和变元之间不同的语义关系把变元分出的不同的类型叫做语义角色。
33.语义指向:句子中某个成分发生语义联系的成分就是该成分的语义指向。
34、歧义:指同一语言符号序列可能表达不同意义的现象。
四、分析题
1.对下面各组词进行义素分析:
(1)父亲 母亲 伯父 叔父 姑妈 舅父 姨妈
[亲属] [直系] [父系] [年长(以父亲为标准)] [男性]
父亲 + + + +
母亲 + + ? ?
伯父 + - + + +
叔父 + - + - +
姑妈 + - + + ? ?
舅父 + ? ? +
姨妈 + ? ? -
(2)听 说 读 写
[与语言有关的动作] [用耳] [用口] [用眼] [用手] [发出/接收]
听 + + ? ? ? ?
说 + - + - - +
读 + - +- + ? ?
写 + ? ? +- + +
2.用义素分析法分析下列两组词:
(1)椅子 凳子 沙发
[人工制作] [家具] [用作座位] [可卧] [有靠背] [一人坐]
椅子 + + + - + +
凳子 + + + ? ? +
沙发 + + + + + +
(2)看 瞧 盯 瞪
[用眼] [短暂] [视线凝聚] [用力]
看 + ? ? ?
瞧 + + ? ?
盯 + - + -
瞪 + + + +
2.分析下列语句的歧义,并指明歧义的类型。
煮花生米 小店关门了 检查的人还没有到
煮花生米:(1)有歧义。(2)可理解为动宾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属组合歧义中的语法结构歧义。
小店关门了:(1)有歧义。(2)“关门”可指营业时间已过,也可指歇业,属于词汇歧义中的同形异义。检查的人还没有到:(1)有歧义。(2)“检查”和“人”之间可以是动作和施事的关系,意思是“检查别人的人”,也可以是动作和受事的关系,理解为“接受检查的人”,属于组合歧义中的语义结构歧义。
第六章 文字
一、单项选择题
1.希腊文属于全音位文字:阿拉伯文属于辅音文字;日文中的假名属于音节文字。
2、文字起源于图画;文字的最基本单位是字符。
3.根据字符跟语言单位的语音还是语义相联系的标准来分类,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
4.假借字的特点是直接表音、间接表意?lt;/p>
5.现代语言之间产生影响主要是通过书面语。
6.越南语现在的表音文字系统使用的字母是拉丁字母。
7.闪含语系的语言,如腓尼基语最初采用的文字类型是辅音音位文字。
8.藏语所采用的文字系统是音位文字。
9.世界上一直到今天仍在继续使用的自源文字只有汉字。
10.今天看到的甲骨文和金文出现的年代是商代。
11.腓尼基人创造辅音文字借用的文字是古埃及文字。
12.最早使用音位文字的人是希腊人。
13.用某些已有的字的复合图形来表示属于行为动作的词语,传统文字学称这类字为会意字。
14.汉字文字学传统上把合体字中的独体字称为偏旁。
15.最早的辅音文字出现的时间大约为公元前13世纪。
16.最早使用辅音文字的是腓尼基人。
17.1945年后,书写朝鲜语的文字系统使用的字母是谚文字母。
18.1928年,土耳其进行的文字改革属于整个文字的类型不变,字符的类型变了。
19.“文字的创制”是指现代社会里为没有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
20.1956年我国推行的汉字简化方案从文字改革的角度看应属于整个文字类型和字符类型不变,对正字法的个别规则和对个别字符进行调整。
21.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为许多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语言创制了使用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其中一直在使用这种文字的民族有佤族、傈傈族。
二、多项选择题
1.在“sh、火、付、人、机”组合中,属于复合字型的是sh、付、机。
2.在字符“f、止、江,符、竹”中,属于单纯字符的是f、止、竹。
3.字符“羊、马、人、木、口”都属于意符。
4.至今还没有发现的文字类型有语素文字、表意文字。
5.文字的字符大体上可以归纳为音符、意符、记号这几大类。
6.古埃及文字、古汉字、苏美尔文字、玛雅文字都属于自源文字。
7.已知的自源文字都是意音文字、词语文字。
8.英文属于音位文字、他源文字。
9.不属于普遍通行的规范字体的汉字字体有行书、草书。
10.自源文字最初的表意字符包括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
11.楔形文字属于意音文字、词语文字。
12.世界上保存下来的比较完整的三种最古老的文字是古埃及文字、苏美尔文字、中国的甲骨文字。
三、名词解释题〖可转化为选择题〗
1.文字: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2.字符:就是文字符号,是文字的最基本的单位,也就是直接跟某种语言单位相联系的符号。
3.意符:文字系统中跟文字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
4.音符:文字系统中跟文字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在语音上有联系的字符。
5.记号:文字系统中跟文字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在语音和意义上都没有联系的字符。
6.自源文字: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
7.他源文字:在已有的别的文字的基础上创制的文字。
8.单纯字符:不能再分解为更小字符的字符。
9.复合字符:由单纯字符组合而成的字符。
10.词语文字:全部或绝大多数字符都只跟语言中的词语相联系的文字。
11.语素文字:全部或绝大字符都只跟语言中的语素相联系的文字。
12.音节文字:全部字符都只跟语言单位中的音节相联系的文字。
13.音位文字:就是全音位文字,是指既有代表辅粢粑坏淖址灿写碓粢粑坏淖址奈淖帧?/p>
14.辅音文字:即辅音音位文字,指全部字符只跟辅音音位相联系的文字。
15.表意文字:全部字符都是意符的文字。
16.表音文字:全部字符都是音符的文字。
17.意音文字:部分字符是意符,一部分字符是音符的文字。
18.假借字:假借字已有的同音或音近的表意字符用来表音的表音字符。
19.楔形文字:公元前4000多年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出一种高度象形的古苏美尔文字,后来由于他们用芦管在泥板上压印出来的字的笔道像一个个的“楔字”,后人把这种文字称为“楔形文字”。
20.象形字:有些字的字形是简化了的实物的图形,传统文字学称为象形字。
21.会意字:用某些已有的字的复合图形来表示属于行为动作的词语,传统文字学称这类字为会意字。
22.独体字:汉字文字学传统上把单纯字符称为独体字。
23、合体字:汉字文字学传统上把复合字符称为合体字。
21.偏旁:汉字文字学传统上把合体字中的独体字称为偏旁。
25.形旁:汉字文字学传统上把合体字中表意的偏旁称为形旁。
26.声旁:汉字文字学传统上把合体字中表音的偏旁称为声旁。
27.六书:传统汉字文字学对汉字的形体和造字方法进行概括后得出的六种条例,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第七章 语言和社会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社会变动较大或政治斗争激烈的时期,语言的词汇可能产生急剧的变化。
2.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是普通话。
3.造成现代汉语中出现主句在前,从句在后的复句形式的原因是汉语受印欧语言的影响。
4.关于语言的起源,一种观点认为,原始人类起初没有语言,后来为了相互交际,就通过彼此的约定,规定事物的名称,这样就产生了语言。人们把这种学说称为社会契约说。
5.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发展的特点。
6.语汇是语言系统各个部分中发展速度最快的。
7.关于人类语言的前身,有人主张人类的有声语言是从抒发情感的各种叫喊演变而来的。人们把这种学说称为感叹说。
8.恩格斯认为,语言起源于劳动。
9.我国的国语是汉语。
10.美国英语是一种英语的地域变体。
11.在一种语言内部划分方言,最主要的依据是语音。
12.地域方言是社会不完全分化的产物。
13.我国古代的雅言、通言和后来的官话是当时的通用语。
14.多斯岗方言成为意大利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主要是因为文化的原因。
15.意大利共同语的标准音是佛罗伦斯语音。
16.双语现象不属于语言分化的结果;双语阶段是语言转用的必经阶段。
17.在啤酒、剑桥、卡通、酒吧这几个词中,属于半音译半意译的是剑桥。
18.在青霉素、盘尼西林、机关枪、演绎这几个词中,属于音义全借的外来词是盘尼西林。
19.盘尼西林、尼龙、香槟、电话这几个词中,属于意译词的是电话。
20.在马力、新西兰、哈达、卡车这几个词中,属于仿译词的是马力。
21、在沙发、芭蕾舞、干部、足球这几个词中,属于音译词的是沙发。
22.我国北魏时期实现语言转用的少数民族是鲜卑族。
23.国外语言学家把洋泾浜语称为皮琴语。
24.我国1985年修订并公布的关于语音规范化的文件是《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25.实施语言规划的主体是政府或政府授权的机构。
26.社会对语言主观的有意识的影响是社会对语言文字问题作出的管理、调节和改进。
二、多项选择题
1.因语言中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造成的语言演变现象有:(1)汉语的构词模式由单音节词为主变为以双音节词为主。(2)没有声调的古藏语发展为现在的有声调的藏语拉萨方言和康方言。
2.推动语言发展的社会因素有:
(1)社会的进步。
(2)社会的分化。
(3)社会的统一。
(4)国家之间的接触。
(5)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
3.现代汉语比起古代汉语来所具有的特点有:
(1)语汇大大丰富了。
(2)主语省略的现象大大减少了。
(3)书面语中的句子更长了。
(4)句式更加多样化了。
(5)修饰成分特别是复杂的修饰成分用得更多了。
4.除语言系统内部各组成都分的发展演变外,语言发展演变还表现为:
(1)一种语言内部分化出不同的方言。
(2)方言成为不同的语言。
(3)-种语言消除方言分歧走向统一。
(4)不同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
5.社会统一在语言上的表现是:民族共同语的形成、语言的转用。
6.中国古代的人们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际,往往选择一种方言作为共同的交际工具,它们当时叫:雅言、通语、官话。
7.壮语、苗语,维吾尔语、傣语、日语中,属于汉藏语系的是:壮语、苗语、傣语。
8.俄语、法语、英语、意大利语、德语中,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的是:英语、德语。
9.汉语方言的差别可以表现在:
(1)音位系统不同。
(2)声调数量不同。
(3)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方言里的称呼不同。
(4)名词和量词的结合特点不同。
(5)语序不同。
10.语言随着社会分化而分化,从而产生了社会方言、地域方言、亲属语言。
11.汉语从梵语中借入的词有:夜叉、罗汉、塔。
12.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过程中发生语言转用的少数民族有羌族、契丹族。
13.民族融合过程中,一种语言能够代替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共同的交际工具的决定因素包括语言使用者在经济上的优势、文化发展水平上的优势、人口数量上的优势。
14.在奥委会、足联、电灯、克隆、苏维埃这几个词中,属于借词的是克隆、苏维埃。
三、名词解释题〖可转化为选择题〗
1.方言:通常指地域方言,它是全民族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变体,是统一的全民族语言的分支。
2.亲属语言:是语言分化的产物,凡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若干语言都是亲属语言。
3.社会方言:一种语言或地域方言内部同一定的社会特征和社会群体相关联的变体和特点被称为“社会方言”。
4.语系:谱系分类中最大的类,凡有亲属关系的语言都属于同一语系。
5.谱系分类;根据语言的历史来源或语言的亲属关系对世界上的语言进行分类,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归在一起,把没有历史同源关系的语言互相分开,这种分类叫做语言的谱系分类。
6.隐语:某些团伙所创造使用的秘密词语或语句。
7.共同语: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共同使用的语言形式。
8.基础方言: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的方言。
9.双语现象: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方言或分别使用共同语和方言的社会现象。
10.地域方言:同一种语言由于语音、语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差异而在不同地区形成的地域分支或变体。
11.语音对应关系:方言之间所具有的、有规律的而非个别的语音之间互相对应的关系。
12.语言间的亲属关系:亲属语言有共同的来源,这些语言之间具有历史同源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作语言间的亲属关系。
13.借词:也叫外来词,主要指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都来自外语的词。
14、仿译词:意译词的一种,指那些用本民族语言的语素逐一翻译原词语的各个成分,不但把原词语的意义,而且把原词语的内部结构形式也移植过来的那些词。
15.意译词:词的语音形式和构词方式是本民族语言的,词义来自外语的词。
16.双语现象:一个社会同时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它是民族的接触、尤其是民族杂居的产物。
17.语言转用:指一种语言取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
18.洋泾浜语:这是汉语对混杂语言的称呼,指母语不同的人在相互交际时所使用的两种或多种语言混杂而成的交际工具。
19.克里奥耳语:作用某个社会群体的母语来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合而成的语言。
20.双言现象:指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方言功分别使用共同语和方言的社会现象。
21.语言混合:在不同语言频繁接触的地区,来源于不同语言的成分可能混合在一起,产生一种与这些语言都不相同的新的交际工具,这种现象就叫做语言混合。
22.非克里奥耳化:克里奥耳语向基础语言的方向发展,使两种语言越来越接近,甚至使克里奥耳语为基础语言的一种变体的现象和过程被称之为非克里奥耳化。
23.语言规划:社会对语言文字问题所作出的有组织、有意识的管理、调节和改进。
24、语言政策:如果语言规划具有法律、法令和政令的形式,就被称作语言政策。
25、语言规范化:指把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新成分、新用法肯定下来并加以推广,对那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且又难以被社会公众接受的成分和用法,则根据规范化的要求加以剔除,从而为共同语确定语音、语汇、语法方面的标准,并用这些标准去引导人们的语言使用。
26.民族语言政策:主要指关于一个国家内部少数民族语言的政策,具体说,就是如何对待少数民族语言、如何规定少数民族语言的社会政治地位的政策。
第八章 语言和心理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语言和思维是否相互对应,较为正确的观点是:语言不是抽象思维的唯一工具。
2.关于语言和思维哪个是主导,错误的观点是:语言决定思维。
3.关于先有语言还是先有思维,比较合理的看法是:思维先于语言发生。
4.确定事物的性质或事物间关系的思维形式是判断。
5.语言思维指的是抽象思维。
6.观察儿童语言获得过程的最主要线索是语法能力的发展。
7.人脑中掌管语言和抽象思维活动的部位是大脑左半球。
8.跟人类语言关系最重要的人体器官是脑器官。
9.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对语言的影响最明显地表现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性。
10.语言和思维最根本的区别是:思维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则有民族特点。
11.体现语言对人的思维活动所具有的作用最明显的是语言与认识活动的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
1.广义的感性思维包括直观思维、表象思维。
2.属于发散思维的心理现象有感情、意志、美感、文化意识和文艺创作中的形象思维。
3.为证明“思维先于语言产生和脱离语言而存在”提供证据的科学研究有:(1)人类的系统发生学。(2)人类的个体发生学。(3)从丧失语言或思维能力的病理现象来推测语言和思维的产生过程。(4)从先天聋哑人的思维状况来推测语言和思维的产生过程。
4.人类具有语言能力的大脑构造的独特性包括:(1)大脑单侧化现象。(2)大脑左半球分区。(3)大脑语言遗传机制。(4)大脑语言功能的临界期。
5、儿童的语言能力的表现形式有:(1)听的能力。(2)说的能力。(3)语音能力。(4)语义能力。(5)语法能力。
三、名词解释题〖可转化为选择题〗
1.思维:狭义的思维指人们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广义的思维既包括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也包括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思维结果。
2.语言思维:必须使用语言进行的思维活动,即抽象思维。
3.非语言思维:抽象思维以外的思维活动。
4.心理语言学:研究语言的心理机制和相关表现的学科。
5.感性思维:狭义的感性思维指运用感觉器官感受外界事物的活动,这是一种直观思维;广义的感性思维除直观思维外也包括唤起表象并在想象中对表象加工改造的活动,即表象思维。
6.直观思维:运用感觉器官感受外界事物的活动叫直观思维。
7.表象思维:唤起表象并在想象中对表象加工改造的活动。
8.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复杂逻辑形式进行的思维活动。9.发散思维:随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而产生的综合心理活动。10.形象思维:文化意识和艺术创作中的思维活动。
11.语言学习:通过有意识的教或学的形式来掌握一种语言的过程。12.语言获得:通过非有意识的教或学的形式来掌握一种语言的过程。
第九章 语言学的应用
一、单项选择题
1、最广义的应用语言学是指语言学在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中的应用。
2、传统上狭义的应用语言学是指语言教学。
3.外国的传统的语言学研究的分支学科包括语音学、语法学、语汇学。
4、中国传统的语言学研究的分支学科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5.母语语言教学初步的任务是让已经具备一定语言能力的人继续学好语言。
6、掌握母语的一般途径是获得为主,学习为辅。
7.有利于培养学习较强的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和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外语教学方法是翻译法。
8.掌握外语的一般途径是学习为主,获得为辅。
9.机器翻译的四个层级中,目前在翻译技术上已经能够达到的最高层级是单词平面。
10.基本上仍处于“实验室”阶段的研究项目有机器翻译。
11.最早的信息处理研究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机器翻译研究。
二、多项选择题
1.广义的词典释义包括:(1)说明词的构造形式和形态变化。(2)说明词的词类和兼类。(3)说明词的历史来源和使用范围。(4)说明词与其他词的搭配。(5)说明词的习惯用法和比喻用法。
2.在我国,汉语语言教学的任务包括:(1)培养、提高学生的写作和阅读能力。(2)培养、提高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3)推广和使用普通话。(4)实行简化汉字。(5)纯洁语言、健康文明地使用语言。
3.《语言学百科词典》《现代汉语词典》《词源》《形容词用法词典》《北京地名词典》中,属于语文词典的是:《现代汉语词典》《词源》《形容词用法词典》。
4.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在未来一段时间的主攻方向是机器翻译、人机对话、人工智能。
5.语言学知识在信息处理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的成果包括:(1)汉字编码和汉字处理。(2)文体检索和数据统计。(3)语料库和语料分析。(4)语音实验和语音的识别与合成。(5)文本的自动校对和摘要。
三、名词解释题〖可转化为选择题〗
1.应用语言学:研究语言学应用问题的语言学分支学科。
2.第一语言教学;即母语教学。
3.第二语言教学:即外语教学。
4.中介语: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建立的一种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外语的而只属于个人的语言系统。
5.语言迁移:是指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作为来源语的母语对作为目标语的外语产生的影响。
6.语文教学:母语的语言教学,是指完成了语言获得,即能够顺利地听和说一种语言后进行的更高层次语言教学活动。
7.知识词典:主要解释某个词语所代表的事物的概念知识、即所谓百科知识的词典,也叫百科词典。
8.语言词典:也叫语文词典,主要解释某词语本身的意义和用法,即词语的语言知识的词典。
9.语言信息处理:用计算机传送、接受,甚至理解、表达自然语言的各种信息的技术叫语言信息处理。
10.语料库语言学:倾向于把经过概率统计得出的知识作为计算机需要的知识的信息处理研究是基于经验的信息处理研究,与此相关的语言学研究叫做语料库语言学,或称为工程语言学。
11.语音合成:就是让计算机模拟人的发音器官的动作并发出类似的声音。
12.语音识别:就是让计算机模拟人的听觉器官的反映接受语言信号并作出回应动作或给予语言答复。
第五篇:现代语言学教程选读
语言系统的构成
——《现代语言学教程》选读
内容摘要:本文概括了霍凯特关于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介绍了语言的五个分系统,即语法系统、音位系统、语素音位系统、语义系统、语音系统以及它们的关系。使我们初步了解了语言的基本构造及其特征,为我们了解语言演变的规律和探索语言演变过程提供了原则和方法。
关键字:语法系统、音位系统、语素音位系统、语义系统、语音系统。
《现代语言学教程》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集大成的一部理论著作,又是论述语言学各方面问题的一部综合教材。本书的作者查尔斯•弗朗西斯•霍凯特早年受到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三位创始人鲍阿斯、萨丕尔、布龙菲尔德的指导,目的是给初学者讲解语言学的概况,综述当时语言学界关于各个课题的一般看法。
本书总结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三十余年的发展成果,归纳了语言学的十二个大问题。它们分别是:一.通过声音发信号:音系;二.音系和语法:不同的模式层面;三.语法系统;四.语素音位系统;五.习语;六.共时方言学;七.语言的个体发生;八.种系发生;九.语言的史前状况;十.文字;十一.文学;十二.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前四个问题论述的是语言的结构以及分析语言的方法和原则,可称之为“描写篇”,后八个问题主要论述的是语言演变的规律和探索语言演变过程的原则和方法,可称之为“历史篇”。
因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所以在这里,我想主要探讨的是属于第二个大问题的语言的构造问题:语言的五个分系统——语法系统、音位系统、语素音位系统、语义系统、语音系统,以及它们的关系。
霍凯特认为,语言是一个复杂的习惯系统。整个语言系统能分成五个主要的分系统:
1.语法系统——语素的总和以及语素出现的配列。霍凯特说:“一种语言的语法或语法系统就是:一是该语言里所使用的全部语素; 二是这些语素在话语中出现时彼此相关的配列。”
这就是说,描写一种语言的语法必须包含两项基本内容:首先是确定语素(morpheme),然后是说明语素出现的配列。语素是语法系统中的基础单位。同一语素有时表现为这一个音位形状,有时表现为另一个音位形状,这些音位形状处于彼此交替中。语素的每一个表现形式是一个语子(morph),语子是某个语素的音位变体(allomorph)。语素有片段语素(只作为词的一部分或整体而出现的语素)和超片段语素(不属于词的部分的语素,如语调等)两种。霍凯特始终认为,“发现语素”必须使用形式和意义双重标准,其程序是切分话语,得出语子,然后从语子中归并语素。确定了话语中的语素之后,就要说明这些语素在话语中出现时的配列。霍凯特认为,语素配列最基本的特点是层次性和递归性。正因为语法结构本身有层次性和递归性,所以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使用直接成分作为分析语句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是逐层揭示语句的直接成分,指明它们的结构关系,一直分到不能再分的语素为止。
描述了语素配列的基本特征之后,霍凯特进而描写语言的语法系统。他遵循布龙菲尔德的传统分法,以“词”为枢纽,把语法分为句法和词法两部分。他首先描述了句法。
句法包括词和超片段语素在语句彼此相对的配列方法。在句法部分,他沿用了布龙菲尔德的向心、离心两大结构的划分,但在离心结构部分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向心结构就是结构体的形类相似(即两者出现权的范围大致重合)的结构类型。向心结构可分为偏正结构(修饰型结构)和并列结构(包括同位结构),例如:fresh milk(鲜奶),man and woman(男人和女人),professor Jones(琼斯教授)。离心结构就是结构体的形类不同于直接成分的形类的结构类型,可分为引导结构(包括介词结构、连词结构、动宾结构)、系连结构和主谓结构三大类。其中引导结构和系连结构是短语形式,如in the box(在盒子里),until he comes(直到他来),saw John(见到了约翰)等。
短语之上是句子,处于结构中的词或短语依靠一定的方式相互连接起来,主要有三种:
(1)选择连接:决定于直接成分所属的形类。例如:black cat(黑猫)。(2)上下文连接:某些有歧义的语法形式,只有在一定的上下文中才能消除歧义,指明其结构类型。例如:yellow clothes,在She likes yellow clothes(她喜欢黄衣服)中,她是偏正结构,在Strong soap will yellow clothes(硬肥皂会使衣服变黄)中,它是动宾结构。
(3)标记连接。例如:man and woman(男人和女人),其中的and(和)是标记。
此外,在屈折语里,还有屈折连接,包括一致关系、支配的一致关系、支配关系、相互照应等。
关于词法,霍凯特认为,词是句子中以前后两个可能的停顿为界的任何片段。他强调必须把“词”(word)与“最小自由形式”(minimum free form)、“词位”(lexeme)、“习语”(idiom)区别开来。词类是词干的形类,属于同一个词类的词干在屈折上,句法上,或者在屈折和句法两方面有同样的表现。一种语言的词类系统就是根据屈折上和句法上表现的异同对全部词干进行的分类。他赞成分层划分词类的办法,即先根据词干在基本方面的异同分出几个大额类,再根据附加的标准分出小类。以拉丁语为例,第一层分出三大类:词干有“格”屈折的是广义的名词;词干有表示主语的“人称”和“数”的屈折的是动词;词干不屈折的是虚词。第二层,在广义的名词之下,词干专属某种“性”或不计较“性”的是狭义的名词和代词;词干有“性”屈折的是形容词。在虚词之下,再按句法标准分出介词、副词、连词、感叹词。还可以加上其他标准进一步细分。
在词法部分,霍凯特最后讨论了语法范畴。他把语法范畴分成选择范畴和屈折范畴。例如在西班牙语、法语、德语、俄语等语言中,“性”对名词来说,是选择性范畴,即每个名词只属于阴性、阳性,或者阴性、阳性、中性之中的某一性;“性”对形容词来说,是屈折范畴,即同一个形容词可以有不同的性屈折变化。霍凯特指出:选择范畴并不总是依赖屈折,完全没有屈折的语言仍然有不少选择范畴,有某种屈折的语言也可以有许多不依赖屈折的选择范畴。
他综观语法系统的各部分,得出了词类系统、语法范畴、功能成分、结构类型和特点共同构成了语言的语法核心这一结论。
2.音位系统——音位的总和以及音位出现的配列。霍凯特说:“音位系统是音位的总和以及音位出现的配列。”霍凯特把音位系统的描写分成两大步来做:先确定音位,然后说明音位出现的配列。这与语法系统的描写类似。
霍凯特从功能方面强调音位的本质,他认为一种语言里的音位只通过它在这一语言里跟其他音位的差别来规定。每种语言都有一定数量的音位,音位由音位变体构成。音位分音段音位和超音段音位两种。霍凯特指出,为了确定一种语言的音位,语言学家必须运用一套观察和检验的手续,进行收集和整理工作,从而归并音位。他总结了归并音位的四条基本原则:
(1)对立互补原则:对立的两个音位变体不能归并为一个音位,例如英语的ten
(十)和den(兽窝),它们开首的[t']和[d]对立,因此不能归并为一个音位。互补是指两个音位变体彼此都不出现在对方出现的任何环境,互补的两个音位变体能不能归并为一个音位,这要看是不是符合第二个基本原则。
(2)语音相似原则:这条原则包含个假设,即假若一个音出现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环境里,则它们涉及的各音位变体在语音上高度相似。例如英语的pain(痛楚)和pip(果仁),开首的[p']和收尾的[p]的相似程度就明显高于出现在收尾的其他类型的音(例如[t]和[k])。这种处于互补关系又伴有语音相似的两个音位变体才能归并为一个音位。
(3)模式匀整原则。(4)经济原则。
前两个原则最为重要,后两个原则都是次要的原则,所以不做解释。3.语素音位系统——把语法系统和音位系统联结在一起的编码。音位系统和语法系统是两个不同的层面,要把这两个层面联结起来,就必须解决音位问题和语素的关系问题。霍凯特规定语素音位分析要解决三个主要问题:(1)确定哪些音位形状是哪个语素的表现形式;(2)各种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有哪些不同的类型;(3)典型形式和音位配列的经济。
(1)前面说过,从语流切分出来的是语子,所以要归并语素,就必须解决哪些语子能恰当地解释成某一语素的变化的问题,以便归并语素。他认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子要归并成一个语素,首先必须不对立,例如:sport(运动)的[p]和ball(球)[b]。[p]只出现在/s/后,而[b]不能出现在/s/后,它们的分布是互补的,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不送气,发音都不送气,并不对立,所以可以归并成一个音位/b/;其次,表达的意义相同,例如cats(猫,复数)的/s/和dogs(狗,复数)的/z/的意义相同,都表示名词复数,所以可以归并成一个语素{z};最后,归并出来的语素要符合语言的语法面貌。例如:kingdom(王国)的-dom和 duchy(公爵领地)的-y,意义相同,不对立,似乎能归并为一个语素,但实际上这两个派生词缀受的限制很大,构成新派生词的机会很少,坚持把它们看作同一个语素的两个变体,只能使我们对语言的认识复杂化。相反,承认go(去,现在式)和went(去,过去式)有语素的同一性就比较合理。如果把它们分开,剩下缺少过去时的go和缺少现在时went,就不符合英语语法的面貌。这三条原则是最低限度的基本原则。
(2)关于第二个问题,霍凯特,列举各种交替类型来说明语素变体之间的关系,包括内部连音和外部连音、自动交替和非自动交替、规则交替和不规则交替、音位条件的交替和语素条件的交替。
(3)关于第三个问题,“典型形式”就是常见的音位形状的格局。假定某种语言的词干的形状是CVC(C代表辅音音位,V代表元音音位),后缀的形状是-VC或-V。那么一个形状是/kanap/的新词,就可以首先试一下最可能的切分,即分为/kan-/和/-ap/。至于音位配列的经济问题,如果一个形式的运用受欢迎程度高,那么这种语言表现出相当有效的语素音位的经济。
4.语义系统——这个系统把语素、语素的组合以及语素可能进入的配列跟事物和情景或者事物和情景的类连接起来。我们必须把语素和话语的意义跟具体言语活动的前因和后果区别开来。语素和语素组合的意义是语素、语素的组合跟我们周围世界的事物、情景或者事物、情景的类型之间的联系纽带。这种语义纽带或多或少是相同的。而具体言语活动的前因和后果对说话人来说可以很不一样。
假定两个人斌拍坐在餐桌前,甲又一杯咖啡,需要一些糖,而自己又够不着糖碗。于是,甲说:“请把糖递一下。”乙就把糖递给他了。这一情景粗略的勾画出包含着言语活动的行为的前因和后果,这前因和后果对甲和乙是不同的:甲想要糖而且得到了糖,乙只是把糖递给甲。同样的话语也能在另外的条件下出现,例如乙有一杯咖啡而向甲要糖。在原先的情景中,有的行为后果不是起因于话语的言语结构,而是起因于伴随的情况。乙把糖递给节而不是递给丙,因为要糖的是甲不是丙。但是,语言的语义规约也起一份作用。如果甲和乙并不共同具有这种规约,那么甲会通过别的办法得到糖,或者不加糖也过得去。可见“糖”这个语素和某种物质之间有一种习惯的纽带:乙不是把“盐”递给甲。“递”这个语素和一种惯常的动作也有一种纽带:乙不是把糖碗扔在地上,这里还有一种共同的理解,即语素“请”连同一定的词序和语调,表示一种有礼貌的请求:乙没有受到侮辱而感到生气。所以,尽管甲和乙在这段话中的活动不同,但是“请把糖递一下”这整个话语的意义对他们来说是基本上相同的。5.语音系统——说话人通过发音把音位序列转换成声波,以及听话人对言语信号进行解码的方式。
霍凯特描写了中西部美国英语的音位系统,但是没有描述各种音位听起来是什么样子。就如有人问你“桔子是什么滋味?”,最好的回答就是给一个他自己尝尝。同样,如果一个外国人想知道英语的/p/听起来是什么样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说个例子给他听听,而不是加以描述。所以,语音的听觉也是没法用文字写出来的。
语音是人类说话的声音。既然是说话的声音,那么语音的发出就可以用产生它的身体动作——发音来描写。霍凯特先粗略的描述了参与发音的人体各部分的构造,然后,讨论英语语音的发音。举个例子:英语词pin(别针)和spin(纺织)中都出现一次音位/p/。这个音位的两个实例听起来是不同的:pin中的/p/紧跟着一股呼出的气流(送气),spin中的/p/就不是这样。这种差别在音位上是不介意的,因此在音位标音中都写成/p/。但是,不论它们在音位上是否相干,在语音上的差别却是清楚的。我们在语音标音中常常要注意到这一点,把pin中的音写成[p'],而把spin中的音写成[p]。在这类情况下,受过训练的人能听出两种或三种清楚有别的声音类型,它们都代表着某种语言里的同一个音位,这些不同的声音类型通常叫做音位变体。因此,我们说,英语中的/p/至少表现为两个有区别的变体:在一定条件下是不送气的[p],在另外的条件下是送气的[p']。
这五个系统中,前三个分系统是处于中心地位的分系统。因为它们跟说话时的非言语界不发生直接的关系。可以说,语素音位系统是是中介,把音位系统和语法系统这三个不同层面的系统联结起来,从而完成语言中心系统的描写。外围分系统不同于中心分系统的地方在于它们既连接非言语界,又连接中心分系统。语言学一直集中注意三个分系统,不怎么关心外围分系统。有些学者喜欢把“语言”限定为只包括中心分系统,认为意义、发音和语音声学的问题不属于语言学而属于别的学科。实际上,外围分系统和中心分系统同样重要,但是事实上研究它们却困难得多。
霍凯特指出:研究语言的中心分系统必然要从语音和语义得到启发。我们不得不用语音标准试着分析一种音位系统,因为我们总得弄清两段话语或话语的两部分对于这种语言的人是“听起来一样”还是“听起来不一样”。同样,我们也不得不用语义标准去试着达到语法系统,因为我们总得弄清音位外形有特定方式的区别的两段话或话语的两部分,对于说这种语言的人是“意义相同”还是“意义上有差别”。另一方面,要有成效地研究外围分系统,就必须对有关的中心分系统进行仔细的描写。然而,如果我们希望系统地分析语言的语音或语义系统,首先就要对最有关系的那个中心分系统作仔细的描写。不知道有关的音位系统,试图根据发音去分析一种语音系统,是徒劳无益的。不了解有关的语法系统,试图去分析一种语义系统,同样是徒劳无益的。
霍凯特的《现代语言学教程》是美国结构主义描写语言学成熟阶段的带有总结性的著作,使我们初步了解了语言的构造及其特征,为我们了解语言演变的规律和探索语言演变过程提供了原则和方法,在语言学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参考文献:胡明扬主编《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