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录】《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时间:2019-05-15 11:00: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实录】《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实录】《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第一篇:【教学实录】《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学实录】《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师:我们刚刚学过一篇写爬山虎的课文——《爬山虎的脚》,作者是叶圣陶,你对他有哪些了解(学生谈论)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看老师写课题,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写:(师板书课题)注意“那”字的右耳刀是两笔.“绿”字的这一横稍稍长一点,这个字就漂亮了.这篇课文的题目是——

生:(读题目)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点评: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那” “绿”都不是生字,指导书写,看起来有些多此一举.但是,老师在书写课题时,确实应该让学生有事可干.同时让学生伸出手来跟老师写课题,提示不好写的字的写法,一方面是进行写字训练,同时更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让课堂每一分钟都有实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这一墙的爬山虎绿绿的,充满了生机,我们再读课题.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肖复兴,你们想知道他在课文里都写什么了吗 请放声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学生自读课文)

师:你们读得特别认真,我们一起来读读文中带着生字的词语.(师出示:客厅,黄昏,燥热,推荐,融洽,删掉,规范,春风拂面.学生读.)

师:春风从脸庞轻轻地拂过,什么感觉 应该怎么读

生:(读词)春风拂面.师:这才有春风拂面的感觉呢!(继续出示词语)

生:映入眼帘.师:映人眼帘的是什么呀 文中怎么说的,读读这句话.(出示课文语段)

生:(读)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师:同学们,我刚才听到“曲”这个字大家读得不太一样,有的渎qǔ,有的读qū,咱们怎么办(生答“查字典”)今天老师就给你们带来字典中的解释,你们看一看.(课件出示两种“曲”字的解释)

生:这个字应读qū,我是根据第一个解释,弯曲,跟直相对来判断的.师:你是根据这个解释来判断的,我们一起读这个词.师:这里有两组问,你们再来读读,想想第一组是写谁的,第二组是写谁的(课件出示:莫名其妙,愣住,意外,认真,乎和,质朴,学生自读)

生:第一组是写作者肖复兴的,第二组是写叶圣陶老爷爷的.师:作者肖复兴是用第一人称“我”来写的这篇课文.当时,他还是一个初中生,比你们大不了几岁.叫圣陶先生可是一位大作家.这两个人特别有缘,在这篇课文当中相遇了.你们想一想,《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爬山虎的脚》,两篇课文的题目中都带着爬山虎.不过,《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是写植物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还是写植物的吗

尘:它是写事的.师:是通过事情来写叶圣陶老爷爷的.对吗

师:再想想看,课文中写了叶圣陶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 围绕这两件事怎样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呢

细读课文,重点品味

(学生默读课文)

师:让我们一起交流交流.生:l—5自然段是写叶圣陶爷爷帮“我”修改文章.师:如果我们用简单的几个字概括,就是——

生:修改作文.(师板书)

生:6—10段是写叶圣陶老先生邀请“我”到他家做客.师:如也用四字概括,那就是:邀请作客.这样就更好了.(师板书)

点评:对四年级学生而言,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根据课文的逻辑顺序给课文分段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在这里没有直接要求学生分意义段,而是通过提示“这两件事怎样把课文分成两部分”的.学生把握了这两件事的开头结束就可以给课文分段了,这就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的指引,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试着运用.师:那么,让我们先来看课文的第一部分,看看自学提示(课件出示):默读课文第—段,思考: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 有什么感受 请同学们自学这部分,一会儿我们交流.请画出相关的内容,然后读一读这些句子.(学生自学后交流)

生:“我”看到叶老为“我”修改得很认真.师:从哪儿感受到的生:我是从“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这句话感受到的.师:“密密麻麻”什么样

生:把空格子都占满了.师:是啊,也许比你想象的还要满呢!让我们看一看叶老修改的作文原件.(课件展叶老修改的原件)

师:你们看,这可真是“密密麻麻”呀,几页纸上到处都是钩,直线,曲线……密密麻麻呀!同学们,我们怎样读这段话呢(学生自读,指名读)听了你的朗读,我眼前已经出现这“密密麻麻”的修改稿了.点评:这一课外资源的引入非常的及时,非常的巧妙,非常的有效,叶老修改文章的图片,让学生对“密密麻麻”这个词语有了鲜明的印象,更对文章中的这句话有了形象的感受.师:同学们.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又看到了什么呢生:(读)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师:同学们,咱们也读读这句话,看看“一张”和“一幅”有什么不一样,体会体会.生:用“幅”字更准确点.师:我们平时说:—张——(生齐答)纸.师:一幅——(生齐答)画.师:这样用字就准确了.叶老先生曾经说过,所谓好文章,只不过是选材精当一点儿,用词准确一点儿,话说得周密一点儿罢了.请你再仔细看看叶老先生的圈画,还看到了什么

生:(读)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 ”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师:这位同学把看到的读出来了,把感受也读给我们听了.同学们,你们看, “我”的原句是——(课件出示: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

师:叶老改成了——

生:(读)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师:你们注意到了吗 这句话上面有两个红色的修改符号,一个是“删除”(师板书),请伸小手来写一写,—个是“删改”(师板书),这“删除”和“删改”都有—个“删”字,这“删”字是怎么来的呢(出示课件)古时候,在纸还没有发明之前,人们就在兽骨和龟甲上刻字,后来还在竹片上刻宁,刻完以后用一根绳,把这些竹片串起来,就成了—“册”书,我们来看看“册”宁的演变过程,甲骨义,金义,篆书,隶书,楷书,也就是现在写的“册”字.同学们,古人要是写错了字怎么办呢 就用小刀给它挖去,这种方法就叫做“删”,所以你看,这“删”字就是什么 对,—个“册”字加—个立刀.要把“删”字写好,得注意点儿什么呀

生:左边的“册”字中间的一横要改成提.生:“册”字要写得瘦一点.师:(板书)这样写这个字就漂亮了.点评: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语言,先是体会叶老修改的妙处,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表达融在一起.处理“删”字,课件演示由“册”的形象入手,出示多种字体的演变,让学生感觉到了汉字的奇妙,并且留下深刻印象.感受“删”,是在对“册”感性认识上,用学生都能理解的方式,把“删”的字义带出来.这里的巧妙在于把汉字构字的规律揭示出来了.师:同学们,删改前和删改后的句子有什么不一样 同桌的同学合作着读读,体会体会.生:改后的句子把“包”字去掉,句子更加简洁明了“书皮”换成“包书纸”就更确切了.师:句意确切了,句子呢

生:句子更干净了.师:用书上的词说,就是——干净了,也规范了.师:(板书:规范)同学们,叶圣陶老先生给一个初中生这样仔细地修改作文,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受到了叶老的认真.师:那作者是怎么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呢

生:(读)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师:看到叶老这么为我修改作文,春风不仅吹到脸上,都吹到心里了,孩子们,我们该怎么渎呀 自已试试.(生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叶老先生给“我”修改的这篇作文只有1500多字,可就是这 1500多字的文章被叶老修改了100多处呢!所以——

生:(齐)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师:叶老先生当时是教育部的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他的工作可忙了,可他仍然会挤出时间来,为我们这些孩子一篇一篇地修改作文.所以——

生: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

暖,如春风拂面.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当时的叶老已经是年近70岁的人了,可老人还在牵挂着我们这些孩字们的成长呢!所以——

生:(读)我虽然末见叶老先生的画,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师:同学们,叶老先生此时在你心里还仅仅是一位认真的老人吗 他还是——个怎样的人

生:他还是一个温和的,慈祥的,尽责任的老人.师:是啊,他还是一位带给我们温暖的老人.生:他是一位对孩子的成长非常关心的人.师:他爱每一个孩子,他是一位教育家.点评:这个环节的处理,教师把重点转向指导学生读好作者的感受,叶老的修改已经体会得充分了,读者和作者一样都有了感受:教师指导学生读,从三个角度,先是从读者感受的角度,再是从作者的角度,然后再从读者的角度.教师的提示语,是为了让学生的读达到更高的层次,也是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有利于学生认识叶圣陶这个人.师:叶老先生不仅这样认真地批改我的作文,还在后面写了评语.这段评语不仅告诉了肖复兴,也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写好作文.请你们读读看.(生自由读)我们应该怎么写好作文

生:要写具体事实,这篇作文全是具体事实.师:再想想,还有什么要求

生:(读)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师:你从这里读出了什么

生:要想写得亲切自然,就得在这件事上深受感动.师:先得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同学们,你们想想,这则评语里写的都是“我”的优点,你们别忘了,叶老先生他密密麻麻地为“我”修改了100多处呢,你们有疑问吗

生:叶老为什么要那么认真地修改100多处

师:快读读第5自然段.知道为什么了吗

生:(读)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整合课文,升华情感

师:对,树立了“我”的信心,激励“我”写得更好,使“我”也走上了文学之路,(师板书)也成为了一位大作家.几十年后,肖复兴仍然不能忘记这件事,今天就让我们和肖复兴一起,再回忆当年的一幕一幕.(课件出示)

当翻到我的那一篇作文时,我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你们可以用上课文当中的话,选择其中的一句,先试着填一填.师:当翻到我的那一篇作文时,我——

生:一下子愣住了.师: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

生:感到叶老先生是一位带给我们温暖的人,如春风拂面.师: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

生:树立了写作的信心.师:孙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合作来读一读这段话.清你们读填写的部分.(师生合作读上面的内容)

读写结合,练习修改

师:今天我们和肖复兴一起,感受了叶老的平和,同时还学到了修改作文的方法.同学们,我们也来试着修改一下这句话,好吗(课件出示句子)先看看这句话有什么问题,再看看怎么修改.生:“王老师望着那张画象.”这里的“张”应该改成“幅”;还有,这个“象”字也错了,应该加上单人旁.师:还有吗

生:“这张画真像我呀!”改成“这张画画得真像我呀!”

拓展延伸,提出问题

师:这样一改,句子就规范了.同学们,看看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的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刚才我们学的课文的第一部分里面提到爬山虎了吗

生:没有.师:别着急,下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点评:教师出示句子目的在于展示这节课的学习成果.但是出示的句子,难度太低,学生不经考虑就可以照葫芦画瓢.如果学生不经过思考就可以获得答案,那这样的训练是无效的,就像数学课上照着例题做练习一样,当离开“模板”以后,学生没有了思维的框架,就不会做了.我建议如果要让学生改句子的话,不一定改与课文完全相似的句子.可以从“规范”的角度设计,让学生对语言的规范有比较深的感受,而不只是了解到“张”与“幅”这些在课文中已经讲清楚的语言运用.总评:

我认为这节课的特色有两个:一是把学习课文内容与学习语言表达融合在一起,二是始终把体会语言和理解人物融合在一起.语文的学习离不开教师有意识的语言训练,这是由语文学习的本质决定的.这篇文章的特色就是肖复兴在叙事的同时,展示了叶老修改文章的一个个细节.执教者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特点,巧妙地把学习文本,理解文本和理解语言表达交融在一起:让我们看到,在语文教学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教课文内容,也能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教师抓住了几个细致的地方,让学生体会汉语的特点.如读出词语的韵律与节奏,对“密密麻麻”的形象理解,引导学生领会“删”的字形与字义 教师也在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比如,出示“当翻到我的那一篇作文时,我 ”等三个完形填空,让学生填写句子.教师还能够利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指导朗读,不是要求学生读出某种心情或某种感受,而是用不同提示语引导学生带着感情去读.叶老在学生心中有一定的印象,可能主要还是来自《爬山虎的脚》,但是对叶老本人他们知之不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引导学生走近叶老.教师抓住了“认真”“平和”,让学生感受到“如春风拂面”,这些感受和叶老批改文章结合在一起,非常自然.另外,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把叶老的年龄,职位说出来, 虽然不是直接介绍,但是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一个“平和”的叶圣陶.这样对人物的理解就不是僵化的,概念的,而是真实可感的.

第二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实录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堪称楷模的作品与人品。

3.品读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在质疑中寻找学习的起点

师:一齐轻轻地读——

生:一次偶然的机遇,能够改变一个人终生的命运。

师:“偶然”改变“终生”,你们相信吗?写这句话的人是——

生:肖复兴。

师:他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走进他的成长故事,读——

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师:打开自学单,预习课文,你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课文写了我和叶圣陶之事,课题却用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师:一个同学在提问,其他同学应拿起笔,在课文相应的地方做记号。有同样问题的同学举手。

(十多个学生举起了手)

师:掌声送给这些同学,会读书会提问,你们读懂了课文写了我和叶圣陶之间的事情。

生:为什么作者说是模模糊糊懂得了?

生:为什么叶圣陶要帮我修改作文?

生:为什么叶圣陶要请我一个初中生去做客?

„„

师:学贵有疑。这些问题无外乎是围绕内容和表达来提,也就是“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来提。

——在事件与感受中整体感知

师:课文到底写了什么呢?来,拿出预习单,四人一组,完成“活动一”。

活动一

1.在组内读读生词,相互提醒难读或难理解的词语。

2.讨论:课文写了哪两件事?每一件事“我”的感受是怎样的?

(出示:推荐 删掉 余晖 黄昏 融洽 眼帘 动词 楷模 摇曳 曲线)

师:哪个组把你们认为难读或难理解的词语指出来,给同学们提个醒。

(一生带读)

师:一起字字咬准地读,注意把字形读到你的眼里、心里。

(齐读词语)

师:作者回忆了我和叶圣陶爷爷之间的哪几件事?每一件事分别有什么感受?

生:批改作业和做客交流。

师:每一件事有什么感受呢?哪个小组找到课文中的句子来说。

生:叶老为我批改作业,我的感受是“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把这个长句读成一个四字词语,就叫做——

生:春风拂面。

师: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春风拂面”吗?

生:春天的风吹到脸上。

师:这个“拂”,指的是轻轻地擦过。春天来了,柔柔的春风轻轻吹过脸庞,有什么感觉?

生:很柔和。

生:很清爽。

师:吹面不寒杨柳风,清爽、舒适。第二件事的感受?

生:叶老要我做客,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和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一生读,齐读)

师: 也把这句话读成一个四字词,就是——

生:堪称楷模。

师:给“楷模”换一个近义词

生:榜样。

师:观察两个字的偏旁,猜猜楷模这个词和什么有关?

生:“楷”和“模”最早指的都是“树”。

师:“楷树”刚直挺拔,自古是尊师重教的象征,孔子的弟子就曾经从卫国把楷树移到孔子墓前。

生:相传模树树叶色泽纯正,是各种树的榜样,最早在周公墓前。

师:后人把这两个字放到一起,把高风亮节、有表率作用的人,叫做——

生:楷模。

师:竖着看板书,你们发现了吗,左边写的是——

生:事情

师:右边写的是

生:感受。

师:一件事,一次深刻的感受;一件事,一次深刻的感受。每一件事里都写了感受,我们就联系事情,体会感受。

——在深入地体会中品读

师: 拿出我们的共学单,完成活动二。

活动二

1.任选一件事读一读,哪些词句打动了你,圈画下来。

2.小组讨论:透过这些词句,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读书、交流,教师巡视)

师:哪个小组先来谈谈。

(小组初交流,4组)

师:你们知不知道叶老为什么要给我批改作文?

生:作文要印成书。

师:从中你看出叶老的什么?

生:认真。

师:我们一起去细看被叶老批改的那篇作文,打开本子---------

生:“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放下手中的课文,自由地读读,读到哪个词会提起你的心,让你感受到认真、春风拂面?

生1:密密麻麻,说明很认真。

师:这就是语词的感觉,送进去读读。

(生1读句子)

师:每个人关注的词语不一样,还有?

生2:到处,看出批改的非常多。

师:那就把你的感受送进去——

(生2读句子)

师:到处、密密麻麻,这密密麻麻联系上文,指的是——

生: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

师:密密麻麻,联系下文,指的是——

生:是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孩子们,这就是叶老批改的文章,共有160多处的修改呢。

(生诧异)

师:平常哪些同学修改过自己的作文?

(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师:随机采访一下,你每一处是随便圈画的吗?

生:不是,每一个地方都要认真想。

师:你呢?

生:都是仔细琢磨出来的。

师:难怪作者透过这160多处仔细琢磨的圈圈画画,感受到—(引读)

生:我虽然未见„„

师:当我回到家,仔细看了几遍叶老的修改——

生: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师:就一个字,一个词,好像也说得过去呀,叶老有必要这样改吗?

生:改了就更准确。

生:句子更干净。

师:一个字都不能马虎啊,这让我想起叶老的一句话——

生: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师:叶老认为读文章一个字都不能放过,对要发表的作文,他也用这个要求一字一词地批改。

师:不仅如此,作文后面还有一则评语呢。

(一生读)

师:不对呀,叶老不是修改了160多处吗?他的评语应当是:用字不够准确,句子不够干净。文中的一些长句子变成短句子,意思更明确。

生:叶老为了保护我的自信心。

师: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带给我温暖。所以,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

生读。

师:同学们,这就是为肖复兴批改作文的叶圣陶老爷爷。当时,他68岁的高龄了,担任了国家教育部副部长,是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作家。白天,他日复一日有做不完的工作;晚上,他拿起20篇作文,一篇一篇、一字一句地批改。看到这样的画面,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生:我很感动。

生:叶圣陶老爷爷很辛苦。

师:这春风哪里仅仅是吹到了脸上,它还吹到了我们的——

生:心里。

师:所以,我,你,在座的每一个同学,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

(指生1读)

师:吹到心里了吗?谁再读?

(指生2读)

(齐读)

师:刚才,我们在联系事情的基础上,借助叶老的资料,深入体会了感受,这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继续用这两种方法,交流我第一次见到叶老先生的感受,你们找到哪些语句?

生:叶老见了我,像会见„„

师:叶老为什么要邀“我”做客?

说说。

生: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师:(出示句子)交谈中有两个带融字的词语(“融洽”和“融化”变红)读读这两个词。

生:选第二个解释,调和,和谐。

师:那融洽就是——

生:感情和谐,关系亲密

师:再看看融化的融应该选哪个解释?

生:选第一个固体受热变软和化为流体。

师:我们常说冰雪融化,而文中我小小的心融化了,这是什么意思呢?

生:应该是把我小小的心感动了。

生:叶老的关爱把我感动了。

生:我的心里顿时涌起了一股暖流。

师:请你通过读感动传达出来。

生读。

师:(出示插图)你们看,这是叶老和肖复兴,一位是国家教育部副部长,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作家,一个是普普通通的中学生;一个是70岁的老人,一个是15岁的少年,他们才第一次见面,交谈却得那么融洽,透过这个“融洽”,你感受到叶老的什么?

生:我感受到叶老很和蔼。

生:叶老很平和。

生:叶老非常平易近人。

生:叶老很真诚地对待我。

师:是呀,所以作者第一次见作家就有这样的感受——

生:(读句子二)

师:想知道他们当时谈了些什么吗?来看看肖复兴在原文中写到的(出示《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原文》,指名朗读)瞧,在那次交谈中,叶老告诉他(学生读“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这是叶老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他鼓励作者(学生读“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楚我们的历史更不行。”)这是叶老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呀。

师:在看课文插图的时候,你们关注到书房挂着的对联了吗?(出示插图,对联放大)

生:“得失赛翁马,襟怀孺子牛”。

师: 叶老从不把个人得失放在心上,像孺子牛那样勤恳,踏实,胸襟广阔。这幅对联不就是叶老人品的真实写照吗?所以我非常庆幸——

生:(读句子二)

师:15岁的那年,我还仅仅是模模糊糊懂得了,刚才你问得好,能给模模糊糊找一个反义词吗?

生:清清楚楚

师:是呀,15岁的时候,我的感受还没有那么深刻,那么清晰,只能是——

生:模模糊糊的。

师:联系事件,联系资料,我们的感受更深刻了。两次感受与事情是怎么写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发现,第一次感受是放在事情的中间,第二次事情在前,感受——

生:在后。

师:其实还有一种顺序,叫感受在前,生:事情在后

活动三:

小组讨论:你们组最欣赏哪一种顺序,为什么?

1.感受在前,事情在后。2.事情在前,感受在后。3.感受在事情叙述的中间。

我们组选择第 种写法。理由是

——在表达的赏析中美读

师:学到这,我们还有一个大问题,那就是“为什么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这爬山虎和事情到底是什么关系? 拿起共学单,继续来研究。活动四

先划出三处写爬山虎的句子,再小组讨论:“我”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看到爬山虎的,当时的心情怎样。

(出示: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

师:这是在什么情况下看到的爬山虎?

生:刚进里院。

师:我第一次见大作家,心情呢?

生:紧张。

师:看到绿葱葱的爬山虎,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好多了。

师:表面上写爬山虎,其实写出了作者的心情,这叫——

生:以景写情。

师:第二处爬山虎的句子,哪组来展示?

生读。

师:这又是在什么情况下看到的?

生:交谈得很融洽。

师:屋内人和人很融洽,屋外的爬山虎也与我们的谈话很融洽,我们分角色读一读。老师读屋内,你们推荐一位同学读屋外

(师生分角色朗读)

师:屋内、屋外,融为一体。这就叫做——

生:情景交融。

师:第三处呢?一起读。

生读: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师:有了前两句的基础,你们觉得总是那么绿着的,仅仅是爬山虎吗?

生:不是。

师:这个绿着的也许是哪件事情,也许是深刻的感受,也许是叶老的教导,也许还有一言一行„„请以“在“我”的脑海里,总是“绿”着的是,也是 ”的句式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配乐,生练笔。)

生:总是绿着的是叶老为我修改作文的情景,也是邀请我到他家做客的情景。

师:成长途中的两件事,铭刻在心。

生:总是绿着的是批改的圈圈钩钩,也是那些密密麻麻的小字。

师:堪称楷模的作品,他忘不了。

生:总是绿着的是叶老与他握手的情景,也是交谈时的融洽。

师:在我眼前绿着的,不仅是那虎虎生机的爬山虎,还有叶老那堪称楷模的人品和作品。爬山虎已不单单是景,还凝聚着浓厚的情。所以,课题叫做——

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师:怎样的爬山虎?

生:绿绿的

师:还是模模糊糊的吗?

生:茂盛的

师:印在心里,清晰、深刻的。那片,和“那”相对的字是——

生:“这”

师:如果爬山虎就在你的眼前,可以说——

生:这片绿绿的爬山虎。

师:读到“那片”,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爬山虎不在眼前,离得很远

师:爬山虎距离作者很远,时间相隔很久,暗示浓浓的回忆呀。再读题——

——在情感的升华中延读

师:肖复兴遇到了叶老先生,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成为了著名的主编肖复兴也常常帮别人修改作文,知道吗?我们手上用的语文课文,很多就是经他的手修改后,编进语文书的。好些课文,还是我们学过的呢。

生读:去年的树、卡罗纳、白鹅、触摸春天、巨人的花园

师:在修改这些作家的文章时,他写下了这些修改意见:

生:把每一个句子写好;要避免重复;语言的规范和生动;注意细微的地方;去掉多余的连词„„

师:这些话熟悉吗?好像谁说的?

生:叶圣陶

师:叶老先生对他的影响太大了,所以肖复兴会这样深情地说——一次偶然的机遇,能够改变一个人终生的命运。”这句话就是肖复兴原文中的第一句话。其实原文还有一个副标题,读——

生:怀念叶圣陶先生

师:每当作者眼前展现爬山虎的时候,就会深情地怀念起——

生:叶圣陶先生

师:每当想起叶圣陶先生,眼前总会展现

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师:那绿绿的爬山虎中到底还藏着多少需要探究的秘密呢?据说,叶圣陶家的小院里还有芳香的桂树、火红的枫叶,为什么肖复兴只见到爬山虎,偏偏用爬山虎来怀念叶老呢?如果你也有这些问题,甚至还有更多的问题,请课后阅读这本书《肖复兴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到书中去找答案吧。

也把感受送进去,读——

生1: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师:“那片”在那片后面稍稍停顿,突出“绿绿的”,一起读

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第三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实录2

语文:春风拂面的感觉——《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实录及点评

来源:互联网 要点: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收藏

编辑点评: 人教版课标本 四年级语文上册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教学实录信息由沪江小学资源网提供

本文相关应用

    鼠标划词关闭划词 收藏 评论 打印

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师:我们刚刚学过一篇写爬山虎的课文——《爬山虎的脚》,作者是叶圣陶,你对他有哪些了解?(学生谈论)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看老师写课题,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写:(师板书课题)注意“那”字的右耳刀是两笔。“绿”字的这一横稍稍长一点,这个字就漂亮了。这篇课文的题目是——

生:(读题目)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点评: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那”“绿”都不是生字,指导书写,看起来有些多此一举。但是,老师在书写课题时,确实应该让学生有事可干。同时让学生伸出手来跟老师写课题,提示不好写的字的写法,一方面是进行写字训练,同时更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让课堂每一分钟都有实效。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这一墙的爬山虎绿绿的,充满了生机,我们再读课题。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肖复兴,你们想知道他在课文里都写什么了吗?请放声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学生自读课文)

师:你们读得特别认真,我们一起来读读文中带着生字的词语。(师出示:客厅、黄昏、燥热、推荐、融洽、删掉、规范、春风拂面。学生读。)

师:春风从脸庞轻轻地拂过,什么感觉?应该怎么读?

生:(读词)春风拂面。

师:这才有春风拂面的感觉呢!(继续出示词语)

生:映入眼帘。

师:映人眼帘的是什么呀?文中怎么说的,读读这句话。(出示课文语段)

生:(读)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同学们,我刚才听到“曲”这个字大家读得不太一样,有的渎qǔ,有的读qū,咱们怎么办?(生答“查字典”)今天老师就给你们带来字典中的解释,你们看一看。(课件出示两种“曲”字的解释)

生:这个字应读qū,我是根据第一个解释,弯曲,跟直相对来判断的。

师:你是根据这个解释来判断的,我们一起读这个词。

师:这里有两组问,你们再来读读,想想第一组是写谁的,第二组是写谁的?

(课件出示:莫名其妙、愣住、意外、认真、乎和、质朴,学生自读)

生:第一组是写作者肖复兴的,第二组是写叶圣陶老爷爷的。

师:作者肖复兴是用第一人称“我”来写的这篇课文。当时,他还是一个初中生,比你们大不了几岁。叫圣陶先生可是一位大作家。这两个人特别有缘,在这篇课文当中相遇了。你们想一想,《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爬山虎的脚》,两篇课文的题目中都带着爬山虎。不过,《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是写植物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还是写植物的吗?

尘:它是写事的。

师:是通过事情来写叶圣陶老爷爷的。对吗?

师:再想想看,课文中写了叶圣陶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围绕这两件事怎样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呢?

细读课文,重点品味

(学生默读课文)

师:让我们一起交流交流。

生:l—5自然段是写叶圣陶爷爷帮“我”修改文章。

师:如果我们用简单的几个字概括,就是——

生:修改作文。(师板书)

生:6—10段是写叶圣陶老先生邀请“我”到他家做客。

师:如也用四字概括,那就是:邀请作客。这样就更好了。(师板书)

点评:对四年级学生而言,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根据课文的逻辑顺序给课文分段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在这里没有直接要求学生分意义段,而是通过提示“这两件事怎样把课文分成两部分”的。学生把握了这两件事的开头结束就可以给课文分段了,这就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的指引,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试着运用。

师:那么,让我们先来看课文的第一部分,看看自学提示(课件出示):默读课文第—段,思考: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请同学们自学这部分,一会儿我们交流。请画出相关的内容,然后读一读这些句子。(学生自学后交流)

生:“我”看到叶老为“我”修改得很认真。

师:从哪儿感受到的?

生:我是从“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这句话感受到的。

师:“密密麻麻”什么样?

生:把空格子都占满了。

师:是啊,也许比你想象的还要满呢!让我们看一看叶老修改的作文原件。(课件展叶老修改的原件)

师:你们看,这可真是“密密麻麻”呀,几页纸上到处都是钩、直线、曲线……密密麻麻呀!同学们,我们怎样读这段话呢?(学生自读,指名读)听了你的朗读,我眼前已经出现这“密密麻麻”的修改稿了。

点评:这一课外资源的引入非常的及时、非常的巧妙、非常的有效,叶老修改文章的图片,让学生对“密密麻麻”这个词语有了鲜明的印象,更对文章中的这句话有了形象的感受。

师:同学们。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又看到了什么呢?

生:(读)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师:同学们,咱们也读读这句话,看看“一张”和“一幅”有什么不一样,体会体会。

生:用“幅”字更准确点。

师:我们平时说:—张——(生齐答)纸。

师:一幅——(生齐答)画。

师:这样用字就准确了。叶老先生曾经说过,所谓好文章,只不过是选材精当一点儿,用词准确一点儿,话说得周密一点儿罢了。请你再仔细看看叶老先生的圈画,还看到了什么?

生:(读)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这位同学把看到的读出来了,把感受也读给我们听了。同学们,你们看,“我”的原句是——(课件出示: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

师:叶老改成了——

生:(读)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师:你们注意到了吗?这句话上面有两个红色的修改符号,一个是“删除”(师板书),请伸小手来写一写,—个是“删改”(师板书),这“删除”和“删改”都有—个“删”字,这“删”字是怎么来的呢?(出示课件)古时候,在纸还没有发明之前,人们就在兽骨和龟甲上刻字,后来还在竹片上刻宁,刻完以后用一根绳,把这些竹片串起来,就成了—“册”书,我们来看看“册”宁的演变过程、甲骨义、金义、篆书、隶书、楷书,也就是现在写的“册”字。同学们,古人要是写错了字怎么办呢?就用小刀给它挖去,这种方法就叫做“删”,所以你看,这“删”字就是什么?对,—个“册”字加—个立刀。要把“删”字写好,得注意点儿什么呀?

生:左边的“册”字中间的一横要改成提。

生:“册”字要写得瘦一点。

师:(板书)这样写这个字就漂亮了。

点评: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语言,先是体会叶老修改的妙处,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表达融在一起。处理“删”字,课件演示由“册”的形象入手,出示多种字体的演变,让学生感觉到了汉字的奇妙,并且留下深刻印象。感受“删”,是在对“册”感性认识上,用学生都能理解的方式,把“删”的字义带出来。这里的巧妙在于把汉字构字的规律揭示出来了。

师:同学们,删改前和删改后的句子有什么不一样?同桌的同学合作着读读,体会体会。

生:改后的句子把“包”字去掉,句子更加简洁明了“书皮”换成“包书纸”就更确切了。

师:句意确切了,句子呢?

生:句子更干净了。

师:用书上的词说,就是——干净了,也规范了。

师:(板书:规范)同学们,叶圣陶老先生给一个初中生这样仔细地修改作文,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受到了叶老的认真。

师:那作者是怎么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呢?

生:(读)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看到叶老这么为我修改作文,春风不仅吹到脸上,都吹到心里了,孩子们,我们该怎么渎呀?自已试试。(生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叶老先生给“我”修改的这篇作文只有1500多字,可就是这1500多字的文章被叶老修改了100多处呢!所以——

生:(齐)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叶老先生当时是教育部的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他的工作可忙了,可他仍然会挤出时间来,为我们这些孩子一篇一篇地修改作文。所以——

生: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当时的叶老已经是年近70岁的人了,可老人还在牵挂着我们这些孩字们的成长呢!所以——

生:(读)我虽然末见叶老先生的画,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同学们,叶老先生此时在你心里还仅仅是一位认真的老人吗?他还是——个怎样的人?

生:他还是一个温和的、慈祥的、尽责任的老人。

师:是啊,他还是一位带给我们温暖的老人。

生:他是一位对孩子的成长非常关心的人。

师:他爱每一个孩子,他是一位教育家。

点评:这个环节的处理,教师把重点转向指导学生读好作者的感受,叶老的修改已经体会得充分了,读者和作者一样都有了感受:教师指导学生读,从三个角度,先是从读者感受的角度,再是从作者的角度,然后再从读者的角度。教师的提示语,是为了让学生的读达到更高的层次,也是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有利于学生认识叶圣陶这个人。

师:叶老先生不仅这样认真地批改我的作文,还在后面写了评语。这段评语不仅告诉了肖复兴,也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写好作文。请你们读读看。(生自由读)我们应该怎么写好作文?

生:要写具体事实,这篇作文全是具体事实。

师:再想想,还有什么要求?

生:(读)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师:你从这里读出了什么?

生:要想写得亲切自然,就得在这件事上深受感动。

师:先得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同学们,你们想想,这则评语里写的都是“我”的优点,你们别忘了,叶老先生他密密麻麻地为“我”修改了100多处呢,你们有疑问吗?

生:叶老为什么要那么认真地修改100多处?

师:快读读第5自然段。知道为什么了吗?

生:(读)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整合课文,升华情感

师:对,树立了“我”的信心,激励“我”写得更好,使“我”也走上了文学之路,(师板书)也成为了一位大作家。几十年后,肖复兴仍然不能忘记这件事,今天就让我们和肖复兴一起,再回忆当年的一幕一幕。(课件出示)

当翻到我的那一篇作文时,我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

你们可以用上课文当中的话,选择其中的一句,先试着填一填。

师:当翻到我的那一篇作文时,我——

生:一下子愣住了。

师: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

生:感到叶老先生是一位带给我们温暖的人,如春风拂面。

师: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

生: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师:孙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合作来读一读这段话。清你们读填写的部分。(师生合作读上面的内容)

读写结合,练习修改

师:今天我们和肖复兴一起,感受了叶老的平和,同时还学到了修改作文的方法。同学们,我们也来试着修改一下这句话,好吗?(课件出示句子)先看看这句话有什么问题,再看看怎么修改。

生:“王老师望着那张画象。”这里的“张”应该改成“幅”;还有,这个“象”字也错了,应该加上单人旁。

师:还有吗?

生:“这张画真像我呀!”改成“这张画画得真像我呀!”

拓展延伸,提出问题

师:这样一改,句子就规范了。同学们,看看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的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刚才我们学的课文的第一部分里面提到爬山虎了吗?

生:没有。

师:别着急,下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点评:教师出示句子目的在于展示这节课的学习成果。但是出示的句子,难度太低,学生不经考虑就可以照葫芦画瓢。如果学生不经过思考就可以获得答案,那这样的训练是无效的,就像数学课上照着例题做练习一样,当离开“模板”以后,学生没有了思维的框架,就不会做了。我建议如果要让学生改句子的话,不一定改与课文完全相似的句子。可以从“规范”的角度设计,让学生对语言的规范有比较深的感受,而不只是了解到“张”与“幅”这些在课文中已经讲清楚的语言运用。

总评:

我认为这节课的特色有两个:一是把学习课文内容与学习语言表达融合在一起,二是始终把体会语言和理解人物融合在一起。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教师有意识的语言训练,这是由语文学习的本质决定的。这篇文章的特色就是肖复兴在叙事的同时,展示了叶老修改文章的一个个细节。执教者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特点,巧妙地把学习文本、理解文本和理解语言表达交融在一起:让我们看到,在语文教学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教课文内容,也能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教师抓住了几个细致的地方,让学生体会汉语的特点。如读出词语的韵律与节奏,对“密密麻麻”的形象理解,引导学生领会“删”的字形与字义教师也在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比如,出示“当翻到我的那一篇作文时,我”等三个完形填空,让学生填写句子。教师还能够利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指导朗读,不是要求学生读出某种心情或某种感受,而是用不同提示语引导学生带着感情去读。

叶老在学生心中有一定的印象,可能主要还是来自《爬山虎的脚》,但是对叶老本人他们知之不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引导学生走近叶老。教师抓住了“认真”“平和”,让学生感受到“如春风拂面”,这些感受和叶老批改文章结合在一起,非常自然。另外,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把叶老的年龄、职位说出来,虽然不是直接介绍,但是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一个“平和”的叶圣陶。这样对人物的理解就不是僵化的、概念的,而是真实可感的。

第四篇:【教学实录】《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上课

【教学实录】《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师:我们刚刚学过一篇写爬山虎的课文——《爬山虎的脚》,作者是叶圣陶,你对他有哪些了解?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看老师写课题,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写:注意“那”字的右耳刀是两笔.“绿”字的这一横稍稍长一点,这个字就漂亮了.这篇课文的题目是——(读题目)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师:同学们,这一墙的爬山虎绿绿的,充满了生机,我们再读课题.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肖复兴,你们想知道他在课文里都写什么了吗 请放声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师:你们读得特别认真,我们一起来读读文中带着生字的词语.(师出示:客厅,黄昏,燥热,推荐,融洽,删掉,规范,春风拂面.学生读.)师:春风从脸庞轻轻地拂过,什么感觉 应该怎么读 生:(读词)春风拂面.师:映人眼帘的是什么呀 文中怎么说的,读读这句话.(出示课文语段)生:(读)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师:我刚才听到“曲”这个字大家读得不太一样,有的渎qǔ,有的读qū,.(两种“曲”字的解释)生:这个字应读qū,我是根据第一个解释,弯曲,跟直相对来判断的.师:课文中写了那两个人的故事?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故事? 生:写作者肖复兴和叶圣陶老爷爷的.师:作者肖复兴是用第一人称“我”来写的这篇课文.当时,他还是一个初中生,比你们大不了几岁.叶圣陶先生可是一位大作家.这两个人特别有缘,在这篇课文当中相遇了.你们想一想,《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爬山虎的脚》,两篇课文的题目中都带着爬山虎.不过,《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是写植物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还是写植物的吗 ?

尘:它是写事的.师:是通过事情来写叶圣陶老爷爷的.对吗

师:再想想看,课文中写了叶圣陶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 围绕这两件事怎样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呢

细读课文,重点品味

师:让我们一起交流交流.生:l—5自然段是写叶圣陶爷爷帮“我”修改文章.师:如果我们用简单的几个字概括,就是——修改作文.(师板书)生:6—10段是写叶圣陶老先生邀请“我”到他家做客.师:如也用四字概括,那就是:邀请作客.(师板书)

师:那么,让我们先来看课文的第一部分,默读课文第—段,思考: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 ?有什么感受 ?请画出相关的内容,然后读一读这些句子.生:“我”看到叶老为“我”修改得很认真.师:从哪儿感受到的

生:我是从“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这句话感受到的.师:“密密麻麻”什么样

生:把空格子都占满了.师:是啊,也许比你想象的还要满呢!让我们看一看叶老修改的作文原件.师:你们看,这可真是“密密麻麻”呀,几页纸上到处都是钩,直线,曲线„„密密麻麻呀!同学们,我们怎样读这段话呢(学生自读,指名读)听了你的朗读,我眼前已经出现这“密密麻麻”的修改稿了.师:同学们.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又看到了什么呢

生:(读)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师:同学们,咱们也读读这句话,看看“一张”和“一幅”有什么不一样,体会体会.生:用“幅”字更准确点.师:我们平时说:—张——纸.师:一幅——画.师:这样用字就准确了.叶老先生曾经说过,所谓好文章,只不过是选材精当一点儿,用词准确一点儿,话说得周密一点儿罢了.请你再仔细看看叶老先生的圈画,还看到了什么

生:(读)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 ”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师:同学们, “我”的原句是(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师:叶老改成了——

生:(读)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师:你们注意到了吗 这句话上面有两个红色的修改符号,一个是“删除”(师板书),请伸小手来写一写,—个是“删改”(师板书),这“删除”和“删改”都有—个“删”字,这“删”字是怎么来的呢 ?生:左边的“册”字中间的一横要改成提.师:同学们,删改前和删改后的句子有什么不一样 同桌合作着读读,体会体会.生:改后的句子把“包”字去掉,句子更加简洁明了“书皮”换成“包书纸”就更确切了.师:句意确切了,句子呢

生:句子更干净了.师:用书上的词说,就是——干净了,也规范了.师:(板书:规范)同学们,叶圣陶老先生给一个初中生这样仔细地修改作文,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受到了叶老的认真.师:那作者是怎么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呢

生:(读)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师:看到叶老这么为我修改作文,春风不仅吹到脸上,都吹到心里了,同学们,我们该怎么读呀。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叶老先生给“我”修改的这篇作文只有1500多字,可就是这 1500多字的文章被叶老修改了100多处呢!所以——

生:(齐)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师:叶老先生当时是教育部的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他的工作非常繁忙,可他仍然会挤出时间来,为我们这些孩子一篇一篇地修改作文.所以——

生: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当时的叶老已经是年近70岁的人了,可老人还在牵挂着我们这些孩字们的成长呢!所以——

生:(读)我虽然末见叶老先生的画,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师:同学们,叶老先生此时在你心里还仅仅是一位认真的老人吗?他还是——个怎样的人

生:他还是一个温和的,慈祥的,尽责任的老人.师:是啊,他还是一位带给我们温暖的老人.生:他是一位对孩子的成长非常关心的人.师:他爱每一个孩子,他是一位教育家.师:叶老先生不仅这样认真地批改我的作文,还在后面写了评语.这段评语不仅告诉了肖复兴,也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写好作文.请你们读读看:我们应该怎么写好作文。

生:要写具体事实,这篇作文全是具体事实.师:再想想,还有什么要求

生:(读)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 这样亲切自然.师:你从这里读出了什么

生:要想写得亲切自然,就得在这件事上深受感动.师:先得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同学们,你们想想,这则评语里写的都是“我”的优点,你们别忘了,叶老先生他密密麻麻地为“我”修改了100多处呢,你们有疑问吗?

生:叶老为什么要那么认真地修改100多处

师:快读读第5自然段.知道为什么了吗

生:(读)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整合课文,升华情感

师:对,树立了“我”的信心,激励“我”写得更好,使“我”也走上了文学之路,(师板书)也成为了一位大作家.几十年后,肖复兴仍然不能忘记这件事,今天就让我们和肖复兴一起,再回忆当年的一幕一幕.(课件出示)当翻到我的那一篇作文时,我()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

你们可以用上课文当中的话,选择其中的一句,先试着填一填.师:当翻到我的那一篇作文时,我—— 生:一下子愣住了.师: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

生:感到叶老先生是一位带给我们温暖的人,如春风拂面.师: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 生:树立了写作的信心.师: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合作来读一读这段话.你们读填写的部分.读写结合,练习修改

师:今天我们和肖复兴一起,感受了叶老的平和,同时还学到了修改作文的方法.同学们,我们也来试着修改一下这句话,好吗(课件出示句子)先看看这句话有什么问题,再看看怎么修改.生:“王老师望着那张画象.”这里的“张”应该改成“幅”;还有,这个“象”字也错了,应该加上单人旁.师:还有吗

生:“这张画真像我呀!”改成“这张画画得真像我呀!” 拓展延伸,提出问题

师:这样一改,句子就规范了.同学们,看看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的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刚才我们学的课文的第一部分里面提到爬山虎了吗 ?

生:没有.师:别着急,下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实录 上课:

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

生: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看老师写课题,你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写。(师板书课题)注意“那”字的右耳刀是两笔。绿字的这一横稍稍长一点,这个字就漂亮了。这篇课文的题目是—— 生:(读题目)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师:同学们,这一墙的爬山虎绿绿的,充满了生机,我们再读课题。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肖复兴,你们想知道他在课文里都写什么了吗?请打开课文,放开声音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正确,把语句读通顺了。开始读吧。(学生自读课文。)

师:你们读得特别认真,同桌之间再互相读一读课文中带着生字的词语。(学生自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师出示词语,学生领读、齐读。)客厅、皇冠、燥热、推荐、融洽、删掉、规范、春风拂面

师:春风从脸庞轻轻地拂过,应该怎么读这个词呀?再试试。生:春风拂面 师:这样读才舒服呢!再读。(继续出示词语)生:映入眼帘 师:眼帘指的是谁呀?看看文中是怎么说的,来,读读这句话。(出示课文语段)请你读一读。

生读: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师:同学们,我刚才听到这个字(曲)大家刚才读得不太一样,有的读qǔ,有的读qū,咱们怎么办? 生:查字典。

师:今天老师就给你们带来字典中的解释,你来选择哪一个?为什么?(课件出示两种“曲”字的解释。)生:这个字应读qū,我是根据第一个解释,弯曲,跟直相对来判断的。曲线。师:哦,你是根据这个解释来判断的。我们一起读读这个词。

生齐读:曲线。师:这里有两组词,你们再来读读,想想第一组是写谁的,第二组是写谁的?(课件出示:

莫名其妙 愣住 意外

认真平和 质朴(学生自读)

生:第一组是作者的表情,第二组是叶圣陶老爷爷的表情。师:作者是谁? 生:是肖复兴。

师:作者肖复兴是用第一人称“我”来写的这篇课文。当时,他只是一个初中生,比你们大不了几岁。第二组词是写谁的? 生:叶圣陶 师:叶圣陶先生可是一位——

生:大作家。师:没错。这两个人特别有缘,在这篇课文当中相遇了。你们想一想,《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爬山虎的脚》,两篇课文的题目中都带着—— 生:爬山虎。

师:对了,不过《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是写植物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还是写植物的吗?它是写—— 生:人的。生:写事的。

师:是通过事情来写叶圣陶老爷爷的。对吗?再想想看,课文中写了叶圣陶老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啊?这两件事又是怎样把课文分成了两部分呢?默读课文。学生默读课文,师行间巡视,并提醒学生:默读课文书平放,这样更便于学习。师:让我们抬起头来,一起交流交流。

生:1-5自然段是写叶圣陶爷爷帮“我”修改文章。师:如果我们用简单的几个字概括,就是—— 生:修改文章。师:修改作文。(师板书)

生:6-10段是写叶圣陶老生邀请“我”到他家做客。师:如也用四字概括,那就是:邀请作客。这样就更好了。(师板书)师:同学们,你们也都和他们的分法一样吗? 生:一样。

师:那么,让我们先来看课文的第一部分,看看自学提示(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第一段,思考: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请同学们自学这部分,一会儿我们交流。请画出相关的内容,然后轻轻地读一读这些句子。(学生自学)

师:让我们来交流交流吧。生:(读)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师:读得真准确。孩子们,“我”看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 生:很认真。师:你从哪儿感到到的?

生:我是从“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这句话感受到的。师:同学们,这“密密麻麻”什么样,你知道吗? 生:把空格子都占满了。

师:是啊,也许比你想象的还要满呢!让我们看一看叶老修改的作文。(课件展 示叶老修改的原件)

师:你们看,这可真是“密密麻麻”呀,几页纸上到处都是钩、直线、曲线„„密密麻麻呀!同学们,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来,读读吧。学生自读。指名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眼前已经出现这“密密麻麻”的修改稿了。同学们,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又看到了什么呢? 生:(读)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师:同学们,咱们也读读这句话,看看“一张”和“一幅”有什么不一样吗?体会体会。生:“一张画像”的“张”和“一幅画像”的“幅”字在画像上,“幅”字用得会更准确一点。师:我们平时说:一张—— 生:(齐)纸 师:一幅—— 生:画

师:这样用字就准确了。(师板书)叶老先生曾经说过,所谓的好文章,只不过是选材精当一点儿,用词准确一点儿,话说得周密一点儿罢了。请你再仔细看看叶老先生的圈画,还看到了什么? 生:(读)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师:这位同学把看到的读出来了,把感受也读给我们听了。同学们,你们看,我的原句是——(课件出示)生:(读)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 师:叶老改成了—— 生:(读)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师:你们注意到了吗?这句话上面有两个红色的修改符号,一个是“删除”(师板书),请伸出手来写一写,一个是“删改”(师板书)。这“删除”和“删改”都有一个“删”字,那这“删”字是怎么来的呢?(出示课件)古时候,在纸还没有发明之前,人们就在兽骨和龟甲上写字,后来还在竹片上写字,写完以后用一根绳,把这些竹片串起来,就成了一“册”书,我们来看看“册”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也就是现在写的“册”字。同学们,古人要是写错了字怎么办呢?就要小刀给它挖下去,这种方法就叫做“删”,所以你看,这“删”字就是什么?对,一个“册”字加一个立刀。那要把“删”字写好,得注意点儿什么呀? 生:左边的“册”字中间的一横要改成提。生:“册”字要写得瘦一点。师:(板书)这样写这个字就漂亮了。同学们,删改前和删改后的句子有什么不一样?同桌的两个同学合作着读一读,体会体会,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生:改后的句子把“包”字去掉,句子更加简洁明了。“书皮”换成“包书纸”就更加的确切了。师:句意是确切了,但句子呢? 生:句子更干净了。师:用书上的词说,就是—— 生:干净了,也规范了。师:对了。(板书:规范)同学们,叶圣陶老先生给一个初中生这样认真仔细地修改作文,你都感受到什么了? 生:我感受到了叶老的认真。师:那作者是怎么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呢? 生:(读)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看到叶老这么为我修改作文,春风不仅吹到脸上,都吹到心里了,孩子们,我们该怎么读呀?自己试试。生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叶老先生给“我”修改的这篇作文有1500多字,可叶老就是把这1500多字的文章修改了100多处呢!所以,“我”这样说—— 生齐读: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叶老先生当时是教育部的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他的工作可忙了,可他仍然会挤出时间来,为我们这些孩子一篇一篇地修改作文。(音乐起)所以,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 生: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当时的叶老已经是年近70岁的人了,可老人还在牵挂着我们这些孩子们的成长呢!所以—— 生:(读)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同学们,叶老先生此时在你心里还仅仅是一位认真的老人吗?他还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生:他还是一个温柔的、慈祥的、尽责任的老人。师:是啊,他还是一位带给我们温暖的老人。生:他还是一位慈祥的老人。

师:他爱每一个孩子,他是一位教育家。生:他是一位对孩子的成长非常关心的人。

师:他给予了我们每一个孩子无尽的关爱。(师板书)叶老先生不仅这样认真地批改我的作文,还在后面写了评语。这段评语不仅告诉了肖复兴,也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写好作文。请你们读读看。生自由读。

师:我们应该怎么写好作文。

生:要写具体事实。这篇作文全是具体事实。生:从具体事实中透出对王老师的敬爱。

师:写好作文还有什么要求? 生:(读)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师:你从这里读出了什么?

生:要想写得亲切自然,就得在这件事上深爱感动。师:先得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板书)同学们,你们想想,这则评语里写的都是“我”的优点,你们别忘了,叶老先生他密密麻麻地为“我”修改了100多处呢,你们有疑问吗? 生:叶老为什么要那么认真地修改100多处? 师:快读读第5自然段。知道为什么了吗? 生:(读)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师:对,树立了“我”的信心,激励我写得更好,使“我”也走上了文学之路。(师板书)成了一位大作家。几十年后,这件事仍然不能让肖复兴忘记,今天就让我们和肖复兴一起,再回忆当年的一幕一幕。(课件出示)当翻到我的那一篇作文时,我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

你们可以用上课文当中的话,选择其中的一句,先试着填一填: 师:当翻到我的那一篇作文时,我—— 生:愣住了。师: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

生:感到叶老先生是一位带给我们温暖的人,如春风拂面。师: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 生: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师:孙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合作来读一读这段话。请你们读红色的部分。(课件出示短文)师:当翻到我的那一篇作文时,生:我一下子愣住了。师: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生:我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师: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生: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也正是因为这次作文的修改,才使肖复兴有机会到叶老先生家去做客,才有机会看到那满墙的绿绿的爬山虎。让我们走入“受邀作客”部分。

(出示:他跟我的谈话,让我。)请大家带着这个提示自己读课文。生:他跟我的谈话,让我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我15岁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

师:讲得真好。作家到底是怎么做的?能不能联系前面的一件事来说说? 生:认真的修改作文。

师:不仅认真地修改别人的作文,还认真地修改自己的作文。生:他让我感到像是一个大朋友一样。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说:“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 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师:你真会读书。融化一词,你平时是怎么用、怎么说的? 生:棒冰融化了。太阳照到雪,雪融化了。

师:我说我的心被融化了,你想到了什么?

生:叶老先生的亲切、平易近人的态度以及他做事的认真,非常让我佩服。第二课时

师:在作者15岁之后又发生了些什么?请自己读,我想大家对这个“意义非凡”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师出示:肖复兴,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80余部。近著有《音乐笔记》、《日子的回忆》、《纸的生命》、《父亲手记》、《总有一处让你感动》等。曾获全国及北京上海优秀文学奖多种,《音乐笔记》获首届冰心散文奖。《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向往奥运》、《荔枝》、《银色的心愿》、《寻找贝多芬》等篇入选大中小学课本。)(生自由读)

师:为什么说是意义非凡的夏天,你读懂了吗?

生:要不是叶老先生的评语,我不会有以后这么大的成就。

生:在谈话中,我知道作家是怎样做的,所以我也成了一位有名的作家。师:同学们的题目出得很好,作者想到了吗? 生:想到了。师: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题目?有什么目的吗?我们找到课文中描写爬山虎的部分。(生读)

师:去掉描写爬山虎的这一部分,读一读是否通顺?行不行? 生:还是通顺。师:那么作者为什么写这部分呢?请把前后连起来再大声读读,看看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沉默)

师:请再读一遍,有和没有作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生再读)生:写出了作者的情感。

师: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怎样的心情呢? 生:我感到很庆幸,很兴奋。

师:请你读一读,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作者的心情。(该生读,读得挺好)师:我们来读读这段话,读出我的心情。(生齐读)

师:作者把自己的情寄托在对爬山虎的描写中,这是“借景抒情”。(板书: 借景抒情)

师: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寄托了作者对先生的感激,对先生的怀念。来,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师引读,生读描写爬山虎的部分。)

师:文章的结尾说,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你现在知道为什么总是那么绿着?是仅仅在眼前吗? 师:那片爬山虎不仅绿在墙上,还绿在――― 生:作者的心里。

师:是啊,1988年,著名作家叶圣陶逝世。1992年,时年45岁的肖复兴提笔写下这篇文章,回忆发生于30年前少年时代的故事。同学们,在肖复兴心里,忘不了的是什么?

(师投影出示: 忘不了,忘不了,忘不了!)生:作者忘不了叶老先生对他的关心,忘不了对他的指导,忘不了对他的教育!生:作者忘不了叶老先生的认真亲切,忘不了他的亲切,忘不了他的实在!

师:是啊!30年过去了,肖复兴仍然没有忘记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教诲,没有忘记叶老曾经写过的爬山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绿在他的生命中。那一份情浓缩成一声深情的感激,浓缩成一份永远抹不去的回忆„„读―― 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师:同学们,这篇文章取这样的一个题目,仅仅是写景色吗? 生:不是。师:那么题目中包含了什么?

生:包含了作者对叶老先生深切的怀念。附板书: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叶圣陶 修改作文(1-5)“我” 认真、平和 字 准确 树立信心 句 规范 文 具体、感人

邀请做课(6-10)

第五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实录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实录

上课:

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

生: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看老师写课题,你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写。(师板书课题)注意“那”字的右耳刀是两笔。绿字的这一横稍稍长一点,这个字就漂亮了。这篇课文的题目是—— 生:(读题目)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师:同学们,这一墙的爬山虎绿绿的,充满了生机,我们再读课题。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肖复兴,你们想知道他在课文里都写什么了吗?请打开课文,放开声音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正确,把语句读通顺了。开始读吧。

(学生自读课文。)

师:你们读得特别认真,同桌之间再互相读一读课文中带着生字的词语。(学生自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师出示词语,学生领读、齐读。)客厅、皇冠、燥热、推荐、融洽、删掉、规范、春风拂面

师:春风从脸庞轻轻地拂过,应该怎么读这个词呀?再试试。生:春风拂面

师:这样读才舒服呢!再读。(继续出示词语)生:映入眼帘

师:眼帘指的是谁呀?看看文中是怎么说的,来,读读这句话。(出示课文语段)请你读一读。

生读: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同学们,我刚才听到这个字(曲)大家刚才读得不太一样,有的读qǔ,有的读qū,咱们怎么办?

生:查字典。

师:今天老师就给你们带来字典中的解释,你来选择哪一个?为什么?(课件出示两种“曲”字的解释。)生:这个字应读qū,我是根据第一个解释,弯曲,跟直相对来判断的。曲线。师:哦,你是根据这个解释来判断的。我们一起读读这个词。

生齐读:曲线。

师:这里有两组词,你们再来读读,想想第一组是写谁的,第二组是写谁的?(课件出示:

莫名其妙

愣住

意外

认真

平和

质朴

(学生自读)

生:第一组是作者的表情,第二组是叶圣陶老爷爷的表情。师:作者是谁? 生:是肖复兴。

师:作者肖复兴是用第一人称“我”来写的这篇课文。当时,他只是一个初中生,比你们大不了几岁。第二组词是写谁的? 生:叶圣陶

师:叶圣陶先生可是一位——

生:大作家。师:没错。这两个人特别有缘,在这篇课文当中相遇了。你们想一想,《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爬山虎的脚》,两篇课文的题目中都带着—— 生:爬山虎。

师:对了,不过《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是写植物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还是写植物的吗?它是写—— 生:人的。生:写事的。

师:是通过事情来写叶圣陶老爷爷的。对吗?再想想看,课文中写了叶圣陶老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啊?这两件事又是怎样把课文分成了两部分呢?默读课文。学生默读课文,师行间巡视,并提醒学生:默读课文书平放,这样更便于学习。师:让我们抬起头来,一起交流交流。

生:1-5自然段是写叶圣陶爷爷帮“我”修改文章。师:如果我们用简单的几个字概括,就是—— 生:修改文章。

师:修改作文。(师板书)

生:6-10段是写叶圣陶老生邀请“我”到他家做客。

师:如也用四字概括,那就是:邀请作客。这样就更好了。(师板书)师:同学们,你们也都和他们的分法一样吗? 生:一样。

师:那么,让我们先来看课文的第一部分,看看自学提示(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第一段,思考: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请同学们自学这部分,一会儿我们交流。请画出相关的内容,然后轻轻地读一读这些句子。(学生自学)

师:让我们来交流交流吧。生:(读)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师:读得真准确。孩子们,“我”看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 生:很认真。

师:你从哪儿感到到的?

生:我是从“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这句话感受到的。师:同学们,这“密密麻麻”什么样,你知道吗?

生:把空格子都占满了。

师:是啊,也许比你想象的还要满呢!让我们看一看叶老修改的作文。(课件展示叶老修改的原件)

师:你们看,这可真是“密密麻麻”呀,几页纸上到处都是钩、直线、曲线……密密麻麻呀!同学们,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来,读读吧。学生自读。指名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眼前已经出现这“密密麻麻”的修改稿了。同学们,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又看到了什么呢? 生:(读)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师:同学们,咱们也读读这句话,看看“一张”和“一幅”有什么不一样吗?体会体会。生:“一张画像”的“张”和“一幅画像”的“幅”字在画像上,“幅”字用得会更准确一点。师:我们平时说:一张—— 生:(齐)纸 师:一幅——

生:画

师:这样用字就准确了。(师板书)叶老先生曾经说过,所谓的好文章,只不过是选材精当一点儿,用词准确一点儿,话说得周密一点儿罢了。请你再仔细看看叶老先生的圈画,还看到了什么?

生:(读)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师:这位同学把看到的读出来了,把感受也读给我们听了。同学们,你们看,我的原句是——(课件出示)生:(读)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

师:叶老改成了—— 生:(读)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师:你们注意到了吗?这句话上面有两个红色的修改符号,一个是“删除”(师板书),请伸出手来写一写,一个是“删改”(师板书)。这“删除”和“删改”都有一个“删”字,那这“删”字是怎么来的呢?(出示课件)古时候,在纸还没有发明之前,人们就在兽骨和龟甲上写字,后来还在竹片上写字,写完以后用一根绳,把这些竹片串起来,就成了一“册”书,我们来看看“册”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也就是现在写的“册”字。同学们,古人要是写错了字怎么办呢?就要小刀给它挖下去,这种方法就叫做“删”,所以你看,这“删”字就是什么?对,一个“册”字加一个立刀。那要把“删”字写好,得注意点儿什么呀? 生:左边的“册”字中间的一横要改成提。生:“册”字要写得瘦一点。

师:(板书)这样写这个字就漂亮了。同学们,删改前和删改后的句子有什么不一样?同桌的两个同学合作着读一读,体会体会,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生:改后的句子把“包”字去掉,句子更加简洁明了。“书皮”换成“包书纸”就更加的确切了。师:句意是确切了,但句子呢? 生:句子更干净了。

师:用书上的词说,就是—— 生:干净了,也规范了。

师:对了。(板书:规范)同学们,叶圣陶老先生给一个初中生这样认真仔细地修改作文,你都感受到什么了?

生:我感受到了叶老的认真。

师:那作者是怎么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呢? 生:(读)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看到叶老这么为我修改作文,春风不仅吹到脸上,都吹到心里了,孩子们,我们该怎么读呀?自己试试。生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叶老先生给“我”修改的这篇作文有1500多字,可叶老就是把这 3

1500多字的文章修改了100多处呢!所以,“我”这样说——

生齐读: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叶老先生当时是教育部的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他的工作可忙了,可他仍然会挤出时间来,为我们这些孩子一篇一篇地修改作文。(音乐起)所以,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

生: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当时的叶老已经是年近70岁的人了,可老人还在牵挂着我们这些孩子们的成长呢!所以——

生:(读)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同学们,叶老先生此时在你心里还仅仅是一位认真的老人吗?他还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生:他还是一个温柔的、慈祥的、尽责任的老人。师:是啊,他还是一位带给我们温暖的老人。生:他还是一位慈祥的老人。

师:他爱每一个孩子,他是一位教育家。生:他是一位对孩子的成长非常关心的人。师:他给予了我们每一个孩子无尽的关爱。(师板书)叶老先生不仅这样认真地批改我的作文,还在后面写了评语。这段评语不仅告诉了肖复兴,也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写好作文。请你们读读看。

生自由读。

师:我们应该怎么写好作文。

生:要写具体事实。这篇作文全是具体事实。生:从具体事实中透出对王老师的敬爱。

师:写好作文还有什么要求? 生:(读)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师:你从这里读出了什么?

生:要想写得亲切自然,就得在这件事上深爱感动。

师:先得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板书)同学们,你们想想,这则评语里写的都是“我”的优点,你们别忘了,叶老先生他密密麻麻地为“我”修改了100多处呢,你们有疑问吗? 生:叶老为什么要那么认真地修改100多处? 师:快读读第5自然段。知道为什么了吗?

生:(读)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师:对,树立了“我”的信心,激励我写得更好,使“我”也走上了文学之路。(师板书)成了一位大作家。几十年后,这件事仍然不能让肖复兴忘记,今天就让我们和肖复兴一起,再回忆当年的一幕一幕。(课件出示)当翻到我的那一篇作文时,我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

你们可以用上课文当中的话,选择其中的一句,先试着填一填: 师:当翻到我的那一篇作文时,我—— 生:愣住了。

师: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

生:感到叶老先生是一位带给我们温暖的人,如春风拂面。师: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 生: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师:孙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合作来读一读这段话。请你们读红色的部分。(课件出示短文)师:当翻到我的那一篇作文时,生:我一下子愣住了。

师: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生:我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师: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生: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也正是因为这次作文的修改,才使肖复兴有机会到叶老先生家去做客,才有机会看到那满墙的绿绿的爬山虎。

让我们走入“受邀作客”部分。

(出示:他跟我的谈话,让我。)请大家带着这个提示自己读课文。

(生自由读)

生:他跟我的谈话,让我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我15岁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

师:讲得真好。作家到底是怎么做的?能不能联系前面的一件事来说说? 生:认真的修改作文。

师:不仅认真地修改别人的作文,还认真地修改自己的作文。生:他让我感到像是一个大朋友一样。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说:“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师:你真会读书。融化一词,你平时是怎么用、怎么说的? 生:棒冰融化了。太阳照到雪,雪融化了。师:我说我的心被融化了,你想到了什么?

生:叶老先生的亲切、平易近人的态度以及他做事的认真,非常让我佩服。

第二课时

师:在作者15岁之后又发生了些什么?请自己读,我想大家对这个“意义非凡”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师出示:肖复兴,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80余部。近著有《音乐笔记》、《日子的回忆》、《纸的生命》、《父亲手记》、《总有一处让你感动》等。曾获全国及北京上海优秀文学奖多种,《音乐笔记》获首届冰心散文奖。《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向往奥运》、《荔枝》、《银色的心愿》、《寻找贝多芬》等篇入选大中小学课本。)(生自由读)

师:为什么说是意义非凡的夏天,你读懂了吗?

生:要不是叶老先生的评语,我不会有以后这么大的成就。

生:在谈话中,我知道作家是怎样做的,所以我也成了一位有名的作家。师:同学们的题目出得很好,作者想到了吗? 生:想到了。

师: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题目?有什么目的吗?我们找到课文中描写爬山虎的部分。(生读)

师:去掉描写爬山虎的这一部分,读一读是否通顺?行不行? 生:还是通顺。

师:那么作者为什么写这部分呢?请把前后连起来再大声读读,看看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沉默)

师:请再读一遍,有和没有作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

(生再读)

生:写出了作者的情感。

师: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怎样的心情呢? 生:我感到很庆幸,很兴奋。

师:请你读一读,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作者的心情。

(该生读,读得挺好)

师:我们来读读这段话,读出我的心情。(生齐读)

师:作者把自己的情寄托在对爬山虎的描写中,这是“借景抒情”。(板书: 借景抒情)

师: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寄托了作者对先生的感激,对先生的怀念。来,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师引读,生读描写爬山虎的部分。)

师:文章的结尾说,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你现在知道为什么总是那么绿着?是仅仅在眼前吗? 师:那片爬山虎不仅绿在墙上,还绿在――― 生:作者的心里。

师:是啊,1988年,著名作家叶圣陶逝世。1992年,时年45岁的肖复兴提笔写下这篇文章,回忆发生于30年前少年时代的故事。同学们,在肖复兴心里,忘不了的是什么?

(师投影出示: 忘不了

,忘不了,忘不了!)生:作者忘不了叶老先生对他的关心,忘不了对他的指导,忘不了对他的教育!生:作者忘不了叶老先生的认真亲切,忘不了他的亲切,忘不了他的实在!

师:是啊!30年过去了,肖复兴仍然没有忘记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教诲,没有忘记叶老曾经写过的爬山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绿在他的生命中。那一份情浓缩成一声深情的感激,浓缩成一份永远抹不去的回忆……读―― 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师:同学们,这篇文章取这样的一个题目,仅仅是写景色吗? 生:不是。

师:那么题目中包含了什么?

生:包含了作者对叶老先生深切的怀念。

附板书: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叶圣陶 修改作文(1-5)“我” 认真、平和 字 准确 树立信心 句 规范

文 具体、感人

邀请做课(6-10)

下载【教学实录】《那片绿绿的爬山虎》(★)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实录】《那片绿绿的爬山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三小 李文丽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能......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孩子们,第二组中我们学过一篇写爬山虎的文章,还记得吗?对,是叶圣陶老先生写的《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有关爬山......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抓住“推荐”、“愣住”、“春风拂面”等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在语言实......

    教学设计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王二小 十三岁的王二小, 机智勇敢儿童团。 临危不惧对敌人, 沉着应对巧周旋。 全歼敌人在包围圈, 为救乡亲保安全, 不顾安危献生命。 歌唱二小放牛郎, 动人故事美名传。 不畏艰险......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课前: 1.认识作者。 师: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本文的作者,我们来看大屏幕。不难发现,这是一位发表了很多作品的优秀的作家。 2.引出人生......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执教者:林晓莉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思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感受叶老的认真、平和。 【教学重难点】......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演练、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读通、读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