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题研究总结
课题研究总结
本学期,在区进修校的指导、在我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校课题组按照课题实施方案,坚持研究与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与课改相结合,与学校的日常语文教学工作相结合,扎实有效地开展实验研究活动。现将这学期的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以教研为主阵地,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1、每周组织开展学区 “培养语感和积累语言”教学交流。这学期是实验的中期阶段,我校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有关理论书籍和资料,认真研究各地有价值的经验,钻研教材,制订好活动计划。教师边学习,边实验,边总结。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利用教材,注重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开发资源,将写的训练渗透于阅读教学之中。活动负责人深入课堂、课外与教师共同交流和探讨,注意搜集典型案例、经验总结、教学随笔等资料,组织各校开展“培养语感和积累语言”教学交流等活动,并及时记录有关活动动态,在网上交流。
2、开展青年教师美文诵读比赛、低年级讲故事比赛、中年级课本剧比赛、高年级演讲比赛等课题成果交流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展示各年级子课题研究成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教会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并及时总结、推广研究成果。
二、把握课题研究方向,注重研究过程性资料的积累。学期初,各年级老师围绕研究课题子课题,教学中紧密结合课题来认真设计好每堂课。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特征、兴趣爱好等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在情境中培养语感和积累语言,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每周教研活动,各年级围绕子课题推荐年级子课题课例展示交流研讨活动,课后课题组成员针对本课题的要求对本堂课进行评价,及时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以便更好地研究下去。我 1
们还把课题研究与实验课、优质课、示范课相结合,与个人实践课、小组实践交流课、大组实践汇报课相结合。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的深化研究》实验相结合,加强集备制度,通过集备组的力量,整合研究力量,有效把握研究方向。记录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做好课题实验的资料积累工作。
为了给学生更多的积累语言的实践平台,老师们引导班级学生每天及时记下自己的学习心得,即学习日记;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名篇佳作,及时摘出好词、好句、好段,充实自己的习作集;每月每年段评出优秀习作集,展示他们的优秀习作,交流他们积累语言的学习心得。这些语文活动给学生以展现才智的机会,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同时,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三、本学期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由于坚持课题研究以教研为抓手,实实在在地进行学习、研究,反思,等活动,让教师们与课题实验研究“零距离”接触,在不断地学习、研讨等活动中感受到课题研究只有与课堂真正融合在一起才能永葆生命力。而一些参与课题研究的青年教师成长迅速。在区第三届“我在课改中成长”青年论坛比赛中,青年教师张静以“借助音乐艺术,激活语文课堂”的独特观点夺得好成绩。她执教的语文课《台湾的蝴蝶谷》在由我校承办语文课题组组织的区“六年课改回顾”开放周语文专场展示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这场语文专场活动中,来自井大小学的陈弋老师借班上课,她执教的《阿德的梦》一课随堂上课,孩子们与老师在课堂上轻松活跃、语言丰富的交流互动让听课的老师们啧啧称赞,这也充分体现了课题实验中孩子们的成长与收获。在区“六年课改回顾”活动中,我校语文教研组被光荣地评为“课改先进教研组”。
在各级各类教学论文评比活动中,课题组教师也屡获佳绩。在“2008年区基础教育科学研究论文评选活动”中,廖琳老师论文《培养语感和加强语言积累的实践与研究》获一等奖;叶青老师论文获二等奖;郑凝芳老师论文获三等奖。赵晶老师论文《谈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获语文组一等奖。
课题组老师在认真上好课的同时,还积极指导学生习作,推荐学生作品在《信阳日报》等报纸刊登。在区《春芽》小学生优秀习作集中,我校刊登有6名学生习作(必须是各大报刊发表或获奖作文);在区综合实践基地征文、书法、绘画、摄影比赛中,我校有12位学生分别获一、二、三等奖,四篇学生习作刊登在征文专辑中自我校承担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阅读积累》实验研究工作以来,积极夯实课题基础工作,扎实开展实验研究,在一至六年级开展“诵经典诗文,悟华夏智慧”活动,今年5月,在全校开展“古典诗文吟诵”比赛基础上,推荐三年级节目《绝句》,二年级节目《春晓》参加鼓楼区小学生“古典诗文吟诵”比赛喜获一等奖、二等奖,充分展示了我校开展传统文化与语文阅读积累课题实验的成果。
本学期的课题实验,教师的科研意识普遍增强了,科研方法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今后,课题组还应继续努力,针对工作中的不足,认真总结经验,为顺利结题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第二篇:课题研究总结
小课题研究总结论文
----中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变
海南华侨中学 数学组 苏晓君
一、问题的提出
学习困难生的界说众说纷纭。中学数学学习困难生指的是因身心的某些障碍而未能充分发挥自己数学方面的潜能的学生。他们的数学成绩与潜能发挥之间存在着差距而导致学业的暂时“落伍”,不能适应常态学习,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等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中学数学这门学科系统性强,逻辑性严密,有的学生由于某些基础没有掌握或学得不扎实,就会造成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久而久之,一串串似懂非懂的知识点在心理上长期积累,就成为学习上的“拦路虎”;也有的学生由于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不当,严重阻碍中学数学知识的学习,或者说影响学习的效率。如果这些学困生一旦在班级里形成一个层面,不但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会影响教学的达成度,导致教学任务不能如期完成。转变学困生,教师应有“人人会学习、人人会学好、人人会成才”的信念、情感、意志和行为才行。
二、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运用唯物辩正法和心理教育学的理论,分析学困生的特点,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使每个数学学困生达到最优的发展。换言之,研究不重于理论的新发展,重在利用现有的理论知识,借助于科学方法,以求得数学学困生问题的解决。
具体的说,主要有以下三个目的:阐述中学数学学困生的类型和特点;设计一套较系统的,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对策;使学困生学会更好的数学,提高学习质量。
三、中学数学学困生的类型和特点
在一个班级集体中,中学数学学困生的个性特点,思想等表现不同的类型,具体有以下几种。
1、学习不得法型。拙劣的学习方法导致很差的学习效果。这类学生智力正常,记忆力较好,学习比较努力。往往死记硬背数学中的一些定义、计算法则,学习知识不求甚解,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而学到的知识处于零散的无序状态,无法掌握知识的纵向结构和横向联系,从而造成理解能力、迁移能力差,缺乏概括、归纳、举一反三的能力,遇到稍难的数学知识题目、综合运用的题目就摸不着“门”,学起新知识费时,“解”起题来费力。
2、贪玩懒惰型。这类学生生性好动,十分爱玩;智力正常,但缺乏学习的动力,经教育有悔过自新的决心,但一遇到玩,就无法自制,他们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不善于用理智支配自己行动,意志薄弱,易于盲目的接受同伴的邀请或参与社会的不良活动;一坐下来学习解题就浑身上下不舒服,心情烦躁,急于求成,巴不得一下子把老师布置的所有题目一口气做完。这类儿童喜欢动口“说”题,而不喜欢动笔“解”题,很难形成技能。老师帮助大多数能接受,一旦外界条件的诱发,他们依然故我,学习成绩日见其差。
3、知识断层型。有的儿童低年级时由于体质弱,容易疲劳,有的儿童由于个人的疾病,家庭的变化,社会的不良影响等都可影响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提高。数学知识点缺陷,基础不扎实,新旧数学知识难以连接,知识就会出现断层,对于系统性特别强的数学来说,后继的新知识学习就无法进行。
4、情感中断型。数学学科的严密逻辑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这一矛盾会造成有的儿童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屡屡失败,遇不到学习成功的体验,常常以失败者的心态迎接新知识的学习,久而久之,使之缺乏自信心;学生学习信心减弱,学习无兴趣,学习数学情绪低落,从而逐步与教师、同学和家长远疏,学习数学的情感和师生关系的情感中断。在上述不同类型的学困生中,他们的学习又表现其不同心理特点:
1、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为教师,做作业为家长,教师追一追,催一催,他们就动一动,勉强应付,被动对待。
2、学习情绪差。课堂学习情绪低落,被动听课,对教师的提问无动于衷,似乎与自己不沾边,常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参与思维过程,学习与教师、同学很难配合。
3、学习品质差。学习不提问、不思考,做作业寻找现成的答案,遇到一些难题,赖于教师或者抄袭同学的作业,往往找寻“捷径”。
4、学习迁移能力差。有的学困生接受知识的信息有限,知识的储存不足,智力品质差,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形成知识迁移。
四、中学数学学困生的对证研究
教学中转变数学学困生,必须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创设有利于学困生的教育氛围,同时要根据学困生的不同类型和特点,因材施教,从根本上消除导致学困生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从而使他们走出困境。
根据学困生的不同情况,研究采取了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
1、“小目标”训练法。学困生一般的情况都由于知识系统某项残缺,造成学习新知识的障碍,因而教师必需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从补缺补差着手,有效的进行个别学习指导和适当补课。采取“小目标、快反馈、速矫正”的方法,具体做法:要求放低,适当补“差”。掌握学困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一个“小目标”,使学困生能一次一得。实施单元达标教学,对学习本单元仍未达标的及时反馈,出现问题及时补救,不留“夹生饭”进入下单元的学习。实行分组教学,分层次提要求,分类指导,分层评价,快速反馈,使不同类型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采取课堂教学、小组学习与小组指导相结合教学方式,提供学困生表现的机会,使他们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2、成功激励法。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情感障碍,一方面由于学生每次以失败者的心态去学习,学习无兴趣,消极对待。另一方面,由于带上无形的学困生帽子,班级里的事都不能沾边,失去参与的机会。学困生与教师与班集体自然而然的形成了鸿沟,从而导致情感交流的中断,因而要改变学困生的学习状态,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教师要发现学困生的特长、优点和潜能。一旦发现就要创造条件,积极扶持,使其发展,激发学习兴趣,进而萌发获得成功的欲望。其次,教师要把爱生和知生结合起来,“用爱浇灌迟开的花蕾”,以真诚的爱去唤醒他们“沉睡的心”,打通情感障碍。只有这样,学困生才能敞开心扉,接受教育,去争取成功。
3、学习习惯矫正法。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改变他们学习数学困难的比较关键的环节。教师要耐心指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对他们继续以后的学习终身受益。如有位同学,人机灵豪爽,办事说话大大咧咧,不拘小节,做数学作业丢三落四,学习静不下心来,被同学戏称为“猴子屁股”、“马虎大王”,由于这种习惯导致他解数学题精确率很低。因此,通过班级活动来加以刺激,在班级数学竞赛“百题无错奖”中,我有意识地请这位同学作为此项活动的负责人,使他认识到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数学成绩有很大的关系。以后通过数学活动不断地矫正这位同学的学习习惯,同时进行逐步强化,此后,他做数学作业认真多了,参加数学趣味竞赛也有他的份了。
4、学法指导。学困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课堂上学法指导的主要内容有两种。学习观点的指导。主要包括主动学习观点,认真求实观点,能做到不耻下问。掌握知识方法指导。主要包括在知识输入阶段,指导学生如何思维,如何想象,如何集中注意力等。在知识储存阶段,指导学生如何记忆,如何理解,如何强化知识等。在知识输出阶段,指导学生如何分析,如何概括与综合,如何解决问题等。
5、自我控制法。教师不定期的随时采用谈话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使每一位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品质,调动学生自身的力量,进行自我控制,自我矫正。如有些同学数学成绩差,就认为自己比别人“笨”。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需要耐心地反复疏导,帮助学生克服“自卑”的心理,时时矫正学习方法,从而激发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习数学的内驱力。
五效果分析:
1、“小目标、快反馈、速矫正”方法能大面积提高课堂数学质量。通过“小目标”方法,在完善学困生的知识结构的同时,缩短了班级群体的数学成绩距离,提高了单元目标的达成度,大部分单元教学目标达到了100%,个别单元5%左右的学生未掌握,对这些学生,则通过个别辅导完成单元教学。
2、学困生的学习状况与心理健康有较大进步。通过学习习惯的矫正,这些学困生基本上改变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并努力完成平时的作业,自信心也增强。学习成绩有的有较大的提高,也有的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3、“成功激励法”能激发学困生获得成功的欲望,使他们以正常人的心理去学习、去竞争。
第三篇:课题研究总结
《在家庭教育中传承崇尚勤俭优秀传统,帮助未成年人养成“勤”“俭”美德》
课题研究总结
勤俭节约,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约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品质。
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节约这种美德也正从很多学生身上逐步消失,许多孩子节约意识淡薄,节约习惯缺失。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在各种资源日益贫乏的今天,节约教育和节能教育至关重要。本着对未来负责任的原则,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节约教育和宣传,让他(她)们更多的参与到节约型学校和节约型社会建设中来。我校高度重视和加强传承崇尚勤俭优秀传统美德教育工作,紧紧围绕以“勤俭节约,传统美德”为核心,广泛深入地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并结合校情和各班级的实际,大力的教育和培养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从小树立“节约高尚、浪费可耻”的意识。回顾本次活动,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1.结合周前会,召开工作会议,根据学校实际,制定活动方案。
2.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求全体教师从加强青少年勤俭美德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度认识本次活动。并把勤俭美德教育顺利穿插到各项活动中去。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实效。
二、加大宣传力度,全员支参与活动
1.统一思想,全员参与
为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学校首先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研究了有关“勤俭美德教育”的教育目的,印发了具体、详细的活动方案。大队部利用周一国旗下讲话向全校学生发出了“勤俭美德教育”倡议书,要求全校师生思想先行,认真重视,全员参与,并带动父母、长辈及周围的人积极响应,身体力行,做勤俭节约小主人。学校大队部还组织了宣传小组,到社区进行宣传,派发知识单张,提醒大家注意节能勤俭节约。
2.拓宽宣传渠道,营造浓厚氛围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的优势,以校园网、广播站、宣传栏、宣传画、标语、黑板报等渠道,以国旗下讲话、班队会、级会、晨会、家长会等形式开展各种宣传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
三、以各项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勤俭节约”活动
1.以节约为主题的教育周活动 为使学生树立“节约高尚、浪费可耻”的意识,增强资源忧患意识,注意日常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和每一粒粮食,我们开展了以节约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主要内容:
㈠、节约用水 ㈡、节约粮食 ㈢、节约用电 ㈣、节约日常用品 ㈤、节约能源
㈥、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美德
2.结合节日开展“勤俭节约”活动
在做好一系列常规工作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结合有关环保的节日开展活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重要环保节日前后,报纸、电视等媒体往往会宣传相关的知识,有关部门也会开展相应的活动。因此,我们以环保节日为契机,将勤俭节约教育贯穿于活动之中,使活动的意义更大,收效更好。如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日开展了“回收废报纸,捐笔献爱心”活动,把回收的废报纸换取环保铅笔,并把换取的环保铅笔捐给山区的学校,献上同学们的一份爱心。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开展了“节约粮食”活动,使学生充分理解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多次的节日活动,使学生对勤俭节约有了更深的认识,提高了重视的程度。
3.学生带动家庭参与“勤俭节约”行动
我校向每个家庭发放了“勤俭节约”倡议书,发动每一个家庭与孩子一起做几件节约资源的事,与孩子积极参加社区的创卫实践活动。倡议书一发马上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假期开始就开始制定计划,与孩子共同投身于创卫中。有的家长带着孩子寻找污染源,摄片、记录;开展了“大手拉小手”的家庭环保节约活动;有的家庭把收集得到的废物品卖到回收站,把卖得的钱捐给红十字会;还有的家庭开展了“家庭成员节水”比赛……效果显著的亲子活动,使学校的勤俭节约工作得到了有效的拓展。
通过这一系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节能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师生的节能意识,特别是让师生明白今天的经济能够持续高速地发展和明天更美好的生活与我们节约能源是分不开的。学校营造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全体师生都树立起珍惜每一滴水、每一度电,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养成了对地球、人类、资源的积极态度和自觉的环境保护行为。
第四篇:课题研究总结
余庆县洞水小学2014--2015学提高
四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总结
教师:郑太飞
计算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问题,也是一直以来难以攻克的问题之一,本学期我对四年级学生的计算提出了计算过关的要求,通过一学期的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把这一学期来研究的情况小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非常重要,以致于占据了现行小学数学教学的绝大部分空间,因此我在四年级阶段作了进一步的研究。计算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的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些年来,我发现很多学生计算能力的强弱分歧点就在于小学三四年级阶段,一二年级的学生计算能力差别不大,可是到了五六年级后就已经形成或者说很难有大的改变。如何抓住这一关键时期,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他们真正掌握好学习数学的工具,为今后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是我这一年主要研究的内容。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1、研究的内容:
(1)研究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错误的原因及对策。
(2)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让他们爱上计算,乐于计算。
(3)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途径和方法。
(4)研究怎样才能够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从而全面提高计算能力。
(5)小学中年级学生计算能力较弱的个案分析研究。
(6)研究如何让学生将口算运用于生活,产生成就感。
2、研究的对象:洞水小学四年级(2)班学生,共32人。
3、课题研究的方法
调查法;测验法;课堂观察法;案例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
三、研究的目的
1、让学生意识到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的使用数学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
2、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发展自主探索学习的思维,培养灵活计算的能力,加强学生的运算敏捷性练习,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3、通过研究,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四、研究得出的结果 四年级的数学计算是一个转折点,学生进入中高阶段后对基础的运算方法已经都学习了,例如第一课《认识更大的数》就能让大家感觉到课本对四年级学生学习知识难度已经有了一个阶梯式提升,不再是局限在之前所学习四位数的认识,而在之后学生接触到的知识也不再是简单的两位数以内的加、减、乘、除,从知识的难易程度上看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不但要能熟练的掌握之前所学的知识,还要在之前所学的基础上进行加深难度,这就对学生有了新的要求,比如,学生之前学习的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而现在学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两位数,在这里其实已经将乘法的计算方法交给了学生,再由学生自己去理解思考,从而掌握数字更大更复杂的乘法计算。在这里我感觉课本虽然已经把乘法的计算的特点和计算方法已经告诉给了学生,可是学生在这个问题上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第一就是计算的数字过大,学生在运算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运算错误,如不进位、数位不对齐等方面的错误。第二就是对于末尾有“0”的问题,很多学生在计算中把末尾带“0”的数字“0”先不算,可是在写得数时却又不补“0”所以造成错误。我感觉这些错误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计算功底不扎实,做题时没有养成细心的习惯,对于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我认为不能笼统地说成是“马虎”,更不能草率的将之归结为学生的懒惰和愚笨。应该在教学中要正确分析学生产生错误的心理原因,多与学生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计算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每一名学生的计算水平都能得到提高。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我认为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应该从细节注意,比如:1.自备规范的草稿本。不允许随便拿张纸出来打草稿,更严禁在书上、作业本上打草稿,并且打算定期对草稿本的使用情况做检查,以此规范学生打草稿的习惯,养成认真打草稿的习惯。2.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我要求学生题目抄下来后先校对,做到不错不漏,开始训练时,速度可放慢,逐渐养成习惯。3.审题的习惯。在审题时,要求学生耐心观察数字与符号的内在联系,灵活选择合理方法。4.良好的书写习惯。要求格式规范,字迹端正。5订正的习惯。当学生计算产生错误时,不应绕过错误,我要求学生保留错题,分析错题,看看是题目抄错了,还是运算顺序不正确,是计算法则混淆了,还是简便方法用错了,找到原因后订正在旁边。计算教学应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不把法则的得出,技能的形成作为唯一的目标,而应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实现发展性领域目标。
作为四年级数学教师,我把探索重点放在口算和估算教学方面,估算的目的也是为很快的进行口算。口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年级是打好口算基础的重要时期,它将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计算能力。而在三四年级就是重要巩固阶段。在小学阶段他们还不能正确认识口算的重要性。本身对口算缺乏兴趣,加上机械重复的训练更是嫌麻烦,便不加思索的信口乱说。再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完全养成,写作业时边做边玩,不能集中思想的口算;书写时不规范、字写得很马虎,算后又不安心检查计算,都是计算错误的原因。大纲中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口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打好口算的基础。为了预防学生口算出错,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让学生正确迅速的进行口算,我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的几种方法,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1、练习形式多样法
由于口算题不同于解决问题,它没有生动的情节,比较的枯燥单一,因而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重复机械的训练,会使学生产生乏味感,容易疲劳和厌倦,激发不起训练的兴趣,所以在口算练习时,只有形式多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2、口算练习要做到持之以恒
口算要做到正确熟练,必须坚持做到天天练。我的做法就是每天利用课前三至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听算10-20道口算题。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练习,日积月累总会有进步的。
3、养成良好习惯,保持口算的正确性。
口算中出现的错误,我们大多都认为是孩子粗心大意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然而这些好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而是要通过长期以往有目的地训练,才能培养出这些好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对学生进行教育,教育他们养成“看清题目、计算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查”的良好习惯,努力消灭计算错误,提高口算正确率。
总之,要提高学生口算的正确率,不是靠一朝一夕能养成的,这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只有坚持不懈的过程,在口算练习中逐步形成数学思想和方法、掌握算法、理解算理、形成技巧、养成良好习惯,才能达到提高口算能力的目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要做到经常化,有计划、有步骤,在时间上要讲求速度,在数量上要有密度,在形式上、内容上要求灵活新颖、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计算教学中要时刻记住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提高学生浓厚的兴趣、不忘经常的练习,还要注意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分析错误原因,找出错误规律,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做题和验算的习惯,那么,我们可以相信,学生计算的能力会一天天提高。
2014年12月30日
第五篇:课题研究总结
福清市基础教育研究子课题(小学语文)
“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指导有效策略的研究”
重点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第二阶段:2010-2011学)
执笔: 王建明
自参加“小学高年级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研究”以来,我根据课题研究理念、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大量务实的工作,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为了提高教科研成效,进一步推进研究工作,现将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调查询问,发现问题
开学初,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效性做了问卷调查,发下问卷50张,收回50张。
课外阅读有效性调查问卷内容:
1、你最喜欢看的书是什么?
A、童话B、漫画C、科普类D、科幻类E、文学名著F、作文辅导G其它
2、你认为看课外书对学习有帮助吗?
A、有很大帮助B、有一点帮助C、没有帮助D、有害
3、你通常用什么方法读书?
A写读后感B摘抄好词句C在书上圈画D只读不标注
4、每学期你觉得读多少本书合适?
A三本以下B三到十本C十本到二十本D二十本以上
5、你认为影响读书效果的有哪些因素?
结果分析:
第一题,按照选择的百分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科幻类的书籍(40%),作文类的书籍,童话,科普类的书籍,文学名著(与科普类的并列都为30%),其他,漫画最少12%,这个结果和以前做的一次调查有很大的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们的阅读口味也在不断变化着。爱思考爱幻想是符合目前孩子们的身心发展特点的,爱读作文书的同学也充分体现了如今分数对于同学们的重要作用,可惜的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甚至还有个别学生抵触看作文书,这也难怪作文的水平很难再有更大地提高了。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广阔的知识储备是写好作文的关键,而适当地模仿是写作的催化剂——越是作文水平高的同学越会模仿。
第二题,一半同学选择的是有一些帮助,40%的同学选择帮助很大,5个同学认为没有帮助,选择有害的没有。阅读可以改变自己。对于认为没有什么作用的同学,我做了一个调查,发现他们的课外阅读无论是质还是量都和其他同学有明显的差距。目前仍然处在阅读的浅层次上,暂时还无法感受到阅读的用处。同时,这些同学的家长大多也不支持孩子的阅读,家中的“藏书”几乎为个位数。4月23日是世界阅读日。在连续呼吁了好几个年头之后,我们的国民性阅读率仍然在低位徘徊,社会家庭对于阅读的漠视会直接导致年轻一代越来越远离书本,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阅读。
第三题,关于读书的方法,在书上圈圈画画的批注是最受同学们欢迎的,一半的同学选择这个读书的方法进行阅读。44%的同学喜欢摘抄,34%的只读不写,喜欢写读后感的只占10%。古人有非常好的读书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可是为什么仍然有这么多的孩子不喜欢“动笔”呢?问了一下,还是那个老问题,阅读浮光掠影缺少深度思考。这个有年龄的原因,也有训练不到位的因素。
第四题,三本以下的没有人选择,一半稍多的同学认为每学期的读书数量在3到10本之间,既不影响繁重的学习,又能享受阅读的乐趣。44%的同学认为应该在10本以上,还有10%的同学的阅读目标超过了20本。我同意“阅读是享受”的观点。
第五题,影响读书效果的因素主要有:阅读方法不科学,略读太多精读不够;别人的干扰,在不想读书的时候被逼着读书和在想读书的时候不让你读书的痛苦是一样的;还有书籍本身的原因,不对胃口;外界环境的干扰,没有静静的阅读空间也是一个问题;另外自身的不专心,三心二意也容易导致阅读无效。提高自己的抗干扰能力,讲究科学的阅读方法是提高阅读效率的法宝。
二、制定措施,积极实施
通过调查发现情况不容乐观,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课外阅读的书目种类少、数量少,所以我们将课题实验的目标定位:创设读书氛围,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1、创设读书氛围,建设书香班级。
本学期,我们举行了“读书伴我成长”班级读书会,在读书会上,学生们纷纷畅谈了读书的乐趣与收获,号召大家一起徜徉在书的海洋中,感受书籍的魅力。学生搜集了许多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格言、对联、古诗名句。如:“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莎士比亚”、“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冰心”,“立志读尽人间书,发奋识遍天下字”、“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组织学生在黑板报上出以“课外阅读”为主题的专刊。在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栏上有同学们的优秀读书笔记、手抄报。
2、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的作用。
本学期,在学校规定的借书日,让许多受各方面条件限制而没有书看的学生能看到各种各样的课外书,从而帮助他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养成阅读的习惯。我们还发动学生每人拿出一至两本书,聚少成多,建立班级图书角。这样班级图书角就有60~100本书了,并选择几位责任心强的同学担任班级图书管理员,做好图书的出借、归还登记工作,班级同学之间互相换书看,这样使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课外阅读面大大增加了,同时也没有增加家长的经济负担。课外时间,同学们也经常捧着书,兴致勃勃地与老师、同学谈论着书中有趣的内容。学生臵身于高雅的书香氛围中,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地爱上了读书。
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实效。
得法者如鱼得水,无法者如瞎子点灯。好的阅读方法是打开课外阅读的绿色通道,能使学生读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筛选读物。
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老师首先要教会学生选择思想健康、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课外读物。通过学习相关理论并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经典名著阅读、教材拓展性阅读、科普等其他方面的阅读的书
目,如中国四大名著、唐诗宋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十万个为什么》、《昆虫世界》、《鸟类奇观》、《歇后语大全》、《小学生优秀作文选》、《中华上下五千年》国际大奖小说……。
2、选用方法。
阅读方法一般包括精读法、略读法、浏览法、跳读法、圈点批注法、边读边想法、摘录笔记、写心得体会等。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实验教师还注重教给学生方法,指导帮助让学生根据读物特点、以及阅读的需要,灵活地选择适宜的阅读方法。这样既扩大了学生阅读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能让学生充分汲取知识的营养,陶冶情操。
四、整合活动,展示阅读成果,让学生品尝成功的愉悦。
本学期,我们将班级读书活动与学校的“书香校园”活动结合起来,在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我们发现学生对于自己课外阅读的收获很渴望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同,因此在活动中表现得很积极,同时又促使他们自觉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我们让学生定期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使每位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从而巩固阅读成果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讲。在课外阅读汇报课中,开展“好书推介会”、“主题阅读汇报会”、“读书经验交流会”等,课上同学们踊跃发言,气氛活跃。它既反映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又促使孩子持之以恒、深入地进行课外阅读。
2、展。在教室的一角,班级精心设臵“书香园地”、展出学生制作的剪贴本,摘录的读书笔记,写下的感想体会。学生时常抬头仰望自己的得意之作,品赏自己辛勤阅读的收获。
3、评。通过学生评、自评、老师评等综合评价推选出“书香少年”、“故事大王”、“诗词小擂主”等,这些桂冠对学生有很大的魅力,使学生保持旺盛、积极向上的课外阅读激情。
五、增强课题意识,提升教师业务素质。
课题如何实施,课题实验效果如何,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我们通过讲座、查阅资料、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相关理论等,深刻认识到:古有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今,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都说是课外看书。”拓展课外阅读对小学生知识的积累、心灵的成长、人格的塑造所起的作用无疑是举足轻重的。
与此同时,我也在坚持多读书、读好书,做一名“学习型教师”,近年来累计阅读书籍一百余部,撰写阅读笔记数万字。班级读书会主题帖被凤凰语文论坛评选为优秀读书帖子。学生的数篇优秀作文以及读书感悟也先后被
《七彩语文》《彭城晚报》《中山文选》刊登。本人撰写的《书:一生的朋友》发表于2009年第1期《福建教育》,《生命这本书要靠自己书写》为主题的演讲获区一等奖,自己也被授予“徐州市先进读书个人”的称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课题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正逐渐养成,读书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程度地提高。今后,我们将再接再厉,一如既往,深入、持久地开展课外阅读工作,让学生在浩瀚的书海里徜徉,快乐成长。
自2009年9月中心校重点课题组开展“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的有效策略的研究”以来,课题组全体成员根据课题研究理念、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大量务实的工作,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为总结经验,摒弃不足,更好地完成下一阶段的实验任务,现将本阶段的课外阅读重点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在语文教学研究中,我们越来越感受到: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获得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的语言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把读书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对于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既要靠课内习得,更要靠课外积累。因此,多年来,学校一方面利用校本培训,聘请专家、领导讲座,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让读书丰厚教师的底蕴;一方面致力于构建 “书香校园”,以“营造书香校园”为主题,在师生中开展了“书声琅琅、歌声朗朗、笑声朗朗”的“三琅”活动,以及“七个亲近”、“八
个渠道丰富生命”、“好书共分享”等一系列快乐读书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师生的读书热情,使读书的过程成为师生学习的过程,快乐的过程。
四年来,学校确立了以课标规定的古诗诵读篇目为主的古诗诵读内容、以《弟子规》、《三字经》、《晨读对韵》、《千字文》、《论语》50条等为经典诵读内容、以中外优秀儿童作品为文学诵读内容、并向每个学段学生推荐经典阅读篇目各60篇,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内容保障。2009年暑假,学校集中语文教学骨干力量,编写了《最是书香能致远》学生课外阅读读本,此书分为古诗诵读篇、国学诵读篇、文学诵读篇、好书推荐篇、名家简介篇、读书方法篇六个单元,对各年级阅读的内容、数量、评价做了详细的规定;书中还对名家、名著、读书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有文学大师的经典之作,也有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有关读书的经验之谈。可以说,一本读本使用六年,记载了学生小学六年的读书之路,受用终生。
一年多来,经过反复的实践研究,形成了“强内涵——营氛围——导方法——享快乐——成习惯”的课外阅读引领策略。下面就针对这一策略进行具体说明。
一、强内涵——科研课题,引领教师走向幸福的职业生涯。
我校科研课题《读书与消除教师职业倦怠感的研究》是青岛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此课题以读书作为研究的重点,从读什么书、怎样读,营造读书文化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行动研究。以此来渗透和强化教师读书意识,掌握读书的方法,培养教师读书的习惯和热情,增强自身文化修养,体验到“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学校制定了《市南区实验小学读书制度》和相关的激励措施,并将读书规划纳入学校的三年规划和每个学期的工作计划。加大在相关方面的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建立《市南区实验小学教师阅读书库》,在教师中开展教师之间的“好书推荐”活动,几年来共有77人次推介47种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文学类书籍;儿童文学类书籍共有74人次推介40种;专业书籍共有81人次推介49种;生活类书籍共有52人次推介32种,引导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同时,我们还采用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来促进教师阅读。几年来,我们开展了“全员同读一本书”活动,让老师共同积蓄书籍带来的智慧;“学科共读一本书”活动,提高不同学科教师的专业素养;“读书三个一工程”活动,督促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网络阅读”活动,通过校园网为老师们搭建了一个网上的阅读空间,改变了阅读和交流方式;“每日三读”活动,即“晨间交流读”、“午间休闲读”、“睡前放松读”,引领老师们抓住点滴时间,完全展开阅读,让阅读变得有规律,让生活变得有质量;“大声朗读”活动,让每天早上为儿童读经典文学成为习惯;“寻访名师成长之路”活动,让老师们在书中寻找自己与名师成长的共同轨迹,激发教师成长的热情。另外,我们还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交流活动,提高读书的实效性。实验期间,先后组织了《我读儿童文学》《穿越时空的交流》《教育的使命与责任》《群议众论话责任》《<学记>带给我的......》《今天我们如何诵读》《让书香直袭你的灵腑》《阅读SOGO享受生活》等主题读书交流活动。老师们在交流中发表自己看书的感悟,相互倾听,彼此启发,进一步促进了读书的热情,提升了阅读的质量。
二、营氛围——营造“书香”校园氛围
在实施课外阅读引领策略研究的进程中,学校首先考虑的是阅读环境及氛围创设,我们认为让全体师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书香”,是实施引领策略的物质前提。
(1)门柱流露“书香”
在学校门口的两根立柱上,分别刻有这样两句话“孩子们,你们好”“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这两句话取自苏联著名的教育革新家Ⅲ.A.阿莫纳什维利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中的两部书的名字。每天,孩子们沐浴着早晨的第一缕阳光,迎着“书香”走进校园,开始了有意义的校园生活。
(2)墙壁倾吐“书香”
进入我校的教学楼,即可看到:一楼走廊上以图文并茂的喷塑形式呈现了国学经典《弟子规》,那是在以“国学”的力量感召着孩子们做传承民族文化的好少年;二楼走廊呈现的海洋知识宣传画,那是在提醒着孩子们关注海洋科普知识;三楼呈现的伟人读书“妙法”,那是在无声地引领孩子们要像伟人那样“读书得法”……
一面面墙壁,无声胜有声,向学生们传递着读书的信息,给孩子们营造了浓浓的书香氛围。
(3)各室浸润“书香”
孩子阅读需要空间。为此,学校在生源不断扩大,班额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特别腾出一个大的教室,重新设计装修,成为专门供学生上《国学/阅读》课的“稚学堂”。臵身其中,浓浓的书香氛围扑面而来,孩子们静静的读着,从精神到心灵,都会感受到一种愉悦与充盈。
除了学校营造的大阅读环境,各班还形成了阅读的小环境。在每个班级的墙壁上都有这样一句话“让阅读修炼我们的课堂”,班级都建立了“图书角”,学生从家里带来自己喜欢的书,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更新。
可以说,在区实验的校园里,处处可以看到“书香”,时时可以闻到“书香”。浓浓的书香氛围,为师生的阅读生活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导方法——唱响“引领”主旋律
1、引领阅读内容,让孩子们书源不断
我们崇尚小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也就是要有选择的读书,:择真而读,择善而读,择美而读。选择是阅读引领的战略和阅读战术。我们让经典诗文与童年相伴,开展了以国学经典和古诗文为主要内容的“吟诵经典,传承民族文化”诵读活动,规定了各年级诵读内容和数量,例如:国学经典诵读内容一年级《弟子规》;二年级:《三字经》;三年级《晨读
对韵》四年级——《千字文》;
五、六年级—《论语》。优秀古诗词,内容包括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的古诗词(包括小学语文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古诗词)约160首、区教育中心推荐背诵篇目及教师自主选择的优秀古诗文,共计250余首。我们让文学经典与学生相随,为学生选择、引导和推荐的多是中外儿童文学和经典美文。我们让优秀杂志与学生相约,每学期,我们都要组织全校同学征订各类优秀杂志。我们让课外拓展与学生牵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与教材有关的拓展资源加以整理,推荐给学生,将课内与课外发生联系,为孩子们打开了阅读的另一扇“窗口”。
2、引领阅读方式,让学生书山有路
学生阅读的范围是宽泛的,内容是丰富的,总量是有数的(即规定总量)。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孩子们轻松地完成六年保底的阅读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超越“量”的限制?我们在探索一条有效的途径,引领学生渐入佳境。
(1)以学校课程推进经典诵读
课程即文化。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我校开发了《国学阅读》学校课程。1—6年级每周开设1节课,单周以推进国学课程内容为主,双周以推进阅读内容为主。教师开学初制定计划,每周按课表进专用室上课,指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阅读经典美文。
(2)以“大声朗读”掀启阅读序曲。
“太阳,闪烁着亮丽的光芒……”每天早晨8:00,校园里就响起了晨读诗,伴随着老师们琅琅的读书声,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全校所有老师要轮流大声读书给学生听。老师们或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在悬疑处打住,让孩子们意犹未尽;或在读完故事后,与孩子讨论,释放孩子的阅读体验等。我们以“大声朗读”开启每天学生的阅读生活。
一年下来,每位学生用耳朵聆听约40万文字,全校老师为学生阅读合计约800余万字。阅读,让师生间增进了交流,阅读,成为师生共同的生活方式。
(3)以“午间阅读”尽享休闲时光
每天中午1:00——1:20,全校师生便开始了午间阅读。这段时间阅读的内容有的来自于学校图书室,有的来自于各班图书角,有的是学生们自主选择的书目。与早晨大声朗读相比,这段时间的阅读更为“自主”,是一段“午后休闲”时光。孩子们运用默读与速读的技巧,大大提高了阅读的速度与效率。一学期下来,每位孩子平均阅读数量可达到40万字。享受着午间休闲阳光,孩子们又积累了一笔精神的财富。
(4)以绘本“悦读”拓宽阅读视野。
绘本阅读在国外早已受到普遍推崇,最近几年在国内学校风行起来。好的绘本不仅仅在讲述一个故事,同时也在帮助孩子提升观察力,丰富想象力,提升精神境界。《爱心树》让孩子体味无言的爱;《爷爷一定有办法》每幅图下方画着的老鼠一家其乐融融,仿佛是人类世界的一个缩影……
在指导绘本阅读时,教师采取参与式、互动式、开放式、拓展式等不同方式。如指导阅读《猜猜我有多爱你》时,通过角色替换,让孩子很自然地进入故事;在阅读完《蚯蚓的日记》之后,让孩子创作《蚂蚁的日记》、《蝴蝶的日记》……
儿童在与绘本进行心灵对话中,在闪烁着童真童趣的字里行间徜徉,开阔了眼界,丰富了内心,升华了境界,健全了人格。
(5)以读书笔记储蓄表达内需。
为帮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学校专为3—6年级每一位学生设臵了题为《有书的日子真好》读书笔记本。经过一年的尝试,3—6年级学生累计做笔记800余万字,小小的“阅读储蓄本”,为学生明天的幸福储备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6)以亲子共读凝结亲情
要让孩子爱书,仅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父母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校组织开展“灯下与孩子一起诵读”等亲子共读活动。在学校调查问卷中,有家长这样写到:与孩子一起读书很快乐,拉近了和孩子之间的感情,真是一同读书,一同成长。我们了解到,每学期孩子们在家中至少阅读2—3本书。可以说亲子阅读增进了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也让读书成为每个家庭的生活方式。
四、享快乐——体验精彩世界
(1)读书交流品味五彩人生
我们注重阅读,更注重阅读后的交流。每学期,各班都要举行班级读书交流会。在读书交流活动中,老师们引领学生从封面入手,从作者入手,赏析精彩片断,品味优美插图,在平等对话中,感受文学带给我们的力量。
为了促进孩子阅读交流,我们还将作家请进学校,让孩子们与作家面对面交流。读书交流,在作者、文中人物、读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师生在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中,走进了文本,走入了精神的深处。
(2)在诵读展示中共享阅读收获。
诵读展示,可以让孩子们体验阅读的成果,激发诵读的兴趣。因此,我们经常利用升旗仪式,分年级进行诵读展示。
2007年9月30日,我校在青岛市人民会堂举行的主题为“诵读经典,开启智慧,润泽心灵”的大型经典诵读会。我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解读经典、演绎经典,让经典伴我们成长,让每一位师生都深深地感受到经典的魅力。
(3)在故事跟贴中分享倾听感受
学校利用每周国旗下演讲,围绕礼仪、习惯等不同的教育主题,由教师轮流给学生们讲故事。为了让师生养成相互问好的习惯,我们讲《米勒先生,早上好!》的故事;为了教育学生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我们讲《节约粮食》的故事……故事讲完后,学生们将自己的感想以跟贴的形式贴在“好故事滋润我成长”栏中,相互交流。
(4)在“小书虫”俱乐部中快乐实践
在学校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对阅读的热情十分高涨。学校以读书为切入点,成立“小书虫俱乐部”,将学校的“小书虫”集结起来,开展“小书虫四送”活动,即送故事、送格言、送古诗、送课本剧等活动。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同学们的读书热情被点燃起来,学校的读书氛围也越加浓厚。
五、成习惯——让读书成为终生的生活
课外阅读,让我校师生读出了真实,读出了幸福,改变了生活。校园里,花廊下,随处可见手捧读物聚精会神阅读的孩子;下课后,书吧是最热闹而又安静的地方,一个个小书迷正读得津津有味……书,走进了学生的生活,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腹有诗书气自华”。大量课外阅读让我校学生收获着知识,收获着智慧,也收获着丰富的人生。学校先后被评为国家级“读书育人”特色学校、山东省少先队工作规范化学校、青岛市第五届“平二杯”少儿语文才艺大赛三年级团体第五名、青岛市职工诚信示范岗、青岛市优秀教育网站三等奖、市南区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市南区校本研修示范学校、市南区“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先进单位、市南区“研读经典 叙说故事”音像演讲比赛中获一等奖、“市南区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中获小学组一等奖。每年在各级各类比赛中都有500余名学生获得各种奖次。在读书自修与学生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在不断提高,近年来,我校23名语文教师中,1人成为青岛市青年优秀专业人才,1人成为市南区名师,2人成为市南区语文中心组成员,13人成为市南区语文教学能手;3人获得青岛市德育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称号,17人获得市南区德育先进个人、十佳班主任、优秀班主任称号。百余人次在全国、省市论文评选中获奖,多人在《中国教育学刊》《小学德育》《山东教育》等期刊上发表文章。1人在全国语文阅读教学大赛中活一等奖,多人次出市区级公开课、研究课。
伴随着琅琅书声,伴随着琅琅歌声,伴随着琅琅笑声,我们的课题研究已经走过了整整四年的时光,我们相信,四年,给与师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活,一种幸福。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仍将不断探索,引领学生走向幸福的成功之路。
※实验措施
一、制定计划,奠定内涵。
为了使本次课题实验活动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在实验初始阶段,课题组三位负责人就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课题实验活动福清市基础教育研究课题(小学语文)“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研究”子系课题申报表,确定了“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的有效策略的研究”为我辖区的语文科立项课题。该课题经市进修校批复之后,教研室于第二周就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了该方案及其它有关课题实验的资料,通过集体讨论制订出一份针对性、可操作性极强的课题实施安排表。同时由各实验班教师制定了实验班计划,并于第四周进行了实验班计划暨班级课外阅读指导计划交流,从而增强教师课外阅读指导的系统性和规划意识。
二、设计问卷,调查求证。
课题组于第四周和第六周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知能状况进行调查分析,调查中不但对学生的阅读兴趣、时间、数量、内容进行研究了解,还对学生的阅读习惯、心理及看书质量进行了调查分析,使课题
组成员深入了解了课题实验前期实验班学生课外阅读的各方面意识形态,拓宽视野,增强课题研究工作时代性,为后期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加强学校及班级读书阵地建设。本学期,很多学校为切实提高学校藏书数量和质量,挤出资金添臵了部分图书,为课题组进行课外阅读实验工作保驾护航。同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阵地展示学生的阅读所得:校宣传栏里以经典名言、读书格言、精彩习作为主。部分学校红领巾广播开辟“读书频道”栏目,通过广播播送优美的文章,经典的小故事,推荐好书新书,报道学生中爱读书的榜样,营造校园“大环境”;每个实验班都有一个“阅读专栏”,有的班级在这一专栏中刊登学生的读书体会,有的班级在墙上设立统计表,比比谁读的书多,谁摘抄的精彩片段多等,营造班级“小环境”;在读书周期间,用“读书小明星”事迹介绍、表彰等办法,营造家庭阅读“外环境”。如此大小结合、校内外并进,以浓浓的阅读氛围引领学生快乐地、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如林英小学一年级的陈景老师在创设读书情境,营造阅读氛围方面就下了较大的功夫,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四、推荐读物,应需而读。
⑴、统一指导的读物。
一是充分利用好与我们现行教材相匹配的课外读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相机渗透,点拨学生阅读书中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如第十二周沙埔小学陈云芳老师开的《城南旧事》就是由该年级的现行教材《东阳〃童年〃骆驼队》延伸出的一节课外阅读欣赏课。
二是向学生推荐课程标准中一至六年级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并由实验班老师自己从中择取适合本班学生阅读的相关书目定期向学生推荐。
⑵、支持学生自由选择读物。
对于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教师给予宏观上的指导,教会学生选择内容积极的读物阅读。通过问卷调查、查阅资料、亲临书店、网上浏览等方式搜集了大量适合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目,推荐给每个学生。
五、策略研讨,厘清思路。
课题组分别于第六周和第十四周进行了“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想读?”、“不同学段学生应分别掌握哪些基本阅读方法?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基本阅读方法,使之会读?”两项策略研讨,探索解除学生的厌读心理的有效策略,使之想读;深入了解课题实验前期实验班学生课外阅读的意识、兴趣、能力、习惯等,初步厘清阅读方法传授框架与步骤,为课题实验的针对性决策提供依据。
六、教给方法,培养习惯。
注重教给学生恰当的阅读方法及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的研究。⑴、运用迁移
指导学生把从课堂学到的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去,培养自己运用知识、独立思考和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
⑵、掌握方法 A、精读
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重点段落,精心阅读,仔细品味,从篇章结构、思想感情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好词佳句,从而体会学习的方法。
B、略读 C、浏览
指导学生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采取浏览法,即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前言、目录、内容提要等,以求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⑶、培养习惯
A、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如用“。”、“?”符号分别表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等。
B、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品评谴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
C、加强句段积累。D、进行再创作。
包括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形式。
七、活动引路,保持兴趣。
在实验中,我们非常注重将课外阅读与学校、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相结合,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载体和活动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读书收获,保持参与课外阅读的兴趣。
⑴、校级活动。
在每个学期的校级读书周期间推出一个主题,精心策划一批活动载体,让每个年级的孩子都能参与其中。如东盛小学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以下读书教育系列活动,一年级儿歌朗读、二年级故事比拼、三年级诗歌朗诵、四年级故事编演、五年级美文诵读比赛、六年级主题读书演讲等。
⑵、班级活动。
实验班在每两周一次的课外阅读课上都会开展故事会、佳作欣赏会、读书心得会、速读赛、朗诵赛、读书知识竞赛等课外阅读活动。重点加强了:
①开展好书推荐课
定期开展好书推荐课,让学生交流读完推荐书目后的感受,讲讲近期所看的书,说说自己的阅读收获等,如第八周在官厅小学听了何秀芳老师开的一节《爱的教育》好书推荐课让所有课题组成员深有感悟。
②写日记、读书心得活动。③同读一本书
用教师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以教师阅读的情激起学生阅读的情。读中师生可以随时交流感悟。如在林英小学一年级、沙埔小学五年级开展的同读幼儿绘本、《水浒传》、《城南旧事》等书活动,就逐步引导学生从“阅读”走向了“悦读”。
④亲子阅读
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努力营造书香家庭。教师定期向学生推荐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让学生带回家和父母一起阅读,读后班内交流心得,回家告诉父母成果,达到亲子互动,共同提高的目的。
⑤建立好书交换站
班级建立“好书交换站”,定期举行好书换着看活动。
⑥评选读书小明星及读书先进班级
如东盛小学四年级针对学生读书水平的差异,结合学生读书量的实际,每月评一次“读书星”。此外,本学期还由中心校教导处组织评选出了辖区级的读书小明星,同时评出了含所有实验班在内的六个读书教育先进班级,激发了师生参与课外阅读的乐趣。
上述所有活动都做到事先放手发动学生进行相应准备,促使他们在准备的过程中增进知识,提高能力。
八、定期研讨,促进交流。
课题组于第六、第八、第十二周分别由三位实验班的老师各开了一节低年级绘本导读课,中年级好书推荐课,高年级阅读欣赏课,并于第八周和第十六周观看了名师课外阅读指导课,之后课题组成员均进行积极踊跃的交流研讨,初步构建了两种课外阅读课的活动模式,成效明显。
※主要成果
一、激发并保持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使用工具书”、“认真阅读及读后交流”等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读有所得,深化读书成效,同时有效实现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三、引发了师生之间的阅读互动。
在阅读方面身先士卒,主动阅读,从而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使师生之间实现了良好的互动。
四、初步构建了两种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基本模式。
如好书推荐课的基本模式为“谈话激趣――畅谈收获――推荐读物(以旧引新 出示读物 目录导读 梗概简介 片断赏读 名人荐语 讨论读法 制定计划 成果展示)”;阅读欣赏课的基本模式为“创境导入――整体把握――精彩赏析――拓展延伸――课堂总结”等。
五、实现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如学习《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后,向学生推荐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学了《林冲棒打洪教头》后,引导学生读《水浒传》中的有关故事等。
六、初步建立激励阅读的评价机制
低年级的评价内容主要是读书的兴趣与习惯,教师通过评价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经历了低年级阅读的起步阶段,中年级的阅读评价应该侧重于学生的阅读方法、阅读习惯,通过评价来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从而使学生的课外阅读行为可以收到最大化的收益。对高年级的学生,不仅要关注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足够的阅读量,更要关注阅读的效果。
坑北小学六年级在课外阅读评价中,引进竞争机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课外阅读活动,同时参与评价,使他们在和谐的评价活动中体验阅读的乐趣。
※困惑及努力方向
虽然本课题在实施一个学年后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同时也发现了存在的局限性及一些困惑的问题:
1、让不爱读书的学生爱上课外阅读。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家庭环境的不同,有少数实验班的学生到现在为止都是老师、家长逼着进行课外阅读,没有养成好的读书习惯。其内在的原因是学生还没有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在班内多开展一些读书活动,让学生知道开卷有益,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爱读书的孩子。
2、部分学生阅读量偏小,阅读面偏窄。
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偏少成为制约他们课外阅读量的瓶颈,很少有他们全部都认得的书籍。中高年级部分学生在选择书籍时,喜欢故事类书籍,在阅读中注重追求情节,而很少细细品味,这样从书中所得也就非常有限,往往造成书读了很多,但写作水平也得不到提高的现象。
3、课外阅读存在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的矛盾。
课外阅读的指导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大部分教师仍把工作的重心放在课内阅读的指导上,如何从课内挪一部分重心到课外,让课内、课外阅读双轨运行、相得益彰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需要下一阶段加强研究。
六一中心小学教研室、语文重点课题组
二零一零年六月二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