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总结、论文

时间:2019-05-12 11:54: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题研究总结、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题研究总结、论文》。

第一篇:课题研究总结、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策略

――课题研究总结

一、语感的含义 语感,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的习得和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对言语理解、言语生成的综合全面的直觉的语言能力。它的形成和结果以及运用的过程是无意识的。这“无意识”并不排斥意识活动,而是指它的过程和结果难以用言语表述。也就是说,语感是一种不假思索、迅速准确、自然而然地直觉把握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的能力。

二、小学生语感培养的意义 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语感培养能有效的将三维目标统一起来,使小学生全面发展。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改进语文教学。语感培养能够做到这一点。语感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知识对语感培养起很大作用,语感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语感的培养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是一个体验感悟的过程,在体验感悟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形成或改变。也就是说,语感培养即不是脱离言语知识、脱离言语文本的天马行空,也不是咬住字词句不放的文字游戏,它要通过字词句通向人的心灵、精神世界,通向生活,通向社会。作为言语主体的人,可以凭借语感主动地去选择符合自己心理图式的言语内容和形式,从而与活跃于语言对象中的思想情感形成共鸣,在同化与顺应的过程中形成、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人文素质。对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的大量反复的感知认同,有助于一个人求真、逐善、创美。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策略

1、诵读吟咏,积淀语感

诵读吟咏是训练语感的重要方法。诵读吟咏是语言积累的最重要途径,从古至今,琅琅的读书声都是语文课的一大特色,是眼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朗读可以感悟文章的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也可以通过吟咏、朗读让小学生领悟作文之道。古代私塾中的传统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吟咏、朗读让小学生直觉体悟言语规律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段。诵读能力的培养。读,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读的形式要多样,读的指导和训练要有层次,充分体现朗读、诵读由生到熟、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训练过程。要善于用指导朗读和小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培养语感,加强文学的情感的熏陶,加强美的熏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要善于用指导诵读的方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培养自主的、创造性的阅读能力和边读边想的读书习惯。要重视背诵,背诵的过程是典范语言模块整体储存的过程,背诵既积累了语言,又沉淀了文化,提高人的语文素养,受用终生。

2、积累语汇,夯实语感学习的基础

语感,是借助各种言语实践活动形成的一种内化的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的形成,是以大量的存储为基础的。因此,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言语材料的积累。小学生在逐渐养成主动识字习惯的过程中,随着知识的积累、体验和总结出来的规律的增多,独立识字的能力也就自然形成并得以发展。在小学识字教学中,在注重识字数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小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关注小学生在识字过程中的体会和认识,以及识字方法的尝试和探索。这就要求每位小学语文教师积极调动小学生语感的经验性,不能把识字数量的多少当作识字教学的全部目的,也不能当作衡量一种识字方法是否有价值的唯一标准。在此过程中,小学生能否借助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将识字任务与现实生活中的实物、实事联想起来,能否借助语感的经验性来独立识字是关键。

3、品析语言,架建语感学习的桥梁 语感,是由语言文字引起的心理活动和认识过程。语感的获得不能停留在单纯的言语直觉、经验的低层次上,还必须进行适当的语感分析,即品析语言。因此,引导小学生品析的功夫少不得。训练语感,必须了解字词的意义和情味。要鼓励小学生咬文嚼字,考究某个字或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微言大义”,仔细琢磨精彩句子、段落的妙处及其蕴含的艺术魅力。一般说来,从语言文字本身入手的语感训练应着眼于以下几类词句的品析:能够表达文眼(诗眼)的语句;能表达声音、色彩、气味的词语;能表达作者感情态度的词语(多为虚词);表现力较强的动词、形容词;作品中重复出现的重点词语;白话文中使用的文言词语: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语句;叙事性作品中的议论和抒情性语句。

在阅读教学中,应加强词句方面的训练,从课文范例中寻找精彩的字、词、句、段,引导小学生比较归纳,品味揣摩,激发情感,联想想象,让小学生体会到语感的艺术魅力。

4、写作随笔,养成语感学习的习惯

写作语感随笔,最大的好处是容易养成研究语言的习惯。无论是课内课外,读书讨论,养成随时写作短小的语感随笔的习惯,可以时时感受到广化、深化、美化、敏化语言的快慰。久而久之,人的语感能力自然会增强。小学生在面临习作时,新课标要求小学生不是为了习作而习作,而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他人交流”,明显将语文作为一种工具在生活中使用,所以小学生习作更应调动小学生语感的情感性与整体性。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就要去感受生活,体味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对语言文化中特有的意境、意义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阅读是吸收、是积累、是基础;写作是在吸收与积累的基础之上的表达。从阅读中学习写作,是习作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写作过程中,小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观察、思索、表达,其结果就会比在阅读中得到的语感认识又提高一步。

四、结论

语感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对听、说、读、写等语言运用能力起着塑造、监督和指导等作用,它统摄了具体言语活动的全过程,没有语感的参与,这些具体言语活动方式就无法有效进行。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训练小学生的语感,语感是语文能力结构中的核心要素。因此,培养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是一种高层次的语言能力,语感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能力培养的核心。只有深入探讨语感的本质、语感的形成,才能有助于基础教育中语感教学走一条低耗高效之路。

林辉

小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课题研究论文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培养学生语感入手,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加强学生言语实践,强调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并在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试验)》中也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感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人们的共识,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也列入了新课程标准中。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应该从学生与教师两方面提高培养策略,对于学生,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拓宽课外阅读面,指导学生朗读与背诵等方面;对于教师,增强学生语感培养的意识、在课堂中回归课文,增强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感悟与体味、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与修养等方面,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得到熏陶从而优化语感。

1、从学生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认为;“我不把教识字,教读书作为终极目标,我要使小朋友养成语言的好习惯,也是思想的好习惯,这才是终极目的。”培养语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关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把他们平时大量的无意识阅读引导到有意识的培养语感能力方面,将会对语感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大有好处。

第一、指导学生养成自觉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是学生自学不可或缺的,对于学生来说,在语文学习中最常用的工具书就是字典和词典,学生在查字典或词典的过程中可以积累很多词汇,并从中了解字词的情味,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性。巧妙运用工具书,能提高自和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第二、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读书不做笔记,犹如雨点落入大海,无踪无迹。”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对培养语感能力大有好处,做读书笔记一般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在平常的课内外阅读中,看到精彩段落或是名言警句,就要把它摘录下来;一种是在精读一篇文章后对把主要内容写出来,并对它作一个小结;还有一种就是在读完书后将自已的感受写下来,以提高自己对文章的感受与体悟,并从中丰富知识,积累材料,增强语感。

第三、培养朗读的习惯,提高语感能力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途径,是积累语感的最佳方式。“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是古人从实践中所得出的经验,也足以说明朗读对培养语感的重要性。朗读也有其具体的方法,首先是示范朗读,它重在以情感人,读出情趣。让学生进行了示范朗读,既能使读的学生有一种情感的介入,自觉的入情入境,也可以使听的学生从中体味到文中字词的旨外之意。其次是想象朗读,想象朗读是种超乎现实之外,走入文中意境的的朗读,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品深藏的意蕴和情感。

第四、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 语感是需要在长期的言语学习中积累的,只有强化口语与读写的实践,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所以,教师应经常督促学生写日记、周记以及读书心得,还要重视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使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进一步实践与积累,逐步培养语感能力。(2)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主体,对学生的教育是一个外在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内在的消化吸收,才能把教师传授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内在素质。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根据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和独立活动,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财富、智力和才能。转化为他们的思想观点,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方法结构。

摆正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是教育成败的关键问题,也是语感教学不容回避的问题。因为任何教学最终都要落实到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身上,教师教的一切内容均要通过学生才能发挥作用。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过程,是学生自已主动地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系统的过程,这是一个积累和感悟,新旧经验之间交融的过程。所以,要增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学会观察思考完善和发展自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己感知品味作品,逐渐养成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语感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自己体验作品时,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在反复诵读中感知文学作品。如果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不顾学生的主体体验,过快介入分析做出结论,使学生主体体验在匆匆间进行,学生的情思就无法深入,与言语作品的对话也无法充分发开。同时,教师不要让学生带着追求“标准答案”的心理学习,应给予学生自由,鼓励学生对言语作品做出个性化的解读。教师要引导学生以主动、真诚的姿态阅读作品,努力调动自己的审美感受和想像,沉入作品的情境中,感受言语内在美,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语感能力。

(3)阅读经典,加强文化熏陶 语感不是人生来就有的,它具有后天性,是人们在长期的言语实践中逐步积累的,由此,可以看出积累对培养语感的重要性。而要积累语言,在头脑中占有丰富的材料,阅读经典作品是最常用的方式。但是在学生当中,大多喜欢阅读一些校园文学、漫画之类的书籍,而对名著名阅读处于一种缺失状态。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在学生当中提倡阅读经典。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就是十分重视经典阅读在语文中的作用,重视经典阅读在充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和语文素养上的独特功能。博尔赫斯说过:“经典是一个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而阅读经典,就一定要阅读原著,忠实于原著的精神内涵,以尊敬和虔诚的心态进入作品,静心阅读,细心体味,培养人格,提高语文素养,为语感能力的提高而积累。作为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并走在他们阅读的前面,与他们交流,作学生经典阅读的知心人。

2、从教师方面入手(1)增强对语感的重视

近二十年来,语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新的课程标准也强调学生的语感的培养。但是在语文教师那里,语感并没有得到与之相应的重视。所以,教师必须在潜意识里重视语感的培养。在备课时,要从语感出发,研究教材,使教材为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服务;在上课时,增加对作品的品位涵咏,对文章思想内容的评价赏析;在课下,要从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角度设置作业。对语感的重视,不仅是在思想一给予重视,更要化为行动,在具体的教学中渗透语感能力的培养。这是需要教师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懈努力,共同探讨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

(2)强化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体验

语感的对象是文学作品,而在语文课上,最主要的材料就是教材,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是专家和教师经过精心筛选的,这些文章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也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所以,语文教材是培养语感最好的材料。在语文教学中,要强化学生对文章的体验和感受。另外,在语文教学中,要真正发挥教材对培养语感的作用,就要立足于教材,通过语言文字插图等创设也可感可触的情境,让学生多读多悟,吟咏品味。

(3)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要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教师要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首先,要提升处理教材与设计教学的能力。教师要在深入钻研和熟读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握教材要点,并有独到的体验和发现,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创造性的设计教学。其次,教师要提升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表达要规范、正确、得体;资料的运用要恰当、有效;提问要有启发性和思考性;教师要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到的发现和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引发学生思考,并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要根据教学是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兴趣,品尝成功,树立信心。

语感关注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但也不否认它的工具性,则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要把语感贯穿于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近二十年来,有关语感本身的理论问题得到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是在实践上的研究却不能与理论同步,至今还没形成系统有效的语感教学模式,这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由于笔者并未从事过教学工作,对于在教学中如何评价学生语感,从而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法,本文所提出的方法还有很多的局限性,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通过真实的班级来进行调查,进而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

林辉

第二篇:音乐课题研究总结论文

音乐课题研究总结论文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音乐是一种美好的特殊的听觉艺术,它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音乐对学生的美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浸染式的。对小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寓教于乐,既能扩展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感知觉,又能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手脚并用的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对美的感知、享受和再创造,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力,从而达到人格素质的提高。而素质教育是学生主体的教育。从这一意义出发,我们学校在2001年就开始进行了音乐欣赏教学活动的研究。当时,结合学校对现代教育媒体的运用和研究,我们确立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改革音乐欣赏课教学》这一研究课题。以素质个性化的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开放型的课程体系为切入部,以激励性评价为杠杆,以集体的合作性学习为动力,切实研究在多媒体环境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课堂模式,致力构建“自主、合作、创造”的音乐教学模式,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全体学生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欣赏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使音乐欣赏课真正地活起来。为此,我们要求全体课题组成员在欣赏课的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并勇于表达自己的体验。以改变原有的从教师的主观感受出发,以一成不变的素材为主要内容,课堂封闭不注意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等诸多弊端。

首先,我们进行了音乐欣赏教学内容方面的研究。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舞蹈家,而是让学生在有趣的音乐活动中陶冶性情和品格,因此,首先就要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培养学生感受力的基础,只有当学生对所欣赏的音乐发生了兴趣,才能注意去听、去想、去感受、去体验,音乐也才能达到美育的效果。为此,我们认真分析了现行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内容,发现有许多内容是并不切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是并不能为学生所接受的。我们的欣赏教学内容不能完全依照音乐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所以我们针对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能力特点,分年级阶段对音乐欣赏教学内容作了一定的调整和补充。欣赏作品的内容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他们所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开始,逐步由近及远地扩展他们的视野。我们以他们感兴趣的儿童歌曲入手,逐渐过渡到其他歌曲;由富于儿童情趣的器乐曲扩大到其他内容的乐曲;由本地区、本民族的民歌扩大到其他地区与民族的民歌,由中国音乐作品扩大到外国的优秀音乐作品。比如:在一年级上欣赏教学课时,学生的注意力根本不可能集中,也不能持久。我们就要观察学生喜欢什么,然后选择一些既丰富多彩,又易于被学生理解的内容由浅入深让他们欣赏,且篇幅短小,乐曲所运用的各种表现手法也由简到繁,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也由易到难。比如,一年级的学生对《小猪睡觉》一曲十分感兴趣,我们就把这首歌曲列入了欣赏教学的内容,通过故事的导入,媒体的演示,让学生了解了小猪睡觉的憨态可掬,然后欣赏时要求学生脑子里出现一幅画面,想象出他所描绘的小猪的模样,这样一来,学生们都能把他们脑子里的形象用声音表现出来,对歌曲也有了感情,理解更深刻、更生动、更形象了。渐渐地,孩子们爱上了音乐,通过一年的欣赏教学实验课下来,在测试的时候,选编一些短小曲调,让他们听一听、想一想、讲一讲,绝大多数学生能听音乐,并生动讲述自己的感受了。到了中年级,我们在欣赏教学中进一步增加了乐曲的复杂性,有意识地让学生们接触我国的一些经典的民族音乐。如《春江花月夜》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典名曲,它的音乐极为优美典雅,富有园林美,它从黄昏的江岸听到远处的钟鼓声写起,逐步推开,写出了月下江上的种种景色,时而是长江大河,水天一色,时而又是归来小舟,渔歌悠然,直至夜阑人静,留下一片萧声消失在夜的寂静中,虽然学生一时还体会不到这么多,但学生们的确感受到了这首曲子很美很美。逐渐地,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越来越强烈,最后完全沉醉在音乐之中。

另外,我们对音乐欣赏教学课模式的研究和改革,致力于构建一种在多媒体环境下的新型的欣赏教学活动模式。具体地我们主要进行了这几种教学模式的研究探讨。

1、创造“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情境模式。这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激励学生主体的自觉意识和使学生乐学、会学,从而养成和发展个性品质。如欣赏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狮子》的时候。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狮子的一些生活片断,让学生感觉到狮子的威武神态。然后引导他们去听音乐中的节拍、节奏、乐器演奏的音区、音色,想象狮子在干什么?然后让他们跟着音乐的变化扮狮子进行律动,使他们从感官欣赏到感情的欣赏。当他们对狮子有了初步的了解后,便引导他们掌握欣赏规律,从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会学”。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先要让学生掌握欣赏的方法,使学生在接触作品后,能大胆地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展开想象,再运用自己掌握的音乐知识分析作品,使学生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基础上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并学会自主欣赏,最后做到,即使没有教师指导,也能独立欣赏一些简单的作品。以往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总成为讲授、演示的一方,而学生则成为接受、模仿的一方,两者区分明显。现在我们要求师生双方的活动都统一于共同体验探索音乐的过程。

2、创设“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情境模式。在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构建师生合作教学、生生合作学习的集体性教学模式,充分开发课堂集体的交往、信息网络、群体心理气氛等社会心理因素的教学潜能,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活动中,学会交际、学会参与、学会关心,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我们改变了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创造合作学习的课堂气氛。在音乐欣赏课中,建立课堂学习小组。例如:以四人或三人小组的形式组建,小组成员有男有女,有好有差。这样的构成具有互补性作用。此外,在欣赏课中,着重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换意见,还可以扮演欣赏作品的不同角色,从而挖掘集体潜能,体验合作的成功,也促进个性社会化。

3、创设“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情境模式。这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想、多问、多做,开发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操作能力,形成创造性个性品质。例如,在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中,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发展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如看图式标题的音乐欣赏《百鸟朝凤》等,对情节性较强的音乐欣赏《龟兔赛跑》,对音响感知与感情体验的作品《二泉映月》等曲子。再者,在教学中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培养创造性的理解后,可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脚,使欣赏过程提高到另一个高度。如欣赏完了《赛马》、《森吉德玛》等曲子后,由于有鲜明的对比段,可按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为不同情绪的乐段创造伴奏谱。又如欣赏完《快乐的罗嗦》、《采茶扑蝶》等具有鲜明节奏特点的曲子时,可运用身体语言,感受音乐,创造音乐等等。

课题研究进行到现在,我们在不断的探索与研究改变之中,深深地感觉到,音乐做为人类的“第二语言”有别于其它学科,音乐中蕴含着道德哲理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它是通过音符、旋律、节奏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要培养和训练学生听音乐的能力,关键是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由具体到抽象地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我们全体课题组成员都有信心,我们始终坚信,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教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是能激发、鼓励、扶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情感的,学生定能受益匪浅。所以我们将一如既往地进行这个课题的研究工作,希望在学校的现代化教育设备逐步到位的良好环境下,在上级部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我们自身的努力下,可以取得更多的成绩。

第三篇:小课题研究总结论文

小课题研究总结论文

----中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变

海南华侨中学 数学组 苏晓君

一、问题的提出

学习困难生的界说众说纷纭。中学数学学习困难生指的是因身心的某些障碍而未能充分发挥自己数学方面的潜能的学生。他们的数学成绩与潜能发挥之间存在着差距而导致学业的暂时“落伍”,不能适应常态学习,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等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中学数学这门学科系统性强,逻辑性严密,有的学生由于某些基础没有掌握或学得不扎实,就会造成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久而久之,一串串似懂非懂的知识点在心理上长期积累,就成为学习上的“拦路虎”;也有的学生由于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不当,严重阻碍中学数学知识的学习,或者说影响学习的效率。如果这些学困生一旦在班级里形成一个层面,不但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会影响教学的达成度,导致教学任务不能如期完成。转变学困生,教师应有“人人会学习、人人会学好、人人会成才”的信念、情感、意志和行为才行。

二、研究目的研究目的:运用唯物辩正法和心理教育学的理论,分析学困生的特点,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使每个数学学困生达到最优的发展。换言之,研究不重于理论的新发展,重在利用现有的理论知识,借助于科学方法,以求得数学学困生问题的解决。

具体的说,主要有以下三个目的:阐述中学数学学困生的类型和特点;设计一套较系统的,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对策;使学困生学会更好的数学,提高学习质量。

三、中学数学学困生的类型和特点

在一个班级集体中,中学数学学困生的个性特点,思想等表现不同的类型,具体有以下几种。

1、学习不得法型。拙劣的学习方法导致很差的学习效果。这类学生智力正常,记忆力较好,学习比较努力。往往死记硬背数学中的一些定义、计算法则,学习知识不求甚解,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而学到的知识处于零散的无序状态,无法掌握知识的纵向结构和横向联系,从而造成理解能力、迁移能力差,缺乏概括、归纳、举一反三的能力,遇到稍难的数学知识题目、综合运用的题目就摸不着“门”,学起新知识费时,“解”起题来费力。

2、贪玩懒惰型。这类学生生性好动,十分爱玩;智力正常,但缺乏学习的动力,经教育有悔过自新的决心,但一遇到玩,就无法自制,他们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不善于用理智支配自己行动,意志薄弱,易于盲目的接受同伴的邀请或参与社会的不良活动;一坐下来学习解题就浑身上下不舒服,心情烦躁,急于求成,巴不得一下子把老师布置的所有题目一口气做完。这类儿童喜欢动口“说”题,而不喜欢动笔“解”题,很难形成技能。老师帮助大多数能接受,一旦外界条件的诱发,他们依然故我,学习成绩日见其差。

3、知识断层型。有的儿童低年级时由于体质弱,容易疲劳,有的儿童由于个人的疾病,家庭的变化,社会的不良影响等都可影响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提高。数学知识点缺陷,基础不扎实,新旧数学知识难以连接,知识就会出现断层,对于系统性特别强的数学来说,后继的新知识学习就无法进行。

4、情感中断型。数学学科的严密逻辑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这一矛盾会造成有的儿童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屡屡失败,遇不到学习成功的体验,常常以失败者的心态迎接新知

识的学习,久而久之,使之缺乏自信心;学生学习信心减弱,学习无兴趣,学习数学情绪低落,从而逐步与教师、同学和家长远疏,学习数学的情感和师生关系的情感中断。在上述不同类型的学困生中,他们的学习又表现其不同心理特点:

1、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为教师,做作业为家长,教师追一追,催一催,他们就动一动,勉强应付,被动对待。

2、学习情绪差。课堂学习情绪低落,被动听课,对教师的提问无动于衷,似乎与自己不沾边,常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参与思维过程,学习与教师、同学很难配合。

3、学习品质差。学习不提问、不思考,做作业寻找现成的答案,遇到一些难题,赖于教师或者抄袭同学的作业,往往找寻“捷径”。

4、学习迁移能力差。有的学困生接受知识的信息有限,知识的储存不足,智力品质差,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形成知识迁移。

四、中学数学学困生的对证研究

教学中转变数学学困生,必须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创设有利于学困生的教育氛围,同时要根据学困生的不同类型和特点,因材施教,从根本上消除导致学困生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从而使他们走出困境。

根据学困生的不同情况,研究采取了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

1、“小目标”训练法。学困生一般的情况都由于知识系统某项残缺,造成学习新知识的障碍,因而教师必需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从补缺补差着手,有效的进行个别学习指导和适当补课。采取“小目标、快反馈、速矫正”的方法,具体做法:要求放低,适当补“差”。掌握学困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一个“小目标”,使学困生能一次一得。实施单元达标教学,对学习本单元仍未达标的及时反馈,出现问题及时补救,不留“夹生饭”进入下单元的学习。实行分组教学,分层次提要求,分类指导,分层评价,快速反馈,使不同类型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采取课堂教学、小组学习与小组指导相结合教学方式,提供学困生表现的机会,使他们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2、成功激励法。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情感障碍,一方面由于学生每次以失败者的心态去学习,学习无兴趣,消极对待。另一方面,由于带上无形的学困生帽子,班级里的事都不能沾边,失去参与的机会。学困生与教师与班集体自然而然的形成了鸿沟,从而导致情感交流的中断,因而要改变学困生的学习状态,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教师要发现学困生的特长、优点和潜能。一旦发现就要创造条件,积极扶持,使其发展,激发学习兴趣,进而萌发获得成功的欲望。其次,教师要把爱生和知生结合起来,“用爱浇灌迟开的花蕾”,以真诚的爱去唤醒他们“沉睡的心”,打通情感障碍。只有这样,学困生才能敞开心扉,接受教育,去争取成功。

3、学习习惯矫正法。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改变他们学习数学困难的比较关键的环节。教师要耐心指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对他们继续以后的学习终身受益。如有位同学,人机灵豪爽,办事说话大大咧咧,不拘小节,做数学作业丢三落四,学习静不下心来,被同学戏称为“猴子屁股”、“马虎大王”,由于这种习惯导致他解数学题精确率很低。因此,通过班级活动来加以刺激,在班级数学竞赛“百题无错奖”中,我有意识地请这位同学作为此项活动的负责人,使他认识到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数学成绩有很大的关系。以后通过数学活动不断地矫正这位同学的学习习惯,同时进行逐步强化,此后,他做数学作业认真多了,参加数学趣味竞赛也有他的份了。

4、学法指导。学困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课堂上学法指导的主要内容有两种。学习观点的指导。主要包括主动学习观点,认真求实观点,能做到不耻下问。掌握知识方法指导。主要包括在知识输入阶段,指导学生如何思维,如何想象,如何集

中注意力等。在知识储存阶段,指导学生如何记忆,如何理解,如何强化知识等。在知识输出阶段,指导学生如何分析,如何概括与综合,如何解决问题等。

5、自我控制法。教师不定期的随时采用谈话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使每一位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品质,调动学生自身的力量,进行自我控制,自我矫正。如有些同学数学成绩差,就认为自己比别人“笨”。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需要耐心地反复疏导,帮助学生克服“自卑”的心理,时时矫正学习方法,从而激发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习数学的内驱力。五效果分析:

1、“小目标、快反馈、速矫正”方法能大面积提高课堂数学质量。通过“小目标”方法,在完善学困生的知识结构的同时,缩短了班级群体的数学成绩距离,提高了单元目标的达成度,大部分单元教学目标达到了100%,个别单元5%左右的学生未掌握,对这些学生,则通过个别辅导完成单元教学。

2、学困生的学习状况与心理健康有较大进步。通过学习习惯的矫正,这些学困生基本上改变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并努力完成平时的作业,自信心也增强。学习成绩有的有较大的提高,也有的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3、“成功激励法”能激发学困生获得成功的欲望,使他们以正常人的心理去学习、去竞争。

第四篇:小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论文

小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论文——

班主任有效工作:用心且有“度”

前言:走上教师岗位以来第一年担任班主任,我对这份工作抱有满腔热情和美好的憧憬,几乎将全部的心思和精力都扑在上面。现在回想一年来的班主任工作,有成功,也有坎坷,有喜悦慰藉,也有苦恼、困惑。和其他班主任一样有这种感觉,对学生教育有时好心不得好报,学生以怨报德。我的苦心实际上做了不少无用功,多走了不少弯路。尽管我废寝忘食、苦口婆心、忙忙碌碌,一心想使学生勤学、守纪、文明、上进,得到的回报是什么呢?动机与效果不成比例。尽管我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使学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得到生动、活泼、向上的发展。但这些理论在这帮学生前毫无说服力,往往事与愿违。我知道这是班主任工作的成效问题,也是方法问题。思来想去,我觉得我对他们缺少一种教育的吸引力。研究即将告一段落,我认真反思一年的些许的成功和不少的遗憾,得出这些文字。这里面有我成功运用的经验,也有现在才从现实的教训里总结出来的可能“方法”。

班主任的工作其实就是一颗心与多颗心的碰撞、磨合,互动、对话的不断重组、提升过程。用心教育管理学生,这是一个永不落伍的话题。然而,班主任的用心果真能换来超值的教育效果吗?答案是不确定的。这就涉及到了一个问题:用“心”也要有“度”。

一、处理师生关系──亲和度

亲其师而信其道,没有爱的教育肯定是不成功的教育。但是,如果处理不好师生之间的亲合关系,也会落入几个误区。

误区一:亲密无间型。有的老师对工作满腔热情,却忽略了自己的角色,企图和学生成为真正亲密无间的朋友,把自己完全融入到学生之间。时间一长,又发现学生不是那么听话了,等忍不住了就发脾气,闹得师生间很冷淡、很尴尬。

误区二:唯我独尊型。我们心里总有一个念头──我是老师,就是来管你的,总是板着脸,端着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子,容不得学生冒犯。

误区三:偏好正差型。没有公平、公正,就没有信服与和谐。有时,老师带着偏见看待学生,偏爱“好”学生,疏远“差”学生,这对差生构成了一种伤害,对进步生的身心发展也产生影响,从而使学生慢慢地远离我们。

教育界有种观点: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教师要想方设法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信任的关系,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卓有成效。

策略一:把握好距离。距离产生美。近中远则疏;远中近则密。我们应该让学生逐渐认同我们是他的教师的身份,而后才乐于于我们成为朋友;而不应先是和学生打成一片而后再去让学生接受我们是他的老师──高雅的交往方式,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是具有感染作用的。

策略二:树立起服务意识。班主任的职能就是服务。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服务于学生的生活、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在服务中实现管理,在管理中更好地服务──到这一点,我们一定会获得最广泛的认可与尊重。

策略三:把阳光撒向每一个角落。关爱每一个学生是我们的职业道德准则。只要我们真正做到这点,就一定会赢得所有学生的掌声。如果有时很难把一碗水端平的话,那我们就把微笑、鼓励与掌声多留给那些学习不好的、纪律差的、邋里邋遢、笨手笨脚的孩子吧,其实他们内心很孤独、很失落、很自卑,与其他孩子比,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同情弱者也会让我们赢得强者的尊重。

策略四:学会示弱。老师不是事事都能干的,也不是时时都正确的,有时我们需要向学生示弱,给自己找台阶下:老师也有不能做的事,老师也有老师的难处,不要让老师为难,好吗。这样往往能唤醒学生的良知和成人感,从而听从我们的教诲和要求。

策略五:让学生体会老师的爱。爱每一个学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班主任的爱更是难上加难,因为独生子女占多数的班级,他们往往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无需怎样,我想干啥就干啥。只有良好家教的学生才能体会到这一点。因此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爱这是班主任工作中的重中这重,为什么?因为爱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与班主任有了感情,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班主任往往是敬而远之,有时你批评他他甚至咬牙切齿反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要设法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的批评也是一种爱。

二、班级管理──自由度

班级管理,最忌讳的是分工不明,人浮于事。有的老师对班内事务每每事必躬亲,无微不至,结果,学生那里没事干,甚至不买老师的帐。这种老师忽略了学生作为主体的“人”字。学生没有了独立的人格和行为自由,他们从心理上游离于集体之外,感觉不到作为集体成员的责任和义务。

唤起人实现自我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给学生以信任、以尊重,是教育主体性原则的体现。自由不是散漫,不是放任、更不是放纵。班主任要学会“用人,不管事”。聪明的老师,首先要学会权利下放,在班里建立起完整有效的民主管理机制,把决策权和组织管理权交给学生。如果有谁想在班级中开展什么活动,可直接把提议交给班委会讨论。经过班委会论证,认为该活动对集体有益、不影响教学,并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制订详细的活动计划,即可实施。这样的班级往往都能表现出高度的自主自律和集体荣誉感。和老师的包办代替相比,学生依靠自身努力取得荣誉,哪怕一点都是沉甸甸的。

其次,自由应该是让每个人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一些聪明而又纪律散漫的学生,不好管理的原因就是他们的潜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失败的教育往往把天才或大才当作另类来约束,而使他们沦落成没有创造力的庸才或成为走到集体对立面的叛逆。成功的教育则是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为他们搭建充分挖掘自身潜能的平台,让他们更多地参与班级管理、活动组织,学生们会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开始慢慢融入集体,并且充分认识到集体对个人发展的价值,从而提高自制力。

教育的目的不打造神,而是培养人。只要学生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在集体活动中有所收获,老师千万不要苛求结果。事必躬亲,不是好事,我们不要让学生做藏在翅膀下的小鸟,要做空中飞翔的雏鹰。

三、处理问题学生──灵活度

过去有人把老师“治”学生的“招”,总结为一拧、二按、三罚站;四抄、五写、六采砖,第七总把家长传,不来孩子跟着太阳转。随着社会文明的程度越来越高,法制越来越健全,这些都已成为城南旧事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的学生享受着比过去好多少倍的教育,但他们的心灵却依然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去学校化倾向,甚至走到了老师和学校的对立面,这是为什么?原因就在于整治和征服的观念在一些老师心里根深蒂固,其教育方法依然简单粗暴。我们应该在真正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灵活务实的方法来处理问题。

自然冷却法。学生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争执,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对此有的老师采用自然冷却的方法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老师对他们说,你们如果相信我,就各写一份详细的说明,明天我一定给你们一个满意的答复。第二天学生交上来的材料顶多写着:“老师,我错了”几个字。人就是这样,气头上眼里只是别人的不是,事后冷静下来,他会认识自己的不足的。我们应该学会等待,学会给学生自我反省的时间。

真情感染法。问题家庭的问题孩子,是目前班级管理中最让人头疼的。他们致差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缺乏爱的关怀;二是家庭教育的简单粗暴。对这样的学生,爱是医治他们心理疾病的良药。老师要真诚的面对这些学生所出现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交给学校、交给家长或推向社会。相信老师爱的关怀,使他们的行为和精神品质得到了彻底的转变。

自我反省法。人非圣贤,老师任何时候都不能让心中的“我”膨胀起来。我们因好心未得好报而感到委屈时,是否考虑到实施过程出现了问题或偏离了初衷;我们因自尊受到伤害而感到震怒时,是否考虑到事先不经意的言行伤害了学生而削弱了老师的威信。学会自我反省和自我检讨,才能更好的要求别人。自省是一种自信、一种力量、一种智慧。自省能让我们勇敢地面对问题,不断地提高育人能力。

四、评价孩子──赏识度

鲜花因赞赏而美丽,学生因赏识而奋进。人的生命中存在着自信与自卑两种角色。肯定和表扬可以激发生命奋进的勇气和力量,而否定、嘲讽则会浇灭希望的火花。人生挫折十之八九,不要让批评把学生埋没。面对学生的失败,如果我们看中结果,而漠视了他曾为此付出的努力,那么哪怕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他也会因自卑而裹足不前。请你在学生失败之时对他说:失败是成功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失败的越多,你就会离成功越近。在集体活动中学会赏识学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应让他们感到老师的信任与期待。有位老师接手每一届新生,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学生一个座右铭──行守谦勤,志存高远。让他们知道老师希望他们成为一个谦虚勤奋志趣高远的人,踏踏实实的学习,踏踏实实的工作,等到有一天机遇忽然降临到身边,他们会自信的说:我有以待。他还告诉学生:“我将和你们一起创建一个团结、和谐、上进的班集体,这个集体会因你的努力而精彩,我的生命会因你们的成就而精彩。”这样,老师让学生从自己的眼睛里读出了关切、期盼和信任。在学生遇到挫折时,老师说得最多的是:你能行──站直了别趴下──失败给了你目标──爱拼才会赢。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话,却是此时孩子们心中的暖流啊,它能消除恐惧感,激发求知欲,唤起孩子对生命的自信与热爱。

其次,赏识学生不要一味等待奇迹的出现,要给学生设计适当的门槛。人只为可能达到的目标而努力。如果目标过高,就会使学生失去自信;而如果目标过低,他们则会不感兴趣。要为学生设置恰当且分解为阶段性的目标,并建立一套保障机制,使学生每实现一个目标,就能得到一次进步。让学生持续地保持获得成功的自信力,他们会因成功而努力,因努力而更加成功。

再次,把握赞赏与批评的“度”。赏识是赏识学生的优点和进步,而不是忽视学生的缺点和弱点。我们赞扬学生可以力争充分,但不能言过其实,不切实际的表扬是会“捧杀”学生的。批评更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客观的分析和中肯的建议是最容易让问题学生接受的。相反,吹毛求疵,以偏概全是很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的心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灵活的方法是班级关键,赏识的目光则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动力源泉。我们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会在班级管理中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

杜 丽 金

2009-06-20

第五篇:幼儿园课题研究论文

浅谈幼儿动手能力培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揭示了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动手习惯的重要意义。而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他们的地位至高无上,大人们如群星烘月。长辈们对他们百依百顺,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幼儿不用动手,大人包揽一切。导致现在的小朋友娇生惯养,依赖性强,动手能力很差,缺少勇敢精神。著名的学前教育家张家麟先生也曾说过:“要教养一个孩子会动手做事,就是要从小培养幼儿动手做事的能力”。

一、激发孩子对操作的兴趣

环境对人的行为有强烈的暗示作用,能激发人的想象和创造,从而引发幼儿的动手能力。区角的设置直接影响幼儿的活动效果,要设置区角时,我校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尽可能地投入一些能锻炼幼儿动手能力的游戏和材料,给幼儿创造一个能让小手动起来的环境。如在活动区中,我们用卡纸做的圆圈和各种瓶盖、毛条、让小朋友穿成项链和花环及手链做游戏;并一些如鞋带、毛线、布条、皱纸、树叶、花生壳、各类种子等材料,供幼儿系鞋带、包饺子、馄饨、树叶、花生壳、各类种子作粘贴等游戏用。随着幼儿动手能力的增强,编织、绣花、织毛衣等各种小制作自然地激发幼儿的动手兴趣。在美术教学中,利用包装盒、彩带,双面胶、剪刀等,鼓励幼儿自己设计制作玩具,随时添加活动材料。通过操作区的活动,他们的交往、合作、自信心、想象力、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实践证明:所有的幼儿都有在某种物品通常的使用方法基础上发现的特性和功能,甚至创造出新的作品能力,幼儿也会陶醉于自己的想象之中,对于哪些经过自己动手做出来的东西会感到极大的满足。孩子们常常在特设环境中通过互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享经验,所以环境能呈现孩子们连续的探索过程。总之,在区角活动中,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小肌肉群,而且操作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二、提供多层次的材料

在“梅花开”的材料上我提供了两种不同层次的材料,第一个层次是提供了教师事先吹好枝干的画纸,孩子只需用棉签点上梅花即可,这适合能力较弱的孩子;第二个层次难度则比较高,需要孩子先在画纸上吹出梅花枝干的形状后再点上梅花。在这里我有意识地减少能力差的幼儿的操作量,让他们有完成操作活动的信心以及完成操作活动后的成就感,大大激发了幼儿对操作活动的兴趣。从而使不同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三、家校配合,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在我接触的我们班级的不少幼儿家长在儿童观、发展观、教子观、人才观等方面都存在问题,直接影响着家教质量和家校合作教育。许多家长过于溺爱,缺乏相应的教育策略,不能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家校教育的一致性,是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我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将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的意图、计划、方案让家长了解,双向了解孩子在校与家庭的情况,并让家长配合起来对幼儿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利用家校联系册、家访、电访等方式,了解家校每天、每周、每月的情况,双方及时调整教育方案,力求做到步调一致。幼儿的早操、律动比赛请家长来做评判员,家校运动会请家长来校共同参与,幼儿自理能力比赛,请家长来为孩子鼓劲等等。通过采用以上的方法,达到了家校教育的一致性。许多家长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我孩子的变化真大,再也不像以前娇生惯养了,而且还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了。

四、在幼儿教育的各个阶段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1)在操作活动中渗透。操作活动是培养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小朋友主动学习获得认知的重要方法之一。老师尽可能利用积木、拼图、插塑之类玩具,给幼儿提供丰富操作材料。让他们在反复的触摸、摆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探索、有所收获。

(2)在游戏活动中渗透。新《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因为游戏具有促进幼儿发展的功能,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蕴藏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契机。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在游戏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3)在教育活动中渗透。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应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主动学习。如美术活动,几乎每一位幼儿都喜欢绘画、泥塑、剪贴、编织、手工、折纸等美术活动。在看似简单画画、捏捏、剪剪、撕撕、贴贴中幼儿往往陶醉其中,不仅培养了幼儿的美术兴趣,也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的记忆是短暂的,而方法的掌握则是长远的,所以培养孩子有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十分重要的。我觉得只要坚持这样做,注重在日常生活中激发孩子操作的兴趣并为孩子提供好的材料,让孩子愿意自主地去动手操作,我想我们的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也会在将来的发展中创造出新的事物,新的方法。

下载课题研究总结、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题研究总结、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题研究--论文-识字

    【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识字方法探究 焦中军 识字教学是传承中华汉字文化的桥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教学......

    音乐课题研究论文

    音乐与生活 ——观《歌剧魅影》有感音乐是生活的凝练与表达,生活是音乐的创作源泉。音乐,无论是乐曲还是歌曲,都表达了人们长期生活于世界的内心感受,来自人心灵的抒发。美好的......

    课题研究总结

    《在家庭教育中传承崇尚勤俭优秀传统, 帮助未成年人养成“勤”“俭”美德》 课题研究总结 勤俭节约,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约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品质。 当今......

    课题研究总结

    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课 题 研 究 总 结 阆中市治平乡中心学校 “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 研 究 总 结 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迈向机遇,......

    课题研究总结

    课题研究总结本学期,在区进修校的指导、在我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校课题组按照课题实施方案,坚持研究与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与课改相结合,与学校的日常语文教学工作相结合,扎实有......

    课题研究总结

    代家坝镇中心小学2012——2013学年度课题研究总结 教育科研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学期,我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在县教研室的指导下,已进入了深入研究阶段,并取得了一些成......

    课题研究总结

    余庆县洞水小学2014--2015学年度提高 四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总结 教师:郑太飞 计算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问题,也是一直以来难以攻克的问题之一,本学期我对四年级学生的计......

    课题研究总结

    课题研究总结 一、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要求国家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