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改革的建议

时间:2019-05-15 11:09: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改革的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改革的建议》。

第一篇: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改革的建议

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改革的建议

教学改革,必须遵循其原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则如下:

(一)坚持“课堂讲授”与“课外自学”相结合。

(二)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三)坚持“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

(四)坚持“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相结合。

(五)坚持“思想教育”与“人格塑造”相结合。

根据此原则,可以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从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分别是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方式。以下便从三个方面深入

教学方式:

1.学生自学

一方面,要求每一位学生课前认真阅读教材,并在此基础上以每一章为单位课前撰写不少于600字的读书笔记(形式为本章的内容摘要),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课前自学提出问题;另一方面,教师每完成一章的讲授后,学生需结合教师的讲授,紧扣本章内容撰写不少于300字的学习心得。

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教师应于第一次课向学生传授写作方法),学生必须用水笔或圆珠笔写在统一规格的笔记本上。其中读书笔记要求在教师开讲课程相关章节前完成,教师有责任在课堂上通过提问或抽查的方式认真检查每一位学生的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要求每学期至少检查二次。课程结束后,所有的笔记本都要上交,以便作最后评定成绩之用。学生自学的情况将作为平时成绩按不低于总分20%的比例计入总评,没有做读书笔记的学生本课程必须重修。

2.课堂讨论和演讲

学生参加课堂讨论发言要求脱稿,教师对讨论课程要事先进行精心的策划,也可以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组织讨论,比如某一次讨论可以让某班委会承办。

组织讨论切忌走过场。四次讨论原则上每一位学生有一次上台的机会。如果是大班教学(80人以上)应该使60%的学生参与进来。每一次讨论教师都要对学生的发言做点评,点评内容要以鼓励为主,但也要指出不足。

3.教师授课

①突出主题、主线

②切实把握好这个主题、主线,是搞好《纲要》课教学的前提。③联系实际,加强针对性

④点、线、面结合,开阔视野,加强比较

⑤对重大问题的表述,要完整、准确,有权威的根据

⑥史论结合,于序事中寓论断

教学内容:

从内容上讲,今后课堂讲授原则上将讲重点,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1)讲清楚本课程的理论框架和逻辑体系(其实也就是整本书的结构体系以及每一章节的结构体系);(2)讲清楚本课程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该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将反映在教师开学初提交学院的教学计划中);(3)结合案例阐明相关原理的实际运用。

从方面上讲,可从以下几方面深入: ①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②注重微观研究,也要重视综合研究

③现实与历史不能混同

④要重视历史教育

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成绩计算方式包含项目及各自比例为:(1)课堂笔记和平时读书笔记20%,(2)平时课外阅读笔记10%,(3)课堂讨论10%,(4)考察实践活动开展情况10%,(5)社会考察实践报告10%,(6)期末考试卷面成绩40%。

1.今考勤不应该正面计分,但如缺勤,则需从总评成绩中倒扣分,每缺勤一次扣总评成绩5分;

2.以上六个项目中,“(1)平时读书笔记”和“(5)社会实践报告”为必选项,缺少则本课程必须重修;

3.学生提交的所有课程材料教师都要进行审查,形式与内容不符合要求的必须酌情扣分;

4.本课程期末考试形式今后将:实行开卷考试。考试内容也有所限制,将只围绕教师讲授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出题,题型原则上仅限单项选择题和案例分析题两种。另外,本课程不设免考名额,所有学生都要参加全部考核环节;

5.还需强调的是,本课程实行诚信一票否决制,凡是平时学习和实践活动中有虚假及作弊行为的学生,一经发现(证据确凿),无论其他环节(含期末考试)表现如何优秀,其本课程都将直接进入重修程序,不给补考机会。

第二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的尝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的尝试

摘要:为了深入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改革,本文提出了师生互动式历史人物事件分析教学法的方法,介绍该方法如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当中应用,详细介绍该方法的教学目的、具体做法、关键及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改革

师生互动式历史人物事件分析教学法

高等院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性十分明确,即通过以课堂教学为主导的多种有效教学手段与方式引导青年大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学生不欢迎,老师没兴趣”成为诸多高校“两课”教学中的一种常态。课堂上“昏睡者有之,读小说者有之,背单词者有之”。一些到课学生明确表示:“上政治课只因怕点名,缺课被抓,会影响期末成绩。”造成这种尴尬局面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方面的缺失:教学体制僵化、教材编写枯燥。教学大纲千篇一律,教材明显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嫌疑,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社会和学生实际,使得大学生难以完成德育体验;其二,教师理论功底、教学技巧不足:知识储备陈旧、教学手段单一。新的课程体制改革之后,大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有所增强。然而,单靠体制改革远远不够,制度由人来制定、实施,教学效果最终取决于教师本身。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一门大学本科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门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它政治理论课不同,其主要是从历史教育的角度出发承载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

为了增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实效性,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老师应该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应该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坚持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改革教学方法。发挥主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个性,运用参与式、启发式进行教学。进行课堂师生互动,增强教学民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课堂讨论、主题讲演与答辩、报告会、案例启发、情景启发等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思维紧随教学内容,做到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根据课程内容,设置历史情景,适当播放教学资料片,安排讨论 等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性认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每个主讲教师都能熟练地运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学习兴趣,安排实践教学,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吃透相关理论,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身临其境,直接感悟历史,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适应能力,以便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从而提高该课教学的实效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此,笔者介绍一种互动式历史人物事件分析教学法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而事件是历史的基本素材。不言而喻,中国近现代史人物事件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最基本内容。因此,讲好中国近现代史人物事件是讲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根本基础。

为了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水平,本教研室在互动式历史人物事件分析教学法的实践基础上,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以下拟将讨论的结果,做一简要介绍。

一、互动式历史人物事件分析教学法的教学目的

现在的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人物、事件并不陌生,因为他们在中学阶段的历史课程,已经较为详细地了解过这方面的内容。因此,对大学生讲中国近现代史人物、事件,就不能停留在中学历史课的那个水平上。

我们认为,中学历史课教学的主要目的,侧重于传授历史知识,而大学的历史课,就不能去重复历史知识了,而应当把历史知识上升到历史理论。

众所周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最基本理论,是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必然性,不是凭空形成的,而是通过许许多多历史人物、事件所综合铸就的。

我们引导学生分析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事件,其目的就在于促使学生认识这许多历史人物、事件在促使、影响中国人民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作用。比如,中学教师已经告诉过学生,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有过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事件。而我们《纲要》课就不要再去讲述林则 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过程、内容,而应当引导学生从中国的文化传统、历史脉络,以及当时所处的国内外背景出发,分析这些人物促使出现这个事件的必然性。也就是说,我们的目的是在于,让学生懂得在当时历史条件、历史背景下,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必然会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二、实施互动式历史人物事件分析教学法的具体做法

互动式历史人物事件分析教学法的具体做法,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命题

苏格拉底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1。教师命题,是开展互动式历史人物事件教学法的重要环节。命题的目标,应当遵循教学目的,应当围绕中国近现代史向前发展的必然性。

命题内容不要太具体,只要给出题目范围,让学生自己选择题目范围内的某个方面进行思考。不过,命题内容要囊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各个章节,同时要加强各个章节之间的横行联系,尽量让命题的题目,形成一条环环相扣的练带。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十章中,我们逐章拟出以下10个题目范围供学生参考:

1、林则徐禁烟的思想基础

2、洪秀全与太平天国兴衰

3、民主思想深入民心是袁世凯称帝破产的主要原因

4、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

5、毛泽东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提出

6、台儿庄血战中的李宗仁

7、林彪与辽沈战役

8、邓子恢与农业合作化运动

9、刘少奇对“文化大革命”的抗争

10、邓小平三落三起的主观、客观原因

(二)教师收集有关资料

收集资料,是进行互动式历史人物事件分析教学的出发点。

教师要预先收集与以上10个论题有关的资料。收集的资料,应当丰富多彩,既 要有人物传记,人物论著,人物事迹,又要有学术界对该人物的评论;既要有文字资料,又要有影视资料;既要有讲述事件过程的内容,又要有介绍该事件的历史背景。

教师收集的资料,要及时交给学生传阅。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指导与发动学生,共同去收集有关资料;指导学生辨别资料的真伪与可靠性;指导学生如何筛选资料。

(三)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讨论,是互动式教学互动的一种重要体现。

我们每个课堂的学生,都在90人左右。学生根据自己对以上10个问题的兴趣,自由结合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的人数6——12人。每个小组,各选出一位小组长。由小组长组织组员,在深入查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课堂分组讨论。讨论时间为一次课(2个学时)。讨论后,各小组分别选派一位代表参加课堂发言。教师对各位代表的发言,进行评分。所评的分数,作为这个小组所有成员的平时成绩。

学生代表发言过程,要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或者要跟提问的同学进行辩论。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拟定在以上10个题目之外的有关中国近现代史人物、事件的题目,提交教师审定。经教师审定后的题目,就作为这个小组讨论的题目。教师审定题目后,应当为所审定的题目收集有关资料。

(四)教师对学生所分析的问题,进行综合发言

所谓分析, 就是“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它们的要素”2,从整体事物的个别方面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客观事物是矛盾的统一体,组成这个统一体的各个部分本来是相互联结着。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人们可以把事物本来联结着的各个方面暂时分解开来,分别认识事物各个方面的各种现象,然后从中去发现该事物总体的本质。

当然,如果仅仅靠分析,还不能形成对事物统一完整的认识,只有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

所谓综合,就是把认识对象的各个环节、各个部分,按其内在联系有机地联结为一个整体。

教师综合发言的目的,在于把各个小组在不同方面的分析,综合到一个基本认识上,那就是: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三、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 教师是开展互动式历史人物事件分析教学法的决策者、指挥者,开展该教学法的成败,首先要看教师是否发挥了良好的主导作用。当然,教师要想发挥好主导作用,就得热情投入,就得肯花苦工夫备好课。同时,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组织课堂讨论时,要注意以下若干问题:

(1)留心观察学生在讨论中所体现出来的创造性。对学生有学术价值的创见,要指导、鼓励他们撰写成论文拿出去投稿,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大学生已经有较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要强迫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图、愿望,让学生有自由驰骋的充分空间。

(3)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兴趣,是开展历史人物、事件分析教学法的动力。

(4)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人际沟通能力。让学生发扬团队精神与提高沟通能力,进行好小组讨论与课堂发言。

互动式历史人物事件分析教学法非常值得提倡,这种方法的关键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历史人物、事件的科学方法。

首先,要引导学生纠正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出现非适度的倾向。以往,在评价历史人物、事件时,经常出现要么大忠大义完美无暇,要么大奸大恶臭不可闻。如果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不适度,可能就会出现弄巧成拙的消极后果。比如,如果因为吴佩孚镇压过二七大罢工,教师就在课堂上全盘否定他,把他说成十恶不赦的历史大魔王,但是,学生一旦知道吴佩孚后来是在跟日本高层特务作斗争中以身殉国的,知道我们党的高层领导人董必武曾经肯定过他的清廉与支持五四运动,那么,学生就会对教师讲课的可信度产生怀疑。再如,镇压太平天国时期的曾国藩与开展洋务运动时期的曾国藩,革命战争、抗日战争时期的林彪与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林彪,其性质就大不一样。教师分析历史人物、事件,要全面,千万不要割断历史断章取义。教师在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人物时,要做到言之成理,持之有度。邓小平在谈到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时,曾经指出:“评价人物和历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也才符合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3。以往讲历史,往往侧重于“惟一结论”,好人一定不会做坏事,坏人决不可能做好事。实际上历史人物的表现,是错综复杂色彩斑斓的。比如,中国近代史上的李鸿章、左宗棠等,很难加以褒贬。教师应当支持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以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不要强求学生观点一致。

其次,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分析历史人物、事件的基本方法。其基本方法包括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类比与假设等,还包括历史事实的还原与重构、历史过程的分析与解释等。

再次,要引导学生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互动式历史人物事件分析教学法已经在我校获得了认可,学生更加喜欢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通过互动,师生关系更加融合,学生自主性明显加强,口头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均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主要参考资料: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有关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历史研究》1964年第3期。

5、吴晗:《论历史人物评价》,1962年3月23日《人民日报》。

6、余志森:《研究历史人物不可忽视各人特点》,1984年10月15日《文汇报》。

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1页。3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09页。

第三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同志向大会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

一、对科学发展观作出新的历史定位。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列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内容进行了概括和阐述,并把它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写入党章。

二、对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阐述。报告准确概括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作的主要贡献,全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内在关系,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新的阐述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作了深刻阐述,同时指出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首次写入党的报告。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讲话中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此次写入党的报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报告还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四、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提出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从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虽然只有这一字之改,但却是一个质的飞跃,它把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图景更具体更生动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也把我们党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决心和信心展现出来。

五、转变发展方式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新的关键抉择。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这一战略抉择,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首先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主题主线的重大战略意义作了强调和阐释,再次表明贯彻主题主线不是一个局部性问题,也不仅仅是对经济工作的要求,而是影响改革开放兴衰成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问题

六、对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提出新思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影响改革开放兴衰成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问题。

七、对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进行了新概括。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等重大论断。

八、对创新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作出新表述。胡锦涛同志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七部分以“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为标题,清楚地标明了社会建设的两个重点内容--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根本。

九、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出新部署。党的十八大是第一次专辟一章加以阐述建设生态文明。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明确提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路,并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亟须完成的四项任务,即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之,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论述,表明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进一步深化,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创新,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再一次升华。

十、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突破。一是把党的纯洁性纳入党的建设的主线中。二是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三是提出要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过去我们讲执政能力建设,主要是党执掌政权、领导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能力。四是首次把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提出来。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是回首近代以来民族历史、瞻望实现民族复兴未来得出的坚定结论,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形成的共同意志,是十八大的鲜明主题。十八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刻揭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全面回顾了党开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历程,系统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着重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伟大动员。高度自信来自于历史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高度自信来自于实践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扎根于改革开放的实践之中,扎根于亿万人民的实践之中,扎根于发展创新的实践

之中。

第四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 带来了什么?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它们又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压制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

对它的评价应实事求是,关键看主流和本质。

它的积极意义和作用是:它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它表明了中国人民不可欺辱的英勇气概,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灭亡和瓜分中国的图谋。孙中山也对此作了高度评价:义和团“用大刀、肉体和联军相搏,虽然被联军打死了几万人,伤亡枕籍,还是前赴后继,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思想是不可消灭的”。

如何看待弱国反抗强国军事侵略的民族战争?落后国家反抗先进的侵略者是否必然失败?

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不胜枚举,战争的胜败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当然,在近代弱国打败或与强国打平局都是艰难的。美国独立战争打了6年落后就要挨打不等与落后只能挨打。后者是消极的,使人不能产生抗敌的勇气。

若这种抵抗注定要失败,是否扔应抵抗?

李鸿章提出不抵抗的原因是为缔结相对有利的条约,整顿军备,充实武力后再战。只听因被侵略者的反抗使侵略者降低要求的,以放弃抵抗换取更低要求的,闻所未闻。战争是侵略者发动的,中国要想西化,要几十甚至几百年,在这个过程中,对外来侵略不抵抗,早就变殖民地了。

每次反侵略都有它的积极作用,哪怕是失败的。

梁启超在甲午战争失败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就连当年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也说,“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为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

所以毛泽东曾说,研究历史“不仅要研究胜利的历史,也还要研究失败的历史,只有经过很多痛苦,才能取得经验,不要把错误认为单纯是一种耻辱,要看作同时是一种财产。”

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意义

1、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和它们在中国的统治,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谋。

2、它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反侵略斗争的失败,也唤醒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

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一、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

1、吏治的腐败和政治的腐败

2、最高统治者战争指导思想的错误和害怕列强这是首要的直接原因。

3、最高统治者和战争的实际指挥者不了解世界大势。

二、经济技术的落后

1、最直接的就是武器装备的落后。

2、对近代战争缺乏认识。军官不通指挥战术、不了解海战战场的规律和特点、对新式武器的掌握就更少了。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 第一节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空前的

二、过程

理论宣传、建立拜上帝会、金田起义(1851)、永安建制、定都南京(1853)、西征北伐、天京事变(1856)、建立江浙根据地、最后失败。

三、历史意义

中国农民战争史上水平最高、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一次农民斗争。

1、沉重的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清朝的衰败 

2、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3、提出了反映农民土地要求的《天朝田亩制度》,第一次提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方案《资政新篇》 

4、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四、失败原因

1、客观上讲,由于敌人的力量强大 

2、主观上

首先是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由于它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者,所以最终难以避免封建化(如洪秀全、杨秀清的蜕变)。

其次是内部的分裂:天京事变;洪秀全后期对下属的猜忌与防范

第三,最后是策略上的失误:过早定都天京、孤军北伐。

第四,宗教的消极作用 第二节 洋务运动

一、洋务派的形成及其指导思想

(一)洋务派阵营的构成

 1.以奕訢等人为代表的满族中央权贵派

 2.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汉族地方实力派

(二)洋务派的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二、洋务派的主要活动

(一)近代军用工业

近代民用工业

 安庆军械所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 轮船招商局

开平矿务局 

(二)编练新式海陆军

(三)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

三、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 对于洋务运动不能简单地否定,因为它所办的近代企业,客观上对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办学堂、派留学生等在传播近代科技知识、培养科技人才方面也有积极作用。

但是,对洋务运动不能评价过高,因为从根本上说,它并没有、也不可能为中国指出真正的出路,用西方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注定要失败.

 它标榜办洋务是要“自强”、“求富”,然而它不仅没有使中国“强”和“富”,而且使中国加深了半殖民地化。中法战争“不败而败”,中日甲午战争惨败,可以说明洋务运动究竟主要起了什么作用。洋务运动以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失败而宣告破产。

自强

求和的资本

乞和

求富

稍分洋商之利

四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

客观原因:商品经济基础薄弱;外国侵略者的压制破坏;顽固守旧势力反对。主观原因:中体西用指导思想的局限,洋务派自身的封建性(缺乏现代理念)依附性和腐朽性 第三节 维新运动

一、维新思潮

1、办学会:强学会(康有为)、南学会(梁启超)、保国会、办学堂:万木草堂

时务学堂

办报纸:时务报、湘报、《中外纪闻》

2、著书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 》

严复《天演论》

3、多次上书(七次)

1895

1300人

公车上书

 二

过程

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发了“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推行新政。9月21日,慈禧发动了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再次“垂帘听政”,前后共计103天,所以史称“百日维新” 

三、失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是新旧力量对比悬殊(依靠没有实权的封建皇帝;顽固势力太强大)

主观原因主要是新兴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有幻想,准备不足(理论与组织),惧怕人民群众。)

四、意义:

1.它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

2.它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

3.它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第五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综述 怎样认识近代近代中国的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第一,资本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与外国资本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联系。第五,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帝国主义国家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的状态。第六,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的破产,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除了继续遭受本国残酷的封建压迫外,更遭受了外国帝国主义势力参暴的民族压迫。亡国灭种的阴影,笼罩在中国人的心头。近代中国人民的斗争,主要是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为出发点的。

为了使中国在世界上站起来,为了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就必须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必须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资本-帝国主义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①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土地,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侵略者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充分的暴露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势力践踏文明的野蛮本性,使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②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使中国在政治上不再拥有独立的主权。③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在经济上也丧失了独立权,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成了西方大国的经济附庸。④帝国主义的文化渗透活动,许多是披着宗教外衣、在传教的名义下进行的,他们还利用宣传宗教和西学的名义,为帝国主义侵略制作谬论,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①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殖民地的图谋。②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提高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选择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翻译的《四洲志》,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孙中山1894年11月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 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意义:①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②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③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原因:①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②只能把自己实行改革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身上。③不敢否定封建主义。④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⑤惧怕人民群众。

教训: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 1

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2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意义;(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3)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原因和教训;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一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维新派把实行改革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局限性;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制度只是幻想依靠光绪皇帝,2对帝国主义包有幻想,3惧怕人们群众。教训;说明在半殖民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取得国家独立、民主、富强,就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制度。

选择

1843年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教; 1851年发动金田村起义;

1853年3月占领南京,定为首都,改名天京;

《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1856年9月,发生了天京事变;

1898年6月11日,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103天);

戊戌6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革命派在论战中论述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

① 革命派指出,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②进行革命,固然会有牺牲,但是,不进行革命,而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人民就不能免除痛苦和牺牲,革命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是疗治社会的捷径。③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做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革命正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④革命派主张推翻帝制,实行共和。⑤革命派强调,必须通过平均地权以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2 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客观上:帝国主义绝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因此,他们用各种手段来破坏、干涉中国革命,绞杀了这场革命。

主观上: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①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②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③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它的失败说明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选择

1894年11月孙中山到美国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1903年,章炳麟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邹容发表《革命军》;

陈天华写了《警世钟》、《猛回头》;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中国同盟会是近代 2

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其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1911年4月27日,黄兴广州起义,72烈士被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起义”;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中编

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1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答: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第一种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主张继续实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是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要建立一个名符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产阶级社会。建立人民专政的国家,逐步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两个中国之命运: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共同选择: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他们不能容忍的。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过于软弱,无法引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的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及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第四章 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走上马克思指引的道路,是他们经过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之后的必然结果。第一,新文化运动正处于一战期间,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已经充分暴露出来,先进分子的一些人开始对他有所怀疑和保留。第二,先进分子在民主科学传播中,经常遇挫折,他们对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的可行性产生很大疑问。第三,十月革命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世界性的历史事件,改变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是先进分子从中民族解放是新希望。第四,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比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更加强大的力量,使中国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运用与中国革命的前景,产生了极大的希望。

这样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就分为了两股潮流,其中一部分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在马格斯主义基础上对新文化运动的科学和民主精神加以改造。五四运动后率先举起马格斯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五四运动后陈独秀,毛泽东,董必武等更多的先进分子加入到马克思主义的队伍中。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921年7月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共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2、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3、中共成立是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发展。

4、中共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思想,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走向胜利的道路。

5、中共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为中国革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援助。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中共要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为什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⑴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统治的斗争,1927年,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抗统治的总方针,并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八七会议后举行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⑵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以农村为工作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需要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条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⑶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的进攻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过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者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⑷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这一理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⑸随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2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时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点?)

1935年1月召开了扩大会议及遵义会议,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会后不久,并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中共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系统的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对全面抗战的战略指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为了贯彻执行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做出了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决策,并坚持在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为坚持抗战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永远辉耀史册的贡献。

三、中共强调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既统一又独立,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对于坚持全民族抗战到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四、中共积极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减租减息,发展生产,积极进行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越来越多的人从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中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

五、在大后方开展抗日民主运动和抗战文化工作,对于激发大后方人民的爱国民主意识、坚持国共合作团结抗战、支援抗战前线、积蓄革命力量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六、加强中共的自身建设,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命题,普遍的深入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创立新民主主义理论。从思想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人,使他们极大地增强了参加和领导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自觉性,进行延安整风运动和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增强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自觉性和能力。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主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第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第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党在全民族团结奋斗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华民族才能捍

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1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第一,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第二,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他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一切工作的指针。因此,中国共产党能够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符合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自新中国成立为中国人们的解放事业献出了为数的优秀战士,3以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的革命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第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2;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3;加强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2为什么说人民共和国是人们的历史选择))

1抗战结束后中央考虑同国民党进行谈判,避免内战,实现和平建国。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深得全国民心。2中共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使他们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难以逃脱遭遇灭顶之灾的命运。3在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同时,解放区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广大农民得土地并在政治上翻身以后,其政治觉悟和组织程度空前提高,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4在国统区,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也迅速的发展起来,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加快了国民党政权的覆灭。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形成,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自愿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心走人民革命的道路,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建立人民共和国具备了坚定的政治基础。

下篇 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1 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它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

第一,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尽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

第二,第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第三,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民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第四,第四,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提。

第五,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它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解决并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二、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争取民主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的基本实现.为了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必须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自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为了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2过渡时期总路线;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事项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这一选择十分必要完全正确的。通过这一历史性选择,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三、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 1、1956年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总结经济建设的初步经验,借鉴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概括提出了农轻重、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等的关系。这是一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2、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北京举行,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拓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3、1957年,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它创造性的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知道意义。

4、1957年4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在全党进行一次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提出建设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六又”政治局面,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四、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以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

1978年1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会议,作出为“天安门事件”、“反击右倾翻案分”等重大错案的平反的决定。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个讲话实际上是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它为全会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言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大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开始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的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共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会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党和国家充满希望和活力的踏上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下载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改革的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改革的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结合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阐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的论断 “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毛泽东选集》最后一篇文章中这句分量很重的话,令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重点(完美版) 来源: 张旭阳的日志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论文建党九十周年 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起步 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 这座坐落在林立的大楼中间,颇具异域色彩的建筑,在这里开创了“开天辟地大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题库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本题28分,每小题7分) 1、《海国图志》: 是由魏源于1843年在林则徐《四洲志》的基础上编写而成。(1分)其内容除包括世界各国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上篇 一、为什么说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 1、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门户,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 2、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一章 简答: 简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掌控了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命脉,决定并支配中国。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与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一、 辨析题(考4题,每题5分) 1、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社会性质是相同的。 错误。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社会性质是不同的。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A卷 1、结合史实,说明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必然性 答:一、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失败根本原因是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先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