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作汇报——杂文
来回报我在北京六天的工作了,哈哈,可搞笑了!几天之内辗转了三条美食街,吃遍了所有我想吃的东西,特再次告诫,北京的豆汁喝不得,太难喝了!记住时豆汁,不是豆浆,这是有区别的,工作汇报——杂文。可是物价可贵了,一串羊肉串五块钱,六个鱼丸虾丸要五块钱,靠,真宰人,当然在所处位置是市中心,去的是王府井,那地方太小资了。不过那地方挺舒服的一件事是能看到很多外国人用外语交谈,感觉特舒服。所以,我决定,将来不考北京就考上海,那地方太不错了,就是物价接受不了,那天去看升旗,人特别多,挤得我都不想看了,用手机拍了半天有点成效,工作汇报《工作汇报——杂文》。就在当天中午手机进水,坏掉了,今天把手机修好了一看,东西都没了。可郁闷了。回来之后就上课,然后月考。上了那六天课之后感觉是我考不上清华了……我哭……好好努力吧!我不要放弃!今天月考完了就请假回家了,太冷了,回家拿衣服,通常我都是穿一薄毛衣,再加两件外套,而我们宿舍长,就穿一短袖,加一外套。我真接受不了。我都冻得不行了,我们考场还进了好多水,好像是厕所漏水,我们场挨着厕所。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水会聚集在教室的平面几何中心位置,而我就在那位置,那地方洼吗?蒸发吸热儿~~我不行了~~这次希望考得不错,不然对不起我挨那么半天冻~~啊啊啊啊啊~~老天对我不公,为什么我那么爱冷!!
第二篇:杂文推荐
序一
于漪
序二
孙绍振
前言
余党绪
第一章
独立人格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王小波
灯下漫笔
鲁迅
人人皆可为国王
梁衡
麻雀
方刚
还我头来
陈虞孙
二狗哲学
鄢烈山
帮闲文学与帮忙文学
王元化
鼓掌的历史
邵燕祥
第二章
自由思想
春末闲谈
鲁迅
危险思想与言论自由
李大钊
谈独立思考
茅
盾
让思想燃烧
林贤治
所谓“借古讽今”——《皇后之死第三集》序
柏杨
“精神保姆”
陈四益
早叫的公鸡
朱健国
“语录”考王春瑜
而今何处觅怪杰
周彪
从高考作文看“代圣人立言”的传统
十年砍柴
第三章
公民意识
美国《公民读本》的第一课:“你”
林达
为国家带好一个小公民
张丽钧
随感录三十八(节选)
鲁迅
切不可巴望“好皇帝”
邵燕祥
华表的沧桑
牧
惠
坐着的权利
狄
马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龙应台
公民埃米莉与总统约翰逊
徐迅雷
话说“野心家”
刘兴雨
口中剿匪记
丰子恺
第四章
理性精神
随感录四十八
鲁迅
谁是中国最可怜的人
刘再复
“头朝下”漫议
王蒙
荒谬的苦难哲学(节选)
狄马
这个时代的集体病症
粱文道
富人区
冯骥才
理性精神的缺失,比想象力的匮乏更糟糕
余党绪
第五章
质疑能力
多数与少数
陈源
“老爷”说的准没错
叶圣陶
我看国学
王小波
范仲淹的光环
苏中杰
动物是人的什么?
王乾荣
“康乾盛世”何足道
王贵成谁是英雄
丁辉
塞翁失马是福还是祸
陈仓
第六章
悲悯情怀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江艺平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写给谁们看的梁晓声
中国人为什么不去奥斯维辛
张
鸣
告别英雄
王跃文
隋炀帝之功业
刘洪波
谁为王氏穿衣
李未熟
我们的孩子如何长大
薛
涌
生命教育不是简单的“你死我活”
王学进
第七章
回到常识
回到“常识”
钱理群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鲁迅
差不多先生传
胡适
1958年的中国麻雀
沙叶新
似是而非的观念(之二)
朱铁志
关于礼仪之邦之瞒和骗
田中禾
说“忍”
陈子展
骗子得手靠傻子
陈仓
第八章
坚守良知
当今中国最缺的是什么
许家祥
我时常想起鲁迅、胡适、钱穆
朱学勤
对人类社会公理的敬畏
赵鑫珊
人,不能和野兽一样
吴
非
况钟的笔
巴人
珍階愤怒毕淑敏
有所畏惧
郭庆晨
谏屈原书
杨国胜
患者吴良知先生的就诊报告
苏中杰
“禽兽、畜牲,你好冤枉!”
吴祖先
第九章
拒绝遗忘
德国人的“绊脚石心态”
沈栖
拒绝遗忘
王正儒
奥斯维辛之后的写作
单世联
随感录三十五
鲁
迅
漫谈皇帝
季羡林
历史题该怎么考
张寿卿
可怕的曾国藩
流沙河
第十章
审美人生
活着有没有意思
王
雷
饥饿与尊严
莫
言
上下身
周作人
我爱喝稀粥
王
蒙
慢下来
朱铁志
这个时代还需要神话吗
迟子建
幽默的境界
余光中
说不尽的狗——祝狗年凯旋
刊、绍振
教养的证据
毕淑敏
巴黎墓地书
熊培云
后记:让思想摇撼心灵
第三篇:品鲁迅杂文
品鲁迅杂文
从古至今,对于鲁迅杂文的否定与辱骂从未间断,对于此我深感遗憾,于我的心中鲁迅是一个伟岸的人,有着铮铮铁骨的为人。
鲁迅说,杂文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鲁迅曾把杂文分为“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两类,所强调的立足杂文的“批评(批判)”内涵与功能。可以说,鲁迅的杂文是现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斗争的编年史:“五四”时期对封建旧礼教、旧传统的批判,与复古派的论争(《热风》);“五四”后对中国历史、国民性的解剖(《坟》);“五卅”运动与“三一八”惨案中对残杀中国人民与青年学生的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揭露与抗争,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大革命失败后对于国民党对革命青年的杀戮的抗击(《而已集》);对以上海为中心的30年代中国半殖民地的商业社会的透视与批判(《花边文学》、《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对明清思想、文化、学术,以及儒、道各家的重新审视与清理(《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等等。鲁迅杂文所显示的这种“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不屈不挠的批判精神,从根本上有违于中国文化与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恕道”、“中庸”传统,集中地体现了鲁迅其人其文的反叛性、异质性。因此,他的杂文毋庸置疑的成了众人批判的对象。
鲁迅的批判,不同于一般的思想评论,他把批判锋芒始终对准人,人的心理与灵魂:这就是一种文学家的观照,正如鲁迅自己所说:“我的习性不大好.每不肯相信表面上的事情”,常有“疑心”。因此,他最为关注、并且要全力揭示的,正是人们隐蔽的,甚至自身也未必完全自觉意识的心理状态。鲁迅杂文的犀利、尖锐、还在于他超“常规”的联想力。人们最感惊异的是鲁迅能够把外观形式上离异最远,似乎不可能有任何联系的人和事联结在一起:他总是在'“形”的巨大反差中发现“神”的相通。这在鲁迅的杂文中,几乎是俯拾皆是,构成了鲁迅杂文中的基本联想模式,例如,文人雅士的小品文“遍满小报的摊子上”,与“烟花女子,已经不能在弄堂里拉扯她的生意,只好涂脂抹粉,在夜里到马路上来”(《小品文的危机》)。这本不相关的事,经鲁迅妙笔牵连,就达到了“戏谑化”的艺术效果,“高雅”的“恶俗化”,这其实是揭示了更大的真实的,显示出鲁迅的“尖锐”之极。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深刻性,触及了人们心中最隐蔽的劣根性,让那些“面子至上的”中国人批判不断。
鲁迅曾经说过:“我的坏处„„是砭锢弊常取类型”,“
这就是说,鲁迅的思维的起点总是具体的、个别的人与事。他具有一种特殊的敏感,能够从所接触到的纷繁的事物中,发现具有广阔思想内涵、可供开发的”人“与”事“,以此作为他的杂文的材料,然后将其置于时代、社会、历史的更大时空下进行剖析与开掘,以一种非凡的思想穿透力,竭力排除其个别性,具体性,特殊性,快刀斩乱麻地迅速切入本质,做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整体概括,并加以简括的名称,将”这一个“提升为”这一类“的”标本“,同时又保留着形象、具体的特征,成为”个“与”类“的统一。
我眼中的鲁迅是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
先生一生热爱祖**亲,面对外辱“没有丝毫奴颜媚骨“,倾其一生的精力为民族的觉悟和精神的改造奋斗打拼;或“郁郁独行”如“过客”(《野草/过客》),或“荷戟彷徨”如“斗士”(《彷徨/卷首诗》);先生执着自己的理想,直面惨淡的人生,在依稀微茫的血色中而奋然前行(《纪念刘和珍君》)。“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掷地做金石声的自白,即使是在今天,又有哪一个具备起码良知的国人不为之动容?
“高山仰止,景行景止”,“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鲁迅的道德文章是我们民族的精魂,后世师法的高标。
我不敢说自己读懂了鲁迅,但我至少敢说忘掉了鲁迅的时代就是一个该灭亡的时代。只有读鲁迅,才知道我们提高国民素质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也只有读鲁迅,才会了
解,国民的劣根性竟是如此的严重。鲁迅留下的不是几篇好文章,他留下的绝不是文章那么单纯,他留下的是一笔无穷的财富。他被誉为”民族魂",我觉得是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
忘记了鲁迅的时代,我只有深深的忧虑。
第四篇:浅谈鲁迅杂文
浅谈鲁迅杂文
刘毅
杂文是从战斗里成长起来的,战斗是杂文的生命。
——题记
鲁迅特别重视杂文,正如他在美术上努力提倡木刻一样,对于杂文,他说:“现在是多么切迫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因此他把杂文比做匕首和投枪。一切战斗的艺术,对当时中国革命来说,是极其需要的。鲁迅首先服从于革命的需要,并从这点出发,教导着所有的年轻的文学工作者。
杂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杂文指文艺性短评,即杂感;广义性的杂文则包括各种文体。杂文古已有之,但是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则是由于鲁迅的倡导和实践。当时剧烈的社会斗争,作家对现实社会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为人生”的文学使命感,杂文反应灵敏、灵活犀利的特点,是鲁迅倡导杂文的重要原因。
鲁迅杂文内容丰富广博:有对旧社会和复古派的批判,对封建性的反动政权及其反动政策的猛烈抨击;有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揭露、斗争;有对文化、文学战线上错误倾向的批评;有对社会病态心理和国民弱点的暴露针砭;还有歌颂新生力量和革命斗争的篇章。
从革命的需要出发,着眼于为现在而抗争的社会效果,这就使鲁迅的杂文具备了强烈的色彩,明确的目的性。艺术家的鲁迅和革命家的鲁迅是分不开的,正是他的高度的政治热情和深厚的思想活动,赋予了他的杂文以如此动人的感染力量,成为艺术上的杰作。
鲁迅的杂文,有一部分是抒情散文。在这些文章中,作者经常借形象以抒情,鲜明的形象与真切的情思合而为一,强烈地吸引着读者,激动着读者。如《夜颂》这样描写了黑夜和白天:“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普复一切人,使他们温暖,安心,不知不觉的自己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裹在这无边际的黑絮似的大块里。„„现在的光天化日,熙来攘往,就是这黑暗的装饰,是人肉酱缸上的金盖,是鬼脸上的雪花膏。只有夜还算是诚实的。”这两幅形象,寄托着作者深刻的感触,他对比黑夜和白天,憎恶光天化日之下的“真的大黑暗”,憎恶一切人造的面具和衣裳。在一些纪念文章里,作者也经常运用这种手法来表达对于死者的感情,如《忆刘半农君》,写“五四”时期刘半农的战绩时,提到当时有些人批评他“浅”,但作者却赞美这“浅”:“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彻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最后又说:“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在这里,形象的描写,真挚的友情,严正的历史评判,取得了和谐的统一,给予读者以回味无穷的感受。
随着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尖锐,鲁迅后期的杂文也有了发展。首先,政治斗争和时评的文字增多了,《而已集》以隐讳曲折的笔法,揭露了国民党的清党
大屠杀。其次,鲁迅后期的杂文对旧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文学进行了更为广泛而深入的批判,对革命文学发表了更为广泛的建议。《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对左翼文学提出了众多宝贵建设性的建议。鲁迅后期的杂文,由于娴熟的掌握了辩证法,所以更为深刻有力。
同时,鲁迅的杂文具有以下特点:
一、概括性强。读鲁迅杂文的时候,总觉得他的文章非常深刻、精辟,放得开,收得拢。这固然是思想内容的问题,但也和他的善于集中、勤于洗练有关。他的一篇杂感,往往抵得上人家万言长文,因为他总是抓住要害,从问题的本质上去立论。
二、形象化。鲁迅是不发空头议论的,凡有论述,又往往通过形象,使读者看得更具体,更完整。时或取喻,也无不确切而又有趣。自然,这应该首先归功于他的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社会经验。
三、语言的丰富。鲁迅对中国语文的理解非常正确,语汇又极丰富,应用起来不但恰当,而且变化极多,即使偶用成语古典,也使人有新鲜的感觉
鲁迅的杂文,是时代的战斗纪录,是丰富的思想艺术宝库,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他为中国文学开创了一个新的富有生命力的体裁形式,并影响和造就了一大批杂文作者。
第五篇:鲁迅杂文读后感
鲁迅杂文读后感
看完了鲁迅杂文集,心中有许多感悟,鲁迅的文字果然非比寻常,嬉笑辱骂皆成文字,某些论点上更有一针见血的犀利,一口气下来,读了十多篇,要不是中间打断,定要接着读下去。就这样间歇的一直读着。某一日,竟忽然嫌隙起来。杂文的字里行间,看不到几句称颂的话。
假设在你周围,充斥的都是不满与愤慨,厌世与忌俗,丑陋与肮脏,黑暗与迷茫,你还能欣然的微笑吗?我笑不起来。即使不是激烈地如周围一般糟糕,至少我也紧张了许多,沉闷了许多。或许,我就此陷进去了,开始变得郁郁寡欢了,开始悲观失望了,开始萎靡不振了。杂文里,怒喝着当权者的无能与残忍,痛斥着世人的愚昧与麻木,其人物世界里根本没有几个进步高尚的人。或者这样的当权者或世人本就该骂。又或者,有人就是受的了痛骂,一骂才会醒,醒来才会做些称道的事。如果是这样,倒也有些好处,杂文毕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不过细想起来,不免又有些悲哀了,民众丧失了自觉性,民族线线路劣根性,社会跌入了无底深渊,难以申诉,文字里文字外的世界竟悲催成这样。
不过杂文的风格就是这样?书中头几页的出版说明中讲到鲁迅可以说骂了,但他的骂从不对被骂对象的外形上加以丑化,而是抨击,剖析,从政治道德、精神方面给论敌以最本质的揭露,姑且不讨论他的说明鲜明特色,抑或辩证统一,这样的文章看的多了,确实让我烦闷了。相较那些优美的散文来说,杂文激烈了许多。原本一门心思的扎了进去,读到会意外,不忘偷笑几声。而后的偷笑少了,文字在视线里渐渐模糊,或者停留在某一段,某一句,全然不知文意,再也读不下去了。
鲁迅的杂文无不外乎是论述政治落后和文艺需要革新,只不过形式上稍有不同而已。对于一个弃医从文的意欲救治国人愚昧思想的文学大家,其一哀一怒的慨叹和激愤始终是万变不离其宗的。鲁迅认为一般民众对于他是恭谨的但不亲密,因为太远了。倒有那么一些“愚民”主张“复古”“尊孔”,而儒家思想作为古代文化,是否应全盘继承或抛弃,值得我们深思。鲁迅的文章恰好给了我们深思和反思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