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调查报告及论文写作格式
调查报告及论文的写作格式
一、题目
尽量简练概括明确的反映出所要调查的对象,领域,方向等问题.题目应能概括全篇,不宜太大、太长或过短。
二、前言(背景和目的)
简明扼要地介绍调查背景和目的。包括阐述调查的必要性和针对性,使别人能够初步了解你调查的概况。
三、方法
描述调查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包括时间、地点、调查对象、调查方法等),让别人了解。
四、结果和讨论
结果与讨论可以放在一起写,也可以分开写。成为报告和论文的主体。一般采用描述(文字或数据)、分析和讨论的方法来进行。
例如,描述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 描述调查人群的特征, 并可以与他人研究等进行对比分析。讨论部分能够反映出写作者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要能围绕调查结果,并且对可能有争议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注意要把调查结果上升到理论,由表及里,揭示内在联系,如果调查结果与他人的研究结果有相矛盾的地方,要讨论发生的原因和理论依据。要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五、结论与建议
要用准确,完整、精练的文字把报告或论文的主要内容(目的、结果)概括出来,并可以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或者改进意见。
六、参考文献
列出主要参考、引用过的书籍、文章等资料
七、附录
包括原始资料,数据,如调查问卷,访谈提纲,各类统计图表等。
第二篇:2009级论文及调查报告写作安排
2012届毕业生专业调查报告写作安排
按照高职教学要求,我系对2012届(2009级)毕业生专业调查报告予以安排,具体如下:
一、调查报告结构要求
一般来说,调查报告的内容大体有:标题、导语、概况介绍、资料统计、理性分析、总结和结论或对策、建议,以及所附的材料等。由此形成的调查报告结构,就包括标题、导语、正文、结尾和落款。
1.标题
调查报告的标题有单标题和双标题两类。所谓单标题,就是一个标题。其中又有公文式标题和文章式标题两种。公文标题为“事由+文种”构成,如《浙江省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情况的调查报告》。文章式标题,如《××市的校办企业》;其二是标明作者通过调查所得到的观点的标题,如《调整教育政策,增加教育投入》。所谓双标题,就是两个标题,即一个正题、一个副题。如《为了造福子孙后代——××县封山育林调查报告》。
2.导语
导语又称引言。它是调查报告的前言,简洁明了地介绍有关调查的情况,或提出全文的引子,为正文写作做好铺垫。常见的导语有: ①简介式导语。对调查的课题、对象、时间、地点、方式、经过等作简明的介绍; ②概括式导语。对调查报告的内容(包括课题、对象、调查内容、调查结果和分析的结论等)作概括的说明; ③交代式导语。即对课题产生的由来作简明的介绍和说明。
3.正文
正文是调查报告的主体。它对调查得来的事实和有关材料进行叙述,对所做出的分析、综合进行议论,对调查研究的结果和结论进行说明。正文的结构有不同的框架。①根据逻辑关系安排材料的框架有: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式结构。这三种结构,以纵横式结构常为人们采用。②按照内容表达的层次组成的框架有:“情况——成果——问题——建议”式结构,多用于反映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成果——具体做法——经验”式结构,多用于介绍经验的调查报告;“问题——原因——意见或建议”式结构,多用于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事件过程——事件性质结论——处理意见”式结构,多用于揭示案件是非的调查报告。
4.结尾
结尾的内容大多是调查者对问题的看法和建议,这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必然结果。调查报告的结尾方式主要有补充式、深化式、建议式、激发式等。
5.落款
调查报告的落款要写明调查者——单位名称和个人姓名,以及完稿时间。如果标题下面已注明调查者,则落款时可省略。
二、调查报告内容要求
调查报告是本专业学习的一个阶段性成果。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社会问题,选择具体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精心设计安排实施方案,提高每一个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研究过程的质量。
学生在开展社会调查的过程中,要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在一定的实际工作的经验体会基础之上,制定并认真实施自己的社会调查工作计划,力争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在某个具体的社会问题上有所发现。
三、调查报告撰写与指导要求
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调查报告的撰写,原则上每位学生都配置有指导教师。指导环节必须包括学生选题和完成开题环节指导、初稿及修改环节的指导、报告定稿及答辩环节指导。
指导时间为2011年3月1日---2012年3月30 日。
指导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学生确定社会调查报告题目,开列参考文献目录,提示研究方法,帮助学生制定写作计划,审阅写作提纲和初稿,提出修改意见,解答疑难问题,评审论文,提出修改意见,指导学生做好答辩的准备工作等等。具体包括指导选题、指导搜集材料、指导立意、指导谋篇布局、指导起草、指导修改、指导答辩等方面。
调查报告的指导形式有小组指导、面对面指导、电话指导、电子邮件指导、网络指导及其他(如短信息)等。同学们可以根据指导的内容、工作的性质、完成社会调查报告的进度等与指导教师共同确定适宜的指导形式。
四、调查报告要求
参加调查环节学习的学生,应独立完成调查报告的撰写。其内容包括:社会调查的题目、参加时间、地点、方式、调查对象、调查过程、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调查收集到的主要材料及其分析、研究结论及自己的收获与学习体会等。
1、社会调查报告字数不少于3000字。
2、必须独立完成社会调查报告的撰写。杜绝一切抄袭、剽窃行为。
3、选题原则上一人一题,必需多人合作的选题,要有明确的分工,保证各自独立完成自己所分担的任务,杜绝代笔等弄虚作假行为。
五、调查报告的成绩评定
调查的成绩认定依据包括: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工作的情况、效果,撰写文字材料、调查报告的水平,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水平,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相关单位的反馈意见等。
调查报告的成绩评定等级有四个: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
对未开展实际调查活动或未能达到必需的课时要求、未提交反映真实过程的有关材料或存在抄袭、造假者,对调查报告字数不足或内容不全者,按不合格处理。
六、调查报告写作的时间要求
在实习期间2011年3月1日---2012年3月30日进行收集调查资料,编定写作提纲并完成报告写作,4月10日将报告交到指导老师处,暂定4月25日左右答辩。
七、调 查 报 告参考题
(一)09文秘专业:
1、在校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
2、在校大学生心里健康情况调查
3、我校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
4、大学生创业意识调查
5、大学生爱情观调查
6、大学生业余生活情况调查
7、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
8、城市居民消费情况调查
9、再就业状况调查
10、基层秘书素质调查
11、我院学生整体素质调查
12、学生上网情况调查
13、公文常见错误调查
14、素质教育状况调查、中小学收费状况调查
16、关于中小学生课外活动的调查研究
17、关于家长对子女教育投资的调查研究
18、实习单位经营状况调查
19、个人储蓄不断攀升与刺激消费之间关系的调查
20、关于九年义务教育落实情况的调查、淮北房地产状况调查
22、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状况调查
23、高职教育发展状况调查
24、个私企业发展状况调查
25、社会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
26、农村计划生育状况调查
27、基层秘书队伍状况调查
28、教育投资状况调查
29、公众对高职认识的调查
30、文职人员社会需求情况调查
七、指导老师安排:
(二)09旅游、酒店、空乘专业调查报告参考题
1.×××城市居民外出旅游情况调查
2.×××大学生旅游市场社会调查
3.淮北餐饮业经营情况社会调查
4.×××城市居民出游消费水平调查
5.×××女性旅游市场情况调查与分析
6.×××市居民出游消费结构调查
7.关于淮北市创建“优秀旅游城市”的社会调查
8.×××地区居民“十一”黄金周出游情况调查
9.×××市酒店业社会发展现状社会调查
10.×××星级酒店服务质量调查报告
11.淮北市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现状调查
12.×××市地区红色旅游开展状况的社会调查
13.“禽流感”对×××酒店业的影响调查
14.×××高等学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调查
15.×××地区饭店业发展走向的社会调查
16.×××市旅游活动季节性情况的调查
17.×××星级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情况调查
18.×××大专院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社会实践情况调查报告
19.×××市饭店连锁业的发展前景/现状社会调查
20.关于××地区居民饮食结构的社会调查
21.安徽省×××市酒店客房入住情况考察报告
22.×××地区酒店服务业的服务质量调查。
23×××关于旅游服务中的投诉的调查
24.×××导游人员素质状况调查报告
25.×××关于旅游活动中游客对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影响的调查
26.×××旅行社业的发展对旅游业促进作用的调查
27.淮北市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现状调查
28.淮北地区酒店服务业服务质量调查
29.淮北市导游人员素质状况调查
八、调查报告指导:
(一)文秘专业人数:
郭辉老师(手机:***邮箱:gh1250@126.com)
张林玲 张甜甜杨素娟魏苗苗 刘晋峰
石贺彬张翠萍蒋小琴龚昊何家晨
王保国老师(手机:***邮箱:wbg179@sohu.com)
刘会霞 鲁长明 饶娜 孙妮娜 储玉琴
蔡婷 叶宏玲 何云 王慧
(二)旅游、酒店、空乘专业:
第一组仲少华(手机:***邮箱:zsh2805@126.com)
曹林 杜静 周德华 肖灵安 周海波
第二组刘红松(手机:***邮箱: lhs6619@163.com)
诸小燕 杜佩佩 李晓翠 陶维宏李瑞
第三组张颖(手机:***邮箱: 406zy@163.com)
程瑞雪 戴婧 徐玥 邢思思 刘且且 李洁 李兰兰张敏刘亚
第四组靳慧((手机:***邮箱:jinhui1972@126.com)
李茹 魏军军 汪结群 李妍李成妹 刘玉珍 孟艳
第五组王海波(手机:***邮箱:lifengmao2008@sina.com)
陈迎新 王敬敬 柏小波 田安东 张政 陈登峰 王勇 洪婷 陈园园 汪飞
第六组仲召红(手机:05613398987邮箱:
胡多望 刘琼瑶 童彩虹 谢静静 田欣 陶玉霞 周梅 王慧敏 罗飞 黄艳青
第七组许晓俊(手机:***邮箱:xxj3378686@126.com)
马磊 黄玉洁 李小魏 李亚运 何乐 施恒 江杨 曹蒙 张燕 黄颖钰
第八组何平(手机:05613222806邮箱:hp41@tom.com)
钱慧敏 任欣欣 孙悦 陶俊 孙祯珍
第九组王海峰(手机:*** 邮箱: whf172@126.com)
雷衡 周鲁顺潘广星丁婷婷李睿琪 高叶敏陆风周硕迪 聂金雪朱芳营
第十组刘辉(手机:***邮箱:liuhui209@126.com)
王宁 王园园 魏丹丹 吴莉 金维萍 潘曼曼 张梅芳
第十一组马兰(手机:***邮箱:malan217@sohu.com)
徐倩倩 徐华 许婷 许媛媛 薛姣 尹娇娇 张灵利
第十二组赵芳(手机:***邮箱:followg@126.com)
徐梦琳 叶丽萍 郑美珠 董娜 张仁红 赵梦娜 朱姗姗
第十三组赵淑云(手机:***05613111308邮箱:hbzhaoshuyun@126.com)
梁红岩 邓倩 赵倩倩 张帆 张姣姣
第十四组李云芬(手机:***邮箱: liyunfen9999@126.com)陈伟霞
邓亚林韩梦阳 李广军 曹慧 查荣荣 陈芳园 陈家凤 王海明 李汝凡
第十五组关海博(手机:***邮箱:lawyerhb@126.com)
陈旬旬 代献梅 冯颖 付诚诚 宫俊玲 关雪梅 李秋
第十六组张立方(手机:***邮箱:zlf195253@163.com)
李亚平朱影影 任双龙 任宇奇 孙娟娟 孙然然左海虹
第十七组徐秀云(手机***:邮箱:peipeixxy@yahoo.cn)
陶芝倩 田丽君 汪冰佼 谢宏娟 谢文张佩佩 苏薛
第十八组王凌晨(手机:***邮箱:wlcnhx@126.com)
李月 梁开君 梁倩倩 刘世宇 张晴 赵晶 周晴晴
第十九组贾晶晶(手机:***邮箱:jiajingjing223@yahoo.com.cn)
范莉莉胡志红 黄晓林 刘梦娜 钱佩琳 宋颖颖 王梅
第二十组郭海峰(手机:***邮箱:haier8137@126.com)
杨璐 曾维琦 詹玉琴 张玉 郑红印 周丹丹 席甜婷 汪莎莎
第二十一组赵平(手机:***邮箱:***@1636.com)
顾苗苗 陈浩 李国双 刘武 曹倩倩 陈海燕 程璐璐
第二十二组王慧淼(手机:***邮箱:amanda615311@yahoo.com.cn)
王维 宋双双纪亚楠 罗丹 孙烨 张梦可 杨亚 姚勤 杜艳 吕璐君
第二十三组李滢(手机:***邮箱:azhu273@sina.com)
王霞 韦慧琪 张计灵 孙松 汪明 徐传娟 杨家媛
旅游管理系
二〇一一年四月十四日
第三篇:调查报告写作规范及
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其特点是具有写实性、针对性、逻辑性。
根据调查报告的要求,对我校学生调查报告格式做如下要求:
一、标题要求
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
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
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陈述式如《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提问式如《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择业倾向沿海和京津地区》,正副标题结合式,正题陈述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或提出中心问题,副题标明调查的对象、范围、问题,如《高校发展重在学科建设――××××大学学科建设实践调查》等。
二、列出调查的主要内容,格式如下: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调查方法:
调 查 人:
调查分工:(以小组形式调查的要求,小组人数不得超过3人)
三、报告正文。
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
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中国农村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摘要:冷静、客观分析农村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对策,克服计划经济形成的巨大障碍,推进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是摆在每一农村、农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要课题。
关键词:农村经济 农村教育 改革创新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农村教育出现如教育经费不足和学校负债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农村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农民对新知识的吸收及民主与法治的贯彻实行造成障碍。这不但是问题而且将是农村教育的危机。
1、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之后的问题
自两年前中国政府宣布“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许多担心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的人士似乎松了一口气。但是透过表面的“达标”我们会发现,农村的教育状况并没有登上一个“新的台阶”。相反,在并没有根除导致问题的根源而又遭遇农村税费改革等新的制度环境时,它变得似乎更加突出了。只是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首先,“基本普及”这一含糊的语义背后所隐藏的问题是,在15%的人口--大约为1亿8000万人--所居住的区域还远没有普及,这也就意味着每年有数百万少年儿童作为共和国的公民难以充分享受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即以官方公布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来看,由于学龄儿童的基数过于庞大,没有入学的0.9%的儿童数量实际上超过了110万人。这庞大人群的绝大多数当然是在农村,他们将成为未来的新文盲。
第二,正如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各地政府的作为所显示的那样,这种“普及”是在压力型体制下“冲刺”的结果,一些县乡政府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使用了各种手段,包括“弄虚作假”这一经典式的法宝。而不择手段的结果是导致了许多后遗症,比如许多乡镇所背负的沉重的“教育债务”,此外还包括入学率的下降和失学率的反弹。两年前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在已经通过“普九”验收的1242个县中,失学率超过5%的有209个县,超过10%的有63个。在中西部,初中生辍学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而湖南省有关部门今年夏天对6个县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农村贫困生的失学率高达30.4%(其中小学为39.7%,初中为20.0%),农村家庭用于教育的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仍然居高不下,其中贫困家庭教育支出占其收入的比例竟高达92.1%.第三,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到2000年实现“基本普及”之前的15年间,总计有1亿5000多万少年儿童完全没有或没有完全接受义务教育。这其中包括未入小学的近3200万人、小学阶段失学的3791.5万人、小学毕业后未能升学的5000多万人,以及初中阶段失学的3067.6万人。这一庞大人群的一部分显然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显示着他们的存在:从国家今年公布的“8500万青壮年文盲”,到各地以种种暴力手段威胁着社会的低文化层青少年犯罪。这些事实尤其需要教育行政官员们的深刻反思,同时也为教育改革提供了一面耀眼刺目的镜子。
2、城乡教育对比:差距究竟有多大
农村教育问题的另一个表现在于同城市的比较。这方面的直观感受往往会让有良知的人痛心疾首:从北京市某所花费3亿元人民币建设的小学,到贵州、甘肃乃至于距北京数十公里内存在的“危险校舍”;从城市的“中产阶级”或“白领”们每年要花费数千元去培养其子女的“综合素质”,到农村那些尚未实现温饱的家长们要为筹集数十元的学杂费而一筹莫展;从城里重点小学或“实验小学”的教师们到“新马泰”去度假旅游,到广大农村里的多数教师领不全他们每月的薪水„„新世纪的天空下“农村中国”与“城市中国”的两幅图景,的确显得“光怪陆
离”,让我们看到城市教育的虚假的繁荣和农村教育的真实的危机。
不过,仅凭直观感受来评说城乡教育差距可能会被一些“权威人士”指斥为以偏概全。为此我这里提供两个系列的重要数据,即城乡各教育阶段升学率的差距和城乡中小学生人均教育经费的差距,以此来进行全面的观照。
就教育机会的差距而言,在小学阶段,除了因高度残疾而无法入学的极少数情况之外,几乎100%的城市学龄儿童都进入了小学,而农村每年尚有100万左右的儿童没有入学。在初中阶段,在《义务教育法》公布之前的1985年,与城市的小学毕业生几乎全部(升学率为101%)升入初中相比,农村小学毕业生的升学率只有64%,其中贵州、广西和西藏三省区农村不到50%.到1999年,农村的升学率上升到了91%,但低于90%的省区仍有15个,其中贵州和内蒙分别为72.4%和75.7%,西藏更只有38.1%.全国则有130万的农村少年在小学毕业后即走向社会成为“劳动力”。
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育机会的差距,到了高中阶段进一步扩大。从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来看,城市的升学率从1985年的40%提高到了1999年的55.4%,而同期农村则从22.3%降到18.6%,两者的倍数差从1.8倍扩大到3倍,绝对差从17.7个百分点扩大到36.8个百分点。而许多省区内部的城乡差距要大于全国的情况:1999年,城乡差距超过3倍的省区达15个,超过4倍的有5个。安徽和贵州省的城乡差距都在3.6倍(分别为55.7%:15.4%56.2%:15.4%),湖北达到3.9倍(71.4%:18.4%),山东(72.3%:16.8%)和河南(57.4%:12.9%)则分别达到4.4倍和4.5倍。在上述省区,城市的升学率都超过了全国城市的平均数,而农村的升学率则低于全国农村的平均数。
关于大学阶段的城乡教育差距,可以用学生的城乡分布来对比。据对1989全国高校录取的61.9万名新生的统计,来自农村的学生占总数的44%,城市的占56%.以各自出身的人口母体为基数来换算,可知当年大学阶段城乡教育机会的差距为4.9倍。而随着高中阶段城乡教育差距的扩大和近年来高等教育“高收费”的影响,相信这种差距90年代末之后进一步扩大了。不过,由于缺少全国的数据,我们难以给予量化。而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1999年招收的5080名本科生的情况来看,来自农村的学生只有902人,占总数的17.8%,这与同年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近70%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计算可知,在这两所生产“精英中的精英”的著名学府,城乡之间教育机会的差距,若以城乡高中毕业生的数量为基数,可以量化到7.7倍;如果以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为基数,则可以量化到10.3倍!
让我们再来看看城乡之间因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所造成的在校生人均教育经费的差距。它在相当程度上涉及教育质量问题。
就全国范围而言,1993年,城市小学生的人均经费为476.1元,农村为250.4元;城市初中生的人均经费为941.7元,农村为472.8元。差距分别为1.9倍和2倍。到1999年,两者的差距都扩大到3.1倍,绝对金额分别为1492.2元:476.1元和2671.2元:861.6元。如果将比较的单元下放到省级行政区,城乡之间的极差将更加突出。1993年,上海市(包括所属郊区)小学生的人均经费高达879.2元,而安徽农村只有125.6元,相差7倍;北京市初中生的人均经费为2157.7元,贵州农村仅为214.1元,相差10倍以上。至1999年,极差进一步拉大,小学生的城乡差距扩大到11倍(上海市3556.9元:贵州农村323.6元),初中生的城乡差距则扩大到12.4倍(北京市5155.2元∶贵州农村416.7元)。
而同一省区内部城乡之间也同样存在着巨大差距。以贵州为例,在整个90年代,其城乡小学生的人均经费差距都在3倍,初中生都在4.2倍。郑州市1999年小学生的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为河南省农村平均额的5.9倍,相当于滑县农村的14.7倍;关于初中生的情况,最高的新乡市与全省农村的平均数相差5.9倍,与最低的延津县相差11.4倍„„
3、教育财政改革:“以县为主”的局限
应当看到,城乡之间的巨大教育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是城乡经济差距的结果。但同时也必
须承认,它是教育资源的汲取和分配制度即“分级办学”制度的必然归结。
自1985年实行的以乡镇为主的“分级办学”制度,作为一项至为重要的公共政策,未能起到统一调配资源以确保全体适龄人口平等地享受义务教育权利的作用,而是在单纯强调发挥地方“办学积极性”的逻辑下,将应该由政府、社会和家长共同承担的义务教育的“义务”主要转嫁给了农民,将理应由各级政府共同承担的责任主要转嫁给了乡镇和村。其结果是,不仅给广大的农村和农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1985-1999年间向农民提取的“教育费附加”总额超过1100亿元,1993~1999年间向农民征收的“教育集资”超过516亿元;乡镇财政则普遍成了“教育财政”--,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城乡分割的二元教育制度。它不是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在教育层面上缩小,而是将其扩散和放大,从而造成了农村教育的迟滞和城乡教育差距的扩大,农村少年儿童的失学和教师工资的大面积拖欠也随之变成了几乎不可逃脱的“宿命”。
所幸的是,在“分级办学”制度运行了16年之后,它的弊端终于得到了承认--虽然是一种谁也不负责任的默认--。去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新体制。今年4月26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强调要实现两个转变,即把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从主要由农民承担转到主要由政府承担,把政府的责任从以乡镇为主转到以县为主。5月中旬,国务院办公厅又在相关文件中对“以县为主”作了详细规定,其核心是县级政府负有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责任,即通过调整本级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教育经费预算,合理使用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做好“三个确保”(即工资发放、公用经费、危房改造及校舍建设),而乡镇不再承担义务教育投资责任的重压。新体制运行一年之后,据新华社的报道说,全国已有75%的县市实行统一发放教师工资,今年内则要求全部推行到位。
上述转变应该说是一个较大的改进。在县这一级更大的行政区域内调度教育资源,较原来的制度有利于提供农村教育资金,有利于减轻乡镇政府和农民的负担,也有助于缓和乡镇政权因向农民摊派教育经费而造成的紧张和冲突。不过,进一步的分析会使我们发现,县一级财政的实力决定了这一新的制度的先天缺陷,由此不能抱过大的期望。
在现有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县级财政所占份额很小,加上乡(镇)级财政也只超过全国财政收入的20%(中央政府占51%,省和地市两级占27%)。在现有的2109个县级行政区域中,财政收入超亿元的县不足600,包括574个国家级贫困县在内,财政补贴县多达1036个(均为1999年数据)。大部分县连维持“吃饭财政”的水准都困难,一些县全年的财政收入甚至不够用于教育的支出。
基于此,绝大多数县级财政显然无法担当教育经费投入主体的责任。进而言之,“以县为主”仍然没有摆脱教育上城乡分割的格局,因为县级行政区域仍然属于“农村”,从乡镇为主到“以县为主”,只是在农村内部调整教育资金的汲取和分配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村教育的基础条件,缩小近20年来越拉越大的城乡教育差距。从对这项制度的最大预期来说,“以县为主”的教育财政可能缓解一县之内教育上“贫富不均”的情况,但却难以改变一个市或地区内部、一个省区内部、以及全国范围内极端“贫富不均”的局面,无法消除城乡之间教育的天壤之别。
中央政府似乎试图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对贫困地区教育援助的力度来解决“以县为主”后农村教育财源不足的问题,但迄今为止,努力远远不够:“十五”期间总的投入额度只有330亿元,包括总计50亿元的“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资金;每年50亿元用于中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工资发放的专项资金;30亿元的“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资金(2001-2002年)。这些资金只相当于数年之前国家和地方政府一年内对农民收取的“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的收入。而即便将所有资金--不再出现中途截留--都用于国家级贫困县,每县每年能够分得的部分也只有1000多万元,最多能解决“吃饭”问题。有鉴于此,有必要采
取更大的举措来加以调整。
一是从教育平等和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理念出发,限定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水平和生均公用经费、教学设备的最大差距,以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条件的改善和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差距的缩小。参照目前的现状,生均公用经费差距在全国范围内不应超过2倍,在同一省区内不应超过1倍,教师工资水平也应以不大于上述倍数为宜。当然,确定最大差距并非要将城市中小学的现有条件和教师收入砍下来,而是大幅度提高和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
二是按照财权和事权相对称的原则,将过去十多年间颠倒了的权利义务关系彻底扭转过来,明确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作为义务教育投资主体的责任和义务,而不是“以县为主”。中央应承担义务教育投入的50%左右,省和地市两级承担30%,县乡两级承担20%(其中县承担15%,乡镇承担5%)。中央政府承担的份额是就全国范围而言,省和地市两级也是就各自管辖的行政区域整体而言,并不意味着平均分配,而是结合前述第一条原则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
应该承认,在传统的城乡分治的思维和制度空间内,并不容易做到这两点。但是反过来说,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调整城乡之间和各级政府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依然在老框框里做小幅度调整,也就难以彻底改变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以及它同城市之间的令人感到残酷的差别,并且有可能拖垮普遍贫弱的县级财政--就象已经“拖垮”了的乡级财政一样。
通过调查,特大胆提出农村教育问题改革的几点设想:
(一)重新认识农村教育、构建农村教育新体系
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多种差别的存在,要求农村教育发展模式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允许各地自主创新。这样,农村教育的目标就会随之多元化,农村教育除了为城市培养人才外,更多的要承担起全面培养适合农村、热爱农村、建设现代化农村的高中初级优秀人才。因此,农村教育要最大限度地强化地方人才的培养和稳定意识。要坚持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战略,从解放与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教育目标,设计教育模式,规划教育未来。我们可以借鉴高等教育改革的思维方式去兴办农村的教育事业,紧紧把握改善农村教育结构这一突出问题,力求办学的最佳效益。一是继续推进农村教育结构和布局调整。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应标准,把义务教育阶段分散开去的学校,通过寄宿制或接送制等方式集中起来去办。该撤并的学校坚决撤并,该合并的班级坚决合并,该精简的教师坚决精简,使有限的教育资源优化组合、高效配置,发挥最佳社会效益。二是要进行学制改革。大力发展综合高中教育,其学制可以延长为4--5年。广开各种办学渠道,不断扩大综合高中的办学规模,使尽可能多的农村学生接受高一层次的综合高中教育。通过改革使农村教育形成“成职普”、“初中高”、“农科教”相结合的完整的立体网状结构和良性的运行机制。
(二)农村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
农村教育要彻底摒弃以升学为目的,单纯教人学知识的偏颇做法,从这一认识出发,高度重视学生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注重学生精神品质的培养。精神品质是人的精神存在,它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品质三个方面,是人的最根本的素质。教育治贫,首先必须从解决精神贫困入手。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在认识人与自然(包括社会)的矛盾中树立创业理想;在认识人与他人的矛盾中提升道德境界;在认识人与自我的矛盾中确定生命理念。通过社会理想、群体道德、个体生命理念三个层次动机的持久培养,激发并使学生最终形成比较稳定的想农村之所想,急农村之所急,为农村的振兴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同时,要取得国家的政策支持与倾斜,通过有效的方式,办起富有地方特色的农村高等教育,从本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实际需要出发,培养和造就一批留得住、用得上,能为家乡脱贫致富尽心竭力的高级人才。
(三)实施初中分流教育
农村初中在农村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教育效益看,初中是农村新增劳动力的出口;从实现“普九”和巩固“普九”成果看,初中是重点和难点。因此,改革农村初中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为推动和促进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在实施农村教育过程中普遍重视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向农业输送高素质的农业技术人才和农业工人,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成为其农村教育的主体。同样,发展中国家也将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农村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采取各种措施,把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相比之下,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却十分薄弱,相当一部分学校仍然是以升学为主要目的,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升学率,学校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的惟一标准也是升学率,分流教育根本无从谈起。在有些地区,当我们问及初中分流教育时,几乎所有的校长、乡教办主任都回避这个问题。不过他们承认,在农村初中如果真的实行分流教育的话,学生辍学率会大大减少。实施农村初中分流教育,缺少师资设备是客观原因,但思想观念不转变、思想认识不到位,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在农村教育中没有位置,这一主观原因是不能忽视的。
目前,我国农业正在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智力密集型产业转化,急需各级各类技术人才,这就向农村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即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加速培养新的农业产业大军和技术人才,推进农业向现代化产业转化。据调查问卷,有86.7%的农户迫切希望孩子从小接受农业科普知识、基本农业劳动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为此,应当把农村初中教育定位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为农村经济、社会进步服务上,在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基础上,重视培养为农业服务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四)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力度
长期以来,农村教育投入严重不足,2002年三门峡市教育部门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7%,距离《教育法》规定的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从提高全民素质与维护国家稳定的需要出发,教育经费预算仍需向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倾斜,建立起义务教育由公共资源负担的原则框架。这样才能杜绝义务教育普查中弄虚作假现象,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温铁军:《“三农问题”:世纪末的反思》,《读书》,一九九九年十二月
(2)孙传钊《隐蔽的遗产》,《读书》二○○一年九月
(3)李书磊:《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十月版
第四篇:论文和调查报告写作注意事项
关于调查报告和毕业论文的写作注意事项
一、调查报告
请同学们自拟题目,自行进行调查研究后写出一篇调查报告,字数在1000字以上,该调查报告可以与毕业论文的内容相关,也可以与毕业论文的内容无关,指导老师为各自的班主任,写好后请用16K纸打印,请班主任指导并给成绩,于2014年3月15日前完成。该报告占3个学分,是必修课。
二、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占7个学分,是必修课。
1、分组与选题
我们将每个班分成几个小组,每个组有固定的指导老师,每个组我们按照约4:1的比例附有参考题目(见附件一),请按照分组情况和自己的指导老师联系选题,可以从参考题目中选题进行写作(注:只能从本组给定的备选题目中选择),也可以自拟题目进行写作,所选题目不得与其他同学重复。若自拟题目,内容和题材不能和备选题目相似。
2、写作
已经确定了题目的同学,老师会按照选定的题目进行指导。写作中请主动与自己的指导老师联系,请他给与指导,指导老师只负责对论文内容的进行指导,具体的论文格式(包括字数、字体、排版等要求请按照论文格式要求调好,具体见附件二)。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写作的同学请指导老师给出成绩及评语并在论文封面上签字。
3、交稿
将完稿的论文及成绩登记表于2014年3月15日前交到各自班主任处。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十八日
第五篇:调查报告的特点及写作
调查报告的特点及写作
一、调查报告的含义
调查报告是对某一事件、某一情况、某一问题、某一事物进行调查研究之后,把调查研究成果写成的书面材料。
调查研究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调查就是了解和掌握客观存在的真实情况,搜集和占有事实材料;研究则是对调查所获取的客观情况和事实材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从中找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固有规律,引出科学的结论。调查是研究的基础和前提,研究是调查的发展和深化,二者相辅相成,联为一体。调查报告就是把调查研究的成果写成书面报告,从而反映事实真相,为解决问题、做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因此它在工作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调查报告的分类
调查报告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有5种,即关于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关于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关于新生事物的调查报告,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关于历史事实的调查报告。
关于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是反映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等方面基本情况,其目的在于通过客观叙述这些方面的情况,为制定某项方针政策、做出某项决策提供依据。
关于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是反映先进单位或先进个人的典型经验的,其目的在于推广典型,带动一般。
关于新生事物的调查报告反映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具有生命力的新生事物,其目的在于发挥指导作用。
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是揭露政治领域、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使人们有所警觉,从中吸取教训。
关于历史事实的调查报告是反映历史真相的调查报告,其目的在于澄清事
实,还历史本来面目。
三、调查报告的特点
(一)针对性强
调查报告是围绕一个时期的中心,从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调查某一问题或事件,分析其规律,总结其经验教训,回答群众所关心的问题。这样调查报告才有实际效用。
(二)典型性强
调查报告的对象必须是典型的,是有典型意义的。这是发挥以点带面,指导一般所决定的。如果调查报告不具有典型性,它就不能发挥任何作用。
(三)用事实说明道理
调查报告必须尊重事实,用事实说明道理,并且事实一定要真实。无论是总结新经验,还是研究新问题,或是揭露事实真相,都必须以充分的可靠的事实为依据,用事实证明工作,检验效果,说明问题,讲清产生道理。如果调查报告都是抽象的概念、空洞的理论,就失去了调查报告的特性。
四、调查报告的写作
(一)调查报告的结构环节和写法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正文、署名构成。
1.标题。调查报告的标题常见的有一般文章式的、公文式的、正副标题组合式的3种。一般文章式的标题即概括主要内容或直述主旨的标题,也可以是结论式的,或提问式的,如《兴国调查》、《走集约经营之路》、《同一地区的农村经济为什么有快有慢》;公文式标题即由调查对象、主要内容和文种组成的标题,如《关于邯郸钢铁总厂管理经验的调查报告》;正副标题组合式标题也称复式标题,是由正标题和副标题组合而成的标题,如《严控土地供应总量??对江苏昆山市土地管理近况的调查》。
2.正文。调查报告的正文一般有前言、主体、结尾组成。
前言也就是开头,一般是说明调查的目的、意图、原因,或交代调查的过程,或介绍被调查对象的有关情况。不论如何开头,都应当简洁明快,引领下文。
主体是调查报告的主要部分。在这部分中要围绕形成的基本观点、中心思想写出调查的事实、情况和结论。通常采用纵式结构、横式结构或纵横交叉式结构展开内容。
结尾是调查报告的结束部分,一般要归纳全文,做出结论;也有的是表达意见,提出希望;还有的是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总之,结尾要自然、贴切,要与正文融为一体,千万不可画蛇添足,也不可削足适履。
3.署名。署名一般居于标题下方。如果是以单位名义进行的调查要署单位名称,如果是个人调查的则写个人姓名。写作日期居于正文右下角。
(二)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
1.深入调查,占有材料是写好调查报告的基础。毛泽东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话很有道理。调查报告是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而事实是客观存在的,这些事实对于调查者来说可能是知之甚少,或一无所有,他只有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才能有所了解、有所掌握,才能进行分析,形成观点,得出结论,才有写作的资本。因此,一定要做好调查,详尽的占有材料。
2.认真分析,把握本质是写好调查报告的前提。写作调查报告的目的是让人们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因此必须对材料进行分析。因为调查时是兼收并蓄,材料难免菁芜并存,纷繁复杂。只有对材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判断、归纳、综合,才能分清现象与本质,真实与虚假,从而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把握本质,引出正确的结论。这样的调查报告才能发挥指导作用。
3.精心筛选,做到材料与观点的统一是写好调查报告的保证。调查报告的观点是从大量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观点一旦形成就要统率材料,做到观点与材料的一致。因此,对材料要进行认真筛选,筛选那些能充分说明观点的材料,尤其要选择典型材料,用以支撑观点,说明观点,使二者形成有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