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伤仲永〉教学案例
《伤仲永》教学案例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
2、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学习重点 :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学习时数: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
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唐宋八大家之一,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我们还学过他的诗歌《京口瓜洲》。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王安石采用随笔的形式写的一篇文章,这种文章往往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那么,作者在《伤仲永》中叙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阐明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呢?这个问题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再见分晓。
三、朗读课文
第一遍,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在听的过程中,需要完成以下几点:
a.划出生字词,b.注意句子的停顿,并用铅笔在课文中作出标记。
C、作者的感情。(哀伤,惋惜)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扳(pān)、环谒(yè)、称(chèn)、泯(mǐn)
结合课后练习二划分朗读节奏。(停顿要保持词语和短语的完整性。)第二遍,自由诵读,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三遍,齐读。(找准停顿、拿准语调、读出语气)
四、积累实词
分组讨论,解决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字词句等问题,疏通文意,准备复述。实词分析注意:词性改变看语境,一词多义要比较
1、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邑人:(“扳”同“攀”,牵,引。)
贤于材人远矣:(“材”同“才”,才能。)
2、特殊句式:
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使”的宾语,应为“不使之学”,“之”在此指代方仲永。
令作诗省略句。省略了“令”的宾语,应为“令其作诗”,“其”指代方仲永。
3、一字多义
其:①并自为其名自己的,代词。
②父利其然也这样
③稍稍宾客其父他的,代词。
④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它的,指诗,代词。
⑤其诗以养父母他的,指仲永,代词。
之: ①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②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③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 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④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⑤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③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④受于人者不至:被,介词
4、词类活用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五、翻译全文
六、作业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拓展
一、导入新课
齐背课文
二、分析课文
1、这篇文章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大家用一句话概括出来。本文讲述了天资聪颖的方仲永,由于其父不使学,最终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2、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变化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从 “书诗四句”“自为其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可以看出。
第二个阶段是少年时期,才思下滑,名实难副。“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个阶段是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3、由一个天才沦为一个庸才不能说不是一个悲剧,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呢?
“受于人者不至”。
这显然是作者的观点,作者强调了 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一个人不管他的天资有多好,离开了后天的教育,后天的学习,都将是一事无成。
4、作者叙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阐明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请同学们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本文叙述了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故事,告诉人们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
三、深化理解
1、领悟作者观点
方仲永 —— 天才 —— 不受教育 ——平凡人
其他人 —— 普通 —— 不受教育 —— 不如平凡人
我们已经明白了作者写这篇文章是在告诉我们后天教育有多重要。方仲永的事例已足以让我们警醒,可作者惟其如此还怕不够,还要煞费苦心地拿我们常人的资
质去和仲永的资质作比较,得出你如果不去接收后天的教育,那么你连仲永结局
都不如的结论。多么触目惊心!我们能不接受教育么!
2、针对方仲永的悲剧,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呢?请大家稍作思考,作一分钟
左右的发言。
四、写作特色。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借事说理。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
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①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
尽致。
②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
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五、小结本课
大家从神童方仲永的悲剧,认识到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自觉性,这一点可喜可贺。还有一点也很难能可贵,那就是同学们也讲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讲出了自己的心声,表达了自己的期盼。最后我衷心地希望我们所有同学的父母,所有同学的老师能够给我们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我们健康的成长,成才。
六、作业
小练笔《由方仲永所想到的》 200字左右。
七、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童年时期,天资过人(详)
三个阶段少年时期,才能衰退(略)
青年时期。沦为庸人(略)
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
第二篇:《伤仲永》教学案例
《伤仲永》教学案例
[摘要]通过一个学生的意外发言,将《伤仲永》的教学推向深入,促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动机的重要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彰显学生的创造性智慧和教师的教学机智。
[关键词]案例发现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013
【案例背景】
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在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有时会产生许多意外。如何面对种种突如其来的变故,对教师的教学机智提出了有力的挑战。教师要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积极、得当、有效的措施,将教学引向深入。
【案例回放】
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给人深深的思考。文中的父亲是一个贪图小利、目光短浅的人,一直是教学中批评的对象,正是他使一个神童沦落为普通人。正当笔者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时,忽然被冒出的一个“弦外之音”打断了„„
师: 请同学们思考,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矣”的原因,也可以从文中寻找。
学生齐答: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不是的。”一个响亮的声音从后面发出来。)
师:请谈谈你的高见。
生1:我觉得他父亲“不使学”只是很小的原因,是方仲永自己没有学。如果方仲永自己好学,像五岁时那样哭闹要书写工具,他父亲肯定会给他借或者买的。
生2:就是的,不能把责任全部推到他父亲身上。
生3:是呀!开始他“忽啼求之”时他父亲就“借旁进与之”。
师:如果方仲永的父亲让他去学习,他一定会成才吗?
生4:即使让他去学习,他自己不好好学的话,也会“泯然众人矣”。
生5:方仲永自己想学的话,我想他的父亲会尽全力支持的。就像我爸爸说的那样,只要我愿意学,将来考研究生,考博士,即使砸锅卖铁也供我读书。
师:是呀!我们今天坐在同一个教室里,父母全力支持,若干年后,或许有的人成了大家名儒,有的人平平常常,看来成才与否,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努力。
生6:我们不能做现代版的方仲永,而要借助今天的优越条件让自己走向成功。(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案例反思】
这节课会出现这样的“意外”,简直是惊喜!本来是课后练习题,答案也是固定的,从文中很容易找到,但是由于这一“弦外之音”,大大激发了学生探讨的兴趣,推动了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无穷的智慧。教师抓住这个契机组织学生进行了讨论,并认真倾听,尊重学生的感受,如果当时为了赶教学进度,面对学生的不同声音横加否定和指责,让学生死板地接受标准答案,学生可贵的思维火花就被浇灭了。难得的是学生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不迷信文本,积极地思考。
新课标强调:“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多动脑思考,多给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重视学生不同意见的表达,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一、精心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
要想让学生提出问题,首先教师要能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借此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始于问题。设计好的问题、适宜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一定的思维量,还要有适当的启发,“由远而近”“由弱到强”地逐步启发。如上述教学片断中的设问:“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既考虑到优秀生的思维敏捷――学生自己思考,又照顾到潜能生的思维局限――可以在文中寻找,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启发。
二、充分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了解学生有什么思维障碍,关注学生是如何突破障碍的。上述教学片断中“请谈谈你的高见”――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思维结果和思维过程;“如果方仲永的父亲让他去学习,他一定会成才吗”是追问,让学生再思考,回到教学的目标上来。
三、充分展示问题的研究过程
虽然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重要,但是一旦提出了问题,特别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教师一定要给以重视,展示问题的研究过程,并让学生亲自参与,从中悟到什么和学到什么,让学生的认知得以升华,思维得以训练,能力得以提升,达到“终身学习”“不教”的理想境界。
总之,课堂教学要确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精心设计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问题研究中,通过追问、对话,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展示问题的研究过程,让学生的思维不断接受挑战与超越,让学生自主感悟。
(责任编辑陈剑平)
第三篇:《伤仲永》
伤仲永
知识要点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仲()永世隶()耕邑()人不能称()....
(2)mǐn()然或以钱币qǐ()之环谒日pān()仲永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或词
未尝()识书具父异()焉邑人奇()之日...
扳()仲永 .
指物作诗立就()稍稍宾客()其父父利()其然也或().....
以钱币乞之贤于()材人远矣.
2.文学常识填空
《伤仲永》选自,作者,号。他是(朝代)的家家,之一。
综合运用强化训练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文章为什么以“伤仲永”为题?
2.方仲永具有怎样的非凡的天资?作者为什么要竭力渲染他那令人惊叹的禀赋?
3.方仲永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4.你认为作者写作此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请引用第三段中的一句话来解释。
5.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夫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夫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
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请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并将该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 第一段中“夫利其然也”中的“其”具体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原文:
译文:
② 第二段中那句话揭示了方仲永悲惨的结局?
原文
译文
③ 在作者看来,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原文
译文
(2)“余闻之也久”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
(3)请你为仲永思索一下,怎样才能避免变成庸人的命运呢?
(4)本文的语言十分洗练,如“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了方仲永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之态。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个你认为非常精妙的语句,并加以赏析。
6.语段写作
请以“想起方仲永„„”为题,写一篇读后感,不超过300字。
综合训练强化训练答案
1.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他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文章以“伤仲永”为题,表明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为什么“伤”的道理,突出了作者对仲永这位神通的泯灭而感到无限惋惜之情。
2.竭力渲染方仲永幼时非凡的天资,雨后填的“泯然众人”形成巨大的反差,为后文
议论铺设充分的基础,从而更好地突出中心。
3.即使天生聪明的人,如果放弃后天的努力学习,也会变得平庸无奇。作为普通人更
应该重视后天的学习。启发:联系实际谈,合理即可。
4.从文章第三段中“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来看,作者主要借方仲永的惨痛教训,阐明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从而告诉人们一定要重视并加强后天的学习。
5.(1)
①
原文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文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②
原文 泯然众人矣
译文他的才能完全消失,和普通人一样了。
③
原文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译文他最终成为普通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很好的后天教育。
⑵承上启下
⑶继续学习、培养才能,不放弃后天的努力。
⑷如第一句话“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不到十个字就交代了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家世。接着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方仲永索求书具的迫切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聪明、文思敏捷的神通形象跃然纸上。
第四篇:《伤仲永》复习课教学案例
《伤仲永》复习课教学案例
复习目标:
1、掌握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文的重点字词及重点句子翻译。
3、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思想内容。
教学方法:背诵、讨论、抽问、研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讨论,人的天资和后天教育,哪一个更重要?
二、文学常识、字词句
(一)幻灯展示、学生背诵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重点字词句(多媒体展示,学生背诵后听写,板书与练习本相结合)
世隶耕:属于
未尝:曾经
父异焉:对„感到诧异
书诗四句:写
自为其名:命名
收族:团结
自是 :从此
立就:完成 文理:文采和道理
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父利其然:以„为有利 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乞:求取
日扳仲永:通“攀”,牵
环谒:四处拜访 称前之闻:相当
泯然众人:完全 通悟:通达聪慧
受之天:承受 贤于材人:超过
材人:有才能的人
卒之为众人:最终
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固众人:本来
翻译下列句子: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远矣人。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给学生十分钟背诵时间,然后听写抽查背诵情况
三、课文理解
1、问: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
答: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因为仲永原本天才,没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变的平庸。
2、问: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第一阶段:幼年天资聪慧“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第二阶段:少年时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青年时才能消失“泯然众人矣”。
3、问: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
答: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
4、问: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答:从个人方面讲:“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后天学习上。)
从道理上讲: “受于人者不至也”,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
5、问: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答: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6、问: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 答:不骄傲,勤努力,发扬自己的长处,继续发展。
四、思想内容探究
从《伤仲永》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人成材的关系。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受教育,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天赋一般的人,如果不受教育,可能连普通人都不如。
第五篇:《伤仲永》教学反思
《伤仲永》教学反思
《伤仲永》是一篇借事说理,很有说服力的文言文。文章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言简意深,说理严谨。怎样使学生读懂并喜欢这篇课文。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想学,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上好这篇文章的关键。我由学生喜欢的话题导入。话题:什么是天才?学生回答热烈,纷纷说出自己心目中的天才。天才一定会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吗?学生思考后回答,不一定。师:“天才来自勤奋”“聪明在于积累”,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明白一个道理:天才也是需要后天的学习的。
二、阅读实践,理解内容。
阅读是学习一篇课文的基础。《伤仲永》是一篇文言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这篇课文是学习的第一步。我先放录音,让学生听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给生字词注音,注意朗读的节奏,句子的停顿。接着,由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教师利用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把生字词写在黑板上,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学习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学习文言文只读不理解一场空。我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学习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接下来,学生讨论解决疑难问题。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提出,由同学讨论解决。学生不能解决的老师引导学生解决。直到能疏通文意,理解内容。这一环节重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学习探究,理解言语文意。
疏通了文意,并不等于理解了课文。还要进一步阅读理解文章的内涵。我设计如下的思考题:
(1)什么事例可以证明方仲永天资聪明?(五岁时连书写工具都不认识,却能写出既有文采又有道理的四句诗,从此指物作诗立就。)
(2)面对仲永聪明的天资,他父亲和同县的人各有什么不同的反应?(同县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把他父亲当作宾客一样对待,有的还出钱请他作诗。他的父亲天天带着他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七年以后,泯然众人矣。)
(4)方仲永才能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受于人者不至)
(5)怎样认识“受之人”与“受之天”的关系?((“受之人”更为重要,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至关重要。)
(6)方仲永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后天教育对人的成才起重要作用。即使你是一个天才,如果后天不努力、不学习,天才也会变庸才的。)学生阅读思考回答,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方仲永才能变化的原因,并从中汲取教训。经过学生的探究、思考,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才是读懂课文。
五、总结,归纳。
学习的重要在于总结所学的知识。我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总结。一是内容,本文分两部分,前面叙事,后面说理。叙事部分写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最终“泯然众人”。说理部分则表明作者的观点,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由于“受之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二是方法的归纳,文章在叙事的基础上说理,易于让人接受,具有说服力。
六、熟读、背诵课文。
学习文言文重在词语、句子的积累。这篇文章的语言十分精当,言简意深,所以要注意引导学生熟读背诵积累语句,为写作积累语言。文言文教学阅读文本是教学的根本。一篇文章能够读进去,读明白,才谈得上独特的感受和体会,引导学生读进课文,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发散思维,学习才能有所获、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