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伤仲永》教学设计
5、《伤仲永》教学设计
王安石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稍稍、宾客、环谒、泯然”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阅读、释义、翻译文章。
3.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后天教育的主要性。
4.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认识人的知识才能并非一成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这一道理。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掌握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1.文言文八步教学法。初读课文,正音正字;复读课文,读清句读;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评读课文,自主评价作者的观点;品读课文,探究文章美点,体味其妙处;背读课文,延读原文,深化课堂所学知识,拓展视野。
2.翻译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3.竞赛法。适合年龄特点,在竞赛中激发他们的赶超意识。
教具准备
电子白板、示范朗读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讲明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这些话语讲都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学习的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看看王安石为何“伤”仲永呢?(板书课
题,出示教学目标)
二、作者链接
电子白板出示:(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
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2)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
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
家和宋六家)
(3)解题:本文是一篇随笔。
白板显示: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师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哀怜、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三、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动画范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A.划出生字词。B.注意句子的停顿,并用铅笔在课文中作出标记。
2.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电子白板显示:隶(lì)扳(pān)谒(yè)泯(mǐn)称(chèn)卒......
(zú)
4.请一名学生认读并领读。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白板显示:
(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四、合作探究,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把学生分为三大组,展开小组擂台赛,共分3轮竞答:第一轮翻译课文,第二轮文言知识大评比。每一轮比赛底分均为100分,每发现一处错误扣5分,扣
完即止。
第一轮:翻译课文
每组每次选一名代表,口头翻译课文。第一段由第一小组选代表翻译,本组
成员补充,第二小组成员质疑、评价。第2段由第二小组选代表翻译,本组成员
补充,第一小组成员质疑、评价。第三段再由第三小组代表翻译,依次类推。
第二轮:文言知识大评比
白板显示:
(1)解释加粗的字。
①世隶耕 ②未尝识书具
③并自为其名 ④指物作诗立就
⑤稍稍宾客其父 ⑥或以钱币求之
⑦环谒于邑人 ⑧不能称前时之闻
⑨泯然众人矣 ⑩受之于天
贤于材人远矣 得为众人而已耶
(2)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宾客其父父利其然伤仲永父异焉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得为众人而已耶?
每一道测试题的单数题由单数小组代表完成,双数题由双数小组代表完成。
如有困难,交由下一小组完成。最后教师点拨。
明确:(1)①属于 ②曾经 ③题上 ④完成 ⑤渐渐 ⑥有的(人)⑦
四处拜访 ⑧相当 ⑨完全 ⑩承受胜过 能够
(2)奇:对„„感到惊奇
宾客:把„„当作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利:认为„„有利
伤:为„„哀伤
异:对„„感到惊异(诧异)
(3)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五、品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教师设计相关题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白板显示: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找出依据。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4)学完本文,你有何感想?请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
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谈谈感受。
(5)课堂辩论:成才的关键
辩题:
A.正方:天资聪颖是成才的关键
B.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实际,通过辩论明确
A.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
B.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辩论中抓住辩题中心,凭据论证,以理服人。表达要条理
清楚。
评价:
A.评价方式:全班学生评价、自评、互评、教师点评。
B.评价内容:内容是否充实得体,指出优缺点。
各小组思考、讨论交流,并自由发言。
明确:(1)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童年时期)仲永才思
敏捷,天赋极高。“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阶段:(少年时期)仲永才思衰退,大不如前。“„„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青年时期)仲永才思平庸,与众无异。“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4)我们国家、社会和家庭都应重视青少年的教育。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论天资如何,都应接受相应的教育。否则,天分再高,不接受教育,最终也只能是“泯然众人矣。”他父亲不让他学习带来的后果,仲永反省后,将父亲告上法庭。仲永的父亲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九年制义务教育法》仲永应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来保护自己的权利
(5)学习完此文,我们同作者一样,都对方仲永感到十分惋惜。通过课堂
辩论,大家都明确了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天资聪慧对成才有重要作用,但不是关键;天生愚拙,可以从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弥补,同样也能成才。我们注意到,本文强调的是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虽然与个人的主观努力是两个问题,但我们也应当从中受到启发,在成长的道路上,通过接受严格的教育和自己的不断努力,使自己早日成才。
六、学生齐读课文两遍,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教师小结
仲永的悲剧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天才需要呵护,天才需要勤奋。只要我们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并背诵。
3.课外收集被人誉称为“天才”的例子,探究他们的成长奥妙。
4.以“读《伤仲永》有感”为题写一篇500字作文。
要求:A:理解文意,多角度思考。
B:语言流畅,内容生动有趣,并表现鲜明的主题。
第二篇:《伤仲永》教学设计
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案例评选
语 文 教 学 设 计
伤 仲 永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冶源镇杨善初中 冯欣娟
李金宝
《伤仲永》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教学对象:初一学生 学科:语文 课时:一课时
学生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解决生字词
二、教学课题:
1、教养方面: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2.教育方面:通过共同研究课文的过程,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教材分析:本课在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本文通过讲述由“神童”变为常人的故事引起人深深的思考。
四、学情分析: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与方仲永年龄相仿,是进行教育的好教材。很多学生喜欢学习古文,尤其对情节有趣的文章更感兴趣。教学中注意调动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并给予学法指导。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采用诵读法、导读法、讨论法。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内容和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阶段:
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世说新语》。对于故事中的陈元方、谢道韫 印象特别深刻,他们聪明、机智,然而年龄只有七、八岁。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说说你还知道哪些聪明少年的故事呢?
1、(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由学生来讲故事。播放视频【百度搜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YzNDY2Mjg4.html
2、这些天资聪明的孩子,如果以后不再学习,会出现什么后果呢?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个这样的故事。(板书:伤仲永)
播放图片【百度搜索】http://ekuxt.landong.com/kj001xt/001_30343_46932685710_1201.jpg(设计意图:由古代聪明少年的故事导入,引起兴趣)简介王安石(学生回答,老师归纳,投影出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播放视频【百度搜索】http://image.jike.com/so?q=%CD%F5%B0%B2%CA%AF%BD%E9%C9%DC&opt-image=on&fm=QH360&ie=gbk
(投影出示):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投影出示,学生自查)隶: 谒: 谒: 扳: 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小组讨论,老师归纳)(投影出示)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于舅家见之:在,介词。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教师先讲解什么是词类活用【百度搜索】。http://baike.baidu.com/view/312420.htm(投影出示)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文言词汇文言知识,便于理解课文内容)
三、合作学习
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投影出示)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③余闻之也|久
放录音、小组竞读、老师指正(本文的朗读应带着惋惜、哀伤的语调去读)【百度视频】http:// 2.理解课文结构层次。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四、深入研讨
(一)(小组讨论,老师归纳指正、投影出示)请一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内容。【百度搜索】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3141499.html1.思考: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
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
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
人矣”。
(设计意图:明白方仲永才能衰退的过程,能深入理解文章主旨)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
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
“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展开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五、深入研讨
(二)(小组讨论、老师归纳指正)(投影出示)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齐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
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展开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六、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小组讨论,老师点拨指正归纳)
1.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课文语言表达简介、洗炼的特点,领悟语言美)
七、拓展,联系实际谈感受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1.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2、同学们还记得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唱歌的小女孩吗?林妙可,现在本是在课堂上上课学习的时候,她的父母却给她请假,让她在外地拍电影,于是网上有人评论说,林妙可是现代版的“方仲永”,今
天我们就来看看他们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百度搜索】。http://
八、达标检测(学生互查,老师指正归纳)(投影出示): 1,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其”各指代什么?
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传一乡秀才观之()余闻之也久()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2、下列语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两项是()A.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隶:属于)。
B.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D.仲永生五年,未尝始书具(尝:曾经)E.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受:忍受)
3.造成方仲永悲剧的原因有哪些?《伤仲永》中的“伤”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巩固课堂上所学的文言知识,突出重点)
课堂总结:这篇文章,借方仲永由一个五岁能诗的神童,因“不使学”而终致“泯然众人”故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正处在后天教育中的我们更应该珍惜机会,从中汲取教训,在学习中更快更好地。成长。
九、布臵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3、写一篇“由方仲永想到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叙述经历:天资聪慧 忽啼求 即书诗立就(利环谒不使学)
才能衰退:不能称
才能丧尽:泯然众
议论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通过本文的学习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生掌握了重点的文言文词语,理清了文章的结构。认识到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与自身成才重要性。
2.多媒体的运用,让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更加详细直观地掌握了知识.3.在讨论“林妙可”事件时,学生们积极性比较高。
失误之处:让学生归纳词类活用知识时,老师没能给予及时点拨,学生做起来比较困难。
改进措施:教师课前应很好地备好课,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
教师信息:
姓名:冯欣娟 年龄:四十 职称:中一
学校地址: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冶源镇杨善初中
邮编:262601 电话:*** 邮箱:fengchuzhong@163.com
本人从教近二十年,兢兢业业,甘当人梯,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今后更应当在三尺讲台上做好本职工作,平平淡淡才是真。
第三篇:《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⑵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⑶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会后天教育对人成材的作用,激励学生勤奋学习。【重、难点】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语顿。2、翻译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步骤】 1、导语设计:
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到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卡菜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努力”。世上没有绝对的天才,只有勤劳、不懈追求的普通凡人。今天,我们学习《伤仲永》,看看王安为何“伤”仲永呢? 2、走近王安石:
提示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掌握,准备作一分钟抢答。3、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对照注释,一字一句地读,通过合作交流,把课文读懂。师引:
⑴推荐一位读得最棒的同学大声朗读。⑵师读。
⑶学生评价师和生读的有什么不同?(点评)朗读文言文如何停顿才好呢? 4、多媒体显示: 停顿的要领:
⑴理解文章,确定停顿点。(主要是指不能把意思读“破”。)⑵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是指不能把词语读“破”。)⑶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5、下面我来连一连,纵着一同学一句,大家齐读:(多媒体显示)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⑵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⑶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⑷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⑸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还谒于邑人。⑹余闻之也/久。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⑴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和手中资料书疏理文意,把课文试着翻译边读边说出声)⑵抢答赛: 隶:属于。尝:曾经
书具: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等。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文理:指文采和道理。还谒:四处拜访。乞:求取。泯然:完全。通悟:通达聪慧。材人:有才能的人。还自扬州:从扬州回家。
得为众人而已耶?:它是一个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⑶翻开书,同桌互相试者翻译,找出不会翻译的句子,然后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解决:
文言文翻译五字法:(多媒体显示)
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书名等可照录翻译; 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补:补出省略句中省略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2、课文研讨、探究:
大家自由读课文,分小组讨论,揣摩文意,提出文章有价值、值得探究的问题:
⑴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祥有略,这样安排用意何在?
⑵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⑶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并自由发言,明确:
⑴仲永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闻”和“见”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导致他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详略处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体现“伤”的含义。
⑵从方仲永的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⑶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板书本课主要内容。3、欣赏品味:
⑴品味用词的精当传神。如:“啼”字,生动的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等。
⑵了解说理散文中的叙事技巧。
四、归纳总结 师问:
1、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2、我们可以从方仲永身上吸取那些教训? 生答,小结,明确:
1、本文用“伤”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的哀伤、痛惜之情。2、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才;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后天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再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老师收集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多媒体展示)并让学生以其中一条为主线,谈谈自己的认识体会。名言警句:
⑴我是个拙笨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
⑵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郭沫若
⑶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童第周
⑷有人问:写一首好诗是靠天才呢;还是靠艺术?我的看法是:苦学而没有丰富的天才,有天才而没有训练,都归无用,两者应该相互为用,相互结合。──亚里士多德《浮学》
⑸“神童”和“天才”如果没有适当的环境和不断的努力,就不能成才,甚至堕落为庸人。──维纳
2、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者的角度和观点,写在读书笔记上。
第四篇:《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王安石的文学常识,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理清文章大意。
2、朗读课文,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掌握文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方仲永变化的过程,弄清方仲永的才能衰退的原因。
4、领会人的知识才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性作用。
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2、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教师范读,领读,自由读课文。
4、学习生字:
世隶耕(lì)
邑人(yì)
环谒(yè)
泯然(mǐn)....焉(yān)
矣(yǐ)
耶(yé)
扳(pān)....
5、通假字: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通“攀”,牵、引。).(2)、贤于材人远矣。(通“才”,指才能。).
6、词类活用: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作动词,写。.(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作状语,每天。.(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作动词,对„„感到惊奇。.(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作动词,把„„当宾客招待。..(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作动词,认为有利。.
7、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四、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第一部分:(1—2)(以叙事为主)简叙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表现出非凡的才华与天赋。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大不如先前。第三阶段:写成年之后的仲永才能泯灭。
第二部分:(3)本段以议论为主,讲了两层意思:
第一层:从“王子曰”到“不至也” 揭示了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第二层:从“彼其”到文末。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将更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五、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叙写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学”。说明人的知识才能决不可单纯的依靠天赋,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
六、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篇古文。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读课文。
2、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
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二、教师指导诵读。
1、释题: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2、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传/一乡秀才/观之。(5)、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6)、余闻之也/久。(7)、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3、全班齐读课文。
三、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1、学生自由诵读。
2、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教师补充课文注释:
(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8)、“且为众人”且:尚且。(9)、“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10)、“固众人”固:本来。
4、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1)、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下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2)、于——环谒于邑人:到,介词。于舅家见之:在,介词。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四、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五、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
六、教师小结:
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第三课时:
一、检查预习: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作者先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化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
二、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三个阶段: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从道理上说,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三、揣摩语言:
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四、质疑探究:
1、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铺陈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贪利导致他才能衰退。;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2、“受于天”指什么? “受于人”又指什么?
明确:“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是指人的后天学习和所受到的教育。
3、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
明确: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五、教师小结: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三。
七、板书设计:
23、伤仲永
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
1、不使学;
2、其受于人者不至。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第五篇:《伤仲永》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两部分,第一部分依次写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作者详写第一个阶段,力陈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然后简略地写后两个阶段,点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致“泯然众人矣”。第二部分是议论,作者借事说理,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应该注意的是,不要曲解作者在本文想强调的“后天受教育重要”的观点,不要把“主观努力”与之混同。学情分析:
铁二中属于重点中学,学生的素质相对较好,预习作业会完成的比较顺畅,他们能够查阅大量资料解决一些相关问题,能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能够配合老师积极发言,但发言的内容有不定性。教育目标:
1、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星椤⒂锲岣叨晕难晕牡睦识痢⒗斫狻⑸臀瞿芰α?
2、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不作特别设计,随意一些,但要让学生感觉自然贴切。二. 作者介绍
展示学生预习查资料的成果,但注意其表述,要有具体的要求。三. 朗读课文
给予必要的指导,如字音、停顿、节奏、感情等。四. 积累实词
常用的总结规律,生僻的辨析清楚。五. 复述分析
评析复述的过程,即分析教材的过程,即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的过程。六. 深化理解
就方仲永的悲剧,谈自己的想法。见仁见智不束缚学生,巧妙引导,不着痕迹。七. 小结本课
不必面面俱到,突出主题则可。《伤仲永》课堂实录 一. 导入新课
师:刚才在课下就有几个同学聊方仲永的故事,甚至还聊到了现代版的方仲永,看来大家不但熟悉了课文,而且还查阅了不少资料,也挺有自己看法的。那我们就来展示一下预习的成果吧。
二. 介绍作者
师:谁能简略地介绍一下作者?
师:介绍得言简意赅,又配有作者画像和文字,真可以说是图文并茂,让我们对作者有了大致的了解。还有谁想补充? 生:他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师:所以被欧阳修赏识呀。生:我们还学过他的诗歌《京口瓜洲》。师: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那我们一块来背诵。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生:我还会背王安石的《梅花》。
师:那试试?
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同学们鼓掌)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
生:不是,是自己喜欢,我妈妈就让我背下来。三.朗读课文
师:学习文言文,朗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那么朗读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字音:
师:有拿不准的字音吗? 生:(摇头)。
【出示幻灯二】 易读错的字: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师:尽管大家预习得不错,老师还是要提醒大家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哪些同学愿意区分一下? 生:“即”读jí,“立刻,就”的意思。容易混淆的字是“既然”的“既”。师:分析得很好,后一个字谁来分析? 生:老师您帮我们分析一下吧。师:好。“夫”,名词以外读“fú”,这里有指代的意思,指代那些本来就平凡的人。这种用法在以后的文言文学习中还会常常遇到,同学们注意积累。师:除了字音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 生:节奏。师:有问题吗?
生:不明白课后例题中“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停顿的原因。师:谁明白?
生:这样停顿是保持了词语和短语的完整性。师:解释得好。生:“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怎么停顿? 师:谁能解决?
生:应该读“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师:很好,这是根据语意的停顿。还有么? 生:最后一段中“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生:我认为应该读“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这也是根据语意停顿。师:好,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生:作者的感情。师:什么感情? 生:哀伤,惋惜。师:何以见得?
生:从标题和最后一段得知。师:你能读一下最后一段么? 生:(朗读)师:读出感情了么?
生:基本上读出了,哀伤、惋惜之情有了,但我认为还应该有一种强烈的语气,因为最后一个句子虽是问句,但却是督促人们学习的,所以语气应该强烈些。
师:分析得好,你能读一遍么? 生:(朗读)(大家掌声)
师:好,我们来归纳一下朗读应该注意的点 【出示幻灯三】 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找准停顿 拿准语调 读出语气
师:同学们根据这些点,在下面各自朗读一遍,然后集体颂读。
学生各自朗读、集体颂读。
四.积累实词
师:现在我们分组讨论,目的是解决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字词句等问题,疏通文意,准备复述。如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会儿可以请求帮助。(学生讨论)生:“贤于材人远矣”中的“贤”和“如此其贤”中的“贤”一样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哪位同学能解答呢?
生:这两个“贤”不一样。前一个“贤”是胜过、超过的意思,后一个“贤”是聪明、聪慧的意思。
师:我知道前一个“贤”课下有注释,后一个“贤”的意思你从哪儿得知的呢? 生:前几天预习时我查辞典了。
师:好习惯。看来好习惯带来好效果,希望同学们都有这种学习的习惯。师:一个“贤”字,本来的词性是—— 生:形容词。
师:在“贤于材人远矣”中变为—— 生:动词。
生: “父异焉”的“异”;“邑人奇之”的“奇”。生:“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父利其然也”的“利”。
师:很好。如果词性的变化掌握了,那就更便于我们理解课文,更便于我们准确的翻译课文了。课下注意积累这样的词语。师:还有什么问题? 生:“或以钱币乞之”的“或”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助他?
生:这个“或”是“有的人”的意思。
师:你的解释是对的,但为什么不是“或者”的意思? 生:在文言文里没有这个意思。
师:真的吗?那同学们以后可要关注这个词了,看它还有没有其它的意思。还有问题吗? 生:“卒之为众人”的“卒”怎么解释? 师:谁来解答?
生:是不是和“卒章显志”中的“卒”用法一样? 师:一样吗? 生:“卒章显志”中的“卒”是完毕、结束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成了﹍﹍(同学笑)生:这里应该是“最终、终于”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
师:这样就解释通了。其实,刚才同学们探讨的问题也是我们在学习文言文中应该注意的一词多义的现象。遇到这类词语,要注意将词放在句中多比较、多分析。师:还有问题么? 生:(摇头)
师:那现在我们可以对分析实词的方法进行如下归纳: 【出示幻灯四】 实词分析注意:词性改变看语境 一词多义要比较 五.复述分析
师:对于课文我们应该很熟悉了,哪位同学来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生:(复述)
师:复述的如何?
生:还不错。
师:具体讲——
生:优点是复述的很流畅,缺点是有的重点词语漏掉了。
师:能举个例子吗? 生:“复到舅家问焉”的“焉”是代词,代方仲永的情况,她没有提到,让人不知作者问什么。
师:评价的很中肯,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生:她的复述也有合理的想象。
师:比如——
生:“传一乡秀才观之”,原文并没有“大家都惊叹不已”,可是她加了,我认为加的好,这样就从侧面表现了方仲永的才华,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师:评价的真好,既发现了同学的长处,又让大家深入了解了课文。生:本文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期间才能发展的变化过程。
生:本文讲述了天资聪颖的方仲永,由于不学习,最终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师:是他不学习吗?
生:本文讲述了五岁神童方仲永,其父不使学,最终泯然众人矣。师:谁能用白话概括得更简练明白些? 生: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故事。
师:非常精辟。这句话中有个很关键的动词—— 生:变
师:那么,我们来看看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师:原文怎么说他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生:“书诗四句”“自为其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师:真乃神童。作者不惜笔力尽写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有何用意? 生:为后文写他的退化作铺垫,师:在作品中详写的地方往往是—— 生:蕴含主题的地方。
生:第二个阶段是少年时期,才思下滑,名实难副。师:作者怎么说? 生:“不能称前时之闻” 师:显然退步。
生:第三个阶段是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 师:原文—— 生:“泯然众人矣”。
师:悲剧啊,由一个天才沦为一个庸才不能说不是一个悲剧,那么,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他的父亲“不使学”。
生:他的父亲贪图小利,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致使仲永荒废学业。生:还有他后天不努力。他父亲不让他学习,他可以主动学习呀。(大家笑)师:你如果是仲永的话,相信你会的。大家再看看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是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师:从哪里看出? 生:“受于人者不至”。
师:这显然是作者的观点,作者想强调的是什么呢? 生:后天的教育很重要。
师:对。一个人不管他的天资有多好,离开了后天的教育,后天的学习,都将是一事无成。师:回顾一下我们所学过的内容
【出示幻灯五】 方仲才能永变化 ———————— 原因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详)
三个阶段 少年时期,才思下滑,名实难副(略)不使学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泯然众人(略)受于人者不至
师:我们学习到这儿,应该能够解决开头提出的问题了吧?还记得是什么问题吗? 生:作者叙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阐明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生:本文叙述了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故事,告诉人们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生:本文以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事例,阐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师:这两个概括都很好,既反映了本文所写的内容,又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六.深化理解 【出示幻灯六】
方仲永 —— 天才 —— 不受教育 ——平凡人 其他人 —— 普通 —— 不受教育 —— -平凡人
师:针对方仲永的悲剧,体会作者的意图,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呢?请大家稍作思考,作一分钟左右的发言。
生:我没有方仲永的天赋,只是一个普通孩子,但我会一直努力。我相信我最终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生:真为方仲永难过,我庆幸自己没有他那样的父亲,我要好好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机会,我也不笨,加上勤奋努力,怎么可能成不了才呢?(大家笑)
生:刚才同学在庆幸自己没有仲永那样的父亲,可我却觉得我的父亲又太极端了,拼命强制我学习,一点玩的时间都没有,这也让人受不了呀。有时真羡慕仲永有那样的父亲呢。其实我也知道这样不对。(大家笑)师:现代版的“伤仲永”。
生:老师,真的有现代版的“伤仲永”。我查资料时就了解到了当年的神童宁铂、干政、谢彦波、王思涵等人有出家的,有避世的,还有退学的,他们不都是因为压力太大,又不能得到适当的教育而形成的悲剧吗?(大家默然)
师:你的材料很丰富,提出的问题也是一个既严肃又深刻的问题。我们应该知道受教育是一回事,教育的内涵又是另一回事,它太高深了,留待我们教育家们去解决吧。生:有人计算过,说目前每天工作时间最长的就是中小学生。师:哀伤、叹惜你们呀。生:其实我们都知道努力学习,都知道没有知识是适应不了将来社会的。“响鼓不用重捶”么,我们希望父母不要给我们太多的压力。师:还有老师。(鼓掌)七.小结本课
师:看来同学们的想法还真不少呢。我觉得刚才讨论的挺好,对课文理解很到位。大家从神童方仲永的悲剧,认识到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自觉性,这一点可喜可贺。还有一点也很难能可贵,那就是同学们也讲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讲出了自己的心声,表达了自己的期盼。最后我衷心地希望我们所有同学的父母,所有同学的老师能够给我们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我们健康的成长,成才。
教学反思:
一.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得到培养。他们已经能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能够动手制作幻灯片,图文并茂,知识点醒目;能够抓住重点内容提问,有的同学甚至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四.在探究这个环节中,应该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又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按教材亦步亦趋就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束缚了他们思维的拓展空间,所以我们应该相信学生,尽量地放手让他们敞开心扉,然后再与之进行心灵对话。如学生提到当年的神童宁铂、干政、谢彦波、王思涵等人的问题。显然同学们的动机是好的,是向上的,所以探讨这个话题只能让同学们更提高认识,更清醒自己的自主权利和更珍惜自己的自主机会,也因此更显示了这篇教材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