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家行为习惯开题报告

时间:2019-05-15 11:13: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冷家行为习惯开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冷家行为习惯开题报告》。

第一篇:冷家行为习惯开题报告

冷家乡中心学校

农村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养成性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是对学生行为指导与良好习惯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

中小学德育主要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基础道德和文明行为的培养与训练,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养成性教育是关系学生一生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小学阶段是形成良好道德行为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对孩子实施某种教育,可以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期,再进行这种教育,效果就明显差多了,有时不只是事半功倍的问题,甚至是终身难以弥补。

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十分重要。独生子女在家里得到太多的关爱,基本的生活能力得不到培养,如果学校也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将影响孩子的终身发展。

近三年,我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也放在学生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上,其内容偏重于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收到一定的成效,得到家长的欢迎,社会的肯定。如果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索去实践,定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二.课题拟研究的主要内容

1、善于自我保护的习惯

2、懂礼貌的习惯

3、讲究卫生的习惯

4、喜欢运动的习惯

5、从小爱劳动的习惯

6、勤俭节约的习惯

7、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

8、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方法与预期研究成果。

(一)课题研究要遵循原则

1、主体性原则

2、差异性原则

3、协同性原则

4、发展性原则

5、求实性原则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1、文献法

2、教育行动研究法

3、案例研究法

4、问题研究法

(三)课题的预期研究成果

1、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的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2、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性教育研究课题工作报告

3、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性教育研究课题调查报告

4、教师论文,案例等参与评奖并编专辑四.课题实施的计划与

(一)准备阶段:2009年3月——2009年5月

对学校德育工作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工作进行总结,准备参加省课题研究。

撰写开题报告和研究方案,成立科研小组,举行开题仪式,进行相关培训,确立子课题,成立子课题小组,做好子课题计划、方案等

(二)实施阶段:2009年6月——2010年7月

开展调查研究,形成调查报告,组织教师开展课题的实验与研究。

(三)总结阶段:2010年8月——2010年底

撰与研究报告,形成研究成果,上报总课题组。

五、课题的组织与管理

(一)课题的组织

1、加强领导,分工细致,统筹安排,精心组织。

2、认真学习,转变教育观念。

3、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

4、拓宽研究渠道,吸引家长参加有关活动。

5、人员经费保障。

(二)对研究主体的相关要求。

1、重视课题实施,出专人管理。

2、及时参加课题组各项活动。

3、注重过程管理,建立挡案。

六.主要参考文献

1、徐汉林编著《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海豚出版社2005年9月

2、青华编著《这样培养好习惯》延边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3、邵夏珍编著《我们教育孩子的方法》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年5月

4、纪康保《细节教育》华文出版社2005年5月

5、《卡尔威特的教育》京华出版社2002年4月

6、林正文《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7、肖光畔《中国教育问题调查-问题教育》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年6月

8、肖光畔《中国教育问题调查--问题孩子》大众文艺出版社

9、王东华出版《我们是这样教育孩子的》中国妇女出版社2002年1月

10、孙云晓、胡霞《“较量”背后的沉思》海燕出版社2003年11月

11、孙云晓主编《体验成长》]天津出版社2001年1月

12、卫华编著《21世纪我们这样做家长》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年11月

2009年4月15日

第二篇:链家地产开题报告

目录

一、导言

1.研究背景与意义 2.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理论基础 1.ERG理论 2.超Y理论 3.期望理论

三、链家地产员工薪酬激励体系现状 1.公司发展概况 2.员工组织结构

3.员工现行薪酬激励内容构成

四、链家地产存在的问题分析 1.激励机制单一 2.福利激励缺乏 3.薪酬激励公平缺失 4.薪酬激励体系不完善

五、改善链家地产薪酬激励体制对策 1.激励机制调整 2.增加福利机制 3.提高薪酬激励公平性 4.完善薪酬激励体系

六、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一、背景与意义

(一)写作背景

全球经济迅猛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人才的竞争成为了核心竞争主体。企业间的竞争从根本上来说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一流优秀的人才,谁就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独占鳌头,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不可替代的关键性资源。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在缺乏科学、有效激励的情况下,人的潜能只能发挥20%一一30%,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让员工把另外70%一一80%的潜能也发挥出来。激励机制运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企业兴衰的重要因素。如何建立和完善企业激励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并使人才发挥最大潜能成为企业发展高度重视的课题。

改革开发三十年来,我国房地产行业的改革不断深化并取得长足发展,各企业间的市场竞争也口趋激烈。对于以高级销售人员为先导的链家地产而言,人才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在这样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里,如何对员工进行薪酬激励,从而达到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目的,这是链家地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迫切要求。

(二)写作意义

对薪酬激励的研究非常有助于分析企业的效率问题,作为组织经济现象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薪酬激励将会一直是组织效率研究的关键。所谓有效的薪酬激励只是相对于传统的利用工资、物品等外在的物质因素来促使员工完成企业工作目标而言的,它更多地从尊重员工的“能力”、“愿望”、“个人决策”和“自主选择”角度出发,从而能更好地创造员工个人与企业利益的“一体化”氛围。薪酬的激励作用毋庸置疑,它在决定工作满意度,激发员工工作动机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薪酬可以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要,它在提供员工衣食住行的同时,也为员工发展个人业余爱好,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提供了条件。此外,薪酬还是成就的象征,员工常常把薪酬看成是企业对他们工作的认可和欣赏。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设计具有激励作用的薪酬体系,对员工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工作绩效给以不同水平的薪酬,从而促进员工工作数量和质量的提高,调动和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为企业培养和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确保企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二、文献综述

袁莉、龚自贵指出:我国现代企业薪酬激励问题主要表现为公平性问题、薪酬体系结构不科学、绩效考核不给力三个方面。

胡典旺(2010)指出:对于创业型企业而言,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激励体制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创业型企业具有经济实力弱、发展潜力大、组织管理不健全。

中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郝淑云(2010)针对国企薪酬制度现状,分析了国企管理中的薪酬激励制度主要存在的问题并指出:目前国企管薪酬管理不足主要表现为薪酬结构过于简单、企业薪酬水平偏低、薪酬激励效果不显著。

李小括(2010)对目前事业单位薪酬激励机制做了一个全方位的研究,她指出:事业单位目前薪酬激励机制主要问题是薪酬结构不合理、薪酬制度难以体现不同性质事业单位的特点、缺乏科学客观的绩效考评机制。

付东(2010)在有关中小型企业薪酬激励体系的构建中分析得出:中小企业薪酬水平逐年提高、薪资待遇差距比较大、薪酬设计缺乏战略思考、忽视非经济性报酬、薪酬缺乏透明度、员工的薪酬晋升渠道不畅。

徐惠民(2009)在创新型企业薪酬激励机制的研究中分析得出:创新型企业内部薪酬分配不均衡、薪酬水准与市场薪酬水准相差较大、分配方式太过于简单,缺乏长效的激励、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不对称。

三、研究内容

首先,概述企业坏账的背景、意义以及方法、思路。其次,对企业坏账概念、坏账的条件及注意事项进行概述。再次,对企业坏账的原因分别从内部跟外部进行分析。然后对企业坏账的解决方法、对策,如何从司法制度上来防止坏账的发生以及三角债的防范进行了阐述。最后,对长虹集团坏账进行了分析并且得出了结论。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以链家地产员工的薪酬激励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阅读、资料搜集、实地访谈等方法展开研究。在具体研究中综合运用了以文献研究为主的理论研究方法和实地访谈为主的实证研究分析方法。将大量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和管理资询等方面的理论文献与实际调查分析充分结合,将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

五、研究的时间安排

2013年11月12日—2013年12月11日

选题完成并交开题报告

2013年12月12日—2014年01月22日

完成提纲并上交初稿

2014年01月23日—2014年02月26日

上交二稿

2014年02月27日—2014年03月28日

上交三稿

2014年03月29日—2014年04月16日

论文完成并上交定稿

六、参考文献

期刊

[1]梅劲.基于E VA的薪酬激励体系的改进研究.学术论坛,2010,(1):43-46 [2]陶加强.激励性薪酬体系研究.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9):135-137 [3]姚先国,方阳春.企业薪酬体系的效果研究综述.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5(2):75-80 [4]曹晓丽.企业激励性薪酬制度设计.环渤海经济缭望.2011,(1):29-32 [5]柯健.组织变革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策.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0,(6):10-13 [6]张军果.企业变革的阻力及对策分析.商业研究,2011,(9):78-80 [7]马晶.西方企业激励理论述评.经济评论,2011,(6):152-157 [8]郝淑坛.国企管理中利用薪酬激励员工方法探讨 2010年05月 [9]李小括.事业单位薪酬激励机制研究 2010年第390期 [10]付东.中小企业薪酬激励体系的构建 2010年第8期

[11]付东.中小企业薪酬激励体系的构建 2010年第8期

[12] R.L.Heneman.Job and wor evaluation: a literature review.Public Personnel Managemant, 2010,32(1):47一71 [13] D.J.Cira,E.R.Benjamin.Competency一based pay: a concept in evolution.Compensation and Benefits Review, 2011,30(5):21一28 [14] E.W.Arnold, C.J.Scott.Does broad banding improve pay system effectiveness.Southerm Business Review,2010,27(2):1一8 [15] G.Baker.the Use of Performance measures in Incentive Contracting.The American Review, 2010,90(2):415一420 图书

[16]余凯成,程文文,陈维政.人力资源管理.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17]孙耀吾,祁顺生,汪忠等.管理学教程.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333-337 [18]雷军乐,樊延华.发挥薪酬激励的作用.经营与管理,2011,(12):44-45 [19]黄琳.激励性薪酬体系的设计原则.安徽文学,2010,(10):379 [20]颜爱民.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272 [21]彭剑锋.以KPI为核心的绩效考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0

第三篇:《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提高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的实践探究

-开题报告

李娟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学生的养成教育极为重要。《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素质教育既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当前,中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许多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思想教育,重智商轻情商,重言教轻身教,重享受轻节俭,家庭教育严重错位;社会领域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诈哄骗活动蔓延,成年人的价值观发生扭曲,极端个人主义、极端享乐主义等消极腐败思想正侵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而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他们的行为习惯,外在素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所以学生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必须从现在抓起。由于我校所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我们发现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1)由于我校位于三乡镇交界处和故县工业园区,多数学生行为习惯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很大差距,许多独生子女自私、任性、霸道、懒惰,许多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行为习惯教育;(2)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放弃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3)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方法单一,评价滞后,没有长远打算和有效措施,教育活动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4)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离,许多学生在校是一套,在家又是另一副“面孔”。

养成教育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可供借鉴。如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我国的学者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儿童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基于以上原因,我确定了“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课题研究。决心通过三年的课题研究,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净化育人环境,提高学校德育水平,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为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基础,达到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较大提高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到一条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途径,增强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加大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促进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举止,培养具有时代特征和符合现代要求的良好个人品质。培养学生具有纪律意识,规范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和毅力,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博览群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推进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从而培养起一支教育思想端正、科研素养良好、业务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通过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增强养成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家庭教育的改进。因此,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来探讨和研究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培育,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少年儿童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而且也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本课题过程中,从多角度出发,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教育,实践磨练,对照评比等培养学生自觉守纪、自觉学习、自觉维护校园和公共场所卫生、自觉讲究文明礼貌等良好习惯,对农村学生的知、情、意、行加以规范,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同时,此项课题的研究,也对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有独特的参考和利用价值。同时必将对培养科研型的教师有着深远的意义,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尤其要研究“认识行为——习惯”是如何转化的,为我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具体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明确小学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和“知行脱节”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2、探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

3、探索如何指导家庭与学校配合,共同做好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养成教育” 是一个教育过程,这个教育过程是借助训练活动完成的。它必须具备“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训练活动。”即教育者将养成教育的目标具体化,借助语言、行动、教育媒体“外化”,通过训练活动传递出教育信息。受教育者接受信息后,“内化”成自己接受的东西,然后“外化”成为“规范化的日常行为”。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局限,加上训练的内容广泛、细致,而这种训练活动,又是大量而多样的,同时,又不能一次训练就可达标。因此,这个教育过程就必须是不断反复、循序渐进、十分漫长,必须渗透到方方面面、遍及整个小学阶段,甚至更长岁月,直至“终生”。这是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四、课题研究的评价办法

小学生正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在评价学生的行为时,强调对学生行为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在行为过程中的态度情感和行为表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评价,我们采用全员评价,即自己评、学生评、家长评、老师评。无论谁评价都应该实事求是,从发展、鼓励的方面给以评价,同时提出建议。自己评,每周一次;学生评,每周一次;家长评,每月一次;老师评,每月一次。以班为单位进行。学校少先队应结合日常工作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监督、管理和考评。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行动研究法:

3、分析法

4、调查法

六、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把养成教育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爱祖国的教育结合起来。

2、科学性原则。以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理论为基本理论依据,以探索适应小学各个年级段养成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为目的,使实验研究服从教育规律,符合少年儿童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的规律。

3、系统性原则。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大家的配合。在校内,班主任要常抓不懈,任课老师要互相配合,少先队要发挥作用。在校外,要通过家长会、家访等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发挥德育阵地的作用,促使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合力。

4、活动性原则。单纯靠说教,学生不容易接受,还会使学生感到厌倦,那么效果也当然差了。所以学校、班级要多开展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并在不知不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循序渐进原则。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而且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先要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他们有哪些不良行为习惯以及形成的原因,再进行教育,帮助其慢慢改掉,可千万不能要求过高、过快,追求立竿见影。

七、课题研究实施的策略

1、营造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氛围(1)利用各种阵地进行规范的宣传。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规范学生的行为,要求学生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利用班会、班队活动,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讲话,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行为规范,获得正确的情感体验,形成符合规范的行为导向。(2)多种教育方法并举形成教育合力。班会讲,老师讲,学生讲,班干部讲,家长讲等多种方法结合,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产生积极的心理动机,自觉配合学校的养成教育。(3)发挥榜样的力量。教师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同时要推出示范学生,使全体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2、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认知教育。

通过国旗下讲话,品生.品社课,常规教育等活动,让学生端正认识态度,明确行为目标。认真研究自主化班级管理模式,在班级管理中,学生是主体,他们是班级的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促进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班级管理,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在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中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知行的统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常抓不懈,强化训练。“习惯”要“习”才能“惯”,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在教师严格的训练,学生有意识的反复训练中养成的。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行为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经常督促,直到巩固为止。强化学生的行为训练,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关键的一环是“导之以行”:(1)寓规范训练于阵地建设之中。具体包括班主任的班会课,少先队活动。(2)寓规范训练于日常生活之中。(3)寓规范训练于各种活动之中。升旗仪式、值日、课间操、课间活动、学校的各种实践活动、校外活动。(4)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 :学校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则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开展养成教育时一定要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养成教育因素,把养成教育贯穿于各科教学之中。利用一朝一夕,通过每一件事,每一节课的长期熏陶使养成教育达到目的。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达到养成教育目的。积极开展各项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素质,在体验中感悟生活,在感悟中明确如何做到知行统一,学会做人、做事和学习,从而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如: 春游、秋游、扫墓、庆“六一”,庆元旦,特长生比赛 手抄报比赛,演讲比赛,文艺汇演、“献爱心”等活动。二是把班级还给学生,让学生独立组织开展班级活动。如:开展班级的小设计和小制作比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三是利用每周的文体活动课,让小组轮流组织设计比赛项目,如:拔河、跳绳、篮球、文艺小活动等等,从而达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

5.树立榜样,启发自觉,及时总结,激励奋进。

模仿是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榜样的表率作用使养成教育变得“可见、可学、可仿、可行”。一是树立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在班上多表扬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二是给学生讲名人名家的故事,通过故事中的人物精神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注重言传身教,做好学生的表率,不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在实施的过程中对于学生表现出的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及时的进行总结,做到每周一总结,每月一总评,学期末进行总表彰。注意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等形式让全体学生了解,对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表扬、肯定、鼓励,对于增强其自信心,激励其进取心,将产生直接作用,而这些心理因素对取得新成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起到推动作用。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表现形式

1、小学生良好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教育课题研究报告。(社会公德、仪表仪态、礼貌待人)

2、小学生良好读书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课题研究报告。(听、说、读、写、思的习惯)

3、小学生良好卫生健体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课题研究调查报告。(卫生、劳动、体育锻炼、安全等习惯)

4.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形势与方法的经验汇编。

九、主要参考文献

1、徐汉林编著《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海豚出版社

2、青华编著《这样培养好习惯》延边大学出版社

3、邵夏珍编著《我们教育孩子的方法》中国商业出版社

4、纪康保《细节教育》华文出版社

3、肖光畔《中国教育问题调查-问题教育》大众文艺出版社

第四篇:《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学生的养成教育极为重要。《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素质教育既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当前,中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许多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思想教育,重智商轻情商,重言教轻身教,重享受轻节俭,家庭教育严重错位;社会领域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诈哄骗活动蔓延,成年人的价值观发生扭曲,极端个人主义、极端享乐主义等消极腐败思想正侵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而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他们的行为习惯,外在素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所以学生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必须从现在抓起。由于我校所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我们发现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1)由于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缺失亲情养成习惯差,多数学生行为习惯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很大差距,许多独生子女自私、任性、霸道、懒惰,许多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行为习惯教育;(2)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放弃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3)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方法单一,评价滞后,没有长远打算和有效措施,教育活动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4)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离,许多学生在校是一套,在家又是另一副“面孔”。

养成教育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可供借鉴。如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我国的学者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儿童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基于以上原因,我确定了“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课题研究。决心通过一年的课题研究,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净化育人环境,提高学校德育水平,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为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基础,达到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较大提高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文件中还明确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中小学德育中的主体工程,贯穿在德育的全过程中。可见,强化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学习,就是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也是强化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在习惯的养成中,应该提高少年儿童道德认知,丰富少年儿童道德情感,坚定少年儿童意志和毅力。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必然落实到优良的外在行为上,道德行为的改善是德育追求的最终效果。品德的发展,是一个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认识活动的有效性与其主动性有着必然联系。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使品德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最高境界。通过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培养,可以提高和巩固道德认识,加深和丰富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毅力。因此,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应成为研究“知行脱节”现象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三、课题的界定

习惯是由于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行为方式。课题中的习惯是指小学生的行为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练习转化为自动化或半自动化行为方式。

课题中的养成教育是指通过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设计好模式,引导小学生去模仿、去实践,从而形成相应的行为举止,最终形成相应的行为习惯。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是指学校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全面研究采取科学可行的行为和活动方式,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心理和行为习惯,使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新时期小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良好行为”具体讲就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的行为,是必须遵守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到一条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途径,增强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加大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促进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举止,培养具有时代特征和符合现代要求的良好个人品质。培养学生具有纪律意识,规范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和毅力,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博览群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推进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从而培养起一支教育思想端正、科研素养良好、业务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通过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增强养成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家庭教育的改进。因此,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来探讨和研究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培育,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少年儿童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而且也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本课题过程中,从多角度出发,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教育,实践磨练,对照评比等培养学生自觉守纪、自觉学习、自觉维护校园和公共场所卫生、自觉讲究文明礼貌等良好习惯,对农村学生的知、情、意、行加以规范,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同时,此项课题的研究,也对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有独特的参考和利用价值。同时必将对培养科研型的教师有着深远的意义,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尤其要研究“认识行为——习惯”是如何转化的,为我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具体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明确小学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和“知行脱节”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2、探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

3、探索如何指导家庭与学校配合,共同做好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

“养成教育” 是一个教育过程,这个教育过程是借助训练活动完成的。它必须具备“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训练活动。”即教育者将养成教育的目标具体化,借助语言、行动、教育媒体“外化”,通过训练活动传递出教育信息。受教育者接受信息后,“内化”成自己接受的东西,然后“外化”成为“规范化的日常行为”。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局限,加上训练的内容广泛、细致,而这种训练活动,又是大量而多样的,同时,又不能一次训练就可达标。因此,这个教育过程就必须是不断反复、循序渐进、十分漫长,必须渗透到方方面面、遍及整个小学阶段,甚至更长岁月,直至“终生”。这是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六:课题研究的评价办法

小学生正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在评价学生的行为时,强调对学生行为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在行为过程中的态度情感和行为表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评价,我们采用全员评价,即自己评、学生评、家长评、老师评。无论谁评价都应该实事求是,从发展、鼓励的方面给以评价,同时提出建议。自己评,每周一次;学生评,每周一次;家长评,每月一次;老师评,每月一次。以班为单位进行。学校少先队应结合日常工作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监督、管理和考评。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现代教育理论也为课题组老师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这些都为研究工作的展开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2、行动研究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行动实践法”将成为课题组主要的研究方法。研究人员将在新思路产生的过程中,更深刻反思原先养成教育方法的弊端,探寻养成教育的新方法,新策略,从而进一步推进理论研究。

3、分析法:个案分析、观察分析、数据分析在课题研究中是必须要用的方法。在由点到面的实践过程中,分析法的作用将是很大的。

4、调查法:要通过全面或个案调查方式,对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师生心态要求,及本地农村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等作全面了解:然后制订具体研究方案,力求科学、可行。

八: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把养成教育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爱祖国的教育结合起来。

2、科学性原则。以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理论为基本理论依据,以探索适应小学各个年级段养成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为目的,使实验研究服从教育规律,符合少年儿童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的规律。

3、系统性原则。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大家的配合。在校内,班主任要常抓不懈,任课老师要互相配合,少先队要发挥作用。在校外,要通过家长会、家访等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发挥德育阵地的作用,促使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合力。

4、活动性原则。单纯靠说教,学生不容易接受,还会使学生感到厌倦,那么效果也当然差了。所以学校、班级要多开展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并在不知不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循序渐进原则。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而且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先要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他们有哪些不良行为习惯以及形成的原因,再进行教育,帮助其慢慢改掉,可千万不能要求过高、过快,追求立竿见影。

九、课题研究实施的策略

1、营造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氛围(1)利用各种阵地进行规范的宣传。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规范学生的行为,要求学生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利用班会、班队活动,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讲话,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行为规范,获得正确的情感体验,形成符合规范的行为导向。(2)多种教育方法并举形成教育合力。班会讲,老师讲,学生讲,班干部讲,家长讲等多种方法结合,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产生积极的心理动机,自觉配合学校的养成教育。(3)发挥榜样的力量。教师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同时要推出示范学生,使全体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2、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认知教育。

通过国旗下讲话,品生.品社课,常规教育等活动,让学生端正认识态度,明确行为目标。认真研究自主化班级管理模式,在班级管理中,学生是主体,他们是班级的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促进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班级管理,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在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中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知行的统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常抓不懈,强化训练。

“习惯”要“习”才能“惯”,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在教师严格的训练,学生有意识的反复训练中养成的。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行为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经常督促,直到巩固为止。强化学生的行为训练,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关键的一环是“导之以行”:(1)寓规范训练于阵地建设之中。具体包括班主任的班会课,少先队活动。(2)寓规范训练于日常生活之中。(3)寓规范训练于各种活动之中。升旗仪式、值日、课间操、课间活动、学校的各种实践活动、校外活动。(4)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 :学校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则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开展养成教育时一定要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养成教育因素,把养成教育贯穿于各科教学之中。利用一朝一夕,通过每一件事,每一节课的长期熏陶使养成教育达到目的。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达到养成教育目的。

积极开展各项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素质,在体验中感悟生活,在感悟中明确如何做到知行统一,学会做人、做事和学习,从而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如: 春游、秋游、扫墓、庆“六一”,庆元旦,特长生比赛 手抄报比赛,演讲比赛,文艺汇演、“献爱心”等活动。二是把班级还给学生,让学生独立组织开展班级活动。如:开展班级的小设计和小制作比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三是利用每周的文体活动课,让小组轮流组织设计比赛项目,如:拔河、跳绳、篮球、文艺小活动等等,从而达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5.树立榜样,启发自觉,及时总结,激励奋进。

模仿是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榜样的表率作用使养成教育变得“可见、可学、可仿、可行”。一是树立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在班上多表扬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二是给学生讲名人名家的故事,通过故事中的人物精神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注重言传身教,做好学生的表率,不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在实施的过程中对于学生表现出的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及时的进行总结,做到每周一总结,每月一总评,学期末进行总表彰。注意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等形式让全体学生了解,对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表扬、肯定、鼓励,对于增强其自信心,激励其进取心,将产生直接作用,而这些心理因素对取得新成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起到推动作用。

十: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的实施与研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选题.立项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0月)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1.深入调查研究,选题立项。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我校教学实际,确定科研方向,进行选题立项。查阅相关资料,学习有关理论,对良好行为习惯和养成教育的内涵,特征作出初步的概念界定。

2.确立研究课题,进行课题论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根据我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确立课题并进行论证。

3.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组织课题实施。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与研究阶段(2015年11月—2016年1月)1.开展调查研究,形成调查报告,组织教师开展课题的实验与研究。2.如实记录研究过程中的各种相关现象.数据,问题等事宜。在开展课题的实施与研究中,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学生实际,寓“良好的行为规范”迁移于各科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养成教育在我心中”等,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严格的督促和训练。同时对学生的行为结果进行评定,进行反馈激励,学生的良好习惯也会随之得到巩固并向更高层次发展。不断摸索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模式,完成质量较高的论文。成果形式:论文、结题报告。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成果总结阶段(2016年2月----2016年3月)1.汇总课题研究资料,针对所研究的问题以实验报告,经验交流,学术论文等形式进行总结,有学校统一组织,以经验交流会或专栏形式进行展示交流。2.准备相关资料,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3.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接受课题结题验收。十一:课题研究人员分工 1.课题主持人负责课题研究的论证,研究方案的设计,研究报告的撰写,针对所研究的问题以实验报告,经验交流,教育随笔,教学反思,学术论文的形式进行总结等。2.课题成员完成课题研究的阶段总结,验收阶段成果,经验汇编等。3.课题成员负责

在研究过程中及时督促与指导,进行阶段研究并形成理论研究成果等

十二: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表现形式

1、小学生良好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教育课题研究报告。(社会公德、仪表仪态、礼貌待人)

2、小学生良好读书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课题研究报告。(听、说、读、写、思的习惯)

3、小学生良好卫生健体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课题研究调查报告。(卫生、劳动、体育锻炼、安全等习惯)

4.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形势与方法的经验汇编。

十三:课题完成的可行性分析

(一)内部条件:人员条件是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保证。从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结构看,本课题具备较好的人员条件。1.课题主持人:小学教育专科毕业,他对教育科研有着浓厚的兴趣,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和科研管理经验。

2.参与课题研究的其他人员,既包括一名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的骨干教师,也有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他们构成了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小组,这样的研究小组,既有利于帮助青年教师学会管理班级和学生,又有利于教学相长,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无论从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和已有经验看,这支队伍都是很出色的。

3.学校一直以来重视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组成员敬业爱岗,踏实肯干。因此,能保证本课题在科学、高效的机制上进行。

(二)外部条件:

1.六坝中心小学领导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把科研兴教作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战略。

2.随着家庭教育的深入人心,广大家长必将越来越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配合,能形成合力,促进该课题的顺利研究与实施。3.学校能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保证,旨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办学特色,深化学校内涵式发展。十四:主要参考文献

1、徐汉林编著《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海豚出版社

2、青华编著《这样培养好习惯》延边大学出版社

3、邵夏珍编著《我们教育孩子的方法》中国商业出版社

4、纪康保《细节教育》华文出版社

5、肖光畔《中国教育问题调查-问题教育》大众文艺出版社

第五篇:《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一、选题缘由

(一)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曾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

小学教育是为培养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教育,儿童阶段又是一个人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注重对儿童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会促进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发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就告诉我们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的。说明儿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二)学生的行为习惯不容乐观

我校学生中具有本市户籍及非京籍务工子弟的学生各占一半,加之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及长辈倍加呵护,有的学生易焦躁、任性,部分学生已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如:缺少起码的文明素养,无团队精神,自制力差,经不住挫折。在生活方面:他们行为散漫、不守规矩、随心所欲,更不懂得如何利用身边的小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在人际交往方面;他们是家庭的中心,是爸爸妈妈生活的主宰,他们已经习惯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做任何事情不必考虑后果,他们缺乏关心、宽容、体谅他人的心„„

因此,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小学生养成教育亟待加强。他们是祖国未来的花朵,他们的行为习惯,外在素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学生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必须从现在抓起。

二、概念界定

习惯是由于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行为方式。课题中的习惯是指小学生的行为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练习转化为自动化或半自动化行为方式。

课题中的养成教育是指通过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设计好模式,引导小学生去模仿、去实践,从而形成相应的行为举止,最终形成相应的行为习惯。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是指学校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全面研究采取科学可行的行为和活动方式,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心理和行为习惯,使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新时期小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良好行为”具体讲就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的行为,是必须遵守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三、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现状

(一)学生的养成教育极为重要。《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素质教育既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当前,中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许多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思想教育,重智商轻情商,重言教轻身教,重享受轻节俭,家庭教育严重错位;社会领域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诈哄骗活动蔓延,成年人的价值观发

生扭曲,极端个人主义、极端享乐主义等消极腐败思想正侵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而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他们的行为习惯,外在素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所以学生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必须从现在抓起。据调查我们发现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1)多数学生行为习惯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很大差距,许多独生子女自私、任性、霸道、懒惰,许多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行为习惯教育;(2)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放弃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3)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方法单一,评价滞后,没有长远打算和有效措施,教育活动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4)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离,许多学生在校是一套,在家又是另一副“面孔”。

(二)养成教育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可供借鉴。如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我国的学者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儿童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基于以上原因,我确定了“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课题研究。决心通过本次课题研究,有助于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净化育人环境,提高学校德育水平,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为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基础,达到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较大提高的目的。

(三)班主任在养成教育中的作用。班主任要包容,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为学生着想,把一种信任和责任教给学生,与学生保持平等,遇事互相探讨、共同商量,在浓浓的师生情、亲切的目光和友好的微笑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老师的关心与爱护,帮助其恢复自尊。

1、幽默引导,乐意接受宽容是一种更高尚、更诚挚的爱,是一种蕴藏在心灵深处被升华的爱。它点燃了学生心中的火种,激发了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班主任的幽默感是师生关系的“粘合剂”,融洽了师生关系,增加了学生的向师力及对集体的归属感。学生在善意的引导中得到信任,乐于接受,并积极思考该怎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改正自己的缺点,并切合自己的实际和特点,希望经过努力能逐步达到一个目标,在新的起点上,又提出高一点的要求,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从而渐渐养成好习惯。

2、同学宽容,温暖心灵同学间的宽容能温暖学生的心灵。伙伴之间有共同的语言,在彼此的友谊中,他们认识到责任心应该和热情关心结合起来。在集体中,他们会宽容、提醒、督促伙伴遵守纪律,专心听课,课余当“小老师”来辅导学习,帮助改进学习方法。在大家的宽容帮助下,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感到班集体大家庭的温暖,逐渐树立起同班集体一起争取进步的自信心,并 渐渐地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自我安排时间、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与人合作的习惯,文明礼貌的习惯,交往的习惯,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

3、激励学生以情导行激励学生,对学生取得的每一点微小的成绩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增强成就感,能调动其积极性,使其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激励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4评价激励,尊重主体地位

学生是能动发展的主体,班主任必须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积极激励,用期待的眼光看着学生,只要看到学生有进步,就要热情鼓励;课堂上能够举手发言就加以鼓励;学习上有所

5、主动实践,实现自我激励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积极心理需求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的自我激励。因此,实现学生的自我激励是关键,是目标。鼓励学生到生活中主动实践,如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 好习惯伴我成长”活动,让学生在整个活动中积极主动,取得进步。还要鼓励他们在日记里写下自己的成功与体验,并写下自己下一步的决心。同时鼓励家长在家中发现孩子点点滴滴的进步,对孩子充满信心。由于主动实践,学生体验到了成就感,就会不断地提醒自己与好习惯同行。从学生情感出发,以情明理,以情促思,以情促行,可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行为习惯的认识,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关爱、宽容、激励必将使学生获得良好发展。

(四)对已有文献的评价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目前还不是很全面,大多数只研究出了养成教育包括那些习惯,以及说明什么方式适合学生好的习惯的养成,而对小学阶段最适合培养学生的哪些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有哪些?如何做到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系统化教育?这些方面研究还特别少,所以这将是研究的主要问题。所以可从以上几个问题进行研究,在实践上为德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师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有针对性地确定教育目标、组织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途径提供依据,为一线教师总结一套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有效解决目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教育目标层次混乱、教育内容选择随意、方法途径单

一、教育实效性不高等问题,为实现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和可操作化奠定基础。

四、选题意义

(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到一条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途径,增强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加大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促进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举止,培养具有时代特征和符合现代要求的良好个人品质。培养学生具有纪律意识,规范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和毅力,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博览群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推进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从而培养起一支教育思想端正、科研素养良好、业务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通过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增强养成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家庭教育的改进。

(三)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来探讨和研究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培育,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少年儿童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而且也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本课题过程中,从多角度出发,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教育,实践磨练,对照评比等培养学生自觉守纪、自觉学习、自觉维护校园和公共场所卫生、自觉讲究文明礼貌等良好习惯,对农村学生的知、情、意、行加以规范,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同时,此项课题的研究,也对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有独特的参考和利用价值。同时必将对培养科研型的教师有着深远的意义。

(四)《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

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文件中还明确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中小学德育中的主体工程,贯穿在德育的全过程中。可见,强化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学习,就是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也是强化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在习惯的养成中,应该提高少年儿童道德认知,丰富少年儿童道德情感,坚定少年儿童意志和毅力。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必然落实到优良的外在行为上,道德行为的改善是德育追求的最终效果。品德的发展,是一个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认识活动的有效性与其主动性有着必然联系。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使品德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最高境界。通过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培养,可以提高和巩固道德认识,加深和丰富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毅力。因此,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应成为研究“知行脱节”现象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尤其要研究“认识行为——习惯”是如何转化的,为我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具体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梳理、筛选、确定小学阶段最适合培养的良好行为习惯,明确1-6年级小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

2、明确小学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和“知行脱节”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3、探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

4、探索如何指导家庭与学校配合,共同做好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

5、边实践边总结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并将成果固化,形成论文资料。

6、建议开设德育校本课程,不断验证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策略的可行性。通过以上研究,在实践上为德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师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有针对性地确定教育目标、组织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途径提供依据,为一线教师总结一套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有效解决目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教育目标层次混乱、教育内容选择随意、方法途径单

一、教育实效性不高等问题,为实现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和可操作化打下基础。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现代教育理论也为本次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这些都为研究工作的展开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2、分析法:个案分析、观察分析、数据分析在课题研究中是必须要用的方法。在由点到面的实践过程中,分析法的作用将是很大的。

3、调查法:要通过全面或个案调查方式,对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师生心态要求,及本地农村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等作全面了解:然后制订具体研究方案,力求科学、可行。

五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难点

“养成教育” 是一个教育过程,这个教育过程是借助训练活动完成的。它必须具备“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训练活动。”即教育者将养成教育的目标具体化,借助语言、行动、教育媒体“外化”,通过训练活动传递出教育信息。受教育者接受信息后,“内化”成自己接受的东西,然后“外化”成为“规范化的日常行为”。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局限,加上训练的内容广泛、细致,而这种训练活动,又是大量而多样的,同时,又不能一次训练就可达标。因此,这个教育过程就必须是不断反复、循序渐进、十分漫长,必须渗透到方方面面、遍及整个小学阶段,甚至更长岁月,直至“终生”。这是研究的重点,也是研究难点所在。

(二)研究的创新点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层次性、系统化教育应该包括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目标系统化,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层次化,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科学化,通过此次课题的研究,在实践上为德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师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有针对性地确定教育目标、组织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途径提供依据,为一线教师总结一套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有效解决目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教育目标层次混乱、教育内容选择随意、方法途径单

一、教育实效性不高等问题,是之前研究者都未涉及的问题而且对教育实践者的指导意义重大。

三、论文提纲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进行教师、学生问卷调查;

(2)文献研究、概念界定、明确研究问题;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梳理、筛选、确定小学阶段最适合培养的良好行为习惯;

(2)明确1-6年级小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

(3)编写德育校本教材初稿;

(4)开设德育校本课程,进行德育校本教材实践;

(5)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

(6)修改完善形成学校德育校本教材,将研究成果固化。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把整个研究过程以及结果系统化,整理成文。

参考文献

[1]孙云晓主编.《成功父母必读》[M].华艺出版社

[2]孙云晓著.《孙云晓少年儿童教育报告》[M].接力出版社

[3]周南照、孙云晓著.《21世界教师和父母必读》[M].新华出版社

[4]孙云晓 , 张梅玲.《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2004.1

[5]孙学策.《三说.德育》,2004.6

[6]李文娟主编.《培养学生好习惯的有效途径》[M].九州出版社,2006.1

[7]孙云晓,邹泓主编.《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M].北京出版社,2006.5

[8]孙云晓,孙宏艳主编.《好习惯是怎样培养出来的》[M],北京出版社,2006.5

[9]孙云晓 邹泓主编.《好习惯,好人生》[M].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 2005.7

[10] 陈桂生.关于试行“课堂学习行为设计”的建议[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年05期

[11] 王雄,陈先枝.注重养成教育 培养合格人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03期

[12]马书坤.怎样开展养成教育[J].快乐阅读,2011年09期

[13]平度 ,綦振辉;养成教育,从“小”做起[J];现代家教;2003年08期

[14]黎淦.现实呼唤养成教育[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15]任纯洁,张为琳.形成教育合力狠抓养成教育[J].教育科研论坛,2007年09期

[16]李兴廉.抓养成夯实做人的基础[J].教育导刊,2005年06期

[17] 左文君.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 [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18] 农保雄.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01)

[19] 颜志强.你倒霉喽——对一名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再思考 [J].江苏教育研究.2011(02)

[20] 吴炳阳.浅谈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小学德育工作 [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01)

[21] 刘玉娟,孟万金.小学生积极道德品质测评量表的编制研究 [J].中国特殊教育.2011(01)

[22] 韦凤利.承传“天人合一”思想培养环境道德价值观 [J].基础教育研究.2006(01)

[23] 王玉梅.谈小学教师的素质与教学技能 [J].现代交际.2011(01)

[24] 王守华.德育教育的基石——习惯养成教育[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25]开原高中副校长 孟庆勇;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看法[N];铁岭日报;2007年

[26]马玉顺;为养成教育提供科学理论支撑[N];中国教师报;2006年

下载冷家行为习惯开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冷家行为习惯开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调研》开题报告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调研》开题报告背景分析:幼儿园与家庭是影响幼儿发展的两大主要环境,各自都蕴涵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内容,双方各自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幼儿成长......

    家校合作开题报告(含5篇)

    开题报告 题 目:中小学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系 别: 教 育 科 学 学 院 专 业: 教 育 学 指导教师: 左 群 英 班级: 2008 级 1 班 学 生: 邓叶廷 学 号: 20081243020 中......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讲解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

    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途径方法研究开题报告(定稿)

    《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途径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报告人:李彦林 养成教育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可供借鉴。如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

    新时期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五篇)

    新时期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 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4年2月又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 开题报告 2013.12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研究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乡外出务工队伍在不断扩大,每年......

    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研究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学号:姓名: 一、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固有模式的商业银行、证券机构......

    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老师一般会给模板,还要看你题目是什么。这是我的开题报告,你参考一下吧。 课题名称 An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Color Words between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