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武婷俊听课心得
听宋卫成老师的《半截蜡烛》教学感想
今天,宋卫成老师所成功完成的《半截蜡烛》的第一课时的教学,让我对所从事的教学事业有了耳目一新的认识,让我在教学实践中有了实实在在的学习和借鉴,让我对语文教学中所产生的困惑有了具方向性的解答和指导。相信,这些收获和感想将会为我以后的教学提供莫大的帮助。
一、在习惯思维中,第一课时没什么意思,无非是学字词,读课文,理文脉,教一点文本,不像第二课时,可以重组文本,品悟文本,容易出彩。然而实践证明,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
二、在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年龄小,自主反思、自主调节学习方法的能力相对较差,教师除了要激发小学生的预习兴趣之外,还要教给他们语文预习的方法。教给小学生的预习方法,要求尽量细化,要求可操作性要强。
三、课前预习是学好语文的重要环节,做好了语文学习的预习,一定能提高语文课堂学习效率,而有效率的学习,对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习兴趣、巩固素质教育的成果有重要意义。尤其在语文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读通课文是关键。预习时要多读几遍课文,还要注意每一遍的读都要做点什么。课文一定要朗读,而且应该放声朗读。朗读不仅能训练自己的发音,还可以通过语气的变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朗读课文时,可分为三步来进行:第一步为初读,可以大声朗读,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标注出来。然后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弄懂词义,也有利于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第二步为有感情地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理清课文脉络。第三步则是精读,通过细致地朗读、思考,解决课文中的问题。
第二篇:武俊梅事迹
美德少年个人事迹材料
我叫武俊梅,女,1996年16月6日出生,在偃师一高就读,是一位活泼开朗的女孩。老师的言传身教,父母的悉心熏陶,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一粒粒健康向上的种子,使我一天天茁壮成长成一名乐观向上好少年。由于品学兼优,爱好广泛,热爱集体,关心同学。富有爱心,多次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表扬。
因为做过九年班长,是一个责任心很强的学生,我总是把班集体荣誉看的高于一切。日常生活中,为学校为班集体服务仿佛使命般印在了我心中。从自我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超表率作用,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凡是学校、老师交代的工作,我总是一丝不苟地完成。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是我的信念,我经常为班级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把自己融入了学校,融入了班级。我乐于助人,经常主动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一遍一遍耐心地给他们讲解题目的思路,直到他们听懂为止。
我还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胸开阔,乐观豁达,具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勇敢坚强,在困难面前从不低头有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强烈的进取精神。由于综合素质全面,组织能力和自立能力较强老师和同学对我做事都感到十分放心。
我有一颗善良的心,总是尽可能的帮助别人。在学习和生活上尽可能的给别人提供帮助,让他们感到温暖。有一次临近期末考试了,班上有位女同学生病住院了,我每天上课记两份笔记,作业也不忘拿两份,只要有不懂的就去问老师,生怕有一点没弄清楚,到医院把生病的同学教错了,平时她都没怎么复习自己的功课,放弃自己的业余时间,只要一有空就去帮这名生病的女同学补习,一直坚持到期末考试,这名女同学的成绩上去了。
“美德”的定义有很多;“百善孝为先,孝子人人敬”,在我们传统中国“孝”已成为衡量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的标准。感谢父母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他们给了我在这个世界上谁也无法代替的最最宝贵的——生命!
依稀记得,在我什么都不懂的时候我是父母爱的结晶,他们爱的延续。所以他们如珍爱自己的生命一般珍爱着我,我是他们心里的最爱,手心里的宝。其实尽“孝道”不需要惊天动地,孝道也不是别人眼里的“秀场”,它是发自内心的一种纯朴真挚的感情。它可以是;当妈妈送我上学返家途中的一句“妈妈再见!妈妈慢点骑车”。它可以是,在放晚学回家后给妈妈一个调皮的熊抱,可以是,在妈妈忙碌间,用温暖的小手帮妈妈擦拭额头的汗水,可以是,在妈妈生病时当个贴心小侍卫,给她讲一段笑话让她忘却病痛的烦恼······
记得两年前的暑假,妈妈去外婆家有事,在给我和哥哥送饭的途中出了车祸,当我一听到这消息,就哭闹着求哥哥带我去医院看妈妈。幸运的是,妈妈只是几处皮外伤,有惊无险啊。在那段妈妈养伤的日子里,外婆命令我和哥哥即时“断奶”。让妈妈安心静养。我和哥哥似乎一下子长大了好几岁,自觉分工做家务,哥哥必须每天扫地拖地,煮开水,我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整理房间,尝试使用全自动洗衣机洗衣服,当妈妈的小保姆。帮妈妈沏茶,帮妈妈揉受伤的腿,依偎在妈妈身边陪妈妈一起下五子棋。只记得妈妈那时经常看着我和哥哥手忙脚乱的样子边唠叨边开心地声称——“原来儿子也有女孩的细致啊”!我深信在那段日子里,是我和哥哥最懂事最让妈妈省心的时候,也是我和哥哥最难忘最深的记忆。这么多年妈妈一直关爱着我和哥哥,这无与伦比的养育之恩大与天,深于海。值得我们用生命去珍爱,用至诚的心去感激,用切实的行动去报答。所以在年少时的我们也理应动孝念去感恩我们的父母。让我们学会怎样去爱别人,其实爱就是付出,付出也是一种快乐,你付出的越多,内心就会感到充盈,幸福感就会越强,在不经意的付出中你会惊喜地发觉你也同时收获了。
弘扬中国传统美德——诚信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古老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下许多为人所一生受用的真谛。诚信——人们说的最多,追求最多的德行。泰戈尔说过:“虚伪永远不能凭借它生长在权力中而变成真实。”是呀,谎言始终都是谎言,总有露馅的一天,何不学会诚信呢?
诚信,可以让友谊加深,下面就来看看我的故事:有一次,一位同学喊我去她家里玩,我经过家长的同意,答应了她的要求。可是,天有不测风云,那一天,下起了大雨。爸爸妈妈劝我不要去了,但是,我执意要去。爸爸发怒了,说:“你要去自己去,看她来不来接你!”我独自走出家门。在约定的地点,我看见同学的身影,便不顾一切的跑上去。她见了我,激动的说:“我还以为你不来了呢!”从此我们的友谊更深了。现在,我回忆此事,觉得非常值得,虽然爸爸骂了我,但是我用诚信的品格换取了真诚的友谊。
诚信犹如一潭清澈幽雅的湖水,宁静、淡泊、美丽,她总是以自己朴素而又洁净的面容向人展示着自己的美丽,可就是这样一潭清澈、幽雅、淡泊的湖水会让你的人生更加完美。
所谓的“美德少年”——就是有着至善至纯美丽品德的好少年,它不是一张纯粹简单的奖状,而是浸透着一言一行的修身品行。美德是一曲美妙的音符,根植在每个人的心里。美德是灵魂的力量,催人奋进。美德是生命的财富,让你寻到生命的价值。美德是一种境界,无时不在,无所不在。让我们相约美德,携手共进美德,争当“美德少年”!
第三篇:听课、评课心得任俊(最终版)
听课、评课心得
作为一名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见习老师,一个多月以来上课,听课,评课的经历对我的锻炼极大,尤其是在景弘这样的开放式课堂,老师与学生的位置、关系既与传统的语文课相关联,又有很多独立性。课堂的每个环节,需要老师重新审视、调整。
首先,在听课之前可以了解一下本节课基本情况。如果去听一节很生疏的课,在听课的环节中会因为兴趣不高,聆听度降低,容易分神,无法捕捉到讲课者的语言、动作、表情这些细节,最终导致听课流于形式。在自己上课前去听一些有经验的老师的相同内容的课,我的注意力会比单纯的听要集中得多。听课本上的笔记也有明显的多少之分。所以,在决定去听课前,可先把课本看熟,再对照导学案和尽量多的教辅掌握这节课的重难点,做好自己上课的准备,如果时间有限,也可以打好腹稿,在头脑中过一遍流程,那么在听课的过程中,就会发现他人与自己的上课
其次,教师听课要全身心的投入,还要保持虚怀若谷的态度。听课不是真的仅仅聆听,观察同样重要。要仔细捕捉讲课者的语言和表情,记下他每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教师要一边听.一边观察思考。既要看教,又要看学,二者兼顾。看教者对教材的钻研,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各个环节的过渡。看学生的学,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习参与的情绪,学习的习惯。总而言之要看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
最重要的是,听课后要思考和整理。教师听完课后不能一听了之。应
对课堂实况过几遍电影,应进行反复的琢磨。思考的办法有很多,或翻翻听课记录,或与执教者交谈,或将几节“互相牵连”的课作番比较,或写一篇“听课一得”,或干脆将他人执教的内容拿到自己班上试试等。在分析总结他人课时要注意比较、研究,取长补短。每个教师在长期教学活动中都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法。听课的老师就要善于进行比较,研究、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并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吸收他人有益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在分析他人课时,听课者还要注意分析执教者课外的功夫,看老师的教学基本功和课前备课情况。这种思考对自己也会有很大帮助。
那么,教师如何评课呢?我认为:
首先从教学目标分析。目标越具体明确,可操作性越强,做事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越高,效率越高,反之亦然。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
评析老师一节课上的好与坏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还要看教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我们在评析教师一节课时,既要看教师知识教授的准确科学,更要注意分析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程序中完成,教学目标能不能实现要看教师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缘此,评课就必须要对教学程序做出评析。教学程序评析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第一、看教学思路设计要有思路,写文章要有思路,上课同样要有思路,这就是教学思路。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
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讲练等。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思路设计是多种多样的。为此,评课者评教学思路,一是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二是要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三是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四是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效果。我们平时看课看到有些老师课上不好,效率低,很大一个程度就是教学思路不清,或教学思路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实际等造成的。所以评课,必须注重对教学思路的评析。第二、看课堂结构安排。教学思路与课堂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侧重教法设计,反映教学横向的层次和环节。它是指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课堂结构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可见课堂结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通常一节好课的结构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今天下午,詹主任组织的听课评课的交流探讨会对我的启示很大,尤其是其余的17位老师对我今天的公开课都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也对之前的多次听课评课经历起到了一个总结概括的作用,将一些细节上升到教学理念的高度。
第四篇:武俊事迹材料
铁路修到那里就助学到那里
武俊,尚义县甲石河乡香亭子村人,1937年出生,现年78岁,群众,中铁四局一位普通的铁路退休工人。在参加工作的30多年里,他修路养路到那里就助学到那里,退休后回到家乡仍初衷不改。从1963年至今,武俊已资助了101名学生,花的钱不下十万元。
1963年,他到天津汉沽修铁路。单位上有一个工友,是万全县北沙城乡人,工友的妻子没工作,家里育有四个孩子。六口人的生活全靠工友每月60元的工资,家徒四壁。一家人常年吃的是粗粮,即便逢年过节,也吃不上一顿细粮。工友看着孩子们熬苦,就让其中一个孩子去武俊家,想用粗粮换点细粮吃。武俊见到这个叫边永亮的孩子后,得知他9岁了还没有上学,心里很不是滋味。武俊就跟工友说,不行我给你负担上他吧。于是,武俊就把边永亮的吃穿都揽了下来,并供他上学,一直资助了四年,后来又托人给他安排了工作。1968年,武俊来到云南省富源县修建铁路。一天下工回来遇见了到山上放牛时突遭倾盆大雨,被困山上的张保全,大雨停歇后,武俊就送他回家。到他家见他的父亲因残躺在床上,四个孩子在地上玩耍,都穿得破烂不堪,几个孩子甚至合盖一床被子。见此情景,武俊就把张保全收留起来,让他在铁路工棚里吃住,并资助他上了学。在安徽省临泉县修建铁路时,武俊遇到了贫困孩子彭利团。他家七口人,靠着三亩地过生活,红薯叶子和上一把面就是饭;在地上铺上张席子就当床,看着都让人辛酸。由于工程队在此停留时间不长,临走时,武俊就给他家留下500元钱。安徽省凤台县的陈国在是武俊资助时间最长的孩子。陈国在的父母务农,育有六个儿女。陈国在因家境窘迫念不起书。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靠武俊资助。在他上高中时,武俊要退休了,离开时,还把自己的全部家当都留下来,并把自己辛辛苦苦积攒下的2万元也留给他家。武俊退休后,陈国在还在读高中,武俊想资助他上大学,可自己的退休金只有140元,后来才涨到850元。武俊又只身来到广州打工,一干就是6年,给人家看大门,一个月挣三百余元,除了自己吃喝外,其余的钱全都寄给了陈国在。1998年,武俊在万全县洗马林居住的五年间,陆续遇到了六个“问题”少年。这些孩子大都是父母离异,很早就辍学,成天在社会上晃荡。在武俊的帮助下,孩子们纷纷学起了电工、汽修等,如今,这些孩子都掌握了一门技能,分别到呼和浩特、包头等地打工,不仅自食其力,还娶了媳妇安了家。陪伴多年的老伴也因为不理解他的所作所为而离开了他。武俊回到家乡香亭子村后,仍将本村和邻村的8个贫困孩子收留起来,供吃供住,资助他们上学。目前,他靠自己不足千元的退休金仍在资助5个贫困孩子上学,其中1个孩子还常年吃住在他家。今年73岁的武俊说:“自己一生没有做过什么
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帮了不少苦孩子,觉得很值得,我不图孩子们的回报,只要孩子们过好就行。”
他的感人事迹被刊登在张家口晚报上,被市广播电台、县广播电台多次报道,在群众中广为传颂。2009年,他获得了张家口市“十佳助人为乐”模范人物奖,同年,获得了河北省道德模范人物提名奖。
尚义县武俊49年善举为给100个穷孩子温暖的家
一走进农家小院武俊的家,看到院子里嬉戏玩耍的孩子们,一个个温情的瞬间在武俊的脑海里慢慢闪过。
武俊,张家口市尚义县甲石河乡香亭子村人,自1963年起,他开始资助第一个孩子上学,到现在他已经退休,资助的脚步从未停止过。工作30年,在外打工5年,他将自己的积蓄全部花在了穷苦孩子的身上。
“我这个人天生喜欢跟小孩子玩,每去一个地方都能认识不少当地的孩子。”武俊当时是铁路上当开山工,常常随着工程队四处漂泊。辗转东北、河南、贵州、山西、湖北、安徽等地,结识并资助了东北的白常锁、河南的张立坤、湖南的甄宪荣……
无怨无悔坚持资助
1982年武俊随单位来到安徽阜阳的农村修路。一天上午,正是小学生上学的时候,他注意到一个十几岁的男孩,衣衫褴褛,正在垂头丧气地放水牛。经过详细询问,武俊得知这孩子叫陈国在,家里6个孩子,饭都吃不上,不得不辍学。
“当时他家啥都没有,6个孩子穿的像要饭的,一家人盖一床破烂的棉被。当时我就下了决心一定要帮助他。”随后,武俊征得孩子父母的同意,把他带在身边。用当时每月仅100元的工资资助小国在的吃穿学费。他说“这个孩子聪明,我就想把他培养成大学生。”时间一晃就是8年,到1990年,武俊退休准备离开安徽,他把所有的家当留给了陈国在。为此,武俊的爱人负气跟他离了婚。就是这样,他也没有动摇过资助孩子的决心。
1992年,武俊南下广州打工,去安徽看望了陈国在,又将打工攒的2万元留给了他。“这个孩子就像我的亲儿子,可惜高考差了2分。”但武俊没有丝毫的悔意,他说“只要孩子不受苦,我就满足了。”
爱心小院不求回报
退休后的武俊一个人回到老家,在朋友的资助下,盖起了一个小院。“我这个院子西边几间都有床,还有‘大食堂’、洗澡间,孩子们来了能睡能吃还能洗澡……”
对于武俊来说,这座院子不仅是他的家,更是孩子们的家。武俊把1000多元的退休金和亲朋好友资助的钱全部用在了孤儿、贫困孩子,单亲子女身上。最多的时候他家里住过10个孩子。
如今,被武俊资助的孩子已有100多名,当年那些在工地上认识资助过的孩子多数没了联系,武俊保留下来的只有满满一相册三四十张照片。“做什么事,你要想着回报,还不如不做。”在武俊心中,孩子好就是他最大的心愿。
善行善举感动众人
据悉,武俊在2009年,被评为“河北省第二届‘道德模范提名奖’”、张家口市“十佳热心公益事业标兵”,2011年,又被评为张家口市文明办、民政局、慈善总会评为“慈善之星”。
武俊是这个农家小院的守护人,他的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将这件事一直做下去,给所有不幸的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尚义县武俊:慈善义举49载 爱心给了106个孩子
长城网张家口4月25日电(李宏 克常玉 通讯员杨景瑞)在尚义县甲石河乡香亭子村,住着一位中铁四局的退休老人武俊。正是这位普普通通的77岁老人,一片爱心播洒在华夏大地上。从1963年资助第一个孩子开始,49年来,一共资助了106个孩子,让贫困的孩子们重新点燃起生活的希望。
记者采访了让人敬佩的武俊老人。1963年,武俊在天津汉沽修铁路的时候,工友中有一位老乡,一家6口全靠他每月60元的工资糊口,生活非常困难。当时正值毛主席亲笔题词“向雷峰同志学习”,武俊便主动承担了照顾老乡的儿子边永亮的生活。“当时那孩子才9岁,老拿粗粮跟我换细粮,我一看孩子还没念书挺可怜的,就让他跟我住了下来。”武俊担负起孩子的全部生活费用和学费,这一资助就是5年。
“我这个人天生喜欢跟小孩子玩,每去一个地方都能认识不少当地的孩子。”东北的白常锁、河南的张立坤、湖南的甄宪荣......武俊随着工程队辗转到东北、河南、贵州、山西、湖北......由于修的路地处偏远山区,经常能接触到生活贫困的孩子,几乎铁路修到哪里,哪里就有他资助过的孩子。几十年来他资助了几十个孩子。每当离开一个地方,孩子和家长总是恋恋不舍地送出老远。
退休后,本应享受清福,但见了困难的孩子就想收留和资助。亲戚不理解,甚至责备。回到老家尚义香亭子村,还是朋友帮助建起了一处院子,因为他手头没有几个钱,钱都资助了贫困孩子。院子的东、西、北方向各盖一排长房。但这个家有个特别之处:除厨房、杂物间和洗澡间外,几乎每个房间都摆有两到三张床铺,其中有婴儿用的双层床。“最多的时候家里住过10多个孩子,床铺少了睡不开。”对记者的“特殊发现”,武俊老人给了解释。
目前家里就剩下3个孩子了。老大今年17岁,父母双亡,开始住在同村的姑姑家,看在武俊对孩子好,就求老人留下他,这一留就是5年。最小的孩子今年12岁。“都是些命苦孩子。”说起孩子们的身世,老人神情突然黯然、语气沉重起来。
据老人讲,他退休回到老家后,共收养了10多个孩子,他们大多来自附近农村,有的是因为家庭困难,主动找上门来寻求帮助;有的是家庭发生了变故,孩子无依无靠被一些好心人送了过来;有的则是遭家庭遗弃,被老人“捡”了回来。如今,这些孩子有的已经成家立业,有的外出求学打工,但不管走多远,他们都会在春节那天聚在武爷爷家,陪老人过一个热闹喜庆的新年。“那么多可爱的孩子一齐喊我爷爷,心里可骄傲了。”老人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的满足和快乐。
可是,老人也有遗憾的地方,因为精力、财力长期无偿付出,自己的资助行为始终没有得到家人亲戚的理解和支持。但他惦记的不是这些,“我现在老了,身体也有病,希望更多人能一块儿来关心帮助这些困难孩子,这是我最大的心愿。”老人始终放心不下的仍然是那些孩子。
多年来,武俊老人的义举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钦佩和好评。为此,他曾先后被评为张家口“慈善之星”、“十佳热心公益事业标兵”,获得河北省第二届道德模范提名奖,成为一颗照亮张垣大地的公益明星。面对这些荣誉,老人只淡淡地表示:“做什么事,要老想着回报,就不如不做。”
他资助的第一个孩子,如今已是知天命的半百老人,他资助的最小的孩子今年只有12岁。从1963年开始,在49年的时间里,他走过8个省市,将爱心播撒给上百名儿童。
如今,已经77岁高龄的尚义县甲石河乡香亭子村老人武俊,依然是村里的“孩子王”,那处宽敞温馨的农家院,为孩子们搭建了一座爱的港湾。
农家院里“祖孙”情
“爷爷,水开了捞不捞饺子?”3月2日上午10点,正赶上农村吃晌午饭。在尚义县甲石河乡香亭子村的武俊家里,2个孩子正在准备碗筷,张罗着吃饭。炉火烧得正旺,一锅饺子翻滚着。“爷爷,我不吃饺子想吃油饼。”最小的孩子刘晓健刚买口香糖回来,进屋就喊。武俊起身打开外屋柜子上的电磁炉,在蒸屉上放好油饼,又热了前一天的西红柿炒鸡蛋。转身进屋,3个孩子已经围坐在小方桌前,顽皮地打闹着。
腿部患有风湿病的武俊行动有些迟缓,看饺子已经煮熟,他慢慢弯下身给孩子们捞饺子。“怎么不让孩子们干?”“不用、不用他们弄不好。”武俊神情温和,言语中透着对孩子的怜爱。
在香亭子村,77岁的武俊爱孩子是出了名的。从1998年回到老家,盖起了这座依山傍水的农家院后,这里从来没有断过孩子们的身影。
“这个年龄最小的是今年大年初八才来的。”武俊胃口不好,简单喝了小半碗粥,便点燃一支烟,满脸慈祥地看着狼吞虎咽的孩子们。刘晓健只有12岁,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去年他来到香亭子村投奔舅舅。可舅舅家生活并不宽裕,刘晓健过着紧衣缩食的日子。
从学校老师那里得知刘晓健的情况,武俊坐不住了,特意买了吃的想去学校接他过来,但由于刘晓健亲人不放心,事情没办成。大年初八,武俊听说刘晓健家里同意他过来住,准备找车去接,一出门就看见跑了7里路的刘晓健已经站在了自己眼前……
“这个孩子可怜啊!”说起家里的几个孩子,武俊眼神中隐隐泛着泪光。如今家里最大的孩子17岁,父母双亡后,来村里投奔姑姑,和其他孩子跑到武俊家玩的时候,武俊发现孩子总是饥一顿饱一顿,便常常拿出好吃的招待他,一天孩子说,“爷爷,我能不能跟你住?”武俊说,“孩子想来就来吧。”这一住就是5年。
“我就是喜欢孩子,看见他们可怜就想帮帮他们。”后来,村里人都知道武俊爱孩子,哪个孩子需要帮助就主动找他,有时候实在没人管,孩子们就会自己找上门来。
“我一个人,一个月花不了300块钱。”武俊旧棉袄外套着的毛衣上两个袖子打满了补丁。“我就是想让这些孩子吃好、穿好,念好书。从我这走的孩子少说也有四五十个,都叫我爷爷,有这么多孙子我这个爷爷多牛!”
爱心随铁路延伸
1958年,在尚义县甲石河乡香亭子村土生土长的武俊,离开妻儿到外地谋生,之后成为一名铁路上的开山工,从此跟着工程队四处漂泊。
1963年,武俊在天津汉沽修铁路的时候,工友中有一位老乡,一家6口全靠他每月60元的工资养活,生活非常困难。当时正值毛主席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武俊便主
动承担起了老乡的儿子边永亮的生活。“当时那孩子才9岁,老拿粗粮跟我换细粮,我一看孩子还没念书挺可怜的,就让他跟我住。”武俊担负起孩子的全部生活费和学费,这一资助就是4年。
“我这个人天生喜欢跟小孩子玩,每去一个地方都能认识不少当地的孩子。”东北的白常锁、河南的张立坤、湖南的甄宪荣……武俊随着工程队辗转到东北、河南、贵州、山西、湖北、安徽……由于修的路都地处偏远山区,经常能接触到生活贫困的孩子,几乎路修到哪,哪就有他资助的孩子。几十年来他资助了几十个孩子。每当离开一个地方,孩子和家长总是恋恋不舍地送出老远。最让武俊记忆犹新的是安徽男孩陈国在。
1982年武俊随单位来到安徽阜阳的农村修路。一天上午,正是小学生上学的时候,他看见一个十几岁的男孩,衣衫褴褛正垂头丧气地放水牛,经过询问,武俊得知这孩子叫陈国在,家里6个孩子,饭都吃不上,不得不辍学。
来到陈国在的家,贫困的景象让武俊的心揪得生疼。“当时他家啥都没有,6个孩子穿的像要饭的,一家人盖一床破烂的棉被。当时我就下了决心一定要帮助他。”
征得陈国在父母的同意,武俊将孩子带在身边。当时武俊每个月不过100多元工资,陈国在的吃穿学费就要耗去一大半。陈国在的父母感激得不知道说啥好,让孩子改口认武俊当爹。“这个孩子聪明,我就想把他培养成个大学生。”一晃就是8年,1990年武俊退休。准备离开安徽前,他将在安徽住处的全部家当留给了陈国在。为此,武俊的老婆负气跟他离了婚。但他资助孩子的心却始终没有动摇过。随后,武俊南下广州打工,1992年,武俊去安徽看望陈国在,又将打工攒的2万元留给了他。“这个孩子就像我的亲儿子,可惜高考差了2分。”虽然陈国在最终与大学失之交臂,但武俊没有丝毫悔意,“只要孩子不受苦,我就满足了。”退休回乡痴心不改
从1963年资助第一个孩子到退休,武俊对孩子们的资助就从未停止过。工作30多年,在外打工5年,他将自己的积蓄几乎全都花在了穷苦孩子身上。为此,妻子、儿女们很不理解,妻子和他离婚,孩子们也不在他身边。退休后武俊一个人回到老家,在朋友的资助下,盖起了现在这座依山傍水的小院。从此,武俊和孩子们的故事在小院里继续延续。
“我这个院子西边几间都有床,还有„大食堂‟、洗澡间,孩子们来了能睡能吃还能洗澡……”对于武俊来说,这座院子是他的家更是孩子们的家。武俊把1000多元的退休金和亲朋好友资助的钱全部用在了孤儿、贫困孩子、单亲子女身上。在他家里最多的时候住过10个孩子。
平日里,武俊照顾孩子们起居,给孩子们缝缝补补,也纠正他们生活上的坏习惯。“孩子们跟我亲近,我说话管用。”有些孩子由于家庭环境不好,沾染了许多赖毛病,武俊就一点点地给孩子们讲做人的道理。
每年过年,武俊家在全村最热闹,孩子们一声声叫着爷爷,让他觉得自己受多少苦都值得。
如今,被武俊资助的孩子已有100多名,当年那些在工地上认识的孩子多数没了联系,武俊保留下来的只有满满一相册三四十张照片。“做什么事,你要想着回报,还不如不做。”在武俊心中,孩子好就是他最大的心愿。
2009年,武俊被评为“河北省第二届„道德模范提名奖‟”、张家口市“十佳热心公益事业标兵”,2011年,又被张家口市文明办、民政局、慈善总会评为“慈善之星”。
武俊的农家院,演绎着一个又一个温情故事,而武俊就是这爱心港湾的守护人。他说,他的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将这件事情一直做下去,给所有不幸的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他资助的第一个孩子,如今已是知天命的半百老人,他资助的最小的孩子今年只有12岁。从1963年开始,在49年的时间里,他走过8个省市,将爱心播撒给上百名儿童。
如今,已经77岁高龄的尚义县甲石河乡香亭子村老人武俊,依然是村里的“孩子王”,那处宽敞温馨的农家院,为孩子们搭建了一座爱的港湾。
农家院里“祖孙”情
“爷爷,水开了捞不捞饺子?”3月2日上午10点,正赶上农村吃晌午饭。在尚义县甲石河乡香亭子村的武俊家里,2个孩子正在准备碗筷,张罗着吃饭。炉火烧得正旺,一锅饺子翻滚着。“爷爷,我不吃饺子想吃油饼。”最小的孩子刘晓健刚买口香糖回来,进屋就喊。武俊起身打开外屋柜子上的电磁炉,在蒸屉上放好油饼,又热了前一天的西红柿炒鸡蛋。转身进屋,3个孩子已经围坐在小方桌前,顽皮地打闹着。
腿部患有风湿病的武俊行动有些迟缓,看饺子已经煮熟,他慢慢弯下身给孩子们捞饺子。“怎么不让孩子们干?”“不用、不用他们弄不好。”武俊神情温和,言语中透着对孩子的怜爱。
在香亭子村,77岁的武俊爱孩子是出了名的。从1998年回到老家,盖起了这座依山傍水的农家院后,这里从来没有断过孩子们的身影。
“这个年龄最小的是今年大年初八才来的。”武俊胃口不好,简单喝了小半碗粥,便点燃一支烟,满脸慈祥地看着狼吞虎咽的孩子们。刘晓健只有12岁,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去年他来到香亭子村投奔舅舅。可舅舅家生活并不宽裕,刘晓健过着紧衣缩食的日子。
从学校老师那里得知刘晓健的情况,武俊坐不住了,特意买了吃的想去学校接他过来,但由于刘晓健亲人不放心,事情没办成。大年初八,武俊听说刘晓健家里同意他过来住,准备找车去接,一出门就看见跑了7里路的刘晓健已经站在了自己眼前„„
“这个孩子可怜啊!”说起家里的几个孩子,武俊眼神中隐隐泛着泪光。如今家里最大的孩子17岁,父母双亡后,来村里投奔姑姑,和其他孩子跑到武俊家玩的时候,武俊发现孩子总是饥一顿饱一顿,便常常拿出好吃的招待他,一天孩子说,“爷爷,我能不能跟你住?”武俊说,“孩子想来就来吧。”这一住就是5年。
“我就是喜欢孩子,看见他们可怜就想帮帮他们。”后来,村里人都知道武俊爱孩子,哪个孩子需要帮助就主动找他,有时候实在没人管,孩子们就会自己找上门来。
“我一个人,一个月花不了300块钱。”武俊旧棉袄外套着的毛衣上两个袖子打满了补丁。“我就是想让这些孩子吃好、穿好,念好书。从我这走的孩子少说也有四五十个,都叫我爷爷,有这么多孙子我这个爷爷多牛!”爱心随铁路延伸
1958年,在尚义县甲石河乡香亭子村土生土长的武俊,离开妻儿到外地谋生,之后成为一名铁路上的开山工,从此跟着工程队四处漂泊。
1963年,武俊在天津汉沽修铁路的时候,工友中有一位老乡,一家6口全靠他每月60元的工资养活,生活非常困难。当时正值毛主席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武俊便主动承担起了老乡的儿子边永亮的生活。“当时那孩子才9岁,老拿粗粮跟我换细粮,我一看孩子还没念书挺可怜的,就让他跟我住。”武俊担负起孩子的全部生活费和学费,这一资助就是4年。
“我这个人天生喜欢跟小孩子玩,每去一个地方都能认识不少当地的孩子。”东北的白常锁、河南的张立坤、湖南的甄宪荣„„武俊随着工程队辗转到东北、河南、贵州、山西、湖北、安徽„„由于修的路都地处偏远山区,经常 8
能接触到生活贫困的孩子,几乎路修到哪,哪就有他资助的孩子。几十年来他资助了几十个孩子。每当离开一个地方,孩子和家长总是恋恋不舍地送出老远。最让武俊记忆犹新的是安徽男孩陈国在。
1982年武俊随单位来到安徽阜阳的农村修路。一天上午,正是小学生上学的时候,他看见一个十几岁的男孩,衣衫褴褛正垂头丧气地放水牛,经过询问,武俊得知这孩子叫陈国在,家里6个孩子,饭都吃不上,不得不辍学。
来到陈国在的家,贫困的景象让武俊的心揪得生疼。“当时他家啥都没有,6个孩子穿的像要饭的,一家人盖一床破烂的棉被。当时我就下了决心一定要帮助他。”
征得陈国在父母的同意,武俊将孩子带在身边。当时武俊每个月不过100多元工资,陈国在的吃穿学费就要耗去一大半。陈国在的父母感激得不知道说啥好,让孩子改口认武俊当爹。“这个孩子聪明,我就想把他培养成个大学生。”一晃就是8年,1990年武俊退休。准备离开安徽前,他将在安徽住处的全部家当留给了陈国在。为此,武俊的老婆负气跟他离了婚。但他资助孩子的心却始终没有动摇过。随后,武俊南下广州打工,1992年,武俊去安徽看望陈国在,又将打工攒的2万元留给了他。“这个孩子就像我的亲儿子,可惜高考差了2分。”虽然陈国在最终与大学失之交臂,但武俊没有丝毫悔意,“只要孩子不受苦,我就满足了。”退休回乡痴心不改
从1963年资助第一个孩子到退休,武俊对孩子们的资助就从未停止过。工作30多年,在外打工5年,他将自己的积蓄几乎全都花在了穷苦孩子身上。为此,妻子、儿女们很不理解,妻子和他离婚,孩子们也不在他身边。退休后武俊一个人回到老家,在朋友的资助下,盖起了现在这座依山傍水的小院。从此,武俊和孩子们的故事在小院里继续延续。
“我这个院子西边几间都有床,还有‘大食堂’、洗澡间,孩子们来了能睡能吃还能洗澡„„”对于武俊来说,这座院子是他的家更是孩子们的家。武俊把1000多元的退休金和亲朋好友资助的钱全部用在了孤儿、贫困孩子、单亲子女身上。在他家里最多的时候住过10个孩子。
平日里,武俊照顾孩子们起居,给孩子们缝缝补补,也纠正他们生活上的坏习惯。“孩子们跟我亲近,我说话管用。”有些孩子由于家庭环境不好,沾染了许多赖毛病,武俊就一点点地给孩子们讲做人的道理。
每年过年,武俊家在全村最热闹,孩子们一声声叫着爷爷,让他觉得自己受多少苦都值得。
如今,被武俊资助的孩子已有100多名,当年那些在工地上认识的孩子多数没了联系,武俊保留下来的只有满满一相册三四十张照片。“做什么事,你要想着回报,还不如不做。”在武俊心中,孩子好就是他最大的心愿。
2009年,武俊被评为“河北省第二届‘道德模范提名奖’”、张家口市“十佳热心公益事业标兵”,2011年,又被张家口市文明办、民政局、慈善总会评为“慈善之星”。
武俊的农家院,演绎着一个又一个温情故事,而武俊就是这爱心港湾的守护人。他说,他的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将这件事情一直做下去,给所有不幸的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第五篇:王俊心理活动听课反思
《我很快乐》听课反思
王俊
总的来看,陈明老师这节课精彩部分很多,让我感到很放松,有舒缓的音乐,有学生畅所欲言的欢乐,有老师高超艺术的带领,我从中获益匪浅,我从以下方面浅谈:
1.注重学生为主体,每一活动都抓住学生心理特点,从导入《抓手指》游戏开始,既活跃课堂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合学生胃口。
2、在“我手绘我心”,“我口说我心”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谈感受,陈明老师作为引导者,引领的很巧妙,尤其是每个环节环环相扣,老师很巧妙地用自然的语言引起下一活动主题.”
3、板书设计很有特点,陈明老师将本节课主要内容用小船呈现出来,非常直观,给人以视觉享受,但有一点美中不足舒放烦恼的方式没有得到充分利用.4、在放松训练中,我能静静的享受带来的轻松,陈明老师用语言感染并以用舒缓的音乐做铺垫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尽情飞翔.5、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另外,我觉得本节课重难点不够突出,主题不够鲜明。再者,缺少将烦恼排泄方式生活化的对措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