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武俊瑶《金子的呼唤》
《金子的呼唤》武俊瑶
又是夜深人静的秋夜,窗外的树叶在风中沙沙作响,秋风透过窗棂钻了进来,掀动我面前的稿纸,掀得我的心也跟着那稿纸微微地颤栗。于是,我恍惚看到父亲单瘦的身影闪进门里来,就站在我的面前,默默地望着我。
父亲在世的最后一年,他的肺气肿已到晚期。我那时在离家三百多里的永州工作,一次接到弟弟的电报,我连夜赶回家里,见到父亲时,他已经瘦得只剩一把骨头,静静地躺在床上,就像屋里那盏明明灭灭闪着昏黄灯光的油灯。我取出带回的糕点喂他吃一点,他却缓缓地摇着头,不停地咳嗽,声音低微而嘶哑地对我说:“你回单位去,不能耽误工作,我这点咳嗽不要紧的!”他说话声音十分微小,只好艰难地用手比划着。我泪如泉涌。这就是常年累月起早摸黑面朝黄土背朝天,含辛茹苦,严厉而慈祥,把四个子女培养成人,梦想晚年享享清福而未过上一天好日子的父亲么!
一九七四年五月的一天,我接到父亲病危的电报,立刻赶回。到家时,父亲已经奄奄一息,见到我回来,就挣扎着要起来。他那时已经知道自己不行了,暗淡而滞呆的眼睛里仿佛渗出几颗泪珠,捉住我的手说:“我不想死!”我听了这话,眼泪夺眶而出。我是长子,是父母四个孩子中最令父亲喜爱的一个,他从来都是把一切希望寄托在我身上。在那个时刻,他还满怀希望地告诉我他不想死,可是死神已在他的床边敞开了大网。我们预备第二天一早就送父亲到六十多里外的衡阳去治病,不料父亲就在当晚去世了。我幼年时,严厉的父亲何曾违拗过我的愿望?
大概是我五岁,正值抗战胜利,离村子二十里路远的车江镇演戏庆祝。人们奔走相告,扶老携幼,相约而去,我就要求父亲带头我去看戏。那是秋天,天正下雨,有病的父亲说不要去了。我哭着坚持要去。父亲拗不过,就对我说:“要去你自己走路去,我可不背你。”我欣然答应,可是走出村子没多远,我就走不动了。我不敢看父亲,父亲却一声不响地在我面前蹲下来,把他略显单瘦的背脊给我,一直将我背到镇上。那天,看戏的人特多,我们去得太晚,黑压压一大片人,我们根本无法挤到前面去。父亲踮着脚尖把我举起来,让我骑在他肩上,两腿紧紧夹着他的脖子,这样我就可以清楚地看台上的戏。我看到精彩处忘形地扬起小手欢呼起来,身子在父亲肩上一晃一晃的,记得父亲的脖子上是湿淋淋的,连我的裤子都被润湿了。我懂事以后,我才想到父亲那天根本就没有看到戏,他一直踮着脚尖站在那里。直到下午看完戏,他再一声不响地把我背回家来。父亲去世了,我这颗心就像缺了血脉,我这棵树苗就像断了根本。
一九五九年冬天,是我读师范的最后一年,日子愈苦了。我从衡阳回到家,母亲问我在学校吃不吃得饱,我说学校的菜一点油也没有。其实家里也已经好几个月没有食油了。父亲一声不响地听我们说话,后来他默默地走出去了,一夜没回来。他那时在生产队的油坊榨油,那是一种很原始的手工作坊。平日要依靠七八个身强力壮的大汉推动沉重的榨油车才能将油籽榨出来。可是那一夜父亲一个人在油坊里,把已经榨干的油枯重新码到油车里,独自一人推动那沉重的油榨,整整榨了一夜才榨出几两油来,早晨交到母亲手里,叫母亲炒点有油的菜让我带到学校去吃。我一直不敢想象父亲一个人在那油坊榨油的情景。父亲是那么单薄、那么瘦弱,他是用了怎样的力量从油枯里榨出来的呢?我吃到有油的菜,觉得 那不是从油枯里榨出来的油,而是从父亲营养不良的单瘦身躯里挤出来的血。
今年清明,我去祭奠父亲。在父亲那芳草萋萋的坟前,我忽然想,父亲如果活着也还只有八十多岁。如今十九年过去了,我们大家都好了,这样的日子是父亲生前做梦都想象不出的。可是苦命的父亲呢?他已在黄土堆里永远地沉默了。
春雨潇潇,打湿了青山,打湿了绿树,打湿了父亲的坟墓,也打湿了我的衣襟。然而,我却一动不动地默然而立。绵绵春雨,把我的心也打得湿漉漉的了。
第二篇:武俊梅事迹
美德少年个人事迹材料
我叫武俊梅,女,1996年16月6日出生,在偃师一高就读,是一位活泼开朗的女孩。老师的言传身教,父母的悉心熏陶,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一粒粒健康向上的种子,使我一天天茁壮成长成一名乐观向上好少年。由于品学兼优,爱好广泛,热爱集体,关心同学。富有爱心,多次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表扬。
因为做过九年班长,是一个责任心很强的学生,我总是把班集体荣誉看的高于一切。日常生活中,为学校为班集体服务仿佛使命般印在了我心中。从自我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超表率作用,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凡是学校、老师交代的工作,我总是一丝不苟地完成。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是我的信念,我经常为班级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把自己融入了学校,融入了班级。我乐于助人,经常主动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一遍一遍耐心地给他们讲解题目的思路,直到他们听懂为止。
我还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胸开阔,乐观豁达,具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勇敢坚强,在困难面前从不低头有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强烈的进取精神。由于综合素质全面,组织能力和自立能力较强老师和同学对我做事都感到十分放心。
我有一颗善良的心,总是尽可能的帮助别人。在学习和生活上尽可能的给别人提供帮助,让他们感到温暖。有一次临近期末考试了,班上有位女同学生病住院了,我每天上课记两份笔记,作业也不忘拿两份,只要有不懂的就去问老师,生怕有一点没弄清楚,到医院把生病的同学教错了,平时她都没怎么复习自己的功课,放弃自己的业余时间,只要一有空就去帮这名生病的女同学补习,一直坚持到期末考试,这名女同学的成绩上去了。
“美德”的定义有很多;“百善孝为先,孝子人人敬”,在我们传统中国“孝”已成为衡量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的标准。感谢父母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他们给了我在这个世界上谁也无法代替的最最宝贵的——生命!
依稀记得,在我什么都不懂的时候我是父母爱的结晶,他们爱的延续。所以他们如珍爱自己的生命一般珍爱着我,我是他们心里的最爱,手心里的宝。其实尽“孝道”不需要惊天动地,孝道也不是别人眼里的“秀场”,它是发自内心的一种纯朴真挚的感情。它可以是;当妈妈送我上学返家途中的一句“妈妈再见!妈妈慢点骑车”。它可以是,在放晚学回家后给妈妈一个调皮的熊抱,可以是,在妈妈忙碌间,用温暖的小手帮妈妈擦拭额头的汗水,可以是,在妈妈生病时当个贴心小侍卫,给她讲一段笑话让她忘却病痛的烦恼······
记得两年前的暑假,妈妈去外婆家有事,在给我和哥哥送饭的途中出了车祸,当我一听到这消息,就哭闹着求哥哥带我去医院看妈妈。幸运的是,妈妈只是几处皮外伤,有惊无险啊。在那段妈妈养伤的日子里,外婆命令我和哥哥即时“断奶”。让妈妈安心静养。我和哥哥似乎一下子长大了好几岁,自觉分工做家务,哥哥必须每天扫地拖地,煮开水,我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整理房间,尝试使用全自动洗衣机洗衣服,当妈妈的小保姆。帮妈妈沏茶,帮妈妈揉受伤的腿,依偎在妈妈身边陪妈妈一起下五子棋。只记得妈妈那时经常看着我和哥哥手忙脚乱的样子边唠叨边开心地声称——“原来儿子也有女孩的细致啊”!我深信在那段日子里,是我和哥哥最懂事最让妈妈省心的时候,也是我和哥哥最难忘最深的记忆。这么多年妈妈一直关爱着我和哥哥,这无与伦比的养育之恩大与天,深于海。值得我们用生命去珍爱,用至诚的心去感激,用切实的行动去报答。所以在年少时的我们也理应动孝念去感恩我们的父母。让我们学会怎样去爱别人,其实爱就是付出,付出也是一种快乐,你付出的越多,内心就会感到充盈,幸福感就会越强,在不经意的付出中你会惊喜地发觉你也同时收获了。
弘扬中国传统美德——诚信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古老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下许多为人所一生受用的真谛。诚信——人们说的最多,追求最多的德行。泰戈尔说过:“虚伪永远不能凭借它生长在权力中而变成真实。”是呀,谎言始终都是谎言,总有露馅的一天,何不学会诚信呢?
诚信,可以让友谊加深,下面就来看看我的故事:有一次,一位同学喊我去她家里玩,我经过家长的同意,答应了她的要求。可是,天有不测风云,那一天,下起了大雨。爸爸妈妈劝我不要去了,但是,我执意要去。爸爸发怒了,说:“你要去自己去,看她来不来接你!”我独自走出家门。在约定的地点,我看见同学的身影,便不顾一切的跑上去。她见了我,激动的说:“我还以为你不来了呢!”从此我们的友谊更深了。现在,我回忆此事,觉得非常值得,虽然爸爸骂了我,但是我用诚信的品格换取了真诚的友谊。
诚信犹如一潭清澈幽雅的湖水,宁静、淡泊、美丽,她总是以自己朴素而又洁净的面容向人展示着自己的美丽,可就是这样一潭清澈、幽雅、淡泊的湖水会让你的人生更加完美。
所谓的“美德少年”——就是有着至善至纯美丽品德的好少年,它不是一张纯粹简单的奖状,而是浸透着一言一行的修身品行。美德是一曲美妙的音符,根植在每个人的心里。美德是灵魂的力量,催人奋进。美德是生命的财富,让你寻到生命的价值。美德是一种境界,无时不在,无所不在。让我们相约美德,携手共进美德,争当“美德少年”!
第三篇:武俊事迹材料
铁路修到那里就助学到那里
武俊,尚义县甲石河乡香亭子村人,1937年出生,现年78岁,群众,中铁四局一位普通的铁路退休工人。在参加工作的30多年里,他修路养路到那里就助学到那里,退休后回到家乡仍初衷不改。从1963年至今,武俊已资助了101名学生,花的钱不下十万元。
1963年,他到天津汉沽修铁路。单位上有一个工友,是万全县北沙城乡人,工友的妻子没工作,家里育有四个孩子。六口人的生活全靠工友每月60元的工资,家徒四壁。一家人常年吃的是粗粮,即便逢年过节,也吃不上一顿细粮。工友看着孩子们熬苦,就让其中一个孩子去武俊家,想用粗粮换点细粮吃。武俊见到这个叫边永亮的孩子后,得知他9岁了还没有上学,心里很不是滋味。武俊就跟工友说,不行我给你负担上他吧。于是,武俊就把边永亮的吃穿都揽了下来,并供他上学,一直资助了四年,后来又托人给他安排了工作。1968年,武俊来到云南省富源县修建铁路。一天下工回来遇见了到山上放牛时突遭倾盆大雨,被困山上的张保全,大雨停歇后,武俊就送他回家。到他家见他的父亲因残躺在床上,四个孩子在地上玩耍,都穿得破烂不堪,几个孩子甚至合盖一床被子。见此情景,武俊就把张保全收留起来,让他在铁路工棚里吃住,并资助他上了学。在安徽省临泉县修建铁路时,武俊遇到了贫困孩子彭利团。他家七口人,靠着三亩地过生活,红薯叶子和上一把面就是饭;在地上铺上张席子就当床,看着都让人辛酸。由于工程队在此停留时间不长,临走时,武俊就给他家留下500元钱。安徽省凤台县的陈国在是武俊资助时间最长的孩子。陈国在的父母务农,育有六个儿女。陈国在因家境窘迫念不起书。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靠武俊资助。在他上高中时,武俊要退休了,离开时,还把自己的全部家当都留下来,并把自己辛辛苦苦积攒下的2万元也留给他家。武俊退休后,陈国在还在读高中,武俊想资助他上大学,可自己的退休金只有140元,后来才涨到850元。武俊又只身来到广州打工,一干就是6年,给人家看大门,一个月挣三百余元,除了自己吃喝外,其余的钱全都寄给了陈国在。1998年,武俊在万全县洗马林居住的五年间,陆续遇到了六个“问题”少年。这些孩子大都是父母离异,很早就辍学,成天在社会上晃荡。在武俊的帮助下,孩子们纷纷学起了电工、汽修等,如今,这些孩子都掌握了一门技能,分别到呼和浩特、包头等地打工,不仅自食其力,还娶了媳妇安了家。陪伴多年的老伴也因为不理解他的所作所为而离开了他。武俊回到家乡香亭子村后,仍将本村和邻村的8个贫困孩子收留起来,供吃供住,资助他们上学。目前,他靠自己不足千元的退休金仍在资助5个贫困孩子上学,其中1个孩子还常年吃住在他家。今年73岁的武俊说:“自己一生没有做过什么
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帮了不少苦孩子,觉得很值得,我不图孩子们的回报,只要孩子们过好就行。”
他的感人事迹被刊登在张家口晚报上,被市广播电台、县广播电台多次报道,在群众中广为传颂。2009年,他获得了张家口市“十佳助人为乐”模范人物奖,同年,获得了河北省道德模范人物提名奖。
尚义县武俊49年善举为给100个穷孩子温暖的家
一走进农家小院武俊的家,看到院子里嬉戏玩耍的孩子们,一个个温情的瞬间在武俊的脑海里慢慢闪过。
武俊,张家口市尚义县甲石河乡香亭子村人,自1963年起,他开始资助第一个孩子上学,到现在他已经退休,资助的脚步从未停止过。工作30年,在外打工5年,他将自己的积蓄全部花在了穷苦孩子的身上。
“我这个人天生喜欢跟小孩子玩,每去一个地方都能认识不少当地的孩子。”武俊当时是铁路上当开山工,常常随着工程队四处漂泊。辗转东北、河南、贵州、山西、湖北、安徽等地,结识并资助了东北的白常锁、河南的张立坤、湖南的甄宪荣……
无怨无悔坚持资助
1982年武俊随单位来到安徽阜阳的农村修路。一天上午,正是小学生上学的时候,他注意到一个十几岁的男孩,衣衫褴褛,正在垂头丧气地放水牛。经过详细询问,武俊得知这孩子叫陈国在,家里6个孩子,饭都吃不上,不得不辍学。
“当时他家啥都没有,6个孩子穿的像要饭的,一家人盖一床破烂的棉被。当时我就下了决心一定要帮助他。”随后,武俊征得孩子父母的同意,把他带在身边。用当时每月仅100元的工资资助小国在的吃穿学费。他说“这个孩子聪明,我就想把他培养成大学生。”时间一晃就是8年,到1990年,武俊退休准备离开安徽,他把所有的家当留给了陈国在。为此,武俊的爱人负气跟他离了婚。就是这样,他也没有动摇过资助孩子的决心。
1992年,武俊南下广州打工,去安徽看望了陈国在,又将打工攒的2万元留给了他。“这个孩子就像我的亲儿子,可惜高考差了2分。”但武俊没有丝毫的悔意,他说“只要孩子不受苦,我就满足了。”
爱心小院不求回报
退休后的武俊一个人回到老家,在朋友的资助下,盖起了一个小院。“我这个院子西边几间都有床,还有‘大食堂’、洗澡间,孩子们来了能睡能吃还能洗澡……”
对于武俊来说,这座院子不仅是他的家,更是孩子们的家。武俊把1000多元的退休金和亲朋好友资助的钱全部用在了孤儿、贫困孩子,单亲子女身上。最多的时候他家里住过10个孩子。
如今,被武俊资助的孩子已有100多名,当年那些在工地上认识资助过的孩子多数没了联系,武俊保留下来的只有满满一相册三四十张照片。“做什么事,你要想着回报,还不如不做。”在武俊心中,孩子好就是他最大的心愿。
善行善举感动众人
据悉,武俊在2009年,被评为“河北省第二届‘道德模范提名奖’”、张家口市“十佳热心公益事业标兵”,2011年,又被评为张家口市文明办、民政局、慈善总会评为“慈善之星”。
武俊是这个农家小院的守护人,他的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将这件事一直做下去,给所有不幸的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尚义县武俊:慈善义举49载 爱心给了106个孩子
长城网张家口4月25日电(李宏 克常玉 通讯员杨景瑞)在尚义县甲石河乡香亭子村,住着一位中铁四局的退休老人武俊。正是这位普普通通的77岁老人,一片爱心播洒在华夏大地上。从1963年资助第一个孩子开始,49年来,一共资助了106个孩子,让贫困的孩子们重新点燃起生活的希望。
记者采访了让人敬佩的武俊老人。1963年,武俊在天津汉沽修铁路的时候,工友中有一位老乡,一家6口全靠他每月60元的工资糊口,生活非常困难。当时正值毛主席亲笔题词“向雷峰同志学习”,武俊便主动承担了照顾老乡的儿子边永亮的生活。“当时那孩子才9岁,老拿粗粮跟我换细粮,我一看孩子还没念书挺可怜的,就让他跟我住了下来。”武俊担负起孩子的全部生活费用和学费,这一资助就是5年。
“我这个人天生喜欢跟小孩子玩,每去一个地方都能认识不少当地的孩子。”东北的白常锁、河南的张立坤、湖南的甄宪荣......武俊随着工程队辗转到东北、河南、贵州、山西、湖北......由于修的路地处偏远山区,经常能接触到生活贫困的孩子,几乎铁路修到哪里,哪里就有他资助过的孩子。几十年来他资助了几十个孩子。每当离开一个地方,孩子和家长总是恋恋不舍地送出老远。
退休后,本应享受清福,但见了困难的孩子就想收留和资助。亲戚不理解,甚至责备。回到老家尚义香亭子村,还是朋友帮助建起了一处院子,因为他手头没有几个钱,钱都资助了贫困孩子。院子的东、西、北方向各盖一排长房。但这个家有个特别之处:除厨房、杂物间和洗澡间外,几乎每个房间都摆有两到三张床铺,其中有婴儿用的双层床。“最多的时候家里住过10多个孩子,床铺少了睡不开。”对记者的“特殊发现”,武俊老人给了解释。
目前家里就剩下3个孩子了。老大今年17岁,父母双亡,开始住在同村的姑姑家,看在武俊对孩子好,就求老人留下他,这一留就是5年。最小的孩子今年12岁。“都是些命苦孩子。”说起孩子们的身世,老人神情突然黯然、语气沉重起来。
据老人讲,他退休回到老家后,共收养了10多个孩子,他们大多来自附近农村,有的是因为家庭困难,主动找上门来寻求帮助;有的是家庭发生了变故,孩子无依无靠被一些好心人送了过来;有的则是遭家庭遗弃,被老人“捡”了回来。如今,这些孩子有的已经成家立业,有的外出求学打工,但不管走多远,他们都会在春节那天聚在武爷爷家,陪老人过一个热闹喜庆的新年。“那么多可爱的孩子一齐喊我爷爷,心里可骄傲了。”老人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的满足和快乐。
可是,老人也有遗憾的地方,因为精力、财力长期无偿付出,自己的资助行为始终没有得到家人亲戚的理解和支持。但他惦记的不是这些,“我现在老了,身体也有病,希望更多人能一块儿来关心帮助这些困难孩子,这是我最大的心愿。”老人始终放心不下的仍然是那些孩子。
多年来,武俊老人的义举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钦佩和好评。为此,他曾先后被评为张家口“慈善之星”、“十佳热心公益事业标兵”,获得河北省第二届道德模范提名奖,成为一颗照亮张垣大地的公益明星。面对这些荣誉,老人只淡淡地表示:“做什么事,要老想着回报,就不如不做。”
他资助的第一个孩子,如今已是知天命的半百老人,他资助的最小的孩子今年只有12岁。从1963年开始,在49年的时间里,他走过8个省市,将爱心播撒给上百名儿童。
如今,已经77岁高龄的尚义县甲石河乡香亭子村老人武俊,依然是村里的“孩子王”,那处宽敞温馨的农家院,为孩子们搭建了一座爱的港湾。
农家院里“祖孙”情
“爷爷,水开了捞不捞饺子?”3月2日上午10点,正赶上农村吃晌午饭。在尚义县甲石河乡香亭子村的武俊家里,2个孩子正在准备碗筷,张罗着吃饭。炉火烧得正旺,一锅饺子翻滚着。“爷爷,我不吃饺子想吃油饼。”最小的孩子刘晓健刚买口香糖回来,进屋就喊。武俊起身打开外屋柜子上的电磁炉,在蒸屉上放好油饼,又热了前一天的西红柿炒鸡蛋。转身进屋,3个孩子已经围坐在小方桌前,顽皮地打闹着。
腿部患有风湿病的武俊行动有些迟缓,看饺子已经煮熟,他慢慢弯下身给孩子们捞饺子。“怎么不让孩子们干?”“不用、不用他们弄不好。”武俊神情温和,言语中透着对孩子的怜爱。
在香亭子村,77岁的武俊爱孩子是出了名的。从1998年回到老家,盖起了这座依山傍水的农家院后,这里从来没有断过孩子们的身影。
“这个年龄最小的是今年大年初八才来的。”武俊胃口不好,简单喝了小半碗粥,便点燃一支烟,满脸慈祥地看着狼吞虎咽的孩子们。刘晓健只有12岁,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去年他来到香亭子村投奔舅舅。可舅舅家生活并不宽裕,刘晓健过着紧衣缩食的日子。
从学校老师那里得知刘晓健的情况,武俊坐不住了,特意买了吃的想去学校接他过来,但由于刘晓健亲人不放心,事情没办成。大年初八,武俊听说刘晓健家里同意他过来住,准备找车去接,一出门就看见跑了7里路的刘晓健已经站在了自己眼前……
“这个孩子可怜啊!”说起家里的几个孩子,武俊眼神中隐隐泛着泪光。如今家里最大的孩子17岁,父母双亡后,来村里投奔姑姑,和其他孩子跑到武俊家玩的时候,武俊发现孩子总是饥一顿饱一顿,便常常拿出好吃的招待他,一天孩子说,“爷爷,我能不能跟你住?”武俊说,“孩子想来就来吧。”这一住就是5年。
“我就是喜欢孩子,看见他们可怜就想帮帮他们。”后来,村里人都知道武俊爱孩子,哪个孩子需要帮助就主动找他,有时候实在没人管,孩子们就会自己找上门来。
“我一个人,一个月花不了300块钱。”武俊旧棉袄外套着的毛衣上两个袖子打满了补丁。“我就是想让这些孩子吃好、穿好,念好书。从我这走的孩子少说也有四五十个,都叫我爷爷,有这么多孙子我这个爷爷多牛!”
爱心随铁路延伸
1958年,在尚义县甲石河乡香亭子村土生土长的武俊,离开妻儿到外地谋生,之后成为一名铁路上的开山工,从此跟着工程队四处漂泊。
1963年,武俊在天津汉沽修铁路的时候,工友中有一位老乡,一家6口全靠他每月60元的工资养活,生活非常困难。当时正值毛主席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武俊便主
动承担起了老乡的儿子边永亮的生活。“当时那孩子才9岁,老拿粗粮跟我换细粮,我一看孩子还没念书挺可怜的,就让他跟我住。”武俊担负起孩子的全部生活费和学费,这一资助就是4年。
“我这个人天生喜欢跟小孩子玩,每去一个地方都能认识不少当地的孩子。”东北的白常锁、河南的张立坤、湖南的甄宪荣……武俊随着工程队辗转到东北、河南、贵州、山西、湖北、安徽……由于修的路都地处偏远山区,经常能接触到生活贫困的孩子,几乎路修到哪,哪就有他资助的孩子。几十年来他资助了几十个孩子。每当离开一个地方,孩子和家长总是恋恋不舍地送出老远。最让武俊记忆犹新的是安徽男孩陈国在。
1982年武俊随单位来到安徽阜阳的农村修路。一天上午,正是小学生上学的时候,他看见一个十几岁的男孩,衣衫褴褛正垂头丧气地放水牛,经过询问,武俊得知这孩子叫陈国在,家里6个孩子,饭都吃不上,不得不辍学。
来到陈国在的家,贫困的景象让武俊的心揪得生疼。“当时他家啥都没有,6个孩子穿的像要饭的,一家人盖一床破烂的棉被。当时我就下了决心一定要帮助他。”
征得陈国在父母的同意,武俊将孩子带在身边。当时武俊每个月不过100多元工资,陈国在的吃穿学费就要耗去一大半。陈国在的父母感激得不知道说啥好,让孩子改口认武俊当爹。“这个孩子聪明,我就想把他培养成个大学生。”一晃就是8年,1990年武俊退休。准备离开安徽前,他将在安徽住处的全部家当留给了陈国在。为此,武俊的老婆负气跟他离了婚。但他资助孩子的心却始终没有动摇过。随后,武俊南下广州打工,1992年,武俊去安徽看望陈国在,又将打工攒的2万元留给了他。“这个孩子就像我的亲儿子,可惜高考差了2分。”虽然陈国在最终与大学失之交臂,但武俊没有丝毫悔意,“只要孩子不受苦,我就满足了。”退休回乡痴心不改
从1963年资助第一个孩子到退休,武俊对孩子们的资助就从未停止过。工作30多年,在外打工5年,他将自己的积蓄几乎全都花在了穷苦孩子身上。为此,妻子、儿女们很不理解,妻子和他离婚,孩子们也不在他身边。退休后武俊一个人回到老家,在朋友的资助下,盖起了现在这座依山傍水的小院。从此,武俊和孩子们的故事在小院里继续延续。
“我这个院子西边几间都有床,还有„大食堂‟、洗澡间,孩子们来了能睡能吃还能洗澡……”对于武俊来说,这座院子是他的家更是孩子们的家。武俊把1000多元的退休金和亲朋好友资助的钱全部用在了孤儿、贫困孩子、单亲子女身上。在他家里最多的时候住过10个孩子。
平日里,武俊照顾孩子们起居,给孩子们缝缝补补,也纠正他们生活上的坏习惯。“孩子们跟我亲近,我说话管用。”有些孩子由于家庭环境不好,沾染了许多赖毛病,武俊就一点点地给孩子们讲做人的道理。
每年过年,武俊家在全村最热闹,孩子们一声声叫着爷爷,让他觉得自己受多少苦都值得。
如今,被武俊资助的孩子已有100多名,当年那些在工地上认识的孩子多数没了联系,武俊保留下来的只有满满一相册三四十张照片。“做什么事,你要想着回报,还不如不做。”在武俊心中,孩子好就是他最大的心愿。
2009年,武俊被评为“河北省第二届„道德模范提名奖‟”、张家口市“十佳热心公益事业标兵”,2011年,又被张家口市文明办、民政局、慈善总会评为“慈善之星”。
武俊的农家院,演绎着一个又一个温情故事,而武俊就是这爱心港湾的守护人。他说,他的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将这件事情一直做下去,给所有不幸的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他资助的第一个孩子,如今已是知天命的半百老人,他资助的最小的孩子今年只有12岁。从1963年开始,在49年的时间里,他走过8个省市,将爱心播撒给上百名儿童。
如今,已经77岁高龄的尚义县甲石河乡香亭子村老人武俊,依然是村里的“孩子王”,那处宽敞温馨的农家院,为孩子们搭建了一座爱的港湾。
农家院里“祖孙”情
“爷爷,水开了捞不捞饺子?”3月2日上午10点,正赶上农村吃晌午饭。在尚义县甲石河乡香亭子村的武俊家里,2个孩子正在准备碗筷,张罗着吃饭。炉火烧得正旺,一锅饺子翻滚着。“爷爷,我不吃饺子想吃油饼。”最小的孩子刘晓健刚买口香糖回来,进屋就喊。武俊起身打开外屋柜子上的电磁炉,在蒸屉上放好油饼,又热了前一天的西红柿炒鸡蛋。转身进屋,3个孩子已经围坐在小方桌前,顽皮地打闹着。
腿部患有风湿病的武俊行动有些迟缓,看饺子已经煮熟,他慢慢弯下身给孩子们捞饺子。“怎么不让孩子们干?”“不用、不用他们弄不好。”武俊神情温和,言语中透着对孩子的怜爱。
在香亭子村,77岁的武俊爱孩子是出了名的。从1998年回到老家,盖起了这座依山傍水的农家院后,这里从来没有断过孩子们的身影。
“这个年龄最小的是今年大年初八才来的。”武俊胃口不好,简单喝了小半碗粥,便点燃一支烟,满脸慈祥地看着狼吞虎咽的孩子们。刘晓健只有12岁,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去年他来到香亭子村投奔舅舅。可舅舅家生活并不宽裕,刘晓健过着紧衣缩食的日子。
从学校老师那里得知刘晓健的情况,武俊坐不住了,特意买了吃的想去学校接他过来,但由于刘晓健亲人不放心,事情没办成。大年初八,武俊听说刘晓健家里同意他过来住,准备找车去接,一出门就看见跑了7里路的刘晓健已经站在了自己眼前„„
“这个孩子可怜啊!”说起家里的几个孩子,武俊眼神中隐隐泛着泪光。如今家里最大的孩子17岁,父母双亡后,来村里投奔姑姑,和其他孩子跑到武俊家玩的时候,武俊发现孩子总是饥一顿饱一顿,便常常拿出好吃的招待他,一天孩子说,“爷爷,我能不能跟你住?”武俊说,“孩子想来就来吧。”这一住就是5年。
“我就是喜欢孩子,看见他们可怜就想帮帮他们。”后来,村里人都知道武俊爱孩子,哪个孩子需要帮助就主动找他,有时候实在没人管,孩子们就会自己找上门来。
“我一个人,一个月花不了300块钱。”武俊旧棉袄外套着的毛衣上两个袖子打满了补丁。“我就是想让这些孩子吃好、穿好,念好书。从我这走的孩子少说也有四五十个,都叫我爷爷,有这么多孙子我这个爷爷多牛!”爱心随铁路延伸
1958年,在尚义县甲石河乡香亭子村土生土长的武俊,离开妻儿到外地谋生,之后成为一名铁路上的开山工,从此跟着工程队四处漂泊。
1963年,武俊在天津汉沽修铁路的时候,工友中有一位老乡,一家6口全靠他每月60元的工资养活,生活非常困难。当时正值毛主席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武俊便主动承担起了老乡的儿子边永亮的生活。“当时那孩子才9岁,老拿粗粮跟我换细粮,我一看孩子还没念书挺可怜的,就让他跟我住。”武俊担负起孩子的全部生活费和学费,这一资助就是4年。
“我这个人天生喜欢跟小孩子玩,每去一个地方都能认识不少当地的孩子。”东北的白常锁、河南的张立坤、湖南的甄宪荣„„武俊随着工程队辗转到东北、河南、贵州、山西、湖北、安徽„„由于修的路都地处偏远山区,经常 8
能接触到生活贫困的孩子,几乎路修到哪,哪就有他资助的孩子。几十年来他资助了几十个孩子。每当离开一个地方,孩子和家长总是恋恋不舍地送出老远。最让武俊记忆犹新的是安徽男孩陈国在。
1982年武俊随单位来到安徽阜阳的农村修路。一天上午,正是小学生上学的时候,他看见一个十几岁的男孩,衣衫褴褛正垂头丧气地放水牛,经过询问,武俊得知这孩子叫陈国在,家里6个孩子,饭都吃不上,不得不辍学。
来到陈国在的家,贫困的景象让武俊的心揪得生疼。“当时他家啥都没有,6个孩子穿的像要饭的,一家人盖一床破烂的棉被。当时我就下了决心一定要帮助他。”
征得陈国在父母的同意,武俊将孩子带在身边。当时武俊每个月不过100多元工资,陈国在的吃穿学费就要耗去一大半。陈国在的父母感激得不知道说啥好,让孩子改口认武俊当爹。“这个孩子聪明,我就想把他培养成个大学生。”一晃就是8年,1990年武俊退休。准备离开安徽前,他将在安徽住处的全部家当留给了陈国在。为此,武俊的老婆负气跟他离了婚。但他资助孩子的心却始终没有动摇过。随后,武俊南下广州打工,1992年,武俊去安徽看望陈国在,又将打工攒的2万元留给了他。“这个孩子就像我的亲儿子,可惜高考差了2分。”虽然陈国在最终与大学失之交臂,但武俊没有丝毫悔意,“只要孩子不受苦,我就满足了。”退休回乡痴心不改
从1963年资助第一个孩子到退休,武俊对孩子们的资助就从未停止过。工作30多年,在外打工5年,他将自己的积蓄几乎全都花在了穷苦孩子身上。为此,妻子、儿女们很不理解,妻子和他离婚,孩子们也不在他身边。退休后武俊一个人回到老家,在朋友的资助下,盖起了现在这座依山傍水的小院。从此,武俊和孩子们的故事在小院里继续延续。
“我这个院子西边几间都有床,还有‘大食堂’、洗澡间,孩子们来了能睡能吃还能洗澡„„”对于武俊来说,这座院子是他的家更是孩子们的家。武俊把1000多元的退休金和亲朋好友资助的钱全部用在了孤儿、贫困孩子、单亲子女身上。在他家里最多的时候住过10个孩子。
平日里,武俊照顾孩子们起居,给孩子们缝缝补补,也纠正他们生活上的坏习惯。“孩子们跟我亲近,我说话管用。”有些孩子由于家庭环境不好,沾染了许多赖毛病,武俊就一点点地给孩子们讲做人的道理。
每年过年,武俊家在全村最热闹,孩子们一声声叫着爷爷,让他觉得自己受多少苦都值得。
如今,被武俊资助的孩子已有100多名,当年那些在工地上认识的孩子多数没了联系,武俊保留下来的只有满满一相册三四十张照片。“做什么事,你要想着回报,还不如不做。”在武俊心中,孩子好就是他最大的心愿。
2009年,武俊被评为“河北省第二届‘道德模范提名奖’”、张家口市“十佳热心公益事业标兵”,2011年,又被张家口市文明办、民政局、慈善总会评为“慈善之星”。
武俊的农家院,演绎着一个又一个温情故事,而武俊就是这爱心港湾的守护人。他说,他的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将这件事情一直做下去,给所有不幸的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第四篇:爱心接力梅俊瑶活动明细
重庆市梅氏文化中心、梅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社团爱心接力长寿梅俊瑶
血浓于水、互助友爱,梅氏宗亲团结一致、互帮互助!8月27日,重庆梅氏文化中心、梅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华龙网、长寿湖山在线等社团和媒体17位爱心人士,带着网上网下梅姓宗亲和爱心人士的真情厚意,分别从重庆市主城区、重庆市涪陵区、重庆市梁平县、重庆市奉节县等不同地方,冒着纷纷细雨,最远的驱车四百余公里,赶往重庆市长寿区但渡镇未明村,与重庆市长寿区梅氏清明会的族亲和未明村的付姓村主任等村领导一道,亲切看望八岁“孤童”梅俊瑶。梅俊瑶家住但渡镇未明村,原该有5个亲人,然而由于父亲服刑,母亲离家出走,哥哥外出务工,她1岁起就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上个月,他七十多岁的爷爷又因脑溢血永远地离开了他们,未满8岁和早早经历了生离、死别的她,如今只能与唯一健在的多病的奶奶相依为命。
梅俊瑶的不幸,牵动着网上网下。相关媒体报道后,《梅氏网》作了多方传播,引起网上宗亲大力关注。重庆市梅氏文化中心立即安排相关宗亲进行实地查访,计划于开学之前组织一次上门探望和爱心传动,并把情况向重庆市梅明社会服务中心通报。梅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充分运用新媒体微信发起了“爱心接力”活动,引来了世界梅氏宗亲和爱心人士一份份浓浓的爱心。
同心慈善基金会理事:洪丽娜女士表示同心儿童院免费为孩子提供吃、住、读书等,中国狮子联会-新火服务队李毅霞狮姐等都表示愿意资助梅俊瑶从8岁-18岁的学杂费2000元/每年。梅君宗亲也愿意资助梅俊瑶从8岁到大学毕业的全部费用,梅建国(两江技工学院校长):资助高中或者中专学费,对口统招专科每年的学费标准为11100元!
包括重庆市梅氏文化中心在内,有60多位爱心人士分别为梅俊瑶捐助,裁止8月26日,共收到捐助款:19598元。到活动即将载止之前的8月27日,还有诸如湖北通山的梅光庭等宗亲强烈要求表达爱心。
梅俊瑶所在的未明村委对梅俊瑶一家的境况也高度重视。村委召开专门会议,确定了他们家享受低保户待遇的最高档次,未明村付主任表示,梅俊瑶小学毕业后,一定联系长寿区最好的中学,让她尽可能接受当地最好的教育,为未来的成长进步提供良好的平台。
8月26日,重庆梅明社会服务中心安排专人在重庆市区为梅俊瑶购买了学习用具、衣服、鞋子等相关物品,委托长寿湖山在线定生日蛋糕,根据学习需要,对下一步购买学习必备品进行了安排;鉴于不久之后就是梅俊瑶的八岁生日,8月27日中午,由重庆市梅氏文化中心做东,邀请参加探望活动的全体成员一道,共同为梅俊瑶过生日,梅俊瑶和奶奶都开心地参加了这项活动。大家的到来,让小俊瑶的脸上充满了笑容,当她知道志愿者买来了蛋糕要给她过生日时,她觉得不可思议,难以置信。“我觉得好开心,衣服也很漂亮,今天收获了好多,这么多人一起给我过生日,好幸福。我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这样过生日。”俊瑶这样说道,她不知道怎么许愿,一个劲儿地问大家,是不是任何愿望都能实现。在吃蛋糕的时候,俊瑶边吃边问,这个是不是叫面包。梅燕告诉她,这是蛋糕,上面白色的部分是奶油。
图为为小俊瑶唱生日歌(华龙网记者:陈永洪)
“26日上午年幼的俊瑶偷偷告诉我们,她想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生日,所以这次我们特意买来了生日蛋糕,希望她健康快乐”。长寿湖山论坛的工作人员如是说。
但渡镇未名村村委会主任表示,但渡镇镇长和党委书记都十分关注俊瑶,他们将持续关心俊瑶,为她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村上已经在为小俊瑶办理低保,下个月就可以领到低保救助金。与此同时,未名村卫生室也会免费给小俊瑶和奶奶进行感冒发烧等小病的治疗。
了解到,受但渡镇镇长、党委书记以及未名村党委书记的委托,未名村村委会主任今天来到了小俊瑶家。初中以后,村委会会送俊瑶到长寿区里面的学校就读,并且每一次过年过节,都将发放节日慰问金,希望她们在生活上,不会有困难。(梅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爱心接力-长寿“孤儿”梅俊瑶
7月,爷爷脑溢血去世,梅俊瑶又失去了一个亲人。俊瑶家住但渡镇未明村,原该有5个亲人,然而她却是一个事实孤儿。父亲服刑,母亲离家出走,哥哥外出务工,她1岁起就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她还未满8岁,却早早经历了生离、死别。
特别感恩: 意向捐款:
同心慈善基金会-同心儿童院(同心慈善基金会理事:洪丽娜女士帮助梅俊瑶)中国狮子联会-新火服务队:李毅霞狮姐资助(从8岁-18岁)学杂费等2000元/每年。
梅君资助(从8岁-大学毕业)费用
重庆梅氏文化中心:副理事长:梅建国(两江技工学院校长):资助高中或者中专学费,对口统招专科每年的学费标准为11100元!
捐赠托管单位:重庆市长寿区梅氏清明会:梅际伟*** 捐赠媒体监督单位:长寿湖山在线:贺永东***
接受捐赠19598元明细: 重庆梅氏文化中心:1000元 理事长梅邦华:500元 常务副理事长:梅雷500元 副理事长:梅华荣500元 副理事长:梅洪流500元 副理事长:梅辉明500元* 副监事长:梅中国500元 秘书长: 梅 春500 监事长梅伯康1000元
1、梅明500元
2、梅勇200元
3、赵伟100元
4、梅楚南100元
5、梅燕100元
6、梅菊兰100元
7、梅福兴200元
8、梅凤林200元
9、梅向红300元
10、梅永华500元
11、梅 瑛:500元
12、梅娜娜:500元
13、梅 雨:200元
14、梅天涛:500元
15、中国福基会老年事业基金主任:刘浩200元
16、梅德辉800元
17、梅灵100元
18、梅琴500元(广州)
19、梅晋菲 500元 20、梅泽启 400元
21、梅丽红100元
22、梅金100元
23、梅琳100元(转)
24、梅琴100元(杭州)
25、梅圣亮 600元
26、梅钰100元
27、梅国锋100元
28、梅瑞长200元
29、梅显波100元 30、梅盛海1000元
31、罗国瑞48元
32、梅山标800元
33、梅倩100元
34、梅艳100元
35、梅国平200元
36、梅兴琼500元
37、梅良荣500元
38、梅子宝100元
39、梅缘600元(美国)40、梅世洪100元
41、刘丽梅 100元
42、长寿湖山在线200元
43、梅彦婷100元
44、梅文龙200元
45、梅晓军100元
46、梅建中500元
46、王双来 100元
47、梅晓山100元
48、梅庆平100元
49、殷侬100元 50、华龙网(长寿青柚摄影)100元
51、华龙网(长寿罗密室)100元
52、华龙网(哈哈嘻嘻)50元
53、重庆梅氏文化中心 梅德荣捐赠500元
54、梅光庭200元(排名不分先后)2015年8月27日截止捐款。捐款总计为:19598元整 购买爱心物资明细:
购买爱心物资凭证:
1.购买生日蛋糕收据:198元
2.购买文具收银条:122.5元
3.购买玩偶凭证:58元
4.购买衣服裤子收银条:318.8元
5购买鞋子票据:100元
购买爱心物资:198+122.5+58+318.8+100=793.3元(柒佰玖拾叁圆叁角)捐款总计为:19598元整(壹万玖仟伍佰玖拾捌元整)
19598元(捐款金额)-793.3(购买物资)=18804.7(剩余捐款金额)
第五篇:学习陈俊武先进事迹感悟
学习陈俊武先进事迹感悟
陈俊武同志热爱祖国、忠诚事业的家国情怀,精细严谨、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勇于超越、开拓创新的担当精神,淡泊名利、甘为人梯及永不言退的高尚品格时刻激励我、感染我。作为信息管理专家,如何做好信息化与营销管理的深度融合是本人责无旁贷的责任。
一是要学习陈俊武同志在做事方面刻苦专研、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爱岗敬业精神。要坚持服务业务、服务营销这条主线,以创新为驱动,以价值为引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时刻关注相关专业的发展动态,紧紧围绕公司需求实际,深化营销管理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二要学习陈俊武同志襟怀坦荡、平易近人、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高尚品格。要时刻以他为榜样,从自身找差距、查短板,加强个人修为,提升综合素质,做党员的楷模,群众的标兵。
三要学习陈俊武同志“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要加强业务知识和营销管理知识的学习,同时要因材施教,当好师傅、当好后备成才的领路人,给其成长成才提供坚实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