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挑战杯社科类作品参考题目最新汇总(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5 11:24: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挑战杯社科类作品参考题目最新汇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挑战杯社科类作品参考题目最新汇总》。

第一篇:大学生挑战杯社科类作品参考题目最新汇总

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社科类作品参考题目最新汇总

一、挑战杯立项项目名称参考

1.城镇化过程中中小城市垃圾处理技术路线与组织方式研究

2.大学毕业生“心理贫困”的实证研究与补偿策略研究

3.社会和谐之痛——城市“柜族”生存状态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4.专业化视阈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构研究

5.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

6.本土化视角下社工用工模式的实证探讨与建构路径

7.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实践模式与改进路径

8.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激励研究

9.大学生灾难教育的多维考量与制度建构研究

10.非政府组织在大学生灾难教育中的责任与作用研究

11.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12、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二、挑战杯大赛历届校内评委研究方向

1.大学生灾难教育的多维考量与制度建构研究

2.社会组织在公民灾难教育中的责任与作用研究

3.城镇化过程中的垃圾处理技术路线与组织方式研究

4.电力企业劳动争议协商性处理机制研究

5.诉讼与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的机能发挥研究

6.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激励研究:以“光伏发电”产业为样本

7.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贫困问题研究

8.东方社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9.知识产权司法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三、2010年度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指南

1、我省社会各阶层思想动态分析与预测

2、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认同状况调查研究

3、加强和改进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调查研究

4、当前县乡企业高校社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基本情况调查研究

5、我省推进农村新民居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

6、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调查研究

7、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背景下民营企业主思想状况调查研究

8、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双方思想状况分析与关系协调问题研究

9、当前我省干部执行力现状及长效机制调查研究

10、我省城镇化进程中群众思想道德状况调查研究

11、我省创业人员心理状况调查

12、新社会组织成员思想状况调查研究

13、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群众思想状况调查研究

14、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15、当前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调查研究

16、当前城市社区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调查研究

17、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思想动态调查研究

18、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研究

19、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调查研究

20、利用新兴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调查研究

21、建设学习型政党背景下干部群众学习意愿调查研究

22、思想政治工作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中的作用调查研究

23、发挥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调查研究

24、搞好群体性事件预防化解中群体心理调适调查研究

25、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心理疏导情况调查研究

26、社会情绪疏导机制创新研究

27、人民群众对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满意度调查研究

28、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提高科学化水平研究

四、上届我校参赛获奖题目

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对“大学生村官”自我实现问题的研究

基于5.12大地震后一线干部心理问题的调查分析以及建立长效心理救助机制的探究

保定·中国电谷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

关于现代社会“城市剩女”现象的多维思考

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入与回报现状调查——以甘肃白银市会宁县农村为例

我的奶业我做主?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以工促农”模式的实证研究——以湖北省蕲春县李时珍

中医药产业为例

一种思考,两重世界:基于5.12汶川地震后高校学生灾难教育的实践分析研

究——以京津冀高校为例

中小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

“帕累托”及“沙盘”在乡镇图书体系建立中的运用

“傻大个”源自何因 ——傻大个与班容量的相关性研究

保定“中国电谷”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

大山深处,筑起食品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山区食品安全监管现状调查及

对策分析以云南省禄劝县为例

大学创新人才培养金字塔基模型构

等待搭建平台的舞者 ——关于山寨文化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二手旧书市场与教材供应商的利益博弈研究

个案干预与团体治疗——社会工作视角下返乡儿童心理与行为调查

关于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的调研报告

关注农村“空巢老人”生活问题与对策分析——吉林省延边洲朝鲜族自治区

“空巢问题”调查报告

和谐社会人文社会--论河北省新农村的住房改革与经济发展

华北电力大学校园节能潜力调研分析

金融危机下农民工返乡创业现状调查及“三位一体”模式的构想——以重庆

市为例

金融危机下土地入股农民权益保障情况的调查与研究——以重庆市长寿湖周边地区为例

困境与探索:石缝中成长的大学生村官——以保定市安新县为例

农地流转情况调查及对策分析——以江苏徐州碾庄镇为例

太阳能城的建设发展模式探究——拓宽太阳能应用市场的创新方法 问鼎乌纱——由“屯兰矿难事件”研究透视官员问责制的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中健康养老新模式新探 ——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自养型”养老

模式引发的思考

以农为本,促兴百业

在科技兴农的背景下,农民、农民信贷、农业保险三者之间的关系——针对

辽宁省海城市下夹河村的调查报告

中国城乡儿童教育现状对比调查研究

中国慈善机构慈善效益调查及其运作模式探索

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女性犯罪问题调查与研究-----关于宁夏回族自治区

女性犯罪的调查报告

关于地震灾区农村电网情况及规划

如何苦捱“核冬天”?——全球性金融危机背景下基于“传染病数学模型的我国外向型中小企业生存现状调查研究――以温州市、东莞市部分企业为例

大学生创业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金融危机引发的思考

从“限塑令”下雄县发展问题的研究看中国乡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可再生能源电力价格在电力市场环境下形成机制的研究及建议

电力行业节能减排调查及对策

关于城镇供暖收费方案及相关计量设备的研究

将有限的科技资源用到刀刃上

基于工业工程理论的饭店管理研究

当前金融危机下我国居民消费安全感的实证调查与研究

本科造价生,是中国造价领域腾飞的推进器吗?——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的探

究:课程设计和改进

新能源探索与节能减排

发展大学科目优势,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基于发挥华北电力大学学科优势,打造中国电力硅谷。

从心开始——农民心理接受程度视角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广问题的调

查以及对策分析

残疾朋友,你们还好吗?——关于残疾人社会保障落实情况的调查及残疾人

生活水平提高的建议

华中地区中小型企业创业环境调查及分析

苏南与苏北农村地区生育观的差异、变化趋势及对策研究

谁来拯救我爱的人——高校校园慈善基金会的可行调研及运行方案

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构

独立学院学生现状分析对策

都市另类农民——以河北保定“城中村”改造为例的分析

选修课,想说爱你不容易——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视角下对选修课现状的剖析

及对选修课模式的探索

构建辅助型养老模式——大学生志愿服务

料理白色鸡肋——从行政上减少人们对塑料瓶装水的依赖

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保定市失业人员生活及心理状况调查分析

由80、90心理状态分析管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关于对在校大学生使用短信联系与其心理状况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个人修养与寝室关系对将来发展的调查研究

五缘视野下的两岸家庭教育比较研究

给自己的信息买“保险”了吗?

(注:选题时一定要再分解细化上述参考题)

第二篇:十一届挑战杯社科类获奖题目

《城市循环经济建设的关键领域、案例分析及策略建议--基于我国16个代表性城市的实证研究》

《告别徊徨:待业大学生群体生存状态研究--基于上海的实证调查》

《断裂与重塑:“村改居”后城郊新市民群体的身份认同研究--基于上海郊区的调查》

《换一片土壤同样绽放——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心理保护因素研究》

《大学生“村官”机制建设:基于1260个乡村实证调查研究》

《推进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机制研究--来自苏北灌南、灌云两县的调查》

《跨越两性界线--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成因与引领研究》

《发展与参与:解构城市新贫困社群福利供给的困局--基于湖南省长沙市新贫困社群的调研报告》

《金融海啸背景下农民工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28个省区市的调查分析》

《“拿来”有道--从利益平衡视角看中国开源软件著作权保护》

《小额贷款公司制度研究--以苍南联信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城市化进程中,农转非居民“上楼致贫”现象探析--基于重庆市四典型社区的实证》《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就业状况及未来就业意愿的调研分析—基于豫鄂川赣四省的调研》

《法治背景下的和谐社区治理之方--2008--2009北京市社区物业管理法律体系和产业体制困境调查》

《北京市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接收模式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丧偶之恸后的心路历程—汶川地震丧偶老人现状的调查报告》

《新增300亿斤粮食从哪里来?--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产能调研》

《走进“傻根”们的心世界--关于江苏省苏南、苏北新生代农村进城务工青年价值观研究》《寻找危机中的希望--金融危机背景下江苏玩具企业现状调查和发展策略研究》《乡村赌风的新趋势与文化治赌的新路径--来自皖浙农村的调查报告》

《大学文科学生研究性学习模式探究》

《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效用及管理对策反馈动态复杂性分析》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困境及其出路--基于江西省70个自然村的调研》

《金融危机下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困境与出路--江西省返乡农民工再就业调研报告》《广东省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家庭与学校合作现状调查报告》

《不要让贫困山区的孩子输在起点上--宁夏南部山区农村儿童“入学准备”调查及对策研究 《秦始皇狙击卫兵再现——绿面俑原型真实身份研究》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调查与测度--以“武汉??中国光谷”高新技术企业为例》《新农村建设中的农居现状调查与设计研究--以湖州市为例》

《论返乡农民工的相对剥夺感与集体行动风险--基于湖北省三个县市的调查》

《公务员组织潜规则的表现、机制与对策》

《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建构与实际应用--基于厦门市的实证研究》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天马山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制度樊篱与身份转变——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中国古代大型铁质文物保护现状及其文化价值调研报告

《陕西省大学生村官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网上购物行为模式的调查研究——以天津市大学生为例》

《旅游工程项目选择与管理——泰安宝龙酒店项目实证研究》

《构建灾后一线干部长效心理救助机制的探究--基于5.12大地震后绵阳市一线干部心理问题的调查分析》

《震后我国高校大学生灾难认知水平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京津冀高校大学生为例》《阿里巴巴对中国电子商务的负面影响》

《中国农村幼儿教育危机与对策的探究》

《完善春运应急管理机制 提高处置应急事件能力--2008-2009年广州春运应急管理调研报告》

《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安置模式探索--基于长沙市失地农民安置经验的思考》《福建省房地产泡沫测定研究》

《现代婚姻中的野蛮遗迹--甘肃省会宁县张咀村妇女遭受婚内家庭暴力状况调研》《北京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母亲教养方式和社会适应》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大学生轻生现象综合调查分析》

《关于当代潮汕女性婚姻家庭地位的调查研究》

《广东城镇“空巢老人”的养老生活状况及问题分析》

《金融危机背景下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太湖县返乡农民工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金融危机背景下返乡农民工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建议--基于安徽省无为县的个案调查》

第三篇:挑战杯 哲学社科类 全国特等奖作品

中国刺绣“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基于湖北省武汉、荆沙、洪

湖地区汉绣流派的调查研究

来源: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 小类:社会

大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简介:

通过对湖北省武汉、荆沙、洪湖地区汉绣三大流派的社会学考察、文献研究、市场调研、比较分析,追踪其历史变迁规律,研究其文化内涵,把握其现实生存状况及面临的问题。进一步结合汉绣的衰落现象分析其深层次文化原因,探讨汉绣遗产传承与发展的价值及必要途径,为汉绣走向文化产业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为汉绣乃至中国刺绣〝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参考和借鉴。

详细介绍:

通过对武汉、荆沙、洪湖地区不同流派汉绣遗产的田野考察、文献资料研究、市场考察、历史考察、文化考察、以及同姊妹艺术进行比较分析。在把握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汉绣目前存在二元并存现象的观点,即“雅”与“俗”二元文化并存, “汉”与“苏”二元市场并存;进一步研究了汉绣遗产传承与发展问题,首先研究了汉绣遗产的传播方式,然后提出了传播策略,旨在完成文化的统一;又提出了传承发展的必须途径,即结合文化学研究、结合设计艺术学、结合纺织服装学、结合经济管理学、结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结合企业市场运作的“六个结合原则”,进一步通过传承与发展刺绣遗产,实现最终的有效保护工作。(1)站在楚文化的视角,追溯了汉绣的历史线索。立足于文化变迁现象,站在整个文化圈的范围内挖掘汉绣的历史渊源。对于现实风貌的考察,主要从生产组织、从业人员、市场状况、社会环境展开,力求介绍现状的同时,引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思考。(2)从文化的层面思考汉绣,认为主要存在“二元并存”现象。汉绣的二元并存主要是“雅”、“俗”,“汉”、“苏”的并存,“雅”与“俗”表现在艺术风貌、选题、材质、工艺方面等方面,主要是一种历史的原因;“汉”与“苏”表现在市场方面,主要是地域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时代开拓自己的生存空间所致。(3)讨论汉绣遗产传承与发展问题。先是肯定了汉绣作为工艺美术的良好经济属性。然后讨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地域性”与“时代性” 的核心问题。解析汉绣遗产与地域文化传播,通过分析传播方式,即实物传播、表演传播、媒介传播,提出传播的策略要形成传播方式的多样化、要形成传播层次的多元化、要形成传播周期的有效化、要形成传播内涵的地域化、要形成传播内容的品质化,目的为更好的通过刺绣载体有效的传播优秀的地域文化形象并建设文化产业。最后提出了汉绣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必由途径,即结合文化学研究,开阔视野,将工艺文化放到大文化的范围内展开研究,进行汉绣文化的创新研究;结合设计艺术学,以把握汉绣绣品的形式美和地域性问题;结合纺织服装学,以提供汉绣物质基础(包括纺织科技基础)和文化基础;结合经济管理学,加强汉绣文化产业运作的理论对策;结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提供政策基础和社会基础;结合企业市场运作,以提供绣品交易循环及文化传播基础,并实现汉绣遗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作品图片

 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通过对武汉、荆沙、洪湖地区汉绣流派的社会学考察、文献研究、市场调研、比较分析,追踪其历史变迁,研究其文化内涵,把握其现实生存状况及面临的问题。进一步结合汉绣的衰落现象分析其深层次文化原因,探讨汉绣遗产传承与发展的价值及必要途径,为汉绣走向文化产业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为汉绣乃至中国刺绣〝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参考和借鉴。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2 通过社会考察、比较分析等方法,结合专家访谈,融合提炼观点,依据理论、方法正确,具有科学性。目前重视“俗文化”,忽视“雅文化”,课题结合姊妹绣种研究,重新考察,展开文化差异研究,提出汉绣“二元并存”现象,制定出一套科学、可行的途径,具有先进性。从文化变迁追溯汉绣历史变迁,区别于工艺美术视角判断;思考 “二元并存” 现象,区别 “俗文化”;考虑非遗多学科性,提出传承发展途径,具有独特性。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实际价值:(1)有助于认识汉绣真实面貌。“世俗性”成为汉绣发展的重要瓶颈。(2)有助于推动汉绣文化产业培养。重新认识汉绣,展示汉绣魅力,必然将汉绣培养为文化产业。现实意义:(1)有助于指导地域性传统文化传承。作为地域性传统文化,蕴含着荆楚地域文化,在弘扬地域文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有助于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文化和途径探索对传承发展汉绣有着重要现实指导意义。作品摘要: 通过对武汉、荆沙、洪湖地区不同流派汉绣遗产的田野考察、文献资料研究、市场考察、历史考察、文化考察、以及同姊妹艺术进行比较分析。在把握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汉绣目前存在二元并存现象的观点,即“雅”与“俗”二元文化并存, “汉”与“苏”二元市场并存;进一步研究了汉绣遗产传承与发展问题,首先研究了汉绣遗产的传播方式,然后提出了传播策略,旨在完成文化的统一;又提出了传承发展的必须途径,即结合文化学研究、结合设计艺术学、结合纺织服装学、结合经济管理学、结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结合企业市场运作的“六个结合原则”,进一步通过传承与发展刺绣遗产,实现最终的有效保护工作。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获奖情况: [1].作品获得第八届湖北省挑战杯特等奖,2011.6;成果的鉴定及评价意见: [1].湖北省文化厅.见附加材料;[2].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见附加材料;[3]湖北省妇女联合会妇女发展部.见附加材料;[4].湖北省群众艺术馆.见附加材料;[5].荆州市文化局.见附加材料;论文发表: [1].比较视角下汉绣生态环境刍议[C].汉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集, 2011.2;[2].汉绣市场运营中的绣品优化研究[J].纺织科技进展, 2009.6;[3].浅谈汉绣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山东纺织经济,2009.4;[4].解析慢设计及其对服装设计的影响[J].纺织科技进展, 2010.2; [5].论汴绣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纺织科技进展, 2009.3; [6].现代汴绣绣品的变迁[J].四川丝绸,2008.4; [7].论汴绣发展的文化对策[C].服饰新视界.2009.1; 项目情况: [1].项目参与:构建湖北中东部地区刺绣文化产业带的研究(编号09YJA760034).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艺术学规划项目.2009.12批准.在研;[2].项目参与:武汉地域性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与文化品牌建设研究——以汉绣为例(编号09061).武汉市社 会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2009.7批准.已完成;[3].项目负责人:汉绣的市场优化(编号002).武汉纺织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活动项目.2008.12批准.已完成;媒体相关情况: [1].(通讯员).武汉举办汉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中国纺织报[2010年6月25日];[2].(通讯员).千年汉绣,故乡仅存百余传人.楚天都市报[2010年6月7日B09版];[3].(通讯员).汉绣时装如梦似幻.长江日报[2010年1月8日27版]; 参考文献: [1].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张正明.楚文化史 [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4第3次印; [3].彭浩.楚人的纺织与服饰[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4].湖北省群艺馆.湖北民间美术探源[M].湖北美术出版社,1987; [5].叶继红.传统技艺与文化再生:对苏州镇湖绣女及刺绣活动的社会学考察[M].群言出版社,2004.12; [6].刘征.汉绣与吴氏家族[J].湖北档案,2007(10); [7].方李莉.传统手工的现代价值[J].中华手工,2004(01); [8].胡平.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复兴[J].装饰, 1999(06); [9].邱红.探寻即将消失的民间艺术——“汉绣”[J].装饰,2006.12; [10].叶云,叶依子.论汉绣的保护与传承[J].湖北社会科学,2008.9; [11].汉绣市场运营中的绣品优化[J].纺织科技进展,2009.6; [12].冯泽民.赵静.汉绣文化内涵及其传承发展[J].丝绸,2010.4; [13] 李砚祖.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性与地域性——再谈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1; 调查方式: 走访;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亲临实践;个别交谈;会议;图片、照片;书报刊物;影视资料;集体组织;自发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关于中国刺绣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四大名绣及少数民族代表绣种,湖北地区刺绣的研究相对较少。武汉市第二轻工业局1984年的《武汉手工业精英集》对汉绣近代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收集整理,并介绍针法着色构图方面的基本情况;湖北省群众艺术馆1987年的《湖北民间美术探源》对汉绣的根源进行追溯,并从艺术构思,针法技巧,应用范围,美学思想方面作了研究。2006年中南民族大学邱红在《探寻即将消逝的民间艺术—汉绣》中,从汉绣的发展历史、实用功能、审美功能、民俗传承功能,对“汉绣”传统的文化进行传承、保护和开发等方面,以期引起人们对“汉绣”中社会功能、文化内涵的关注,促进地域性民间文化研究;以上研究都是基于汉绣本身的世俗文化的研究。其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作用,但并不利于汉绣的市场化。2007年中南民族大学叶依子和叶云在《汉绣流考》中通过对汉绣的产生、发展、鼎盛等各个历史阶段的流变考查,分析了汉绣的艺术特征,揭示汉绣艺术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该研究在汉绣历史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具有理论价值。2008年叶云 和叶依子《论汉绣的保护与传承》论述了汉绣在众望所归中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但汉绣保护与传承的具体工作仍旧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传统工艺“以艺养艺”的优化发展, 是保护与传承汉绣的可行性策略;以上研究也是基于汉绣世俗文化的研究,在考察现状和发展汉绣方面,迈出了步伐。2009年武汉科技大学叶云等《汉绣的娩出与发展》研究了汉绣在荆州、汉口、洪湖发展的近代历史;武汉纺织大学郑高杰在《汉绣市场运营中的绣品优化》中介绍了汉绣绣品现状,分析了绣品的市场价值;结合汉绣文化背景和市场历程,论述了其细分市场和目标定位,以及绣品的优化调整;汉绣的研究开始从保护的理论研究转变到发展的应用理论研究。2010年武汉纺织大学冯泽民等《汉绣文化内涵及其传承发展》中介绍了绣品种类、艺术风格和工艺特色,围绕文化内涵分析,揭示了汉绣手工技艺的原貌,在此基础上,对汉绣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的可行性传承与保护模式提出了思考;该研究虽然基于汉绣世俗文化,但是开始思考汉绣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的可行性传承与保护模式。综上所述,汉绣历史文化与审美的研究多,社会考察与传承发展及文化产业少;世俗文化是主流,雅文化是端倪。

拿什么拯救你“癌症村”---一份来自淮河沿岸六个癌症高

发村水污染治理现实紧迫性的调研报告

来源: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 小类:社会

大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简介:

本作品依托两次大学生社会实践,调研历时近5年,针对淮河沿岸六个典型癌症高发村进行了详尽深入的调查,探寻淮河沿岸癌症高发与淮河水质状况的相关性,由此反映淮河水污染的现状及治理过程中的困境,揭示沿岸癌症村村民的生活现状,并提出可行性的治理建议与改善方法。

详细介绍:

九八年的“零点行动”让人们看到了淮河的污染状况,同时新闻媒体频繁报道了淮河沿岸居民癌症高发问题,这两种现象的并存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水质与癌症病发这两者之间是否有着必然的联系?减少村民患病率应当从何处入手?究竟采用何种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治理淮河水质?带着这些问题,“今日淮河”学生调研团,以大学生的独特视角和实践行动,对淮河流域癌症高发地区开展调研并撰写调查报告。此份调查报告主要关注淮河流域水污染与沿岸癌症高发病率之间的相关性问题,探究癌症村形成的原因,并由此反映淮河流域水污染现状,寻求治理措施。近5年的调查时间里,基本上证实了癌症高发病率与淮河水污染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性,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水污染问题。同时,在调研过程中,开展对淮河流域水质现状、淮河治理措施等方面的宣传活动,发起“情系淮河,关注民生”的万人签名活动,并与淮河卫士共建5个净水器,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民生、治理淮河。在综合分析调研资料的基础上,撰写调研报告,采用多种形式向社会民众宣传淮河水质及沿岸民生状况,力求引起人们的关注,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治淮队伍中来,尽快使沿岸居民摆脱癌症苦海。

作品图片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借助社会实践的平台,亲赴淮河流域对河南沈丘县为主的癌症高发村进行调研,寻求沿岸癌症高发与淮河水质状况的相关性,由此反映淮河水污染的现状和沿岸人民生存现状。由癌症问题入手关注沿岸民生,进而倡导社会关注水污染,积极采取措施,改善患病村民的生活。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2011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将淮河水利问题搬上日程。该作品与时俱进,由理论数据分析和实地考察结果两部分组成。其中理论数据均由淮河流域相关政府及相关环保组织提供,具有权威性和真实性;而实地调查结果则是暑期实践团历经四年,在取得大量真实可信的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得出的,案例具备真实性。以往的调查只是宏观上考察了淮河水质的几年的变化,但该作品的研究视角则侧重于水质与癌症死亡之间的关联,更具新颖性。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淮河沿岸癌症高发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已经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大学生结合理论数据与实地调查研究结果,用敏锐的视角研究淮河沿岸癌症高发与淮河水污染的相关性,为“环境与疾病”的课题提供了大量真实可靠地例证。并由此反映出淮河流域水质现状以及居民的生活状态,提出合理性建议。号召将“可持续”的观念运用到经济发展中。作品摘要: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淮河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然而近年,淮河沿岸居民的生活状况却令人担忧:村民常年饮用受污染的水,各种消化系统疾病频发且死亡率逐年攀升,这些疾病高发的村落分布在淮河沿岸,俨然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癌症村”。2011年颁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指明要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治理,进一步治理淮河,搞好黄河下游治理和长江中下游河势控制。在文件精神的指导下,我们对淮河的保护和治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想法。为探究淮河沿岸居民病发问题的根本原因,找出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2007年,我们组织社会实践团队奔赴淮河沿岸开展调研活动。调研团对淮河沿岸多个癌症村进行实地勘察、走访,逐渐将目光聚焦到了淮河水质问题上来。2009年8月“今日淮河”调研团再次出发,以河南省沈丘县为重点调研对象,对沿淮水质污染现状、社会经济功能、以及政府政策和相关措施等进行了深入调查。综合四年多时间的资料积累、统计分析,我们发现沿岸癌症病发率与淮河水质确实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要解决癌症村的病发问题,重点是要做好淮河水域污染的预防和治理工作,这要求政府、企业、民众从物质、技术、人力等各方面给予治淮工作全力支持。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07年调研团荣获全国“千乡万村科普环保行动”优秀小分队 2007年调研团获“省级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称号 2009年“淮河污染区地表饮用水的生物净化与村民救助”项目获康师傅水创意公益提案竞赛金奖 2010年12月 获学校“摇篮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2011年6月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特等奖 参考文献: [1]丁宗凯,等.淮河/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监管机制的公众调查研究:环境保护科学.(J)2007.33(6):97-99.[2]国务委员宋健谈淮河水污染防治:还淮河碧水清风.[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公报.(J)2005(7):26-30.[4]胡巍巍.近年来淮河干流区水质变化及原因分析: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1(1):74-77.[5]李云生,王东,张晶.淮河流域“十一五”水污染防治规划研究报告: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M)[6]刘军.淮河水污染治理政策执行评估:环境研究与监测.(J)2008.21(2):40-43.[7] 李冬燕.淮河水资源污染的原因及保护措施:科技信息.(J)2007(35):520.[8]王官勇,戴仕宝.近50年来淮河流 域水资源与水环境变化: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2008(1):75-78 [9]王科,苟克宁.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思考: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2006.26(2):165-168.向东,凌江,黄小增.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现状和几点建议:环境保护.(J)2005(6):55-56.[10]闫云侠,李柏年.淮河流域水污染及其治理:水利发展研究.(J)2005(3):17-19.调查方式:

调研团在前期依托文献调查法,之后进行实地考察。将访谈法与问卷调查相结合,与县政府、环保局开展座谈会。有选择的进行个案分析,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水质监测。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淮河流域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域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因此,“十一五”期间,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近年来,国内诸多学者开始关注淮河流域污染问题,但是将淮河污染与癌症村形成联系在一起分析的却比较少见。《淮河流域水污染及其治理》一文从淮河流域污染现状及其治理情况、淮河流域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淮河流域水污染的治理对策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生态下的淮河水污染治理探究》从污染源的探寻、淮河污染的恶果、责无旁贷的应对措施、前景展望等四个角度进行了阐述;《淮河污染治理》分为淮河污染治理历史、淮河水污染治理难点、污染治理意见三个问题进行介绍。2011年颁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做出了新的规定。文件明确指出,要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实施大江大河特别是淮河、长江和黄河中下游河水治理。以文件形式加大了对以淮河为主要对象的河流污染的关注问题。但是,目前国内关于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研究基本还局限于对淮河流域相关数据的分析,对淮河流域居民生活状况的研究明显不够。而不同单位或者学者所掌握的研究数据因为检测断面和统计方法的差异又有所不同,因此不同单位或者学者提出的治理方案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淮河污染问题与民生亟待我们去发现和探索。2005年7月,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的淮河流域水污染与癌症的相关性研究正式启动。除此之外,很少有人着眼于研究淮河沿岸癌症高病发率和淮河污染的相关性而且亲自走访癌症村获取一手资料的情况。

中国大学生创业成效与创业教育

来源:第十一届“挑战杯”国赛作品 小类:社会

大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简介:

金融危机来袭,使原本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创业型就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这些年来大学生创业成效不尽人意,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迫在眉睫。本作品选择大学生创业成效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的研究视角,运用抽样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分析,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创业成功者示范效应是促使大学生创业的首要因素;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动机是实现自我价值;实际能力是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需求旺盛而高校供给不足;市场环境和人才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最有利,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切实可行的建议。本研究能为大学生创业者、高校和政府管理部门提供借鉴和决策依据。

详细介绍: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原本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创业型就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这些年来大学生创业成效不尽人意,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迫在眉睫。本项目选择大学生创业成效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的研究视角,运用抽样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分析。作品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通过分析影响大学生选择创业的因素,揭示创业成功者示范效应是促使大学生创业的首要因素;基于个人素质对大学生创业成效影响的分析,发现实际能力是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分析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发现创业教育供需失衡,学生需求较大而高校供给不足;从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成效的影响来看,区域发展潜力是大学生创业者最关注的区位因素,市场环境和人才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最为有利;在对中美创业教育比较分析后发现,中美创业教育的授课方式区别明显,中美创业教育在实践活动的开展上差异较大,中美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系统化程度不同。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如下主要建议: 1.鉴于创业成功者对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影响作用,建议通过“找典型”和“造典型”两种途径来发挥大学生创业典范的示范效应。2.在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中将实际能力的培养列为重点,创业知识教育与创业实践训练并重。3.大力倡导和促进创业型就业,鼓励更多大学毕业生走上创业道路,减少社会就业压力。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金融危机导致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创业型就业是解决此问题的佳径,但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下。本调查旨在分析影响大学生创业成效的因素,揭示高校创业教育问题以促进大学生创业,缓解就业压力,为高校与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本报告从大学生选择创业影响因素入手,分析个人、高校、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成效的影响,又据此揭示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及问题,并进行中美创业教育对比分析,经研究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项目运用抽样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进行调查和分析,采集了大量一手数据资料及案例。选取大学生创业成效与创业教育分析相结合、大学毕业生实际创业与在校大学生创业学习分析相结合两种视角进行研究。得出以下有新意的结论,并得到查新结果的支持:创业成功者示范效应是促使大学生创业的首要因素;实际能力是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需求较大而高校供给不足;市场环境和人才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最有利。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2008年金融危机使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大学生就业应另辟蹊径,创业型就业是种很好的选择,但由于主客观种种原因,创业大学生人数不多,成效也不尽人意,近年来中央日益重视创业问题,对创业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报告通过研究创业成效与创业教育,以期促进更多大学生走上创业之路,缓解当前巨大的就业压力;分析创业成效影响因素,提高创业成功率;并帮助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加强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

作品摘要: 受金融危机影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突出。创业型就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佳径。然而,近些年来大学生创业成效不尽人意,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迫在眉睫。作品的主要内容有:通过分析影响大学生选择创业的因素,揭示大学生创业成功者示范效应是促使大学生创业的首要因素;基于个人素质对大学生创业成效的分析,发现实际能力是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分析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发现创业教育供需失衡,学生需求较大而高校供给不足;从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成效的影响来看,区域发展潜力是大学生创业者最关注的区位因素;中美创业教育比较分析发现,中美创业教育的授课方式区别明显,中美创业教育在实践活动的开展上差异较大,中美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系统化程度不同。提出如下主要建议: 1.鉴于创业成功者对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影响,建议通过“找 典型”和“造典型”两种途径来发挥大学生创业典范的示范效应。2.在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中将实际能力的培养列为重点,创业知识教育与创业实践训练并重。3.大力倡导和促进创业型就业,鼓励更多大学毕业生走上创业道路,减少社会就业压力。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获本省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拟发表论文:《大学生创业成效影响因素分析》,正在投稿审阅中; 拟发表论文:《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正在投稿审阅中。参考文献: 1.吴启运,张红,2008,《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实证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11期 2.孔伟,曹秀丽,牟岚,2008,《影响大学生创业行为因素分析》,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期 3.余瑞玲,2007,《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证研究》,硕士论文 4.田洪伟,2007,《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因素》,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期 5.张志华,2007,《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分析》,成功(教育)7期 6.汪翕萍,2004,《大学生创业》,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7.邓彦斌,2004,《大学生创业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实务全书》,中国教育出版社 8.张帆, 张帏,2003,《美国大学创业教育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中国人才8期 9.《大学生创业五条备战原则》,中国减速机网 ,2004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一)研究大学生创业与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尤其在当前金融危机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创业道路。但是,大学生创业现状却不容乐观,在创业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难题,找出和解析影响创业成效的因素,加快发展和完善创业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提高他们的创业成功率,成为亟待调查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国外创业与创业教育研究为世界瞩目,成果丰硕(1)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创业型就业” 德鲁克认为,创业型就业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是美国就业政策成功的核心。通过1965年-1984年间美国的就业结构的分析,他认为“几乎所有的就业机会都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并且几乎全都是由创业型和革新型企业创造的”。10年以来,美国经济的推动力一直在向创业型和革新型企业转移。许多年轻人都愿意创业,希望事业上成功。(2)世界大学教育正面临着由“就业型教育”向“创业型教育”转变 1998年,世界教育大会提 出,大学教育应由“就业型教育”向“创业型教育”转变。研究显示,近几年来,这种趋势日益明显,伴随着美国新经济的热潮,美国、欧洲许多国家的大学将创业教育导入人才培养体系,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活动,而且将大学生的创业与就业结合起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国内创业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研究情况(1)国内创业和创业教育相结合的研究实际调查和实证分析欠缺 大学生的创业是综合能力运用的过程,当前对大学生创业的理论研究发现:大学生创业的优势是思想解放、文化程度较高,掌握比较先进的技术等;劣势是资金缺乏、管理经验不足等。创业教育是对大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创业教育如何影响大学生创业成效,对此类创业和创业教育相结合的实际调查和实证分析欠缺。(2)我国大学借鉴美国经验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 从中国教育部创业教育试点项目、KAB创业教育中国项目以及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来看,中国高校创业教育整体规划上是与美国相似的,导致不同创业教育现状的原因就是各种项目和计划的实施情况和接纳程度上的差别。中国的创业教育才起步,大型创业教育项目都还处于试点阶段,亟待进一步普及和深入。最终,大学的创业教育和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将会深刻地影响大学教育体系和培养目标。

城市低收入人群生活幸福感的调研报告

——基于武汉市1184户低收入者入户分析

来源: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 小类:社会

大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简介:

近年来随着民生工程的推进,各级政府纷纷将提高居民幸福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另一方面低收入人群绝对数量大,其幸福与否直接影响幸福社会的建设。为此,本作品基于武汉市1184户低收入者入户调查所得数据,从居住、交通通勤、就业、公共服务设施享有等方面,通过构建测定幸福感的指标体系,分析当前低收入人群的幸福感现状。同时,利用不同的专业知识,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和建议。

详细介绍:

近几年的两会上幸福感成为热门词汇,各级政府提出幸福的口号。政府对幸福感的重视体现了我国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关注民生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同时随着我国全面进入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也逐渐突显出来,其中低收入人群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各级政府的重视。因此,关注低收入人群的幸福感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大的意义。本作品基于有关武汉市低收入人群的1184份有效问卷,运用社会学、统计学、公共管理学、城市规划等多学科的知识,分析了低收入人群在居住、交通通勤、就业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满意度,构建了幸福感的评价体系,得出以下结论:低收入人群幸福感不高,对当前生活状况的满意度低,其中住房价格高,居住环境差,就业不充分薪酬低,医疗体系不完善,中学教育滞后是制约低收入人群幸福感提高的主要因素。针对当前低收入人群的幸福感,调研组提出以下建议:创新政府保障性用房供应方式,加快旧城居住环境综合改善;优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加快轨道佳通和无缝换乘系统建设;合理布局城市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城市精神文明度。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随着民生工程的推进,幸福感在10、11年连续两年成为两会热点词汇。各级政府纷纷将提高居民幸福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而低收入 人群幸福感将直接影响全社会的幸福程度。本作品主要以问卷的形式,通过对武汉市低收入人群聚居街道进行了问卷调查,建立科学的幸福感指标体系,使幸福感的衡量与比较成为可能。同时也希望能通过本次的调研,引起更多有识之士对低收入人群幸福感的关注,更好的解决低收入人群问题。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作品运用科学的抽样调查方法获取1184份低收入人群的有效问卷,调查结果切实反映其生活状况。同时,为定量分析低收入人群幸福感,调研组构建了幸福感指标体系对低收入人群在居住、就业、交通通勤与公共服务设施方面的幸福感进行测定,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了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幸福感。另外,调研组针对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在研究方法上弥补了当前对低收入人群研究方面不全的不足,以独特的研究视角弥补定量研究体系的缺乏。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作品运用科学的调查与研究方法,以定量分析为主,充分了解当前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幸福感现状以及幸福感改善意愿,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为政府的相关机构制定政策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提高全民的幸福感。同时,本次调查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并构建了幸福感指标体系为有关低收入人群的幸福感后续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品摘要: 本作品基于武汉市1184户低收入人群入户调查所得数据,考察了武汉市低收入人群生活幸福感现状。主报告共分5部分:第一部分进行研究的基本界定,介绍了该课题的缘起、调研对象、调研目的与意义以及调研方法。第二部分从居住、交通通勤、就业、享有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对低收入人群幸福感现状进行分析,得出有关城市低收入人群幸福感基本现状及改善意愿。第三部分,通过将主观感受和客观指标的合理量化,科学的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幸福感指标评价体系,计算出武汉市低收入人群幸福指数,得出当前限制武汉市低收入人群的幸福感提高的主要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通过与其他城市相关数据的对比,提出提高武汉市低收入人群幸福感的可行建议。第四部分对上文分析结果进行了汇总,总结了近年各级政府解决低收入问题的措施及成效,分析了武汉市低收入人群整体幸福感不高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提高武汉市低收入人群整体生活幸福感的建议。结束语回顾了整个调研过程,提出了一些期望并对下一步研究作出规划。此外,作品分报告中详细全面的介绍了有关幸福感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幸福感指标体系建立过程以及居住、交通、就业、公共服务四方面与幸福感关系,作为对主报告的补充。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11年6月获湖北省第八届“挑战杯•青春在沃”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1] 王芳、陈福国.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5, 14(6): 575-576.[2] 邢占军.主观幸福感研究:对幸福的实证探索[J].理论学刊, 2002,(5): 57-60.[3] 黄亚平.城市规划与城市社会发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 周运清.中国城镇居民住房居住质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 信卫平.公平与不平:当代中国的劳动收入问题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6] 李彦昌.城市贫困与社会救助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 ED Diener subjective Well-Being—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Proposal for National Index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vol 55,NO1:34-43.[8] Costa P T,McCrac R R.Influence of Extraversion on Subjiective Well-being: Happy and Unhappy Peopl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0.38(4):668-678.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会议、图片、照片、书报刊物、统计报表。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一、国外主观幸福感相关研究概况 当前国外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处于实证性研究阶段,其研究重点是测量幸福感,探讨提高人们幸福感的方法。当前测量幸福感的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

1、直接询问结合测评量表法 Gurin、Veroff(1991)的直接询问被试是否感到快乐;Cantrir(1993)采取“自我安置等级法”:让被试自己确立最好和最坏的生活标准,然后评定自己目前生活状况所处的位置;

2、情感实验推测法 心理学家对幸福问题的关注主要是与心理健康和心理治疗有关。基于心理健康意义的主观幸福感研究认为幸福的人首先应拥有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则主要表现在人们的情感方面。因此精神疾病诊量表被应用于主观幸福感的测量中。

二、国内主观幸福感相关研究概况 我国的主观幸福感研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并且沿用了国外相关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国内心理健康层面主观幸福感研究主要针对的是一些特殊群体,如老人、大学生和少儿群体。与健康有关的生活质量方面的研究则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者们主要利用已有的生活质量量表编制了适合中国的生活质量量表。陆洛(1998)编制了《中国人幸福感量表》(CHD),其包括自尊的满足、家庭与朋友等人际关系的和谐、对金钱的追求、工作上的成就、对生活的乐天知命、活得比旁人好、自我的控制和理想的实现、短暂的快乐、对健康的需求9 个方面内容。

三、现有相关研究的趋势与不足 纵观国内外有关主观幸福感,特别是针对特殊人群幸福感的相关研究显示出:从描述到解释;从外在因素到内在因素到二者结合;测量方法多样化;研究本土化以及研究跨文化等五个趋势。同时,相关研究特别是我国国内研究在下列方面仍存在着不足:

1、我国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大量是应用国外的理论和研究工具,并没有完整地揭示我国主观幸福感的文化普遍性和特殊性。

2、相关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大多数并没有特定化的研究对象,使得得出的相关结论相当空泛并不能具体为提高某一类人群的幸福感提供详尽有效的方法。

3、今后主观幸福感研究的中国化值得重视,结合我国情况建构符合我国实际的主观幸福感理论,编制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工具,在研究中体现我国文化的特殊性。

“落霞”与“孤鹜”齐飞

来源: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小类:社会

大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简介: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传世绝句,句中孤弱的老鹜与壮阔的落霞齐飞在长江之上,遨游于天际之中,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完美的暮江秋色图。行文中“落霞”或比城区之建设,“孤鹜”或比“城中村”之发展,“齐飞”即是“城乡一体化”。借此绝句,展现城区与“城中村”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的美好愿景。

详细介绍: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中村问题日益加剧,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发展。虽然目前对城中村问题的研究日趋成熟,但多是立足于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学科,鲜有从城乡规划方向的探讨。本作品结合实地调研得到的一手资料,运用PEST分析法,从城乡规划的角度,以宜昌市三个典型城中村为研究对象,探析城乡规划与城中村改造相关问题之间各因素的相互制约与协调作用,将城中村建设管理体制与城市建设相结合,进而提出了解决宜昌市城中村改造问题的可行性方案。作品运用了先进的研究方法,发展了新的研究方向,取得了具有创新性的成果。内容包括宜昌市城中村问题调查报告、学术论文、调查问卷、访谈问卷以及相应的规划改造设计方案,成果由地域性到普遍性明显,可运用性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品图片

 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撰写目的:深入剖析宜昌市“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建议方案,为宜昌市“城中村”改造提出参考意见。基本思路:本调查报告以宜昌市三个典型的城中村为例,采用调研、访谈、走访、问卷、文献等方法找出宜昌市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试图从城乡规划的角度,分析这些问题形成的机理,从而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以此促进宜昌市城乡一体化,创建和谐美好的宜昌城市家园。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 1 研读论文70余篇,充实理论基础; 2 实地调研,了解实际情况; 3 科学分析,探究核心问题 对得到的数据进行了科学的处理与分析,并对宜昌市“城中村”问题进行PEST分析。先进性: 1 采用两步调研法进行实地调研; 2 针对典型的城中村设计了具有专业特色的规划方案。独特之处: 从城乡规划角度进行剖析城中村问题,从这个角度分析城中村问题全国鲜有。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品以城乡规划为切入点,以宜昌市三个典型城中村为研究对象,探讨城中村改造的可行性模式。在相关理论和政策分析的基础上,探析城乡规划与城中村改造相关问题之间各因素的相互制约与协调作用,并通过对我国成功改造的城中村的相关案例与宜昌市城中村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宜城市空间协调与发展的规划改造意见,从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作品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的土地利用日益紧张。而作为正在快速发展的山地城市——宜昌市,合理地规划改造城中村既是“十二五”规划精神的体现,更是宜昌市自身健康持续发展的必需。本调查报告以城乡规划为切入点,以宜昌市三个典型城中村为研究对象,在相关调研和全面剖析的基础上,探析城乡规划与城中村改造相关问题之间各因素的相互制 约与协调作用, 将城中村建设管理体制与城市建设相结合,进而提出解决宜昌市城中村改造问题的可行性方案,以此促进宜昌市城乡一体化,创造和谐美好的宜昌城市家园。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发表论文情况: 2010年11月10日在国资委主管国家级期刊《城市建设》上发表论文两篇:《宜昌市城中村问题浅析》《浅谈新农村建设中规划的协调策略》。获奖情况: 2010年10月28日在团省委举办的湖北省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2010年湖北省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和“2010年湖北省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2010年10月28日作品《“落霞”与“孤鹜”齐飞》被评为第二届湖北高校“新农村 新希望”主题实践征文活动调查报告类一等奖;论文《浅析新农村规划的制约因素》被评为第二届湖北高校“新农村 新希望”主题实践征文活动论文类三等奖。参考文献: [1] 李和平、李浩.《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方法》[J].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2] 孟陶然.论城市化进程中的科学发展观[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6,(11).[3] 朱金坤.以城中村改造为突破口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J].杭州通讯, 2006,(05).[4] 吴建中.浅议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造措施[J].山西建筑, 2007,(15).[5] 莫艳清.城市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综述[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6] 《东山村2009工作总结》[J].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影视资料 ■文件 ■集体组织 □自发□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1)城市边缘地带 德国地理学家舒伯特•路易斯在1936年最早提出“城乡结合部”这一概念。由于城市与周边乡村在地域上相毗邻,因此,城市中生产要素的向外扩散,就是向广大农村地区的扩散,于是,产生了一种新的地域单元——城乡结合部,又称为“城乡边缘地带”。2)城市更新理论 城市更新是一种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各国开始的对不良住宅区地改造,随后扩展至对城市其他功能地区地改造,并将其重点落在城市中土地使用功能需要转换的地区。3)城市蔓延 城市蔓延产生于20世纪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自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面对城市蔓延问题,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 要在传统的分区土地利用制度框架之外,派生出州之间,州及州以下次区域成长管理及地方土地利用规划等制度安排来解决城市蔓延问题。4)都市村庄 都市村庄的概念于80年代末期在英国正式被都市村庄小组(UVG)创立。它提到的都市形式为:中等密度发展;混杂的用途分区制度;便利的公共交通。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严格的来说,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城中村改造是从改革开放后才开始的,按照王永华在《我国大中城市城中村改造研究》一文中的分法,将我国对城中村问题研究现状分为三个阶段: 1)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前期——初步涉及阶段 这一时期城中村现象刚刚萌芽,问题不是特别突出,但少数学者还是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发现在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一群特殊的群体——亦工亦农群体,并总结出这类群体的工农身份双重性,劳动性质季节性和生活地点流动性等特点。2)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初步认知阶段 这一时期伴随我国土地制度改革,城市土地实行有偿使用制度使得我国城市土地市场逐步形成,城市通过征地快速向外围扩张,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被包围在城市之中,引起了一些学者关注。3)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百花争鸣阶段 这一时期,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更加快速,城中村现象更加明显,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投身到城中村和城中村问题的研究中来。各种各样的学术理论被提了出来,真可谓是百花争鸣。

公益牵手创业的探索—— 一种新型社会组织:

社会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报告

来源: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小类:社会

大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简介:

社会企业是以社会公益为目标,运用商业手段提供可盈利服务,以实现公益事业持续发展的新型公益组织。近年来民生问题愈加突出,社会对公益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而传统公益组织发展面临困境,社会企业应运而生。作品从创业者、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等角度进行调查,并从社会、政策、个体三个维度探究其影响因素,发现社会企业无成熟运营模式,自我造血能力不足。作品立意新,视角独特,有前瞻性,可为社会企业和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详细介绍:

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又称公益创业型(或社会创业型)企业,是一种以公益性社会服务为主要目标,运用商业化手段提供具有一定盈利性的社会服务,以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体现社会创新理念的新型社会组织形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政府对传统非营利组织的资助经费逐年减少,而人们对非营利组织的需求却有增无减,发达国家逐渐兴起了一股社会企业的浪潮。近十年中国也开始萌生出一批创造性地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社会服务的新型公益性社会组织——社会企业(或准社会企业)。本作品从社会企业从业者、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等新的角度对社会企业进行实证调查分析,并从社会、政策和个体三个维度探究其发展影响因素,最终得出:当前国内社会企业自我造血能力不足;最不利因素是缺乏成熟运营模式等新结论。本作品立意新颖,视角独特,力求探究当前公益领域的新现象和新规律,具有前瞻性,对社会企业和相关决策部门具有重要参考和借鉴意义。

作品图片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为引起公众对社会企业的关注、调动其公益参与意识,提高社会企业的公信力;并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参考借鉴,促进社会企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公益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实施了本项调查。作品通过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社会企业的基本情况、公益目标与经营成效、资金来源及用途,总结其创立与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接着从社会、政策、个体三个维度探究社会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得出结论并针对性地为社会企业及相关决策部门提出建议。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 ①调查范围广泛,客观性强:调查涉及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的社会企业;②研究方法科学:定性与定量、实证与规范相结合并运用频率统计、交互分析等方法先进性: ①选题具有前瞻性: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尤其实证研究十分匮乏;②结论有新意:社会企业无成熟运营模式,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独特之处:从创业者、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等角度进行调查,并从社会、政策和个体三个维度探究其影响因素,分析视角独特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揭示当前社会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究其发展的影响因素,为政府相关决策部门和社会企业提供参考借鉴 2.通过对社会企业的调查分析,引起更多人关注和支持社会企业,扩大社会企业的影响力 3.推进社会企业的研究进程,为公益创业教育培训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参考 4.引导公益创业实践更好更快发展,推动公益事业不断进步,进而促进重大民生问题的解决 作品摘要: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诸如残障、老龄化、环境恶化、贫富差距拉大等许多社会问题显现出来。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又提出促进新型社会组织的发展,加强社会建设。在解决民生问题的需求日益强烈的情况下,社会企业应运而生。社会企业是将商业模式应用到公益事业的新型社会组织,以社会使命为目标,以商业运营为手段,创新高效解决社会问题。为促进公众对社会企业 的关注,调动公众公益参与意识;给社会企业提供参考资料和经验借鉴,进而推动公益事业发展;同时为政府促进社会企业的发展进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依据,我们实施了本项调查。本作品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社会企业融资困难,自我造血能力不足;公益创业人才缺乏;公益创业教育与培训总体发展落后、机会少、水平低的结论。同时,从社会、政策、个体三个维度分析社会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发现:社会企业发展的有利因素主要有社会需求强烈、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缺乏资金等资源,公众认识不足;注册难,法律法规不完善,政府支持不足;公益创业者个人素质不高,创业团队不够优秀,缺乏创新的运营模式是重要不利因素。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本作品获得华中科技大学第三届“求是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1] [美]伯恩斯坦,《如何改变世界:社会企业家与新思想的威力》,吴士宏译,新星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2] [英]查尔斯.里德比特,《社会企业家的崛起》,环球协力社编译,2006年9月,北京,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 [3] [孟]穆罕默德•尤努斯,《新的企业模式:创造没有贫困的世界》,鲍小佳译,中信出版社,2008年10月 [4] 蔡凌萍《新的企业模式——社会企业初探》,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3月 [5] 林海,彭劲松,严中华《广东省社会企业发展策略研究》,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2010年09期 [6] 王漫天,任荣明,《公益创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36卷 调查方式: 问卷、人员介绍、个别交谈、图片和照片、书报刊物、统计报表、文件、集体组织、自发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目前,对社会企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创业过程模型、环境等方面,总体来说多为理论上的概念性分析,实证分析欠缺。

(一)关于社会企业的概念研究 Peredo和McLean(2006)将社会创业分为社会性和创业性两个方面;Dees(1998)则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界定社会创业:社会创业是一项持续产生社会价值的事;通过不断发掘新机会来达到社会目的;持续的创新、适应和学习过程;不受当前资源稀缺限制的大胆行动。南开大学王仕鑫、廖云贵(2004)认为社会创业者具有以下基本内涵:肩负社会使命,以创造和维护社会价值为驱动因素;识别和不懈追求能够服务于社会使命的机会;进行持续创新、不断适应和学习;行为不受当前 所掌握资源的限制;体现对所服务人群或社区以及资源提供者高度负责的态度。

(二)社会创业过程模型研究 Dees等(2002)认为,社会创业是一个包括过渡、变革和稳定三个阶段的过程,由此提出了社会创业三阶段过程模型; Sharir和Lerner(2006)开发了一个社会创业过程影响因素模型。该模型认为,新创社会事业一般要经历机会识别、发现、探索与开发等阶段,社会创业者个人、组织、环境和流程等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创业过程。韩雪等(2009)认为影响公益创业的因素有:创业者的个人素质、外部经济和技术支持、国家的政策法规支持、公众认可度、新利益相关者的关注和投入、志愿者的加入与受助者的参与、公益企业家的带动作用等。

(三)公益创业环境研究公益创业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的支撑,有利的环境条件是一个非常的重要因素。Sharir和Lerner(2006)清晰地勾勒了社会创业成功的八个关键因素:(1)社会创业者的社会网络;(2)献身社会创业的精神;(3)资本积累基础;(4)公众接受创业理念的程度;(5)创业团队的构成,包括志愿者和雇员的比例;(6)与公共部门和非营利部门的长期合作关系;(7)经得起市场考验的服务能力;(8)社会创业者的管理经验。其中,社会创业者的社会网络和献身社会创业的精神是社会创业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李志辉,黄少建(2007)在香港、西班牙、英国社会企业的比较中指出了六个影响公益创业的关键性因素:(1)法律和行政环境;(2)特定架构以管理社会企业;(3)融资问题;(4)业务支持;(5)公众对社会企业认识;(6)业务支持。

公平与效益的博弈—关于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调

查与反思

来源: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 小类:教育

大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简介:

以提高教育效益和质量的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政策,自始至终都是公众颇为关注的热点问题。10年以来,撤点并校作为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一直延续,引起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公平和效益的角度,通过调研分析,揭示如何处理教育公平与效益的关系,并探讨当前教育政策中的前瞻性和持续性问题,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详细介绍: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之后,各地政府纷纷制定本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规划,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随之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广泛展开。然而,随着《南方农村报》2009年4月1日刊登的《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八年之痛》指出撤点并校“上学难、废校空置、学生辍学增多、城乡教育差距拉大”等负面影响,2010年12月27日湖南衡南县松江镇14名农村小学生在乘坐三轮车上学途中丧命,撤点并校引起了社会的更大关注。如何正确落实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益的关系”,“ 着力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是一个非常现实而重大的课题。课题组历时两年,以公平和效益为着力点,以中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比较好的湖南省和河南省为例,采取抽样调查法,通过对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娄底市娄星区、涟源市、张家界市桑植县、衡阳市衡南县和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三门峡市卢氏县等相关农村中小学进行实地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1600份,其中包括学生卷、家长卷、教师卷、教育行政管理者卷,回收有效问卷1432份,有效率为89.5%,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处理,为有关撤点并校的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作品图片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 在探究促进教育的公平的基础上提高教育改革的效益,更好的推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本思路 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取数据。对数据分析处理,围绕撤点并校的效益性和公平性,建立理论模型。探讨当前教育政策中的前瞻性和持续性问题,并就撤点并校所引发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课题的科学性在于实地调研,深入了解调研地区撤点并校实施情况和撤并的现状,通过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先进性在于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把握学术前沿,并以公平和效益为分析视点,建立理论模型,揭示如何公平与效益的关系。独特之处是课题组的同学均来自农村地区,在成长过程和求学经历中,见证了撤点并校的发展,对撤点并校有切身感受。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实际应用价值 有利于深化对教育公平性的认识,推进农村基础教育向着兼顾公平和效益的方向发展。现实指导意义 有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关注和加强城镇弱势群体义务教育,促进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相关问题的科学解决,在此过程中通过反思总结,能提高教育政策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作品摘要: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随之在全国范围内大 规模广泛展开。然而,随着《南方农村报》2009年4月1日刊登《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八年之痛》,指出撤点并校造成“上学难、废校空置、学生辍学增多、城乡教育差距拉大”,2010年12月27日湖南衡南县松江镇14名农村小学生在乘坐三轮车上学途中丧命,撤点并校引起了社会的更大关注。如何正确落实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益的关系”,“ 着力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是一个非常现实而重大的课题。课题组历时两年,以公平和效益为着力点,以中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比较好的湖南省和河南省为例,采取抽样调查法,对相关农村中小学进行实地调研,建立理论模型,对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政策进行剖析和反思,揭示如何处理教育公平与效益的关系,探讨当前教育政策中的前瞻性和持续性问题,以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10年10月份被确定为学校第四期“质量工程”重点课题,已获重点资助。获学校第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同时晋级省级决赛。2011年5月参加第九届“挑战杯”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被组委会授予省级一等奖。

参考文献: [1] 罗银利,《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及其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5月.[2] 孙霄兵、孟庆瑜,《教育的公正与利益:中外教育经济政策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3] 范丽平、李祥云,《国外义务教育财政制度研究综述》[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0期.[4]《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八年之痛》[N],南方网(广州),2009-04-02.[5] 万明钢,《以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的名义—我国农村“撤点并校”带来的隐忧》[J],《教育科学研究》,2009年第10期.[6] 杨兰,《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政策回顾与反思》[J],《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0)》,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版.[7] 杨东平,教育蓝皮书《2006年:中国教育的转型与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2月.[8] 斯琴,《呼和浩特市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现状调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2月.[9] 郭清扬,《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与理论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论文,2008年4月 [10] 廖英丽,《美国中小学合校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5月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影视资料 ■文件 ■集体组织 ■自发 ■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截至2009年,在知网CNKI数据库中,以撤点并校和中小学布局调整为主题的论文共计约687篇,其中博士论文约2篇,硕士论文约60篇,期刊论文约625篇。其中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郭清扬博士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中小学存在着数量多、规模小、办学分散的问题,而且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在“普九”过程中,许多地方为了尽快提高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实行了“村村办小学,乡乡办初中”的办学策略,更加剧了学校布局的不合理。鉴此,上世纪90年代末,各地开始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经过几年的实践,人们最关注的问题是合理布局是否得以实现。”经过调查分析,他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应该说是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合理布局的目标,其具体表现就是: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农村学校的规模效益,促进了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得到了有关各方的充分肯定。” 斯琴通过对呼和浩特市撤点并校的现状进行分析,她认为:“撤点并校具有很大优势,但也带来一些附加问题。其优点为:大力推动了呼市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效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有利于实现规模办学,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缺点为:地方财政投入压力加大;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部分学校在资产处理上存在巨大浪费现象;教师队伍结构失调;学校管理难度增大;农村学校寄宿制不完善;农民负担加重;服务半径太大,部分学生出现晚上学、辍学等现象;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一些农村出现文化空白和劳动缺失现象等。” 米海燕认为:“经过撤点并校,农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提高,自信心增强,交流合作增多,英语学习得到质的发展。” 吉芸认为:“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地方政府缺乏对本地实际情况的了解,实行“一刀切”的合并方式,引发了诸如学生上学难、班级规模大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寄宿制学校建设落后、农民负担加重等一系列的难题。这些难题不解决,不但会影响“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效果,甚至还会导致农村教育水平的下降,出现历史的倒退。”根据她的研究,认为我国应该借鉴美国,“当下我国的“撤点并校”与美国在20世纪的农村学校合并运动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在思考和研究我国农村学校合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时,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逐步完善我们的农村学校合并之路。”

起飞在大学校园:你准备好了吗?--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研究

来源: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 小类:教育

大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简介:

如何让大学新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已成为大学教育管理和整个社会需要面对的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以探索性研究为先导,以验证性研究为支撑,以组织新成员社会适应理论为依据,采用跟踪调查的方法,考察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和行为表现的因素。

详细介绍:

如何让大学新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使其在新环境中形成健康的心理,获得满意的表现,已成为大学教育管理和整个社会需要面对的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以探索性研究为先导,以验证性研究为支撑,采用跟踪调查的方法,考察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和行为表现的因素。研究表明,组织成员社会化适应模型可被用于检测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状况。具体而言,新生的入学适应水平(自我效能、社会接受、角色清晰)能够有效预测一般生活满意度、抑郁、学术表现和社会活动表现;新生的个人主动性(信息寻求、反馈寻求、关系建立、积极框架)能够有效预测其入学适应水平。以此为基础,研究者从高校与学生互动的原理出发,结合大学校园实际和高等教育经验,提出了帮助大学新生提高入学适应水平,助力新生起飞的对策建议。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研究以探索性研究为先导,以验证性研究为支撑,采用跟踪调查的方法,考察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和行为表现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组织新成员社会适应模型可被用于检测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状况。具体而言,新生的入学适应水平对其生活满意度、抑郁、学术表现和社会活动表现有重要影响;新生的个人主动性能够有效预测其入学适应水平。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30 本研究具有以下理论贡献:首先,研究证明组织新成员社会适应模型在大学校园情境中同样具有预测力,扩大了该模型的适用范围;其次,和以往多将新生作为被动个体的研究方法不同,本研究将新生作为积极的个体,着重考察新生个人通过自身努力来增进适应,从而增强心理健康和行为表现的机制;再者,以往的研究更多关注整体环境或者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而本研究则提供了从组织层面出发来研究新生适应的全新视角。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富有以下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首先,研究充分揭示了在我国高校情境下,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和在校表现与其入学适应性过程之间的作用关系及其内在机制,为系统化、有针对性地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奠定了基础。再者,研究还从新生入学适应模型和高校与学生互动的原理出发,结合我国大学校园实际和国内外高等教育经验,提出了帮助大学新生提高入学适应,助力新生起飞的系统建议。作品摘要: 如何让大学新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使其在新环境中形成健康的心理,获得满意的表现,已成为大学教育管理和整个社会需要面对的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以探索性研究为先导,以验证性研究为支撑,采用跟踪调查的方法,考察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和行为表现的因素。研究表明,组织成员社会化适应模型可被用于检测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状况。具体而言,新生的入学适应水平(自我效能、社会接受、角色清晰)对其一般生活满意度、抑郁、学术表现和社会活动表现有重要影响;新生的个人主动性(信息寻求、反馈寻求、关系建立、积极框架)能够有效预测其入学适应水平。以此为基础,研究者从高校与学生互动的原理出发,结合大学校园实际和高等教育经验,提出了帮助大学新生提高入学适应水平,助力新生起飞的对策建议。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作品获第六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教育类特等奖 作品获北京大学第十八届“挑战杯”系列赛事跨学科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探索性研究部分即将发表:李宜轩, 陈琨, 姚翔 & 王奕.(2011).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状况研究——组织新成员社会适应理论的校园探索.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审稿已通过.参考文献: 核心参考文献:: [1] Ashford, S.J.& Black J.S.(1996).Proactivity during organizational entry: the role of desire for control.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 199-214.[2] Bauer, T.N., Bodner, T., Erdogan, B., Truxillo, D.M.& Trucker, J.S.(2007).Newcomer adjustment during

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antecedents, outcomes, and methods.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3, 707-721.[3] Feldman, D.C.(1981).The mutiple socialization of organizational members.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6, 309-318.[4] Fisher, C.D.(1986).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an integrative review.Research in 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4, 101-145.[5] Saks, A.M.& Ashforth, B.E.(1997).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making sense of the past and present as a prologue for the future.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51, 234-279.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个别交谈,书报刊物。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大学新生入学适应已逐渐成为研究与管理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如何帮助新一代大学新生克服“新生综合征”,使他们的大学生活能够顺利起飞,毕业后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不仅是各所高校的工作重点,更是高等教育业乃至整个民族和国家的期冀所在。以往对该领域的研究明显地囿于三大问题:其一,将新生适应笼统地看作一个变量或单独抽出一个维度加以考量,缺乏对影响新生心理健康和在校表现的内在机制的细致探究,难以为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管理提供理论支撑。例如,有研究表明,大学新生的学业自我效能与他们的健康水平和学业成就正相关(Chemers & Garcia, 2001);角色适应性好的大学新生心理更健康(司秀玲, 2008)。以上研究仅关注新生适应的某个特殊维度,缺乏对新生适应多个维度的综合考量。其二,将新生入学教育看作是一个高校单向地作用于新生、使后者社会化的过程,忽视了新生个人的主动性、新生与高校之间的互动,导致新生入学教育普遍反馈效果不佳。例如,有研究仅从高校维度出发,来探索最佳的新生入学教育模式(贾咏梅, 2006)。其三,仅注重考察年龄阶段不同导致的变化对个人发展的影响,而较少研究大学这样一个特殊的组织机构对大学新生发展产生的影响(Aldwin, Yancura & Boeninger, 2010),从而难以说明大学在新生适应过程中应该扮演的角色。相对而言,工业组织关于新成员适应的研究更加具有指导和借鉴价值。在工业组织心理学中,已经开发出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衡量适应水平的指标,并以此为基础建构出了组织新成员社会适应模型(Bauer, Bodner, Erdogan, Truxillo & Trucker, 2007)。并且,该领域的研究还十分注重组织这一特殊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以及个体在适应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有鉴于此,本研究首次将组织成员社会化适应模型引入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研究,着力探究新生适应的内在机制,关注新生个人主动性对适应水平的影响,以期实现新生入学适应教育的有的放矢。

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心理的深层探析

--基于湖北省26所高校的调查

来源: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小类:教育

大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简介:

本作品循着理论演绎—现象描述—问题分析—方案形成的基本思路,对网络政治信息、大学生的特点及政治心理内涵进行了科学把握,并选取湖北省有代表性的26所高校为样本,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较为全面地了解了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政治心理现状,深入分析其基本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从大学生群体自身、校园、网络载体及社会整体环境等角度优化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对策措施。

详细介绍:

作为政治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政治心理关乎政治稳定、政治合法性问题。网络时代下,大学生群体基于自身的特殊性,其政治心理更易受到网络中各种政治信息的影响,这就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实践中正面临着“价值空转”的难题。但目前,从网络视角分析大学生政治心理的研究还鲜有论及。本作品循着理论演绎——现象描述——问题分析——方案形成的基本思路,对网络政治信息、大学生的特点及政治心理内涵进行了科学把握,并选取湖北省有代表性的26所高校为样本,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较为全面地了解了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政治心理现状,深入分析其基本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从大学生群体自身、校园、网络载体及社会整体环境等角度优化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对策措施。本作品视角新颖、方法科学、样本齐全、内容翔实、对策得当,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新颖性、前瞻性、现实性和应用价值。

作品图片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本调研比较全面地了解了网络时代大学生群体的政治心理状况及其基本原因,求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空转”的实践难题,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资料和建议。思路:本调研报告循着理论演绎—现象描述—问题分析—方案形成的思路展开。选取湖北省26所高校为样本,在对样本进行较为全面地把握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对策措施。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作品视角新颖、方法科学、样本齐全、内容翔实、对策得当,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新颖性、前瞻性和现实性。以往对政治心理的研究,或是从纯理论层面来探讨;或是结合大学生的政治观来探讨,将政治心理与大学生结合起来分析的少之又少,本调查以社会调查的方式具体从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情和政治意志层次来分析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政治心理具有创新性,同时从大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来探求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心理的现状,更具真实性与说服力。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从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志三个层面揭示出当前大学生政治心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大学生政治心理与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空转”的相关性建议。其次,本作品对把握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动态变化状况,提供了重要数据参考,同时积极响应中央16号文件及2010年7月份的全国教育工作大会的精神,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革新作了具体的探索和尝试。

作品摘要: 网络中的政治信息复杂难辨、良莠不齐,且极易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处于不稳定阶段的大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和思想冲击。而大学生群体本身具有的叛逆性等特点,使其极易不自觉地受到来自网络中的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这对大学生自身的政治心理的塑造和形成以及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仰都会起到极大的消极作用。为探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作用于大学生政治心理的途径,本团队从知、情、意三个方面对网络时代下湖北省26所高校大学生的政治心理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作了定

性与定量分析。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政治心理总体上比较理性,具备相对全面准确的政治认知、积极向上的政治情感和坚定合理的政治意志。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政治的关注度不够,同时,政治认知中事实认知呈现片面性,价值认知呈现不稳定性;部分大学生对国家、社会和领导人的批评与认同并存、热爱中夹杂着淡漠;大学生总体政治意志相对很强,但具有偏向性且从众程度比较严重。在数据调查及访谈显示的现状基础上作了深入的原因分析,从大学生群体自身、校园环境、网络载体环境及社会整体环境等角度,提出了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空转”、优化大学生政治心理的相关措施。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本调研团队获2010年湖北省大中专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

2、获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等奖

3、获2011年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湖北大学校内竞赛一等奖

4、本报告主体内容发表在湖北大学《政教人》思想交流性报刊上。

参考文献:

1、王玄武:《政治观教育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6

2、中发[2004]1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3、刘波亚:网络文化下对大学生政治观的影响,《贵族民族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

4、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5、凡奇,李静,王力尘:《网络政治动员方式与途径的控索和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9

6、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

7、徐云峰:《网络伦理》,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8、朱永新,袁振国:《政治心理学》,知识出版社 1990.10

9、刘松阳,刘锋:《政治心理学》,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1

10、陈阳:《全球传播》,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11、(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布兰特•斯考克罗夫特:《大博弈:全球政治觉醒对美国的挑战:conversations on the future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新华出版社 2009

12、徐大建:《人生美德:当代大学生荣辱观之理论思考陶国富》,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6

13、郝英杰 马海红 赵治: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实务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12月下

1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15、《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全文)

http:// visit on 2010-07-16

17、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访谈+文献调查+观察法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综观当前的理论研究成果,对“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心理”的研究还鲜有论及,这一课题应属全新的课题。但学界对政治心理、特定时代的大学生的群体特征、网络政治环境等,也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理论研究并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理论成果。但由于视角相对宏观,而使得内容显得比较宽泛。政治心理学,在中国大陆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关于政治心理学的研究工作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而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对大学生政治心理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主要是对西方政治心理学著作的翻译。最具代表性的是,胡杰于1987年将威廉•斯通的《政治心理学》一书翻译成中文,国人首次对政治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90年代初,虽然关于政治心理学的教材编写和教学工作开始展开,但却只是停留在对西方政治心理学知识的归纳总结和介绍。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才开始政治心理学实质意义上的研究工作,关于特定群体的政治心理的探究也是从90年代开始的。从整体上说,这些研究根据不同群体的特征,着重分析了所研究群体的政治心理的特征、作用、特点等。如张国清的《青年政治心理探索》,着重阐述了青年政治心理学的作用、特点及青年政治心理的基本特征、政治行为等。21世纪以来,结合时代背景对政治心理学进行的研究逐渐出现,并呈现出时代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以大学生为对象的研究也开始出现。如王晓燕的《成长中的政治人:角色社会化与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变迁》。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主题和重点突显,分别对政治观、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人格的等进行研究,出现了一些较有思想深度的学术成果,具体论文有刘江等人的《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进程中的矛盾冲突一起解决》,张树辉《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探析》等。但是,这些研究的历史都还比较短暂,而且在网络时代背景下,通过文献研究、社会实践的方法对大学生政治心理进行微观分析的研究成果却并不多见,至于以大学生的身份研究大学生自身群体的成果则更是少之又少了。有学者从大学生的网络心理的角度来探究,如秦贇等的《论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但相关文章主要研究方向在于广义的大学生心理层面,而对于具体的政治心理研究不多。只有张健的《论网络政治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等,从政治心理的政治观这一方向做了有关探索,但其研究仍不成系统。从这些方面看,本作品应该是具有一定开拓性意义的,但同时所提出的挑战也是巨大的。

城市拆迁背景下和谐党群关系的构建——来自河北省邢台市顺德

南路拆迁情况的调研报告

来源: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 小类:哲学

大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简介:

这篇调查报告以河北省邢台市顺德南路拆迁情况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从如何构建和谐党群关系角度出发,分析了在拆迁过程中出现党群关系不和谐的现象,寻找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总结相关经验,提出对策,对如何在拆迁工作中构建和谐党群关系进行了探究。

详细介绍:

这篇调查报告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介绍顺德南路拆迁基本情况及存在的党群关系和谐的积极因素。第二个部分总结出在拆迁中党群关系不和谐的突出表现,分别为党群互不信任、党群矛盾复杂化以及党群沟通的不畅通,并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第三个部分指出拆迁中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意义与对策。之所以要注重在拆迁中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是人民利益所在,党的形象所依,社会稳定所需,并从拆迁工作的前期、中期、后期三个时间段提出相关对策。最后指出和谐拆迁的真谛,在于是否真正得到广大拆迁户的理解和支持,而要得到广大拆迁户的理解和支持就必须充分地发动他们、依靠他们和尊重他们。

作品图片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作品撰写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指出在拆迁工作中存在党群关系不和谐的问题,应该注意。二是找出拆迁中党群关系不和谐的表现及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三是提出解决党群关系不和谐的措施,为解决相似问题提供借鉴与启示。本作品的基本思路是从河北省邢台市顺德路南延工程的调查开始写,从掌握的实际情况跟材料中总结突出问题,实事求是分析原因进而找出积极有效的对策。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作品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地的多种形式的调查研究,体现资料的真实性。二是作者在调查与写作过程中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本作品的先进性在于:所研究的问题是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同时在分析此问题时把先进的和谐社会理论同调研情况紧密结合起来。本作品的独特性首先体现在选取案例的特殊,从个性中寻求共性;其次就是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特殊,这个作品从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角度出发来探索拆迁问题,视角新颖独特。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作品的实际应用价值在于指出了拆迁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同时根据拆迁工作的不同阶段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本作品的现实意义在于看到隐藏拆迁问题中被拆迁人与政府冲突的背后是以构建和谐党群关系为实质的。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是为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与群众的关系方面,对党建理论发展、党的相关政策、路线、方针的制定提供经验。作品摘要: 拆迁是近几年社会热门话题,在拆迁改造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出现的党群关系不和谐,矛盾激化乃至引起冲突的事件也屡见不鲜。虽然各地拆迁情况各有其特点,但是个性中蕴藏着共性。本文以河北省邢台市顺德南路拆迁情况为例,从如何构建和谐党群关系角度出发,通过实地调研,分析了调研地拆迁中存在的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积极因素,指出了在拆迁过程中出现党群关系不和谐的现象,寻找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总结相关经验,这是因为在迁拆过程中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根据拆迁工作的阶段及任务的不同提出一些对策,对如何在拆迁工作中构建和谐党群关系进行了探究。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38 论文《在拆迁工作中构建和谐党群关系》发表于《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季刊)第五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第四届广西民族大学“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比赛一等奖 第五届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论文大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1、河北省政府《河北省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基本目标》

2、邢台市桥东区政府《拆迁估价标准及说明》

3、邢台市桥东区政府《拆迁补偿安置实施方案》

4、《邢台市拘留所解除拘留证明书》邢市拘字(2010)189号

5、国办法(2004)46号文件《关于控制拆迁规范严格拆迁管理的通知》

6、国土资源部第11号令《招拍挂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

7、邢台市桥东区政府《关于顺德路贯通工程涉拆居民的安置意见》 调查方式:

走访调查、问卷调查、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亲临实践、图片照片等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拆迁问题如今成为政府与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尤其是2009年以来,拆迁条例的修订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学科归类上说,对于拆迁问题不同的研究者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多个角度开展讨论。从其研究的视角而言又可以将拆迁问题分为两大类:即静态的制度分析与动态的互动分析。

一、研究视觉的不同 第一,结构分析角度。这属于静态分析,关注的是征地拆迁问题背后的制度性因素。比如政府滥用征地权、征用补偿范围窄、补偿标准低、征地程序不民主等。主要可以归为三个问题的研究:⑴土地产权缺陷与不完整补偿问题。比如沈关宝,王慧博的《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等。⑵征地拆迁与公共利益界定问题。比如彭小兵的《城市拆迁的制度性问题及政策设计》。⑶征地拆迁具体制度问题。例如雷綯的《城市拆迁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调整》和杜国明,杨建广的《我国征地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第二,互动分析角度,可以具体体现在两个个方面:⑴博弈论分析,就是一种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竞争主体关系的理论。比如冯玉军的《权力、权利和利益的博弈——我国当前城市房屋拆迁问题的法律与经济分析》。⑵社会行为分析,即对征地拆迁的过程与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研究范式。比如施芸卿的《机会空间的营造——以B市被拆迁居民集团行政诉讼为例》。

二、研究领域的不同 第一,社会学,多设计社会保障跟社会工作两个方面。如《从社会学视角析拆迁户利益集团的形成困境》、《弱者反抗的逻辑——对拆迁过程的社会学反思》等。第二,政治学,多涉及政府行为、官员腐败以及制度完善问题。《城市房屋拆迁中的利益平衡与政府责任》、《论城市房屋拆迁中政府角色的偏离与纠正》等。第三,法学,这方面的文章及著作是最多的,大到法律的完善小到条例的修改,涉及买非常广。例如《房屋拆迁的法理浅析》、《从行政法角度看我国的房屋拆迁》等。第四,经济学,39 主要针对企业、税收问题较多。比如《动拆迁企业的成本控制分析》、《政策性搬迁处置收入的会计与税收处置》等。除此之外,还有学者从心理学、管理学等领域进行研究。本作品是利用政治学科中的中共党史学知识进行研究,从在拆迁中构建和谐党群关系视角出发把拆迁这个社会问题同党的和谐社会理论巧妙的结合在一起,独特新颖,别有一番创意。

科学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指导下发展有色金属循环产业研究

与探索——以中国银都湖南永兴县为例

来源: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 小类:管理

大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简介:

**大学赴湖南永兴县社会调研服务团连续4年对永兴县的有色金属循环产业开展长期调研、管理提升与科技帮扶:2007年建议其分散的冶炼企业进驻工业园区集中处理“三废”;2008年深入产业中进行科技攻关服务;2009年撰写20余万字的规划报告;2010年为其产业建立了现代化分析检测中心及科技服务平台,收到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与社会反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详细介绍: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第二十九条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区域经济布局,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企业在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进行合作,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各类产业园区应当组织区内企业进行资源综合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有色金属循环产业以循环经济为导向,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湖南省永兴县作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和“稀贵金属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处理化基地”,以金属回收再生为主的循环类企业是我国循环产业的一大特色。永兴县以“无矿开采”、“变废为宝”的资源再生模式,连续多年创造了白银产量超过全国总产量四分之一的成绩。**大学拥有世界上学科体系完备、整体水平一流的有色金属学科群,在国内有色金属研究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了解永兴有色金属循环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考察政府部门引导情况,自2007年起就组建了“**大学赴永兴社会实践调研服务团”。团队成员在资源循环利用专家、博士生导师郭学益教授的带领下,四年来,本团队成员先后深入永兴县七个乡镇及百余家有色金属循环企业进行调研和科技服务,并为地方政府产业规划出谋划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对本调研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本团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为当地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科技支持,方向 41 对,效果好,所提建议很有针对性。”,并建议将此经验向全国高校进行推广。

作品图片

 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本作品以永兴县作为2007年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循环经济试点县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永兴企业目前及将来在管理及生产创新上遇到的问题及需求,进一步提出解决此类问题的针对性建议与措施。思路:

1、客观描述永兴县的发展现状,提出基本假设,制定调查问卷;

2、与政府各部门、企业主个别访谈,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3、将对数据的分析结论作为参照系,与基本假设进行对比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本作品在调查研究中广泛运用了有色金属冶金、资源循环理论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在前期进行了长期艰苦的实地调研;报告已经获得权威专家与学者的充分认可。先进性:本团队紧密联系实际,依托**大学在有色金属领域的学科优势,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与意见,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认可和大力支持。独特之处:永兴县特色产业反映了我国有色金属循环产业的发展现状;本作品从全国有色金属再生循环产业发展的独特视角发现与解决问题。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42 实际应用价值:该社会调查团队自2007年就开始了调查研究与技术帮扶工作。2007年建议集中处理工业“三废”;2008年进行科技攻关服务;2009年撰写了20余万字的规划报告;2010年搭建科技服务平台。现实意义:湖南作为中国有色金属之乡,如何实现在有色金属领域工业化进程中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永兴县有色金属循环产业的经验与发展模式对湖南全省乃至全国很多地区的两型社会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作品摘要: 有色金属循环产业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永兴县有色金属循环产业是在“零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产业,通过综合回收利用全国各地及部分发达国家的“三废”,提炼了大量的金属。然而在实际的产业发展中永兴县同样存在一系列的突出矛盾与问题,主要包括经济难题、技术难题、环境难题和管理难题。针对永兴县有色金属循环产业的成效、经验、困境和不足,对永兴有色金属循环产业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在经济层面应加大政策扶持,拓宽资金融合渠道,扩大税收优惠,减轻产业税收负担;其次,在技术层面应建立检测中心,提高分析检测水平,发展生产技术,提高产品附加价值;第三,在环境层面应提高环保意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政府干预,健全责任追究制度;第四,在管理层面应加快行业整合,形成金属产业链条,规范企业管理,多方激励科技人才。我们将持续探索我校高层次人才科技服务团与永兴县的长效沟通与合作机制,充分发挥我校在有色金属学科领域的科技优势,将赴永兴的社会实践常态化。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对本团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大学赴永兴社会实践调研团,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为当地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科技支持,方向对,效果好,所提建议很有针对性。” ①2010年9月3日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②第209期教育部简报,③2009年11月30日光明日报,④2009年8月18日新华社,⑤2009年11月27日新华社,⑥2009年8月24日中国教育报,⑦2010年1月 2日中国教育报,⑧2009年10月15日中国青年报等都针对本团队做了相应报道;获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业翔、湖南省“两型办”副主任陈晓红教授及长江学者李建华教授、李劼教授的肯定和推荐;第九届“挑战杯”**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大学第七届“升华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省“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 **省“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参考文献:

1、基于团队4年深入永兴多家有色金属循环类企业调研与科技服务过程中所发现问题及分析检测表格与企业调查表格内容归纳总结。报告中数据

来自国家发布及永兴县县政府办公室及各部门提供的资料。

2、相关参考文献: [1] 马凯.科学的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J].求是.2004,(8):10.[2] 王维平.循环经济利益比责任更重要[N].中国经营报.2003,03,14.[3]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一2000.科学出版社.2000:125.[4] David Pearce and Kerry Turner.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J].Harvester Wheatsheaf,1990:35-41.[5] 诸大建.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型经济[J].世界环境.2000.3.[6] 冯之浚.循环经济的范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8).[7] 齐建国.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理论与实践探索[J].学习与探索.2005.(2).[8] 张凯.经济转型期循环经济的探索与实践[J].环境保护.2004.3.调查方式: 专题报告;企业走访;调查问卷;企业主及技术人员座谈交流;企业现场实践指导;图片;照片;相关影视资料;赠送相关书籍资料等方式。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循环经济理论概述:循环经济理论肇始于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于1969年提出的“宇宙飞船经济理论”。在此基础上,英国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和凯利•图纳提出,循环经济理论的价值在于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管理规则,使经济系统成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2、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梳理:循环经济理论自1969年提出之后在全球引起了强烈反响,尤其是经历了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之后,很多发达国家都在实践层面尝试在本国改革并逐步建立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该模式主要分为三种形态。我们认为,在传统产业链中,有色金属产业是典型的资源型产业,在行业中推广循环经济对减少资源消耗,推广低碳经济有着重要意义。

3、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由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创立的区位理论。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成员,向联合国提交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报告一方面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反思和否定,另一方面也对规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设计。毋庸置疑,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对于本课题即永兴县有色金属循环产业发展有着很强的指导价值与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1、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演进:由于起步较晚,国内当前关于循环经济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尚未达成共识,尤其是对循环经济的内涵与主要特点存在着不同见解。全国人大资源与环境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冯之浚教授认为,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相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社科院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齐建国教授将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技术经济形态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并列提出,并将循环经济分为技术和经济两个层面。原山东省环保局局长张凯教授认为循环经济的特点是物质要素流动形式就应具有立体交叉的特征,即“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2、县域经济研究动态:自从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后,学术界和各级行政领导从

不同的行业、视角,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尤其是对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的选择分析。如王盛章、赵桂等针对中国县域经济的概念、特点、产业结构、运行规律等进行了系统分析探讨,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县域经济各个产业的发展战略。傅横杰等在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路径选择问题上提出了要发展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

“大人本小成本”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模式调研报告

--金融危机下我国煤炭企业的管理创新

来源:第十一届“挑战杯”国赛作品 小类:管理

大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简介:

“大人本小成本”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模式调研项目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研究了我国煤炭行业在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时,如何创新管理模式开辟新的发展之路的问题。该项目主要以铁法煤业集团小青煤矿推行的“1+2岗位价值精细管理”为调研对象,通过调查访谈等形式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其中,通过具体的实务操作实例揭示企业如何实现“小成本”和结合科学发展观从“大人本”这样一个全新的视角阐释新时期管理模式的创新,构成了此次调研项目的两大亮点。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我们看到了这种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模式的推广价值和深远的经济效益。

详细介绍:

该项目通过研究我国煤炭企业在金融危机中遇到种种挑战,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强调了“大人本小成本”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模式。其中,“大人本”旨在以人为本,要求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小成本”则旨在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和管理成本。此次调研主要以铁法煤业集团小青矿推行的“1+2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查找资料、访谈和做问卷的方式对小青矿实施的管理模式进行研究探索。首先,我们详细的分析了“1+2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模式,对其“1”个基础体系(SPC人本精细管理体系)和“2”种运作方式(全员目标成本管理、全面预算管理)有了细致全面的理解。接着,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我们对“1+2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深层的理解认识并分析总结了该管理模式在“成本”和“人本”上的明显优势。与此同时,根据小青矿实施该管理模式取得的初步成果,我们又进一步的提出了“1+2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模式的推广价值、适用对象和推广方式,并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在实施该种管理模式时应注意的问题。经过分析总结,我们认为这种“大人本小成本”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模式具有深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中具有积极的推广价值。

作品图片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国际金融风暴持续肆虐,无疑给我国煤炭行业带来极大冲击。铁煤集团小青矿通过推行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有效面对了这次挑战。本文撰写目的是将岗位价值精细管理的优良做法总结归纳,阐述其向同行企业推广的价值。行文基本思路以调研分析为起点,以“1+2岗位价值精细管理”为核心,进而论述了该管理模式的推广价值、适用对象、推广方式,以及煤炭企业在推行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模式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选题新颖,紧跟学术前沿。目前,国内外对于岗位价值精细管理理论的研究,尚属于起步阶段。对该理论的研究,可探索的空间大。

2、学科交融性强。岗位价值精细管理理论的研究实现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市场调研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3、具有现实性。当前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许多企业发展都面临着极大考验。“大人本小成本”的管理创新,为各企业降低成本、扩大利润空间提供一条新思路。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岗位价值精细管理”就是从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把企业的投入产出看作一种由岗位价值连接而成的业务流程,通过精细管理由岗位价值最大化达到企业效益最大化。具体体现:

1、满足了企业发展的要求。

2、适应了管理创新的需要。

3、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种管理理念不仅是企业不断加强财务管理,创新全员目标成本管理和全面预算管理的延伸和发展,也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战略性部署。作品摘要: 本文以铁法煤业集团小青煤矿为研究对象,以实地考察、亲身实践等形式,对小青矿“1+2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模式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和研究;以走访交谈、资料搜集、数据分析等手段,得出了小青矿实施“1+2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模式的成果;以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学科知识为基础,分析了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模式的优势所在;以市场经济理论、47 精细化管理思想等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理论为指导,证明了其向同行企业推广的价值和意义;最后,结合小青矿实例和调查问卷分析结果,阐述了推广过程中应注意的一系列问题。本文的研究,对国有煤矿企业打破传统的、粗放落后的管理模式,构建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实现煤矿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较高的参考价值。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本作品荣获第九届“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科类特等奖 参考文献: [1]刘成立.价值增值动因:财务、会计、审计共同的逻辑起点[J].财会月刊,2004年02期 [2]周鑫.价值管理思想对成本会计的影响[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23期 [3]吕素萍.引入岗位价值精细管理,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J].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2008年8月第4期 [4]王贯东.岗位价值精细管理研究与应用[J].企业管理,2008年第4期 [5]王雍君.财务精细化分析与公司管理决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6]温德诚.精细化管理Ⅱ——执行力升级计划[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05 [7]汪中求.精细化管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04 [8] Ulrich, Dave(1996).Human Resource Champions.The next agenda for adding value and delivering results.Boston, Mas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9]Janiak, Adam;Krysiak, Tomasz;Pappis, Costas P.;Voutsinas, Theodore G..A scheduling problem with job values given as a power function of their completion times [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Mar2009, Vol.193 Issue 3, p836-848, 13p;DOI: 10.1016/j.ejor.2007.11.006;(AN 34744282)[10] 精确管理回顾http://www.xiexiebang.com/images/jqglhg.pdf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亲临实践、图片/照片、书报刊物、影视资料、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一、综述 岗位价值精细管理理论,是对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延伸。当前,国内外学者对此课题的研究,还尚未形成理论体系。但随着精细化管理理念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对岗位价值精细管理理论的研究会日趋系统和科学。另一方面,当前国内外对于精细化管理理论的研究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促进基于精细化思想的岗位价值管理研究,因此有必要对当前国内外有关精细化管理的理论做一番阐述。

二、精细化管理的源起 精细化管理理

念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丰田汽车公司首创的精细化生产方式。它改变了丰田,改变了日本,并且正在改变着世界,被称为是21世纪的生产方式。1992年,丹尼尔•T•琼斯(Daniel T.jones)等数十位专家,在对17个国家90多家汽车制造企业进行了比较分析后,发表了名为“改变世界的机器”(The Machine That Changed The World)的著名报告。该报告总结了丰田的生产方式,称之为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认为这种生产方式是制造工业的又一次革命。

三、国内外研究水平1996年,James Womack和Daniel Jones的《精益思想(Lean Thinking)》一书问世,精益生产方式由经验变成理论。在《精益思想》一书发表前后,精益思想作为一种普遍的管理哲理在各个行业广泛传播和应用。精细化管理进入我国的时间已有20多年,最初的学习模仿是在企业里进行的。现在,其应用范围已经从企业延伸到政府、贸易、金融、煤炭等许多行业领域。2002年,被誉为“细节专家”的汪中求先生出版了中国第一部有关企业精细化管理的著作——《细节决定成败》。其在市场上形成热销,并在社会上引发了一场关于细节管理的热烈讨论,许多公司、企业都开始了内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实践探索。总得来说,精细化管理在中国已经开始起步,但与西方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粗放式管理模式仍是国内企业运作的主流方式。无疑,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管理精细化将是一个漫长的、艰辛的自我改造过程。而对于煤炭企业来说,由于目前我国煤炭行业开展的精细化管理研究尚不成熟,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推广。但随着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深刻影响,在该行业实施精细化管理,特别是岗位价值精细管理仍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是企业成长、成熟的必由之路。

“后三鹿时代”生鲜乳收购站监管模式的新思路

--以西安市“政府-企业-收购站”模式为例

来源: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 小类:法律

大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简介:

生鲜乳收购站是奶畜养殖与乳品加工的中间环节,对乳品行业整体发展至关重要。为扭转“奶业大跃进”时代这一环节监管缺位的困境,政府在 “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建立对生鲜乳收购站的直接监管模式,但仍显不足。在此基础上,西安市乳品行业正自发形成“政府—企业—收购站”之间接监管模式。此二者相辅相成。本文希望通过对“政府—企业—收购站”之新型监管模式的研究,为完善当前生鲜乳收购站监管工作提供建议。

详细介绍:

生鲜乳收购站是奶牛养殖生产的延伸,也是加工、销售的起点,加强生鲜乳收购站的监督管理极其重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各地生鲜乳收购站良莠不齐,监管主体不明确,质量安全风险较大。对生鲜乳收购站的监管不力正是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产生的主要原因。“三聚氰胺事件”已经离我们远去,然而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又经历了三聚氰胺奶粉的死灰复燃、性早熟奶粉的惑乱人心以及“皮革奶”出现时的万人痛骂。乳品行业安全问题的层出不穷,绝不是偶然巧合,更不是发展必然,对于以生鲜乳收购站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才是乳品行业的万恶之源。在目前全国范围内生鲜乳收购站的监管实践中,政府直接监管的模式最为基础,应用也最为广泛。但是政府有限的监管力量与数量庞大、分布广泛的生鲜乳收购站相较,显然难以保证监管的密度和质量。于此同时,西安市乳品行业内部则初步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政府—企业—收购站”监管模式。所谓“政府—企业—收购站”模式,是指政府主要负责对乳制品生产企业的准入资格(特别是生鲜乳检测能力)严格把关,从而通过乳制品生产企业对生鲜乳收购站进行高密度、高质量的检测,实现保证生鲜乳质量安全的目的。本小组在实地调研中发现,西安市这一模式监管成效较为显著。“政府—企业—收购站”这一间接监管模式能否成为破解生鲜乳收购站监管困局的“银色子弹”?其能否与政府直接监管模式并驾齐驱,相得益彰?携着这样的愿景,我们 “西行取经”,望以此文探求西安市这一模式的运行状况与推广价值。

作品图片

第四篇:“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作品

“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作品模板

一、执行总结

一个非常简练的计划及商业模型的摘要,介绍你的商业项目,一般500字左右。

二、公司描述

A.公司的宗旨

B.公司的名称、公司的结构

C.公司经营策略

在这里用最简洁的方式,描述你的产品/服务;什么样的困难你准备解决;你准备如何解决;你们的公司是否是最合适的人选。

D.相对价值增值

说明你的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了什么新的价值。

三、产品与服务

在这里用简洁的方式,描述你的产品/服务。

注意不需要透露你的核心技术,主要介绍你的技术、产品的功能、应用领域、市场前景等。

1.产品/服务A

2.产品/服务B

说明你的产品是如何向消费者提供价值的,以及你所提供的服务的方式有那些。你的产品填补了那些急需补充的市场空白。可以在这里加上你的产品或服务的照片。

A.产品优势

B.技术描述

1.独有技术简介

2.技术发展环境

C.研究与开发

D.将来产品及服务

说明你的下一代产品,并同时说明为将来的消费者提供的更多的服务是什么。

E.服务与产品支持

四、市场分析

简要叙述你的公司处于什么样的行业、市场、专向补充区域。市场的特征是什么?你的分析与市场调查机构和投资分析有什么不同?分析是否有新生市场?你将如何发展这个新生市场。

例如如果你在程序软件市场开发C++或NT的平台工具,不要只泛泛的讲一下这是一个价值300亿的大市场。如果你正在制作在NT工作平台上的C++应用程序开发工具,你就应该在报告中详细描述去年共销售了多少C++开发程序软件,有多少成长型的客户群,你的目标市场是什么?你的竞争对手分到了多少份额?是否有其他的市场/零售商/OEM厂商在销售你的产品。

A.市场描述

我们计划或正在XX行业竞争。这个市场的价值大约有XXX,我们相信,整个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将向着(环境导向型,小型化,高质量,价值导向型)发展。

市场研究表明(引用源)到20XX年该市场将(发展/萎缩)到XXX。在这段时期里,预计我们力争的细分市场将(成长、萎缩、不发展)。改变这种情况的主要力量是(例如电脑降价,家电商业的蓬勃发展等原因)这个行业最大的发展将达到XXX。你的公司可能独一无二的将你的产品/服务和XX公司/同级别的公司的现行业务合并。而当今的类似XX公司的正面临着诸如逐步提高的劳动力成本等困难。

B.目标市场

我们将目标市场定义为X,Y,Z。现在,这个市场由a个竞争者分享。

我们的产品拥有以下优势:高附加值,出色的表现,高品味,为企业的量体裁衣突出个性。

C.目标消费群

是什么因素促使人们购买你的产品?你的技术、产品对于用户的吸引在何处?人们为什么选择你的产品/服务/公司?

D.销售战略

我们的市场营销部门计划能动用不同的渠道销售我们的产品。

我们之所以选择这些渠道因为:

消费群特点

地理优势

季节变化引起的消费特点

资金的有效运用

可以利用市场上现有产品的销售渠道

针对每一个分销渠道,确定一个五年期的目标销售量以及其他假设条件。

五、竞争分析

分别根据产品、价格、市场份额、地区、营销方式、管理手段、特征以及财务力量划分重要竞争者。

A.竞争描述

B.竞争战略/市场进入障碍

在这里,研究进入你的细分市场的主要障碍及竞争对手模仿你的障碍。

六、营销策略及销售

A.营销计划

描述你所希望进行的业务是如何的,以及你所希望进入的细分市场。曾经使用的分销渠道,例如:零售、对商业机构的直接销售、OEM以及电子媒介等等。还要描述你所希望达到的市场份额。

B.销售战略

描述你进行销售所采取的策略,包括如何促销产品:通过广告、邮件推销,电台广播或是电视广告等方式。

C.分销渠道及合作伙伴

D.定价战略

E.市场沟通

你的目的是加强、促进并支持你的产品能更好的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热点。唯一的原则就是寻找一切可能的有利的途径进行沟通。

1.促销展出Trade Shows

2.广告Advertising

3.新闻发布Press Releases

4.大型会议或研讨会Conferences/Seminars

5.网络促销Internet Promotion

6.捆绑促销Promotional Bundles

7.媒体刊登Trade Journal Articles

8.邮件广告Direct Mail

七、财务分析

财务数据概要。

八、附录

如有以下材料,请列出

A.公司背景及结构

B.团队人员简历

C.公司宣传品

D.相关词汇

说明:

本商业计划模板仅供参赛团队参考,各个团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发挥。

第五篇:“挑战杯”人文社科类评选标准

“挑战杯”社科论文审稿要点

社会科学论文与自然科学论文之间的差异只是形式上的,在本质上具有相同性,即它们都是逻辑思维的产物,目标都是求真。这决定了我们在审阅社会科学稿件时,可以借鉴自然科学论文的审稿方法,对稿件的价值做出科学的、正确的判断。

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社会科学论文所表述的是人对社会现象的合乎规律性的认识。由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所决定,社会科学论文在表述方式、结构、语言等方面与自然科学论文相比,有较大差异。例如,自然科学论文多是用实验、数学方法来描述客观现象,证明理论的正确性的,而社会科学论文则多是以社会现象为依据,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来对社会现象进行阐释。自然科学论文具有鲜明清晰的结构,而社会科学论文的结构则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尽管如此,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就会发现,社会科学论文与自然科学论文之间的差异只是形式上的,在本质上具有相同性,即它们都是逻辑思维的产物,目标都是求真。这决定了我们在审阅社会科学稿件时,可以借鉴自然科学论文的审稿方法,对稿件的价值作出科学的、正确的判断。

一、审结构

结构是论文的形式。形式是内容的反映。一定的内容总是以一定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完整的内容必然要求以完整的形式来表现。而形式的残缺总是意味着内容的残缺。编辑审稿,首先是对论文结构的考察,通过对论文结构是否完整的考察,来判断论文是否完整。

自然科学论文由引言、实验方法及设备、实验结果、讨论、结论等部分构成,其结构具有鲜明的层次性。与之相较,社会科学论文的层次结构则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但是,只要我们稍加考察,便会看出,它们都具有内在的结构同一性,即都遵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具有相同的逻辑结构:引论——本论——结论。

引论即是提出问题。对于自然科学论文,在引言中必须说明从事本项研究的理由,要说明与本项研究相关的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知识空白,要提出自己的理论思路和要达到的预期目标。科学的发展过程是知识的积累过程,是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不断突破、改进、完善的过程。任何科学问题的提出,都不可能是脱离已有知识而凭空构想的。因此,在引言部分必须交代清楚与本课题相关的前人的研究成果,指出前人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这是引言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为缺少这一部分,就失去了本课题赖以成立的理由,失去了立题的基础。同样,社会科学论文亦应在引论中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编辑对社会科学论文引论的审查主要是两个方面,即一是看是否提出了问题,二是看提出了什么问题。如果没有明确提出要解决的问题,那么论文就没有存在的理由。而如果提出的问题是陈旧过时或荒诞不经或是根本无法解决的,那么,论文也没有存在的必要。社会科学论文引论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问题的突兀化

所谓问题的突兀化,是指仅提出某一问题,而不述及有关这一问题产生的背景、围绕这一问题所进行过的研究、同行对这一问题的看法等等。2.问题的模糊化

所谓问题的模糊化,是指仅给出了论文所要涉及的某一领域、范围,却未能明确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问题的模糊化将导致论文题旨的泛化。3.问题的非学术化

所谓问题的非学术化,是指所提出的问题不具有学术研究价值,无法在学术层面上展开,没有学术意义。4.问题的重复化

所谓问题的重复化,是指所提出的问题缺少特殊性,没有新鲜感,不具有信息价值。

5.问题的非解化

所谓问题的非解化,是指所提出的问题超出了一定的社会条件,因而不具有解决的可能性。

这些问题的实质是:作者并未提出问题。

本论即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自然科学论文的本论是由实验、实验结果和讨论,或是通过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来构成,具有比较清楚的结构特征。而社会科学论文的本论则是根据调查或统计结果,运用某种特定的理论,引用经典文献,进行逻辑推理来构成的。由于其呈现的形式多种多样,故结构特征具有模糊性。对论文本论部分进行审读,关键在于抓住两点,即看其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谓分析问题,就是分析现象内部的失衡性、矛盾性和不合理性,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所谓解决问题,就是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具有可实践性的理论及方法。失去了对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就无从谈起。而若仅分析了问题,却未能提出解决的措施,亦失去了分析的意义。

社会科学论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术理论类,即所论及的问题属于纯粹的学术理论范畴,它可以与现实问题有密切联系,也可以与现实问题保持某种距离;另一类是现实问题类,即所论及的问题是现实生活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它强调的是与当前的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由于类别不同,论文的论证方式也就有所差别,这是编辑在审稿中应当注意的。学术理论类论文,大多是对某些长久的、没有得到公认的命题进行分析论证,或者是对某些已经得到公认的理论观点,指出其理论建构的裂罅与缺陷,进行新的质疑与辨析。这类论文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多是引经据典,理论运演。现实问题类论文,大多是就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其特点是所论及的问题对于社会具有现实利益性和亟待解决性。这类论文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多以具有可操作性为特征。例如,为决策部门提出建议性意见等。编辑审稿时,要注意区分论文的类别,根据其特点,合理掌握评价的尺度,而不可僵化地以同样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不同类别的稿件,以免造成偏颇。自然科学论文是用公式、图表、数字来论证问题的,具有精确性。而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社会科学论文很少将论证数字化和公式化,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某些论文,还是应当要求其适当用公式、数字、图表等来进行表述的。例如,一些经济类论文,应当以统计数字、计算公式等作为论证的依据,否则会失去可信性。一些社会学类论文,也应当列出必要的数据,例如,社会调查的方法应当是采用某种数学方法,其结果应当予以量化。我们在审稿中常见的问题是,论点的提出缺少量化的根据。例如,在谈到大学生思想状况时,往往笼统地说存在什么什么问题,而不能具体地指出根据某项调查的结果,有多少同学存在那些问题。缺乏根据的立论,其论证过程就会是空中楼阁。

结论是对研究结果的概括与总结。耗费了那么多的心血,经历了那么多的艰难坎坷,终于到达了彼岸。山重水复,云遮雾绕,在这里终于豁然开朗。一种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规律终于浮出水面。应当高屋建瓴地对研究过程加以归纳、提炼、总结,用精确无误的语言来描述这一研究成果。然而,有相当多的论文,其结论部分,要么是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未能予以归纳总结,要么是用情绪化的语言表述某种愿望,使结论变成了空洞的豪言壮语。例如:“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不移,不懈努力,就一定会„„ ”“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竞争将会更加激烈,我们一定要„„”这些套话是完全不必要的,它给人以虎头蛇尾匆忙收场的感觉。

二、审内容

社会科学论文的内容审阅,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即论文的价值审阅和错谬审阅。错谬主要是指论文在语言、文字方面出现的错误与疏漏。能否纠错指谬,主要取决于编辑的文字功力,这里不再赘述。我们所要讨论的是如何对论文的价值进行分析,对其作出符合实际的价值判断。

社会科学论文的价值评判标准是:是否提出了新的学术理论或见解,是否完整、合理地解释了某一社会现象,是否具有先进性。依其价值水平的高低,社会科学论文可以分为两种,即低级层面的论文与高级层面的论文。所谓低级层面,是指论文所阐述的理论观点对某一学术领域或社会实践,虽然不具有重大贡献,但在一般意义上,有益无害,它是科学殿堂中的一片瓦、一块砖。所谓高级层面,是指论文所阐述的理论观点,是对既有理论体系的某种突破,对特定的学术领域或社会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作出了回答,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播与积累价值,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或社会意义。它是学术原野上的一股清风,社会天空中的一声惊雷。无疑,编辑所期待、所关注的是高级层面的论文。这些论文具有以下特点: 1.敏感性 即论文所阐述的学术及社会问题,是人们一般不愿提及的,因为它最能刺激人的思维神经,最有可能影响到一些人的切身利益,因而最有可能给作者带来某种麻烦。2.挑战性

即论文所提出的理论观点,对某种理论体系或社会观念提出怀疑,如能成立,将产生重大影响。3.复杂性

即论文所阐述的问题具有相当的难度,其论证过程表现出多层次、多向度、多色彩、多元化。它所涉及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4.风险性

即论文对所述问题进行的论证具有相当程度的试错性质,发生错误的可能性相当大,一旦被确认为是错误的,将承担某种责任与后果。风险与效果总是成正比的。风险越大,其价值就越高。具有高风险性的论文,往往具有较高的价值。5.奇异性

即论文所提出的理论观点是人们所不曾预料到的,具有某种程度的不可想象性,虽然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并不荒诞,具有相当的美感和魅力。6.完整性

即论文的理论阐述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很难找到叙述中的破绽,无法将其中的任何部分从整体中分割出去,构成了首尾相接的思维链条。

上述特点是高级层面的论文所具有的特征属性。这些属性规定了论文价值的可能性。编辑审稿,是在掌握了这种可能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判断论文是否具有正确性。

编辑对论文是否具有正确性的判断,实际上是对这种正确性具有的可能性进行估价,即论文所描述的理论观点在什么条件下是正确的。对社会科学论文而言,这些条件是: 1.论据

论据必须充分可信,否则无法证明其立论。考察其论据是否充分可信,就是要看其在多大程度上使用了第一手资料,看其所使用的资料来源是否具有权威性。如果一篇论文大量引用二手资料,且资料来源不具有权威性甚至是模糊的(例如,不指出资料的出处,而只说“据统计„„”),则论文的价值及正确性就要受到怀疑。2.推证

学术论文所阐述的是现象的因果关系,因此,推证是基本的论述方式。而推证必须合乎逻辑。任何有悖于逻辑的推证都是站不住脚的。常见一些论文,很少或根本不分析“因”,而只论述“果”。例如,在论述我国加入 WTO后,可能对某一领域产生的影响时,不是具体分析WTO的内涵及特点,而是笼统地谈我们应采取何种何种对策,给人以无的放矢的感觉。再例如,在分析大学生思想状况时,往往不深入分析产生思想问题的根源及其特征,而是罗列一大堆大学生“应该如何如何”,缺乏说服力。3.比较

任何学术论文总是要提出某种新的理论、新的见解。而要证明其正确性、先进性,总是要与旧的理论、旧的见解加以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如果一篇论文只是在叙述没有经过比较的某种新理论、新见解,那么,其正确性和新颖性是无从考察的。

社会科学论文的价值判断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社会在变动,人的价值观念也在变动。价值观正确与否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往往会变得模糊。我们应该认识到,编辑是根据既有的、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来对稿件进行价值判断的,这种判断基本上是符合特定的时代要求的,是与特定的社会利益相符合的。但是,这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这是我们应当意识到的。在社会价值观念的变与不变中,我们应当确立基本的判断准则,那就是:只要有利于人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和谐进步、有利于科学文化的繁荣兴盛,这样的理论就是有生命力的,就是有价值的。

三、审语言

社会科学论文是作者对某一现象分析研究终了后的文字表述,它应当是不带感情色彩、不含主观价值判断,而只表达对现象的认识的中性语言。使用中性语言,有助于读者抓住论文所述事实的核心,认识作者所阐述的理论观点的本质。学风越严谨、水平越高的论文,其语言的中性程度就越高。语言的中性程度低,往往反映出作者情绪浮躁,研究不够深入。编辑对论文语言的审阅,就是看其是否在用中性语言来阐述对问题的认识。论文中存在的语言问题主要有: 1.夸张

夸张是对事物本来形貌的放大。在文学作品中,运用夸张的手法,可以收到某种增强艺术美感的效果。但是在社会科学论文中使用夸张性的语言,则会产生误导。例如,我们读“燕山雪花大如席”,脑海里那漫天飞舞的雪花会呈现出一种浑厚阔大的气势。而如果将其放在冷静的科学情境中来考察,就会显现出荒唐了。也许,作者在社会科学论文中使用夸张性语言是为了使所述事实形象化,以加深读者的印象,增强其说服力。但是事实表明,这种做法往往因失之严谨而适得其反。2.武断

武断是指主体强加于客体的、偏离客体性征的主观判断,它多表现为对某一认识对象在缺少足够的分析论证的情况下,就作出以偏盖全、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的结论,语气生硬,霸味十足,不给人留下充分的思考余地。“文革”中的那些大批判文章即属此类。或许是其遗风所致,现在有些文章仍霸性难改,动辄就拿出教训人的口吻。语言的武断,反映出作者思维的简单化和认识问题的片面化。3.矫饰

矫饰是指作者用一些夸耀性的语言,对其研究成果进行自我褒奖,以证明其正确性和可信性。例如,在审稿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我们搜集了大量的资料,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终于„„”“我们的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等诸如此类的语言。须知,社会科学论文与报告文学不同,它需要的是清晰的、客观的表述,而不是模糊的、主观性的自我评价。什么叫“大量”?什么叫“不懈努力”?“领导的充分肯定”就一定意味着正确?在科学研究中,搜集资料是必要的,不懈努力是应该的,领导的肯定也没什么不好。但关键在于所搜集的资料是必要而可靠的,所付出的努力是有效的,所采取的研究方法是科学合理的,研究的结果是能够经得住实践检验的。形容词,对社会科学论文而言,以少用为宜。4.角色错位

角色错位是指主体的叙述语气与其身份不协调。这种角色错位多表现为由小到大、由局部到全体的位置置换。例如,一个基层的普通工作人员在论文中却动不动就以高级干部的口气讲话:“全党都要如何如何”,“我们的高级领导干部要如何如何”,这种语气应当出自中央领导,否则是欠妥的。再例如,分明是个人的研究行为,却偏偏总是说:“我们如何如何”,似乎是只有“我们”才更具有群体性,人多势众,能够增强其论述的力度。语言的角色错位在一个侧面上反映出学术论文的公文化、文牍化,即用工作报告、讲话发言式的习惯性方式来写作学术论文,这在更深的层面上反映出作者在论文的写作中缺乏学术思维。有无鲜明清晰的结构、充实合理的内容、准确无误的语言,这是编辑审稿的基本要素。尽管稿件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复杂性,但是只要我们从这几方面入手,条分缕析,认真审读,是可以对其做出符合实际的正确评价的

下载大学生挑战杯社科类作品参考题目最新汇总(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挑战杯社科类作品参考题目最新汇总(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挑战杯参考题目

    第十三届“三航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 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参考题 为引导参赛学生的作品能够更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积极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

    2012年“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参赛作品

    2012年“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参赛作品模板 一.概要 一个非常简练的计划及商业模型的摘要,介绍你的商业项目,一般500字左右。 二. 公司描述 A. 公司的宗旨 立足于服务......

    2010年“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参赛作品

    2010年“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参赛作品模板 一.概要 一个非常简练的计划及商业模型的摘要,介绍你的商业项目,一般500字左右。 二. 公司描述 A. 公司的宗旨 B. 公司的名......

    挑战杯社会科学类作品报告

    关于城郊被征地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的研究—合肥市城郊实证研究 挑战杯调查报告 关于城郊被征地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的研究 ---合肥市城郊实证研究 作者: 执笔: 队员: 指导老师:......

    “挑战杯”参赛作品参考题

    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参考题 (经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帮助参......

    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参赛作品[五篇范例]

    “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参赛作品模板 关于创业计划指南 创业计划首先是一种吸引投资的工具,同时也是确定目标和制定计划的很好的参考资料,是一个企业管理和操作的行为指......

    关于征集“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关于征集“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西安世园会”专项竞赛参赛作品的通知 各团支部、学生社团: 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期间,全国......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介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介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一项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国内著名大学和新闻单位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