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院调解室工作制度
法院调解室工作制度
一、接待受理登记制度。调解员应及时接待来访、来电群众,做到有访、有电必接,对接待情况要进行客观、真实、详尽的登记。登记的内容包括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具体纠纷事由、调解请求、登记人签名或盖章、登记日期。对不属于调解室调解范围的纠纷,调解员应告知原委,并应当告知当事人按照法律、法规规定提请有关机关处理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随时有可能激化的,应当在采取必要的缓解疏导措施后,及时提交有关机关处理。
二、工作例会制度。每月一次参加街道调委会(司法所)组织召开的调解工作例会,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人民调解业务知识以及上级相关文件、会议精神,交流调解工作情况、经验、存在问题,分析探讨重大疑难复杂纠纷个案,研究落实预防措施办法,进一步提高调解业务工作能力水平。
三、统计上报制度。统计工作由专人负责,对受理调处的纠纷,要每月进行汇总统计。一式三份,一份报街道调委会,一份报公安派出所,一份留底。
四、重大疑难纠纷快报制度。对涉及人数较多,易引发群体性上访的纠纷;影响社会稳定,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矛盾纠纷;可能导致突发性事件或激化为刑事案件的纠纷;严重干扰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疑难矛盾纠纷;自杀事件等,调解室应于事发24小时以内或接报后24小时内分头向派出所、司法所报告。
纠纷快报实行一事一报,对突发的、一时来不及书面报告的可先行电话报告,事后再用书面材料补报。
五、回访制度。对已调结的矛盾纠纷,调解员应于调结后一周内回访当事人,了解掌握调解协议履行情况,并注意发现、纠正调解工作中的错误,改进工作,听取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以巩固调解的成果,防止纠纷反复。发现矛盾纠纷重新激化或有重新激化可能的,应采取措施予以处置。每次回访必须有详细的纪录并存档。
六、矛盾纠纷预防预警制度。对受理调处的矛盾纠纷进行疏理分析,注意发现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做好事前预防工作。对社会热点问题或敏感时期可能引发重大矛盾纠纷的隐患,应及时向公安派出所和司法所提出预防预警报告,最大限度地预防矛盾纠纷的发生。
七、文书档案管理制度。设立保管人员,做好调解文书审查、装订工作和台帐登记管理工作。调解文书档案要求一事一卷,按规定顺序装订成册,放入专用档案柜。当年的调解卷宗和台帐、登记簿等材料由调解室负责保管,上年的调解卷宗和台帐、登记簿等材料由调解室移交司法所统一保管。
八、岗位责任制度。上班时间,调解室调解员必须在岗在位,不得随意离开岗位。当天发生的矛盾纠纷能当天解决的必须当天解决;不能当天解决的,必须尽快解决,一般不得超过一个月时间。重特大矛盾纠纷必须在一天内上报派出所和司法所。对调解员的月、季、年度考核分别由派出所和司法所进行。
二○一○年元月
第二篇:调解室工作制度
一、人民调解工作制度
1、人民调解工作要始终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和“平等自愿,合理合法,不限制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基本原则;
2、受理调解纠纷应当进行登记;
3、调解纠纷前,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指定或由当事人选定一名调解员为调解主持人;
4、调解前应当调查核实纠纷性质、争议焦点,纠纷原因;
5、调解纠纷前,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告知当事人,人民调解的性质、效力、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6、除涉及当事人隐私、商业秘密或当事人表示反对公开调解的纠纷外,调解纠纷可以公开进行;
7、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或者当事人要求制作书面调解协议的,应当制作调解协议书;
8、调解纠纷一般在一个月内调结;
9、对已调解的较复杂的民间纠纷,要定期回访,做好记录,归档卷宗。
二、人民调解庭纪律
1、调解参与人应当衣着整齐,举止文明;
2、调解参与人进入调解庭,不得喧哗、吵闹。在调解主持人许可下进行发言、陈述和辩论;
3、公开调解的案件,旁听公民不得大声喧哗,寻衅滋事,扰乱调解庭秩序;
4、对不遵守调解庭纪律的调解参与人或旁听人员,调解主持人应及时制止并给予批语教育;
5、对哄闹、冲击调解庭,造成财产损失的,除由公安机关依法进行处罚外,人民调解委员会可依法追究其赔偿责任;
6、侮辱、诽谤、威胁、殴打调解人员或调解参与人,扰乱调解秩序情切轻微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行政拘留或处以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人民调解员工作纪律
1、不得徇私舞弊;
2、不得对当事人压制、打击报复;
3、不得侮辱、处罚纠纷当事人;
4、不得泄露当事人的隐私;
5、不得吃请受礼。
第三篇:调解工作制度
调解工作制度
一、医患纠纷调解工作要坚持平等自愿、合理合法,不限制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基本原则。
二、受理纠纷前,双方当事人可向医学专家和法律专家咨询,也可邀请他们参加调解。
三、调解纠纷前,应告知双方当事人可以自主选择人民调解员,双方有异议的,由调委会指定调解员和调解主持人。
四、调解纠纷时,应当告知当事人人民调解的性质、效力,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五、除涉及当事人隐私、商业秘密或当事人请求不公开调解的纠纷外,可以公开调解纠纷。
六、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制作调解协议书,并告知当事人可依法申请司法确认,不能达成协议的应告知当事人解决纠纷的途径。
七、对已调结的医患纠纷,要做好回访记录,归档卷宗。
第四篇:论述法院调解
论述法院调解
法院调解,又称诉讼调解,是指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就民事权益争议进行自愿、平等的协商,已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诉讼活动。
法院调解有利于彻底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减少诉讼程序,同时有利于进行法制宣传、预防纠纷。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法院调解具有广泛的适用性。除了适用特别程序审理以及其他不适于用调解的案件外,对于有可能通过调解解决的案件都可以适用调解程序。其次,法院调解使用与民事审判的始终,即在庭前、庭审中以及庭审后判决宣告前都可以适用。
关于法院调解的性质,我国采取审判行为和处分行为结合的说法。即法院调解既是当事人之间自主处分诉讼权利的表现,也是法院行驶审判权,结束诉讼的一种方式。据此,就可以清晰地区分法院调解与当事人和解,二者不仅性质不同,效力也因为法院的参与不同。
进行法院调解一定要遵守相应的规则。首要的原则就是自愿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在程序上,即调解的启动上必须遵守当事人自己的真实意愿,法院不可强制。第二,实体上,即调解的具体内容上要遵循当事人的意愿,法院可以提出调解方案,但不可以将其强加于当事人。其次是合法原则。也包括两方面:第一,程序上合法。我国《民事诉讼法》对法院调解的程序作了详细的规定,人民法院在适用时必须严格遵守。第二、实体上合法。即达成的调解内容不得违反国家的法律规定、不得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再次是查清事实,分清是非原则。该原则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在诉讼上的具体体现。
法院调解的启动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当事人主动要求调解,法院准许。第二,法院依职权询问双方当事人,取得双方同意后开始。第三,法院不需经过双方当事人同意直接进行调节,比如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部分案件(婚姻家庭纠纷、劳务合同„„)在审理时必须先进行调解,无需征求当事人意见。
法院调解的过程中,必须在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或其特别授权的代理人参加,已公开或者不公开的方式进行。调解结束后,如果制作了调解书,双方当事人都签收以后生效。如果没有制作调解书,则达成的调解协议或调解笔录经双方当事人、审判人员、书记员在上面签字后即生效。达成调解后,诉讼即告终结,同时双方不得就同一争议再另行起诉。一方如果不履行义务,另一方有权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五篇:调解室调解操作程序
调解室调解操作程序
为规范纠纷的调解程序,增强纠纷调解工作公开性和公正性,根据司法部《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和《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的规定,特制定调解室操作规范如下:
一、纠纷调解前的准备
记录员宣告:纠纷当事人(或代理人)、第三人、证人、有关单位和旁听群众在指定座位入座。
宣布调解纪律:
1、服从首席调解员(调解员)的指挥,遵守调解秩序;
2、不准喧哗,不准鼓掌,不准吸烟,不准随地吐痰,不准随便走动,不准呼口号;
3、按次序发言,未经许可,纠纷当事人、代理人及其他人员不准随便插话或发言;
4、未经许可,旁听人员不准发言、拍照和摄像;
5、纠纷当事人(代理人)、第三人、证人等在被询问时,应据实陈述、语言文明,不得相互指责、侮辱或以其它方式进行人身攻击;
6、对不遵守调解秩序、不听劝告的人员,首席调解员(调解员)可以勒令其离开调解室。
记录员宣布:首席调解员、调解员入座
首席调解员(调解员)宣告:告知纠纷当事人双方在调解活动 中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
1、自主决定接受、不接受或终止调解。
2、申请回避。即遇下列四种情形之一的:A、是当事人的近亲属;B与案件的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C、与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该纠纷的公正解决;D、有其它正当理由等情形时,首席调解员或调解员应当回避。
3、不受压制强迫、表达真实意愿,提出合理要求。
4、自愿达成调解协议。
义务:
1、如实陈述纠纷事实,不得提供虚假证据。
2、遵守调解
规则和程序。
3、不得加剧纠纷、深化矛盾。
4、自觉履行人民调解协议。
首席调解员(调解员)询问纠纷当事人,对调解人员是否申请调解人员回避。(如遇回避情形,宣布暂停调解)
首席调解员(调解员)主持纠纷调解:根据《人民调委会组织条例》第七条和《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的规定,今天在这里对纠纷当事人之间的纠纷进行调解。下面核对纠纷当事人(代理人)、第三人的身份;(当事人按顺序陈述自己的姓名、出生年月、民族、籍贯、职业、工作单位、住址;或单位名称、住所地、法定代表人姓名、职务;有代理人的,填写授权委托书,并由首席调解员核对)
二、纠纷调解的调查阶段
首席调解员(调解员)告知纠纷当事人:人民调解的性质(人民调解委员会是调解民间纠纷的调解组织)、原则(根据 《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进行调解,法律、法规、政策没有明确规定的,依据社会道德进行调解;在纠纷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调解;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不因未经调解或者调解不成而阻止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效力(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1条的规定以及司法部《关于人民调解工作的若干规定》第5条的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达成的、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调解协议)。
首席调解员(调解员)主持:下面进行纠纷的事实调查。
告知纠纷当事人调查阶段须知:
(一)纠纷当事人(代理人)陈述时,应提出明确的请求事项,围绕争议的焦点问题发表观点,并说明事实和理由;
(二)纠纷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观点和主张负有举证责任,举
证要真实、合法,不得伪造证据,扰乱调解活动;伪造证据的,一经查明,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首席调解员(调解员):下面由申请方纠纷当事人进行陈述。
先由申请方(或代理人)陈述并提供证据;
另一方纠纷当事人(或代理人)进行辩论、质证并提供证据;
纠纷当事人双方进行辩论;
首席调解员(调解员)主持:
刚才,调解室在听取了各方的申请事项、发表的观点和辩论意见后,认为下列事实……双方不存在争议。
(如仍有争议,请提出新的请求和辩论意见)
首席调解员主持:
刚才纠纷当事人双方已就各自的主张、请求、事实和理由,表述得十分清楚,如果双方没有新的请求、主张和观点,调查阶段结束。
休息10分钟。
(由首席调解员、调解员根据调查情况及调解室自行调查掌握的证据材料,以及适用法律、法规、政策、道德规范等,对纠纷性质、责任进行认定和评议)。
三、纠纷调解的实施阶段 首席调解员(调解员)主持:
概括案件事实,告知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政策规定,进行调解。
首席调解员(调解员)主持:
按照依法调解、实事求是、互谅互让、团结友好的原则,经纠纷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达成调解协议(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本调解协议书一经双方确认、签字即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应当自觉履行。
若纠纷当事人双方分歧较大,未达成调解协议时,告知纠纷当事人双方注意事项和处理途径:
1、不得加剧纠纷,激化矛盾。
2、若双方当事人愿意,待各自重新考虑成熟后,择日再行调解。
3、依法提请相应的行政机关、仲裁机关处理。
4、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首席调解员(调解员)主持:
经过调解,纠纷当事人双方达成一致,签订了人民调解协议 书,现在宣布:调解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