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的特点及写作

时间:2019-05-15 11:24: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调查报告的特点及写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调查报告的特点及写作》。

第一篇:调查报告的特点及写作

调查报告的特点及写作

一、调查报告的含义

调查报告是对某一事件、某一情况、某一问题、某一事物进行调查研究之后,把调查研究成果写成的书面材料。

调查研究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调查就是了解和掌握客观存在的真实情况,搜集和占有事实材料;研究则是对调查所获取的客观情况和事实材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从中找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固有规律,引出科学的结论。调查是研究的基础和前提,研究是调查的发展和深化,二者相辅相成,联为一体。调查报告就是把调查研究的成果写成书面报告,从而反映事实真相,为解决问题、做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因此它在工作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调查报告的分类

调查报告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有5种,即关于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关于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关于新生事物的调查报告,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关于历史事实的调查报告。

关于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是反映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等方面基本情况,其目的在于通过客观叙述这些方面的情况,为制定某项方针政策、做出某项决策提供依据。

关于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是反映先进单位或先进个人的典型经验的,其目的在于推广典型,带动一般。

关于新生事物的调查报告反映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具有生命力的新生事物,其目的在于发挥指导作用。

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是揭露政治领域、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使人们有所警觉,从中吸取教训。

关于历史事实的调查报告是反映历史真相的调查报告,其目的在于澄清事

实,还历史本来面目。

三、调查报告的特点

(一)针对性强

调查报告是围绕一个时期的中心,从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调查某一问题或事件,分析其规律,总结其经验教训,回答群众所关心的问题。这样调查报告才有实际效用。

(二)典型性强

调查报告的对象必须是典型的,是有典型意义的。这是发挥以点带面,指导一般所决定的。如果调查报告不具有典型性,它就不能发挥任何作用。

(三)用事实说明道理

调查报告必须尊重事实,用事实说明道理,并且事实一定要真实。无论是总结新经验,还是研究新问题,或是揭露事实真相,都必须以充分的可靠的事实为依据,用事实证明工作,检验效果,说明问题,讲清产生道理。如果调查报告都是抽象的概念、空洞的理论,就失去了调查报告的特性。

四、调查报告的写作

(一)调查报告的结构环节和写法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正文、署名构成。

1.标题。调查报告的标题常见的有一般文章式的、公文式的、正副标题组合式的3种。一般文章式的标题即概括主要内容或直述主旨的标题,也可以是结论式的,或提问式的,如《兴国调查》、《走集约经营之路》、《同一地区的农村经济为什么有快有慢》;公文式标题即由调查对象、主要内容和文种组成的标题,如《关于邯郸钢铁总厂管理经验的调查报告》;正副标题组合式标题也称复式标题,是由正标题和副标题组合而成的标题,如《严控土地供应总量??对江苏昆山市土地管理近况的调查》。

2.正文。调查报告的正文一般有前言、主体、结尾组成。

前言也就是开头,一般是说明调查的目的、意图、原因,或交代调查的过程,或介绍被调查对象的有关情况。不论如何开头,都应当简洁明快,引领下文。

主体是调查报告的主要部分。在这部分中要围绕形成的基本观点、中心思想写出调查的事实、情况和结论。通常采用纵式结构、横式结构或纵横交叉式结构展开内容。

结尾是调查报告的结束部分,一般要归纳全文,做出结论;也有的是表达意见,提出希望;还有的是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总之,结尾要自然、贴切,要与正文融为一体,千万不可画蛇添足,也不可削足适履。

3.署名。署名一般居于标题下方。如果是以单位名义进行的调查要署单位名称,如果是个人调查的则写个人姓名。写作日期居于正文右下角。

(二)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

1.深入调查,占有材料是写好调查报告的基础。毛泽东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话很有道理。调查报告是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而事实是客观存在的,这些事实对于调查者来说可能是知之甚少,或一无所有,他只有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才能有所了解、有所掌握,才能进行分析,形成观点,得出结论,才有写作的资本。因此,一定要做好调查,详尽的占有材料。

2.认真分析,把握本质是写好调查报告的前提。写作调查报告的目的是让人们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因此必须对材料进行分析。因为调查时是兼收并蓄,材料难免菁芜并存,纷繁复杂。只有对材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判断、归纳、综合,才能分清现象与本质,真实与虚假,从而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把握本质,引出正确的结论。这样的调查报告才能发挥指导作用。

3.精心筛选,做到材料与观点的统一是写好调查报告的保证。调查报告的观点是从大量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观点一旦形成就要统率材料,做到观点与材料的一致。因此,对材料要进行认真筛选,筛选那些能充分说明观点的材料,尤其要选择典型材料,用以支撑观点,说明观点,使二者形成有机整体。

第二篇:写作特点

文秘工作的写作技巧

一、把握特点

所谓特点,是与其它文体相比较而呈现出的不同点和区别点。分析和认识总结文体的特点,是写好总结的关键所在。不了解这一特点,就抓不到重点,也就很难写出有特色的工作总结。总结与其它的文体相比较,有五个不同特点。

一是在内容上,不是写现在,而是写过去。就是对已经做过的一个时期的工作,进行全面地、系统地回顾、检查、分析、研究、归纳和提炼,把大量的感性材料集中起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

二是在对象上,不是写群众,而是写机关。就是总结领导机关在组织领导、指导思想、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上,有什么经验,有什么教训,看以前服务得怎么样今后怎样继续服好务。

三是在方法上,不是我说你怎么样,而是说我(们)怎样。就是自我解剖,自我认识,自我肯定,自我表扬自我批评,自我提高。因此,一般是以第一人称(我或我们)的口气出现,也有用第三人称的。

四是在目的上,不是预测情况,估算数字,盘算问题,而是肯定成绩,找准问题,悟出道理,明确方向。写昨天,看今天,指导明天。总结工作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吸取经验教训,做好当前和今后的工作。如果只是把总结当成收录材料的容器,写成流水账,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五是在体裁上,不是记叙文而是议论文。总结不只是对情况与事实作概略性的综合归纳,而主要是对事物作本质的分析,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中找出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揭示规律性的东西很重要,不仅要千方百计找出规律,清楚明白地反映规律,而且要用事实明白无误地说明规律。

六是在作用上,就是向本单位职工群众报告情况和向上级汇报情况及向外单位介绍情况和经验。向群众作总结并报告工作,是让群众了解各方面工作的情况,树立信心,明确方向;向上级汇报工作,是让上级机关全面了解下面工作的情况,以便及时获得上级机关的指导;向外单位介绍本单位的工作情况和经验教训,是提供学习借鉴。

二、区分类型

总结的文体细分有很多种,但无论是从内容上分,或是从范围上分,或是从时间上分,都不外乎两大种:一种叫全面性工作总结,一种叫专题性工作总结。

(一)全面性工作总结。就是对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组织的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工作实践进行全面总结。凡在机关工作的同志,都经常和这种文体打交道,其关键是要总结经验和教训。全面总结,一般时间跨度长,涉及的范围广,包含的内容多。在写作过程中,既要把各方面的工作情况反映出来,又要突出中心,抓住重点,纵深结合。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要搞好三个统一:

一是统一总结的中心内容。是以反映工作情况为主,还是以反映经验体会为主,要有一个明确的思想。

二是统一总结的主题思想。写全面总结要树立一个主题思想,确定一个主题,围绕主题写就不会走题。不树立一个主题思想,写出来的总结就很难突破一般化。

三是统一工作形势的估价。写全面总结之前,要对本单位、部门、组织在该阶段的工作形势有一个明确的评价,搞清楚总的形势如何,哪些工作做得最好、成效最突出,哪些做法和经验值得总结推广,哪些单位、部门、组织的工作最典型(两方面),哪些问题和原因需要总结上报。在这些方面统一了思想认识,执笔者就有了主攻方向,结构编排就容易,就易产生灵感,下笔也就顺畅。

(二)专题性工作总结。就是对某项工作进行专题总结,也就是单独对某一项工作、某一个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专门总结。其特点是突出一个“专”字,要求内容专、主题专、事例专、经验专、写作手法也专。在写专题总结时,必须对有关专题的内.容、原则、要求、方法,全面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知道所要写的总结专在那里,专的是否有理,专的是否有据,专的是否新颖。如果不掌握这些情况,就很可能把专题总结写成一般性的总结。在写作过程中,最好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进行。

三、突出经验

写总结的根本目的,不只是为了肯定成绩和找出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了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做好当前和今后的工作。这种目的,要求我们在写总结中,不能满足于把成绩讲够、把问题找准、把措施定好,应该在总结经验上多动脑筋,多花气力。多下功夫。哪怕是一份总结里面只总结出一条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经验,也是成功的。我感到写好经验总结,要把握好以下三点。

(一)要有精巧的构思。开好头、结好尾、突出中间,这是写好经验总结的基本要求。古人作乐府诗,讲究“凤头、猪肚、豹尾”,即开头要像凤凰头一样漂亮美丽,中间要像猪肚一样充实饱满,结尾要像豹尾一样威风有力。我认为,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我们写工作总结。要竭尽全力把情况部分写得很漂亮,把经验部分写得很充实(饱满),把措施部分写得很有力。

(二)要广泛占有资料。写好一个单位、部门或组织的经验总结,必须充分占有资料。起码要掌握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准确掌握在该阶段内做了哪些主要工作,每项工作的起止时间、发展过程,哪些工作做得较好,哪些工作做得一般,哪些工作做得较差。二是要详细了解在该阶段工作中,面临的背景情况,利弊条件,遇到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采取了什么办法和措施,有什么成效,有什么经验教训。三是要清楚有哪些能说明工作成效、经验教训的典型事例,精确数据,群众语言和意见及建议,各级的评价等。四是洞悉当前的工作存在什么问题和原因,哪些是带倾向性的问题,哪些是一般性的问题,哪些是老问题,哪些是新问题。

公文的写作及要求

公文顾名思义就是公用的文章(公务文书),是一种已经被使用者所认可、形成固定模式和要求的文章,是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性体式的书面材料,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往来和外部交换信息的传递形式。

公文的格式:

公文的格式包括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发文机关和成文时间。

标题是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组成,除法规、规章名称加书名号外,一般不用标点符号。主送机关即公文的主要行为对象或主要受理单位,顶格写,写作称或规范化简称或同类机关统称。正文是公文主体或核心内容部分,表述公文内容和制文意图,由开头、主体、结尾组成。附件是随文附上的有关材料,包括文字、图片、图表、统计数字等,应在正文之后,成文时间之前,注明附件的顺序和名称。发文机关即落款或署名,是公文的法定作者。印章除会议纪要外的所有公文都要按规定骑年盖月。成文时间是成文的年月日,以负责人签发的时期为准。位于发文机关之下,稍偏右错开,一律用汉字书写。

公文语言的特点:

准确贴切---公文语言不能用夸张、虚构、渲染、抒情等手法。

简洁严谨---用最少的词句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言简意赅、文约意丰。

朴实庄重---语言端庄稳重、朴实平直。公文的语言必须合乎规范,俗语、俚语都不应写入公文。公文 是处理公务应该朴实庄重的,而不是个人情怀的表达,不宜体现个人风格。

得体规范---说话做事恰当、合适。不同的文种采用不同的语气就称之为得体。规范就是指符合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用字用词、语句、标点符号、数字、缩略语、计量单位都要符合规范。

公文语言运用的方法:

第一,选择恰当的词语。多用直义词,少用或不用委婉的词,避免发生歧义。

第二,广泛使用公文惯用词。所谓惯用词即公文中经过不断发展变化沿袭下来和习惯用语以及定型化、规范化的语言格式。

第三,多有“的”字结构。使语言具有简明、经济的表达效果。

第四,适当选用文言虚词作为公文惯用语,慎用方言、口语。如“之”的使用。

第五,是适当使用模糊词语。如原则上、一定的、尽快、适当、妥善等。但在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和结果等不能使用,而是要求表达精确。

第六,科学地选择句式。公文基本上采用主谓句,有较长的句,用介词结构作修饰语。企业常用公文主要有下行文的通知、通报、批复、决定和会议纪要。上行文的报告、请示;平行文中的函等。

一、通知

通知适用于批转各类公文,传达要求下级办理、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它是下行文,主送单位必定是下属。真叙、明了、开门见山和直截了当是通知的特点。强调各公司的通知都要抄送到集团总部。

二、报告

报告是向上级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询问所用的公文,在公文中属于上行文。它的主送单位必定是发文单位的上级主管。

三、请示

请示用于向上级主管请求指示、批准。用的最多的是人事的聘任、制度的出台以及固定资产的购置等。请示要求一事一请,不能多事一请。凡请示类文件,在正文下方必须标明联系人及固定电话,上行文必须有签发人,文件上的签发人与发文原稿中的签发人应该是同一人。

四、会议纪要

会议纪要适用于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具有指导性、纪实性、概括性的效果。会议纪要的写法大致可分集中概述法、分项叙述法、发言提要法。

五、信息

信息应包含时间、事件、人物、效果以及给人们的提示等,一句话信息或调查研究式的重头文章,都离不开这些基本的要素。要开动脑筋,善于发现身边的小事和平常事,通过思考来给领导提供信息参谋作用。各公司必须于每月五号前把上月的动态信息上报到集团办公室,文秘岗位人员就是信息宣传员。

六、会议记录

会议记录是文秘人员的基本功,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会议记录应包括:时间、地点、与会人员、主持人、记录人、列席人员、请假人等,然后是议题、与会人员发表的意见和表态,最后是形成的决议或统一意见。能位相宜要求具有岗位要求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

怎样提高写作能力

写作,作为人们进行交际,沟通思想,传递信息,传播知识的手段,是每一个有文化人都必须掌握的一门基本技能。写作,是每个企业管理人员“常常用得着的基本工具,”也是搞好本职工作必须具备的一 种起码的素质。文秘人员作为企管群体中的一部分,是为领导处理日常工作和决策服务的,调查研究,综合情况,提供信息,撰写文稿,处理文电,这是文秘人员的主要职责。如果没有具备较高的写作理论修养和专业写作能力,可以肯定地说,那是很难做好岗位工作。

一、文秘写作应具备的条件:

第一要有一定的写作水平。平时要多积累知识,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那么,把一篇文章写好,那是做不到的。懂得怎样写文章。如果一个文秘工作者不懂文章的具体写法,那么会出现不分段,或格式不对,或语句不通,或根本就没有把文章中心意思写清楚。

第二必须遵守党的方针、政策。“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这说明了文秘写作的政策性和严肃性。

第三要坚持实事求是,真实地反映客观情况。求实是一切工作的准则。秘书工作是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的,尤其应该实事求是。文秘写作的内容必须从实际出发,真实地反映事情的本来面貌。在要老老实实使用材料时,实实在在,成绩就是成绩,缺点就是缺点,不能弄虚作假,张冠李戴,随意编排组合,也不允许搞什么“合理想象”。

第四要多作调查研究。写文章不进行调查研究是不行的。比如,要一个文职人员写一份产品说明书,如果不去调查的产品,不去研究这个产品,那么,光凭想象也是写不出的。作为文秘人员,有更多的机会去深入了解,深入调查一些相关事情,写文章才有材料。

第五要掌握文秘写作范围。如果连文秘写作的范围都不清楚,那就够不上资格当文秘人员。

(一)行政公文:命令、议案、决定、指示、公告、通告、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函、会议纪要等。

(二)日常应用文:调据类、告启类、书信类、电文类、合同类、公关类、记录类等。

(三)专用文书:包括计划、总结、调查报告、经济合同、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简报等。

(四)宣传文稿:新闻消息、通讯、评论和广告等。

(五)法律文书:起诉状、申诉状、答辩状等。

(六)学术论文(经验交流文章)。

第六要有相应的素质。如果没有一点素质,写出来的文章从思想上来看,也是低沉的,或思想内容不健康的,文章的质量也不高。一个文秘工作者要具有四个方面的素质:理论修养,工作作风,智能结构,服务理念。

第七要精心构思,拟制写作提纲。写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进行构思,打草稿,拟制写作提纲。构思是文章整个写作过程中的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决定文章优劣的前提前。文秘写作的构思有一个主体被动接受到发挥主体创造性思维的转化过程。构思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打底稿。这个底稿往往是一个或详或简的纲目,将这个纲目写到纸上,反复修改,就是列提纲,这是文秘写作构思最常见的基本方法。

二、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个称职的文秘工作者,必须具有运筹能力、办事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交际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操作现代化办公设备的能力。其中文字表达能力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也是实现其它能力的基础。可以这么说,文字表达能力是文秘人员的基本功,是“看家”的本领。因此,学好文秘写作,努力提高文字表达水平,是十分重要和不容忽视的。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文秘写作的能力呢?具体说来,主要应注意以下三点:端正态度,培养兴趣,自觉学习文秘写作。不管干什么事情,必须有正确的态度和浓厚的兴趣,这样才有动力,才乐于去干,并想方设法去把工作干好。学习文秘写作也是如此。写作,是一种复杂、精细的精神生产,是一项十分严肃而艰苦的创造性脑力劳动,决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事情。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对写作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浓厚的兴趣,热爱写作,热爱到“忘我”、“痴迷”的程度,“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我”,乐此不疲,如饥似渴地去钻研,废寝忘食地去琢磨,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这样就一定会学得好,学得入门,就会不断地取得进步。

学习文秘写作基础知识,借鉴优秀作品。提高写作水平,到底有没有“秘诀”?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写作有没有规律可循、方法可求呢?我们的回答又是肯定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即规律性,任何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制作都有其特有的方法和技巧,写作当然也不例外。那种认为写作无规律可循、没有什么理论的观点,是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反映,是完全站不住脚。古人说:“写作无秘雇作文有要道”,“定体则无,大体须有”,这种认识是符合辩证法的。众多的文秘写作教材(包括网络博客等),都是前人文秘写作经验的科学总结,揭示文秘写作的一般规律、引导人们掌握文秘写作方法和技巧的理论。特别有必要学习语法、修辞、逻辑等基础知识。

要提高文秘写作能力,还应有意识地选读一些范文,以作借鉴。鲁迅说过:“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巴金也曾谈到阅读对写作的密切关系时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能慢慢地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和作法了。但我们也应认识到:读书是读他人之书,作文是作自己之文;借鉴只是从中汲取营养,经消化后成为自己的东西;而不是生搬硬套,模仿抄袭,“依葫芦画瓢”。勇于实践,坚持多练习、多修改。写作是一种技能,技能的提高要靠实践。实践出真知。立足于多写多练,这是提高写作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如果只读不写或少写,那就会眼高手低,所学知识,将无用武之地,写作水平也就止步不前。清人唐彪深有体会地说:“多读乃藉人之功夫,多做乃切实求已功夫;其益相去远矣。人之不乐多做者,大抵因艰难费力之故;不知艰难费力者,由于手笔不熟也。若荒疏之后作文艰难,每日即一篇半篇亦无不可;渐演至熟,自然易矣。”天道酬勤,勤能补拙。只有勤学若练,坚持不懈,才会熟能生巧,运笔自如,真正学到本领。

作为文秘人员,多写多练固然重要,但每次拟稿时,还要进行仔细的修改。多修改自己的文章也是提高文秘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多改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规律,也是写文章责任心强的一种表现。文章频改,工夫自出。事实上,多一次认真修改,就多一份写作的体验,就多一项具体的收获。作为称职的秘书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养成修改文章的良好的良好习惯,虚心听取领导和同志们的意见,克服怕人挑“刺”的思想,对每一篇文章反复推敲,精思细改,这样写作能力才能迅速地提高。

第三篇:调查报告写作规范及

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其特点是具有写实性、针对性、逻辑性。

根据调查报告的要求,对我校学生调查报告格式做如下要求:

一、标题要求

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

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

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陈述式如《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提问式如《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择业倾向沿海和京津地区》,正副标题结合式,正题陈述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或提出中心问题,副题标明调查的对象、范围、问题,如《高校发展重在学科建设――××××大学学科建设实践调查》等。

二、列出调查的主要内容,格式如下: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调查方法:

调 查 人:

调查分工:(以小组形式调查的要求,小组人数不得超过3人)

三、报告正文。

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

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中国农村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摘要:冷静、客观分析农村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对策,克服计划经济形成的巨大障碍,推进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是摆在每一农村、农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要课题。

关键词:农村经济 农村教育 改革创新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农村教育出现如教育经费不足和学校负债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农村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农民对新知识的吸收及民主与法治的贯彻实行造成障碍。这不但是问题而且将是农村教育的危机。

1、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之后的问题

自两年前中国政府宣布“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许多担心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的人士似乎松了一口气。但是透过表面的“达标”我们会发现,农村的教育状况并没有登上一个“新的台阶”。相反,在并没有根除导致问题的根源而又遭遇农村税费改革等新的制度环境时,它变得似乎更加突出了。只是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首先,“基本普及”这一含糊的语义背后所隐藏的问题是,在15%的人口--大约为1亿8000万人--所居住的区域还远没有普及,这也就意味着每年有数百万少年儿童作为共和国的公民难以充分享受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即以官方公布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来看,由于学龄儿童的基数过于庞大,没有入学的0.9%的儿童数量实际上超过了110万人。这庞大人群的绝大多数当然是在农村,他们将成为未来的新文盲。

第二,正如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各地政府的作为所显示的那样,这种“普及”是在压力型体制下“冲刺”的结果,一些县乡政府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使用了各种手段,包括“弄虚作假”这一经典式的法宝。而不择手段的结果是导致了许多后遗症,比如许多乡镇所背负的沉重的“教育债务”,此外还包括入学率的下降和失学率的反弹。两年前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在已经通过“普九”验收的1242个县中,失学率超过5%的有209个县,超过10%的有63个。在中西部,初中生辍学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而湖南省有关部门今年夏天对6个县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农村贫困生的失学率高达30.4%(其中小学为39.7%,初中为20.0%),农村家庭用于教育的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仍然居高不下,其中贫困家庭教育支出占其收入的比例竟高达92.1%.第三,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到2000年实现“基本普及”之前的15年间,总计有1亿5000多万少年儿童完全没有或没有完全接受义务教育。这其中包括未入小学的近3200万人、小学阶段失学的3791.5万人、小学毕业后未能升学的5000多万人,以及初中阶段失学的3067.6万人。这一庞大人群的一部分显然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显示着他们的存在:从国家今年公布的“8500万青壮年文盲”,到各地以种种暴力手段威胁着社会的低文化层青少年犯罪。这些事实尤其需要教育行政官员们的深刻反思,同时也为教育改革提供了一面耀眼刺目的镜子。

2、城乡教育对比:差距究竟有多大

农村教育问题的另一个表现在于同城市的比较。这方面的直观感受往往会让有良知的人痛心疾首:从北京市某所花费3亿元人民币建设的小学,到贵州、甘肃乃至于距北京数十公里内存在的“危险校舍”;从城市的“中产阶级”或“白领”们每年要花费数千元去培养其子女的“综合素质”,到农村那些尚未实现温饱的家长们要为筹集数十元的学杂费而一筹莫展;从城里重点小学或“实验小学”的教师们到“新马泰”去度假旅游,到广大农村里的多数教师领不全他们每月的薪水„„新世纪的天空下“农村中国”与“城市中国”的两幅图景,的确显得“光怪陆

离”,让我们看到城市教育的虚假的繁荣和农村教育的真实的危机。

不过,仅凭直观感受来评说城乡教育差距可能会被一些“权威人士”指斥为以偏概全。为此我这里提供两个系列的重要数据,即城乡各教育阶段升学率的差距和城乡中小学生人均教育经费的差距,以此来进行全面的观照。

就教育机会的差距而言,在小学阶段,除了因高度残疾而无法入学的极少数情况之外,几乎100%的城市学龄儿童都进入了小学,而农村每年尚有100万左右的儿童没有入学。在初中阶段,在《义务教育法》公布之前的1985年,与城市的小学毕业生几乎全部(升学率为101%)升入初中相比,农村小学毕业生的升学率只有64%,其中贵州、广西和西藏三省区农村不到50%.到1999年,农村的升学率上升到了91%,但低于90%的省区仍有15个,其中贵州和内蒙分别为72.4%和75.7%,西藏更只有38.1%.全国则有130万的农村少年在小学毕业后即走向社会成为“劳动力”。

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育机会的差距,到了高中阶段进一步扩大。从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来看,城市的升学率从1985年的40%提高到了1999年的55.4%,而同期农村则从22.3%降到18.6%,两者的倍数差从1.8倍扩大到3倍,绝对差从17.7个百分点扩大到36.8个百分点。而许多省区内部的城乡差距要大于全国的情况:1999年,城乡差距超过3倍的省区达15个,超过4倍的有5个。安徽和贵州省的城乡差距都在3.6倍(分别为55.7%:15.4%56.2%:15.4%),湖北达到3.9倍(71.4%:18.4%),山东(72.3%:16.8%)和河南(57.4%:12.9%)则分别达到4.4倍和4.5倍。在上述省区,城市的升学率都超过了全国城市的平均数,而农村的升学率则低于全国农村的平均数。

关于大学阶段的城乡教育差距,可以用学生的城乡分布来对比。据对1989全国高校录取的61.9万名新生的统计,来自农村的学生占总数的44%,城市的占56%.以各自出身的人口母体为基数来换算,可知当年大学阶段城乡教育机会的差距为4.9倍。而随着高中阶段城乡教育差距的扩大和近年来高等教育“高收费”的影响,相信这种差距90年代末之后进一步扩大了。不过,由于缺少全国的数据,我们难以给予量化。而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1999年招收的5080名本科生的情况来看,来自农村的学生只有902人,占总数的17.8%,这与同年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近70%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计算可知,在这两所生产“精英中的精英”的著名学府,城乡之间教育机会的差距,若以城乡高中毕业生的数量为基数,可以量化到7.7倍;如果以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为基数,则可以量化到10.3倍!

让我们再来看看城乡之间因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所造成的在校生人均教育经费的差距。它在相当程度上涉及教育质量问题。

就全国范围而言,1993年,城市小学生的人均经费为476.1元,农村为250.4元;城市初中生的人均经费为941.7元,农村为472.8元。差距分别为1.9倍和2倍。到1999年,两者的差距都扩大到3.1倍,绝对金额分别为1492.2元:476.1元和2671.2元:861.6元。如果将比较的单元下放到省级行政区,城乡之间的极差将更加突出。1993年,上海市(包括所属郊区)小学生的人均经费高达879.2元,而安徽农村只有125.6元,相差7倍;北京市初中生的人均经费为2157.7元,贵州农村仅为214.1元,相差10倍以上。至1999年,极差进一步拉大,小学生的城乡差距扩大到11倍(上海市3556.9元:贵州农村323.6元),初中生的城乡差距则扩大到12.4倍(北京市5155.2元∶贵州农村416.7元)。

而同一省区内部城乡之间也同样存在着巨大差距。以贵州为例,在整个90年代,其城乡小学生的人均经费差距都在3倍,初中生都在4.2倍。郑州市1999年小学生的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为河南省农村平均额的5.9倍,相当于滑县农村的14.7倍;关于初中生的情况,最高的新乡市与全省农村的平均数相差5.9倍,与最低的延津县相差11.4倍„„

3、教育财政改革:“以县为主”的局限

应当看到,城乡之间的巨大教育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是城乡经济差距的结果。但同时也必

须承认,它是教育资源的汲取和分配制度即“分级办学”制度的必然归结。

自1985年实行的以乡镇为主的“分级办学”制度,作为一项至为重要的公共政策,未能起到统一调配资源以确保全体适龄人口平等地享受义务教育权利的作用,而是在单纯强调发挥地方“办学积极性”的逻辑下,将应该由政府、社会和家长共同承担的义务教育的“义务”主要转嫁给了农民,将理应由各级政府共同承担的责任主要转嫁给了乡镇和村。其结果是,不仅给广大的农村和农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1985-1999年间向农民提取的“教育费附加”总额超过1100亿元,1993~1999年间向农民征收的“教育集资”超过516亿元;乡镇财政则普遍成了“教育财政”--,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城乡分割的二元教育制度。它不是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在教育层面上缩小,而是将其扩散和放大,从而造成了农村教育的迟滞和城乡教育差距的扩大,农村少年儿童的失学和教师工资的大面积拖欠也随之变成了几乎不可逃脱的“宿命”。

所幸的是,在“分级办学”制度运行了16年之后,它的弊端终于得到了承认--虽然是一种谁也不负责任的默认--。去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新体制。今年4月26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强调要实现两个转变,即把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从主要由农民承担转到主要由政府承担,把政府的责任从以乡镇为主转到以县为主。5月中旬,国务院办公厅又在相关文件中对“以县为主”作了详细规定,其核心是县级政府负有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责任,即通过调整本级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教育经费预算,合理使用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做好“三个确保”(即工资发放、公用经费、危房改造及校舍建设),而乡镇不再承担义务教育投资责任的重压。新体制运行一年之后,据新华社的报道说,全国已有75%的县市实行统一发放教师工资,今年内则要求全部推行到位。

上述转变应该说是一个较大的改进。在县这一级更大的行政区域内调度教育资源,较原来的制度有利于提供农村教育资金,有利于减轻乡镇政府和农民的负担,也有助于缓和乡镇政权因向农民摊派教育经费而造成的紧张和冲突。不过,进一步的分析会使我们发现,县一级财政的实力决定了这一新的制度的先天缺陷,由此不能抱过大的期望。

在现有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县级财政所占份额很小,加上乡(镇)级财政也只超过全国财政收入的20%(中央政府占51%,省和地市两级占27%)。在现有的2109个县级行政区域中,财政收入超亿元的县不足600,包括574个国家级贫困县在内,财政补贴县多达1036个(均为1999年数据)。大部分县连维持“吃饭财政”的水准都困难,一些县全年的财政收入甚至不够用于教育的支出。

基于此,绝大多数县级财政显然无法担当教育经费投入主体的责任。进而言之,“以县为主”仍然没有摆脱教育上城乡分割的格局,因为县级行政区域仍然属于“农村”,从乡镇为主到“以县为主”,只是在农村内部调整教育资金的汲取和分配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村教育的基础条件,缩小近20年来越拉越大的城乡教育差距。从对这项制度的最大预期来说,“以县为主”的教育财政可能缓解一县之内教育上“贫富不均”的情况,但却难以改变一个市或地区内部、一个省区内部、以及全国范围内极端“贫富不均”的局面,无法消除城乡之间教育的天壤之别。

中央政府似乎试图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对贫困地区教育援助的力度来解决“以县为主”后农村教育财源不足的问题,但迄今为止,努力远远不够:“十五”期间总的投入额度只有330亿元,包括总计50亿元的“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资金;每年50亿元用于中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工资发放的专项资金;30亿元的“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资金(2001-2002年)。这些资金只相当于数年之前国家和地方政府一年内对农民收取的“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的收入。而即便将所有资金--不再出现中途截留--都用于国家级贫困县,每县每年能够分得的部分也只有1000多万元,最多能解决“吃饭”问题。有鉴于此,有必要采

取更大的举措来加以调整。

一是从教育平等和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理念出发,限定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水平和生均公用经费、教学设备的最大差距,以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条件的改善和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差距的缩小。参照目前的现状,生均公用经费差距在全国范围内不应超过2倍,在同一省区内不应超过1倍,教师工资水平也应以不大于上述倍数为宜。当然,确定最大差距并非要将城市中小学的现有条件和教师收入砍下来,而是大幅度提高和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

二是按照财权和事权相对称的原则,将过去十多年间颠倒了的权利义务关系彻底扭转过来,明确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作为义务教育投资主体的责任和义务,而不是“以县为主”。中央应承担义务教育投入的50%左右,省和地市两级承担30%,县乡两级承担20%(其中县承担15%,乡镇承担5%)。中央政府承担的份额是就全国范围而言,省和地市两级也是就各自管辖的行政区域整体而言,并不意味着平均分配,而是结合前述第一条原则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

应该承认,在传统的城乡分治的思维和制度空间内,并不容易做到这两点。但是反过来说,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调整城乡之间和各级政府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依然在老框框里做小幅度调整,也就难以彻底改变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以及它同城市之间的令人感到残酷的差别,并且有可能拖垮普遍贫弱的县级财政--就象已经“拖垮”了的乡级财政一样。

通过调查,特大胆提出农村教育问题改革的几点设想:

(一)重新认识农村教育、构建农村教育新体系

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多种差别的存在,要求农村教育发展模式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允许各地自主创新。这样,农村教育的目标就会随之多元化,农村教育除了为城市培养人才外,更多的要承担起全面培养适合农村、热爱农村、建设现代化农村的高中初级优秀人才。因此,农村教育要最大限度地强化地方人才的培养和稳定意识。要坚持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战略,从解放与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教育目标,设计教育模式,规划教育未来。我们可以借鉴高等教育改革的思维方式去兴办农村的教育事业,紧紧把握改善农村教育结构这一突出问题,力求办学的最佳效益。一是继续推进农村教育结构和布局调整。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应标准,把义务教育阶段分散开去的学校,通过寄宿制或接送制等方式集中起来去办。该撤并的学校坚决撤并,该合并的班级坚决合并,该精简的教师坚决精简,使有限的教育资源优化组合、高效配置,发挥最佳社会效益。二是要进行学制改革。大力发展综合高中教育,其学制可以延长为4--5年。广开各种办学渠道,不断扩大综合高中的办学规模,使尽可能多的农村学生接受高一层次的综合高中教育。通过改革使农村教育形成“成职普”、“初中高”、“农科教”相结合的完整的立体网状结构和良性的运行机制。

(二)农村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

农村教育要彻底摒弃以升学为目的,单纯教人学知识的偏颇做法,从这一认识出发,高度重视学生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注重学生精神品质的培养。精神品质是人的精神存在,它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品质三个方面,是人的最根本的素质。教育治贫,首先必须从解决精神贫困入手。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在认识人与自然(包括社会)的矛盾中树立创业理想;在认识人与他人的矛盾中提升道德境界;在认识人与自我的矛盾中确定生命理念。通过社会理想、群体道德、个体生命理念三个层次动机的持久培养,激发并使学生最终形成比较稳定的想农村之所想,急农村之所急,为农村的振兴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同时,要取得国家的政策支持与倾斜,通过有效的方式,办起富有地方特色的农村高等教育,从本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实际需要出发,培养和造就一批留得住、用得上,能为家乡脱贫致富尽心竭力的高级人才。

(三)实施初中分流教育

农村初中在农村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教育效益看,初中是农村新增劳动力的出口;从实现“普九”和巩固“普九”成果看,初中是重点和难点。因此,改革农村初中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为推动和促进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在实施农村教育过程中普遍重视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向农业输送高素质的农业技术人才和农业工人,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成为其农村教育的主体。同样,发展中国家也将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农村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采取各种措施,把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相比之下,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却十分薄弱,相当一部分学校仍然是以升学为主要目的,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升学率,学校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的惟一标准也是升学率,分流教育根本无从谈起。在有些地区,当我们问及初中分流教育时,几乎所有的校长、乡教办主任都回避这个问题。不过他们承认,在农村初中如果真的实行分流教育的话,学生辍学率会大大减少。实施农村初中分流教育,缺少师资设备是客观原因,但思想观念不转变、思想认识不到位,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在农村教育中没有位置,这一主观原因是不能忽视的。

目前,我国农业正在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智力密集型产业转化,急需各级各类技术人才,这就向农村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即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加速培养新的农业产业大军和技术人才,推进农业向现代化产业转化。据调查问卷,有86.7%的农户迫切希望孩子从小接受农业科普知识、基本农业劳动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为此,应当把农村初中教育定位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为农村经济、社会进步服务上,在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基础上,重视培养为农业服务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四)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力度

长期以来,农村教育投入严重不足,2002年三门峡市教育部门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7%,距离《教育法》规定的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从提高全民素质与维护国家稳定的需要出发,教育经费预算仍需向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倾斜,建立起义务教育由公共资源负担的原则框架。这样才能杜绝义务教育普查中弄虚作假现象,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温铁军:《“三农问题”:世纪末的反思》,《读书》,一九九九年十二月

(2)孙传钊《隐蔽的遗产》,《读书》二○○一年九月

(3)李书磊:《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十月版

第四篇:说明文的特点及写作要求

说明文的特点及写作要求

中学生怎样写好说明文 在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写说明文是对中学生的要求。说明文是用说明的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给人以知识的文章。简单地说,说明文就是把你要写的对象介绍给读者,其标准就是介绍的是否清楚、明白、易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说明与人的关系十分密切,你经常要向人们介绍事物或者某种道理。所以,说明并不是神秘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人人都会。对于写说明文来说,其题材领域十分宽广,大到宇宙小到一根铅笔都可以说明,都能写成说明文。比如,做饭、做菜、穿衣睡觉、治病防病、吃饭喝水,这些日常行为都可以写成说明文,再比如,春夏秋冬、风雨雷电、水、空气这些自然现象也可以写成说明文,钢笔、课桌、书籍、本子这些学习用品还可写说明文,城市、村庄、学校等等地点场所也可以写成说明文。与此同时,怎样写作文、怎样听课、怎样考虑这些做事情的道理也可以写成说明文,称为事理说明文。应该说,我正在写的这篇《说明文的特点及写作要求》就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说明文的特点在于说明、介绍。与记叙文不同,记叙文是记人叙事,所以说明文不以人物活动和故事情节为主,它是对事物的静态介绍。与议论文也不同,议论文是海阔天空地摆事实讲道理,有论点、论据、论证,而说明文中的事理说明文就是就此事的道理做静态介绍。知识性、通俗性和条理性是说明文的三大特点。知识性是说明文的本质特征。对一个事物缺乏知识,我们可以写成记叙文,但绝对写不成说明文。说明文正是要介绍该事物的知识,没有知识怎样说明呢。通俗性也很重要,事物本身的结构、形态、历史及其科学知识是很复杂的。我们写说明文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些复杂变简单,把深奥变通俗,所以写出来的文章,要使有点文化的人都能看懂,不要把明白人给绕糊涂了。条理性是指说明文的行文结构。既包括整篇文章的结构,也包括一个段落的结构,还包括两句话之间的结构,都要有条理。要按部就班地去说明,有条有理地、清清楚楚地说出来。在结构上,说明文没有记叙文和议论文那么自由。所以,在说明文的写作中,要普遍注意以下方面:一是要有该事物的知识,二是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说明,三是要科学地安排说明顺序,四是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第五篇:朱自清写作特点 及举例 春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 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三是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朱自清的散文《春》

一、于细微处见真情 从表面上看,这篇文章先写春天的一般景色,接着分别从几个方面去描写。第一,春天的草;第二,春天的树;第三,是春天的风;第四,是春天的雨;最后再加以综合赞美春天的美好。很明显,这属于分门别类的写法,是在罗列景观,平铺直叙。但作为读者的我们并没有被花树风雨的单一罗列所厌倦,而是一下子就流连忘返于作者描绘的如画风景中。其实作者主要表现的就是对于春天带来的一切变化,即使看来习以为常的,不起眼的,他都寄托着一种美好的情感,把它们表现得新鲜、可爱、美好,叫人欢欣,令人惊喜。他尤其善于从细微处捕捉敏锐新鲜的感觉,来表现春天生机勃勃的气象,显得格外新颖别致。小草吐芽,他写成“钻”出地面,而且还是“偷偷地”;望见梨花,他陶醉其中,闭了眼,作一浪漫的想象“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春风吹来,他捕捉到悦耳的笛声;春雨里,“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和“地里”,他都视有所及,着意点染„„

二、于绚丽中见单纯 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本是春天到来时的寻常景物,但作者却在细致的描写中流露出了单纯的童心、童真和童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完全是孩童少见多喜的情怀。“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些简单的口语完全是对儿童口气的模仿。“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表现的是儿童的视觉经验和审美趣味。“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一个“逼”字,又是口语,通俗而极富表现力。作者以儿童的眼光观察春天,描绘春天,使得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和“小姑娘”一样,充满活力和趣味。

三、于朴素中见诗韵 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曾说:“朱自清的散文满贮着一种诗意。”《春》这篇文章语言朴素,通俗易懂,但却造境藏情,饱含诗韵。文章中给我们描绘的五幅图画就是献给春天最优美的赞歌。此外,作者还善于用典,使得古典的诗情画意弥漫在字里行间。有的直接引用,如“吹面不寒杨柳风”和“一年之计在于春”;有的翻出新意,如“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化用古诗“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不仅有声响,而且隐含了一种喧闹沸腾的景象,再如“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可能出自“牧童遥指杏花村”,也可能出自“短笛无腔信口吹”,“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让人想起了“烟笼寒水月笼沙”,“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作者既是在叙述文字,又是在挥毫泼墨,为我们描绘的一幅幅充满古典情韵的水墨画。

四、于散淡中见曲致 大多数同学写春天,也会仿照上述的分门别类的方法,但很多人写出来的文章要么杂乱无章,层次错乱;要么淡而无味,老生常谈,且拼凑之痕严重。这篇文章一方面以一种孩子气的单纯贯穿全文,另一方面,又在努力寻求内在的变化。如文章中注意从视觉到触觉、味觉和听觉的转换;语言形式上,大量运用叠词叠句和对称、排比的短语短句以及精彩生动的排比句、拟人句,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在描写角度上,先宏观勾勒,再细致描绘。在画面的组合上,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属于动态的热闹的景象,而春雨图是一幅静默的图画,最后在迎春图中又热闹了起来。这样动静结合的有机安排,使得文章内容更加生动,结构更加和谐。

下载调查报告的特点及写作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调查报告的特点及写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调查报告的特点及结构5篇

    调查报告的特点及结构调查报告的特点主要有三方面: 一.较强的针对性。 只有某一情况、,某一社会问题、某一成功经验,引起了一定的程度的主意,为了进一步得到它的详情、真相,认识......

    信息写作特点

    2、公文处理工作的依据是什么? 答:就一般而言,公文处理工作的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关法规和行业标准。诸如新发布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党政机关公文......

    演讲稿写作特点

    平均1000到1200(字數)瞭解聽眾 聽眾的期望 聽眾的知識背景 聽眾對於演說者與演講題目所抱持的態度 聽中的心理結構:包含個人理念、好惡價值觀 以一種全新而引人興趣的來激發......

    《春》写作特点

    《春》写作特点 《春》的语言运用准确、巧妙,特别是动词、形容词的运用,使文章富有动态感和形象感。例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这“欣欣然”用得就极传神......

    《背影》写作特点

    《背影》写作特点 1.构思精巧,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情。 《背影》是朱自清以事写情、因情动人一类散文的代表作。在“车站别亲”这一节中,作......

    调查报告写作格式及 (1500字)

    --调查报告写作格式一、概念与特点 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

    调查报告的特点

    调查报告的特点集合 1、社会性。调查报告作为时代的镜子,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客观地反映社会情况和问题,具有明显的社会功能调查报告所总结的典型经验,对社会各方面具有指导意义;调......

    调查报告的特点

    调查报告的特点1 1、社会性。调查报告作为时代的镜子,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客观地反映社会情况和问题,具有明显的社会功能调查报告所总结的典型经验,对社会各方面具有指导意义;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