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课程视角分析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原因
从课程视角分析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原因
摘要: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课程的视角探寻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课程资源的“城市取向”,课程设置的“专业化取向”,课程标准的“城市取向”,课程理论和课程内容的“政治伦理取向”,课程决策的“强势群体取向”,等等。这些原因使农村初中学生在学业上产生失败感,再加上农村经济落后,人均收入较少,办学经费短缺,因而学业困难和无经济支持也是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关键词:课程资源;学业困难;基础教育;强势群体
当前,在广大农村,初中学生辍学是一个大家都避而不谈而又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尤其近年来,农村学生辍学率明显上升,主要表现在初中阶段,严重困扰着“两基”工作。这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同时对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来说,这也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因为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在农村,农村教育搞得好,普及率就高;反之,则低。一
在许多农村中学,最令人头痛的是学生辍学、流失。学校和有关部门每年都组织专门力量动员辍学的学生返校,好不容易把他们找回来,可投过多久他们又走了。为控制学生流失,县、乡、村、校制定了四级联保制度,对干部实行一票否决,但学生还是留不住。据对某一地区农村中小学生辍学情况的调查统计显示:当地小学生辍学率为2.1%,初中生辍学率为9.39%。如果不加以控制,照此推算,六年之后,这个地区的小学生辍学率将达到1
2.12%,也就是说将有一成多的学生没有完成小学学业就流向了社会;而三年后,初中生辍学率将达到 28.17%,也就是说将有三成的学生没有完成初中学业就流向了社会,这些数字是很惊人的①。农村的教育情况基本上相似,这些数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代表性。因此,其他地方农村初中学生辍学情况与其具有相似性。
二
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家庭贫穷、学习困难等等。这里主要从课程视角对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原因进行剖析,发现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是:课程资源的“城市取向”,课程设置的“专业化取向”,课程标准的“城市取向”,课程理论和课程内容的“政治伦理取向”,课程决策的“强势群体取向”,等等。
(一)课程资源的“城市取向”
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然而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在考虑课程资源时,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课程专家都明显地忽略了民间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本文使用的是相对广义的课程资源概念,指的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1]。在这里笔者试图把课程资源分为缄默课程资源(tacit resources of curriculum)和显性课程资源(explit resources of curriculum)。这种划分不是新创造的,而是借用石中英先生在《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一书中对知识的划分[2]。民间的课程资源在此等同于缄默课程资源。所谓缄默课程资源是指在人类历史上长期处于一种受压迫境地,长期成为课程资源的“被流放者”,长期受到知识霸权压制而被迫保持沉默的知识。与此相对应的是显性课程资源。所谓显性课程资源是指充斥于学校课程,以及在国家课程改革专家视野中常被重视、披开发的资源,具体而言有图书馆、实验室、博物馆、科技馆、科研院(所)、部队、工厂、农村(常指农村的自然环境等)、网络、夏令营、社区文化馆、中小学教育(德育)基地等等[3]。缄默课程资源与显性课程资源的主要区别在于显性课程资源常受到课程专家的重视,而缄默课程资源则常被课程专家所忽视。陶行知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就指出:“中国向来所办的教育,完全走错了路;教他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盖房子不造林,教人羡慕繁华,看不起
务农。”时隔80年后的21世纪的今天,这些问题仍然没解决。在乡下,课程在形式上一般有国家课程和乡土课程,但沉重的升学压力、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霸道的必修课和软弱的选修课等因素造成了另外一种局面:一切为了升学,一切为了考试,只学习必修课和升学考试所考的科目。这样,就使得“农村课程”无区别于“城市课程”,使得主要以显性课程资源为源头的“城市课程”,占据了“农村课程”市场。这一切实质上使得民间课程资源处在了国家课程和乡土课程发展视野之外[4],长期处在这种状态下,是造成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课程设置的“专业化取向”
基础教育包括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小学和初中及高中阶段的教育,因此初中阶段属于基础教育。那么,什么是基础教育呢?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内罗毕召开的高级教育计划官员讨论会上,对基础教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认为“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的教育。“它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获得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1990年3月在泰国宗迪恩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通过的《世界全民教育宣言》(1990)明确指出:“基础教育本身不仅仅是目的,它是终身学习和人类发展的基础„„每一个人——儿童、青年和成人——都应能获得旨在满足其基本学习需要的受教育机会。基本学习需要包括基本的学习手段(如读、写、口头表达,演算和问题解决)和基本的学习内容(如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态度)。而这些内容和手段是人们为能生存下去,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充分地参与发展,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明智地作出有见识的决策并能继续学习所需要的。”在1996年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里,再次强调了宗迪恩会议所确定的这一观念。这是迄今为止国际社会对基础教育的定义作出的最深刻、最全面的概括。它表明,基础教育本质上是为了每一个人能在社会中生存和继续学习所需要的最基本的教育,基础性是它最本质的特征。顾名思义,基础教育的虽大特性就是“基础”。所谓“基础”,即是指最基本的、最初的部分。因而体现“基础”在课程设置上就应该向受教育者提供对人成长而言最基本的、最初的、最重要的内容。从这一要求来看我国当前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恰好相反。一方面,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大有“多多益善”,追求“大而全”的倾向。2001年5月颁布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中小学要增设信息技术教育和综合实践课程,按国家规定开设艺术课程。而不少地方,外语、计算机事实上早已进入小学课程,不可避免地造成中小学课程体系的膨胀。另一方面,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内容被赋予了专业性的特征。与国外“广而浅”恰好相反,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内容设计尤其是主要课程的设计在不断强化学科的专业性,推崇“窄而深”,导致学科分量不断加大,深度不断加深。如中小学教学课程的内容,就比其他国家提早了一到两个年级。翻翻小学教材,即便是一年级的数学题,也要求学生解题时除了用一般方法,还要演绎出许多怪诞的解法;看看语文,连一个字第几划是撇是捺都设计得极为专业,干涩难懂的名词术语多体现出“专业化”程度之高深,几近是对文字学的学习。一句话,基础教育课程内容已不再具有“基础”的特征,“难、繁、深、多”的内容和要求越来越偏离学生发展的基础。如此“专业化”的基础教育的确能为个人的未来发展准备大量的知识基础,但其局限也就在于,在当今已现端倪的学习化社会、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学生以极大精力和体力所掌握的大量的知识和技能却未必有现代的准备性意义。更重要的是,这种取向使学生失去了部分本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来实现兴趣、爱好、特长的满足和个性的发展,恰恰是以牺牲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代价的。这种弊端,正是学生负担日益加重以致产生厌学、逆反等心理,导致的结果是许多学生辍学[5]。
(三)课程标准的“城市取向”
长期以来,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一种忽视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将眼光集中在城市的发展上,国家的公共政策优先满足甚至只反映和体现城市人的利益,例如粮食供应政策、就业政策和医疗、住房、劳保等各项社会福利政策等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一“城市取向”的思路显然已不合时宜。然而,作为一种思维定式它仍有较大的惯性,依然潜存于各项社会政策之中。“城市取向”在教育方面的表现相当突出。诸如无视城市和农村儿童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以城市学生的发展特点为基础制定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广大乡村很少有用武之地。“城市取向”的教育政策,使得农村教育只是城市教育的翻版。同样,在课程上也是如此,目前初中课程还没有作为农村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体现出来,致使农村初中学生对一门又一门自身严谨、难度较大的课程内容听不进、学不懂。正如库姆斯(Coombs P.H.)所指出的,学校中的“学术性、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课程不能适应大多数农村青年的学习需求和生活需要”。学校中的课程和教学内容没有考虑到乡村学生的特点,使许多学生感到学习吃力,成为经常性的学业失败者,并进而对上学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同时,对升学无望的农家子弟及其家长来说,教学内容与农村经济社会的脱节也使得教育的吸引力大大减弱。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这种“城市取向”促成了农村初中学生的辍学。
(四)课程理论与课程内容的“政治伦理取向”
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的积淀使其自身一直在崇拜权威、崇拜大一统,在教育上则表现为“政治伦理取向”。从历史的演变中可以窥见,《春秋》传递孔子的修己治人之道,而这正是为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服务的;汉代为加强封建统治,文教政策上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南宋的大教育家朱熹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明人伦”。在建国以来的课程理论史中,也可以找到这方面的论据,“十年**”前,从批判《武训传》到批判陶行知,从批判杜威实用主义到批判陈鹤琴的“话教育”。“文革”时期,只言片语的“最高指示”,人们竟能以洋洋万言对它进行传教般的阐述,而不追问其有无理论上的可能性„„观看政治风向,成了理论研究的前提。回顾历史,那些顺应正统阶级文化的课程理论在当时总是能得到更多的关注,主流意识形态就像“看门人”一样,决定哪些作品可以发表,哪些项目应该得到资助,哪些研究应该收入权威的教科书。然而,社会政治、经济是处于经常性波动的过程之中,处于课程领域中心的知识内容随着政治的变迁也会退到边缘地带。课程理论并没有超越时空的说话权力,无论是主张“有教无类”的孔子,主张“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毛泽东,还是平民教育提倡者晏阳初,学术自由支持者蔡元培,都曾是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标志。斗转星移,时过境迁。如今中国校园里除了因袭陈旧的程序化教育模式之外,还有多少这些教育家们的影子?总的来说,中国课程理论是以政治和伦理为出发点和归宿的。虽然现代课程理论呼唤整体课程观,强调人的个性和精神的自由以及生命质量的提升,但课程实践中却依然充斥着政治意识的强制灌输,课程理论则被置若罔闻。比如语文教学中,如果对某一篇课文不反复强调其所包含的主流意识形态,则可能被指责为“思想深度挖掘不够”。有位教师对高一学年的语文课本谈了这样的看法:真正从语文的角度编选的篇目大约只有一半,其余一半则大体上是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考虑的。一元化的机械思维模式限制了学生精神的自由和思维的明达。孩子们的作文,充满了谎话、空话和套话。随便翻翻孩子们的作文,你会发现,真正有真情实感者,有童心童趣者,有独特感受者,可谓寥寥无几。充斥在他们作文中的是任意编造的“好人好事”:所有的学生都在马路上拾到过钱包,都搀扶过残疾人横过马路,都在公共汽车上让过座,都在下雨天把伞让给同学。他们快乐地编织着一个共同的故事,然后套上“时间、地点、人物”去教师那儿领一个高分。这样的学习模式、教育模式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真实的生活,与理想追求完全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失去对所学的科目的兴趣,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促使学生辍学[6]。
(五)课程决策的“强势群体取向”
由于历史、自然和政府教育政策等原因,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课程开发能力存在着极大差距。这种差距尤其反映在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有很大变化,特别是分级课程管理体制和课程多样化政策的推行,给课程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但遗憾的是我国现有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在某些方面仍有所欠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现有课程政策往往以发达地区、城市学校和重点学校的办学条件为依据,首先考虑他们的课程需要,甚至不惜将他们的“发展性需要”作为“基本需要”以“强制性课程政策”的形式要求全国所有学校必须执行。(2)无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还是新颁布的各科课程标准和九年义务教育与普通高中的新课程计划,都表现出明显的“城市中心取向”和“国际接轨倾向”,缺乏对农村及不发达地区的必要关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虽较好地把握了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终身学习等时代新要求以及原有课程在结构、内容、管理上的问题,但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教育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城乡间、地区间和学校间的巨大差异,对农村、中西部地区和薄弱学校实施“新课程”的条件保障没有提供应有的政策支持。作为国家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3)新课程开发的前期实验大多数在城市和发达地区,很少关注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一些新“课程标准”无论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还是在“课程资源开发建议”的陈述上,都基本以城市和重点学校为对象。(4)三级课程管理已成为我国的基本课程政策,校本课程已是学校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所有学校都必须开发校本课程,否则,学生的基本课程权利就必将受到侵犯。然而,现行的课程政策只给责任,不给条件,成千上万落后地区的中小学和薄弱学校连校本课程的概念都没听说过,基本的教学都难以维持,校本课程开发更无从谈起[7]。从这一角度看,“强势群体取向”是导致学生辗学的又一原因。
三
以上,从课程视角分析了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几方面原因,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强化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农民受教育的动机和出发点并非直接为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或为科教兴农,而是为了谋求一个稳定的职业,一份稳定的收入[8],当这些目的达不到时,他们对教育的追求就会弱化、淡化;第二,因课程超出了初中学生的兴趣范围而产生了学业困难,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此外,失去经济支持和主动弃学心理也是初中学生辍学的重要原因。21世纪已经来临,“以科技为先导”和“发展科技靠教育,教育发展靠国民素质的提高”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绝大多数人在农村,因而农村教育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反映到课程上,就是我们必须把这些问题纳入课程视野,给予这些问题以高度的重视。
注释:
①参见www.xiexiebang.com
参考文献:
[1]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4.
[2]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22.
[3]张晓峰,田爱丽.农村学生辍学:政治的视角[J].江西教育科研,2002,(6):26—27.
[4]民间的课程资源:被遗忘的课程资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6):44—48.
[5]彭泽平.培养公民还是人才——对我国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12—16.
[6]张灵芝.试析当代中国课程理论的失语现象[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4):36—39.
[7]郭晓明.论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公正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4):27—30.
[8]代俊兰.农民的教育心态透视[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4):84—87.
(作者单位:华中师大教育科学院,430079)
(摘自《中小学教育》2004年第2期)
第二篇:农村中小学学生辍学原因分析
一、预防农村中小学学生辍学的重要性
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辍学率均高于城镇。2006年,全省普通初中辍学率为1.5%,而农村普通初中辍学率为1.5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辍学学生中,男生要多于女生。2006年,农村普通初中男生辍学率为1.81%,比女生高0.57个百分点,比全省普通初中男生辍学率高0.24个百分点。大众日报记者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张炉集镇中学所了解到的情况代表了近几年辍学的新动态:1996年至1997年“普九”之初,辍学现象严重。当时,张炉集镇中学初一入学500多人,毕业时不足200人,平均一个年级一个学年要流失100多人。时至今日,农村初中辍学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有的地方遏制住了辍学倾向,有的地方辍学率反而上升。
另一则报道是关于辽宁省新民市芦屯乡的辍学情况:芦屯乡目前只有1所初中,初一新生入学时有学生 170人左右;到了初二,就要减掉30多人;升到初三,就剩下110人了;最后参加升学考试的仅100人而已,其中只有一半的人能升入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新生入学时,学校将他们分成4个班;到了初二便重新编班,减成3个班;等到初三,又将3个班编成2个班。其中有些人还不能顺利毕业。
而《青年报》2004年2月18日刊登了一则关于浙江省海宁市许村镇沈土中学的辍学情况报道:该校今年开学时多达49名学生没有到校报到,此现象引起了学校和当地政府部门的震惊。据称,这次“流生事件”绝对不是一场虚惊,事件已经在当地乃至整个浙江省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还引起了浙江省教育厅的高度重视。
农村中小学生辍学,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近日在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报告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实施情况时指出,我国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总体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全国2861个县级单位中还有431个未实现“普九”;已经“普九”的部分农村初中生辍学率居高不下,一些省、自治区农村初中生辍学率在5%以上,个别地区达15%左右。
农村学校防辍控流是一项比较棘手的工作,难度相当大。一提到辍学,人们就很自然地想起了贫困。但国家近年来对贫困学生实行了“两免一补”,经济方面的原因应有所缓解。但为什么许多农村中小学的巩固率仍远远达不到98%呢?我们通过调查分析,掌握了农村学生流失的主要原因:家庭经济困难、读书观念淡化、厌学情绪严重、法律意识淡薄。针对上述原因,要对症下药,广辟控流渠道,确保控流到位,以求收到良好的成效。它事关“两基”评估工作的成败,更重要的是关系着我国民族素质的提高和整个基础教育的成败。
二、农村学生辍学原因的探究
(一)社会原因
1、家境贫困。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不均衡,特别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有的农民尚未脱贫,面对几百元的学杂费,家长只好望而却步,2、学习毅力不强。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上一些天灾人祸,使少儿产生危机感。其应对挫折的能力自控能力又偏低,容易产生自暴自弃行为。而且“读书无用论”在社会还有一定市场,升学无望,使少儿产生失望感。
3、挡不住下海淘金的诱惑。有的中小学生未完成学业就去打工,外资企业、合资企业进不去,就去个私企业、家庭作坊或餐馆、舞厅。农民法律意识淡薄,有的农民错误地认为:义务教育就是读书不要钱,读书要钱,有钱就读,没有钱就可少读或不读,你管不着,这也是造成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的原因之一。
4、传统观念影响。“重养轻教”,“重男轻女”的封建残遗思想仍在作祟。导致许多女生辍学,辍学女生远多于男生。
5、周边环境因素。农村中小学学校周边环境令人担扰:第一,周边治安环境欠佳,学生缺乏安全感。第二,一些个体业主利欲熏心,出租一些不健康书刊,向学生推销酒,还引诱学生进入录像室、游戏室。第三,一些社会腐败现在也对家长和学生产生影响。比如,走后门、拉关系、送礼品等。
(二)家庭原因
首先,有的婚姻破裂家庭的子女连生活都无人料理,别说监护读书了。子女多的家庭,有的家长不但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而且还有重小轻大的思想,家长认为:男孩读书谋出息,女孩打工置嫁衣,过早地把女孩推向社会,导致学生辍学。
其次,一般说来,农村家长的受教育水平较低,不懂得教育的重要性,一方面是对子女的受教育状况漠不关注,另一方面是矫枉过正,对孩子要求过高,过于溺爱又不注意引导。前者听之任之,孩子产生放任心理而辍学。后者则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产生极端行为来与家长对抗。
再次,广大农村多子女的家庭不在少数,在相同经济收入的情况下,生活相对比较困难,负担多子女上学读书几乎不可能。在农村,靠种地维持生活并供一个孩子读书就已不轻松,多生、超生,导致家庭贫困加重,也是学生辍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家长、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超过学生的能力范围。“精英教育”,望子成龙心切,这是有前车之鉴的。长春市二道区十佳少年,周晓旭曾获20多枚奖章及奖牌,最后却因“超前学习”“第二课堂”等过重的课业负担导致脑血管畸形、破裂,而离开人间。悲剧足以引起人们警醒。
(三)学校原因
1、学校培养目标的偏差,是造成辍学现象的主要教育原因。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生,占全国中小学生总数的70%以上。绝大多数农村学生,在接受过一定的学校教育后都要留在或返回当地。可以说,目标农村教育的培养目标,突出地表现为单一性、应试性、离家性和唯城市性。正是这种目标定位,使农村教育呈现出种种不合理的现象。
2、办学条件差:有的学校设施不全,连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都没有,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办学思想单一: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衡量一所学校质量的标准是成绩----特别是中考成绩,为此,学校领导、教师都把抓成绩,抓优生成绩放在重中之重,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就很少搭理,甚至无暇顾及了。因此,成绩差的学生差的学生不免产生失落、厌学情绪,反正初中文凭不值几文钱,不如趁早收场,另找出路。
3、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或教育态度不佳。调查中,有41.7%的同学认为教师采用辱骂、体罚的办法来教育他们。导致他们赌气不学,基至逃学,来逃出“学习”的阴影。
农村教育缺失。农村学校教育还远没有离开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理念还没有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更没有成为教育的实际行为。为了追求合格率和升学率,很多学校让教师动员学习不好的学生退学。农村学校教师整体素质偏低,时有伤害学生的行为发生。近些年农村教师学历有所提高,但是,教师的实际学识水平、能力和思想素质与其学历并不完全相称,这是相当普遍的一种现象。
(四)自身原因
1、学生学习缺乏责任感。这些学生往往认为,他是在为别人学习,而不是在为自己学习。他们把学习看作是枯燥的“读书”,学习就是争分数。争分数的目的就是给长辈和老师看。再来是对所学的学科缺乏兴趣。对学科不感兴趣的结果是学生偏科现象严重。往往在擅长的学科上被表扬,却在别的学科上被狠狠地批评,久而久之,就对什么学科都不感兴趣了。
2、性格原因。有的孩子性格内向、任性蛮横,一旦遇到不顺心者,就会选择辍学出走这种极端方式来发泄心头的不满。不顾辍学会造成一些严重伤害后果。辍学的实质是儿少发泄情绪、逃避现实、无价值的表现,是他们与社会沟通的一种独特方式。
3、耐挫能力低。学生学习屡遭失败,缺乏坚忍不拔的意志。长期的失败,将自已夜以继日的辛勤当泡影放飞,最终偃旗息鼓了。学业的失败,不仅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而且是造成农村学生厌学、逃学进而辍学的直接心理原因。
4、学习观念的迷失。学生对“读书为何用?”存在盲区。这些年大中专生毕业不包分配,就业难,加之社会上存在没有文化也能挣大钱现象,这对一些学生影响很大。且缺少正确的读书观,对去不去读书持中立态度。
三、预防辍学的对策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明天,关注他们,就是关注祖国的未来。拥有3亿多少儿的中国能否在竞争中取胜,是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前途的大事。所以必须采取有效对策使辍学业率降低限度。那么,如何有效解决农村中小学的辍学问题呢?笔者认为,参照以上的原因分析,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措施:
(一)关爱学生,消除辍学心理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使之发挥出来。教育,说穿了,应该是一种发现。教育者首先应该是一个伯乐。要善于发现,发现每一个人特别是有特长的学生的特点;而且不但善于发现,还善于使有特长的学生得到超常发挥。教育者不会发现学生,学生不会发现自我,都是一种很可悲的事情。
1、应懂得赏识自己的学生。尤其要懂得赏识学困生的优点。其实一位成功的老师应该以欣赏的眼光去看你的学生,其实,有些就是当你指出后,学生未必都能改正,而学生受到鼓励和赏识之后,所产生的不懈努力会一直持续。赏识能产生动力、动力产生不懈的努力,最终获得能力的提高。笔者曾遇一个差生在他的是日记里写道:“谁愿意当坏学生?只不过稍有点儿错,老师就批评,就让请家长;班上一有啥问题,不管是不是我做的,就将往我头上扣。我偶尔也想做一点好事,但知道做了也不会有老师表扬。想着心里就来气。”为此千万不要吝啬你赞美的语言和行为,它们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大的鼓励作用。
2、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并鼓励他们独立思考,不依赖别人。教育要使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生活有鉴别能力。最终使学生勤学好问,成为“有用的人”。
3、要让学生在乐中求学。不要“强迫”学生学习。孔子所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如果老师、家长对学生的学习逼得过紧的话,学生就会变得比较焦虑,不耐烦。最终也就谈不上对学习有兴趣了。
4、狠抓学生“减负”工作。就是要在教材上下功夫,要少而精。既要督查所属学校随意征订格纳课本外的资料现象,也要对某些部门“送”给学校一些“换汤不换药”的资料予以抵制。
(二)加大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坚持助贫截辍
1、建立政府的或民间的助学积金会。筹措资金,对家庭经济实在困难的学生予以资助。对特困生的学费、杂费等实行减、免、缓政策。
2、坚决制止学校乱收费现象。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利用学校开学之机以任何理由向学生搭车收费。
3、继续抓好“希望工程”建设。实施“希望工程”以来,建起数千所希望小学,使很多贫困地区学生持续读完小学、中学。所以应加大“希望工和”、“春蕾计划”等救助活动力度,广泛发动社会积各界开展扶贫助学活动。
“扶贫”不能最终解决问题,应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地区城镇化进程,并且要减小过大城乡间差距。常言道: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只有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让农村的经济发展起来,其也就可能反过来刺激人们对教育的重视了。
(三)做好学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坚持心理防辍
在学习困难学生身上,他们的认识缺陷是次要方面,要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围绕学会做人,精心设计主题班会,启发思想交流;开展个别谈心,激发上进意识;组织教育基地活动,接受形象教育;组织义务劳动,感受为人的乐趣,提高做人的素质。
学习困难学生的存在有内因和外因。我们要善于利用外部诱因激起其内因的质的变化,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从而引导他们认识到自我价值,激发自信。学习困难学生中,不少人不是不想读书,而是因为在家、在校、在社会受到不公正对待,心理上蒙上一层阴影。他们会中途辍学,浪荡社会也是心有苦衷,出于无奈。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理解、同情和温暖。所以应该组织开展一些教育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引导他们为集体施展“一技之长”,从而逐步树立自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诱导要有耐心,循循善诱,切忌简单化。
学习困难学生把自已看成低人一等,缺乏自信,这是他们的共性。作为教育者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突破口”。首先要真心诚意接近他们,和他们交朋友,取得信任,建立感情,然后才能了解他们,熟悉他们,要多方面了解,了解其爱好和忌讳,了解其长处和短处。针对性教育,要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能搞“一刀切”。学生的个性存在差异,就对症下药。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对学习困难学生能否给以公平的爱,这是他们心灵中十分敏感的问题。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如果教育上稍有失误,其结果必然是雪上加霜。所以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摆正感情天平,一碗水要端平。而不是以学生的相貌,成绩的高低,机灵的程度,或以老师个人的喜爱定优劣,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的教育不应是学校单枪匹马,而应是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形成合力,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构筑起一种良性的教育氛围。因为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而社会教育是条件。
(四)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坚持依法治辍
政府职能部门应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做到家喻户晓,对经教育开导、屡教不改的辍学学生的家长予以法律制裁,使这类家长认识到:不督促、不监护自已的子女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也是一种违法行为!
宣传工作是控流防辍的基本保证,一定要组织召开教育法律法规宣传工作专题会议,使教育法律法规深入人心,同时分管领导负责召开学生家长会,村干部分头到学生家庭组织开家庭会,帮助学生家庭排除学生入学的阻碍因素。还要成立教育执法队伍,对其子女未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的家长或监护人进行批评教育,还对拒不悔改的家长进行经济处罚,至直学生入学为止。
(五)进行大力整顿,坚持教改堵辍
1、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对于办学条件不是很好的中小学,应采取“撤并”办法,并入条件好的学校,集中投入资金,更好的改善办学条件,更好地为学生创设优良的学习环境。针对教师队伍,首先应提出高农村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教师的现任意识和能力,促进教师自觉地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个性差异,自觉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再者,实施教师网联计划,快速提高现有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最后,应培养农村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提高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
2、重整教育目标,调整课和设置,构建立体化的教育目标体系。农村中小学不能把教育目标主要定位在培养应试人才上,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要构建起既能使学生升入重点高中、又能使学生进入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还能使学生毕业后就能服务当地的立体化的教育目标体系。首先,在课程设置上,要本着使学生既能学到文化知识、又能有多种出路和前途的原则,所以开设课程应全面化。再次,在教育评价上,不能仅仅把住学校升学率的高低,更要把学校是否培养学生具有多种出路和前途作为评价学校教育的指标。此外,学校和教师还要做好对学生及其家长因势利导的工作,分析形势、阐述原因、讲明利害,使教育分流能够顺利进行。
3、加快加大素质教育步伐,让学生既来之则安之。各地应根据当地实际,在开好、学好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特长,让艺术教育进入课堂,给学生创造一个发展个性的良好环境。也可使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既为当地培养人才,又兼顾升学的道路。
4、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建立岗位责任制。学生的辍学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学校内部的管理工作。学校管理疲塌松散,教师不按时上课,必然导致学生纪律涣散,这是家长们择校的原因之一,又是造成学生辍学的关键因素。因此,应全面实行岗位责任签到制,严肃整顿校纪校风,对教师先后提出德、能、勤、绩四大方面的奋斗目标。此外,还对学生装的学籍进行了正规化的管理,有力地控制了“自然流失”现象,同时建立严格的包干制度和奖惩制度,形成控制学生辍学的激励机制。每学期初和学期末对学校管理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实是求是地评比总结。
三、农村学校防辍学的思考
“辍学问题”是当前农村学校实现“两基”目标、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棘手问题。而辍学问题不是孤立问题,解决办法在不同地区也略有所不同。但如何创造可能的读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前解决学生辍学的直接关键;并提供优越的读书环境,为读书营造良好的“气候”,形成价值取向,是最终解决辍学问题乃至其它教育问题的本质所在。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自身要不断地学习、探索现代教育理论,注意并研究现实中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使开浑身解数,不仅仅是要将学生留住,让他努力学习,成为一个“合格”的“学生”。总之,控辍防逃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是一项系统综合的社会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等方方面面的密切配合,只有动员、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才能扎实抓好控辍防逃保学工作,才能确保孩子们一天天健康成长。
农村中小学学生辍学原因分析 马治平当前,我区正在进入普九工作的扫尾验收阶段。南部山区的农村中小学更是在非常忙碌的落实普九验收的各项指标。然而困扰山区农村中小学顺利完成普九任务的症结却是学生入学率较低,辍学率居高不下。地方政府和学校也曾下大力气来抓,甚至采取了一些过激的手段然而却收效甚微。笔者曾长期从事农村中学教育工作,对此颇有体会。导致中小学是辍学的固然纷繁复杂但细究起来不外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社会原因。首先,在社会急剧转型的今天,价值体系日趋多元化,生存方式多样化,过去那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般的通过考试找到工作,改变命运的生活方式已不再是唯一出路。面对上学有些人已变的不在像以前那样热衷,更有甚者还在追捧所谓上学无用论。上学无用这种观念在农村中有一定根基,很多家庭的孩子辍学都与受了这一理论的误导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近几年来上学交费不包分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由于山区经济落后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很少,加之劳动力就业市场还很不完善,以致于很多学生求学期间花费了父母不少血汗而就业却遥遥无期,只好呆在家中守望,成为农村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学生本人和家庭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和失落之中。一些不甘平庸的学生毕业后选择了外出打工谋生,短期内大都混的比较落魄。这些典型成了那些本来对上学不抱多大希望者很好的反面教材,上学无用论一时刮的铺天盖地。其次,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巨大的劳动力市场需要越来越多的掌握一技之长的实用型人才,然而教育体制的改革却未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由于成绩、家庭的承受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农村学生大学选择了师范院校等一些综合类院校,学生在大学里一般只能学到一些脱离实际的空头的理论。他们根本不了解社会,不具备社会急需的技能,再加上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大学毕业等于失业。对于生活本已十分贫苦的农民来说希望供养子女上大学来改变他们命运的梦想似乎一下子变的遥远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农民供养子女上学的积极性。再次,我国目前的劳动力市场尚不健全,用人单位只重学历不重能力,不论什么岗位都要本科以上文凭,一段时间内技工、中专文凭的人很难找到工作。然而农村的实际是大部分家庭生活捉襟见肘,希望以较小的投入,尽早的找到一份工作以缓解家庭的燃眉之急。大学上不起,中专毕业又没人要,这就让一些农民暗自打消了供养子女上学的念头。最后,一些地方政府总是以各种借口不很好落实国家的助学贷款项目,一些通过了层层筛选最终坚持下来的贫困家庭的学生却因为学费无法落实而被拒之于大学门外。这怎能不让那些打算供子女上学的家长寒心呢!也许你会说我们说的是初中生辍学的问题,你却说我国的高度教育、职业教育、就业等问题,这究竟与初中生辍学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如果你站在农民的角度上想一想你就不难理解这一问题。为了让孩子上学钱没少花到头来却找不到工作,很多农民无法接受这一事实。农民做事总是非常务实的,他们决不作自认为没有回报的事情。在他们之中很多人看来如果让子女上学最终却无法就业,那还不如不让他们上学。纵然在我们看来这是多么幼稚的想法,可是你无法让农民一时明白上学不等于就业。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二 家庭原因。
(一)在提倡竞争的现代商品社会,社会上到处流淌着欲望的气息,每一个人都绷紧神经使出浑身的解数挣钱,人们的心理普遍浮躁追求快餐式的生活。生活的节奏很快,贫富的差距拉大,为了尽快致富有些农民看到的只看眼前利益,不愿做那些后果难测的长期投资,他们觉得与其供养子女还不如让他们辍学在家帮自己干农活、放羊、做点小生意或外出打工。尤其当他们看到一些人目不识丁却腰缠万贯,而一些有工作的人却一生过的很平淡时更加坚定了他们不支持子女上学的决心。这也是导致农村学生辍学的一个原因。
(二)虽然改革开放已经多年,然而南部山区一些农村家庭仍然在贫困线上挣扎,基本的生存问题都没有解决,家中几亩薄田仍缺乏劳力耕种,虽然他们也想上学但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一些早已辍学,在外打工孩子每次打工回来总是打扮一新,穿着新衣、拿着手机、抽着香烟,花钱很大方,他们总是向还在上学的同伴讲外面的世界好精彩。这对于那些分辨力不强,对上学又没有多大兴趣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诱惑,有人甚至也辍学到外打工。
(四)农村缺乏接受教育的文化背景。有些落后的村落至今没有一个在外工作的文化人,缺乏榜样的示范作用。有些家庭更是几代人目不识丁,家庭中没有上学的传统,他们也没有那种希望通过上学改变命运的强烈的愿望,对上学缺乏信心,这就是那些越落后的地方越不热心教育的原因。
(五)山区农村经济落后,不少地方仍然残留着种种陋习、偏见,如重男轻女、提倡早婚等。我们从农村中小学女生入学率较低辍学率居高不下就可以看到这种陋习的影响。有些家庭子女众多就让男孩上学,女孩辍学在家。十六七岁的女孩,还未完成初中学业就已嫁人的在农村已屡见不鲜。这种陋习在贫困的农村根深蒂固,它直接影响着女生完成学业。
(六)家庭不和,父母感情破裂,夫妻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家庭破裂的不祥阴云笼罩在孩子心头。更有甚者,有些父母更是将孩子当作他们的出气筒,发泄他们的情绪。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之中孩子们的心理长期处于一种紧张恐惧之中,他们惶惶而不可终日那里还有心思投入到学习中去呢?那里还想到学校中去呢!
(七)有些父母忙于自己的事情对孩子的上学漠不关心,对于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从不过问,比如从不问子女学习怎样,有没有什么需要父母帮忙的等等。开家长会他们也不参加,学生的成绩单他们也不看,学生旷课了,和学生打架了他们也不管。更有甚者还老是向学生泄气,说什么“我不指望你考上”“学不学那是你的事”“我看你就不是上学的料,趁早回家帮我干活”学习本来就是很苦很累的事情,学生不能从家长那里得到丝毫鼓励,反而受到了嘲讽和冷落,他们怎能不心灰意冷呢!再加上在家庭中缺乏及时有效的监管,学生身上的恶习不能及时得到纠正,等到事态严重,学生已根本不想上学或无法上学了。三、学校原因。
(一)现行初中教材只注重繁琐的知识体系的传授,与生活实际严重脱离。这些知识只对打算进一步深造的学生有用,对于大部分初中毕业走上生活道路的学生作用不大。所以有些人就产生了上个小学就够用了,上不上初中一个样的想法。
(二)有些贫穷落后的乡村,中小学校舍简陋,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尤其缺乏学生喜欢上的音、体、美等课程的老师。这些学校管理混乱,人才匮乏,有些科目严重的缺乏专职教师,有些老师一人身兼数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低下。不得不提的是,由于地理偏僻信息闭塞加之管理混乱,这些学校的老师们大都知识贫乏,教法单一,敬业心不强,很多思想偏激的家长和学生就认为在这样的学校上学简直是浪费生命。
(三)学校硬件建设滞后,校舍严重不足无法解决大部分离校较远学生的住宿和吃饭问题。有些学生所在的村落距离中学十分遥远,且交通不便,学生每天上学须步行十几里的山路天天如此学生劳苦不堪,加之中午饭只能吃一些从家里带来的干粮,下午时分已是饥肠呱呱,于是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学生便产生了去意,这些都在客观上造成了学生的辍学。
(四)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建立不完善,对学生组织管理不力,一些学生违反校纪得不到及时处理以至于他们身上恶习越来越严重,最终积重难返无法再在校园上课。一些老师工作观念淡漠对学生漠不关心,对学生的困难不闻不问,对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在这样一个缺乏爱心的精神荒漠,学生得不到任何学习的乐趣。有些教师敬业心不强,专业能力欠缺,教学手段落后,上课满堂灌,学生厌学情绪严重。一些老师更为冷酷对学生脏言恶语相加,甚至体罚学生。一些老师害怕后进生影响自己的教学成绩,对这些学生冷嘲热讽,巴不得他们早点辍学,甚至不让这些学生考试,学生脆弱的心灵经受不住这样的折腾。总之,这样的学校、这样的老师,学生早已丧失了信心,在他们看来学校已不在是他们理想的乐园,只有一走了之。只有认清了原因,我们才有可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我们只有把这些造成学生入学率低,辍学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一一解决,山区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才能彻底改变。提出这些问题只是抛砖引玉,只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一切难题便可迎刃而解。初中学生辍学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根据省市2009年控辍有关文件的要求,开原市教育督导室于4月中上旬对全市初中辍学情况进行了调查。2008—2009学初开原市初中共有学生18396人,到目前累计辍学190人,辍学率为1.03%。辍学率虽在规定的控制范围之内,但绝对辍学量仍不能令人满意。为了分析初中辍学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教育督导室结合省市控辍监测点校的检查和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建设工作,开展了初中辍学原因的调查和分析,并具体研究、探讨了控辍保学措施,并对有关问题提出了建议。
一、初中学生辍学的原因
1、学习困难,导致辍学。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后,学习的科目大幅增加,学生无法快速的接受如此之多的学习任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导致学生不会学习。初中学校领导和教师反映:小学毕业生的各科平均成绩达到75—80分的学生才能很好地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而平均分在75分以下的小学毕业生占30%左右,这部分学生极易辍学。二是新的课程改革没有解决好农村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如:初中英语是在小学学两年英语的基础上进行的,但一些村级小学没有英语教师无法开英语课,这部分学生根本没有 2 英语基础,升入初中后不能适应,学习很吃力。三是初中教育仍然没有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学困生”极易受到老师、同学、家长的三重“歧视”,在自尊心受到伤害的情况下极易辍学。
2、厌恶学习,导致辍学。调查发现:辍学现象不仅仅发生在“学困生”身上,能跟上初中课程的中等生也出现辍学情况。当调查学习好的学生是否愿意学习时,一些学生的回答令人吃惊。他们说:谁愿意学习啊,太累了,压力太大了,我们一直坚持下去的主要原因是家长期盼的眼神和我们自己想通过学习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村学校课程与农村儿童生活经验相距较远,偏重书本知识,忽视实践和技能操作,普通教育的内容与职业教育内容未能沟通与相互渗透,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升学压力大,致使学习负担很重和心理负担比较重,学生身心疲惫。三是一些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唯书本、满堂灌、题海战术,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厌恶学习,导致辍学。
3、升学无望,导致辍学。调查发现:众多的中等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感到前途渺茫。产生这种思想苗头的主要原因:一是现在的高中教育规模远远不能满足众多初中毕业生渴望进入高中阶段求学的需要,极其有限的高中到校指标,已经过早地、客观地把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排除在外了。二是许多中等专业学校逐步撤并变为高职院校,学生必须经 3 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参加高考方能进入。而有限的中等专业学校又不能很好的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三是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许多职业高中实训设施不全,学生动手操作时间不多,毕业生的实际技能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学校因教学设施限制,不能根据社会需求迅速调整专业设置,致使毕业生就业困难。这些因素,导致一些学生放弃初中阶段的学习和本市职教学习,以致流向外地。
4、关爱缺失,导致辍学。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一些教育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学校规模都比较小。如:美国的基础教育规模在500—600人的学校占70%左右,均是小班化教学,教师可以像家长一样与孩子促膝谈心,能对每个孩子进行一对一的学业指导和心灵的关爱,使学生时时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们的问题:一是即使在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由于教学设施和教师的缺乏,仍然是40—50人甚至更多的大班化教学,教师难以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二是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面对堆得高高的作业本、面对种类繁多的学习、考试以及升学的压力,一些教师失去了爱心和耐心,在教学上只注重中、上等学生,对学习差的学生另眼相待,这些学生就以辍学的方式来寻求解脱。三是心理健康教育缺失,学校不能很好地化解学生的思想困惑,没有培养起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迎难而上,永不言败的精神。以上是我们对中学生辍学原因的分析,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和手段,来解决农村中学生的辍学问题呢?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大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广泛深入地宣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依法治学的监督管理机制,杜绝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违法行为,共同担负起培养和教育下一代的重任。要建立一套让辍学生返校的管理制度,由政府牵头,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加强宣传教育,使每一个学生及家长都要明确接受义务教育不仅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对国家、社会必须履行的义务,不完成义务教育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对拒不履行送其子女或被监护人上学的家长或监护人,要依据《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教育法律法规,视其情况,3 给予必要的经济和行政处罚,并责令家长或监护人送其子女返校。再次,对无视法律,擅自雇佣童工者,除责令其立即退回外,严格按《未成年人保护法》及劳动部等部委《关于严禁使用童工的通知》中的规定,每雇佣一名童工罚款3000元至5000元,对情节严重的,要提请司法部门依法惩处。2.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首先,学校要进一步明确办学方向和育人目标。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固然重要,但要使农村孩子个个升高中读大学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为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必需的人才显得更为重要,这是农村基础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适应当前农村形势发展的需要。其次,转变学生为“跳出农门”而读书的观念,树立“科教兴农”的思想。让学生明白读书不仅是为了升学,并非考上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有文化,懂技术,靠自己勤劳和智慧致富,同样是个人才。
3、采取措施,培养学习兴趣,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要科学安排课时,合理设置课程,学校要确保学生课前、课后和节假日的休息娱乐时间,不得利用这些时间给学生补课。各科教学要严格执行新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严格控制书面作业和家庭作业量。要确保活动课程的开设,开全课程,开足课时。4.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对留守儿童学校要特殊关照,提供良好的宿舍和食堂,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另外,增加学校和家长、监护人之间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三方共同努力,共同教育。总之,农村中学生辍学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原因,每个学校有每个学校的因素,我校近几年来在控辍保学上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如发动社会、教师、学生资助家庭困难学生确保我校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同时每学期安排所有教师家访,确保每名学生每学期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家访一次,做到家校沟通的畅通;另外每学期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做的活动育人活动留人的特色,让学生进的来留得住。尽管我们在控辍保学上做了一定的工作,但离社会、家长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还是有一定的距离,我们将继续努力减少学生的流失,做到零辍学学校。
第三篇: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原因
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原因
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原因较复杂,就我们这一带的农村初中而言,学生辍学情况大致包括下面几种类型:
1、厌学型虽说教育部多次要求下面学校贯彻、落实素质教育,但农村初中由于受社会、家庭对学校的升学压力,表面上说搞素质教育,而实质上仍然进行的是以应付考试为主的文化知识教育。很多初中生由于小学的文化基础知识不扎实,到初中后,学校、老师一味强调学生要提高学习成绩,这样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而文化知识学得不好的同学在学校又得不到重视,也不能就自己感兴趣的如体育、音乐、美术、劳技等进行学习。刚进入初中读初一还有一点新鲜感,到初二初三新鲜感没有了,学习压力较大,学生从心理上厌倦学习,感觉学习的趣味性不足,最后导致辍学。
2、贫寒型国家对西部贫困学生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贫困学生不缴学费、书费,还可以得到部分生活费补助,这项政策确实让农村贫困学生受益,家庭再贫困的学生也能到学校上学。但是部分贫困家庭对承担学生的基本生活费和学习上的零杂开支感到困难,而且受打工潮影响,许多贫困家庭认为孩子读书还是要花一些钱,而出去打工至少也能挣几百元,于是许多贫困家庭学生家长就支持孩子外出打工从而辍学。
3、留守型农村学校的留守子女较多,部分学生是一个人在家,部分学生是由爷爷、奶奶或或者其他亲戚托管,而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只是给孩子把一日三餐做好,而诸如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一概不知,过问也较少,这样的家庭孩子除了在学校受老师的教育外,在家庭中的教育形同真空。所以,这样的学生思想上动摇,没有人对他及时提醒或纠正,这样的孩子很容易辍学。
4、易挫型农村初中较多的学生不善交流,当他们在社会上、学校里和其他人有摩擦的时候,他们不善于与其他人交流、沟通,他们通常是把事情闷在心里,当这个结不能解开的时候,他们往往悄无声息的就不来读书了。这部分同学内心极其脆弱,当遇到来自生活、学习方面的困难的时候,他们极易因不能承受挫折而辍学。分析了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原因,也就找到了这个病根,下面谈谈如何来控制学生流失。
二、有效地控制学生流失
1、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应该转变教育观念,转变人才观,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特别是对于那些文化知识学习不好,而有其它特长的同学,学校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加以培养。如开展兴趣班,展开分层教学等,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让每一位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中有收获、有进步,为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展奠基。
2、学校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在教师,教师是国家教育方针、学校办学目标的直接践行者,教师首先是思想上要正确认识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是育人的工作,要全身心投入工作;其次就是在日常工作中要把各项工作落实,如不歧视、挖苦、讽刺低差生,尊重学生人格,当学生有来自生活、学习方面的困难的时候,教师应伸出温暖的双手去帮助那些低差生、贫困生。多与学生交流,特别是对于那些心理有障碍的同学,教师更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化解他们心中的乌云。只有做到了“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才能让我们农村初中的每一位学生不掉伍,不辍学。
3、家长应挑起家庭教育的重担。初中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还未完全形成,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学生家长在照顾孩子的生活学习之外,特别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当发现学生有不对的苗头的时候,要及时与教师取得联系,针对学生的问题采取恰当的教育,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
4、针对农村初中学生的辍学问题,社会也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如在社会上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教育,各级政府应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加大对教育发展的投入,解决学校的后顾之忧,争取各方支持,帮助那些贫困家庭的学生。
总之,农村初中学校学生流失应引起社会、学校的高度重视,也只有真正做到社会、学校、家庭的紧密配合,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才能够有效地控制农村初中学生流失。
第四篇: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原因及其对策
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原因及其对策
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董干镇中心学校滕兴宗
在实现“普九”以后,如何有效的控制初中学生辍学,巩固“两基”成果已成为摆在所有农村初级中学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不好是关系到能不能巩固“两基”成果,能不能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的大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学生辍学的原因以便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
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原因很多,但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原因
学校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地方,也是学生活动时间最多的地方,正常上学时间内,学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对学生的影响是其一生之中最大的地方之一,学校的教育对于学生是否辍学有着极大的关系。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辍学生中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是由于学校教育的不良后果引起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教学质量因素
通过走访调查,初中阶段学生辍学最多的二年级,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厌学。而造成学生厌学的表象原因是课程量增加、课程难度增加导致学生学不懂,最后导致其厌学而辍学。但是如果我们对这个问题再作进一步的分析,就会发现这一问题的内核在于:从小学起,部分学生并未掌握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应掌握的知识,也就是说并未达到课程标准的规定。在过去,这部分学生是应该留级继续学习的,但是现在学校要完成规定的“按时毕业率”,不允许学生留级也成了不成文的规定。各个学校为使小学毕业率达标,不惜编制7—8套复习题发给学生进行强化训练,然后又从中抽取试题编制毕业考试试卷。经过反复强化训练的学生毕业考试时确实都能考出良好的成绩使家长满意、学校满意、教育主管部门满意、政府满意。但部分学生小学毕业后其掌握知识的程度只达到三、四年级的标准水平。在经过一个暑假的时间后便遗忘了大半。这样的学生升入初中以后如何能完成初中的学习任务呢?于是许多家长感到很困惑,现在的初中教育究竟怎么了?我们的孩子明明在小学时成绩很好,为什么一到初中后学习成绩就下降?为什么考试老是不及格?通过实践,刚进入实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利用小学毕业考试的原试卷对他们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发现成绩要比毕业考试的成绩人均下降30—50分,其中最高的下降100分以上,而数学科下降的幅度远远大于语文科。部分学生毕业考试数学成绩达80—95,而再次进行测试时只能达到20分左右。这部分学生在进入初一学习的时候,开始还感到新鲜,尚能耐着性子听课。但当发觉老师讲的他们全都听不懂的时候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来到学校,上课听不懂就极不耐烦(成人尚且如此,何况是孩子),又还得遵守课堂纪律不能讲话、不能作其他的事、不能打瞌睡┉┉;不到学校又要被家长责骂,总之他们感到左右为难。有部分理解学生的家长干脆就直接让孩子回家,有部分家长则是对孩子实施打骂,导致学生严重逃学、旷课,最后辍学。说实在的,我从心里怜惜和敬佩这些孩子,要他们年复一年每天七节课老老实实的坐在教室里听他们更本就听不懂的课,就是成人都难于做到的,何况是孩子。这种揠苗助长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孩子的摧残和对国家未来的极端不负责任。这是其一。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深一层次的学习,这是一个人人皆知的道理。
但目前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则是背道而行的。上面我们谈到部分学生学习成绩达不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目标,在七十年代以前,“留级”是学校作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补救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但是由于国家对学生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限作了严格的规定,因此学校是无权让学生留级的,既使学生成绩都是“0”分也只能让其升级随班就读。可能有人会提出这样的质疑:为什么学生的成绩会不合格?为什么不去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什么不去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实际上导致学生成绩不好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学生的智力发育差异。人的智力发育是不平衡的:有的人聪明一些,有些人反映迟钝一些;有些人对所学的东西过目不忘,有的人则需要反复背诵才能记得住。这就造成学生学习的差异,虽然同在一个班读书,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好,有的学生成绩差。这是一个不可争议的事实,与教师的素质并没有多大的关系。要不然科举时代就不会出现有人二十多岁皇榜高中,有人终身落魄;高考时就不会出现六百多分的高考状元和一百多分的落榜生并存的现象了。在私塾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总是要先学完一科再进行第二科的教学,学得是扎实的(我这里并不是说私塾就比学校好),先生可以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对于天资愚钝的学生可以采用多学几年的办法补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长、个性。而现代教学则是大班形式,使用统一的教教材、统一进度、统一教学模式,又不能留级。这样很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况且教师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对于天资愚钝一点的学生来说,教师不可能等到他们完全学懂以后再进行新课教学。这对于他们是极其不利的。
②学生性格差异。人的性格有一半以上先天的;在一个自由发展的群体里面,总是有人好静,有人好动;有人勤奋,有人懒惰;这并非是通过教育能改变的。因而学生在学习时总是有人好学一些,有人贪玩一些;而且学生学习时总是会对某些科目偏重一些,感兴趣一些。最后反映出的结果就是: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成绩好,天资愚钝又贪玩的成绩差;而那些天资愚钝但又好学的学生要想取得好的成绩,所花的时间要比其他学生多得多,这就得靠“留级”来调节,而学校恰好没有这个权力。在七十年代以前,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决定学生是跳级、升级、还是留级,既可以作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补救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又夯实了学生知识的基础。学校一旦失去这种手段,调皮、贪玩的学生会认为反正不学习也要升级、也要读初中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学习困难的学生则因为基础差被强行升级而学习更加困难。
③纪律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章第十四条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我个人理解,这本是对某些学校动辄开除学生的做法的限制,并非是不能开除学生。教育并不是万能的,否则的话,我们的监狱就不需要了,法律也可以不要了。对那些道德品质极其恶劣的、严重影响学校教学秩序的、屡屡旷课逃学的因给予开除学籍的处分以示惩戒。事实上,任何教育都是同惩罚并存的,没有惩罚的教育其效果是难于保证的。
但在实际工作中确实,学校教育在那些道德品质极其恶劣的、严重影响学校教学秩序的、屡屡旷课逃学的学生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因为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当地政府官员把“不得随意开除”“理解为不能开除”。因而学校对上述学生毫无办法,在采取了一切教育方法都不生效以后只能听之任之,学校的任何纪律都因此而变得对学生不具有任何约束力。作为学校,必须向教师要好的教学质量,因为评职评先都必须有好的成绩,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也是看学校的教学质量;作为教师,要想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要想得到社会的公认唯一选择就是搞好课堂教学。但当他们面对那些捣蛋的孩子在通过无数次教育和家访而不生效的时候,他们唯一的选择就只有体罚,或者放任自流,而这又是法律所不允许的。作为每一个农村中学的教育者来说,是不能对学生进行过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所以,学校一般也只能听之任之。但部分教师在相当气愤的情况下,还是会对一部分学生进行体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家长支持的话还好办一些,但如果家长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就会往上级告老师,此时的教师还要承担体罚学生的后果。当然,通过体罚,某些学生确实能够改过而认真学习,但更多的是学生对教师产生了抵触情绪、反感情绪、甚至严重的对立情绪。他们会把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甚
至故意捣乱课堂秩序当作是对教师的报复。久而久之学生成绩大幅度下滑。以上三种情况都是导致学生成绩不好的主要因素,这是其二。
2、教师教育方法因素
总的来说,学生是愿意接受老师教育的,但个别学生性格倔强,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而我们也有个别教师方法粗暴简单,缺乏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动不动就对稍有过失的学生加以训斥,或者不问青红皂白抓住学生就妄加指责,从而导致学生反感,次数多了学生就会误认为老师整他;还有些教师对学生过于的关心,对学生的要求过于严格也会导致学生的误会;还有的是因为体罚学生导致学生反感。以上这几种情况都会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立情绪,对立情绪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某些学生会选择逃学、旷课、故意干扰课堂教学来作为对老师的一种报复;有的学生则会选择辍学以逃避老师;严重的甚至会发展到殴打教师的程度。
3、家庭因素。
有许多学生因的父母离异后双方都不愿意自己被孩子拖累而把孩子推给了爷爷、奶奶或公公、婆婆,而爷爷、奶奶或公公、婆婆又因溺爱孙子而疏于管教,导致学生过分贪玩或者沾染上一些诸如喝酒、抽烟、逃学、撒谎等坏习气,最后导致辍学这是其一。
有的家长因自己的经济较为优越或者较为拮据而对学生产生误导。经济宽裕的认为孩子在学校能学多少算多少反正不愁钱花,初中毕业后随便找点事干干就行了;经济拮据的则整天疲于找钱,对孩子疏于管教,认为孩子成不成才是自己的事反正读了书也没多大用处。这两种情况都导致学生胸无大志,成天鬼混最后辍学这是其二。
还有的家长因工作过于繁忙,虽然很想把孩子教育好,但总是抽不出时间,只好寄希望于学校;也还有一些家长,平时对孩子少管教,等孩子犯了错误又给孩子一顿拚命的打。这些也是造成学生学习成绩差,初中以后学不懂,最后辍学的原因,这是其三。
4、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滋生了社会的一些腐败现象,人民群众在深恶痛疾的同时又有几分无可奈何,有时为办成某些事而随波逐流。这些自然而然的渗透到孩子幼小的心里,孩子的心里从小就种下了“钱”和“权”的种子,认为读书没多大用处。老师教育他时,还蛮有道理的数落老师的穷酸、无能;有的孩子仗着自己的父母或亲属在政府或要害部门工作,在学校为所欲为:从小逃学、抽烟、喝酒、赌博、打架,其他的孩子惹不起他,学校拿他没办法,而这种孩子的后面又往往有一群家庭经济拮据的孩子跟着跑——因为这种孩子有钱,出手大方,会
请其他的孩子抽烟、喝酒、玩游戏,还可以指挥其它的孩子去打不逃学的孩子。有的孩子不敢去上课,只好辍学。其他的孩子时间一长学业就荒废了,最后也只好辍学。
5、经济因素。
有些学校办学条件有限,不能为离校的比较远的学生提供住宿。有的地方因为远、交通不便、生活条件差、老师分不进去,这种地方的小学教师多半是请本地的初中毕业生或念过几天初中的学生代课,教学质量极差。学生上初中后,成绩好的,硬着头皮撑下来,成绩不好的,家长也不愿让孩子在学校里遭罪,干脆让孩子回家。这种地方的辍学生最多,学习成绩达到中上等的极少这是其一。有的人家,至今还没脱贫解困,孩子读初中以后虽然学校免掉了杂费,国家还有民族生补助费、寄宿生费等一系列的补助,学生的基本生活还是保障不了,这是其二。
6、执法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五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不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人民政府对它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批评教育,并采取有效措施责令送子女或者被监护人入学。”《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七章第四十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未按规定送子女或者被监护人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城市由市、市辖区人民政府或者其指定机构,农村又相继人民政府,进行批评教育;经教育仍拒不送其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就学的,可视情况处以罚款,并采取其他措施使其送子女或者被监护人就学”但是,现在许多乡镇级人民政府并未履行其职责,虽然乡镇人民政府有专管教育的职能机构——教育辅导站或教育办公室,但其工作也仅限于对小学教育教学的管理指导和对初中的行政管理,而把控制学生辍学的任务交给学校。有的乡镇与学校签订的综治责任书上规定,如果该校的辍学率超过规指标则该校的考核为不合格。学校只是从事教育教学的专门机构而并非是执法机构,更不是学生的监护人或权利主张人,对学生的辍学与否并不具有约束力,更谈不上具有法律效力。这种不负责任的执法实质上是形同虚设。
二、对策
在我们分析了初中生的几种主要的辍学原因后就不难对症下药,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1、切实抓好基础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质量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乃至于今后的前途。只有彻底的抛弃现有的教育中的浮夸,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扎扎实实的搞好教育教学质量,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这样才能杜绝那些学生因听不懂课丧失学习兴趣而辍学的现象发生。从根本上控制学生辍学。
2、切实遵循教育规律,调整政府义务教育指标,恢复留级制度,适当放宽困难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对那些未掌握本年级基础知识经考核尚未达标的学生应当允许留级,使他们牢固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切不能再揠苗助长。
3、切实理顺学籍管理制度、建立相应的教育惩罚制度,对那些屡屡逃学旷课、道德败坏、扰乱课堂教学秩序而又屡教不改的、影响极坏的,有条件的地方应送交工读学校教育;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应准予开除其学籍,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健康成长。校园应当是一方净土,不允许任何害群之马存在。
4、加快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教育,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在目前的体制下,学校对教师只有使用和管理的权利,而无更深一个层次的权利,这样很不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不利于
学校对教师的制约,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也就是说,目前的教师还缺乏压力,特别是农村初中,因教师严重缺编,人际关系复杂,如果不加快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话,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是难以做到的。
5、加快学校布局网点调整的速度,加强寄宿制的力度,一来可以将有限的资金集中使用,提高办学效益;二来切实解决了边远农村学生的住宿、就读,保证适龄学生能够健康的学习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少辍学。
6、乡镇级人民政府应成立相应的专门机构,督促家长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对未依法送子女或其他被监护人入学就读的,采取法律手段强制要其送子女或其他被监护人入学就读。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管窥之见,总之,控制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已迫在眉睫。我认为:只要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解决问题,切实抓好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
参考文献:
1、2006年6月第257期《班主任之友》中的《从我不想学到我要学》。
第五篇:农村初中学生厌学辍学原因之分析
农村初中学生厌学、辍学原因之分析
张朝鹏
摘要:农村中学出现较多的厌学辍学,是因为升级制度;是因为单调的校园环境;是因为单调的课堂、教师;是因为文化道德缺失的农村现状;是因为充满诱惑的网络世界。要振兴我们中华民族,我们就要重视农村教育,发展农村文化。
关键词:农村辍学升级制度农村文化
试看我们某农村初中学生学习情况吧!一个年级的学生120人以上,单文化课门门及格的学生不超过6人,全科几格率不超过5%。这样的学校比比皆是,诸君想一下,有多少学生跟不上,有多少学生只是在“熬”日子,调查学生,无非两个原因:“跟不上!”“没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的农村教育出现什么问题?是谁抛弃我们的原本可爱的学生呢?
是谁?是我们的应付性的形式大于内容的中小学升级制度。当今的中小学校中,一年级入学后,不论学生是否已经完成本阶段的学习任务,一律大推大拥升入高一年级,直到初中毕业。我想这是有违班级授课创立的本意的。没有基本的合格升级制度,学生没有合格意识,没有合理的留级制度,部分学生就没有“补牢”的机会。在现实生活中总有部分学生因为种种情况没能完成学习任务,却被形式的推入高一年级,而这些学生越学越吃力,再升级就更跟不上,越跟上越没有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便使“上学”成为“熬学”。同时,农村家长本身受教育程度不高,培养孩子 1的意识淡薄,且又忙于生计,不能够辅导这部分学生,以至于他们无能力也无兴趣深入学习,最终辍学。即使有部分留下也是迫于家长压力熬至毕业。一批批本可造就的学生就这样被我们实施的“义务教育”挤出校门。古语有云“不以无过而为贵,贵为有错而改之”但我们的孩子却没有补过的机会,这是谁的过错呢?这难道不是我们所执行的某些制度所造成的恶果吗?
是人文环境差,文化生活单调乏味的校园。
学校是育人之所,万紫千红才是她的真模样,它本应是集文化、道德、梦想于一身,却有着各自特色品味的人文家园。农村本来有着有不错的自然条件,但由于某些为政者的漠视乃至无知,学校只有水泥楼房、黄土路,花园式的校园只是师生的空中楼阁;学校是书香校园,然而这只是某些领导的口头禅,偌大的一个学校没有图书室、图书馆,甚至一个阅报栏都没有,即便有两三个书架子,摆了一些教辅书和教师学生上交的过期刊,也只是应付检查人员的摆设,打扫卫生时学生和老师才会去转转。实验室形同虚设,学生进入的次数极少,去自由做实验更是不可能的。大黑板确实不少,但大都是政策的传声筒,文化快餐式的只会加快了学校的浮躁气氛。电教室是有,但干了什么呢?满满的课堂哪有“时间”呢?去食堂看又如何呢?老师一般是不愿去的,能回家吃饭的学生跑四五里路也要回去,大多是独生子女的学生是喜欢的。商店往往有好几个,课间也会挤满了人,麻辣食品搞坏不少学生的肚子,学校很少供应茶水,“非典”时期除外,因此商店的利润往往很高。寝室更是住不的人的,臭气熏天,这是没有
水的供应,因此怨不得学生。夏热冬冷,学生很是受罪,也许比以前好多了,但这是21世纪的大多是独生子的孩子呀!休育设施有篮球场和乒乓台,但学生一天十一节课,大量的作业,楼上楼下的跑,已使他们没有太多的精力了。况且还有考试和老师的眼睛呢。
学校又有什么文体活动呢?不知道,只知道没有开学典礼与毕业典礼,没有什么校庆国庆活动,更不用说什么朗诵和演讲比赛,歌唱和运动会早已销声匿迹,一周的升旗活**乱的,不知玷污了多少人心中的神圣情感,这是个可悲的场面。考试总结会倒是主任讲教师讲学生讲,然后散场,留给一部分学生依然是心灵空白。与大自然接触的春游秋游早已因安全原因消失了。学校的生活乐趣在哪儿呢?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不喜欢文化课的学生是找不到自己的。
我们的课堂又是如何呢。音乐美术在农村学校是不正常上的课,文化课才是主体,考试是当家作主者,绩效考核和聘任更强化它在教师心中的地位。况且在农村学校,没有什么活动,这些能力更少了用武之地,跟着流行歌曲倒可打发无聊。不种庄稼的土地就是野草的乐园。但有谁愿意关注这里的这些呢?文化课是学校的中心,自然很受重视,只是考试评比使教师和学生成了奴隶。新课程改革似乎吹进一阵春风。只是很快便成为了急功近利者的牺牲品。归其根源,这是一场没有根的改革
教师是一副穷酸相,没有个性,常谈的是重复的陈知旧闻:封闭的校园,经济的穷困使他们很少有可能深造或到远方游历,没有源头活水,哪有池塘清如许?教师辛苦工作,只是让学生学习大量的考试
之后很快就遗忘的知识,学生努力学习并不是为了换取自身的最佳的发展,而只是为了得到他人看重的考试成绩。由于教育工具化的压迫,由于社会的评价机制和考试机制的制约,我们的教师对这种教育的弊病无能为力的遵照,并且自觉的维护。没有灵魂,缺少品格,缺少人文关怀,只是可能会丢掉的饭碗、差事。教师自己就被生活庸俗化,何谈培养高尚的人呢?有人说,教育应该是一项伟大事业,抑或是一种虔诚的宗教。因此,教育需要梦想家和诗人来经营,需要信徒和殉道者来朝圣;需要灵魂的参与,精神生命的支撑。教育需要抗争种种疏远自然、脱离生活和缺乏诗意的弊端,如此才能引领儿童回归田园,融入生活,激活其野性思维和原始生命力量。然而,在物质至上的今天,这只是一个梦!
教师是学校的主体,近年来,教师的工资有所提高,但这并未改变农村中小学教师经济政治地位低下的境况。在多数教师走处在人群中,与人交往,多多少少是有些自渐形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在当今,教育仍是行政附庸的体制下,教师缺少社会应当给予的尊重。教师不是学校的主人翁,几乎没有什么决策权利,却要承担众多神圣的责任。实际上,教师很多时候,也是工具,甚至在有些,教师需牺牲个人人格尊严去做有违诚信之事。(个中滋味,非足为外人体会得了)因此有相当部分教师厌教情绪严重,留在教育岗位,只是笼内圈久了,出不了罢了,但实际已成了衣食的奴隶,工作的机械设备了。当然,教师在某种程度上是知识和道德的代表,是社会的良心,教师的经济政治地位的低下,更导致了学生、家长、社会对教师的漠视,对知识的漠视,对道德的漠视。学生看到的更多的是生活中处处用钱,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现实和道德。一部分学生就更忍受不住枯燥乏味的学校生活,就看不到更远的未来,就远离了梦想,厌学辍学就是自然之事了。
对比之下,学校之外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一、文化道德缺失的农村现状。
当前农村未上满初中的大有人在,(某些官方统计数字假的太多)与上满初中者的生活没多大区别。男人往往在外打工,女人农活之余,搓麻将说闲话。青年人一部分靠金钱、关系上了岗、当了兵,还有一部分在家混生活,这部分人父母没办法,社会管不着,是所谓的二流子。在部分农民和学生的心目中,有没有文都吃饭,有没有知识都挣钱。在大部分农村,几人读书看报,触目可见的是麻将场!这里没有什么文化场所,成人文化教育几乎是空白,当然检查时数据是详尽的。我们花费大量的精力来造假,大家参与大家喜!
二、充满诱惑的网络世界。
不知什么时候网吧布满了学校的周围,尽管有法律重重封锁,尽管有教师的谆谆教诲,尽管有家长的围追堵截,但网吧的依然生意兴隆灯火不息。网上世界自由自在,可以聊天,可以游戏,可以自由抒发自己的怀抱,这里不必一本正经的读那些书了,看电影哟,听音乐,几乎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要可以不做。而我们的校园呢,什么都没有,什么都要做。于是不少的学生有了QQ号,不少学生翻墙钻窗户也要进网吧,不少的学生看到了《坏蛋是怎样练成的》!
是走出校园,还是留在校园呢?
在农村,一所学校好比冬天的一炉火,它所散播的光和热可使整个村庄充满喜气和生气,使整村的群众感受到生命的希望。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认为,多办一所教堂,就是少办几所监狱。那么现在当今的中国,多办好一所学校就可以少建一所监狱。处在变革中的城市和农村,旧道德死灰复燃,新道德尚在萌芽,学校作为传播文明,传播道德的根据地,其作用岂容忽视!
鲁迅先生以为,欲拯救国民,必先拯救其灵魂。但如今的教育又如何能拯救学生的灵魂呢?然而谁来救救我们的农村教育呢?
河南省登封中岳二中(0371-452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