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陈太丘与友期(教案)--何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朗读,学会抓住事物的本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思路:以“读”和“悟”为主线。变换形式诵读,力争当堂成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屏幕出示《王戎论李》的故事,学生齐读,说出大意。
王戎聪明吗?他的聪明表现在哪里?——透过现象看本质
王戎的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介绍《世说新语》和刘义庆。
二、初读课文
1、第一轮读。杂然地朗读课文一遍,读准字音。(注意“不”)
2、第二轮读。齐声朗读课文,读出停顿。
三、译读课文
3、第三轮读。利用课下注释,读一句原文然后立即把它译为现代文。师检查重点词语
期行:约定同行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至:到
舍去:离去乃至:才到在不:在不在?“不”通“否”
相委而去(委:丢下、舍弃。去:离开)引:拉(握手)顾:回头看
4、出示译文,齐读译文。
四、朗读课文
5、第四轮读。读出语气。重点注意:
①“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不满、恼怒)
②“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则是无礼。”(义正辞严)
五、悟读课文(第五轮读)
6、用一句话概括故事:“这是一个的故事。
7、用原文回答:
① 友人是怎样生气大骂陈太丘的?
② 元方又怎样针锋相对地回敬父亲的朋友?
③ 最终,双方又有怎样的态度?
9、你注意到了吗:双方的表现都很反常。一个骂友人,一个责长辈,他们的情绪为什么那么激动?
——双方都以“守信”为理由,友人的认错态度和元方的不顾,都可以看出古人是非常重视“诚信”的(“仁义礼智信”是古人的行为准则)。
10、讨论:
①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A、B、无礼。对方已经认错,应该原谅。可以理解。元方毕竟是孩子。
②这则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发呢?
——做人要诚实守信,礼貌待人。
六、知识积累
11、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义之邦,体现在称谓上就有敬称和谦称。你能在文中找出这样的称谓变化吗?
——“君”是有礼貌的称呼对方;“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父亲的谦称。
12、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
——令尊、令堂、令郎、令爱、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姊、舍妹(弟)、犬子
七、背读课文
13、第六轮读。杂然诵读
14、第七轮读。齐背
八、演读课文(第八轮读)
给课件图片配音。要求:模仿人物,读出语气,配以动作。
九、扩读名言(略)
附:
1、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不是人哪!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2、诚信名言: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高尔基
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虚伪的真诚,比魔鬼更可怕。——泰戈尔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海涅
课文翻译:
第二篇:《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8课《短文两篇》之一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接触的文言文较少,阅读水平不高,文言语感弱,所以应多鼓励学生朗读并及时给予校正指导。在疏通文意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因此要极力激活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积极感悟,认识到诚信懂礼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树立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教学内容:
《陈太丘与友期》出自《世说新语》“方正”一门。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为维护父亲的尊严,机智应对父亲的朋友责难的故事。本文语言文字简洁隽永,人物形象鲜明,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懂礼守信的优秀品质起着极大的作用,很适合初一学生学习。教学设想: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为维护父亲的尊严,机智应对父亲的朋友责难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人要讲信用,为人要方正。我主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让学生主动发展,以朗读和研读作为主要教学手段,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掌握字音和朗读节奏、朗读情感,通过预习检测、小组讨论明确和巩固文言词句,通过翻译了解故事大意,通过研读与探讨课文内容,归纳人物性格特点,提升自身修养,培养探究精神,最后加以拓展延伸,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2.情感目标:认识诚信懂礼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3.能力目标:体验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教学准备:
1.教师精心制作教学课件
2.学生搜集有关“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拓宽思路,增加积累。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吗?谁能为我们讲讲?(学生讲述)自古以来,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至今流传,成为人们的美谈。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机智少年儿童的故事呢?(如“孔融让梨”、“曹丕称象”、“王冕画画”„„)
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去结识另一位聪明机智的少年。请大家打开书,我们一起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板书课题)
二、作品简介及题解
《世说新语》: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此书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著称。全书共8卷,按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教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陈太丘与友期》是选自余嘉锡的《世说新语》筏疏,题目可理解为:陈太丘与朋友有约定。
《世说新语》知识点:
《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诵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2、听课文朗读录音,明确字音和朗读节奏。(边听边划分朗读节奏)不 通“否”,读(fǒu)
3、出示例句划分节奏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③门外/戏 ④待君久/不至 ⑤相委/而去
⑥友人/惭,下车/引之 ⑦元方/入门/不顾
4、个别朗读,其他同学就其感情把握做点评。
教师提醒:“友人怒:‘非人哉!’”,应读出生气发怒的语气
5、全班齐读课文,把握节奏,注意文章情感变化。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理解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1、自主释疑,找出重点字词,小组合作讨论。
让学生形成合作小组,从文中找出认为是重点的词语,结合注释进行理解、圈划,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合作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学生发表讨论结果。
教师对学生理解错误的字词解释进行引导纠正。
3、归纳重点字词。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②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舍,放弃。去,离开 ③去后乃至:才
④尊君在不:通“否”,文中的意思为“不在” ⑤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丢下。去,离开 ⑥则是无信:信用 ⑦下车引之:拉
⑧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⑨不同称谓: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君:对别人一种有礼貌的称呼,相当于“您” 家君:谦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4、翻译课文。
⑴先由同桌之间相互翻译课文。
教师提醒翻译文言文“留、补、换、删、顺”法则,注意文中出现的省略句,翻译时应补充完整。
⑵个别同学翻译。
新课标要求学生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几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相互帮助,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常识,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四、研读课文
1、理清本文的故事情节。(用原文回答)⑴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⑵友人听说太丘已走后,有什么反应? 明确:友人便怒,对子骂父 ⑶当元方听完友人的话后,生不生气(生气),他是如何应答的? 明确: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⑷听了元方的这番话,友人知错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明确:友人惭,下车引之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环节主要通过设置一些简单的、有针对性的问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轻松地掌握课文内容。
2、本文出现了几个人物?
明确:陈太丘 太丘友人 元方(板书)
3、通过对课文的了解,你觉得陈太丘的友人和元方各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友人,无信无礼 知错能改
元方,聪明 机智 率真(板书)
4、文章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这两个人物? 明确: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 在掌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运用学过的描写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和方法,达到“学以致用”。
五、合作探究 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明确:①不失礼。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元方不失礼,懂得为人之理,而且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②失礼。因为客人毕竟是长辈,已经认错了,元方应该原谅他,不能“入门不顾”,使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
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6、从这篇文章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明确:做人应诚信、懂礼(板书)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六、拓展延伸
如果有一天,友人见到太丘,他将会对太丘说什么呢?(学生自由想象,写好对话,由同桌两人进行对话表演)
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收集十条有关“信”、“礼”的名言警句
八、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
友人: 无信 无礼 知错能改
陈太丘
元方: 聪明 机智 率真
启示: 诚信 懂礼
十、附录 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译文:.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约定在中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做游戏。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不在?”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而离去。”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时分见面,中午不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客人感到很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远方的手,元方走回家不去理他。名言积累:
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话才有信用。[波斯]昂苏尔·玛阿里
人生在世,如失去信用,就如同行尸走肉。[英]赫伯特 履行诺言是名誉的标志。[法] 谚语 礼貌无需花费一文,却能赢得一切。[英]玛·沃·蒙塔古
第三篇: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设计
宜七中 胡小庆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汇。
2、评价人物,学习古人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汇。
2、评价人物,学习古人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难点]评价人物,学习古人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教学方法] 阅读法
探究法
评价法 [学法] 朗读法、合作法 [教学过程要点]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三、课堂探究:
要求:以小组形式,质疑、讨论、解疑,做好讨论笔记,以备发言。
1、文中友人和元方分别是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文中“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为什么?
四、大胆想象、续写故事
如果有一天,友人见到陈太丘,他会对太丘说什么呢?
五、当堂检测 翻译下列句子:
①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②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③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④ 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六、小结全文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的过程中,导学案的利用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更好的把握住了本课的基础知识,完成了教学目标中的第一点,但在课堂上,我在教学这个环节时仍花费了较多的时间,使得后面的课堂上续写故事的环节较仓促。这是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第四篇:《陈太丘与友期 》教案.
《陈太丘与友期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3感受文中人物性格特点,领会为人之道。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
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兖(yan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课堂环节】
一、导入要是家里来了客人,家长正好不在家,同学们会怎样接待客人?(学生答)
从大家的回答中,老师感受到了同学们的热情好客,可是有一位少年却把客人拒之门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少年,了解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评判一下谁是谁非。
二、整体把握(一 朗读感知
指名朗读, 注意节奏和重音的把握,(出示已经划分好停顿和重音的地方)。强调“不”----通“否”
太丘舍.去 ;尊君在不;. 非人哉. ;友人惭.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按要求给下面句子画上停顿,并熟读成诵。(要求:“读准字音, 读出停顿,读出感情”)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个别朗读,其他同学就其感情把握做点评。
教师提醒:“友人怒:‘非人哉!’”,应读出生气发怒的语气
(二 再读课文 对照注释及翻译资料理解文意(方法指导: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运用加字或换字的方法,逐字翻译。译后根据我们语言习惯调整顺序或者加上必要的主语和连词)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
()
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仿照例句,补出下列句子中缺省的部分。例句:(陈太丘与友)期日中,(友 过中不至。(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2()待君久不至,()已去。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三、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研讨课文内容
1.课文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失约不讲信用的人,被七岁元方批的惭愧的故事。
2.故事的起因:
明确: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3.友人听说太丘走后,有什么反应? 明确:友人便怒,对子骂父
4.元方听友人的话后,生气不生气,他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5.友人听了元方的话,知道错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友人惭,下车引之
6文中“尊君、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君:对别人一种有礼貌的称呼,相当于“您” 家君:谦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练习:友人惭的原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辞,哪些属于谦辞? 1.敝人 2.卑职 3.陛下 4.令尊 5.令郎 6.寡人 7.老朽 敬辞:3、4、5、谦辞:1、2、6、7
四、你思我想、问题探究。
1.友人和元方各是这样的人?(请结合语句分析)
例: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责备他人,不善自省 明确:友人,无信无礼 知错能改 元方,聪明 机智 率真
2.文章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的? 明确: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
3.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明确:①不失礼。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元方不失礼,懂得为人之理,而且对一个七岁的孩子
不应求全责备。②失礼。因为客人毕竟是长辈,已经认错了,元方应该原谅他,不能“入门不顾”,使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
4.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明确:做人应诚信、懂礼
四、发挥想象,续故事 我来当作家。
如果有一天,友人见到太丘,他将会对太丘说些什么呢?
你的儿子元方真的很有出息,我空活了这么多年,今天的事情是我的错,我一定会自我反省的,从今以后信守约定的遵从礼德。
五、说话练习:诚信是什么? 1.诚信是犯了错误敢于认错的勇气。2.商人的诚信是公平买卖、童叟无欺。
六、课堂练习:(1--4必做;
4、5题选作)1.给加点字注音。
太丘舍.去 ;尊君在不2.解释下列加点字(1)陈太丘与友期.行(2)太丘舍. 去(3)下车引.之(4)元方入门不顾. 3.翻译句子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诲女.知之乎 B.学而不.
思则罔 C.路转溪头忽见.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 5.解释下列句中的加横线的词。与友期行 入门不顾 不期而遇 瞻前顾后 下车引之 则是无信 太丘舍去 引吭高歌 信口开河 舍己为人
6.拓展延伸类文阅读
《世说新语》这本笔记体小说里还有很多表现小孩聪明机智的故事,请读下面一篇后回答问题。
王戎评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戏于道侧,见李树多实,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或问其故,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七岁时和一群儿童经常在到路边玩耍,看见一棵李树结了许多果实,小孩们争着跑去树下摘果子,只有王戎没去摘。有人问他怎么回事,王戎说:“这树长在大路边,果子竟然还有那么多,一定是苦的。”孩子尝了几口,果然是苦的。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尝.与诸小儿游()唯.
戎不动()竞走.取之()取之信. 然()2.翻译句子。见李树多实,诸小儿竞走取之
3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由此看出王戎是个怎样的小孩? 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 遇事多分析。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陈元方“时年七岁”,就知道“信”、“礼”的重要性,你是怎样看待“信” 和“礼”的呢?请把你的看法写出来。要求:100字左右。
3.积累守信的格言至少三条或积累讲诚信的故事两个。
1.俗话说:三岁看到老。一个孩子自小表现出来的特点就基本上能窥见他成人后的样子。东汉时的陈元方是当时的名士,他在小时候就已经表现出了名士的风范。今天我们就以诚恳的态度一起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板书:陈太丘与友期)
2.解题:意思是一个在太丘做官姓陈的人和朋友有约定。同学们从这个题目你想到了哪些问题?(„„
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 遇事多分析,不盲从,仔细观察,善于思考,不犯不必要的错误,少走歪路,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王戎的推理
聪明智慧,做事冷静,能言善辩 陈纪小小年纪,说话行事镇静沉着,面对咄咄逼人的成年人针锋相对,指出对方不但“无信”,而且“无礼”,义正而辞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并以拂袖进门表明自己的态度。王戎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他是一个聪明、机智、善于动脑的孩子。
⑴本文人物的情感应抓住哪个字来读?(“怒”)
⑵课文中谁怒了?他为什么发怒?请读出他的怒。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非人哉”)、(无礼、无信)
⑶友人一发怒,就破口大骂太丘,作为太丘的儿子的元方也发“怒”了,他为什么发“怒”?如何读出他的“怒”。元方有什么性格特点?
(抓住“无信”“无礼”的语言和“入门不顾”的动作来读)、(机智、聪明)。⑷太丘是否生气了呢,请读出他的“怒”。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不满”
三、你扮我演: 再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同桌或小组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对话。(学法指导:文中有三个角色:叙述者、友人、元方,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角色课前进行练习。注意把握说话人的语气。)
四、你思我想、问题探究 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五、发挥想象,续故事 我来当作家。
如果有一天,友人见到太丘,他将会对太丘说些什么呢?
六、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七、课后自助餐(第1题必选,其它自选)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陈元方“时年七岁”,就知道“信”、“礼”的重要性,你是怎样看待“信” 和“礼”的呢?请把你的看法写出来。要求:100字左右。
3、积累守信的格言至少三条。
第五篇:《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陈太丘与友期
南北朝
刘义庆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朗读练习,训练读通行文、理解角色的能力,了解详写略写的写作方法;通过辨析学习积累文言词汇。
(二)通过学生自读、辨析和品评的过程,尝试用品味字词赏析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三)通过关键词句的品析,理解文中倡导的“守信重礼”品行要求。
二、教学方法:以学生的朗读、品析为基础,配以引导,在问答中生成教学,完成教学任务。
三、课型:导读课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文言词汇的积累和文言知识的学习、通过辨析和品析关键字词句赏析文言文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时数:1课时
六、教具准备:PPT
七、教学设计:
(一)导入:今天学习很容易懂的明白如活的文言短文,这节课的任务是朗读、辨析、品评(1分钟)
PPT1
(二)读(PPT)1.通读全文、初读感知
学生活动:齐读课文。
教师评价:读得很顺利,2.再读文章,划分层次——用阅读表现文章的两个层次(PPT)
学生活动:默读准备,分组读出两个层次,要求同起同落(3分钟)
教师引导:说明你们基本读懂内容—引出详写略写
3.三读课文,体会情感——用朗读表现课文中人物(PPT)
学生活动:学生自行朗读详写部分,体会人物情感。然后齐读读出对课文人物的理解(PPT)
教师引导:客人受元方批评后的尴尬应停顿读
(二)练(PPT)
辨析:两个意思比较难以理解的字
两个分别表示敬与谦的美字
两个形同而意义有区别的字
两个字形不同而意相近的字
两个能够表现本文要义的字
学生活动:自学、任选其中一页完成辨析,结果写课本上。(5分钟)
教师引导:1.这种辨析就是文言文字词学习的方法
2.——分析学生提出的字词
3.——分析5个问题涉及的字词。(PPT)
(三)品(PPT)
从文中的一个字(词)读出了什么? 从文中的一句话中读出了什么? 从这篇文章读出了什么?
教师引导:举例“待君久不至”的“久”字读出了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自读、思考、讨论(5分)
教师引导:从学生发言中评析点拨从字词品出的内容
(四)议(PPT)
说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教师引导:从手法、写法、表达上看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不是从要义上分析,开始它是怎样开头的
学生活动:学生准备并回答 小结(PPT):
这是一个开门见山的故事
这是一个一波三折的故事
这是一个戛然而止的故事
这是一个运用了虚写手法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守信重礼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品行修养的故事
(五)收束:学习活动的小结:(PPT)
读文析“信”
读文析“礼”
附:板书设计:
信
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