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参考选题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参考选题
一、社会热点调研活动
1.留守儿童心理状况调研
2.留守儿童与隔代教育问题调研
3.留守儿童营养缺失问题调查
4.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调研
5.农村留守家属生存现状调研
6.农村老年人医疗消费的制约因素和发展对策研究
7.山东省农村养老问题不健全调研
8.农村养老金落实状况调研
9.农村小学生暑假参与体育活动状况调研
10.农村中小学计算机知识普及情况调研
11.农民工生活状况调研
12.“农二代”心理健康问题调研
1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调研
14.大学生村官工作及生活情况调研
15.农村大学生返乡就业调研
16.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调研
17.农业土地流转问题调研
18.农村房屋拆迁和农村土地征用状况调研
19.农村税费改革问题调研
20.农民税赋负担问题调查
21.山东省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生产生活出路问题调研
22.农村经济结构及优化调研
23.农村市场秩序调研
24.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发展调研
25.农业发展模式转型调研
26.农村小额信贷发放情况调研
27.山东省农村信贷资金实施状况调研
28.农村集资入股集体经济的调研
29.山东乡镇银行网点需求情况调研
30.山东省乡镇企业融资状况调研
31.农村合作医疗具体实施情况调研
32.探究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发展前景调研
33.山东省农业保险发展调研
34.山东省农村养老保险状况调研
35.商业保险在农民工社会保险保障中作用调研
36.社会保险在农村的全覆盖问题调研
37.“家电下乡”实施情况及改善农村生活调研
38.农村消防安全状况调研
39.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目标实现情况调研
40.山东省西部地区“新农合”实施情况调研
41.山东省高效特色农业和循环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
42.建立肉蔬流通追溯体系,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测的调研
43.山东各城市农作物种植合理性的调研
44.山东水产品、畜产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情况调研
45.蔬菜价格上涨对菜农收入影响调研
46.农村生鲜农产品消费结构调研
47.城乡通讯产品消费差压对比调研
48.城乡结合部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调研
49.农村交通现状调研
50.农村电影市场问题与对策调研
51.山东省建设农民图书馆可行性调研
52.村民文化程度调研
53.农村居民主要娱乐方式及文化支出状况的调研
54.关于农村居民对法律了解情况的调查
55.城市外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调研
56.大学生就业创业专题调研
57.电子商务和城市人群消费调研
58.基层政府信息化建设的调研
59.山东省动漫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调研
60.山东省软件行业人才现状及需求调研
61.山东省软件行业发展现状调查
62.大学生消费结构调研
63.县域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
64.大型连锁超市物流配送情况调研
65.网购陷阱防欺诈策略调研
66.家庭消费结构的调研
67.城市居民消费幸福指数调研
68.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调研
69.山东省高等学校固定资产使用效率调研
70.非盈利组织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调研
71.非盈利组织在社会福利领域中的作用的调研
72.山东省失独中老年人生活现状调研
73.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调研
74.国企改革中社会保险深层次问题研究
75.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现状调研
二、宣讲或文化活动
1.“农村信息化的挑战与未来”主题宣讲
2.“宣传科普知识,拓宽农民视野”主题宣讲
3.“外语进农村”主题宣讲
4.“科学务农,卫生生活基础知识普及”主题宣讲
5.“传播环保知识,创建绿色农业”主题宣讲
6.“环保你我行,与党并肩走”政策宣讲
7.“关注十二五,通晓天下事”政策宣讲
8.“普及计算机基础教育,提高农村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主题宣讲
9.“关爱红色老人生活,了解革命历史”主题宣讲
10.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文艺演出
三、志愿者服务活动
1.关注农村孤寡老人志愿服务
2.帮扶农村空巢老人志愿服务
3.农村小学支教志愿服务
4.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教学志愿服务
5.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志愿支教志愿服务
6.“美化心灵”乐儿艺农村美术支教志愿服务
7.扎根基层,帮农助教志愿服务
8.体验农民辛苦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志愿服务
9.践行科学发展观,服务新农村志愿服务
10.保障农民工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咨询志愿服务
11.大学生图书馆援乡志愿服务
12.完善农村运动设施点亮全民健康生活志愿服务
13.关怀心灵成长,心理美育志愿服务
14.“关爱弱势群体,弘扬志愿精神”志愿服务
15.暑期社区志愿服务
第二篇: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参考选题
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2012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参考选题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本领,在实践中认识国情、奉献社会、提高素质,更好更快地成长成熟起来,为建设祖国作出新贡献。
二、社会实践参考主题
(一)专业实践服务类
结合所学专业开展与专业相关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现出所学专业在服务社会、服务基层等方面的特色与优势,能够为实践地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和帮助,突出我院专业在服务社会方面的作用,树立我院良好形象。
1.《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调查
2.乡镇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情况调查
3.乡镇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问题调查与分析
4.乡镇企业内部审计建设情况及存在问题的调查
(二)考察研究类
围绕一个中心课题在一定地区内进行考察、调研,选题应把握时代脉搏,对社会发展中的新现象、新问题给予关注,对改革开放、和谐社会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考察和研究活动,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能为实践地的发展做出贡献。
1.关于农村中小学数量减少的原因调查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调查
3.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查
4.新农村建设成就与存在的问题调查
5.大学生村官工作情况调查
6.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情况调查
(三)环保、公益、社区服务类
以环境保护、节能环保、关注弱势群体为主要活动内容,大力开展和参与周边地区或实践地地区和谐社会建设活动。
1.农村垃圾处理问题调查
2.农村节能减排情况调查
3.农村失学儿童问题调查
4.失地农民的生存状态调查
5.农地征用中侵犯农民利益情况调查
(四)其它
进一步拓展社会实践活动领域,多渠道组织学生的社会实践,坚持实践和成材相结合,坚持专业和兴趣相结合,积极开展多方面、多层次、多种参与形式相结合的实践活动。
1.空巢现象与留守儿童现象调查
2.向一位乡镇民营企业家了解他的创业、就业经验
第三篇:“三下乡”社会实践选题
附件4:
邯郸学院2012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选题
一、大学生科技支农服务
1、家乡科技兴农的典型调查
2、家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个案调查
3、农业技术推广的影响因素调查
4、大学生村官工作现状调查
5、农村“空心村”情况调查与分析
6、农民增收途径调查与分析
7、农民生活费用支出情况及收入构成分析
8、农村种粮大户收益情况与分析
9、农户小额贷款使用及效益分析
10、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调查
11、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调查
12、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
13、如何多渠道破解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建设资金制约瓶颈
14、如何进一步加快我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产业发展
15、如何发挥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的作用,更好地为贫困村加快发展服务
16、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绿色经济,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二、“十二五”政策宣讲、社会管理、和谐共建
1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知度调查
18、城乡居民生活方式差异及生活满意度调查
19、城市或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调查
20、某地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情况调查
21、我家乡的英烈故事(1840-至今)
22、我家乡的近现代爱国主义基地、近现代历史遗迹介绍及观后感
23、我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机制建设
24、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建设
25、我省统筹城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26、农村基础设施(房、水、路、电、讯)建设调查
27、农村公共事业(科、教、文、卫、保)发展调查
28、村庄建设规划效果调查
29、我省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比调查
30、基层干部群众对新民居建设意愿调查
31、“幸福乡村计划”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
32、开展新农村建设主要途径与方式
33、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当地农民增收情况调查
34、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调查
35、环京津贫困地区如何借势发展服务外包产业
36、环京津贫困地区如何瞄准京津大市场发展农业产业化
37、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创新的调查研究。
38、河北省劳动力和人才市场发展与完善调查研究。
39、企业名牌战略案例研究。
40、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基础和法律保障研究。
41、知识产权法问题研究。
42、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43、社会信任问题调查研究。
44、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与我院的发展与改革。
45、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调查研究。
三、大学生文化宣传服务
46、家乡近年文化生活设施变化情况调查
47、互联网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调查
48、家乡乡村文化建设状况调查
49、当前农村文化市场管理状况调查
50、某地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调查
51、某地某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状况调查
52、“心”文化在学风建设中的实践和经验的调查研究。
53、邯郸文化脉系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研究。
54、弘扬太极文化,养成和谐双赢意识的调查研究。
55、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
56、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大中小学教育。
57、中外地方本科院校间学生交流活动的调查研究。
四、大学生就业创业
58、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观调查
59、返乡农民工创业状况调查
60、大学生暑假“务工热”背景下的风险调查
61、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录用标准(能力素质要求)的调查
62、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大学生择业观(就业观或创业观)变化调查
63、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毕业生择业意向的影响调查
64、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素质与就业问题研究。
65、勤工俭学对大学生成长影响调查
66、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典型调查。
67、新建本科院校第一课堂(专业学习)对大学生思维模式、就业观念的影响。
68、新建本科院校第二课堂(社团文化活动)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调查研究。
五、环保宣传服务
69、家乡生态环境状况调查与思考
70、家用电池回收情况调查
71、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
72、某河流污染治理状况调查
73、某地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状况调查
74、公民环境生态意识调查
第四篇: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
根据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组织开展以文化科技卫生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引导青年学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做为一名大学生根据实际写了此报告。
1高考补习现象开始先提供两则新闻:文水中学今年高考取得历史性飞跃。一是达线人数在前年440(文中、二中总和)、去年640的基础上,今年达到724,是孝义全县达线人数的总和。去年全吕梁达线人数比上年增加500人,其中文水中学增加200人,今年全吕梁比上年增加200人,其中文水中学增加84人,均是吕梁增数的80%。二是有两名考生总分为吕梁第一第二的好成绩,并进入全省前五名,为全省第四第五名,这是文水高考成绩的历史性。(中国教育发展网)文水中学今年高考呈现5大亮点:高考达线总数723人,创历史新高;达线总人数比去年增加83人,增长幅度全吕梁市第一;达重点线295人,比去年增加50人,高分段人数优势明显,理科600分以上17人;尖子生全省榜上有名,学生张佼以666分、郭朝辉以661分的成绩,位居全省理科第四、第五名;文理科双赢,吕梁市理科前20名,文水中学占7名;文科前20名,文水中学占9名突破,填补了吕梁历史上无人进入全省前五名的空白。(《山西日报》)事实真的那么乐观吗?补习生成为不少学校的高考增长点,极富弹性和活力,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一般的县城中学,补习班的达线率通常在40%左右,而应届高三一般只有20%左右。多数学校的补习班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极少数“高考大户”更是急剧膨胀,动辄办十几个补习班,上千学生,超过了应届高三的人数。班容量更是惊人,出现了超百人的大型班,老师讲课时需要戴“胸麦”。第三,是名副其实的“高四”。而对于学习成绩一般的同学高四也是中学的一个正常阶段。补习班的迅速膨胀导致整个高中教学领域的“生态系统”开始失衡,教学重心出现位移,喧宾夺主,主次颠倒,严重影响了应届生的教学质量,并且必然产生“应届不行靠补班”的恶性循环,促使教育周期不自觉地延长。这难道不是高中教育的一个怪圈?大量的达线生选择复读,对高校正常的招生秩序形成了较为严重的冲击。不少省市复读的达线生是以“万”来计算的。据了解,文水中学近年来高考成绩突出,原因何在?一部分应届生当年几乎不走为着考个更好的学校,学校在其中的作用很大,有对学生前途的考虑但就没有一点点私心吗?这一批学生自动放弃录取。这样,学校一部分招生名额就浪费了。也使得部分学生失去了升学机会,而他们对应届学生的冲击更大,我们的高考秩序发生了混乱,也使得部分学校盲目跟风“专升本”教学质量,学生就业很多问题得不到保证导致整个教育领域的“生态系统”开始失衡。2高考后经济现象高考前后与考试相关的商品都很热销,什么健脑丸、营养品都成了抢手货,这种现象被称为“高考经济”。现在高考过了好一段时间了,“后高考经济”又来了,学生们喜欢的IT、数码产品出现了热销。家长对寒窗苦读的孩子进行物质奖励,本无可厚非。但是,奖励什么家长们还是应该好好思考一番。在掏腰包时多一些理性,少一些跟风。而作为考上大学的学子们,也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在物质上少些攀比和奢侈。但也有许多考生却为上学费用而担忧。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一批国有企业工人下岗,这批人的子女大多正处就读初高中和大学年龄段。下岗职工和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城市居民家庭,每月拿到的生活费只够维持日常基本生活开销,如果他们的就业和再就业失败,他们的子女也都面临着无力缴纳学费的难题。
第五篇: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本文作者:潘 凯 好范文原创投稿
贵州教育学院大学生2007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
2007年7月20日,我同我院7名带队教师和25名学生赶赴黄平县苗陇乡和谷陇镇进行为期十天的“三下乡”活动,每位队员都肩负重任,对群众进行文艺演出、义诊、家电维修、政策宣讲、支教等的各项活动已划上了圆满的句
号。我翻开“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日记,从7月19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授旗仪式暨出征仪式举办以来,这十天的点点滴滴,无都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授旗仪式中我们的激昂宣誓、出征前的豪情壮志依然在我们心底汹涌澎湃。忘不了同一队中队友们一起经历的酸甜苦辣,忘不了烈日下一起流过的汗水,忘不了大家在一起的引吭高歌,欢声笑语!
鼓舞,我们倍增士气
在活动期间,学院副院长石培新和院学工部部长唐前进来到我们的“阵地”苗陇乡—“三下乡”活动的第一线,极大的鼓舞了队员们的士气。带队的院团委副书记邹晓青和几名老师与队员们同甘共苦、同吃同住,始终坚持在第一线,苗陇乡和谷陇镇这两个乡镇党委、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同时,实践活动自始至终都得到了苗陇小学和谷陇中学及村委领导的大力支持,为我们本次“三下乡”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过程,我们分享奉献的快乐
7月21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正式启动,我们的几个小组服务队首先在苗陇的乡村展开“三下乡”活动。进黑冲,下西江,走克麻,队员们热情高涨,激情昂然的做好每一件事情。送技术,传文化,宣政策,服务队员尽心尽力,竭诚热心的将科技送给最需要它的农民朋友。
被大雨湿透了身,被太阳晒黑了脸,被蚊虫叮出了大包,但谁都没有在意,继续走遍山村进行调研、政策宣讲等。看着村民满意的笑容,我们无比的自豪,听着农民朴实的赞誉,我们满心愉悦,体味着服务他人的快乐。
结束,我们细细回味着
在这短短十天的日子里,我们相识见证了缘分;我们相知酿造了友谊;我们累、苦、乐,铸就了一种品质;我们收获、成长,收获了满箩的硕果!正如石培新副院长在总结会上所说,我们的才干得到了增强,思想得到了丰富;培养了团队精神。在我们人生阅历里,留下了一段难忘的记忆。
贵州教育学院2007暑期“三下乡”服务队员:潘 凯
2007年8月1日